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20 08:50:51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篇(1)

1.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不断改革,体育教学目标也不断增多。但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手段不够新颖,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导致教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无法跟随时展脚步。许多高校学生反映,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无外乎跑步和做操,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造成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对体育课堂产生抵触心理。这样不利于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相关部门和教师应该予以重视,探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

1.2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实践表明,教师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下,降低了对体育教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导致当前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在能力和素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的空间。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育锻炼意识,积极参与体育课堂建设和改革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中,体育教师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即学生的具体运动训练,而并为向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盲目而没有方向,甚至会出现错误动作反而不利于学生身体锻炼。体育课堂也受到天气等客观因素制约,例如雨雪天气时,室外课堂无法进行,教师和学生无法按照规定计划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导致教学体系出现断截,不利于体育教学有序开展。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学校和教师在改善体育教学质量探究实践中应该考虑到的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对策。

2体育教学质量提升途径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面临发展与改进的重要阶段,针对体育教学发展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学校相关部门和体育教师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解决,探讨解决措施。

2.1加强趣味性教学

当前体育教学方法还较为传统,学生参与性不强,如果能增强体育教学趣味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中,应该注重教学模式创新,改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将体育教学与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增强体育运动项目的趣味性,提升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例如耐久跑等体育项目,可以通过游戏或竞赛等形式,改变耐久跑训练形式,增强趣味性,学生不仅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在心理上也得到了放松,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劳逸结合。

2.2提升教师队伍总体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因而教师素质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有关键性作用。针对当前体育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学校可以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以及思想教育,可以定期邀请国内知名院校体育专业的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动,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拓眼界。在招聘体育教师时,学校可以适当提对教师水平的要求,对在校体育教师可适当提升学历水平,通过参加专业考试等形式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此外,学校还应该对体育教师定期进行相关考核,以加强教师对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视,不断促进教师体育专业知识的储备。

2.3完善体育教学体系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中心是以人为主,应该加强学生自身对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只有学生自己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才能加强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体系,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具体措施就是对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课前教师准备、课堂学生表现、课堂教学进度以及课后反馈,都应该有一套完备的体系和制度,教师应该根据相关规划和制度制定课程内容,在保证课堂质量的前提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在制定相关体育教学体系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长远角度出发,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综合素质考评,制定并完善体育教学体系,定期对体育教学效果进行考评,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改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

2.4建设体育文化

开展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建设体育文化对体育教学质量提升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优秀文化将决定学生未来发展道路,因此体育课堂中的体育文化业不容小觑。高校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文化的建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陶冶情操,通过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扩大体育教学的空间,加深体育教学的深度。

3总结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篇(2)

一、人文精神与人文体育观

人文的英语词源直接来源于拉丁文,古希腊最早的人文学科教育,即对理想人性培育与优雅艺术教育和训练[1]。我国的人文作为汉语词汇,最早见于《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人文精神指人类对自身完满性的追求,是人类在对自身完满性方面缺失的关注,是对理想人生与理想人格和社会理想缺失方面的关注。人文精神内容体现在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与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包含信念与理想,人格和道德等,它没有固定的具体指向。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当时针对中世纪宗教,提倡自由是人本质,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个性解放与自由发展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周代礼乐教化用来对统治阶层陶冶身心、端正品德,提升老百姓文化素养、人格境界,调节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3。

人文精神具体运用在体育上就形体育观,人文体育观视野下的体育,不仅仅是人的工具或其它外物,而应是人自身存在方式及自我表达,体育发展不仅要关心社会,更应关心人自身,核心是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终极关怀,使体育回到以人为本轨道。人的身体是体育所改造的生物学目标,而对人心灵的教化是体育人文学目标。体育对人的生物学方面改造体现体育自然属性;体现体育文化属性的是对人之为人精神世界的教化。人文体育观指导体育实践具体体现在价值上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和独立人格;在理论上科学全面地认识人;在实践过程全面塑造人,包括身体自然改造、人格塑造和对人心理及精神世界引导、社会化过程促进,使体育真正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有效途径[4。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是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与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一身并有机结合教育过程,是进行素质教育及培养全面发展人才重要途径。将体育与素质教育及全面发展人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标志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人文意识觉醒。但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对体育教学人文因素关注欠缺的问题。

(一)缺乏对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

在现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其核心教育思想并没实质改变,在体育教学任务方面仍局限于增强学生体质,忽略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传授,忽视体育能力与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并未系统将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贯彻在教学实践中,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二)缺乏对学生体育兴趣与主体人格培养

受原课程本位教学思想影响,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基本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教学手段鲜有创新,课堂上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没真正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对体育兴趣、情绪、习惯等心理活动一旦形成,会对体育行为产生相当大影响,强烈鲜明体育态度是学生克服各种困难与坚持锻炼重要因素。但在现实体育教育中,存在着对学生兴趣培养以及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足问题。

(三)对学生在校期间自我健身意识和习惯培养缺失

大多数高职校体育课时是两学时,然而一周一次体育运动量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强身健体需要,学生要有自我锻炼意识和进行自我锻炼习惯才行。很多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就是每周一次体育课,长期坚持参加课外自我健身学生仅占小部分。当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体育在促进身体健康同时,也肩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目标。然而,专门用于培养健康心理品质和情感意志体育教学体系几乎还没有。现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对学生身体方面培养,很少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展进行相应有针对性教学实践。

三、构建高职院校人文体育观

(一)学校体育设施要体现人文性

“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思想是教育发展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要求。体育设施选择与布置蕴含的人文因素对学生具激励作用。重视校园体育场地与场馆和设施等的人文因素,如可在设施形状、色彩、功能方面不拘一格。有利于激发学生锻炼动机为目的,使体育设施符合学校体育发展规律及学生身心特点,符合学校体育安全卫生等要求,符合当代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

展示校园体育文化魅力和弘扬体育文化精神,提高学生体育意识与能力以及学生社会体育活动组织、社交、协作能力等,保持了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形式,使每个学生受到体育人文教育影响。

(三)实行人文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要体现高职学生进步幅度,要注重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重视隐性课程人文建设,隐性体育课程载体包括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活动、课余体育兴趣活动等。加强高职院校体育人文隐性课程评价,对学生体育人文精神与健康心理素质及社会性人品的形成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6.

[2] 张善文.周易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9.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篇(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建设了自己的校园网络,校园网为高校的展开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高校校园网的建设情况直接关系着学校能否开展体育网络教学。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具备已经建设好的高校体育教学网络,所以这为体育网络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建设体育网站的数量非常少,并且存在体育网络的教育和管理功能的开发不充分的现象。因此,对于我国的高校来说,体育教学网络的开发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它成为了体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2网络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

2.1应用网络教育技术可以改进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知识的增长和传播速度非常快,使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效率非常低,一些有价值的体育信息不能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得体育学科领域的知识具有滞后性。由于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体育为主,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在涉及到技术动作时经常只能通过体育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进行,这样体育教师的个人竞技水平等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这些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得到有效的解决,利用网络技术可以规范体育教学的示范对象,并实现体育教学的标准化,比如可以直接选取一些非常著名的赛事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剖析一些体育竞技技术,系统剖析教学中的技术动作的空间轨迹及位置距离等,尤其是针对一些高难度的、十分复杂的技术动作,从而可以使教学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能更加清晰的领会体育竞技动作的技术要点。现代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将会形成综合一体的系统,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体育传统教学模式及现代网络教学模式特点。

2.2网络教育技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网络具有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所以用户之间通过网络可以任意交流,信息的传递速度快,成本低,同时由于信息的实效性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网络上的体育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含有体育科研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体育的发展趋势,通过查看相关的体育文献资料,可以为体育科研提供研究方向和大量的研究数据,从而使得体育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时代性。网络的交互性和共享性还可以实现网络个性化教学,在体育课程的安排和编写教学计划大纲时,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在线系统随时安排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及时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分析和统计于学生的成绩信息,从而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提供有力的依据,还可以实现学生、教师、选课系统和教学资源的全方面的管理,克服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

3网络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3.1利于抽象的体育竞技动作的观看和领会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些体育竞技动作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很难领会其中的要领和对其进行模仿。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对一些高难度动作进行全方位的演示,利于学生掌握其中的动作要领,尤其是加上一些动画和音像的效果,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更加的活跃。如果在课堂上采用微格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还会更好。微格教学方法就是录制学生在上课时的一些片段,然后进行回放,让学生看过之后自行寻找其中的差距,然后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改进技术动作,进行练习,提高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3.2利于学生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双向交流互联网的优点很多,其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的在线学习系统,学生可以在论坛上或者是互联网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是向教师提出问题,拉进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在网上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网上上传一些互动性的教学课件,如足球的基本战术、篮球的基本战术或者是一些国际上的著名赛事等,同时还可以上传健康教育知识的课件,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学生在线欣赏学习,实现互动教学。

3.3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其教学时间有限,由于受到课堂的限制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制约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和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体育教学,可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特点,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计算机有选择的进行自主学习。

3.4利于实现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共享网络可以实现体育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互联网可以汇集世界各地先进学校、图书馆等的各种信息资源,形成庞大的资料库。同时网上还有各种体育教育新闻信息、教研论文、教育统计数据等。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自主选择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4网络教师技术在体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

4.1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体育课都采用选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设置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一般为比较常见的体育项目,比如健美操、兵乓球、篮球、游泳、武术、三大球、三小球等,这样的教学内容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当代需求和个性十足的爱好;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规定,高校的体育课基本上都是两年制必修课,课时为144学时,每周一次体育课2个课时。因此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只注重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缺乏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指导,对学生课余锻炼放任自流。而网络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恰好可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体育网络教学具有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受限制,因此它可以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交互技术异步指导学生课余的体育学习及锻炼,提高学习的效果。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大学;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宿州学院等l8所高校,随意抽选600名大一、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生各300名。

2研究方法

发放问卷共650份,其中教师问卷50份回首5O份有效4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2%。学生问卷600份,其中男生300份,回收297份,有效问卷29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9%和97.3%。女生300份,回收294份,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8%和95.7%。

3结果与分析

3.1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开展的现状表述

目前安徽省许多普通高校未能开展行之有效的武术教学,远未达到教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任务和要求。另外,其教学内容和教材一般采用多年一贯制的办法,教法简单、陈旧,教材内容也很少进行日渐的充实,并且大部分内容是解放初期50到70年代制定的教材,同现代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运动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似乎有些跟不上现代武术发展的步伐。

3.2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武术教学目标的短期性

目前在高校实际体育教学中,教育目标只是定位在身体形态的完善、技能的提高和发展上,忽视了终身体育这一体育的最高目标。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武术课程教学目标更是对自然科学理论探讨得热烈而深入。在实践中,教学主要目标往往被确定为提高身体素质和传授“三基”,因而,运动负荷理论、技能形成理论倍受重视,教师在课上过分强调运动负荷的控制和技术教学的精雕细刻,这种现象体现出了极强的科学性倾向。这里不是不提倡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育,而是要实现终身体育锻炼就得让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术方法之后,培养他们成为终身爱好者,为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而显得更为重要。于是“见物不见人”的教学,使学生“身顺而心违”的现象大量存在。学生日益难以忍受这种只求身体操练的精确,而漠视个体价值和意义的武术课了,进而大量的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结果教学培养人的价值也就远未达到效果,使学生对武术终身喜爱的兴趣打了大大的折扣。

3.2.2教学内容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需要

武术技术教学内容虽然突出了健身性,但忽视了技击性众所周知,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养成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规定的武术技术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长拳与太极拳类项目上,这说明学校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健身的长远利益,特别是太极拳类项目,即符合学生未来健身的实际,又有长远的社会效益。在调查中我们很容易地发现各普通高校采用的大多是没有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是一直沿用了很久的初级类拳械,杨式简化24太极拳为主(在调查问卷中问到是否学校教师教你们的是初级类拳及杨式简化太极拳,有82.1的学生回答“是”,)而且极少教有学生喜欢的攻防(散打)技术。由于内容上的吸引力不够,学生对当前武术教材的满意程度显而易见不会高。而且在调查问卷里面有15%的大学生在填最喜欢的项目中,选择了陈式太极拳来填,而只有3%的学生填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这也说明喜欢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学生并不比陈式太极拳多。所以讲学生并非不是不喜欢套路教学,而是对教学的套路内容有所要求,学生喜欢的是顺应他们年龄特征的,有刚柔相济的,易于掌握的,能展示劲、力、美风采的套路内容。然而,从学生的选项内容来看(见表1、2),却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除了太极拳类项目被学生选取得较多外,突出武术技击性的散打项目也普遍受到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学生对武术健身、防身价值的认识比较深刻。同时也反映了武术散打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运动,但它却被许多院校所忽视。

3.2.3武术教师水平有限,理论落后

专业特长教师不足。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武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技术动作规范,而且还要熟知武术各流派的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然而,据调查可知,在各院校担任武术选项课的教师当中,有武术专业特长的教师只占63.04%,他们经过大学武术专修课的系统学习,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对教学内容相对熟悉,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有36.96%的教师是非武术专修的,他们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明显不足,在教学中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这种现象反映了高校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基本上没有理论课,在579名学生中,有412名学生说是没有武术理论课;有113名学生说偶尔有。在部分有武术理论课的高校,他们也认为老师讲解的理论落后。在访谈中,大多数学生喜欢养身,健身的武术理论,武术的这些理论也正是与现代终身体育和提倡“健康第一”理论相吻合。而教师讲的基本是老一套的武术功法与技术的理论,对这些对学生易形成终身思想的健康理论忽视了。高校面对的是认知能力、理论层次较高的大学生,应突出理论教学的特点。在别的文献调查中也发现,所有的高校都缺乏专项理论教学的比重,具体表现在理论教学量偏少和理论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不高两个方面。

3.2.4对普通高校武术的宣传与重视力度不够

发展高校武术运动,必须取得更多大学生对武术的共识,做到家喻户晓,进而实现人人参与。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宣传工作,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各自特点的武术项目进行锻炼。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82.9%回答学校根本不举行武术活动,有10.1%回答偶尔有,只有7%回答是常有的。虽然高校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组织作用,但大多都是学生自发地在一起练习,极少有武术教师进行有组织的训练。因此,在高校未能形成同事武术锻炼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3.2.5场地器材的增加滞后于高校扩招改革的步伐

调查表明:有25%的院校其场地、器材能勉强应付上课使用;有45%的院校其场地、器材明显不足,上课争夺场地、器械的现象时有发生;有30%的院校其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致使教学计划成为纸上谈兵。这就说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场地、器材的增加严重滞后,使本来就不充裕的场地、器材更加缺乏。所以,加强场地、器材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4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4.1高校武术教学目标要促进大学生武术终身思想的树立和终身能力的形成

现代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性、层次性、系统性、灵活性和检测性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是准确把握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既然社会对武术需求的强烈程度已经得已证实,学校在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中尽量把学生喜欢的武术考虑进去,问题就会容易解决得多。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是现代社会对体育的客观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应当反映体育教学效益的长期性、延续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它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必修课,因此,在通过武术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的同时,为大学生步人社会以后能自觉地对武术继续科学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要成为现代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对武术的直接兴趣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大学在此基础上使之成为武术终身化爱好者。生对武术的间接兴趣,使他们能主观能动地去学习、掌握和总结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武术锻炼手段与方法,使他们既能树立对武术的终身思想,又能形成对武术终身锻炼的能力。

4.2进行武术教学内容改革,优化教材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以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高校武术教学在不断发展,教学内容的合理化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教材是教师的指南针。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应切合大学生的兴趣进行合理安排,在武术教学中应插入攻防技术明显的散打与内家传统等内容,通过体现武术的技击性来激发学生习武的兴趣和动力。在采用的教学内容中,要遵循终身教育的规律,对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武术动作的技击方法,提高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并在对抗教学中,使学生学习武术技术得到运用和发挥,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敢于实践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学生在精神上,意志品质上和身体素质上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让他们在功法练习中得到内外兼修的体验;在攻防的对抗中体验动作的实用性,以此来增加学生习武的兴趣与爱好。

4.3加强师资力量,在课程改革之下呼唤高素质的武术教师及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随着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我国课程的政策将发生重大转变,这是我国课程改革史上又一次历史性进步。但目前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与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及实施休戚相关。安徽省公共体育武术教师的素质应在以下3方面迅速得到提高:第一是明确武术课程意识。唤醒武术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是提高武术教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第二是积极的课程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主动发现现行课程实施与学生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及时了解课程问题,这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前提。然而教师还要有课程改革的责任意识,有课程改革责任意识的教师,不仅会积极主动注意课程问题,而且会积极去解决问题。相反,一个认为课程改革不是自己“分内之事”的教师,他很难主动地有意识去注意课程问题,更谈不上积极改革体育课程了。武术教师在这问题也普遍存在。第三是具备武术课程改革的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其次要树立自我提高教育能力的理念。

4.4加大场地、器材的投入,完善教学手段

场地、器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武术套路动作变化多、路线复杂,因为没有示范镜,教师为了让学生看清楚动作变化路线,只好一遍一遍地示范,才能让学生看清楚。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而学生学的东西也很少,同时运动强度、密度都明显降低,达不到上体育课的目的。而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室内场馆、地毯、示范镜齐全,自然武术课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室内场馆和一定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是必要的。南部地区雨天较多,而又无室内场地,体育教学活动只好“听天由命”。若碰到了梅雨天气,有的学生1个月上不到1次体育课。另外,如果有为体育课准备的多媒体教室,就可以把有些不宜做或做不清楚的腾空动作演示给学生看,既使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 人文教育 高等院校 体育教学 综合素质 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人文”一词起源于西方,在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1997年“人文”才最初在我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中显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我国的人文教育得到了本质上的发展,2008年还成功举办了以“人文奥运”为基本理念的北京奥运会。近年来,国家财政也不断增加体育项目的科研经费,为发展体育中的人文价值提供资金扶持,体现出了国家对人文教育的重视。

在提倡发展人文教育的社会环境下,我国高校也将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了人文教育上,以体现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为终极教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健康自由的现代型人才。虽然教育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人文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人文教育的独特性,人文教育在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仍然有所欠缺。①针对目前人文教育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笔者拟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出发,论述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运用。

1 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21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与以前任何时期相比现代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竞争,如果在高校期间缺少人文教育,很容易造成学生在精神上被现代社会科技的异化,缺乏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在心理建构了健康的人文世界,从而促进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幸福和终身发展。②另外,人文教育的运用还能解放自我,有利于自我价值、自我创造实现。在解放人的功能上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实现了意义上的统一,在“以人为本”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原则下开展“科学、人文、健康统一”的体育教学,更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 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

2.1 缺乏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关注

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学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是对教学的改革没有本质上的突破。教学过程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高校体育教学仍存在教师为主对学生“填鸭式”教学的局面,在统一的学习标准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一方面打击了低素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降低了高素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根据具体的心理、身体素质发挥学生潜能和特长。

2.2 缺乏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整合

2.2.1 教学内容不能体现人文性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仍局限于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传授上,缺少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相关的知识和内容。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仍然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简单重复,例如篮球、足球、体操等训练项目在进高校之前学生已经接受了系统的学习。另外高校体育选用的教材也是全国统一的,内容的选择没有体现出区域性和特殊性,只是体育项目训练技能、技术的简单累加。③高校体育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课堂传授的知识与社会的需求脱节,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造成负面影响,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亟待调整。

2.2.2 教学组织形式缺乏人文性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高校根据体育发展的现状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体育教学在“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探索出了“课内外一体化”和“体育俱乐部”等新型的高效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对于高校体育的教学组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来看,这些新型教学模式都没有体现现代体育教学的人文性,在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道德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组织教学。

2.2.3 教学评价不能体现人文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重在选拔功能的实现,体育成绩是否达标无疑成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唯一目的,将体育教学的人文目标异化成单纯的体育成绩,不利于体育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弘扬。在全国教学大纲的统一标准化,评价内容缺乏综合性,评价标准缺乏相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3 加强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方法

3.1 确立成熟的教学理念

加强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首先要明确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之初确立成熟的教学理念。人文教学必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人文教育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在体育教学中极为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注重学生身心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与发挥,从而实现各个层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④

3.2 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五项是新课程标准为高校体育教学指定的教学目标,也是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总体要求。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现行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应该体现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训练,以提高体育技能;二,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和卫生知识,以提高运动安全意识;三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体育人文精神,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主要包括在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体系之内,注重体育教学科学性、健康性以及人文性的融合,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形成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在锻炼中加强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既能增加体育锻炼经验教训也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⑤组织学生参与或参观大型的体育赛事,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3.4 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为了体现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性,要改善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在教学评价阶段依然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在教学评价中坚持“评价育人”的原则,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指导地位,帮助学生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反思和总结,既要注重体育技能的评价,也要突出对学生综合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对学生在体育技能和人文素养的评价要体现民主性和公平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 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对于完善高校体育的教学体系和培养“完整的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发展不完善,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仍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需要我们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更深入探索和研究。在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置和选用上充分体现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将提高现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落到实处。

注释

① 符强.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5(5):59-60.

② 王守力,范美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中的人文教育[J].考试周刊,2009(29):147.

③ 李彩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5(9):125-126.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篇(6)

【摘要题】学校体育

21世纪的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意味着所有一切都将与国际接轨,国力的竞争也就更加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不仅仅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更是体质、体能的较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合格人民教师的基地,而体育教育是培养合格师资人才的基础。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还必须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因此,我们重视和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具有非常特殊而深远的重要意义。

1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吸取英年早逝的惨痛教训

解放前,我国的体育发展十分落后,人民体质衰弱,国人平均寿命仅有35岁,被称为“东亚病夫”。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发展体育运动,关心人民的健康状况。从1949年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提倡国民体育”,到1952年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再到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全民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人民体质大大增强,国人平均寿命增至71.8岁,体育事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它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事业,成为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一代人的重要手段,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在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却出现了与之格格不入的危险局面。据国务院体改办最新有关调查表明,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有58岁,低于全国人均寿命10岁以上,其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按理说改革开放的20年来,在党和各级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知识分子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和物质待遇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寿命应该高于我国人均寿命,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笔者认为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着不会科学地合理安排和协调工作、生活与体育健身的关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重视体育锻炼,缺乏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知识,不懂得体育健身的方法和手段,因而导致了英年早逝的不良现象出现(如张广厚、钟家庆、蒋筑英等英才50岁不到就病逝),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震动和关注。在他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这个年龄阶段却因健康原因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无不令人感到深深地惋惜和莫大的遗憾,同时也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人们应该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学会健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尤其是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更应该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和牢记血的警示。鉴于这些发人深省的惨痛教谢,帮助和引导在校师范生端正思想态度,提高认识,重视和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便养成体育健身的良好生活方式和保持健康的行为习惯就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认真地贯彻执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肩负起培养体质强健、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未来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历史重任。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他们的健康,着眼于以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主,根据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应变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地增强他们的体质,使学生充分体验健身受益后的乐趣和以及所获得的心理满足感,从而有利于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和树立体育健身的意识,为他们今后的事业成功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培养终身健康意识,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

2.1教书育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这就决定了体育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人体的健康状况。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所面临的是较特殊的大学生——未来的人民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针对这一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在大学教育的最后阶段,能否使他们形成终身健身的意识,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体育能力,使之终身受益,并能影响他们的学生也具有体育健身意识,关键在于大学生们在学校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是否成功。体育教师是传授体育科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专职人员,作为教书育人的实施者,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于20岁左右的大学生来说,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提高和拓宽自己的体育科学知识和其他相关文化知识,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努力成为未来人民教师的良师益友。在教学中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充分地运用体育本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合理地采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千方百计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兴趣盎然地渴望参与,激发学生对体育的认知,逐步学会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并从体育健身的锻炼中体验身体受益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仍能重视参加体育运动,拥有终身体育健身的意识,能够保持不间断地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能身体健康地为祖国教育事业工作数十年。

2.2加强体育基础知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对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的兴趣,这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在大学期间体育教育的内容更多的是以技术课为主,理论课甚少,这样一来就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本身的了解和认识,许多知识都不懂或是极为模糊,不知其所以然,也就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严重地妨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使他们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漠不关心,失去对体育健身的兴趣,产生轻视体育健身的错误思想,逐渐地就会变成远离体育运动的一分子,进而形成不良的恶性循环,最终就会导致生命过早的夭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并使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结合体育运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讲明引发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知道其因果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明白道理,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他们自己的亲身体验,感知用进废退的原理,知晓体育运动的奥妙所在,诱发和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体育教学中去学习知识、技术和技能,逐步提高体育学习的责任感和培养终身体育健身的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2.3循序渐进与教学创新相结合,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教与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体育教学应该系统连贯,并有程有序。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任务、内容、要求和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严格遵循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逐步不断提高的要求。这样,学生学习时就会觉得有意思、有兴趣,也才会易于接受学习的内容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反之,如果教学任务、内容、要求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生实际程度相差甚远,缺乏系统性和循序性,没有给他们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就会“欲速则不达”,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身体伤害,其结果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对此产生畏惧感,渐渐地远离体育,放弃体育锻炼,也就谈不上培养其终身体育健身意识,势必会给他们今后的身体健康发展留下诸多隐患或不利因素,造成莫大的遗憾。与此同时,体育教学应当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抛弃旧的条条框框,根据教学任务、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推出新颖、易于学生接受和具有游戏娱乐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体育知识,增强体质,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和健康,从而能有兴趣、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具有终身体育健身的意识,为他们今后健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也就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

2.4体育教学要严格要求、导之以法。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与其他院校相比,除了有相同的规律外,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高师是培养合格人民教师的基地,这些学生即将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的文明、知识的专职人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都将影响着学生的道德风貌、文明习惯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系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对这些未来的人民教师要求不严和管理松懈,就会导致他们放任自流,缺乏学习的目的性、责任心和顽强拼搏的斗志,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践证明:中学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对于学生的德、智、体能否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班主任是负有重要责任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师范生进行严格要求和严格管理。所谓严师出高徒,就是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得出的实践普遍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这种严不仅是教学的严格,也在于管理的严格,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并通过体育教学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积极向上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帮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的规律,掌握体育科学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多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与手段,使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能身体力行,作其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这就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对他们的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教师;德育优势

一、专业课教师的德育优势

1.德育环节多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专业课教师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可以无形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讲述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鼓舞学生;老师的有榜样的力量,比采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

4.德育时间和人员多

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都占有优势。

5.占有德育资源多

德育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内在资源包括专业课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验、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素养、授课艺术等;外在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教育的时间、场合、时机等。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自觉运用所拥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德育资源,德育实效将非常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的内容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被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所替代,揭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表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不断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巨大的作用。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国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发明创造,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前后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3.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教育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往往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研究得来的,国内外的伟大科学家无不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4.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忍让、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工科不同于人文学科,一些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努力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和障碍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大讨论、大作业、课程设计、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通过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完成角色变换,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下厂实习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课教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倡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德育“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不是强制地直接灌输过程,渗透于每一学科理论教学和每一学科实践教学中,不仅仅体现在单科德育课程中。

2.学科德育渗透的含义

德育渗透是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而要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如在物理学教学中,应重视渗透在物理学知识中的正确的物理观、时空观和宇宙观方面的教育,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的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的教育。

3.学科德育渗透目标的确定

任何教育都有目标,目标对学科德育渗透具有导向作用。确定渗透目标,要依据德育总目标分层设计,应当包括因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也包括即使时代变化也不会改变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要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目标要考虑学科特点,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挖掘、把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与道德认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或渠道,学科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情操的陶冶融于一炉。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要按照学科特点,通过讲授、讨论、交流、阅读、视听、网络、角色扮演和实验实习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政治思想观点、价值观、行为规范、基本品德和培养健康人格。学科德育渗透应在“融”与“合”上做文章。“融”是讲渗透的深度,要调动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知德育内容,引起道德情感共鸣,内化成道德行为;“合”是讲渗透的广度,全面梳理教材中显性和隐性教学内容,尽量寻找融合点,日积月累,循环往复,做到“润物细无声”。

(1)教学内容的渗透策略

理工科教学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进行德育渗透的。自然科学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都有很大影响。德育的渗透,就是把学科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整合。整合时,不得把德育当成标签贴在学科教学内容中,要注意各学科性质、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不同,教学和德育的结合点也不同,必须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有机融合。

(2)教学组织形式的渗透策略

学习方式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学习方法与范式,也是学科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蕴含着德育的内涵与要素,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所不可忽视的。自主式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格,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合作式学习,能使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起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尊重人、接纳人的现代人的优秀品质;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性格,能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对真理执著追求的意志品格。

(3)学科教学情境的渗透策略

学科教学总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教学情境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德育的要素,它要求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很好地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根据在教学情境中渗透德育的策略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调整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相关评价。以前,我们看学科教学中教师对德育的渗透情况,主要看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的情况,看相关的德育要素的渗透情况。其实我们看某一学科教学是否注意体现和渗透了“德育”,不仅要看学生对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体会、感悟了多少,更要看整个学科教学的气氛,看学科教学中的具体情境。如果教师真正在学科教学中营造起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与情境,相关的德育渗透的目标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得到了落实。

(4)教师人格的渗透策略

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说学生每天都可以读到这本最丰富、最生动、最具有感染力的教科书。它无时无刻不在召唤和引领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喜怒哀乐。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要更自珍、自爱、自重。当自己进入学科教学领域,就要想到自己是学生的教科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自己的一颦一笑、一褒一贬、一喜一怒、一哀一乐,都要注意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重视和自觉地去做了,就可以说,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