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战略管理论文

银行战略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1 10:12:21

银行战略管理论文

银行战略管理论文篇(1)

摘要:在国有银行上市改制的大幕拉开后,政府与各界似乎都看到了银行改革成功的曙光。然而,2006年的经济运行开始出现更加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冲动的内在机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政府调控经济过热的宏观政策往往存在冲突,另一方面银行体系改革中的深层矛盾逐渐凸现,同时外资银行介入的竞争压力也接踵而至。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改革;战略

Abstract: In the state-owned bank listed on the Damulakai restructuring, the government and all walks of life seem to have seen the dawn of the success of banking reform. However, in 2006 the economy began to emerge even more complicated situation, on the one hand, commercial bank credit expansion continues to urg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changed,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economy overheating of the macro-policies often conflict, on the other hand, reform of the banking system in Gradually become deep-seated contradic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foreign banks are also involved in the competition after another.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banking reform; strategy

前言

在面临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改革应该如何突围呢?我们认为,有以下两大战略思路值得重视。

其一,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应针对信贷扩张的动因,全面创新业务模式和经营机制

我们看到,上半年中国经济高位增长,两大推动因素是信贷和投资。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冲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市成功后的建行尤其突出。前段时间穆迪对2005年中资银行财务实力评价较低的原因,也是看到了宏观紧缩政策下,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压力可能带来不良率提高。应该注意,我们不能说信贷扩张与银行上市之间有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因为这是现有金融体制下所有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现象,只能说是,商业银行的上市,如果强化了刺激信贷扩张的某些动因,将会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就国际经验来看,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形成了中间业务为主,信贷业务为辅的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长,对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多在30%以上,有的超过了50%,甚至70%以上。国外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情况,是与其逐渐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也是与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深化发展到了较高阶段相对应的。而在当前中国特定历史阶段,以利息收入业务为主的情况还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但应向国际看齐,在业务创新与制度设计上做好战略改革与转变的准备。

就此,笔者认为上市只是银行改革的起点,在制度、技术、管理等方面全面创新商业银行业务运行模式,才能促使其走出信贷扩张怪圈。

一是创造发展银行中间业务的条件。一方面,应以专门机构协调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如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制定合理的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标准,也要建立健全银行的各项服务功能,并且增加科技投入,创造发展中间业务的硬件环境。另一方面,银行所提供的中间产品最大的差别就是它所提供的服务和为客户创造的便利,只有适合客户需要的产品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而银行也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产品才能赢得客户,因此要努力推进产品创新。此外,银行还要注重以推销消费品的方式推销金融产品,通过市场营销来使客户理解新产品,并实现金融产品“供给创造需求”的途径。

二是真正促进经营管理与内控机制的优化。经营机制改革仍然是商业银行永远的主题,目前部分银行进行股改和上市,确实是银行改革迈出的一大步,但是也要看到,对银行治理长期的真正压力主要来自于机构战略投资者和大股东,当前上市银行治理结构中该类主体的作用还十分有限。银行海外上市的背后,往往是投资者对于“中国概念”和“政府担保”的认同,上市本身并不意味着现代经营机制的建立。如果就此放弃内部机制改革,则很可能重蹈覆辙。因此,政府必须在包括人事等方面在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市场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商业金融原则建立内部控制和风险收益权衡机制,才能保证银行改革的成果。就此来看,上市只是有效改革的刚刚起步,也并非银行改革的惟一选择。

三是改善资产质量与贷款结构。应通过加强各类风险限额、资产负债比例指标管理及内部利率调控、产品定价政策等手段,合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配比,降低资产组合的整体加权风险,促进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运作。还应根据流动性变化和资产业务发展的趋势,更加主动灵活地实施负债管理,控制负债成本,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总之,商业银行应把风险识别能力的大小作为信贷投放最重要的约束条件,不仅在信贷投放“量”上做文章,还应在信贷投放的“质”上努力。

四是不断创新现有条件下可行的业务模式。总体上虽然信贷增长过快,但也要看到,在传统业务模式和理念下,银行还是更关注集中于少数领域的贷款业务。但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还有许多领域缺乏发展资金,目前需要能够开拓市场,探索银行资金进入这类领域的新模式。例如,通过与政策性资金的配合、资产证券化、基金等模式,银行资金可以有效进入资金短缺严重的很多经济领域,探索有效利用资本金的广泛途径。

其二,从监管部门的角度,应适应新形势,转变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重点

商业银行改革中的整体性问题是多方面的,当前有四方面任务迫在眉睫。

一是综合调控银行体系的资金过剩。资金过剩加剧了银行当前的盈利压力,从总体上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也是对政府的现实要求。2003年4月份开始以定期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来回收外汇占款带来的过多的流动性,但由于疲于应付,最终形成的净货币投放仍保持了较快增长,商业银行的资金持续过剩。当前,银行改革、宏观经济调控、外汇体制改革已经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也使得中国经济金融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和影响。政府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出相对最佳的选择,尽可能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问题。

二是为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做好制度准备。随着2006年金融产品创新的开展以及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混业经营的潮流已经显现出来。产品创新带来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而机构创新则带来多种金融资源的有效组合,如近期保险资金对银行的规模介入。对此,应该全面更新观念,在立法、监管、内控和会计准则等基础制度建设方面为银行混业经营打好基础。

三是增强商业银行对人民币产品的设计定价能力,从而在未来国外同业竞争中能够立足。当前虽然国内市场具有大多金融产品,但价格发现机制仍然缺位,银行也不具有产品设计定价能力,不得不依赖外资报价。在外资全面进入后,国内商业银行在本币产品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地位。国情决定了相关的金融制度优化和创新短期内必须由监管部门而不是市场来主导推进,这需要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尽快弥补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不足,并对促使本币产品交易活跃提供政策支持。

银行战略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商业银行;作业成本法

战略管理会计实质上是站在战略高度分析和思考,在为管理者提供竞争对手或顾客等与战略相关的外部信息的同时收集、整理企业内部战略信息,使高层领导不论制定竞争战略还是实施战略规划都可以有足够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从而实现企业良性发展,以此可以发现战略管理会计是结合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及战略业绩评价的循环过程。

一、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不完善

我国引入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时间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晚,虽然现阶段对此理论的介绍和推广已经逐步落实,但由于未将此理论与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发展状况紧密融合,所以在理论普及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全面、准确的认识,致使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并未确定战略管理会计运行的总体原则和完善的运行机制,甚至未实现对战略管理会计实施步骤的统一规划和安排,导致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战略管理会计仍是“想怎么做,怎么做”,这对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滞碍[1]。

(二)传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阻碍

现在部分商业银行仍采用传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此种系统虽然能够满足商业银行内部运行预测、规划、控制、考核、决策等环节的信息需要,但战略管理会计不仅将眼光定向商业银行内部,信息更应该覆盖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及顾客,这样才能够实现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通过收集、分析战略对手的相关信息,判断竞争对手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战略调整,例如收集竞争对手的产品种类、市场营销活动等,但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在此方面并不能体现优势。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使用的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将收集的信息按部门或系统构成分类,这导致原本不全面的信息被再次分割,信息分析、整理受限,阻碍了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

(三)商业银行推行作业成本法存在实际困难

成本作业法是一种成本核算的方法,即作业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资源,将消耗的资源计入相应的作业中,并确定产生消耗的成本动因,进而实现各作业成本向成本计算对象的分配,商业银行其资源即人事、场地、设备、事务等产生的花费,而作业即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所有无形业务,如贷存款、财务会计等[2]。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作业比较复杂,对其进行成本管理不论是分析资源动因还是划分作业成本库等都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实践中会发生诸多与理论不完全相符的情况,造成作业成本法应用存在现实困难,例如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间接成本会发生变动,而且造成变动的因素较多,这就为作业动因的确定制造了难度,如果将所有因素都视为作业动因就会使数据收集的难度加大,造成不必要的人员物资浪费,而选取部分因素作为作业动因,可能造成产品成本信息不全,成本控制管理过于片面,所以现阶段成本作业法应用不灵活也阻碍了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

(四)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商业银行在绩效标准方面,普遍以部门的角度进行员工绩效,而忽视组织层面的全局战略绩效,将平衡计分卡单纯应用于员工个人绩效方面,使其与组织的愿景、发展战略等相脱离,并未发挥预期的目的;在绩效指标方面,由于错误的将绩效以员工个人为对象,所以在确定绩效指标时只能以员工岗位职责为依托,指标往往不能显示关键问题;在评价体系方面,商业银行往往将眼光定位于银行内部的财务指标,而对外部竞争对手影响下的长远目标并未重视,所以评价体系并不全面[3]。

二、改善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一)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力度,逐步落实实践

在理论方面首先应认识到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其次组织在会计学、管理学等与战略管理会计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成立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实现组织理论研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集合;再次对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逐渐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然后将国内外理论成果与我国具体国情和商业银行现阶段发展状况相融合,提出适合于商业银行应用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最后将会计理论按照先试点后推行循序渐进的办法,应用于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实践有充分的理论作指导。

(二)加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力度

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所以要加大其应用必须提升信息质量,实现全面、准确、及时收集、分析,考虑到传统管理会计系统的缺陷,所以建立针对竞争对手或顾客的外向型信息采集系统是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使商业银行战略决策可以有充足的外部信息做依据。另外成立专业的、权威的信息管理部门也是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共享造成信息分割,阻碍商业银行战略决策;除此之外,要实现商业银行内部信息及外部信息的全面收集、科学分析,需要配备统一的计算机设备、统一信息机业务编码、实行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并有统一的监督做支撑,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信息化系统建设,还包括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4]。

(三)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作业成本法

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是作业成本法不变的法则,可以看出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的提升成本准确度,但对于精确成本信息却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所以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要注意成本对象的划分满足成本管理需要即可,并不是划分的越精准越好;在选取成本动因时要考虑其与间接成本相关性,通常相关性与计算准确性成正比,而且要从重要成本动机入手,这样可有效减少工作量,提升准确性;在进行成本分配时,主要考虑不能够直接对应成本对象的资源,这样会避免成本消耗被重复分配。

(四)加强平衡计分卡的实用性

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普遍存在片面性的问题,为了扭转局面可以应用战略地图,通过战略地图将战略全方位的表述出来,使员工能够清晰的掌握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会计,由此可见战略地图是平衡计分卡的补充说明,是商业银行与员工的沟通媒介,从而使员工对个人的绩效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在确定绩效指标的过程中,可以监理部门的数据库,既存储部门历史运行数据,又存储竞争对手的相关指标,使指标确定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与现实更贴近,这样不仅可以调动部门完成绩效的积极性,为商业银行创收,而且逐渐完善商业银行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其长期发展[5]。

(五)将战略管理会计理念与商业银行内部文化相融合

商业银行内部文化是商业银行长期运营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其对员工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如果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与其内部文化实现融合,就会为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员工自发的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现而做出努力,这样不仅能调动员工积极探索战略管理会计,而且可以实现商业银行各层员工的力量集中化,这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国内金融体制的调整,都决定商业银行选择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的必然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银行金融环境中占有优势,才能满足战略决策的需要,达到战略管理的要求,但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实践战略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才能够得到完善,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所以应以长远的眼光对待战略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1]韩海燕.论责任会计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D].厦门:厦门大学,2001.

[2]邹志明.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中管理会计基本方法的应用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1.

[3]杨蒙蒙.管理会计报告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4]阚天天.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13(06):57-58.

银行战略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德鲁克;事业理论;城市商业银行;战略制定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6-0019-03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银行业日益重视战略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银监会2005年10月颁布的《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更是把“制定经营发展战略”作为董事会的第一职责。中国的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已经或正在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可以说,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决策层来说,能否善于利用战略规划把银行带到一个理想的境地,是区分一家银行机构是“金融个体户”还是“好银行”的一个重要标志。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在自身欧美管理理论和实践前沿50多年的亲身历练和经验的基础上,给我们一个崭新的战略思维模式。他认为“每一个组织都在按照一定的事业理论运作”。他的思想不仅影响着学术界,也影响着企业界。可以说,没有一个成功的商界领袖不从他那里汲取养分,这是其他任何一个管理学家都难以企及的。本文试从德鲁克的事业理论来引导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制定。

一、德鲁克的“事业理论”

德鲁克的“事业理论”是为企业管理者广泛认同并在管理实践中被广泛采用的战略思维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任何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扫描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确定企业的使命和其核心竞争力,形成一套清晰、有效的事业理论,并用其来指导自身的经营行为。如果企业已经获得成功,应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引入新的事业理论;如果企业面临着挑战,应当设计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事业理论。这意味着需要多年的艰苦工作、反复思考和探索实践。一个没有事业理论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而没有灵魂的企业是难以胜出的企业。

在德鲁克看来,企业的“事业理论”由三个要素构成。第一,企业对其所处环境的假设:包括社会及其结构,市场、客户、营销手段和竞争等几方面因素。第二,企业对其特殊使命的假设。也即企业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知。例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确定自己的使命为:“让每一个美国家庭,每一个美国企业都能安上电话。”在这一使命的激励下,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其后的3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第三,企业对其完成使命所需的核心竞争力的假设。例如,美国Service Master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为客户提供支援管理服务,而非一流的设备和工具。

德鲁克还为我们描述了“事业理论”的四个条件:1.环境、使命和核心竞争力的假设都必须是符合现实的。2.三个方面的假设必须相互匹配协调。3.事业理论必须为整个组织内的成员所知晓和理解。这一要求在组织的创建阶段比较容易实现。但会随着组织的日渐成功,它越来越倾向于将自己的理论视为当然,而对这一理论的反思却越来越少。整个组织养成了得过且过的风气,凡事只求能够走捷径;考虑问题只是从是否有利于自己出发,而不再以事实为依据。这个组织开始停止思考,停止向自己提出问题。它记住了答案却忘记了问题。事业理论变成了“文化”,而文化是不能代替规则的,事业理论恰恰就是一种规则。4.事业理论必须不断经受检验:事业理论不是刻在石板上供人顶礼膜拜的,它只是一个假设,是一个试图解释持续变化的事物――社会、市场、客户和营销手段的假设。因此,任何一个事业理论必须具有自我革新的能力。

从以上论述看,德鲁克的“事业理论”为城市商业银行制定战略规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维模式。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是特殊的,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时期:一是城市信用合作社时期(1979-1994年);二是城市商业银行时期(1995年至今)。

(一)城市信用合作社时期(1979-1994年)

1979年,第一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成立。到1994年,城市合作信用社可分为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79-1988年)

突出的特点是城市信用社在数量上急剧增长。1986年初,全国只有城市信用社1000家左右,到1988年底,城市信用社已达3265家,每年增加600-700家。

2.调整发展阶段(1989-1991年)

迅速发展导致了问题的出现,为加强管理,促进其稳健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从1989年下半年起对城市信用社进行清理整顿,至1991年下半年结束。

3.规模化、行业化阶段(1992-1994年)

基本形成了独立的行业体系。1993年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积极稳妥地发展合作银行体系”。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有:(1)经营业务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2)成立信用联社和组织自律性同业工会,建立新的市场管理机制;(3)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提高。1994年底,全国城市信用社共有5300家,各项存款余额为1481.09亿元,占所有国家银行的8%,各项贷款余额为915.66亿元,占所有国家银行的4%。

(二)城市商业银行时期(1995年至今)

1.化解风险阶段

1995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通知》,指出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城市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城市商业银行创立伊始,即逢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原城市信用社时期积累的历史风险,个别行甚至出现支付危机。面对严峻形势,城市商业银行在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方法,采取资产置换等重组措施,剥离不良资产,消化财务损失;通过清产核资,增资扩股,强化一级法人体制,对原有城市信用社进行改造,逐步摆脱了困境,并开始探索从信用合作制向现代公司制度的转变。

2.改革发展阶段

在历史风险得到初步控制以后,城市商业银行开始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作为地方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决策灵活、贴近地方中小企业的优势,坚持“服务地方,服务市民,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不仅为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提供了多层次、多方面的银行服务,部分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在此过程中,通过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基本上形成了竞争能力。

3.提高管理阶段

经历了一定时间的平稳发展以后,城市商业银行开始启动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变革。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建立以扁平化管理为核心的组织架构,完成了业务流程的整合及管理体制的扁平化改造,实现了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跨越,如洛阳市商业银行;一些城市商业银行成功与国际先进银行进行战略合作,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引进其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实现了经营管理水平质的飞跃,如上海银行;有的城市商业银行还自发地开发了区域性的业务合作和资本联合,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合肥市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安徽省芜湖等五家城市商业银行和七家城市信用社后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由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徽商银行。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开始重视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并在推进战略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战略管理成果。

三、从德鲁克的“事业理论”看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制定

德鲁克的“事业理论”为城市商业银行在制定战略时理出了一条思路:即首先认知自身的环境,然后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使命,最后是为完成使命需要拥有什么能力,为具备这种能力需要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一)关于环境:环境包括城市商业银行成长环境、国际国内环境、经营环境和监管环境等。

1.城市商业银行的成长环境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是我国商业银行成长环境的首要特点,它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形成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导致了我国银行功能从国家出纳向经济服务转变,银行体制从行政机关,到事业单位再到企业法人转变;服务对象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的转变。

2.城市商业银行的国内外环境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的复苏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入WTO使我国金融业面对迫在眉睫的国际化竞争,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与客户限制进一步放开,对整个金融业都将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从国内看,金融改革提高了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如何保证在市场化改革中形成竞争优势,是城市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3.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

城市商业银行在进入WTO、巴塞尔协议和严密监督下都将不可避免地面对经营转型。各自关键的特征取决于地区经济的差异以及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因为历史原因,城市商业银行整体面对诸多遗留问题和资源能力不足,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积极改善,完成自身的调整,否则在不久的将来将面临退市的风险。从城市商业银行的群体来看,未来五年将很可能出现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越差,并将很快迎来重组高潮。

4.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管环境

针对全国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群体,银监会制定了《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对监管达标进度要求如下:

(二)关于使命:使命是对组织存在原因的具体阐述,是组织存在的结果和发展的理由。

1.使命的作用

使命是一个组织首要的宗旨,组织的各种计划和项目都应该以此为导向。使命是要去完成的任务,使命陈述可以帮助一个组织做出指导思想前后一致的决策,打造组织有序且高效的团队,整合短期目标和长期宗旨,并促进交流。

2.使命陈述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确定自己的使命为:“让每一个美国家庭,每一个美国企业都能安上电话。”

上海银行确定自己的使命为:“客户为根,稳健为本,开拓创新,发展特色,追求卓越。”

洛阳市商业银行确定自己的使命为:“满足客户发展和生活更美好之需要。”

3.以洛阳市商业银行的使命为例,看使命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运用。

满足客户的需要是我们存在的理由。没有客户,我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有客户,但其需要我们不能全部满足,我们就失去发展的基础;满足客户基本需要,但难以满足其发展和生活更美好的需要,我们就无法持续地发展。

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我们必须做到:

(1)了解客户是谁?客户是什么样的?客户在哪里?客户与我们建立了怎样的关系?

(2)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客户成为我们的客户,而不会成为其他银行的客户?”使新客户不断增加,使老客户永不离开。

(3)使用合适有效的产品品种和服务方式,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别客户的不同需要,使客户永远成为我们银行利益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

满足客户需要是银行全体员工共同的任务和责任!

(三)关于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商业银行为了完成自己制定的使命而拥有的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德鲁克认为企业拥有的这种能力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创造客户”,而创造客户应注重“市场营销”和“创新”。为此,城市商业银行应紧紧围绕市场营销和创新制定发展战略,以达到“创造客户”之目的。

1.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提高服务能力建设。德鲁克认为真正的营销始于客户――客户的人口状况,客户的现实,客户的需求,客户已认可的价值。营销不是说,我们的产品能够做到的。营销是说,这是客户在寻找的满意度,客户认可的价值,客户最需要的东西。

(1)制定营销战略。市场营销战略是银行为了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营销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营销战略包括目标市场和客户定位、产品战略、定价策略、分销战略、促销战略、组合战略等内容。

(2)树立自己的品牌。银行业属于金融服务业,因此品牌的作用更加明显和突出。城市商业银行要进行营销推广活动,就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增加品牌的无形资产为目的,围绕品牌的打造开展营销活动。

(3)推动营销战略成功的几个因素。一是成功的产品设计。二是价格战略。三是广告促销战略。四是合理的媒介计划。五是针对重要的客户群体或者个人的窄带传播与第三方营销。

2.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德鲁克认为最具生产力的创新就是一种不同的产品或服务,这种产品或服务能够产生新的、潜在的满足感,而不仅仅是一种改善。管理者必须把社会需求转化为企业盈利的机会。

(1)业务创新应重视各种不同的创新来源。a.基于客户需要的创新,即客户需要但本行目前未从事的业务创新。b.基于竞争对手的创新,即竞争对手有但本行未从事的业务创新。c.基于自身能力的创新,即自身有能力开展但目前未从事的业务创新。d.基于监管部门的创新,即监管部门希望和要求的但本行目前未从事的业务创新。

(2)业务创新的五项基本原则:一是体现自身使命;二是满足客户需要;三是体现社会责任;四是考虑本行的能力状况;五是考虑创新业务的收益水平。

(3)创新的四个层次:一是本行范围内,即本行以前未从事,但本市同业已经从事的业务创新;二是本市范围内,即本市同业未从事,但省内同业已从事的业务创新;三是本省范围内,即本省同业未从事,但全国同业已从事的业务创新;四是全国范围内,即全国同业未从事,但国际同业已从事的业务创新。

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战略应在上述路线图中的A区开始,然后进入B区,最后进入C区,这是一般原则和方向。

综上所述,因制定战略的内容很多,诸如:战略规划的制定程序、SWOT战略分析方法、战略管理系统、战略规划相关指标以及跨区域发展战略、科技兴行战略、差异化竞争战略、引进投资者战略等。所以本文仅从德鲁克的“事业理论”中以“创造客户”为中心的基本战略和市场营销与创新的职能战略,来引导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制定,以起到纲举目张之作用。

银行战略管理论文篇(4)

措施。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农业发展银行;应用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战略管理会计,是基于战略管理的视角为企业的发展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需求,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在激烈的市场条件下,金融市场不断深化改革。在银行业中,我国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环境受到巨大的挑战,面对内部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外部的机会和挑战,引入战略管理会计是为科学管理提供战略决策信息服务。与管理会计相比较,战略管理会计注重农业发展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长远发展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注重农业发展银行在经营中的稳定状态与创新能力,通过持续的指导,实现农业发展的总体性目标。战略管理会计,是银行高层管理者为保证银行的稳定与发展,通过对银行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研究,对银行的所有经营业务进行长远性和根本性的谋划与指导。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农业发展银行应用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银行经营格局总体发生很大变化,行业间的竞争,经营格局的变化迫使农业发展银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其自身竞争力。市场竞争的不断发展让农业发展银行认识到了提高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尚未全面系统地推行战略管理会计,主要是理论上的探索,并未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应用,可以说我国农业发展银行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应用处于初始

阶段。

银行竞争经营格局的明显变化使得农业发展银行必须加速探索出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因此,在新时期农业发展银行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尤为明显,合理运用自身资源,建立新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适应经济转型,灵活运用新技术,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农业发展银行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战略管理会计在农业发展银行的应用困难

20世纪80年代,全球进入战略制胜的时代。战略管理会计,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和理论方法,受到银行业的青睐。作为传统管理会计的变革与发展,战略管理会计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受到专家推崇,我国银行业开始学习和应用。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的前沿性尚缺乏系统的指导思想与规范制度,再加上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特色政策,使得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对其应用空间有限,导致战略管理会计对银行业的整体应用价值得不到彰显。客观上限制了战略管理会计在农业发展银行的应用推广。

(二)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银行成本管理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银行的发展要求。农业发展银行从事的业务种类多而且程序复杂,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属于一种无形的产品。因此在识别现有资源、分析资源变动原因,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与核算,规划成本作业等方面,存在实际的困难。人为的判断和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收集和处理,具有主观性,不能高效准确地获得真实的相关数据信息。因此选取合适的成本动因就成为了分配间接费用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对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间接费用的分摊不合理,极有可能很大程度影响成本核算,无法反映银行各部门的运营效率。为避免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所以选取数据要合理,过多或过少的数据都会对准确性造成重要影响,合理的数据有利于做出正确分析,有利于制定策略和相应的管理。

(三)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农业发展银行现行的绩效考评制度与标准,在信息技术向大数据技术转变的过程中,已经不能满足银行的战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平衡计分卡在农业发展银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起到判断银行员工的作用,而对银行整体业绩的衡量缺乏战略考核。这使得平衡计分卡的使用价值局限于普通员工层面,与银行发展的使命、价值观和愿景相分离。考核评价指标系统中,指标类别与指标选择存在针对具体职位具体分析而设置说明书的情况,这使得指标设置数量过多、指标设置标准虚高、指标设置重点缺位,而对于银行整体战略性财务指标的实现没有起到支持价值。评价考核指标的采用,对银行短期利益的取得虽然效果显著,却缺乏长远性。现有的评价体系短缺于考虑消费者的利益、短缺于考虑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利益,缺乏对员工的长远激励机制,缺乏对消费者的可持续利益机制。

四、改进措施

(一)建设农业发展银行的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已转型升级为数据技术。农业发展银行银行需要基于战略管理会计的眼光高度重视自身数据平台的建设,以DT时代的思维积极参与大数据建设。顺应信息技术到数据技术的变革,借助数据技术提升农业发展银行的竞争优势。

(二)强化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

进一步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市场全面放开的竞争格局下,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价值应在农业发展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中得到有力的发挥。可以考虑对农业发展银行高层管理者进行培训,以推动高层管理者对战略管理会计的战略重视。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对农业发展银行的业绩进行评估,结合各个部门自身的特点,明确战略管理会计在各个部门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并做出评价和总结。

银行战略管理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营销战略;分析

市场营销战略昭示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以及发展的总体规划,商业银行的营销战略更是银行与竞争对手抗衡、吸引消费者以及有效利用资源的智慧图。网

一、我国商业银行营销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大举登陆.银行间的竞争逐步加剧,近年来随着内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关于金融营销的竞争更是趋于白热化。在新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环境下,突破“同质化”壁垒,创造自身核心价值,已成为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的唯一出路。各商业银行纷纷结合各自优势,革新和提升营销管理理念,推进自身营销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重塑公众形象,营销层次和水平迅速提升,国内银行业步入金融营销时代。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

1、营销战略偏于粗放型

我国商业银行在营销策略上还属于一种粗放型的管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一套完整的Probe市场调查一一Partition市场细分一一Prefer市场选择一— Positi0n市场定位管理机制,营销战略的确定缺乏长远规划,营销策略的前瞻性和承接性不强,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开发和利用效度大打折扣,同时也使得市场定位、产品策略出现偏差,营销效果逊色不少。

2、市场营销组合(4P)策略过于单一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的价格策略与促销策略上。价格策略方面,衍生金融产品、个人资产业务、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软肋,所以目前收费项目较少。但是在收费项目上,显然缺乏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导致针对性差,没能体现出“二八定律”。在促销策略上,目前商业银行采用较多的是广告促销策略,在销售促进、公共关系等促销手段的利用上,远不如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

3、营销策略观念相对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观念相对落后,部分银行在营销过程中,片面追求“关系” 忽略真正意义上的关系营销,一些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资源采取一系列不正当的做法,“拉关系甚至违规操作,忽视客户在服务过程中的杨地位,产生服务不到位或脱节现象,银行更多的是关注员工是否严格按规定办理每一项业务,缺乏与客户的沟通与互动。

三、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战略转型的对策建议网

1.学习先进的战略营销理念,进行市场分析和市场定位,确定银行长远发展的营销策略。战略营销理念要求用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对市场营销活动进行管理,强调企业要在选定的市场环境中,通过战略管理创造竞争优势,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最大的利益,为银行和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我国银行在经营实践中,应借鉴西方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由落后的产品推销理念转变为先进的战略管理理念。在寻找市场机会,进行市场分析之后,必须结合自身经营实力、市场环境、产品特性等选择目标市场,相应地确定全面,系统、长远的营销发展战略

2、做好市场细分,注重营销组合策略的灵活选择

随着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客户之间需求的同质性将趋于减少、弱化,而异质性会不断增强、扩大。由此,个性化需求将成为新时期市场需求的一种常态和主流趋势,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首先要做好市场细分,根据客户的属性特征和需求特征,将其划分为若干同质化的群体以实现有效差异营销。进而逐步完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以业务品种为载体,进行个性营销。银行面对的是众多的客户,它们对产品的需求存在着差异,不仅仅体现在金融产品的类型和档次上,而且体现在对利率、费率和销售方式的不同需求上。因此,只有将市场区分为更细小的市场或客户群体,或区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目标市场,实施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而且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判定和选择相应的市场组合,才能做到银行营销的市场定位准确,从而达到营销的预期效果。

3、加强金融品牌营销,强化银行品牌形象

品牌营销将成为重点对策。营销竞争中产品的价格弹性越来越小,而品牌能有效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新的利润来源,所以品牌营销在国内商业银行营销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已从国外银行和国内其他行业的成功的品牌营销实践中,认识到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空间,部分银行还获得了成功,如建设银行的。龙卡”、“利得赢”,招商银行的“一卡通”等。实践证明通过品牌推广开展营销,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另一方面,由于银行机构越来越多、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商业银行需要借助品牌来塑造个性,扩大知名度,增强识别性和消费者的认同性。未来国内商业银行品牌营销的着力点,一是努力地塑造和提升各自的核心品牌-二是注重品牌发展的科学规划。网

4、注重营销策略的选择

我国商业营销在营销策略上要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市场竞争策略,对优质特大型客户宜采取集中性目标市场策略,对现有优质大中型客户宜采取差异性目标市场策略和防御性竞争策略,对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优质客户宜采取拓展性竞争策略逐渐寻求突破。

在营销方式选择上,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按照不同的产品和销售渠道,采用不同的营销方式组合,交叉并用,如关系营销,人员促销文化营销、广告等手段要灵活组合,以最佳的营销策略实最大的营销效果。

银行战略管理论文篇(6)

论文摘要:当商业银行为适应内外部环境而高度重视战略管理的同时,战略管理会计也将成为其必然的选择。文章将围绕战略管理会计的原理、特征和技术方法,分析和探讨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使之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和管理 发展 的有力工具。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全球 经济 一体化的加快,对战略管理的推崇引起 企业 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的一系列变革。由于局限于本企业这一单一的会计主体,传统的管理会计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作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管理会计将逐步延伸至竞争对手分析,并从战略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品开发以至资源配置等各个领域。由此,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一、战略管理会计较之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特点

尽管目前对战略管理会计仍处在理论研讨和初期实践的阶段,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也多种多样,但较之于传统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有其显明的特点。

1.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管理会计对象的范围。由于传统管理会计注重本企业内部的决策、计划及控制执行,只对本企业的成本管理、决策及责任会计负责,因此忽视了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其所提供的信息与企业战略决策缺乏明显的相关性。而战略管理会计则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作为主要目标。其不仅要收集、分析企业内部的数据信息,更要走出企业为本企业提供外部市场环境及竞争者的信息,从而得以知己知彼,保持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2.战略管理会计注重长远目标和整体利益。传统管理会计往往注重于单体企业在有限期间内的发展,其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经营决策及经营管理发挥作用。对投资方案的评价也仅限于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展开,企业经营业绩表现在当期利润上,注重追求企业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而战略管理会计则主要服务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追求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从长远利益角度来分析、评价企业的资本投资。企业的经营成果也从单纯地反映经营利润提升到反映企业总体价值的增加上。

3.战略管理会计注重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传统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财务信息,其忽视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当外界环境及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变化带来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新需求时,只注重于单一财务信息的传统管理会计显然不再能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根据外界环境及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从企业内外广泛收集、加工和运用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更多更为复杂的非财务、非经济、非物质层面的信息,得以帮助企业最终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4.战略管理会计在处理信息上更为多元和综合。传统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更多地体现在预测分析、决策分析、预算编制、绩效评价等基本职能中。而战略管理会计为适应外界环境和企业内部的变化,其应用方法较传统管理会计有着很大的变化。如,企业核算的重心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引进作业成本管理办法以改进传统的成本 计算 方法;更多地使用行业环境分析、企业价值链分析、矩阵定位分析和对手分析等综合应用工具;实行目标成本管理、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及分层激励机制等;从而更加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在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上掌握信息和做出决策。

二、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商业银行必然的选择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起步较晚,而商业银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和运用战略管理更是不足二十年的时间。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尤其在商业银行中尚属新生事物。但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战略管理会计必然成为商业银行在推动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的有力工具。

1.作为市场主体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 现代 企业制度的推行,商业银行已基本蜕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化要求商业银行不能再孤立、单一地思考和研究问题,这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 电子 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获取竞争优势的需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进行 科学 决策和管理,以谋取卓越的竞争优势。这需要商业银行能够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当的经营战略,以及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在这样的要求下,商业银行需要借助战略管理会计为其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3.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目前商业银行正处于产权重组、调整和上市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顺应 历史 的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成为商业银行管理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传统的管理会计在这方面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应用的主要领域

1.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除了要按传统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成本管理外,更应站在战略和业务流程的角度探究成本管理。尤其要运用作业成本管理的办法重新审视银行运营的各个环节,并通过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重塑达到有效降低成本的作用;要通过运用企业价值链的分析,把成本管理看作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实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从而有助于拓宽成本管理的范围和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在新产品策略中的应用。在开发新的 金融 产品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选择成本领先战略或产品差异化战略。从前者看,商业银行需要特别注重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营销的成本分析和成本在定价决策中的作用,需要运用行业价值分析和作业成本控制等战略管理会计方法,以实现低成本领先优势。从后者看,商业银行则更为注重产品的高质量、服务的高水平等因素。为了追求产品的差异性并通过此途径赢得客户的青睐,商业银行往往需要借助于增加必要的成本投入和金融创新。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就由重要转变为必要,营销的成本分析和定价决策也不如成本领先战略那么重要。

3.在客户价值分析中的应用。在客户需求多元化和高标准趋势不断增强、银行对客户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客户价值分析无疑是商业银行学习和运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运用战略管理 会计 的方法,对特定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甚至利益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核算出该客户给银行带来的现实损益和预期损益,进而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评价该客户对银行的价值贡献。在此基础上,对客户进行策略定位和提供富有个性化的 金融 服务。

4.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得人者得天下”,以人为本才能使人、财、物达到最优配置。传统管理会计忽略了对人力资源的单独确认、计量和揭示。而这些正是 现代 银行管理的核心。因此,运用战略管理会计中灵活多样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分析方法,正好可以帮助银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它既可以应用于为提高银行整体和员工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事后的员工绩效评价。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并实施恰当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保证银行各项战略的实现。

5.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战略管理会计较之于传统管理会计更为关注银行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它既重视银行的资金运营过程,也重视其他的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的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各种可能的活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更能把握银行各种潜在的机会,以及回避可能的风险,如经营多样化而导致的风险、市场变化导致的风险、资产和客户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平衡银行的现实收益和潜在风险。

6.在绩效考核评价中的应用。绩效评价是银行管理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而评价依据大多来自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我国传统管理会计重结果不重过程,因而难以提高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战略管理会计则将绩效评价指标与银行实施的战略有机地结合,充分提高绩效评价的效果。在具体方法上,银行可运用业绩层次法对绩效目标进行分解,并通过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的设计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可运用平衡记分卡的方法把财务指标、客户关系、运营流程和学习 发展 有机地结合起来;可通过寻找行业标杆或同业比较,对自身的业绩表现进行评估和寻找差距,由此建立自己的绩效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战略。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战略管理会计的不断学习与实践,相信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领域也将越来越广,并在推动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 文献 :

1.姚正林,耿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 企业 应用之研究[j].审计与 经济 研究,2005(2)

2.梅旭辉.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比较[j].大众科技,2005(9)

3.康秀梅.浅论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8)

银行战略管理论文篇(7)

商业银行战略规划是本行战略愿景的体现和细化,是对将来的展望。商业银行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就是为了指导全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市场竞争决策,确定在哪些目标市场竞争及如何进行竞争,对规划期间的财务指标和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提供一种理念,引导决策者运用思想、分析和判断等进行决策。战略规划制定是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基础、前提和依据。根据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不仅商业银行总行层面要建立战略规划机制,在承担区域管理职能的分行,甚至一些重要的基层机构同样需要进行战略规划。

商业银行在制定战略规划时通常采用过程性战略规划的制定方法。其主要方式是第一步按理性方法制定出战略规划,第二步根据实际经营过程发生的新情况不断调整战略经营规划。这种方法的假设前提是:环境在不断变化,包括商业银行自己的一项决策行动本身又为自己的未来创造了某一方面的条件。商业银行采取这种过程性的战略规划制定方法是因为战略规划是“决策——执行——评估”的循环。战略规划是从事某些工作的持续过程。这些工作包括系统地制定目前商业银行的(承担风险的)决策,并尽可能地了解这些决策对未来所产生的影响;系统地组织执行这些决策;通过系统的反馈,对照着银行的期望来衡量这些决策的成果。

要做好战略规划,首先应该认真评估商业银行甚至同业的业绩情况,进行环境分析(包括商业银行内外部、宏微观经济环境分析)、行业及竞争环境分析(包括行业的经济特征、变革的驱动因素、竞争结构、市场集中度、行业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KSF等分析)和商业银行自身分析(主要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透彻了解银行状况,并收集有关的战略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初步设定整体发展目标和愿景,研究制定各业务单元的战略发展规划。基于各业务单元的战略规划对全行进行战略选择,制定战略步骤,最终形成全行的战略规划。为保证决策层战略意图的贯彻落实,必须将战略规划的结果作为商业银行年度综合经营计划和业绩指标分解的依据和来源,来推动管理流程的运作。战略规划是商业银行全年管理流程的起始点,每年经营活动都要进行业绩评估,以成为战略规划调整的基础。战略规划每年都要进行审核和修正,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二、商业银行战略与战略规划

商业银行的战略是一系列事关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它们完全或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的大多数行动和决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能否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被确定就不会被轻易改变。商业银行的战略是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变化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银行对战略规划的需求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战略规划不是“科学方法对商业银行决策的应用”,它是思想、分析、想象和判断的应用。它是责任而不是技术,战略规划的目标在于将商业银行引向未来。战略的制定者企图的是创新和改变商业银行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战略规划只是一种思考的工具,思考为了取得未来的结果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应该让谁去做,如果商业银行想要占领某个目标市场领域,就应具备服务客户所需的产品创新能力、渠道和销售能力,能够提供目标客户所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非常重要的一点,战略规划不是消除风险的企图,它甚至也不是一种使风险最小化的企图。这样的一种企图只能导致不合理的和无限的风险,甚至造成某些灾难。现有的经济手段只有通过更大的不确定性,即更大的风险,才能提供更大的经济成果。经济活动的本质就是承担风险,尤其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是其应该承担的风险,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任何成功的战略规划其结果必须是提高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承担能力,因为这是提高商业银行绩效的有效途径。但是,为了提高这项能力,商业银行必须了解自己所承担的风险,必须能够在各种承担风险的行动路线中,合理地加以选择,而不是以预感、传闻或经验为依据而投入不确定性之中。

三、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基本流程

成熟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管理是由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执行)等四个不同阶段组成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理论上通常都是按上述的顺序对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进行分步研究。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几个步骤往往是同时发生,或是按不同于上述步骤进行的。这要求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们必须创造性地设计、应用战略管理和执行系统,并且,这一系统应该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时刻变化着的外部环境。这一动态过程理论上称之为战略管理过程。

商业银行在实行战略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市场、客户、产品(服务)、竞争态势、风险等关键战略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对实现设定的战略目标所需要的资源需求(内外部)进行分析。认真研究是否具备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条件,所选择的战略措施是否可行;研究规划所涉及的市场规模大小、市场成长情况、影响市场和驱动市场成长的主要因素;研究银行对客户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了解情况、合理确定客户分类、正确选定目标客户群体,了解竞争对手所选择的目标客户是哪些;研究银行自身对风险的承担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和管理能力对市场、产品、客户和服务的影响情况。战略执行是使战略规划得到完全的实施的过程,实践中往往依据对形势和环境的分析,对战略规划不断地做出偏差分析和执行调整,使战略思想得到不断地贯彻和执行。一个成功的战略就在于它能够引领一家商业银行不断走向成功。现实中,一家好的银行并不意味着它在所有领域都要占尽先机、做得最大,只须在高价值、特长产品及核心竞争力上高出竞争对手就行了,例如花旗银行在投资银行和信用卡等高利润领域占据同业首席,市场份额在美国同业中占10%以上,而在利润率偏低的业务领域不强求第一,中小市场信贷只占市场份额的5%,在一级按揭贷款领域甚至排在十名之外。

除银行战略理念在具体经营管理工作中的灌输和培育外,要真正地提高商业银行的执行力,使商业银行运营高效快捷,对市场的反应灵敏,还必须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独立战略执行机制和系统-4R管理模式。4R系统的具体构成是:R1(Ready—all)-执行的规划/预算系统;R2(Responsibility)一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R3-(Review)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和R4-(Result)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这是保障战略执行有力的制度系统。只有这种制度建立好了,战略才能得到有效执行,战略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一)R1-执行的规划/预算系统

其目的是落实战略规划,它在战略执行系统中起到一个驱动的作用。具体的步骤如下:(1)管理层或承担战略管理工作的部门制定年度战略规划目标,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及业绩的期望指标(包括KPI指标),由承担分解考核任务的战略执行部门(如计划财务部门)将指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层面。(2)业务层根据银行总体指导思想和要求制定年度预算和业务发展规划。(3)在年度战略规划下做详细的季度业务规划甚至月度业务规划。(4)以管理层/管理部门、战略执行部门和业务层为单位进行规划执行,战略规划及具体业务规划中最主要的是经营管理规划目标与关键成功措施两个部分。(5)根据经营预算计划与关键措施,各业务层/营业网点制定关键行动措施表、进度时间表及资源需求计划,将计划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6)根据经营预算目标编制财务预算和战略资源配置方案,如经营管理财务费用、利润、资金需求预算、人力资源配置、无形资本配置、经营额收入预算等。

(二)R2-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

岗位职责系统的目的是“靠业绩用人而不是靠领导的感觉用人”,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强调岗位与业绩的关系,具体的步骤是:(1)根据预算计划明确银行发展所需的关键岗位。(2)设定关键岗位工作职务权限。(3)明确部门岗位设置;各个部门设多少职位,什么职位,依据岗位评估对这些岗位进行职责说明。(4)明确业务层面的考核指标(如部门或分支机构主管的KPI指标)。(5)明确各个岗位的考核指标。(6)签订责任书,通过制度化明确商业银行与其具体岗位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三)R3-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

其目的是要做到以科学方法管理银行,关键是要做到事前管理,即建立周期性的管理层/战略管理部门监督、指导体系和战略偏差分析调整体系。针对银行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改进行动,优化战略。具体的内容和步骤是:(1)战略跟踪和质询,由管理层/战略规划管理部门主持的月度质询、季度质询、半年质询、全年度质询四部分组成。(2)质询和跟踪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类的目录,还包括纳入战略管理的所有资源目录,同时也包括重要措施的完成情况,通过流程管理的办法事前了解和解决计划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将部门和员工的关键行动措施纳入银行战略目标管理系统。(3)质询会使战略跟踪不只局限于听取工作汇报,更重要的是发现差距,分析原因,并提出提高业绩和修正战略的方案。

(四)R4-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

通过业绩考核方案,将业绩与薪酬挂钩,保证多劳多得,并提拔业绩优秀员工,淘汰不合格员工。考核标准应该是建立在银行战略实现和员工个人价值实现的“双赢”基础上。具体步骤是:(1)在年初分解战略的基础上层层签订责任制合同。(2)在每年末根据指标和总体战略完成情况,决定每个员工的工资增、减幅以及奖金。(3)按业绩与企业归属感两大因素,将所有员工纳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矩阵,实现银行总体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的统一。

4R系统帮助商业银行从传统的功能职责管理向战略流程管理过渡,整个业务管理系统贯穿流程管理的思想,围绕战略愿景和年度战略目标旋转,周而复始,滚动前进,保证战略转变成行动并推动银行业绩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胡章宏:《中国商业银行竞争方略》,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