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0 15:56:43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篇(1)

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国家政治、等方面,每个文化都具有不同的优越性和魅力,把这种文化差异作为切入点,分析对比,再体现在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中,提高在不同国家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尴尬,对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

第一,语言文化。语言文化是最直观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主导因素[2],它作为交际工具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同样的一句话表述的方式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就不同,例如说在生活中最常见的问好,在平辈之间,熟人之间是以“你好”来表示问候,在长辈,职场领导之间则是以“您好”来表示问候,而西方人他们注重的是平等,重视的是权利与自由,在人与人的交际往来中很少拘礼,不论辈分、地位、年纪都是以“hello”表示问候,晚辈对长辈也能直呼其名。西方人在谈话聊天中都是各抒己见,彼此意见不同是就会试图说服对方,不会羞于表达。

第二,思维方式不同及生活习惯不同。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再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像东方人表达时含蓄委婉,总喜欢拐弯抹角,谈话一般到最后才说出重点,前面都是在客套,而西方国家,他们的表达就很直接,一开始就会表明他们的重点用意,后面才会说些寒暄话。在平常的生活交流中,由于部分人时间观念不强,很多时候给外国友人留下的是犹豫拖沓的印象,例如和朋友约在下午1点见面的话,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在12点55到1点10分中到,习惯给自己预留几分钟的迟到时间;再例如,表达愤怒的方式,西方人发火写在脸上,有气就撒,有怒就发,至少在他们看来,这还是一种比较健康的方法,而在东方,叫“喜怒不形于色”,如果把愤怒表现在脸上就会显得特不成熟,有事没事都憋着,这就是文化背景的差异所表现的行为。但这只是部分人的行为表现,而我主要谈论的前提是历史积累下的文化差异,和如今的国际化接轨,这正是需要作出改变和学习的地方。

第三,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竞争意识[3],西方文化强调的是自主抗争奋斗去实现自己在社会上的个人价值,为了获得自己所需,努力拼搏击败对手,他们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而讲究的是以和为贵,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家与国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在传统的价值观中不鼓励人们竞争,注重道德修养,倡导重义轻利。中国有句古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许多孩子都很依赖父母及朋友,而使得他们自理能力都非常差,从而导致现在社会中出现一批批的啃老族。在西方,孩子只要满十八岁成年,父母便不会再对他们负担赡养,他们将自己独立选择道路,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些例子不针对任何一个国家现象,只在此说明价值观的差异。

三、大学外语教学

为什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只是为了阅读?不是的,是先通过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再通过大学外语教学这个平台促进学习而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一,跨文化交际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体现。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就是指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的一个交流过程,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日益显著,而且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你不了解研究各国的交际文化差异,不注重它的存在,就很难实现跨文化交际,作为大学外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更应该去引导学生去发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使他们发现不同,了解不同,再学习它们的不同,做到这点,首先要打好坚实语言基础,严格的训练听、说、读、写,可以让学生们情景角色扮演使用跨文化交际,例如,生日聚会、外出购物、初次见面等情景,教师就可以在旁帮他们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使学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由单一的语言表达延伸到行为表达,并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认知、理解、逻辑、思维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大学外语教学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以学生为中心,针对教育目的和目标群体的不同进行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语言功底、交际能力等,再利用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拓展训练,使学生掌握文化冲突和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

四、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篇(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一、引言

英语,作为目前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在政治、商业、文化,尤其是外交、外贸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文化冲突,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英汉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英汉文化差异

(一)、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英美人交流时套用中国的文化观念,运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因而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知识,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失败。英国语言学家Jawa hanlal Nehna曾说过,“If we seek to understsnd a people,we have to our selves,asfar as we can,in that particularhistorical and culture background……”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后,将使中国人有更多机会与外国人接触。因此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于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差异的范畴很广泛,比较常见的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和非语言的态势方面等。

1.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1).打招呼

中国人见到熟人、朋友时打招呼的方式很多,然而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正常的搭话方式,如:

—Lovely weather ,isn’t it ?

—It’s really a beautiful day.

谈天气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顺着对方说,很少有人在谈天气时争得面红耳赤,所以谈天气是个保险的搭讪方式。

(2)交谈的话题和禁忌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和以汉语为母语人都可以选择下列的话题进行交谈:嗜好、发生事件、天气、节假日电影、书籍、娱乐活动等,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般禁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衰老、发胖等话题,而中国的禁忌则属于伦理方面的:如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等。如果想了解这类情况,可以在提问前说明理由,然后发问或先谈谈自己的状况,以便引出话题,让外国人自己谈起。

(3)称呼和称谓

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论文格式,文化冲突。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到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同龄人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之意。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接呼其名,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不成体统。

首先,中国人在称谓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一个姓,如“黄局长”“林经理”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其次,汉语称谓复杂,亲属名词十分丰富,如:伯父、姑父、姨夫、叔父。但在英语中仅用“uncle”一个字代替。

(4)交际套语

交际套语应该符合习惯用法,才显的自然、得体、有礼、否则听起来就显得生硬、粗鲁、甚至误解。下面就举一些典型套语的译法:

1)参观或者会谈等场合,常听见中方的人说“请多提宝贵意见。”若直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问题就来了:你的意见应该是“valuable”的,不宝贵的意见请免开尊口。正确的译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2)“这是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这是我们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客气的一句客套话,有时礼品并非“薄礼”也这么说;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却是: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礼品,希望你喜欢。所以这句不妨这样说:“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

3)中国人在招待客人吃饭之前常常习惯客气的说“今天的菜不好,大家随便吃一点”在用餐结束时也常说“招待不周,请多多包涵”。这些用语对于中国客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客套话了,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种自谦客套的说法反而显得太牵强附会,况且请客总希望客人吃的好,否则,既然菜不好,为什么还拿来请客?故不宜直译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开始讲这句话,英语应说:“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supply,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ves”,或者“Enjoyyourself”。若用餐完毕讲这句话,应该说:“Hope you’ve enjoyedyourself”。这样才与此情景相吻合。论文格式,文化冲突。

(5)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

中国人之间赠送礼物,送礼人总要反复申明:礼薄,小意思。而英美人则常说这是他(她)为你准备的,希望你能喜欢。朋友、亲戚给我们送礼,我们总要推辞一番再接受。收礼后一般不当面打开,以免给人贪婪的形象。英美人则相反,他们一般不推辞,而表示感谢,而且往往当着客人把礼物打开,并称赞一番。中国人则等客人走后打开,以示礼貌,但是这在英美人看来是你小看他送的东西了。

(6)餐饮习俗方面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词语文化内涵上的体现

(1)语言的内容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中实际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间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的差异,包含在语言词汇中的意义就不一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看起来对等但实际意义上很微妙,甚至很大区别的词语。不仅单个词有差异,一些谚语、成语、口语等也有差别,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Afriend inneed is a friend indeed”译成“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意思是两个人一起受过苦、遭过大难,这样的朋友才是a friend indeed,而这句谚语的原意却是:Afriend who helps when one is in trouble is a real friend.意思是当你有困难时,帮助了你的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不一定两人一起患难。

(2)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词语的意义结构的影响,二是对话语的结构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这些内容的表达方式不相同,对这些内容的内涵理解也不相同。例如,中国人常说“夏炼三伏,冬炼三九”,以此警戒人们时常保持锻炼。论文格式,文化冲突。那么在英语中怎么理解“三伏”和“三九”呢? 曾经一位年轻的口译者向一群来自加拿大的游客用“three fu and three nine”来解说。当然了,游客们很迷惑。其实这位译者可以用“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来解释就很清楚的了。 英语“She is a cat”无法对译为“她是一只猫。”因为中国文化里“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而在西方却如此。同样的道理,汉语成语“说曹操,曹操到”如果忠实于字面意义,译为“Speak of Cao Cao and he will appear”,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但如果借用英语成语, 译为“speak of the devil andthe devil come”,就能很好地传达汉语的言内之意。具有宠爱之意的是“Love me , love my dog”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的意义相近。中国人虽然认为狗是一种忠实、可靠的动物,“狗不嫌家贫”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但中国人从心理上却厌恶、鄙视它,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如“走狗”、“狗腿子”。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的词语本身都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意义,只有掌握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应常常留意英汉两种语言各方面的思维差异,这就靠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口译训练。论文格式,文化冲突。对英汉文化差异理解透彻,把交际看作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活动,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才不至于产生文化冲突,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论文格式,文化冲突。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论文格式,文化冲突。为了避免这些不好的结果产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 “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二)、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内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摘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从多个视角了解其文化,通过实际的语境(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以及消除不必要的交际障碍,我们应通过大量阅读英语资料,浏览媒体有关西方文化的知识,增强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还要大胆实践,经常与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交往,充分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使在跨文化交往际中信息表达更准确,言行举止更得体。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 ] .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7.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J ].外语学刊,1996年,第2期.

[4]顾日国.《跨文化交际》[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6]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董广杰.《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 ].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篇(3)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儒家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Blue Room,如果不了解这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接见至亲好友的那个粉刷成天蓝色的房间,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它翻译成“内客厅”。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形成了神秘而古朴的东方文化。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国文化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由善到美,带有浓厚的人化色彩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其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

2.美国文化

而相对历时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殖民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其他众多移民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居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本土宗教萌发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要素。美国社会是比较开放的社会,其国民热切希望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亦即“美国梦”的文化特性也非常显著。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平等的“你好”(hello)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任何―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最初时期都深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框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文化具有地域性、超地域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主义,而不主张突出个人。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的作用,注重互相帮助,相互依靠,注重人际间的和谐。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需要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家长),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利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延续至今,为大家所认同,变成了集体的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儒家伦理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根本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希腊、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地处海滨及近海各岛屿。众多的岛屿使人际往来不如平原方便,故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注重自立和独立;重视突出个人,追求个体差异。美国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文化(西方文化),而人权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人权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并使其理论化。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则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人权,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改变,但可以相互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进入西方社会,开拓西方市场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以求知己知彼。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往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大环境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这样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需要健康发展,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池振航.英美习俗与社交礼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篇(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Blue Room ,如果不了解这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接见至亲好友的那个粉刷成天蓝色的房间, 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它翻译成“内客厅”。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 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形成了神秘而古朴的东方文化。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国文化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由善到美,带有浓厚的人化色彩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其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

2.美国文化

而相对历时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殖民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其他众多移民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居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本土宗教萌发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要素。美国社会是比较开放的社会,其国民热切希望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亦即“美国梦”的文化特性也非常显著。

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平等的 “你好”(hello)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任何—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最初时期都深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框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具有地域性、超地域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主义,而不主张突出个人。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的作用,注重互相帮助,相互依靠,注重人际间的和谐。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需要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家长),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利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延续至今,为大家所认同,变成了集体的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儒家伦理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根本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希腊、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地处海滨及近海各岛屿。众多的岛屿使人际往来不如平原方便,故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注重自立和独立;重视突出个人,追求个体差异。美国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文化(西方文化),而人权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人权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18 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并使其理论化。1776 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则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人权,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改变, 但可以相互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要进入西方社会,开拓西方市场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以求知己知彼。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往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大环境中,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 这样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 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需要健康发展,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池振航。英美习俗与社交礼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篇(5)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有这样一则片段,Lindo的女儿将外国男朋友Rich带回家用餐,在餐桌上,Lindo指着一盘菜说道:“这盘菜不够咸,不够有味道,你不要在意,尝尝看。”而Rich直接将一勺酱油倒在了这盘菜上,说:“这样就可以吃了。”这一举动使得Lindo非常不满意。为什么呢?事实上,Lindo所说的话是在表达自己的谦虚之意,这是中国厨师的一贯做法,而身为美国人的Rich并不了解这一文化习惯,因此造成双方的误解。

二、对待夸奖的反应

在中西方人收到对方的夸赞时,他们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会很高兴的接受,并说“Thankyou”,而中国人则很谦虚的说“哪里,哪里;你过奖了”。

三、称呼的不同

在西方国家,无论长辈还是上司,均直接称呼其名,大家地位平等,如Peter,John,Lily,等,而在中国对长辈称呼名字是一件不尊敬的事,甚至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并且,在晚辈的名字中不能出现同长辈的名字相同或发音相近的字,如果出现也是会被认为是不尊重长辈的一种表现。而西方人的名字中经常会出现以祖父或者祖母命名的名字。在英语中,只有少数官衔可作称呼语,例如:President(总统、大学校长)、Governor(州长、总督)、Mayor(市长)、Bishop(主教)、Ambassador(大使)、Captain(陆军上尉、船长、球队队长)、Doctor(博士)、Professor(教授)。而在汉语中,用头衔作称呼语比较普遍,不论官衔大小都可作称呼语。例如:主席、书记、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局长、处长、厂长、经理、主任、科长、军长、团长、营长、连长、班长、乡长、村长、队长、组长。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1、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国文化强调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是唯心主义,例如“心想事成”、“齐心协力”、“口是心非”等。这种思维方式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而在西方,人们注重的是理性思考和逻辑思维,坚持动脑,所获得的结论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2、价值取向

作为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学习和经历的产物,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推崇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过于突出的个人往往会遭到孤立乃至封杀,强调集体主义至上,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长此以往,人们不喜欢争强好胜,中庸之道盛行。而西方文化高度崇尚个人主义甚至是英雄主义,作为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与集体主义相对立,认为个人价值至高无上,反对任何权威、宗教、政府、社会以及任何其他外在因素对个人权利的干扰和支配。随着强烈的个体意识逐步形成,人们推崇独立思考,自我改造,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五、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不仅仅包括英语语言本身所产生的障碍,还包括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产生的差异、价值取向差异等,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交流障碍,需要做到:

1、深入了解英语语言的构成,分析和研究如何使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

不仅要了解西方文化的形成,同时也要熟悉西方的风俗习惯,人文风貌等,通过文化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在交流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深入理解文化差异

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要详细理解,对不同于本民族的文化要进行分析研究,识别差异,理性对待,减少因为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交流障碍。

3、在交流时,尽量使用英语方式进行思维

不要将汉语在脑中进行翻译后再使用,这样产生的语言仍然是中文思维方式下的语言,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在碰到相同情况时,英语国家的人会如何表达是我们应该要思考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因思维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交流障碍。

4、注重语感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篇(6)

论文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世界的通用语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中国对西方的了解是一件好事,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则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群体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西方国家的人交流时运用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时陷入尴尬的境地。总之,忽视中西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交际失败和尴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以后,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西方的文化,达到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与西方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尽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的发生。

(二)

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内涵,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广泛运用的语言,更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建设祖国服务。第二,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解决和避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让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更大地发挥我国在国际上的作用。第三,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利于本国语言的学习。在学习中,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这反过来又会促进我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尽可能多地主动理解对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际的现代人,在保持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够顺利进行双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究出版社,1999年.

[3] 闫传海,张梅娟:《英汉词汇文化对比研究》,陕西: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聂淼.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篇(7)

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时间取向制约着人的行为模式,不同的时间取必然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和障碍。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国、法国在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进行分析,以期增强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际时对时间观差异的相互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关键词: 单向时间制,多向时间制,过去时间取向,未来时间取向,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8-0217-01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在非语言交际的要素中,时间代表的意义及其交际行为时文化差异最大,最能导致失误的误区” 。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间取向,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分歧和障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时间取向差异分析

时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特定的顺序、结构和意义。不同的民族由于受到不同的时间规范的支配,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即有着不同的时间取向。时间取向属于非言语交际系统的一部分。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时间取向,即“单向时间制”和“多向时间制”。

1.单向时间制与多向时间制

单向时间着重时间的安排、切割和迅捷。多元时间系统的特征是同时进行几件事情。多向时间系统着重的是人的参与和事务的完成,而不是僵守事先安排的日程表。 二者间的区别主要表现为:1) 优先考虑预定的时间表,还是人际关系;2) 对待约会的时间是严格遵守,还是灵活处理;3) 人们一次只做一件事情,还是同时做多件事情;4) 重视休息时间和个人时间,还是个人关系;5) 视时间为确定的东西,还是灵活的东西。前者是单向时间制文化的特点,而后者属多向时间制文化的特点。

单向时间和多向时间,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美国人的时间观念是单向时间观念。美国人认真办事时,通常会喜欢每次只做一件事情。而同处西方国家的法国人,同中国人一样,则是典型的多向时间观念,他们会同时做几件甚至是很多事,即使是有计划也可以为临时情况随时改变。

2.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

从时间取向上来看,不同文化在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观念上有很大差异,对这三段时间的侧重点也不同。

过去时间取向

中国儒道两家思想都主张重视历史,回归过去。儒家主张克己复礼,主张以史为鉴,借研究过去来指导现在和未来。而性本善论也使中国人容易向后看,向后看就意味着回归向善的本性。因此,中国人重视和眷恋过去,做事喜欢循规蹈矩,追本溯源。

3.未来时间取向

美国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自由。对于美国人而言,时间是线性的,它可以被切割,像道路或带子一样地向前伸展到未来。我们看到美国人是重视未来的,重视革新和变化,不墨守成规。从美国人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可以说明这一点。美国的员工关注自身职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会毫不犹豫地跳槽。平均两年企业就会有一次人员的彻底更换,这种人员的流动并不会被看做是不忠实和不稳定的表现。

二.时间取向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在美国,大多数美国人都是单向时间制,他们的时间是计划好的,分段的,一旦一项计划建立,时间、日期和期限都不会再更改,这是单向时间制的典型特点。美国人要求时间的精确度。如果你迟到五分钟,你可能以充分的理由而脱身;如果你迟到十分钟,你就需要郑重的道歉,并阐释正当的理由。

同为西方国家,法国与美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统一的追求,对国家的热爱,集体的观念,集权的体制,这一切都影响着法国文化成为多向的时间制,注重人际关系,注重集体的环境。

由于多向时间制,法国人对待延长期限,会晤迟到,改变合同都会持宽容的态度。在他们的概念里,中断和紧急情况是普遍的。如果在赴约之前电话响起,即使是冒迟到的危险,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接听。他们的行为是围绕人际关系建立的。

处于多向时间制至高端的中国,这种差距则更为明显。中国人往往对于时间没有计划。在法国,去银行要预约,去看医生要预约甚至去理发都要预约,更不必说登门拜访了。而在中国,我们常常会见有人未经预约就走亲访友,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您什么时候方便我想……”,“随便什么时间都行”。在中国,这种时间的概念更加宽松、更随意,习惯同时处理多件事,也可以同时跟多个人交谈,也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尊重文化差异,减少交际障碍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时刻影响人们的行动和思维,并塑造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和交际行为。”因此,在不同文化交融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如果对其他文化中的时间观念不予了解和尊重,就会产生误解和分歧。

本文通过中国、美国、法国不同的时间观差异比较,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这种时间观背后的文化差异,帮助我们克服因时间观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

加强了解和沟通,增强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也使对不同文化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开明的态度,要对对方的文化有个基本的了解。为了提高交际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跳出自身的文化氛围,自觉排除文化差异的干扰,理解他人的时间观。

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本民族中心主义。时间观往往根深蒂固,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当对方言行不符合这种思维定势时,就会产生冲突,更有甚者,认为本民族的时间观优越于其他民族的时间观。这样文化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因此,在交际中,要避免简单粗暴的以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应尊重对方的文化观念,有意识地避免与对方相悖的某些时间行为,以达到交流的和谐和顺利。

结语

时间观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变化和融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增多,我们在不断吸收着外来文化的精华,时间观念也随着逐渐变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部分人也受到单向时间制的影响。同时,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文化和时间观的接纳程度不断提高。

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不断互相学习,互相理解,才能减少因时间差异引发的冲突和分歧,从而提高的交际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HALL E. T. 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59

[2] HALL E. T. Guide du comportement dans les affaires internationnales, Paris: Seuil,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