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贸易研究生论文

贸易研究生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8 15:01:33

贸易研究生论文

贸易研究生论文篇(1)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研究――在上机模拟实务课程中的探索》这个课题中,作者认为,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固然有很多具体的形式。但是,对于学习国际贸易的学生来说,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上,良好的实际业务能力是提高这些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核心。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围绕岗位(群)核心能力,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职业素质训导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遵循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之间的联系规律,形成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做到单元技能反复演练,综合技能集中强化。集中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拟实习;第二阶段在校外实训基地相关岗位进行生产实习。

再次,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一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课程指导书等学习推动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就业前景,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采用渐进式实训教学法,对单元操作技术反复训练,使之达到娴熟水平。三是采用模拟企业活动、项目主题教学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四是深入开展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情感-双赢机制。与企业联合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制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共同建设实训室和共享资源库,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联合开发新产品,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五是聘请多名外贸行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就业等工作。

2、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对应工作岗位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包括外贸业务员岗位方向、外销员岗位方向、货代员岗位方向和单证员岗位方向。其中外贸业务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电子交易;外销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外贸实务、外贸信息系统应用、外贸英语口语和国际贸易地理;货代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外贸信息系统应用、国际贸易地理、货运基础知识和货运实务;单证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外贸实务、外贸信息系统应用、国际贸易地理和单证实务操作。通过模块设定学生对应岗位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3、创建外贸实训基地

建成再现外贸流程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充分满足校内实习的要求。同时,完善校外参观实训点、顶岗实训点,建立多层面的校外实训基地。

首先,在学院有关部门支持和配合下,整合现有院内有关国贸专业的教学软件资源,搭建除国贸专业外,涵盖商务英语、涉外文秘、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归口本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本专业实训室的规模化经营运作,提高本实训室的综合利用效率。

其次,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如图2所示)。实验室、实训基地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进一步规划现有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实验实习大纲,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成分,并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和软件,以保障专业校内实训正常进行。

再次,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与外贸公司、外贸生产型企业、报关行、货运公司等分别签订校外合作协议,以此保证我们的教学始终以实践为依据,同时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

最后,成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得到有效落实,保障基地的正常和高效运作。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体措施

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要求逐步推进,从沿海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在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方面,通过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分解,构建适合职业岗位人才要求的教学体系。

1、确定专业主修能力,因材施教

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特点确定专业主修能力,具体包括外贸业务能力、外贸单证处理能力、国际货运业务能力和外贸综合业务处理能力等。针对主修能力确定培养方案,分阶段重点训练。大一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翻译训练;大二上学期进行外贸书信训练和外贸合同拟定训练;大三进行报关、报检和国际结算模拟实训;大四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模拟操作。学生分组扮演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各个主体,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实训。

2、改革课程内容

首先,采取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三方结合的方式,紧跟国内外贸行业的发展,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写或修订专业教材、实训教材、多媒体教材,同时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对教材进行及时修改。

重点抓好《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操》等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优化教材结构的总体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突出实训环节,以适应高职教育需要。

其次,按照核心课程和平台课程优先的原则,制定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任命有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及丰富职教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为精品课程负责人,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与校外基地共建精品课程。

再次,通过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信息化部门支持,从辅助教师教学、提供学生学习资源、进行教学互动等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开发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3、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双证书制度

坚持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位,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模块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改革都直接与相关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相对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本专业在校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考试的通过率,而且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就业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从而有效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4、工学结合

贸易研究生论文篇(2)

关键词: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 影响因素 引力模型

一、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1.理论研究方面

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出口贸易产生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侧重于某个特定经济因素对于贸易发展水平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这个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1973)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互补理论为代表。这位学者在对日本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进行仔细研究后提出了不同的对外投资互补说理论。该理论强调了FDI与对外贸易存在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小岛清模型强调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两个特征,该理论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两个特点入手讨论其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机制:(1)直接投资不仅包含资本流动,还包含了经营管理知识、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为本国出口企业带来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了本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可视为国外先进生产函数向国内的转移。(2)这种先进生产函数的转移会在对本国企业员工、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培训过程中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东道国的无形资产。该理论模型详细解释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出口贸易的创造和促进作用,东道国所吸收的先进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本国国内的产业结构,并最终对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2)政策环境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该方面的理论以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1841)提出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为代表。该理论从进口国的角度出发,认为一国应当通过进口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的制定,有效减少进口,以保护国内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对于一国弱势产业早起发展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在当今的国际贸易领域,无数的例证反应了诸如此类的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各个国家之间贸易往来,以温州等为代表的出口地区因为许多不平等的贸易壁垒而遭受了巨额的贸易损失。因此该理论在当今的贸易形势下,有其不适用的一面。

(3)出口对象国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偏好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理论以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重叠需求理论为代表。该理论从需求角度探寻一国进口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各国国内市场的需求结构和居民收入水平是决定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关键要素。因而出口他国商品的可能性就取决于对象国消费行为主体的偏好和市场需求结构。而对象国消费主体的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4)引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进口额等要素的研究

这一类要素通常较多的被列入到一个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何朝辉(2008)对温州市国有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温州市国有企业近10年来出口贸易额和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进行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对于企业而言,尽管当期固定资产投资并不会提升企业当下的固定资产总量,但是通过影响企业对于未来市场需求的判断和企业信息等,仍然会对当期的出口贸易额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同时也表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其出口贸易呈现不显著的相关性。

许和连,赖明勇(2008)使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人均GDP,进口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商直接投资等对于出口贸易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作用,而关税税率则与我国出口贸易额之间显现较强的负向影响关系。

(5)企业竞争力指数

这一指标在过往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中并不多见。通常该指标有诸多要素构成,诸如劳动力成本,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等。袁志(2010)对温州市私营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引入企业竞争力指数,结合引用外资等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最后得出企业竞争力指数与私营企业的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6)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也是出口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常认为人民币汇率会与出口贸易呈现反向变动,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在逐渐变小,对于地区化的出口贸易,人民币的反向作用更进一步被削弱。王磊,曹显兵(2008)的文章中,作者基于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汇率等各项指标和数据和VAR模型,得到了人民币汇率和进出口间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很好解释了汇率变化对于山西省进出口行业的影响。作者通过VAR模型,得出人民币升值将不利于山西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人民币升值对山西的进出口并未造成显著影响。

2.实证研究方面

(1)多元回归模型

通常国外学者研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会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葡萄牙学者默斯(Francisco F.Ribeiro Ramos)(2008),对1896年至2007年内葡萄牙的经济增长数据、就业率、汇率等要素和进出口贸易数据建立了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葡萄牙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国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

(2)面板数据模型

近些年国外学者也较多的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阿根廷学者(Garbarana H Roberto)(2009)对1990年至2005年间的阿根廷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作者对阿根廷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进行了分类,将出口地区分两类也加入了面板模型之中,连同其他影响要素,分析阿根廷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二、温州市出口贸易的现状研究

1.对于当前困境的分析

这一类文献较多的将论述的重点集中在分析温州的贸易困境和其形成的原因。陈茜,贾建华(2009)通过对温州加工贸易发展现状的分析,得出温州当前面临困难的原因所在:(1)金融危机使得贸易主要进口国市场萎靡,需求量减少,境外订单大量减少,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来料加工型企业整体实力不强,融资难度大。(2)产业定位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目前温州加工贸易多定位与附加值较少,核心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3)产业链不完整,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够显著。温州市相当一部分的加工贸易出于简单加工发展阶段,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短,零部件和材料大量依赖进出口。

李健(2009)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于温州民营企业的影响:(1)外贸需求萎缩导致出口持续下跌。温州的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欧洲、亚洲等市场。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国外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减少,导致温州的出口额急剧下降。(2)贸易风险的加大。金融危机加剧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动荡,加大了温州民营企业的贸易风险。企业之间信任危机加大,外汇汇率不稳定更是加大了对外贸易的风险。(3)融资成本上升。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导致温州传统制造型的中小企业经营业绩下滑,资金链吃紧。由于温州民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融资途径和融资方式单一,融资的成本较高的劣势更加突出。

郑灿(2010)先陈述了温州企业大规模倒闭的现状,同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成本急速上升,中小企业难以驾驭。成本问题是持续经营的每一个中小企业必然要面对的严峻挑战,温州大部分企业尚处于家庭式的手工制作作坊,与大型的国有企业不同,中小企业没有雄厚的原始积累,导致他们在经营过程中始终经历着流动资产不足的考验。而且当成本危机一旦来临,此类中小企业必然应对乏术,只有走向倒闭的边缘。

2.对外部环境的分析

这一类文献着重论述温州所面临的外部贸易环境以及外部贸易环境的变动对温州出口贸易的影响。林俐(2010)为了分析得出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向的偏好,建立的模型包含的因素包括区位条件因素、海外网络因素、民间资本因素等等,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国际化压力日益增大。现阶段的外向国际化还是以本土产品的大量输出为主要特征,以低价竞争为主要手段,极易冲击进口国同类产业,很有可能导致进口国的排斥和打压。国际化压力的集中体现是来自贸易国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等。

3.对出口发展战略的分析

这一类文献着重分析温州出口发展战略的调整。王洪斌,胡玫(2011)通过研究温州对外贸易战略及政策等问题,提出温州在未来应当致力于创建自己的出口品牌,扩大海外销售网络,增强民间贸易组织、政府和企业间的联系。

三、贸易引力模型解决出口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现状

1.贸易引力模型的早期应用

中国学者在国际贸易研究中运用引力模型的文献,最早见于张杰等人(1996)对欧共体10个成员国与其他国家贸易的研究。史朝兴等(2005)归纳整理了Anderson(1979)、Bergstrand(21985、1989)、Deardorff(1995)等人推导引力模型所遵循的理论路径和所采用的方法,并对这些学者进行的理论工作做出了系统的回顾。随后,引力模型更多的出现在了中国学者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之中。由于国内学者一开始就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所以对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模型做相应的调整。

2.中国的对外贸易流量分析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较具代表性的有:盛斌等(2004)选取包括中国在内的41个国家在2001年的双边贸易数据,在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中加入了GDP之差的绝对值、进口国的贸易依存度等变量,并引入贸易集团、共同边界等虚拟变量,估算了引力方程,在总量和部门层次分别对中国与不同的贸易伙伴之间的理论值与实际值作了比较。

林玲等(2004)以Linnemann的模型为基础,加入了国土面积作为解释变量,以APEC成员资格和是否为发达国家作为两个虚拟变量,对Linnemann的模型进行了扩展和修正,以此检验了2002年中国与40个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之间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但上述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为了避免数据的多重共线性,计量分析大都采用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同一年的截面数据,使得从结论中难以看出政策因素对贸易的持续影响,也难以得出贸易影响因素的动态效果。

3.对边境效应和贸易成本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边境效应的研究,既有对国内不同地区之间行政区划所形成的边境效应(范爱军等,2009;李秀敏等,2008;李郇等,2006)的研究,也有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效果的研究(冯邦彦等,2007;李铁立等,2005),更多的则是对国家间贸易的边境效应所作的实证研究,例如赵永亮等(2007)、张娟(2008)、朱海霞等(2008)、胡志丁等(2009)等人的研究。钱学锋等(2008)、施炳展(2008)分别利用加入多边贸易成本的改进引力模型,计算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从公司这个微观层面进一步揭示了贸易边境效应产生的原因。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述和总结

1.可借鉴之处

(1)以往的文献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不同的出口特点,不同地区特性等都会对影响因素的取舍产生影响,而以往文献所选用的影响因素,基本涵盖了诸如汇率,进口,使用外资等常见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在特定条件下的影响程度和机制有了详细的分析,以上都会对本文分析温州企业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提供参考。

(2)以往的研究文献在对贸易引力模型的运用方法有非常多的论述。在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公式的基础上,以往学者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实际情况,加入了不同的变量,对其加以变形,进行新的运用。这也使得本文对于研究温州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方面有了模型依据。

(3)以往的学者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了较多不同的方法,而面板数据模型对于分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有其优点,即可以兼顾不同的维度。这一数据模型的运用对于处理数据较多,出口贸易结构复杂的对象非常有效。

2.不足之处

(1)以往对于温州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的偏向于理论分析,而实证分析也没有细化到企业类型的层面,去分类研究不同类型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异同点。

(2)贸易引力模型很少运用于分析温州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并且现有的运用,其对变量的选择,并没有很好体现“温州特色”,因此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仍然有其缺陷。

(3)实证分析方面,以往对于温州企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没有选择将出口对象国纳入到截面之中。

参考文献:

[1]林俐.温州对外经济与贸易发展回顾与展望[A].金浩,王春光主编.2008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80

[2]黄建忠,毛恩荣.金融危机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C].第66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2009

贸易研究生论文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研究方法课程;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与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27-03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每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是开展创业和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1]根据秦大河院士的提议,《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筑牢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将2020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纳入“十三五”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公民科学素质与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而科学素质对于人们处理实际生活问题及社会事务的作用不可低估。作为肩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将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科学素质培养、求真精神塑造的重要基地。[2]

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其科研训练的过程可以说正是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2001)在其著作《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指出,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首要的成分,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的模式”。[3]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科研训练奠定基础,因此旨在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的研究方法类课程,尤其是在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训练过程的早期开设此课程成为必要。[4]本文将以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为例,阐述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的构建如何满足学生的科学与求真精神的培养。

一、国内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类课程开设的现状

与国内国际贸易学专业普遍开设此课程相比,通过整理“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提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招生专业的数据可知,2012年全国共有748个[748个专业招生而非748所院校,例如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实务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与丹麦合作)”分别招生,记为两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国际贸易与经济”、“贸易经济”两个专业下分别招收本科生,也记为两个。因此与冷柏军教授提出的“我国高校中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超过580所”不矛盾。]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大多数院校的专业名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部分院校称作“贸易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贸易”等,此类也计入统计。)招收本科生,其中普通本科高校设置的该学科的招生专业518个,占全国普通高校数量的24.23%。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冷柏军教授统计,截止到2010年,开设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的高校达到120所,培养国际贸易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达26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类课程仍相对较少,仅有少数国际贸易学排名靠前的学校如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开设此门课程。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其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2004年针对博士研究生开设国际贸易实证研究,该课程开设较早,当时在全国具有唯一性,主要讲授某一国际贸易理论和与研究领域对应的实证文献及相应的实证技巧;国际贸易学专题课程分专题讲授国际贸易经典理论及最新发展前沿,可使学生掌握国贸领域文献体系以及切入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计量经济学、应用多变量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数理经济学等课程作为数量基础课模块开设,为学生掌握实证工具和方法奠定基础;另外,还开设经贸论文写作,为学生介绍科研伦理、写作规范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

二、“三位一体”的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实证研究的过程可以类比为蜜蜂的采蜜和酿蜜,阅读文献、收集数据等准备资料的过程好比“采蜜”,研究的目的是写出好的论文或研究报告,这个结果好比已经酿出了上好的蜂蜜。采蜜不是蜜蜂的目的,蜜蜂的目的是蜜,而蜜蜂要酿出好的蜜就必须采到好的蜜。因此要“酿”出好的研究报告,前期“采蜜”的基本功就是必不可少的。采蜜-酿蜜-上好的蜂蜜产品是“三位一体”的过程。

类似地,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是国际贸易学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程,知识体系同样为“三位一体”(见图1),即系统地为已经具备国际贸易与计量基础的研究生介绍进行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所必需的写作规范、文献基础与计量工具。通过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国际实证论文的基本规范、相关文献搜索及阅读技巧、国际贸易数据搜集技能、国际贸易实证研究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提供给学生将进行实证研究的方法,包括计量、调查、投入――产出分析、模拟以及实证的一般均衡的方法,用于培养研究国际经济学(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理论的能力,并介绍每一种研究方法的STATA软件及其他常用软件的应用。该课程的先行课程包括国际经济学和中级计量经济学。

贸易研究生论文篇(4)

关键词:科研促进专业教学

引言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以及相关学科之问的关系,往往沦为有限知识传授的输送者,难于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是源,教学是流,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一、科研带动了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更是如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研究对象出现了新领域、新课题,诸如“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出现新理论、新原则。伴随各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理论、新保护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贸易非零和竞争理论、国际贸易“双赢”理论诞生。第三,国际贸易实务出现了新方式、新岗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上所达成以货物(或服务)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为标志的电子商务。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内的分工趋向细化,新的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员、报检员等等。

如果我们对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不加研讨,对社会需求不予荚注,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进行改革,所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规惯例,又能独立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而我校原人才培养方案无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还是在专业课设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技能课程缺失。正是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角度探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我们才大胆提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要改革。相关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公开发表。实际上,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本校国贸教研室专业教师深人研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脱离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没有机会或热情对本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难以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必然容易枯燥、过时。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方向领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的动态。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则需借助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与时俱进。

二、科研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四年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实践丁二作的锻炼。在05级国贸专业论文设计中,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我的科研课题。如虢威同学毕业论文课题“湖北粮食物流产业外资进人现状分析”正是我所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粮食物流安全问题探讨”中的部分内容。梁华迪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同样是我参与的省级项目——“中国农产品国际营销环境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没有参与论文课题申报前,多数学生对论文的架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研究目的是模糊的,对收集的资料也不假思索地填充在论文中。论文没有太强的逻辑性,中心也不突出。通过反复指导并阐述自己在科研论文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课题研究所要实现的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归纳提炼论文所要表达的观点,经过多次比较国内外相关论文,激发他们独立研究并找到与课题有关论据,使他们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巾得到切实锻炼。这种启发式的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并严谨负责地把守论文质量关避免了学生盲目抄袭或草率应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治学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三、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本专业的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而言,需具有宽广的知识,能够将专业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多个领域的知识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WTO规则等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则必须在科研工作中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不断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资料,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这样才能将专业最新的前沿带进课堂。大学专业教学内容虽有基础性的一面,但其流动性,变异性最强。确保教师和学生一起站到最前沿,其保证就是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它包含教学的内容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外贸函电》是我校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身为主讲教师,在对该课程近40本国内外教材深入学习同时,不断总结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大胆摒弃国内诸多《外贸函电》教材中已完全过时教学内容,例如,电传的格式及运用根据学科发展,把电子商务运用及电子邮件的运用充实到教学中,并主编了《商务英语函电教程》。在完成这本教材的同时,视野开阔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底蕴的重要途径。

贸易研究生论文篇(5)

关键词 对外贸易 理论分析 案例讨论 专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增加,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应采取措施,努力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亦带来了挑战,长期以来,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问题、绿色贸易壁垒等是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纠纷的关键问题,2016年上半年人民币不断贬值,美联储不断加息的预期,英国宣布退出欧盟,面对全球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我们要采取措施维护我国的对外贸易利益,不断改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提高我国的贸易地位。学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可以有效了解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对外贸易理论、对外贸易战略等知识,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导论(佟家栋等,2011)将对外贸易分为理论体系及制度与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黄建忠等,2013)主要讨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理论依据(上、中、下),对外贸易产业经营、资本经营、对外贸易摩擦、对外贸易宏观调控等方面。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曲如晓,2016)主要学习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对外贸易理论依据、对外贸易战略、对外贸易管制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中国的关税制度、贸易促进制度、海关管理制度、加工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对外贸易关系。这些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对外贸易概况,内容丰富,理论深厚,案例清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方法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程理论丰富,实践性强,学习难度较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1)明确学习目标,每部分内容简明扼要地提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包括学习重点及难点,分配课前学习资料。

(2)小组学习法,选定小组成员,激发成员的学习兴趣及求知热情,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案例讨论,课堂演示等。

(3)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依据这部分内容是学习重点及难点,教师根据课时安排讲授贸易理论知识,然后选择相关案例进行演算、实证分析。此部分重点讲授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先讲解贸易理论提出的背景假设,变量内涵,理论模型,数理模型的应用,再讲解理论的经济学含义,进一步解释贸易理论的优点及不足,可以采用图表相结合的方式,注意数据的时效性。然后逐一讲述相关理论依据,可以增加案例解释,此部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学生数理模型的计算能力、图表的绘画、分析能力及学生对贸易理论的思辨能力。

(4)对外贸易法、贸易促进制度、海关管理制度、关税制度、对外贸易管制制度等内容,需要学生熟悉相关法律制度,根据已有的法律制度解决对外贸易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要掌握关税的征收方法、出口退税的程序等具体问题。

(5)服务贸易在GDP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进行讲授,先介绍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情况,再选取某一具体行业进行深度分析,比如互联网销售,还可以选取特定公司进行分析,比如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然后请小组成员选择感兴趣的行业及公司进行贸易案例研究等。

(6)国际贸易专题研究。本课程可以选取“一带一路战略”,“服务贸易”,“对外贸易关系”,“加工贸易”等进行专题研究。首先明确研究主题,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国际贸易问题,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

(7)明确考核方式。本课程可以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并重的方式,突出课堂演示、专题讨论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应用能力等。

3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案例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贸易理论基础,了解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这门课程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佟家栋,刘程.中国对外贸易导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贸易研究生论文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贸易与投资关系

在贸易方面,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4.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6%,居世界首位。在投资方面,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13年突破千亿美元,同比增长22.8%。与此同时,投资覆盖的国家(地区)更为广泛,截至2013年底,中国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2.54万家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地区)。在“走出去”的战略指引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势头良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挖掘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显得更为重要,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和目的多种多样,这些投资对贸易是产生正向的补充和创造作用还是负面的挤出和替代效应,有待实证。

一、文献综述

1.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替代关系理论

在1960年海默首次突破自然禀赋理论解释了美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后,FDI理论进入国际生产分工的理论阶段,经众多学者发展成为垄断优势理论。在市场不完全的基础上,企业特定优势成为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之一。

弗农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行为解释为对出口贸易的替代。该理论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创新期、成熟期和标准化时期的对外投资的行为。但该理论局限于跨国公司制造业产品,并且不适用于解释发达国家直接互相投资的行为。

蒙代尔(1957)利用标准国际贸易模型研究证实投资与贸易的替代关系,即当OFDI不能发生时对贸易的影响。证明了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会促进资本的流动,而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则会促进国际贸易。

2.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互补关系理论

小岛清的理论基于日本对美投资,强调国际生产分工,并指出国际资本流动还包括技术、人力资本、管理经验等。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都支持贸易创造理论,认为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在专利技术、管理方式上具有专有优势,会与其海外子公司产生大量的公司内贸易。Lipsey等在80年代的研究证实了海外生产和母国出口具有互补关系,在2000年对日本、瑞典、美国的跨国公司的研究证明了OFDI与贸易互相补充的观点。

3.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权变关系理论

权变关系理论综合了以上两种观点,认为贸易与投资的关系存在“门槛”,而不具有统一解释。陈立敏(2010)汇总了一些国外学者的观点,例如Bergsten(1980)认为,投资与贸易替代或互补是由国际化投资程度决定的,而Markuson和Svenson(1985)的观点是二者关系取决于贸易与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否合作。Gray(1998)指出,对外投资的动机和类型直接影响了它与贸易的关系,Head与Ries(2001)指出对外投资的水平或垂直决定了它与贸易的关系。Blonigen(2001)的研究认为,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与投资的短期和长期效应有关。Svenson(2004)指出,这与其涉及的产业分类精细化程度有关。

二、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

本文研究内容是中国对外贸易与国际投资行为的关系,因变量为中国对外贸易金额,自变量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FI)和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FDI)。与贸易有关因素还有很多,如一国GDP和人均GDP,鉴于以往学者的研究,可以很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变量与OFDI和FDI有着显著的回归关系,因而本文只选取OFDI和FDI为自变量。

本文选取我国2004年~2012年对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贸易及投资数据。其中贸易指标为中国对各地区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万美元),投资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实证检验

(1)模型建立

由于本研究使用面板数据,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进行单位根检验,最优滞后期由SIC原则自动判断。得出结论: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一阶单整。

其中i代表地区,j代表时间。TRADEij表示j年中国对i地区的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OFDIij为j年中国对i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FDIij表示j年i地区对中国的实际投资额。

此时R2为0.84,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对华实际投资对贸易额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模型可表示为:

经检验,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具有一阶序列相关性。修正后不再具有序列相关。此时模型应为:

(2)模型分析

FDI每增长一万美元,双边贸易额就会增加十万美元,而OFDI每增长一万美元,会使贸易额增加二万八千美元。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于国际贸易具有正向的影响,且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

根据新新贸易理论,投资与贸易一体化的原因在于公司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通过企业专业化和规模化促进增长。公司内贸易则说明,先有对外投资才有贸易产生,因此投资是贸易的先导。但一般理论认为,在中国是贸易先行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基本遵循贸易在前为投资积累经验、熟悉市场,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根据实际情况和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外商对于中国的投资目的在于产业转移,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不具有这样的性质。并且,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增加了跨国公司位于中国的子公司对机械设备和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从而拉动了中国与投资母国之间的贸易。

三、结论与建议

中国一直以来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大国,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区域分布广泛,在各个行业都有所涉及,但集中于资源和初级产品制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持续大幅上涨,在政策导向下,商品结构也发生调整和优化。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证实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对华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是促进关系。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投资对于贸易的影响有所不同。对于一国贸易而言,对外直接投资应当能带来更多经济效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营收略显不足。

因此,应当根据国际经验选择适当的对外投资方式,使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同步增长,彼此促进,更好更快的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应该协调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从监管体系、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等方面全面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质量,扩大对外贸易,推动我国跨国公司的建设与发展,提高跨国经营企业综合竞争力,尤其注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同时规范海外企业经营,提升经济效益,选择适当的国际化战略。

参考文献:

[1]陈立敏.贸易创造还是贸易替代: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综述[J].国际贸易问题,2010(4):122-128.

[2]党远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陈鑫.我国国际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相互影响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3.

[4]Mundell,R.A.(1957):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Ameri can Economic Review.

[5]Markuson,James R.and James R.Melvin(1983):Factor Movements and Commodity Trade as Complemen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es,13:341-356.

贸易研究生论文篇(7)

通过对现有有关服务贸易竞争力有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文献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大多采用单一指标,缺乏综合评价体系,因此,构建服务贸易综合评价体系对于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和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服务贸易竞争力 评价体系 文献 评述

一、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日趋“服务化”,国际市场竞争的重心逐渐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俨然已经成为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关的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探讨。贺卫等(2005)以服务贸易出口额表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通过数据测算得出: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本、城市化和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改善资源禀赋质量来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李秉强(2008)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了发展中成员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与经济增长、服务业水平、服务业基础设施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正相关,与货物贸易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负相关的结论;王永宁等(2009)以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与服务业占比、FDI、人均资本、市场占有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城乡差距存在负相关关系。

(二)国别或地区视角下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针对国别和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问题,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是采取不同的用以表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单一指标对国别或地区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赵书华、李辉(2005)运用比较优势指标对全球10大服务贸易强国或地区1995年至2004年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谭晶荣(2006)运用RCA指数和TC指数对中日韩三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经研究发现,三国竞争力尽管有差距,但总体差别不大;殷凤(2007)用服务贸易增长率、服务贸易开放度、国际市场占有率、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和显示比较优势等指标对中国和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徐秋菊、郑莉莉(2007)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国和东盟五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了比较,并得出了两个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均较差的结论;殷凤、陈宪(2009)从显性比较优势、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对我国和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出口国家进行了比较,得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差的结论,并对竞争力低下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陈虹、章国荣(2010)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TC指数和RCA指数,邢孝兵、张清(2010)利用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Michaely指数分别对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和国际比较,均得出了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较差但在逐渐提升的结论;尹国君、刘建江(2012)通过CA指数和RCA指数对中美两国服务贸易分部门的显性比较优势和显性竞争优势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在金融服务、版税与许可证费用两大服务贸易部门同时存在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与此相反,美国则在这两个部门存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三)产业视角下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发现,基于产业视角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传统的产业:运输和旅游,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借助一些常用的贸易竞争力分析方法进行国别和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比如,针对运输服务贸易,孙江明、苏琴(2006)和王晓东、胡瑞娟(2006)分别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NTB)及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均得出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强的结论;赵书华、徐畅(2007)采用比较优势指标,对全球运输服务贸易排名前10位的国家的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并分别列出了在运输服务贸易方面存在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国家,此外还系统阐释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趋势;陈秀莲(2011)对中国与东盟国家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和东盟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都较差,但在增速较快的条件下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仍然低于部分东盟国家。

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赵书华、李辉(2005)对全球旅游服务贸易收入前9位国家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墨西哥、中国、美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存在比较优势,英国和德国存在比较劣势,并阐明了原因和趋势;董小麟、庞小霞(2007)和徐虹、曲颖(2008)通过对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结果认为尽管我国旅游服务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依然不是旅游强国。

除了两个传统的服务产业外,有些学者也对一些新兴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黄满盈、邓晓虹(2010、2011)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曲国明(2012)对中美创意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等等。

二、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已有文献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大多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指数和服务贸易开放度等单一指标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殷凤,2007;林珊,2008;殷凤和陈宪,2008、2009;陈虹和章国荣,2010;黄毅,2012;黄健青和张娇兰,2012);或者是采用上述单一指标进行国别之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赵书华和李辉,2005;丁平和徐松、赵放和冯晓玲、董小麟和庞小霞,2007;尹国君和刘建江,2012);或者是在上述某些单一指标的基础上,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一服务部门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孙江明和苏琴、王晓东和胡瑞娟,2006;赵书华和徐畅,2007;方慧,2008;曲国明,2012)。上述文献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均没有形成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虽然有些文献的研究采用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这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至少还是不完善的。

因此,制定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仅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全面评价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满盈,邓晓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于“钻石模型”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07):3-9+87.

[2]陈虹,林留利.中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与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12):75-80.

[3]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