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沟通交流的方法

沟通交流的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6 14:45:59

沟通交流的方法

沟通交流的方法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沟通交流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54

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管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余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沟通与交流都十分有限。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实现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能够有效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方法进行探析。

一、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有效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

本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越来越感觉到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

(一)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

现代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而制定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因为学生的很多学习情况,仅仅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面观察是难以得到了解的,只有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要提高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

(二)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教师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十分重要,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了解也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如果能够把握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教学特点,也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每一个教师都有其个性特征与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表现可能不为一些小学生所接受。如果教师能够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明白教师的用意,可能会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的展开学习活动。

二、实现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方法

表面看想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进行沟通与交流,只要教师能够与学生谈心就可以。实际上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有丰富的内涵,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加强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方法展开论述。

(一)教师要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小学语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提高积极性。小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并不强,有些小学生即使在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因为小学生对教师已经存在敬畏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为了使师生之间能够顺利的进行沟通,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教师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仅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得更近,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时间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时间,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沟通与交流应该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际上课堂教学时间是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关键时期。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上有很多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文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时,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的指导,通过教学内容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能够了解学生的观点与想法,例如:在教学中针对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言,这样教师就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学环节是实现师生之间有效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重视。

(三)营造一种平等的师生沟通氛围

在师生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实现二者地位的平等,这样沟通才更加有效。在小学生心中老师是严厉的,因此如果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没有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尤其是使学生处于一种弱势地位的情况下,会影响教师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只有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地位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思想,教师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四)利用课余时间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应该实现途径的多样化,不仅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例如:一些学生可能会在学习方面出现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找出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原因,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走出误区。

课余时间比较多,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于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详细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实现途径的多样化,既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也可以通过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师生之间进行的沟通与交流更加有效。

(五)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不能高高在上,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要求教师学会倾听,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

沟通交流的方法篇(2)

关键词:亲子沟通研究;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135-03亲子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了亲子沟通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该领域获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纵览这些研究成果,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亲子沟通内涵界定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不太清晰、研究方法比较单调,为提高研究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本文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反思与探析。

一、亲子沟通内涵需明确

“沟通”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常用词,不论是在我们的日常口语表达中,还是在许多研究领域,如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都会提到“沟通”这个词。也许正因为“沟通”是一个我们很熟悉且使用广泛的词,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对“亲子沟通”这个词的明确界定。由于核心概念的模糊,使得亲子沟通的研究也就没有统一的、清晰的、可靠的操作指标,研究者出于各自的理解采用不同的测量指标,造成众多结论分歧。2003年就有学者提出,现有研究在亲子沟通的内容、沟通满意度、沟通对象和青少年性别对亲子沟通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并没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对于研究的范围、概念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标准。迄今为止,查找相关文献,我国该领域的研究仍未对“亲子沟通”形成统一的明确界定,有的即使有定义,但也未做深入剖析,在研究设计时,不知不觉偏离核心概念,使得研究取向不清晰。

在英文中“communication”译为沟通,也包含传播、交往、交流之意,这些词在中文里的使用是有差异的。查找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传播”解释为“广泛散布”,“交往”解释为“互相来往”,“交流”解释为“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沟通”解释为“使双方能通连”。由此可见,若排除物质与文化层面的指向,“传播”一般是指信息的单向流通,主要是点对面;“交往”含义较为宽泛,社会就是一个交往的网络,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的先决条件就是其成员之间的交往。有学者认为,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以一定的物或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交流”与“沟通”较为接近,都有信息的双向流通之意,这也是亲子沟通研究中经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中,“沟通”一词,意为信息、事实、信念、态度和感受等在人际之间的传播、接收与理解过程,注重对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与规律的研究,沟通更强调信息交换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也有学者提出,沟通是指行为者之间通过有效语言、运用合理的协调方式达到真正理解或共识的行为。所以,“交流”虽有双向流通的意向,但它仅仅描述的是信息流通的来往方向,不必反映流通的效果,而“沟通”强调“沟”而务求“通”,必然反映流通的效果。

明晰“沟通”的内涵后,“亲子沟通”的界定就相应明确。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不仅指向信息的交流,还反映亲子之间获得相互理解、形成情感相通、达成共识的交流结果。

二、研究内容需明察

明确了亲子沟通的内涵,就如研究道路上找到了路标,所有的研究设计应在其指引下朝着研究目标迈进。要使研究内容不偏离轨道,在做研究设计时就需要围绕核心概念的内涵加以明察。

我国目前亲子沟通相关研究中,大量存在由于核心概念模糊导致研究内容定位不准确的现象。如亲子沟通问题的研究。“沟通问题”是当前国内亲子沟通研究文献中出现较多的一个词,在亲子交往中,亲子沟通与亲子冲突是相对应的,长期的沟通不足或沟而未通,可能产生亲子冲突,导致亲子矛盾或亲子交流方面的种种问题。若沟通了,亲子冲突就可以避免或及时化解。沟而未通是未沟通、误沟通、假沟通类非沟通行为。因此,亲子沟通问题研究实际上研究的是亲子交流中的非沟通、亲子冲突、亲子矛盾等问题。与此类似,又如“亲子沟通的改善研究”之类提法显然也是不恰当的,确切说应是亲子沟通的达成(或实现、促进等)研究。不同的家庭可能有不同的沟通模式,如Fitzpatrick提出的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模式,进而根据这两个维度得分的高低组合成亲子沟通的四种类型:一致型、多元型、保护型、放任型。不同的沟通类型会产生不同的沟通结果,即在相互理解、情感相通、达成共识实现的层次与程度上会有差异,但沟通的信息源方一定有努力“连通”的目的,且架起一座桥梁把信息源方与接受方连通在一起。所以,沟通不是交流。如果我们把它们混为一谈,就会出现如“沟通问题”类自相矛盾的提法。

另外,如果我们不把握清楚亲子沟通的内涵,就会在一些相关问卷设计中出现混乱状态。如沟通频次、沟通时间、沟通内容等研究,被调查学生很可能有的报告的是沟通情景,有的报告的并不是沟通情景,不能真实反映亲子间的沟通状态,而只是交流状态。如孩子回到家,对妈妈说:“妈,我回来了”。妈妈说:“好,快去洗把手,马上吃饭了”。又如:餐桌上,孩子说:“爸,今天学校……”爸爸打断说:“哪来那么多的废话,快吃饭,吃了做作业去。”等这样一些对话能称之为“亲子沟通”吗?显然不能,应是“亲子交往”或“亲子交流”、“亲子对话”。

根据亲子沟通内涵的界定,按照“5W”的思考路径,亲子沟通的要素应包括:沟通者(who)、目的(why)、信息(what)、沟通方式(how)、环境(where)。因此,亲子沟通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沟通双方影响因素研究,包括父母与子女双方的人格特征、性别特征、沟通态度、沟通兴趣、沟通技能、地位结构等;二是沟通重要性研究,主要考察亲子沟通与子女心理健康、压力应对方式、问题行为、学业成就、同伴交往及社会适应等其他方面之间的关系;三是沟通话题研究,包括亲子沟通话题涉及范围、亲子性别匹配差异等;四是沟通方式研究,主要探索亲子间如何做决定、问题解决过程等;五是沟通环境研究。根据生态系统模型理论,所有影响父母行为及儿童发展的因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该系统可分为四个子系统:微观环境系统、中环境系统、外环境系统、宏观环境系统。家庭、学校是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微系统,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中间系统,而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影响他们的环境,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条件等构成了外环境系统,最后,儿童所处的具有一致信仰、习惯、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社会或亚文化的社会机构组织构成了宏观系统,这些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父母—儿童之间的参与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亲子沟通环境研究涉及多个层面,如宏观层面的文化背景、风俗传统等,外环境层面的父母学历、职业类型等,中观层面的家校关系亲密度、家校之间联系方式等,微观层面的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氛围等,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动态发展机制等。

三、研究方法需丰富

目前国内亲子沟通相关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定量研究方法,多以问卷法获得数据资料,通过统计的方式获得结论,问卷也较多使用的是单方报告法,近两年也有少量的亲子双方报告及行动研究、质性研究。

从了解的角度来说,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双方互动性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单以静态的问卷调查难以反映沟通形成的机理及发展变化的特征。因此,一方面问卷调查应分别进行父、母、子三方报告,同时辅以纵向的追踪研究,能较好地考察父母及亲子之间对沟通的知觉差异、互动机制的演变特征等;另一方面,需要以访谈、观察、沟通日志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不同阶段学生亲子沟通的特点。国外的亲子沟通研究已经从宏观的型式学角度研究深入到微观的沟通过程研究,而我国目前深入的微观研究还比较欠缺,需要通过研究方法的丰富加以完善。

从干预的角度来说,行动研究是现有阶段一种较为容易操作的方法。关键是,怎样在行动中提炼出沟通得以实现的要素,并将之转变成比较高效的可复制的训练模式。目前我国相关研究还是空白,尽管社会上很多亲子培训机构在如火如荼开展着相关培训,但作为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上还未查到。当然,若要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实验法应是最佳的选择,但在核心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变量的选择及无关变量的控制等方面需要周密思考,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途径,这在本领域研究中将会非常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2]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3]张淑华.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2004,(2).

[4]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5]王争艳,刘红云,雷雳等.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

沟通交流的方法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作用 问题解决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起的作用。表现如下:

1 快捷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教育者与大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换思想、意见和看法的过程。教育者在与大学生进行信息的交换过程中,能够了解到来自大学生的一些意见和想法。教育者与大学生及时地、经常地进行沟通与交流,能够获得更多的来自大学生所反馈的思想、意见、看法的信息,从而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比如教育者在与大学生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沟通时,在一次次的平等沟通与交流信息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这一问题是如何看待的,这样看的原因是什么,以及由这一问题引起的其它想法。通过这样的沟通与交流,教育者在努力与大学生及时地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意见交换的交流后,可以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教育反馈信息。

2 及时消除思想隔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一个就是能够消除思想隔阂、调解利益矛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消除思想隔阂、调解利益矛盾的功能,就是教育者与大学生在沟通过程中消除彼此思想上存在的隔阂,调解实际利益矛盾的功能。教育者与大学生在思想和思维上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彼此的心理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不同,沟通时的物理背景对各自的影响不同等,造成双方理解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存在差异,不利于沟通双方对沟通信息的意义理解,容易造成思想上的隔阂。沟通可使双方了解彼此的意见和想法,就思想上存在的分歧和差异进行交流和沟通,最终消除因思维方式和水平的差异,以及沟通背景的影响而导致的思想上的隔阂。

3 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教育者与大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思想、意见、情感的交流和交换过程。一般情况下,教育者与大学生的沟通都是就某一个或某些具体问题而展开的。教育者按照思想教育的目标要求主动发起沟通活动,并通过不断地沟通与交流,了解大学生对这些具体问题有何意见和看法,然后根据大学生所反馈出的意见和看法来重新制定或调整沟通的计划,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符合事物本身存在和发展规律的观点去看待和思考这些问题,最终得出正确的看法。这实现了教育者发起沟通时的预期目标。从而提高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在取得了上述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信息通道不够通畅、形式运用比较单一和传统、不同程度的意义理解障碍、沟通状况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和期望等问题。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通道不够畅通

信息通道不畅通,会影响信息到达对方和信息反馈的速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通道分为非组织的情感联系的信息通道和有组织的直传式信息沟通网络。其中非组织的信息通道还比较畅通,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隔阂较小,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完成彼此间意见和看法的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通道不够畅通,主要表现在有组织信息通道上。比如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院领导、学校领导之间的信息传递不时出现障碍,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和学院领导的沟通不及时,院领导与学校领导与大学生之间直接的沟通机会太少,较为普遍地存在院领导和校领导经常缺位,等等,造成在不少高校中,大学生反映的问题不能及时传达到学校领导层,得不到教育主体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由此引发大学生对学校工作的强烈不满,造成校方与大学生的矛盾不断升级。

2 沟通过程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意义理解的障碍

沟通过程中的意义理解障碍,是指“由于地位、能力、过长的交流和易引起分歧、混淆、威胁等意义的信息带来的语言和语义上的偏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存在意义理解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第一,沟通双方思想意识的差异造成了理解障碍。教育者与大学生在认知或思维上存在差距,大学生跟不上教育者的思维和认知水平,或者教育者不能融入大学生的思维氛围,使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思想意识出现脱节,引起彼此意义理解上的障碍。第二,沟通双方不同的角色心理造成了相互理解认同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平等的沟通,但教育者和大学生固有的角色关系,容易使教育者不经意间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在思想信息交流时,不注意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学生不理解认同教育者的局面。而学生基于这种固定角色关系的影响,会对教育者产生畏惧心理,拒绝与之沟通,从而加剧了彼此间的不认同,造成意义理解障碍。第三,沟通双方人际关系的疏远造成逆反和抵触心理。这主要是由生态距离和心理因素造成的,表现在教育者与大学生交谈时距离过远,双方显得生疏,感情不易沟通。交流的信息自然要少得多,这使得大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疏远,引起大学生对沟通活动产生了逆反和抵触心理。

3 大多数学校的沟通状态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和期望

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通道不畅通、沟通形式偏重传统和单一、沟通过程中存在意义理解的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沟通无法进行或进行得不顺畅,这样的沟通状况无法满足大学生对沟通的需要和期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迫切地要求沟通,而教育主体和部门以各种借口推开或推诿。当大学生个人或者群体遇到问题,主动找到教育主体,希望就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时,教育主体通常以没有时间、具体问题去找具体部门解决等为借口把事情推开;或由这个教育主体推给另一个教育主体,这个教育部门推给另一个教育部门,教育主体之间、教育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这样推开或推诿的结果就是学生迫切进行沟通的需要和期望没有得到满足和实现。二是沟通中的双向平等互动不尽人意,教育主体是信息解释的权威,学生的被动地位难以得到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应该是平等的双向互动,但在实际的沟通过程中,这样的平等性不能很好地被运用和体现出来。教育主体所处的教育者的角色,决定了教育主体是信息解释的权威。大多数时候是教育主体来解释沟通信息,并带有权威性和不可质疑性,大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取接受,大学生的被动地位没有得到改变。三是学生传递的信息常常不能及时得到教育部门和领导的反馈。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将沟通信息传递给教育部门和领导后,不能及时得到教育部门和 领导对于所发送信息的意见和看法的反馈。比如学生以短信的方式向教育部门和领导发送沟通信息后,不是收不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回复就是回复得很滞后:很多教育者甚至对学生的电子邮件不回复等。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解决途径

1 坚持及时沟通的时效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时效观是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及时进行、快速开展的观点。及时沟通的时效观要求沟通者抓住需要沟通的信息,因势利导,及时沟通。这是由信息的时效性决定的。信息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信息的时效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并且,一定的信息过了一定的时间,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这就要求沟通双方能及时地向对方传递信息,以便双方都能做出正确决策。建立及时沟通的时效观就要求教育者认真对待学生的沟通要求,及时组织沟通平台,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沟通。当学生有沟通的需要和期望时,教育者应抓住大学生所发出的沟通信息,选择适当的沟通形式,通过合理的沟通渠道,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及时消除障碍,化解矛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在沟通重要的价值观指导下,在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坚持双方地位和人格平等的观念中,在讲求沟通时效理念作用下。必将得到积极、有效的开展,并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完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沟通交流的方法篇(4)

【摘要】良好的护患沟通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对临床护理中护患沟通重要性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护患沟通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规避措施,以期形成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护患沟通;重要性;沟通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32-02沟通在临床护理中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工作方法,良好的沟通技巧既利于对患者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制定出科学的护理计划,提高护理质量,又利于及时满足患者的需要和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由此可见,良好的护患沟通以及沟通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临床护理中护患沟通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和人民群众维护自身权益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涉及法律关系的医疗纠纷事件不断发生,护理工作中如何降低和防范医疗纠纷,成为医院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护理语言的巧妙运用是完成护患沟通的重要工具,通过交流和沟通可以有效的促进护患双方的理解和交流,解除患者疼痛和不良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因而,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护患沟通涉及许多专业知识,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需要护理人员语言清晰准确、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否则既无法取得患者的信任,又无法为患者所接受,导致沟通失败,甚至影响患者的治疗情绪和治疗效果。护理人员的语言是患者判断病情的主要依据,中肯、具有情感化的语言犹如一剂良药,能够帮助患者克服和战胜心理障碍,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因而,医院应当督促护理人员不断地学习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将护患沟通作为工作中的重要制度,加大沟通的力度和可操作性探索。2.临床护理中导致护患沟通失败的原因分析

常见的导致护患沟通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谈话不切主题。护理人员在护患沟通中居于主动地位,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当围绕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不能不切主题,否则,既可能造成重要信息的遗漏,也可能导致患者胡乱猜测自己的病情或怀疑护理人员对其不关心。

2.2信息发出速度与数量超载。处于身心不适状态下的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其对信息的接受能力会有所下降,所以,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护理与沟通时,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慢到适中的规律,注重信息输出的速度和数量,增强患者对护理治疗的适应性,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意识,切不可急于求成,适得其反。

2.3健康教育教条化。健康教育有助于纠正患者不良的健康习惯和行为,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不能根据患者的病情、文化背景、年龄等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只是教条式的说教,使得患者被动的接受信息,从而对健康教育知识失去兴趣,所以,护理人员应当有区别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1]

2.4工作情绪化。一些患者由于个人观点与护理人员不同或粗鲁的对待护理人员以发泄自己的痛苦,如果护理人员不能采取有效地沟通方式就会导致沟通的失败。另外,如果护理人员在社会或生活中遇到矛盾,将这种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也会造成沟通的失败。因而,护理人员应当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保持充沛的精力,认真、细心的对待患者,理解、鼓舞患者。

2.5过早作出结论。在沟通中常会发现一些护理人员不能耐心的听患者讲诉困扰他们的问题,而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致使患者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信息交流无法进行,护患沟通中断。

2.6虚假与不恰当的保证。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或治疗产生焦虑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当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温和的语言去安慰病人,但许多护理人员在不了解患者病情时,轻松的告诉患者“病情没什么大碍”、“不必担心”等虚假保证,这样的回答会使患者感到自己不被重视,因而不愿将自己真实感受表达出来,造成了沟通上的失败。

2.7语言和非语言信息表达不一致。著名心理学家认为:在交流沟通中,语调、声音和表情的共同运用能够表达出生动的信息,由此可见,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的结合能传递出有效的信息。在沟通中,语言表达主要起方向性和规定性的作用,非语言表达则能准确的表达人的感情和思想,所以,在护患沟通中,护理人员应当注重语言和非语言信息表达的一致性,避免因信息表达不一致而引起的沟通障碍。3.临床护理中进行良好护患沟通的有效方式

3.1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主要是依靠交流者目光、表情以及动作的表达来进行的交流和沟通。护理人员在使用非语言沟通时,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面带微笑,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愉悦患者的心情,缩小护患双方的心理距离,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眼神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交流能为患者带来良好的心情,使患者产生安全感;端庄、大方的举止,举止得体能够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带给患者心理上的安慰;适当的触摸,患者处于焦虑时,适当的触摸能使患者平静下来,有利于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2]

3.2语言沟通。语言沟通是护患沟通的主要方式,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当注意语言的态度、语气和说话的方式,使用亲切、礼貌的语言,创设融洽的语言气氛和氛围。在进行语言沟通时应当注意以下事项:对患者尊重、同情、耐心、关怀,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时,护理人员要认真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使患者将自己的烦恼和痛苦讲诉出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对于患者家属的询问要耐心地解答,不要打断话题,更不要不懂装懂搪塞应付,要耐心地安慰患者及其家属;要做到三个掌握和四个留意。三个掌握是指要掌握患者的病情、护理以及诊断检查结果;掌握患者与其家属的心里因素;掌握患者医药费使用情况。四个留意就是指留意患者的情绪变化;留意自己的情绪变化;留意患者的交流沟通感受;留意患者对交流的渴望程度。

护患沟通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护理人员具备基本的沟通方法既能满足工作需要,也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因而,良好的护患沟通不仅能提高护理质量,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护患纠纷,能够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更能促进护理工作向着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参考文献

沟通交流的方法篇(5)

企业管理中常见的沟通的方式

口头沟通方式,口头语言沟通方式是最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书面沟通方式书面沟通是利用书面文字来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电子数据方式,是将管理信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转化为电子数据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沟通方式或形式。此外,除了语言沟通方式之外,还有一种非语言沟通方式,它是指通过某些媒介而非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这些沟通方式在某些时候可以实现“心有灵犀”的沟通,更多的是辅助语言沟通方式来提高沟通的质量。

企业管理中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

对于企业而言,沟通效果的好坏不仅受到信息的发送者、接收者、渠道等因素影响,还受到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沟通技巧等因素影响。

管理者的问题。管理者作为管理活动的主动行为者,其在组织沟通中应占主导地位。应该说,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不当是组织沟通中的最大障碍,他们对组织沟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组织中的其他因素。管理者角色转换尚未真正完成。受传统因素影响的管理者在与下属的沟通过程中仍以家长或权威的代表者的形象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从对方和全局的立场出发看问题,在与下级的交流过程中表现得主观、武断且交流单向化而无法形成真正的平等交流,不懂得尊重、理解、关心下级,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完全背离。管理者对沟通准备不足。沟通的目的尚未明确、沟通对象仍未完全确定、沟通渠道没有作深入考虑而做出选择、对沟通的解释还不到位,沟通就已匆匆展开,效果显然要大打折扣。心理障碍的影响。管理者基于对自己的利益和喜好的考虑,常常无法容忍对自己不利信息的存在和散布。受此影响,在沟通中,下级亦基于自己利益和前途考虑而投管理者所好,信息的传递必然是片面而有失公允的。

沟通渠道的因素。在沟通渠道的选择上可能存在问题。沟通的信息与选择的沟通渠道不适合,例如比较重要的沟通最好采用比较正式、清晰、准确的书面文件进行沟通,这样可以避免信息在沟通过程中由于其它的原因而流失或歪曲。沟通的渠道相对单一。目前,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大多只重视正式沟通,而忽视非正式沟通;只重视传统的沟通方式,而忽视现代的沟通方式。沟通的单向性问题。沟通渠道内的信息流动大多只是单向性的,缺少必要与及时的反馈,使沟通失去它的真正意义而流于形式从而使上层管理者无法了解员工的意见及员工的需求,这就势必造成管理活动的盲目性。

企业组织结构的因素。组织结构代表着企业进行经营运作的方式,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信息的沟通。首先,企业中的管理层次随着企业规模加大而增多,从而直接影响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其次,组织结构的层级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过多的层次容易让员工产生空间距离形成无形的压力与隔阂。管理者缺乏沟通技能管理者作为管理活动的主动行为者,其在组织沟通中应占主导地位。应该说,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不当是组织沟通中的最大障碍,他们对组织沟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组织中的其他因素。优秀的管理者必然有良好的沟通技能,沟通的技能对所有管理阶层的工作功效都是很关键的。

企业管理中进行有效沟通的对策

提高管理者思想认识。管理者应当提高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切实转变自己权威型的沟通角色。平等的交流是良好、有效沟通的基础。管理者不仅要对下级一视同仁,而且还应做到自己和下级之间的一视同仁,真正做到理性、尊重、信任下级,真正实现由过去的单向、由上而下传达的方式转向平等的、双向的,既有自上而下,又有自下而上的交流方式。

改善沟通渠道。要鼓励双向交流,积极推动上行沟通。一般企业的正式沟通中,信息总是由较高组织层级流向较低层级,而往往忽略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双向交流,造成管理者无法了解员工的需要,使决策缺乏足够的信息依据等。建立良好的上行沟通渠道,可以通过宣传开放、透明的企业文化理念对上行沟通予以支持,鼓励员工通过企业提供的正式沟通渠道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要提倡跨部门、跨层级沟通。企业应当提倡正当的跨层级沟通模式,允许员工在不便直接向直接上级汇报或向直接上级汇报仍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向直接上级的更高一层管理人员申报;同时,企业应鼓励营造一个开放的沟通环境,任何一个员工都可通过电子邮件或书面报告的方式向其部门经理或企业高管人员提出合理化建议;员工也可随时与企业人力资源部沟通,了解他们关心的任何问题并寻求帮助。

沟通交流的方法篇(6)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沟通特征 行为特征 心理特征 对策分析

随着“90后”进入大学校园,这一群体更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90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新的特点。他们既是经济物质大幅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同时也是腐朽与浮躁意识的受害者。

沟通能力涉及到大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人际关系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根据我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的调查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在合群性、独立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将近40.1%的“90后”大学生不愿主动与陌生人说话,认为这是一件难事;14.3%的“90后”大学生独立性值低于大学生正常值,有明显的依赖心理。“90后”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的特点,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等,以上情况容易导致迫切的交往需要与社交恐惧、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矛盾。

为了更好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90后”大学生的沟通特征着手,根据其特点“对症下药”,寻求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90后”大学生的沟通特征

(一)“90后”大学生沟通的行为特征

1.沟通手段多样化

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90后”大学生都倾向于网络、手机沟通,而不习惯于书信、面对面等传统的沟通手段。“90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移动终端,在网络沟通工具的选择中,大部分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是QQ、人人、飞信等,目前最具人气、最火爆的微博、微信等也为“90后”大学生所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

2.沟通语言网络化

“90后”大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适应新鲜事物的群体。在沟通语言的选择中,既喜欢使用“网络体”,如凡客体、3Q体等,也不排斥使用传统文字,对于网络流行词汇接受得比较快。在调查中,95.3%以上的“90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频繁地使用网络流行词汇。

3.沟通对象特定化

“90后”大学生的沟通对象大部分集中在同学和朋友等同龄人中,40.8%的“90后”大学生会选择与家长和长辈沟通,21.2%的“90后”大学生愿意选择与老师交流自己内心想法。在沟通对象的性别方面,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性别没有明显差异,但从调查数据比较上看,与异流占一定程度的优势。

4.沟通技巧单一化

在日常生活中,“90后”大学生与家长或长辈交流,尤其是谈及学业相关话题时,多数会报以“知道了”、“不错”、“还行”等作为敷衍;还有因为同学之间感兴趣的话题不同、观点不同造成话不投机的尴尬局面而不能畅所欲言。这也明显表现出“90后”大学生在沟通技巧上相对单一,内心有想法,但是由于难以抓住话题的切入点,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等很难实现有效沟通。

(二)“90后”大学生沟通的心理特征

1.沟通态度个性化

调查数据显示,相当比例的“90后”大学生认为班级活动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才会参加,可见,“90后”大学生对于集体活动往往会结合自己的“审美要求”考虑是否参加;参与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选择与家长交谈时简短回答“寥寥几句”的占49.1%;也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选择了与家长“滔滔不绝”地交谈,占17.8%。总体而言,“90后”大学生会有选择性地参与集体活动,对家长或长辈的态度良好,但与家长或长辈沟通中会突出表现自己个性化的态度和方式。

2.沟通意愿强烈化

问卷调查显示,86.5%的“90后”大学生愿意响应班级的号召参加集体活动;在与家长或长辈沟通过程中,没有学生选择不回答家长的问话,即在与家长或长辈沟通交谈中都会有所表达。从问卷调查也可以看出,“主流”的“90后”大学生并不喜欢“落单”,还是比较认可集体活动,并且参与积极性较高,与社会大众给“90后”大学生贴标签的“沉默”、“孤僻”、“与别人合作是他们的软肋”并不很相符。

3.沟通表达情绪化

影响沟通的因素很多,例如空间距离、对象、个性、方式等,而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交谈氛围和交谈对象对沟通交流的影响最大,虽然交谈方式也会对沟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有部分学生特别在意。在接受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与老师的沟通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25.3%的“90后”大学生表示,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紧张感;61.6%的“90后”大学生感到与老师的沟通中有紧张感,但还是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仍然存在少部分学生不敢与老师沟通,或者在沟通中很紧张,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这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潜在的沟通障碍,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4.沟通类型多元化

在沟通类型的选择上,选择随和型的大学生占35.8%;偏好幽默型的占36.6%。调查数据显示,随和型和幽默型两者占较大比例,说明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沟通类型还是积极的,在人际交往中不存在较大的问题,但是仍有一小部分的“90后”大学生选择傲慢型,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新环境后会与以前的同学和朋友进行定期的交流,多是为了表达各自对于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一些看法。调查中,选择因为比较寂寞才与人沟通的占34.1%,而选择因为个人爱好的占54.1%。上述数据表明,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乐于与以前的同学和朋友抒发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不同感受,也说明了“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

二、针对“90后”大学生沟通特征的应对

(一)实现由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的转变

“90后”大学生在平时沟通中多处于被动角色,他们不太愿意主动在公开场合发言,有一些心事也不愿意主动与家长、老师沟通。当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当前“90后”大学生的沟通行为及心理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真正站在“90后”大学生的立场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多走进学生的寝室,多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实现由以往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的转变,只有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富有新意的教育载体,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增加人际沟通的时间,尽量减少人机交流的时间,让“90后”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使“90后”大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实现个人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双向互动,从而在大学期间实现人格独立,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实现由整齐划一到激发个性的转变

进入大学,面对的是“百家争鸣”的多元化环境,而不是中学式的标准化教学,这正是激发“90后”大学生个性的最佳时机。课堂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学生成长成才中,更是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大学教育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大学教师不仅需要深入钻研前沿理论与热点问题,还需要在课堂表现形式上下功夫,努力实现课堂内容变实、课堂形式变活、课堂对象变主动的积极效果。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呈现出思想活跃,思维方式开阔,想象力和话语权较强;追求新鲜体验,高度支持原创,讨厌抄袭和模仿;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等特点。针对以上“90后”大学生的特征,不仅在课堂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需求,在课堂外也要搭建新平台,寻求新载体,并结合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通过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给予经费支持、提供硬件设施等途径,鼓励在专业学习、学术创作、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有兴趣和特长的各类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个性发展。

(三)实现由单向灌输到多向沟通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在不断增强,陈旧的单向灌输式沟通方式亟需向双向沟通,甚至多向沟通转变。师生需要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才能有效地进行交流,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研究和把握“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真正做到打开学生的心扉,不仅传播教育思想,也要在交流中得到学生的信任,让学生敢于抒发真实的想法。

由于“90后”大学生喜欢参与有创意的集体活动,并且在沟通对象的选择上倾向于同龄人,所以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引入团体辅导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团队辅导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成员间的互动,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团队辅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和小活动,使得原本陌生的个体能够很快地相互认识,并且形成团队意识,既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也激发团队归属感。在观察、体验、表达、互动中,个体可以深入了解人际关系如何形成,人际沟通如何进行以及各种微妙的人际反应,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增进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实现由网下引导到网上疏导的转变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网络的教育、监控和引导,同时利用网络载体打造交流的平台。首先,要了解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沟通方式,并能有效地加以运用;其次,要关注网络上的焦点新闻和流行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在沟通的过程中和学生有共同语言。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90后”大学生热衷的QQ、人人网、飞信、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学生增进了解,建立信任关系。在利用网络载体进行引导的同时,也要通过组织各类集体活动让沉溺网络的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增强与身边同学的交流合作。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更好地利用网上疏导模式,注重人文关怀,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90后”大学生是幸福的一代,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受过风雨的洗礼。“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成长,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同于70后、80后群体,实际上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因为他们的思想行为特质是与整个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的,是适应于国情与时代而存在的。但正是因为“90后”大学生独特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不同的沟通方式和特点,在大学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如何寻求新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成为当前最为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面对这样的教育受众,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更应该“投其所好”,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为培养“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沟通交流的方法篇(7)

关键词:管理;沟通;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33-02

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基本已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对研究生进行管理时不能采用上行下效的传统管理方式与模式,而是要通过更多的渠道来组织、协调、传递消息,进行更好的交流与沟通,提高管理效率。

作为管理者,尽管天天都要和学生打交道,但是真正进行沟通的机会并不多,更多的是例行公事,将上级安排的任务转达给学生,学生也只是接受指令,与老师没有实质性的接触。长此以往,不交流的弊端显而易见,既无益于学生,也无益于管理者。

一、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普遍现象之一就是管理者与研究生缺乏沟通与交流。由于研究生具有相对成熟的世界观和认知能力,他们并不会事无巨细地向管理者汇报,而管理者也不会像本科管理那样琐细,各自的立场导致他们习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忽略了沟通的作用和价值。他们之间更像是一种信息传递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双方都不会主动找对方沟通,长此以往,便会呈现出一种“冷暴力”的状态,如果双方都缺乏加强沟通的意识,势必造成沟通障碍。长期的缺乏交流必然不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对于研究生个人的成长也没有好处。管理者需根据信息的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方法与被管理者进行交流。

院系二级管理人员不仅承担着管理、服务、协调、信息传递等职能,同时担任着研究生辅导员或班主任的角色。这意味着二级管理人员与学生不仅仅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还存在着师生关系。与其他专任教师相比,更需要强调人际间的互动、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互换以及信息的交互。管理者需要协调的不只是自身与研究生的关系,还有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就目前各高校现状来看,现存的师生关系不容乐观,无论是研究生与辅导员,还是研究生与导师,本该融洽的关系正在转向漠然。导师由于科研压力大,教学事物多,没有精力与时间主动找学生交流;学生出于多方面原因考虑也很少主动找导师,目前很多高校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不正常的状态。如理工类的师生呈现出“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导师拿到课题或项目,让自己的研究生帮忙完成,支付其工资;文学类多是“放养型”,导师布置任务,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定期完成阶段性论文或成果;艺术类则是“自由型”,学生自己练基本功,自己创作作品,阶段性拿作品向导师汇报,导师给出指导意见……这样的状态在各所综合性高校屡见不鲜。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师生关系,普遍呈现出一个共性的问题――沟通不够。

二、沟通的必要性

沟通可以增强个人的归属感,增强自信心。沟通的目的不在于利益共赢,也不在于说服,而是一种能量感染、一种形象展示,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采取更好的相处之法。沟通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管理离不开沟通。如果沟通渠道长期堵塞,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便会缺乏基本的信息交流,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会导致双方感情不融洽、关系不协调。美国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专业技能”“智慧”“经验”等因素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瑞士咨询集团首席执行官托马斯.D.兹韦费尔曾撰写了《管理就是沟通》,书名即简明扼要地突显了沟通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所处的立场不同,自然会经常遇到一些摩擦或误解,沟通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不交流会提高犯错误的概率。管理者作为学校管理阶层的代言人,需及时传递相关政策、信息,体现组织关怀。

2015年5月18日中南大学机电学院硕士研究生姜东身跳楼自杀的惨案还历历在目,从网上流传他所留的遗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满腔愤恨,言辞中也可以看出在平时的学习、交流中,他与导师的沟通一直都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合理的沟通方式。双方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并不能相互理解。导师本该为人师表,在学习上悉心指导、在生活中关心照顾,学生也应体谅导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缺乏沟通的途径,必然不能相互理解。

沟通是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忽视的问题,学校也不例外,管理者需要在研究生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氛围,除了传递正常的信息外,还需传递鼓励性信息,以确保传递的目标得以实现。这就需要管理者了解研究生的需要,关心研究生的衣食住行,切实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或渠道将信息传递给他们,在适当的环境下把自己的想法、对问题的看法、自己的难处透露给学生,力求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只是生硬的传递信息,很难得到学生的理解,即使是美好的构想、成熟的战略在无法得到回应的前提之下还是无法实施。主动为学生考虑,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传递自己的关心与支持,更容易化解矛盾,增进团结。让学生知道管理者的想法有助于目标的顺利实现,也有助于学生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及时提出自己的建议,结合双方的观点与立场,群策群力,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不仅有利于消除误解与猜忌,还能增进彼此的了解。

三、沟通的技巧

1.善于倾听

尽管管理者更多的是信息的传递者,但是沟通是双方面的行为,是双向的信息对接。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需要去倾听学生的需求,在了解别人的需要之后才能更好地提供服务。现在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听别人讲话,好的听众拥有广阔的市场。尤其是作为管理者,不能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听学生讲话时要专心致志,礼貌性地用眼神或者身体语言告诉对方自己确实在倾听。作为老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对某些学生心存成见,这种状态下容易做出武断的评价,表现出不耐烦或者不理解,这样会使对方不愿意吐露真实的想法,不利于沟通的效果。

与学生沟通,不仅仅要会听,还要会说,会将学校的意见或管理者的意见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实践表明,正确的启发、鼓励的话语、恰当的提问等方式都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效果。即使是意见不统一,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要谦虚谨慎,过于直白地表明自己的目的不易让学生接受,即使是为他们考虑,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戒备和反感的心理。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心不在焉或不耐烦时,应该适时转移话题或者以委婉的方式结束本次沟通,始终保持良好的氛围。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后应与对方有眼神接触,以征询的目光确认其是否能够接受,尊重学生的意见。

2.换位思考

由于老师与学生所处的立场不一样,面对不同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对立的情况。管理者作为双方沟通的主导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解读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说服能力、策划能力等等,其中思维能力在沟通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维能力的本质就是换位思考。

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通过换位思考,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解决常规思维下难以解决的事,通过换位思考,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体会学生的思想情绪,在此基础之上,才有机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得到他们的理解与信任。互相理解、信任的前提之下更加有效地进行服务定位,为其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也只有相互理解之后,双方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事情的过程中,双向的付出更易节约沟通资本。

3.拓宽沟通渠道

传统的沟通渠道是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有助于情感沟通,有助于实时得到对方的反馈,可以根据对方的表情、身体语言等信息及时调整沟通内容,不易产生误解。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也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现代化沟通渠道逐渐替代传统的沟通形式。面对日臻完善的新媒体技术,管理者也需创新管理模式,及时适应新媒体沟通渠道,节约时间成本。

新媒体公众平台的运用,有助于实现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现实生活中,管理者容易局限于教师的角色,在学生面前难以放下教师的身份,害怕丢掉老师的身份之后没有威严,无法做到令行禁止。在虚拟环境之中,更易实现角色的转变,更易用自己真实的一面与对方沟通,这种方式也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不用直接面对老师,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凝聚力。同时由于大家时间都比较紧张,这种沟通方式大大节省了双方的时间。

同时新媒体信息平台可以推进事务公开,所有信息公开、透明,不易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这种方便、快捷的形式也有助于第一时间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各项事务上情下达、传递及时,在沟通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除此之外,信息公众平台可以拓宽沟通的范围,实现多维度共同沟通,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不直面某些尴尬的问题时也有助于加强沟通的深度,过于敏感、无法当面启齿的问题或建议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得以实现。

4.巧用沟通方式

在与学生沟通时应把握正确的沟通态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建立互相信任的心理基础,采用合理的沟通手段与方式,从而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