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视媒体论文

电视媒体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2:04

电视媒体论文

电视媒体论文篇(1)

在网民职业结构层面,学生群体连续多年占据第一的位置。在学历结构层面,高中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最大比重。可见,高中以上教育水平的年轻学生和上班族群是网络视频的最大用户,恰恰也是网络电视剧消费的主力。近年来,都市情感剧、古装剧、穿越剧以及青春偶像剧等电视剧类型对年轻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收视率和点击率一路飘红。许多80后、90后开始重新把目光投向电视剧,这些新型电视剧受众更加年轻时尚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年轻受众群的消费需求多元化且个性化程度高,收视选择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类型的电视剧,只要是好剧,他们就愿意买账,并一直愿意活跃于电视剧的传播始终。年轻受众的回归,一定程度上壮大了电视剧的受众规模,给中国电视剧市场带来了新的青春与活力,不同社会结构的群体收视行为开始产生分化。其次,网民受众的“碎片化”接受特征日益明显。笔者在2012年发表的论文《论新媒体时代热播电视剧的“碎片化”接受特征———以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为例》中,以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为例,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受众的“碎片化接受”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论文得出的结论为:当下,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80后”收视群体的崛起,电视剧(尤其是热播剧)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接受的特征。即对同一部电视剧,不论是通过电视媒体还是通过网络媒体观看,不同受众所关注的元素和方面愈发多样化;对同样的元素和方面,观众的立场和观点也愈发多样化、离散化;在热播剧的接受过程中,受众的互动性、参与性也愈发明显。④受众之所以对热播剧的关注元素呈现出离散性特征,是因为“随着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社会观念也有‘碎片化’的趋势,原有的社会阶层经由社会观念达到集体行动的逻辑发生了某种断裂,社会观念的利益化和个体化倾向明显。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碎片化’的趋向更加明显。”⑤观众的立场和观点呈现多样化、离散化特征,是因为深受后现代文化影响的年轻观众,已经不再是马尔库塞笔下的“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不能辨别本质和现象、潜在性和现实性、社会的和自然的、现状和对现状的超越之间的界限,因而处于一种接受技术统治和支配的境地的”“单向度的人”,相反,他们会习惯性地去颠覆“权威”的正面形象。并且,电视剧作品越是希望从正面塑造一个角色,年轻观众就越是会对其身上的缺点进行“挑刺”,并且加以批判。而受众的互动性、参与性明显,是因为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电视剧接受过程中,其互动性、参与性因媒体的单性传播特性而被抑制;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互动性传播特征不但极大地释放了受众的参与热情,而且,其巨大的影响力使得部分电视剧观众在观看电视剧之前就先行做好了“互动”准备,因而事实上又整体上加强了受众的互动式接受热情。

二、多屏联动:电视剧跨屏传播的开端

随着视频网站和网络电视的崛起,大量电视剧被同时“推送”到新旧媒体的各种终端上,实现多屏同步播出。传统电视媒体的主流地位配合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在最大程度上扩大了电视剧的受众覆盖面,吸引了不同收视群体的眼球。一方面,网络新媒体是传统电视媒体的有效补充,便于不同社会结构的受众根据自己的收视习惯自由选择观看方式。另一方面,视频网站的“节目引导功能帮助观众编排自己的‘节目单’。这种功能正如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中的作用一样,它的应用不是简单地给观众提供查询节目的方便,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剧的收视模式。观众不仅能够及时地获取影视剧的最新资讯和不断上线的新内容,同时根据影视剧的类型、明星名称、编剧和导演的艺术风格、自己的审美情趣可以准确地找寻适合自己观看的电视剧”⑥。这样,电视剧的多屏联动以多倍的效力把电视剧推到观众面前,多屏形成互动合力,这样,电视媒体的高到达率、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及移动视频的高接触率和关系链传播特性,使得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在不断的深度融合中推高一部电视剧的社会影响力,延续受众的持续收视热情,延长电视剧的传播生命力。从多屏联动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共同推送”型。这是一种浅层次的“联动”,是指一部电视剧在多屏间的“联买联卖”———共同引进,互为宣传。如2011年《新还珠格格》的“一台七网”联动播出,新版《水浒传》的5大媒体播出等。在这种“联买联卖”中,网络的口碑传播提升了电视剧的轮播价值,不论《士兵突击》《奋斗》《潜伏》《蜗居》《倾城之恋》《黎明之前》等都是先有网络口碑,才带动电视收视的二、三轮热播。不仅如此,互联网的海量储存特性也增强了电视剧传播的“长尾效应”。电视剧市场需要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作品满足不同观众和用户的不同需求。互联网存储低廉、渠道开放,提供了无限的“数字货架”,这样,“非热门”的电视剧不仅可以获得展示的空间,而且能轻易地被受众搜索、下载和观看。多屏联动的深层次类型是“深度合作”型。随着网络的APP化,电视在未来不仅是播出平台,更是应用平台,观众转为用户是大势所趋。与之相适应,多屏联动也将逐步从“共同引进、互为宣传”深入到开发多屏产品上来。目前,“深度合作”型多屏联动有三种模式。其一,将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比如湖南卫视通过改编网络小说,将网络读者转化为电视剧观众,成功开发《宫》系列、《步步惊心》等穿越剧。近年来,优秀网络小说改编成风,仅2012年1月至9月,盛大文学旗下的七家文学网站就售出75部小说的影视版权,包括《一代军师》《盗情》《极品鉴定师》《凤囚凰》《红盖头》《我的侦察排,我的兄弟》《压寨夫人》《新怀孕时代》《敌后挺进队》等。其中,文章和姚笛主演的《裸婚时代》、何润东等主演的《我的美女老板》、安七炫主演的《帝锦》《别再叫我俘虏兵》等9部作品已获收视佳绩。其二,将热播电视剧改编成“迷你网络剧”。NBC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在已经播出的收视效果好的电视剧各季间的空隙期,播出专门制作的迷你剧集。其三,将网络自制剧反向输出到电视媒体上播出。这种模式,是将网络人气旺的网络自制剧推上电视屏幕,利用网络热播的品牌优势获取电视收视。比如优酷土豆自制的偶像剧《爱呀哎呀,我愿意》在深圳卫视上播出的电视版权价格每集达50万至60万元人民币。总之,在多屏联动中,不论哪一种“深度合作”,都是根据各个“主导屏幕”的特点生产出相应内容,然后再经过有针对性的加工后,传递到不同的媒体平台上。

三、跨屏体验:视听文本的离散与聚合

电视媒体论文篇(2)

一、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化的首要职责是坚持以宣传为中心

广播电视媒体集团的首要职责,或者说是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坚持以宣传为中心,切实抓好新闻宣传,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形成强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对于企业集团和一般的经济集团来说,其核心竞争力由三个方面构成,即产品的创新能力,品牌的塑造能力及其相关的企业文化理念。而广播电视媒体集团的"产品",本质就是新闻宣传及其相关的各类节目,因此,这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区别于一般产业集团的分界线。一个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只有沿着正确的方向,形成新的新闻宣传的强势,以此促进节目生产,拉动广告,大力拓展与广播电视相关的产业,这才是其全部竞争力所在。否则,组建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就没有意义,就偏离了方向。所以,要赢得集团事业不断发展,就必须把新闻宣传工作这块做大、做强,在新闻创新上,在新闻的品牌塑造上,在新闻独特内涵上下功夫。

改制后的广播电视媒体集团作为党的舆论工具的性质绝对不能变,以宣传为中心为主业的观念应为坚定和鲜明,思路要进一步拓宽和端正。广播电视媒体集团首先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舆论信息集团,无论体制如何转变,机制如何调整,都应该把宣传放在首位。把宣传与经营分离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除新闻外,要逐步走向节目市场,接受观众的检验,提高节目质量,多出导向正确、制作精良、富有感染力、社会影响好的广播电视精品。组建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对新闻资源重新合理配置与调度,对宣传规模、手段等有效调控,使宣传管理更科学、更有益,宣传效益整体大为提高。深化广播电视节目改革,积极推进频道、频率的专业化、对象化。更严格控制频道,鼓励发展专业频道,积极推广共同频道,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宣传的基本、根本的要求。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努力提高对听众、观众的引导能力和引导效果,做到主题突出、主线鲜明、主调唱响。同时,又要注意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新闻宣传是否体现"三个性",需要从影响力、收听率来评估和测定。总之,要切实做到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实现有效传播。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化运作后,将会更进一步强调人的因素第一,实现人才优化、复合化,大力培养技术和专业人才,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播音员、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和高级技术干部。使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达到"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要求,这是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真正内涵。

二、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化的重要任务是加大产业经营的力度

广播电视媒体集团总体上属于事业性质,是以事业单位为主体,企业公司参加的特殊的产业集团,实行企业化管理。实现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行业的重大战略转移。广播电视产业不要停留在口号上,不要变成一个"壳",而要办成生产精神产品的大实体、大集团,最终形成多媒体、多品种、多功能和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大型传媒集团,形成以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互联网和报刊宣传为主业、兼营其他相关产业的新的事业发展格局。

广播电视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只有形成集团优势,加大广播电视产业化经营的力度,才能保持充足的发展后劲。广播电视运行的规律表明,广播电视产品是高智力与高技术、高财力相结合的产物,这三者结合的水平愈高,其产品和品位也就愈高。广播电视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全行业作为整体,以长远发展蓝图作为奋斗目标,全面地提高全行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其总体思路是:以电视为龙头,以网络为依托,以有线台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台、电视台、有线台携手并进,形成整体的经营格局,面向市场,突破传统体制模式,以资产为纽带,形成全行业的合力,走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和多种经营的路子。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组织精神产品生产,就有一个占领市场的问题。在今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条件下,我们的精神产品既要有思想性,同时也应当适应社会文化消费的需求,应当是文化消费商品。这就是与物质产品一样,精神产品也要占领市场。特别是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产品,我们更要有勇气将其推向全国和国际市场。这是广播电视精神产品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所谓产业化,并非纯粹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纯粹的市场化和商业化,正好是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产业化发展努力避免的。正确确立文化传播与产业经营双重取向,并由此建立起文化传播与产业经营的互动机制和模式,即视文化传播为媒体首要的根本的角色行为,并视其为媒体产业经营的基础,又以媒体产业化经营所生成的新资源补偿机制所获取得新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反过来促进和发展媒体文化传播的社会职能的更好实现和履行。如此循环和互动,以确保广播电视媒体良好健康的发展。

广播电视产业是一种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其经营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内容包括:其一,频道和版面经营。它是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报社经营的主战场,要搞好整体策划与设;要参照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状况,开发自己的黄金时段;要根据受众口味的变化和节目效果,不断的调整结构和布局;要准确把握不同受众群的收听、收视习惯,设计匠心独具的节目,把导向意识、服务意识、精品意识渗透到各类节目中去。其二,节目经营。它是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重点中的重点。主要有新闻节目、板块节目、户外节目等。其三,广告经营。广告是电台、电视台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广播电视经营的重点。不仅要使广告有创意,能入耳入眼,同时要使广告真实可信,不是虚假误导。要在提高广告人员的公关能力、创作能力、理论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广告人员的经营能力和不断创新经营的能力。其四,信息经营。广播电视是信息的传播媒介,经营信息对广播电视来说具有特殊的优势,因此,必须广开门路,把信息的采集、传输同信息的经营科学地结合起来。要扩大信息的经营范围,生产信息、销售信息、金融信息、投资信息、科技信息等都可以经营。其五,技术、设施经营。要利用现有技术优势,不断扩大技术服务业务,在做好本单位设备保养维修的前提下,可全面承接广播音响、有线电视、地面卫星接收、宾馆饭店视频点播系统工程的设计、安装业务,开发有线广播电视网的音频、视频点播等功能。其六,其他经营。兴办与广播电视相关的企业和经济实体,进一步拓展产业经营,开发网络经营,加速推广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建设,积极搞好多功能开发,进一步提高网络运营效益。

广播电视业是大量应用高新技术的行业,加快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的科技进步。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已直接渗透到广播电视领域,加入WTO以后,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的科技进步。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要抓紧学习,掌握和运用高新技术,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更新。无论是节目制作、播出和传输,还是行业管理等,都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

广播电视媒体集团面向市场,组织精神产品的生产,还有一个现代化管理的问题。面向国内和国际大市场,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和剧目的生产,是-个专业化生产过程。特别是对高人才、高技术、高财力进行统一管理,更是一种现代企业化运作过程。简单的行政管理方式、简单的台部管理方式、简单的摄制组管理方式,都与这种专业化生产不相适应。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世界市场的竟争规则,更是要求我们要以现代企业的管理运作方式来进行广播电视产品的生产。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尽快熟悉和掌握集团化发展中的管理问题。要积极稳妥地改革广播电视融资体制,要通过规范管理,统筹运作,把系统内的资金盘活用活,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要善于使用银行贷款、国家债券,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对于广播电视业某些宣传业务可切割的经营部分,可以采取股份制方式运作,条件成熟的项目和公司也可考虑上市。

三、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化应遵循的几条基本原则

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当今社会影响力最大的现代化舆论宣传工具。组建广播电视媒体集团,是广播电视系统深化改革、增强活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营造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念、振奋精神、锐意改革、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广播电视再上新的台阶。因此,推进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化,一定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它关系到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发展的方向。深化改革必须讲政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广播电视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理干部不能变。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要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创新上求得突破和发展;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我们的国情和行业特点,避免简单化,一刀切,要积极借鉴各种有效的做法,允许各种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第三,坚持以深化改革促进调整,加快发展。发展是主题,结构调整是主线,改革开放是动力。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和市场整合,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规模增长。组建广播电视媒体集团要真正优化资源配置,做大更要做强。发展跨地区跨媒体经营,要与治散治滥相结合,不能搞乱铺摊子、搞重复建设。

第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广播电视业既有物质产品生产特点,又有精神产品生产将点。发展产业经营要为壮大主业服务,赢得市场必须坚持舆论导向,引进资金,要确保国有经济成份的主体地位。

电视媒体论文篇(3)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创新思维;云技术

1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声影结合、富有美感的艺术形式,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这种艺术形式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广大广播电视受众对电影发展更高的期待,同时也为丰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以及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但是近几年在激烈的媒介竞争当中广播电视在整个新媒体时代的应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很多行业对其的依赖性也不断减小,这就要就我们要不断改进与创新。现在是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时代的要求融入到整个广播电视行业中,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就目前状况来说,由于传统广播电视的视听新媒体终端,储存,以及渠道等等很多方面的原因,与新兴媒介实力还相差较远。希望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新突破做的一次小的调研,可以为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起一点小的促进作用。传统的体制束缚了广播事业市场潜能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广播事业走的是双重体制,即事业编制,企业经营。国家最初这样实行的初衷是:既能实现对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的很好管制,保证了舆论宣传,又方便媒体实现经营性收入来壮大自己。但事实证明,广播媒体的双重身份,未能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造成多种弊端,其中之一就是面对市场左右为难、畏首畏尾。导致广播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不好。

2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新突破

2.1内容的不断创新

就实际广播电视发展前景而言,内容生产力才是超越其他媒介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好的媒介应该“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实用性”。广播电视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富有艺术魅力,兼顾到“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且适合我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所以就要求联系日常生活中通过精心的准备,从不同角度出发,提供新的视野、构建新的格局、呼唤新的变革,有针对性的研究关键性环节的设计,使每个观众可以在观看中得到快乐或者感悟甚至于灵感。内容生产力应该与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的主题联系紧密,向观众传播时通过简单的介绍,一个好的简介更是可以激发人们的观看兴趣,为观众构建一个基本的映像,使观众有后续观影兴趣。内容生产力应该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品揣摩,好好分析、体会,构建一条大概的理解体系,最后融会贯通形成核心的理解。从最基本的理论出发,去构思选材,从最基本线条,不断润色,不断改进,在此期间,不断学习其他媒介的方法技巧,总结经验,提高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力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与其他网络运营商合作,共图发展,开创“广电主导、分工负责、优势互补”的模式。加强网站建设,建立双向互动平台。在网上征集一些广大观众的意见或者建议等信息内容,开展一些征集活动按照贴近观众生活需要、贴近观众思想追求、贴近观众心理成长需求的原则来建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为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建立双向之间的互动网络平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来为广播电视工作服务,利用微博、社交网站、qq等载体来促进制作人和观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2与云技术相结合的转型

近几年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很多行业对其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加,广播电视这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与新兴的云技术具有相通性,现在是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时代的要求融入到广播电视行业中,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生活角度来讲,人们希望生活越来越简单,云技术与广播电视相结合,比之前的储存,传播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它提高性能的基本单元,选取相应的基本单元,与不同的信息相结合,构建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观看系统,可是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使服务更加周到。关于云技术在电视广播的应用的控制技术和驱动模式,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2.2.1控制技术

简单来说,云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控制技术就是整合图像、声音、影像、文字相整合的综合实践运用,这个是将人工操作与智能操作相结合最简洁的方法,在这个方法运用中,我们可以将我们下发的指令,通过云技术的整合准确的反应到接受端口,其灵活性,精准性都是极为可靠的。控制系统与检测系统结合,可以使电视广播更具有竞争力,使视听图像更为清晰,更加流畅,使整个行业的互动性也更为开放,使制作理念的创新性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将各类新兴文化在节目中更好的体现出来,同时减少工作中的失误率,整合出符合本国传统文化习惯以及观众喜好的发展需求。也为丰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以及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电视广播的发展对每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如果广播电视发展程度越高,说明这个国家在文化建设上一定投入了大量的经济和财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大力改进广播电视的模式,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和改进,使我国基础文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稳步上升。

2.2.2驱动模式

驱动模式是指在极其复杂的操作中,可以让每个设备都紧密配合,使其保证一定的频率以及一致的操作模式。传统的驱动模式主要使用传统传播模式和其他辅助设备传送到信号塔,信号塔再与其他设备相结合将整个传播过程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传播线。但是传统的设备工艺流程操作复杂,很容易在生产中出现故障。随着科技化智能化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更为简洁而且高效的驱动模式,将驱动模式融合在整个操作系统中,使云技术与电视广播相结合可以更简单的运行。

3结束语

总之,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旨在改革新的发展模式,新的方法,策略与预期的目的,观众的期待,大众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为主要轴心,提高广播电视者创新思维的潜能,强化其对整合图像、声音、影像,文字中作用的理解以及重视、提高,我们要大力改进广播电视的模式,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和改进,寻求新的理念内容和创新意识,提高广播电视的综合素质,为使我国基础文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稳步上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改革广播电视新模式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必须注重整个行业的前瞻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要明确广播电视发展的思路,让传统广播电视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云技术,打破传统在延续了多年的传统的理念下融合更多更有实用价值,更具含金量,更有深度的新兴媒介思想。

作者:张杰 单位:乌鲁木齐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北京电通网络互动中心.王岩玲.融合新媒体:现代广告,电视节目的未来[J].中华新闻报,2007(2).

[2]周杰.论打造城市电视台本土文化栏目[J].新闻爱好者,2008.

[3]黄鸣奋.新媒介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4]石磊,陆地.解析中国民营电视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美]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朱光烈.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J].现代传播,1994(2).

[7]匡文波.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J].现代传播,2004(4).

电视媒体论文篇(4)

作为新时期的全媒体平台,尤其是在传统电视台网络基础上建立的多媒体传播平台,全媒体平台不仅要全面整合台内资源,还要聚合多种网络及其他媒体资源,进行统一的制作管理,将整体业务全面覆盖手机、平板及电脑等平台,实现多终端互动展示,并与全台网紧密连接,实现台网互动。全媒体平台还要拥有网站门户、论坛、博客、访谈、爆料、移动客户端等系统,提供各类排名、评论、分享、爆料等全新的全媒体业务形态和良好的用户互动体验,实现同一业务在不同终端上的无差异体验功能,真正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转变。

2全媒体平台的建设目标

鉴于对全媒体互动业务的剖析理解及结合安庆台实际,全媒体平台将搭建成一个多屏合一的从内容汇聚、制作、管理到播控、互动、和运营的平台。

(1)全媒体内容汇聚功能:全媒体平台是一个全媒体内容汇聚平台,具备对传统视音频信号、卫星及有线信号、IP流、媒体文件、网友上传爆料、网络抓取等多种方式获得节目素材的能力,为整个全媒体平台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持,是整个平台的内容基础。

(2)全媒体生产管理服务功能:全媒体平台能够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内容信息进行统一描述,有着对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全媒体内容的编辑制作、集群转码、存储管理、全文检索以及对视音频直播点播的管控能力,为整个平台提供内容生产管理服务。

(3)全媒体多终端功能:全媒体平台是一个全媒体多终端平台,能够将汇聚及编辑制作后的全媒体内容,多码率、多格式、多终端统一地出去,实现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全媒体内容的融合性传播,全面覆盖各类终端受众。

(4)全媒体互动功能:全媒体平台是一个互动平台,系统不仅支持多终端用户对统一资源进行评论、分享、投票、访谈及爆料等互动功能,还支持不同终端用户实时互动交流,而且与全台网紧密连接,可将生产网、媒资网大量资源通过多种渠道传输到全媒体平台进行,也可将全媒体平台汇聚的资源传输到全台网中,进行生产制作播出,实现台网互动。

3全媒体互动平台总体设计

为实现全媒体平台的各项功能,基于安全、高效、易用、可扩展及可管可控性的设计原则,对整个平台从业务流程、视音频编码、业务功能、支撑系统及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了统一的规划设计,整个平台由全媒体VMS生产管理服务系统、全媒体CMS内容生产管理系统、手机平板移动客户端系统及全媒体综合运营支撑系统构成。

4全媒体平台主要系统模块详解

全媒体平台主要由全媒体VMS生产管理服务系统、全媒体CMS内容生产管理系统、手机平板移动客户端系统及全媒体综合运营支撑系统构成,系统中的诸多模块实现了全媒体业务的各项功能,下面对各大系统中的重要模块进行详解。

4.1全媒体VMS生产管理服务系统

该系统主要实现台内视频矩阵信号、卫星及有线信号、IP流信号、媒体文件及网友上传等内容的统一汇聚、生产管理及流媒体功能,统一采用目前主流的H.264的视频编码技术,多格式、多码率统一,整个服务系统由全媒体内容汇聚模块、全媒体生产管理服务模块、多终端流媒体服务模块等组成。

(1)全媒体内容汇聚模块包含传统视音频收录采集、IP流收录、文件导入及网友上传爆料等模块,通过模块中的卫星解码器、有线电视解码器、SDI视频矩阵、SDI转IP流编码器、非编工作站及IP流收录服务器,实现各类视音频资源的汇聚,并与全台网互联,实现台网资源互动。

(2)全媒体生产管理服务模块包含拆条快编模块、集群转码模块以及全媒体资产管理模块,将视音频资源统一转换为支持iOS终端和Android终端播放的MP4+H.264多码率流媒体格式,进行统一入库、编目、审核、检索、分类存储,实现对视音频资源的快速生产制作及规范化管理功能。

(3)多终端流媒体服务模块通过点播、直播以及播放器管理模块,对已有的各类信号源、视音频节目库自由编排,实现对资源内容多格式、多码率的点播、直播、虚拟直播、多终端统一,而且具备播放器界面、广告管理、播出控制及监控等功能。

4.2全媒体CMS内容生产管理系统

生产管理系统是提供内容抓取与加工、内容、页面模板制作、内容审核、终端智能识别等的全方位信息平台,实现了对文字、图片、视频、音频、FLASH等信息进行多终端统一管理与的功能,此系统由内容信息抓取模块、内容模块、网友互动模块、模板管理模块等组成。

(1)内容信息抓取模块主要解决网络信息资源更新快、而传统的复制粘贴转载方式工作效率低而且浪费人力成本的问题,通过自动按网址或者关键词监控的方式,选择性地批量转载文章,具有自动保存文章内容图片至本地服务器及本地再编辑等功能,能够快速地让网站拥有大量的合作内容资源。

(2)内容模块是网站最基本的需求,除了最基本的图文混编功能外,还支持一稿多发、一键转载外站文章、自定义文章权重等功能。其中组图模块支持以图片为主的新闻报道方式功能;针对专题性报道,专题模块实现了无需设计和技术人员参与,即可快速通过可视化拖拽的方式制作专题。而且内容模块还实现了按点击量、评论量和时间进行排序等诸多功能。

(3)网友互动模块是全媒体平台的核心之一,通过评论、分享、投票、问卷调查、嘉宾访谈以及网友爆料等诸多功能,在多终端平台采取各类展现形式,充分与用户进行互动,增加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度,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4)模板管理模块实现了动态网页与静态网页相结合的方式,大大降低了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负载。一般人员通过可视化编辑模板,不依赖于厂家和开发人员,即可完成网站改版更新,其中专题模块可以快速通过可视化拖拽的方式制作专题,无需设计和技术参与,大量缩短制作周期,降低人力成本,实现高效的工作流程。

4.3手机、平板移动客户端系统

移动客户端是专门针对移动终端用户访问的一套系统,全面解决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系统移动终端访问网站时,由于终端系统不同、分辨率不同,导致最终页面显示不直观全面、操作繁琐等一系列问题。

(1)移动客户端UI界面使用基于Web的方式进行开发,基于统一内容系统进行自动生成和机制,UI界面按照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的技术要求进行个性化开发,统一系统界面,实现各终端一致性展示。客户端UI界面包括首页、新闻、栏目、爆料等主要展示内容,用户可以从多种维度入口浏览各类资源,并提供推荐、搜索、收藏等功能。

(2)移动客户端系统实现了根据移动终端的不同,调取对应终端的播放格式进行播放响应,并且支持内容评论分享、嘉宾访谈、网友爆料等功能,评论、访谈、爆料等互动内容与PC端统一管理显示,全面实现与PC端页面内容的统一管理、统一功能。

(3)移动客户端流媒体服务系统统一采用MP4封装H.264编码技术为流媒体的编码封装技术,实现在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系统终端上进行流媒体直播、点播、网友爆料及广告管理等功能。

4.4全媒体综合运营支撑系统

运营支撑系统是保证系统的整体运营与维护的基础,其管理功能涉及各个应用系统模块,是系统平台数据处理和组织协调中心,包括系统管理、系统监控、IP控制、系统日志、广告管理、服务器管理、访问统计、数据统计分析等诸多功能。

(1)系统管理模块是整个支撑全媒体平台的运营的基础,实现了系统配置、多终端用户登录、权限限制、工作流程定义、评论管理、访谈管理、日志维护、服务器分配以及数据备份恢复等功能。

(2)系统监控模块实现了对信号源及直播节目的实时监控并报警功能,确保内容汇聚播出的安全性,并且可以对系统各个生产流程进行监控,对视频服务器在线用户数和流媒体服务器的资源情况进行监控,实现全媒体平台可管可控功能。

(3)广告管理模块实现了在页面和视频点播、直播、暂停等环节进行广告的播放、插播和替播,提供了融合文字、图片、视频等的广告管理及智能投放功能,结合多种业务形式,为全媒体平台实现商业化运营奠定基础。

(4)数据统计分析模块根据业务类型和用户的访问量,统计各业务的最大并发用户数、一段时间内被访问的总次数、访问的平均时长等参数进行业务发展的趋势分析、业务访问的客户群分析,为针对性的业务宣传、排行榜的动态调整、新业务的开发以及内容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5系统总结

电视媒体论文篇(5)

作为“一种逻辑更彻底的市场化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适用于所有行业。在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都可以、应该和必须运用它,实现对战略、组织、流程、用户、产品、营销服务乃至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的重新审视和创新变革,以完成自我改造和转型升级。那么,在组织变革的层面,互联网思维意味着什么?互联网思维的首要原则是用户导向,通过对用户需求无微不至的体察和快速响应,实现用户群的高粘着度。因此,它对传统行业的影响和重塑,首先是从客户界面开始,深耕营销和服务,进而将变革压力传导到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再进一步再造企业的生产流程、组织构架和企业文化。“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技术流、信息流、人流、物流、资金流,都发生了创造性的变化”⑥。互联网思维注重产品设计推广的用户体验和用户参与,追求快速迭代的产品服务创新和即时响应的流畅客服,要实现这一目标,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就必须更加高效,信息传递必须更加明快和准确,业务流程必须更加简约精炼,组织构架也就相应地更加扁平,内部文化也必须更加民主、平等和简单,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必须更加得到鼓励。互联网思维会对组织产生如下影响:一是组织行为模式,由管理驱动向经营驱动转变。所谓管理驱动,实质上就是权力驱动,这种组织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式是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必然造成不必要的资源耗费。任何组织机构,尤其是国营企事业单位,在建立以后运转日久,都会官僚化和部门利益化,由职能部门自我衍化和派生出相应的组织行为,包括许多“规范化管理”名义下的繁文缛节、“官样文章”,即所谓形式主义的无效行为。但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的组织行为则表现为经营驱动,其刺激-反应模式是从外到内、从下到上传递的,是来自外界、市场和客户的,凡是与客户需求无关的组织行为,都应该删减。二是资源分配机制,互联网思维反对资源的平均分布,因为平均分布等于浪费,所以主张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尽可能倾注所有资源在某一点实现突破。互联网产品通常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抓住用户某个“痛点”或价值点,迅速有针对性地做出定位明确的产品。专注才有效率、才有力量,才能做到极致,在一个供应过剩、赢家通吃的时代,不能竭尽全力为用户带来极致体验的产品或企业,是很快会被淘汰的。三是组织构架,变得更加扁平。移动互联时代,市场创新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和服务的迭代越来越快,用户对产品缺陷、服务迟滞的容忍度和对产品服务的粘着度越来越低,所以互联网思维注重以快取胜,对市场趋势、客户需求的洞察和响应要快,产品服务改进要快,要实现这种“快”,就必须在组织内部消灭因为层级而产生的距离。所以互联网思维本能地拒绝等级制、事事讲控制的集权模式,反对科层制、叠床架屋的组织架构,追求扁平化、层级简单、目标明了、有实战力的团队构架。对于传统行业机构组织,互联网思维会逼迫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僵化的企业文化和传统的金字塔式或矩阵式组织结构,重新定义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彻底全面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组织”⑦。

二、互联网思维支配下的电视组织变革

相比那些早已市场化的企业而言,一直沿袭事业单位体制的电视台组织架构,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前市场思维时代”。这也就意味着电视的组织转型比起其他一些传统行业,其跨度和难度要更大一些,需要在尚未完成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尚未具备基本的市场化思维的前提下,毕其功于一役地实现“更加彻底的市场化”转型。根据前文的分析,来检验电视台的事业单位体制现状,会发现其组织架构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组织设计导向严重远离市场化思维和逻辑。事业单位组织是以政府所规定职能为导向的,这些职能带有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下大而全的特征,包括新闻宣传、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社会教育、文艺创作、精品创作、广告营销、公益服务等等大而全的职能架构,在内部机构设置上就相应地体现为:新闻中心、社教中心、文艺中心、专题中心、创编室、国际部、外联部、广告部、制作部、技术部、办公室等等部门。在观众选择多元化到随心所欲的时代,这些职能部门派生出来的功能节目设计,很多时候都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最近十多年来,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很多电视台在组织架构上都有了较大程度的精简式调整,但往往以“规范化管理”的名义,保留了很多无助于效率提升的部门和层级设置,职能导向而非市场导向的组织设计思路并没有真正改变。二是资源调配机制的局限性。因为需要承担过多的规定职能,导致节目生产资源散漫分布,开办了一大批不关痛痒的栏目,任由它们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小打小闹、越做越小、自生自灭。因此,无法锁定真正的市场需求,集中全部资源锻造拳头产品,形成真正的市场冲击力和影响力。三是等级制严重。官本位和因人设事设岗必然导致组织层级叠床架屋,从台长、副台长、台长助理、总监、频道负责人、中心主任、部门主任、主编、制片人、主管等等,形成了繁复、滞塞的科层官僚组织,管理链条拉长,效率传递割断,管理导向而非经营导向的无效组织行为增加,严重干扰核心业务的开展与提升。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我们借助互联网思维的要求,重新进行组织构架,就可以实现如下几个层面的组织转型:

1.组织设计目标转型:从职能导向到产品导向对电视台而言,节目就是产品,产品是企业与用户最直接的连结界面,节目就是电视台和受众,或者说市场交互的直接中介。节目导向、产品导向就是互联网思维在电视组织设计中要求的市场导向和用户导向。过去,电视台组织架构的职能导向在内容规划上往往体现为这样的思路:从既定的社会职能出发,首先注重的是频道定位,即预设频道的信息服务功能;再从这种频道定位出发去规划具体时段和具体节目。但在今天媒体过剩的时代,观众的选择已经高度随机化,很少会因为认同电视台整体形象、频道形象而决定收看该电视台、频道的节目。在多元化、随机化的收视习惯支配下,观众首先关注的具体的节目产品本身是否合意,并不在乎该节目是哪个电视台、哪个频道播出的。因此,我们必须颠覆过去的内容规划思路和生产组织逻辑,首先是电视台将自己对市场的全面理解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浓缩在具体的产品(节目)设计中,将产品作为生产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的逻辑起点。任何部门的设置都要围绕核心节目产品打造,从这一目的反向推导出应有的组织和流程设计。对市场目标和产品生产营销不具备资源支持效能的部门都是多余的,应该被裁汰的。云南电视台台长赵树清曾总结“现象级节目”的组织支持包括三大团队:节目研发团队、制作团队、推广营销团队⑧。这种明快的组织架构观点就是互联网思维在电视组织变革中的一个明显体现。

2.资源调配机制转型:从小生产到大生产产品导向的组织构架必然能形成高效的资源调配机制,为核心业务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能力。在受众选择多元化的时代,“大投入才有大产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些小打小闹、悄无声息的节目很难逃出自生自灭的命运,对于这种无法产生效益的节目,再小的投入都是资源的浪费。互联网思维的节目产品设计,反对贪多求全、全面开花,要求真正抓住客户的“痛点”,要求聚焦、精简、专注、极致,可以倾尽全力只做一个能引发观众“尖叫”的节目产品,通过不断地优化和迭代微创新,逐步完善细节,营造出完美、极致的视听体验。在引发市场冲击波和口碑效应后,再扩展出去带动周边节目乃至整个频道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就如同《非诚勿扰》逐步撑起了整个江苏卫视频道一样。互联网思维的大生产机制就是电视台以简约化思维进行节目产品规划,在完成产品聚焦的同时,建立为核心产品提供从智力、人力、资金、时段、技术设备、推广营销等一切所需资源的支援机制,以及持续强力督促产品不断改进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近年来,国内卫视台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接受了大制作、大收益的理念,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都用数千万甚至几亿的资金投入来打造一个播出周期才几个月的季播节目,这在过去的电视业界是无法想象的。但恰恰是这种不惜血本的大规模资源挹注,使他们创造出一个个现象级的节目,一个个优秀的栏目,甚至季播节目,并可以产出十几亿的广告营销收入,有效地提升了整个频道的影响力和价值。

电视媒体论文篇(6)

.微电影创作能够促进地方传统媒体摆脱对单纯广告经营的依赖,在互联网时代向360度全媒体转型升级。近年来,由于受众获取信息渠道和消费习惯的巨大转变,企业商家对产品的营销推介方式和渠道也随之变化,更多的广告预算分流给了新媒体。这让深度依赖广告经营的传统媒体们陷入发展困境,尝试突围的传统媒体纷纷试水与新媒体结合,力争在互联网时代传媒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兼具新媒体特性和广告气质的微电影自然成为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必争之地。目前,微电影产业有三种盈利模式:

⑴版权开发:随着渠道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版权的开发空间将更加广阔。

⑵广告植入:微电影目前已经成为各企业厂家和广告商家植入软广告的宠儿。

⑶客户定制:广告客户定制的微电影是主流,平均每部微电影,广告客户的花费仅为二三十万元。这也是目前微电影盈利的主要模式。

二、地市级电视媒体进军微电影创作领域的可行性

2014年初,鞍山广播电视台根据产业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进军微电影创作领域的发展战略。目前已成功创作了十余部微电影作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为某地产项目制作的一部长度为5分钟的微电影,从前期创意征集、剧本创作、演员选拔、现场拍摄到后期剪辑包装,共用时20天左右,客户提供经费12万,制作成本6万元左右,播出费用另计,利润比较可观,发展前景良好。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微电影市场需求很大,而在二三线城市,微电影供应方面却略显不足,产业发展格局不明晰,行业整体缺乏品牌效应。为了促进微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兼具主流文化传递成功经验和品牌商业运作能力的地市级电视媒体应该担负起本地微电影创作领域龙头牵动企业的大任。

1.地市级电视媒体植根本土

可实现微电影创作本地化。毋庸讳言,只要资金足够充裕,我们可以集合全世界最优秀的人力、物力资源创作微电影,但那又与我们所在的城市关联程度有多大呢?地市级电视媒体深度了解本地域文化特色,对城市具有真切情感;拥有公共关系资源,从而降低制作成本;可以将微电影产业链主要产业部分留在本地,以促进本地微电影产业发展,繁荣地域文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2.地市级电视媒体是本地的影视制作权威

可实现微电影创作的专业化。所谓专业化运作,就是用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微电影是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作品,因此,启用拥有视频制作行业经验和市场营销能力的团队进入该领域,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途径。地市级电视媒体拥有专业导演、编剧、摄影师、灯光师、后期剪辑师等专业人才和制作技术,拥有营销推广团队和平台,拥有本地知名主持人,能够以最快速度建立起优秀的微电影制作团队。

3.地市级电视台具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

电视媒体论文篇(7)

随着一大批对年轻受众吸引力强的电视剧的产生,大量的年轻的电视剧受众将目光投向了网络电视剧。年轻的电视剧受众群的消费需求多元且个性化程度高,收视选择不仅仅局限在一类的电视剧上,一定程度上壮大了电视剧的受众模式,给中国电视剧市场带来了新的青春与活力。新媒体具备传统电视媒体的一切表现形式和特点,同时也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特点。对电视剧而言,网络有着更广阔的播放平台,多样形式、多样内容及其多样类型的电视剧作品通过网络途径传播给观众,为观众提供了比以前的电视媒体场所更自由、选择更方便,共享更迅畅、广告时间更少的影像观看途径。电视审美的行为往往是由审美的主体和客体双方形成的。电视台就是传播的主体,观众就是传播的客体。传统电视观众对主体的反馈是微乎其微的,媒体的传播方式只向接收者传递信息,观众接受的信息是按照编导的思路剪辑,编排和调整好的,受众对于呈现的影像声音信息没有任何选择权力,接受这些信息时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而新媒体传播电视剧大大增加了受众的自主性。不同社会结构的受众根据自己的收视习惯自由选择,节目引导功能帮助观众自己编排节目单,最大程度上扩大了电视剧受众覆盖面,吸引不同受众群体的眼球。新媒体传播的自主性还表现在传播方式的双向性上,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实现沟通和互动。观众喜欢看那个剧目,随意点击即可播放,既不受集数的限制,又可从任意的地方开始,还可以回放、拖放。那个情节好,任意拖回原处,再欣赏一遍,或者那个地方没有看明白,回过头来再看一遍。新媒体对电视剧受众的影响更是体现在交互性上。最明显的是“对话性用户”的产生。再传统媒体上观看电视剧观众的反馈意见不可能反向传递到另一端,新媒体播放电视剧可以把相同爱好的受众聚集在一起,瞬时交流观剧感受和意见,这种反馈意见会直接影响受众的选择,例如:很多网络播出平台的打分系统,对剧目的观看次数、打分高低、评判意见等都能直接影响观众的选择。年轻的观众在平台上不仅讨论明星、吐槽剧情还专业的分析收视并对比其他同期播出的电视剧。当“边看电视边吐槽”渐成时尚,“有人陪你吐槽或吐你槽”渐成习惯,传统看电视的方式已经悄然改变,观众从被动接受信息变成主动寻求交流。对于年轻人来说,互动的意义远大于收看电视剧本身的价值。除此之外,新媒体还带来了观剧的丰富度。传统媒体带给人们的信息种类有限,内容单调。新媒体不仅可同时打开多个窗口,实现多屏收看电视剧,也可以在收看电视剧的同时,接受其他的相关信息,随时处理手头的工作的同时,收看重要新闻,聊天等等。

二、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合作

新媒体的崛起并不代表着对传统电视媒体的颠覆。不少电视剧都是先有的网络口碑才带动电视收视的二、三轮甚至四、五轮的热播。同时也提供给具有不同需求的受众无限的“数字货架”,不论是“热门”还是“非热门”的电视剧的寿命都被大大的延长了。电视剧的开发也逐渐实现深度合作。近年来,优秀网络小说改变成风。将网络读者喜欢的网络小说改变成电视剧,网络读者迅速转化为电视剧观众;将网络自制剧反向输出到传统电视媒体上,利用网络热播的品牌优势获得电视收视。由于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造成了电视剧购买成本的不断增加,网络播出日益成为电视剧播出的主要途径和回收成本的来源。这也巨大的带动了电视剧网络版权的增长。由此催生了许多电视剧以及媒体平台新形态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的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方式。较为浅层的以多台多网的“共同推送”为代表,共同引进,互为宣传。实现了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相互促进;网络自拍剧的诞生也是电视剧新形式的重要发展,给电视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带来了无限生机;跟深层次的合作是进行屏幕间的深度整合,实现多屏融合,一是传统广播影视机构建立自己的新媒体运营机构,基本形式是现有电视台网络版的诞生;二是互联网企业将范围延伸到电视行业,基本形式是各门户网站的互联网电视的诞生。最终实现全媒体。

三、电视剧新媒体化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