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学教育论文

数学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7:59

数学教育论文

数学教育论文篇(1)

摘 要:分析了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学数学教学;应用分析

近些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目前在教育领域中应用得也越来越广泛,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中学数学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是未来数学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传统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些缺点

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比较古板,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代教育的趋势;传统的数学教学缺少弹性,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大部分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很多本意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选修课,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必修课的一种延伸,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相结合,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调节学习的进度,同时计算机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内容等进行恰当的调节;整体的学习环境更加开放,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邮件来更好地交流,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数学之所以难以学习,就是因为它的抽象性和严谨性,现代信息技术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来进行数学的学习,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生动,更好地培养起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

数学教育论文篇(2)

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编入了不少“小常识”,为学生展现了悠久的数学历史文化,我们应充分加以利用。例如,在《圆周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绳测法”、“滚测法”等原始实验,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使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数学规律,然后通过“小常识”向学生介绍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过程及对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并介绍我国从秦朝开始就实行统一度量衡,以及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为了与世界接轨,将原来的“重量单位”改为“质量单位”等,实行新的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如在空间与图形部分,可以介绍七巧板的有关史料,特别是古人给出的七巧板构图,使学生感受到几何构图的优美和我们祖先的智慧。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在学习了较大数的读写后,以环保来作背景材料:一个人如果在刷牙时不关水龙头,那么刷一次牙要浪费一杯水,请你计算你们班级一天会浪费多少水?全校的同学一天共浪费多少水?全国一天会浪费多少水?这个数一定是一个很大的数,由此,学生就对这个大数有了实际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有了节水意识。所以,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生活化

纵观数学的发展与形成历程,数学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新课程改变了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学科本位、互相割裂的弊端,注重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数学人文教育中,一是要把数学训练与语言积累训练相结合。发展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表达能力。如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有位教师从一年级抓起,学了数的认识,让学生观察家中、校园以及上学路上的事物,每次上课前用2~5分钟时间交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又如,在应用题、文字题教学中以及试题讲解的过程中,可通过分析题中的语言表达,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进行数学语言训练;二是要把数学与社会、自然、体育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在《统计》教学中,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对本地人口、新建房屋、家电使用,各种车辆购置、社区建设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使学生对计划生育国策、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家对地方建设的投入等有所了解和认识,从中感悟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再如,在体育教学中铅球、铁饼场地的画法,也让学生感到数学与各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三是学数学与用数学相结合,如在学习小数应用题时,可为学生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与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三、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渗透生活化

数学新课标前言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在“实施建设”中指出:“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领略数学命题和数学方法的美学价值。”数学的美体现在符号、公式、逻辑、语言的简洁美、数和形的对称美、统一美,还体现在数学命题、解题的方法巧妙、灵活、有趣的美等方面。不管是谁,每解开一道有趣的难题,心中总会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成功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力展现数学的美学价值,通过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例如,在一次考试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正方形地里设计了一座花坛,使花坛的面积占正方形的三分之一。小小设计师们各尽其能,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花坛,不少学生在设计中注重了对称美。又如,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安排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扑克牌,其中红色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计算±24,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过程,然后公布在游戏期间采取多种比赛方式,使学生在游戏快乐、竞赛的气氛中感到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让教师在引导探究中贴近生活

从数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它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数学内容,并编抓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如在应用题数学中,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再去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数学《工程问题应用题》可以补充这样的题目: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老师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丛书?这道题能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从数学手段看,要重视综合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使用先进的数学手段,增加数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五、让教师在多元评价中应用生活化

数学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乡镇小学;数学教育

在这推崇效率的时代,小学数学教育要契合时代的要求,需要运用多样化与科学化的教学理念。许多数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为了学生日后的成才,付出了很大时间与精力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想做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除了自身不断的努力外,还要长期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学习交流,互相启发,教学设计的完善是没有终点的。1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现在的乡镇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较强,甚至有些孩子有点自私。教师需要花时间了解自己所教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往的教学经历积累的经验与成功并不适合当代的小学数学教育,需要用心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诉求。仅仅将课本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里,学生会做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用合理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1]。在教学中多运用课件将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易懂,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用启发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练习中联系已学的知识,注意知识的迁移。在互相学习交流的基础上,结合经典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才会更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要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2高效利用多媒体等新颖的教学手段目前,我国各地区的乡镇学校均有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硬件设施,机器样式和表现方式都很新颖,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水平。

我市小学现已配备“电子白板”,它是集电子黑板,投影仪,网络教学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是提升数学教学趣味性的有效手段,在具体的知识点讲解中一个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生动、连续、精炼的知识呈现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该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另外,像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对加深知识的印象,巩固记忆效果很好。数学是实际应用中产生的科学,完全可以把知识点实际问题化,加强学生的代入感,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难题的能力。这样的思维并不是真的去解决某些现实的问题,而是让学生有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体验。

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是以缜密的思考为前提。3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知识后,数学的思维会有种逻辑的美感,此时加以引导,学生会有成就感,进而对数学产生兴趣。目前在一些乡镇学校中“读书无用论”颇有市场,如果不注意教学的趣味性,不容易吸引学生。在教学中难度适中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学生会发觉认知矛盾,认知冲突得到解决,求知欲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提出新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动力。适当利用学生喜欢比赛与竞技的心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是很多小的成功的累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领悟成功的喜悦。培养兴趣的方式不局限于课堂,利用自习时间举行班级的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历史讲座、数学典故与笑话、逻辑推理故事都可以尝试。活动中更容易找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长此以往有利于兴趣的养成。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从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思维习惯[2]。在乡镇小学数学课堂上要掌握好习题与练习的尺度,适当的重复对学生的记忆与做题的准确度有明显的提高,这种方法的过度使用虽然能再小幅提高效果,但是对数学的兴趣有着潜在的伤害,解题机器是不会成为数学家的,一个国家没有一定数量对数学有兴趣和热爱的人,数学研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小学的教育是基础教育,在社会唯分数论的思潮影响下,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一直被弱化,如果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日后学生的潜力将难以得到发挥。假如数学老师忽略了这点,为了分数的极限,不断要求学生做枯燥的练习和作业,容易厌烦数学。学生体会数学之美与深感数学的抽象难懂的界限不是那么的清晰,不容易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天分的学生对数学习题的忍耐度是不同的,针对实际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做法。

数学的课堂的气氛不宜特别严肃,小学生毕竟是孩子,学习能力和思维还在发展中,对教学效果不能操之过急,有时课堂也应该具有游戏性,课堂最后的时间做数学游戏是可以考虑的,对知识点的巩固效果也不错。时常把课堂剩余时间变成数学游戏时间,以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计算与理解的深度,扩展学生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有显著的效果。在基本定理的讲解与基本的题量都完成的比较好的前提下,课堂可以热闹一点,一小部分课时进行数学游戏,是把数学知识的应用熟练化,对提高成绩有着很大的帮助。城市教育与乡镇教育有着很大差异性,体现在经济实力、教育硬件、教学水平等方面,面对乡镇小学数学教育相对落后的局面,广大数学教师需要不断的努力,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

作者:吕娜 单位:本溪市溪湖区石桥子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数学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素质;文化教育功能;数学教育是文化系统;数学精神的教育价值

1 不同的数学观和价值观导致不同的数学教育观念,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数学教育

如果把数学看成是数学知识的汇集(即数学活动的结果),就会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如果把数学看成是一种思维活动,就会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正是近年来数学教学研究的重大成果,它已经被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把数学看成一种文化系统,就应该把数学教育看成是数学文化教育,和前面两种数学教育相比,这是一种全新的数学教育观念。

2 把数学教育看成是文化系统,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即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数学的结果

众所周知,数学活动不仅仅是个人的活动,它还打上了社会的历史的烙印,因此还必须对它作宏观上的考察和分析,这样就产生了数学是一种文化的认识,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现代数学已经发展为一种超越民族和地域界限的文化。数学文化是由知识性成份(数学知识)和观念性成份(数学观念系统)组成的。它们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创造物。数学家在创造数学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和改造着自身。在长期的数学活动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共同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数学观念成份所制约的),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文化群体——数学共同体(数学文化的主体)。

3 一般地说,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用价值——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

(2)形式训练的价值——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3)文化价值——提供了一种价值观,倡导一种精神:它集中地表现为数学观念在人的观念以及社会的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知识型的数学教育看重数学的实用价值,能力型的数学教育看重数学的能力训练价值,而文化型的数学教育则在注意到数学教育的实用价值和形式训练价值的同时特别看重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

(4)作为一个例子,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学习平面几何的感受来体会一下数学的文化价值。爱因斯坦说:“在12岁时,我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就是在一个学年的开始时,当我得到一本关于欧几里德平面几何的小书时所经历的,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至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想象的印象 ……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在我看来是无容置疑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了……对于第一次经验到它的人来说,在纯粹思维中竟能达到如此可靠而又纯粹的程度,就象希腊人在几何学中笫一次告诉我们的那样,是足够令人惊讶的了。”爱因斯坦说,正是这种“逻辑体系的奇迹,推理的这种可赞叹的胜利,使人们的理智获得了为取得以后的成就所必需的信心”。 爱因斯坦的感受,体现了欧氏几何所蕴藏着的文化价值,而这正是文化型的数学教育所致力开发的。

4 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集中地体现在数学观念的价值之中

数学观念是数学文化的核心,它是数学共同体(数学文化的主体)在长期的数学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数学精神、数学意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式等等都是数学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文化学认为:观念系统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文化特质的最深刻的体现。不论是文化对特定的社会成员的影响,还是文化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通过观念系统的作用来实现的。具体来说,数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数学观念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来实现的;数学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则要通过数学观念对社会观念的影响来实现。由于人的观念是构成其心理素质的核心要素,而社会观念又是构成民族素质的核心要素,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数学文化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

5 除了数学观以外,数学文化教育观念的形成还受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的影响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看成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显然,这和数学文化教育观念的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由于数学观念实际上是数学共同体成员在长期的数学活动中形成的深刻而稳定的人格模式,表现为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处于心理结构的最深处。因此,重视数学观念系统的发展就成为促进人的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

6 十分重视数学观念特别是数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就成为文化型的数学教育的一项根本特征

当然,能力型的数学教育也十分重视数学观念的发展,但是它的着眼点却是和文化型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在能力型的数学教育中,仅仅把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念看成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手段(尽管是一项重要的手段)。但对于文化型的数学教育来说,发展数学观念系统就不仅仅是一项手段,而且是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了。因此,文化型的数学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数学观念的智力教育价值,而且更注意充分发挥数学观念,特别是数学精神在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

7 能力型的数学教育和文化型的数学教育的差别还表现在前者看重数学观念在方法论方面的意义,而后者则更看重数学观念系统在价值观方面的意义

能力型的数学教学和文化型的数学教学都希望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都重视迁移,都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口号。但是应该看到两者之间的侧重点还是有差别的。和能力型的数学教育相比,文化型数学教育更追求数学活动的成果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因为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数学家,并不一定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数学能力,只希望学生能通过数学学习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良好的精神品德。显然,这后两项任务只有通过这种大范围的迁移才能实现。这样,文化型的数学教学就表现出如下的特点:

(1)更注重数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特别是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注意从生活的例子中找到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的胚芽。

(2)适当地降低“硬数学”(数学知识、数学技巧、数学能力等)的要求,提高对“软数学”(数学思想、数学观念等)的要求。

(3)降低形式化的要求,注重理解和应用。

概括地说,文化型的数学教育具有“泛数学化”的倾向。

(1)数学观念和能力都是在数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不论是能力型的数学教学,还是文化型的数学教学都十分强调过程。但是,即使在这个方面,这两种形式的数学教育也是有区别的。能力型的数学教育特别强调数学思维过程。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数学活动确实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维活动构成了数学活动的主体。但是,文化型的数学教学在重视思维活动的价值以外,还注重情感活动、审美活动的教育价值,并且认为即使在数学教育中,这种价值也可以独立于思维活动而存在。这样一来,文化型的数学教育就突破了“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的框架。

由此可见,今天,我们已经不能把数学教育仅仅看成是“能力的教育”、“思维的教育”了,应该看到数学教育同样具有文化教育的性质,这样的认识可以为数学教育开辟出更广阔的空间。

(2)即便在思维活动中,这两类不同的数学教学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求真意识,就必须突出逻辑和演绎的地位,这往往会过分地加大教学的难度,过分地增强数学教育的专业色彩,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这就违背了数学文化教育的初衷。因此,在文化型的数学教学中,必须根据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采用一些策略,以取得两者的平衡。如:

①要坚持数学的严谨性。要让学生体会到,原来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价值观和思维方法,是十分强调严谨的(以至于在数学证明中只承认演绎的结果)认识到经验、观察和直觉往往是不可靠的,因此我们不能相信它们!让学生认识到演绎思维的价值,认识到对演绎方法与理性精神间的关系,并自觉地接受数学对证明的要求。

②当然,这里所说的“超出想象的严谨”,是以学生的眼光为参照系的,追求过度的严谨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事实上,只要能让学生感觉数学是严谨的,而且这种对严谨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就基本上达到了文化教育的要求。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重视提出问题的思维环节,注意介绍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理性探索精神;重视问题的概略性解决的思维环节(即大思路),以突出数学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淡化问题特殊性解决的环节,淡化特殊的技巧,避开对解题细节的纠缠,降低教学的难度。

(3)适当降低形式化的要求。注重实质,注重理解,追求“悟”的境界。必须在重视逻辑思维和演绎推理的同时,注意直觉思维和合情推理的作用。要严格地区分猜想和定理,做到“大胆猜想,小心求证”。注意对直觉进行逻辑的分析,追寻导致直觉产生的原因。注意对逻辑过程进行“直觉的浓缩”,实现逻辑与直觉的转换。

(4)重视对思维活动的反思,自觉地分析思维过程,加强对思维过程的监控和评价,这应该是在文化型的数学教学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5)适当采用局部公理化等方法,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达到严谨的要求。

(6)文化的养成,观念的养成,主要是对文化的继承,这反映了文化教育的社会性。数学观念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文化继承”行为,和技能与能力不同,现代的数学观念并不是通过训练(那怕是强化训练)就能建立起来的,它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具体的文化继承行为又是由每一个个体完成的,因此,文化型的数学教学十分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

以上两方面都要求我们为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和宽松的环境,具体地,它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如下特征:①淡化目标。这里要淡化的是“目标管理”式的,功利主义的目标,而不是数学教育的总目标。文化型的数学教学的总目标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通过教育来影响学生的观念(特别是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以达到提高其素质的目的。这个目标必须通过长期而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实现。因此那种目标管理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不适用于文化型的数学教学,而且是有害的。

②重过程,重体验,轻结果,淡化功利色彩,不以成败论英雄。③尊重学生的个性,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④重视范例的作用。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把“科学传统称之为范式”。他说:“对于科学传统的继承而言”,“具体的范式比抽象的道理更重要,也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这类范例,让学生认真学习、欣赏这些范例,并仿照它们进行自己的工作。值得指出的是,教师的行为也应该具有范例的作用。⑤重视学生的潜意识活动。⑥注意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建立课堂文化的新规范,形成宽松、自由、热烈的氛围。⑦文化型的数学教育对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文化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作为现代数学文化的代表参于教学活动的。教师的价值观念在他的教学活动和日常言行中会得到充分的反映,并对学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正如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NCTM)发布的《教师规范》中所指出的:“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他们能由教师而感染到对数学的热爱以及体会到数学是人类思想的一种创造。”

除此以外,文化型的数学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还要求他们具有更宽广的知识面。数学教师应该熟悉数学史、科学史、文化史,应该具有哲学、数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素养。总之,教师只有在熟悉了数学文化的规范,并自觉地接受它对数学活动的全部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胜任文化型的数学教学的任务。

(7)实际的数学教育应该是多层面的,多视角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能力型的数学教育和文化型的数学教育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都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在提高学生以至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作用,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是综合性的,应该兼有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文化教育的成分,并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阶段对其侧重点做出调整。一般地说,在义务制教育阶段,应该适当地加大文化教育的成分。

参考文献

[1]丁石荪,张祖贵.数学与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徐利治,郑毓信.数学模式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3]克莱因.数学与文化,载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数学教育论文篇(5)

1.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研究性学习单指研究性课程,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问题的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研究性,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己有的经验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实现学习的过程。

2.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提出问题形成课题阶段

首先,可从生活实际中选择研究性课题。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利用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是首选。教师要因地制宜,发掘资源,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的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其次,以现有数学教材为背景创设研究性问题。可以把教材中的习题改编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因为数学习题中有一部分是开放性问题,也就是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固定的问题,而开放性问题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相吻合,因此,开放性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因而作为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问题就为学生走入社会在心理上和能力上做好了准备,充分体现了现阶段数学教育的价值。

(2)实施研究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参与指导。由于学生层次不同,选择的课题也不同,教师参与分析指导,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信息收集阶段的指导工作。这一阶段学生开始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因此,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这时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避免学生产生过强的挫折感。二是综合研究阶段的指导工作。经过信息收集的自主学习阶段,学生重新回到学习小组中,利用他们所学到的新知识对问题作出评估。三是课题结题阶段的指导工作。课题结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要撰写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

(3)总结反思阶段

研究结果产生之后,还应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以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指出该课题的价值,研究的成功之处,存在的问题,以求获得进一步的理性认识。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反思是有意义学习的重要环节。

实施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其着眼点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从单纯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二、数学建模

1.数学建模的基本内涵

设计数学模型的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即用数学的方法将一个表面上非数学的问题或非完全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完全形式化的数学问题,其实质是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因而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发现暗藏在深处的数学奥妙,并对实际问题中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复杂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关系或规律,从中抽取出恰当的数学关系,从而把这个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工具处理这个模型,使实际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对于学生数学建模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

2.数学建模的教学途径

让学生学会数学应用,进行数学建模的教学,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基础知识,没有扎实的数学理论知识,数学建模只能是空谈.我们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对数学建模具有促进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

教师应当强调建模过程中的基础知识的应用,当学生面临新情景、新问题,试图去解决时,帮助他们与自己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己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就必须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的技能。因此,往往需要进行检验和优化,因此,又带有更大的挑战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数学建模教学帮助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把实际问题的主要特征、主要关系抽象为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来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从而形成完全的数学关系结构系统,最终把实际问题化成数学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从周围客观环境中抽象出数学结构关系的能力。因此,以培养学生数学化能力为主的数学建模是数学与客观实际问题联系的纽带,教师应该努力搞好数学建模的教学,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传统的习题演练,使他们进入生活、生产实际,进入一个更加开放的天地,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由来、数学的应用,体会到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数学。

三、实习作业

(1)良好的教学秩序是顺利完成实习作业的前提。因此,首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实习作业的意义,明确实习作业的要求。

(2)实习作业必须改变原来的作业形式,必须联系实际,到实际中去。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技能,才能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3)实习作业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深化学生的认识。

(4)实习作业的要求要难易适度,并从本校实际出发,内容要易于学生在实习中用数学语言相互交流,以便他们能够阐明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实习教学的效果。

四、问题解决

通过对“问题解决”有关概念的澄清,“问题解决”作为学生数学发现过程、探索过程和实现再创造数学的过程,其各个阶段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个综合能力,它是前面提及的诸种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与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强调问题解决教学有助于上述各种能力及意识的培养.数学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更侧重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建构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模型及问题进行变换的能力,对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阐释和处理的能力。从中我们发现二者具有十分惊人的类似之处。也即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也同时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因为问题解决过程对能力的要求也正是数学应用能力的要求。因此,问题解决的教学对于促进数学应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数学应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马忠林,任樟辉.数学思维理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王营.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渗透.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9)

数学教育论文篇(6)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有人对百名中小学数学教师和大学数学系研究生进行过这样的调查,当你接触到数学这个概念时,你把数学想象成什么?通过调查,结果显示,76%的人想到的是计算、公式、法则、证明;20%的人想到的是烦、枯燥、没意思、成绩不及格;4%的人回答是使人聪明、有趣、有用。该调查虽涉及面不广,但很有代表性,数学教师如此认识数学,数学教育中正确的方向值得怀疑。

在新经济时代的数学教育中,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发展的数学观。数学应该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天文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也是经济学,建筑学,会计学的工具等等。数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起越来越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数学对社会的贡献已从间接服务转变到直接干预,也就是说,数学的社会功能已从为其他学科提供工具,发展到直接创造价值的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数学的本质将必然会赋予更为完美的涵义。

二、新经济时代数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1.在数学课程方面

数学基础教育课程从教学内容上,要逐步增加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矩阵变换、数学文化、优选法与试验设计、风险与决策和视图与投影等内容;从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改变那种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要方法的教学模式,努力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领域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意识,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2.在时展方面

在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教育全球化。就目前而言,教育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资源共享”,一国教育体系的预设功能已经可以部分借助于其他国家的相关资源来实现,包括资金、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等等,共享全球教育资源已经从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并且在高等教育中依赖性逐步增加的“全球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三、在数学教育中渗透经济问题的现实意义

1.激发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经济问题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经济生活中,这样就可以为他们了解生活中简单的经济问题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探索中感受经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唯其如此,学生才会更愿意接近数学,学习数学。才会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此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的数学教育才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2.学以致用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数学知识应用于银行业务,如储蓄、贷款、货币兑换等,例如:比较一笔款每年转存一次比一次存五年所得利息相差多少,则更能从容对待住房贷款、助学贷款问题;会比较等额还贷,差额还贷,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还贷方式,进一步处理好银行业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险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数学知识也正能涉及坐车、坐船、坐飞机的保险,财产保险、人寿保险问题等。此外,数学知识还可应用于广告、有奖销售、彩票、折旧和税利率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小到水果买卖问题,大到大型企业运营。都需要考虑如何使成本最小、利润最大。还可以把数学知识作为预测的武器应用于市场经济中,分析商品在市场运行中的供求关系。避免盲目性。此外,在国民经济中的供求的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积累、消费、产业结构及对外贸易等有许多问题都涉及到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还有证券市场中的股票、基金等。这就是我们在数学教育中渗透经济问题的意义所在。

四、新经济时代在数学教育中渗透经济问题的教学途径

1.数学建模理论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迫切要求数学教育作出反映。如何把非数学问题抽取成数学问题,数学建模应运而生,数学建模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做数学”达到学数学的目的。此外,计算机迅速发展,为重视建模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数学模型大多是以一些实际问题中归纳出来的模型。但是进行教材整理以后,用简洁地定义,定理的方式加以叙述,往往掩盖了这些模型的实际背景,就比较重要、数学中容易运用的经济问题模型作简单论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如移动公司有两种本地通话计费方式,第一种方式为无月租、本地通话费0.3元/分,第二种方式为月租费5元,本地通话费0.2元/分。问:对于本地通话,如何选择手机计费方式?这虽然是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经济问题,但可以通过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设通话时间为X分,所需费用为Y元,第一种通话方式可表示为:Y=0.3X.(X≥0);第二种通话方式可表示为:Y=5+0.2X(X≥0)。通过建立如上数学模型,把简单的经济问题渗透到数学课堂中,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题解决经济问题

“课题学习”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课题学习”的设置,不是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注意数学的现实背景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课题学习”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课题学习”体现为:第一阶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强调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第二阶段以“综合运用”为主题,在继续强调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运用”的要求;第三阶段则以“课题学习”为主题,强调了以“课题”为标志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3.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经济问题

所谓数学课外活动,一般是指国家教委颁布的现行教学计划以外,不受数学教学大纲限制的,在数学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参加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数学教学活动。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课外活动时,选取一些生活中简单的经济问题,结合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如:教育储蓄的利息、商品打折问题、会员卡购买问题、手机资费问题等。

总之,在新经济时代的数学教育中,渗透经济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学以致用,服务于现实生活,而且有利于资源节约,社会和谐发展。基于数学教学中研究经济问题意义重大,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作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经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郭志林:知识经济社会对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要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11).

[3]魏悦姿:树立信息经济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新理念[J].商场现代化,2005(4).

[4]徐卫卫:浅论新经济时代的高等数学教育[J].职业时空,2007(11).

数学教育论文篇(7)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出数学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逻辑体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中的问题,这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可行和有效的选择。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了数学的影子,“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能加强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的理念培养,除了能使学生提高观察力以及分析能力外,还能提高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而这种思维是难以凭借单纯的课本进行教授的。

2.将数学科学放在西方文化演化中进行考察

古希腊人的数学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与科学的发展、现代数学与高科技的结合都体现了数学科学与西方文化发展的相对同步性,数学的发展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将对数学的学习与研究放入西方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有利于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另一种文化学习,让学生感到数学的生命力和张力,以此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通过学生主体介入的方式来推进数学理念教育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现行教育的重大弊端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抑制。“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在实践中检验出了其巨大的危害性,被动地接受使得应该有活跃思维的学生逐渐丧失了辩证思想,导致整体学习能力大大降低。因此,现代教育应更加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真正有益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还将意识到,发挥主动性的好处不仅仅存在于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于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将帮助学生培养主动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各类问题。

4.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数学教学

网络的普及大大便利了人类的生活,相应的,也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是有重要意义的,其一,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可以主动搜集并整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取许多数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知识储备;其二,网络中的许多资源均来自他人智慧的总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他人的观点,批判性地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有利于学生构建对于数学问题的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的思维,这样的能力难以通过学生故步自封的思考而获得。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5.充分向学生展示数学在科学文化史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更浓烈的求知欲

伽利略曾说:“大自然,这部伟大的书,使用数学语言写成的。”这说明数学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于数学公式和概念的掌握,而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是数学运用的基础,而不是数学的本身。从历史的发展可以发现,物理学、天文学、力学这些科学文化史上的许多重大发展无不与数学的进步息息相关,因此,数学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和认识世界。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充分掌握和灵活运用是进一步提升自己眼界和见识的基础,只有在理论上站得住脚,才有可能更上一层楼。对学生进行拔高式的教授和培养是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这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更能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朝更深入的范围进行延伸,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精神的效果。

6.总结与讨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