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消费论文

旅游消费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01 02:14:22

旅游消费论文

旅游消费论文篇(1)

关键词:个人信贷旅游消费

在贷款买房、贷款买车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的今天,贷款旅游在人们眼里还属于“奢侈”行为。在当前的旅游消费环境和我国坚持实行扩大内需方针的形势下,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重新启动岌岌可危的旅游信贷业务对旅游业和金融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启动旅游信贷消费市场的难点

国人的务实心态使旅游信贷不被接受

西方人将旅游当作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福利和各项保险健全,没有存款也要休假外出旅行。中国人则不同,相对于攒钱购房来说,旅游只能算得上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旅游贷款不象住房贷款那般火爆,是因为后者是为了一家人安居乐业的百年大计,而前者只是为了逍遥一刻的眼前快乐,大多数生活水平尚未步入小康的消费者的眼睛还是雪亮的。

尽管政府大力提倡居民进行信贷消费,但现实的信贷消费形势并不乐观。据中国人民银行最近调查,半数居民并没有消费信贷意向,与此同时,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消费群体接受消费信贷的倾向也有所不同,愿意向银行贷款去旅游的人群比例很低,这多少表明了国人对待生活的务实心态,正是这种心态阻碍着旅游信贷业务的开展。

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制肘旅游信贷消费

信贷消费的全新理念虽然在某些领域逐步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然而,现实中还存在着制约消费信贷的瓶颈问题。目前的信贷消费中,商业银行既是消费受理方,又是授信方,独资承担了信贷消费的资金压力和风险,这对信贷消费的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贷款银行为了减少风险,必然以苛刻的信贷条件要求借款人履行繁杂的贷款手续。

由于旅游的信贷需求是突发性的,短时间内办理完成并不容易,贷方和借方的积极性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急需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来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满足百姓的信贷需求。

银行的服务质量和营业模式导致旅游信贷曲高和寡

手续繁琐令人生畏。消费信贷手续非常繁琐,通常都有十几道关卡,作为消费信贷家族成员之一,旅游信贷自然也不例外。一般说来,想借旅游贷款的游客需提前二三十天向开办此项业务的银行提出申请,其间需要往返银行多次,并提供银行所需的各种文件、证明、担保。也许将来旅游贷款门槛放低之日就是旅游贷款大受欢迎之际。

贷款业务覆盖面狭窄。旅游贷款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桂林等少数几个大城市和旅游业发达城市中的商业银行开办,而在中小城市里此项业务尚是一片空白,因而相当一部分有实力、讲信用也有旅游意愿的潜在游客只因身在中小城市想办理这项业务也只能望“贷”兴叹了。

贷款方式呆板单一。旅游贷款一般都是由银行和旅游公司(旅行社)联合推出,借得贷款的旅客一般是拿不到现金的,只能跟随银行指定的旅游公司(旅行社)组成的旅游团随行。旅游者若不想随旅游团一起行动而是想单独自由自在地去饱览风光、指点江山,银行通常会婉拒他的贷款申请。这种单一的信贷模式将大批消费者拒之门外。

启动旅游信贷消费对策与措施

健全管理法规和制度,完善消费信贷体系。有关部门要研究制订与信贷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担保、评估、保险、公证等一系列制度,使旅游信贷消费逐步走上法制轨道。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积极探索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共享网络,实行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促进信贷消费,规避金融风险。此外,要支持、引导建立个人资信调查和置业担保等中介机构,尽快全面启动旅游信贷二级市场,为旅游者实现自己的旅游愿望创造便利条件。

提供优质服务,改善信贷消费环境。凡涉及旅游信贷消费的各有关部门、有关企业都要加强职工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各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多种形式高效、便利的旅游信贷服务;银行要配备必要的信贷消费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多与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费者沟通,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健全信贷产品质量保障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宣传媒体要加大信贷消费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普及信贷消费知识,逐步转变国人先积累、后消费的传统习惯,引导其树立借助信贷工具,适度超前消费的新观念,以有效增加旅游的即期消费。

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部门协作。发展旅游信贷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有关企业和金融机构都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商业、旅游等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把启动和推进旅游信贷消费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任务,积极采取措施,消除制约症结,加大信贷消费工作力度。保险公司可以介入信贷消费,开办履约保险项目,分散信贷风险。

此外,要密切关注旅游信贷消费这一新课题,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引导旅游信贷消费健康发展。

旅游信贷市场前景广阔

旅游消费在我国目前已成为重要的消费热点,旅游消费市场的启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对旅游消费主体而言,决定旅游消费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一是有钱,二是有闲”。目前对国内市场来说,耐用消费品已趋于饱和状态,人们的旅游动机和需求日益旺盛,这就要合理地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向,旅游消费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出台相应措施鼓励人们进行旅游消费,对于收入不高、积蓄有限、收入来源稳定、有一定还款能力且有强烈旅游欲望的个体消费者而言,旅游信贷就是一项很好的措施。有专家认为,贷款旅游的前景应该不错,刚工作或刚成家的青年人将是旅游信贷的主要选择者。另外,境外旅游花销较大,随着出境旅游业务的不断增长,也使旅游信贷显露出光明的前景。可以预见,旅游信贷消费在不久的将来也是肯定有前景的,也许旅游信贷消费也必须经过一段寂寞日子以后才会逐渐红火起来。尤其是中国的入世,受到国外信贷消费观念的影响,旅游信贷肯定蕴藏着比较大的市场潜力。

市场培育尚需时日

这些年,国人外出旅游的兴趣与日俱增,但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于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开支来说,悬殊太大。除了极少数高收入者,没有多少人能在一年内潇洒地举家出游几次。就是一年外出旅游一次的,也多是中高收入阶层。真正需要向银行贷款去旅游的,只能是积蓄不够、收入较低的人群。在大多数普通百姓心目中,旅游消费还不是生活中必须的支出项目。

不少消费者对贷款出门旅游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但限于贷款手续的繁琐和贷款期限太短,还贷压力太大等因素,最终也不得不放弃了选择贷款出去旅游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很少将旅游贷款直接贷给个人去旅游的贷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消费者申请旅游贷款的兴趣。银行的贷款条款上大多规定贷款只限于支付与贷款人签订合作协议的特约旅行社的旅游费用,也即旅游者的旅游只能是跟团,要是为了贷款而放弃了自己的旅游的自由空间的话,有些消费者就不会去考虑办理旅游贷款了。由此看来,在很多消费者的心理上,对旅游贷款仍然抱着一种不办要比办的好的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

旅行社(旅游公司)作为市场主体,还没有把“旅游”当作真正的商品在操作,还没意识到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是拓展市场的有效之举。例如,婚庆消费是信贷介入的一个契机,现在无论农村、城市,无论年轻人还是长辈,婚庆借贷并不被视为奢侈性消费。在这方面,旅行社就应积极探索。

一些经济学人士分析认为,国家实行假日休息制度,给国民的出门旅游提供了时间上的较大许可,特别是出境旅游现在已成为了不少消费者的首选。但一次支出一笔数额较大的出境旅游费用,也让一般的家庭在经济上感到无法承受。因此,旅游贷款应该成为不少家庭出门旅游的一种比较容易接受的消费方式。只是旅游信贷在目前情况下要达到升温的效果,需要银行、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费者三者之间进一步的磨合。比如说,现在银行一般规定借款人必须在半年或一年内还清所有贷款,借款人每月的还贷负担必然比较重。如果延长还款时间,加之旅游贷款的数额一般不大,那么消费者也就很容易下决心了。只要旅行社(旅游公司)与银行合作,在技术上解决旅游信贷的细节问题,就不愁没有旅游者来问津。可见,旅游信贷市场的培育尚需时日,“银”—“旅”联手为挖掘未来市场的前期投入是必要的。

“旅游金融”大有可为

旅游业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应该抓住个人存款实行实名制的有利契机,尽早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及银行间个人信用查询制度,同时简化贷款程序、拓展贷款方式、扩大贷款覆盖面,为旅游业的发展助推一臂之力。从假日经济高峰期看,我国银行业的旅游金融服务已经落后于方兴未艾的假日经济,“旅游金融”大有可为。

银行业“旅游金融”的服务意识要进一步增强。银行应努力提高旅游金融服务的自觉性,突破等客上门的常规,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银行可深入旅游客源市场调查研究,调整和优化网点结构布局,完善服务功能。特别是要加强对旅游金融的综合开发,多种服务一齐上,促进旅游与金融的融合。

办好旅游消费信贷这一旅游金融“特色菜”是银行业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旅游信贷将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银行应尽量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发挥自身机构和计算机网络优势,根据原有客户记录,着手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库,并实现系统和区域共享。在此基础上,依据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决定旅游信贷的对象和程序,以及贷款手续的繁简。

此外,银行应拓宽“旅游金融”服务的领域。如充分发挥信用卡在旅游消费中的服务功能,使旅游消费者“一卡走遍天下”的梦想成真等等,这些“微不足道”的中间业务仍有广阔天地。可以相信,在未来的旅游经济中,“旅游金融”必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资料:

1.武邦涛,论旅游贷款市场的拓展与风险防范[J],上海金融,1999.11

2.丘祖金,桂林分行旅游信贷营销初探[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2.5

3.江腾、朱燕涛、余桂生,对武夷山市旅游信贷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福建金融,2002.5

4.聂绍芳、刘春、廖建军、王国华,衡阳市民旅游消费现状及需求调查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期

5.乌兰,假日旅游消费行为探析[J],商业研究,2002,10

旅游消费论文篇(2)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迅猛,业务品种不断增加,旅游消费信贷也应运而生。但与国外发达国家旅游信贷一直有稳定的市场相比,目前旅游消费信贷在我国才刚刚起步,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障碍。自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以来,多年来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市场反应寥寥。据统计2005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7686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286亿元,国内旅游人次12.12人次,在当前我国旅游需求增长、旅游收入逐年增加、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形势下,重新启动曾经面临退市的旅游消费信贷业务,对我国旅游业和金融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制约我国旅游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1传统消费观念的制约

西方人视旅游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其社会福利和各项保险健全,即使没有存款也要外出旅游。中国人则不同,相对于攒钱购房、购车来说,旅游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只有在有足够余钱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额外消费。尽管政府大力提倡居民进行消费信贷,但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50%居民并没有消费信贷意向,在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下,个人信贷消费发展缓慢,旅游信贷消费更是举步维艰。

1.2个人信用制度体系的制约

目前的消费信贷中,商业银行既是消费受理方,又是授信方,独资承担了信贷消费的资金压力和风险,这就制约了信贷消费的进一步发展。贷款银行为了减少风险,必然以苛刻的信贷条件要求贷款人履行繁杂的贷款手续。而旅游信贷的需求往往是突发性的,烦琐的手续影响了贷方和借方的积极性。

1.3银行服务质量的制约

近年来由于银行尝到了房贷、车贷所带来的利益,普遍对金额较小、季节性强的旅游消费信贷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忽视旅游消费信贷的宣传营销,消费者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手续烦琐、门槛较高、周期较长,抑制了消费者的热情。

2旅游消费信贷的市场定位

2.1人群定位――青年市场

目前对国内市场来说,耐用消费品已趋于饱和状态,而人们的旅游动机和需求日益旺盛,这就要合理地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向,旅游消费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积极鼓励人们进行旅游消费。

亚当•斯密认为年轻人对于自己和未来的估计总是过于乐观,相比其它年龄段的人更容易产生负债消费的动机。我国老年人消费观念大多过于保守,而青年人已普遍接受“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透支消费和负债消费观念。对于收入不高、积蓄有限、收入来源稳定、有一定还款能力且有强烈旅游欲望的个体消费者而言,旅游消费信贷是很好的途径。

2.2类型定位――境外旅游

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快速发展,出境旅游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自1997年至2004年,中国出境旅游达1.1亿人次,其中2004年中国公民出境达2885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43%,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输出国和全球出境旅游市场增幅最快、潜力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外出旅游的兴趣与日俱增,但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于出境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开支来说,有一定的悬殊。目前除了少数高收入者,很少有家庭能在一年内潇洒地举家出游几次,就是一年外出旅游一次的也是中高收入家庭。对于年轻人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而分期付款是一种平衡手段。

3旅游消费信贷的拓展对策

要使旅游消费信贷在我国真正发展起来,除了制订与信贷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担保、评估、保险、公证等一系列制度,使旅游信贷消费逐步走上法制轨道;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个人信贷消费健康发展以外,针对旅游消费信贷的实际情况,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作文章:

3.1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政府、金融机构、旅游企业和媒体要加大旅游消费信贷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等各种宣传方式,普及信贷消费知识,逐步转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传统先积累、后消费的消费习惯,引导人们树立借助信贷工具,适度超前消费的新观念,只有当消费观念转变时,旅游信贷消费才能真正在我国普及。

当然在消费宣传上不可盲目误导透支消费和负债消费观念,不可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没有确定的收入预期,就举借债消费。而应正确引导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培养正确的消费倾向。目前,我国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奢侈浪费、盲目消费攀比,脱离实际收入水平、不量力而行的消费观念违背节约型社会的宗旨。引导青年人消费结构的转变,少在吃喝上浪费,少负债购大房、购车,多在购书和游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上消费,这对于提高青年人的整体素质大有裨益,同时也给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氛围。

3.2放宽条件,简化旅游信贷的手续,提供优质服务

当前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很少将旅游贷款直接贷给个人去旅游。银行的贷款条款上大多规定贷款只限于支付与贷款人签订合作协议的特约旅行社的旅游费用,也即旅游者的旅游只能是跟随团队参加大众化的团队旅游,如此苛刻的要求有背于旅游日益散客化的国家趋势。

消费信贷手续烦琐,旅游消费信贷更是如此。一般游客需提前一个月向开办此项业务的银行提出申请,其间需要往返银行多次,并提供银行所需的各种文件、证明、担保。因此金融机构要简化手续,方便游客。加强职工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健全信贷产品质量保障机制。

3.3加强协作,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旅游消费论文篇(3)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迅猛,业务品种不断增加,旅游消费信贷也应运而生。但与国外发达国家旅游信贷一直有稳定的市场相比,目前旅游消费信贷在我国才刚刚起步,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障碍。自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以来,多年来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市场反应寥寥。据统计2005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7686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286亿元,国内旅游人次12.12人次,在当前我国旅游需求增长、旅游收入逐年增加、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形势下,重新启动曾经面临退市的旅游消费信贷业务,对我国旅游业和金融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制约我国旅游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1传统消费观念的制约

西方人视旅游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其社会福利和各项保险健全,即使没有存款也要外出旅游。中国人则不同,相对于攒钱购房、购车来说,旅游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只有在有足够余钱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额外消费。尽管政府大力提倡居民进行消费信贷,但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50%居民并没有消费信贷意向,在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下,个人信贷消费发展缓慢,旅游信贷消费更是举步维艰。

1.2个人信用制度体系的制约

目前的消费信贷中,商业银行既是消费受理方,又是授信方,独资承担了信贷消费的资金压力和风险,这就制约了信贷消费的进一步发展。贷款银行为了减少风险,必然以苛刻的信贷条件要求贷款人履行繁杂的贷款手续。而旅游信贷的需求往往是突发性的,烦琐的手续影响了贷方和借方的积极性。

1.3银行服务质量的制约

近年来由于银行尝到了房贷、车贷所带来的利益,普遍对金额较小、季节性强的旅游消费信贷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忽视旅游消费信贷的宣传营销,消费者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手续烦琐、门槛较高、周期较长,抑制了消费者的热情。

2旅游消费信贷的市场定位

2.1人群定位――青年市场

目前对国内市场来说,耐用消费品已趋于饱和状态,而人们的旅游动机和需求日益旺盛,这就要合理地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向,旅游消费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积极鼓励人们进行旅游消费。

亚当•斯密认为年轻人对于自己和未来的估计总是过于乐观,相比其它年龄段的人更容易产生负债消费的动机。我国老年人消费观念大多过于保守,而青年人已普遍接受“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透支消费和负债消费观念。对于收入不高、积蓄有限、收入来源稳定、有一定还款能力且有强烈旅游欲望的个体消费者而言,旅游消费信贷是很好的途径。

2.2类型定位――境外旅游

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快速发展,出境旅游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自1997年至2004年,中国出境旅游达1.1亿人次,其中2004年中国公民出境达2885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43%,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输出国和全球出境旅游市场增幅最快、潜力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外出旅游的兴趣与日俱增,但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于出境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开支来说,有一定的悬殊。目前除了少数高收入者,很少有家庭能在一年内潇洒地举家出游几次,就是一年外出旅游一次的也是中高收入家庭。对于年轻人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而分期付款是一种平衡手段。

3旅游消费信贷的拓展对策

要使旅游消费信贷在我国真正发展起来,除了制订与信贷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担保、评估、保险、公证等一系列制度,使旅游信贷消费逐步走上法制轨道;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个人信贷消费健康发展以外,针对旅游消费信贷的实际情况,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作文章:

3.1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政府、金融机构、旅游企业和媒体要加大旅游消费信贷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等各种宣传方式,普及信贷消费知识,逐步转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传统先积累、后消费的消费习惯,引导人们树立借助信贷工具,适度超前消费的新观念,只有当消费观念转变时,旅游信贷消费才能真正在我国普及。

当然在消费宣传上不可盲目误导透支消费和负债消费观念,不可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没有确定的收入预期,就举借债消费。而应正确引导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培养正确的消费倾向。目前,我国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奢侈浪费、盲目消费攀比,脱离实际收入水平、不量力而行的消费观念违背节约型社会的宗旨。引导青年人消费结构的转变,少在吃喝上浪费,少负债购大房、购车,多在购书和游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上消费,这对于提高青年人的整体素质大有裨益,同时也给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氛围。

3.2放宽条件,简化旅游信贷的手续,提供优质服务

当前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很少将旅游贷款直接贷给个人去旅游。银行的贷款条款上大多规定贷款只限于支付与贷款人签订合作协议的特约旅行社的旅游费用,也即旅游者的旅游只能是跟随团队参加大众化的团队旅游,如此苛刻的要求有背于旅游日益散客化的国家趋势。

消费信贷手续烦琐,旅游消费信贷更是如此。一般游客需提前一个月向开办此项业务的银行提出申请,其间需要往返银行多次,并提供银行所需的各种文件、证明、担保。因此金融机构要简化手续,方便游客。加强职工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健全信贷产品质量保障机制。

3.3加强协作,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旅游消费论文篇(4)

1.基本数据

(1)导购规模:据2001年《中国旅游报》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经历过导游导购,81%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参与过导购消费,96%的导游人员承认其在带团过程中进行导购活动。

(2)购物比重:我国旅游者的平均旅游购物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比重已由1996年的15.7%,上升至2001年的20.3%。据马来西亚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01年中国旅游者在马来西亚一地的旅游购物消费达4000元/人,其中70%来自导游导购。

(3)购物满意度评价:根据2001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的有关数据计算,41.7%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旅游购物表示反感。

2.旅游购物消费的基本特征

(1)旅游购物地点:一般选择在业内认可的定点商店,包括当地旅游局授牌的定点购物商店、旅行社指定的购物商店和导游、司机自定的购物商店等三类。

(2)旅游购物频率:一般为一日一店。

(3)旅游购物种类:分为六大类:当地特产类、珠宝类、钟表类、药材类、品牌服饰类和工艺纪念品类。

(4)旅游购物商品基本特点:

一是物美。一般经导游人员和店员的联合推销,都能吸引住游客的眼球;

二是价高。产品一般标价不菲,少则几百,多则几万。其产品定价方式为:

附图

其中:P为商品标价,d为商品折扣率,R为商品净利润,r为税率,TC为产品总成本,P(1-d)×20%=商品净利润=导游人员导购佣金(亦称回扣或提成);

三是还价空间大。这里的还价空间其实就是(O~dP),一般来讲,d的区间为(30%,60%),个别奢侈商品,由于标价很高,d可达80%。但一般情况下,P(1-d)还是要高于市场上的价格;

四是质量稳定性不高。表1数据显示,目前旅游购物商品的质量可靠性平均为61.7%,最高的是工艺纪念品类,为80%,最低的珠宝类,质量可靠性仅为30%。

表1旅游购物商品质量评价调查情况

附图

注:本表数据是作者根据行业分析制作,仅供参考。

二、旅游购物消费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解析

研究发现,目前旅游购物消费的动力机制是由导游、旅行社、购物商店、旅游者四方形成的一种隐性契约关系——旅游者希望在游览地购买物美价廉的旅游纪念品,导游员希望通过导购来弥补收入的不足,购物商店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旅行社则把购物商店的返利作为其利润的来源之一。这种隐性契约关系形成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是导游、旅行社、购物商店、旅游者四方利益的博弈。这样的制度安排目前是不均衡的,由于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购买需求和对其信息的有限认知,使得不均衡制度安排得以存在。购物消费投诉的发生就是在这种合约安排下四方利益博弈非均衡性的表现,对旅游购物消费行为进行规范化、优化也就是要创造一种博弈各方共赢的合约安排。

1.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模型

附图

图1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模型图

2.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模型解析

(1)委托人—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旅游者在商品价格识别上处于劣势。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旅游者是委托人而导游是人。人由于和购物商店在利益上的一致性而达成营销行为的默契。因此,人在商品价格和质量上占有较多的信息。而作为委托人的旅游者,因为其行程均由人负责安排,因此无法通过比较对所购商品进行价格识别,在价格上处于被动接受者的状态,信息占有较少。这种委托人—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旅游者在商品价格识别上处于劣势,也使得非规范利益分配链中导游与购物商店之间的回扣关系变得可行。

(2)旅行社超低成本运作导致其利润来源渠道异化。旅游业的无序竞争给旅行社带来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行社数量的高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拥有旅行社一万余家。旅行社数量的增加,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但这些旅行社中,真正有实力的只有百十家,大多数都处于小、散、弱、差的状况,目前尚未形成科学的垂直市场分工体系,而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共同分割一层蛋糕,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为了招揽游客进行低价竞争成为业内普遍现象。旅行社为了扩大其市场份额,降低消费者的进入门槛,以成本价格或低于成本的价格作为其线路报价。然后通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二次消费来弥补其经营利润的空缺。比较典型的有如下三种报价模式:一是规范模式:线路产品报价=两地交通费+区内交通费+景点门票价+食宿费用+导游服务费+毛利;二是海南模式:线路产品报价=往返机票价(折扣价)+区内交通费+景点门票价(团队价)+食宿费用(团队协议价)。这种报价是一种零利润报价,旅行社在这种价格模式下的经营利润来源于购物商店交纳的“人头费”,这种“人头费”最终通过购物消费转嫁到旅游者身上;三是香港模式:线路产品报价=往返交通费+签证办理费+食宿费用。这种报价是一种负利润报价,旅行社在这种价格模式下的经营利润来源于导游员交纳的“人头费”(相当于导游员预先花钱从旅行社将团队带领权买下),报价的亏缺部分和导游员的工作收益通过购物商店的购物消费回扣实现。

(3)导游人员薪酬保障的缺失导致购物消费回扣成为其主要收益来源。导游正常收入的构成分为:工资:300~600元/月或零工资;小费:欧美为2美元/天,港澳台为20元人民币/天,国内为零小费;出团补贴:内地为30~50元/天,海南为零补贴,香港为负补贴(反交“人头费”)。

由于导游工作的日趋自由职业化,许多旅行社为了节约成本都是在旺季临时聘请导游,导致导游人员正常收入水平低下,有的没有任何工资,有的还要反交旅行社“人头费”。“雇工要付酬劳”应该是一般劳动力市场的规律,而在一些旅行社与导游员这一雇佣关系上恰恰发生了动摇。一些旅行社雇导游不仅不付酬劳,反而要求上团的导游员交给旅行社费用——“人头费”,造成一些导游员“举债带团”现象。所谓“人头费”,是旅行社按照一个旅游团游客人数的多少,向带团导游员收取的费用,其计算方法是:导游员应缴人头费总额=旅游团人数×单位“人头费”价格。单位“人头费”价格的高低一般依照游客来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购买潜力而定,如在入境客人中,高的80~200元/人,低的10~30元/人不等;国内游客中,高的一般是50~80元/人,最低的也是在5元/人左右。以一个每人要付50元“人头费”40人的旅游团为例,导游员上团之前要付给旅行社“人头费”2000元。导游员自己的劳动价值无法从正常的收入结构中充分体现,这使得导游人员面临两种力量:完成旅行社的“购物签单”指标的外在压力和“补充收入”的内在动力。这直接导致导游和司机联合,投靠旅游商店,利用客人购物收取回扣。

(4)外部经济效应的存在——非规范利益分配背后的合理因素分析。微观经济学认为,如果某人或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利益或危害,而该个人或企业又没有因为这一结果得到报酬或支付赔偿,那么这种利益或危害称为外部经济。根据是利益或是危害,分为正的外部经济和负的外部经济。旅游活动中有大量的外部经济。人们对旅行社从饭店、餐厅、航空公司、交通运输公司收取的佣金并无异议,认为旅行社作为旅游者与旅游供应商之间的中介服务公司,提供中介服务,收取佣金,合情合理。其实,旅行社和导游在购物方面所提供的中介服务与其他方面并无不同。旅行社每年给定点购物商店送去绝大部分的客源,导游在介绍旅游纪念品的性能和文化背景,推销旅游商品方面的功劳不可抹杀,他们都为当地地方经济和地方企业带来了正的外部效应。旅行社和导游理应从主要受惠者——定点商店收取佣金。

三、旅游购物消费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优化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解析了目前为旅游购物消费提供动力机制的利益分配链,那么对旅游购物消费行为进行规范化的实质就是对其利益分配链进行优化。利益分配的优化使得旅游购物消费过程中各方利益博弈达到一种均衡状态,由隐形契约关系转向显形契约合同,从而形成一种博弈各方共赢的合约安排。

1.规范化利益分配链的建立

附图

图2规范化利益分配链模型图

(1)游客利益:购物商店的定点化、公开化和价格监管化,使得游客在购买信息的占有上趋于对称,其权益得到应有的保护。

(2)商家利益:一是经济利益。支付合理比例的佣金,给商家带来了更多的利润,同时为降低商品价格提供了基础;二是社会综合效益。商家加入旅游佣金结算系统,诚信经营,受到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保护和推介,得到游客的信赖。而系统外的旅游经营企业,如采取私授回扣行为将被依法查处。

(3)旅行社利益:公对公结算,保证了旅行社合法的佣金收入,扩大了其利润来源渠道。

(4)导游利益:导游是旅行社的从业人员(雇佣劳动者),他们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游佣金的形成)付出了劳动,依法应按合同约定获取劳动报酬。实行旅游佣金制后,旅行社按一定比例支付给导游作为劳动报酬的补贴,通过结算系统,委托银行从旅行社佣金账户上即时划转到导游的账户中。佣金的合法化、公开化和合理化,使得导游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均得到满足。

2.实施的保障措施体系

(1)旅游定点购物商品价格的政府监管化。目前,定点购物商店的商品品种繁多,标价混乱,质地及生产日期不清,等级无对比性。为了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对定点商店的旅游商品进行分类,分等级,鉴定质地,并制定政府指导价格,加贴中国旅游局的标贴。确实做到定点商店货真、货全、价实。现行的购物定点制度本身就意味着将市场竞争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政府介入制定指导价格正是保证旅游者权益的手段。同时,可建立抵押制度,即定点旅游购物商店也应向行业主管部门交纳一定数量的质量保证金。

(2)旅行社利润来源的渠道良性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制形成网络化,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垂直分工体系,使旅行社业朝着有利于竞争与发展的方向转变。改变现行的“小而全”、“大而全”、“大无大的优势,小无小的特色”的混乱局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低级的价格竞争,让旅行社有利可图,不指望通过其他违规办法来创造利润,让旅游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导游员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合理化。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每个人都从其从事的活动中获得回报。当个人不能为他所做的事获得回报时,或当个人不必为其行为支付全部成本时,献出现了激励问题。因此,旅行社应建立一种既能使尽职的导游员获得其应得的回报,又能使导游员必须为其违规行为支付全部成本的激励机制。

(4)旅游购物佣金的合法化与公开化。目前,本来合理的佣金却以不合理的形式——“回扣”出现。因此,解决回扣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回扣转化为佣金,便于社会和政府监督。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只要“旅行社与定点接待单位事先签订合同,确定佣金比例,支付方式,并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即是合法行为。定点单位提计的佣金必须计入销售成本,旅行社则将其列入营业收入。旅行社每月可按约定从佣金中提出一定比例作为导游员收入的一部分。同时,严禁司机、导游个人私自收受回扣。

韩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在韩国,任何商店不会直接给导游回扣,而是按导游所带客人购物金额的15%~20%向导游所在的旅行社结算,再由旅行社按比例发给导游佣金。

(5)旅游佣金管理机制的信息化。银行出资建立统一的佣金结算中心,购物商店、旅行社和导游员全部在中心建立账户。购物商店统一使用由税务部门监制的结算单和与中心联网的税控收银机,导游员发个人牡丹卡;企业与企业、旅行社与导游的佣金分配协议在中心备案,并预先输入结算程序。当发生购物交易时,佣金款项通过收银机进入结算中心,结算程序按照协议比例自动将佣金划入旅行社和导游的账户,导游员用牡丹卡在提款机支取自己的佣金。

旅游消费论文篇(5)

关键词:旅游消费 异化 社会学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型,旅游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求,也逐渐成为支柱产业。但我国旅游消费中出现的异化现象给旅游业带来了不利影响。审视旅游消费现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显得日益重要。

一、我国旅游消费异化的现象

(一)旅游消费的炫耀。

炫耀消费理论是凡勃伦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的。炫耀消费指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和身份(消费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1]。

旅游是为了追求身心放松,离开居住地享受自然、人文给自身带来的愉快。而近年来,我国公民旅游呈现较强的“符号或炫耀性”消费趋势。旅游奢侈品消费更是成为一种典型的“旅游符号消费”。旅游消费活动中展现的品牌炫耀或符号性盲目追求一定程度上使旅游者丧失了真实自我需求与价值判断。

(二)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遭毁坏

旅游消费在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为了吸引游客赚取利润许多开发商在旅游区以旅游开发为名,侵占绿地,砍伐珍贵树木,大办星级宾馆、酒店,甚至工厂。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在开发过程中遭到破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消费文化品质弱化

现代旅游的快速发展使之屈就于消费的感性化,成为“快餐化”消费的一部分。文化娱乐在高压力的社会中成为了人们满足感官需求和情感宣泄的必需品,但也在其中失去了对文化深沉性的审美境界追求,仅能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层面,这种文化品质的弱化导致旅游供给的异化, 其突出表现就是旅游中的“普罗克鲁斯特床”。[2]消费者在旅游中购买大众旅游产品后,往往会按既定的线路、时间完成整个旅程。缺乏个性化的消费选择, 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消费文化品质的弱化也降低了旅游消费与供给两方面的品质。

二、我国旅游消费异化的原因

(一)消费者攀比消费心理滋长

旅游在我国没有完全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更不是一种精神需求,而是被当作一项高档消费。往往攀比的心理使得民众会忽视自己的实际需求而产生了对旅游的“欲求”,形成模仿、流行、竞赛等社会心理现象。[3]即在旅游中存在从众行为,不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盲目跟风,只为了能在旅游消费上的不输于人,获得心理满足的畸形心理。这种攀比心理导致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看齐,从而形成普遍消费动机,旅游者在旅游地的消费成为一种炫耀、奢侈,追求心理的优越感的消费。

(二)文化的冲突

由于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文化的价值观念相差悬殊,即使是同一文化类型内部,也有不同的群体文化意识,因此,当不同性质的文化遭遇到一起的时候,发生冲突也便是不可避免的。[5]为了经济利益,近年来我国许多旅游地盲目扩大游客的数量,更有甚者会为了迎合旅游者的习惯或倾向而采取有损本地旅游资源形象以及地位的行为。“伪文化”景观处处可见,造成了不真实低劣的文化品位更是破坏了原有的文化环境,最终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诚信缺失。

三、对策

(一)倡导旅游者理性消费

社会学家科尔曼的在其理性选择理论中指出:人以理性的行动满足自己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性是行动者所期望从多种可能的行动结果中获得的功利的函数,行动者的行动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6]

旅游是旅游者选择的放松自我的方式,因此旅游者在旅游前应该通过媒体多搜集一些关于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参考他人的旅游日志。在旅游中自觉抵制炫耀消费,理性的进行旅游中的消费,树立正确价值观,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将旅游变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旅游,提升道德素养,丰富精神世界,进而塑造良好的旅游消费精神风貌。

(二)建立可持续的旅游消费观

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对待资源要本着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在消费的同时要加大保护力度。资源的科学有效使用,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利用率。旅游资源亦是如此,旅游资源有两种:一种是可再生的,一种是不可再生的。如名胜古迹,其为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要进行保护,对可再生资源要节约使用。既要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风貌,也要避免旅游资源过度使用,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以保证其持久可用的状态,关键在于建立可持续的旅游消费观。

(三)提升旅游消费的文化品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我国旅游消费的异化现象显示出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薄弱,消除旅游消费异化状态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要求社会,舆论关注、重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强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倡导绿色旅游,文明出行。在旅游地注重消费的理性化避免消费的感性化。消费的感性化会使文化成为一个个快餐,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消费变成“麦当劳梦魇”,并由此产生种种悖论。[8]由于利益的趋势,旅游地长期以来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因而弱化了旅游的人文品质,使得消费者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出现了诸多的不和谐现象。为此,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不仅推动了我国旅游的良性发展,更是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1] 凡勃.有闲阶级论[M].北京:上午印书馆.1983.77

[2] 王镜、马耀峰.我国旅游消费的异化与和谐[J].2008年第5期。

[3] 许亦善.我国旅游消费亚健康分析状态[J].闽江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4] 白凯.出境旅游消费异化现象[J].旅游学刊,2011年第8期。

[5]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出版社.2007

旅游消费论文篇(6)

[关键词]旅游消费;收入增长;金融资产发展

一、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消费日渐成为居民享受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普遍方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一直是我国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第三产业之一,特别是自1999年国家增加公民休假时间以后,各种形式的旅游休闲活动,如生态旅游、黄金周旅游、红色旅游及商务旅游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统计显示,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1亿人次(同比2009年增长率达10.6%),旅游收入更是高达1.26万亿元,预计未来10年我国旅游市场仍将保持这种快速增长态势。[1]然而,旅游消费目前尚属我国居民消费的崭新领域,居民对旅游消费的认识存在偏误,学界对旅游消费的研究也比较薄弱。从定性研究来看,尹世杰教授对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学位点建设项目成果之一。 居民旅游消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我国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问题,并对今后如何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在长期规划下,合理开发和培育旅游资源,树立“大旅游”理念;[2]喇明清从国际生态旅游视角指出我国应当借鉴国际标准,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3]谷慧敏等透过居民收入分配及结构演变,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特征;[4]屈锡华等结合现代社会疏离危机,分析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精神的整合作用,认为旅游开发是缓解社会疏离的新途径;[5]此外,陈兴中等、刘玉春等分别对现代旅游的新要素和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诠释。[6][7]从实证研究来看,李银兰等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与可支配收入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旅游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8]李冰州等建立居民国内外旅游消费支出与GDP、CPI的线性关系模型,研究居民旅游消费与这些变量间的关系,认为居民国内外旅游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9]杨丽萍从旅游者的出游时间、人员构成、旅行方式、旅游品味等角度对居民旅游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论述了旅游消费对社会经济有促进作用。[10]这些研究对我国居民旅游消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目前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对旅游消费的定性研究,或者仅从居民收入角度进行说明,没能够从更为广泛的视角对影响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深层原因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因此,进一步加深对居民旅游消费的研究,探讨影响居民旅游消费的深层次原因,有利于预测和合理引导居民的旅游消费,并为提供有针对性的旅游资源供给,提高居民旅游消费质量,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和谐、快速发展打下理论基础。基于此,本文拟从居民可支配收入、金融资产发展两个方面,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研究居民进行旅游消费时所存在的收入与金融资产的引致效应。

二、居民收入增长、金融资产发展与国内旅游消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得到快速增长,居民以现金、存款、股票及债券等金融资产形式的财富持有量快速增加,提高了城乡居民对闲暇消费的支付能力,多数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从生存型消费向质量型消费转变。[11]而旅游消费作为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形成的一种高层次生活需求,目前旅游消费日渐成为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消费形式。

(一)居民收入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居民经济收入是决定其旅游消费需求的重要客观因素。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市场有效需求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收入是超越心理等其它因素的客观必要条件。[12]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根源于收入水平的变化。通常情况下,消费需求与收入成正向相关关系,即收入越高,需求越大。旅游需求作为人们的一种高层次精神消费,是其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消费结构升级及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目前,旅游需求在居民的所有消费中还属于一种奢侈消费,旅游消费对收入的弹性较大,因而,我国居民旅游需求量与收入水平不仅成正向相关关系,而且对旅游消费需求的增加速度大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直接引致旅游消费支出的大幅度提高。此外,收入的增加使居民延长闲暇时间相对于减少同等劳动供给时间的效用更大,居民更愿意放弃部分劳动时间而增加对闲暇的需求。旅游产品与非旅游产品消费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人们必须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才能对其进行消费。居民收入的增长一方面为其进行旅游消费提供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又为旅游消费提供闲暇时间。因此,居民收入的增加为旅游消费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居民金融资产发展对旅游消费的作用

消费理论认为,消费需求既取决于居民当期的实际收入,也与居民的财富持有水平直接相关。弗里德曼认为消费是持久收入的函数,而持久收入主要表现为非人力资本资产的金融资产。居民持有的现金、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准备金及黄金外汇等金融资产,较容易变现而转化为收入或其它资产,因此居民消费受金融资产影响显著。莫迪里安尼则认为,消费者将根据其一生的预期收入来安排消费支出,消费者将在生命周期内平滑分配一生的资源。根据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个人的消费计划并非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财富。因此,消费不仅与收入有关,也与居民财富水平有关。所谓消费的财富效应,就是指居民资产净值的变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通常这种财富效应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即当居民财富价值增加后,居民消费需求随之增加,反之若财富缩水后,居民消费需求随之缩小。[13]Ludvigson等对居民财富增长与消费关系进行研究后,认为居民财富每增加一美元,消费将增加3―4美分。[14]但马辉等采用协整方法及因果检验方法研究股票价格、居民收入和消费间的关系,认为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而股市仅呈现出微弱的财富效应。[15]

旅游需求作为居民享受生活的一种重要消费方式,是居民财富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的高层次消费,当然也受居民持有金融资产发展的影响。居民金融资产发展对旅游消费的影响渠道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直接财富效应,持有股票、债券、储蓄存款以及保险准备金的消费者在资产价格上升后,通过卖出这些资产来套现而使其实际收入上升,从而直接推动旅游消费的需求。二是间接财富效应,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价格上升使消费者的资产价值增加,从而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变得乐观,而旅游消费对收入的弹性较大,由此产生的预期效应能有效增加旅游消费支出。三是流动性约束效应,金融资产不同于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很容易变现成现实的购买力,同时居民金融资产的发展增强其信用等级,制约消费者适时跨期转移消费的障碍可以通过银行的信贷而消除,提高居民旅游消费的需求意愿。

三、计量模型、变量说明与数据选取

(一)计量模型

经济学理论表明,财富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通常是建立在持久收入假说(或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的,因此,居民消费水平取决于其当期收入和预期未来收入,以及居民已拥有的财富存量,其中财富存量通常被分成不同的资产类型,并以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及保险等金融资产为主。本文基于消费的持久生命周期收入假说模型把居民旅游消费和人均收入、人均金融资产存量联系起来建立线性计量模型。另外,居民为平滑消费,本期消费通常还受其前期消费水平的影响,于是本文把居民前期的旅游消费水平引入计量模型,建立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自回归函数模型:其中,lntct表示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的对数;lnyt表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数;lnfat表示居民人均金融资产的对数。β1、β2分别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金融资产的边际消费倾向系数。这里,预计有0<β1、β2< 1,即收入和财富的增加能够导致居民旅游消费增加。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选取

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用城乡人口比例作为权重,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加权得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代替。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以国内旅游收入数据来替代。金融资产包括现金、本外币存款、债券、股票及储蓄性保险等。其中,由于我国对居民持有的现金余额没有完整统计,本文采用孙克任等学者的处理方法,现金以流通中现金M0的75%计算;银行存款包括居民期末持有的各种期限的本币存款,并以居民储蓄余额来代替;债券以居民持有发行债券总额的80%计算;股票是指居民持有的流通A股,以沪深股市流通A股的60%计算;而居民持有的保险份额直接以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来代替。用居民金融资产除以每年人口总数得到人均居民金融资产存量。数据来源1994―2009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平稳性检验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有性质,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弱化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本文对各变量取对数,并以lntc、lny、lnfa分别表示取对数后的人均旅游消费、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金融资产存量。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序列的平稳性。ADF检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旅游消费、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金融资产存量的水平值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一阶差分后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平稳序列。

以上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模型的可决系数较高,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佳,D-W统计量显示模型不存在序列自相关问题。

误差修正模型中的差分项反映了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根据ECM模型的参数估计量,短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金融资产的变化将引起居民旅游消费同向变化。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金融资产变化1%后,分别引起居民旅游消费变化的0.1546%和0.1191%。结果同时显示,居民旅游消费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上期旅游消费的变化,会引起居民旅游消费的相同方向变化且弹性高达0.1474。误差修正项(β4)回归系数统计检验显著,其数值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系数估计值(-0.3006)来看,这种调整力度是强而有力的,即上一期的均衡误差对下一期旅游消费的调整存在显著影响。

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人均金融资产持有量对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要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符合我们之前对两者之间的假设关系。旅游消费作为高层次的奢侈产品消费,对其需求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而对当期资产和收入增加的预期使得居民增加和施放旅游消费的需要意愿。目前金融资产以城镇居民持有量为主,农村居民的经济状况从整体上来看还没能达到这个临界点,农村居民持有量相对较少,而有更强的愿望。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采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金融资产及人均旅游消费数据,对影响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收入和财富效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旅游消费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延续性,居民对旅游消费存在持续性需求,且是消费增加的主要原因;以居民手持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及保险资产等为代表的金融资产是影响居民进行旅游消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作用效果稍弱于收入的增长。此外,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上一期的均衡误差对下一期的消费调整具有显著影响。居民收入增长对旅游消费具有显著影响是由 传统经济理论分析可以预见到的,但前一期的旅游消费对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如此显著,甚至远远超过收入增长,则出乎我们预料。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旅游消费作为较高层次的奢侈品消费,具有很大程度的攀比及延续效应。而前期旅游消费对后期的消费具有显著影响则说明旅游业本身就具有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因此,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由于旅游业也是我国政府积极促进发展的服务产业之一,因此本文的政策意义较为明显。进一步推进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除大力规范发展以股票、债券为主的资本市场,扩宽居民投资渠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提高居民收入并促进居民金融资产发展外,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和金融资产投资渠道,提升农村居民对旅游产品消费的需求愿望及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资源自身的开发与培育,切实提高居民旅游消费质量及增强旅游景点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文玲.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及深层次矛盾[J].宏观经济研究,2007(1).

[2]尹世杰.我国旅游消费的发展趋势[J].南方经济,2003(4).

[3]喇明清.国际标准视野中的生态旅游[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

[4]谷慧敏等.中国收入分配结构演变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J].旅游学刊,2003(2).

[5]屈锡华等.旅游活动:社会疏离缓解的新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2).

[6]陈兴中等.现代旅游活动新要素辨析与启迪[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

[7]刘玉春等.四川省甘孜县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分析[J].西南民族大 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

[8]李银兰等.国内旅游消费模型初探[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3).

[9]李冰州等.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模型研究[J].软科学,2004(2).

[10]杨丽萍.我国消费者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2005(3).

[11]向 旭.我国旅游信用消费发展缓慢的原因与改善的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

[12]黄秀娟.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与居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J].河 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5).

[13]李玉山等.对我国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计量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

[14]Ludvigson et al. How Important is the Stock Market Effect on Consumption? [J].Economic Policy Review, 1999(7).

[15]马 辉等.中国股市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6(4).

Dynamic Relation among Resident’s Income Growth, Financial Asset Development and Domestic Tourism Consumption

Chen Chanping1 Liu Mei2 Zhang Guofeng3

旅游消费论文篇(7)

关键词:可支配收入 预期收入 国内旅游消费 地区差异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旅游也蓬勃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而且这个市场的规模正在逐渐扩大。2009年我国旅游总收入1.4万亿元,同比增长7%,但是与我国庞大的GDP相比,这个比重仍然偏低。究其原因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国内旅游消费存在较大差异,且居民间国内旅游消费区域差异较大。找出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行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国内旅游消费的差异、增加国内旅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引入

国家实行的是统一的休假制度和货币政策,因此本文在建立模型的时候没有引入闲暇时间和利率这个变量。在数据分析处理时本文剔除了价格因素,再加上消费者偏好、信息等其他因素难以量化,而可支配收入在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地区差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把收入作为居民国内旅游地区差异产生的主要变量。于是本文引入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核心观点是:一是现期消费是现期可支配收入的一个非常稳定的函数,消费者的消费随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变动,收入高,消费水平就高,反之,则相反;二是边际消费倾向(MPC)是一个大于零小于1的数,即0

绝对收入假说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C=a+cYd

其中,C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Yd为现期可支配收入,a为自发性消费(a>0),c为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者收入是决定其消费需求的首要因素,是消费需求实现的客观必要条件。随着收入的变化,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跟着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总需求水平与收入成正相关关系,收入越高,消费需求水平也越高。因此,本文可推理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我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与居民收入之间也呈现一种正相关关系,区域之间的国内旅游消费差异也可能与收入相关。由于旅游统计开展的时间较晚,我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只能提供了从1999年以后的分城市、分地区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旅游情况的截面数据,时间序列较短,不能很好地反映旅游消费的趋势变化。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建立研究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之间的计量经济模型:

Cit=αit+βYit+μit(i=1,…,N,t=1,…,T)

其中,被解释变量Cit为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解释变量Yit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T为时期总数,μit为随机误差项,满足零均值、等方差。

(二)数据说明

在考察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国内旅游消费之间的关系时,选择全国主要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珠海、海口、重庆、成都、西安、西宁、银川、贵阳、昆明等34个城市2002-2008年共238组数据。研究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时,由于没有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的统计数据,所以在省份中没有包含。选择了除外的33个省市2002-2008年共210组数据农村居民作为样本。

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来自《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3-2009年)和《中国旅游年鉴》(2003-2009年)。居民收入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9年)和全国及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009年各期)。调查资料和年鉴数据均按当年价格计算。为了消除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使不同年份的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具有可比性,用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可支配收入和国内旅游消费进行价格指数调整。使用的物价指数是由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2002为基期计算得到的基比指数。

实证分析

(一)F与Hausman检验

由于面板数据包括两维的数据(横截面和时间),如果模型设定不正确,将造成较大的偏差,估计结果与实际将相差甚远。所以,研究面板数据的第一步是检验所研究的问题属于面板数据常用的3种模型的哪一种,以确定模型的形式。广泛使用的检验是协方差分析检验。主要检验两个假设:

城市和农村F2检验分别为:

F2=1.83 >F0.05(33,107)=1.32(城镇)

F2=1.76>F0.05(29,150)=1.36(农村)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都拒绝了假设: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上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截距不相同,应该继续检验。

F1=1.15

F1=1.91>F0.05(29,150)=1.36(农村)

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方程不能拒绝假设: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上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截距不相同,本文应该选择变截距模型yit=αi+xitβ+μit。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方程拒绝了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上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截距不相同的假设,本文应该采用模型yit=αi+xitβi+μit。

而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又都有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之分,并分别对应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是否有必要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可以通过Hausman检验来完成。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计算的城镇和农村统计量的值如下:

H=~x2(1)=3.62

H=~x2(1)=4.87>x0.05(1)=3.92(农村)

显然,在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中拒绝原假设,所以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方程需要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而在农村中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不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二)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实证分析

变截距模型有确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分,并分别对应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随机效应模型可以节省自由度,对于从时间序列和截面两方面都存在较大变化的数据,能明确地描述出误差来源的特征。再加上本文是以样本对总体的效应进行推论的,因此,应采取随机效应模型。针对城镇居民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Yit=αi+xitβ+μit

把用来反映个体差异的截距项分为常数项和随机变量项两部分,并用其中的随机变量项用来表示模型中被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的影响,则相应的模型形式可以变为(高铁梅,2000):

Cit=α+Yitβ+υi+μit(i=1,2,…,34,t=2002,2003,…,2008)

其中,α为34个城市的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平均消费水平,υi为随机变量,代表i地区的随机影响,用来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差异,C表示居民国内旅游消费,Y表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使用SWAMY-ARORA方法估计成分方差,对模型进行估计可以得到反映各地区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差异的随机影响的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α=591.71,β=0.24,从表1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34个城市城镇居民之间,自发国内旅游消费最高的西宁为1612.04元,其次是长春为1385.40元,最低的是沈阳为223.25元。广大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自发国内旅游消费整体较低区内差异不大,中部地区区内的城镇居民自发国内旅游消费相差不大,但是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自发国内旅游消费差距较大,最高的和最低的相差超过1500元,说明西部地区区内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差异十分明显。地区因素对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行为影响较大。城镇居民的边际旅游消费倾向一样β为0.24,可能是由于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有一致性的地方。说明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00个单位,城镇居民的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就会增加24个单位,因此活跃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市场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三)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实证分析

本文针对农村居民建立变系数模型,变系数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易丹辉,2002):

Cit=αi+Yitβi+μit(i=1,2,…,34,t=2002,2003,…,2008)

其中,C、Y分别表示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αi表示截面单元的个体特性,βi表示边际旅游消费倾向,也就是增加1个单位收入中可用于增加的国内旅游消费部分的比率,i表示各个城市,t表示时间,μit表示随机影响,它满足古典假定。为了增加模型的拟合优度,本文对模型进行取对数:

lnCit=α`i+lnYitβi+μit

最终本文可以得到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模型的估计值,如表2所示。

从结果来看,各地区模型的估计值不同说明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有着不同的国内旅游消费倾向。边际国内旅游消费倾向最高的海南为0.74,其次是浙江为0.62,最低的是贵州为0.02,可能是由于贵州农村长期比较贫困。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倾向较低,中部和东部的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边际倾向相差不大,增加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增长作用大于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通过与上面的城镇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倾向相比较可以发现,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倾向略大于城镇居民的平均国内旅游边际消费倾向,可能的原因是城镇居民在住房和教育方面的支出大于农村居民在国内旅游消费的支出。

(四)λ假说引入及检验结果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中,可以得到居民人均收入与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地区由于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的预期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旅游消费倾向。然而,是不是只有当期的收入对旅游消费的支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呢?预期的收入水平对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有没有影响以及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从以上的实证结论中,还是得不出正确的答案,所以,本文引进坎贝尔和曼昆(1991)的λ假说理论,借鉴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用于分析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和居民人均预期收入之间的关系,预期收入对于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区域差异的影响程度。

为了检验λ假说在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中是否成立,本文引入Ct+1=Ct+λYt+1+vt+1模型(袁志刚、宋铮,2001),为了分析的方便并对此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分析模型如下:Cit=Cit-1+λYit+vit。其中,Cit和Cit-1分别表示第i个实体在第t期和第t-1期的人均旅游消费支出,Yit=Yit-Yit-1;vit=(1-λ)εit+1,为了从空间和时间上同时对国内旅游消费进行分析,所以本文采取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当λ越大则表示预期的收入对国内旅游消费影响不大,国内旅游消费主要由当期收入决定;而当λ越小时则表示预期的收入对国内旅游消费影响较大,国内旅游消费主要由预期收入所决定。

为了分析空间的个体中不同的预期是否对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产生影响。本文分别把城镇和农村的国内旅游消费和可支配收入的面板数据代入Cit=Cit-1+λYit+vit,利用Eviews 6.0采用Period SUR(似乎不相关回归)加权的方法进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修正异方差和同期相关。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北京、天津、无锡、厦门、上海、杭州、珠海、郑州、成都等城市的λ较大,说明北京、天津、无锡、厦门、上海、杭州、珠海、郑州、成都等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影响很小,宁波、石家庄、广州、海口、沈阳、长沙、合肥等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的影响较小;而贵阳、银川等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的影响最大。

受预期收入影响较小的城市大部分处在东部地区,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东部地区城镇较为发达,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居民对未来的预期稳定,所以国内旅游消费的支出受预期收入的影响较小。中部地区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的影响差异不大,略大于东部地区,这是由中部地区城镇的发达程度仅次于东部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是很完善,但是区域内的城镇发展程度差距不大。

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的影响差异较大,呈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程度差距较大,不同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受未来的预期的影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目前的城镇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主要受其当期收入的影响。

从表4中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区的λ较大,说明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区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影响很小;天津、浙江、贵州等地区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的影响较小;而吉林的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的影响最大。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的影响差异不大,但是东部和西部农村居民受预期收入的影响差异较大。由此可见,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与预期收入的关系受农村自身的经济状况影响也很大,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农村国内旅游消费主要受当期收入影响,同时也受到预期收入的制约。

结论

从以上城市与农村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到: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城市旅游消费主要受当期收入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大于农村。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除了受当期收入影响外,一定程度上还受预期收入的影响,且受到预期收入的影响程度高于城市。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差别,本文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城市的生活和经济水平要远远高于农村,城市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大于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从而造成城市居民旅游的总支出要大于农村旅游的总支出,从统计上来说,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费与居民收入的相关性就会大于农村。其次,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健全,社会福利也好于农村,造成城市居民的当期支出大于农村居民的当期支出,农村居民存在养老问题、农业收成的不确定性、缺乏医疗保障等一系列的因素,从而,城市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与当期收入相关性就越高。最后,在城乡文化方面,城市居民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远远强于农村,城市居民的消费理念也前卫于农村居民,从而城市居民在国内旅游消费支出方面受当期的影响较大,受预期收入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余书炜.论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水平的地区差异—预漏损现象的发现及其分析.旅游学刊,1999(2)

2.李云鹏.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模型研究.统计观察,2006(4)

3.宋娜,刘丽娟,郝谚革等.我国居民城乡消费结构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6(23)

4.吴璇.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与居民收入关系的经济分析.经济师,2007(2)

5.顾景西,黎洁.持久收入假说与我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模型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11)

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