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力设施论文

电力设施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3:21

电力设施论文

电力设施论文篇(1)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结合个自己在长期的电力设施安装调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探讨了变电所电力设施安装调试运行机制及重要性,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变电所设备安装调试检验

0引言

现代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变电所、输电线、配电系统及负荷组成,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最庞杂的工程系统之一。蕴含了大量的高科学技术因素,需要很多的专业人才。发电厂负责完成发电任务,而各个变电站则将电力系统中的高压交流电进行的变电和配电处理。所以变电所设计和安装质量的优劣与否,直接电力系统本身的正常和安全运行,与此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认真的对待变电站、所内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因此,变电站、所中电力设备和电力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变的越来越重要。

1电力设施安装调试要点

首先,在电力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过程中,会需要大量的电力器材和电力工具以及电力材料,对这些设备的材料,必须安排人员进行专门管理。要以用途和电气性能为基础,将各种设备材料分门别类的摆放整齐,并要一一记录在案,禁止胡乱堆放的现象发生。在施工时,要更加注重施工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要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对施工进行可惜管理。所有者就需要我们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办事,正确运用有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对于每道工序都不能掉以轻心,要严格监督,坚决杜绝偷工减料和违规施工的现象发生。而且现场管理人员还需要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策略,切不可头脑僵化,不顾现实情况,盲目的按照施工计划来管理而导致工程出现无法挽回的损失。在变电所、站中电力系统的安装和调试中,有两台主变压器一般就可以满足要求了,如果负荷较大,负载比较重要的话,为了保险起见,可以尝试使用两台三绕组变压器,三绕组变压器的选择大大优于四台双绕组变压器。

2设计论证

按照现代电力系统设计要求,确定设计并优化综合自动化变电站,采用微机监控技术及微机保护,一次设备选择增强自动化程度,减少设备运行维护工作量,突出无油化,免维护型设备,选用目前较为先进的一、二次设备。要仔细审查工程,看看设计图纸的选址布局,以及建筑物的整体设计风格、结构等等,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划要求和城建要求;技术上的问题要审查设计是否合理,技术是否规范,标准是否能符合国家制订的有关技术规范;除了以上需要准备审查的,还需要检查设计总图和各个结构图之间,其相关数据是否一致,是否有矛盾的地方。同时,必须由工程负责人制定出较完善、切实可行的施工及调试方案,制定出安装调试等项工作的流程图,确保施工现场的质量和安全。具体要求如下:①选择主变压器的台数、容量以及型号。②主接线电路选择。根据设计的要求,设计給出2-3个主接线线路方案以供选择。并从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确定比较合理的主接线方案。同时,说明主接线方案的运行方式。确定无功率补偿的方式。选择主要电气设备。

3设备安装与调试

3.1准备过程。当电力设备运抵现场后,应组织有工程监理参加的甲、乙双方共同组织的现场设备开箱验收。按照订货合同仔细核对到货的名称、型号、数量,并指派专人做好记录,保管好随箱物品。

3.2设备安装。严格核对接线图防止误接线,制作保护屏上二次电缆头时要防止碰伤电缆线的绝缘层,屏蔽层接地要可靠;尽量不要捆扎在一起,最好是单根电缆打把后进行接线,以方便运行维护。安装电器后,变电箱箱、盒内脏物未清除。严格核对接线图防止误接线,制作保护屏上二次电缆头时要防止碰伤电缆线的绝缘层,屏蔽层接地要可靠;在电线管铺设时,金属管丝扣连接时其连接处和通过中间接线盒时不焊跨接钢筋,或焊接长度不够,“点焊”和焊穿管子现象严重;管口插入箱、盒内的长度不一致;钢管达不到接地接零要求;导线在穿线过程中,出现背扣或打结;现浇板内敷管集中成排成捆影响结构安全;管子通过结构伸缩缝及沉降缝不设过路箱;导线连接用劣质压线帽或不焊接。导线弯曲扭劲拉进电管,管内导线接头,导线色标混同;包扎不紧密,工序不到位;多股铜心线连接不搪锡。一些开关、排线以及二次线缆不可直接装在顶板上的吸顶灯不装圆木台。装在吊顶板上的吸顶灯不做固定框,直接用自攻螺钉固定在顶板上及需要接地的灯具罩壳不接地。在进行这些设备的安装调试时,必须严格按照出厂技术说明书进行安装调试,在安装之前要安装厂家的调试说明书进行设备电气性能的调试。

3.3设备调试。专项试验绝缘电阻测试:对于大量的遥信、遥控、遥调信息,应在电气设备投运前,结合继电保护做实际的传动试验,以确保遥信、遥测等信息接线及保护回路自动化设备等环节的正确性。保护装置和监控装置调试完成以后,应进行整体联合试验及带实际一次设备的操作试验,各信号灯指示应正确无误。保护跳闸试验:应将线路装设的所有保护及重合闸相互配合做联合试验。要求每一直接带断路器跳闸出口的继电器进行跳闸试验,以检验出口回路到断路器操作回路之间接线的正确性。

4施工管理

现代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变电所、输电线、配电系统及负荷组成,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最庞杂的工程系统之一。无论是哪类项目,安全管理都是第一位的,所谓“百年大计,安全第一”。电力施工行业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电力系统的事故发生率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之一。因此,更需要我们将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有统计资料显示,电力系统中的各类操作事故,绝大多数不是由于操作者的技术原因,而是由于安全意识不高所造成的,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在电力系统中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而我国目前由于电力设计和安装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技术防护水平有限,安全意识更是单薄,在安全管理上更是极为欠缺。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管理人员,要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无小事的观念,努力建立和完善事故防范机制及长效管理机制,把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更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责任制度为约束,加强安全监管,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确保安全保底线”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赪.变电所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04).

[2]赵进奎.车间变电所变压器的选择方法[J].计量与测试技术.1999.(01).

电力设施论文篇(2)

建立基础三维场景

首先根据DEM和DOM等地理数据,结合电力设施地理空间分布数据,建立基础三维空间场景;建立三维场景的流程如下:

(1)影像数据准备确定影像数据:如果我们所要做的工程范围内有以前拍摄的航片数据或高精度卫星影像数据,需要先把影像数据处理为正射影像,并拼接在一起,可一个条带拼接在一起,条带与条带之间无需拼接,最后直接将每个条带加入TB模块中。

(2)DEM数据准备为了使场景更加漂亮,需要增加比我们所要做的工程范围更大的DEM数据,可使用全国90米分辨率或全国30米分辨率的免费DEM数据进行融合,这类数据通过收集或直接从网上免费下载。每个地区,可能有1∶500、1∶2000、1∶5000尺度的地形图,可将此类地形图做成高精度DEM添加到场景中。

图幅拼接影像数据大部分均为单幅地形图,为了方便,可以将多幅地形图在软件中拼接为一幅(拼接的幅数根据电脑性能确定),在拼接的时候即可检查是否有断线,如果有断线尽量把线连在一起,避免生成DEM时出错。

高程赋值如果等高线没有赋值,首先要对等高线进行赋值,等高线必须有高程值。

检查错误包括检查等高线赋值是否正确等。

(3)在场景中添加影像数据和DEM

重点关注区域初步选址

在基础三维空间场景中根据电力设施选址要求,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建立初步选址模型,生成设施可选拟合度分布图[2]。根据预期规划的电力设施分布情况,在此范围内选取对电力设施部署有利同时有不确定拟合可能的区域,作为重点关注区域。

高精度数据获取

使用激光点云扫描等高精度定制化方式,结合设施可选拟合度分布图,在该区域中采集点云数据等高精度数据,采集的区域选择和不同采集区域的精度控制以设施可选拟合度分布图作为依据;

选址结果二次优化

由于采集数据精确性较高,可以对上一步得到的选址分析结果进行二次优化处理,尤其是在取得了高精度数据的区域,得到更精确的分析结果;将分析结果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高精度选址作业,并将作业结果展现在三维空间中。

关键技术

1三维空间场景仿真技术

场景分割

一个三维地形场景可以从几平方千米到几十甚至数百、数万平方千米,其多边形数量可达几十、几百万个。如果把整个模型数据一次性读入计算机内存中去显示,目前来说几乎不可能做到,所以需要进行三维场景的分割。分割之前需要对于硬件性能、场景复杂程度以及纹理的数据量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每一块场景的大小。实时显示时,将只会拣取可视范围之内的三维场景模型。

多分辨率地形模型

细节层次模型是虚拟显示应用中经常使用的技术,其思想是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视觉条件下,采用不同精细度的模型来表示同一个对象,以提高场景的显示速度。多分辨率地形模型主要根据视点距离模型(地形)的距离和观察角度来确定模型的惊喜程度。随着距离由远及近,模型的精细程度也由粗到细。相邻层次模型的多边形数目一般相差50%~60%。

采用多分辨率纹理贴图

三维场景的真实性是场景可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可视化对于真实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采用光照技术使地形具有明暗效果外,使用高分辨率的纹理也是增强地形真实性的常用有效手段。但是高辨率的纹理将会占用大量内存,消耗系统资源,严重影响三维场景的正常显示速度。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一般通过运用多分辨率纹理贴图来实现纹理和系统资源之间的平衡。这种方法的思想是:在多分辨率的模型中加入多分辨率的纹理影像,并根据视点的变化选择不同分辨率的纹理。

2模拟退火算法

在此处使用了模拟退火算法来建立选址模型,模拟退火是一种通用概率算法,用来在固定时间内寻求在一个大的搜寻空间内找到的最优解。模拟退火来自冶金学的专有名词退火。退火是将材料加热后再经特定速率冷却,目的是增大晶粒的体积,并且减少晶格中的缺陷。材料中的原子原来会停留在使内能有局部最小值的位置,加热使能量变大,原子会离开原来位置,而随机在其他位置中移动。退火冷却时速度较慢,使得原子有较多可能可以找到内能比原先更低的位置。

模拟退火的原理也和金属退火的原理近似:我们将热力学的理论套用到统计学上,将搜寻空间内每一点想像成空气内的分子;分子的能量,就是它本身的动能;而搜寻空间内的每一点,也像空气分子一样带有“能量”,以表示该点对命题的合适程度。算法先以搜寻空间内一个任意点作起始:每一步先选择一个“邻居”,然后再计算从现有位置到达“邻居”的概率。可以证明,模拟退火算法所得解依概率收敛到全局最优解。

模拟退火算法新解的产生和接受可分为如下四个步骤:由一个产生函数从当前解产生一个位于解空间的新解;为便于后续的计算和接受,减少算法耗时,通常选择由当前新解经过简单地变换即可产生新解的方法,如对构成新解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进行置换、互换等,注意到产生新解的变换方法决定了当前新解的邻域结构,因而对冷却进度表的选取有一定的影响。计算与新解所对应的目标函数差。因为目标函数差仅由变换部分产生,所以目标函数差的计算最好按增量计算。事实表明,对大多数应用而言,这是计算目标函数差的最快方法。

判断新解是否被接受,判断的依据是一个接受准则,最常用的接受准则是Metropolis准则:若Δt′<0则接受S′作为新的当前解S,否则以概率exp(-Δt′/T)接受S′作为新的当前解S。当新解被确定接受时,用新解代替当前解,这只需将当前解中对应于产生新解时的变换部分予以实现,同时修正目标函数值即可。此时,当前解实现了一次迭代。可在此基础上开始下一轮试验。而当新解被判定为舍弃时,则在原当前解的基础上继续下一轮试验。

模拟退火算法与初始值无关,算法求得的解与初始解状态S(是算法迭代的起点)无关;模拟退火算法具有渐近收敛性,已在理论上被证明是一种以概率1收敛于全局最优解的全局优化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具有并行性。

3点云数据采集建模技术

点云(pointcloud)是指通过3D扫瞄仪得到的数据形式。扫描资料以点的型式记录,每一个点包含有三维座标,有些可能含有色彩信息(R,G,B)或物体反射面强度。点云数据除了具有几何位置以外,还有强度(Intensity)信息,强度信息的获取是激光扫描仪接受装置采集到的回波强度,此强度信息与目标的表面材质、粗糙度、入射角方向,以及仪器的发射能量,激光波长有关。

激光点云扫描是通过激光测距来获得被测物体的距离数据,通过精密的时钟同步的方法来获取激光测距时,测距仪所发射激光束的角度,进而建立扫描坐标系。作为中距离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激光点云的测量精度均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准。利用激光点云数据,可以得到一系列表达目标空间分布和目标表面特性的海量点的集合,点云的属性包括:空间分辨率,点位精度,表面法向量等。

以建筑物点云扫描为例,在研究中一般先根据已知信息对于获取的原始扫描观测值进行地物提取,将地形数据与地物数据分离;再对建筑物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去除测量噪声、遮挡物(树木、车辆等)的影响,得到建筑物整体信息;然后通过基于平面特征的图像分割对于建筑物进行识别,并根据建筑物自身特点,对于连续扫描的激光测量端面进行整体匹配纠正,得到建筑物特征点和二维平面特征;之后,再根据总体纠正信息对于原始测量数据进行重新测量和计算。最后对三维坐标进行建模和三维可视化处理。

4选址算法

选址问题的求解一般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定性的方法主要是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法对于各个方案进行指标评价,以找出最优选址;定量的方法包括松弛算法和启发式算法。松弛算法的基本原理是:将造成问题难的约束吸收到目标函数中,并使得目标函数依旧保持线性,由此使得问题易于解决。一些组合优化问题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很难求得最优解,但是原问题减少某些约束以后,求解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启发式搜索就是在状态空间中对于每一个要搜索的位置按照某种方式进行评估,得到最优的位置,在从这个位置进行搜索直到达到目标,这样就可以减少大量无畏的搜索路径,提高了效率。不同的位置评估方式,得到不同的算法。在这里,我们使用了模拟退火算法来进行启发式搜索。

电力设施选址二次优化方法的应用

首先,确定选址区域根据DEM和DOM等地理数据,结合电力设施地理空间分布数据,建立区域的基础三维空间场景;第二步:在基础三维空间场景中根据电力设施选址要求,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建立初步选址模型,生成设施可选拟合度分布图。根据预期规划的电力设施分布情况,在此范围内选取对电力设施部署有利同时有不确定拟合可能的区域,作为重点关注区域[5];第三步:使用激光点云扫描等高精度定制化方式,结合电力设施重点关注区域,在该区域中采集点云数据等高精度数据,不同采集区域的精度控制以设施可选拟合度分布图作为依据,越倾向不确定拟合可能的区域,采集精度越高;第四步:由于采集数据精确性较高,可以对第二步得到的选址分析结果进行二次优化处理,尤其是在电力设施重点关注区域,得到更精确的分析结果;第五步:将分析结果作为选址作业结果展现在三维空间中,供工程技术人员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高精度选址作业。

电力设施论文篇(3)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 本质安全 电力生产 安全管理 框架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一、 面向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背景分析

“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的优化提升、电力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及城市能源互联网建设等都对根本上、整体上保障电力安全,预防事故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新业务、新模式、新技术快速发展也使得电力施工规模与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因此,一旦发生电力施工安全事故,必将导致一系列重大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蓟县公司开展本质安全管理框架体系探索与研究,通过深入挖掘本质安全体系框架核心要素,最终实现“责任落实、制度执行、队伍建设、电网设备、专业管理、隐患治理、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监督考核、安全文化”等十项本质安全核心要素的统一。[1]

电力施工企业是电力各项工程项目的实施主体[2],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施工范围大分散程度高造成的总体把控调度及现场控制难度大;二是从环境角度看,电力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聚集度高,多项目交叉施工,露天及高空作业较多,属高危作业;三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电力施工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

从以上角度分析,结合蓟县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现状,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全面管理机制,安全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及监督措施需进一步完善,进一步适应“十三五”期间智能电网的建设背景,同时制度和管理架构及监督措施需要进一步创新。二是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迫切需要新思路、新理念的注入。三是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急需建立“主动安全观”。

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建立一套面向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管理框架体系,使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得到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促进安全管理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根本上控制各类施工作业安全风险,真正实现本质安全工作的全要素统一。

二、国内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研究现状

本质安全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宇航技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和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密切相连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事故由被动接受到积极事先预防的过程,是在安全观方面上取得的一大进步。在研究方法上,国外主要多采用系统优化及控制论等方法,在系统可靠性理论上有诸多研究成果,总体更偏重技术因素;在总体思路上从单一的安全评价转向从设计解决方案的角度来设法提高项目的总体系统安全性。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本质安全理论发展水平较高,其本质安全管理更多地突出了对“安全文化”的研究,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目前,关于本质安全的研究已在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得到大范围的扩展――电力、煤矿、交通、核电等对安全生产系统具有极高要求的高危行业,已把本质安全作为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稳定的重要基础,稳定可靠的电力生产是电力施工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探索先进的、适用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显得尤为必要,研究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小危险的本质安全理论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面向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研究

(一)本质安全概念

狭义的概念指的是通过技术、设计手段使生产设备和生产系统的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人员误操作或设备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事故。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指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的人、物、环境、文化系统等各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类危害因素,始终处在受控状态,从而逐步地趋近恒久型、本质型的安全目标。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措施(包括教育、设计、优化环境等)从源头上堵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使人们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实现安全o危害化,即使出现人为失误或环境恶化也能有效阻止事故发生,使人的安全健康状态得到有效保障[3]。

(二)本质安全的三个阶段

交互性安全管理理论认为,实现本质安全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本质安全的基本阶段,即基本安全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基本达到技术、人员及设备可靠,可视为本质安全实现的基础。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重点偏重于技术方面,即如何采用更可靠的设备和技术,消除故障。

第二阶段:本质安全的规范阶段,即实现了规范化的安全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做到了规章制度规范化、操作施工规范化,管理规范化,建立一套系统规范化的框架系统安全流程模式。这个阶段主要规范了人在工作生产中的安全行为,通过落实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第三阶段:本质安全的文化阶段,即实现了文化安全的阶段,其主要特征为达到了人的安全理念、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的高度和谐,高度发展的安全文化如同一只看不见的巨手在引导着个体,组织系统迈向本质安全。在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已到达了本质安全阶段时,管理者意识到只有用安全文化去影响与激励每一位员工,建立一种“安全本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构建一个预防安全事故的长效机制,实现本质安全。可以说本质安全的文化安全阶段是电力施工企业构建安全框架体系的最终目标。

(三)本质安全框架体系原理

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各成分要素通过相互交互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结构模式,限于本质安全机理进化的限制,其复杂性围绕本质安全三个阶段不断交互、演变,在整体自由度中随着人、物、环境和文化等四要素的认知及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经过提升的本质安全将在本质安全体系结构中逐步达到四要素的稳定,增强各要素之间的信息传输率,以满足随时间移动下安全理论的实现方式。单从技术角度来说,技术管理的手段从本质安全概念设计上进行安全事故的预案设计、事故控制、事后分析。另外对于管理层面如何通过规范制度的约束以达到技术流程的创新则取决于第二阶段本质安全与第一阶段交互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认知水平的变化,从本质安全结构的宏观及微观入手,将本质安全系统内各交互要素即物质要素(物、环境)和社会要素(人、文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系统自身多重双向的有机交互形成非线性的和谐关系。本质安全基于系统的和谐性,对于系统内部各要素内外交互形成微观层面与宏观要素的统一,即人、物、环境、文化和企业本质安全具体措施实施方法论的相互引导。[4]

根据以上对本质安全框架内部要素和理论的分析,对系统内部交互及和谐关系进行组织并形成安全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

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研究落实到电力安全工作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阶段演变、阶段设计、要素分级三个主要部分,三要素通过内部交互机制使框架体系达到最大的和谐性,即功能和结构达到最优化。在要素分级上分为一二级要素,其中一级要素涵盖了本质安全基本要素即人、物、文化和环境四方面,电力企业本质安全核心要素作为二级要素,主要包括人的要素之二级要素,即责任落实、制度执行、专业管理、风险管控、监督考核;物的要素之二要素电网设备;环境要素之二级要素隐患治理、应急处置;文化要素及二级要素队伍建设、安全文化。二级要素目标的完成需要通过框架体系的三个阶段即安全基础、安全规范和安全文化逐步提升安全本质要求,形成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风险防控体系。

本质安全框架交互机制是从根源上消除或减少危险,而不是通过附加的安全防护措施来控制危险。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十项核心要素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在人、物、环境、文化四项核心之下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的[5],是一个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对于自交互系统,可以通过优化阶段设计实现闭环管控,达到进一步的基础交互、规范交互和文化交互,如通过概念设计和危险识别完成基本本质安全阶段,以达到将目标系统的风险消除和减少危险的初步目标。通过阶段优化提升,逐步总结适合于安全系统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以建设本质安全管理方案,通过进一步优化机构与职责达到安全意识和能力的共同提升。最后通过具体措施的实现将安全意识融入本质安全绩效测量之中,通过事故、事件、调查与纠正不断实现本质安全绩效的提升,并逐步通过安全交流来巩固阶段成果,以达成构建一个内部要素互相耦合促进,内外交互和谐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

(四)各阶段演变内容分析

第一阶段的本质安全包括人物环境的基本要素交互,如技术、设备及具体的工作场所,主要从客观角度从电力企业施工物质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电网施工现场设备、材料、施工类型、作业现场把控等方面急需通过技术改进和规范落实进行优化。第二阶段的本质安全主要对人与其他要素的交互行为进行分析,包括人与物、环境、文化的复杂交互关系,体现在电力施工中作为施工主体的职责分工、管理制度、监督体系进行问题分析和改进,尤其在事故处理定位、信息交互、资源应急整合等方面需进一步强调风险点把控和责任落实。第三阶段着重落实于人的因素中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等文化层面,通过文化要素紧密联系各要素,体现电力企业中对思想意识、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如电力施工现场的安全意识,人员对规程执行仍流于形式,无法辨别危险系数等级等问题。尤其需关注在安全管理领域的安全保障策略、监督标准、管控职责是否明确,在风险预控方面是否能对人物环境进行职责界面和风险流程的规划,能否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系统的应用与综合,并以此提高风险管控水平的能力。

本文从本质安全要素出发,通过抽象化电力施工各项安全生产要素,明确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演变阶段,设计电力企业本质安全体系框架。该框架从一级要素即人、物、环境、文化要素的特点延伸至二级要素,即电力企业施工安全十要素,提出基于交互的本质安全演变三阶段,并通过从设计到落实各阶段的具体步骤,形成本质安全的良性循环。该研究对如何落实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体系并改进、完善安全管理举措带来了进一步思考,旨在最终形成一套不断完善其自适应能力的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方法,为形成智慧、安全的“十三五”期间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有力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志刚.探析城市建设规划中的电力规划[J]. 科技创新与应用――电力科技,2012(11).

[2] 吴宗之,任彦斌.本质安全理论的若干问题研究[M].第三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481- 492.

[3] 吴宗之.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7,9(5):46~49.

电力设施论文篇(4)

项目管理论文2000字(一):财务共享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提升探析论文

【摘要】财务共享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当前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务共享中心的设置,对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升有很大作用。基于此,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也都建立了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论文首先对财务共享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提升作用进行了阐释,进一步提出了借助财务共享中心,提升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策略,希望对广大建筑企业财务工作者带来思考。

【关键词】财务共享中心;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F4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3-0033-02

1引言

财务共享中心属于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财务管理、核算模式。财务共享中心就是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核算业务,在同一個共享中心进行核算,并对外报告。这种核算模式能够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使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得到保障,便于企业投资者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财务信息。

2财务共享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提升作用

2.1提升企业不同管理信息的共享性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各行各业都在进行资源共享,以实现对自身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也一样,要提升管理效率,对企业内部实施有力的监管,就要进行信息共享。企业是通过产生经济活动的形式,来实现经济利益的,而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产生,都需要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参与,建筑企业要开展经济活动,实施管理行为,都离不开财务工作的支持。而且建筑企业的很多管理信息,要进行有效传递,也需要经手企业的财务部门。

因此,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讲,财务部门扮演着信息传递的角色。财务共享中心的设置,在提升财务监督效果的同时,也共享着财务信息。共享一些对企业管理而言非常重要的信息,财务部门属于企业的信息共享源。在工作中,财务部门能够为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提供更多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使管理层的决策更加可行,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管理信息的作用。

2.2控制企业运营成本

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职能部门不仅繁多,而且相对较为分散,各个子公司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财务链也就被拉长,致使很多资源就不得不分开使用。而要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企业的各个子公司都会在其施工地,以项目部为中心设置财务核算部门。其财务人员需要管理各项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如验收入库、结存、领用等具体事项,并检验企业的各类发票的真实性,可见其工作之冗杂[1]。

同时,很多时候各个子公司的财务人员岗位会出现重叠的情况,这就使得企业的人力成本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若企业拥有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借助流水线形式的管理,就能够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财务核算工作的效率也会显著提升。此外,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使材料的采购成本得到控制,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对接工作,也才能更加高效。建筑企业对材料的采购、验收、核对等环节实施统一而标准的管理,使得这些环节中的一些不必要的业务大大缩减,从而使损耗时间得以降低,从而能够从源头上帮助企业,降低与供应商接洽的运营支出。

2.3强化财务职能,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扎实开展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职能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就能有效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同时使得企业财务的行为得到规范,舞弊行为得到遏制,从而更好地发挥财务工作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此,不少建筑施工企业都能意识到财务职能强化的必要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的财务工作,其独立性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是由于建筑企业会对下属的项目部下达不同的指标。很多项目部管理者为实现该指标,就会不择手段地进行一些违规操作。但是财务人员归属于项目部,其薪资待遇、薪酬福利等内容都直接与项目部的效益挂钩[2]。这就会导致不少财务人员,对于出现的各种违规操作,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企业的财务风险、税务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财务共享中心成立之后,财务职能部门、职能管理部门就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财务管理工作也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专业性、系统性。除此之外,财务共享中心的财务人员与项目部也进行了分离,核心的财务核算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会统一由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因而避免了项目部利益的牵绊,各项财务活动都会严格按照票据、数据来进行,项目部的违规操作也就会得到遏制,从而使项目管理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借助财务共享中心提升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策略

3.1注重日常的维护,明确职工的访问权限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数据需要设置一定的权限,而不能对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职工都一视同仁。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部门对财务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的把控,根据不同岗位的职工,授予其相应的范围的使用权限,并按照既定的权限要求,进行财务共享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需要查阅财务信息的职工,要保证其拥有相关的权限,并对其查阅资格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审批,保证其权限与个人一一对应。

同时对于一些没有使用权限的人员,不得让其查阅、修改财务信息。通过上述的种种举措,来有效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另外,技术人员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做好财务共享中心的日常维护工作,设置网络防火墙,并将重要的财务数据进行备份处理,同时还要防范病毒木马、黑客的入侵,保证财务共享中心能够正常的使用和运转。

3.2对财务核算实施统一的标准,保证工作的规范性

对财务共享中心的正常运转而言,财务核算标准显得相当重要。只有形成统一的财务核算标准,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才能高效运转,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也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形成一套统一的财务核算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综合考虑下属单位的状况,综合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核算标准。而后,企业需要将其在全公司进行应用,从而保证财务共享中心接受、汇总的子公司财务信息能够统一,进而对其实施集中处理。

3.3完善福利保障制度,发挥团建的作用

企业要想真正留住职工,就需要从物质层面满足职工的需求,从而能够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着力提升职工的福利和待遇。不仅如此,企业还要定期组织培训,加强对职工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其不断提升自己。同时,建筑施工单位可以采用“轮岗制”,让不同岗位的职工进行轮换,体验不同的工作岗位,从而便于对职工的才能结构进行了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职工的价值。此外,建筑施工企业也可以积极举办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来调动企业的氛围,密切职工之间的联系,让他们感受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才能更好地投入接下来的工作中。

4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共享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工作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广大建筑企业财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财务共享中心的优越性,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价值和作用,注重日常的维护,明确职工的访问权限。完善福利保障制度,发挥团建的作用。对财务核算实施统一的标准,保证工作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显著提升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的管理水平。

项目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探讨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实践论文

摘要: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起来,更加突出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开展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显著提高电力项目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收益。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简化和规范电力企业的管理流程,促进电力项目管理朝着标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可以帮助电力企业规避风险,提高电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

引言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具有投资高、建设周期长以及技术水平要求高等特点,所以电力项目管理的难度比较大。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就是旨在提高电力项目管理水平而开展的一项工作。本文首先对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最后提出了加快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1、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概述

电力项目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针对电力工程建设的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的过程。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可以将网络信息与管理生产模式进行充分结合,在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和分析。在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之前应该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首先技术人员应该梳理好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流程,明确各个流程的步骤以及主要注意的事项;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全面了解各种设备的参数信息;加强施工进度的管理,对工程进程进行实时动态的跟踪。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开展的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通常采用的是工程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实现各级管理人员的高效管理,可以加强各个部门的互动和沟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有效降低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2、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

2.1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缺陷

虽然我国目前的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整体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种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程序文件的执行力度不够,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在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无据可依的情况,导致电力项目管理的各方面都不到位;第二,多个电力项目综合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不高,在对多个电力项目进行管理时,在人员分配、项目产值分配等方面的工作量比较大,再加上应用的是传统人工管理方式,所以无法实现精细化管理,也无法实现动态化管理,所以电力项目管理過程难以进行适当调整。第三,电力企业管理缺乏标准性,所以在检索项目信息过程难度比较大,缺少工程质量的反馈信息,无法对之后的同一类电力项目建设工程提供指导。

2.2项目框架构建

2.2.1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调研管理以及项目开发管理等诸多方面。市场开发过程要将客户置于主体地位,通过加强对客户关系的管理,才能对合同进行准确评审,为市场开发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此外还应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帮助电力企业开展精细化管理。

2.2.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将开发、计划等各种内容全都纳入到一个平台上进行管理的方式,让电力企业各个部门在一个平台上合作。根据ISO9000质量体系对电力项目建设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在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支撑下不断完善电力项目管理模式,促进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2.2.3经营计划

经营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合同管理、其二是招标管理,其三是项目开发管理,其四是产值管理。经营计划可以有效整合工程项目的收付费流程和采购立项流程,不仅能够确保电力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提升电力项目管理的整体性。

2.2.4辅助决策

辅助决策可以为电力企业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以将平台中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直观化和具体化转化,形成对应的统计报表。辅助决策还能全面反映电力企业管理的整体情况,有效识别电力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3、促进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3.1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科学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制定充分满足各种工作需求,一个良好的需求分析方案可以对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直接观察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等都是目前常见的需求分析法,可以单独利用某一方法或者综合利用这些方法来充分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此外,还应该对电力企业管理高层、各个项目负责人以及一线施工团队制定岗位说明书。

3.2重视信息化水平建设

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企业应该充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电力线路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电力企业应该根据施工的实际特点制定战略规划,切实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持,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来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工程。

3.3完善信息化建设法律制度

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政府应该推进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立法工作的开展,行业内和企业也应该针对信息化建设特点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制定权责分明的管理机制,简化管理程序,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将每项工作都细化到个人。当然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贯彻落实离不开监督机制的支持,要想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电力企业还应该采取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对工作人员的表现进行绩效考核,然后依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者惩罚。

电力设施论文篇(5)

关键词:中小型水电站;项目建设;管理;措施

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协调工作量大,管理难度也较大。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应用一些管理方法、技巧,以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虽然现在的水电站项目较多,各电站的建设管理实际情况也不一样,各具特点,但项目建设管理还是有其规律性,也有共通的地方,具有一定的建设管理方法技巧。

1、中小型水电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水资源管理和水能开发管理脱节

水能资源是水资源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有关规定,水资源的开发必须办理取水许可证和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跑马圈水”后,一些开发商往往既不办取水许可,也不经水能资源开发许可,就直接开始建设。最终电站建起来了,发电的目标实现了,河流的防洪、灌溉、老百姓的人畜饮水等却被撂在一边,宝贵的水资源变成了单纯的开发商赚钱的工具。

1.2 原有生态环境被破坏,河床干涸,河道坍塌,甚至引发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1.3资源被炒作、浪费,“四无”电站纷纷上马。个别资源条件较好的电站,被炒了五六次,还没有正式开发。个别实力不够,资金不足的开发商,按水头和来水情况,本该装1万千瓦装机的电站,有的装五六千瓦就了事。一批“无立项、无设计、无管理、无验收”的“四无”小水电站,也趁机纷纷上马。

2、土建施工全过程的管理措施

2.1 提高中小型水电站建设的前期工作质量

(1)优化水资源配置

以统筹考虑流域水量的分析为基础,在流域水资源分析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同时为总体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

(2)优化设计方案

设计者必须实地勘察、认真调查、搜集水文气象及地质资料,并加以归纳分析,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选用合适的水能计算方法,通过电力电量平衡,对本地电力供需市场进行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预测。按照小水电站的设计规范和经济评价规程,最终确定保证出力倍比系数、装机规模和年利用小时数。

(3)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

一般说来,山区河流纵横密布,山高水陡,自然落差大,森林植被覆盖不尽相同,其涵养水源能力亦有差别。如果规划的电站库区植被覆盖好,水土流失轻,则其地表和地下径流相对稳定,受自然气候影响小,只要落差、流量符合要求,且有一定的调节性能,是适宜于开发小水电的场所。如果不遵从自然资源规律,盲目上马,必然导致资金的浪费和资产的闲置。

2.2 提高工程的设计质量

(1)根据实际情况在进行小水电站建筑物总体布置时,应根据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因地制宜、精益求精的进行各单项建筑的设计,尽可能实现某些单项建筑物设计的定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对设计标准、施工方便、保障运用功能及控制投资等进行多方案分析。以达到美观大方和降低造价的目的。

(2) 进行设计阶段质量控制。对设计进行质量跟踪,定期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核,防止过分设计和不足设计两种极端情况。

(3)要妥善处理好建筑物的安全和节省投资的矛盾。在设计过程中,应力求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在建筑物的安全可靠和灵活运用上下功夫,特别是应该注意研究防洪标准、洪水计算办法及泥沙淤积与建筑物安全运用及投资等相互之间关系。

(4)在进行小水电项目经济评价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按照小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程,对项目的可行性、投入与产出、投资回报等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为投资者提供详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2.3 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1)建立咨询工作成果的质量评审制度

建立评审制度是保证和提高咨询成果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评审,吸取更多专家的知识和智慧,可以发现问题,优化咨询成果。

(2)狠抓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委托项目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状况进行监控;监督检查在工序施工过程中的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工艺或操作是否处于良好状态,是否符合保证质量的要求;做好设计变更的控制工作;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检查验收工作;做好工程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的处理。

2.4 要取得各职能部门的大力协作和支持

小水电站大多座落在边远山区,工程的立项、审批、融资、建设及电力销售等涉及到水利、城建、环保、土地、银行、供电及所在地乡、镇、村等诸多环节,触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你发财、我发展”原则,在手续上从简、政策上优惠、资金投向上倾斜等手段,协调好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施工条件和施工环境,解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确保工程按期施工、竣工,并取得预定的投资回报。

2.5加强施工的安全管理

(1)由于水电站施工一般施工工期紧、强度大,多种工艺、设备交叉作业,相互干扰大,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诸多压力和隐患。为了促进各项施工安全制度及安全保护措施的落实,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安全保障体系,并聘任专职安全员主抓项目部及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实践“以人为本,警钟长鸣”的安全理念,在抢工期、抢进度的同时,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努力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让“安全重于泰山”贯穿整个工期。

(2)通过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抓严、抓细、抓实安全工作,制定防范措施,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严禁安全工作目标漂移、作风漂浮、思想飘然;通过认真开展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和监控管理工作,摸清和掌握重大危险源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对存在缺陷和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监控、整改,提高预防和控制事故的能力。

3、结束语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小水电开发、建设应坚持发展与管理并举的方针,“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因素在小水电站建设中举足轻重。水电站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规划、设计、施工保证体系和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到位管理。既要加快发展步伐,又要加强、规范小水电站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做到以发展带管理,以管理促发展,从而推动小水电事业健康、协调、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电力设施论文篇(6)

关键词: 《水电站电气一次部分安装检修与设计》教学改革问题解决方法

一、课程性质

水电站电气一次部分安装检修与设计是小型水电站及电力网专业的专业领域课程,为水电站电气一次部分安装检修与设计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本门课程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水电站电气一次的工作原理、组成、安装、调试、检修与设计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能从事水电站电气一次的安装检修与设计工作。

本门课程以“做”为主体,所有理论知识都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得以理解和掌握。课程以训练学生水电站电气一次安装检修与设计技能为目标,将水电站电气一次安装检修与设计知识,分解到电气一次系统的安装、检修和电气一次设计项目中。

二、实施过程

《水电站电气一次部分安装检修与设计》的实施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资讯:项目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资讯环节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会辅助与其他的教学方法,例如断路器的灭弧过程以动画的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就比较形象化。

2.决策与计划:拟订项目实施方案。

决策与计划环节是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的,对具体项目的实施,要求学生分组拟订实施方案,教师只做引导。

3.实施:按照任务要求完成项目。

制订实施方案以后,各任务小组根据相关资料完成项目的实施。

4.检查与评价: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总结提高。

学生制作PPT,讲授任务完成过程。老师和学生就本次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评价,并就任务中的知识点进行提问。

《水电站电气一次部分安装检修与设计》课程改革实施进程表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实训场地试验设备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高压实验室设备少、使用频率高,学生人数较多,实验安排非常紧凑,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巩固和加深理解。系部正在努力解决设备紧张的问题,准备购进一些设备模型供学生练习拆装。

2.有些设计或是其他项目只能让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是在课程设计的同时完成的,电气设备的安装检修与设计和高低压设备安装检修实习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

3.教学团队建设不够完善。

《水电站电气一次部分安装检修与设计》任课老师大都是校内专任教师,建议多请些现场专家讲解操作规范与现场安全措施等。

21世纪初期是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电站电气一次部分安装检修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正在探索中前进,我们正积极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努力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力求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李付亮,周宏伟.水电站继电保护[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2]黄庆丰,金永琪.水电站电气设备[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

电力设施论文篇(7)

【关键词】输电线路;750 kV;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750kV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问题成因分析

通常,在750kV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问题方面主要囊括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斜坡蠕变和地基的不均匀沉浸等问题,这些灾害问题的发生将极有可能导致局部的电力输运处于全面瘫痪,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势必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笔者认为,能够发生这些地质灾害主要究其以下几点原因:

(1)输电线路周边地质环境复杂多不良。举例说明,某地区电力输电线路多处于一种沟谷深切、谷坡陡峻的环境,沿边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地层结构中多以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砾岩等软硬相互夹层分布,岩土节理发育断裂、破碎极容易发生大面积的滑坡移动,且此地区处于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地段,岩土风化严重,斜坡之上松散的覆盖土层较厚且分布广泛,输电线路施工段处于这样一种地形地质环境中,势必对防治地质灾害难以把握与控制。

(2)常年降水量多且高度集中地区。电力网输送线路的施工处于常年降水量多且高度集中的地区,也是导致自然地质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3)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作为保护地球土壤资源的防护绿带,其保护输电线路施工地区的土壤层次、结构的作用显著。想象一下,如果这一地区常年处于一种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状态,一方面使得地区的坡面失去基本的保水功能,坡面土体长时间受到雨水冲刷侵蚀,严重者则造成泥石流灾害。从另一方面讲,没有植被对土体的拥护,土体内部很难以保障不出现如空洞等土质坍虚的问题,地表水深入土体内体进一步侵蚀,从而导致坡面在强降雨的作用下发生滑坡。

(4)施工弃土不按规定任意堆放。输电线路的施工往往还会出现一些施工单位为图方便,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将施工弃土运卸至指定弃土位置,而是采取就近方便的原则,将弃土直接堆置在电力塔基础的陡坡之上,这就造成堆土破坏坡面植被和增加坡体重量两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处于多雨地区,强降水的侵蚀及渗透作用将极有可能诱发坡体的结构失稳,坡面表面的雨水及弃土势必在其自身滑动的过程中带动下层松散覆盖岩土的滑动移失,严重则导致电力塔基础失稳发生安全事故。

(5)基础开挖边坡处理未得保证。基础开挖边坡处理未得保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斜坡地段的电力塔基础施工通常采用平台形式开挖必然会在其基础一侧形成一个陡坡,陡坡上表面在强降雨的冲刷侵蚀下容易发生失稳滑坡、电力塔基础两侧地质情况明显不同,一强一弱的基础承力层将导致不均匀沉降问题、电力塔基础开挖深度不足致使上部结构体直接置于并未做严格处理的松散土体上,同一地区的土体也会因为力学特性的不同呈现局部受力不同,导致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等。

2.750kV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预防处理措施

2.1强化前期的岩土地质勘察工作,完善必要的勘察成果审查机制

我国在近二十年来大力着手中西部电力能源开发,“西电东输”工程的大规模电力输送网线的建设中可供设计选择的良好自然地质条件极少,多部分线路必须要经过一些在地质条件、气候环境方面极为恶劣的走廊,像这样的大型电力网线输送工程一旦受到地质灾害的侵袭,所到来的后果严重性不可估量,甚至于是具有灾难性的。因此,在强调设计工作方面严谨周密的前提下,必须强化对工程前期的岩土地质勘察工作,尤其是在一些如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常发生的地区一定要由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把关督促地质勘察的工作的全面展开,从而确保能够完全发挥地质岩土勘察在750 kV输电线路设计中的先导作用,以便能够对设计拟定的线路方案进行在地质灾害预测方面的专题论证研究。同时,为完善必要的勘察成果审查机制,在根据勘察结果论证分析设计拟定方案的可行性,应严格遵循“一票否决”。

2.2加大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力度,尽力控制并降低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施工阶段,很多由于施工管理不够严谨、严格导致电力输电线路存在的安全隐患的问题屡见不鲜,上文提到弃土问题即是其中一个方面。加大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力度是能够尽量做到控制和降低人为地质灾害发生几率的重要内容,同时还需强调重视在施工期间的二次地质勘察工作,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督促,以确保施工是建立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予以实施。

2.3重视开展电网输电线路的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理论研究,在技术上提高防治灾害的水平

在以多年积累的电力工程建设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电力输电线路的设计与施工展开地质灾害的预测研究与分析,建立并完善相关的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管理机制,提高各方面的地质灾害预测及分析水平,以图实现有效的监管。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750kV输电线路的地质灾害分析及处理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真正意义上将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这一方面的技术水平,不论是在设计前期的地质勘察方面,还是在施工阶段的施工管理方面,都需我们相关设计及技术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孜孜不倦为我国电力建设作贡献。 [科]

【参考文献】

[1]陈生元,李青文.750kV输电线路官东Ⅰ线青海境内地质灾害原因分析及处理[J].青海电力,2008,(02).

[2]王亚军.750kV渭延输电线路150号塔采空区塌陷调查分析[J].山西建筑,2011,(20).

[3]刘厚健,张旭红.中国首条750kV输电线路的地质环境稳定性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