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2:38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1)

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并设置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多种,能够开发跨文化交际必然成为外语教学界当前主题的中心。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是分不开的。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特别是外语的应用和发展自己的能力,跨文化的沟通。跨文化的外语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0年代中期,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制定统一的课程,编写了系统的教材。 1987年9月,全国举行了第一次CET。在此基础上,1989年1月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大学英语考试。这对全国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改革的深入和开放走向世界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外交流逐步扩大和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于中国学生,词汇和语法可以读,可以应付考试,但在跨文化沟通的问题上经常发生。这些必须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提高,以解决和改善。

毫无疑问,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主要障碍除了语言本身,还要从文化背景入手,因为许多语言现象的解释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学材料,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由被动的学习语言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应用语言知识。因此,在相应的大学英语运用灵活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语言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性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英语教学应包括以下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运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们在从事英语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或“学习为中心”,不仅是语言学习,掌握教学规律,而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

1、词汇解释的含义为基础,与词的文化内涵相结合

词汇是用来解释语言的基本单位,国家文化的概念是一种参考,它是最脆弱的文化渗透。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各个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为了让学生灵活地运用英语,在英语教学和文化方面的指导方面,应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的差异,逐步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在一些常识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恭维,但在另一种语言可能是贬义。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集体主义,相互依存,因此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西方,是负面,消极的意义。相反资产阶级,野心,在中国人有一定的负面内涵,但它对于西方人是一种恭维。关于“宣传”,英语词典定义为“政治团体影响的信息公开传播,往往夸大甚至虚假信息。”然而,这两个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贬义的赞美,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当我们说,促销产品,使用产品的推广,而非产品的宣传。

2、课文讲解,以语篇分析为主,语言点讲解为辅

日常教学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讲解课文时,如果不知道语法,不讲语言点(通常是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句子),翻译不是造句,学生经常难以理解。心理语言学家通过调查发现,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与儿童学习母语是不同的。成人环境,认知等因素在学习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以破坏,成人总是下意识地学会了更多的语言和母语。成年学生,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早已定型。关键不在于是否适应中国学生的习惯,而是在于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的认知方式(学习第二语言)。因此,教学中要解释的文字以及话语分析,应根据文本体裁(叙事,描述,说明,议论等),作者是如何开始的文章(通过什么手段,在附着力的章节和收敛),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主要思想),为目的所使用的文字和语气等等。这些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者写作方法,和思维习惯,以及讲英语是很有帮助的。至于语言点讲解,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向教师提供一些帮助。我相信,如果不以课文讲解,以语篇分析为主,即使老师可以说明一个简单的句子或到相应的翻译几个句子,也达不到让学生理解的要求。

3、注重中西文化差异的讲解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2)

1.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1跨文化交际在语用教学中的运用跨文化的语用问题是不同文化的人使用同样一种语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应了解不同语言中语用规则,否则就会出现将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混用的语用失误,失去了跨文化交际目的。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都属于语用失误。语言失误是二语习者把汉语词语的语用意义用在英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如问题Haveyoubroughtthebook?回答Yes,Ihavebroughtit.这样的回答虽然在语法没有问题,但是英语使用者会觉得这是不耐烦的回答,会引起沟通的不愉快。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的语用错误就是社交语用失误,它与人们对人际关系、权力和义务等观念有关。如在传统的文化中,学生和教师对话要用尊敬的口吻,但这种方式不适合用在和英国教师的交流。又如在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时,中国学者会说一些表示谦虚的话语,这不仅得不得好感反而让人信以为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跨文化的语用问题,对比不同的语言使用规则使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知识。

1.2跨文化交际在篇章结构的教学应用语篇是语言整体,由连续的句子或语段构成,包含书面语和口语。中、西方人思维的模式不同,对篇章的结构的认识有很大差别。中国人的思维带有直觉性和整体性,常用的问候语会让我们感的友好、亲切,如:你去哪里、吃饭了吗、去做什么。若这些用在英语表达,欧美人则是不能理解,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这样的对话。我们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在彼此交际中大多带有言外之意,但是西方人以直线逻辑进行推理、演绎,表达直截了当,文章段落结构也是直线发展。要准确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就必须了解目标语中篇章结构的特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篇章结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将相关文化背景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篇章结构,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1.3跨文化交际在修辞教学中的应用修辞学研究的是如何把文章写得更好,把话说得更好的问题。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采用的修辞手段相似,如比喻。在英汉文化里都有比喻这种修辞,用一种物体来比喻另一种物体,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不同,比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所象征的意义不同。如对于dog这个喻体,在英语国家它是好的喻体有luckydog的说法,但是在中国“狗”是不好的比喻,如:走狗、狗奴才、狗腿子等。同一种修辞的手法,同一个喻体,但是所指的含义却是大相径庭。修辞在所有的教材和阅读材料中均会体现,这使得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尤为重要,让学生掌握修辞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进行有效的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1.4跨文化交际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翻译是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的语义来表达,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信息的转换。它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翻译教学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掌握其文化差异。王佐良先生指出:“如果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的存在是因为人类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掌握,翻译就会出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文化间比较,不能以已存在的文化思维来翻译,而是多考虑不同文化的内涵、渊源、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在翻译时,就要正确地了解其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做出地道如实的翻译。如greenhand是新手的意思;givemefive是击掌;而aunt是所有与母亲同辈的女性亲戚的称呼等。跨文化交际知识在翻译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对文化背景的了解是达不到翻译的完美效果。跨文化交际理论渗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要习得地道的英语,用英语正确地交际,就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2.1重视课堂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的引导在二语的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高效率地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可形之道。语言离不开文化,在课堂上,除了讲授语言知识,也要渗透文化知识,用文化指导语言教学活动,深化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把两者合二为一,让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也理解了文化的异同。当然,教师可以深入的讲解中西在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知其然并知所有然。通过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语言知识掌握得更深入,在运用上更加得心应手。如教授人教版必修三Unit1时,教师在讲解各国节日不同的庆祝活动之外,可以补充这些节日的来历,历史渊源,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也使课堂更有趣味性,在以后的交际中,学生可以自如地谈论这一方面的话题。

2.2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材中,不管是初中的教材还是高中的教材无不渗透西方文化。这么多选材广泛的英语教材都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讲解语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语言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挖掘渗透在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会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更好地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所以合理地利用教材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2.3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考试,只要可以得高分就满意了。英语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门考试科目,所以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哑巴英语或是明明托福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无法自如地交流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精华的体现。我们用语言表现我们的言行和修养,学生不重视交际能力,不重视文化差异,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学得英语的精髓。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并引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即在教学和日常谈话和中,有意识地强调跨中西的文化差异及差异引起的原因。这些原因不是语言知识引起的,而是由于深层的观念、风俗和历史问题所引起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语言和文化,注意重要的文化差异,提升学生的敏感性,使语言生动鲜活,让学生避免使用错误交际用语,学会真正地交际。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培养 高职英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对英语教学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美国现代语言学家Dr.Brown曾指出:“语言的被动接受者很容易发现语法错误,这使得他们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英语课程的教学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目前,学生对其它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因此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水平和效果。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深深地蕴含在语言中,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对于英语基础不太好的高职学生来说,在语言教学中对其进行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策略

(一)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文化各自特点的形成.是有其形成的客观原因与条件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所以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由此决定了一个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

(二)从词语中进行文化对比

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威尔金斯(Wilkins,1972)曾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意思,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词语中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有习语、典故等。

1.习语能传达大量的语言文化信息。习语的习用性是指习语广泛地被英、美国家人民所沿用,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的特征。如:raincatsanddogs(倾盆大雨),cutoffone’Snosetospiteone’Sface(为了泄忿反而害己).playcardsclosetoone’schest(保守秘密),billandCOO(说情话),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见真交),lion’sshare(最大的份额)虽然有些习语已经成为陈词滥曲.有些也失去了它们存在的特定的文化氛围,但是由于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一个特有的含义,至今仍得到人们的普遍使用。

2.神化典故中潜藏着文化信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典故的运用既能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又能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如果对彼此典故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不了解的话,就会造成交际的困难。英汉典故从来源类型看是比较相近或相似的,但其所反映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汉语中的神话典故所反映的是汉民族的先民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认识,每个典故都是一段动人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牛郎织女”等。然而,汉语中没有一部成系统的神话故事体系,而是多散布于古代各种典籍中,是先民们对各种自然和生活现象的美好和悲壮的解释。而英语中的神话典故多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如:Achillens’heel(阿基利斯脚踵,喻致命的弱点),TrojanHoMe(特洛伊木马,喻打入敌人内部的人),Cupid’Sbow(丘比德之弓),Pandora’Sbox(潘多拉的盒子,喻万恶之源)等。但这些典故却不是来自于英国民族的神话故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国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不仅影响到英国的文化,而且对整个西方社会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挖掘词语的象征意义。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由于民族文化不同。同义象征在不同的文化里有截然不同的意象和内涵。比如,在英汉两种文化中,豺狼凶残贪婪.汉语说“狼心狗肺”、“狼子野心”.英语也有类似用法greedyasawolf:老鼠在汉语中是胆小、无远见的象征,如“胆小如鼠”、“鼠目寸光”.但在英语中代表胆小的动物却是兔子:孔雀在汉语中代表漂亮,但在英语中却被视为自高自大的象征。兔子的迅捷,汉语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英语有asralc.idaSahare;汉语和英语都用“母鸡”(hen)喻妻子。汉语说“母鸡司晨家不兴”,英语中的hen—pecked(被母鸡啄的)即指“妻管严”。这些联想表明不同的民族社会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点或相符点(correspondence).这些相符点反映在不同体系的语言之中。

4.注意英汉色彩词的涵义。比如说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如旧时人们把宜于办大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但是它更代表权势、威严。至于现在流行的与“性”有关的“黄色”观念,有一种说法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现象。据说美国纽约的《世界报》用黄色油墨印刷低级趣味的漫画以争取销路,人们便称这一类不健康的刊物为“黄色刊物”,还有《纽约新闻》以夸大、渲染的手法报道色情、仇杀、犯罪等新闻,人们也称这一类的新闻为“黄色新闻”。西方文化中的黄(yellow)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大(Judas)所穿衣服的颜色,所以黄色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它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tlyellowpress(黄色报刊),yellowioumalism(黄色办报作风),yellowback(廉价轰动一时的小说)外,主要表示卑鄙、胆怯,如yellowstreak(胆怯),yellow—livered(胆小)等。

(三)语法学习中的跨文化教育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pieceof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再如这样一句:Myknifeandf0rkismadeofsilver.这里的谓语动词怎么用单数形式呢?原来西方人用餐时的礼仪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双手齐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个整体。因而,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综上所述。在英语庞大的语法体系中,有许多可以当成跨文化教育的素材。在日常语法教学中,如果恰当地引入跨文化教育,既能使学生获得西方文化知识,又能使枯燥的语法阐释变得鲜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民族;差异;语用迁移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1-003-03

作者:陈建生,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李杨源,长沙理工大学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语言非任意性研究。湖南省教育厅(2007)

引言

在跨文化交际中,汉英两个民族之差异会表现在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约等方面。一旦交际中的两个不同民族的人们忽略了它们,或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或把一己之文化准则与社会规约强加于对方的同一领域,并视其为评价与解释对方行为之标准,语用迁移就产生了,它的产生表明双方的交际以失败而终。

语用失败的问题由来已久,目前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各路专家对此已有言在先。社会语言学家恩.沃尔逊(N.Wolson)于1989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语用失败最终所显示出来的是因语用迁移所致的言语行为之施为力已荡然无存,即不能在既定领域产生任何影响,尤其是社会影响。因此,人们谓之社会语用失败。托马斯(Thomas)曾经在谈及社会语用规约时也持此观点,他同时指出了语用失误的严重性,认为“语法错误可能使人不愉快,或影响交际,但至少在规则上,它们是一清二楚的,听话人会立即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且一旦意识到说话人的语法能力较弱,对其是容忍的。然而,语用失败则不然,如果一个非本族语者说话流利,对方不会把其明显的不礼貌或不友好的行为归因为语言缺陷,而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的自然流露。语法错误可能显示出说话人还没有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语用错误可能反映出说话人的人格有毛病”(Maletzke,1996)。

诚然,各国各地区多样的文化才使得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也使得因语用迁移所致的理解失误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交际难以成功,或交际者不能遵循交际规约,也不能使施为之力产生作用,更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汉英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与人打招呼

见面打招呼是一种社会模式,而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常人在乎它,他们将见面不打招呼视为一种无礼的行为: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也在乎它,他们认为“打招呼”能够揭示见面时双方的关系,并表现为言语行为的一种固定模式。见面打招呼或交谈等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中都少不了的。汉英两个民族均有自己的招呼语,而且其招呼语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点与文化特质。从形式上看,“招呼语”有两种:命题式与非命题式。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就有明知故问式、拉家常式等。且看,一天早上路过一处时,一国人发现一熟人在修汽车,他如此地向熟人打招呼:“你在修汽车?”国人打的这种招呼是一种命题式的招呼;而英国人则会如此打招呼:“Hello,Good morning!”英国人打的这种招呼则是一种非命题式的。国人打招呼的口头禅可谓多了,听人说得最多的是“你去上班吗?”“你吃饭了吗?”有时某人士从WC出来,这时有人会冲他/她招呼道:“你从哪里来?吃饭了吗?”真是既煞风景又伤雅气。那么英国人会如此作为吗?按其打招呼的模式,他们是不会这般作为的。因此,千万不可视中国人的口头禅为英国人的打招呼的用语。英国人认为,

“Have you hadyour meal?”是要对方作出回答的一种正式提问。由此可推断,如果无心邀请对方外出美餐一顿,是不可以发此问的,说了非但不能融洽彼此的关系,反而产生消极影响,同时英国人会感到对方在有意作弄他/她或拿其开心,因而感到尴尬或不开心。由于中国人很在意或重视吃,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别发达,当然这也必然会要反映到日常生活中来。

二、交谈话题

因文化差异所致的不同社会言语行为规约,使得汉英民族所谈及的话题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差异也悬殊。上面已经说了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别发达,同时自古以来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时起人们就讲究吃,信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之道,生活节奏相比之下慢于工商业较发达的西方国家,谈吃与拉家常的机会明显多于西方人;此外,周围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人和英国人见面之后的问候之余,感兴趣的话题各有不同。英国人喜欢谈“天”、谈旅游,而中国人喜欢谈“吃”、“拉家常”式地天涯海角式地聊个没完没了、无所不谈。但应该注意这种闲聊是内外有别的,和英国人或其他西方人闲聊应避免谈及如下话题:

How old are you?(您多大年纪了?)

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

Do you have any children?(您有孩子吗?)

How much d0 you earn per month?(您每个月挣多少钱?)

Do you haye a happy home life?(你的家庭生活幸福吗?)

上述问题均是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寒暄时要问及的,而且使用频率极高,在中国文化的范围内使用它们,自然是无可指责的。但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用作寒暄的问题是应该避免的,因为英国等西方人视其一种打听对方隐私的行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妥、不可取的;这只有在法庭或警察那里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在一般和谐的交际中,不可随意地向英国人问及婚姻、家庭、子女情况、年龄、工资收入、夫妻生活等,特别是被问及者在相关方面有难言之隐或遭不幸:年老了;离婚了;孩子夭折了;遭人抢劫了;夫妻生活不和谐或吵吵闹闹;甚至身体发胖了、考试未过、挨了别人的打,即凡是触及他人痛处的方面都要尽量避免谈及。

笔者曾耳闻目睹一位学生在与一英国老太太交谈时,提了这个问题:How old are you?老太太刹那间脸上现出苦苦的样子,说“Ah,it is a secret!”一方面,从文化上讲,如上所述英国文化主张交谈时(尤其是与关系一般的人或陌生人或老年人交谈时),双方应尽量避免谈及年龄,否则被视为侵犯他人隐私或对他人不尊重,另一方面,现在人人尽享因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美好生活,从心理上说谁都想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也不想让年龄给自己带来精神压力。据笔者调查,如今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或其他西方人,在涉及年龄的问题上,彼此都很谨慎,特别是过上了好日子的人,都尽可能地避谈它,因此可以说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化发生变化,而调查发现过苦日子的人根本就不在乎问年龄,甚至他们中有不少的人还抱怨 自己为何不早点死,活着受苦有啥意思,认为自己不配做人,给他人给社会添麻烦,是社会的累赘。

文化也随一个民族的社会观念的变化而变化,旧社会,侵略者就不把中国人或说中华民族当人看,侵略者肆无忌惮地侮辱中国人,而那时的中国人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就只得咬紧牙关无声地气。现在时代不同了,中国人也不是好欺负的了,我们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的学者、外语培训师们也应该教教外国人:他们在来中国之前,也应该好好学习并了解中国文化,以便消除过去的霸道作风,知道随时随地在与中国人交谈时应谈什么、什么应该避谈;笔者发现西方学者、教师在著述、施教时常常教导外国人怎样尊重他们的文化,怎样避免冒犯他们。可我们国内的学者们在谈跨文化交际时,总是片面地强调交际双方应该避免和英国人或西方人发生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碰撞或矛盾冲突,但从来没有教导过外国人怎样注意尊重中国文化、尊重中国人,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使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误以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生来就很“贱”的民族,无尊严可言,任何人都可以在中国人面前犯忌、胡说八道,任何西方人都可以冒犯、都可以诋毁这个民族中的任何人。

现在的中国人也有与西方文化相同的禁忌,如人发胖了,过去人们认为中国人不忌讳它。现引包惠南老师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的一段话为证: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鲁迅《祝福》)

When we met,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 iteremarks he said I was fatter,and after sayingthat immediately sarted a violent attack on therevolutionaries,(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2)

译文将“胖了”直译为“fatter”这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中国人对于“说我胖了”,容易理解,这是中国人重逢时常用的寒暄语之一,“胖了”的意思是“发福了”;然而英美人不仅无此礼仪习惯,更忌讳肥胖,很容易把“说我胖了”误解成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提醒或告诫,因此译文中宜增译解释性词语,以准确传达原句语义:

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whenwe met,he observed that I looked“fat”,and having made that complimentary remark he started aviolen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包惠南,2001:21)

从包老师所言来看,说“胖了”是中国人重逢时常用的寒暄语之一,意思是说它是中国人能接受的寒暄语、是一种礼仪,只有英美人无此礼仪习惯,更忌讳之。笔者认为说“胖了”如今并非是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寒喧语,也不是什么礼仪习惯,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忌讳他人说自己“胖了”。因此,也要开始教导西方人在中国同样不可随便对一个中国人说“你胖了”。

还有其他一些源自传统文化的禁忌,在这些方面西方人是不可以冒犯的。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视“无后”即所谓的“断子绝孙”为最大的不幸与耻辱,这与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在此方面告诫西方人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引包惠南老师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的一段话为证: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到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鲁迅《阿Q正传》)

“Ah Q,may you die sonless!”sounded the lit-tle nun’s voice tearfully in the distance,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中国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一个家庭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幸,不生儿育女是对祖宗的最大不孝,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一种民族心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骂人“断子绝孙”是最刻薄的咒语。而在西方社会,这种观念要淡薄得多,尤其在追求享乐的现代年轻人中,独身主义蔚然成风,断子绝孙对个人和家庭而言无足轻重,因此英美读者不可能译文中“sonless”文化含义,因而译文中必须加上一条注释:――a curseintolerable to ear in China,才能使译语读者确切理解全句的语用含义。

以上例证表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交际双方在话题的选择上是不一致或不尽一致的,不可用热情或寒暄来替代各自文化的规约性,不要以为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是相通的。

三、观念与风格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最大的一国,也是古文化丰富多彩、文物最多、民族传统与风俗习惯受国家保护的如今人人享有人权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独特人文传统,她与欧美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在对待某些事务方面观念常有差异,欧美人对与他人见面,提倡提前预约,否则会遭遇拒绝。中国人多数情况下则认为提前预约实在没有必要,只要你想来你就来吧,讲那么规矩干什么。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工作的日益繁忙及各种压力对人的影响,部分城里的中国人也开始有了点西方式的预约色彩,但不是主流。预约对坚持中华文化传统的人则会产生负迁移。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沉默是金”即当有人向你发问时,在沉默与作答之间你可以选择沉默,但对方在心理上可能会有些不快,不过很快就会得到谅解。这与实际交往中的芬兰文化有相似之处,即芬兰文化允许交际双方相对而坐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沉默不语:可西方人对所提问题的要求是必须作答,即使是文不对题或答非所问也无妨,你就是必须说。旧的中国习俗把家里来了客人看得很重,和客人一起用餐时,女性与小孩皆回避,即他们都不得和客人在同一餐桌上吃饭,而多半是呆在厨房里吃饭,而且被要求席间笑莫露齿话莫高声。有的家长如果只有一个小孩――宝贝儿子,家长有时会把他叫来和客人一起进餐。但这只是极个别现象(据笔者考察有相当一部分距城镇较远的农村地区仍保留着这种被称为不合时宜的文化)。比较而言,俄罗斯文化却不但允许小孩说话,而且鼓励他们这样做;而在美国文化中恰恰不同。言谈贯穿于整个交往之中。中国人对有人在问及某某何时能回家或何时能办成某事时,往往会如此回答说“三两天”,“三两天”是什么呢?起码,这不是一个确切的时间。我们知道国内译界多将它译为“a couple of days”这种译法是精确的还是模糊的,笔者想把它交给大家去讨论。“Money is every-thing”所传递的西方人的观念,就是“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一切”。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传达的“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有钱不等于拥有一切”、“有钱不等于拥有幸福”可以说格格不入。因此,学习英语的人就得知道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怎样消除这些负面的影响因素。

在经贸洽谈方面,中西文化的相互撞击在此最能得到体现,语用负迁移的影响尤为突出,因为西方人和中国人完全具有不同的表现风格,西方人说话喜欢直来直去,而中国人说话则往往不直说,好象生怕伤及对方感情,体现一个“和”字,即“和为贵”、“和气生财”,有时即使谈不成,也要用诸如此类的“现在还不能回答你”、“我们还得想想办法,好好研究研究”、“我们得从长远着想,不可草率行事”,等等。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思维模式,在谈判中感情因素把感情因素置于法律之上。由于重感情或重友谊,往往使得谈判不能很好地依法进行,要么就是因一方不表态而僵持不下,要么就是西方的谈判人不耐烦而不欢而散,要么就是感情替代原则,在合同签后方知上当不小,或凭私人友谊以口头协议了之,结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语用负迁移常常会造成理解失误、交际失败。只有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培养交际能力交际者才能避免这些失败或失误。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5)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地域与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这种背景下,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的课题。而要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促进大学英语教育向注重文化教学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077-01

随着经济和网络科技的发展, 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来自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合作的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的课题。而要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促进大学英语教育向注重文化教学的转变。

一、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它涉及语言交际方式、语用问题、非语言行为交往习俗、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跨文化交际能是指语言使用者在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通过以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内容等,以及应用英语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也是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熟悉英语文化中一般的交际规则及语用原则。一个符合语言规则的句子在错误的场合下使用,非但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误会,起到反作用。因而,教师应具备在不同的英语语言使用环境中,进行准确和得体的表达的能力。三是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差异。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集体主义不同,英美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强调个人的奋斗和竞争意识,乐于强调个性。英语教师在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时,要充分尊重英语文化的这种价值取向。四是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包涵社会习俗、意识形态、宗教约束、道德规范和历史传统等,是影响交际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因而,英语教师必须掌握西方社会规范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二、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几十年来,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大部分是在旧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几乎未得到过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训练,也尚未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对当前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紧迫性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一)目前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语言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没有问题,但却普遍存在着对英语文化的缺失。他们英语文化知识素养不高,对英语文化一知半解,跨文化交际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要求。

(二)大学英语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以应试教育为主。大部分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学方式以“填鸭”式为主,课文讲解局限于词和句的表面意思,对篇章结构和组句成篇的方法的分析以及对课文篇章背后蕴藏的文化信息不够重视,既影响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导致了教师不注重自身学习吸收英语文化。

(三)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数跟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应试倾向严重。教师在应试指挥棒的作用下,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英语等级考试和考研英语的要求上,颠倒了考试和应用的关系,使大学英语教育偏离了应有的功能和目标。这样的考核和评价方法只重视应试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和英语实用功能。这导致教师更关心的是考试的通过率,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利于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知识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但要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模式、价值观,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在交际中的差异,更要构建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体系,明确跨文化交际的原则和方法,跨文化英语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从而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

(二)要改变固有的本国文化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迥然相异,所以交际过程中就会常常出现一些障碍和冲突,影响交际的结果。如中国人听到对自己的赞扬,往往否定以示谦虚,而英美人士却乐于接受。因此认识并接受英语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三)要多通过实践增长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上,教师应该乐于充当学习的角色,在真实的场景中实践和提高。教师也要通过参加跨文化能力培训,或者通过欣赏影视、书报等文化作品来主动学习跨文化案例,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体会,不断反思来增加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要提倡教师间的合作促进整体素质的提升

如何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会贯通,是需要全体英语老师通力合作去实现的。由于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系统的跨文化教育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大部分学校还是把应试作为最主要的目标。这样的环境下,凭个体力量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创新,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就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英语教师共同努力,使整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著提高.

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师应当转变观念,不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能力,才能充实学生的知识背景体系,引导学生提高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为切实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6)

关键词: 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在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求。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对个人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人们的交往和友好合作,而且对国家间和平共处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人们对于学习外语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今天,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交流工具”这一狭义的概念了。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学习一种外语除了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了解语言所反映的外国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得体有效地同外国人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即是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本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文化教学”的观念已逐步渗透到JEFC和SEFC等教材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和教材编写者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英语所依附和产生的英语文化。目前,中国对各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界的主要任务。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1.价值观念的差异。

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例如英语某些单词既有褒义色彩,又有贬义色彩,由于中西两种价值观的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词,我们常取其贬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多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

2.礼仪习俗的差异。

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这在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甚至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中国学生学英语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总的来说,关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研究还处于开创阶段,部分中学教师对这一问题的敏感度还不高;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们的意见也不完全一致。基于此,笔者曾对中学英语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了详细的问卷调查。该调查结果显示,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漠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根据对调查所得数据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高考、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法对中学英语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虽然大纲强调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高考并没有真正体现大纲的精神,而是过于强调对学生语法知识的检测,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查,从而导致了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乏。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在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际中遇到文化障碍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因此,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四、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许多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到国外进修学习,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耳濡目染,亲身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

2.作好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要让学生明白,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在涉外交际中,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但由于文化背景上的理解不到位或误读,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的需要,而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如播放一些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纪录片等,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总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素质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广大外语工作者认真探索,并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

[1]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1:16-18.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篇(7)

关键词: 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 文化差异渗透 培养模式

一、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商务英语

1.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指运用语言于交际的能力。1972年美国的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dell hymen)提出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实际交际中, 说话人和听话人所需要的语言能力远远超过语法能力,即 “何时说,何时不说,以及关于何时何地以何方式与何人说何内容”。1980年加拿大学者卡纳尔(canale)与斯温(swain)归纳出其四个组成部分:即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学方面的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与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巴克曼lyle•f•bachman(1990)提出外语能力主要由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机制,以及情景语境组成。被称为“语言测试史上的里程碑”。

2.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在跨文化语境中能产生有效跨文化交际结果的能力(carley h.dodd,1998,p4)。可见,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两个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概念。除了包括交际能力中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包括跨文化交际中个人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

作为初级目标, 交际能力以目的语文化为核心来提高目的语交流的能力。只有拥有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特别提出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既有专业英语基础又有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外经贸、外事类复合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并存的今天, 如何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成为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3.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是在商务场合中, 商务活动的参与人为达到各自的商业目的, 遵循行业惯例和程序并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有选择地使用英语的词汇语法资源, 运用语用策略, 以书面或日头形式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系统。

目前,商务英语被认为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作为它专门用途英语( esp)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内容除基本语言知识外,还涉及贸易、财会、经济、管理、法律等诸多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领域。作为在商务活动中所应用的英语,商务英语也会受特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 学习商务英语的目的成为在国际背景下从事商务活动的人才,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奠定商务活动成功的基础。

二、 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英语中的体现

hymes将交际能力视为文化能力的一部分。burns 也提出, “交际能力应当结合文化语境来探讨, 因为语言的运用归根结底是与特定文化相关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成功进行涉外商务活动的必要前提,有效交际是达成的交易的基本出发点。因此,而尊重文化差异是进行有效的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可是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显著特征,并在社会生活中的各方面有所表现。下面本文就从四个方面来介绍文化差异在商务英语中的渗透现象,包括思维方式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非言语层面四个层面。

1.思维方式层面

受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影响,不同社会文化结构下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 如就东西方文化而言, 两者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各自的特征:

首先,东方文化重演绎推理, 而西方文化重归纳推理;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研究,西方文化偏好分析思维, 即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方面。在商务活动中,东方人一般注重“先谈原则, 后谈细节”。西方文化不同, 尤其是美国人, 习惯从具体事物入手,认为细节才是问题的本质, 在他们的合同中, 各项条款的认定也比东方人细致明确。

其次, 东方文化注重统一, 强调整体优先,西方文化注重对立,强调部分优先。例如中国和日本,往往对全部问题进行战略性的考虑,认为只要能建立起和谐的业务关系,细节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人采用的是顺序决策方法,先将大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小任务,他们习惯于解决一个条款推进一个条款,最后的协议就是将各个小协议综合起来。

另外,东方文化中的思维法方式是以螺旋形对一个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 英美文化则偏向线性思维,切入主题后就开门见山地先陈述中心思想。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中国人采用的是含蓄的表达方式,他们认为含蓄的表达方式优于直接的表达方式。 英美国人由于受线性思维和分析思维方式的影响,最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在商务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直接”和“简明”,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2.价值观层面

价值观是最深层次的文化,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必然会遭遇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

首先,时间观念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人们的时间观念很强,拥有“单一时间习惯(mono-chronic time or m-time)”,以大部分的北美人、瑞士人、德国人及斯堪地那维亚人为典型。他们把时间区分为一个个小的单位,然后很关心准时性;倾向在一个时间点上,只专精一件事情。例如 “时间就是金钱”这一观念便是从美国推广而来。与此相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或是封建意识较为浓厚的国家里,人们持有“多重时间习惯(polo-chronic time or p-time)”,p-time的特征是同时间内发生许多事情,并且“和人们之间有很大的牵连”。例如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的时间观念较弱,在他们看来时间是弹性的, 时间应当用来享用。中国和日本是多种时间利用方式的典型。中国人在使用时间上随意性灵活性强,在商务活动中,更注重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因此会把大量时间用在建立友谊增进了解上。日本人在谈判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时间不是最重要的;而在实施时,他们的行动却很迅速。与中国相同,日本也十分看重关系文化,赢取商业活动,喜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建立个人友谊。

其次,是平等观念的差异。在商务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利润分配,另一个是“权利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坚持平等主义价值观,认为买卖双方无论哪一方都要获得一定利润,因此在对利润的分配问题上相对更为公平。甚至,许多美国经理认为, 利润划分的公平性似乎比利润的多少更为重要。而东方人受等级意识的影响较深,卖方往往会顺从买方的需要和欲望, 对利润的分配较为有利于买方。此外,“权利差距”也是商务活动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点。中国作为高权利差距国家,在商务谈判活动中的等级差距随处可见。上级的权威性受到极大尊崇,而下级经常依照上级的指示办事。等级分明,人们根据自己的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面对需要超越自身权力而做出的决定,而向上报告等待指示时,这种高权利差距就造成了商务谈判效率低,时间长的缺点。而美国是低权利差距国家,每位商务谈判人员都被赋予了相应的权利,面对问题能当场做决定,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是谈判人员更具责任感。

还有,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不同。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群体意识, 忠实于国家权力和集体的利益, 注重个人利益是私欲的表现; 而西方文化崇尚自我意识和个人奋斗, 如果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就等于人权的丧失。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中国人注重群体, 将自身看作是群体的一部分,服从群体的意志,为群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个人选择,因此每个人的荣辱进退都跟这个群体密切相关。因此导致中国人依赖并习惯接受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所以, 责任意识不如西方强, 也缺乏独立个性和自决能力。而受个人主义影响,美国人认为, 人是独立的个体, 既有责任也有权利, 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 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达到既定的目标, 并且将使用权力和冒险视为好的品德。

3.语言层面

语言层面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层特征,如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因素。因此在进行商务交际时,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

言基础知识,能够准确地把握词汇的意义,更要“注意语境因素的变化对言语信息意义的调节作用, 要有敏感的语境意识, 能够及时地根据具体语境,不断调整对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认知。”

从语言表达方式方面来看,不同语音、语调、语速言对语信息意义起调节作用。与词汇相比,英语本族人对英语语调的反应更强烈,不同的语气音调表达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语义。另外,良好的发音可以赢得对方的认同感,英语中的重音用来表达特殊的话语含义,适当的调整语速则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停顿的正确使用可以达到幽默和强调的作用。注意到这些语言细节都会在商务沟通中提高交际者语言表达的精准度,营造轻松和谐的沟通环境。

从词汇语法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语言内涵影响着对语言的理解, 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并造成商务活动中的误会和冲突。首先,当某些词语、现象或者事物只存在于一种文化中,而在另一种文化中不存在时,即存在“全空缺词汇”。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三个代表”、“下海”等。其次,某些词句或者现象在两种文化中都存在,但所赋予的意义和感彩完全不同,因而影响准确的理解和表达,即半“空缺词汇”。例如对商人(business man)的理解,英文的包含范围要大于中文。此外,还有一些字面意义完全相同的词汇,将它们放置在不同的文化语境里,会产生完全相反的含义,因此我们称这类词汇为“冲突词汇”。例如,对红色red的理解,西方理解其为冲突,而在中国则被认为是喜庆。龙(dragon)在东方是权力和至高无上的象征,在西方则代表邪恶。

4.非语言层面

非语言层面文化差异主要存在于与语言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中。胡文仲、毕继万在其所著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一书中的归类较为清晰,即:体态语(body language)、副语(paralanguage),又被称为“非语言行为”;此外还有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及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被称为“非语言手段”。与语言性文化相比,非语言性文化不仅更直观,而且通过birdwhisted、ray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在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是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说明意向的沟通手段,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其中手势语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较大,例如一个“a-okey”手势,在美国表示很好,而在法国表示“零”或者“毫无意义”,因此在商务活动中,要慎用手势语。副语主要依赖语调、重音、停顿等音韵衔接手段及身势语来实现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其中也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在商务活动中,他们同样也可以传达各种信息。客体语指的是与人体有关的相貌、服装、饰物、气味、笔迹等所表达的交际信息。例如,国际商务活动中十字形的挂件是不吉利的象征,因为西方人认为它是天主教异端教徒的标志。最后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等。例如,中国人对体距的要求不高,人们能够容忍拥挤;而在英美人无法适应过近的近体距离和体触,一旦出现拥挤现象,他们首先会回避。

三、 商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和培养的策略

在商务活动中,只有克服文化障碍,消除误解,才能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实现谈判的成功。那么面对文化差异,商务活动的交际者又应该如何做呢?针对以上提出的文化差异在商务活动中的渗透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培养对文化的敏感性,并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在商务活动的交流过程中,交际人要承认双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关注两中文化中的不同之处,并于自身文化相对比,从而客观公正的把握各自文化特征。所以在商务活动中,应避免民族中心主义, 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去衡量对方。与此同时也应该多总结不同文化之间的大量的共同之处,促使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此外,还要加强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面对不同的文化,难免会产生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一时不能适应。此时应该设法缓冲矛盾,尽快全面了解到文化差异的根源所在,让自身尽快适应新的文化习惯。这就要求交际者在商务活动之间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尤其是文化部分的工作,例如熟悉对手的文化准则、风俗习惯、社会价值观、国情和信念,尽可能全面了解到双方的文化差异究竟有多大等问题。

另外,从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共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活动中,交际者需要对商务语言熟练掌握,且灵活运用。尽量用简

单、明确、专业的英语,不要用易引起误会的俚语、成语等,更不要用易引起误会双关语和多义词。同时要注意沟通技巧,用得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避免因语言而引起的沟通障碍。

目前现代商业界中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任何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能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商务英语教学应是语言形式、商务背景内容、和的商务交际技能有机结合,必须同时对企业的商务企业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因此,作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不断地进行文化移入,中英文化有各自不同的体系,表现在中英文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从教学内容角度看,教师应善于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授汉英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在语言教学课程设置里增加跨文化系列课程,例如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概况与文化等课程。从教学方法看,商务英语教师可采用能够突出商务活动的交际特性的教学方法,营造模拟的商务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主动性,例如可采用设置情景法、问答法、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最后,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尊重并且理解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每个文化中的特有现象,一味地迎合或全盘否定都是不可取的,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正确看待不同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形成。

参考文献:

[1] 柳青军,李娟.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2006(6)

[2] 王振亚. 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系统功能语法与外语教学[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佐成,王彦. 商务英语的界定[j].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6)

[4] 丁金珠. 商务活动中跨文化意识培养探析[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5] 左小平.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j]. 商业研究, 2005(6)

[6] 肖靖.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英语语音策略探究[j]. 商场现代化,2006(3)

[7] 王宇.言语交互性的跨文化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

[8] 汤声平,张金陵. 跨文化商业交际之研究[j]. 商业时代,2003(13)

[9] 冯冬红.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j]. 大学英语,2009(3)

[10] 李微焓. 中美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