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习小论文

学习小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9:40

学习小论文

学习小论文篇(1)

关键词:训练培养;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技能

Abstract:Thecooperationlearnskillinstructionandthetrainingareinthe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classroominstructionanimportantlink,mustenhance“thegroupcooperationstudy”thevalidity,mustmasterthecooperationruleskilled,theacademicsocietylistensattentivelyto,thediscussion,toexpressownviewpoint,theacademicsocietyorganizationandtheappraisal,guidesthestudenttograspthecooperationstudyrelentlesslythemethod,formstheessentialcooperationskill.

keyword:Trainingraise;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Groupcooperation;Learnskill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技能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了发展的功力和创新的活力。

学习小论文篇(2)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认知冲突,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加入知识生产的动态过程,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与内化。在德育教学中,我们应将教学的余光扫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与德育教学相悖的冲突、矛盾,并将情境进行有意的对比,通过比较式的情境体验,引发学生们对道德现象的自觉关注,调动学生们德育学习的求知欲望。那么,我们如何创设认知冲突呢?我觉得最好的素材就是学生们熟悉不过的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是最生动活泼的“活教材”,是教材的“真人秀”。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将“真人秀”与“教材版”放在一起,通过这种认知冲突,让学生们自己去感知,自己去明辨。如,在三年级“诚信为本”的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明白“诚信为本”的重要性,但是不少学生认为只要在大事情上诚实就可以了,在一些小事上,如没有写作业、放学晚回家、偷吃零食等,是没有关系的。为此,我利用隔壁班同学因放学路上偷买零食,导致肚子疼,却因为害怕父母知其真相,不敢告知缘由,而住进医院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们以角色扮演的情境呈现出来,其他同学则扮演教科书里的小老师,说一说小玲哪里做错了,为什么她会“自讨苦吃”。由此,将“诚信”由大缩小,引导学生们真正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营造探究时空,放飞学生个性之翼

信息大爆炸,不仅影响着我们这些师者,更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对象———这些接受能力更强、想象空间更丰富、实践行动更积极的小学生们。可见,在德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的耳朵“竖起来”,还要致力于打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探究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要凸显我们德育的教学宗旨,“精神抖擞”地向学生传输“正能量”,同时,还要符合学生们的“口味”,充分彰显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德育教学的主人。我在德育教学中,就时常取材生活,通过一些“时髦”的生活元素创设探究任务。如以微信平台创设“集赞接力”活动、以校园生活实例开展道德讲堂、在雷锋月等主题活动月开展“红领巾在行动”活动、在循环利用教学中开展“变废为宝”的智力大比拼等。如,在培养六年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时,我利用班级的计算机,设置了一个班级微信号,由班长进行账号管理,班级学生包括教师,都可以在微信号的朋友圈上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也可以介绍自己读过的好书。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学生们头疼的读后感转换为三言两语的朋友圈,学生不仅乐意读,更加乐意写了。

三、提供展示平台,倡导学生成功体验

小学生天真无邪,无惧无畏,这个时候的他们,更加愿意站在各种“教学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与风采,即便支支吾吾、手舞足蹈,他们也乐在其中。在德育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们这样的心理特征,在鼓励他们尝试、实践、探究的同时,还应该尊重他们的活动成果,肯定他们的创新实践,为他们搭建活动展示的平台,为德育教学打造最真实的宣传窗口,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目的。另外,我们还要建立健全的德育活动激励性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踊跃地展示自己或者小组的实践成果,吸引学生们积极地加入到“讲文明,树新风”、“争做道德小卫士”等德育活动中,并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学有所得的成就感,强化他们践行良好道德品质的信念。如,在元宵佳节来临之际,我就布置了一道“不一样”的作业,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元宵花灯,并在元宵当日,举行班级花灯会,选出“花旦灯”“创意灯”“传统灯”“环保灯”等最佳作品,在闹元宵后挂于班级学习园地。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书籍、电视、网络、请教他人等方式,收集资料,制作出风格各异、造型多变的花灯,并在每个花灯下都挂上一个灯谜。同学们积极响应,有的小组结合剪纸这项民间艺术,制作出精美的剪纸花灯,造型有窗花、生肖、灯笼等;有的小组则将传统与动画相结合,制作出了喜羊羊、机器猫、奥特曼等卡通花灯,俏皮可爱;有的小组则以生活材料为原型,制作出了书本中的小桔灯、南瓜灯等,创意无限。随后,我组织学生们利用少先队课时间,举行“展花灯,猜灯谜”的班队活动,在这个活动前,我拉上班级窗帘,让同学们的灯瞬间亮起来,为班队活动的顺利开展,渲染浓浓的元宵气氛。在气氛的烘托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趁机插入元宵佳节这个传统民俗节日的介绍,并引导学生们就元宵节的意义、庆祝方式展开热烈讨论,以此弘扬传统文化。在这个展示活动中,我围绕“花灯”这一实践成果,通过“话元宵(民俗知识大考验),吃汤圆(学唱童谣《卖汤圆》),赏花灯(花灯投票大比拼),猜灯谜(智力全开猜灯谜)”的活动主线,带领学生们度过了一个别开生面、印象深刻的元宵节。

四、结语

学习小论文篇(3)

教师是否知道运用“自我”进行教学,是否会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风格?作为一名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中充满着各种挑战,自己能否应对这些挑战或是否对这些挑战充满了信心,都是一种对自我的评估,也正是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因为自己要面对教育群体并完成一个个完整的教学单元,这种挑战的真实性可以使师范生科学地评估自己。实习中还可以不断地得到来自搭班合作伙伴、来自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其他同事的评价,这种评价也可以使师范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为自己成为合格教师找到努力的方向。总之,顶岗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既来自学生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个人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领悟,同时也来自与实习伙伴、指导教师、学校同事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来自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应用和扩展。

二、顶岗实习是师范生专业技能的检验机会

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行为的过程依赖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支持,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包括教育教学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技巧两个方面。顶岗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分别独立承担各知识单元的教学,必经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准备的过程中,师范生要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参考资料独立思考,根据指导教师曾经给予的指导自主设计教学。走进课堂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有效实施教学计划,并根据与学生的互动、学习效果和教学情境来控制和调整教学节奏的能力。师范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认为自己最能够胜任的是课堂教学环节,但同时也认为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非常欠缺,可见,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还不是非常完善,课堂教学中只能够做好教学设计的一步步实现,但却无法控制教学设计实现过程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判定自身是否完成预订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订学习目标,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来补救或改进教学工作的能力。顶岗实习时,师范生经常反映每天批改与订正作业很辛苦,其实这正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大好时机。

三、顶岗实习过程中师范生专业情意的影响与培育

师范生专业认同的教育、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都是师范生专业情意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所形成的专业理想、专业性向、专业自我等。顶岗实习,师范生第一次投入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体验教师的专业生活,是否对教育活动充满激情、对学生充满热情、对未来正式从事教师工作充满期待?还是逐渐对教师职业的艰辛有所惧怕、对教育工作的意义有所质疑、对自身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念有所动摇?全方位的实习活动给予师范生一次重构自我职业规划的机会,也是师范生形成专业理想的最初阶段。在对顶岗师范生的访谈中,有的学生直接给自己定下结论,说自己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在回校后的学习中要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走向。也有学生反应:觉得自己很适合做教师,身边的合作伙伴、指导教师等不同程度的给予自己信心,评价自己“是做教师的料”。这种适合做教师的人格特质在顶岗实习中可以得到强化,或许他以前在校的专业学习成绩并不是很显著,但在教育实践中却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和丰富的教育智慧,这种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的教师素养给予学生更多做教师的信心。师范生参与顶岗实习、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是在积累自己的教师实践性知识,为做一名称职、合格的教师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将自己的现有“实力”和“潜质”放在“教师的资格与标准”尺寸中做一个考量,从而对自己的专业素养做一次评估,找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为今后的专业追求明确方向。

四、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局限与反思

在顶岗实习的师范生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苦心竭力的教师依循着逻辑缜密的教学设计、操作着精美的课件、漂亮的板书、流利的普通话,面对闹嚷嚷的课堂无奈地继续着教学内容,沮丧地看着学生练习时自己强调了一遍却没有掌握的知识点,继续一个又一个的讲解、订正……合理的教学设计、充分的教学准备为什么不能带来有效的课堂教学?师范生最欠缺的就是课堂上综合调控的能力,它的养成依赖于对儿童、对学生群体的深度了解和自身教学情境知识的积累。

1.师范生需要缩短与“儿童世界”的距离。如何促进师范生对儿童的了解?一本《儿童发展心理学》或一门《儿童教育哲学》课程就可以将师范生带入儿童的世界吗?对儿童的特征、小学生群体特征的了解是主要依靠课堂学习还是依靠与儿童的实际交往?如何创造师范生与儿童交往的机会?“走进儿童”的课程无需用学时加以规定和限制,有关于儿童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所获得,但没有与儿童交往的经验,这些理论知识永远外在于师范生,只有主动创造与儿童交往的机会,才会了解儿童、了解这个群体的共性、真正理解关于儿童的知识。“走进儿童”需要实践的课程,如小学生兴趣小组的参与和辅导、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小学生夏令营、冬令营的跟踪服务等。现在的小学校园到处洋溢着素质教育的气息,这种兴趣活动和第二课堂几乎在每所学校开设,教师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与小学的“正式牵线”,积极介入这类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为师范生提供与儿童交往的实践机会,在与儿童的交往中走进了“小学生”这一将来要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群体。对儿童特征的了解、对儿童个性的充分感知、对小学生群体的熟识,使得师范生在今后的教学准备中做出更加适合学生、吸引学生的教学设计。同时,在指导与服务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师范生的组织引导能力、做好活动场景与活动任务之间的调控。

2.师范生需要多渠道积累教学情境知识。教学情境知识的积累依赖于师范生沉入教学场景中的机会,是微格教学和说课等实践教学环节也无法实现的教学场景,教师教育机构所组织的见习活动就非常有利于师范生习得教学情景知识。但见习的间断性、短暂性,使得师范生无法沉入这个教学场景。松散的、自主的、日常的与小学教师的“跟踪学习”便可以实现与教学场景的持续性接触。号召师范生通过学校介绍信自主联系一位小学教师,每周都抽出固定的时间来到这位教师的课堂或其他工作场景中,观摩、交流、协助这位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事务,借助自己的谦逊好学与端正诚恳的态度,与这位教师结为“师徒”,从而在职前课程学习的同时充分参与教育实践。

学习小论文篇(4)

从本质上来讲,学生本来就是学习的主体。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从学生手中抢走,严格、严厉的控制了整个课堂的教学程序。经过新课程改革,教师要将课堂学习的主置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学习《沉香救母》这一课时,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为妈妈做过哪些事呢?”提出问题:沉香为什么苦练功夫并不顾一切地前往华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结合自己对母亲的爱来探究沉香救母的心理活动,进一步阐述沉香对母亲的爱,逐步激发出小学生们的主体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模式能够充分让学生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思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学、会学、乐学,以便于更全面的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起语文技能。

二、锻炼学生的主体能力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们重视起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进而锻炼其自身的主体能力。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条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们在自身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锻炼自身的主体意识及主体能力。第一,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动机,以本身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学习语文知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起对于语文的兴趣,有了对于语文活动的兴趣,学生们才能逐步去钻研语文学习的技巧以及方法。

例如,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概括总结能力强的学生,总结文章的重点问题;引导擅长朗读的学生来探究课文中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情感,进而更好的体会文章的神韵;引导不理解文章内涵的学生相互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就某一问题进行探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然后合作讨论,使学生每堂课都与不同的伙伴进行交流,进而更好的实现优势的互补,逐步培养起小学生们的主体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自主探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选主题进行小组探究,为了达到更高效率的目的,教师可以安排同学分小组进行配合,但是,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权力。

学生的学习主动参与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之时,以班级内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对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调整,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刺激,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语文学习之中。从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水平及其学习需求出发,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之时,也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以及问题的引入来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好奇心,引导学生入境。

三、注重自主式学习方式的运用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是组成语文思维逻辑能力的关键要素,亦是推动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终极目标,对问题进行设置,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问题设置时,不可一次性暴露出所有的重点,反而需要引导学生自己逐步探究。学生对通过自身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自然会有更为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让学生基本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课堂的最后与学生就本节课的授课进行交流,并告知学生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学习《好学的爸爸》这一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交流。“在你们的心里,爸爸是什么样的人呢?”学生们可能会同时大声回答“坚强”“伟大”“勇敢”,等等,然后教师就可以以阅读内容为方向进行引导,“那么,你们的爸爸是否好学吗?”学生可能会回答“好学”“不好学”,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课文里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氛围内,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并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相联系。此外,从环境氛围来讲,教室的有效位置最好有自主学习及自主阅读相关的名人名言的悬挂,便于随时提醒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性。

自主式学习方式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就意味着要把学生的主置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人,将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激发出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同时学会同学之间的通力合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快乐,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塑造自信心,在持续的体验中感受知识的力量。

四、结语

学习小论文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学习;积极;独立

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独立性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习兴趣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锻炼能力,体验学习的成功感,明白学习的真谛。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要

1.一个核心:自主学习

探究性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学。通过研究一些课题,理解科学研究所需要的方法和理论基础。探究性学习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通过科学的态度,对现有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理解探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品质,着重培养实践精神。在具体课题的探讨中明白科学研究的方法。

2.启发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探索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在探讨过程中,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位置,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具体措施

1.合理引导,发现问题

问题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以后,需要及时地进行引导,解决问题,不能在出现问题以后将责任全部推到学生头上。其次,在探究性学习中,引导要适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够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对象。现实教学中,很多情况都是这样,老师往往过度引导,将问题和盘托出,既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又不能够使学生明白问题的全部,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格,所以,老师在这一方面应该特别注意。

2.联系实际,积极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身边能够见到的例子进行讨论。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对课程进行讲解。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方法对课程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多使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枫.关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61

学习小论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培养 教学方式 与生活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66

小学生的素养包括的方面有很多: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习惯和语文应用等等,语文是其他文化课学习的基础,是一种与社会和个人沟通交流的工具,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主科之一,学生的重视程度一定要增强。语文的学习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态度,这是人格魅力最基本的体现,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够去抓住语文学习的本质,理解语文真正需要学习的内容。兴趣的培养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只有找对了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需要老师转变教学方法,死板灌输式的教学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比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所以,转变教学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语文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结合的科目,不仅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语文,而且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语文,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而且能够恰当的使用,这样才能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一、引导学生认识语文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为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体现,掌握好了语文知识就是对中华文化的最大的传承,也是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当今社会,没有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先进技术的发明都是需要有研究报告的说明,例如当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论文就是因为语言晦涩难懂一直没有被人们理解,直到后来的科学家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世人才惊讶于这一发现,然而这又过去了好几十年了。所以说,只有充分的认识学习语文才能够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老师需要在第一节课就要向学生阐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其实每个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并不陌生,从牙牙学语开始就一直都在接触语文,而语文则是其他各科的基础,许多学生应该都能感受到,有些数学题其实会做,但是因为有些文字不认识,这就使得无法理解题目的意思,导致题目做不出来。这种现象在小学中很容易出现,所以,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其他的学科往往很难学好。因此要想做到全面发展,各科成绩都能够达到高的分数,需要做到的基本工作就是学好语文。

二、兴趣培养的方法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古语中就能看到兴趣的重要性,陶行知也认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经常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兴趣,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兴趣的培养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学习成功后能够得到无比的快乐和自豪感,产生成就感就会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亲切感。当学生们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称赞或者奖励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够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进而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分组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小组中,既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这样就能全面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的讨论和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观潮》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都朗读一下这篇文章,朗读好的小组得到一个小红花,这是第一个步骤,接下来进行课文的学习,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到文章的重点,每个小组进行回答,然后老师可以补充重点是潮来时的壮丽景象。重点引导学生们认识文中的一些比喻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通过小组的形式理解比喻句的用法和好处,这样学生就能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也才能够很好地理解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会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同时学生们的交流也能带动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教学方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来培养学习兴趣是值得老师思考的问题。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出去春游,在游玩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以及语文在自然界中的重要表现,当看到柳树吐出嫩芽时,可以引导学生想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在自然界中真实的感受古诗魅力的方式是学生最容易记忆的方法,当学生真正的置身于大自然中时,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诗人在春风吹拂、垂柳飘动、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时的感受。通过这样接触大自然学习的方法会使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转变教学方式还包括老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和探究者,师生关系相处的融洽了,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请教老师。当老师成为了学生的好朋友时,学生有什么问题才敢告诉老师,不仅仅是学习中的,还包括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老师和学生和谐相处这是一切教学方式的前提。

四、与生活密切结合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学生的学习,老师、家长和学生要有效的配合,老师可以布置一个需要和家长一起完成的作业,如一起去超市购物,学生根据家长的需要列出一个清单,到超市自己进行挑选商品。这样的作业用处很大,既让学生温习了学过的生字词,又在实际的生活中学到了许多的新词,通过这种方式会使得学生了解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重要性,从而更加重视语文的学习。

学习小论文篇(7)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2]《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联系生活,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这样,既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实践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简单的统计”时,我结合家庭用水、电、煤气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庭每月所用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填写在统计表里,来反映实际情况。再如,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常见的用卷笔刀削圆柱形的铅笔的现象,让学生仔细观察铅笔变化,然后提出圆柱和圆锥变化的问题:被削的这段铅笔前后分别是什么形状?前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小了以后的同锥体与原本这段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体积分别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数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2亲历实践——体验学习的手段

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直接经验,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二年级要进行《表内乘法》的整理和复习,我组织了一次《数学在我们的游玩中》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出示游乐园的价格表后问学生,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由于方案不同,计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有位学生说想玩转马两次,碰碰车两次,自控飞机两次,一共要3x2+4x2+6x2=26(元)。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我也可以这样玩,但我只要付16元就够了,因为我可以和另一个同学一起坐碰碰车和自控飞机。紧接着,我要求学生每人用一张30元的游园券设计出游玩方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10种方案,从而打开了学生狭隘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种实践性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经历“错误”——体验学习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问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免出现不同的错误,这些错误在体验学习中也是很宝贵的,通过这些不同错误,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解释形成答案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要允许学生“争辩”,然后,教师对这些错误进行逐个分析、归纳,认真总结“错误”究竟有哪些,各类“错误”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师既摸清了学生对问题认识不清的根源所在,学生也从老师的点拨中得到启发,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经历“错误”体验,达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更能体验到“错误”的感慨和成功的愉悦。例如在教学第十册《求平均数》时,课本有一道习题:“先锋号机帆船出海捕鱼,上半月出海13天,共捕鱼805天;下半月出海14天,每天捕鱼64吨,这条船平均每天捕鱼多少吨?”有的学生对这道题列式为805÷13+64,而有的同学列式为(805+14×64)÷(13+14)。显然,第一种列式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我就让认为第一种列式的同学阐述自己的原因,其实,他们错误地认为上半月的平均每天捕鱼数和下半月的平均每天捕鱼数相加,就是这条船这个月每天的捕鱼数。然后,我根据这些“错误”进行纠正,并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获得“错误”的体验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的结果,往往比老师灌输给他们的“答案”更有说服力,学生对此类题目印象更深。

总之,体验数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3]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应该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廖志凌.浅谈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7,(12)

[2]张术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03)

[3]劳素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问”[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