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信息化制度

企业信息化制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0 14:53:34

企业信息化制度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1)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优化

一、相关基本概念

1.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作为管理信息资源的会计信息,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领域方面的信息技术把会计信息进行取得、处理、传递、储存等应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维护其会计信息的完整和安全,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及时协调市场经济行为和控制市场活动,利用企业权责分散而产生的相互联系却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其日渐具体化的拥有控制职能的程序、措施、方法,对此予以系统和规范化,使其成为一个严密完整的会计体系。

二、企业内部控制在会计信息化影响下的促进作用

与传统的手工记账相比,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执行,大部分的数据是依靠网络直接采集的,并与相关外部系统相连接,促进了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发展,使绝大数业务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趋势,实现了跨职能、部门的业务处理。正是因此如此,企业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具有意义的影响力。

1.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1)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因为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已经实现企业共享会计信息和信息的及时收集与更新,所以企业管理者能够较为细致的了解基层工作的完成情况,企业财务经理对于信息决策的优势不复存在,财务管理逐渐扁平化。

(2)对于企业有关风险评估的影响

①加大了风险评估范围。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全部责任都高度集中于数据处理系统。所有的信息都以磁性介质存储于电脑之中,假如没有适度的控制机制,使用者就可以随意的浏览、复制、删除、篡改却不会留下任何迹象。这样企业就会处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新风险中,加大了企业风险评估范围。

②加大了员工道德风险程度。会计信息化缩小了凭证之间相互的可证明性和制约性,使传统手工环境下具有的优势(相互制约等措施)失去了原有作用,极大的加剧了内部控制的难度,使得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变得非常重要,增加了会计人员的道德风险。

(3)对监督的影响

监督是评估内控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运行质量的过程。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可使一部分的监督过程自动完成,并实现实时监督;另一方面单纯的签字、盖章不再是授权的唯一方式,授权中的交易授权可以由计算机自动程序完成,这就模糊了授权的过程,失效控制往往在发生之后才被发现,极大的加剧了内部控制的难度。

2.对内部控制的促进作用

(1)对内部控制活动的促进

①优化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流程化的管理是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主要管理方式,完成了企业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模式,使企业各部门间更全面、及时、准确地实现信息沟通。

②改进控制技术。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授权责任体系是指能够行筛选,沟通量化信息,是组织运营制定遵寻的标准,并实现控制部分活动的自动化。

(2)对信息与沟通的促进

沟通的基础是信息,会计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实现了企业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不仅使企业个部门与财务得到良好的沟通,而且为股东、客户、供应商等外部群体提供一个稳定的沟通渠道。

三、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路径

企业会计信息化就是应用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发送与接收,达到内外数据共享,为其他相关的部门、行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这是网络带来的最大优势。为了与企业信息化相结合,企业应该建立一套适用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内部控制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新环境下的企业行为。企业决策层要有效地管理经营企业,必须建立新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将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进而有效地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

1.重塑控制结构,强化企业文化氛围

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更改了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传统的控制结构是对物质资源维稳且对其有效利用;而新的经济市场环境则要求控制结构是要以信息化专业知识为基础,就是说,从只关心企业自身利益进步到关心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从追求效率、整合资源、经济性发展到协作创新、挖掘潜力,重新塑造竞争优势。会计信息化的改革使会计信息共享模式成为现今内部控制构建的基础平台。

员工在企业中不仅是内部控制的主体还是内部控制的客体,所以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设置都是以人为中心设立和实施的,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地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通过强化企业文化氛围,使内部控制的理念扎根在企业员工内心深处,逐渐形成员工的精神支柱和坚定信念。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规范企业的员工行为和生产经营活动,让无形的文化氛围形成的理念固定企业有形的内部控制。

2.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会计信息化在给企业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企业在开放的网络中暴露出更多的财务风险,会计信息化加大了企业评估财务风险的程度,导致企业不仅要维建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还要结合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特点,建立优于传统的、极具当代市场经济特点的会计信息化风险管理机制。

严格的控制风险,做好防范应对措施。企业与信息化系统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信息化风险出现时,如果企业没有做到有效控制,信息化出现了系统故障,从而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为之也付出了代价和损失。因此,信息化后企业应当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制定缩小风险的预防方案,方案的方式方法可以多样化,有必要也可以加大投资来处理,从而降低会计信息化系统出现错误带给企业的影响和损失。

3.健全内部审计,完善外部监督体系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势必会衍生新兴的管理监督技术和体系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环境对于当代审计的需求。在会计信息化模式中审计工作不仅要延伸到企业内部的系统更要延伸到外部网络系统。审计将从现场的定期审计进化到网络在线的实时审计,就是说通过连续的实时抽取证据进行审计;其工作重点应该着重于检验企业内部形成的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真实性。

内部审计不仅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的合理性,同样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为减少会计信息化处理过程中的无形化、程序化、集中化和自动化,差错所体现的重复性和连锁性,企业须提高会计各人员的文化素质,强化企业的内部稽核与审计,定期测试和检查企业信息系统的工作情况,根据平日检查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分析处理确保系统的安全、准确、高效运行。

社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及社会群体等组建了企业中会计信息化的外部监督系统。实行会计信息化是对传统会计的运作流程和工作范围的巨大颠覆,大量信息直接由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生成。为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完善新型的外部监督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社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及社会群众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监督,还原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面貌。因此要想建立健全信息一体化,有效的外部监督体系是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长久不衰的必备条件。

总而言之,实行会计信息化不仅是市场发展的需求,也是企业管理者拓展企业的必经之路。目前,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优化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此环境下,企业只有在会计信息化角度上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优化,才能长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素娟.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2)

本文对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内部控制,问题,策略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condition, directly affect the rationality, economy, and efficiency of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in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afeguarding assets and resources security and integrity, authenticity, accuracy, reliability of accounting work,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decision. Perfect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This article on how to improve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information, internal control, problems,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的一种管理制度,但又不是一般的管理制度,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制度。一般管理制度是以管理某种经济事项为内容的一种规章制度,而内部控制制度则是以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为总体,采取一系列专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对所属控制系统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

1992年,著名的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要素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要素。在经济环境主体发生变化情况下,内部控制要素范围扩展,内部控制系统由单一的以会计记录控制和岗位监督控制为主,发展为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多元体系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作为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约束机制,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从最初的内部牵制发展到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直到现在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其控制功能越来越强,这一切的实现,则必须依赖于精确的控制手段和高效的运作机制。在信息社会,内部控制功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系统既是内部控制的对象,也是内部控制的物质载体。信息化平台下,企业内部控制具有以下特征。控制环境呈现动态性、控制目标实现多元化、控制活动实现及时性。

内部控制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管理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控制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业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已主导着国际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然而,对我国来说,对内部控制的全面认识才刚刚开始,与西方先进、发达的内部控制相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尚处于发展阶段,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存在下列问题。一是组织控制、道德准则控制更加复杂;二是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三是控制活动存在漏洞,包括业务流程更新滞后、信息安全访问控制不严、信息化初始化问题和具体业务控制存在不良现象;四是信息沟通不通畅;五是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缺乏适当的监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外先进管理思想、方法的引入,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已蔚然成风。企业如何完善内部控制是企业整个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也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管理机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内部控制面临新的挑战。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转的前提是信息传导和反馈的快捷和准确,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企业资源,以便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优化内部控制流程,企业应以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为契机,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针对信息化条件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以完善内部控制。

一要实施信息技术治理,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制度安排。信息技术治理是指,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制度安排,制定与企业战略相融合的信息技术战略,并从战略投资、企业管理变革的角度,降低信息技术产生的风险。站在公司治理角度实施信息技术治理,将使良好的信息技术治理有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而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将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要建立风险管理信息子系统,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就是通过对风险的控制以实现其目标。企业实现信息化后,提高了运作效率和速度,提升了经营效益,同时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管理方式产生了冲击,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就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预警以及控制等来实现优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在信息化条件下,我国企业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才能真正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真正促进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要实施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形成由人员、硬件、软件、信息、运行程序等组成的管理平台。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实质就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一个搜集、储存所需材料,按照特定的规则和方式加工处理有关资料,并通过反馈机制对资料的获取及处理过程加以修正,再获得满足特定目的的信息的过程。信息系统审计是独立于信息系统的审计师,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有效,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的检查与评价,向被审计单位的最高管理当局,提出问题与建议的一系列活动。信息系统审计综合运用IT技术与审计理论和方法为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提供合理的保证,包括评价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划与组织方面的策略、政策、标准、程序和相关实务;评价企业在信息系统技术基础设施与操作实务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及效率,以确保其充分支持并促成实现企业的商业目标;评价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计划,这些计划可以保证在发生灾难时,使企业持续处理业务;评估业务系统与处理流程,确保能够根据企业的业务目标对相应的风险进行管理。

四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效果,使企业当局及时掌握运营状况,为企业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并保证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首先,信息化战略性计划应当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紧密相关,并保持一致。再次,通过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会计及相关信息的报告负责制度,使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其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五要 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企业需要对内部控制的设计程序进行定期检查,而控制是否按照设定的程序运行也需要进行监督。许多国内企业的规章制度非常丰富,但其中大量制度及其中的内部控制内容已经过时,不再适用于当前环境下的企业。此外,许多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并未得到有效地执行。对这两种情况,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企业管理层根本无从准确获知。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使一部分的监督工作自动完成,并且可能实现实时监督,从而提高监督的效率。。同时,可以尝试控制自我评估(CSA)。CSA有助于提高组织内部控制的自我意识,帮助人们了解哪里存在缺陷以及可能引致的后果,然后采取行动改变这种状况。CSA对于企业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改进内部审计程序和业务流程以及控制风险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3)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企业的档案管理相对于一些职能部门较为落后,仔细分析,大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信息化步伐的推进与国外企业等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要对我国目前企业档案信息化的管理现状进行一个较为全面地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够对症下药,最终解决。

(一)建设步伐问题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爆炸、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但是与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相比,档案信息化的进程却相对比较缓慢。企业的领导人对于经济效益最为看重,在其思想上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还不够重视,因此依然沿用过去的传统管理模式,致使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

(二)管理水平问题

仔细分析我国目前企业的档案管理,依旧以传统的文档管理为主,即便是使用了计算机,也只不过是将文档在微机中进行简单地存储,并没有进行存录前的选择,杀毒防护措施也不到位。这些问题都使得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比较低下,阻碍了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三)人员素质问题

现代社会企业的档案管理处在传统管理模式朝着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在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既有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又精通电脑操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但是纵观企业的现状会发现,在企业内部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相对较低,由于企业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因此这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以中老年为主,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掌握较为困难,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本领较弱。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档案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因此作为企业的工作人员,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改变过去的旧思想,树立新观念,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一)转变观念,加快建设步伐

要想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步伐,首先企业的领导应该转变思想,在企业内部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加大投入,例如软硬件设施的保证、人才的引进、系统的各种维护等等。在资金上要严格保证,使得各项资金能够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下一步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才有可能加快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二)落实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要想实现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就要对企业的档案管理进行全方位地指导,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使得档案在信息转换、存储的过程中都能够保持原有档案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做好过渡期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制定的相关措施,责任到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三)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针对目前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现状,要加强对其的专业培训,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使之能够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需要。另外,要从人员的结构上进行一下调整,引进既有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又对计算机精通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4)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1-2]。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1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5%,占全国GDP的36%左右。

2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2008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437亿元,2009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514亿元,较2008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17.6%。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2009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2008年提高23.7%。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70.5%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80.6%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100人计算机拥有量由2008年的28.8台提高到2009年的32.3台,增长12.2%;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长8.0%。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29%,50.1%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2.3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2008年的48.6%增加到2009年的52.1%,增长7.2%;从ERP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0.5%。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73.2%)、发布信息(71.4%)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4页)

度还相当有限,如CAD,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远高于管理。就整个制造业来说,ERP管理软件普及率仅为10.4%。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涉及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只能拥有1~2个层面的管理系统,或者不能将其中的每个分项管理系统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岛。

3发展对策

3.1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培养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制造企业自身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融资,包括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等,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还应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制造企业给予大力的扶持。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率,制造企业还应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造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用于引进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培训企业员工[3],根据不同层次员工对信息化的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分开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3.2加强宣传,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加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技术规范等,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广其经验。多数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政府有义务帮助这些企业重新认识信息化。企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更应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制造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如果没有全员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实施信息化只能是虎头蛇尾,难免夭折。作为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应该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对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用的认识。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会计信息化技术是企业发展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还很不完善,中小企业缺乏对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领导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到位,使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加快推进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实施,保障中小企业稳步发展。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1.减轻工作量,节约成本

会计信息化是应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关的记录和核算工作,操作方便,也便于查找数据资料。既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为企业节省了生产资料,减轻了企业的支出。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小,企业要想生存发展除了加强企业的管理运营机制,还要有节约意识,保证企业的能够良好运行。

2.转变会计职能

中小企业由于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在财会部门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雇佣临时会计完成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企业缺乏对财务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财务工作容易出现漏洞。中小企业应用会计信息化技术,保证了会计数据记录及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方便了对财务数据的筛选和分析,转变了会计职能,拓宽了会计职能范围。

3.规范会计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中小企业应用会计信息化技术,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质量。在计算机系统中导入会计数据时,还提高了录入的准确率。财务岗位的统一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财务制度,加大了财务信息的审核力度,提高了中小企业会计工作质量。

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中小企业引进会计信息化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人员要转变以往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要求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计算机技能和会计信息化相关知识。会计信息化所具有的自身优势,是改善中小企业会计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中小企业领导决策的基本要素。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完善

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制度的不完善使会计信息化运行出现困难,不能保证会计信息化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中小企业在应用会计信息化之前,就存在财务制度的不完善以及财务方面的漏洞,这些问题在应用会计信息化后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另外,有些财务人员对会计信息处理软件不能熟练操作,出现会计记录错误和核算错误等问题,容易造成电子会计信息丢失的现象。有些企业虽然采用了会计信息化,并制定了会计信息化制度,但是仍然按照传统的会计方式进行工作,忽视了会计制度,使会计信息化制度形同虚设。

2.中小企业领导不重视

中小企业领导对会计信息化技术不够重视,没有从根本上正确认识和看待会计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员工对会计信息化的看法,使企业财会人员不能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化,限制了企业财会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企业领导进行企业管理的决策效果。

3.信息化管理不统一

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经济条件选择适宜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会计信息化软件品种多、功能和质量各不相同。由于对会计信息化软件不能进行统一管理和规范,没有对企业安装使用上的监督机制,使不少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会计信息化软件,这种自由性的选择,使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很难确立。

4.会计人员不能掌握计算机技能

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要求财务人员既要熟悉会计知识,也要了解计算机的技能。不少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只具备基础的会计从业资格,不能运用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导致会计信息化技术不能顺利开展。有些中小企业年龄稍大的会计人员会使用简单的计算机技能,但与会计信息化要求的计算机技能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他们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速度较慢,并且已经习惯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对会计信息化技术存在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三、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问题的措施

1.建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要建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完善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权限管理等管理控制制度,并确保这些制度在实际工作运行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和完整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加大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中小企业领导对会计信息化要有明确的认识,对信息化技术要有足够的重视。企业领导对这项工作提高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财会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作风,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就要依靠科技创新的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管理者应在保证自身认识正确性的基础上,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既提高员工的认识水平,还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员工掌握会计信息化的专业技术和应用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管理

中小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管理,要保证会计人员能够严格按照企业制定的会计信息化制度进行工作,严格执行正确的工作流程,同时企业要加大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力度,要杜绝会计信息化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政府职能部门要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调研,并结合调研结果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会计信息化规范标准,保证中小企业引入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正常进行。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中小企业在财务人员的选择上要具备计算机技能、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从业资格证,这是进行财会工作的最基础要求。中小企业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工作,以较高的速度适应和顺利实施会计信息化。企业中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他们可以采取单独培训的方式,让他们逐渐适应会计信息化。

四、结语

会计信息化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财务的工作效率。建立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信息技术人才,解决了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发展上的问题,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化 内部控制

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成为我国地方经济的主体力量,税收的重要来源,就业的主渠道,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强,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度低等问题。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是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有效实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重要保证。

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前提和核心,对于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发展,它的本质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过程,体现的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全面创新、变革与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尤其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信息化的方式已为企业所知,但仍有部分企业未能充分认清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尚未着手建设。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意识薄弱或者目的不明确。

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出于成本考虑,普遍认为本企业没有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必要,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会计记账。即便是已经初步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认为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只是单纯的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而这些仅仅是会计信息化发展初级阶段的目标。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其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且制度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许多制度形同虚设。而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在企业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3、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存在问题。

(1)数据的备份问题,按照电算化相关法规中有关规定,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数据的备份,且要双重备份,并分人分地保存。但实际执行中很多企业不能坚持定期备份,使得电脑一旦出现故障,就会造成数据的丢失。

(2)一些会计信息化下新增的重要会计控制工作无人负责,如会计凭证审核、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维护等,导致凭证的处理缺乏监督,档案收集不全,系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3)会计信息化下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完全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部分企业从节省成本出发,忽视会计岗位之间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互相牵制的内控基本要求,会计人员身兼多职,会计数据安全性存在威胁。企业会计人员可以利用职务之便侵入企业内部财务系统,侵呑企业财产,或进行会计造假。

(4)部分企业对会计电子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造成会计电子档案不能及时归档,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符合要求。

(5)未制定相应的会计电子档案保管制度,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甚至企业会计信息泄密。

4、中小企业缺乏复合型人才。

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需要精通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专业理论的人才。目前精通会计专业理论的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对会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计算机专业人员又对会计专业理论比较贫乏。因此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5、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仅是对手工系统的简单替代。

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功能结构了解仅限于账务处理部分,不能完全掌握财务会计软件的结构与性能,造成功能使用的单一化,未发挥其应有的成本控制、预算管理、财务分析与管理决策等作用,存在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出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功能。

二、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建议

1、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

政府要大力兴办中小企业社会服务机构,逐步引导建立由政府、中介服务体系和厂商共同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支持、服务与保障体系,在管理、财务、法律、战略等方面给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形成一个完善、诚信、高效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给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企业的领导要充分认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企业会计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与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和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企业领导应该从长远利益着想,树立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提高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保障的观念,支持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

3、建立会计信息化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防范会计信息化安全风险。

面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计算机设备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会计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积极采用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存储技术、身份识别技术等安全措施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

4、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信息技术水平。

地方会计管理部门在会计人员后续内容中,应加强会计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培养一支具备较高计算机技术水平与会计理论水平的师资队伍,针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先进实用的培训菜单,并做好深入中小企业开展会计服务工作,从整体上提升当地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水平。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保障体制研究”(2010d051)、湖北省会计学会重点会计科研课题“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运用研究”(hbkj2008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小企业促进法及我省实施办法执行情况的报告,湖北省人大网 2008-12-10

[2] 郁玉环 陈芳德 小企业会计问题研究[j] 会计之友2008(4)

[3] 张玉红.基于会计信息化的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 2008(1)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7)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

1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5%,占全国GDP的36%左右。

2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2008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437亿元,2009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514亿元,较2008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17.6%。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2009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2008年提高23.7%。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70.5%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80.6%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100人计算机拥有量由2008年的28.8台提高到2009年的32.3台,增长12.2%;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长8.0%。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29%,50.1%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2.3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2008年的48.6%增加到2009年的52.1%,增长7.2%;从ERP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0.5%。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73.2%)、信息(71.4%)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还相当有限,如CAD,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部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远高于管理。就整个制造业来说,ERP管理软件普及率仅为10.4%。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涉及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只能拥有1~2个层面的管理系统,或者不能将其中的每个分项管理系统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岛。

3发展对策

3.1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培养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制造企业自身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融资,包括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等,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还应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制造企业给予大力的扶持。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率,制造企业还应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造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用于引进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培训企业员工[3],根据不同层次员工对信息化的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分开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3.2加强宣传,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加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技术规范等,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广其经验。多数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政府有义务帮助这些企业重新认识信息化。企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更应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制造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如果没有全员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实施信息化只能是虎头蛇尾,难免夭折。作为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应该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对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用的认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