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9:05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1)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理论应该解释或分析哪些问题,其研究焦点是什么?这些问题已多次被学术界争论过。有必要从跨国公司的性质、形成动因、演变和发展、内部环境条件及其与外部环境关系等角度,通过归类和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有必要总结该理论应该解释或分析的一系列问题,归纳真正属于跨国公司理论范畴的一些重要理论,并对该理论的研究焦点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理论范畴;研究焦点

一、研究背景

跨国公司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经济组织。UNCTAD对跨国公司的定义是:跨国公司是由母公司和其海外子公司组成,而且母公司最少拥有其海外子公司10%的资产。美国经济学家雷蒙特·弗农在研究过程中,划分跨国公司的标准是在六个不同的国家经营的公司。[1]跨国公司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在一个国家经营的一般公司或大型企业,它所经营的外部经营环境包含了本国和东道国的一般宏观环境(经济特征、政府关系、相关政策、技术进步、社会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等)和行业环境(竞争对手、行业竞争强度、替代威胁、供应商以及买方等),而内部环境条件却包含了母公司和其所有海外子公司的内部环境条件。因此,单独的一个理论或模型对一般公司或大型企业的相关理论都不能够全面解释或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各种现象或问题。

真正的跨国公司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而关于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2]从跨国公司出现以来,它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在不断提高,其支配能力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跨国公司不仅是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角色而且是全球政治外交方面的重要组织。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从总体上来关注跨国公司的活动产生的后果。因此,来自不同学科的众多专家和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各种方法以及运用各种理论和模型,对关于跨国公司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解释和分析。笔者通过归类和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从跨国公司的性质、形成动因、演变和发展、内部环境条以及其与外部环境关系等方面,对跨国公司的理论范畴进行了探讨。

二、跨国公司的理论应该解释或分析的一系列问题及其研究焦点

由于跨国公司的折衷性质和所处外部经营环境的庞大而复杂性,关于它的相关理论所涉及到的问题也多而复杂。垄断优势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的动因,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在跨国公司FDI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与区位选择;货币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FDI是一种货币现象;交易费用理论被用于解释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与组织结构和行为及其股权构成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市场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本质是公司内部化市场跨越国界的结果,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克服政府干预、控制所引起的外部性;国际生产析衷理论将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分别看作企业进行FDI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对FDI和跨国公司行为进行了综合解释;小规模技术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FDI竞争优势的来源,并对发展中国家FDI的动因和前景进行了深人分析;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把跨国公司的FDI活动与东道国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比较了日本FDI与欧美国家的重大差别;技术地方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FDI动机进行了解释;讨价还价理论认为母公司、东道国合作者和东道国政府的相互之间讨价还价的实力会影响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分支机构的股权结构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FDI与东道国经济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与制约的互动关系;子公司理论以跨国公司子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母子公司关系、子公司角色、子公司发展机制等;战略管理学派理论从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角度对跨国公司的FDI行为给予了全新的解释;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FDI;实物期权理论的战略投资管理特征使它能够为跨国公司投资行为的发生和变化进行对应的解释,认为不断获取期权是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主要动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透视当代跨国公司的演变及其特性;跨国公司全球持续竞争优势(GSCA)理论主要从资源而不是从产品的角度来分析跨国公司的资源定位、资源与业绩、战略选择及竞争优势;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FDI行为是外部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影响的结果;资源决定理论认为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时,对当地战略资产和经营性资源依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其股权结构战略的选择;制度因素影响论强调制度因素对跨国公司股权战略选择行为发挥着重大影响,认为国家风险、东道国政府股权比例限制乃至文化差异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此外,Grosse和Behrman(1992)认为国际经营理论解释的内容应该包括如何定义并处理跨国公司与母国和东道国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相关政策与跨国公司经营决策和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跨国公司的管理和技术转移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并认为该理论研究的焦点应该是跨国公司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Wilkins提出国际经营理论范畴的核心应该是关于跨国经营企业的理论之后又确认国际经营理论分析的重点应该是跨国公司的作用。[3]

总地来说,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总结了跨国公司的理论应该解释或分析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是关于跨国公司的本质、形成动因、演变和发展及其内部环境条件等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FDI决策、动机、行为以及其变化和影响因素,再投资或连续投资,FDI中的地理布局和区位选择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第二,跨国公司的投资模式:对海外投资分支机构的控制模式、选择及其股权的再次选择和变动行为,参股形式,控股偏好等问题;第三,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和动机,战略与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之间相互作用,战略与竞争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竞争优势的来源等问题;第四,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关系的两重性,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的东道国环境条件下海外子公司的战略和角色地位及业绩,对海外子公司的评价等问题。

另一方面是关于跨国公司与外部环境关系方面的相关问题。第一,跨国公司与母国和东道国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海外投资与外部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相关政策、发展规划、就业水平、社会文化、资源禀赋、技术进步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第二,跨国公司的竞争战略和组织结构与国际竞争环境之间的动态调整及相互适应性,外部环境对组织行为和战略选择的影响,等等。

三、跨国公司的理论范畴

从跨国公司的理论出现以来到现在已形成20余种理论学派。但是其中一些理论并未真正属于跨国公司的理论范畴。

什么是跨国公司的理论(TheTheoryoftheTransnationalCorporation)?跨国公司的理论范畴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理论?Grosse和Behrman(1992)认为讨价还价理论由于能够解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因此属于国际经营理论范畴,并认为国际经营理论就是跨国公司的理论。国际经营理论就是跨国公司的理论的这种观点已成为Rugman和Caves争论的焦点,后来又被Casson、Buckley和Dunning分别争论过。Wilkins认为国际经营理论范畴的核心应该是跨国经营企业的理论。[3]最后,Rugman(1999)在总结40年来关于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时指出,虽然Dunning提出折衷理论时美国的跨国公司占主导地位,但是随后出现的欧洲、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各种现象也能通过该理论给予解释或分析。所以内部化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就是现代跨国公司的理论。[4]吴文武(2000)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形成的必要条件,而科技革命、国际分工新模式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跨国公司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因此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各种理论实际上可视为跨国公司的理论。总之,以上众多专家和学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争论。一方面是从所运用理论的性质和研究焦点出发,把能够解释跨国公司的性质、形成动因、演变和发展、内部环境条件及其与外部环境关系方面的某一个或几个问题的理论归为跨国公司的理论;另一方面是从跨国公司的角度出发,提出属于跨国公司的理论应该解释或分析的一系列问题。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2)

论文摘要:跨国公司具有实行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以开发新技术和开发多种经营推动其发展;以利用价格竞争手段争夺世界市场等特征。

跨国公司(Trarnatianal Corporadon).又称多国公司 (Multi—natiorad Enterprise)、 国际公司([nternadonal Firm)和宇宙公司(Cosmo—carp oration等。1974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作出决议,此后联合国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

跨国公司是在 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 (地区)拥有矿山、工厂 、销售机构和其他资产,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 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它可以由单个国家的企业独立创办.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国家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跨国公司是通过输出企业资奉,在许多国家设立分公司,或控制当地的企业成为他的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及其他经营的国际性资奉主义垄断组织。它是垄断财团通过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一个由国内到国外,从生产至销售的一个超 国家的垄断体系。

联合国跨 国公司妥员会认为跨 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 哪一经济部门经营;第二,这种企业有一个 中央决策体系,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种政策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第三,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 ,信息以及和社会效益引起世人注目。

跨国公司的经营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跨国公司实行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曹管理

这一点我们从跨国公司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跨国公 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配置,并把研究与发展、采掘、提炼、加工、装配销售以及服务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仲向世界各地.而把最高决策权保留在跨国公司总公司,总公司对整个公司的投资计划、生产安排、价格体系、市场安捧、利润分配、研究方向以及其他重大决策分担责任。

如果我们把1865年德国拜尔化学公司在美国纽约州开设的苯胺工厂视作为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那么,跨国公司至今为止已有130多年历史。1888年创建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1875年创建的 日本东芝公司,1899年的电气公司,德 国乐嘉文洋行等等。这些集团在 l9世纪末期就具有当今世界公司的雏形。但在二次太战前,跨国公司的发展缓慢,其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对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微不足道。

第二次世界太战后,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 下,跨国公司广泛发展 。至 1988年 ,跨 国公司投资总额达 9628亿美元为 当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 10312亿美元的 93% ,全球 已有 2万余家跨国公司母公 司,它们设立在世界各地的子公 司已超过 10万家。近年来,由于 WTO的成立。更加带 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跨国公司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的影响日益增大。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及其给企业和投资国带来 的巨大经济决策,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子公司根据母公司的全球战略制订各 自的经营计划及措施 。

跨国公司的管理也是经历 了一定的发展 过程二次世界太战后,世界政治形势趋于稳定,许多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都在研究自己的管理之论。随着生产力 的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对管理的研究也就 日渐探人 。如果把众多的管理之论加以分类,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之论;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 资本主义管理之论;中国的社会主义特 色管理之论 。从目前看来 ,西方 现代管理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七大学派 ,即管理的程序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振、权变理论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和经验主义学振。以上这些学术思想形成了现代管理思想 ,现代的管理思想又为跨国公 司的发展 莫定 了管理基础。

二 、我国公司向绿合多种经营发展

虽然在19末期。很多跨 国公司就营业额来说 已经具有当今世界公司的雏形 。但真正实行复数产品生产的产品结构的公司 ,也就是综台型多种经 营的跨国公司 ,从七十年代 以后才得以迅猛发展,其业务经营的范围形象地说 。就是“从方便面条到导弹 。几乎无所不包。例如.美国杜邦公司和联合化学公 司联邦德 国巴登苯胺苏打公司和赫希斯染料公司,英国柯尔兹化学公司.日本朝 日化学公司和住友化学公司等化学工业公司。除了经营化学工业产品以外还兼营制药 ,食品 、化妆 品、首饰工艺品 、纺织 、冶金电子、化肥、农药 、运输和旅馆业等各种行业。

多种经营给跨 国公司营销带来极大的好处 :(1)增强垄断企业总的经济潜力 。防止 “过剩”资奉形式确保跨 国公司安全发展 ,有 利于全球战略 目标 的实现 企业的经营目的在于获取利润 ,而利润率的高低多寡取决于企业如何筹划和组织生产、销售与分配这三道前后相衍 的运动环节 ,多种经 营可以使跨国公司加强生产环节 。进行低价值的投入,高价值的产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 。达到利润最大化 (2)有利于资金合理流动与分配 。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副产品的利润率。资金的投入必须带来良好的投资效益,这是投资的必然性选择 。生产要素组合 的台理、经济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成本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国际问的生产要素组合也要忧于一 国自身。跨 国公司就是国际性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一种灵活而叉高效的载体(3)便于分散风险,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 ,行 业、种类日趋繁多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行业在年度之 间状况渡动很大,占据多个行业的跨国公 司的经 营。就不会因一项 经营的波动而影响整个公司的收益。(4)可以充分利用生产余力。延长产品生命 周期 。增加利润。(5)能节省共同费用 。增强企业机动性 。

三、以开发新技术推动跨国公司的发展

高技术是 “未来世界经济的引擎,放跨国公司之 间在这一方面展开了一场较大的角逐。更尖锐地表现在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贸易的磨擦上 。

(一)跨国公司在新技术革命中 。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跨国公司在新的国际分工 中。若要保持优势 .或从一种优势向另一种优势,就必须在研 究与开发新技术 、新工艺、新产品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跨国公司始终在 新技术部 门占领先地位 ,战后迅速 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 ,如汽车、石化、制药和电子工业等 .几乎全部为跨国公司的控制跨 国公 司注重于生产工艺的研究 .每一个跨国公司都设有专门的研究 机构 ,并得到政府大量财政资助 ,70年代美 国联邦政府用预算援 救资助了民用科研项 目的 1/4以上。

(二)跨国公司奉行特有的技术战略

跨 国公司技术转 移战略 :从全球范围比较生产成本,选择最佳生产基地 。以确保高额利润。首先 ,把研制 的专利技术应用 于母国的国内生产 ,垄断 国内市场 ,井通过产品出口满足 国外市场的需要 。其次 。经过若干年后。再将 新技术转让给设在其他发达国家里的子公司,取得当地市场的技术优势。再次,又过若干年后 ,再向发展 中国家的子公司转让技术。跨国公司转让技术要 考虑生产能力 (或运用生产技术的能力),投资能力 l或扩大生产以便利用扩大了的国内市场或出 口市场的能力 )和革新能力 (它使研制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成为可能 )。

四 跨国公司从利用价值竞争手段 ,转向非价格竞争手段争夺世界市场。

传统的价值竞争 是指企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以低于 国际市场或其他企业同类商品的价格 ,在国外市场上打击和排挤竞争对手 ,扩大商品销路。 非价格竞争是指通过提高产品质量 和性能 ,增加花色 品种 ,改进商品包装及装璜 、规格 、改善售前售后服务,提供优惠的支付条件,更新商标牌号,加强广告宣传和保证及时交货等手段 .来提高产品的素质、信誉和知名度 ,以增强商品的竞 争能力 ,扩大商品的销路 。目前跨 国公司主要从 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商品的非价格竞争能力 :(1)提高产品质量 ,逾越贸易技术壁垒 ;(2)加强技术服务,提高商品性能,延长使用期限;(3)提供 信贷;(4)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推出新产品,更新花色品种 ;(5)不 断设计新颖和多样的包装装璜 ,注意包装装璜的 “个性 化”;I6加强广告宣传 ,大力研究改进广告销售术。

五 、跨国公司扩太内部贸易

跨 国公司内部贸易 在整个 国际贸易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跨 国公 司的内部贸易是指跨 国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相互之同在产品 、技术和服务方面的交易关系。7O年代以来 ,不断发展 的跨国公 司内部贸 易 日益呈现 出巨大 的重要性 ,不仅对国际贸易体 系和贸易方式而且对 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获得详细而准确的关于跨国公司内部 贸易的资料相当困难 ,但从所获得的不太多 的资料中发现,跨 国公司内部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3)

引发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经营的失败。本文从分析跨国公司文化冲突的表现及成因入手探讨了跨国经营中的

文化冲突和融合问题及跨文化管理策略,并进一步阐述了促进跨国公司健康运营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跨国公司 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 跨文化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及大量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趋势使国内企业以及管理人员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新的问题:一方面

,如何在国内与来自于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另一方面,走出去的企业如何融入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去。跨国公司经营中如何聚合彼此的核

心能力以开拓新领域,产生的1+1>2合成效应,是其发展中共同关注的问题。跨国公司经营中因母文化、各自企业文化的差异,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它对1+1>2的合成效应有相当大的制约作用,因此,跨国公司的文化整合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将上述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发挥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

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我们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最终目标。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就是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

一、文化冲突的表现及其成因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

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企业的跨文化经营管理就是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

阶段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并由此创造出企业独特的文化管理过程。它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过程,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和

融合。文化冲突和融合作为文化交汇的两个方面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两种文化交汇的过程中总是共存其中,相伴而行。因为异质工作团队的

现实,使文化冲突和离散不可避免,而现实利益与目标的同向选择又使文化融合成为可能。这种冲突主要表现为:文化冲突不可调和;外来文化被本

土文化所同化;外来文化占主导地位;两种文化“求大同存小异”,实现融合。跨文化管理就在于把冲突双方引导到一个促进企业发展的最佳状态。

所以跨文化管理在过去管理的基础上大大强化了文化的影响,把管理的复杂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开辟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新领域。

企业跨国经营过程所面临的文化冲突其成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沟通方式和语言导致的文化冲突。由于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及其

表达方式上的不同造成了沟通中的误会,因而易产生文化冲突。沟通方式,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可以将不同文化的人群分开。由于语言或

非语言障碍的存在,人们对时空、习俗、价值观等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充分沟通往往有一定难度,容易产生沟通误会。第二,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导

致的文化冲突。宗教和信仰是文化中真正能够持久的基质,是处于文化深层的东西,它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倾向和禁

忌,影响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同时,宗教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态度,每一种文化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念,支配着人们的

行为,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观念上的差异常常会使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感到困惑和苦恼,从而可能在跨国经营中产生文化冲

突。第三,刚性的企业文化导致的文化冲突。一些企业在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时,对于如何将本企业原有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相融合关注得甚少。企业

内部人员特别是经理人员因循守旧、不愿变革忽视甚至无视东道国文化的存在及其对本企业海外经营活动的影响,沿用原来企业的文化模式,形成以

自我为中心的管理。如果片面以自我为中心,死守教条,不知变通,往往会导致企业内外文化冲突的产生和加剧,不利于企业顺利的从事跨国经营活

动。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而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成功地进行跨国经营活动首要解决的

问题就是文化冲突的问题。

二、在华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的主要问题

第一,民族性问题。中国从古代直至近代素有文化优越感,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世界的中心文化。因此来自经济发达国家的外商们所流露出的其民

族优越感使得中国雇员不买账。第二,文化认同问题。投资人员总以母国文化尺度来衡量东道国文化,就会产生文化不认同感。第三,制度概念问题

。外国投资者多来自经济发达的、有较为完善法制体系的国家,就自然用契约来要求中国雇员。而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和为贵、讲究面子和人情的社会

,中国雇员法律意识相比而言较淡漠。有的雇员在工作中常常“公私不分”,使外国管理者失去了对其的信任。第四,沟通障碍。语言是人类相互沟

通的主要手段,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化。语言不同造成沟通失败的例子举不胜举。第五,交际障碍。发达国家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与

中国文化“礼”之间的矛盾,中国文化强调榜样力量和集体的作用与西方人崇尚个性自由、我行我素等使中外方在相互交际时就会遇到交际障碍。第

六,工作态度问题。中国文化崇尚“中庸之道”等,这使中国雇员谨小慎微、竞争意识差。第七,时间观念问题。外国投资者信奉“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观念强,而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却不强。

三、跨文化管理策略

要解决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促进跨国经营健康发展,就必须有效地实施跨文化管理策略。目前,跨文化管理策略在国内的相关研究还不

多,国外可以借鉴的理论主要有本国中心论、客国中心论、全球中心论和区域中心论等。在解决文化冲突,有效实施跨文化管理战略的过程中应从以

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分析和识别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差异是企业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要消除文化冲突,首先要分析识别其文化差异。有关部门

应深入到员工和各个部门了解文化冲突的各种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第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培训,培养高质量的跨文化管理人员。跨文

化培训可提高管理人员在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通过适应性训练,使员工掌握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掌握与不同文化的人打

交道的技巧,改变态度与偏见,从而提高员工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整合,进而消除文化冲突,实现文化协同。第三,进行文化

整合,消除文化冲突。首先,价值观念的整合。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应当通过宣传、动员将不同的看法规范成为一种新的、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统

一的价值观念。价值观的整合是文化整合的核心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分歧,那么精诚团结、协作团队精神就无从谈起。其次

,制度文化的整合。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度设立不宜过于繁琐。但制度一旦确立,便要严格执行,不能循私舞弊。再次,物质文

化的整合。物质层面的一些文化要素能够进一步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惑和对企业深层观念文化的理解。比如,企业统一的着装就能使员工产生归属

感和纪律感。第四,选择合适的文化整合模式。具体说来,双方共有四种文化适应模式:其一,一体化。即经过双向的渗透、妥协,形成包容双方文

化要素的混合文化。然而,文化混合的前景有时难以预测,比如强烈的冲突、彼此的敌意。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本地企业的员工想要保持自己文化独

立性的情况。其二,吸收。一般是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取代本地企业文化。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作出整合决定,派出自己的经理层取代原管

理层。其三,分隔。即限制双方接触,保持两种文化的独立性。本地企业员工希望保持原有文化,拒绝接受跨国公司的文化时,为了避免强烈的冲突

,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其四,混沌化。当本地企业员工既不珍惜原来的价值观,将其抛弃,同时又不认同跨国公司的文化时,员工之间的文化和心理

纽带就会断裂,价值观和行为也变得混乱无序,这就是混沌化的文化适应状况。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哪一种文化整合模式呢?企业文化整合应该

看作是双方互动的过程,跨国公司有自己的打算,但要取得良好的整合效果,必须同时考虑本地企业员工的认同对跨国公司来说,采用何种模式取决

于它的文化宽容度,以及企业战略相关性,表1列示了这两种因素和文化整合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反过来,对本地企业的员工来说,他们欢迎哪一种

整合模式取决于他们对自己的文化的态度,即非常认同自己的文化并保持它,还是觉得自己的文化不好并希望抛弃它,以及对跨国公司文化的态度,

不同的组合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偏好,表2列示了这四种选择 。

四、结论

跨国企业要以实现中外文化的融合为宗旨,以实现双方的良好合作为目,充分把握好中外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优势和劣势,吸收双方文化的精髓

,做到“取长补短,共同吸收,开创特色”;注重结合企业实际,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生产经营组织、技术、产品和管理等多方面组成的整体文化

;形成企业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的企业宗旨和企业目标,统一的管理思想,统一的企业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这样不仅能消除中外文化的差异和冲

突,而且能更好地融合这种差异,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谐的工作氛围、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双方的良好合作。总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

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跨国公司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冲突,实施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卢进勇、杜奇华、阎实强: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案例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 胡宏峻:跨文化管理与全球领导[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 沈青:企业跨文化冲突与融合[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4).

[4] 彭迪云、甘筱青、彭晨:现代跨国公司成长的文化因素与跨文化管理[j].南昌大学学报,2000(10).

[5] 俞文钊:跨文化企业管理心理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 陈佳贵:跨文化管理:碰撞中的协同[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7] 张丽华、刘志刚:核心竞争能力源于优秀的企业文化[j].企业研究,2002(9).

[8] 程兆谦、徐金发:企业文化与并购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9).

[9] 陈拥华、曾建权: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对策刍议[j].企业经济,2003(3).

[10] 杨泉: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3).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4)

(一)国际管理会计的范围界定

目前对国际管理会计的范围主要界定为跨国公司管理会计。诚然,跨国公司的管理会计应是国际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内容,但如果仅局限于跨国公司,则不能完全概括出国际管理会计的丰富内涵。国际管理会计结合了管理会计与国际会计的特征,不仅包含了传统企业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还涉及各国管理会计的比较与规范。因此,国际管理会计的范围应扩展至以下三个层面:1.跨国公司管理会计;2.国际管理会计比较;3.国际管理会计协调。

(二)国际管理会计的目标

根据国际管理会计所涉及的三个层面,国际管理会计的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三个层次。其中,近期目标主要是解决跨国公司面临的特殊管理会计问题,建立适合跨国经营需要的管理会计实务体系;中期目标主要侧重于国际管理会计比较,通过分析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探索和研究各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共同规律,为协调各国管理会计实务奠定基础;远期目标则是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科学地归纳和总结各国管理会计理论,推动国际管理会计协调化的发展,最终形成一系列人们公认并加以执行的惯例标准。

(三)国际管理会计的对象

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种代表观点:现金流动与价值差量。两者表明传统管理会计的对象为一个主体内部的价值信息。国际管理会计的对象因其涉及国际经营环境有其特殊性:1.不局限于单位内部。跨国公司经营活动不仅要研究内部条件,还要研究外部环境,如汇率的变化,外汇的管制程度,通货膨胀和利息率的高低,税负的轻重等;2.不能局限于价值信息,甚至不能局限于经济信息。因为非价值方面的信息,如各国政治上的稳定性,各国管理会计教育水平的高低,均会对国际管理会计的应用产生影响;3.国际管理会计的对象是跨国公司、国际间各种组织在国际环境下经营管理、比较与规范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

(四)国际管理会计的特点

国际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国际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1.现代信息网络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计算机信息网络,跨国公司就无法超越地理环境的限制及时地收集、分析、存储以及传递经营管理的信息;2.信息范围的广泛性。既涉及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又有各国管理会计的比较,还有管理会计的协调等方面;3.信息传递的横向性。国际管理会计信息不仅在上下级之间纵向流转,而且还需要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横向信息流转,这对及时协调整个跨国公司集团的经营活动非常重要;4.信息表述的不确定性。国际管理会计信息需要进行货币折算和文字翻译,这可能会引起信息表述的不确定性;5.信息系统结构的多样性。各国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政策的多样性要求国际管理会计必须与其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政策相适应,从而使国际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包括能满足全球性和多中心经营决策信息需要的多样化信息系统结构。

二、跨国公司管理会计

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针对跨国公司经营环境的特点,为跨国公司提供满足其提高整体经营效益的信息。跨国公司经营涉及不同国家的政治、货币、税收、文化等因素,在经营过程中往往要面临一些特殊问题。

(一)跨国公司经营环境的特点

1.外汇风险问题

外汇风险指因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动而导致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价值上涨或下跌的风险。具体而言包括:(1)外币业务风险。指企业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而使实际收付金额发生变动的风险,这是实实在在的风险;(2)外币折算风险。指企业将国外子公司的外币会计报表按母公司所在国货币进行折算和合并时,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报表有关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这是一种计算上的、名义上的风险;(3)经济风险。是指子公司所在国经济状况下不稳定等因素所引起的外汇汇率意外的变动,使企业预期营业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这是潜在的风险。

2.合理避税问题

跨国公司承受较重的税收负担以及国际的避税港和税收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促使跨国公司协调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关系,减轻税负并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进行避税。

3.政治与文化风险

随着投资从间接投资向直接投资发展,跨国公司将会承担国家政治波动、税收政策变动、外汇管制等因素的风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所涉及的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还面临各国文化背景差异的风险。

(二)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跨国公司管理会计是国际管理会计的主要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与信息系统设置;2.国际战略管理会计,其中包括国际经营战略模式的选择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国际经营策略;3.国际决策与计划会计,包括国际筹资与融资决策、国际投资决策、国际市场营销决策、外汇风险决策、跨国公司内部转让价格决策等;4.国际执行会计,包括跨国公司内部责任实体、内部责任控制、跨国公司内部责任预算与业绩评估等;5.国际税务会计,包括国际资金的税收分配、资金调度以及应税收入的确定等;6.国际社会责任会计。

三、国际管理会计比较

一般而言,企业管理会计要解决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包括:(1)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strategicobjective);(2)企业需要哪种类型的资源?(3)有无监测系统;(4)评介系统及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等问题。在国际经营环境中,这些问题因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多样化变得更为复杂,我们应该对各国管理会计的特点加以比较研究,为国际管理会计的协调奠定基础。下文以战略目标的选择为例,对各国管理会计的差异进行比较。

(一)战略目标的选择

GuptaandGovinadarajan(1991)对跨国公司的战略专门进行了研究,但大部分研究文献资料表明,跨国公司倾向于选择能量化的目标,比如说以某预算数字或财务比率作为目标,但各国及一国的不同公司所选择的目标趋于多样化。一般而言,战略目标有如下几种:(1)销售额(sales);(2)市场份额(marketshare);(3)成本降低(costreduction);(4)质量目标(qualitytargets);(5)获利能力(Profitability);(6)预算与实际比较(budgettoactual)。以上每一种目标的选择都有其较适用的情形:其中,销售额与市场份额目标适用于无法控制进入成本、或主要以销售产品为主的单位;成本降低目标适用于成本中心;质量目标适用于某些生产特定产品的单位;获利能力则适用于有各种决策权的事业部(SBU);而预算与实际比较则适用于需要实行预算控制的服务单位。

(二)国际比较研究结果

RobbinsandStobaugh(1973)研究了200家美国跨国公司,发现以投资报酬率(ROI)作为其主要的目标。但因ROI存在局限性,又采用实际与预算比较作为补充。Gernon(1980)对70家美国化学行业跨国公司研究发现采用多重目标,以降序排列如下:利润、ROI、预算与实际比较。AbdallahandKeller(1985)发现类似结果。Demirag(1994)发现在英国的日本公司趋向于用销售额与市场份额作为长期目标。日本上市公司(256家)与美国上市公司(80)相比,BailesandAssada(1991年)发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Harrisonetal.(1994)通过对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和香港400位经理的调查发现,美国经理宁愿制定短期的可量化目标。

(三)国际比较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国际比较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各国管理会计的异同点,包括:1.各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比较;2.各国管理会计实务运作的基本方式比较;3.各国管理会计职业比较;4.各国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比较;5.各国管理会计所处的环境比较等方面。

四、国际管理会计协调

预算目标JapanUSA

销售额86.327.9

净利润44.735.0

可控制利润28.251.8

销售毛利30.730.5

销售增长率19.422.4

投资报酬率(ROI)3.168.4

生产成本40.712.4

Source:BailesandAssada(1991,p.137)

目前世界各国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务都明显地缺乏规范化,但是通过协调,制定一套国际管理会计的概念框架,不仅有助于解决国际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匮乏的问题,还有助于提高各国管理会计的实务水平。

(一)制定国际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要素

1.一个完善的概念框架必须有以下几个要素:(1)目的与目标(Aimsorobjectives),它们应与社会经济目标相联系,这是最基本的参数;(2)概念(Concepts),它是构成框架的支柱,这些概念为评价现存准则及建立新准则提供基础。(3)标准(Standard/norm)或原则(Pfinciples),它们为连接概念与实务提供指南。(4)规则(Rules)、技术(Techniques)与程序(Procedures),它们主要制定具体的操作指令。构建国际管理会计框架最棘手的问题是准确理解目标与概念的含义,这既与微观主体的归纳法相关,同时也与反映社会经济条件与目标的演绎法相关。

2.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国际管理会计目标的变化。(1)许多国家的政府对企业所做的社会贡献日渐感兴趣;(2)社会责任会计开始发展;(3)要求跨国公司提供更综合的信息,例如价值增值(Value-added),转让价格(Transferpricing),员工与社会福利贡献等方面;(4)管理会计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包括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数量方法等;(5)成本与收益的含义应扩展至经济——会计角度、决策模型应从社会的成本一效益开展分

(二)对国际管理会计协调的两点认识

1.制订两个层次的国际管理会计准则

联合国(UN)、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已着手考虑制订国际管理会计准则,但还未有明显的成果。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关系到全球,我们认为,可以根据重要程度制订两个层次的准则。(1)考虑各国不同的经济目标与形势,针对国际环境建立一套主要准则;(2)针对区域与国内形势建立一系列次要准则。但准则的制定与推广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将经历主要准则、次要准则、以及操作细则几个阶段。与此相适应,审计准则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

2.协调化成败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权威性的专业机构

目前西方国家已成立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包括:美国的管理会计师协会(InstituteofManagementAccountants)、加拿大的管理会计师协会(SocietyofManagementAccountants)、英国的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harteredInstituteofManagementAccountants)、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FinancialandmanagementAccountingCommittee,FMAC)。我们认为,FMAC应是指导制定国际管理会计原则、进行国际管理会计实务协调的组织机构。

国际管理会计的协调化是一项长工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难度比财务会计国际协调化的难度更大。

(四)国际管理会计协调的内容

国际管理会计协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范围内统一、规范的管理会计概念体系;2.管理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3.管理会计职业人员的国际水平和国际间的相互认可;4.国际协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支持力量;5.各国管理会计规范的动因、目标、举措;6.国际管理会计规范的障碍与克服等方面。

「参考文献

[1]Adolphj.H.Enthouven,InternationalManagementAccounting:ItsScopeandStandards,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1982.

[2]ChristopherNobes,Robertparker,ComparativeInternationalAccounting,SixthEdition.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5)

所谓跨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是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它要求管理者改变传统的单元文化的管理观念,把管理重心转向对企业所具有的多元文化的把握和文化差异的认识上,运用文化的协同作用,克服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使国际企业具有生机和活力。需要强调的是,跨文化管理,决不是文化的同一化,而是在保持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建立既有自己特色又充分吸纳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管理模式。

跨文化管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企业外部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即针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并且与企业打交道的供应者、顾客、竞争者、相关利益群体等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跨文化管理,即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的管理。

二、跨文化管理的特征

跨文化管理比其它企业的管理要困难得多,这是由跨文化管理的以下特征决定的。

1.人员结构多元化

人员结构一般分为母国员工、外派员工、本地员工和第三国员工。这些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语言使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有很大差异。即使全新的跨文化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后,这种企业文化内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特征各异的各种民族文化模式。比如,欧美管理者的风格一般是开放和直截了当的,然而亚洲员工就会觉得这种风格不舒服。同样的要求和规定,不同文化的成员很可能按照不同的行为方式执行,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同样是沉默,来自一种民族文化的成员可能以此来表示支持和理解,而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们则以此表示漠不关心,还有的文化很可能意味着反对。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与不同群体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以及存在的差异,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否则,就会引起沟通障碍,影响企业的发展。

2.经营环境的复杂性

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环境与其它企业相比有很大差别。一般企业的经营环境比较单纯,企业所属成员不存在文化隔阂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不存在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比较容易建立企业文化,也容易在管理方式、决策和执行方面取得共识。相反,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就要复杂得多,除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以外,企业成员在管理目标的期望上、经营观念上、管理协调的原则上,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风格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无形中就会导致企业管理中的混乱和冲突,使决策的执行和统一行动变得更加困难。即使建立起了新的企业文化,这种差异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继续存在。这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比较便宜的优势。

3.文化认同的过程性

跨文化企业中存在着差异较大甚至冲突的文化模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只有逐渐被人们理解和认识,进而产生关心、认同心理,才能取得共识,建立全新的共同的企业文化。因此,跨文化企业想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成员都要了解对方的文化模式,进行文化沟通以消除障碍,接受企业全新的特有文化。这个过程比较复杂。

4.管理难度增加

美国学者雷蒙德?A?诺伊等提出,在全球市场上,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文化、人力资本、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及政策的指定变得更加复杂。比如:是否要招聘本地人员;如何招聘到优秀的人才;如何培训和管理外派人员;如何激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如何协调分属不同国家的两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等。

5.管理风险加大

劳动关系问题是跨国企业经营的重要问题,因为各国的法律、管理体系、劳动关系的背景都不同,因此,当管理人员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不为员工所接受时,就有可能导致管理失败的风险。

另外,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有可能面临组织风险和沟通风险。组织风险是企业在开展国际化业务经营时,由于各子市场和分支机构的分散与独特性,使企业的管理、决策和协调变得复杂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和市场差异较大时,决策更为困难。沟通风险是管理人员面对不同文化、语言等沟通障碍,引起沟通误会,从而导致沟通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同时,沟通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三、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需要通过文化融合来规避和化解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寻找超越文化冲

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准则,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的独特文化。在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方面,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认识并协调文化差异

跨文化的认识具有两层基本涵义:第一,要认识他文化,必须首先理解自己的文化及其发展与变化、优势与不足。这是更好地认识、理解他文化,识别他文化之间差异的基础,以便扬己所长,补己之短。第二,寻找文化之间的“切点”。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本土文化的约束,站在不同的立场反观自身文化,并从中寻求本土文化和他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并且需要管理者作一个“文化差异最小化”的处理工作,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在企业内建立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有形或无形的跨文化传播组织或跨文化沟通渠道。

2.谨慎选择外派管理人员

跨文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不但要同具有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员工打交道,而且还要对付各种政治、经济和法律因素。这些因素属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管理职能的履行方式有影响。因此,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便是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指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对经营所在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对商务活动影响的了解和认识。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对其属下员工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有深入的了解,能站在对方文化背景的立场上,来处理劳动关系问题。因为许多劳动关系纠纷的产生、劳资矛盾的激化并非是简单的双方在经济利益上博弈的失衡,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因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文化碰撞。而这种文化上的不协调,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根据咨询公司的调查,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一项失败的外派任职的直接损失在25-50万美元之间,而摩托罗拉公司估计的数字更高,一名失败的中层职员每年损失为7.5万美元,而3年期任职损失约为60-125万美元。除了在经济上损失之外,还有可能破坏跟东道国之间的关系,丢失业务机会。

这就要求从事跨国经营的管理人员应大量学习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制度,特别是要了解其社会文化环境的知识。最为根本的是,要求管理者必须摒弃狭隘主义,不能有民族自大的偏见,更不能用个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应当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和市场差异,尊重异国文化。因此,企业必须采取严格的选择程序,对挑选出的外派员工进行培训,以增强其跨文化工作能力。

3.实行管理本土化

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跨国公司在经营中可以采用“本土化战略”:即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并与东道国政府、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在人才使用上,除了包括尽可能雇佣本地员工,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感之外,最重要的是聘用能够胜任的当地经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文化冲突,有利于公司开展各种业务。比如日本三洋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公司,其中三洋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是日本在中国的一家独资公司,就是实行本土化管理,尽量让本地优秀人才参与各种管理活动,目前本地员工已达到4500人。

4.跨文化培训

伦纳德·南德勒早就提出跨文化培训应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它是解决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类培训的主要目的有:①减轻驻外经理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的环境,发挥正常作用;②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③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④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⑤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另外,公司对员工提供的培训,也显示了公司对员工长期发展的诚意。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培训。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有两种基本的选择:一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部门进行培训;二是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进行培训。因为跨文化的培训并不涉及到技术或商业秘密,不少企业倾向于后一种选择。如果企业规模较小,或是一次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多,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培训成本。

参考文献:

[1]范静,秦霖:跨国公司文化管理[J].商业研究.2004(1)

[2]储冬红,郭睦庚:经济全球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4(1)

[3]张素峰:国际化经营与跨文化管理[J].长江论坛.2003(4)

[4]于俊秋:克服跨国公司中的管理障碍,做好跨文化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5]龙建辉:企业跨文化管理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6]杨晓玲:21世纪企业管理的创新--跨文化管理[J].企业经济.2004(9)

[7]杜娟:组织中的跨文化管理[J].新疆社会科学.2004(5)

[8]王帅,鲁浩,陈小毅:试论跨文化管理[J].江苏商论.2004(6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财务绩效;人民币汇率;跨国经营企业;股票收益率

汇率变动对跨国经营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分析,作为一种经济性分析,通过分析汇率变动与跨国经营企业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汇率变动是否对跨国经营企业的财务绩效产生实质性影响。股票收益率的高低,代表了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因此也代表了企业的运营绩效与财务价值。股票收益率可以反映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它受预期每股盈余的影响,反映了每股盈余大小和取得的时间;同时受企业风险大小的影响,还可以反映每股盈余的风险。

下面以中国部分上市公司为例,来说明汇率变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一、汇率风险对财务绩效影响计量模型的选择

在实证分析中,计量某企业i的汇率风险一般采用Jorion提出的如下两个模型:

其中Rit代表i公司f时期的股票收益率,Rmt代表市场平均收益率,Ret代表汇率波动率,系数β2i则代表了i公司的汇率风险。公式(b)综合考虑了市场平均收益率和汇率波动率对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公式(a)中没有考虑市场平均收益率的影响。根据JoHon等人的研究,单就β2值(即汇率风险)而言,两个公式的结论很相似,并且所得结果的相关度超过了0.9,但是公式(b)拥有更好的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水平,所以后来的研究者多采用公式(b)来展开分析。本文根据公式(b)的实证研究显示,市场平均收益率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在5%的水平下均是显著的,有相当多公司甚至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因此,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采用公式(b)来计量汇率风险。

二、样本公司的选取

样本公司的选取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国际业务比例相对较高的跨国经营企业。从上市公司中选取样本,主要是考虑其经营管理较为规范,财务信息透明,能够方便、准确地获得研究所需原始数据。“跨国经营企业”这个概念在本文中定义为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或海外产值占总产值)10%以上的公司。这样界定是因为海外销售比例较高公司的经营业绩,受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更为直接、显著,便于更直观地分析相关数据,有利于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在样本公司的选取上,本文还充分考虑了该企业在同行业的普遍代表性,由于个体原因导致的经营业绩大幅度非正常波动的企业,已经从样本中予以剔除。在此基础上,本文筛选出了符合条件的56家上市跨国经营企业作为分析的样本,这些公司的行业世分布如表1所示:

三、数据与指标的选取

1.公司的股票收益率

公司的股价充分反映了公司财务价值,所以汇率波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反映了其对公司财务价值的影响。在分析中,主要计算公司股票月末价格相对于月初价格的增幅(或减幅),但同时也考虑了派息、拆股等因素的影响。并对股价进行修正,从而得到公司股票的月收益率。

2.市场平均收益率

市场平均收益率以股市月平均收益率表示,但这里要考虑到上述56家跨国经营企业的股票分别在不同交易所交易,而市场平均收益率在不同股市中是不同的。根据上述原则,其中36家公司的市场平均收益率用上证综指的月增(减)幅表示,20家公司的市场平均收益率用深证成指的月增(减)幅表示。

3.汇率波动率

四、实证结论及其分析

运用公式(b),分别对56家公司的数据进行OLS(一般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各公司相应的β2值(即汇率风险),对β2值的简单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如果某公司的β2值为正,则人民币贬值和公司的股票收益率是正相关的;反之,人民币贬值使公司的股票收益率下降,并且β2的绝对值越大,影响幅度越大。结果显示,各公司的值较均匀地分布于0的两侧,但公司间的差异较大。就β2的简单算术平均值看,人民币在现有汇率的基础上无论是升值1%,还是贬值1%,各样本公司的股票收益率在现有基础上涨跌冲抵后,总体上仍减少0.51647%。这表明,对于以引进高端技术和出口“初中级产品”为主的大多数中国跨国经营企业来说,人民币汇率在过去和当前的小幅波动,总体上还未构成威胁。但是,对于出口利润微薄且国际竞争 环境相对恶劣的纺织服装、电子、物资贸易等行业而言,汇率波动的风险已经初见端倪。

就钢铁行业而言,尽管铁矿石进口价格被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等主要国际矿业寡头所控制,每年进口价格上涨达50%以上,但基于当前国际钢铁行业呈现垄断竞争的格局,中国的钢铁出口产品在中低端市场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因此具有较强的转-嫁汇率变动风险的能力,并可获得因通货膨胀带来的涨价收入。

实证分析显示,样本公司β2值(即汇率风险)的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集中趋势,家用电器、物资外贸、纺织服装等行业中,缺乏核心技术、盈利能力差、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受到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居于相对垄断地位的行业(如港口航运业、钢铁制造业、拥有技术优势的高科技电子企业、制药行业、陶瓷行业),则与人民币升值呈现正相关变化。由于这类企业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本文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整体上对于我国跨国经营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将是实质性的。

在汇率风险的战略性管理策略方面,相对于经营范围限于国内的企业,跨国经营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综合运用生产战略、营销战略和财务融资战略对经济风险进行管理。对于影响跨国经营企业长期竞争力和运营战略的经济风险,跨国经营企业应该抱有一种积极管理的态度。因为与欧美公司相比,中国的多数跨国经营企业还处于成长阶段,规模小、经营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小,一旦某项海外经营项目出现问题,将给公司带来致命的影响。因此,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应该借鉴欧美公司流行的运营性对冲战略,对长期汇率风险的财务影响进行管理。在运用这一战略时,跨国经营企业可以根据海外扩张的战略,选择适合于自身的策略。当前重点体现在生产设施所在地的选择、生产资源输入来源、产品的种类和范围的选择、市场和市场分割的选择以及战略性融资的货币种类选择等方面。

参考文献: 中国 论文 联盟 .com

[2]陈伟,王伟.我国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的计量与实证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3]郑瑞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对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叨.求索,2009,(8).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跨国公司 外汇资金 风险管理

一、外汇资金集中运营

外汇资金集中运营是指依照外汇局印发的《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有资金集中需求的跨国公司在其所在地银行开立国内主账户,集中运营境内成员企业的外汇资金,开立国际主账户,集中运营境外成员企业的资金和借入的外债资金。具体的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业务包括集中收付汇、净额结算、账户间外汇划转、外币资金池业务、通过财务公司办理内部即期结售汇等业务。

二、外汇资金集中运营所面临的风险

(一)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一般是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由于汇率的波动变化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的汇率风险主要是指主办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的专门财务公司,在跨国公司以外币计价进行国际业务收付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因相关的货币汇率波动所引起的应收资产与应付债券价值变化,进而产生的交易风险。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的外汇风险主要表现为收付汇风险和对外贸易结算风险。前者是指专门的财务公司在跨国公司进行本币付汇与外币收汇的兑换过程中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后者是指以外币计价进行贸易交易时,财务公司跨国公司进行将来结算时所使用的汇率存在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汇率风险。

由于跨国公司的外汇资金本身具有外汇头寸大、贸易业务复杂、涉及外币种类数量多、贸易结算时间长、交易环境复杂的特点,再加上引入的集中运营,使得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外汇风险明显增加。

(二)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通常是指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对企业的生产、销售数量和价格、成本等产生重大影响所导致的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收益或现金流量大幅减少的一种经济风险。跨国公司在成为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的成员单位后所面临的运营风险是指相关财务公司在遭遇意外汇率变动时,由其负责运营的外汇资金发生损益变化,从而影响到跨国公司的资产结构、资产总量,影响到跨国公司的日常经营的风险。

由于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对其业务领域的发展战略存在差异,对其涉及业务所在国的投入、产出及销售区域的选择也不同,造成所在国文化背景、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汇率制度、利率水平和购销成本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以后,资金的投资运用方面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筹融资方式、筹融资币种以及交易货币比重的不同安排都会对跨国公司的资产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投融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跨国公司的经营风险。

(三)内部管理风险

近年来,随着跨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和母子公司体制的建立,部分跨国公司财务资金管理问题愈加突出。部分跨国公司过度依赖委托的财展司,本身的预算流于形式,监控滞后无力。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对下属公司资金的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复核松懈,监督管理力度降低,容易爆发财务危机。部分管理权限模糊,跨国公司存在多级控制关系,子公司内部也存在分层控制关系,在管理上存在集权和分权的矛盾,形成资金管理的盲目集权或者分权,其结果都增加了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的内部管理风险。

三、风险应对建议

(一)建立健全外汇管理机制

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的集中管理政策支持力度,深化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与跨国公司共同在实践中完善现有的外汇管理机制。由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的集中管理业务涉及成员单位外汇余额上收下拨、成员单位外汇日间透支、成员单位集中收付汇与国家收支申报、成员单位的外汇委托借贷和外汇融资、以及为成员单位进行外汇理财等众多业务,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业务种类和规模也将日益壮大,国家外汇管理局应积极建立建设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业务数据的报送系统,改变现在人工采集,手工报送的方式,满足数据留存、分析、监管的需求,加强集中运营管理。

(二)采用多元化的资金管理模式

由于跨国公司的资金管理涉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运作,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对其业务领域的发展战略存在差异,对其涉及业务所在国的投入、产出及销售区域的选择也不同,造成所在国文化背景、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汇率制度、利率水平和购销成本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外汇资金管理的具体运作模式也不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报账中心模式的资金管理高度集中,适用于母公司财务部管理同城且非独立核算的成员单位,结算中心不是独立法人,适用于有多个独立的现金收付单位的大型企业集团,内部银行模式是仿照了银企借贷关系的集团内部资金管理模式,而财务公司模式则体现了一种相对分权的思想,现金池模式是当今跨国公司相对主流的资金管理模式,跨国公司应依据自身企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

(三)改善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结构

跨国公司的外汇资金集中管理业务及风险控制主要依赖于财务部门人员执行与管理。由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管理结构不规范、外汇业务及风险控制的经验不足,对外汇风险不够敏感等,使得风险发生后没有专门机构去合理解决,甚至由于时效性的缺失直接导致决策的滞后,最终造成跨国公司不必要的利益损失时有发生,因此,应改善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人员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风险分析、会计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优化整合公司各部门的专业人员组建独立的外汇资金集中运营风险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公司境外投资风险信息的搜集和风险的监管工作,形成完善的风险报告机制,制定合理的外汇资金集中风险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李超.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框架研究[J].北京金融评论,2012(2):25-32.

[2]李珂.浅议我国海外企业跨国经营中的外汇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报,2014(2):150-152.

[3]夏孟涛.跨国集团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研究――以N集团为例[D].安徽:安徽大学,2015:33-3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