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学院教科办

高校学院教科办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28:54

高校学院教科办

高校学院教科办篇(1)

关键词 民办本科院校;有机化学;实验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107-02

近年来,民办本科院校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教学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在化学化工、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当中,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是两门必修的基础课。有机化学内容相当丰富,课堂讲授学时相对较少,如何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有机化学实验技能,仍然需要同行不断进行创新研究。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让学生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了解有机化学领域的新成就、新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仍然是每个有机化学教育者不断追求的目标。目前,已有教育者总结了这方面的先进经验[1-5],但是教学同样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改革实践的过程,如何提升民办本科院校有机化学教学质量,仍然是一个研究的挑战。笔者主要对民办本科院校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合理对策。

1 民办高等本校院校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较差,对基础知识的领悟较差

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录取分数线较低,生源基础较差,对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对基本有机化学概念不熟悉。大学丰富的有机化学知识使学生更难以掌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较差。

1.2 学生学习氛围较差,学生自我控制力差

从高中的封闭式管理到大学的开放式管理,很多大学生一下难以适应,一些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当中,导致学习的氛围较差,平时对有机化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成绩和能力难以提高。

1.3 实验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脱节

民办高校研究经费紧张,实验设备较少,实验课开设学时相对较少;实验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脱节,导致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处在一个记忆的阶段,动手能力较差,科研创新能力较弱。

1.4 不同专业之间差别较大

在高等有机化学教学中发现,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化学专业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比较重视,成绩相对较好;而非化学专业尤其生物工程、制药、环境工程等专业学生认为化学非他们的专业课,因此对有机化学学习兴趣不高,成绩相对较差。

2 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2.1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转变观念,转变思想,细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课件,不断转变传统的粉笔板书的讲课方式,结合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如在讲授亲核取代反应时,学生对SN2亲核取代反应和SN1亲核取代反应中遇到的立体化学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做一些动画方案,或结合化学结构教具、模型,让学生对反应过程的立体结构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使这些抽象的化学反应变得通俗易懂。同样,在讲解立体化学判断手型分子R、S构型时,涉及分子的空间结构,对这部分内容,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也是不容易理解,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分子的球棒模型来授课,让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直观,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 结合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突破教学的难点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重视反应机理的教学,通过反应机理的讲解,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规律。如在自由基取代反应中,烷烃与溴水在光照下反应,结合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通过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来决定最终产物。烯烃高温α-H的卤代、芳烃侧链α-H的卤代同样属于这一类型的反应,通过解释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解释最终的产物,举一反三,提高教学质量。烯烃与溴化氢在过氧化物存在下的自由基加成时,同样决定产物最终结构的为中间体自由基的稳定性。

通过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在讲到烯烃与不对称试剂发生亲电加成反应时,加成产物符合马氏规则,为什么是这样呢?通过讲解亲电加成反应机理,以中间体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来解释最终的主要产物。同时举一反三,如烯烃、炔烃与水、次卤酸的反应,都主要属于亲电加成反应。

2.3 重视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课堂讲授的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或提问,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每章结束后都布置一定量具有代表性的习题,通过习题的训练,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点能够进行灵活应用。教师应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集中进行课堂讲解。教师每周应抽取至少半天的时间采用固定地点进行答疑,也可采用网络等不同方式进行答疑,解答学生在课后复习中遇到的难点。

教师应融入学生,以微笑的姿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同时介绍一些优秀的课外辅导书,或组织知名的专家教授做学术报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

2.4 重视实验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在民办高校中,研究经费紧张,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简陋,实验课学时相对较少。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克服遇到的困难,大力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有机化学烷烃、烯烃、炔烃的鉴别、不同卤代烃的鉴别、醇的鉴别及胺的鉴别等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条件允许,最好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使学生由单纯的记忆实验现象变为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提高学生通过实验更加牢固掌握有机化学知识的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加强有机合成实验的教学工作,让学生通过有机合成实验进一步熟悉基本的化学反应和实验操作技能,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合成中去,培养学生动手进行科研创新的能力。

3 结论

本文对民办院校有机化学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四点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应采取的措施。当然,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尝试,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提升有机化学的教学效率,巩固学生有机化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动手能力,为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继秋.民办高校提高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和实践[J].创新教育,2009(34):125.

[2]陈鸶,杨英杰.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12):63-66.

[3]刘亚群.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9-81.

高校学院教科办篇(2)

关键词:新办本科院校;大学评价;高等教育;专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3008708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高校办学自逐渐放开,招生规模(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不断扩大,办学模式和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高校发展中的每一步都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和热点,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或专利,大众化的发展方向已是大势所趋。特别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思路,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高校发展,暴露出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保证在质量和数量之间取得一个双赢的局面等许多问题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需要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难题。另外,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明显和激烈,如何科学地利用各种办学资源,做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寻求高校自身未来具有竞争力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成为了每一位高校管理者和工作者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1]。

对高等教育进行第三方评价是国际上的普通做法和发展趋势,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没有高效的发展[2]。因此,无论是从教育管理部门,还是高等院校自身来说,都急需依靠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估的第三方中介性实体机构来进行辅助管理和决策。

近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办本科院校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高教司提供的名单,新办本科院校是指2000年以来开展本科教育并且已 经有毕业生的高校。从2000年至2011年,共有174所新办院校具有本科招生资格。这些新办本科院校以“较低投入、较低学术标准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满足”为特点,以全新的办学理念、组织结构、办学模式承担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扩张的任务。但底子薄,资金、人才紧缺,教育管理水平较低,是这些院校新办之初的共性问题。针对新办院校的特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改革与发展的方针和路线,即“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3]。《纲要》颁布以来,各高校纷纷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努力创新,开办并发展了一批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企业也在寻求创新的突破口和着眼点,与这些新办院校进行校企联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2004年至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连续9次开展了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具有完整的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中心对这些新办院校进行了科学、系统而全面的学科专业评价,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为新办院校的发展提供积极建议。

我们对新办本科院校进行了科学、系统而全面的学科专业评价。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为新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评价结果和积极建议,以期新办本科院校能进一步以《纲要》为指导,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为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一、新办院校的评价方法

(一)评价对象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11年5月23日,中国共有2 101所高校,而新办本科院校是指2000年以来开展本科教育并且已经有毕业生的新办本科院校。本次评价的综合竞争力分析仅针对174所新办本科院校,而学科专业分析除去北京警察学院后北京警察学院开设的3个专业均不在《修订二稿》中。 ,剩余173所高校,其中有43所民办本科高校。

本次学科专业评价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9月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的12个学科门类(军事学门类及所属学科专业除外)进行,专业评价围绕新目录中94个专业类的469个专业展开。我们采集了各个高校的专业数据,发现全国高校一共开设了428个专业,还有41个专业没有开设。

笔者将173所新办本科院校的专业与全国重点、一般院校的专业放在一起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新办本科院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实力和水平,主要看各学校的专业合格率和是否具有3以上的专业。由于新办本科院校的加入,评价的专业总数增加,大学评价里的部分重点、一般院校的专业排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在大学本科教育评价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收集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建立了比较稳定、可靠的数据来源渠道。本次新办本科院校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仍然借用大学评价的方法。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5个方面:(1)政府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包括汇编、年鉴、报表等);(2)国内外有关数据库;(3)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的网站;(4)国家有关刊物、书籍、报纸、内部资料;(5)评价中心基础数据库平台。

原始数据的数量非常庞大,为此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自主研发了“网络声誉调查系统”、“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网络采集系统”、“论文自动分类系统”和“中国大学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处理、统计、计算、排序的自动化以及诊断分析的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大学评价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本次评价也将使用这些系统进行数据的自动化处理[4]。

(三)评价指标体系

新办本科院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沿用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表1),涵盖了所有本年度有招生计划学校的每个专业的师资建设、学生状况、教学和科研水平等方面,主要考察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二、新办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

表2列出了2012年新办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前20强的排名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20所新办一般高校和20所新办民办高校2012年的排名、总分、类型序和省内序。评价中心在进行大学评价的时候,把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和民办高校分开作综合竞争力的评价,表2中的类别字段表示学校属于一般大学还是民办高校。

2012年进入中国大学评价的一般高校有610所,新办本科院校只有极少数能够与其他一般高校相媲美。排名进入前200的只有一所学校,即排名186的邵阳学院。排名进入前300的有5所学校,分别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重庆科技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和南阳理工学院。从整体上看,新办本科院校在全国一般高校的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的位置普遍靠后。从得分看,新办本科院校的得分普遍偏低,得分最高的邵阳学院也只有41.45分。从类型序看,只有极个别的高校排名靠前,例如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农林类排名15,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在民族类排名1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在民族类排名14,四川民族学院在民族类排名15。从省内序看,虽然宁夏师范学院和琼州学院排名前3,但是这2个省都只有3所高校。排名前10的高校也一样,它们所在省的高校数量都不多。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新办本科院校在全国一般高校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处于中下游,这主要是由于新办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发展时间还比较短,还需要较长时间来进行本科教育的建设、积累和持续发展。

2012年进入民办高校评价的大学有386所,与一般高校相反,新办本科院校处于民办高校综合竞争力的前列。排名前10的学校中,新办本科院校占据了6位,分别是江西科技学院、烟台南山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翻译学院、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和西京学院。新办本科院校里排名最后的安徽三联学院在民办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也是127位,处于中上游。从总分看,江西科技学院得分100,占据了民办高校综合竞争力的第1名,排名最后的安徽三联学院得分60.86分,所有民办新办本科院校的总分都超过了60分。从省内序看,43所新办本科院校除山东英才学院在省内的排名超过10以外,其他院校的省内序都在10以内,并且有16所高校排名第1,39所高校排名前5。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新办本科院校在民办高校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处于上游,这充分说明开展本科教育对于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大有裨益。

三、学校层面的新办本科院校专业评价分析

(一)新办本科院校专业合格率分析

专业合格率反映一所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是否达到基本要求。专业合格率的计算公式是:专业合格率=(该学校专业总数-0专业个数)/该学校所有专业个数。

专业优秀率的计算公式为:专业优秀率=(该学校5专业个数 + 4专业个数)/该学校所有专业个数。5、4专业的分布情况能够反映出高校专业建设的特色、优势以及整个专业结构和水平。对于985高校来说,主要比较专业优秀率;而对于新办高校来说,主要比较专业合格率。由于新办院校在全国层次上的优势专业很少,所以我们在这里就没有计算它的专业优秀率。

表3列出了新办本科院校前20强的专业合格率。从表中可以看出,综合竞争力排名并不与专业合格率的排名完全正相关。根据综合竞争力和专业合格率的关系,我们把新办本科院校分为4类。

(1)高校综合竞争力强的学校,专业合格率同样高。如广东金融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湖南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安徽新华学院等。说明这些学校除了在办学资源等硬件条件上具有竞争力外,学科专业建设也均衡发展。

(2)高校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学校,专业合格率却较弱。如上海商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西京学院等。表明这些学校建设重综合、全面,但特色、重点相对不够突出。

(3)高校综合竞争力较弱的学校,但专业合格率较高。如兰州城市学院、太原工业学院、新乡学院、闽南理工学院、安徽三联学院等。这些学校往往设置的专业数量不多,总体排名也不在最前列,但却少而精,专业特色明显。

(4)高校综合竞争力较弱的学校,专业合格率同样弱。如福建警察学院、保山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天津天狮学院、西安思源学院等。这类学校要想进一步发展成为重点大学,尚存较大障碍,需要从软、硬件上共同协调发展。

(二)新办本科院校专业星级分布

了解一个学校专业星级的分布情况,可以得知该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结构,从而了解其学科发展情况。图1显示了173所新办本科院校的所有专业(4 346个专业)的专业星级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新办本科院校的专业在本次专业评价得到最多的星级是2和3专业,占据了所有新办本科院校专业的69%,其次比重较低的是0和4专业,占据29%的专业数量。专业星级分布呈纺锤形结构,基本符合新办本科院校经过近12年发展形成的学科专业规模。所有新办本科院校的专业中5专业比例最低,只有2%的学校的专业拥有全国最高的名次,可以说这2%的专业是新办本科院校在各自学校的优势专业,也是各自学校需要保持发展的专业;0专业则是各个学校需要大力加强的专业,4专业则可以通过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等途径逐渐向5专业迈进。

图1 新办本科院校专业星级分布

新办本科院校较多属于地方性本科院校,主要由社会力量和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直接管辖和扶持,因此新办本科院校的发展与省市自治区的发展密切相关[5]。图2显示了新办本科院校5专业星级按省区的分布情况,图中的百分比表示该省区所在新办本科院校开设5专业总数占该省区新办本科院校开设专业总数的百分比。如广东省(10.53%)=广东省所在新办本科院校5专业总数(8)/广东省所在新办本科院校开设专业总数(76)。从图中可以看出,广东省的5专业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各省,高出排名第二的河南省近3倍。虽然河南省的新办本科院校5专业总数有15个,但其新办本科院校开设专业总数较多,为392个,所以比重明显低于广东省。其他5专业比重较大的还有福建、甘肃、河北和海南等。这些省区内的985、211学校较少,但其5专业比重较大,说明新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较好,也表明这些省区较为重视新办本科院校的学校建设,对于新办本科院校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同样的情况反映在图3中。图3显示了新办本科院校0专业星级按省区的分布情况,图中的百分比表示该省区所在新办本科院校开设0专业总数占该省区新办本科院校开设专业总数的百分比。如广东省(1.32%)=广东省所在新办本科院校0专业总数(1)/广东省所在新办本科院校开设专业总数(76)。从图中看出,广东省的新办本科院校0专业最少,只有广东白云学院的朝鲜语专业排在0,说明广东省的新办本科院校开设的专业几乎全部达到合格标准;而新疆的新办本科院校,占开设专业总数52%,说明新疆的新办本科院校开设的专业过半不合格。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地方特殊性造成的,因为新疆的学校多数以少数民族教学方式开设专业,一些精良的专业和师资力量不在我们的评价范围内,所以得此结果。但大多数省区的0专业比重与图2所示的5专业比重成反比关系。如广东、甘肃、海南、湖南等省的专业星级情况均为0专业比重低、5专业比重较高,反映出这些省区较为重视新办本科院校的发展。

图2 新办本科院校5专业星级按省区分布

图3 新办本科院校0专业星级按省区分布 (三)新办本科院校优势专业分析

表4列出了开设有4专业的高校及专业。从表中可以看出,部分新办本科院校评为4专业的学校总数很少。例如开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校只有23个;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校为133个;开设动画专业的学校为202个。华北科技学院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太原工业学院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黄淮学院的动画等都是4专业。因为新办本科院校的这些专业都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还有一部分是省级特色专业,例如宁波大红鹰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平顶山学院的小学教育、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国家、省市根据学校本身的情况,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努力把新办本科院校的地方优势充分发挥出来[6]。

四、专业层面的新办本科院校专业评价分析

以下我们将从专业层面,从开设学校数量上分成2个类型,即全国大部分高校均开设的专业、全国少部分高校开设的专业,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专业个案展开分析。

(一)全国大部分高校均开设的专业中新办本科院校专业评价分析

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的专业,对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要求一般,专业具有普遍性和普及性,此类专业是所属学科的主要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4是新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星级分布情况,加入开设英语专业的民办高校后,全国有671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其中有152所新办本科院校)。从图4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新办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处于3和2,没有5的专业,4和0的也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在152所开设英语专业的新办本科院校中,只有18所高校处于0,英语专业的合格率达到了86.8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如此,有149所新办本科院校开设了此专业,有44所高校处于0,合格率达到了70.47%。

除英语外,类似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51个有200个以上学校开设的专业(如表5所示)。这些专业是全国近30%的高校所开设的专业,但却只占教育部专业目录428个专业的12%,说明这些专业是全国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和发展趋势专业,了解开设这些专业的学校在全国的排名情况对学科发展十分必要。

图4 新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星级分布

(二) 全国少部分高校开设的专业中新办本科院校专业评价分析

全国少部分高校开设的专业,一般具有以下特性:开设该专业的学校数量从数十到200不等;专业应用性很强;专业建设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我们以“人文教育”专业为例,表6列出了9所新办本科院校在全国23所院校中的排名情况。人文教育专业中,既有排名第3,为4专业的怀化学院,也有排名第22,为0专业的楚雄师范学院。但是,分析这些专业的所有排名后发现,大部分新办本科院校还是处于中等水平,这些专业还需要加大发展力度。

五、结语

通过对新办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分析、专业优秀率分析、专业数量及专业星级的分布的分析,我们发现,新办本科院校已经开始慢慢向国内一般大学靠拢,其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在某些专业方面还有一定的优势。

作为2000年以后才有本科专业毕业生的高校,如何生存和发展一直是新办本科院校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新办本科院校的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在教育国际化、市场化、老本科院校、同类院校以及专升本的高职院校的重重压力下,新办本科院校如何发展,没有前车之鉴,是遵循目前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还是另辟蹊径,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如何正确处理教育质量和发展规模的关系、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关系、学科特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是新办本科院校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从以上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新办本科院校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定位,突出重点,适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办事,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部分高校按照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全面建设,多个专业齐头发展,其结果特色不明显、优势没形成,持续发展遇到较大困难;部分高校根据地方政府的要求,少而精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学科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生存和发展空间较大、前景广阔。这才是新办本科院校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明智选择。

虽然新办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新办本科院校的部分专业已经冲进了5和4专业的行列,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办本科院校会逐步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优化学科结构,缩小与老牌本科院校的差距,跻身于国内一流大学的行列,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温芳芳.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发展评价——基于2004-2010年RCCSE 中国大学评价结果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4):18-25.

[2]邱均平,温芳芳,杜晖.2011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1,27(2):18-27.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2-10-17]. .

[4]邱均平.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5-28.

高校学院教科办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 科研 比较 对策

一、苏北地区民办高校科研水平现状

苏北地区是指江苏北部的五个市,包括徐州市、盐城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该地区有公办专科院校20所,其中公办本科院校10所,公办专科院校10所,民办院校3所,都是专科层次。为了更加清楚地衡量该地区民办院校的科研,采用对比的方法,即将该地区民办院校与本地区公办院校科研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为了使得科研水平具有可比性,以苏北地区10所公办专科院校为基础,与该地区3所民办院校进行科研水平的对比。科研水平从管理水平和学术水平来比较,共分为以下几个指标:科研处是否设立、是否有学报、总数、各级各类项目总数。调查方法包括查阅各个学校的网上宣传资料、电话咨询、数据库查询等,结果综合如下。

第一,科研处的设立方面。通过登陆各个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网站,查阅结果是,10所公办专科院校都设立了科研处,而3所民办院校无一家设立科研处。

第二,学报的创办。通过网上查阅和电话咨询,结果是10家公办专科院校都有学报,3家民办院校无一家有自己的学报。

第三,论文总数。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的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8年期间,10所公办专科院校平均425.2篇,而3所民办院校平均18篇。前者是后者的23.6倍。

第四,科研项目和精品教材。调查显示,10所公办专科院校近三年来平均每所院校承担省级课题15项,市级课题24项,而同期3所民办院校平均每所承担省级课题0.3项,市级课题2项。

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苏北地区民办高校科研水平与公办高校相比,差距很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苏中地区、苏南地区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科研水平差距同样非常大。

二、民办高校科研水平落后的原因分析

一是民办高校的观念较为陈旧。民办院校的投资者都是以投资企业起家的。他们的投资更加关注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民办院校的科研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在短时间内看到直接的、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民办院校的投资人形成了一种观念,即投入到科研上的经费可能是带不来经济效益的。这种陈旧的观念导致民办院校的投资者在科研上投资热情降低,有的甚至根本就不投入。调查结果显示,苏北民办院校在科研上的投入非常少,与在教学上的投入根本不成比例。由于缺少投入,科研方面不能出成果是很正常的。

二是缺少必备的设施和设备。搞科研必须具备一定的设施和设备,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调查显示,苏北地区的10所公办专科院校都购买了必要的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博士硕士论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这些必备的设施设备为做好科研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保证。而民办高校设施和设备的购入则较少。

三是科研队伍的落后。搞好科研工作,必须具备一支稳定、科研能力强的科研队伍。而民办院校由于自身的原因,教师的流动性大,教师中年轻人占大多数,其他就是退休的老教师,缺少从事科研的中坚力量,即中年骨干教师。调查结果表明,三所民办院校的教师中,平均而言,青年教师比例占80%以上,60岁以上老年教师比例占15%左右,其他就是兼职老师。学历上看,本科生比例占80%以上。而相对应的是,10所公办专科院校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比例平均占到60%以上。显然从科研实力上来说,公办专科院校更甚一筹。民办院校由于多数老师学历较低,科研能力不强,没有科研的经验,所以导致科研方面既缺少热情,也缺少动力。结果带来的必然是科研水平的落后。

四是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缺乏。3所民办院校的考核主要是教学方面的考核,即只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调查结果显示,3所民办院校教师教学工作量普遍较重,平均周课时达到15节,而对于科研工作量的要求没有。这样的考核机制带来的结果是,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工作量重,从而挤占了搞科研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对于科研成果的考核没有做具体要求,使得老师们缺少科研的动力。此外,在对于科研的激励方面也比较欠缺。上述3所民办院校对于科研取得成果的老师激励的力度非常小,只是象征性的给以一点物质报酬。这点报酬与老师们在科研方面所花费的时间、精力、资金根本不成比例。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相比之下,该地区的公办专科院校在对于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根据职称情况,分别有一定的科研要求,同时对于科研取得成绩的老师有额外的奖励。这样教师既有完成规定科研任务的内在压力,也有完成科研任务取得科研成果后获得丰厚回报的外部动力,从而使得公办院校教师科研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公办院校教师教学工作量的相当宽松加上较为完善的设施,又给教师提供了从事科研的良好条件,从而有利于各种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

五是上级支持力度较小。长期以来,上级主管部门将科研工作关注的中心向公办院校倾斜。各种政策措施有利于公办院校申请到科研项目。如对于申请者资格的要求较高,一般的项目主持人必须是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在50周岁以下,有的还规定要研究生以上学历,而符合这样条件的教师在现在的民办院校中很少。比如苏北三所民办院校中符合这样条件的老师几乎没有。由于缺乏申请资格,尽管各种科研项目是平等针对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但是实际上已经剥夺了民办院校申请项目的资格。一个事实是,近几年年,苏北三所民办院校基本没有申请到一个省级以上项目。

三、提高民办高校科研水平的对策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要想提高民办高校的科研水平,必须用创新思维来思考问题。从全新的角度,采取一些新的措施,才能使得民办院校的科研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创新观念。民办院校的投资者应该改变既有的观念,树立长远的眼光,形成科学的观念。要明白科研为教学服务、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有利于学校知名度的提高。从而在行动上、各种措施的制定方面,有意识地向科研倾斜。只有投资者的观念转变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创新政府的支持方式。政府应该从关怀民办高校发展,支持民办院校科研水平提高的高度,加大对于民办院校科研的支持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改变以往的科研申请,科研经费拨付方法。对于民办院校申请科研项目,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形成对民办院校适当倾斜的项目申报条件,从而使得民办院校不因为申报资格问题被挡在项目申报大门外。在资金拨付方面也可以创新。现在的科研项目都需要单位给以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而民办院校由于种种原因,配套经费往往无法完全保证,因此可以在这方面适当降低配套经费数额,从而使得民办院校的项目申请变得容易一些。通过这样的努力,使得民办院校科研发展有一个较好的平台,有利于民办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是创新科研协同发展机制。民办院校应该跳出自力更生进行科研的常规思维圈子,放眼社会思考如何通过联合的方式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具体可以采用这样一些联合方式:其一,与企业联合,充分发挥民办院校与企业联系紧密、专业设置灵活、办学方式灵活的优势,经常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调动全校的资源,通过与企业联合进行科研的方式进行科研。比如可以通过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具体工作,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其二,与其他公办高校结成科研联合体。可以与其他公办院校联合,特别是与那些与民办院校专业设置有近似之处的高校联合,通过建立科研协作机构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在从事具体科研项目的时候,公办院校特别是本科院校科研从高起点、高层次、理论层面上对于某个问题进行研究,而民办院校可以从实践层面上、低层次上对于该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联合科研,必将有效地提高民办院校的科研水平。

四是创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民办院校由于自身特点,短时间内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确实有一定困难。为此可以采用综合的方法,用创新思路来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团队。一方面加大对于本校教师的培养力度,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本校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引智的方式,从校外聘用部分有经验的老师作为本校的编外科研团队成员。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科研团队质量不高的问题,为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智力保证。

五是要创建科学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应该根据民办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公办院校的做法,改善民办院校的业绩考评方法,做到教学考核与科研考核的结合。根据岗位不同、职称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指标中做到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的均衡。对于超额完成科研工作量的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一种科研光荣、科研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的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注:本文属淮安市科技局项目:淮安市产学研合作创新协调推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AS2009034-1。)

【参考文献】

[1] 陈洁: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现状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2] 邵传芳:民办高校的科研发展与政府扶持[J].教育发展研究,2007(5).

高校学院教科办篇(4)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本文主要对民办本科院校和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两个基础概念进行界定。民办本科院校,是相对于教育部直属的高等本科院校而言的,指的是省属高等本科院校,也包括省属普通大学下设的二级本科学院。

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学校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主要部分,与教学管理环境、教学管理规律等密切相关,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某种教育管理思想指导和影响下,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机构,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使用,科学规范地安排教学活动,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教学管理运营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决策机制、组织机制和调控机制。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教学管理很不健全,存在许多问题。

(一)决策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的民办本科院校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二,民办本科院校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许多民办本科院校没有认识到人性教育的重要性,缺乏管理的人性化;同时,许多民办本科院校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第三,民办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造成教学资源的短缺,影响了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效果。第四,民办本科院校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许多民办本科院校存在教学计划的不确定性,大多是照搬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缺乏自身的特色。

(二)组织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行政主导型的教学管理意识阻碍了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都是行政主导型的,常常由于行政权力过分介入而影响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具体表现为决策的不科学和办事效率低下等特征。其次,民办本科院校大多缺少灵活性,由于它们不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也没有认识到人性管理的重要性,影响了学校的管理效果。最后,民主思想的缺乏也阻碍了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在当今的民办本科院校之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无法有效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严重影响了民办本科院校的长期发展。

(三)调控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核心和主体,而处于一线的师生则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应当注重评价目标的奖惩性,从而有效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施策略

具体而言,应当包括以下几项策略:

(一)注重地方化与学术性的结合,构建有效的决策机制

在进行决策活动时,应当注重地方化和学术性的结合,在注重学术性提升的同时,还应当强化其地方特色。在教学管理中,决策机制由决策系统和计划系统构成。决策系统在校长领导下由学院行政领导、专业带头人为核心成员,它负责对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管理和运行的规章制度进行制定及对目标的选择,负责学校教学运行机制的综合调控,并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组织实施教学管理活动,促进各方面充分发挥潜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注重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构建有效的组织机制

在组织机制层面,民办本科院校应当更加注重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结合,积极建立学校、学院和科室的多层级管理机制,强化学院管理与教学管理。同时,应当结合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将学校的管理重心下移,提高各教学单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基于民办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在进行组织机制构建的时候,应当强调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结合,充分展现艺术的创新性。

(三)注重全面性与协调性的结合,构建有效的调控机制

在进行调控机制构建的时候,应当注重全面性与协调性的配合,应当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办学目标、培养计划和教学模式,并进行定期评价,形成全方位的质量评价体系。它主要由校、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处级干部听课制度、教学意见箱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组成。校、院(系)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调控。同时,结合处级干部听课和教学意见箱等制度,积极向学校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从而保障学校的教学工作。

高校学院教科办篇(5)

关键词:新升格民办高校 民办教师 压力状况 化解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特别是近10多年,民办高校在我国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一批办学实力强、教育质量好的民办高校通过国家教育部的评审通过,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在相关机构的研究调查中表明,我国高校一部分教师的压力过大,并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教学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民办高校尤为突出。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本科学历,甚至是专科学历,大多数的民办专科学校原来把重心放在招生、扩大学校规模上,学校升格本科院校后,民办高校的发展开始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升,这使教师面临着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科研工作等诸多的压力。

一、压力状况

1.学历提升的压力

民办高校的创办资金主要来自于民间和社会团体的投资。1997年7月,中国国务院了《社会办学条例》,确立了社会办学力量的法律地位。大量的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办高校进入快速成长阶段。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民办高校开始大量的招聘教师,但由于薪酬待遇、社会地位等都与公办高校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进入民办高校的大多数是专科或非全日制本科的毕业生。民办高校升格本科院校以后,原来相当一部分的老资格的教师的学历明显与学校层次不相匹配。所以他们就面临着提升学历的压力,专科提升到本科或者本科提升到研究生。但是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在教师提升学历方面的学费补贴较少甚至没有,并且大部分的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不充足,但学校的发展对教师的学历提升要求比较迫切,所以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面临着学历提升的压力。

2.职称晋升的压力

近十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势头强劲。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数量占了近四分之一,在校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总人数超过五分之一。但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教师职称评定是主要因素之一。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原有的教师队伍里大多数教师只是助教、讲师职称,副高职称的很少,高级职称的更是凤毛麟角。升格本科院校后,学校对职称的要求也提高了a而相对于公办高校教师,民办高校教师由于资源缺乏、专业研究基础较弱、起步晚等原因,在申报副高以上职称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在广东省高等学校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评审资格条件中,要求论文、著作类理工类4篇(部),文科类5篇(部),其中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少于2篇,同时对参与完成科研项目也有一定的要求。而民办高校的教师长期以来把更多的时间耗费在日常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在缺乏一定的指导下,对于确定自身的专业研究方向、如何申报完成科研项目以及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并发表非常模糊,缺少方法和思路。

3.科研工作的压力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科研是现代大学办学功能的集中体现。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诞生的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科学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反复实验的过程,由于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学术积淀浅、教师科研意识不强,同时也难以获得官方提供的科研立项,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但由于院校的升格,不论是学校对教师科研量的要求,还是职称评定对教师科研质的要求都不同于以往。这种科研压力突然增大,使大多数教师一时适应不过来,对职业前途充满了不确定性,心理负担很重。

4.协调工作与家庭的压力

民办高校的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为了节约人工成本,民办高校的教师资源比较紧张,这就导致了民办高校的专任教师都要承担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公办高校的教师一般周课时是8学时,而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的周课时达到16学时-20学时。学校升格本科后,对老师不仅有教学任务的要求,还增加了科研工作的量和质的要求,并且大部分的教师还面临着提升学历和职称晋升的压力。新升格的民办本科院校一般都只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原有的一批教师的年龄现在大多位于30 40岁之间,这一批老师是学校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的中坚骨干力量,但同时也是家庭的主要支柱,承担着教育小孩、照顾老人的繁重的家庭责任。这就需要教师要充分的协调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5.职业前景规划的压力

民办高校的教师不属于事I单位编制,所以相对于公办高校教师而言,不仅收入待遇较低,同时也不能享有较好的社会地位及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但同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一样承担着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的任务,也就是说,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教师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升格本科院校后,教育部门及社会对于学校的科研及社会服务功能要求更高。在较低的社会认同和较高的社会要求的矛盾中,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对职业前景的规划比较迷茫。而由于其前期积淀少、专业视野狭窄、科研观念落后等原因,升格本科院校后,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与规划完成学历的提升及职称的晋升,也遇到了较难突破的瓶颈。

二、教师压力偏大的不良影响

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的压力状况如果不能较好的化解,会带来以下的不良影响。

高校学院教科办篇(6)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600)

摘 要:民办院校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民办院校教师不仅要提高教学能力,还要提升科研素养.本文分析了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从教师自身、学校两个层面提出了提高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 :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12-03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2013年发展研究课题“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2013GJ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推进,我国民办院校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民办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加强内涵建设,重视教师整体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科研素质的培养.然而,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起步晚,起点低,教师的科研素养普遍不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民办高校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分析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促进教师主动积极地进行科学研究,是民办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科研素养,主要指针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以及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问题,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思想去分析,从而探索事物规律的过程中,个体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它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教师在科研上各种素养的集合体.一般可用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道德去衡量.其中科研意识是科研的前提和核心,科研知识是科研的基础,科研能力是核心,科研道德是科研的保证.民办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具体包括:关注社会热点、新技术新方法,并能使之用于教育教学的素质;能够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法改革的素质;能够进行新技术开发并积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素养.

笔者以及课题组成员对部分民办院校教师进行了科研情况的调研,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民办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相比公办院校教师有一定的差距,总体素养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科研意识较强.民办院校教师大多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赞同科研,能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老师的科研行动滞后于意识.②科研知识一般.具体表现为教师的科研方法知识尤其是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欠缺,对专业期刊和杂志的阅读量较少.③科研能力较低.民办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问题体现在选题、信息处理和撰写研究报告等方面.很多老师不能把教学经验反思转化为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近五年的科研成果较少,主持和参与的课题不多.④科研道德一般.很多老师在科研中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杜撰

参考文献、一稿多投、论文相互挂名的现象广泛存在.

2 制约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影响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因素,笔者对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结合近些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整理出影响民办教师科研素养的因素.主要从教师自身因素、学校因素两个层面分析.

2.1 教师自身因素

1.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有差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院校教师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但行动落后于思想.通过和部分教师的访谈交流中发现,很多教师进行科研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学校的考核、评职称等硬性方面要求.比如,学校的评优评奖考核中必须要过科研关,同时教师为了评职称,必须要去写论文,申请课题.

2.教师的科研时间不足

民办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量大,课程压力繁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他们从事科研的时间.从访谈结果看,调查的20位老师中有16位反映科研时间不足是困扰他们进行科研的主要因素.有些老师反映:“很多时间都用来备课、上课,几乎成了教学的机器”,“如果有充足的时间,还是愿意进行科研活动”.

从调查数据比较来看,教师科研素养存在性别差异性.男教师的科研素养高于女教师.有的女教师反映,女教师既要顾及家庭,又要忙于上班,加之工作量大,没有时间考虑科研问题.

3.教师科研知识薄弱

教师的知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研能力.民办院校起步晚,教师整体比较年轻,学历以及专业水平与公办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很多教师通过在职学习形式完成学历进修.这也是导致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偏低的一个因素.

研究发现,教师的科研素养存在学历和职称的差异性,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于本科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的高于讲师以下职称.学历越高,对科研方法包括选题,资料收集与处理等方面的掌握程度越高.

2.2 学校因素

1.科研条件较差

在访谈中,很多教师反映学校教学任务重、课题申请困难,科研经费不足也是影响教师科研活动的重要因素.比如,一位带公共课的老师描述,课多的时候,一个星期带30节课,几乎每天时间都排满了.有些教师反映,民办院校的科研项目相比老牌公办院校,少之又少.科研经费是支撑教师科研的物质基础,主要用于教师购买资源、外出调研、发表成果等方面.部分教师反映,研究经费相对不足也是当今民办院校教师进行科研的制约因素.

2.缺少科研协作团队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学科间知识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这就需要我们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访谈中,很多教师反映,在科研中缺少协作团队是制约教师科研的因素之一.

“高校跟中学不同,平时大家接触机会较少,上完课就回家,很少在一起交流科研问题.也会偶尔把自己的名字加在其他同事的课题里面,但基本不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

3.缺少在职培训

教师培训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但从调查中发现,当前民办院校对教师的职业培训相对较少,培训内容侧重于教育教学这方面,最近几年很多学校开始关注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会定期派一些优秀教师出国进修,访学等,但机会较少.有的也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培训的价值.

4.缺少骨干教师的指导

问卷调查中发现,相比公办院校,民办院校的师资结构不太合理.年轻教师较多,副高以上职称人数较少.在科研中,缺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指导科研项目,带领年轻教师申报和主持课题.访谈中,一位年轻教师说:“自己也想搞科研,看到别人申请项目,也有兴趣,但缺乏科研知识和经验,不知从何入手.也没人指导,在科研方面我们还处于迷茫阶段.”

民办院校教师的科研团队还没有真正形成,缺少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引导.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案例.比如,美国高校一直实行教授终身制,以此激励助理教授和副教授提高业务水平,使他们主动寻找指导者.这种方式以科研为主要目的,兼顾教学技能的培养.

3 提高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策略

通过对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笔者从教师自身和学校两方面提出提高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对策.

3.1 教师自身

教师自身是影响其科研素养的内在因素,如果教师没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积极性,认识不到科研的重要性,外在环境再优越也起不到作用.提高科研素养,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

1.增强科研意识

思想决定行为,教师只有端正认识,增强科研意识才能有参与科研的动力.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从事科研主要为了评职称和评优评奖,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的动机不利于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访谈中,个别教师思想认识有偏差,认为民办院校教师应该集中精力教学,科研是重点院校教师的事情,没有认识到科研对教师自身以及学校发展的重要性.科学研究是教师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保障,也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高校教师只教学不研究,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所以教师自身应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克服苦难,自觉主动地进行科研活动.

2.加强科研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科研理论知识是科研的基础,丰富的科研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科研规律,帮助教师掌握新理念.访谈中发现,很多教师因为自身学历基础等因素的制约,科研知识相对缺乏,为此,教师必须加强科研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科研知识具体包括科研方法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三者之中,教师的科研方法知识基础最为薄弱,因此,教师在平时应着重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了解科研的一般步骤和程序,学会最基本的科研资料的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教师认为在数据分析统计方面存在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阅读统计学等方面的书籍,学习常见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方法.夯实自身的科研知识,为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3.以教研带动科研

民办院校办学时间短,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偏低.教师的工作以常规教学为主,科研方面比较薄弱.如果科研能围绕教学展开,以教学带动科研,把教学过程当作研究过程,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双利双赢.教师科研必须以教学为基础,教学可以为科研提供丰富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围绕着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进行科研的过程.

笔者在和相关老师的交流中发现,很多老师也赞同民办院校教师的科研应以促进教学、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这也与民办院校的职能相符.

3.2 学校方面

1.引入高层次人才,改善师资结构

民办院校教师在学历和职称等方面比较薄弱.在问卷中显示,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影响科研素养的高低,学历和职称高的教师科研素养得分较高.针对这种情况,民办院校应调整和优化师资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比如,重点引进优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对于校内的中青年教师,应鼓励他们通过在职进修、委培等形式提高自身学历.通过改善师资结构来改善教师的整体素质.

2.创设有益于教师科研的条件

首先,学校应调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时间分配.目前民办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任务量大,这样就没有太多从事科研的时间和机会.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学校应适当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多留一些时间让教师去接触科研.为了解决教学课时量的问题,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新增一批外聘教师,适当分摊本校教师的课时任务,使教师数量满足学院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应从经费上给予支撑.造成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偏低的原因不仅仅是意识和能力上的,还有物质利益上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应采取一些外在的激励政策,从科研经费上给予支持.比如,可以从学校财政中划拨更多经费,用于教师的科研奖励;也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赞助扩大经费来源.与此同时,学校要建立合理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增大科研考核在教师考核中的比重,让科研考核成绩高的教师多获益.

3.创设科研协作团队

问卷数据分析显示,民办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与教师年龄、学历、教龄以及职称等因素相关.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素养整体偏低.而中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加强教师间的协作,建立科研学习团队.组建团队过程中,应老中青结合,有梯度、有层次,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更大程度发挥每个人的潜力.老教师有老教师的优势,他们可以在科研方法、科研程序上给新教师以指导,引导他们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和处理数据;而新教师也有新教师的特长,他们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善于接触新兴事物.这样,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协作团队将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4.加强教师科研培训

科研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通过组织一些科研培训为教师科研提供指导和帮助.应完善培训选拔制度,可以优先选派一批教学工作优异、科研积极性高的教师先进行培训,让他们充当领头军.在培训内容上,要突破常规,改变传统的教学培训模式,不光要关注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的培训,还应多增加科研方法知识的比重.在培训方法上也可以灵活多样,可以由本校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组成培训小组对中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指导;也可以请重点高校的科研专家定期来校召开科研讲座;还可以组织教师走出去,到科研型院校去观摩、学习等.

5.制定以老带新的帮扶制度

在国内外的很多高校,对新教师的培养一直实行导师制,这是一种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很好的方式.比如,在新教师刚入校时,学校为他们选择一位本学科资历高、能力强的教师进行帮扶.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学校为其减轻课时量,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跟随导师随堂听课、学习,辅助导师改作业、辅导学生等.通过这种方式,让新老师能轻松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职业的过渡,很快胜任教师工作.对于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也可以效仿这种方式.学校为科研有困难的教师选配一个科研导师,由科研导师带着他们一起申请课题,指导他们按照科学研究的思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带领他们在科研实践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邵永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h指数测度[J].现代情报,2012(6).

高校学院教科办篇(7)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本科教育;办学定位

[作者简介]肖全民,广西师范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教育学硕士,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C,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173-05

学校办学定位历来都是高校决策者和管理者-必须首先解决和深入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全国数百所普通本科院校接受了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评建中,各高校都把办学指导思想作为学校的顶层设计,开展了深入研究和梳理,对办学定位进行了深入探讨,明确了学校的基本定位。本文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体会,试图对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办学定位做些初浅的探讨。

一、高等学校办学定位的基本向度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对学校发展具有统领和引导作用,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方向标。它不仅要从宏观上概括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等,而且还要对学校的办学规模与结构、办学层次与类型、人才培养与服务面向等实质性问题作出方向性选择。因此,学校办学定位需要从社会系统层面、教育系统层面、学校内部层面等进行全面考量。

(一)办学方向定位。办学方向定位是对学校办学所坚持的政治方向的选择,规定着学校的办学性质。我国高等教育是人民办学、为人民办学。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学校得到贯彻落实。学校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摇篮,应该更加坚定地走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学校发展总体目标定位。学校发展总体目标是对学校发展目标和方向的总体概括和描述,是学校发展的愿景。学校发展总体目标定位具有理论性、宏观性、纲领性的特点,对其他层面的定位具有统摄作用。高校应该根据时代赋予的使命找准位置,确定自己的历史方位、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我国高校大体有世界一流、国内一流、省部重点、一般本科、高职高专五个层次。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属于第四个层次,其总体目标定位可以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较高、特色明显、在一定区域内有较高声誉的多科性本科师范院校。

(三)学校类型定位。办学类型是社会赋予学校的历史使命,办学类型定位就是高校对自己“身份”的确认。我国高校基本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高职高专四种类型;按照人才培养类型分为三种类型: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和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学校对自身类型的选择对于确定学科专业结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等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可以依据自身办学历史、办学经验、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及可能作用,定位于教学型学校,强化师范性,突出学术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四)办学层次与办学形式定位。办学层次和形式是学校发展的平台。我国高等教育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三个层次和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层次。办学层次定位就是指学校在这些层次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同时选择多个层次时,以哪种办学层次为主导。普通高校办学形式涵盖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和其他办学形式。学校要在办学定位上对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全日制、非全日制作出选择;同时选择多种形式时,也应明确占主导地位的办学形式。根据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服务面向和办学条件,可以定位为:坚持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充分挖掘办学资源,适度发展其他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以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五)学科结构定位。学科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定位要确定自身发展与侧重的学科领域。我国高校共设立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十二个学科门类。高等学校根据其学科门类分成单科性、多科性和综合性三大类。目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多不属单科性学校,也不是综合性学校,而是多科性学校。因此,学校要站在学科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着力加强基础学科,重点建设特色学科,积极发展应用学科,适度开拓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在一定区域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以建设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

(六)基本职能与服务面向定位。高校的基本职能一般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个定位主要是指学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学校培养人才的类型、科技贡献的方式、社会服务的领域等。这是高校发展的立足点、着眼点,是高校历史使命的具体化。本科师范院校既要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又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紧缺人才。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应该立足广西区情,以广西基础教育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把培养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其他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本。

(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是学校存在的前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确定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人才培养类型与学校类型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一般说来,研究型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研究教学型高校培养研究应用型人才,教学研究型高校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教学型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一要以社会需要为参照,使人才培养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要以专业(行业)需要为依据,使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师资及其他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背景

学校的科学定位是在深刻分析学校发展所处背景和历史使命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形成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面临着高等教育太众化、教师教育转型和基础教育改革等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带来高等教育多样化。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到2002年秋季,全国各类高校在校生已达16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了15%,历史性地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比教育部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到2010年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接近15%”的目标提前8年实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根据规划,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0年将达到25%,2020年将达到40%左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特征日益明显,高校办学层次逐步分化。这就要求高校遵循科学发展观,确定科学的办学定位,引导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教师专业化催生了竞争、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它是一种要求教师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学习研究,才能获得并保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公共业务。自此,世界各国都以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来培养教师,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工具意义、外在价值水平上,而是要求教师由专家型、科研型、复合型、高度专业化的人才来担任。要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教师教育办学模式必然趋向于开放性、多样性和高层次,也不再是师范院校的“专利”。因此,综合性大学和继续教育机构也越来越多地承担着教师教育任务,开放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在形成。作为传统单科性的师范院校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和竞争,需要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对办学定位重新思考。

(三)基础教育改革促使高师院校提升服务能力。1999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开始实施,并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38个实验区开始实验推广。近十多年来,以新课程改革为龙头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纲要》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场变革为进一步推动教师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高师院校既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促进者,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受动者。师范教育是教育的“母机”,是未来教师的重要培养基地。为顺应基础教育改革潮流,高师院校需要作出全面的回应,其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应该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面,将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同促进自身改革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深化改革“强身健体”,从而提升未来师资的培养水平和自身的竞争力,在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发挥服务和专业引领作用,确保在开放的教师教育改革浪潮中不至于落伍。

(四)学校发展转型呼唤高师院校理性定位。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处于整个教师教育体系基础部分的地方高师院校都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课程与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进行转变。但是,一些不具备条件的高师院校不顾校情,盲目“跟风”,片面追求综合性,甚至通过更换校名甩掉“师范”的帽子,淡化或削弱原有的教师教育特色与优势。这对予高师院校自身和整个教师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需要克服盲目求高求大、片面追求综合化以及“去师范化”等错误认识,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特色优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的要求来确定在什么领域、层次和范围作出自己的贡献,进行科学、理性的定位。

三、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办学定位的价值选择

办学定位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引领学校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管理运行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综合实力等实践活动。为此,学校科学定位必须遵循以下价值原则:

(一)服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针对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竞争加剧,我们国家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认识在不断深化,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已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总书记也强调,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国家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定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总体布局: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高校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潜力,进行分层次、分类型的合理定位,找到学校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结合点,明确自身的价值和地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需要是学校办学定位的价值选择基点。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随着近年来的大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高校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学,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什么人才;需要什么素质,按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是学校有什么师资,有什么条件,就开设什么课程,举办什么专业。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未来教师的重要培养基地。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在促进地方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天,我国“两基”达标任务基本完成,基础教育“上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孩子们“上好学”。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该着力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三)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教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办学离不开学校自身条件。办学定位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学校办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学校要通过挖掘历史传统优质资源,实事求是地全面考量学校现实条件,深入分析教育形势和服务面向来确定自身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追求。特色和优势是学校发展的生长点和软实力,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师范院校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教师教育,弘扬教师教育特色是师范院校的明智选择。因此,在学校发展转型过程中,地方本科师范院校

必须以现有实力与水平为依据,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拓宽办学半径,做强教师教育学科,培育一批优势学科群,打造一批品牌专业,形成市场竞争强势,更好地发挥好教师教育学科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科学发展观对于教育理论的丰富、人才培养以及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学校定位具有前瞻性,高校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研究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特征,研究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人才需求,在充分发挥学校自身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确定切实可行、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引导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必须坚持以优质师范教育为基础,以强化教师教育为目标,拓宽办学思路,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在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走多科性发展道路。

四、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落实办学定位的基本策略

科学的办学定位要落实到行动,学校首先应该理清工作思路,在办学策略上坚持育人为本、教学立校,这是由学校的根本使命所决定的;坚持科研并进、学术兴校,这是本科层次区别于专科层次所要求的,也是教学立校所需要的;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校,这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服务地方、特色兴校,这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发挥自身优势,赢得应有地位的途径。

(一)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办学定位的核心问题。它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类型、服务面向等方面。就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而言,它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为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培养合格师资。它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规格是否符合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将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水平。因此,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要落实学校定位,必须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毫不动摇地把本科教学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牢牢把握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坚持教学工作在全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教学改革在学校各项改革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本科教学在学校各类各层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学校各部门要以教学工作为总纲,紧紧围绕教学工作订措施、展思路、定目标、谋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这才是立校之根本。

(二)坚持以学科为龙头、以科研作支撑。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学科专业是高校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基础和载体,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通过学科专业显示出来的。因此,如果说教学是立校之本,那么学术研究就是强校之路。学校要根据学科专业发展本身的实现价值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把学科专业建设作为学校各项建设的龙头,抓准方向,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培育特色,常抓不懈。学校要着力营造学科专业发展的宽松环境,打破学科壁垒,凝聚学术强势,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专业的繁荣和发展,实现学校“多科性”发展的学科建设目标。

(三)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以人才为保障。髭步落实学校各阶段发展目标。人才是高校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教学质量和学科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离开了教师,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就无从谈起。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直接决定了学校教学质量和在竞争中的地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人才队伍的现状在数量、质量上还不能适应学校发展要求,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学校要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充分尊重人才,努力挖掘人的潜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师德师能’建设,引领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科专业调整、拓展新要求,不断改进教学、加强科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