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5 18:15:08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

合同管理就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实现合同的目标,根据相关的法律规范和内部控制等进行的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主要有租房合同,工程合同,采购合同。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以及决策层,为了保证合同目标的顺利实现,对单位的权益进行维护,降低合同的风险,促进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的过程。

一、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

(一)实现科学的合同立项

行政事业单位在订立合同时,需要由管理决策部门进行集体研究决定,对审批程序进行授权,避免合同订立时会遗漏经济事务,避免出现以口头的形式去对经济事务进行办理,不能不经过授权就私自以单位的名义进行合同的签订,不能在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就以单位的名义签订担保、借贷合同。

(二)合同的订立应具有一定的严谨性

在订立合同时,需要进行协商、谈判,并保证其公平有效,合同的内容要准确、完整,保证合同中没有遗漏相关的法律项目,权利义务比较明确,合同内容的词语要严谨科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需要相关部门对合同进行审核,然后在进行合同的订立,避免合同文本中存在错误等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利益实现。

(三)对合同的履行进行严格的监管

在合同签订完毕后,需要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管,如果遇到比较特殊的情况而使合同的履行受到影响,或者是合同出现了变更、纠纷等现象,就需要积极采取科学有效地措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影响。

(四)完善合同档案

要对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等相关档案信息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保存,使合同档案更加完整,对相关的信息做好保密工作,避免合同内容中工作、国家等秘密的泄露。

二、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设置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的专门管理部门,设置合同的审核机构,并明确相关部门在合同管理中的责任义务。合同管理部门需要对订立的合同静下心审核,做好合同档案的管理工作,与合同履行部门对合同的执行进行科学的监管,一旦出现合同纠纷,需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对合同纠纷进行科学的处理。合同订立的执行部门需要对合同项目开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合同履约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做好合同事项的谈判,起草高质量的合同内容,并对合同进行科学的审核,同时对合同的履行情况做好监督工作,及时处理合同纠纷问题。审核部门需要对合同合理合法性、可行性等进行审核。

(二)强化合同决策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对合同的订立决策进行科学的管理,完善合同订立决策制度,在对合同订立前,需要对相关的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避免资源的重复使用,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在订立合同时应科学民主,对于一些专业技术性比较高,法律关系比较复杂的内容,应由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决策,使合同的订立科学严谨,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少受影响。

(三)加强合同订立的审批

在订立合同时,需要有完善的审批制度,对合同的订立、变更以及解除等进行科学的审批授权,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财务以及纪检等部门都参与到合同的订立审批中,同合同管理以及执行部门共同对合同进行审核签订,合同的签署权限需要明确,保管好空白的法人授权书以及印章等,了解法人授权的时间和相关事务,避免出现没有经过授权就私自以单位的名义进行合同签订等现象的出现。

(四)合同履行进行监督管理

在合同条款中应对相应的保护措施进行明确,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如果存在违约的情况,应中止合同,避免造成较大的合同违约损失。在合同内容中,应设定相关的合同变更以及转让等内容,明确其程序,如果没有经过同意就随意变更和转让则视其为无效,有效避免合同变更以及转让的风险。在合同管理中确定合同纠纷管理程序,如果存在合同纠纷,就应及时向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汇报,对合同纠纷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相关的责任人做好处理工作,在合同纠纷方与授权单位协商后,将合同纠纷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对违约方的违约行为进行明确和收集,为法律手段的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五)对合同进行考核追踪

要实现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科学进行,需要对合同进行考核追踪,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明确合同管理中各项工作职责,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定期对合同的决策、订立以及履行等情况进行评估,如果存在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要对合同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了解其原因,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使合同管理内部控制能够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完善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避免合同管理中出现风险,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合同管理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刘登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之合同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149-150

[2]戴安容,徐啸川.基于内部控制下的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实务操作设计探讨[J].商业会计,2014,22:23-24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篇(2)

在实践中,为了使合同管理制度的上述意义得到充分发挥,在制度构建过程中,需要特别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1合法合规性

对于一切单位内部制度的构建而言,合法合规性都是首要前提。具体来说,军工企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制度的合法合规性应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制度要符合法理特别是合同法一般规则。构建合同管理制度的前提是对法理和合同法一般规则的正确掌握,并确保制度内容与其一致。其次,制度要符合国家、地方、行业、上级主管部门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因此,单位在构建合同管理制度的时候,必须深入研究相关规定,避免制度与这些规定的冲突。再次,制度要与本单位其他相关制度协调、衔接。合同管理制度的构建要在合理统筹规划的制度体系中进行,并经过缜密的前期调研以及相关部门充分商讨论证,确保制度之间的协调、衔接。

1.2符合科研生产经营情况实际

军工企事业单位的科研生产经营情况实际,是制度赖以产生、生存进而发挥作用的土壤,脱离这一实际的制度只会沦为空中楼阁。在实践中,制度难以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原因往往也正是“脱离实际”。因此,为实现合同管理制度与科研生产经营情况的符合性,制度的构建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制度中体现的合同签订审批流程、合同履行流程,都不能太过形式化、表面化,要体现出清晰明确的管理层次和职责权限,充分发挥经办业务部门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主体作用,形成法律部门与经办业务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在这一点上,有些企事业单位的制度流程就非常清晰合理,在合同全过程的各节点上,将管理层次和职责权限根据职能部门的业务范围进行细分,法务、财务、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使得制度流程贴合实际进而有效发挥作用,强化合同过程参与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合同审批流程为例,制度可以规定:各个审批节点的责任部门应在意见栏准确、全面地概括提供帮助进行风险评估的信息,而不能只有简单的“同意”二字。其次,制度的构建要考虑执行制度所要付出的效率成本。从工作实践来看,员工规避甚至不遵守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制度大大降低了效率。构建制度的初衷是通过统一、规范员工的行为范式而提升管理效率,而执行制度的高昂成本将使得制度运行驶入荒谬的怪圈。因此,一套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必须理顺自身与效率的关系,针对每一个会产生效率成本的规定,都要论证其必要性与合理性,特别要摒弃那些效率成本过高却没有实际效用的规定。再次,根据法律风险管理“事前防范为主”的原则,合同管理制度与单位实际的符合性还应以这种方式有所体现:在科研生产经营过程中主动调查、识别和评估合同法律风险,总结已造成重大法律风险事件的经验教训,进而在制度中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建议与措施,对重大风险点进行特殊预警。用构建制度的手段主动防范特定的风险,一方面有利于风险防范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制度的内涵,提高了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1.3动态管理而非静态规范

制度,从静态角度来看是“规范”意义上的,从动态角度来看是“管理”意义上的。一套理想的合同管理制度要体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合同管理,不仅要关注合同的签订和审查,还要重视合同的谈判、评审、履行、中止、变更、解除、归档、台账、纠纷处置等环节。制度文本不仅要覆盖到所有这些环节,还要考虑到这些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实时监控、适时调整等动态管理的角度考虑制度的可执行性。

2.合同管理制度的执行

合同管理制度设计得再完美,也必须得到有力、有效的执行才能实现制度的意义。为实现这种有力、有效的执行,要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2.1重视制度的宣贯和法治宣传教育

在实践中,特别是制度运行初期,很多经办人员对制度并不知悉,往往是“走流程”的时候遭遇障碍才了解制度,甚至有时候具有审批权限的人员也并没有深入领会制度,导致制度执行消极、不到位。因此,制度制定部门应当通过多种形式主动进行制度的宣贯。一种比较有效的形式是将制度宣贯与业务培训结合起来,让制度真正深入人心,并且在制度宣贯中贯穿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当全员法治思维、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形成并成熟后,制度执行的成本和阻力也会大大降低。

2.2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罚的力度

制度文本中的责任追究和处罚条款必须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提升制度的有效执行力。责任追究和处罚条款的目标并不在于追究、处罚本身,而在于促使员工形成遵守制度的行为习惯。相应地,应加大合同管理考核评价激励体系的建设力度。

2.3领导层率先垂范,确保“零例外”

由于众多复杂的、基于行业特点和历史传统的原因,很多时候,合同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是因为单位领导层对制度的突破和逾越。这种来自领导层的“例外”是对制度最大、最根本的破坏,其本质而言,制度体现的是单位内部的“法治”,用以制衡领导层的权力,填补“人治”的缺陷和弊端。要真正落实制度运行的“法治化”,单位领导层必须率先垂范,避免自身“例外”行为,自觉捍卫制度权威,推动营造制度氛围。这不仅取决于领导层的个人素质和管理理念,也依赖于制度质量和运行方式。保证制度的合理可行性,用信息化流程替代人工纸质审批,建立高管权力监督约束机制,都是提高制度在领导层层面执行力的可行举措。

3结语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的物资供应环境市场化的倾向十分明显,但其经济合同管理的手段相对落后,尤其是对各种数据的处理上手工操作还占较大比例,这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适应。为此,探讨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方法,对于改进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迫在眉睫,至关重要。

一 完善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框架

任何一种管理形式都有其特有的框架和结构,经济合同也不例外,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框架是以市场经济和物资供应为前提进行的,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思想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效益评价体系。

第一.思想体系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体系的宏观基础即有秩序的市场经济和物资供应管理体制;(2)体系的价值序列为法-理-情;(3)体系的立足点为自律和自卫;(4)体系的理论基础即知识性,包括法律、法规、系统控制、信息论、电脑技术、效益分析;逻辑性,包括目标设立与优化、人才培训、机构制度完善、标准化和实践等,时间性,包括合同的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等。

第二,组织体系的主干是:主体决策——业务制衡——全程控制。一是审批采购计划和订立合同;制订合同管理制度;解决合同签订履行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决定对合同管理人员的奖惩等。二是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承办经济合同管理的具体任务;三是各业务部门配备一批熟悉业务知识和具有丰富合同管理经验的专(兼)职合同管理人员,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合同,向上反馈合同管理信息等。

第三,制度体系主要包括:(1)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即对本单位合同实行由专门合同管理机构全面统一管理合同的制度。(2)合同授权委托制度,对外签订合同一律由其法定代表人进行书面授权委托,授权人或复人在规定的权限、范围、期限内签订合同。(3)合同审查制度,即规定各有关部门在合同审查中的职责、审查程序、审查内容、审查标准、审查时限,保证合同正确签订履行的制度。(4)市场调研和市场竞价制度,即在合同订立前对合同标的价格、质量和厂家品牌等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行情、采取招议标订货、批量订货、等方式,优选供应厂商,努力追求物资的功能价格比最优化。(5)主体资信调查制度,即在合同订立前对对方的主体资格,履约能力、信誉情况及委托人等进行认真考察,并逐一建立起客户档案。资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对方单位是法人还是其他经济组织,是个体工商户还是农村承包经营户;对方单位的地址、规模、性质、主管部门、成立的时间、注册资金数额;通过审查营业执照,看合同标的是否属于对方经营范围,确保有履约能力;企业法人代表人或负责人品性、学识是否优良t委托人资格是否真实,合法,手续是否齐全t通过税务部门咨询,看对方近三年经营效益状况,对方所持的营业执照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每年及时参加了年检。(6)文本审查制度,文本审查是签约的实施阶段,其目的是保证合同合法、合理,维护本单位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文本审查时要严格把握。文本审查的主要内容有:看合同对方名称是否与合同专用章一致;看合同标的条款是否明确、合法,保证不属于禁止(或限制)流通物;看标的数量是否确定计量单位是否明确,不得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看标的质量条款标准及其代号,编码是否正确,保质期限是否明确,看价格或酬金是否有约定,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总标的额是否正确,货物履行期限、地点、方式是否有明确约定,结算方式、时间约定是否明确,是否合法,违约责任条款中违约金约定是否合法,如无法律规定,数额是否恰当,是否能有效地制约对方;看纠纷解决方式条款地点、机构选择是否正确、恰当,是否对我方有利,如选择仲裁条款书写是否规范;双方约定条款是否合理、合法和必要。(7)履约检查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将履行情况与合同约定相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履约检查的主要内容有:看是否按合同约定方法、时间、地点进行了标地物交付;看价款或酬金支付是否严格遵守合同规定,是否有逾期现象;看货物包装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如发生违约或纠纷是否追究对方单位的违约责任,纠纷发生后是否按合同约定方式或法律法规方式解决。如需向人民法院或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是否在有效期内办理或申请仲裁手续。(8)限额审批制度,对于不同类别的物资采购合同在审批会签后,规定限额以上的合同还要分别由主管领导或部门负责人签批,再由合同部门审核盖章后方可生效。

第四,效益评价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评价的指标体系。(2)效益的评价方法。(3)合同成本的构成。

二 实行全面合同管理

在研究和建立合同管理模式时,要注意其可操作性,不脱离现状又不停留于现状,从现状向既定的目标过渡。力求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统一,理论性操作性与实际可操作性相统一,既满足现实应用的要求又为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力求避免停留在浮浅的表面分析、现象罗列和一般化经验总结上,要着力于目标管理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论的运用上,由此可达到以下三个目的:(1)探索一个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阶段性的管理目标;(2)制订一个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协调性和开放性的完整管理体系;(3)确立一个具有动态的,受信息调节而又符合法律规范的控制体系。

在事业单位的对外经济合同中,应把所有的物资采购业务纳入合同管理,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提高事业单位整体效益上,对反映经济活力契约化水平的各项指标实行全额管理。主要包括以下要求:一是规范使用合同文本。对合同文本使用率、合同签订率、合同签证率、合同限额审批率等主要指标实行全额目标管理均力求达到100%。二是实行合同全过程管理。签订合同前要根据事业单位生产需要提出合同采购计划和签订申请,批准后洽谈、草签合同,再提报上来进行集体审批,签订合同后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督促履行,合同履行后办理结算手续;合同发生纠纷后,依法进行处理。三是运行业务合同化机制。事业单位所有的对外业务都要全部签订合同,做到无合同不采购,无合同不验收,做到无合同不结算,无合同不付款。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篇(4)

1993年起,国家决定推行公务员制度,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纳入公务员制度管理之中,之后事业单位才成为有一定独立性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这一阶段,在行政事业一体化的事业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活动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事业单位缺乏用人自,人事管理缺乏科学分类,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以及单位内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被统称为国家干部。由于传统人事管理制度的种种制约,致使其实现的社会职能与社会发展对其应当承担的职能要求之间产生较大差距。第二阶段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启动阶段(1993~2010)。1993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为了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政策规定。2000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明确了聘用制度的相关政策规定;2005年出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2006年出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这一阶段,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国家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初步构建了事业单位人事分类管理框架的基础,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三阶段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攻坚阶段。2011年以来,国家加大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和力度,确定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作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快速启动。2011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强调要运用法治手段,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规范管理制度,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为建立系统性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奠定坚实基础,也进一步增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在动力。

2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不断深化,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聘用制在全国全面推行。从2002年起,在事业单位开始试行聘用制,到2010年已经在全国普遍建立起聘用制度。二是公开招聘的实施,逐渐规范了事业单位进人环节,推进了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转换。三是岗位管理逐步展开,为推动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迈出了新的步伐。四是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全面实施,推进了体现岗位绩效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充分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五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已在部分省市试点推行等。然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体制机制的重要转变,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从总体上看,由于事业单位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这些改革是局部的、不彻底的,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仍然处于传统的行政性、事务性管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基础,如在推进聘用制和实施岗位管理中,不少人还认识模糊,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聘用合同还没有真正成为确定人事关系的依据,岗位设置不规范、不科学,人员任用、管理和绩效考评缺乏可操作性等。同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滞后,也影响和制约了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篇(5)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人力资源管理 实效性

一、前言

结合事业单位管理实际,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不但可以为事业单位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同时还可以解决事业单位的管理问题,实现事业单位基础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基于这一认识,事业单位应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从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根据单位需要合理配置人才以及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保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取得实效,让其更好地为事业单位服务,满足事业单位基础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应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事业单位而言,职工已经不仅仅是从事劳动的生产者,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在发挥作用,如何获得人才、培养人才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这已成为事业单位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基本所在。基于这一认识,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事业单位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事业单位应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不但是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事业单位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在保证各岗位有合适人才的同时,实现了对职工工作业绩的考核。因此,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事业单位应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事业单位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不但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要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关键,通过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基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效。

(3)事业单位应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理解。根据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际,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除了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还要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理解,做到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并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困难,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推动,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全面开展。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应根据单位需要合理配置人才

合理配置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上,要做到岗位能上能下,公开、公平竞聘上岗。给本单位的工作人员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既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又激励职工积极的提高自己的素质与工作能力,去适应岗位需求,人得其岗,岗得其才。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合理配置人才,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岗位需求的调查。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根据岗位情况合理配置人才是重要的管理内容。为了保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取得实效,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岗位需求情况的调查,并掌握第一手的岗位需求信息,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协调相应人才,满足事业单位管理的实际需要。因此,加强岗位需求调查十分重要。

(2)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做好人才与岗位的匹配。结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除了要找准岗位需求之外,还要做好人才与岗位的匹配,使人才能够满足岗位需要,达到匹配合格人才推动管理工作发展的目的。因此,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认识到人才与岗位匹配的作用,并重点做好人才与岗位的匹配,为事业单位管理岗位提供合格人才。

(3)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做好职业规划。事业单位人才众多,如何发挥人才的作用并激发人才的工作动力,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应根据人才需求做好职业规划,为每个人才都提供良好的职业规划方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为单位管理服务。

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结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际,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职工进行正确的综合评价。科学地对职工的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成绩、工作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及基础性工作。只有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对职工进行正确的综合评价,才能实现对职工的有效考核,掌握职工的工作特点和工作能力,为职工的岗位匹配和职业规划提供良好的支持,满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2)重视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事业单位应重视和完善绩效考核工作,结合本单位实际确定考核标准,约束、激励、指导员工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根据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做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对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保证绩效考核机制在建立过程中取得实效。

(3)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绩效考核机制的可行性。除了做好上述工作之外,还要根据绩效考核工作的实际需要,进一步细化绩效考核工作措施,制定具体的绩效考核细则,完善绩效考核工作计划,对绩效考核工作内容做出明确规定,保证绩效考核工作得到有效开展,提高绩效考核机制的可行性。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不但可以为事业单位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同时还可以解决事业单位的管理问题,实现事业单位基础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基于这一认识,事业单位应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从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根据单位需要合理配置人才以及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保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取得实效,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效性,更好地为事业单位服务。

(作者单位为河北省地矿局石家庄综合地质大队)

参考文献

[1] 江玉芬.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2] 孙佃军.提高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操作性、公正性和实效性的对策建议[J].机构与行政,2015(02).

[3] 曹宇霞.浅谈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法制与经济(下), 2014(08).

[4] 马锋梅.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现状思考[J].管理观察,2014(09).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篇(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为了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势,我国财政管理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会计管理是中小事业单位控制与调整内部资金活动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整合单位内部资源,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事业单位决策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服务,在财政管理改革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在财政管理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会计管理成为中小事业单位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中小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小事业单位处于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事业单位管理职能和效力的不同,中小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逐渐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会计管理是中小事业单位贯彻实施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条例政策等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保障与前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小事业单位高效综合、系统性的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会计管理作为中小事业单位管理工作核心节点,通过健全中小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系与会计管理监督约束机制,规范其会计工作,能够有效提高中小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效率,提高其管理职能,更好的发挥事业单位的组织效能。

二、中小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创新,中小事业单位为适应经济形势进行了调整与改革,但是会计管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会计管理功能的发挥

许多中小事业单位对会计工作没有给予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不到位,使得会计管理不能很好的融入到中小事业单位主体业务中,会计管理的监督控制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中小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人员还没有完成从审批者向会计服务者的转变;领导不重视单位会计工作开展;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的执行单位会计工作规范的具体规定;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建设存在一些漏洞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

(二)会计管理体制和实际情况脱节,没有很好的实现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小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逐渐削弱或丧失,一部分中小事业单位随着体制转变成没有主管部门的单位,使得传统会计管理体制无法和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会计管理体制和实际情况脱节,中小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管理没有依托,无法高效有序的开展。

(三)会计责任主体不够明确,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中小事业单位在实行会计核本文由收集整理算之后,各单位会计主体地位没有发生改变,会计核算部门对会计信息合法性与真实性需要承担部分责任,在相关法规中会计责任主体没有变更,在中小事业单位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会计核算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会计责任划分不够明确。而且中小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对于会计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不够,会计工作操作不够科学规范,会计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不高,无法进行有效的会计管理。

(四)缺乏健全的会计监督与控制体系

由于中小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组织建设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够合理,职能划分不明晰,没有认识到会计管理的重要性。中小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管理工作时,缺乏健全的会计监督与控制体系,部分中小事业单位出现为了个人利益,私自挪用单位内部资金,私设账外账等情况,躲避监督把单位预算外的收入据为己用,进行公款吃喝等,严重损害了中小事业的经济利益,而且打乱了单位会计管理的开展,影响会计管理的效力。

三、创新中小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在市场经济建设与中小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创新过程中,中小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情况,对会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建立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会计管理模式,保证中小事业单位的财务自主权、资金的所有权不变,集中处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业务,并及时的向其他部门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够拥有明确的职能划分体系,有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进行会计管理。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措施来完善中小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小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组织体系

会计管理组织体系是中小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管理的基础条件。中小事业单位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管理组织,设立专门的岗位和工作人员进行会计管理,明确岗位的职责,实现对单位会计人员的约束与控制。权责明晰的岗位可以更有效的发挥出会计管理的约束效力。在进行会计管理时,要以中小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责、任务指标与工作绩效标准等为重心,同时结合会计人员岗位流动、岗位绩效考核等,实现会计工作的分工明确与权责一体化。不同事业单位的业务也不相同,业务规模、业务要求、会计管理标准不同等,使得中小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与核算标准也不完全相同,在开展会计管理时要根据不同会计工作涉及的标准与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符合中小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管理。

(二)健全中小事业单位会计控制制度

事业中小事业单位的会管理机制是会计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事业单位相关领导要严格负责会计业务流程,尤其是会计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要按照会计法律法规、事业单位的相关制度、会计工作体系标准等,督促贯彻落实中小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保证其会计信息数据的合法性、完整性与真实性。做好会计部门与单位其他部门的交流与分工协作,会计工作和单位内部的统计工作,审计工作、资产管理工作等有密切的联系,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信息交流沟通,协作互助,做好会计管理工作。

(三)完善中小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机制,强化会计监督

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其会计管理的特殊性。根据目前中小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存在问题,必须要完善单位内部监督、社会与政府监督的完整会计监督体系。首先要提高会计管理的地位,实现对中小事业单位资金活动的事前、事中监督,避免传统的事后监督存在的漏洞;通过建立中小事业单位内部结算中心,有效的实现单位资金融通和加强单位各部门的监控,同时尽量实现中小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披露,保证会计工作透明度,提升监督的效果。社会和政府监督要严格把关中小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合法性、真实性,加大对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力度;形成高效有序的完整监督系统,加大执法的力度,对违反的会计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

(四)加强中小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队伍建设

中小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高低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进行与会计管理的质量。中小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考核与培训,要注重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提高会计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与掌握,提高会计工作的合法性;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更加高效的做好会计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353-01

自2002年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工作以来,大部分事业单位进人都实行公开招聘,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聘用制和公开招考制度的实施,使事业单位的人员队伍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为科研事业的发展和专业化人才的输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在实行聘用制制度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为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结合工作实践,就人事制度改革出现的问题,探索其解决对策。

1人事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尚不完善

在人员招聘方面,个别单位存在着进人不公开、不透明,向事业单位乱塞人,尤其在基层,事业单位仍然是领导安排人的首选;在人员管理上,聘用合同还没有真正成为确定人事关系的依据。有些单位将签订聘用合同作为一项例行公事的工作,没有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续聘、解聘也是流于形式;在人事监督上,缺乏对事业单位用人的监督管理手段。在聘用制推行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得不到单位和个人的积极响应,大部分人对实施聘用制的意义认识不到位,更谈不上监督管理[1]。

1.2事业单位人事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行政机关的管理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企业管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唯独事业单位没有一套完整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虽然国办发[2002]35号文件明确了人员聘用制度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仍然不健全。在全面强调依法行政的今天,事业单位人事法制建设的空白和滞后,直接制约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力度[2]。

1.3岗位设置滞后,按岗位聘用操作困难

聘用制的核心是按岗位聘用。虽然人事部已制定下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指导意见,但由于河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办法尚未出台。在实际操作中,单位的岗位设置不够明确,尤其是对岗位设置的标准和条件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这就使“因需设岗,以岗择人”难以执行。部分单位为了保证聘用制的稳定推行,对老人员往往大多采取对岗聘用方式,或放宽岗位标准以求现有人员都有上岗的资格,很少实行竞聘上岗方式。这样不但不能选拔优秀的人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提高工作绩效,而且也给聘用制的后续管理尤其是岗位绩效考核带来很大困难。

1.4整体配套改革推进缓慢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管理体制、机构编制、财政体制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不可能单兵突进。比如,在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时,按需设岗的原则要求与加强编制管理客观上就是一对矛盾。由于机构编制审批的前置性及其管理的刚性,事业单位在发展的同时,因编制调整的滞后,导致目前部分事业单位超编用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人员聘用容易解聘难,并且解聘之后的人事关系管理、社保基金处理等系列环节还没有妥善设置。

2对策

2.1强化管理,完善用人机制

在人员进口上,实行公开招聘,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人事部已经出台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暂行规定》,对公开招聘的范围、条件、程序、权限、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实现进人的“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改变目前事业单位进人不规范、不严格的状况,扩大选人视野,提高人员素质。 在人员管理上,推行岗位管理,包括规范岗位设置,实施竞聘上岗,完善考核奖惩,实行合同管理。在人员出口上,完善退出机制。主要是建立与聘用制度相配套的、保证人员正常流动的解聘、辞聘制度,在解决社会保障基础上畅通人员出口,形成正常的人员退出机制,增强用人制度的灵活性。在人事监管上,在事业单位建立起人员总量、结构比例、收入分配、考核制度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起宏观管理、政策监管和个案争议处理相结合的监管机制[3,4]。

2.2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立法工作

对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进行立法,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事业单位与职工的权利和义务,是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治化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的签订,尽早实现人员聘用全覆盖,使人员聘用制度真正成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以聘用合同为基础的用人机制,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为合同管理,真正做到依合同办事、依法管理。

2.3加快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础环节,以岗位为重心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是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要尽快制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事业单位应以自己的职能、编制为依据,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岗位,并相应制定

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任职条件等。同时,要以岗位设置管理为契机,建立和完善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相关政策,坚决打破传统的身份管理模式,坚持按岗位职责要求选人用人,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2.4进一步健全各项综合配套措施,改进聘用制运行环境

一是推进公开招聘制度。公开招聘制度作为聘用制的一个基本环节,直接关系到聘用制的运行。按照人事部发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暂行规定》,“凡进必考”成为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的必由之路,把公开招聘和聘用制在实际工作中衔接起来。二是畅通落聘人员的出口,切实解决事业单位人员流动、转岗的后顾之忧。建立单位和个人都能接受的机制,比如设置择业期、再就业帮扶机制等,完善配套的人事代理、社会保险等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内容。三是逐步建立聘用制条件下的分配制度。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精神,建立与个人绩效挂钩的工资福利体系。四是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强人事争议仲裁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及时解决因履行聘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和谐有序的人事关系。 整理

3参考文献

[1] 项卫卫,梁汉高.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刍议[j].湖北社会科学,2003(7):61-62.

[2] 张亮.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为改革创新提供动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0(4):7-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