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2:59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通风空调工程;调试监理方法;调试要点

Abstract: The ventilation and comfort air conditioning project commissioning supervision methods and key points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engineering; commissioning supervision method; debugging essentials

中图分类号:[TH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通风空调工程由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组成。通风系统由送排风机、风道、风道部件、消声器等组成。而空调系统由空调冷热源、空气处理机、空气输送管道输送与分配,以及空调对室内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及清洁度的自动控制和调节等组成。通风与空调系统组装完成之后,必须进行调试,目的是检验设计和施工的效果能否达到使用功能的要求。调试是安装工程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1、通风与空调工程调试的监理方式

1.1 通风与空调工程调试的工作方式宜为巡视、抽检和旁站,由专业监理工程师实施。

1.2 在单机调试时监理工程师应采取旁站的方式,检查设备的接线及各组装部件的组合状态是否符合设备安装说明文件要求。

1.3 在系统调整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采用巡视的方式,检查的内容主要是:①调试的人员是否具备资格。②测试调整的方法是否正确。③调试的记录是否完整。④调试过程是否按方案进行。⑤调试工作的进度是否符合进度计划。

1.4 在施工单位调试结束,持报验单报验后,监理工程师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抽检。检查的内容:①设备运行参数是否符合设备技术说明书的要求。②末端设备的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③室内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4.控制机构的动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通风与空调工程调试的监理要点

2.1 认真审查施工图在空气调节工程中,应重点审查:⑴室内、外设计参数是否选取正确。⑵每个房间新风口的新风量是否标注,能否满足该室内人员的要求。⑶每个房间的末端设备的风量是否满足换气次数的要求,冷量满足房间负荷的要求。⑷系统总风量和新风量是否标注,能否满足整个系统的要求。⑸制冷设备、制热设备、冷却塔、风机的设备参数是否满足系统的要求。⑹各种调节阀门设置是否合理。⑺自控设备是否科学适用。⑻安全和减振设备是否齐全。

在通风系统中,应重点审查:⑴系统总风量是否标注,能否满足稀释污染源换气次数的需要。⑵风机的设备参数是否满足系统的要求。⑶阀门的设置是否满足调整的要求。

在排烟系统中,应重点审查:⑴排烟量是否标注,能否满足排烟分区排烟量的要求。⑵排烟口的设置是否合理。⑶防火阀的设置是否合理。⑷排烟风机的选择是否和系统需要匹配。

在正压送风系统中应重点审查:⑴送风总量是否标注,其选择是否满足要求。⑵保持的正压范围是否标注,能否满足要求。⑶正压送风口的设置是否合理,每个风口的风量是多少。⑷风口的开启顺序是否合理。⑸排烟风机的选择是否和系统需要匹配。⑹超压排气设备是否考虑。

2.2 调试单位和人员资格的审查调试工作由安装单位或安装单位委托的有资质的调试单位进行。普通的安装工人一般不能胜任调试工作,应由具有经验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实施,人员数量要满足调试工作的要求。

2.3 认真审核施工单位的《调试方案》按照规范的要求,施工单位在调试前应编写调试方案。监理单位要对《调试方案》进行审查。在审查方案时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⑴调试的程序是否正确。调试应按下列程序进行:①单机试运转及调试。②无生产负荷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③系统连动调试。对于常见的民用建筑只这三步的调试工作即可。对于生产工艺系统,还要进行带生产负荷的综合效能的测定与调整。

⑵调试方法是否正确。单机调试时,小型的设备由安装单位进行,而大型的设备如:大型制冷机组和锅炉一般由厂家调试。调试前,应重新对照接线及安装说明书检查设备的接线、各部分的组装情况,进而试启动,确认无异常声响后,连续运行规范规定的运行时间,在此期间,调整设备的运行参数。

3、无生产负荷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要点

3.1 空调系统测定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空调系统风量(包括系统总风量与每个末端风口风量)的测定与调整。系统在安装时应在主干管部位装设测量孔,总风量测定与调整时,在此部位测定风机总风量,再按照规范附录A测定漏风量,系统总风量=风机总风量-漏风量。系统风量的测定与调整可采用“基准风口法”,为此方案中应制作“风口风量计算表”,将每一次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以备调整时使用。②空气处理设备(新风机及风机盘管等)测定与调整。空气处理设备的测试与调整应在设计室外条件下进行,一般安装完工未必正好处在室外设计条件季节,因此这部分工作必须等待条件具备方能进行。③空调房间空气状态参数(温度、湿度)、气流组织的测定与调整。当系统运行基本稳定后,即可在室内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点测定室内温度和湿度。测定应在工作时间内每隔0.5~1.0小时测定一次。为了稳定空调房间的空气参数,应使房间保持不大于50N/m2的正压。④系统消声效果的测定与调整。如房间内有噪声时,还要用声级计测定噪声,确保控制在设计要求范围内。⑤冷冻水和冷却水系统的测定与调整。该部分的调整应和风系统一起在设计室外条件下进行,应测定调整系统总水量和各空气处理设备的水量。

防排烟系统的调试内容包括:①排烟口动作的调整。各排烟口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启闭。②排风量的测定与调整。

正压送风系统的调试内容包括:①送风口动作的调整。各送风口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启闭。②送风量的测定与调整。③正压的测定与调整。调节超压排气设备和系统阀门,使室内正压满足消防和设计的有关规定。

审查调试仪器和工具是否满足调试的要求。调试的仪器要齐全,性能要满足测试要求,根据需要制作或购买调试需要的调试工具。调试的仪器和工具主要有:①干、湿球温度计。②风速仪。③微差压力计。④孔板流量计。⑤整流栅。⑥声级计。

时间的安排是否符合进度计划的要求和调试程序的要求。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对调试人员数量的安排和工序的安排进行认真审查,避免虎头蛇尾。

3.2 调试过程的监理

①编写《调试监理细则》,监理单位应严格按监理规范的要求编写监理细则,让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清楚监理的控制程序和手段以及报验环节和报验资料。

②监督和督促施工单位的技术交底,调试工作的效率高低和顺利与否对技术交底起着重要作用。

③对单机试运转和系统总风量和总水量的测试进行旁站。这些测试比较重要,工作量相对较少,监理工程师应选择旁站的方式。

④对于系统风量的调整,可以采用巡视的方式,检查调试的工作是否按方案进行,调试人员是否方案中确定的人员,测试仪器是否符合要求,测试结果的记录是否认真、详实。

⑤施工单位调试完毕书面报验后,监理工程师应对未采取旁站的项目按照规范要求的频率进行抽检,确保所有项目满足设计要求。

⑥在确认调试结果后,应要求施工单位对所有的已调好的阀门位置作好标记并固定。

⑦在本系统调试完毕后,还要按控制中心的要求进行连动调试。尤其是给出火灾信号后,相应部位的空调系统应关闭,排烟口打开,排烟风机启动,正压风机启动。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雷达;温度监测;红外控制;单总线

1.引言

目前大部分雷达发射机采用全固态发射机,该发射机具有集成化程度高、发射功率大、产生热量大、工作温度高等特点。有资料表明,在全固态雷达发射机中,功率晶体管的结温每增加10℃,发射机的可靠性就下降60%。当前,在雷达系统中,普遍采用空调系统对雷达发射机组件进行温度调节,而空调系统只能按照常规固有模式运行,不能根据季节环境温度以及发射机工作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进行智能调节,将发射机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造成降温效果不理想,影响发射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一种能够实时监测和控制雷达发射机工作环境温度的测控系统。该系统以PIC18F87K90单片机为控制器,采集雷达发射机各测温点的温度值,并通过RS485总线发送到雷达监控计算机,当监测温度超过设定阈值时,能够及时发出预警提示;同时在雷达监控平台界面上,能够对空调系统的温度进行控制,达到快速、有效降温的目的,从而使雷达发射机工作在适宜的环境中,保证发射机的安全,延长发射机的使用寿命。

2.系统结构设计及系统工作流程

2.1 系统结构设计

雷达发射机温度测控系统由监控计算机、监控测控板、温度传感器节点和发射机空调系统组成。

监控计算机:本温度测控平台运行在监控计算机上,监控计算机通过RS485总线与监控测控板通信,具有实时监控、数据统计分析、监控设备管理、温度控制和报警等功能。

监控测控板:主要集成了PIC18F87K90单片机、RS485总线接口、单总线接口、红外发射器及相应的指示灯等。温度传感器集成在测温电缆中并挂在单总线接口上,通过单总线自动搜索、定位所有在线温度传感器,实现对温度数据的传输和传感器故障的自检功能。PIC18F87K90单片机完成温度数据采集,通过RS485将数据上传给监控计算机,同时接收来自监控计算机的控制命令,执行相应的操作。

温度传感器节点:由MCU和温度传感器组成,布置在发射机的工作环境中,侦测发射机组件各部位的温度数据,通过单总线方式与监控测控板通信。每个传感器节点含有3个~5个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各个温度传感器之间以并联方式通过电缆相连。测温电缆的水平、垂直距离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达到及时监测发射机各测温点温度的变化。

雷达发射机及空调系统:在雷达发射机方舱安装了两个空调设备,以便于对雷达发射组件进行降温,把发射组件的工作控制在理想的工作环境下。

2.2 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搭建完成后,监控测控板定时采集发射机组件各测温点的温度值,单片机将温度数据按照串口通讯协议进行打包,上传给监控计算机;监控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分析,将处理后的各测温部位的温度值显示在监控界面上,同时与各部位的温度值相比较,当连续3次都超过设定的阈值,则报警;之后通过界面上的空调温度设置按钮对各部位的空调设备进行温度控制,以达到监测和控制雷达发射机组件温度的目的。

3.系统硬件设计

3.1 PIC18F87K90简介

PIC18F87K90单片机是一款低功耗工作的单片机,其最高工作频率可以达到64MHz,内部含有丰富的Flash ROM、SRAM、E2PROM存储资源,同时含有串口、定时器等外设资源,该芯片经过适当电路扩展,可以满足本温度测控系统的要求。

3.2 DS18B20简介

DS18B20芯片是DALLAS公司生产的一款数字式测温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测温系统中,其分辨率可以从9-12位选择,最高精度为±0.0625℃,测温范围为-55-125℃,可以采用外部供电/寄生供电,每片DS18B20有独一无二的序列号。同时该芯片支持单总线操作技术,使得本系统的线路简单、硬件开销小、简化系统的硬件设计复杂度,便于总线的扩展和维护。

3.3 硬件设计方案

本系统的硬件模块包括单总线多点温度采集模块、单片机控制解析模块以及红外线遥控模块,其硬件结构图如图2所示。具体功能描述如下:

(1)单总线多点温度采集模块

测温电缆通过单总线接口接入监控测控板,再通过I/0口将温度数据送入单片机。单片机中的温度采集模块按照设定的温度采样间隔定时从单总线上采集各测温点的温度值,按协议方式对数据进行打包处理,再通过RS485总线上传给监控计算机。

(2)单片机控制解析模块

单片机接收到来自监控计算机的控制命令后,按照RS485通信协议进行解析,将解析出的控制命令按照红外数据通信协议,打包成相应的控制命令,发给编码和调制模块。

(3)红外线遥控模块

此模块由编码及调制电路和红外发光二极管组成。单片机发出的控制信号,经编码后,再将该编码信号调制为38KHz的方波,然后将已调波放大,驱动红外发光二极管,得到红外遥控脉冲序列信号。

4.系统监控平台软件设计

监控平台是用户操作的最终界面体现。操作人员通过监控平台对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利用监控平台发出各种控制指令。监控平台采用客户/服务器(B/S)方式开发,与雷达监控的其他功能集成在一个界面上。

4.1 系统监控平台主要功能

监控平台的主要功能有实时监控显示功能、统计分析功能、温度报警功能、空调温度设置功能、采样间隔设置功能、温度阈值设置功能和检测设备管理功能等。具体功能描述如下:

(1)实时监控显示功能

在监控界面上,实时显示处理的各测温点的温度数据。

(2)统计分析功能

将采集上来的温度数据,按照一定的方法分析、处理后,将温度值与设置的阈值比较,统计连续超出阈值的次数,作为判断是否报警的依据。

(3)温度报警功能

当连续超出阈值次数超过3次时,在监控界面上进行报警提示。

(4)空调温度设置功能

操作员根据报警提示或个人经验,在界面上进行空调温度设置,达到控制空调的目的。

(5)采样间隔设定功能

在界面上进行采样间隔设置,来控制单片机的采样频率。

(6)温度阈值设置功能

根据发射机组件各温度部位的特点,对各测温部位分别进行温度阈值设置。

(7)检测设备管理功能

主要针对硬件设备进行检测,如温度传感器,监控测控板,如发生故障,在监控界面上进行设备故障报警。

4.2 串口通信协议

串口通信用于单片机与监控计算机通信。协议格式为:

字头标志 控制符 数据长度 数据段 CRC 结束符

协议字头标志为0x5a5a5a5a,占用4个字节;控制符占1个字节;数据长度用来记录数据个数,占2个字节;数据段是传输的数据内容;CRC校验用来检验数据的正确性,占2个字节;结束符表示命令结束,定义为0x16e916e9,占4个字节。

4.3 系统界面设计

图3是雷达监控平台的主界面,该主界面的右下角为雷达发射机测控系统的监控界面,其它部分为雷达另外一些监控功能的界面。通过该界面可以看到雷达发射组件各测温点的温度值。若温度超过设置的阈值会有报警提示,从而在界面上对该部位的空调温度进行重新设置。

4.4 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图5 测温结果2

当测温结果连续3次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在界面上进行报警提示,如图4所示,此时对空调进行降温控制,一段时间后,温度降到阈值范围内,报警提示消除如图5所示。图4和图5对降温前后的温度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通过界面可以直观监控发射机组件各测温点的温度,同时可从界面上方便的控制各测温点空调的温度,起到有针对性的为发射机组件降温的目的。

5.结束语

本文将单片机与温度传感器组成的测温系统应用到雷达发射机组件的温度控制中,实现了对雷达发射机组件各部位温度的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控平台软件采用了模块化、对象化和分布计算的设计方法,便于组装、扩展,具有很高的灵活性。雷达发射机测控系统解决了传统监控方式的非实时性、人工现场操作、控制不灵活等缺点,能够及时发现雷达发射机组件的温度异常,方便设置空调温度,达到快速、有效的降低发射机温度的目的。本系统设计完成后,经过两个月的试用,运行状况良好,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涛,.火控雷达温度监测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7,15(2).

[2]何恒经.温度对发射机的影响和降温实践[J].西部广播电视,2003(5).

[3]孙安青.PIC系列单片机开发实例精解[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现场总线;煤矿;监控系统

所谓现场总线技术即是将专用微处理器置入传统的测量控制仪表,使其具备相应的数字计算能力及通信能力,再采用双绞线作为总线连续多个测量控制表,根据公开、规范的通信协议在现场多个微机化测量控制设备、仪表及远程监控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与交换,以满足各类监控需要。

1 现场总线概述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即由现场总线构成的控制系统,系统结构为全分散式的,不仅现场设备位置分散,功能模块也是分散的,系统中每个现场设备均可以互相通讯,并具备对应的功能;通过现场总线将系统中各类设备连接起来。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既是一个开放性的通信网络,又是一种全分布式的控制系统,是联接各个智能设备的纽带。比如一个现场设备在接受到总线发送的控制命令后,会执行命令,并且现场设备也可以通过总线向控制中心发送自身的状态信息,比如命令的完成情况等,其他诸如运行监视、故障分析等现场设备即可接受该现场设备发送的状态信息。现场总线以多点式通讯方式保证系统中每个现场设备均可通过总线信息或接受信息,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即任何时间仅有一个者,余者均为接收者,而系统中每个设备均可以智能化的"过滤"掉自己所不需要的信息,做出是否响应信息的决定。由此可见,现场总线技术并非单纯的通讯技术,而是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及通讯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技术。

2 煤矿监控系统监测内容

煤矿综合监控系统的监控对象包括环境参数监控与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监控两个方面,其中环境参数监控系统主要对模拟量形式的环境参数进行监测,比如瓦斯浓度、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浓度、巷道风速及风量、风门、温度、变电所功率、电压、电流等,传感器主要输出FSK型的信号;并监测开关量形式设备的开停参数,包括通风机、水泵、带式输送机、掘进机等设备等。针对机械设备主要对其运行状态进行监没,包括设备振动量、电机电流、轴承温度等,并对设备的启停进行远程监控。监测过程中,环境参数信号只需采用均值统计法及3σ剔除法进行处理、判断及阈值报警,最后再将分析结果传至监控中心即可,而设备运行参数需要针对振动信号及电流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及时域分析,并进行FFT变换、频域故障诊断等处理,还要间隔特定周期向主机传送设备振动信号及电流信号的原始数据,以提高分析的精密度。由此可见,机械设备监控与环境参数监控的模拟信号处理电路、信号分析程序及通讯内容各不相同。

3 现场总线技术在煤矿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3.1 系统设计思想

在煤矿监控系统中应用现场总线技术,体现出开放性、可互换性、可互操作性、高度分散性的特点,与煤矿企业的现场工作情况更为相符。智能接口公开通信协议,以提高系统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实现与国内外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监控设备之间的互联,实现信息互换,在选择传感器及控制器时有更多的余地;针对实理管理级及监视控制级的设备,采用国际标准接口设备,可方便接入国内煤矿监控领域不同品牌、不同用途的传感器与控制器,以保证系统良好的互换性。针对不同厂家生产的各种设备经过转换器进行联接,仅在系统开机时对各类设备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义即可,并利用智能串口实现各转换器之间的信息沟通。将智能测控功能分布于工作现场,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监测精度及抗干扰能力,还可以分散系统的风险。

3.2 系统结构

煤矿工作环境恶劣,且监控范围广、距离长,因此煤矿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即实时管理模块、监视控制模块及现场测控模块,具体结构则包括监测终端、监控中心站、通信接口装置、井下分站及各类传感器等。下文分别介绍煤矿监控系统的三大模块:

3.2.1 实时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系统服务器及各类终端,其主要作用是对煤矿的生产过程及环境条件进行实时管理,包括生产、技术、设备、通风、安全监察等;整个矿井的主要业务部门及安全生产信息均汇集至该模块,由其进行加工整理及存储后,再与上一级网络进行数据交换。

3.2.2 监视控制模块:主要包括监控计算机及图形工作站等,其主要作用是对现场监控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并将相关信息存储于对应数据库,此外还具备图形显示、打印报表等功能;人机对话主要通过监视控制模块来实现,管理人员通过该模块定义监控系统各设备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故障诊断及高级控制等。

3.2.3 现场测控模块:主要包括转换器、传感器及控制器,其主要作用是执行上级即监视控制模块的命令,对风速、瓦斯、温度、氧气等环境参数进行监测,对皮带传输系统、供热系统、电力系统、瓦斯抽放系统等设备运行参数进行监测,并利用现场转换器将对应信息传输至上级监视控制模块。现场测控模块配置有FSK、RS485、RS232等智能接口、传感器接口及控制接口,直接挂在工作面走向避上,以实现转换器监测、控制及通信的功能;转换器包括两种,即总线转换器与分线转换器,其中总线转换器的主要作用是将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其具有串行接口与FSK传输接口,传感器及执行器采集到的信号通过总线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息,再由FSK口直接输出与系统完成信息交换;分线转换器的主要作用则是将传感器及执行器的信号转换成数字信息,再由串行接口输入与总线转换器进行交换。此外,监控系统有多个井下分站,每个分站均具备完善的功能,包括程控功能、通信测试功能、死机自复位功能、接收地面中心站初始化本分站参数设置功能、分站自动识别配接传感器类型等。

4 结束语

总之,基于现场总线的煤矿监控系统可根据煤矿现场实现情况实现特定的控制要求及功能,对煤矿的环境参数及设备参数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了煤矿报警系统的模式识别能力,保证了监控系统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金利.单片机原理不应用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05.

[2]万重山.基于现场总线的报警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开发[J].低压电器,2012(12):221-222.

[3]阳宪惠.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67-368.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4)

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的工作主要包括经济社会监测指标体系、投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对口援建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恢复重建统计监测报告、社情民意调查测评指标体系。内容涵盖人口与就业基本情况、主要经济指标、社会发展情况、恢复重建情况、恢复重建资金的来源与使用、对口支援省(市)援建情况等。

灾后的重建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如何才能保证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恢复重建统计监测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小至一笔千元捐赠的使用去向,大至一个地区产业恢复现状,都离不开统计监测。这也决定统计检测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的必要性。

一、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是实现“两个加快”的必然要求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民心工程。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为科学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准确信息,是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加强灾后恢复重建管理,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进程的重要保障。要通过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反映地震灾区灾后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和对口援建等方面的情况,反映恢复重建的成果和突出问题,为党委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科学考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依据,从而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进程。

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灾后重建统计监测工作,去年下半年省委刘奇葆书记就指示,要尽快建立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制度,反映重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的进程。省政府领导也多次强调要研究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要求尽快拿出方案,拿出灾后重建统计监测的有关数据。今年一月,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正式安排了在全省重灾地区开展此项工作。射洪属于全省54个重灾县之一,我们要高度重视,深刻领会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的重大意义,认真负责地搞好这项工作。

二、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肩负的使命

搞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是省委、省政府对统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

今天,我们组织有关部门的领导来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统一认识,明确任务,领会和把握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制度方法,把工作落到实处,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任务,为我们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三、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是统计优质服务年的重要内容

今年全省统计工作的主题是深化优质服务。全省统计工作会议对统计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提出了要按照“深化一个主题,突出两个重点,推进三项监测,着力四个加强”的工作重点,搞好全年工作。深化一个主题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加快”,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高统计优质服务质量、水平和效果;突出两个重点就是要搞好经济普查和统计自动化建设;推进三项监测就是要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统计监测、服务业统计监测和能源统计监测。其中,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统计监测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突出部门合作和项目跟踪监测,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着力四个加强就是要加强政府统计机制、统计队伍、统计文化和党风廉政建设。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常规统计工作任务。因此,今年统计工作的内容多、任务重。当前,我们要特别关注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效果,围绕“两个加快”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止滑提速,加快发展”以及“三个全面推动”的部署,搞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

目前,我们要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任务,着力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

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主要目的是为科学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为党委政府制定政策和开展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这项工作是按照省委书记的指示由省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统计工作。同时,无论是党中央、国务院,还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关心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关心灾区人民生活状况,都需要了解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情况,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做好统计监测工作。因此,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要加强对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为顺利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提供保障。

二是要积极沟通,强化协作意识。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综合性的统计工作。因为这是一项从工作方案、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等各方面都没有现成可借鉴参考的工作,同时,现有的统计工作尚无法涵盖其监测内容,还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好的工作。因此,县统计局和相关部门要努力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明确各自职责,共同完成好统计监测工作;此外,还要协调好统计系统内部各专业统计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相关专业的积极性,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三是要认真贯彻,注重抓好落实。按照监测方案的要求,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多,时间紧,报送频繁,指标间逻辑关系复杂,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各部门会后要明确专门的分管局领导,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要尽快研究工作方案和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尽快全面推开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

四是要深入研究,提高监测实效。灾后重建统计监测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统计报表,而是囊括了统计监测报表、统计监测报告以及专项的社情民意调查等各方面的业务工作,统计监测的重点在于通过分析研究,形成观点明确、数据可信、分析深入、情况透彻的统计监测报告。监测的结果要能够满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对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的需求。

五是要及时报送,实现资源共享。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监测方案和监测制度的要求,收集、整理监测报表数据,撰写统计监测报告,按时上报相关数据和报告。县监测办要打造恢复重建统计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形成有效的数据报送、机制,实现统计监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六是要认真总结,提高监测水平。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统计工作。尽管我们已按上级要求制定了监测方案和监测制度,但是,随着统计监测工作的贯彻实施和恢复重建工作的纵深发展,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针对具体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因此,我们要围绕中心工作,不断总结完善监测制度,不断提高统计监测水平。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PLC,分布式系统,远程监控,供水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绪论

北京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所形成的输水系统为北京市城市供水的骨干动脉和枢纽。南干渠工程作为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总体规划第二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起点位于丰台区卢沟桥地区老庄子乡,南水北调总干渠永定河倒虹吸末端,工程沿西五环路内侧和南五环外侧,向东到达工程终点,在亦庄附近与东干渠工程顺接,全长约27km。南干渠工程采用重力流有压输水,承担向北京城市东部、南部地区的供水任务,直接联系南水北调总干渠到郭公庄水厂、黄村水厂,并预留向高家堡分水口、新机场分水口的分水条件。

南干渠工程输水系统传输距离较长,各现地站分布较分散,要实现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输水、精确量水、智能调水的精细化管理,保证安全供水,调度人员必须能对调水过程进行实时监视,并对管区内所覆盖的闸站、泵站等具有现地控制、远程控制功能,通过远程控制把调度指令下发到现地站,通过远程监测、监视把指令执行过程及结果上传到各级调度管理部门,实现调度控制一体化,满足实时调度控制的要求。通过南干渠管理分中心,可对各现地站进行远程控制、统一调度,不仅可以合理、高效利用南水北调来水,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设备的运行稳定,同时可以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南干渠自动控制系统是实现调水智能化的关键,该系统以管理分中心、第一管理所(与郭公庄分水口合建)、第二管理所、郭公庄分水口现地站、黄村分水口现地站及36个监测站(7个压力监测站、29个MCU监测站)。本设计中采用控制专网进行通信,采集分水口现地站调流阀、电动蝶阀等被控对象有关的各模拟量、开关量和电度量等类型的实时数据,系统可在管理分中心、各管理所、现地站实现对管辖范围内阀门设备的自动控制,实现对南干渠输水管线重要节点压力和流量监测,实时采集分水口及沿线设备工作情况,快速完成输水工程水情、工情信息实时采集,实现安全输水、智能调水、监测预警提供全面的、详实的、准确的、可靠的基础设施及运行状态的信息;同时为实现安全输水、智能调水提供可靠的、准确的控制手段。

一、控制对象分析

1、采集控制流程

南干渠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对象包括郭公庄分水口、黄村分水口现地站设置的电动蝶阀、调流阀等机电设备,本系统实现对上述设备远程、现地监控,同时监测流量计、压力计、智能显示仪表,以及7个压力监测站的主管道压力等数据。现地站级控制系统主要实现对通过PLC进行监控,采集并汇集整理各种运行参数,并上传有关管理所、分水口运行状态数据至管理分中心。管理分中心级控制系统可实现对PLC进行监控,同时监测运行状态数据。

图1-1系统控制流程图

2、数据流向设计

监测信息的传输是自现地站至管理所至管理分中心。现场监测数据上传流向有以下两种情况:

1、现场监测数据汇集到PLC,通过PLC将数据上传到现地站级控制系统,绝大部分监测数据通过此方式上传。

2、现场监测数据直接上传到现场上位监控系统,不经过PLC,此类数据往往只是采集,不涉及到控制。如部分仪表数据。

图 1-2 数据流向图

二、系统设计

1、系统结构

南干渠自动控制系统以PLC为核心,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来搭建系统技术框架,由管理分中心、第一管理所(与郭公庄分水口合建)、第二管理所、郭公庄分水口现地站、黄村分水口现地站构成了分布式结构,由工作站远控层(包括监控中心)、PLC监控层、低压配电室的继电控制层和现地设备传感层构成了分层式结构,各个现地站及监控中心、各个控制层通过工业以太网来实现彼此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号控制。

(1)分布式结构

管理分中心完成对郭公庄分水口现地站、黄村分水口现地站的机电设备的远程控制,完成接收监控站上传的监测数据及机电设备运行工况数据和数据存储及处理的功能。

郭公庄分水口现地站、黄村分水口现地站完成对电动蝶阀、调流阀等相关机电设备的控制,监测输水过程中的流量、压力等数据以及监测电气设备的电量参数等。

(2)分层式结构

管理分中心实现对所有机电设备的远程监控,并实时获取相关流量、压力等信息数据,各个现地站远控层实现对所辖范围内机电设备的远程监控,并采集相关数据,远控层依赖PLC的工作,通过以太网与PLC的通信来实现监控的目的。

各PLC监控层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来完成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监控及相关数据采集,通过以太网把采集的数据上传至工作站。

继电控制层采用继电控制原理实现,它不依赖于PLC工作,通过低压配电柜的操作控制按钮,实现电动蝶阀、调流阀的启停控制。

在现地设备传感层装有流量、压力等传感器,将采集的参量上传到PLC。

本设计中自动控制系统采用控制专网(工业以太网)来实现各个控制设备的网络通信,通过以太网传输平成管理分中心与第一管理所、第二管理所、郭公庄分水口现地站、黄村分水口现地站的通信连接。管理分中心通过以太网向各个监控站传送各种控制命令,各个监控站也通过以太网向管理分中心传输各类数据信息。

2、控制方式

南干渠自动控制系统采用手动控制、现地电动控制、现地自动控制及远程控制四级控制模式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控制优先级别由高至低依次为手动、现地电动、现地自动、远程控制。

表2-1控制优级表

①在监控中心通过监控工作站实现远程控制。

在该控制模式下,管理分中心的操作人员可以使用鼠标、通过监控平台的人机界面发出控制命令,实现远程控制调流阀进行开、关、停,电动蝶阀开、关。此种控制模式的控制级别最低。

②在各个现地站控制室通过监控工作站实现计算机现地自动控制。

阀门控制箱上设置有“远控/现地”控制权转换开关,当开关置于“远控”时,操作人员可通过监控工作站下发命令,通过PLC实现调流阀、电动蝶阀的开、关控制。此种控制模式的控制级别第三。

③在设备现地通过现地控制箱实现现地继电控制。

阀门控制箱上设置有“远控/现地”控制权转换开关,当开关置于“现地”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现地控制按钮来实现对阀门的继电器逻辑控制。此种控制模式的控制级别第二。

③在设备现地通过手动操作手轮机构实现手动控制。

通过手动操作手轮机构实现阀门开关控制,此功能由阀门自带现地控制箱实现,该状态下的操作主要用于安装调试、检修和在自动控制出现故障时进行操作。此种控制模式的控制级别最高。

三、系统实现

1、监控中心设计

管理分中心可与现地站工作站OPC通信,也可直接控制监控平台,下发的控制命令通过PLC实现对调流阀、电动蝶阀的远程开、关控制,PLC根据位置限定指令、流量限定指令,实现对调节阀的闭环控制。实时监视阀门运行状态及阀门开度、流量、压力、电流、电压等相关信号。各现地站、压力监测站的数据通过控制专网传送到监控中心的工程师站,通过软件组态将数据可视化并进行数据库备份,同时经交换机通过TCP/IP协议将数据传送给局域网中的操作员工作站。两台操作员工作站同时工作,互为热备。监控平台软件设有操作权限分级、数据超限报警、报表查询打印、图表显示查询等功能。

图3-1监控中心结构图

2、监控站设计

系统现地控制以PLC为核心,PLC可接收现地站下发的控制命令实现对调流阀、电动蝶阀的现地自动控制,可实时监视阀门运行状态及阀门开度、流量、压力、电流、电压等相关信号,同时PLC能根据设定流量、开度信号,实现对调节阀的闭环控制。同时可通过各管理所、现地站监控平台软件直接采集就近主管压力仪表监测数据,并通过OPC通信采集至管理分中心。PLC和监控工作站均通过计算机网络接入控制专网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实现远程自动控制与PLC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构成现地站局域网。另实时采集南干渠沿线压力,压力信号通过协议转换器上传至网络光端机,通过环网上传至各管理所、管理分中心。管理分中心、2个管理所、2个现地站及7个监测站基于控制专网以网络模式联结,PLC及网络节点采用冗余配置。监控系统与LCU之间采用双工业以太环网的连接方式进行数据交换,为各级提供监控和数据库服务。

图3-2监控站结构图

3、 网络通信设计

南干渠自动控制系统的传输通信网络主要通过控制专网实现管理分中心及各管理所、现地站、监测点提供数据等信息的传输。控制专网负责自动控制系统分水口机电设备的监控、以及工程安全监测数据采集,覆盖管理分中心、管理所、现地站及沿线压力监测站。管理分中心、管理所及现地站通过双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构成接入层双环网结构,同时在管理分中心预留上联至管理中心光纤接口,构成管理中心、管理分中心核心层双环网,在管理中心进行链路聚合。沿线压力监测站通过光纤收发器接入其中一个环网。

管理分中心远离输水管涵,工程通过随涵敷设光缆与租用中国移动公网光纤相结合的方式构架传输通信网络,为分中心与各管理所、现地站提供监控、视频安防、安全监测、办公等光纤数据通信链路;同时通过与东干渠以及大宁调节池等工程的通信光缆互联,实现供水环线南部地区的通信连接,并在分水口预留与各相关水厂的通信接口。传输通信网络采用环形及星形相结合的拓扑结构,传送100M/1000M以太网数据流、视频数据流等。

图3-3 控制专网网络拓扑结构

结论

南干渠自动控制系统是南干渠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采用PLC对现地站机电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并通过控制专网进行数据传输,网络信号稳定通信无延时,控制专网与互联网完全隔离保证系统安全性。操作人员可在监控中心使用计算机向PLC输入指令从而控制远端机电设备开、关,并在显示器上观察系统的运行状况,在实现了智能化控制的同时,也简化了操作人员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维修人员迅速查找故障提供了方便。

通过南干渠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用户对系统内各节点的状态一目了然,在保证每日总供水量的前提下可按需分配并远程控制阀门开度、流量和运行状态,有效降低了能耗和人力的浪费,同时增加了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时采集输水沿线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北信息资源共享。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实现调水过程智能化,保障全线调水安全,不断优化完善调度运行方案,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工程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卞正岗.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技术的发展[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07,4.

[2]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总体规划[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梅丽凤.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6)

一、监测目的

通过对农村居民家庭各种来源的收入和家庭经?营成本支出资料的收集,准确反映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现状,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变化,跟踪监测农村居民建设小康生活情况,及时掌握各项富民政策在农村的执行情况,为“富民亮点工程”有关收入指标的考核提供可靠依据。

二、监测范围、对象、途径和内容

(一)?监测范围、对象、途径

我区农村富民进程统计监测的实施范围为:涉及农村常住人口的镇(街道)、行政村。实施对象为:全区农村常住户。监测途径:按照分级负责,逐级考核的原?则,对全区农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变动情况实行抽样调查。全区采用系统抽样(SYS)方法,实行以镇(街道)为总体的抽样调查,全区样本量800户左右;对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实行一年一次全面跟踪统计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共抽取太湖镇申明村、梁南村、东村、东群村,华庄镇南庄村、蒋洞村、塘铁桥村、友谊村,*镇新湖村、塘曹村、*村、漆塘村,胡埭镇上山村、刘塘村、西溪村,马山镇嶂青村、群丰村、桃坞村,荣巷街道梅园村、青龙山村,蠡湖街道陆典桥村、中北村,蠡园街道湖滨村、渔港村等24个村民委员会作为调查点。

(二)?抽样调查样本量的确定与抽取方法

1、抽样框选择与编制

按关联、精确、时效、费用四项判断抽样框优良性的准则角度考虑,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常住人口作为标志编制抽样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资料的收集、估算和摸底工作。

2、样本量的确定

从定量的方面考虑,样本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研究对象的变化程度(变异程度)、允许的误差大小(精度要求)、要求推断的置信度和总体的大小。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各镇(街道)样本量分配如下:

*

3、样本的抽取

按照系统抽样原?理,样本抽取需要一个抽样间距和一个随机起点。随机起点数小于抽样间距数,为第一个样本抽中数,以后每隔一个抽样间距抽取一个样本,直至样本数抽满为止。

(三)?监测内容

1、对样本户的摸底调查

在全部样本抽定后,对样本户所在村、样本户进行基本情况摸底调查,解决日后对调查资料汇总的分组标志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样本户所在村的地理位置、人口与劳动力、耕地使用、企业发展等情况;样本户户别、家庭结构、劳动力文化程度、从业结构、住房、土地经?营、农业技术应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拥有量、耐用品拥有量等情况。

2、对样本户日常调查

主要调查从事不同行业、职业的农村居民从各种来源渠道得到的收入,包括现金收入和实物作价收入;农村居民在家庭经?营中的成本支出。通过对样本户的日常调查,系统掌握农村居民收入情况的基础资料,确保农民纯收入计算的真实可信。

三、资料收集方法与上报渠道

根据监测内容,采取农户对期内发生的每一笔现金收入和家庭经?营中的成本支出记帐;聘请辅助调查员,定期入户核实农户记帐资料,帮助回忆估算农产品产量,每月负责对样本户资料编码后报区统计局。区统计局负责对资料再审核后,进行录入汇总分析,形成分镇(街道)汇总、推算资料,并将汇总、推算资料返回给各镇(街道),同时报*市统计局。

四、统计监测工作需要提供的保障

(一)?监测工作的组织保障

1、要求各镇(街道)党委、政府一把手负总责,明确分管领导,以镇(街道)统计办公室为主体,联合有关职能部门组成工作班子,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2、要落实具体工作人员。统计监测工作面广量大,要求高,任务重。各镇(街道)要落实专人做好联络督查工作;各抽中村要聘请专(兼)职辅助调查员,负责样本户的联络、帐页的收交、审核、编码、汇总等工作。

3、根据我区实际情况,本次监测调查工作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原?则上以《关于建立农村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定点调查制度的通知》(锡滨委办发[*]14号)明确的人员为准。

(二)?统计监测的经?费保障

农村富民进程统计监测工作对象特殊,涉及面广,环节多,数据处理工作量大,资料保密要求高,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镇(街道)要解决一次性启动经?费和维持正常运转的工作经?费,用于业务培训、资料会审等。

区对记帐户及辅助调查员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各镇(街道)、村委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本着调动积极性的原?则,再适当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五、统计监测需要做好的业务工作

(一)?样本户的抽选工作

1、各镇(街道)抽样框的编制

收集本镇(街道)所有行政村*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行政村按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低到高排队,相应人口为辅助指标,制成抽样框,用随机起点,对称等距抽样方法,抽出调查村。

2、抽中村抽样框的编制

在调查村中对每个村民小组的*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估算,将村民小组按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低到高排队,相应人口为辅助指标,制成抽样框,用随机起点,对称等距抽样方法抽出村民小组作为调查组。

3、样本户的抽选

对抽中组所有农村住户*年收入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计算出各户人均纯收入。将农村住户按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低到高排队,相应人口为辅助指标,制成抽样框,用随机起点,对称等距抽样方法抽选出样本户。

(二)?记帐及辅助调查员的选调和培训

1、记帐调查员的选调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身体健康、责任心强、字迹工整、能够胜任记帐调查工作。

2、辅助调查员的选调

要按照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有会计统计基础、熟悉本地情况、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工作经?验、工作认真负责、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标准,在每个调查村中聘请一名辅助调查员,负责30户样本户的调查资料收集、审核、编码以及其它专项调查等工作。记帐户的记帐质量将作为年终各单位“富民工程”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3、辅助调查员、样本户的培训

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各镇(街道)业务骨干及抽中村辅助调查员由区统计局集中进行调查技能、业务知识等培训;样本户由所在镇(街道)、村集中进行业务知识、记帐须知等培训。

六、统计监测工作的时间安排

根据我区工作的进度要求,调查工作作如下安排:

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7月中、下旬)

主要工作有:⑴7月中旬,拟定《*区农村富民进程统计监测实施方案》,抽选村委会调查样本框。⑵7月下旬,区政府下发调查工作文件,选定落实好辅助调查员。

人口监测统计工作总结篇(7)

【关健词】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监测设计

某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由混凝土双曲拱坝、右岸引水发电系统等建筑物组成。坝顶高程390.00 m,最大坝高138.00 m,电站装机2台,单机容量35 MW。工程等别为Ⅱ等,相应拦河坝、电站引水洞进口等建筑物为2级。电站引水洞、电站厂房、开关站等建筑物为3级。坝址区主要岩层为天河板组泥质条带灰岩、豆状灰岩,石龙洞组白云岩、白云岩夹灰岩,岩体较完整,抗压强度较高,坝基上游为石牌组砂质页岩、粉砂岩。坝址区岩溶不发育,岩体透水性弱,断层不发育。

根据该工程特点,安全监测系统设计将按照重点、一般两个层次选择监测部位,有针对性地布设各类监测设施;充分考虑当前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力求采用可靠、先进的监测手段,及时、准确地掌握建筑物及其基础从建设到运行全过程的安全性状,为分析、评价工程安全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监测设计力求做到施工期与永久运行期监测相结合,仪表量测与人工巡查相结合,人工采集与自动化半自动化采集相结合。监测系统的重点则放在对两个效应量的监测上,即变形和渗流。

1安全监测的目的

该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安全监测以确保各类建筑物在施工期、蓄水期和运行期的安全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验证设计、指导施工等需要。

首先,通过对各类建筑物整体状态全过程持续的监测,采集建筑物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温度变化各效应量的初始值、基准值和各阶段变化过程的数据,及时进行分析与评价。对危及建筑物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提出处理措施,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其次,通过安全监测提供的有效数据,检验设计方案的正确性,检验施工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期的监测,还可以检验施工方法和施工措施是否符合设计意图,也可以检验某些设计是否符合实际,从而为改进和完善施工方法和措施,优化和完善设计服务,以达到设计、施工动态结合及不断优化的目的。

此外,多项目、多功能的长期监测实践,可以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标准的改进和监测水平的提高提供依据。

2设计原则

根据该工程结构特点和地质条件,确定安全监测的总原则为“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统一规划,逐步实施”。

选取工程中有代表性的部位作为重要监测断面,其他部位为一般监测断面。重要监测断面观测项目齐全,仪器布置相对集中,对重要的效应量采取多种方法平行进行观测。一般监测断面以重要物理量为主,仅布置少量仪器和测点,以掌握工程的整体工作状态或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监测项目中又以变形和渗流为主,应力应变及其他项目为辅。

该工程建设期长达4 年,监测系统不可能一次建成,特别是施工期必须采集的初始资料,不可能等待监测系统完成后才开始采集,因而必须根据施工计划和监测规划逐步实施。但监测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在工程开始施工前进行统一规划。

3监测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该工程安全监测系统是一个由各建筑物、多种监测项目和数以百计的监测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硬软件组成的复杂而庞大的信息采集、管理、分析、评价和反馈系统。它的总体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整体系统、两个子系统、三大环节、二级监控,设计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业主单位决策”。

针对该工程建设期较长,各建筑物分区布置,运用相对独立的特点,将各建筑物分别独立形成安全监测子系统.以满足施工期安全监测要求;工程完工后,各安全监测子系统将成为整个工程安全监测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由工程安全监控中心统一管理。整个工程安全监控系统共设两个子系统,从左至右依次是:大坝子系统、电站子系统。

该工程安全监测系统的运行可分为3个环节:数据采集、数据管理、资料分析及建筑物安全度评价。数据采集包括MCU自动采集、人工采集和巡视检查。数据管理包括对原始数据的可靠性检验和必要的处理及存储管理。资料分析及建筑物安全度评价包括初步分析其规律性和合理性,对建筑物安全度作出初步评价。使用数学模型,运用多种分析理论,对建筑物的工作性态和安全度作出综合判断和评价。这3个运行环节是依次进行、相互衔接的。一般来说,前两个环节是由子系统监测站完成的;后一个环节是由工程安全监控中心完成的。

工程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安全监测系统将定期报告各建筑物运行情况;对危及工程安全的非正常工作状态,会及时向管理部门发出预警。施工过程中,安全监测系统还将监测成果和分析报告送交设计和施工单位,以便及时优化设计或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建筑物的施工与运行安全。

4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该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由混凝土双曲拱坝、右岸引水发电系统等建筑物组成。拱坝以监测表面变形、内部变形、基础变形、渗流、接缝、坝体温度和坝体应力应变为主。电站以监测进水口边坡安全、地下厂房围岩变形,岩锚梁安全和引水洞结构安全为主。另外,在左、右岸坝肩布设了少量监测设施。

4.1混凝土双曲拱坝

坝体的变形监测包括表面变形和内部变形及挠度监测,该工程表面变形采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网和精密水准点进行监测;坝体内部变形监测则采用双金属标、正、倒垂线。横缝和接缝监测也是拱坝的主要监测内容,在坝体混凝土和左、右岸岩石接缝处布设了大量的基岩变形计和测缝计,另外在5条横缝上分8—12个高程布设了约40支测缝计。在3号坝段和4号坝段各布设了一个重要监测断面,主要监测坝基变形、坝体变形、渗流压力、坝体温度和应力应变等,主要的监测设施有:精密水准点、双金属标、正、倒垂线、基岩变形计、渗压计、温度计、七向应变计、二向应变计、钢筋计、无应力计等。另外在坝体基础灌浆廊道、左、右岸灌浆平洞内还布设了测压管、量水堰等。用来监测坝体渗流和渗漏量。

4.2引水发电系统

在进水口边坡和引水隧洞各布设了1个监测断面,主要监测边坡的内部变形和引水隧洞的渗流压力。地下厂房是引水发电系统的监测重点,在主厂房、副厂房和安装场共布设了4个监测断面,主要监测岩锚梁变形、围岩和接缝变形、渗流、锚杆应力等。引水发电系统主要的监测设施有:精密水准点、测斜管、多点位移计、测缝计、收敛计、锚杆应力计和渗压计等。

4.3左、右岸坝肩

在左坝肩l号和2号抗剪洞内布设了应变计、无应力计和测缝计,监测抗剪洞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分缝及接缝变化情况,共约30个各类测点。在右岸300—345 m高程下游坝肩的地质缺陷处理区,选择4根锚索进行锚固力监测,共4台锚索测力计。

5监测系统自动化设计

5.1组成与结构

工程自动化监测系统是一个大的信息网络系统,采用二级监控、一级决策和技术支持的分级结构模式,系统层次分明,各级任务明确,便于进行操作、管理和统一调控。整个系统由大坝监测子系统和地下电站监测子系统组成,采用开放型分层分布式智能化网络结构。整个系统分为两个监控层次:第1层监控是将分布于大坝和地下电站的各类传感器就近引入相应的MCU(测量控制单元),由测量控制单元进行第1级监控;第2层监控是将分布于各部位的MCU接人工程安全监控中心,由安全监控中心进行第2级监控。

5.2监测项目及测点选择

工程安全监测系统覆盖了各建筑物及其基础,项目多而杂。对于接入自动化系统的监测仪器,首先应力求少而精,突出重点断面(部位)的监测项目和测点,并确保这些项目和测点能实时监测,长期可靠运行。其次要求在关键断面(部位)能够采集到足够的重要信息,以便建立安全监控模型。

按照目前国内国际公认的“以变形和渗流监测为重点,适当的配置一些应力应变测点”的原则或思路,并根据该工程监测设施具体布设情况,初步考虑将大坝和电站的重点监测断面(部位)和可实现自动化测量的全部变形监测仪器、渗流监测仪器和约l/3—1/2的应力应变监测仪器接入自动化系统。考虑到左、右岸坝肩不是监测的重点,因此这两个部位的监测设施不进入自动化系统,这样既能突出关键项目和测点,又能有效控制自动化系统的规模。经比选研究,拟接入自动化系统的监测仪器主要有以下几种:(1)变形监测仪器。双金属标仪、垂线座标仪、倾斜仪、多点位移计、基岩变形计等。(2)渗流渗压监测仪器。渗压计、测压管、量水堰计。(3)应力应变监测仪器。无应力计、、温度计、测缝计、钢筋计及锚杆应力计等。

5.3监测设施

2、 第l层监控设施。第l层监控设施由分布于大坝和地下电站的各个MCU和接入MCU的传感器组成。大坝部位配置8台MCU,接入的仪器包括垂线座标仪、渗压计、基岩变形计、测缝计、钢筋计、裂缝计、温度计、应变计、无应力计等。地下电站部位配置4台MCU,接入的仪器包括多点位移计、锚杆应力计、锚索测力计、渗压计、测缝计等。

(2) 第2层监控设施布置。第2层监控由安全监控中心来实现,监控中心由2台监控主机、1台激光打印机、1台复印机、2台刻录机、2台UPS电源、2台防雷击隔离电源、2台网络适配器、l套监控管理软件组成。安全监控中心主要功能包括管理整个安全监测系统的图纸与文件,以及所有的仪器、仪表资料;控制和接收各MCU传送来的信息,并且按照不同的监测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根据资料绘制各种图形,编制表格,并进行管理;对工程性状进行分析,提供整个工程定期的安全监测月报、年报,以及汛期及异常情况下的日报或紧急报告等。

6 结语

安全监测系统是监测建筑物及其基础、边坡、洞室运行状态和工程安全状态的耳目,可为业主提供决策依据。建立一个可靠、高效能实时分析、快速反馈的安全监测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专业和学科,需要统筹考虑、精心设计,以使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优化、布置方案合理。该工程的安全监测设计,遵照“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总原则,在确保有效监控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立了“以变形和渗流监测为重点,仪器布置少而精”的设计思想,经过分建筑物、分部位、分项目的反复比较和精心研究,建立起一套集中、精简、高效的安全监测系统。该系统既有监视工程安全的灵敏“耳目”,又有分析判断工程安全程度的智能“头脑”,它将在工程施工中逐步建立、逐渐完善,运行水平将日趋提高,对该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