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专业论文

旅游专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06 08:51:57

旅游专业论文

旅游专业论文篇(1)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通过中高职课程的衔接,能够构建比较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满足各行业日益增长的中高级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得当,对培养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适应我国目前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岗位群及其企业人才

需求调研分析当结合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体系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特征,刘育锋把我国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分为5大岗位群6个层级:A.“旅游接待服务”岗位群:1级:旅游接待员;2级:旅游咨询员;3级:旅游咨询师;4级:接待主管;5级:接待经理;6级:企业高管。B.“导游服务”岗位群:1级:导游助理;2级:景点讲解员;3级:地陪、全陪;4级:领队、中级导游、导游主管;5级:高级导游、导游经理。6级:特级导游、企业高管。C.“旅行社计调”岗位群:1级:计调文员;2级:票务员、短线计调员;3级:长线计调员;4级:计调主管;5级:计调经理;6级:企业高管。D.“旅游营销”岗位群:1级:旅游营销文员;2级:旅游营销员;3级:旅游营销师、营销主管;4级:无;5级:高级旅游营销师、营销经理;6级:企业高管。E.“旅游策划”岗位群:1级:无;2级:旅游策划文员;3级:旅游策划员;4级:旅游策划师、策划主管;5级:高级旅游策划师、策划经理;6级:企业高管。在以上的分类中,中职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A、B岗位群,立足1级和2级岗位;高职毕业生主要面向B、C、D、E岗位群,立足3级和4级岗位。未来的高职本科教育则应立足4~6级岗位。

三、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010年一项在北京、广西和重庆所进行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调查表明,有超过80%的高职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学校相似根据我们收集的中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的相似度,如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各有不同,如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个别中职学校则定位是:“中高级专门人才”“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由此可看出,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对混乱,导致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不好,后续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就针对性不强。

(二)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程重复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之后,存在专业课学习轻松、但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困难的现象。这是因为中职教育是以职业技能为主,忽视了文化基础教育,即与高职教育所要求的文化基础程度存在一定的脱节。根据我们对中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计以及使用的教材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高职开设的专业课程在中职基本都开设了。一些中高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名称、课程结构极为相似,讲授内容重复交叉,甚至中高职采用的教材也是同一版本,不少学生反映“感觉知识上没有增多,只是在高职又温习了一遍”。这跟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岗位群及其对人才需求是不符合的,不能满足社会对中高职人才的不同需求。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职在学生实习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理应体现出中职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但实际并非如此。一些中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极具优势,在师资、设备、实训管理、校企合作等,实力较强。但高职院校近几年才得以较快发展,不少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还在不断形成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场地尚不到位,“双师型”教师不足,校企合作不强,实习实训课程、专业技能训练只是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一部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并不能体现出高职的特点,甚至有些还比不上中职院校,造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四、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几点建议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建设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中高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若能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中高职教师共同讨论商定,则能避免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重复等问题,使得中高职职业教育是一个互相衔接着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不仅是某一个中职学校或者高职学校的任务,它是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不能闭门造车,因此要从社会的需求以及中高职教育的特色出发,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以及符合国家对中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从中职到高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度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中职到高职,有些课程名称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度,但是在高职所传授的内容和中职应当是大有所别的。中职主要是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初级操作技能,而高职则是不仅要懂得这些技能,更是要深化和延伸相关技能,不仅要懂得技能,更要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白技能背后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中高职同一个问题的学习,应当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加深学生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也对高职教师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通过构建国家资格体系,实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全面衔接职业是中高职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因此中高职院校应当根据中高职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在中高职阶段分别获得符合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开设相互独立、逐步提升、避免重复浪费社会资源的课程,实现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有序衔接。

五、总结

旅游专业论文篇(2)

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普遍人文素养不强,是现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面临的最大阻碍。很多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并不是相关专业毕业,而是被学校分配到这个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后临时培养的教师。这样就出现了教师专业能力薄弱,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认识不深的弊病。中职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上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直接导致教师在人文教育上的授课受到压缩,不能在人文教育中贯彻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于是在与学生的沟通方面不能及时、有效,大大降低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程度。相较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中职学生存在知识基础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明显低弱,由于在成绩上的偏低,导致中职学生在心理上更自卑,与人沟通等方面存在抵触心理,在思想道德方面也存在较大偏差。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概念及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职学生的人文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增长得到显著提高,旅游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普遍方式。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是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1.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容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它以经济学、工商管理学为基本理论,以培养旅游企业的一线管理人才为目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首先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基本要求。心理素质教育能够培养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事时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挫折、困难时迎头奋进,有较强的承受压力的能力和社交能力。与人交往时懂得合作、团结,能够胜任旅游管理工作。

2.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将面对不同的人和事,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学习工作中的情感,用正确的价值观作出判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在学习工作中发现景点独特的美,使学习工作更得心应手,充满乐趣。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勤于思考,具有开阔的思维视角,创新思路,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三、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加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目前形势下重要的使命。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却参差不齐。从某种角度说,旅游工作着就是人文工作者,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文教育的中心在于将人作为教育的重点,树立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是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此,教师应巩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文教育的教学方式,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导他们要树立严谨的治学观念,在学习上要求真务实,还要教会他们自学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知识不断探求的求知欲。并且,教师应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人看待,对他们独立的人格加以肯定和尊重,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通过语文教学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也是“教人做人处事的教育”,语文学科在篇目的选择上以人文因素为重,语文教学的任务目标也最为明确,在人文教育上的优势显而易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文学、艺术等内容提高审美能力,健全心理素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虚拟学生工作中的场景,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勇于表现自己,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的人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

在信息化持续深入的今天,如何从容面对各种机会和挑战,提高应对突况的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创新理念。拥有开阔的思维方式能使学生在已学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换一个视角看问题,得到更高效的处理方式。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营造丰富的学习环境,模拟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创新的力量。或者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旅游管理专业的新动向、新研究,鼓励学生对新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如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课时专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完成思考的完善等内容,在实践中深化对创新的认识。

4.优化行为方式

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人文素养的体现,是人文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外在表现。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教师应最大化地优化学生的行为方式,让人文教育的成果体现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可以自由选择要讨论的问题,在学生之间自由讨论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学会理解、倾听和合作。

5.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社会环境变成了信息化时代,多元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更轻松,学生的融入度更高。如教师可以制作PPT课件,合理利用图片、文字、视频、声音等形式进行课件的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如将景点内容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的体会更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等。

四、结束语

旅游专业论文篇(3)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分为五个专业方向,国际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及国际领队、会展经济与管理、度假地与温泉管理、高尔夫管理,其教学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略有差异。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观光餐旅学院大多以学生的旅游专业核心能力出发,培育具独立思考能力,受过人文与科技训练,能创新并具有全球视野的管理人才,而后培育具有继续研究专业领域的高级能力的学生为最终教学目ENTURY标。其中休闲事业管理学系强调理论与实务结合,旨在培育休闲产业规划、管理与营运的人才,具备休闲活动管理专业知能、休闲产业经营知能、休闲产业创新潜能等;餐旅管理学系重视“专业技能与实务技能兼具”及“人文素养及企业伦理并进”;观光学系以培育具备全球视野的观光管理实务专业人才为目标,课程规划以“旅游行程规划”和“会议展览筹划”二大方向为重点课程;厨艺学系着重产学合作。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各高校的人才输送层次制定,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输送的人才主要为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其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以下5点:1.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均以“素质、能力、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成三段递进式的教育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双语能力,乃至“三语”能力。2.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模拟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不断根据专业教育需要建设新的模拟实训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习惯、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等。3.积极拓展和稳定校外实习基地,当中包括短期国外实习项目,目前已有超过30间企业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未来将继续拓展建设,尤以国外实习基地建设为目标。4.产学研结合,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时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进行学习,并将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举办相关技能竞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5“.内培”与“外引”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国际化及技能专业化为人才培养方向,以“旅游事业服务、经营与管理人才”为宗旨,训练学生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同时致力于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旅游资源的规划与生态旅游开发及服务教育素养的养成。义守大学将人才培养方向分为以下4大类:1.通过学习服务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品格、养成正确的服务观、合群能力及抗压能力。2.通过连贯及渐进式的英语课程规划,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信息课程以文字处理及应用为规划方向。3.开设以旅游事业为核心的专业管理课程,划设旅游业经营、领队导游人员与户外游憩活动等课程模块,并以培养学生的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为主。4.实施建教合作制度,规划实习机会以利理论与实务相互验证,加强专业技能。并积极辅导学生以取得专业证照,以符合职业需求。两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异同见表1:

三、教学设计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旅游管理系重视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作用,超过2/3的课程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训室实操和校内项目实训和校外短期实习。同时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除英语外开设了韩语、日语和俄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选修课。除此以外,关注学生旅游管理格局观的培养,聘请国内旅游行业研究人员、企业高管等定期举办讲座,以传授实际工作经验、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有利于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旅游业相关信息。但国际合作教学互动不多,合作的国家和院校相对较少,院校的层级也较单一。

(二)义守大学

旅游管理专业针对学生多元的职业生涯规划作设计,让学生在具备基础旅游知识与国际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强调旅游管理应有的文化、美学素养的学习。主要教学设计有以下5类:1.建立整合性的旅游事业管理的系统研究,以研究为主要导向,倡导跨系修课,结合其他相关科系,如餐旅管理学系、休闲事业管理学系的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全方位的旅游管理人才。2.仅开设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语种,辅以文化、美学、创意思考等通识课程,加强同学语言沟通能力和旅游的解说能力。3.建立永续发展及本土化的旅游资源系统,结合旅游事业、主管机关及学术单位,建立学术研究及实务研讨合作网络,聘请杰出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促进旅游行业与学术的合作与交流。4.建立产学合作机制,推展国际交换学生业务,致力于学生服务人格特质的养成,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和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并拓展学生旅游国际观。5.推动个案教学计划并加强校内、外实习机制,并与世界各地佛光山道场合作,进行海外体验旅游,了解世界各地民俗风情及文化,并提高学生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能力。义守大学不仅注重学校与企业的产学接轨,设计校外实习、海外实习、业界导师等多元化产学交流机制,还重视英、日等语言能力及国际观的培养。其提供海外游学及研习、双联学制、交换学生等多种途径。

四、教学方法

两所高校均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和实习教学等方法,但侧重有所不同,义守大学采用情境餐厅、实习餐厅设施,进行课外情景模拟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搜商”,在大部分课程中都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随着微课、慕课(MOOC)等公开课的盛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系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部分课程尝试了“翻转课堂”,由任课老师公布若干“小科研项目”,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小项目”进行团队合作调研,撰写报告并制作汇报PPT,课堂内汇报并参与其他小组的成绩评分,老师再就其中出现的问题点评、总结,帮助小组优化方案。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学习,课上总结,且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和现场展示能力。

五、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三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大四时进行9个月的校外实习+3个月的毕业论文撰写。每年4月举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双选会,邀请30-40家企业对当年7月即将开始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面对面双向选择,提供的岗位大部分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基层岗位,少部分为行政、人事管理助理岗位。毕业论文在实习前落实到具体的教师名下,由学生选题,指导老师审核选题,一人一题,且与往年选题不得重复。选题内容多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旅游企业实际情况,应用性及针对性较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负责名下学生的实习追踪和反馈管理,直至学生毕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对实习和论文撰写过程、结果评估进行控制。义守大学的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在学生大二时在学校内部的实习餐厅进行,同时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进行约18周的校外实习,让学生在上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学生毕业需要完成毕业专题,3人为一个小组,可选择撰写个案研究论文,或采用由所在系承接的项目,完成毕业专题作品。学校举办专题成果公开发表会,由专题评审委员会对学生专题进行评估,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指导老师、任课老师及至少二位业界人士(或校外专家学者)组成。两所高校在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方面略有异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将学生的实习主要放在大四学年,毕业论文侧重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整理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管理较系统、具体。而义守大学在大二时即开展了专业实习,毕业专题侧重锻炼学生团体协作能力、领导能力、调查能力。

六、结论

旅游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旅游管理;旅游教育;学科建设

简单地区分,旅游教育对象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行政领导,包括各地主管旅游的市县长以及各级旅游局长;第二类是企业的领导,包括饭店、旅行社、景区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第三类是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实践中,本来最应该接受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院校学生们往往最听不进课堂讲授的内容,而市县长们、旅游企业领导们却可以鸦雀无声、全神贯注地听讲;院校学生们即使在课堂上不讲话,往往只是出于礼貌而已。他们不关注老师在讲些什么,可能并不是老师所讲的内容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不重要,而是因为他们更关注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

这就引发我们去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怎么搞?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我们应该怎样去寻求突破?下面笔者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以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个部分展开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1.基本状况我国总的经济发展提出的目标是20年翻两番,而2000年国家旅游局在制定“十五”旅游发展规划时就提出要实现20年翻三番的超常规发展。从现在来看,实现这个目标基本没有问题。这也就是说,以2000年大体4000亿总收人为基数,2020年旅游总收入应该达到32000亿左右。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320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包括职高、本科、硕士、博士以及从事旅游教学的教师和进行旅游教育的院校)?目前我国的旅游就业人数大约3500万,按照有关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未来lO年,我国每年大概需要新增就业人数400万。也就是说,到2015年,中国旅游总的就业人数将达到7000万到7500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

从目前的旅游教育体系来看,我们已经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和职业教育四个培养层次,全国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者旅游专业的院校)一共1207所,其中高等院校494个,中等职业院校713所;在校的学生总数45.9万,其中旅游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0万;旅游专业教师是18.7万人,其中高教0.9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0.94万人?。从规模和数量上来看,这样一个状况甚至比旅游发达国家也毫不逊色,也大体能够适应现状和发展的需要。但如果从专业细化、质量和培养途径上来看,我们与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教育相比还差很远。如果说我们前25年主要抓的是人才的数量的话,那么未来15年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抓人才质量问题,旅游教育必须提升到一定层次。

2.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字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会展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饭店管理专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首先要研究专业设置,研究课程设置,培育真正专业化的人才。旅游院校就是提供旅游教育产品的供应商,需要研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为谁生产等基本问题,否则就容易造成旅游专业的毕业生不好找工作之类产品不适销对路的现象。

旅游专业在实际的教育培养过程中一定要细化。只有在实际操作中真正细化了,才会不断发现新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学生的培养就更有针对性。比如,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1000多家星级饭店和14000多家旅行社,但是对于全国数以万计甚至数以十万计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没有给与应有的关注。不久前短短的一个月之内,2005年9月28日贵州召开乡村旅游论坛,2005年10月6日黄山召开乡村旅游节,2005年10月8日江苏又召开乡村旅游论坛。这些频繁的活动安排说明社会上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领域。那为什么我们(尤其是中西部的旅游院校)在旅游教育的专业设置上不能考虑开设“乡村旅游专业”呢?如果开设了这个专业,将来的就业领域就更广泛。尤其是很多农村的孩子,通过接受旅游教育,然后回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应该考虑细化的问题。中国旅游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必然融于休闲产业。2004年全国的旅游总收入6800亿,如果加上休闲这一块,至少要增加两倍。

休闲也是个领域,其中包括的内容很多,也同样需要进一步细分专业。休闲市场上的酒吧、咖啡屋、足疗连锁等肯定有专业化需求。只不过旅游院校只想着培养高端人才,往往看不上这些东西,但这些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可能才是市场最需要的。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

因此,从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角度而言,应该少搞些大而化之、笼笼统统的专业,而是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细化设置。市场需求扩大了就多培养,需求减小就少培养。如果能够围绕某个领域形成若干个细化的专业,那同样能够通过构建专业集群突出院校的学术地位,从而真正形成“产业发展、学科建设、引导产业”的旅游专业教育良性发展之路。

二、学科建设:学术、教材与实践团

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学科建设已经有了大体的轮廓,但是在有些方面的完整性还不够,影响了学科体系的形成。

1.学术发展从科研的角度看,无论是国内旅游院校还是国外旅游院校,在学术方面都有所欠缺。欧洲的旅游教育是从瑞士开始的,瑞士的饭店管理学院突出强调实用性的操作,整个欧洲旅游教育的风格也是非常注重技能性和实用性;美国则是不拘一格,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较突出高层管理人员的培养;日本的旅游教育在向多角度、多方位开拓;而澳大利亚的旅游教育则比较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等前沿性的问题。总体而言学术含量都较低。

那旅游的学术含量到底是什么?因为旅游学科本身是一个实证性很强的学科,我们不必过分追求基础学科的所谓体系的规范性、完整性、严谨性。作为一个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学术含量主要表现在能不能拉动产业发展上,而不是非要把明明白白的话说得让人听不懂了才叫学术。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学科建设不是简单的服务于发展,而是一定要拉动发展。如果只是简单的服务于发展,就意味着旅游学科永远是二流地位。

因此,旅游学科建设需要突出先导、创新与体系化等三个方面。

第一是先导。旅游学科发展要求学科的建设者、研究者要有非常敏锐的感觉,不断地抓住那些在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新事物。只有不断抓住这些鲜活实践,不断加以总结、归纳、提高,旅游学科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先导作用。

第二要创新。学术研究的成果必定要转化,实际上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事情既是科研课题也是实践课题。比如做规划,这既是实际项目,同时也是科研项目。如果每一个旅游规划都有相应的科研含量,规划的总体水平就能普遍得到提高,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就会更快更好。显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然就需要坚持科研上的不断创新。

第三是系统化。系统化要求相应的稳定,而旅游行业本身在不断成长变化中,绝对的稳定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在旅游学科建设这个大框架内逐步深入、逐步系统化。

总体而言,从科研的角度来说,不必过分追求完全的严谨性、体系性,只要能够通过创新达到先导,能够拉动实践发展,就能体现出科研价值来。旅游的研究不能变成圈子里的研究,不能变成所谓纯学法问题。毕竟旅游学科是一个实证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是不涉及一些实际的问题,就不能引发别人的兴趣;可是要涉及这些实证问题,尤其是讲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就是主体。所以从教学的方式来看,应该注意引入互动方式。这一点成人教育或培训课程中体现得比较好,互动性较强。

不客气地说,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批量生产性质的流水线式教育。经常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老师出版了一本教材可能就会吃老本吃上好几年。其实,对于一个实证性非常强、实践发展非常快的领域的专业教学,必然需要注意旅游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最新动态,至少这个星期讲课举的案例应该多考虑上个星期发生的案例,即便老师们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但绝对不能一个案例讲好几年。

3.实践问题这里所说的实践是广义的实践概念,比如与政府的管理相结合、与产业的实际相结合、与国际水平相结合等,这些都是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要突出产学研一体化。这其中大体有3种具体方式。

第一是基地的方式。这在国外是普遍方式,但对中国来说太难了,不过也不是没有相应的尝试。

比如天津旅游管理于部学院就建了一个饭店,作为学员的实习饭店。尽管后来运转得并不是很成功,但是从从长远发展来看,旅游院校必须要有自己的实践基地,基地怎么形成、采取什么方式等问题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否则,失去了实践基地的依托,就很可能出现“老师空对空、学生空对空”。

第二是项目方式。项目方式已经成为旅游院校普遍的实践方式,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方式。只要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多加创新思考,无论是旅游规划还是旅游企业咨询或者地方发展的总体方案,都能使旅游院校的老师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项目做完了,感受就会不同,而且由于有了第一手的实际感受,就能真正把课讲得生动。相反,如果项目做得囝少,或者基本没做过项目,那么讲课就全是书本语言,举个案例也是书上引来的案例,总吃别人嚼过的馍自然就不香,课堂的吸引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第三是挂职(任职)方式。有些旅游院校为了充实实践教学,采取的是聘旅游企业老总们当兼职教授,这是挂职方式。但实际上这些老总们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时间给学生讲课,所以是一种浮在表面的实践方式。值得推广的是在浙江等地比较常见的挂职或任职方式。在这种方式里,不是企业老总到原校挂职,而是院校的老师去旅游企业挂职,甚至去企业任职。如果是到企业去任职则可以在企业日常管理、经营发展、项目决策上有更深层次的介入,自然为“反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有价值的素材与积累。尽管这需要一定的机遇,但客观上教师的确有很多优势是企业所需要的。企业需要老师这样的老总,院校也需要像老总一样的老师。

三、关于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笔者认为,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不过,在现行的旅游教育方面,由于我们基础教育跟不上,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很难。美国高中生完成的训练,我们要到大学去完成;人家的研究生可以独立开展研究了,而我们的研究生只能当助手,甚至只能找点资料。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直接违背了旅游的需求。这些东西如果不调整,学生培养不出来,我们的学科也发展不起来。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1.注重养成训练在旅游院校首先需要强调养成训练。但是我们现在养成训练差得太多,连一些为人处事方面的基本训练都没有。院校教育中的确应该讲授工具、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但那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果没有沟通技巧,没有做人的基本方式,就不可能干好旅游,旅游领域里的哪个专业都干不了。一上来就强调所谓的能力培养,可能的结果是弄得学生一个个都眼高手低,刚到单位3个月就不适应了,再换一个单位,3个月又被人家开了,自己要磨练10年才悟出一点道理,可是多少发展机会都错过了。

因此,培养能力是必需的,但是不必考虑得太早、太单一,实际上养成训练、基本素质也都是在培养能力。要研究培养能力的具体途径、具体方式,尤其是要与实践基地紧密结合。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和高雄旅专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请澳大利亚人用英语讲授饭店方面的课程,由于是全英语授课,所以逼着学生把英语水平提高了;结业的考核方式也很特别,就是学生自己设计菜单,自己采购原料,自己推销并接待这场结业考核宴会。很多饭店老总也去观看这场宴会,宴会结束后饭店老总当场就要了看中的学生。这就是一种真正的能力培养。高雄旅专也是这种方式,它们的招生分数甚至超过东吴大学,毕业生都很受欢迎,不仅是因为他们一上来就能操作,而且还因为这些学生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上。可是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整天就瞄着饭店老总、部门经理的位置,进了酒店让他们干这个不乐意、干那个不乐意。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个学生可能一辈子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位置。而高雄旅专在教学中培养了让学生愿意做小事的素质,这很重要。因为说到底,服务都是细节,肯做小事就培养了一种基本素质。

2.三管齐下,共促发展第一是教师。我们的教师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多数教师和实践的距离还是远了些,因此师资水平的提高,包括师资的养成训练等问题都需要研究。比如,真正训练有素的饭店老总一眼就能让人看出来,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可能在给客人边走边介绍的过程中,会随手捡起地上一片纸。这都是训练养成的。一个职业一个风度、一个养成。我们教师应该突出这些方面的训练。这其中有些是基础和条件的问题,比如要有足够的见识和相应的体验;有些是我们教师自身努力与否的问题。

第二是教材。现在旅游管理方面的教材很多,重复性的教材也多。其实,有些教材我们不必原创,比如西方已经有几十本成套的饭店管理方面的教材,我们就用不着非得原创。有些东西却需要我们原创,尤其是新领域、新专业。把这些东西原创出来了,学术地位就有了。用不着把精力花在人家已经嚼烂的领域,而是应该把精力更多地花在新的领域上。新需求不断产生就会不断形成和产生新专业,新专业不断产生就需要不断产生新的教材。新教材尽管可能粗糙些,但毕竟是自主原创的,而且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教材是和课程设置、体系设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等道理,如果新的花样多了,教师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该引进的就引进,这样就可以让老师们腾出时间,把有限的资源放在专业创新上。现在很多领域没有材料、没有教师、没有学生,但是客观有需求,可是像饭店、旅行社这些传统领域现在是什么都有,大家还挤在里边重复建设,这显然没有必要。

图第三是学生。现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他们的缺点和特点。我们用不着埋怨学生,也用不着埋怨家长,只能就现实情况进行研究,重点研究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说旅游专业正好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优势,毕竟旅游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中实践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大。如果是研究生层次,也可以考虑带着做几个项目,项目一做,再稍加点拨,要学的内容就容易懂了,学生自然得到了提高。这里的逻辑关系是:因为大家一起看完现场后,还需要进行发言讨论和分工写作,这样就逼着学生学会观察和动脑,跟着导师一步一步地学;一个项目下来,学生就知道自己的不足了,也就知道怎么做研究了。这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也是一种教育和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还需要考虑到他们的就业方向。如果学生以后要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那就需要加强他们在文字方面的能力。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通过了英语八级,可是中文写出来话都不通顺,恐怕很难被录用。相反,可能英文成绩一般,但古文功底不错,文字能力突出,被机关录用的可能性反而比较大。

而且文字能力强,往往意味着分析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理解能力强,可能操作能力弱一点,但操作能力完全可以通过较短时间的培训来提高。到企业也是如此。因此,如果院校能够有针对性地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就能培养出让学生一辈子受益的看家本事。

旅游专业论文篇(5)

(一)实习功能的客观性。

从学生认知规律上看,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理论课程若缺少实践环节的支撑,则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化。从就业需求看,缺乏实习这一载体,学生的职业精神与伦理、职业技能和素养难以形成。对学校而言,实习更是检验教学质量、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尽管在现实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但这并不能成为完全取消实习环节的充分理由。实习功能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实习功能的有限性。

实习的目标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最通用的技能,初步适应企业文化,从而比较顺利地实现“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化,完成学校和企业的对接。当前有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专家都认为,实习阶段的训练就是让学生在毕业前成为一个熟练的员工,企业招之即可顺手使用。这种认识并不切合实际。从宏观看,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样面临妥善处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关系的问题。若以熟练员工作为实习的终极目标,实习时间必然要拉长,通才教育将受到影响,二者此长彼消的关系相当明显。当前,旅游高职教育正面临着“高等性”和“职业性”协调的突出矛盾,以“职业性”取向为特征、强调起航能力的实习环节若占用学时过多,则代表毕业生持久发展能力(或曰远航能力)的“高等性”往往无法通过充足的理论课学时落实。我们在对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质量调查结论证实了这点。诧异的是,多数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抱怨的并非专业技能,而是感觉毕业生在发展后劲方面与中职生、高中毕业生相差无几。他们普遍希望学校在外语、计算机及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上加大力度。

(三)实习功能的指向性。

从逻辑上讲,高职学生在三年学制期内均为学习者身份,通过校内课程来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校外实习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遗憾的是,我国旅游高职教育专业的实践表明,实多已异化为就业:譬如企业来学校大张旗鼓地举行招聘见面会,学生上岗后领取一份还算体面的工资,尽管我国的法律及司法解释还并不承认学生的劳动者身份。学生的“学习者”属性淡化的同时,“劳动者”属性日益彰显,学校与学生的联系松散,教育管理职责难以落实,最终“放羊式”实习盛行全国。其直接的后果是,社会各界开始质疑三年学制存在的合理性。学费按照三年来收取是否经得起正义尺子的检验?正如北大的朱苏力先生所言,在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情况下,非教学管理期间收取的学费变成了法律上的、实实在在的“不当得利”,学校的公益性形象大打折扣。总之,实习环节的教学本质属性意味着学生实习不应以获得报酬为前提,实习仅作为一种正式的职业探索,其主旨在于检验所学知识,积累必要的经验。实习环节的这一本质属性还意味着其时长的设置应以技能学习的必要性为限度。超出这一限度的实习将背离我国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亦难以找到法律依据。从内涵的归属指向性看,实习应界定为教学工作的自然延续。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传统实习模式的反思

20世纪90年初起,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一些过去乐意承担批量实习任务、对经营成本和收益不太敏感的旅游企业渐成为真正的自负盈亏、独立面对市场风险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基于理性人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在接受实习生方面态度发生了变化。据权威媒体调查,70%以上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其主要原因有:担心影响正常工作;担心泄漏商业机密;担心增加额外负担;有可能为竞争对手做了嫁衣;担心安全事故;实习生不好管理等。同时,在教育内部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旅游管理学生数量开始大规模增加,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至2013年底,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959所,在校生49.44万人。旅游管理学生的外派实习(尤其是到大、中型旅游企业)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二是学生的就业方面实现了由计划分配向完全自主择业的转变。这也意味着学校再无法通过行政命令为特定的旅游企业输送急需人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关系发生了变化;三是实施了学费改革。较之以往的无偿方式,学校与购买教育服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亦发生了变化。作为民事主体身份的学校的任何一举措,都必须首先考虑权利义务是否对等的问题;四是学生的就业领域呈现多元化状态。即在供需机制的制约下,不再强调专业的完全对口。但在上述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高职旅游管理实习模式并未有相应的革新。

(一)实习组织方式的反思。

据我们的调查,在组织方式方面有分散的自主实习和学校指派的集中实习两种模式。前者由学生自己通过应聘、家庭关系介绍等方式与实习单位进行接洽,获得岗位。后者适合于大中型旅游企业的批量式实习,它由学校出面联系外派单位,就实习待遇代表学生进行谈判,并外派随行指导教师。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自主实习是学生个体与单位进行一对一博弈的结果,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双方的意愿。从经济学上看,自愿达成的交易一般属于典型的帕累托改进。故暂抛开学生的“学习者”身份,纯粹就资源配置角度看,这种实习组织方式无疑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但其弊端在于: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学校的教师无法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在企业很难结合所学理论课程进行系统训练,从而形成岗位必备的核心能力。学校指派实习模式能使学生获得在当地一流旅游企业锻炼的机会,随行教师的指导工作成本较低。可是,由于学生本人不属于企业谈判的直接对象,因而这种实习安排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例如在某校的实践中,某国有大型旅游公司以整班建制形式一次性接收了实习生40人。然后,按照学生的外貌条件进行了岗位分工,一些面容和体态较好的学生被分配到工作相对轻松的前台接待、检票等岗位,另一些学生则被分配至餐饮等对体力要求较高的部门。未获得期望岗位的学生情绪低落,希望早日结束实习生涯。客观而言,站在企业角度,岗位的安排上让大多数人甚至让是,1/3的人满意,确非易事。学生情绪不稳定,企业要求学校出面维稳。为了省心,多数学校不再组织集中实习,于是自由式实习日渐成风。

(二)实习路径的反思。

笔者在前文论述过,实习的本质是学习而非就业。按照教育心理学家们的定义,学习是指人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更进一步指出,学习的本质是把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知识体系。他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已有生活经验的重要意义。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也表明,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效果越好,学习越成功。教育心理学家们要求我们在实习路径设计问题上遵循“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交替进行的模式。我们研究了各校公布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发现80%以上的学校实行一次性的连续式实习。即将实习时间集中在第三学年度,或第五学期的后半部分与第六学期。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实际上,旅游管理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前置的实践,例如《旅行社运行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缺乏一定生活经验支撑的课程,学生感到枯燥难学。一种与理论课紧密配合、分段择时进行的实习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已经被一些学校的成功实践所证实。

(三)实习时长的反思。

以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宗旨和存在理由的实习到底需要持续多长时间?笔者认为,第一要考虑支付教育成本的家长及学生的意愿。为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时长的设置有3个选项:1年、1个学期、3个月。三个选项的时长均包含在总学时以内。73%以上的家长和毕业生选择3个月。家长希望孩子坐在校园里面多学点知识,人的一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相当有限,但实践锻炼在毕业后有的是机会,即长时间的实习要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第二要考虑专业技能形成的难度。旅游行业人士给出的答案是最好不要少于6个月;第三要考虑资源配置的优化问题。我们对旅游管理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高达45%的人有意愿学好本专业知识,但却不要求毕业后能对口就业。对他们而言,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一种储备性的资源即可,并非一定要拿出来用。近年来,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也显示,高达70%的人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无关。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信号,意味着不宜在特定的职业技能训练环节上消耗过长的时间,因为相当大的群体在支出这部分成本后无法获得期望的收益。从促进资源高效利用考虑,学校要认真严肃地考虑实习领域的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在学生实习的边际收益为零,即学生在基本技能训练方面已处于无所收获的状态时,学校应果断终止实习。这是设置实习时长的重要节点。

(四)实习内容的反思。

以《前厅与客房管理》的实习为例,本应包括客房预订、前台接待服务、前厅管理实务、客房卫生服务、客房安全管理、客房劳动管理等多个训练项目。但现实中常常是:甲实习生站了1个月的岗,乙铺了1个月的床……酒店的实习本应是培养学生职业荣耀感、使命感的第一站,事实上却成了学生与旅游职业分道扬镳的节点。他们在实习后对行业大失所望,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专业选择。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以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由,无视学生通过轮岗提高综合技能的诉求,令其全程在单一操作岗位上工作;另一方面在学生抱怨被企业当苦力使时,学校考虑到企业支付了工资报酬,为维护校企合作关系,多数情况下只是派指导教师做一些象征性的心理疏导工作。

三、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重构

基于上述分析,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从平衡学校、学生与企业利益关系出发,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应在以下方面进行革新:

(一)在组织方式上,自主实习与集中实习并行。

这两种实习方式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若学校完全排斥自主实习,意味着寻找实习单位的责任全落在学校身上,学生将很难获得足够的实习机会。若学校废止集中实习制,尽管仍然会有一部分学生会认真进行专业实习,但毕业生在技能方面的统一规格将不复存在。或者说,不符合最低质量标准的“产品”流向社会已在所难免。

(二)在实习路径上,实行螺旋式交替进行式。

建议整个实习划分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为教师监督下的粗放式的认知实习,分别放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暑假。总时长约3个月。认知实习不占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学时,可由学生在家乡附近自行联系酒店、风景区或旅行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习单位,但学校应为实习接收单位设定一个最低的资质。在有资质单位完成的实践,方被认可为有效的实习。指导教师一般不需要临场实地指导,但要通过现代的技术性措施加强过程的监督,保证学生的出勤到位,学生实习结束后要提供详实的予以佐证的资料。第三个阶段为学校组织的集中实习,在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完成,为时3个月,可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初,或全部安排在第六学期。此阶段的实习应由教师全程带队指导,严格按照事先拟定的实习计划进行。这一阶段的实习主要让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训练,可选择在2~3家企业依次进行。

(三)在实习时长上,坚持适度原则,合理照顾各方主体的关切。

建议总时长为6个月。为确保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通才教育的实施,其中3个月利用暑期进行,不占用基本学时。

(四)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力戒单调,尽量让学生轮岗体验。

旅游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旅游英语;本土文化;广西

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大量外国游客的到来,全国很多大专院校近几年都开办了旅游英语这一专业,或者在旅游专业课程中加入了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然而由于专业开办的时间有限,专业设置或课程设置还不够成熟,导致了旅游英语专业或旅游英语课程的设置还存在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广西作为中国传统的旅游大省,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际性盛会举办以来,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的到来,扩大了广西本土文化对外的影响。然而对于与外国游客直接接触的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养中却很少涉及本土文化的教学,这无形中限制了外国游客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针对培养涉外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加入对广西本土旅游文化的教学。

一、国内旅游英语教学的现状

旅游英语,作为旅游学专业课程之一,它是随着国际化的深入,涉外旅游的迅速发展而设置的。虽然旅游业目前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旅游英语专业目前在国内的发展还处在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还存在许多不足。(1)就师资来说,大部分教授旅游英语的教师大多是英语专业出身,对旅游知识的了解有限,在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偏重语言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等的教学,而忽视了旅游知识的教学。(2)旅游英语课程的内容设置普遍都比较泛,涉及旅游的方方面面,如吃、住、行、娱乐等,但却忽视了地方特色。大中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就业方向大多还是服务于本地区的旅游业,这就要求旅游英语课程应该涉及一些本土的文化,教会学生一些当地特有的词汇和表达,从而更好地开展涉外旅游服务。(3)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中都存在重理论和书本知识、轻实践的现象。语言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要回归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旅游英语的教学目的也不例外,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使用英语来服务于国外的游客,用英语来传播和宣传当地的文化和习俗。然而,在大多数的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都只专注于传授知识和理论,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本土文化与旅游英语专业结合的途径

为了使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旅游英语的课程设置中加入地方文化的教学,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更好地融合起来。为了做好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专业教学中重视对当地文化的教学

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地要接触到文化的教学,旅游英语的教学也不例外。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都不是很明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与其最终的用途相结合,体现其专门性、实践性的特点。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从这一点上来说,旅游英语专业有必要在其教学过程中加入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地方情势的教育。课程设置中渗透地方文化,利用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鼓励学生用英语翻译地方旅游景点或鼓励学生用英语解说当地的景点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逐步积累起自身的文化知识,从而才能在服务外国游客时更好地宣传和传播当地的文化,担当起当地文化传播大使的重任。以广西为例,教师可利用广西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旅游文化,从而更好地掌握广西本地的旅游文化知识,更好地将广西本土文化与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广西地区主要的旅游景点,并鼓励学生把其翻译成英文,从更深层次上挖掘广西旅游文化,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广西的旅游文化内涵。

2.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想要将地方文化很好地融入旅游英语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1)旅游英语教师要根据该专业自身的特点,结合本地的文化特色,改变以往的单纯为语言而学语言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语言知识教学和文化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要意识到该专业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记住单词和理解课文,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背景文化知识,从而实现语言与文化的交融。(2)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堂上,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可采用课堂精讲、师生对话、学生小组讨论、模拟导游解说及其他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多练多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在应用中领会和掌握当地文化的教学效果。(3)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旅游英语专业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才能充分掌握的专业,因此在旅游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培训,在学习中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景点或者亲身实践,如,到了桂林漓江和阳朔、北海银滩、凭祥友谊关、德天瀑布等,通过实践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广西的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用英语为外国游客沟通的能力和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时间学科,旅游英语的教学不能只单纯地注意语言和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把它看作是与地方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要重视对学生当地旅游文化的输入,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的输入。随着国际化交往的日益增多,广西地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将广西本土文化与教学相结合是旅游英语专业设置的必然趋势。作为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应深入挖掘地方旅游文化的深刻内涵,将地方文化特色渗透到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培养素质高、专业知识强和具有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旅游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7-10.

[2]刘庆林.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N].怀化学院学报,2010(12):139-141.

[3]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出版社,1998:37.

旅游专业论文篇(7)

旅游专业操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虽然属于服务行业,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生活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一种锻炼,其中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备这样的意识,在课堂上能否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兴趣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要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让课堂首先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学,才能切实提高学习效率[1]。

如在教学“中餐宴会摆台”时,利用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中餐宴会摆台的顺序、菜品和位置等展现出来,事实上,这仅是一种知识的呈现方式,而非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要激发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教师需把握好两个要点:第一,讲明“中餐宴会摆台”与学生未来工作之间的联系,要做一名合格的导游,就必须具备这些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现代导游的优秀素质;第二,要把握学生心理,将知识通过活动、设疑等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多媒体课件为引,每当多媒体呈现一个问题,即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由教师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最后以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操作方法,将学生的表现与正确的方法进行对比,总结学生的不足,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误区在哪里,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采用这种方法,首先,对学生的心理是一种激励,在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能够又快又好地完成操作过程,这就会对存在错误表现的学生形成一种影响,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其次,采用实践活动的课堂组织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满足国家劳动局的中级餐厅服务员技能鉴定要求,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2.用多媒体课件活跃课堂气氛

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工具,不仅能够优化知识的发生过程,更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新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认知心理学指出,在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中,客观事物多种多样。然而,在一定的空间和时段内,学生总会选择性的以少数事物作为重点感知对象,并将它们从视觉背景中分离出来,对它们作出更为清晰的反应,这种反应即著名的知觉选择性理论。在旅游专业操作课中,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同学乃至教学设施都不足以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严格来说,学生的知觉选择性是多媒体课件,因为这是不常见的,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应把握住学生知觉选择性的特点,让多媒体课件烘托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仍然以“中餐宴会摆台”一课为例,在这节课中,笔者运用Powerpoint软件将筷子、汤碗、汤匙和各种杯具等图片制好,然后将各种餐具按摆台的先后顺序,设置“闪烁”、“棋盘式”等动画效果和“风铃”等音效。这样,运用这个课件教学,既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吸引他们,又不用反复强调先摆什么餐具、后摆什么餐具,以及摆在什么位置,同时能够有效营造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信息量

多媒体课件的另一项巨大优势即是能够加大课堂信息量,让学生在一堂课上能收获比传统课堂学习更多的知识。要突出多媒体课件的这一优势,教师需要将更多与课题知识相关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传统的课堂解说转化成为活生生的实例,将教师的“表演”时间尽量压缩,给予学生更多学习时间。如“黄果树瀑布”一课,该课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让学生将黄果树瀑布的特点详细介绍出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分段演示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将黄果树瀑布的景色和文化制作成多个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每播放一个课件,即让学生采用关键词的方式说出这段景色的特点,并记录下来。在课堂最后进行总结,将重复表现黄果树瀑布的关键词剔除,将剩余的关键词进行整合,从而用关键词勾勒出黄果树瀑布的整体框架。显然,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更加大了知识量,使学生对黄果树瀑布形成一个客观和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