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习中医的基础

学习中医的基础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4 09:47:32

学习中医的基础

学习中医的基础篇(1)

关键词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 医学教学 应用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是2002年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基础上提出的新模式。①与通常所说的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TBL)不同,TBL是以一个小型组织化的学习环境为条件,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抓手,以教师的有效教学和管理方式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②该模式在医学教学中正逐渐被推广应用。

1 TBL模式简介

TBL模式主要以团队协作为基础,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它通过构建学习团队,充分挖掘每名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上都与学习联系起来,提高学习效率。③其基本教学过程是:组建团队(人数3~7人,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成员一般固定不变,利于建立互信与默契,使最初的“小组”变成有战斗力的“团队”)、教师布置任务(教师提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病例、问题等资料,确定学习目标和范围)、学生课前阅读和准备(主要由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可与他人讨论,可组内分工合作)、个人测试(上课时首先进行有关基础知识的个人小测验,为选择题,学生闭卷独立完成)、团队测试(小组讨论完成与个人测试相同的问题,也可另外布置选择题)、应用性练习(对提前的病例、问题进行讨论,各组选派代表陈述,组间辩论,教师总结,最后对小组和个人表现作出评价)。

TBL 以设计好的问题为导向,避免了PBL中的问题过于分散,且相对于PBL而言,既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基础和临床的衔接。④而PBL由临床病例或问题引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缺失。与PBL相比,TBL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降低,学生教师比高,团队合作加强,课外用时减少,实施难度相对较小。⑤尽管PBL克服了传统讲授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的弊端,强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PBL的上述缺陷是至今难以在我国医学院校普及的重要原因。

2 TBL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TBL模式在国外商业领域的应用已有多年,效果满意。近年来,该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医学教学中的应用逐年增多,它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上的作用已被初步证实。⑥如美国的贝勒医学院、亚利桑那大学医学院等10所医学院校主要在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开展TBL教学,取得较好效果;怀特大学在180名医学生一、二年级课程中开展TBL教学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满意度高、利于培养临床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积极推行TBL模式,已有94门课程采用了TBL教学。

由于TBL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与传统教学模式有较大差别,故到目前为止,我国各个领域的TBL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就医学教学而言,我国部分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等)本科的部分基础医学课程(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及临床医学课程(耳鼻咽喉科学、内科护理学)已开展了TBL教学。

研究认为,TBL教学能够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该模式在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还能较好地解决基础与临床教学脱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不仅如此,TBL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 TBL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学习中医的基础篇(2)

 

中医事业取得了不断的进步,社会对于职业学校的中医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诉求。革新卫生职业学校中的《中医学基础》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中医学基础》教学的质量和促进学生中医学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意义重大。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高素质人才要求标准的不断提高,如何优化卫生职业院校《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方法,促进中医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卫生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方法的使用现状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职业学校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开展并不理想。许多教师在《中医学基础》的课堂,习惯将自己当作课堂的主角,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进行中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年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失去了新鲜感,学习积极性不高。职业学校中《中医学基础》的课堂教学,表面上部分教师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教学方法脱离了《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华而不实,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1]。

 

上述情况的存在,不利于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把握,阻碍了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影响了中医临床各学科的学习和提高。因此,如何改善卫生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卫生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方法

 

1、中西医对比教学法

 

现代年轻人对于中医的认识和接触都比较少,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西医是西方从医者对治病的经验积累,但各有所长。而现代人思维方式都以西方思维方式为主,因此,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我们采用中西医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同时,吸取西医的长处,取长补短[2]。

 

以“脏腑学说”为例,中医学中提到心主血脉,且与神志相关联。这样的内容偏于抽象,这时我们可以结合西方的解剖学对心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进行补充,同时以换心手术后病人的性格变化来印证心主神志的功能,这样一来,可以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对于脏腑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把握。

 

2、尊重学生主体性,开展合作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惯用“一言堂”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学习兴趣,在中医学基础课堂上昏昏欲睡[3]。

 

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在《中医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遵循“教必须以学为立足点”的教育理念,开展合作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如“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主要方法,医者通过收集病患资料,进而分析患者的病因病机。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某种“病情”,模拟诊病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模拟合作强化对中医医理、药理的理解,提高诊断、分析病情、开药方的技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通过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让小组开展课题讨论与研究,更加深了同学们学习与探究中医的热情。

 

3、提问式教学法,建立互动课堂

 

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提问式的教学方法,以此建立起《中医学基础》的互动课堂。一方面,可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形式,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学生提问学生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4]。

 

以“气”的学习为例,在学习正课之前,我先向学生提问:我们在看武侠小说或者武打影片时,经常会看到“元气大伤”的字眼,那么究竟气是指什么?元气又指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功效?如此一来,学生在预习时就有了一定的目标,对于“气”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

 

4、利用多媒体等教具进行教学

 

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部分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不习惯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医中涉及许多抽象的知识点,还有人体中诸如穴位、静脉等的构造,仅仅凭教师的讲授、观看教材上的配图,难以充分地把握这些内容,阻碍了《中医学基础》教学效率的提高,也造成了教育技术资源的浪费[5]。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比如利用人体经络模型进行讲解,直观的学习经络的分布。更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多种角度绘制的人体经脉和穴位图形图像甚至气血延着经络穴位的动态运行,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动态的观察经络分布情况和各自的功能。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中医相关的记录片,让学生了解中医的前世今生,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学基础》的兴趣。

 

5、以人为本,培养自我养生观念,增强学习兴趣

 

医学以实用为上。鼓励学生以自己为实验品,通过《中医学基础》的学习,学会养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天人合一。在此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革新卫生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方法对于中医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中医专业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医学快速发展的推动之下,对于卫生职业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在《中医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中西医对比教学法,扎实中医知识,补充中医不足;采用合作教学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采用提问式教学法,建立互动课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进而不断提高卫生职业院校《中医学基础》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中医人才。

学习中医的基础篇(3)

为临床医生和实习生提供基础医学理论支持某一科室的临床医师可能熟知与本专业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对基础学科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所淡忘或相对生疏。让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从整体上给予解释,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另外,临床上有正在实习的学生,基础课教师可以与临床医生联合指导他们对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促进基础课教师和临床医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基础医学教师不接触临床,无法从临床实践中获得思路,提出问题。所做的课题研究虽有很多与临床相结合,但这些研究大多在动物模型上进行,所获成果离临床实际应用一般都很遥远。让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以促进基础医学教师与临床医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可行性

1制度保证医学院校的任教老师每年都有接受继续再教育的任务。以我院为例,每年需完成72学时的继续再教育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许多教师包括本人在内,参加一些与医学关系甚远的公共课程如知识产权公共教程等的培训。因此,可以将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见习纳入继续再教育学习范畴,规定一定的学时量。这样一来,既提高教师临床见习的积极性,又增加其继续再教育的实效性。

2时间允许基础医学教师有寒暑假和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统一的部署。就本教研室教师而言,因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其他各门基础课和临床学科的基础,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对较多,每人年均工作量约两百至五百多课时不等,大概折合为50-100天的上课时间,应该能够腾出去临床见习的时间。

3场所具备各医学院校均有数家附属医院,有充分的临床资源加以利用。以我院为例,院直属附院弋矶山医院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现为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是安徽省皖南及皖江地区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省级医学中心和医学技术指导中心。另外,还有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宣城地区人民医院等数家三甲和三乙的附属医院。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注意点

1建立交流互动机制临床科室很多,且基础医学教师不仅有教学的任务,还要肩负科学研究的重担。因此,要整合整个教研室老师的力量,每人每年在一个科室见习一个月,同一年不同教师去不同的科室,各科室轮流分配。每年定期在教研室内作出临床和基础结合的心得体会的总结报告,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促进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

2根据各医学基础学科特点制定见习方案各医学基础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要各个学科区别对待。根据其学科特点安排其教师见习的具体模式,到与本学科结合紧密的临床科室。

学习中医的基础篇(4)

医学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先期课程,对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起到桥梁作用,甚至影响学生整个专业的学习,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为了深入了解笔者学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效果,分析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笔者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选取笔者学校2013级、2014级护理专业5个教学班学生为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72名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72份,收回有效问卷1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认知、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整体设置的评价及课堂效果的评价。

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Microsoft Foxpro 6.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频数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认知

问卷就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兴趣和重要性的评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2%的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感兴趣,有92 %的学生认为医学基础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和为临床工作打基础。说明笔者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比较深刻,但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对笔者学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整体设置的评价

有83%的学生对笔者学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整体设置感到满意,认为学时的安排基本能满足学习的需求,有90%的学生对学校基础医学课程考核的形式和考试的题型给予了肯定。

3.对学校基础医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2%的学生认为笔者学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经常将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联系并增加反映最新基础医学发展前沿的内容,对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性学法的指导上也只有35%的学生给予肯定,有89%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突破难点、提高课程生动性和趣味性上效果明显。

三、讨论

基于这次调查问卷得出的结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加以改进。

1.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调查问卷显示,被调查学生中只有42%的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感兴趣,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按照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学生专业学习首先接触到的便是基础医学课程。学生从单纯文化课的学习一下涉入专业性极强的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大量枯燥的记忆、理解的内容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往往一开始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提高基础医学课教学效果,激发教学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正处于向自主学习过渡的阶段,教师不要完全放手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复习进程,适当地引导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应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渗透对学生科学性的学法指导,这种指导既要针对课程的特点,又要深入掌握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其次要增加基础医学课程的趣味性,比如将枯涩难记的理论通过教师的整合处理,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或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将深奥难懂的理论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和视频观看,便于学生理解。

2.有效整合基础医学课程

基础医学课程之间存在着广泛密切的联系。笔者学校现在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还沿袭着传统的以学科为单位单独教学的授课方法,同一个器官系统的知识往往需要间隔1~2个学期,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这样导致医学基础课程之间严重脱节。对学生而言,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教师而言,因为中职学校的学情,教学的难度加大。比如教师在讲授生理学某一器官系统的知识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先给学生复习回顾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否则教学将无法进行。针对这种现状,有必要探索重建一种全新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基础医学各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融合,加强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不过这种课程的整合和融合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操作上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势必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教师的惯常教学是一种挑战。其次笔者学校现行的教研组体制会增加融合课程授课内容衔接的协调难度。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整合,学校层面的宏观调控、教研室的整体运作、各教研组的有效实施缺一不可。学校应该按照教学大纲和现用教材制定出课程整合的总体教学计划。教研室则注重授课教师的合理配备及授课内容衔接的协调,同时在教师的专业培养上,要逐渐模糊课程教研组的界限,落实全科培养的思路。

3.适度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

对当今的医学教育而言,知识的讲授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已经降低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同时护理行业准入考试―护士资格考试更加倾向于实践应用,病例题型增加,加强了对护士实施干预及判断实施结果能力的考查。这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笔者学校基础医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及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引导、以案例讨论为基础、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可以作为改进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切入点。学生一进入医学教育学习阶段,就可让学生接触到临床案例,案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就笔者学校现有的学情,PBL教学法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可探索适度推行。可通过课题立项方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实践,摸索适合笔者学校学生特点的PBL教学法。学校层面,在教师教学新理念的培训、课程的整合、案例的统一编写方面应积极组织开展。

4.切实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学习中医的基础篇(5)

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生学习医学专业的基础,是为学生将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和临床工作服务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是医学知识体系中的两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医学又被分为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等课程,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大大增加。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过度的分开甚至将基础医学课程割裂开来是不科学的;过细的课程分割、过分的强调某门课程,不利于学生建立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基础医学课程中部分教材内容存在大量多次重复的现象,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反映有些内容感觉上是听了五、六遍,但都未讲明白,建议相同的知识由某一学科的教师专门讲授,把知识讲明讲透,避免多而不精、不深的弊病,不要做无意义的重复[3]。浙江大学医学院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六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一门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教学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包括基础医学导论和基础医学各论1-4)”,教材的总字数由430.9万字下降到285.5万字,课时由405学时降为320学时。这样做避免或减少了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节省了师、生的精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值得借鉴[4]。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医学院的解剖学科和妇产科学改变传统上前基础后临床医学教育的教育模式,打破基础与临床的界限,将二者有机结合,创建了“临床解剖学和妇女健康(ClinicalAnatomyandWomen’sHealth)”课程[5]。目前我校将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原来按课程的十几个教研室整合为五个学科群,加强了课程间的交流,我们以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实验进行了有机整合,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提高了效率,效果良好。同时,也在加强课程内的改革,如生化课程将原来相关联的但分散的数个实验整合为一个生化大实验,对学生建立整体的思路有明显的帮助。

2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基础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的医学基础课教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培养医学生。这和综合大学中的一些类似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教学目的不同,不能互相替代,基础医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而应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学科中要有既懂基础医学又懂临床医学的教师,美国一些学校40%以上医学基础课的教授是在职的临床医生。我国大多数医学基础课的教师毕业于医学院但不是在职的医生,这种状况在教学思路和实际教学及科研中限制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联系和结合[6]。医学课程来源临床实践,医学基础课程是为临床服务的,体现在两个方面:是后续的临床课程的基础知识;也是将来临床工作的依据。但我们常常注意了前者、忘了后者,忘了或很少向学生介绍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局部解剖学与外科手术学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局部解剖学(Regionalanatomy)是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阐述人体器官的解剖关系,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决定一个外科医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只有掌握局部解剖才能使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得心应手,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减少并发症,使手术获得较好的效果。外科手术学(Operativesurgery)是专门研究手术的技巧、方法、条件的科学,是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科大学将上述两门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局部解剖学与手术学”课程[7]。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解剖学教研室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开设了“临床局部解剖学PBL专题(包括胸前壁、腋窝局解与乳腺癌手术,胸腔纵隔局解与冠心病,腹股沟区局解与腹股沟疝,结肠上区局解与肝移植,盆腔局解与直肠癌,四肢局解与骨关节损伤,腮腺区局解与颌面外科,颅脑的断层解剖与颅脑CT/MRI,颈部局解与甲状腺手术,心血管系统与心血管疾病)”[8]。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人,邀请临床大夫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章节,将临床的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带进基础医学课堂,不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9]。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临床解剖学和妇女的健康”课程中,学生解剖尸体、参与了教学和关于妇科解剖与妇女保健的临床相关会议,该课程强化了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培养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基础学科概念和技能[5]。在部分局部解剖的教学中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给学生授课并示范性解剖,当学生感受到局部解剖与临床实际应用(尤其是外科手术)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明白“成功手术的过程应是没有错误动作与多余动作的解剖过程”时,他们的学习目的进一步明确了,枯燥的解剖学课程变得生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要我学”真正变成了“我要学”[10]。

3合适开展PBL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首创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研究性教学法,该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过程,提高了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实质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科学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11]。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基础的研究性教学,增加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基础医学的相关课程中采取适当的研究性教学,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的策划、指导、促进、评价和鼓励下,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小组内学生的充分交流与沟通,小组成员的协作与团队的集体智慧,解决学习过程中一个个问题,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既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又实现了基础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知识的交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PBL教学法为代表的研究性教学法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98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将PBL教学法引入我国,目前我国许多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课程都开始尝试应用PBL教学法[12]。但我国的医学教育是在高中毕业后进行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后的精英教育有许多的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不完善,其医学知识几乎为零,这是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开展PBL教学的困难。我们有计划的组织了相关教师在不同层次(课程组/学科群/基础医学部/基础与临床间)对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讨,并在部分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中开始了研究性教学的尝试与探索。我们的体会是,结合我校的实际,可以在基础医学的有关课程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PBL教学。

4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同医学学科的结合

按理说,有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就可以做一个合格医生了。但一个成功的医生还应是一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向人们传达健康知识,还须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美国哈佛医学院(HarvardMedicalSchool)的“病人、医生”课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医学院“病人、医生和社会”课程都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同医学学科的结合,这是因为医学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在医学实践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是密切结合、难以割裂的;同时,学习期间的情境如与今后运用知识的情境相同,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13]。医生的工作基础就是和患者沟通合作,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和处方只是工具,而与患者的成功沟通并赢得患者的配合,是一个成功医生最重要的技能。除了专业知识,医学生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交际和合作能力,美国的医生除了看病、手术,还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向社会各界的人们传达健康知识,同时也赢得了人们对医生职业的尊敬[14]。

学习中医的基础篇(6)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中医学习现状

    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学生,其特点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中医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基础,而这正是这部分学生薄弱的环节。再加之笔者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没有任何有关医学的知识,这就使本来就晦涩难懂的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更加困难。比如在讲五脏的生理联属时,就要讲到大量的临床实例,学生听起来就感觉非常吃力。

    二、明确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抽象、复杂,难以掌握。如对阴阳、五行、气、精、经络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生难以理解,但这些理论却贯穿于所有的中医课程中。二是思维差异。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西医截然不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同时接受两种医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的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且学生从小接受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西医,对中医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内容容易混淆。中医学习和西医学习同时进行,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和西医的解释有很大差别,学生很容易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另一种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要求学生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观点。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1.提问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需要,在课程结束前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学习“气”时,笔者提出问题:“武打电影中常常出现元气大伤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气?元气又是什么?气分为几类?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提出问题,笔者对问题加以解释,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找出理解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能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脏腑学说与西医参比教学法

    教师在中医学基础藏象教学中,讲授生理功能时,与西医的观点对照讲授。如心的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在讲述心主血脉时与解剖学联系,可用血液循环途径及心脏的腔室结构来理解心主血脉;讲授心藏神时用日常与心相关的成语来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来说明心与神志有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触类旁通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其中一个观点是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体。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周围环境入手,触类旁通地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比如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作为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感知,讲解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区分自然现象与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教学法

学习中医的基础篇(7)

高等医学院校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设了诸如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方向)等非医学类的医学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熟悉相关医学课程及基本理论知识,作为专业基础,基础医学概论正是使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基础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所以它成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

一、课程性质地位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概要介绍机体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课程,它是一门融会贯通基础医学各学科、廓清基础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它突破了传统医学课程的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从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组,融合了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10余门课程的内容,使基础医学知识体系高度融合,课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简要的、明晰的认识。它是我校医学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考查课程,为这些专业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基础。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学时总计11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08学时、考核2学时。适用于四年制药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学生。

三、课程目标

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了解基础医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的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具有将所学知识按系统进行串联、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相关课程的网络学习拓宽知识面,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兴趣,增强自主学习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为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教材和课程资源的选用

根据课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学时,考虑教材的实用性、系统性和融合性,我们选用了刘利兵主编的《基础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基本教材。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前述相关课程教材和牡丹江医学院校园网中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参考资料与课程辅助资源。

五、课程教学实施

(一)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务处、基础医学院及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组成的教改小组负责论证审核教学大纲等,由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任教学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成立教学组-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总结反馈。课程教学在第二学期进行,一学期内修完。

(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法,如在部分章节采用以临床病例为引导的课堂讨论式教学,通过病例引导和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有关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问题,学习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章节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系统等与临床基础理论相关的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辅以学生自修教师辅导答疑的教学方法,如与中学学过的知识相关且易懂的内容(细胞、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等)以学生自修为主,教师答疑、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六、课程考核

本门课程考核性质为考查课。考试方式为综合评价学习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课程结束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出勤和测验构成,测验方式由测验教师决定,占总成绩的20%;课程结束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及权重为选择题60%、名词解释10%、填空题10%、简答题20%,占总成绩的8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七、教学效果与课程评价

通过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平时测验、考核等形式,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我们将课程考核作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评价的主要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笔试,根据课程命题标准、实施教考分离、设A、B卷,有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客观评价教学效果。以百分制评分,课程最后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80%,学生平时的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对成绩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意义。2012年6月我们对我校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29人、药学专业本科学生27人,共计56人,进行了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6份,回收56份,问卷有效率100%。同时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药学专业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进行分析。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药学专业整体学习态度端正,全体学生对目前班集体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有75.87%的学生对目前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药学专业全体学生认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与本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帮助很大”或‘‘有一定关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在这一问题上,有51.72%学生认为课程开设与专业相关性大或有相关性。

在授课条件相同和试卷难度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利用牡丹江医学院成绩分析软件将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药学专业所有学生成绩输入该系统,生成最终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成绩分析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同等教学条件下,药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成绩优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班级整体学习气氛,学生个体对开设课程与自身专业认知度、课堂实际运行中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水平,都是与最终的学习成绩效果成正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