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行社管理论文

旅行社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8:41

旅行社管理论文

旅行社管理论文篇(1)

论文频道的旅游管理论文为您提供论文:论中外旅行社制度环境,内容如下: 论中外旅行社制度环境 【 正 文 】 旅行社运行的制度环境是指制约旅行社生长与发展的外部非市场环境。如果说市场环境是旅游市场机制内生的话,那么制度环境则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所决定的政府行为在旅行社业领域中的现实反映。各个国家的市场环境在旅游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较大的共性,而制度环境由于易受社会与政府行为的干预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外旅行社制度环境的比较研究,为中国旅行社制度环境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建议。 一、政府对旅行社业的宏观干预 政府对于旅行社业的宏观干预主要体现在相关的法律与法规体系方面。一般说来,一国内与旅行社经营管理有直接关系的法律法规体系如下页图1所示。图1所示,箭头方向越往上,法律、法规对旅行社的强制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上一层的法律法规对下一层的法律法规有制约作用,多数时候,下一层次的法律法规是根据上一层次的法律法规制订的。比如日本管理旅行社的主要法律依据分为法令、政令和省令。法令需经国会批准,是管理旅行社的基本法律依据。政令需经内阁政府批准,多根据国会通过的法令制定实施细则。省令为运输大臣颁布的具体规定。日本与旅行社管理有关的法律主要是《旅行业法》(注:日本人称旅行社为旅行业。(下同)——作者),该法的立法宗旨是使旅行社依法经营,维护旅游者的利益。为了和《旅行业法》相配套,日本还相继颁布了旅行业法施行令、旅行业法施行规则、一般旅行业标准旅行合同条款和店旅行合同条款。一般旅行业合同条款规定了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以及违约的责任、处理原则等;店旅行合同条款则对经营旅行业务的合同签订、变更、解除及违约责任等作了详细的规定;翻译导游法明确规定了翻译导游必须接受国家的考试和应具备的条件;商法则明确规定了旅行业的交易规则、反对垄断,要实行公平竞争,并由国家的公正交易委员会负责监督旅游市场的交易行为。 图1 旅行社业管理的国内法律法规体系 附图{图} 各国经营国际旅游的旅行社的行为还可能会受到一些相关的国际公约的制约与调整,如1974年4月23 日订于布鲁塞尔的《关于旅行契约的国际公约》、国际饭店协会与国际旅行社协会联合会《关于饭店与旅行社合同的协议》(1979年协议)、关于统一国际航空运输的“华沙公约”、“芝加哥条约”、1974年签订的《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伦敦公约)等。只要某一旅行社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成为某一项国际条约的签字国,那么这一国家或地区的所有旅行社都有义务在经营国际旅游产品时遵守该条约所规定的条款。 图2 旅行社业运行的国际制度环境 附图{图} 另外,一些旅游业和旅行社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国际惯例有时也会构成旅行社制度环境的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领域,其经营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交易主体之间的沟通程度,而行业内的国际惯例可以指导促进沟通、降低交易费用。虽然不遵守这些国际惯例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仍然可能会不利于该旅行社今后的交易——除非其交易是一次性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把国际惯例也视为旅行社、特别是国际旅行社的制度环境因素之一。鉴于此,旅行社运行的国际性制度环境可表示为图2。 与图1所示的市场经济社会完善的法律与法规体系相比, 中国旅行社业管理的“旅游法”和专门的“旅行社法”、“导游法”等正式法律文件还处于缺位状态,有关的民法、商法由于实施机制方面的原因也还存在不配套、针对性弱、执行力度小等方面的问题。目前的管理体系主要是国务院条例(政令)、旅游局令、行业标准、以及一些相关的行政法规为主。 论文频道的旅游管理论文为您提供论文:论中外旅行社制度环境,内容如下: 论中外旅行社制度环境 【 正 文 】 旅行社运行的制度环境是指制约旅行社生长与发展的外部非市场环境。如果说市场环

旅行社管理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旅行社,实践,教学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旅行社的发展需要与旅游院校教育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显出来。主要表现为,旅游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和适应旅行社的需要及发展。研究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实践教学已经迫在眉睫。

一、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实践教学课程教学现状

首先,实践学时较少。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开设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然而,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建设普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实践比例较少,没有形成真正完成的整个实践环节。

其次,缺乏实践教学设施。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没得到充分的重视,大多数并没有建设专门的实训室。学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缺乏,使得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环节无法得以完成。

最后,目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困难。完成《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实践环节,学生需要见习、实习的过程,才能真正的认识到旅行社的实际工作状态。然而,由于旅行社特有的经营方式无法一次性接收大批的学生进行实习。学校需要同时联系多家旅行社安排大批学生到旅行社实习教育学论文,在实践基地的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实践教学重要意义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经营管理的有关理论知识,还要熟悉旅行社的工作流程,例如投诉处理、旅游服务采购、行程制定流程等,同时更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

实践是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对旅行社业务流程的操作,使学生了解旅行社的基本业务,各工作部门的具体职能;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对旅行社的实际运作有更为感性的认识。通过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加深对旅行社的基本管理原理的理解,掌握从事旅行社业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运用相关理论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实践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缩短企业培训的时间,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

总之,学生对实践教学具有较高的期望,希望能够得到实质性的、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学校希望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企业期望通过实践教学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得到符合需要的专业人才。

三、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所谓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探索并建立起来的一种优化教学的方法论对策系统,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实践教学任务,经由逻辑归纳概括而成的比较稳定、简明、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实践教学模式是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提升,是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首先组建教学小组,建立起同旅行社的实践联系期刊网。其次,根据课堂内容体系,逐步实施课堂教学内容与旅行社实习同步进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实践主要内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课程涉及章节内容

主要实践方式

旅行社设立

分组设计、制作方案并展示

旅游线路设计

做市场调研、预测和线路设计

旅游产品定价

对自己设计的旅游产品进行定价

旅游产品促销活动

选择促销方式进行促销方案设计

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的选择

进行销售渠道及中间商选择教育学论文,设计方案

旅游产品采购服务

根据线路进行采购服务设计

旅行社管理论文篇(3)

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旅行社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因内控机制缺失导致人才流动加大。内控机制失调的主要表现为,仅以绩效竞争作为维系旅行社运作的主要动力,这虽然能够激发员工的潜力,但却也难以塑造企业文化,并给员工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人才的流失。此外,旅行社往往会通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来观察新员工能否适应新岗位,一旦其难以适应,那么企业就必须要再次招收新员工,而这既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又会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完善内控机制,是旅行社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面临着的一个重要课题。

(2)缺乏有效的人才开发与引进机制。对现有人才的开发是旅行社人力资源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建立长效人才引进机制则是旅行社立足于当下,展望未来的长远计划。然而,当前我国许多旅行社以市场拓展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决策者认为只要有市场,即能够获得发展的机遇。在这样的运营理念下,最终导致人才开发和引进机制不健全,难以激发现有员工的潜力,难以面向社会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3)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严格来说,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应当随着旅行社的发展而同时进行,旅行社发展又与内部建设同时进行,即:在制订长远的发展规划中,内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应当是发展中的重要部分,而不应当被决策者忽略,否则,就不足以彰显长远的战略眼光,并且,这正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2加强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针对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3点建议。

(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结构,顺应新时代需求,不能仅依赖当代社会人力资源价值观的自主变革,而是应当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内部控制。作为构成人力资源的单独的个体———人,是符合人力资源特征的。如“他”的潜力,“他”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甚至态度、意识等等,都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将“他”的这些特长记录备案,充分掌握“他”的过去、现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评估“他”具有创造哪些价值的潜力,以及在哪个岗位上能发挥最大个人潜力,创造最大价值,而这,是优化让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

(2)客观分析人才心理,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旅行社要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就必须要客观、深入的了解当代人才的心理,掌握他们的心理需求,并将人力资源建设与之相联系,使人才战略能够满足人才的心理需要,从而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在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方面,旅行社应采用“双轨制”,一方面尽量满足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人才提出要求,以此来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激发人才潜力。

(3)落实人才竞争机制。在运营过程中,人才竞争机制的内涵在于员工间的素质竞争和绩效竞争,旅行社首先要满足员工的意向要求、专业要求和待遇要求,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以员工为旅行社所创造的效益为评价标准,评价员工是否具备“人才”素质,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基本政策,如此,既能够为现有员工提供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又能够有效发掘新入职员工中的人才,更有利于旅行社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3结语

旅行社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诚信;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研究进展

一、诚信的概念

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通过诚信经营从而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企业诚信的概念

企业诚信是指企业在进行市场经济各项活动时,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诚实信用地对待每一位投资者、债权人、消费者、媒体、社会公众,同时给予他们信任。旅游企业诚信是指旅游业从业者在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中践行约定,信守承诺,以及其践行约定、信守承诺的行为和形象在社会组织、群众、媒体心目中的整体反映。

三、我国近年来学者对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诚信缺失的问题呈井喷之势,旅游企业缺乏诚信、坑害消费者的新闻更是屡见报端。但是理论界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对于构建旅游企业诚信机制的研究也刚刚起步。笔者对近五年来我国的旅游企业诚信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学者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旅游企业诚信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缺乏诚信现象进行研究分析

刘雷、吴郭泉在《论旅游企业诚信》中提到旅游企业诚信缺失表现为:旅游合同交易信用缺失、合同违约和欺诈、服务质量信用缺失三个方面。杜艳认为我国旅游企业信用缺失的现象主要是:资本信用缺失、合同交易信用缺失、服务质量信用缺失、旅游促销信用缺失、价格信用缺失、旅游企业管理信用缺失。

(二)对旅游企业诚信缺失的后果进行研究

石芳在《以诚信为核心的旅游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中提到旅游诚信缺失将造成以下后果:导致旅游企业经济效益下降;造成旅游者利益受损;危害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

(三)对当前我国旅游企业诚信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

蒋满员、唐玉斌在《我国旅游企业失信行为探讨》中认为造成旅游企业诚信问题的因素有:竞争机制、旅游行为机制及信息不对称、管理及法律、制度与旅游合同的不完全性。孟英伟、陈惊雷的《旅行社诚信问题研究》从旅行社、导游、旅游者、不可抗力因素和市场与政府五个方面来说明旅行社不诚信经营的原因。

黄晶在《旅行社诚信危机的对策分析》中将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分为三类:旅行社与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旅游供应商与旅行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旅行社与其人的信息不对称。

(四)对解决我国旅游企业诚信问题的方法进行研究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解决我国目前旅游企业诚信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企业自律水平

李海风认为,旅游企业诚信机制建设可以分为三步:一是通过诚信文化建设将诚信纳入企业文化;二是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诚信的制度保障;三是建立监督及激励机制。

2、建立诚信测评体系

邓健、任文举在《诚信旅游企业测评体系研究》中认为目前我国旅游行业仍然缺少一整套科学、严密、权威、可推广的诚信服务评估程序以及相应的评分模型。缺乏应有的完备测评使得旅游企业的诚信无法得到公平的评估。

3、健全行政监管制度和法律体系

刘雷、吴郭泉的《论旅游企业诚信》认为构建旅游企业诚信应担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监督;3、加强行业自律建设。王瑜、陈建平在《旅行社经营诚信体系重构研究》中提出对现有的制度进行重新设计与建构,从加强社会信用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导游佣工管理等五个层面重构诚信体系。

4、发挥媒体舆论监督

郑渊在《浅谈旅游业诚信机制的建设》中提出,应当建立完善系统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地发挥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对失信企业造成强大舆论压力。

四、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对于旅游企业诚信的研究存在下列问题:

(一)借鉴西方学界和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多,独创理论少。比如有的学者提出的建立旅游企业诚信文化体系、企业自律监督体系、构建诚信评价体系等理论,都属于借鉴一般企业管理的理论,没有形成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独有的特色理论。

(二)比较侧重理论研究,且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例如多篇文章在对策方面都重复提到旅游业行业自律,但是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三)只注重当前特定环境下的信用研究,极少有从环境和机制来促进企业诚信养成的这个角度来解决企业诚信缺失这个问题

五、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旅游企业诚信信息化管理研究

旅游企业开展诚信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以客观标准定期衡量旅游企业的诚信行为,是旅游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旅游行业诚信信息化管理,不仅是建立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需要,更是促进旅游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工作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旅游企业诚信信息采录工作; 二是制定旅游企业诚信信息化管理项目与标准;三是实现诚信信息网上;四是实施网络诚信平台监管。开展旅游企业开展诚信信息化管理,可以激励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自觉提高自己的诚信度,培育和提高他们的诚信理念。但是目前国内还对旅游企业诚信信息管理研究的文章较少,今后可以从这方面着手研究。

(二)从客户体验管理的角度研究企业诚信管理

在旅游企业与投资者、职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信用关系体系中,对消费者(客户)的信用是最为重要因素。因此发掘并满足消费者(客户)价值是企业诚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客户体验管理是一种新兴的客户管理方法。伯尔尼 H. 施密特(Bernd H・Schmitt)认为客户体验管理(CEM,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是“战略性地管理客户对产品或公司全面体验的过程”,出发点是提高客户整体体验,注重与客户的每一次接触,协调整合售前、售中和售后等各个经营阶段的接触点或接触渠道,有目的地,无缝隙地为客户传递目标信息,创造匹配企业承诺的正面感觉,从而实现与客户的良性互动,创造差异化的客户体验,强化客户感知价值,实现客户忠诚,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为了取得客户信任,应当明确客户价值所在,因此企业应当导入顾客体验管理,为顾客塑造感官体验与思维认同,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使顾客满意,与顾客之间建立诚信体系。遗憾的是目前国内也没有专门从这一角度论述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的文章,今后应当会有学者弥补这一空缺。(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奋生.传统诚信伦理与现代企业诚信文化建设[J].中外企业文化.2008(2):5-7.

[2]潘之波.论旅游企业诚信建设与导游管理[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4(2):98-100.

[3]马秀娟.旅游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32-134.

旅行社管理论文篇(5)

1.旅游管理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会计学、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心理学、旅游规划、旅游地理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饭店管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地理学、民俗旅游、旅游文化学、生态旅游学等,大多数课程表现出较强的交叉学科的特征。

2.旅游管理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学校在校期间要参加大量的实习实训课程,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景区讲解、全陪带团、旅游服务礼仪、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规划制作、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设计、旅游咨询、旅游电子商务、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多项技能。

3.旅游管理是一个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

要求学生要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旅游管理是一个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具有较高旅游行业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沟通交流能力,良好的公关礼仪素质,宽广的人文修养和职业创新精神。

二、旅游管理专业图书资料建设思路按照重视基础、突出实用、注重拓展的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图书资料建设需要满足学生知识素质和综合素质拓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的目标。

1.满足学生知识素质和综合素质拓展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涉及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城乡规划、市场营销、艺术、心理学、民俗学、美学、文学、外语、法律、建筑等多门学科。因为学时和课程设置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在教材中和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有限,课程的知识的扩展性严重不足,图书资料建设应注意满足学生知识素养拓展的需要。我校早已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外语、美术、心理学等专业,这些学科的图书资料相对充足,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要重点补充民俗文化、宗教、园林、建筑、饮食文化、茶文化、西餐与酒水知识、中餐文化、流行文化、休闲文化、野外生存、世界遗产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陕西省和渭南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文、山水物产等方面的图书资料。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求毕业生具有从事旅游服务及管理所需的专业技能、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掌握涉外旅游礼仪规范,具有良好的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表演能力和素质;具有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个人形象塑造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离不开教学过程的训练和引导,但资料建设也尤为重要。在重视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演讲与辩论、个人创业等图书资料书籍资料的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光盘、视频教程等数字图书的建设。

2.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包括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旅行社、主题公园、度假村、旅游营销企业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学生主要从事导游事务处理与基本业务管理、导游服务;日常旅游事务管理与实务处理;旅游产品开发与推销实务处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管理;旅游组织行为规范制订与管理;旅游产品与服务销售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旅游法规、制度与行政监督管理等。学生需要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熟悉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了解区域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了解重点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俗习惯,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熟悉我国酒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酒店业的发展动态。有健康的审美观,对艺术有一定的欣赏鉴别能力。图书资料建设过程中注重旅游业各产业要素相关的书籍资料,如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状况;国内外知名旅游景区(点)的导游词、旅游交通图、宣传光盘;主要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国家旅游业发展现状及代表性景区(点)解说词、景区平面图;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旅游政策与法规;国内外饭店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世界知名饭店(酒店)介绍;国内外旅游服务业的质量服务体系与标准;陕西省(渭南市)内各级各类景区(点)的旅游地图、导游词、旅游接待情况,省内各层次宾馆饭店的方位、设施、服务配置,省内国际国内旅行社的规模、接待能力等方面的资料。

3.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在职业能力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掌握山地景观、水体景观和人文景观导游讲解能力;旅游文学知识讲解能力;导游事务处理与基本业务管理及导游服务能力;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景区规划,宣传,基层管理工作能力;旅游市场的调查、预测、决策能力;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能力、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营销的能力;旅游饭店的管理能力;旅游行政、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掌握野外旅游基本知识,了解野外旅游的基本常识,掌握一定的生存本领。图书资料建设方面,要重视对各种类型景观(景区、景点)的导游词,旅行社、旅游饭店经营管理,区域旅游规划和景区旅游开发规划文本,户外运动、探险、野外生存相关知识等常规书籍资料的同时,还要重视对景区宣传片、景区宣传画册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录像、教程、课件等数字资料的建设。

4.满足学生科技创新的需要

旅行社管理论文篇(6)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根据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本文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旅行社业务》课程开发为例,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能体现职业技能教育目标

传统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设置上以理论课程为主,主要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课程范围广泛涉及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等多个方面,但理论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缺乏适应行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课程。在这些课程中,餐饮、客房、前厅等酒店管理相关课程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明显,而与旅行社相关的课程中除了导游业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外,其他课程均属于理论为主的课程,且大部分课程主要围绕学生的导游资格证考试展开,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课堂教育不能适应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

1.2 在教学模式上不能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加案例分析为主,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不能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不能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更谈不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①以《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作为旅行社方向的主干课程,此课程涉及旅行社组织机构、旅行社产品设计、旅行社市场营销、旅行社财务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以及旅行社接待与导游业务等内容,这其中有很多内容和其他课程相重复,而且整个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企业实践内容,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1.3 师资结构单一,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这部分教师虽然具备完整的旅游管理知识体系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由于缺乏旅行社工作经历,使得在教学中不能真正实现理论结合实际,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实用,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同时,学校欠缺与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很少利用行业资源,所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行业专家,只有虚名,很少能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

1.4 缺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酒店方向的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而旅行社方向的课程基本不涉及实践教学,同时,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建立相应的旅游模拟实训室,也没有形成一套便于操作、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现,仅仅依靠几次校外参观实践,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发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要求,本文以《旅行社业务》课程开发为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②

2.1 通过对旅行社典型工作任务研究,改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沈阳各大旅行社和我校以往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旅行社主要在导游、计调、外联三大业务部门工作,而旅行社人才缺口最大的也正是这三个业务岗位,由此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这旅游社三个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主要职业能力,调整课程设置。如将原有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拆分为,《旅行社业务》、《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旅行社财务管理》三门课,一方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突出旅行社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旅行社业务》由“导游业务”、“计调业务”、“外联与营销业务”三部分组成,分别安排在第2、3、4学期授课。

2.2 根据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调整课程学习情境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而根据此工作过程科学、正确地设计学习情境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关键。③以《旅行社业务——计调业务》为例,根据完成计调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将旅行社计调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操作方法和工作程序贯穿其中,在组团社计调、地接社计调、出境游计调3个学习情境及7个子情境的任务驱动下,使学生掌握线路设计、计划统计、订票业务、订房业务、订车业务、订餐业务、关联社联系、调度变更、危机处理等主要业务技能,使学生能将其灵活应用于工作实践。为学生将来进入旅行社实践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学习,应达到毕业后不仅能完成职业的某一岗位的工作,而且可以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不仅能适应某一企业的需要,而且能适应不同企业的需要;不仅能完成当前的岗位工作任务,而且具有完成未来岗位工作任务的坚实基础。

2.3 丰富教师实践经验,灵活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以起到对学生学习的辅助引导作用。如:教师能够根据组团任务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地接社的联系方式,协助学生完成与地接社的联系沟通。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计划,有计划的安排教师进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通过实践使教师一方面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

同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由于我省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进行灵活安排,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毕业实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旅行社业务精品课建设模式研究”成果

注释

①刘艳.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辽宁省交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09.6.11(3).

旅行社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学刊年会;学术思想;知识创新;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11-0138-04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11.019

10月19日至23日,由北京联合大学和洛阳师范学院主办,洛阳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的“2016《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洛阳举行。这也是自2011年开始,《旅游学刊》承办的第六届全国性旅游学术盛会。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旅游学刊》创刊30周年。为探讨未来5年中国旅游研究及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梳理《旅游学刊》创刊30年来旅游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加强旅游学界与政府管理部门及业界的沟通和交流,“2016《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秉承“前沿・理性・责任”的永久会议宗旨,以“学术思想、知识创新与价值取向”为本届大会主题,对未来5年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关注进行展望,探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旅游研究与教育面临的挑战,“互联网+”时代体验经济VS分享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大遗址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等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共商中国旅游及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之路。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的40余位旅游以及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了此次 年会。

一、主题报告――学术思想、知识创新与价值取向

本届年会期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Noel Scott教授做了题为《A Cognitive Psychology Approach to Tourism Experience Design》的演讲,介绍了他使用眼动感知、肌电感知等设备测量游客生理反应从而获得游客情绪变化数据的经验,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使用这些数据研究游客体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Daniel R. Fesenmaier教授做了关于《Designing Tourism Places: Design Science, SMART Destinations and Big Data》的主题报告,深度剖析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强调体验经济时代下支持旅游体验的共同创造,用智慧方法去设计旅游目的地。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潘冰副教授做了关于《Advances in Tourism Big Data Research》的主题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大数据研究、尤其是旅游大数据研究的现状,指出了旅游大数据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大数据分析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Brian King教授做了题为《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Capacity Building in Tourism Education: Hong Kong, China and the World》的报告,从香港、中国与世界三种尺度讨论旅游教育中的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讨论国际组织、学者、本地政府与社区在旅游教育建设中的合作。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王宁教授做了题为《情感部落作为吸引物:从浪漫主义范式到部落主义范式》的报告,在旅游和休闲研究中引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学理论范式――部落主义,深刻对比剖析了旅游消费过程中的浪漫主义范式和部落主义范式不同的游客社会关系类型。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做了题为《旅游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与当代可能》的报告,戴院长谈到任何伟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除了思想家之外更要寻找需要思想并有能力转化为社会组织和生产实践的群体。旅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尤其离不开学者的自我认同、历史自觉和学术坚守。

二、对话论坛――思想碰撞、智慧火花

本届年会专设了“河南旅游发展”和“体验经济VS分享经济”两个对话论坛。

“河南旅游发展”论坛

东北财经大学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谢彦君教授、河南省旅游局副巡视员李宗军、上海财经大学何建民教授、北京巅峰智业创始人及首席顾问刘锋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曾博伟副研究员参与了洛阳师范学院校长梁留科教授主持的“河南旅游发展”论坛,专家们就河南省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结合河南当前的旅游口号“老家河南”,从河南的历史文化、区位环境、产业结构以及河南旅游发展过程等角度深入探讨了其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与策略,分别提出“文化旅游”“旅游扶贫”“养老旅游”“乡村旅游”“度假旅游”“文化素养教育”等发展关键词,为河南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体验经济VS分享经济”论坛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王宁教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冯学钢教授、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马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承照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李柏文教授参与了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世界旅游城市研究中心张辉教授主持的“体验经济VS分享经济”论坛。在体验经济及分享经济时代,旅游及其产品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期待。专家学者们就分享经济如何颠覆传统的旅游商业模式、如何把体验经济完美引入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的全过程,以及“体验经济”与“分享经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热烈的探讨。

三、分论坛――百花齐放、深度交流

1. 第一论坛:旅游、社区与社会文化

本论坛由张宝秀教授主持,王宁教授、谢彦君教授评议。

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副教授范莉娜通过对贵州黔东南处于旅游发展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3个典型侗寨中526位居民样本进行个体对本族原文化及旅游者主流文化偏好研究。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讲师万蕙等以傣族泼水节的网络游记文字为分析对象,从巴赫金“狂欢”理论出发,利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游客在傣族新年泼水节活动中的旅游体验特征。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讲师张高军等结合中国当代社会巨变催生的具有独特性的XX后,选择国内典型旅游目的地杭州为案例,进行不同群体目的地形象的比较研究。参与第一论坛的还有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研究员崔庆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后魏雷、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尹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讲师张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汤利华。

2.第二论坛:旅游者与旅游消费

本论坛由蔡红教授主持,白长虹教授、谷慧敏教授、阎友兵教授评议。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蔡晓梅教授等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方法,援引邻避与迎臂效应的相关理论,探讨东莞豪华酒店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试图探究东莞豪华酒店与社区的景观模式及其相互影响效应,以及解释资本、地方政府及其社区区民在这一过程之中与东莞豪华酒店所展演的关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季少军用系统综述的方法对近5年来经济背景下旅游与接待业的发展研究进行了梳理。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曾丽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及焦点小组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基于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及消费过程的理论框架,通过中国公民赴日旅游购物消费探究中国出境旅游高消费现象。参与第二论坛的还有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周雪娇、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志飞、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讲师张建荣、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强生。

3. 第三论坛:旅游体验与社会发展

本论坛由徐菊凤教授主持,朱f教授、舒伯阳教授评议。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樊友猛从体验与经验相区别的角度,对体验的概念进行词源学和语义学辨析,继而借鉴伏尔泰、梅洛-庞蒂和杜威有关体验的代表性观点,进一步厘清体验的学术内涵,最后结合具体的旅游行为和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旅游体验具有具身性、情境性、流动性和生成性的特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梁增贤以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周边社区为例,针对同一研究群体于2014年和2015年开展两年度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自己认为值得的生活状况以及过去最好的生活状况是旅游地社区居民对自己目前生活质量评价的关键参考,而非未来期待的生活状况。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博士研究生韩静关注社会旅游对弱势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时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调节作用,在对国内136名流动儿童进行旅游前后对比的问卷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旅游参与对主观幸福感有正向影响,领悟社会支持正向调节旅游体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参与第三论坛的还有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贾一诺、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余构雄、武汉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刘苏衡、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讲师林敏慧。

4. 第四论坛:旅游经济与社会发展

本论坛由王兆峰教授主持,冯学钢教授、 张辉教授、马波教授评议。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讲师代姗姗以文昌东郊椰林为例,基于系统分析方法,剖析旅游地锁定在低水平均衡陷阱的表征与起飞机制,并构建了目的地脱离低水平均衡陷阱的起飞机制。浙江工业大学讲师赵磊基于中国1999―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以旅游业发展水平作为转换变量,利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技术,对旅游业和贫困缓解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等采用CFPS2014年的数据,选取与家庭旅游消费支出相关的部分变量,使用定量研究的“一般到特殊”的计量经济学建模方法,解释了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是旅游消费支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家庭旅游消费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城市居民家庭旅游消费多元化,进一步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参与第四论坛的还有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卢凯翔、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文月、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宁。

5. 第五论坛:生态旅游与气候变化

本论坛由章锦河教授主持,钟林生教授、张玉钧教授、王静教授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