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5:30

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发展现状篇(1)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扣除1989年因素),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以下表可以看出1985年到1988年,1988年到1992年,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年度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

国内旅游人次(亿人次)

回笼货币数(亿元)

2.4

80

2.7

106

2.9

140

3.0

187

2.4

150

2.8

170

3.0

200

3.3

250

2、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据统计,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达85%,游览购物仅占15%。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低,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2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额仅58元。

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北京、江浙沪、广东等地,象敦煌、九寨沟、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等风景点由于交通不便相对处于温冷点。从距离上看,一般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如桂林主要以粤湘鄂的的旅游者为主。从客源分布来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内地县镇为辅。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一般在2.5天~3.5天左右,“一日游”也占有很大比重。

4、自我服务的散客多,有组织的较少。1986年,散客旅游者仍占90%以上。1991年800多家二三类旅行社组织招徕国内旅游者423.623万人,散客仍占86%。旅游过程中,自带饮料、食品的游客较多。

5、旅游人员构成广泛、公费旅游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国内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是:先富裕起来的农牧民外出旅游,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教师学生的度假旅游以及各种公务旅游。虽然随着消费观点的改变和经济收入的提高,社会各阶层、各行业都有相当数量的人加入自费旅游队伍的行列,但是,公费旅游仍占主要地位。

6、我国国内旅游的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采取了不少措施,如改善交通、增辟景点、美化环境,修建规格不等的饭店,设立专门接待国内旅游者的二三类旅行社,1992年这类旅行社己发展到1400多家,但是,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为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国内旅游者基本上停留在吃、住、行和安全的基本保障上,距离享受差距很大。

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预测。

按照全国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的要求,九十年代经济发展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1993年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意见》的文件,从“不支持,不提倡,不反对”的“三不”方针到“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稳步发展”到今天的“积极发展”的转变,我国的国内旅游业将愈来愈受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国际旅游业的深入开展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焕发。本世纪末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大,我国的国内旅游将维持高速稳定增长的局面,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过渡。国内旅游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进一步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国内旅游的发展步伐。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1、旅游消费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逐步向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结构靠拢。

据预测本世纪末我国人均GNP将达到800—1000美元,人们将会产生普遍的旅游动机,目前,我国人均GNP刚达到国内旅游经济条件的要求,因而造成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的普遍偏低。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设施的供给水平的提高,人们出门旅游将要求吃得好、住得好、乘车带空调、坐软卧,有的要求乘坐飞机往返,由基本满足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

当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食住行的比重较大,达75%-85%,游购娱占25%-15%。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和香港,旅游消费中游览购物娱乐支出占60%。我国旅游消费资料中,物质消费资料多,精神消费资料少。随着我国旅游产品生产开发的多样化系列化和旅游配套设施投资结构的进一步改现,今后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游购娱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精神消费资料的比重也将上升。

2、旅游人数稳步增长,有组织的团体将逐步增多。目前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旅游人数将继续增长,并维持高速局面(扣除各种意外因素的影响)。由于负责接待国内旅游者的旅行社增长速度过慢以及经营中的不正之风,服务质量的低劣造成目前国内旅游者多以散客出现。随着旅行社的发展及服务质量的改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行社旅游。旅行社提供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提供各种旅游信息,也将使一部分旅游者选择它3、旅行路线由短途到长途发展,人们将不满足家门口的短距离启蒙式旅游,而是向中长途涉足。旅游的区域扩大,热点仍热,温点和冷点将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而逐步升温。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的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眼光逐步投向外面的世界,南方人想领略一下冰城风光,北方人向往亚热带气氛,内陆人憧憬大海的辽阔,沿海人想探寻奇峰异谷的神秘。

4、旅游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目前人们的旅游方式了般为观光旅游型,活动内容贫乏单一,有人概括为“白天看庙,夜晚睡觉,白天疲劳,夜晚无聊”。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化,同样要求旅游内容的多样化,人们要体验更多的美好经历。初级的游山玩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会大大增强,今后人们的旅游方式由观光型为主,发展到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学旅游,美食家旅游等等百花齐放的局面。

5、旅游人员构成中自费旅游的人数将逐步增加,公费旅游仍将占一定比重。公费旅游中的职工奖励旅游,公务旅游,会议旅游仍将在国内旅游中占一定比重,只不过份额逐步下降,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将会以自费旅游的方式出现。

6、国内旅游业的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旅行社的数量将增长,饭店业的比重基本平衡,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旅游交通将有所缓解落后局面,但由于我国旅游者人数庞大,紧张局面仍将存在,特别是在热点地区,表现更为明显。

7、国内旅游向出国旅游延伸,由于边境旅游口岸的增加,使边境旅游日益成为焦点。中国旅游者到越南、缅甸,前苏联人数日益增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一小部分富裕阶层把目光投向州际旅游。

8、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在本世纪末,第三产业比重将达1/3强,国内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将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它的发展,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当前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对策

由于我国国内旅游业起步基础差,水平低,远远不能适应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我们必须探讨一下制约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地位摆不正。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急需外汇,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方针,因而一提到旅游,人们就会想到接待海外游者,全国各地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放在国际旅游上,一方面是热点人满为患,一方面是温冷点的高档设施的闲置浪费,造成“高级宾馆无人住,国内游客无处住。国内旅游业长期从属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国内旅游市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国内旅游者需求的设施建设,缺乏计划和实际指导,统计资料不全,国内旅游业除了旅游收入和人数的统计,其他方面还是空白。对国内旅游业的理论研究,也处于相当薄弱的地位。

2、对国内旅游业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如自费和公费的纠缠不休,一提起国内旅游业,人们就会敏感地想到“自费”、“公费”问题,“不许到风景区开会”“不许公款旅游”虽三令五申,但收效甚微,如何正确认识自费公费问题现在还没有定论。

3、旅游法规不健全,经营秩序混乱。旅游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国内旅游者“花钱买罪受”,被宰被骗,瘘见不鲜。由于旅游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容易导致垄断价格,有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自行定价,巧立名目,价格多变,如报纸上披露的庐山、华山垄断旅游景点,旅游者拍照要收费。广西桂林“野马”宰客十分厉害。有的甚至规定只准本地车辆上山接送客,外地车辆严禁上山(如山西五台山)。价格变化多端,乱涨价严重,存在着”质次价高,质价不符”的现象。

4、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跟不上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步伐。(1)交通瓶颈的制约:旅游业依赖交通的发展,交通又经常合理地牵制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交通超负荷运载:从火车看,一般超员50%—80%,全国每天约有80万人站着乘车。长江和沿海航行的客轮经常超员30%,有时甚至高达50-80%,我国航空运输更是爆满,一般人购票都要靠关系。我国公路诅车里程有沥

青和水泥路面的仅占23%。因此,发展我国国内旅游业的首要问题是解决交通问题。

(2)旅游景点缺乏规划: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但是旅游项目开发缺乏创新性。桂林市1992年同时出现1O家民俗旅游点便属此类。旅游景点到处都是楼堂庙宇,游乐园之类,粗制滥造仿古景点,致使人文景现同自然景观不能融合在一起。

(3)其它问题:有关国内旅游的饮食业,饭店比重太小,我国饭店建设片面追求高档,以致形成“高中低”倒金字塔型。经营国内旅游的旅行社发展速度过慢;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旅游人才匮乏,教育落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的国内旅游业真正向效益质量型过渡,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进一步认识国内旅游业的地位,树立“大旅游”观念。国内旅游业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我国发展国际旅游业必须以国内旅游业为基础。旅游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内旅游业的特点,从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以统筹规划,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步伐,满足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

2、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由于国内旅游业涉及到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部门,如果没有“一盘棋”的观念,就会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为了使这些部门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地为国内旅游业服务,国家必须加强宏观管理和协调。

(1)经济上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制定优质优价,特质特价,大众低价,竞争保护价的内容。二是调节淡旺季差价;二是对温冷线实行中档价格,对旅游服务配套优越的城市实行高档价;三是对于特殊吸引力,骑种旅游项目及线路,有限的客源容量的资源,一律实行垄断价格。

(2)利用法律手段,打击不法经营,维护旅游者的正当权益。旅游主管部门要在法律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出旅游业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细则及配套措施,并不折不扣地贯彻。利用国家颁布的法规如《旅游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加强对国内旅游业的管理,改善国内旅游业的经营秩序,使国内旅游业健康发展。

(3)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指导国内旅游业协调适度发展,在产业布局上,热点要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适当兼顾国内旅游业;冷点要集中力量发展国内旅游业;温点努力促进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花一定力量抓好国内旅游业,引导投资的正确投向,使旅游设施高中档比例协调,物质设施和精神设施比例要适中。

3、正确认识公费旅游,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1)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旅游,如参加订货会,展销会,采购生产资料过程中的旅游以及对客户的旅游服务,符合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应属于计人成本旅游。

(2)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疗养旅游,工会和党团组织为了丰富职工生活组织的观光旅游,这是合理的,应当提倡,富裕起来的农民利用集体公积金组织旅游活动,开拓农民眼界,增长见识,这都属于福利型旅游。

4、加强国内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服务条件。

(1)加强交通投资,解决瓶颈制约:多方筹集资金,吸引地方,部门、企业合资办交通;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运输方式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把旅游交通与一般通区别开,让旅游交通独立经营。

(2)制定旅游景点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开发步骤和实施方案;做好旅游市场的信息预测,宣传广告及可行性研究的分析工作,以克服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时盲目性。

(3)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要多样化,富于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吸引不同的旅游者。加快二三类旅行社的发展速度。

(4)加强对国内旅游业的理论研究,统一国内旅游业的有关的统计口径,加强预测工作。

参考文献:《旅游经济》1984—1992年合订本,1994年第1期。

《消费经济》1988—1993合订本。

旅游业发展现状篇(2)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旅游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沈阳 旅游业 旅游资源 对策

一、前言

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和创造旅游经济。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蒸蒸日上,而在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需要我们关注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以沈阳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为题,从不同方面论述了沈阳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目的在于使旅游业能够成为一项能带动总体经济的重要产业,未来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二、沈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近年来辽宁省旅游业在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也在促进社会发展以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其旅游经济的发展影响以及带动着辽宁省经济的发展。从以下几方面对沈阳市旅游业现状进行分析。

(一)从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发展现状。

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占据着显著优势。旅游是一个娱乐的过程,要达到旅游主体、旅游客体以及旅游中介间的高度统一。吃、住、行、游、购、娱是构成旅游业的六大要素,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可以更好的满足旅游者在这些方面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游客选择这些城市的景点。

(二)从交通运输看发展现状。

沈阳位于辽宁省中部,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最大的交通中心和交通枢纽。高速公路与铁路运输四通八达,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东北最大的航空港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也为入境游创造了优越条件。

(三)从人们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观念分析现状。

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调查结果都显示,一个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大大超出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限度时,人们的消费观念就会发生变化,消费也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状态,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外出旅游便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从历史古迹以及民族文化分析发展现状。

沈阳是一座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城,其发展中所产生的文化和历史古迹也一直流传至今。沈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满汉为主体的,由多民族组成的聚居地,每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也使沈阳的文化更具有多样性的特色,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也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参观游览。

三、沈阳市旅游业发展趋势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沈阳市旅游业发展势头也明显增快。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增加,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维持社会和谐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沈阳市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也发生了变化。

(一)旅游人数增加,旅游方式多样化。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提高,选择出行旅游的人数也会随之增多,旅游方式也逐步多样化,自驾游、低碳游、团购游、候鸟游、高铁游等方式可以为不同的群体提供最适合的出行旅游选择。

(二)旅游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旅游业发展迅速。

沈阳市的繁荣发展使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性得到了保障,而旅游服务和服务设施是完美旅游的桥梁,是典型的中介体,宾馆、饭店、旅行社、交通的快速发展也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垫脚石,为旅游业乃至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旅游活动更具特色,国际地位提升。

沈阳国际旅游节的举办向国内外游客和来宾展示活力之都沈阳市的魅力,提升了沈阳在国内外知名度,在实现旅游经济与社会文化等产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为沈阳增添了一个世界级的旅游精品,大大改善了旅游服务环境,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富有特色的旅游活动会在未来沈阳旅游业的发展上增添亮丽的光环。

四、沈阳市旅游业发展对策

立足于沈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整体环境,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对促进沈阳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沈阳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特殊的意义。

(一)发挥地方特色,发展区域特色旅游。

沈阳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为发展区域特色的旅游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沈阳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遗留的历史赋存物表现着一个时代的特征,包括古遗迹、古建筑、民族礼仪以及生活习俗等,旅游价值尤为明显。

(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提高综合接待能力。

在沈阳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制定相关的旅游发展战略和条例,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以及建设重点不够明确的问题都是旅游业发展的阻力,而政府的相关政策会使旅游业在合理的机制下进行,提高发展的效率和总体水平。

(三)培养旅游方面专业人才,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旅游从事人员的学历较低会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市场的需求,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会随之明显和严重,加强旅游方面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总结

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旅游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让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递。随着管理的完善和制度的确立,旅游业将会成为沈阳市经济产业中的领军者,为沈阳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更好的保障。

(指导老师:于桐)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 吉林省;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整合;现状;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吉林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吉林省并不是一个旅游收入的强省。近年来,吉林省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吉林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未来吉林省旅游业应该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的。

一、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2013年吉林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0369.28万人次,首次突破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6%。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0241.93万人次,增长15.7%;接待入境旅游者127.35万人次,增长7.7%,其中接待外国游客110.35万人次;港澳台同胞16.91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477.08亿元,增长25.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441.64亿元,增长25.7%;旅游外汇收入5.71亿美元,增长15.3%。另外,吉林省旅游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2013年,吉林省仅星级饭店、宾馆旅游收入就达159.72亿元;非星级旅馆、招待所旅游收入达958.19亿元。住宿设施的星级宾馆和非星级宾馆出租率分别达62.3%和60.1%。2013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1.4%,旅游产业已成为吉林省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吉林省目前已建成旅游景区324处,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40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家。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4处,旅游经济开发区7个,国家及省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森林公园29处,滑雪场近30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座。截至2013年末,吉林省共有旅行社643家。有星级以上宾馆223家,其中五星级宾馆6家。导游员达一万余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9万人,间接就业70余万人。

(三)旅游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吉林省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备件明显改善,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2013年,吉林省旅游航空建设实现新突破。新开通国内航线33条;新开通国际航线4条。目前,吉林省国内航线达到96条,国际航线达到8条。长春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670万人次;长白山机场增开了至北京、上海、沈阳、广州等旅游热点城市的航班,航线跃增至11条,机场吞吐量31.65万人次,同比增长60.9%。截止2013年底,吉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50公里,除白山、通化外,全省9个市州与省会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26个县(市、区)实现通高速公路。以长春为中心,放射连接省内其他市州、重要经济区,便捷通达周边国家和省份的高速公路网络骨架初步形成,为实现东北区域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条件,省内各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公路基本建成,极大改善了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四)旅游产业融合不断拓展

吉林省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相融合,注重把吉林的悠久历史、宗教文化、民族风情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增强产品的内涵;积极推进旅游与运动相结合,利用吉林夏季生态和冬季冰雪资源,推出高山滑雪、森林徒步、水上漂流、环湖赛事等运动休闲产品。让游客感受运动带来的健康和快乐;积极推进旅游产业相融合,发挥吉林省汽车、化工、影视、农业等产业的优势,打造工业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积极推进旅游与养生相结合,突出吉林生态环境优良特点,强化回归自然、亲近生态、游出健康新理念,打造生态产品,发展低碳旅游,使追求休闲养生成为旅游的新时尚。通过融合发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产业层次,使冷资源热起来,使淡季变为旺季,改变以往只有六个月左右的经营状况。

二、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面向未来十年,吉林旅游业主要将迎来四大发展机遇。第一,中国正步入大众化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显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将进入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期。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747美元,吉林省人均GDP达到7620.53美元。旅游消费需求已经达到爆发性增长的基线、“大众消费”的阶段。第二,旅游产业正在经历革命性变化。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装备技术等与旅游结合将催生新商业模式和新旅游产品,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促进旅游产业新格局出现和新业态产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产业分工方式、产业技术的变化将让旅游业发生深刻变革。吉林省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动漫、电影、汽车、化工等产业优势,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深度整合,构建发展支撑平台。第三,全球气候急剧变暖和个性化旅游时代的来临,有利于彰显吉林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和优势。全球气温的上升导致暖冬与酷夏,人们对冬季冰雪与夏季避暑气候的需求将更加旺盛。这将进一步突显吉林省冰雪、避暑的气候资源优势和战略价值,为打造“国际性特色气候名城”创造了条件。第四,东北亚区域战略性合作的深化有利于吉林构建东北亚区域枢纽,进一步突出区位交通优势。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行将使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变化,次区域国际合作将成为重点。东北亚区域合作,有利于强化吉林作为东北亚交通枢纽和东北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凸显吉林作为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前沿和桥头堡的作用,推进东北亚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和提升旅游业国际化水平。

(二)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挑战

一是吉林省处于东北三省的夹缝境地。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吉林省处于辽宁和黑龙江的南北夹缝中,在整个的旅游发展中更是处于挤压位置。吉林省的市场影响力不够高,旅游特色和吸引力不够突出。

二是核心城市发展处于弱势。核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在整个省的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相比哈尔滨、沈阳和大连,长春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知名度较低,其龙头牵动力明显不足。加之未来同城化、高铁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将越来越强,距离较近的哈尔滨和沈阳将以其优势地位淹没长春作为中心城市的作用。

三是同质化资源影响。吉林省资源丰富,其中冰雪资源与关东风情文化都与邻省相类似,缺乏代表性的特色资源。尽管在资源品质上,吉林省在某些方面处于首位,比如作为发源地的特色满族文化,储量丰富且温度较适宜的雪资源条件,均具有非凡价值。但在客源市场认知上并不最具代表性,市场知名度与认可度偏低。从高品质旅游资源数量来说,吉林省较为丰富,但相对黑龙江省和辽宁省没有明显优势。

三、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动吉林省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

依托吉林省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文化内涵挖掘、大环境营造、精细化建设、服务品质提升等方面深化开发,打造一批生态观光旅游精品。充分利用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积极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乡镇。推动社会公共资源提供更多的旅游服务,进一步发展城市休闲度假,规划发展高尔夫旅游、大型主题公园。针对不同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冰雪运动、温泉养生、森林康体、民俗体验、修学考察等不同类型的休闲度假产品。顺应旅游新业态发展,支持开发自驾游、体验游、探险游等个性化旅游产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际和地区间交流为目标,支持商务旅游服务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商务考察、会议、展览、奖励等不同类型旅游产品。

(二)拓展旅游要素体系

大力延伸旅游产业领域,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顺应现代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打破旅游产业传统边界,通过要素的链接与各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发挥旅游业对国际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促进作用,推进旅游业和工业、农业、文化、体育、教育等行业和领域的融合发展。鼓励发展旅游房车、邮轮游艇、景区索道、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积极开发具有我省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

(三)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吉林省应该优化旅游空间布局,防止省内各个旅游城市间的内耗。首先应该明确各个旅游城市的功能与定位。根据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及旅游资源特色,构建以长春市为全省旅游服务主中心,省内外旅游组织与发展的主要核心地与集散地,以吉林、延吉为二个全省旅游服务副中心,以通化、松江河、白城为三大旅游区域的区域性综合旅游服务基地的“一主二副三基地”的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结构。

其次,在旅游项目的区域布局上,应该重点建设长白山旅游核心地。积极打造鸭绿江-长白山-图们江边境风情游、长白山-松花江-嫩江“龙形”水域风情游、长吉图东北亚风光风情游三大特色旅游带。构建中部都市旅游圈(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旅游圈)、西部湿地生态与草原风光旅游圈(白城―松原旅游圈)、长白山旅游圈、延吉-珲春旅游圈、通白集旅游圈五大都市旅游圈。打造长白山、吉林松花湖(含北大湖)、长春净月潭、长春莲花山、松原查干湖、白城向海(含莫莫格)、延边安图、延边珲春、通化集安等9个重点旅游经济区。精心打造十条精品旅游路线。从而形成“一核三带五圈九区十线”的基本旅游空间格局。

(四)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

做好全省数字旅游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推进吉林数字旅游体系建设,加快旅游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及信息化队伍建设。建设旅游综合信息数据库,构建全省旅游数字综合服务平台,健全吉林旅游公众网,建设省级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建立网上咨询体系和畅通的信息披露机制。利用先进的现代通信技术,建立全省旅游声讯服务平台,加强12301旅游服务品牌和能力建设,构建吉林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实施智能化管理。大力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徐矗立峰.吉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0(8):45-50

[2]陈怡宁,张辉,朱亮.中国旅游经济研究发展与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0(12):6-7

旅游业发展现状篇(5)

绪论

进入“十三五”以来,国家开展举办的大型会议,无论是涉及旅游领域还是专门针对旅游业出台的政策及改革,以及旅游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之间举办的会议和论坛,都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及社会对旅游行业关注度的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国民人均总收入的逐年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迈向3.0时代,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无可厚非的转变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生活需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旅游成为新的切入点,引领世界潮流。鄂尔多斯在全域旅游以及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号召下,凭借浓郁的民俗风情以及优越的自然景观,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胜地,通过发展区域旅游,在经济层面,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经济竞争力;在社会文化层面,继承发扬民族特色文化,把鄂尔多斯文化推向世界。

一、鄂尔多斯旅游发展现状

鄂尔多斯市位于中国正北方,内蒙古的西北部,地处黄河“几”字弯与万里长城的怀抱中,北隔黄河与“草原钢城”包头市相望,东临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交通便利,南与山西、陕西接壤,西与宁夏毗邻,形成秦晋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的“歌海舞乡”。全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0多万,其中蒙古族人口17.7万,是一个一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近年来,在“结构转型,创新强市”的战略实施下,鄂尔多斯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提出“大旅游”的发展战略,围绕“成吉思汗长眠地,鄂尔多斯蒙古风”的城市旅游形象,主打“天骄圣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休闲避暑”四大旅游产品,着力构造“五区二线一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贯彻实施“区域合作、提升五区、构造一带、放飞两翼”的旅游产品空间布局的建设原则,力图把鄂尔多斯建设成为北疆富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一)旅游资源现状

伴随1984年响沙湾和1985年成吉思汗广场相继开放,鄂尔多斯的旅游业拉开帷幕,从此,鄂尔多斯旅游高举“发展”的大旗,不断开发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在众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引导下,形成了以鄂尔多斯草原风光和响沙湾沙漠风情为主的自然资源,以成吉思汗蒙古文化和鄂尔多斯婚礼民俗文化为主打的人文旅游资源。在资源数量的表现形式上,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和工农业示范点47家,其中,包括成吉思汗陵和巴图湾两家国家AAAAA级景区和21家AAAA级景区、4家工农业示范点。

(二)旅游交通现状

随着旅游市场及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日益多元化,旅游交通也呈现新态势。对于小交通来说,鄂尔多斯市内交通不断完善,2016年5月,举办了“旅游专车”启动仪式,保证了每条旅游干线的安全畅通的同时,实现了旅游专车线路的全覆盖,及各景区间的通畅度。在大交通方面,截止2016年,鄂尔多斯为潜在旅游者提供了客车、火车、动车及飞机等出行工具的选择。

(三)旅游基础设施现状

随着经济日益繁荣,鄂尔多斯市市委、市政府实施政府主导和社会联动的发展政策,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民间资本参与旅游,调动社会对旅游的积极性。截止2015年,全市共有星级饭店33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8家,共有98家旅行社,包括5家国际社,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有3万多人。

(四)旅游市场现状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不断壮大,主要客源地有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一二线城市。2014年,全市接待旅游者751.2万人次,同比增长15.4%,其中入境旅游者31059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7.1亿元,同比增长29.3%。2015年,预计接待游客9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5亿元,预计占全市GDP的5.7%。“十二五”期间,全市接待旅游者3406万人次,年均增长15.6%,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825亿元。

二、鄂尔多斯市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客流量的多少。鄂尔多斯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悠久的文明历史,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鄂尔多斯位于北纬39°,依托21度的夏天,打造休闲避暑旅游产品。鄂尔多斯西、北、东三面都被黄河环绕,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集峡谷、沙漠、草原、湖泊于一体。有平原、高原、和丘陵,丰富的地貌类型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有广袤的库布其大漠风光、“会唱歌的沙子”――响沙湾、休闲生态度假地――恩格贝生态旅游景区、辽阔的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排列似北斗七星的七星湖景区、霸气磅礴的黄河峡谷等。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古老的人类“河套人”就在萨拉乌苏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萨拉乌苏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遗留至今。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修筑了中国古代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纵横鄂尔多斯。汉元帝时期,汉朝和匈奴的和亲,宫女王昭君经鄂尔多斯嫁入匈奴,后来在黄河渡口边有了昭君坟。元朝时期,鄂尔多斯作为皇室封地,至今流传着许多元朝文化,成吉思汗去世后,鄂尔多斯部落的达尔扈特人作为守陵人,诞生了现在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

鄂尔多斯灿烂的历史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神秘色彩成吉思汗祭祀和浪漫的鄂尔多斯婚礼等民俗旅游资源也有待开发。

(二)交通优势

交通是发展旅游的决定性因素,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行越强,游客的出游率越高。鄂尔多斯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借着煤炭经济繁荣时期,鄂尔多斯市大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构建交通体系。

现如今,市境内共有10个长途汽车站,可到达324个城市,共有733条长途汽车时刻表,全市高级公路总里程2213公里,占全区总里程的1/5以上[5]。市内有3个客运火车站,铁路运营总里程1770公里,占全区的1/7是全国铁路通车里程最长的地级市。鄂尔多斯站于2016年5月15正式运营,从呼和浩特到鄂尔多斯站的“和谐号”标志着鄂尔多斯告别“无动车”时代,两组4趟动车方便了“呼包鄂集”四地之间的人员往来与经济交流,衔接了到成都、杭州等二线城市,为鄂尔多斯添加了与全国对话的窗口。

2007年,鄂尔多斯有了自己的机场,2008年机场扩建,迈向国际化,2016年初,鄂尔多斯机场荣升为4E级国际机场,开通国内航线41条,同年4月,开通首条通往韩国的国际航线,标志着鄂尔多斯迈出从“空中通道”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据了解,鄂尔多斯机场下一步还要开通去往伊尔库茨克、乌兰巴托、香港等地的航线,力图把鄂尔多斯建设成祖国北方重要的航空枢纽。

(三)经济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抓住国家能源西移的时机,经济突飞猛进,创造了“鄂尔多斯奇迹”。“十二五”期间,鄂尔多斯GDP稳居全区第一。现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市,同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共同构成“金三角,与松原、呼和浩特、包头一起被称为“中国北方经济增长四小龙”。此外,鄂尔多斯还设有专门的文化旅游资金,极大的促进了区域旅游发展。

三、鄂尔多斯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一)产品结构单一,没有形成体系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趋多元化,鄂尔多斯旅游业虽然发展势头强,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但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类型单一,多以观光型产品为主,缺乏参与性和体验性,创意含量低,对于会展旅游、体验旅游、探险旅游、科考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涉足较少,不能满足现代化的的旅游需求。以鄂尔多斯婚礼、成吉思汗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导致旅游产品吸引力低。此外,“大旅游”发展格局还未形成,对资源的整合不是特别到位,产业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也有待提高,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尚未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

(二)宣传力度不够,营销手段落后

宣传是旅游业的第一生产力,没有好的宣传,就没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鄂尔多斯的旅游虽然形成一定规模,但对于宣传促销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众游客对鄂尔多斯的印象还是工业强市,导致旅游资源丰富却客源单一的现象。同时,营销手段科技含量低,营销理念落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不能把互联网与营销相结合,在营销方式上,旅游各要素还处于分散阶段,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三)城市旅游形象不鲜明,没有形成品牌

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通过品牌对消费者做出质量、服务、价值等多方面的保证,因此,旅游产品的品牌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形象塑造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城市形象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可以给游客留下积极正面的印象。长期以来,鄂尔多斯在旅游促销方面,未能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出现了旅游品牌形象杂乱不一的现象,区域旅游形象长期“淹没”在内蒙古的“草原”形象中,没有独特的城市旅游形象,旅游产品品牌品种少,缺乏知名度,造成人们对鄂尔多斯旅游片面、模糊的认识,也是鄂尔多斯旅游不能在国际上引起反响的原因。

(四)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专业人才

鄂尔多斯的旅游业是在经济转型的环境下发展起来,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是半路出身,对旅游业的相关知识和具体运作掌不能全面握,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缺乏高层次的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旅游文化方面的人才,缺乏严格的引进及选拔,人才的稀缺导致旅游法规及相关管理不完善,旅游发展缺少新思。

四、鄂尔多斯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旅游产品创新,完善旅游体系

旅游目的地的核心是开发建设旅游产品,对于鄂尔多斯而言,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发展,推进“互联网+旅游”平台建设,运用创新思维,开发创造新型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档次,提升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突出唯一性和特殊性,及时淘汰、改造落后产品,通过优化组合,不断开发新的主题路线,发展多样化的旅游目的地。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充分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把民俗的本真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增强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营销手段

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鄂尔多斯必须采取多元化营销手段,提高知名度。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鄂尔多斯旅游应充分发挥“旅游+”的战略优势,促进旅游和互联网相结合,大力发展O2O形式的旅游交易平台以及ATO形式的在线旅游服务平台,运用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吸引客源,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在旅游宣传以及旅游体验的方面,可通过VR与AR技术,为旅游者打造身临其境的资源介绍以及旅游体验[8]。此外,结合具体旅游资源,应用整合营销、点对点营销分季节等营销方式。

(三)明确城市旅游形象,发挥品牌效应

随着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旅游已由原来单纯的资源竞争转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竞争,所以鄂尔多斯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明确城市旅游形象,通过资源整合,全面掌握鄂尔多斯旅游产品的特征,有效提取各类产品要素,构建旅游形象体系,创新城市宣传口号,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增强当地居民的归属感,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构建以蒙古风情和成吉思汗文化为核心的一级旅游形象,凭借具有传奇色彩的成吉思汗祭祀和神奇的经济发展速度,打造和传播“传奇之都,鄂尔多斯”的城市品牌。

(四)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景区管理水平

旅游业的发展兴衰关键在于人才的建设。鄂尔多斯旅游企业在发展校企合作的同时,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抓好“挖掘、培训、发展”一条线,以开发和选拔人力资源为基础,对人才进行科学有效培训的同时,结合实际,丰富员工的专业知识,树立员工的旅游理念,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政府应建立专门的旅游培训机构,指导和完善旅游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建立人才储备制度和交流学习制度,积极同优秀旅游院校、旅游机构合作,提高旅游团队的整体素质,从而完善景区管理及相关政策。

五、结论

旅游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本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经验、总结条件、最后解决问题为基本线索和逻辑关系。通过对生态旅游的一些旅游观光园区进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手段,来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前景,对目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发展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生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2).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游客的随意采摘,为建造房屋等基础设施而进行的大面积生态资源移除,森林火灾等造成的森林和草地的退化等原因,植物资源被破坏的情况较为严峻。

2.破坏自然环境;

3.生态旅游被标签化。

三.发展对策

1.加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旌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提倡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体现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2.维护自然生态稳定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展开。这些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经济的最后安全防线。所以维护生态安全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3.加强游客教育管理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加强游客管理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 要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利用门票、线路设计和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 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第二 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旅游之前就应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特别是通过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第三 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有的景区实行旅游者携带物品的检查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塑造了负责任的旅游者,也是在进行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培育,必将加速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和成熟。

4.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法规范生态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建设,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程。

四.结论

在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生态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不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一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雷默特.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旅游业发展现状篇(7)

一、*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㈠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地区自古有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和管仲就曾到*一带,并留下了老马识途的典故;公元500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曾来到今天*市区,并考察了武烈河和棒槌山;公元1055年“唐宋家”之一的欧阳修,公元1075年北宋著名科学家,《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曾到达*地区,并留下了详细的文字记载;清王朝建立后,*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二政治中心,康熙、乾隆皇帝几乎每年都要来*纳凉避暑,开展“木兰秋狝”活动。*也日渐兴盛起来。但是在旧社会由于战乱不断,民生调敝,旅游业不可能有生根发育的土壤,所以虽然出现了一些旅游现象,但规模还是微不足道的。

解放以后,*旅游业真正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旅游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年的外事接待阶段。*作为著名的避暑胜地主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宾以及到*参观疗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旅游接待业务基本停顿,更谈不上大规模、群众性的旅游活动,一直到1976年粉碎“”以后,国内外游客才开始增加,*年7月,成立了*国旅、*中旅、*华侨旅行社,成为我市首批旅行社,*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34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万元,其中国外游客480人,创汇1.5万美元,这是*旅游业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前的基础数字。

第二阶段是从*年到*年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奠基阶段。*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工作越来越重视,86年单设旅游局,加强了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景区景点建设不断加强,旅行社数量明显增加,*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1988年云山饭店正式营业,成为我市首家三星级饭店,*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10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其中国外游客11000人次,创汇300万美元,旅游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帮助“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中的作用初步显现。

第三阶段,是从1991年至今的旅游业大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1995年提出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指导思想,*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全市上下形成了大办旅游的热潮,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市场日趋成熟,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4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亿元,其中国外游客15.8万人次,创汇1540万美元,旅游收入占到全市GDP的10%,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㈡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市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八五”计划以来的大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1、旅游业是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旅游业对我市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逐年上升。*年至*年的25年间,我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0亿元,创汇8000万美元。“九五”期间,旅游业年均增长率为15%,高于全市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年,旅游业对我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5%,中央提出的旅游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我市已经成为现实。

2、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业是社会性、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了相关产业和有关居民的收入增长,1996年--*年7年间我市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0亿元,*年“五一”和“十一”的黄金周,7天的收入都达到上亿元,有力的拉动了内需,活跃了市场,带动了铁路、交通、出租汽车和餐饮、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

3、旅游业是富民产业,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旅游经济覆盖面的扩大,为城乡居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年全市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4万人,直接间接就业人员24万人,其中市区有旅游企业4100个,直接就业人数2万人,直接间接就业人数达12万人,“十五”期间,全市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农村人口达到4万人,今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旅游业是文化产业,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发展旅游业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资源走向市场。*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绚丽多彩,通过旅游业每年有几百万的游客到*观光游览,促进了人员流动,实现了信息交流。同时文化与旅游结合,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物局推出的盛世山庄表演,文化局推出的清宫宴乐舞赢得了海内外游客的高度赞誉,成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典型,有效地实现了传播先进文化的功能。

5、旅游是环保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部分地区是山区、林地、高原和草原,许多地方不具备发展工业、农业、矿业的条件,可持续发展原则又要求对这些地区实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发展旅游业成为明智的战略选择之一,目前各县区非常重视旅游业发展,有6个县区制定了旅游业发展规划,围场、丰宁、兴隆等重点县区更是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支柱产业来抓,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了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成为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上矛盾冲突最小,目标最为接近的产业,国土资源得到了更加“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

6、旅游业是先导产业,加快了我市改革开放进程

旅游业是吸引国内外人士来承的主渠道,也是吸引中外客商从事经贸活动的重要媒介。每年来承游客中有一部分是商人,还有一部分是商务旅游者,抱有考察投资环境,寻找经贸合作的目的。多年来,我市陆续建成的旅游饭店、旅游景区设施,从一开始就成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商住宿、休闲和从事业务洽谈的场所。旅游业成为引导*“走出去、请进来”的先导产业。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市旅游业由小到大,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由事业到产业的过渡。国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等项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我市已经成为河北省的旅游龙头大市。

㈠形成了一批旅游精品

旅游资源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不断得到开发利用。初步形成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精品,到*年底,我市拥有正式开放的旅游区(点)50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4A级旅游区(点)5处,3A级旅游区(点)4处,国家旅游风景名胜区1处,部级森林公园4处,部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森林公园10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蜚声海内外,普宁寺深入挖掘佛文化内涵,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塞罕坝林场和京北第一草原突出生态特色,得到越来越多国内游客的青睐,魁星楼、双塔山、辽河源森林公园、蟠龙湖、滑雪场、冰雪城等新的旅游景区(点)相继推出,初步形成了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为中心,以京北黄金旅游线和京东朝阳旅游线为纽带,连结木兰围场、京北第一草原、金山岭、辽河源森林公园、雾灵山、蟠龙湖六大景区的京北黄金旅游带。

㈡旅游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承栗公路、承围公路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承秦出海公路将于明年通车,备受关注的京承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07年峻工。在原有京承旅游列车的基础上,又开通了*至天津、秦皇岛、石家庄、赤峰、丹东、锦州、乌兰浩特、沈阳的列车,初步形成了连接京津辐射辽蒙、沟通全市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网络。全市拥有旅游出租车2000多辆,市内公交车200余辆,营运线路15条,年运载能力2000万人次。邮电通讯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全市程控电话18.8万门,全市八县三区和各主要景区已形成了便捷迅速的传呼和通讯网。邮电业务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㈢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旅行社69家,其中国际社3家,旅游星级饭店26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14家,饭店总床位近万张。其它各类宾馆、饭店305家,总床位3.5万张。全市现有各类餐馆2000家,既可使游客品尝到御膳、野味等美味佳肴,也可供应标准西餐、大众餐饮和特色小吃。围场、丰宁、兴隆等重点旅游县区接待设施明显改善。据统计,围场有各类度假村农家旅馆89家,丰宁达67家,围场、丰宁、兴隆、兴建了星级宾馆,娱乐设施不断增加,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

㈣旅游队伍日益壮大

近年来,我市旅游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全市直接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4万人,间接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20万人,年均增长8%。旅游队伍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与“九五”末相比,旅游行业正式职工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由57.5%提高到75.4%,拥有职称的专业人员增加了一倍多。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和认证基本形成体系,我市现有经过资格认证的导游员1000多名,取得旅行社经理资格和出境游领队资格的人员120名。旅游院校建设快速发展,全市现有旅游学院一所,培训中心一所,*师专、油专、民族技术职业学院三所院校都开设了旅游专业,旅游在校生近千人,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

㈤旅游市场兴旺发达

经过多年的市场宣传促销,*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客源市场日趋成熟,我市目前拥有七顶桂冠,自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后,1998年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全国旅游胜地40佳、全国十大文明旅游示范区之一,九四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九五”以来,我们建立了较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销售网络,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初步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主的周边市场,以辽宁、江苏、河南、上海、广东为主的中远程市场,国际旅游继续保持平稳发展趋势,出境旅游方兴未艾,旅游市场结构日趋合理。

三、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做大做强*旅游业

㈠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本世纪头二十年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力争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使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目标为旅游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既有人文旅游资源,又有自然旅游资源,避暑山庄与外八庙蜚声海内外,坝上森林、草原旅游资源得到越来越多国内游客的青睐,*旅游资源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潮流,对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3、具有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

*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毗邻京津,北靠内蒙,东连辽沈,南与秦皇岛、唐山相邻,是燕山腹地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京、津、唐经济中心主要城市之一,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2008年北京将举办第二奥运会,为*旅游业的发展又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㈡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经济发展落后

*是贫困山区,基础差、底子薄,加之多年为保障京津用水,许多工业企业、重点项目都被搁置,因此财力不足,资金短缺。近年来虽开发了部分旅游资源,但小打小闹的多,成规模、上档次的少,由此还造成盲目开发、资源浪费。使*旅游业呈起步早、发展慢、“一流的资源,二流的服务,三流的设施”的状况。资源优势没转成产品优势,区位优势未形成市场优势。

2、交通条件制约

交通发展滞后,仍然是*旅游发展的瓶颈。近京津客源较好的区位优势因受交通的限制未充分显现,“进出*困难”的矛盾在旅游旺季尤为突出。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至今没有民用机场和高速公路。景区之间公路较差,很难形成网络。这直接制约着*旅游人数的大幅增长和旅游业迅速发展。从内部交通看,游客即使“进得来”,亦“散不开”,或进来容易散开难。虽然旅游资源在市内分布集中,但各县区之间和景点之间的距离较远。联结松散。公路等级不一,更没有形成统一的道路体系,造成景点之间的旅途漫长颠簸,阻碍了游客的扩散与循环。

㈢旅游业发展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

“政府主导型”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旅游业也是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政府主导,一是观念上主导,要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意识,各行各业都要关注、支持旅游业发展,营造全社会办旅游的良好氛围。要树立名城意识,经营好*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提高城市的旅游功能。二是政策上主导。政府主导型,最关键和核心的是由政府主导发展。政府必须要有相当大的财政投入和扶持政策,特别要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树立整体形象、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改善旅游交通条件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