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时尚管理论文

时尚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09:03

时尚管理论文

时尚管理论文篇(1)

“爱米丽·布兰”的微笑

与蒙娜丽莎神秘莫测、含蓄内敛的充满成熟女人韵味的微笑不同,《爱米丽的传奇命运》(2001)的海报上爱米丽·布兰的微笑却带有某种荒诞、精怪、夸张和顽皮的漫画色彩,特别是在那圆溜溜的黑眼睛、齐刷刷的黑刘海儿以及红彤彤的绒线衣的衬托下,再加上那布满小星星的草绿色背景的辉映。当然,这跟导演让-皮埃尔·儒内是漫画家出身不无关系,也跟他从影之后的一贯风格——《美味肉食店》(1991)或《异形4》(1997)——相吻合。然而,正是爱米丽·布兰的完全不同于蒙娜丽莎的半女人半顽童式的微笑,在新的世纪初,征服了法国,征服了欧洲,征服了大半个世界。她一改法国电影近些年来老气横秋、愁眉苦脸的面孔,把一种更大众化的、更愉悦的观影趣味还给观众。尽管像《电影手册》这样极其严肃的电影理论杂志对此片的态度大不以为然,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样惊人的数字:在2001年,世界上有五千多万观众在电影院里观看了当年出品的法国影片,而其中就有一千多万是爱米丽·布兰的观众。这个数字还远远不包括影片的其他音像制品(如录像带、DVD等)的观众。爱米丽·布兰的微笑也是法国电影的微笑。1999年和2000年,在法国境内的电影市场上,观众人次超过二百万的法国电影分别只有3部,而到了2001年,则有10部法国影片的观众人次超过了二百万,除《爱米丽的传奇命运》外,还包括《我说的谎话也是真的2》、《狼族盟约》、《下岗风波》、《企业战士》、《唐基》等影片。而这一年的法国观众的总人次更是达到了186,000,000的新纪录。在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总的来说,法国电影市场的形势一直相当乐观,尽管其中有间断性的波动,比如,2000年法国电影在其国内的市场由1999年的32.4%下降到28.5%,然而到了2001年,又猝然上升到41.5%,达到了198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不可思议的是,2001年法国电影的空前盛况似乎诞生在传统的法国电影资助制度(票房预付款制度(注:在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从每张电影票(5—6欧元)中抽取11%的税金,形成两个主要资助基金:自动资金和选择资金,前者自动返回制作者,跟票房直接挂钩;后者主要是票房预付款制度,即国家电影中心预先支付给制片人影片预算的一部分资金(一般占5—6%),如果影片可以盈利,制片人需将所借资金还给国家电影中心,如果影片失败,制片人则不必还钱。)+法国电视4台(注:即CANAL+。为收费频道,主要设置电影、体育、色情节目等频道。CANAL+一般以合拍和预购两种方式参与一部影片的投资,前者一般不超过影片预算的8%,后者一般大于影片预算的30%。)+一家免费电视频道(注:法文为UNECHAINEENCLAIR,指法国电视1台(TF1),法国电视2台(F2),法国电视3台(F3),法国电视5台(F5即ARTE)和法国电视6台(M6)。这些频道的节目收看是免费的,但有义务对电影制作进行不同程度的资助。)+一家影视投资公司(注:法文缩写为SOFICA(SOCIETESPOURLEFINANCEMENTDUCINEMAETDEL’AUDIOVISUEL)。在法国,非影视公司没有权利直接投资电影,必须通过SOFICA投资影片的制作,SOFICA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直接投资影片,一是成为制片公司的股份。但不管怎样,SOFICA的投资一般不能超过影片预算的50%。)受到威胁和动摇之际。多年来,法国电影之所以能够维持一种较稳定和较繁荣的发展状况,并且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与好莱坞电影进行抗衡,主要是受益于法国政府的“文化例外政策”(EXCEPTIONCULTURELLEFRANCAISE)。这项政策旨在表明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需要相当规模的投资的一种文化产品,与其他行业的产品不同。一些工业或农业产品,如汽车、服装、食品等,需要按照市场规律,自由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辐电影则应受到政府的特殊保护与资助。法国电影正是通过国家电影中心(注:法文缩写为CNC,即CENTRENATIONALDELACINEMATOGRAPHIE。)对电影生产的宏观调控,以及电视台(尤其是法国电视4台)、民间影视投资公司等多种渠道的资助,求得生存的。这与好莱坞电影业完全靠市场规律自我调节截然不同。2000年12月,让-马丽·梅斯耶购买了美国娱乐网(USANETWORKS),合并了威王帝—环球公司(VIVENDI-UNIVERSAL),形成了包括水、移动通讯(SFR)以及影视娱乐业等多项产业的跨国公司。鉴于美国电影业的经验,梅斯耶提出了“文化例外政策的衰亡”的口号,并解雇了在法国电影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法国电视4台的老板皮埃尔·莱斯居尔,这在法国电影界中一度引起恐慌,一时间,法国的各种媒体纷纷扬扬、一片沸腾。试想,如果法国电视4台改变政策,停止对电影业投资的话,法国的电影业无疑将遭受重大的创伤。但是,由于梅斯耶的主张不得人心,也由于法国的电影资助制度太根深蒂固,所以,迄今为止,除了人员上的变动外,法国电影的政策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2001年法国电影的大丰收(共出品了204部影片,创下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高纪录)更使法国电影界的人士扬眉吐气,大受鼓舞。

爱米丽·布兰的微笑意味着法国类型电影的回归,尽管《爱米丽的传奇命运》本身并非典型意义上的类型片。儒内因其过于丰富的想像力被作者电影们嗤之以鼻,而正是因为他那非同寻常的想像力,又很难将他的电影简单地划归类型。爱米丽·布兰就是这样一个精妙奇伦的诞生物。她精力充沛,智力超群;虽非天生丽质,却魅力难挡;看似新潮叛逆,却充满了怀旧色彩。在经历了形形的现代或后现代主义的思潮的颠簸后,人们在她的身上重新发现了最纯粹意义的真善美。多年以来,法国的大部分电影都极度个人化、内心化,而忽略了大众审美趣味的培养,仿佛一提观众,作者的身份就会受损。不可否认,法国的作者电影贡献非凡,在电影史上流下了串串闪亮的足迹;但也不可否认,很多所谓的“作者电影”都自生自灭,非常短命,观众还未能认识,就已经销声匿迹。能够真正放下作者的架子,实实在在为观众也为自己拍电影的人为数并不太多。吕克·贝松可以说是最突出的一位。作为导演,他拍摄的《杀手莱昂》(1994)、《第五元素》(1997)和《圣女贞德》(1999)等影片为法国电影创下的辉煌有目共睹;作为制片人,他监制的《出租车》(1998)、《出租车2》(2000)、《企业战士》(2001)和《龙的致命之吻》(2001)等,也都是近几年来在法国最卖座的影片。尽管贝松可以用英语拍片,也可以接受好莱坞的电影观念,但他拍的向来都是地地道道的法国出品的影片。正当法国上下为“文化例外政策”所面临的危机惶惶不安的时候,贝松却坦然地与威王帝公司的老板让-马丽·梅斯耶签订合约,在诺曼底建立欧洲最大的数码电影制片厂,甚至在日本建立他的欧罗巴影片公司的日本分公司。贝松的努力旨在扶植多年来呈畸形发展的法国类型电影,把它重新纳入大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并将之推向国际市场。国际化似乎是当今电影市场的潮流,尽管人们对此心怀忐忑。国际化意味着话语权的集中与统一,这无疑会削弱民族声音的力度。但反过来看,如果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多增加一些不同民族的声音,从而扭转好莱坞电影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事实证明,法国影片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功的大都是类型片:动作片,神怪片,科幻片等,如《第五元素》(1997),《圣女贞德》(1999),《爱米丽的传奇命运》(2001),《狼族盟约》(2001),《紫流》(2000),《龙的致命之吻》(2001),等等。这些影片不仅在欧美国家,而且在亚洲的不少国家或地区,如日本、韩国和香港等地,都相当卖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国本土最具生命力、最具号召力的类型片之一——喜剧片,却很难在法国以外形成大的气候。这也许跟喜剧片带有更浓厚的文化色彩有关系,比如,像《被诅咒的》(1995)、《唐基》(2001)和《下岗风波》(2001)等影片就仅在拉丁语系的地区,如西班牙、意大利、南美等地大受欢迎。如果运气好的话,也会被美国观众所接受,例如,巴拉丝蔻在美国就很有观众缘。《阿斯德利克斯和奥贝里克斯反抗恺撒》(1999),因为有德国的投资,在莱茵河彼岸也颇为成功。而有些喜剧片,却很难冲出国界,如托马斯·吉洛的《我说的谎话也是真的》(1997),即使在意大利,此片也仅仅只有一千多名观众,在西班牙就根本没有能够发行。而《我说的谎话也是真的2》(2001),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国家购买此片的发行权。总的来说,法国的喜剧片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更倾向于商业化,如让-玛丽·普瓦雷的《来访者》(1993),《阿斯德利克斯和奥贝里克斯》的不同版本:克劳德·齐蒂的《反抗恺撒》(1999)和阿兰·夏巴的《克雷奥帕特里任务》(2002),弗朗西斯·韦伯的《混球的饭局》(1998)和《下岗风波》(2001)等;另一类更倾向于作者性,如80年代曾经拍摄过《生活是一条宁静的长河》(1988)的艾蒂安·夏蒂里耶在2001年推出了《唐基》,虽然影片的商业性大大增强,但还是容纳了相当的社会内涵。再如,《人人都找她的猫》(1996)的导演塞德里克·克拉皮施的新作《西班牙客栈》(2001),也在抒发“世界青年”的“世纪郁闷”的同时,捎带着嘲讽了法国社会的官僚作风。事实上,许多法国喜剧片都不纯粹是搞笑,而是了作者的相当严肃的思考,这也是它不像其他类型片那样容易走俏国际市场的原因。但不管喜剧片的国际市场如何,喜剧片作为一种类型,都在法国电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即使有一天,法国的其他类型电影因其国际化而丧失了民族特性的时候,喜剧片也会保持其本色。因为说到底,法国喜剧片是法兰西文化的特有产物。

“屁股”时代的作者们

1999年,法国女导演瓦莱莉·莱默斯耶拍摄了一部影片,叫《屁股》。这部影片的片名虽然起得极其恶俗,但片子倒拍得相当干净。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女扮男装的女主人公,在旅途中从汽车上下来,当着车上的两个男人的面,在路边的一棵小树前撒尿。这一场景看似猥亵,但女导演却把它处理得充满了诗情画意:荒凉的旷野上,一棵摇曳的小树前,站立着一个身穿牛仔服的“少年”,“他”蹶起屁股,装出一副要撒尿的架势。因为镜头很远,我们几乎看不清动作的实际情形,我们只能想象一个女人要站立着撒尿的不堪后果。另一个相关的场景,是女主人公终于脱下男装,赤身出现在餐桌旁的众目睽睽之下。但是,这一场景拍得同样简洁明快,没有任何撩拨之意。事实上,真正掀起“屁股”时代“性”时尚的并不是这部名叫《屁股》的影片,而是一部片名要斯文得多的影片《罗曼史》(1999)。卡特琳娜·布雷亚一向以性事贯穿自己的创作历程。从七八十年代的《一个真实的女孩》(1976)、《深夜喧闹》(1979)和《三十六个少女》(1988),到90年代的《像天使一样肮脏》(1991)、《完美的爱情》(1996)和《罗曼史》(1999),再到近两年的《致我的姐姐》(2001)和《性是一出喜剧》(2002),布雷亚一直在人的、尤其是女性的感官世界中流连忘返。尽管作为导演,她在电影语言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建树,但在镜头前对性的探讨上,她却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轰动一时的《罗曼史》几乎就是一部大观:,性冷淡,性放纵与待,面面俱到;,,施虐与生产,无所不有。女主人公在短短的银幕时空中匆匆走过了从淑女到、再从到妈妈的人生历程。在男男女女的性器官面前,布雷亚的摄影机不再像前人那样躲躲闪闪,而是虎视眈眈,毫不畏惧。镜头与物体的距离越拉越近,当一向被严肃电影视为禁忌的生殖器官用特写放大到布雷亚那充满唯美色彩的银幕画面上时,就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果说《罗曼史》不是一部标准意义上的(注:在法文中,“”有两个对应的词:LECINEMAPORNO(硬色情)和LECINEMAEROTIQUE(软色情)。两者的基本区别是,前者多用特写,后者多用中景;前者拍生殖器,后者拍。)的话,那是因为影片中增加了更多的心理透视,尽管人物的情感逻辑似乎并不是那么值得推敲。

当然,法国电影历来在性的表现上不拘一格,早在“新浪潮”之前,就出现了像《上帝创造女人》(1956)和《情人们》(1958)这样大胆前卫的作品,从而造就了碧姬·芭铎这样的性感女神和让娜·莫罗这样的一代。、床上戏、随手拈来的性噱头,几乎成了法国电影的家常便饭。有哪一位观众不对那些女演员(缪缪、艾玛妞·贝阿、朱丽叶特·比诺什、伊莎贝尔·阿佳妮、苏菲·玛索等)的了如指掌呢?没有身体的暴露,没有色情的渲染,电影仿佛就缺少了某种调味品,变得难以下咽。这似乎成了法国特色。就连罗麦尔这样严肃的作者,也常常在片名上做点儿手脚,加入某些色情的暗示,如《女收藏家》(1967),《穆德家之夜》(1969),《克莱尔的膝盖》(1970),《午后的爱情》(1972),《盈月之夜》(1984),等等。与那些总是穿着衣服在床上搂搂抱抱的好莱坞电影相比,法国电影自然要更生活、也更实质。色情在法国电影中的泛滥要追溯到1968年“五月风暴”,这一政治运动对电影艺术的导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真实”和“自由”成为艺术创作的总方针,于是,电影中“性”表现的真实与自由就成了电影创作者需要向世界打开的另一个窗口。这使得70年代的在法国风靡一时,而正是这些哺育了今天的众多的屁股作者们。但是,在当时,严肃的电影作者对性的探讨还是停留在另一个层面,如让·厄斯塔什的那部“长篇巨著”《妈妈与》(1973)或贝尔唐·布里耶的那部出手不凡的《华尔兹》(1974)(注:《华尔兹》是法文LESVALSEUSES的直译。事实上,LESVALSEUSES在法文的俚语中是的意思,而本片的片名用的也是“”之意,但因为此片被介绍到国内时,一直用的是“华尔兹”的译名,所以这里还是沿用前人的译名,以免造成混乱。)。虽然到了80年代,性的表现在作者电影中继续有突破,如让-雅克·贝内克斯的《早晨37度2》(1986)或西里尔·科拉德的《野兽之夜》(1992);但是,只有到了90年代后期,“性”才在法国电影中呈星火燎原之势,铺天盖地地蔓延起来。而到了本世纪初,法国电影可以说真正迎来了它的“屁股”时代,其标志就是众多的作者们开始在他们的影片中严肃地讨论屁股问题。

据说是卡特琳娜·布雷亚的《罗曼史》把“作者”化了,就连大洋彼岸、一向对法国的作者电影态度冷漠的美国也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布雷亚热。这非同小可,因为对美国人来说,长年以来,法国电影对他们只意味着一个名字,那就是特吕弗,只意味着一部电影,那就是《四百下》(1959)。不过,在法国,除了像《正片》或《电影手册》等几本杂志认可布雷亚外,一般观众并不买她的账。但是,今天的作者就是这样,观众越不买账,你的身价似乎就越高。“告诉我你怎样在影片中表现‘性’,我就可以评判你作为导演的现代性。”虽然法国人在21世纪初提出这样的口号并不能算是前卫,因为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帕索里尼就用他的《萨罗或索多姆的120天》(1975)等作品证明了他的现代性。但是,不管怎么说,“最后一班地铁”还是要赶的。为了不落伍,为了追赶时代潮流,为了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作者,就要在自己的影片中学会变着法子拍屁股。事实上,与其说是布雷亚把“作者”化了,还不如说,一位“才”不惊人的导演如何借助“色情”才脱颖而出,尽管她的勇气可嘉,她的电影也并非一无是处。然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时尚的魅力也难以抗拒。“屁股”似乎使困难重重的法国作者电影绝路逢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时间,法国的银幕上下充满了五花八门的性。谁能把“性”拍得更狠更酷,好像谁就更现代。

如果说七年前,阿尔诺·德斯普莱欣的那部野心勃勃的长片《我怎样争吵…(我的性生活)》(在美国则干脆译为《我的性生活》)还相当书卷气的话,今天的作者们仿佛都吃多了生猛海鲜,一个比一个来势凶猛,一个比一个手段毒辣。当然,这也可能是跟萨德侯爵的后代多少有点儿关系。性已经不再是一种调味品,而是影片的重大主题。换言之,性不再为话语服务,而其本身就是话语。过去的大多总是跟美好的感情相提并论,而今天,性似乎已经不再需要情感做铺垫,而直接跟动物本能、跟欲望、跟暴力、跟血腥相关联。比较温和的,可以像帕特里斯·谢侯的《亲密》(2001)一样,把人拍得如同肮脏的牲畜,任凭原始的肉体冲动所支配;而真正强硬的,则一定要血花飞溅。看到迈克尔·哈尼克的《钢琴教师》(2001)的开头,你的感觉可能还四平八稳,但当伊莎贝·于佩在浴室里用刀片割破自己的阴道时,你就坐立不安了。从此以后,只要一看到于佩那张冷俊的面孔,你就会觉得她的下体在流血。像《钢琴教师》这样血淋淋的影片充斥了戛纳电影节这样高雅的艺术殿堂。2001年的另一部参赛影片《天天麻烦》更是登峰造极。克莱尔·德尼充分发挥了贝阿特丽斯·达勒那张大嘴的优势,把它变成了一张名副其实的血盆大口。自从两个无名之辈的一部臭名昭著的《》在2000年一炮打红后,便成了屁股电影的最热门的话题。2002年,戛纳电影节的参赛影片《不可逆转》就以意大利美女莫妮卡·贝卢奇被“”长达8分钟之久制造了这座久负盛名的海滨小城的最大丑闻。奥利维埃·阿萨耶斯和菲力普·格朗德里欧虽然不像前者那样哗众取宠,也分别在他们的影片《魔鬼情人》(2002)和《新生活》(2002)中,结结实实地拍下了这种不堪入目的暴力场面。在这些作者们的眼里成为一种最时髦的、垃圾式的审美经历和生命体验,构成了所谓的现代电影的黑色地平线。观众在这里不再是偷偷摸摸的观淫者,而仿佛身临其境,成为人性暴力的见证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作者都具有暴力倾向。法国电影的可爱之处也在于此。潮流归潮流,个性归个性。为追赶潮流而丧失个性,那可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作者的原则就在于一不媚俗,二不起哄。布雷亚在《罗曼史》中实打实干之后,在《性是一出喜剧》中,却转向了形而上的表现,“怎样拍一场的场面呢?是真实表现还是扮演?”当格雷戈里·科兰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着导演给他安上的假道具,在摄制组全体成员面前大摇大摆地晃来晃去的时候,性在电影中就变成了喜剧:一切都出于电影,一切都为了电影。贝尔唐·布奈卢在《导演》(2002)中,探讨了同样的问题,但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让-皮埃尔·莱奥扮演的70年代的导演在其事业将要终结时,才发现其实这种电影根本不需要导演,不需要场面调度,更不需要剪辑,只要让演员们在那里自愉自乐、尽情发挥就足够了。80年代末,让-克劳德·布里索在其《白色婚礼》(1989)中精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的情感世界,而在其新作《秘事》(2001)中,却把镜头对准了人的感官世界。为了拍摄此片,他观摩了大量的,而他发现,这些影片除粗制滥造外,还矫揉造作,完全失真。那些导演总是在不该剪辑的地方剪辑,使观众根本无法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而那些女孩子们总是伪装达到,使人想起《当哈里遇见萨丽……》(1989)中,梅格·瑞安在餐桌旁假装的滑稽表演。在布里索看来,只有少数导演的影片真实地表现了肉体的愉悦,比如说,约翰·B·胡特的《法国美人》(2002),而后者也毫不隐晦地宣称,在他的拍摄现场,女演员们总是能不停地达到。在布里索的《秘事》中,屁股就是屁股,高潮就是高潮,丝毫都不搀假。但是,影片区别于一般之处在于,导演不仅表现了感官的享乐,而且还表现了感官的苦楚。性与欲望、与情感一样,都会变成一种失落的幻觉。人类的软弱与宿命就在于无法超脱各种各样的骗局的诱惑,而布里索的摄影机所要记录的就是这种诱惑的过程。性与电影的结合在布里索的影像世界里是诗意的、充满激情的。这种大手笔在当代的法国导演中是相当罕见的。

“别人的口味”

正当时髦的作者们掀起轰轰烈烈的“性”时尚之际,演员出身的阿涅斯·雅维在2000年推出的导演处女作《别人的口味》,在法国电影界引起了另一种轰动。这部小巧玲珑、诙谐幽默的作品虽然称不上是一部大师之作,也不像时下流行的其他作者电影那样具有爆炸性,但是,它对法国电影界以至对法国整个文化界的震撼都是非同小可的。这部看似心平气和、平淡无奇的作品实际上蕴涵了巨大的能量,其犀利的针砭锋芒直接指向法国社会的上上下下,从平民百姓、资产阶级一直到所谓的文化精英们。像法国这样一个文化和艺术高度发达的国家,自然而然会形成某种“文化的霸权”甚至“文化的暴力”倾向,人人都认为自己的文化品味优越于别人,自己体验的是人生真谛,而别人都是被蒙蔽被愚弄的。所谓的精英意识也因其过分膨胀而走向庸俗。在这个社会中,人人都竭力冒充高雅,追赶潮流,充当时尚代言人,这虽然在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但也在另一方面助长了被这种文化所熏陶的人的盲目、狭隘、势力与虚荣。看一看《别人的口味》中这些充满了喜剧色彩的人物,有哪个不是现实生活的人的真实写照呢?让-皮埃尔·巴克里扮演的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老板,粗暴蛮横、牢骚满腹,天生憎恨同性恋者、艺术家、知识分子和无产者,却鬼使神差地爱上了一个恃才自傲的女演员,并被这种一相情愿的痴情搞得可怜兮兮;而孤傲自负的女演员(安娜·阿尔瓦罗饰)对别人冷嘲热讽、拒之千里的结果就是始终落得个孤家寡人;愤世嫉俗的前警察(杰拉尔·朗万饰)当了老板的保镖后,仍然正义凛然,但这位充满男性魅力的硬汉却在情感上伤痕累累;阿兰·夏巴扮演的司机是一个木讷迟钝、暧昧不清的人物,既可以把有过肌肤之亲的女人忘得一干二净,又可以像小男生那样痴痴地等待远方的女友,虽然干的是单调乏味的工作,但业余时间却偷偷地学起长笛,玩一把高雅;最后,阿涅斯·雅维扮演的那个生活在乌烟瘴气之中的女招待,虽然看似堕落:倒卖、放荡不羁,但却真心未泯,一脸的强硬,但却脆弱得不堪一击。

时尚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1战略创新

(1)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提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什么和尚越来越多,反倒是没有水喝了呢?

(2)问题分析:三个和尚需要坐在一起好好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理顺一下关系:

①三个和尚为什么要来到这座破庙?回答:和尚嘛,无非是念经修行,图个山里清净,力争在佛道上有所发展有所悟;当然还得吃上饭,喝上水,要生存,这是最起码的要求。②寺庙里现在有啥资源可以利用呢?回答:除了泥菩萨,应该还有和尚生存的几样必需品:几分薄地,以饱肚皮;几本经书,修行念佛;山下一口井,山上一个大水桶等等。③要完成生存与修行的最终目的,需要做些什么呢?回答:念经,种地,做饭,挑水。

(3)解决和创新:和尚究竟是和尚,六根清净,他们的要求和目标很同质,应该可以很好地整合,应该可以更好地利用寺庙里有限的资源。

①三个和尚要将自己的目标做分析、分层、整合。最高的目标的自然是修行发展;最低的目标自然是生存活命。要修行好,就得吃饱,如何吃饱呢?种好菜,做好饭,这两个工作无疑都需要水的参与。挑水的工作很重要。②目标分析完了,就需要分配工作。三个和尚初步决定:三个人轮流做饭,挑水,一起种菜,一起念经。

(4)理论拓展:上面的故事和分析中,可以看出,和尚们之所以弄得连水都没得喝,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的目标没有明确,各行其是,没有想到合作对他们生存和修行的重要性,也没有好好想想他们三个所面临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寺庙、怎么样的环境。

在企业管理中,经营者也常常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不论是新进入市场的企业,还是致力于拓展自己经营领域的发展中的企业,都需要一种新的有效的发展思路指导企业的前进,而这些工作都得仰仗战略创新。

战略创新就是一种能力,就如管理大师哈默尔所说,战略创新是一种分析和重构企业和行业现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为顾客创造新价值以及为所有股东创造新财富的方法的能力。战略创新也是新进入厂商在面对巨大的资源劣势时赢得成功,以及现有厂商继续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战略创新的核心问题是重新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确定的经营目标会决定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顾客、竞争对手、竞争实力,也会决定企业对关键性成功因素的看法,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策略,成功的战略创新者会采用与所有竞争对手完全不同的竞争策略和经营目标。

2组织创新

(1)寓言故事:三个和尚初步分了工,开始几天还能相安无事,可是没过多久,又回到了没有水喝的日子,直接原因是,胖和尚把水挑上来后,就一个人占着水桶,小和尚要喝水,他不让,说这是他挑的水,凭什么让别人喝,小和尚说:你打的水你自己喝,可那桶得给我啊,我自己挑水。胖和尚不给,因为他的水还没有喝完。三个和尚开始抢水桶,菜也没得种了,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日子过得比较烦。

(2)问题分析:三个和尚对目标都统一了认识,初步划分了各自的工作,但事实证明这样的组合效果很有限。问题在于:三者认识上的统一不等于行动上会统一。和尚有三个,井只有一个,水桶就一个,资源很有限,和尚又要经常喝水,这决定了三个和尚只有合作才有出路,可是他们谁也不服谁。论修行,三者都是入道尚浅;论年龄,虽说有大有小,可也都是佛门弟子;连脑袋都是一样“聪明绝顶”。而且原本的分工就不合理,小和尚体质弱却要承担和另两个和尚一样的挑水活;大和尚种菜还行,可是颠勺的功夫有点让人郁闷;胖和尚干得多,吃得更多。资源分配,劳动强度,劳动所得都不太合理。这样的寺庙怎么能撑下去呢?

(3)解决和创新:针对权威性不够,协调性差的问题,三个和尚决定“空降”一名领导,请老方丈出山,一个寺庙没有方丈,也确实说不过去。老方丈德高望重,知识广博,三个和尚都心悦诚服,愿意在老方丈的领导下,共同为了寺庙的存续和发展,为了自己能修成正果,也为了共同的如来佛祖,决定不计前嫌,再次合作。方丈掌管和分配寺庙所有东西,包括寺门钥匙。分工如下:小和尚力气小,可是做菜很好,让他专门负责做菜;胖和尚力气大,专门挑水,饭量可以加倍;大和尚贫农出身,让他负责种地;四个和尚轮流负责日常打扫事务,晚上由老方丈给三个和尚讲佛论禅。

(4)理论拓展:三个和尚无组织也无纪律,寺庙的问题惊人。起初商量好的分工为什么实行不下去呢?先不用说分工是否是合理,领导的缺位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领导是组织结构中的一员,在协调统一,指挥监督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组织创新需要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但三个和尚的矛盾也不是仅仅靠一个老方丈坐镇就可以解决,还需要和尚们在分工和具体的职责上明确各自的角色。

在企业中,也是同样,战略已经改变的组织需要创新,以实现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

组织创新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通常意味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变化。然而从更深的层次上看,组织创新意味着企业资源的重组,因而这里的组织创新涵盖了组织治理、结构、流程等多个方面。组织创新应当以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资源积聚和杠杆效应的扩大,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持续的价值创新为目标。

组织创新也是组织所进行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变革过程。

3制度创新

(1)寓言故事:目标明确了,领导到位了,工作也分了,新的寺庙算是运转起来了,可是问题又出现了,老方丈发现最近的菜越来越蔫了,饭也有时不太熟,喝的水有时也不够了,后勤搞砸了,晚上念经都没神气了。

(2)问题分析:三个和尚都指责对方有过错。种地,挑水,烧饭,一环接着一环,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两个任务的完成,最终还影响到寺庙的核心工作和战略中心:念经。小和尚说:胖和尚打的水不够烧饭。胖和尚说:饭都吃不饱,怎么挑水啊,再说你也没告诉我挑多少啊。大和尚则埋怨:菜蔫了不怪我哦,本来水就不多,烧饭就用去大半,我怎么浇菜啊。

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资源和分配,老方丈开始沉思了:怎么样才能分水均匀,水量充足,饭量合适呢?

(3)解决和创新:方丈需要引入工作分析与规范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具体可以这样做:小和尚与老方丈一起,测算做一顿饭需要的水量,做两道菜需要多少水量,并让胖和尚这个饭资源的最大消耗者空腹半天后进食,测算他的最大食量;之后大和尚和老方丈经验分析,交换意见,一致认为种菜的用水为一天4桶;这样一算,胖和尚一天要挑6桶水,胖和尚有意见了,“凭啥我一个人累死累活的啊,半点好处没有”。(假设和尚有“经济人”的思考)方丈深知胖和尚的重要性,他负责的挑水是寺庙整个良性运行的基础。老方丈灵机一动,决定采用一个小小的激励措施。胖和尚随是大块头但没有大智慧,晚上例行的佛禅课经常因为背不出经书而被方丈罚站。老方丈对他说:这样吧,以后你挑满6桶水后,每多挑一桶,可以抵消一次罚站,由我亲自记录。胖和尚不傻,满口答应。

(4)理论拓展:和尚挑水都会碰到寺规(制度)的问题,可见制度的重要性了。企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合理地配置其内部资源,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而做到这一点,需要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制度安排。

制度创新是实现企业制度的变革,通过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不断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修正完善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使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最大限度的效能。当今意义上的企业制度创新主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它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利和责任)、经营制度(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目标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分配制度(企业内部资源如材料,资金,设备,劳动力等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的综合创新。

4文化创新

(1)寓言故事:自从老方丈对寺庙的规章制度进行大规模整改之后,寺庙的生活一直都还平静。但有一天,小和尚突发高烧,需要休息,没有人做饭。老和尚让大和尚去做饭,大和尚却说:庙里的规矩没让我做饭啊,而且我做饭很差,您找胖师兄吧。胖和尚却说:怎么让我做饭啊,我挑水一天,我容易吗我。最后,方丈没法子,只好自己动手,烧了一盘茄子。

(2)问题分析:人生在世,难免伤病,和尚也不例外。寺庙的人力资源有限,缺了哪个都麻烦。虽然分工明确了,大家做事也算循规蹈矩,可是一到有人有点伤病,不能完成既定任务了,寺庙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老方丈明白寺庙缺少一样东西,缺一样把几个和尚串在一起的东西。一个人哪能不有点病什么的啊,如果他们能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为了寺庙,为了修行大业,不怕苦不怕累多好啊!哎!

(3)解决与创新:老方丈要的东西,是能让四个人紧紧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寺庙文化”,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虽然工作制度和极力机制让几个人各司其职,不敢怠慢,可那毕竟只是硬绑绑的规定,制度只能守住底线,有时需要他们为寺庙做出牺牲和奉献。

方丈决定来一次“文化节”,增强几个人的归属感,增加他们的信任与了解。主要的活动有:打坐竞赛,菜肴品尝和评比大赛,寺庙形象大使评比,道德之星表彰大会,工作经验交流会,方丈《六祖坛经》讲座,寺庙口号会……

一系列活动下来,几个和尚对寺庙了解多了,互相也更了解了,小和尚向胖和尚讨教摔跤,胖和尚希望大和尚教他棍法,大和尚要小和尚教他炒菜,大家都互相学习,互助互爱。而寺庙的口号定为:团结,勤奋,求佛,创新。

自此后,整个寺庙其乐融融,平静而有序。

(4)理论拓展:一个寺庙要有自己的文化,一个企业更需要自己的文化,有人说,战略加文化等于卓越。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内部共有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一系列行为准则,其实质是企业内部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对于其员工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为了形成支持持续价值创新、战略创新的组织氛围并影响员工行为,企业需要通过文化创新使人们重新认识环境,认识企业,更好地把握和创造变革,同时有利于资源整合方式和价值创造系统的不断更新。

文化创新就是改进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将文化管理与企业的物质精神环境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文化管理活动,培养和发展新的合适的企业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创新的新趋势有以下几种:

①确立双赢价值观的趋势。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崛起,在使非赢即输、你死我活的狭隘价值观受到致命冲击的同时,也催生出与新的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双赢价值观。一个企业只有奉行双赢价值观,才能不断地从合作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等创新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

②选择自主管理模式的趋势。这种模式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创造潜质和主人翁责任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巨大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并通过制度安排,实现员工在企业统一目标下的自主经营和自我管理,进而形成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创新型管理方式。

③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综合,需要古今中外多种科技文化知识的综合;要打开国际市场,还需要有对各国生活习惯和民风习俗的综合性了解与把握。实践证明,企业家只有具备了融通古今中外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管理经验与民风习俗,善于应对各种市场变化的智慧,才能具备不断创新的实力,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邓水兰.知识经济与企业创新发展战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时尚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墨家;兼爱;管理思想;企业管理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政治上的动荡纷争进而导致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代表不同利益阶层的诸子百家蜂起立说,形成中国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在那样波澜壮阔的背景下,诸子着书立说,希望凭藉自己的思想理论而建构一个自认为理想的社会,儒、道、墨、法等诸家无不如此。从这样的层面看,诸子学说是一种管理学说,有着强烈的政治、社会管理的色彩。墨家是先秦最重要的学派之一,《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在先秦时代,墨家学说足以与儒家思想相颉颃。墨家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其主张虽不为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但并不能减损其思想的意义与价值,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如果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理解墨家思想,那么,兼爱则是墨家管理思想的伦理基础,尚贤、尚同是其管理原则与方法,贵义则是管理思想的最高目标。墨家的管理思想,是力图构建一个人人相爱平等、社会安定、生活安足、崇尚道义的理想社会。

    一、兼爱:企业管理的伦理基础

    《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墨翟贵兼,“兼爱”是墨家伦理思想最根本最典型的特征。“兼”是整体、全部的意思,《经上》说:“体,分于兼也。”“兼爱”也可以说是“尽爱”、“俱爱”、“周爱”。“兼爱”的另一层意义是“爱无差等”。可见,兼爱是一种平等的无差别的爱,无血缘、亲疏、贵贱之分。兼爱思想与儒家“仁爱”有着鲜明的不同。孔子说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学而》)孔子说“仁”,只是属于君子的,只有贵族阶层才能够实行“仁”,践履“仁爱”,而那些重利轻义的“小人”是没有“仁爱”可言的。“仁爱”的等级化显然不是下层平民所能接受的。墨家从下层平民的利益出发,针锋相对地提出“兼以易别”,在墨家看来,儒家的“仁爱”实际上是一种“别爱”,要用“兼爱”来代替它。《兼爱上》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在先秦儒家的人性论中,孔子没有明确说明,而孟子则标举人性善的旗帜,指出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墨家很少直接谈论人性。但是,综观《墨子》,其自然人性论思想比较明显。墨子认为,古代社会是个纷乱动荡的社会,其原因是大家只爱己身而不爱他人,《兼爱上》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因此。·在《墨子》中,兼爱常常与交利并用,“兼相爱,交相利”,兼爱有互爱互利的意义。墨家对“利”也有自己的诠释,《经说下》说:“义,利也。”墨家所指的“利”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公利,而非一己私利。只有实行兼相爱,交相利,才能社会稳定,生活安足;反之,就会社会动荡。墨家说仁人应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与儒家罕言“利”有着根本不同,先秦儒家在义利之辩中认为只有小人才会重利,割裂义与利的辩证关系;而墨家则把义与利有机统一起来。

    从管理哲学的层面考察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台湾学者王蓑源先生指出:企业管理是科技整合的实践。然而,其中以政治管理的影响最早,现代企业管理兴起于欧美,其早先就曾引用政府和教会的管理经验。而且企业管理与政治管理的性质也最接近,虽然二者任务不同,但管理对象一样,都是人,先把人管好,一切都好办,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现代的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的管理。如何定位劳资关系,即雇主与员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调动整个企业中人的积极性至关重要。现在大家都在讲“以人为本”,那么,在企业中实行“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劳资双方平等的、互爱互利的关系,惟有如此,在制定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中,才能够充分考虑到全体员工的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劳资双方虽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共生关系,利益是一致的,企业的兴衰存亡与企业员工有直接的关系。在企业内部如果能够充分贯彻墨家的兼爱思想,就像《兼爱中》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员工视企业就像自己的家一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就会实现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进而实现企业的效益。

    二、尚贤与尚同:企业的管理原则

    “尚贤”是墨家思想的第一个论题,由此可见尚贤在墨家思想的重要地位。墨家所说的贤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当然,这里指的是具备墨家伦理思想的人,与儒家圣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儒家的圣人观中,圣人应该是具备仁义德性的。儒家所说的“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发展出来的,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仁、义、理、智“四端”,推而广之,就成了人的四重常德。而墨家的贤人应该是能够实行兼爱思想的人,兼爱是社会的需要,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需要,兼相爱,交相利。因此,墨家所说的贤人应该是功利主义者。在《尚贤上》中,墨家提出了贤才的标准:“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认为贤良之士是国家的财富,《尚贤上》说:“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事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尚贤”是“为政之本”。在《墨子》一书中,《亲士》《尚贤》诸篇反复论证贤良之士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亲士》说:“人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以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尚贤上》说:在一个国家中,“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对于贤能之才,不仅要储备,而且要予以重视,并给与丰厚的报酬,“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也。”(《尚贤上》)

    那么,如何寻求贤能之士?《尚贤上》以古代圣王为例来说明,“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也就是,对于用人应该打破门第、血缘、远近、亲疏关系,“唯才是举”。这与儒家又有显着的区别,儒家认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儒家一般不把“小人”包括在贤人之内。墨家以兼爱为伦理原则,小人与君子在才能与品性上没有根本的区别,不应该为求人才划定界限。对于贤能之士,墨家认为要做到各尽其才。《耕柱》篇指出:用人“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节用中》也说:“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鞲、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

    尚同与尚贤是相辅相成的。《墨子》认为,在一个国家中,如果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动荡。因而,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墨子》指出,贤人治理国家,应该一统天下之义,才能政令畅通,社会稳定。从组织关系讲,要做到下级服从上级,以上级的意志为意志。用现代政治学来评判,《墨子》尚同思想是一种开明专制。对于开明专制的评价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事实上,《墨子》也对贤能之士提出了监督与约束机制,《尚同中》就指出:“已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其义其上,而无有下比之心”。《尚贤上》更指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而且,对于贤人还要“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尚贤中》)。可见《墨子》并不是无原则的“尚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墨子》的尚贤与尚同思想虽然是就行政管理而言的,但在企业管理上同样也有借鉴价值。从企业竞争的角度看,当今企业竞争,是资本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因为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最根本的因素。广泛的延揽人才,不分远近、亲疏、学历、城乡之别,并做到知人善任,才可能使企业具有竞争力。在企业内部,应该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使能者上,庸者下。人无完人,在用人上不可求全责备,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美国管理学家杜鲁克就曾告诫管理者:“一位经营者如果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见人之才,刻意挑其短而非着眼于展其才,则这样的经营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这与《墨子》的尚贤思想有相通之处。现代企业要善于发现人才,用好人才,使人尽其才。

    与尚贤对应的尚同思想,虽然诚如梁启超所说在政治上容易导致开明专制,但在企业管理上却有相当的价值。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有着很大的不同,企业民主与政治民主不一样。在企业内部,虽然决策也要求民主化,可是一旦形成决策,就要一同企业之义,全力以赴。而且市场瞬息万变,如果完全套用行政管理的民主决策程序有时会痛失机会。企业的民主从某种程度上讲应该是一种民主的监督与约束机制,防止管理者滥用权力,而不应该在决策上盲目追求民主。当然,企业用贤能之士作为管理者,他们就应该具有一种典范的作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言不信者行不果”。

    三、贵义:企业的社会目标与责任

    在墨学“十论”中,虽然没有“贵义”一说:但是,在整个墨家思想体系中,贵义与兼爱密不可分,成为墨家伦理思想的一部分。《墨子·贵义》一开头就说:“万事莫贵于义。”儒墨两家都言“义”,在儒家那里,义是与利相对应的词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者是对立关系。在儒者看来,“义,事之宜也”,做应该做的事就是“义”,至于结果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相反就是不义,儒家反对见利忘义。由此可见,儒家所谈的“义”是就动机来说的。墨家对“义”有自己的界定,《经上》说:“义,利也。”《大取》也说:“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义”与“利”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前面说过,墨家所谈的“利”不是一己私利,而是社会公利。在墨者那里,“志功为辩”,“义”与“利”、动机与结果得到了有效的统一。必须指出,墨者虽然是功利主义者,但不是那种只重结果而不论动机的人,“合其志功而观”是墨家义利统一观的思想基础,《鲁问》以鲁阳文君与墨子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这一观点。鲁君谓子墨子日:“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朱可知也。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

    墨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义利关系,认为:“义可以利人,故日:义,天下之良宝也。”(《贵义》)在墨家那里,做对个人、社会有益的事就是义。因此,墨家大力提倡“贵义”,教化天下之人,《鲁问》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

    就现代企业而言,不须讳言,追求利润是企业的目标之一,没有利润,企业就没有发展壮大的资本,就失去发展的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利润成了企业唯一的目标或者终极目标,有益于社会、国家才应该成为企业的最高目标。所谓企业最高目标,是相对企业的共同精神或共同价值观念而言,或者说是企业的理念。美国学者杜克在其所着《管理学》强调管理的使命,认为:“任何讨论管理的书籍,不以所要完成的使命为开始,则是不了解管理。”企业的存在不仅在于利润,还有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制定自己的目标时应该考虑到社会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就不至于出现短视行为,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目前政府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笔者想以墨家的“贵义”思想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就是一种科学发展观。

    人们在理解成功的时候,有时有偏差。有人认为,企业经营者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就是一种成功。这种观点是非常狭隘的。如果要说这是成功的话,那么也仅仅算小有成就。真正的成功还必须体现其社会价值,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成功。港台和西方国家的不少企业家,抱定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宗旨,不是把企业的利润用于奢靡的个人消费,而是回馈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比尔·盖茨设立基金会,救助那些处于困顿中无助的艾滋病人,李嘉诚设立李嘉诚基金会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等等,他们才是真正成功的企业家,这些都为我们的企业家提供了很好的榜样。笔者认为,这应该成为现代企业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企业就会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而社会大众的认同又是一个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可以用“兼相爱,交相利”来说明这一点。

时尚管理论文篇(4)

顶层设计:媒介融合的引导机制

顶层设计是工程学中的一种设计理念。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实践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期刊出版集团要想在竞争中胜出,需要在理念、机制等方面做好媒介融合实践的顶层设计。

1.“葡萄理论”:媒介融合的引导理念

葡萄理论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实行集团化管理、分散化经营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集团化管理是葡萄的茎,在人力资源、资金、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起到约束、支撑作用,各葡萄果实如集团的各发展业态,在整个市场经营环境当中有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如时尚传媒集团依据葡萄理论推出了《芭莎男士》,使之成为集团单独发行效益非常好的期刊之一。

2.出版人制:媒介融合的推动机制

好的运行机制是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推动要素,能够保障集团的设计思路、发展战略、人员配置都围绕集团的主线运行,进而保障集团的做大做强。时尚传媒集团顺应集团发展形势,在国内最早引入了出版人制。一是实现了集团资源的有效整合,明确了集团的前进方向。二是各部门拥有自主经营权,保障了集团发展的创新性。

数字终端:媒介融合的渠道平台

在数字时代,传统期刊先后推出了自己的数字终端产品,时尚传媒集团也不例外,在交叉多元化、整合互动化、移动体验化等平台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1.交叉多元化平台

交叉多元化平台指的是由一种形式的媒介平台向交叉多元化的平台转变,随着苹果系列产品在全球的热销,时尚传媒集团顺势开发旗下各种媒介产品的iPad应用,做了手机时尚网、手机YOKA网、芭莎时尚手机报等尝试。

2.整合互动化平台

整合互动平台是指媒介形态具有互动的功能。时尚传媒集团携手全球电脑巨头戴尔电脑实现战略合作,使受众不仅可享受DELL用户专属优惠,还可参加线上互动活动。

3.移动体验化平台

对于移动媒体,时尚传媒集团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2011年1月新加坡航空公司为了满足旅客获得更完美的阅读体验,将时尚传媒集团的七本杂志作为新航乘客阅读的首批电子化读物。

资源整合:媒介融合的内容基础

时尚传媒集团对外坚持版权合作,引进优质资源,对内整合旗下各种资源,实施刊网互动,促进了集团媒介融合的发展。

1.版权合作:重组优质资源

版权合作是媒介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促进优质资源的强强联合,开发出新的优质资源。如时尚传媒集团与赫斯特合作了《时尚》、《时尚先生》。另一方面,版权合作也有利于我国先进文化走出去,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如《时尚》的《北京:未来时装之都》等专辑引起了国际间广泛的影响与关注。

2.刊网互动:拓展渠道

期刊丰富的资讯是时尚网强大的内容依托,但内容上并不是单纯的复制叠加,而是根据期刊和网络的不同特性制成表现形式不同的媒介产品。另一方面,时尚网的开通使时尚传媒集团有了一个自主的及时的信息平台,使集团的动态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报道。

架构重组:媒介融合的组织保障

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和传媒改革的推进,传统单一型传媒集团的组织结构不再适应传媒集团的发展,需要构建融合型的组织结构。

1.建立融合组织结构

扁平化管理架构能够扩大管理幅度,降低管理费用,减少管理实务,但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这种管理结构也存在着效率不高、组织隔阂等问题。时尚传媒集团把组织架构调整为相对垂直、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的组织架构,促进了媒介融合的发展。

2.增设全媒体事业部

媒介融合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版权纠纷等问题,需要有单独的职能部门进行统筹协调、重点推进。时尚传媒集团增设了全媒体事业部,推进集团“全媒体战略”的实施。

多元拓展:媒介融合的市场形势

在全媒体时代,时尚传媒集团突破了传统期刊出版的框架,逐步向发展多元、立体的时尚文化产业转型,不但坚持传统杂志的发展,还涉足从未尝试的领域。

1.战术性联合

时尚传媒集团在战术性联合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如《时尚芭莎》与旅游卫视合作制作的慈善类时尚节目《BAZAAR必须时尚》与《BAZAAR绝对时尚》,成为国内最早的以快乐、时尚、慈善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时尚健康》与上海星尚频道制作播出了自主电视健康栏目《益生健康馆》,受到好评。

时尚传媒集团还与中央人民广播电手,推出了国内第一档时尚广播节目《时尚知道》等。

2.产权性联合

产权性联合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产权合并;二是产权收购;三是共同投资,成立新的集团。如时尚传媒集团与国际著名风险投资商IDG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定位于高端品牌消费和高品质时尚生活的垂直门户网站——YOKA时尚网,将及时海量的时尚资讯与全新实时的交流互动融为一体,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了解时尚资讯、分享时尚体验的媒体空间。

3.跨界化合作

跨界化合作,指的是企业集团进入与自身产业链相关性不大、联系不紧密的领域。如时尚传媒集团跨界进入话剧、电影、时尚廊等领域,成功打造了情人节小剧场话剧《男人装式爱情——我爱你》,电影《时尚先生》、《摇摆的婚约》等;还有就是在艺术场所方面进行尝试,打造了以“Lounge”为概念的充满现代感与人文气息的艺文空间,将书吧、咖啡吧、餐厅、小型活动场所进行了有机结合,建成了充满混搭、跨界、多元风的艺术场所。

【本文为2011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长江上游新闻出版中心的数字出版产业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1QNJJ15)阶段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刘江:《时尚:全媒体时代的变与不变》,《传媒》,2010年第11期

②晋雅芬:《时尚传媒总裁刘江:理想是会慢慢长大的》,《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11月3日

③晋雅芬:《时尚传媒进军全媒体时代 17年管理层架构首度升级》,《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12月8日

时尚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时尚文化与传播 时尚传媒 时尚产业 人才培养

西方发达国家的时装学院和设计学院在近十几年均开设了时尚产业的相关专业,极大地推动了西方时尚产业的发展。而我国时尚产业起步较晚,目前在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面,基本属于空白状态,远远落后速发展的时尚产业的人才需求。目前,国内诸多服装院校的专业教育主要以“服装设计”和“服装工程”等为主,这些专业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已基本成熟,社会需求也相对饱和。

在这种背景和前提下,以当代时尚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融合传播学和设计学,融会时尚文化和产业、时尚媒体和营销、时尚品牌和创意设计、时尚活动策划和管理等诸多学科知识,开设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培养时代性、开放式、应用型、能力型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作为研究方向的“时尚传媒”

北京服装学院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服装”命名的高校,一直和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到目前为止,北京服装学院是国内唯一一所开办了时尚传媒专业方向的院校。学院将“时尚传媒”研究方向提升为“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除了时尚产业发展的需求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时尚传媒”的发展与积累

2004年,北京服装学院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下开设时尚传媒设计研究方向,采用2+2的培养模式,也就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修完大二的课程后,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选择服装设计专业下的研究方向,如女装设计、男装设计、针织设计等,时尚传媒就是其中的研究方向之一,学生在三年级开始进入时尚传媒方向的学习一直到四年级毕业。采用2+2的培养模式,虽然只有两年时尚传媒的专业学习时间,但开启了国内时尚传媒方向人才培养的先河。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采用2+2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对服装专业的相关知识有比较多的了解,但学习时尚传媒专业课程的时间比较有限,有些专业课程无法安排,或难以深入。虽然学生可以从事时尚传媒的相关工作,但还不能满足我国时尚产业对时尚文化与传播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这种局限与不足,使我们认识到有必要进行专业调整。

2010年,我们把时尚传媒方向又调整为1+3的培养模式,即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从服装设计进入时尚传媒的专业学习。目前为时尚产业输送了100多名毕业生,就业情况和业内反映较好。

(二)新锐媒体和新的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

近几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传播的方式由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快速向数字化、移动化、个体客户端发展,媒体的形态和传播的方式日新月异,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媒体不仅是技术上和形式上的革新,更是理念上的革新,在媒体和传播的运营、产品、服务、营销等商业模式上,都相应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新媒体的信息整合性、及时性和互动性等优势也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受众量呈几何倍数激增。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相关的产业也不断扩大。相关产业对人才极其渴求,空间巨大,但由于这些新媒体和传播方式的更新迅速,在以往的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中,尚未能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因此,我们开设这个专业也是对于社会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变革和人才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

(三)做好“博士项目”和完善人才培养链的需求

2011年底,北京服装学院申报了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经过层层答辩和投票筛选,2012年底,该项目获得批准。这意味着,北京服装学院可以以这个博士项目为依托,招收博士生,培养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发展、创新方面的博士人才。

从该博士项目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研究与当代创新是博士项目的重要内容,但在北京服装学院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只有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有专门的“服装史论与风格”研究方向,进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而在本科生教育阶段,“中国服装史”只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只有32学时,只是一个大致的了解,很难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去传播、创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人才培养在本科环节的缺失,在人才的培养上来说,是不系统、不完善的,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完善这个人才培养链,不仅有利于做好北京服装学院本身的博士项目,促进学校的学科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传承、创新中国服饰文化优秀人才的培养,促进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和当代服饰文化的发展。

“传承文化,创意未来”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形式。在本科教育阶段,加强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才培养,或者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修养,也是我们所考虑的。

(四)时尚界的“中国风”

近些年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在国际T台上大放异彩。西方的著名服装设计师和品牌在他们的服装设计和时尚产品设计中大量运用中国元素,如旗袍、中山装、马褂、马甲等服装的造型;斜襟(又称大襟、侧襟)、对襟、立领、盘扣、补子等服饰元素;丝绸、织锦等面料;刺绣、滚边、中国结、流苏等中国手工艺;中国红、黄、绿等色彩;牡丹、荷花、梅兰竹菊、中国龙、凤等动植物纹样;青花瓷、水墨画、书法、京剧脸谱等具有明显中国文化特色的元素。在各大时装周上刮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国风”。很多明星在出席一些重要的活动和场合时,也穿着具有明显中国风情的服装,为服装界的中国风推波助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内的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品牌又一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我们的时尚文化和传播领域,既缺乏对于国际时尚文化和品牌的专业认识,又缺乏对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了解和研究,因此,在相关的时尚评论方面,则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深入独到。

在将近10年的时尚传媒专业方向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教育经验,也打造了一支时尚传媒专业方向的教师队伍,和一些时尚媒体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由于招生方式和培养方式的局限,远远不能满足业界的人才需求,而我国时尚产业的发展对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学院对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的日益明确,自2011年以来,学院就开始积极筹备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的建设,也与时尚产业界和时尚媒体领域的资深人士进行过多次交流,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肯定、鼓励和支持,开设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的内、外条件日益成熟。

二、作为独立专业的“时尚文化与传播”

(一)申报“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的契机

2012年,国家调整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接受普通高等学校在新的专业目录下增设本科专业的申报,这成了我们申报“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的新契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原来隶属于设计艺术学学科、服装设计专业下的“时尚传媒设计”研究方向,调整为传播学学科下的“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该专业于2013年开始单独招生,学制四年,第一年招生30人。

(二)国外相关专业的调研

我们在成立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和拟定培养方式与课程设置之前,对国外相对成熟的相关专业进行过一些调研。

以在时尚文化与传播教育领域做得比较好的伦敦时装学院(LCF,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为例。在伦敦时装学院,开设的和时尚文化与传播相关的本科课程专业有:时尚插画专业、时尚新闻专业和时尚摄影专业。时尚插画和时尚摄影专业注重时尚视觉技术方面的能力培养,时尚新闻专业则是注重时尚文化(包括服装史)、传媒文化、时尚文案写作、出版技术等方面的时尚文化研究和时尚编辑技术方面的能力培养。

伦敦时装学院研究生证书课程开设的相关专业有时装与生活方式、新闻专业和时尚媒体造型专业。时装与生活方式新闻专业通过邀请大量专业领域里的特邀嘉宾进行讲座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进行时尚与生活传媒领域里探索性学习,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职业技能。时尚媒体造型专业则主要针对学生视觉和传媒造型技巧方面进行培训,并探讨视觉工具和视觉造型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该专业还将通过与摄影专业、服装设计专业、新闻专业等合作性的教与学,培养锻炼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和能力,注重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伦敦时装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开设的相关专业有时装新闻专业、时尚媒体制作专业、时尚摄影专业和时装的历史与文化专业。时装新闻专业在学习文化与新闻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于学生的时尚知识、调研能力、写作能力、视觉交流能力、时尚评论能力以及制作与出版能力的加强与提升。时尚媒体制作专业则注重加强学生在文本、图像、声音、影视、数字技术等方面的技能,以适应时尚产业和媒体对创新性综合技能的需求。时装的历史与文化专业除了要对时装的历史与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文化理论对历史和当代的时装进行原创的评论性研究。该专业注重对于时装的市场、时装的物质生产、时装的行业背景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三)“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的培养模式

从伦敦时装学院相关专业的设置可以看出,由于国外的时尚产业、时尚媒体和时尚文化与传播方面的教育做的时间长,比较成熟,专业设置也很细化和完善,既注重时尚文化的历史和理论研究,也注重时尚传播的媒体和技术表现;既注重时尚文化研究的当代性联系与实践,也注重视觉表现技术的文化探讨,而且注重加强时尚文化研究与传播媒体和传播技术之间的联系。

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刚刚开始,时尚产业人才培养也处于起步阶段。北京服装学院根据现有的条件,如学校特色、专业积累、师资力量、招生人数等,不可能一下子成立那么多新专业,但又希望根据北京服装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学术积累,尽量容纳一些相关的方向和课程。因此,学院新成立的“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暂拟开设“时尚文化”和“时尚传播”两个研究方向。“时尚文化”注重对于时尚的本源、思想和话语的研究,而“时尚传播”则更倾向于对时尚传播的技术、手段、话语权和话语平台建构的研究。这两个方向相辅相成,希望通过这两方面的建构,培养出可以研究时尚文化,传播时尚文化,建构时尚传播平台,促进时尚文化和时尚产业朝正能量方向发展的人才。

时尚文化方向主要进行和时尚有关的历史、文化、传播、策划、管理及其和时尚品牌、产业的联系方面的学习,注重加强时尚分析与比较、时尚批评与写作、时尚的策划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从事时尚文化的本源、思想和话语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时尚传播方向则主要进行和时尚传播有关的传播形式、媒体、技术、策划、管理及其和时尚品牌、产业的联系方面的学习,注重加强时尚传播的文案编辑和视觉表达、时尚媒体的策划与管理、时尚媒体的推广与营销等方面的能力,从事时尚传播的技术、手段与话语权平台建构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在四年的本科生涯中,将对学生进行时尚历史与文化产业、时尚媒体与传播、时尚传播与推广、时尚传播项目策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培养与锻炼,从理论的讲授到直接深入到北京服装学院时装周、北京时装周一线,并推荐到一些时尚传播机构实践,开设国际工作营项目等。培养和挖掘学生的专业和潜力,提高学生对于时尚产业全面系统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应变力,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在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我们以当代时尚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融合传播学、设计学、社会学、时尚文化和产业、时尚媒体和营销、时尚品牌和创意管理等诸多学科知识,既考虑了国内在时尚文化与传播方面的发展和人才需求,也考虑了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尽量体现时尚文化与传播专业所具有的跨学科专业特色。

结语

时尚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明代;南京参赞机务;职掌;黄福

关于明代南京参赞机务的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较少,目前尚未见到专门性研究论著,部分政治制度通史或断代(明代)史的著作有所涉及。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的研究成果中,张晋藩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吴宗国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白钢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袁刚的《中国古代政府机构设置沿革》,韦庆远的《中国政治制度史》,李孔怀的《中国古代政治和行政制度》,葛剑雄主编的《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陈茂同主编的《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杨鸿年,欧阳鑫主编的《中国政制史》等等,对明代南京参赞机务有所涉及,但都篇幅不多。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史的专著中,张德信的《明代典章制度》,王天有的《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关文发、颜广文的《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张显清,林金树的《明代政治史》等。在白钢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探讨了明代各个国家机构部门的设置以及政治制度的运行的情况,在论述明代兵部时,对南京兵部和南京参赞机务有所涉猎,但并未着墨太多。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王天有的《明代国家机构研究》,该书深入剖析了明代国家机构的各个方面,对最能反映明代特色的机构进行了重点论述,并且根据自己长期研究的心得,把明代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与运用,主要典章制度的线索与脉络融合在不同层次的论述中。叙述了各级机构的由来,职掌、作用、官员品级及其权利变化的状况和原因,广征博引,内容丰富。但由于篇幅有限,对明代兵部及南京参赞机务也没有过多的论述和研究。

学界对明初曾担任过南京参赞机务的黄福研究也不多。据笔者所知,目前只有朱亚非的《论黄福――兼论明代中国文化对安南的传播》。所以对黄福任南京参赞机务期间的考察不仅有助于认识明初国家机构的设置,更能对明代贤臣黄福有更深入的研究。

一、明初南京参赞机务的设置及其职掌

(一)明初南京参赞机务的设置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南京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明王朝的京师。其间,虽因建都问题,朱元璋屡屡徘徊,但终没能动摇南京成为京城表的地位。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不仅有着庞杂的中央机构,而且为了突出南京作为京师的地位,还通过行政手段大量移民。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下令“起取苏。浙等处上户四五千余家填实京师。壮丁发各监局充匠,余为编户,置都城外,名曰‘坊厢。’有人丁而无田赋,止供勾摄而无征派。”设立坊厢,征发徭役以保证京师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可见明朝统治者对于京师南京的重视。可是南京作为明廷京师地位很快出现了变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登基,即建文帝。后来由于建文帝的削藩政策,爆发了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即位,即明成祖。成祖即位之后,便把都城迁到了北京。而为了管理留都南京,便设置了参赞机务文臣。

南京参赞机务是管理南京地区的要职。据记载:参赞机务,始设于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命南京户部尚书黄福参赞南京机务。敕曰:“朕嗣承大位,深惟南京根本重地,守备必■严固。卿历事祖宗四十余年,老成忠直,厥绩茂著。今特命卿参赞襄城伯李隆机务,抚绥兵民,训练军马,凡百庶物,同隆及太监王景弘等计议而行。卿其益笃乃诚益励乃志,以副朕倚毗之重。钦哉!”(万历)《明会典》中对南京参赞机务的地位也有记载,“敕■参赞机务。同内外守备官、操练军马。抚恤人民。禁戢盗贼。振举庶务。故其职视五部为特重云。”这个记载更进一步说明了南京参赞机务在明初留都南京权力核心中所处的地位。后来南京参赞机务由南京兵部尚书专任。

(二)南京参赞机务的职掌

南京参赞机务被南京兵部尚书专任以后,南京兵部尚书由此进入到了南京权力核心之中,其主要职责如下:

会同内外守备官操练军马。如弘治六年,敕南京内外守备及参赞机务南京兵部尚书侯瓒等,“彼此协和同心戮力,操练军马以壮国威,严谨门禁以防奸贼,队伍旗鼓布置必于其法。城门锁钥开闭必以其时,教场四处必时轮流而亲诣操督兵马……”

抚恤人民。天顺间李宾“升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受命之初见饿莩载道,首以民食为急,奏发仓廪赈贷,赖以全活者甚众。复令有司各设常平仓,俾饥馑无流移之患。”

选官禁戢盗贼。《明史・刘中敷传》记载:在正德时,“流贼犯江上,众议择将”,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刘机,便以“敕所不载,听便宜”为根据,任命了“无朝命的李昂”来追捕盗贼。

振举庶务。《明英宗实录》卷十记载:宣德十年十月,刚即位的英宗“闻孝陵神功圣德碑损裂,令中官阮简同翰林院侍书程南云,往同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少保户部尚书黄福等,督工匠重建之。”上面提到的李宾,任南京“参赞数年,奉玺书二十余道,夙夜勤劳,王事未始怠忽……”。

众所周知吏部“掌天下官吏的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下治。”凡举中央到地方的各机构的设置,编制,及官吏的任用、考课、黜陟等事务,均由吏部主管。而兵部(北京)执掌天下五卫官军的选授、简练之政令及全国军队的调遣和训练。于吏部而言,兵部官员的选授仍需经过吏部方可。而南京六部因兵部尚书可以参赞机务,“参赞大臣实主机密,得股肱心膂大臣,使专其任,则缓急无愤,事平居牵制有余,置亲五不便。”所以南京兵部尚书有“匡救弥缝之则,有防杜遏折之机。”因此南京六部中以南京兵部尚书地位最高。

二、黄福任南京参赞机务期间的事迹及其与南京守备的关系

(一)黄福任南京参赞机务期间的事迹

黄福(1372年~1440年),字如锡,山东昌邑人。“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由此开始起仕途生涯,曾历事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亲历过许多影响重大的事件,是明初政坛上一位非常中国要的人物。

黄福自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开始任南京参赞机务,宣德十年二月升为少保。到正统五年卒于任上。曾做过很多有意义的重大事件。《明史》中说他“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对他评价之高,超乎寻常。

黄福任南京参赞机务的几年里,主要做了一下几件重要的事:

(1)经理屯田。漕运在明代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京师北京的行政管理和生活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了管理好漕运,据记载,皇帝命令:“敕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参赞机务少保兼户部尚书黄福,曰:今命巡抚侍郎周忱兼提督所在各卫所屯田,其南京各卫所屯田。尔等就与周忱一同提督,比较务使正余米及数就作官军月粮支用,不敷之数,会计定拨须用区处公平,俾耕种以时,毋致下人托此生事……”

(2)抚绥兵民,训练军马。参赞机务作为南京权力核心的一部分,训练军民来提高南京的军事防御能力是其必做事务之一。“南京国家根本,前有长江,古称天堑,战守之策操江为上。近年船只朽烂,军夫逃亡。操江之事有名无实,乞敕南京参赞机务等官,推选有公勤能干武职,专总操江,以振兵威。”

(3)抚恤人民,赈济饥民。黄福作为南京户部尚书参赞机务,赈济灾民是其职责之一。“敕谕: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参赞机务少保兼户部尚书黄福,及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并示以恤灾事,宜俾遵行之。”

(4)管理钱币赋税事务。户部作为掌管天下户口赋税的重要机构,其尚书对于钱粮税收等事务都要非常重视,管理好这些,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统治都是很重要的。黄福作为户部尚书,对这个非常明白的。“罢龙江、大胜关等处收钞官,从少保兼户部尚书黄福奏请也。”

(5)察奸冗杜,敬慎庶政。黄福作为南极光参赞机务,和南京守备管理南京地区的事务。对于南京官员的考察和监督也是皇帝交予他们的一项责任。“敕: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参赞机务少保兼户部尚书黄福及六部都察院。曰:得奏言,六月二十九日大风之异。朕用惕然,夫南京国家根本之地,天变若斯,所系非小。卿等皆国家大臣,休戚攸同,宜敬慎庶政,纤毫无忽,密察奸冗,杜渐防微,文臣以安民为重,武臣以兵备为务。念兹在兹夙夜罔怠,凡有扰害军民不便之事,悉条列以闻,庶副朝廷委任以。钦承!”黄福在南京参赞机务任上,所做之事对于明代在江南地区统治的稳定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黄福作与南京守备的关系

南京参赞机务自宣德十年(1435年)开始设置(黄福为第一任),一直到明朝灭亡。这个职位的设置是与明代统治者迁都北京后,为管理好留都南京、巩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以及保证北京的漕运密不可分。起初,南京参赞机务或以南京户部兼任,或以南京兵部尚书兼任,该职的主要任务是同南京守备等官共同管理南京地区军政等事务。到了成化二十三年,南京参赞机务专以南京兵部尚书担任的局面形成。由于参赞机务专由南京兵部尚书担任,所以南京兵部的地位在南京六部中最为重要。明朝前期,南京参赞机务从初设到逐渐定制。黄福作为第一个任此职的官员,他任该职期间的政绩值得肯定,他与南京守备李隆互相配合,“政肃民安”。作为首任南京参赞机务,为后任奠定了较好基础。在他之后,南京参赞机务与南京内、外守备成为明代南京的三位重臣,而且参赞机务所起的作用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参考文献:

古书类:

1、(清)张廷玉等:《明史》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明)王圻:《续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明)李贤:《大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明)王世贞:《■山堂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6、(明)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

7、(明)范景文:《南枢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8、《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校印

9、(清)傅恒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清)黄本骥:《历代职官表》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清)龙文彬:《明会要》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今人专著

1、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李怀孔:《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3、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5、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8年

6、商传:《永乐大帝》北京出版社1989年

7、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8、吴晗:《朱元璋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9、李燮平:《明代北京都城营建丛考》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10、陈作霖:《金陵通纪》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论文期刊

1、高仙寿:《明代北京营建事宜述略》《历史档案》2006年第4期

2、胡汉生:《天寿山的守陵太监》《紫禁城》1992年第3期

3、贾若钒:《明代定都南北京的经过》《禹贡》1935年第2期

时尚管理论文篇(7)

画布咖啡于2007年正式进入中国咖啡市场,其源头起源于具有浓郁拉美风情的旧金山CANVAS CAFE。时间倒回2007年,当时CANVAS CAFE将市场投向亚洲,定位到每一个可能成为进驻市场的亚洲国家。

CANVAS CAFE的决策者在中国咖啡市场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测评,惊喜的发现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十分希望将CANVAS CAFE投向中国市场,把咖啡这种没有国界,让人充满无限想象和丰富内涵的咖啡文化和咖啡式生活延伸到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空间。时机凑巧,在静观机遇与挑战并存、充满旺盛生命力和无限商机的中国咖啡市场十年风云变幻之后,其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中国名品牌咖啡&西餐策划管理有限公司)对中国咖啡市场进行了大量分析和调查研究,猛然发觉迫切需求一个与知名咖啡品牌合作的机会。就在双方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时,旧金山CANVAS CAFE偶然相遇,促成了一个带着无限可能性的咖啡品牌的诞生。这就是画布咖啡诞生之初。然而,画布咖啡的诞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旧金山CANVAS CAFE双方的高层决策者都是有备而来,双方持有的观点都是事实胜过雄辩的调查资料总结。摆在双方眼前的问题有三:首先,CANVAS CAFE

是土生土长的西方咖啡产品,带着地道的西方文化和饮食习惯,如何融入中国饮食文化;其次,中国咖啡市场品牌林立,如何让CANVAS CAFE成功进驻中国咖啡市场;其三,CANVAS CAFE进驻的首站在哪里?新的研究和讨论无休无止,CANVAS CAFE成立了专门的策划专案组,针对存在的问题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调查,将分析结果提交双方高层研究讨论,经过数次协商讨论,最终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CANVAS CAFE品牌进驻之路。即开创以人文为主题、以“艺术、文学、餐饮”为主旨的复合式西餐咖啡生活馆。将CANVAS CAFE的西方文化和地方特色融入中国传统饮食,并尽可能保持每一个CANVAS CAFE进驻的中国城市的文化风俗饮食特色,兼容并蓄,从而成功打开了中国广阔的咖啡市场,在有着“咖啡联合国”之称的中国广东西南小镇——厚街,衍生了一个崭新的咖啡品牌。

项目2:礼尚客

广州礼尚客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礼尚客(中国区)营运管理总部是由香港尚贤(国际)投资集团(Shinnig Group)设立的旗下控股公司,负责中国大陆市场礼尚客文化礼品品牌加盟经营活动,以国际化大都市广州为平台,以PMDE品牌扩张模式为尖刀,全面抢滩中国大陆礼品市场。

礼尚客下设礼尚客产品中心及礼尚客营销中心,构成了礼尚客文化礼品连锁品牌输出文化创意礼品及专业礼事策划服务的两大核心。其中,产品中心负责向团体及个人客户开发、设计、提供大量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礼事产品。礼尚客营销中心负责礼尚客文化礼品连锁品牌的运营事宜,进行礼尚客品牌规范化经营,并向客户提供专业的礼事策划服务。礼尚客首创的PMDE品牌扩张模式,彻底的改变了中国礼品行业粗放式、百货业式的个体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