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1 16:20:45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1)

关键词:人事信息;管理方式;交叉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06-03

高校人事信息管理工作是高校人事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促进人事管理科学化、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高校人事信息包括教职员工的基本信息、工资福利、考核考评、职务评聘、人才支持计划、培训进修等,涉及面广、类型多样、信息量大。高校人事信息需在高校部门间、教职员工与工作人员间共享,且具有数据时效性、准确性以及保密性要求。高校人事信息管理指人事管理工作中信息的维护与应用,例如,教职员工个人信息查询、变更,数据统计支持等。目前,人事信息管理根据人事信息应用方式以及信息管理工具可主要分为文本记录管理方式、EXCEL数据管理方式、数据库管理方式以及人事管理信息化方式四种。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着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高等学校人员组成、人事关系等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人事信息类型逐步增加,信息量快速增长。全球化高等教育的竞争不仅是教学能力、科学研究、硬件设施等方面的竞争,更是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竞争,高校管理者需为学校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教职员工需要便捷人性的服务,人事信息是高校管理者进行决策的依据,也是教职员工办理各项事务的必要因素。人事信息自身动态变化的特点以及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尤其是高校的人事信息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探讨分析不同人事信息管理方式,可以提升人事工作效率以及信息使用效益。

一、人事信息管理方式

1.文本记录管理。文本记录管理方式指的是以纸张作为信息存储介质,人工记录(添加、删除、编辑各项信息)。此种方式是传统的人事信息管理方式,简单直接,人事工作人员不需培训即可进行操作;随着信息量增长以及信息类型增加,检索信息越来越不方便,目前很少高校使用此种方式进行人事信息管理。

2.EXCEL数据管理。EXCEL数据管理方式指的是以计算机为信息存储介质,使用办公软件Microsoft EXCEL对信息进行存储、编辑、检索以及统计分析。此种方式曾经应用最广泛,简单直观,只需对人事工作人员进行相对简单的培训即可;EXCEL数据管理方式安全性、信息规范性较差,但由于EXCEL软件使用的易用性、普遍性,目前部分高校仍使用此种方式进行人事信息管理。

3.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管理方式指的是以计算机为信息存储介质,使用数据库对信息进行存储、编辑、检索以及统计分析。此种方式应用较为广泛,简单直观,需对人事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库操作培训,才能够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相对EXCEL数据管理方式,此种方式设定了信息项的存储类型,操作人员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存储类型,规范性较强;目前部分高校采用数据库管理方式,由于人事数据量相对较小,统计分析较为简单,应用便捷、操作简单且界面直观的DBF格式数据库应用较广泛。

4.人事管理信息化。人事管理信息化方式指的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对高校各种人事信息进行收集、维护以及统计分析,利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高校教职员工的交互。人事管理信息化能够促进人事管理从传统事务型管理到数字化管理、主动型管理的转变,能够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和决策水平。面对人事信息量的迅猛增长、人事信息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教职员工参与人事管理的迫切需求,各个高校都在推进人事管理信息化,正在建立或者已经建立人事管理信息系统。

二、人事信息管理方式间对比

1.高校人事信息特点。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包含教职员工的各项人事事务办理、高校生存和发展方向的分析与规划、人事工作人员提供的各项服务,这些工作始终离不开准确有效的人事信息。对教职工员工是否能够提供准确、便捷的服务,对高校领导层是否能够提供正确的数据统计,关系到高校的健康生存与快速发展,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是人事工作的前提和依据。高校人事信息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量大,信息类型多。人事信息涉及与教职员工相关的方方面面,需分类型小粒度式存储;大多数高校教职员工数量一直处于增长趋势,由于数量以及信息类型的增大,信息量逐步增长。(2)需可追溯。人事工作中需使用教职员工当前的个人信息,同时教职员工的发展过程(即教职员工的历史信息)同样重要:一方面是学校决策的需要,高校决策层、人事工作人员在做分析、决策时需要多个时间点的高校人事结构;一方面是上级部门报表的需要,上级部门在做决策时,同样是需要历史时间点的数据,而不是最新状态。(3)规范标准。由于人事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需保持人事信息规范标准,才能够较为方便快捷地进行工作交接。(4)信息敏感。因人事工作涉及的都是教职员工的个人信息,属于敏感信息,需在进行人事信息管理工作中对信息注重保密。

2.人事信息管理方式优劣势。(1)文本记录管理。优势:简单直接,工作人员不需培训;无较大花费,便宜;不易涂改,信息不易被窜改。劣势:传送信息复杂,纸质存储,不易传送;检索费时费力,效率较低;信息量增大时,存储、检索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纸质存储不易保存。文本记录管理方式适用于存储非常重要的需单独保存的信息,对于平常的人事业务、数据统计分析,效率较低。(2)EXCEL数据管理。优势:简单直观,只需对工作人员进行简单培训;无较大花费,易用;能够进行一定的统计分析工作。劣势:数据安全性较差;信息类型容易被修改,规范性较差。EXCEL数据管理方式适用于一般的人事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够实现与教职员工间的交互。(3)数据库管理。优势:简单直观;有一定花费,易用;数据格式规范;能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尤其是能够迅速完成上级部门要求的报表工作。劣势:需对人事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数据库管理方式适用于一般的人事信息管理工作,能够较为及时准确地提供可靠的统计报表和相关分析数据供管理层决策,但与EXCEL数据管理相同,不能够实现与教职员工间的交互。(4)人事管理信息化。优势:实现与教职员工间的交互,提高人事工作效率,规范、统一人事事务流程;操作简单,只需对工作人员进行简单培训。劣势:数据不可追溯;因上级报表动态变化,不易进行及时反应,灵活性较差;由于不能直接面对数据,人事工作人员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时的效率较低;实现信息化需经费支持,有一定的开发周期。

人事管理信息化方式包含了大部分的人事信息工作,能够将人事工作人员从大量日常琐碎的重复性事务中解脱出来,确实能够较大地提升工作效率以及提升教职员工的满意度,但不能满足人事信息可追溯性以及高效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交叉结合管理方式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经历了从最初的文本记录管理方式到人事管理信息化方式的过程,此过程也是人事信息管理与人事工作相协调的过程,其目的是为教职员工提供满意服务,为管理层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持,以及降低人事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其工作效率。高校教职员工希望能够查询自己的个人信息,自助办理各项事务性工作,人事管理信息化方式能够满足教职员工的需求;高校管理层希望能够查看时间点上的学校人员总体结构以及发展趋势,需人事工作人员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EXCEL数据管理、数据库管理方式能够满足此项需求,大部分已建立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满足此项需求;高校人事工作人员希望提供满意服务与可靠数据支持的同时,降低工作量,数据库管理方式能够满足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持工作,人事管理信息化方式能够降低工作量。

人事信息的用户不同,需求不同,可采用的管理方式也可随之不同。根据人事工作的实际情况,可交叉采用文本记录管理、数据库管理、人事管理信息化三种方式。针对非常重要的不可轻易修改的信息,采用文本记录管理方式;针对个人信息业务,可采用人事管理信息化方式,建立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教职员工能够在系统中查看本人信息,且能办理与自身相关的各项事务;针对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可采用数据库管理方式,人事工作人员可编写一定的程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需要动态调整时效率也较高;针对数据回溯,可采用数据库管理方式,人事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修改时做好备份。使用此种交叉结合管理方式需注意人事信息系统信息与数据库信息始终保持一致。

四、结束语

人事信息管理方式的发展是为了更加方便学校人员的工作,推动学校管理和服务的高效规范,采取合适的管理方式能够达到人力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本文提出的交叉结合管理方式在达到人事管理工作要求的前提下,能够降低人事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效率,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路远.C/S和B/S双模式下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3).

[2]夏希,高冀颖.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建设探讨[J].文教资料,2010,(33).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2)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personnel management has made further development. It is changed from manual operation to computer management. The network management of personnel information, tha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y personne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university personnel management work. University personne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an be established to expand personne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greatly improve the working efficiency and service quality of the organization, personnel,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s, also for the school to save a lot of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It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关键词:人事管理;信息化;效益

Key words: personnel management;information;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8-0024-02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行政管理事务越来越多,办公机构要处理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共享,容易导致重复劳动和信息错误,已经无法适应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实际需求。因此,必须借助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工具,实现管理现代化和决策科学化,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这也是信息化社会行政管理工作发展的需求。

1 高校传统人事信息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人事信息管理零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 当前社会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这无疑对人事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人事信息管理方法和手段依然适用的是未扩招前的高校人事信息管理,面对急剧发展的高校原有的人事信息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而零乱的人事信息管理,使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如此严重影响了高校人事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2 信息更新速度太慢,准确性不高 传统的人事信息管理主要是人工执行指令,而人工管理的流程和方式难免会出现失误,且信息更新速度慢,准确性不高,不仅如此,人工管理的模式由于发现问题具有滞后性,难以保证问题第一时间被发现和解决。

1.3 数据通用性差,信息应用系统化困难 由于未建立统一的人事管理系统,高校各部门之间使用的软件,技术及应用模式等存在一定区别,面对数据通用性较差的这种形势,无法使信息应用系统化,造成了人事部门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2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优势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人事管理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转变改善以往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有效地提升人事管理的效率,将传统繁复的基础工作变得简约快捷。

2.1 高校信息化人事管理系统可以将常规基础的事物以标准作业化流程展示出来,从而极大地解放了人事管理工作人员的日常事物,使其拥有更多空余的时间进行战略决策和思考研究,使工作人员有限的经历和时间得到更高效率的安排,开展具备较高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2.2 建设高校信息化人事管理系统还可以减少人力工作的失误和漏洞,有效地整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项流程,将人事信息、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及师资人员信息模块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既方便新员工快速地接受人事管理工作,也可以增强整体工作的持续有效性。

2.3 高校信息化人事管理系统还可以增强人事管理工作的透明程度,一般人事管理工作涉及了众多与教职工切身相关的利益,例如职称考核、人事调动和薪资情况等,因此公开透明的人事管理系统可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以人为本公正的人事管理模式可以很好地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在高校的系统中随时了解到人事政策和规章制度,并且还可以随时掌握到职称评价的资料从而针对性增强自身的素质能力。信息化人事管理系统让人事管理工作变的更加规范和公开,可以得到各方面的监督,收纳到更多良好的建议从而提升人事管理工作的水平。此外还可以为高校科学配置人才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客观清楚地反映出教职工队伍人事情况的特点和动态变化,进而帮助学校随着调整教职工人才计划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

3.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系统开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需求分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系统在成功与否,本文通过对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在分析,总结出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员管理。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主要是要完成对人事档案在查询、浏览、增加、删除和修改。本模块主要包括基本信息、个人信息、培训经历、奖惩经历、年度考核以及因公出境几大类在管理,本模块是此系统在核心部分。②机构管理。此模块主要包括机构设置、机构功能、机构负责人在设定。机构管理是人员管理在基础。③工资管理。此模块主要包括基本工资、课时工资、绩效补贴等几部分,实现了工资和综合账务的对接。④查询统计。此功能主要是实现特定的查询,如根据姓名、院系、性别、职称的查询,也可以实现相关的统计,如统计连续三年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的老师,本单位各职称的人员统计等。

3.2 数据库及开发工具的选择 本设计将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综合运用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结合企业人事管理知识,以Visual Basic6.0作为系统前台应用程序开发工具,Access作为后台数据库,通过Visual Basic6.0中的Data控件使两者进行连接从而进行系统软件开发。

3.3 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将大量的信息按一定的模式组织起来,提供维护、检索和查询的功能,本系统使用access作为程序后台数据库新建一个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4个数据表,分别记录了高校系统管理员信息、高校院系部门信息、高校教师职务信息、高校人事档案详细信息用户可以通过设计器创建本系统的几个表。

3.4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功能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4 应用效果分析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建立完善的人员信息档案,管理各类人员基本信息和变动信息,实现人员信息方便快捷的统计和查询,完成各类人员管理台帐及报表。实现人员工资、奖金的计算和发放,相关工资数据的统计台帐和报表,及历史月份工资数据的查询。实现了高校各类人员的各类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住房公积金等的数据统计与查询,并且形成对应汇总报表,从而提高的工作效率。具体应用效果如下:

4.1 统一招聘工作平台,加强人员招聘管理 利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各部门向人事科提交招聘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参看实有人员数量和可用编制。人事科将需求审批后,在外网招聘平台统一对外职位信息,从而实现招聘需求高效智能的管理。

4.2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优化决策 由于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具有较强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且实现了所有相关数据的电子化,在这种情况下,当某项信息被需要时只需在计算机系统中输入相关信息就可以快速准备的找出,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效率,不仅如此,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还促进了人事管理的规范化,大大提高了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

4.3 流程电子化,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人事业务流程需要涉及到很多的审批资料,而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一旦有相关人员遇到异常情况就会导致审批表无法及时传递,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而建立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后,通过将人事审批事项电子化,利用网络就可以实现各种审批表的上报和审批,不仅规范了审批程序,也提高了办事效率。这些措施令流程办理速度由原来的一个月左右提高到现在的一周以内,速度提高了4倍以上。

4.4 提升信息利用率 人事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可将所有的高校人员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建立人员信息库,如此能够将之前分散的信息整合起来,大大提高信息利用率。不仅如此,由于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具有很强的统计功能,有利于在实际人事管理中统计分析各个数据,不仅提高了人事管理中各类基础事务的处理效率,还促进了自动化办公的发展步伐,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由原先统计结果滞后两三周到现在基本实现实时统计,统计速度大幅提升。

4.5 降低管理成本,加大收益 由于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采取的是计算机管理,所以与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相比获得信息的速度更快,查询也更加便捷,如此不仅会提高基础事物的处理效率,还能够大大节约人力和财力成本。通过高校对现有的教务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降低投入成本获得最大价值。由原先8-10人的人事管理人员缩减到2人,极大地节约了人力资源与人力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必要的.通过建立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服务质量,还能够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谢翠红.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内江科技,2015(12).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3)

关键词:一卡通;数据挖掘;学生管理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大学生易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思想、心理和需求等。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尤其在实施学生管理的精准化、智能化的过程中存在管理人员不足、采集数据片面、覆盖范围窄等较多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急需一个可以适应新形势的科学化管理体系,校园一卡通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该系统是一个信息综合网络化管理系统,自动记录了师生在校园学习、生活的海量数据,深度挖掘这些数据,实现学生管理科学化、现代化。

2校园一卡通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2.1在出勤考核中的应用

传统的学生出勤考核采用的是点名或学生签到等方式,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缺席、迟到、早退、病假、事假等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登记,后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流程复杂、透明度低、管理不便。想要了解某个学生的出勤情况,需要查询大量的材料,这样的工作既繁琐又浪费大量时间,稍有出错,就有失公平。一卡通系统在高校出勤管理中的应用,轻松实现考勤的公正、公平、科学、准确。辅导员或有授权的老师可以从一卡通系统中读取分类数据,可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一学期或某个阶段的出勤情况,根据系统生成的出勤数据曲线可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情况,从而方便学生管理人员与某个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其缺席原因、近期学习与生活等情况,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科学化、现代化的学生管理。

2.2在贫困资助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高校已逐步建立起“奖、贷、助、补、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较为完善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但现有的工作方式很难准确鉴定和甄别贫困生的真实性。校园一卡通系统在学生入校时就已发放登记,一卡通系统清晰记录着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管理者可对消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并重点关注消费水平低的学生,计算出低消费水平学生的困难指数,建立贫困生信息库,并结合调查、走访、无记名投票等多种方式,确定需要资助学生的名单和资助金额。一卡通系统学生消费情况的数据研究,为高校贫困生的鉴定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使大学生贫困认定制度化、程序化和公开化,更切实地帮助更多的优秀贫困学生顺利毕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3在学生在校统计中的应用

利用一卡通门禁系统后,学生进出校门或是宿舍均需要刷卡,一旦刷卡成功,系统就会产生学生在校或是在寝的数据,管理员就可以在系统后台实时看到没有返校或是回寝室学生的名单,可以及时向相关班主任或辅导员反馈,方便精确与相关学生对接,改善学生的晚归现状。此外,每学期开学或是小长假后,学校都要统计学生的返校情况,以便了解未报到学生名单。传统的统计方法都是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统计,时间长、效率低、数据更新慢,使用一卡通后,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精确掌握学生返校情况。

2.4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

图书馆一卡通门禁系统详细记录了所有进馆人员的资料,包括姓名、所在系部、年级、班级、入馆时间以及所借图书信息等,再配合摄像监控系统,保障了图书馆的安全,杜绝了一切不安全因素的出现。使用一卡通后,图书借阅更加方便快捷,系统可自动计时、自动交费,化繁为简。管理员可调取一卡通图书系统内学生的借阅方式、借阅历史、检索历史等现有数据并进行挖掘分析,结合教学培养计划,可准确了解学生的查阅需求,增加辅导辅助教材等资料的复本量,既不浪费资源,又能满足师生查阅读取的需求。根据一卡通数据,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需求,进一步改善图书馆资源配置,针对学生的文献需求,协调资源分布,提供更加专业的信息服务和知识管理。

2.5在校园医疗中的应用

校园医疗担负着诊治师生病情、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等重大任务。校园医护人员有限,需要服务的师生众多,因此,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强度、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势在必行。建立校园一卡通医疗系统,可方便储存学生个人健康档案,方便医生掌握每一名患者的既往病史、过敏药品等重要信息,对有传染病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爱,做好预防和隔离工作。一卡通医疗系统大数据可分析就医人数,预测就医趋势,掌握一定阶段内就医人数的变化等。方便校卫生所有针对性开展医疗宣传服务活动,讲解预防和保健知识,切实做好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控制工作。

2.6在校园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破坏性、不可预见性、不确定性、扩散性等特点,给高校正常教学、管理和高校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秩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甚至严重影响到高校的形象和声誉。然而这些偶然事件发生的背后存在着必然性,在事情发生之前学生的某些行为往往是异常的,存在着一些端倪和预兆。一卡通中蕴含着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海量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得到学生近期的出勤、消费、进出学校各类场所的信息,一旦有异常数据产生,作为学生管理人员,要及时地、敏感地觉察到这些蛛丝马迹,询问该生的情况,早发现、早关心、早干预,从而避免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精准化和个性化。

3结语

校园一卡通系统可以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一卡通系统所储存的大数据需要有心的管理者进行分析统计和总结。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如何挖掘与使用一卡通数据是每个高校管理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内容,相信充分利用一卡通大数据,可以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红霞,曾英姿.高校图书馆基于大数据的知识服务[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9):15-21.

[2]满宴辰,王一.高校一卡通系统应用技术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12):103.

[3]范美玉,陈敏.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10-11.

[4]李林娜,孟乃杰,施展.一卡通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数字产业,2015(2):114.

[5]许长安,耿欣峰.浅析高校校园一卡通建设现状与趋势[J].西部财会,2013(9):30-32.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信息平台 状态数据 定岗系统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9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师队伍也相应地在短时期内有了数量上的飞跃。如何在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下,适应不断扩充的高校教师队伍,保证不断壮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成为高校发展的人力资本,而不会成为阻碍高校长远发展的人员负担,这已成为决定当前高校能否长远发展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以当前高校采集人员信息状态数据为契机,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构建高校人事信息平台,分析当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结合人事信息平台探讨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及主要职责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合理的手段调动起人的主动性,进而挖掘人的潜能,发挥出人的创造能力,使人力资源所发挥的贡献实现最大化。高校人力资源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教辅、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全体教职员工,但从教书育人这一高校的主要工作职责和社会任务而言,其人力资源的主体则是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的教师。由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也可称为高校师资管理。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任务是通过使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手段,对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作出系统的规划,对人事关系实施领导、协调和控制,全面落实教师的招聘引进、技能培养、继续培训、个人发展、行为激励、绩效考核、环境建设及退休保障等各项工作,从而实现高校教师的高效率和高效益运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二、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也大力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引进力度,教师资源扩大了,但制度的建设却没有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管理缺失和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员引进缺乏整体规划,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负担。高校为了解决大规模扩招带来的师资紧缺的问题,在人员引进过程中,由于缺少全面的分析数据提供决策依据,从而造成“应需而引”的局面,而待招生规模稳定之后,大规模引进的教师反而成为了学校发展的人力负担。

2.人员结构分布不合理,不利于高校全面发展。高校各学科(专业)教师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比例、“双师”比例等分布不尽合理,严重影响高校的全面发展。

3.缺少长期职业发展规划,不利于青年教师成长。为了适应日常教学工作需要,高校更侧重于对当前重点专业、热门学科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能力进修和教学改革培训,而缺少全局性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4.未能对教师定岗定责,无法实现岗位管理。高校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只需上完安排好的课程,其他事情与我无关”这种传统的观念上,高校教师只上课、不管事,甚至出现个别教师不上课、不管事、只开会的情况,无法充分实现教师资源的应有效益。

5.岗位考核标准不明确,绩效激励缺成效。当前高校教师考核仍然以年度考核为主,考核体系为“德、能、勤、绩”四大部分,缺乏详细的各岗位考核指标,对教师岗位职责的完成情况没有进行实质性考核,绩效激励也缺乏成效。

三、构建高校教师人事信息平台

高校教师人事信息平台是基于B/S模式设计的人员信息系统,由人员信息采集状态数据库和人员定岗子系统两部分构成。

1.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主要用于动态采集教师的人员基本信息、教学科研信息、教育培训信息、各类获奖信息等,根据系统功能需要,可以将其分为四大模块。

(1)信息录入模块。主要功能是完成教师个人信息的录入和日常维护,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基础模块。为了完成教师信息的正常录入和动态维护,本模块将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一个唯一的信息录入端口,以保证教师个人将其基本信息进行信息录入和材料扫描;同时,系统也为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开设信息录入端口和材料审核端口。

(2)查询处理模块。该模块负责对录入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以满足不同信息查询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将其人员信息分为五大类:人员基本信息集、教学信息集、科研信息集、社会工作信息集和其他信息集,根据用户查询条件反馈相应人员信息。

(3)报表分析模块。该模块是面向用户,具有生成报表和数据分析两大功能。报表生成是根据用户查询需求,根据用户自定义的几类常用的表格形式,生成相应的报表和各类表格;同时也可以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对生成的报表按相应条件进行分析,生成结果分析图。

(4)数据接口模块。为了实现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与人员定岗子系统的数据信息接轨,特设置数据接口模块,以每位教师唯一的教师编码与人员定岗子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实现教师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动态更新。

2.人员定岗子系统。人员定岗子系统以教师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基础,通过对教师“定岗、定职、定责”,在系统上利用三大模块实现对教师资源的严格考核和科学管理。

(1)人员定岗模块。教师的岗位设置管理是实现人员定岗子系统的基础,在本模块中,根据教师所在工作岗位对其进行定岗,原则上要求一人一岗,同时针对每一岗位制定相应岗位职责任务和工作标准,从而保证每一位教师都对应特定的岗位职责要求。

(2)岗位考核模块。岗位考核是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模块对所有已设置的岗位设定了具体的岗位考核要求和标准,对各标准的制定要求以量化指标体现,提高考核模块的可操作性;同时,系统也将通过数据接口模块实现与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的信息对接,从而根据岗位考核标准以及教师人员基本信息,实现自动岗位考核评价。

(3)工资绩效模块。该模块要求与高校的教师工资系统实现平行对接,从而将通过岗位考核模块的岗位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的年度绩效以及岗位奖惩的依据;也可以通过岗位考核模块的岗位聘期考核结果,来决定教师下一聘期的岗位竞聘、工资待遇。

四、基于人事信息平台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

构建高校教师人事信息平台,利用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定岗考核功能,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充分利用高校现有教师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益最大化。

1.利用数据分析功能,做好人员引进规划。高校人员的大量引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暂时的人才紧缺的困境,但如果缺乏全局性考虑,从长远角度出发,将会形成高校发展的人员负担。利用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为高校人员的引进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全面掌握高校各类人员的结构分布情况,对于暂时性人员缺乏的情况,可通过人员调整的方式解决;如确实需要引进人员,则可以通过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的报表分析功能,结合各学科、各专业的性别结构、年龄比例、学历比例、职称比例、“双师”比例等,进行全面考虑,以逐步达到最优化的人员比例结构。

2.结合人员基本信息,做好人员培训规划。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师资培养规划,是决定教师中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的人员信息动态更新,及时掌握学校每位教师的基本信息,了解每位教师近年来参加各类培训进修的情况,并通过设定相应的培训规划条件,根据每位教师当前的学历、学位、职称、教学教改情况、科研工作情况、继续教育情况、“双师”素质情况、企业实践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规划,从而更利于教师的发展。

3.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实施人员岗位管理。通过在人员定岗子系统中设定各岗位级别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让每位教师可以通过人事信息平台查询各岗位的详细上岗要求,并根据个人基本条件在平台内进行岗位聘任申请;人员定岗子系统也将结合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提供的当前教师的具体条件,判断其是否符合所申请岗位的竞聘要求,并根据人员定岗子系统的岗位数量进行择优聘任,从而达到科学、严格实施岗位管理的目标。

4.严格实行岗位聘期考核,贯彻绩效激励机制。高校教师考核工作一直执行传统的“德、能、勤、绩”考核制度,考核标准不科学,奖惩机制不合理,甚至在大部分高校出现考核优秀“轮流坐庄”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在人事信息平台设定具体的年度和聘期考核标准,系统将自动根据人员定岗子系统所核定的教师当前岗位级别,结合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提供的教师个人信息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直接反馈到人员定岗子系统的工资绩效模块,由系统统一计算教师本年度(或本聘期)的绩效奖励指数,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益。

五、推进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教师才是高校发展的主体,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是大学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面对高校不断扩大的教师队伍,我们要通过借助新的信息技术,来完成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转变,建立全面的人员信息系统,充分运用好人才资源,做好人才长远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将高校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增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项目来源:①深圳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基于网络数据库平台的高校教师电子业务档案系统的研究》(课题编号:XH043);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四批教学研究课题:《探索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师资队伍培养互利双赢的新模式》(课题编号:JY201010)]

参考文献:

1.曾志英.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资,2011(4):258.

2.陈宇光,高慧.基于知识管理的高职院校数据平台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6):24-25.

3.莫晓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法制化管理的实践问题探索[J].长沙大学学报,2011(5):39-41.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5)

关键词 需求分析;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流程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25-02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对学校常规事务的网络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办公效率,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数学校希望建成适合自己学校、具有特色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比较倾向定制开发系统。因此,学校在数字化建设初期,要重视前期规划,特别是各项应用的规划,即制定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制定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系统开发的进度长短和系统质量的好坏。

1 需求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都由软件公司与学校一起制定需求分析,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人员参与度不够 在实际需求活动中,用户经常不明白为什么收集需求和确保需求质量需要花费那么多功夫,开发人员可能也不重视参与。公司一般指派开发能力不强的销售人员与学校教师联系,而教师也不太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因此在实践中必须保证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与开发人员一起参与需求活动,以保证系统需求的客观合理。

学校本身对要求表述不清 由于存在“学校领导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流程”的问题,加上领导和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各处室教师对自己的真正需求不太理解,导致学校本身也不太明白如何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需求不确定 由于各处室教师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视野不够开阔,加上没有仔细分析、研究自己的需求,导致需求不确定,经常有变动。

分析人员对学校要求理解不清 由于专业知识的不对称,公司分析人员不懂学校事务,而教师不懂技术开发,导致二者沟通存在困难,公司分析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学校的真正需求。

人员变动带来不确定性 由于某种原因,可能使公司更换项目开发人员,学校人事也有可能变动。这种人员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公司和学校需要重复做需求分析,给系统开发带来不利影响。

基于以上问题,学校教师自己编制需求分析十分有必要。

2 用需求分析三要素编写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是指根据研究用户的需求,建立一个基本依据来验证及确认用户需求。这个方法还能完全理解用户对软件需求的各种功能,以此来确认用户对软件功能的需求[1]。

由于编制需求分析需要有专业知识做基础,而教师不具备这种条件,但学校教师可以将需求简化为任务、流程、效果三个方面内容,即可清晰、有效地描述自己的需求。本文将任务、流程、效果称为需求分析三要素。

1)任务:指某部门要实现网络办公的某项事务,比如网络请假。

2)流程:指要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经历的办公流程,即数据处理方式和过程。

3)效果:指某项工作完成后体现的效果,如数据呈现方式、数据查询方式等。

利用需求分析三要素编写网络请假的需求范例。

1)任务:网上请假。

2)请假流程分为六个步骤。

①教师提出申请,申请内容包括请假类型、事由、时间等信息。

②校长或者教务处审批,并将审批结果反馈给请假教师。根据请假时间长短,分别为校长和教务处设置审批权

限:若请假时间小于两天(包括两天),由教务处审批;若请假时间大于两天,则由校长审批。

③若未批准,则流程结束;若获批准,则由教务处安排代(调)课。

④教务处安排好代(调)课后,将结果反馈给请假教师和任课教师,并将代(调)课信息记录至代(调)课统计系统。

⑤若请假教师是班主任,则需自己指定班主任教师,并将结果反馈给校德育处与班主任教师。

⑥将整个请假情况归档至请假平台,结果提供给全校教师查询,并记录到教师个人请假档案。

3)效果。效果是方便学校统计请假信息,方便教师查询核实自己请假信息。

①学校能通过请假系统查询教师某段时间内的请假信息,如请假事由、请假类别(病假、事假、公假),并可打印此信息。

②学校和教师能通过(调)课系统,统计各位教师的代课信息,并可追踪产生代课缘由,打印此信息。

③教师能够查询自己和学校其他教师的请假信息。

学校教师只需要将按照上面的例子,将自己的需求转化,从任务、流程和效果三个方面描述,即可将自己的想法比较清晰地传达给系统分析人员,分析人员也乐于接受。

3 用流程图编制需求分析

由于文字描述比较麻烦,且部分内容可能不容易描述,教师可以根据办公实际需要,将办公的程序按照一定的流程顺序绘制成草图,形成一张数据流程图,再加上少许语言描述,即可清晰表达自己的真正需求。

在数字校园管理平台的分析、设计、开发过程中,数据流程图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文档材料。由于它简洁清晰、层次分明,因而系统分析员与程序员都乐于使用。同时数据流程图图形元素种类少,术语少且专业性不强,易于用户理解接受[2]。

同样以网络请假为例,利用流程图编制网络请假系统的需求分析。简单的需求就是教师提出申请,由领导审核,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代课或调课,再将相关信息推送给相关处室和教师,最后结果可供学校任何教师查询下载,如图1所示。

网络请假流程说明如下。

1)教师提出申请事由,包括请假类型(公假、事假、病假、产假等)、请假时间、请假原因、是否是班主任(系统自动判断)、是否需要调(代)课(系统根据课程表自动判断)。

2)根据请假时间设置相应审核权限。请假时间为两天以内(包括两天),由教务处审核;大于两天则由校长审核。系统将审核结果通知给请假教师。

3)若申请通过,若请假涉及课务问题,则由教务处教师安排调(代)课,并将调(代)课结果推送至系统和通知任课教师。

4)若请假教师是班主任,则请假教师在提交申请时指定班主任,系统将信息推送给德育处和教师。

5)请假系统中信息能供学校全体教师查询,办公室有统计查询权限。

6)请假信息将计入个人档案。

借助这幅流程图,加上简要说明,无需太多专业知识,即可将学校网络请假系统的要求描述清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数据流程图为教师与系统分析员架起沟通桥梁。首先,用户能清晰描述自己的要求与效果;其次,在规划流程图时促使用户反复思考,验证自己的需求;最后,有利于分析员针对系统中不合理的问题提出建议,使系统更加准确、合理、科学。

4 结束语

需求分析需要教师与系统分析员的沟通,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教师思考、处理、认识的变化,逐渐将思想变成软件框架。学校采用让教师编制系统需求分析的策略,能更好地让教师参与数字化建设,以保证学校系统应用的准确性、实用性、全面性和个性化。■

参考文献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6)

构建统一、高效的人事管理信息网络高职院校人事部门以及教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都必须建立在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上,整合在一个高效的信息化系统之内,各种应用均应运行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网上,并且具有标准、规范、安全、丰富的数据资源,从而实现人事管理信息传输的统一性、即时性、快捷性、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制定人事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给人才队伍的预测和规划等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提供服务。

高职院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从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来看,还无法保证人事管理工作正常进行,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功能还很不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目前自行开发或购买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使用对人事管理工作发挥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为人事数据采集打下了基础。但也存在如下不足:一方面,由于人事管理的特殊性,需要非常多的统计分析功能,并且要能够随时保持数据的完整性、系统性,而这些功能在现有的软件中仍然不太完善;另一方面,由于人事管理工作的繁杂,需要设置相对应的业务处理模块,并且要能够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功能在现有的软件中仍然不具备或不完善,如师资管理、劳资管理模块还处于测试阶段或待开发阶段。

2人事信息缺乏有效共享在高职院校里,大多职能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每个部门系统信息的侧重点都不相同,并且部门之间经常需要进行数据交换,比如在发放岗位津贴时,就需要汇集教职工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方面面业绩量的计算,再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后计作薪酬发放等。但由于各部门开发或购买的数据库软件都是基于不同技术和应用模式的数据库软件,数据交换的通用性较差,因此内部各部门之间不能实现有效数据的共享。

3人事工作人员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相当数量的人事工作人员自身信息素质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只懂得对数据库做日常的维护,例如信息的增加、修改和删除以及简单的查询和统计,但却不懂得对数据进行多维分析,更不懂得写分析报告,缺乏分析预测能力,不能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全方位的科学的参考和服务。

加强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教职工信息简单的查询和统计系统,疏于对人事业务处理以及人事数据分析的研究和开发。下一步加强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应该侧重于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人的创造能力,利用软件处理日常业务、多维分析人事信息数据,协助领导做出科学的决策。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在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前,人事管理者应与软件开发商多沟通,明确需求,以便形成明确的需求分析。在开发过程中,人事管理者应全程参与,以便及时沟通,消除由于行业不同可能带来的理解偏差。在日后的维护过程中,人事管理者应随时向软件开发商反馈信息,以更好地促进软件系统的完善,更好地服务于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篇(7)

[关键词] 人事档案;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 作用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6- 0066- 02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科学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是人事工作质量水平上台阶的必然选择。在高校的干部师资队伍建设中,人事档案是选人用人的有效凭证,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并让人力价值最大限度予以体现的载体依据。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以人事档案为基础建立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系统功能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处理,获得相关参数是制订人事管理方案的科学依据,如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做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和调配、考核绩效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等。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对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时展要求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除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外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因此人才信息和人力配置是关键,传统的人事管理终将被发展抛弃而实施战略转型。

(1) 高校快速发展规模扩大,人才引进教师数不断增加,人事管理愈加繁重,人力资源合理调配矛盾突出;再因受编制数限制下确保校内正常运转,编制外聘用人员将长期存在,流动中的人事档案可能出现多头现象,本单位建立的档案信息可能断裂不全,给人事管理特别是人事档案管理带来较大困难和压力。因此,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提高人事工作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2) 人力资源信息化程度是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在不断完善和加强,但多数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内容单一信息化程度较低,人才信息服务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距离,不仅抑制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抑制了高校人才资源快速服务社会需求时限,同时也丢失了个人能力与组织发展壮大的机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将先进的软件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以原始人事档案为依据而建立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让档案信息数字化,实现档案信息电子保存与利用,优化工作模式使人力资源管理从“事务型”向“战略型”转变,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上台阶。

2 人事档案是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2.1 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设置以人事档案为依据

① 人力资源系统设置采用“框架加模块”,框架是组成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支架,包括系统范围、系统体系结构、系统总体流程、需求分析等。模块是系统内不同内容板块,是系统内容主体;系统范围是人事管理权限内全部人员的基本信息及对信息的利用权限;系统总体流程是系统的结构走向;系统体系结构是人力资源系统模块的分布结构。② 模块也是构成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多个数据项,模块数据项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涵盖了人事档案全部内容。模块包括:员工基础信息 、公招聘用、就业合同 、薪酬绩效、培训管理、报表管理、人事异动、统计查询、预警分析、档案管理等,各模块内容的综合体就是一份完整的人事档案。

2.2 各模块内容是人事档案的具体呈现

在档案管理模块中,主要记录职工的档案去向及存放情况,包括在职和离职职工的档案传递记录,档案由何单位转入或转去何单位及档案传递的原因等。在职工基础信息管理模块中,显示教职工的履历,职称评聘,政治面貌,培训经历,劳动合同,薪酬绩效,职务变化,行业学会、协会教师荣誉,如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 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科学技能、教育科研、论文著作、专家学科带头人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分别是人事档案一类至十类的内容,是一份较完整的人事档案再现。各模块具有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定期更新信息,信息更新的同时人事档案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2.3 提高档案利用率体现档案价值

人事档案由人事部门建立和保存利用,属个人享受国家所有的宝贵文献,内容信息涉及到知识产权、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在管理利用中必须遵守严格的管理制度,因此,档案使用在一定范围内受到严格限制成为死档。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将人事档案信息科学合理地集合于系统各功能模块中,信息内容能及时得到添加、修改和更新,又能确保信息真实性和完整度,教职工能合理利用自己的信息,档案利用率大幅提高。有的信息可通过职能部门提供,信息曲道可靠有保障且速度快,如科技类信息从科技处导入、教务类信息直接从教务处导入等,经人事部门审核认定后更新。信息利用体现以“人”为本,教职工通过微机终端和系统互联,能联网查询、更新个人的基础信息;院系各级领导能分别查询、统计全院或本系教职工基础信息等,提高信息利用率体现档案价值。

3 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3.1 人事档案是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原始支撑材料

人事档案作为重要存储器记载着人才重要信息,是高校人力资源的宝贵文献。它历史地、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个人基本情况、学习、工作经历、德、能、勤、绩等表现及发展过程。通过它可以了解教职工过去,预测发展潜力,让各具特长人才各施其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力;同时为组织人事部门选拔干部、制订师资培训、人才队伍建设等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是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原始依据及载体支撑材料,没有人事档案就没有可靠、可信、可用的人才信息值得利用。所以,人事档案对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3.2 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能提高高校社会核心竞争力

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是专家学者汇集的地方。个人学术成功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或成绩,大都有着不凡的奋斗经历和艰辛的发展过程,在研究领域中取得突破性成绩跃居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在行业或专业领域中位居前列成为有影响力的高级专家或科学家,不仅是国家宝贵人才,也是高校发展不可缺少的栋梁。随时间和社会发展,代代专家学者前仆后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唯有人事档案全面清楚记载着他们成长发展及取得成绩的全过程,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将高校的先进文化和科研成果有效服务社会,对内激励教师们健康向上不断奋进努力做出新业绩,对外能树立高校形象增强社会核心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人事档案能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以人事档案为基础建立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功能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和分析处理,获得的统计数据作为人才配备的科学依据,能有效对人力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和使用,将长期需求与眼前问题相结合进行合理调配和规划,如专业人才需求、学科结构人力组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不同情况的配备;根据人才能力和人才专业优势的不同特点,在组织内进行合理配置,因事而选择人,将人才配置到最能施展个人能力的岗位,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及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为避免人才堆积和学非所用现象,促进在组织内部进行部门之间、院系之间、专业之间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快速为各部门、各专业学科发展需要合理配置人力,以实现人事管理目标。

3.4 人事档案促进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科学化

高校规模迅速发展是影响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因素,人事部门对人力现状进行有效合理分析、合理调配,有效的人事档案是提供分析当前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是否符合组织变革与发展需要的凭证,并对制订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或人才调配实施方案起着决策性的指导作用。反之,脱离人事档案支撑而提出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信息是没有客观依据的,其结果必然是不科学而盲目无用的。

总之,高校人事档案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关系密切。人事档案是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采集信息的有效载体,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识别人才、选拔人才、管理人才的唯一凭证。没有人事档案作为保障就没有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和使用,也不可能做出人才需求科学预测和人力资源合理调配方案;离开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人事档案,其档案有效利用率较低,档案价值不能充分得到体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具有互相促进,互为发展作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能促进人事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而人事档案的科学化管理,能推动人力资源信息化内容更丰富、服务更加全面,科学预测和科学管理人才更加精准,最终达到人尽其才、科学用人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旭东. 浅析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 人力资源管理,2009 (5).

[2] 孙迎滨. 浅析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 科技向导,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