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应用技术论文

应用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5:00

应用技术论文

应用技术论文篇(1)

论文摘要: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是集散控制系统(DCS)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之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工业以太网的特点,并详细论述了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以太网能实现工业控制网络与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形成企业级管控一体化的全开放网络的观点。

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自动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业控制网络所担负的工作越来越重。与数据信息网络不同,工业控制领域需要一种高速廉价、实时性和开放性好、稳定性和准确性高的网络。以太网(Ethernet)技术支持几乎所有的网络协议,所以在数据信息网络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传输速度高、低能耗、便于安装、兼容性好、开放性高和支持设备等多方面的优势。工业以太网的开放性使得工业控制网络和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特点

以太网技术具有价格低廉、稳定可靠、通信速率高、软硬件产品丰富、应用广泛以及支持技术成熟等优点,已成为最受欢迎的通信网络之一。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太网进入了控制领域,形成了新型的以太网控制网络技术。这主要是由于工业自动化系统向分布化、智能化控制方面发展,开放的、透明的通讯协议是必然的要求。以太网技术引入工业控制领域,其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一)Ethernet是全开放、全数字化的网络,遵照网络协议不同厂商的设备可以很容易实现互联。

(二)以太网能实现工业控制网络与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形成企业级管控一体化的全开放网络。

(三)软硬件成本低廉,由于以太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支持以太网的软硬件受到厂商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有多种软件开发环境和硬件设备供用户选择。

(四)通信速率高,随着企业信息系统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提高,对信息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有时甚至需要音频、视频数据的传输,目前以太网的通信速率为10M、100M的快速以太网开始广泛应用,千兆以太网技术也逐渐成熟,10G以太网也正在研究,其速率比目前的现场总线快很多。

(五)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在这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快速而有效的通信管理网络,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也更加成熟,由此保证了以太网技术不断地持续向前发展。

二、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应用现状

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比,它能提供一个开放的标准,是企业从现场控制到管理层实现全面的无缝的信息集成,解决了由于协议上的不同导致的“自动化孤岛”问题,但从目前的发展看,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一)混合Ethernet/Fieldbus的网络结构

这种结构实际上就是信息网络和控制网络的一种典型的集成形式。以太网正在逐步向现场设备级深入发展,并尽可能的和其他网络形式走向融合,但以太网和TCP/IP原本不是面向控制领域的,在体系结构、协议规则、物理介质、数据、软件、实验环境等诸多方面并不成熟,而现场总线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对底层控制网络的基本要求,实现真正的全分布式系统。因此,在企业信息层采用以太网,而在底层设备级采用现场总线,通过通信控制器实现两者的信息交换。

(二)专用工业以太控制网络

如何利用工业以太网单独作为控制网络是工业以太网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工业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如德国JetterAG公司的新一代控制系统JetWeb,是融现场总线技术、100Mb/s以太网技术、CNC技术、PLC技术、可视化人机接口技术和全球化生产管理技术为一体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同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可兼容第三方自动化控制产品,提出“网络就是控制器”的观点,是取代所有底层现场总线的工业网络结构。这种工业控制网络是将以太网贯穿于整个网络各层次,使它成为透明的覆盖整个企业范围的应用实体。它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与工业自动化的无缝结合,实质上是一个单层的扁平结构,其良好的可扩展性和互连性,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开放网络体系结构的大统一。

(三)基于Web的网络监控平台

嵌入式以太网是最近网络应用热点,就是通过Internet使所有连接网络的设备彼此互通,从计算机、PDA、通信设备到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在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企业信息网络,进行工厂实时运行数据的和显示,管理者通过Web浏览器对现场工况进行实时远程监控、远程设备调试和远程设备故障诊断和处理。实现的最简单办法就是采用独立的以太网控制器,连接具有TCP/IP界面的控制主机以及具有RS-232或RS-485接口的现场设备。以太网控制器在这里扮演了通用计算机网络和现场各类设备之间的一个桥梁。

三、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太网和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工业以太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目前它已经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资源管理层、执行制造层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呈现向下延伸直接应用于工业控制现场的趋势。从目前国际、国内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来看,目前工业以太网在制造执行层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未来工业以太网将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现场设备之间的互连和信息集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结合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研究还只是近几年才引起国内外工控专家的关注。而现场总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技术上日渐成熟,在市场上也开始了全面推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就目前而言,全面代替现场总线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全新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开发出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系列产品。

(二)工业以太网技术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的通信已成大势所趋

随着以太网通信速率的提高、全双工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为以太网的通信确定性的解决提供了技术基础,从而消除了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的主要障碍,为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提供了技术可能。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着手起草实时以太网(Real-timeEthernet,RTE)标准,旨在推动以太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全面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皑冬,王宏,杨志家.基于以太网的工业控制网络[J].信息与控制,2000年4月,第29卷,第2期

应用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图像的实时传输;图像传输的标准和协议;MPEG-4高清晰视讯

Abstract:Haveintroducedthattheoperationimagetransfersapplicationinworkinginhospitalmedicaltreatmentandtheirprinciplemainly.

Keywords:Operationimagetransmission,standardandagreementthattheimagetransfers,MPEG-4heightislimpidlookatamessage

马鞍山市中心医院是三级医院,其骨科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相关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十分频繁,手术观摩和指导是交流的重要内容,手术室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在现场开展这些活动。采用图像传输系统,将手术图像传到观摩会议室来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骨科手术属于高精密、高难度手术,对于传输的图像清晰度要求非常高,传统的会议电视系统提供的图像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经过多次演示和实际检验,发现采用DVISION的基于IP网络的MPEG-4高清晰会议电视终端和多点控制单元(MCU),可提供高质量手术图像的远程传输。

1图像传输的概述

医院图像传输是现代电信技术在医疗系统的应用,综合了异步传输模式(ATM)、电视、快速以太网和计算机技术的优点,实现图像、声音、数据的高速宽带传输,具有双向的功能。既有可视电话的双向性,又有现场直播的时效性,且容量大、清晰度高。

医院手术图像传输系统有以下功能:手术室的教授通过该设备进行双向交流;一般的学生或医生,可以在资料室通过设备终端进行手术观摩;可进行手术图像的传输和过程监视;主要设备可作为多点控制用;存储服务器可以对视音频码流进行数字存储,存储功能使保存、回放、剪辑和VCD/DVD制作轻易实现。

2图像传输系统的结构

手术直播特指专家于特定会议室实时观看手术过程,给予手术医生实时指导,同医生就手术情况进行实时交流、讨论和研究的双向交互式视频会议系统。本方案中我院采用了三套终端(其中一套是只接收终端),一台MCU,一台存储服务器。设备汇接在网络交换机上,通过医院的快速以太网的千兆光纤实现互通。

手术室终端视频源包括:PELCO球型摄像头和显微镜,并汇接在1台视频切换矩阵上。PELCO球型摄像头可以水平方向360度旋转,垂直方向90度旋转,放置在手术室的顶角处,摄入角度可以覆盖整个手术室,观察宏观景物活动,也可以进行远端遥控。摄像机是通过无影灯的专用孔中观察,不但可以看到手术部位的手术图像。还可以远程遥控手术室摄像机的切换、摇移、拉伸、聚焦等,可以看到各种仪器的数据、主刀医生的画面、手术全景等画面,并掌握全面情况。而无线麦克风则可放置在医生身上,以便于和远端进行交流。传统远程医疗设备不能提供高清晰的手术画面,只能进行远程的会诊和交流,高清晰会议电视系统应用于远程医疗,不但可以进行一般的会诊和交流,同时可以提供高清晰的手术画面和显微画面。通过采用MPEG-4的4M码流,其高品质的图像,使显微镜下的组织结构也清晰无比。MPEG-4编码器可实现每秒约48000个宏块的吞吐率,提供了对两个逐行SDTV(720×480,60fps)视频流或14个CIF分辨率视频流进行解码的足够吞吐率。音频编码采用MPEG-4(AAC),AAC是一种由MPEG-4标准定义的有损音频压缩格式。

数字化高清晰远程医疗系统不但可以提供高清晰的手术画面、高保真的语音和双向实时交流,而且可以将手术过程同步存储在计算机中,便于教学和点播,并可以作为资料文献记录在光盘上。

3手术图像传输功能介绍

3.1高清晰图像在网络中的传输

因为采用MPEG-4编解码,在网络中进行广播级质量的视频交流成为现实。手术室传来的手术动态图像可达352x576像素(1CIF),X光片通过图文展示台可达704x576像素(4CIF),电脑图像可达1024x768像素(XGA)。两台显示设备分辨率自动动态调整,如CIF+4CIF(手术图像和X光片),CIF+XGA(手术图像+PC图像)等。同样,会议室专家亦可将会议室图像和专家提供的参考资料同时显示在手术室的显示设备上。传统的视讯系统绝大多数采用的视频编码方式的图像分辨率(352x288)就不高,从图像本身来讲比传统产品要高。由于MPEG-4算法本身的优势,可以保证高品质的视频回放质量,即使在对视频质量要求极为苛刻的广电行业,MPEG-4也依然可以提供符合要求的广播级图像,这就是为什么MPEG-4会成为事实上的广电数字化标准的原因。医院由于要传输高质量的手术图像,所以对图像清晰度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显微镜下的组织图像,MPEG-4产品能够提供从标准质量图像到专业广播级的图像质量,满足了医院对图像质量的高要求。由于采用了4Mbit/s码率,使显微镜下的组织图像清晰,富有层次感。

3.2实时存储

通过在线存储系统实时将手术全过程图像画面和声音以流媒体格式存储在服务器中,方便术后重新播放,可通过访问存储服务器进行网上的点播或广播,并可制作成资料光盘存档和交流。

3.3双向、实时的教学功能

医院手术室的主刀大夫可以通过图像和声音同监视点或会议室的人员进行讨论和交流,监视点或会议室的人员可以指导手术和随时提问。

3.4强大的视频会议控制中心MCU功能

医院使用的视频会议控制中心(MCU),是能够同时支持H.261、H.263、H.264、MPEG-2、MPEG-4编解码方式的多点控制单元,可以同时支持窄带和宽带终端(384Kbit/s-6Mbit/s),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兼容性。

3.5操作简便

该图像传输系统采用WEB方式的操作界面,功能一目了然,设置方便。成功地应用MPEG-4高清晰远程医疗系统进行手术图像的传输,标志着我院在远程图像传输系统已经进入数字化、高清晰、可视化、实用化阶段。MPEG-4高清晰视讯系统也成为现代远程图像传输系统的标志性产品。

4手术图像传输在医院的应用及发展

手术图像传输系统是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的有效扩展应用。应用于医疗的实时画面的远距离传输,所传输的效果、质量、画面乃至色差都直接与病人的生命及健康密切相关,系统需对其承担的任务负完全医疗和法律责任。因此,为了保证手术直播和远程医疗的效果,系统必须建立在高端视频传输设备之上。

手术图像传输系统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通信技术在医学上的一项具体应用,主要应用在手术室、胃镜室、血管造影(DSA)室等科室的教学和会议中,是国内开展得比较多的一项医学工作。它主要是应用视音频编解码技术,通过一定的通讯手段,使身处异地的医生之间可以相互看到对方的图像及听到对方的声音,可以实现对医学图像的实时讨论,达到模拟面对面交谈的效果,并扩展到远程医疗会诊、远程诊断、远程医疗培训、疫情汇报和学术交流等其他形式的应用。其在医院医疗工作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应用技术论文篇(3)

前言:在房建工程中,组成楼房结构的地下室、桩、柱、梁、板、墙体等出现裂缝;房屋门、窗渗漏,厨卫间、茶水间、水池、变形缝、穿墙管、墙体面等渗漏是楼病害的“多发病、常见病”。这类楼房病害,不但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导致原设计功能的改变,造成极大浪费;同时对人们财产、生命带来严重危害。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着重从注浆技术方面论述处理这类病害,以期望深入探讨处理这类病害的方法,提高楼房的使用功能,延长楼房的使用寿命。1、楼房病害的主要特征1.1楼房的病害主要分两大类:1.1.1砼结构病害:主要为受力结构部分,如地下基桩基础、柱、剪力墙、梁、板此部分的处理应从固结补强入手。1.1.2楼房墙体渗漏、变形缝、施工缝渗漏,女儿墙、排水管口穿墙孔渗漏、门、窗渗漏,预埋件部位渗漏,此类病害可采用固结止水或防水方法处理。2、注浆技术对楼房病害的适应性对于已建成的楼房出现上述病害,尤其是已装修的房屋处理,原则应以最低限度不影响原砼结构和已装修的饰面为基础,采用注浆的方法能满足以上的原则。做到施工影响范围小,加固影响范围大,可达到“一注见效,长久保安”的目的。注浆方法处理是在压力的作用下,将流动性的“粘结剂”压入被加固体中,具有粘结效果好,封密性好。如压入的是环氧材料对钢筋还具有一定的抗锈蚀性的保护功能,粘结强度往往大于砼自身的拉、剪应力。注浆方法尤其适用于受周边施工环境的限制无法采用常规方法施工的部位,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的特点。如文物建筑的彩描、雕刻花梁,无法替换的琉璃瓦面等裂缝的补强加固处理;受周边设施限制,无法拆除变动的部位。在防水方面,由于注浆是把浆液注入到砼内缝中,使其充填密实粘结,因此在提高砼防水性方面较优于“穿衣”性的防水效果。对出现蜂窝、老化、蚀变性的砼,采用注浆方法是最为理想的方法,能使强度下降的砼得到固结改性,提高强度,延长使用寿命。3、注浆材料的选择原则3.1材料综合力学性能好、强度高、耐老化、粘结力强、充填性好。3.2材料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亲润性,可以灌入微细的缝隙中,对潮湿裂缝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扩散性、粘结性能好。3.3工艺简单、易操作、施工方便。3.4材料环保、固结体无毒性污染、耐老化。3.5材料价格适中。当然,也可能同一个业主同时属于几类不同类型的业主,这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为了帮助工程监督、检测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4、注浆技术对楼房工程病害的常规处理方法楼房病害影响的因素很多,应从设计—施工—管理—选材—使用过程分析,特别目前建房设计理念。施工技术的飞跃发展,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这些新技术、新材料是控制和减少病害的重要措施。4.1对于结构受力部位采用注浆加固技术处理方法4.1.1从设计—施工—管理—使用过程做好病害成因分析。4.1.2根据病害部位设计布孔孔位,孔距适宜控制在30-40cm内,孔径在0.8-1.2mm,孔深根据病害部位而定。4.1.3干缝面可在距缝两侧3-5cm处,涂环氧胶封闭缝口,以免注浆时浆液从敞开的缝口窜出。湿缝采用沿缝开槽,槽口宽×深宜控制在2-3cm×2-3cm内,以免扩大缝口。清孔清槽后,压上早强水泥封槽、埋管。4.1.4干缝可注入低粘度的环氧树脂类材料,固化时间应控制在12-16小时,目的是让注浆材料能充分充填到缝隙内,起到缝面及周边微细缝隙的全面积粘结作用。湿缝应选用对水具有亲和性和排水性的环氧材料,在注浆过程中克服被粘物表面的水膜与被粘物有效的粘结,从而达到固结补强的目的。在此笔者提请注意:注浆过程浆液仅对缝面开始部分起堵塞作用,而不是全面粘结,注浆应视为失效。为此应进行同孔多次重复施灌,直至在设定的压力下孔口注浆饱满,并达到一定的注入量为准。注浆压力宜控制在0.5~0.8Mpa严防高压对砼造成扩缝劈裂带来新的破坏。4.2砖墙体及窗、门注浆处理通常这类病害处理,如墙体渗漏则铲除批荡层,做一道防水层或防水砂浆。但作为连通的墙体将会出现这边治理那边渗漏的局面。同样窗台漏水往往是在“认为”漏水的部位涂上一道封闭胶就可以解决问题。殊不知,窗、门—窗、门框—墙体是一个整体。当窗、门及其框不封闭,雨水沿框的固定螺丝孔、框的拼缝渗流到空心的窗、门框内,再向墙体渗漏;墙体的渗漏的另一原因是外墙的饰面材料不能起到封闭作用,以饰面砖建筑物出现的渗漏为多。采用“穿衣”防水的办法只能治标不治本,当材料老化渗漏又再出现,同时水被封闭在空心墙内(或灰砂砖体内),这些只能通过内墙蒸发,使墙体发霉,并导致白蚁生成,造成暗埋电线管路的损坏。采用注浆的办法是在窗的框周布孔,重点在框的底部注浆,材料以水泥浆为主。在水泥注浆结束后,再进行环氧封闭处理,其作用是控制水泥注浆后产生的干缩。墙体的渗漏应先将渗漏的批荡层(室内)铲除,找出渗漏面,采用墙面布孔注浆。注浆材料为水泥浆,改善空心砖的密实度,提高阻挡外墙雨水渗透的能力,可取得理想效果。注浆压力以0.1~0.3Mpa为宜压力过高极易造成外墙饰面砖的剥落。4.3用砖墙砌墙的厨、卫间的注浆处理厨房、卫生间是用水的集中地方,一般都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内防水处理。但在使用的过程中通常出现渗漏,主要是防水层失效,厨房、卫生间的用水沿砖和砖缝灰砂的毛细作用渗透至墙面冒汗、发潮。处理的方法是通过环氧注浆切断渗水通道,控制水沿毛细孔扩散。即在砼地板与砖墙的砖缝开一小槽,沿砖缝布孔,孔距在20-30cm为宜,采用环氧砂浆嵌槽,埋管注入环氧浆,重复注浆至充填饱满。处理方法简单有效,如条件限制可在厨、卫间施工。即在瓷片的连接位上钻孔、埋管、注浆后,采用同色水泥进行孔位表面修饰即可,省去铲除批荡层、涂防水胶、重新批荡的工序,节省费用,缩短工时,效果明显。4.4女儿墙病害的处理砼女儿墙与楼板的接缝可视为施工缝。由于楼板受周边结构约束,受温度影响,热胀冷缩的线膨胀倍率与女儿墙是不一致。当女儿墙纵向变形膨胀系数a=5×10-6时,楼板变形膨胀仅为女儿墙的一半,采用常规的材料处理很难满足这一伸缩变化要求,因此女儿墙的渗漏是楼房病害的通病之一。处理的方法:除考虑楼板设置相应的变形缝外,在女儿墙与楼板接触部位进行钻孔、埋管注浆,注浆材料应选用拉、剪强度好,粘结力强的材料。5、注浆技术应用于楼房病害的结果与讨论楼房病害的处理应全面综合地分析原因后才可制定治理方案。通常楼房病害的出现在楼房使用后,常规处理方法对已装饰的楼房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往往清凿量大,影响房屋的使用时间长,常常因清凿过程的振动,使楼房各部位的接缝松动,导致隐蔽性渗漏的病害增加。同时由于材料的不适宜性,导致病害反复处理,病害面扩大,增加处理费用和延长施工周期。因此注浆技术在楼房病害的处理方面具有其它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注浆技术处理楼房病害特点及要求:1注浆工艺简单、设备轻巧、易操作,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强。2注浆施工范围影响小,处理扩散范围大,加固效果明显。3由于注浆是从砼结构内部处理病害,具有改善砼内部的密实性和强度,达到粘结补强的效果。4应用于砼的注浆补强材料,一般都应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粘结性能好,材料耐老化,无污染。5在施工过程和施工后,应用于砼注浆补强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环保性。6在采用注浆技术处理楼房病害时,应严把注浆材料关,严禁使用伪、劣、假冒产品。清楚了解产品的特性,方可用于注浆过程中,将不合格的产品用于缝隙的施灌中,对后处理增加很大的难度。因此选择正确的材料在注浆处理工程中十分重要。7在注浆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注浆压力:砖墙体、楼房、门、窗框、穿墙管孔注浆压力应控制在0.1~0.3mpa以内。梁、桩和地下室砼的注浆压力应控制在0.5~0.8mpa内,以免压力过大,适得其反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和损失。8在注浆过程中必须注意环境保护和个人安全保护,加强防火安全管理。如选用具有一定的耐压注浆设备、配件,避免爆管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应用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仿真模拟岩体力学混凝土耐久性高掺粉煤灰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几个关键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是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联合资助和领导下开展的一项大型综合性研究。所谓“应用基础”实际是指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经过5年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已于1999年6月在三峡坝区通过国家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此项研究涉及三峡工程的几个关键问题,侧重于从应用基础理论上解决工程疑点和难点,在研究中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所获成果,对三峡工程有的具有直接应用价值,有的需要在工程进展中加以验证。从专家意见中反映出,这些研究推动了我国相关领域工程应用基础理论水平的提高,一些技术还可以推广应用到其它水利水电工程上去。现将研究的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按以下五个课题予以介绍:

1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

三峡枢纽上游年输沙量大,枢纽建成后,大量泥沙将在水库内淤积,坝下游河道则发生冲涮,若不加以妥善解决,将影响水库寿命和枢纽效益的充分发挥。本课题研究了以下内容。

1.1几个泥沙基础问题

主要有:淤积物的密实度及干容重变化研究;泥沙起动规律研究;推移质运动特性和输沙率研究;底层泥沙交换、状态概率及推悬比研究;水流挟沙力研究。

1.2坝区泥沙淤积和坝下河道演变

内容有:通航建筑物引航道防淤清淤措施研究;电站引水防沙措施研究;河道床面粗化研究;河道床面形态和阻力;坝下游河道演变及河型转化。

1.3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技术研究

进行了模型沙特性研究;实体模型变率研究;实体模型图像分析系统;长系列试验方法比较;数学模型试验中a系数研究;回流区泥沙淤积计算。

关于泥沙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水库淤积物密实过程、泥沙起动规律、冲积河道阻力和床面粗化、推移质运动特性、底层泥沙交换和水流挟沙力等问题上都获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于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防淤清淤措施、电站的引水防沙方案已为设计部门所采用。对于实体模型中的模型沙特性研究、模型变率的影响、长系列试验方法以及数学模型中不平衡输沙恢复饱和系数,回流区泥沙淤积等都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澄清三峡工程泥沙科研中长期存在的不同认识,本课题中建立的实体模型图象分析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量测大面积水域的流场,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新技术。

2通航建筑物的应用基础研究

本课题对三峡工程通航建筑物的通航条件、船闸水力学、船舶运行仿真模型和船舶技术应用中的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

2.1枢纽泄洪对坝区通航条件的影响

从枢纽泄洪对上下游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电站调峰非恒定流对通航条件的影响、通航水流条件的航行判据的研究表明,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船闸与电站的运行方式,可以达到坝区通航条件的要求。

2.2船闸输水系统和闸阀门水力学解决以下技术难题

(1)输水系统水力学:三峡永久船闸输水系统采用了4区段8支管,顶支孔出水,盖板消能的动力平衡系统,它可使水流均匀分布于整个闸室平面,从而可减少闸室输水所导致的非恒定流水面波动和局部水流紊动。通过试验及计算分析得出,支孔形状、廊道雷诺数、廊道阻力、支孔高宽比、支孔总面积与廊道面积比等,是影响出流的一些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2)船闸阀门水动力学特性。

(3)阀门空化特性及控制空化措施。

(4)阀门流激振动特性及减振措施。

(5)船闸人字闸门运行动水阻力。

(6)船闸水工模型试验缩尺效应。

2.3船闸运行过程仿真模拟试验

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对船闸输水及船舶过闸过程进行模拟,其优点是经济、快速、宜于长期保留,预演过程整体性强。主要模拟过程有:船闸输水过程仿真、航行条件的快时模拟、船舶航行条件实时模拟器的研究、船闸运行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如超高水头大流量的阀门水力学、通航建筑物的通航条件和船舶试验技术研究等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于非恒定流减压模型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的研制、阀门段廊道流态特征和急变分离流机理、门楣通气减少空蚀的综合措施、分散输水系统中出水支孔流量分配规律、泄洪产生引航道往复流的机理、小尺度船模的相似性等研究成果都已应用于三峡工程设计,并据此修改了《船闸设计规范》中的输水系统部分条文,成果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3三峡船闸高边坡若干基础理论研究

此轮高边坡研究基本上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三峡研究的延续和深化,内容侧重于工程岩体力学的应用基础理论。由于研究工作与永久船闸高边坡施工平行进行,因此研究成果除了一部分可以用于指导反馈设计和施工以外,大部分成果对我国高边坡工程,特别是卸荷高边坡工程,可为设计提供理论武器和较先进的分析手段。

3.1关于岩体力学性质的研究

三峡坝区的闪云斜长花岗岩属性良质优的岩体。由于建闸开挖体坡高(170m)、体长(1610m)、堑深(67m);由于山体下部诱发的地应力释放;由于风化和岩体结构面的发育发展;导致岩体宏观力学性质与按常规试验获得的力学数值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开挖后会有性质弱化的趋势。

通过研究,在试验与调查基础上,建立了岩体宏观力学参数模拟理论,提供能较真实反映现场岩体性质的参数值。如岩体的变形模量,微新岩体可取为20~30GPa。研究表明,岩石在三向应力状态下,卸围压可导致岩石的开裂。开挖后的高边坡,岩体同时存在加载和卸荷,卸荷效应会引起岩性区域的重新划分,从坡表至深层出现程度不同地岩体变形、松动和开裂。研究认为区内花岗岩体存在着卸荷流变效应,此种流变可通过正、反分析予以界定。

3.2高边坡岩体稳定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在具有不同理论背景的岩体破坏机理研究分析基础上,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高边坡的稳定进行了分析计算。以反映变形规律和变形量。

分析使用的方法不同于过去较明显的是,在计算模型中较多地运用了脆性理论。如有的引进、开发、应用“断裂损伤介质分析系统”,对高边坡进行了断裂损伤弹塑性与流变分析;有的针对三峡船闸高边坡建立了脆弹粘性理论分析的计算模型;亦有数家单位采用其它方法试图解释三峡船闸高边坡卸荷岩体的变形和非连续性问题,如离散元法(DEM)、不连续变形分析法(DDA)、数值流形方法及卸荷非线性分析。

从分析结果看,在三峡船闸高边坡不同断面的特征点上,在垂直于船闸轴线方向上,最大水平位移大都不超过50mm。清华大学用断裂损伤流变模型计算的位移量在坡顶最大,为100~300mm,其它部位为50mm左右。给出的流变量,即开挖结束后继续随时间发展的位移量为5mm,收敛期为一年。

此外,有的运用潘家挣塑性力学的上下限理论,用组合塌滑体的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方法,给出高边坡整体稳定问题中沿最大可能滑动面滑动的边坡体稳定安全系数大于5。

完成的其它成果有:对渗流水荷载、爆破动力荷载的分析研究;用锚固模型的流变损伤分析方法研究锚固机理等。

4三峡工程混凝土原材料研究

本课题结合三峡工程的需要,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为中心,研究混凝土的配合成份,配置出高性能混凝土、抗冲耐磨混凝土、微膨胀水泥和灌浆改性超细水泥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其中改性超细水泥灌浆已在三峡工程中试用。研究成果的水平总体上处于国际前列。

4.1混凝土耐久性及破坏机理

本课题侧重研究混凝土自身因素对耐久性的影响。对混凝土原材料特性进行分析,找出不利因素,提出改进的措施,从提高混凝土自身的性能来达到抵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大坝混凝土的耐久性。

(1)对大坝混凝土所用水泥及粉煤灰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对三峡大坝所用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的性能测试分析,均符合国家规定指标。中热水泥的含碱量可达到小于0.55%(熟料小于0.5%),低热水泥的含碱量可达到小于1.0%的指标。对粉煤灰品质、水化速度和贫钙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粉煤灰在拌制混凝土时有三种效应并产生三种势能:形态效应产生减水势能;火山灰活性效应,使粉煤灰具有受激活反应的势能;微集料效应造成致密势能。粉煤灰的水化速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且随时间增长而增加。混凝土在20C下,粉煤灰在3~4年中仍在水化,只是水化速率缓慢,因而强度也是在缓慢增加。

(2)三峡大坝混凝土必须使用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在确定高掺一级粉煤灰的前提下,必须选用与粉煤灰相适应的高效减水剂至关重要,两者配合应用,在降低每m3混凝土的用水量方面,能产生叠加效应。能使总减水率达到20%~30%。掺入引气剂后能使混凝土抗冻性能大幅度提高,也提高了混凝土韧性和抗折强度。

(3)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研究试验得出:①水胶比对孔隙率和孔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水胶比大,孔隙率就高,大于100nm的孔增加;②每m3混凝土用水量降至100kg以下,总孔隙率大大降低;③掺入30%、50%、70%的一级粉煤灰,浆体总孔隙率随掺量增加而增加,但孔径大于100nm的有害孔仍较少,小于20nm的无害孔增加。

水泥浆体于集料界面存在富水层,较多的SO3溶解于此,造成人Aft富集和Ca(OH)2晶体的择优取向生长,构成混凝土中的薄弱部位。当水胶比降低,对界面结构有所改善;掺加20%或者40%粉煤灰及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后,改善了界面结构,但粉煤灰应低于50%。

4.2微膨胀型中热和低热水泥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已研制出微膨胀型中热及低热水泥;第二,对两种膨胀源氧化镁及钙钒石的膨胀机理,微膨胀中热和低热水泥的膨胀机理有了了解。

4.3高掺粉煤灰大坝混凝土

由于优质粉煤灰的大量掺入,其需水量比为90%左右,加之高效减水剂联合使用,产生叠加效应,使每m3混凝土的用水量减少20%~30%,由于用水量降低加上高掺粉煤灰,就使得水泥用量可以大大降低,得到质量较好的混凝土。

4.4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研究

三峡工程特种混凝土原设计是采用C40抗冲磨混凝土,这种混凝土曾用于葛洲坝水利枢纽的特殊部位。本课题研究出C60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它的特点是限制水泥浆体积在混凝土中的总含量,掺入高活性掺合料-硅粉和优质粉煤灰取代水泥,以减少水泥用量,选用与之相匹配的高效减水剂及膨胀剂,使C60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的水泥用量降至330kg,掺合料的总重量达37%。用铁矿石粗骨料制备的抗冲磨高性能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可以达到89.6MPa,抗冲磨失重率又比C60低40%,抗冲击韧性提高1.8倍,但单价较C60高。

研究表明抗冲磨混凝土的改性机理是由于大量极细的活性掺合料水化后生成得C-S-H凝胶改善了集料与

水泥胶体的界面结构,使总孔隙率减少25%,有害孔减少,使混凝土密实性大大提高。

4.5大坝基础处理水泥灌浆材料改性及其机理研究

三峡大坝防渗帐幕设计标准要求ω≤0.01L/(min·m·m),在细微裂隙发育的大坝基岩,用普通水泥灌浆无法灌入的地段。采用超细磨水泥灌浆能达到设计要求且不污染环境。

1)超细磨水泥主要性能如下:

①细度D95≤16μm,平均中值粒径小于4μm。

②浆材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当W/C=1.0时,析水率小于5%。

③强度:3d为52.5MPa,28d为72.5MPa。

④膨胀率:3d不小于0.15%,28d不大于0.60%。

(2)X光衍射分析现场灌浆情况,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水泥熟料已水化成C-S-H凝胶、Ca(OH)2和钙矾石

(Aft),仅有少数石英(SiO2)及碳化的CaCO3,所以水泥结石强度高,无体积收缩。

5三峡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与反馈设计

本课题分五个专题:安全监控系统结构与方案优化,安全监测信息分析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安全监测高

新技术及自动化监测系统,混凝土坝施工期仿真计算与温控反馈设计,开放式大型通用水工结构分析系统原理及研制技术等。

5.1安全监控系统结构与方案优化研究

三峡工程包括永久船闸、升船机、左岸大坝及厂房、泄洪坝段、右岸大坝及厂房、茅坪溪防护坝等建筑

物的监测系统,另外还有专项监测、地质环境及其他监测,其中仅永久性测点就有6000多个,是当今世界上最庞大的安全监测系统。为此,对总体结构、监测仪器布置和变形监测网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优化研究。

(1)总体结构优化针对三峡工程大坝特点及安全分析、评价和监控的要求,对安全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依据信息可靠、有序采集、保存、查询、调用等原则,应用优化理论,将原设计大坝三级监控(建筑物、分区和工程监测中心)改为二级监控(建筑物,监测中心),从而减少了结构层次,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节约了费用。

(2)监测仪器布置优化结合技术设计和招标设计,依据少而精等原则,对监测仪器的布置进行优化研究。经优化后,变形和渗流监测仪器、设备数量减少约1/2,应力应变监测减少约2/3,水力学和动力监测减少约1/2,监测费用减少1亿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3)变形监测网络化对变形控制网和倒垂等进行优化研究,突破常用的模拟法,提出用解析法的优化方

案,构成目标函数。以精确、可靠、灵敏度和费用等作为约束条件,形成一个二次规划模型,并以此编制变形监测网自动化分析软件。应用这一个优化软件,对升船机及临时船闸高边坡水平监测网进行了优化设计。

5.2安全监测信息分析新理论和新方法

安全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监测资料的分析和反分析,对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状况作出综合分析、安全评价和监控。为此,针对三峡主要水工建筑物在施工期、蓄水期和运行期的不同特点,吸收国内外安全检测领域的最新信息分析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安全监测信息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分三大类:

(1)综合分析和安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判及其相结合、突变理论、多级灰关联分析、可靠度理论等方法和理论,依据实测资料对大坝的实测性态进行综合分析和安全评价。应用可靠度理论方法,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建立大坝安全风险评估的框架。

(2)结合已建工程和三峡大坝的典型坝段(泄洪2号坝段等),建立了施工期的特殊监控模型,时空分布的确定性模型及反分析模型,多测点监控模型因子集分析模型,另外还提出用数学滤波法分离时效分量,采用回归与时序模型,用瑞利分布研究监控模型中环境量对效应量的滞后效应等。

(3)拟定变形监控指标拟定的理论和方法

主要包括用结构分析法和数学监控模型拟定监控指标。

5.3安全监测高新技术及自动化监控系统

鉴于三峡工程的特殊要求,决不允许中断监测和采集数据,这就要求安全监测系统能精确、稳定、可靠、长期而又实时地采集数据。为此,在吸收目前国内外传感器(主要是变形、裂缝等)及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和研制精度高、稳定可靠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和设备,对稳定性检查,对监测系统的构成和选型提出优化方案等。

5.4混凝土坝仿真计算与施工期温控反馈设计

混凝土高坝,工程规模大、工期长、施工和自然条件复杂,使设计与实际施工有一定差别。为此,开展混凝土坝仿真计算与施工期温控反馈设计的研究,对优化设计和施工,提高混凝土坝的设计施工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此进行下列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①提出了一整套混凝土高坝的仿真计算新方法;②研究了通仓浇筑重力坝和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的特点和规律及其与常规柱状浇筑重力坝的差别;③编制了混凝土坝和基础温度场、渗流场和位移场反分析软件;④研制了混凝土高坝施工期温控反馈设计软件。⑤对三峡大坝进行系统仿真计算,提出了合理的温控措施。

5.5开发式大型通用水工结构分析系统原理及研制技术

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①系统设计原理及实施方法;②系统工具环境的设置;③系统应用软件

应用技术论文篇(5)

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4.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5.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6.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7.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8.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9.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

10.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11.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2.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13.应用电子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

14.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15.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

16.中高职衔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17.校企合作共建应用电子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

18.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9.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0.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21.基于企业调研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改革

2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2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研究

24.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与实践

25.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26.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27.五年制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28.浅谈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的创新方法

29.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30.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

31.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32.小议实践教学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重要性与改进

33.新时期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34.小议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

35.中高职一体化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36.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37.在应用电子技术教育教学中融入创新理念

38.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9.探讨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运用

40.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

4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4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43.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

44.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5.应用电子技术职师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46.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47.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化教学模式探讨

48.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49.试析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新规划

50.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5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52.浅谈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

53.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实践

54.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过程化考核与实施

55.浅谈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56.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

57.论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新规划

58.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构建

59.关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60.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思考

61.关于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62.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建设的思考

63.从就业形势谈少数民族地区高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改革

64.“新课改”视野下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重构——以“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为例

65.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质量的研究

66.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研究方兴未艾——访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主任、博导赵争鸣博士

67.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68.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69.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

70.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7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7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

73.与国际接轨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74.谈职业技术学校应用电子技术教学策略

75.闽台高职院校“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现状及策略——以黎明职业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76.浅谈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77.应用电子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8.中专应用电子技术的改革及发展探讨

79.探究校企合作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和发展

80.湖北省中高职衔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调研及思考

81.试论信息技术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82.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8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渐进的工学交替模式的探索

84.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85.职业教育中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初探

86.浅谈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87.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88.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89.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新规划

90.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

9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以《电子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为例

92.应用电子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9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改革新思路

94.地方高师本科院校《应用电子技术》(职师)专业“3+1”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95.关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96.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探索

97.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98.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应用技术论文篇(6)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护理教育有重要的影响,为护理技术教育提供了更宽、更广的平台。

自2O世纪5O年代起,学习理论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刺激的设计,认知主义着重知识结构,建构主义则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行为主义和部分认知主义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建构主义侧重于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把知识从外界直接搬到记忆中,而是用已有的经验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下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护理教育有重要的影响,为护理技术教育提供了更宽、更广的平台。在护理技术课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导入学习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外部刺激和知识的灌输首先充满了兴趣,才会对知识进行整合。才会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才能营造出一个生动而丰富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主动性、自控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进行护理技术课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层次来为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提供晟适合的方法。上课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端庄稳重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高雅大方的举止,娴熟的操作技术,从容不迫地实施护理,镇定自若地抢救患者。以及用为护理事业勇于献身的同行的事迹和在医院发生的各种医疗纠纷问题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护理技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渐明确这门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为整节课甚至整门课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好护理技术这门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设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情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由学习的场所,知识依赖于具体情境。在护理技术课的教学中,模拟医院的环境和患者。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加深对护理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如在鼻饲法中可以设置为一位刚做完口腔手术的患者和一位昏迷不能由口腔进食的患者插管。如何才能顺利完成;再比如口腔护理。可以设置为一般患者和一位年岁高、昏迷了~两个星期的老太太(满口假牙)进行护理,总结二者之间的区别,在擦洗的过程中使用的棉球会不会一样呢?再比如在注射、输液时,给一位成年人和一位小孩扎针时进针的角度、进针的部位和进针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同?再如灌肠时哪些患者适合做大量不保留灌肠。哪些做小量不保留灌肠,哪些做保留灌肠?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通过对比,设置情境。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思考,这样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来加深对操作的印象。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护理技术时,对操作课的兴趣优于理论课的兴趣,学生在讲解、演示、分组练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整合,构成自己知识的内涵,从而为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条件。也满足了学生动手、动脑的需求,留给他们更多的操作空间。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快乐,当然对做得好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让表现突出的学生给大家演示或指导同-/b组的其余学生,这样可以推动学生在护理技术课中顺利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

4反馈学习效果

应用技术论文篇(7)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都提出新的挑战。中小学德育工作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趋势,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德育理念及新的对策。重视德育与教学的整合,重视德育的信息化建设。本文就构建信息技术与学校德育工作相整合的运用体系,提出实施方法与实践反思。

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进化方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教育方式。我深刻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中小学德育工作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趋势,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德育理念及新的对策。要像重视管理、教学信息化那样,按照把德育摆在首位的要求,重视德育与教学的整合,重视德育的信息化建设。

如何构建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学校德育工作相整合的运用体系,我就参与的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探索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相整合的运用体系》的实施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网络德育教育较传统的德育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

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无视教育环境和主体的变化,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形式呆板,片面强调外在功能而忽视德育本体的育人功能,已无法遏制青年学生道德素质的下降和滑坡。目前全国大部分中小学都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建立校园网,与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教育时间不再相对统一、固定,教学工具不再只有粉笔、图片等。借助于信息技术工具后,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因此较传统的德育教育而言,具有开放、交互、趣味、能动的优点。

二、具体的实施方法

我们选择柳州二中2004级三个班(165人)进行信息技术与德育整合的实践研究,并以标准参照进行科学评价。采取档案袋评价法,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同时选择同年级另三个班级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在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上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一种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四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实施“德育设计目标呈现引导学习小组讨论活动导行网上德育评价反馈与补救”的德学模式,采用班主任工作与团队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将德育引向深入并向社会延伸,探索更科学、更有效、更适合高中生特点的现代德育模式。

1、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德育现状与家庭德育教育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道德准则与心理,建立每个学生的德育档案袋,设立个人德育目标。同时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势必会审视自身的行为有没有合乎道德标准,这本身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而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家庭德育问卷也给学生与家长相互沟通的机会。

2、以政治课为核心的各学科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政治课在整个德育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德育的主渠道。但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形式手段过于单一,以课本为主、以理论说教为主,造成学生厌上政治课,教学效果也就强差人意。而现代信息技术使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信息都能在第一时间反映出来,政治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补充教材、更新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的资源分析政治课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教学效果必然显著提高。同时其它学科也利用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那么德育的渗透自然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3、班主任工作和团队工作利用网络德育资源进行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的创新。

(1)、为了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互动效果,我们尝试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工具,打破学生的班际界限,不受空间限制的班会课——网络班会课:利用网络在时空上的优势,让学生走进“校园聊天室”,在班会课的时间段,实现班与班之间的“主题对话”。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在同一时间里,各抒己见,博采众长。网络班会是对班会形式的一种创新和拓展,深受学生喜爱,做到了全员主动参与、交流与互动。

(2)、班主任可以通过网上BBS、MSN、qq、E-mail与学生、家长沟通。有些学生渴望与老师沟通,但有些话又不好意思当面对老师说。这种与学生间接沟通的方式,教育效果往往会更加好。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也会因网络的出现而更得心应手,班主任可将每学期对学生的德育评语以E-MAIL的方式发给家长,并及时掌握家长的信息反馈,互相沟通学生的思想动向。

(3)、信息网络也有利于提高共青团的德育工作层次、拓宽德育渠道。如目前互联网上的“中国共青团”以及各地的共青团网站,为学校的各级团组织提供新的德育载体,团员的组织生活会更丰富多彩。团支部应该在主题团活动、团课中充分利用这种新型的德育资源和手段,使团队的思想组织建设更富实效,增强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青少年中的凝聚力。

4、发挥学校德育网站的阵地作用。德育网站不仅是一个德育管理、信息交互的平台,也是一个如同板报、报刊、杂志一样弘扬主旋律,进行宣传教育的阵地。为此,我们紧跟形势,针对热点问题,在校园网上开辟德育网页,适时设立教育专题,营造舆论氛围,对师生进行了正面引导。如我们设立“校园说法”专栏,宣传法律法规,以典型案例给学生以警示。设立网上德育论坛:及时就某些热点问题或典型案例在论坛上提出讨论话题,如“我眼中的民族精神”、“我心中的好老师”等,引导学生自由登陆,发表见解。利用BBS进行网上辩论,轻松的氛围、活泼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的空间。各班都建立班级子网页,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这项展示班级体建设成就的活动中来。

5、在网上开展青春期教学活动与心理健康指导。网上开展青春前期教育,摆脱了传统单一、尴尬的说教模式,在拓宽了教育渠道同时,还为学生与教师坦然面对性教育,提供了宽松、自主学习的教育环境,让花朵顺利绽放。由心理老师开设“心灵之窗”专栏,解答学生考试忧虑,人际交往等问题。同时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使学生少了一分顾虑,多了一分坦诚,能够大胆地说出心理话。同时,心理辅导员也能够通过网络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准确地开出“处方”6、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校可以根据德育工作的需求,自主选择、开发一些网上实用软件工具,为学校的教育活动提供服务。如可以设计网络选举:我校团委在校网上开展了竞选学生会成员、评选文明班,推选“三好学生”等活动。利用网上“投票”功能,把以往书面选举变为网上选举。这种方式改变,使选举工作更为透明、公正,深受学生、教师的欢迎。人人都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庄重地投上一票,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

三、效果

实践表明,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德育建设中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德育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德育的方法与途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提问、讨论、交流、尝试、倾听、思考、反思等一系列活动,最终使学生在认知能力、道德情感、人格完善上得到协调的发展,从而做到知行统一,为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

四、反思

课题组在研究中也注意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德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设德育信息化,必须以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技术整体氛围为依托。区域性教育信息观念的形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积极性的提高,是实施德育信息化的前提条件。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或乡村学校往往无法兼顾到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软件的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培训。

2、要做好网上资源的过滤和分类。网络中包含丰富的德育资源,但也有大量的暴力、色情、黄毒等不健康的网页内容。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网上资源的过滤和分类。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在校园网上安装过滤软件,屏蔽不良信息;二是安排专人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良信息,保留健康有益的内容,然后下载到校园网上,进行重新归类、编辑后,供学生浏览使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资源丰富、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

3、帮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信息,引导他们正确判断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对假、恶、丑的分辨能力。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德育和主体。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学生时要注意做到:(1)导向--引导方向。教师要明确、揭示德育目标,让学生围绕目标利用网上资源开展学习;(2)导法--指导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获取德育资源的方法以及利用德育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3)导疑--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导行--引导德育行为。引导学生将德育思想落实到德育行动上,才能使德育知、情、意、行的过程得到最终的体现。

4、现有德育信息化资源匮乏问题。现在还没有有关这一内容的配套教材与资料。当前,学科教学的信息化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也比较容易购置和使用,但德育信息化网络资源却十分短缺,很难找到。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等不靠,主动进位,在课题研究探索中着重自行设计,创新内容,积累素材,用科研的方法推进工作。

5、要注意摆正信息网络技术在德育工作中的位置。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资源和技术在德育改革中占据重要位置、起重要作用。但德育工作说到底是"以人育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信息网络技术只是这德育系统工程中的一种新的手段和方式,绝不能盲目夸大信息网络技术在德育中的作用。教育者必须综合运用包括传统的德育方法和手段,不断地探索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坚持原有的各项德育基本原则。

6、要注意做好德育信息、德育效果的反馈。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德育工作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新事物、新尝试,现在仅处于一个摸索探求的阶段,其中的方式方法不一定完全正确。故德育工作者要注意德育效果的反馈,以便及时矫正修改。

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学校德育工作整合的运用体系的课题研究,一方面是为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新路,另一方面德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新形势下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必由之路,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跟进社会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趋势,无论是深化学校信息技术还是学校德育工作,我们还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更需要我们创造性的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玉丽:《学校德育的新视点--网络德育》,《北京教育》2002年第11期

2、夏锡良:《教育信息化与德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