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效课堂工程

高效课堂工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6 14:46:23

高效课堂工程

高效课堂工程篇(1)

【关键词】高职工程制图;课堂效率;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0.引言

《工程制图》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影。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制图理论知识,熟悉国家制图标准的相关规定,学会看图,又要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我觉得,搞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1.明确教学目的,做到有的放矢——精讲

目前,高职制图课教学不管采用何种模式,作为《工程制图》的教学目标从原来的看图、画图已转向以看图为主。基于此,在《工程制图》教学中就应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为主,使学生熟悉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学会看图,并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明确了这一目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做到有的放矢,该删的内容就要大胆舍弃。

2.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很好的启发学生,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有信心学好,并善于学习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选用教学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对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也相当有益。

2.1设疑

课堂上,讲授内容之中,穿插给学生提出问题,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

2.2讨论

打破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记笔记的教学模式。在提出问题后,适时开展讨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

2.3多练?——看、画结合

工程制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非常突出,将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作为《工程制图》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学生抽出大量时间来练习。课堂上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讲完之后,尽量抽取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来练习一些比较经典的习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讲解这些题,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平面图形画法时,将纯粹的讲授、示范改为启发、分析为主,在先介绍尺寸基准,定型、定位尺寸;已知、中间、连接线段后,启发学生对所给平面图形中的尺寸及线段进行归类,明确绘图步骤,再让学生来完成,效果就非常明显。让学生在“以画带看,以看促画”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掌握相关知识。

3.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可以是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富于启发的讲解、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的选用,也可以是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演示等等。另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很有好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在橡皮泥上削出基本形体,再在形体上切削、穿孔,粘在一起形成组合体,甚至可以切断形体研究剖视图等等。有实物对照, 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这样有顺序,分阶段地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非常有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制作模型,开展制图知识竞赛和绘图比赛等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并用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看,应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发挥两种方法各自优势,让学生尽可能的学会、学懂工程制图这门课程但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要适度,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会导致学生课堂能听懂,不会做作业的尴尬局面。

4.1使学生切实掌握方法步骤

在教学初期的基本体投影部分,分析清楚图物对应关系后,讲解绘图步骤时,边分析讲解边在黑板上用尺规示范作图,这种作图方式与学生课下在习题集上的练习最接近,可以避免学生“课上听懂了,作业时却无从下手”的常见现象。再如组合体绘图部分,按照组合体绘图的分析过程,在学生的参与下,按照绘图步骤,边分析边在黑板上作图,便可以有清晰的思路,根据有序的步骤绘制组合体视图,与学生的水平、能力、分析思维方式相适应,在该教学环节上,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效果更好。待学生掌握了绘图的基本方法步骤以后,可以采用多媒体投影或AutoCAD软件绘图,以提高绘图效率。

4.2 把握好直观演示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工程制图课力求建立图、物对应关系的特点,决定了直观演示在该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之初,使用三维模型,建立图、物对应关系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至于组合体读图环节,主要分析对象变为视图,要求学生由视图想象构思出空间物体的形状,采用适时的直观演示,以便快速验证学生想象的正确性,纠正其思维偏差。既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规律与方法,又通过其自身思考、想象,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4.3 多以实际的图纸为例进行讲解

工程制图的教学任务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能够看懂图纸,具有绘图、读图的能力。要想教好和学好这门课程,就要突出一个“图”字。在授课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实际的工程图纸,找一些典型的实例来讲,结合多媒体课件,借助静态图、动态图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对学生学习和消化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很有好处的。

5.工程制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往往通过网络来学习新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工程制图这门课程,有必要把该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挂在网络上供学生学习下载,包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课堂视频、习题以及考生试卷、试题库,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网上测试。

6.结论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学成功与否,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抓住学生思维的规律,让每一分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余明浪.《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反思和探索[J].工程图学学报,2009,(5):157- 161.

高效课堂工程篇(2)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工程材料;组织

《工程材料》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内容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和术语[1],大多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学习时感到比较费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绪论入手、实例着手、启发举手、教师动手、学生练手”的“五手”方略,使课程的学习效果得到较好的提高。随着工程材料课改的推进[2],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工程材料课堂教学中。

一、工程材料 “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问题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法和活动形式[3]。工程材料学科“问题式教学”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策略,使原有的工程材料知识经验、技能结构得以改善,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教学行为[4]。

二、《机械工程材料》中“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必要性

《机械工程材料》是一门以机械工程应用为背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内容头绪多,涉及材料微观结构、材料性能、材料应用、新型工程材料及金属学与热处理工艺等,学生负担重[5];概念、名词术语繁多学生容易混淆;原理规律多,理论计算少(除利用杠杆定律计算平衡相的成分、重量百分比外,基本没有计算的内容),学生不适应;大量涉及材料的微观结构,内容抽象、繁杂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过于拘束于传统材料科学的理论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内容的膨胀与有限学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6];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压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进而使之失去学习兴趣[7]。

“问题式教学”的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材料,而不是以传统教材为中心。打个比喻说,带着学生看相同的风景时,看的方式变了,看的顺序变了,学生能找到新鲜感,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的主观学习动机,又能从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使复习课不在枯燥无味!

三、《机械工程材料》中“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彻“组织和结构决定性能,性能的改变通过组织改变”这一理念。做到分合相继,变分散为集中。如在讲解晶体结构部分时,从三个常见的晶体结构,联系到钢的同素异构转变,再引申到钢在常温、高温的性能(塑形)比较。这样,将一个抽象的理论(组织)与常识性的实际(性能)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组织”的重要性,激起学生对“组织”研究的兴趣,实际上也是教会了学生研究材料的方法。因此,《机械工程材料》中“问题式教学”的主线以“组织决定性能,性能的改变通过组织”这一理念。“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框图如图1所示(以参考文献3为分析对象)。在图1中,包括四部分,(1)组织结构主要有第二章、第三章和第五章内容,组织结构决定性能;(2)材料性能主要有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九章,性能的改变通过组织改变;(3)组织改变主要内容第六章和第十三章,主要讲热处理和表面技术;(4)材料的选用主要内容为第十四章,材料选用主要由前面三部分决定。通过这个线索,可以将《工程材料》问题连接起来。

图1实施策略框图

“一条主线、两张基本图、三种材料性能与应用、四种热处理”材料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金相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贯穿于本篇各章节之中。一条线即材料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金相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材料成分不同,性能必然不同,成分相同,采取不同的工艺手段, 也可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和金相组织,从而改变材料性能。这些关系可通过下述两问题的展开, 利用表格的形式而加以论证。

两张基本图即铁碳合金相图和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图(分别简写为Fe-Fe3C相图和“C”曲线)。可从不同角度出发以下面三种形式给出,让学生填写。(1)给出钢号、温度,确定组织;(2)给出钢号、组织, 确定处理温度;(3)给出处理温度、组织,判断钢号。

三种材料性能与应用即钢、铸铁和有色金属的性能与应用。工程材料篇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掌握各种材料的特点以及合理选用。合理选材的关键在于钢种的判断,也即牌号的记忆,学生普遍感到头痛。碳钢、铸铁、有色金属的牌号都有明显的特点,易于记忆。但合金钢因其性能各异, 类别较多,易于混淆。因此, 必须找出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先看含碳量范围, 再看合金元素种类及含量。

四种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是热处理中最常见的四种方法。它集中体现了材料成分、组织结构、性能及热处理方法之间 的关系, 反映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这一深刻哲理, 热处理的三个阶段是加热、保温和冷却, 其内部组织结构变化就是在这三个阶段中完成的。运用两张图,可确定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根据组织, 就可知该种热处理的用途。“四把火”的特点及应用如表3所示。

通过“组织和结构决定性能,性能的改变通过组织改变”这一主线,结合以上个表与图,可以将《机械工程材料》中问题组织起来,解决《机械工程材料》教学中繁杂、抽象的难题,提高教学效率。每一门学科最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属于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学科魅力,让学生为之陶醉,这是教学希望实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叶宏,李晖,郑章耕.《工程材料》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讨[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4):97-98.

[2] 于艳丽,胡凤翔.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3] 王章忠.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第二版.

[4] 王章忠,张祖凤.《工程材料》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4, (1):57-59.

[5] 魏德强,王荣,薛兴,恽志东.《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 29(4):183-185.

高效课堂工程篇(3)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1. 引言

近年来,招生规模扩大和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行为,使得课堂教学质量日益走向滑坡,教学效果的下降直接导致学生就业困难以及学校招生困难的连锁反应,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重视,这也是国家花大力气抓好质量工程建设的所在,如何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例如:数值模拟软件教学,游戏编程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诸多大学重视的主要问题。“教学效果”的研究受到广大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青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出受社会青睐的优秀人才的课题数量逐年增长,研究内容也日益广泛和灵活,课题研究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课题从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等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并收到了很好的研究效果,并在实际的办学中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推广和应用。学生评学和教师评教工作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同时它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极大的激发了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但是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而针对土木专业学生的结构分析计算课程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更为少见,本课题以土木工程专业的结构分析计算课程《有限元概论》为主要载体,以代教育技术的具体应用为切入点,试图分析研究在此课堂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及引发的课堂教学效果变化,探索研究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应用后发挥的作用。

2. 研究概况

本科教学是大学的立校之本,而课堂教学是我国高校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所采用的主要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创新,使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无疑依托的是课堂教学的理念与不断创新的教学思想。

课堂教学是教、学双方传授知识与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主要通课堂教学实现自身价,学生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筑成自己的知识殿堂。实践证明,一个人的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获得的。学校的基本职责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最主要的方式是教师的讲授,所以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搞好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同样,一个教师的良好声誉也是通过课堂教学取得的。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整个过程需要教师丰富的知识来铺垫,更需要教师的热情投入与理性思考。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使当事者了解情况,不断努力改进。最有发言权的是他的同行和他的学生,但一般同行的评价并不客观,学生是否满意应该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优劣的主导意见,这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中也是完全可行的。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活力、美与精彩。近年来,社会上的浮躁、功利等不良风气不时侵害着大学校园的课堂教学,“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片面追求学术成就,忽视人才培养质量,课堂教学缺乏创新,特色与亮点寥若晨星。这种状况与当前大学教师队伍不断提升的学历层次形成了明显的不对称,也与高水平的大学不对应。

随着科技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亲睐和学生的追捧,ppt课件在某些课程教学中已经发挥了先天优势取得了不小的教学效果,在《有限元概论》课堂教学中,关键的工作是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快速掌握有限单元方法,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便利,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单元划分后的结点编码等工作,以便顺利完成有限元数值模拟,而这一关键工作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程度。因此,如何加强和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一流品质的本科教学,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高效课堂工程篇(4)

关键词:课堂讨论;同伴教学;效果评价;工程材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75-03

一、引言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在校大学生至少有50%的有效学习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根据上一轮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的结果来看,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状况更多的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听讲情况不容乐观,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1]。教育学家指出教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生学习才是目的。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只有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其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出来。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课堂讨论和同伴学习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典型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这两种教学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正面评价。

“工程材料基础”课程是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本校机械、能动、航空航天、化工装备等专业开设材料基础课程,每年大约有1000名本科生学习该课程。工程材料基础课程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建设,目前“工程材料基础”是国家精品课程(2009)、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3),同时也是拥有12位主讲教师的稳定的课程团队(课程组)。从2014年开始,课程主讲教师开始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经过2014―2015年连续两年在不同教师的班级开展教学方式的学习效果的对比研究。每学期在最后一次课进行了10分钟的测试,测试题针对我们采用的不同课堂教学模式的知识内容设计,题型为选择题。学生独立完成测试,不能看书或者笔记、不能讨论,主要检测学生掌握情况,y试卷不记名。统计学生答题正确率以及人数比例等,对课堂讨论型、同伴学习型等不同教学方式同传统教学的效果进行对比,为课堂教学模式选择与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二、课堂讨论教学及其在工程材料基础课程的应用与效果

讨论法教学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孔子与弟子的对于理想与志向的讨论打动了无数人,孔子对其弟子的理想和志向逐一评价,充分展现出讨论法的奥妙与魅力。课堂讨论是一种师生、生生互动性比较强的授课形式。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与教师的讨论,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融会贯通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课堂讨论被多数教师重视,文献[2]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课堂讨论的十大心理学原则,指出有效的课堂讨论应该具有生成性和探索性;文献[3-6]从课堂讨论的选题、组织以及讨论中的注意事项方面论述了如何组织好课堂讨论。这些研究成果也充分表明课堂讨论的重要性。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大学采用班级制,集中授课,达到培养人才的高效率。班级制授课的优点有目共睹,但是其缺点是人数过多(比如大班授课),不容易采用讨论法授课。教师一般采用一人讲课全班听课的形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学习效果不高。

一个人获得知识与经验的规律表明,在获得知识和经验过程中参与程度越高,印象越深刻,记忆时间越长。最高层次是亲自动手与参与,终生牢记。比如我们亲自参与的一些活动和经历,一生就不会忘记;其次是经历了艰辛的思考后豁然开朗而得到的知识和经验,也会难以忘记;再次就是别人告诉自己,除非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否则很可能转眼就忘记。“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点告诉学生,学生被动接受,有可能转身忘记。尽管课程时间与学生精力的限制,不可能每一个知识点都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但是我们可以增加学生思考的途径从而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工程材料基础课程的碳钢是重要章节,其中Fe-Fe3C相图、碳钢的选择与应用等知识都是重点与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呢?在本章学习结束后设计了课堂讨论,主要针对课堂上讲到的碳钢及其应用。选择低碳钢和高碳钢、中碳钢,对应的零件分别是汽车车身、手工锉刀,学生相对来讲比较熟悉。具体过程如下:教师通过PPT展示汽车车身的加工过程,其中重要的是经过冷冲压变形。教师强调冷变形是塑性变形过程,需要金属具有良好的塑性。主讲教师逐一讲解这几个零件的加工、使用性能要求,然后让学生选择材料。在课堂上使用了彩色A、B、C、D选项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教师很容易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对于选择了正确答案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解释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果学生选择答案错误,教师则重新讲解该知识点,让学生重新选择,直到学生理解为止。对于选择正确答案的学生,需要解释理由,这时出现的情况就是尽管答案选择正确,学生理解有问题,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补充正确的理解,直到学生掌握和理解了相关知识点为止。

经过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的学习效果到底如何呢?我们在最后一次课针对碳钢应用设计了2道题进行测试,并对比了两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对于不同教师,结果显示经过课堂讨论的班级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显著好于未经过课堂讨论的班级,经过课堂讨论的班级的2道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比例高出未经讨论的班级约38%,如图1(a)。对于相同教师,统计结果表明经过课堂讨论学生掌握情况显著改进,相对于未经过课堂讨论的班级,经过课堂讨论后学生对2道测试题回答正确的比例提高21%,如图1(b)所示。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课堂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都可以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同伴教学在工程材料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及其效果

上世纪80年代风靡欧美的同伴互助学习(Peer Assistant learning,PAL)或者同伴教学(Peer Instruction,PI)有助于班级制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增强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受到教师的高度关注。哈佛大学著名教授Eric Mazur创立的同伴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简称PI )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自主学习互动教学的典范[7,8]。“三人行,必有我师”即是同伴学习的映照。与课堂讨论不同的是同伴学习的生生互动较为活跃,同伴相互讨论,达到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同伴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学生的锻炼是多方面的。

国内已在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课等课程采用了同伴教W方式,结果表明采用课堂应答系统的同伴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给出了同伴互助的教学与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8-10]。已有的研究指出同伴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同学之间相互促进的自主学习方式,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可见,同伴学习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正面作用得到了不同课程的肯定。

在工程材料基础课程教学中,同伴教学的实施过程为以下几个步骤: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课前学习;课堂测试;同伴讨论;理解掌握。本次同伴学习主讲教师选择难易适度的“低合金高强度钢“作为同伴学习的内容。我们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可以通过观看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或者看书自学。课堂上教师根据知识点设置检测问题,学生当堂回答。对于回答错误较多的题目,教师让同桌学生相互讨论,组成学习互助组,再次选择,直到80%以上的学生回答正确,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测试与学习。作为对照组的传统教学,即是主讲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不采用同伴教学这种方式)。在学期最后一次课,让学生回答事先设计5道题目,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良好的情况(5道测试题回答正确4道及以上的学生人数与比例)。

2014、2015年的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数据表明PI教学的学生学习效果好于传统教学。对于不同教师,PI教学的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良好的比例高出传统教学12%,如图2(a)所示。对于相同教师,PI教学的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良好的比例高出传统教学的14%。平均来讲,PI教学学生学习效果高于传统教学约10%。

四、结论

在工程材料基础课程教学中探索了课堂讨论、同伴教学等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教学方式,并通过连续两届学生学习的效果检测和统计,对比了课堂讨论、同伴教学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课堂讨论和同伴教学都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课堂讨论的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1-6.

[2]朱晓斌.课堂讨论十大心理学原则[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1(5):14-17.

[3]王明莉.大学课堂讨论式教学法运用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11,211(11):176-178.

[4]程顺有.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高等理科教育,2004,(3):87-90.

[5]陈若愚,朱建飞,王国平.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6):32-35.

[6]高艳,郭方玲,陈丽.有效课堂讨论策略三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1,(15):16-19.

[7]左璜,黄甫全.国外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国外教育研究,2010,(4):53-60.

[8]王祖源,武贺兰,顾牧.以同伴教学法促进学生互动式学习[J].物理与工程,2013,23(2):45-48.

高效课堂工程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 翻转课堂 工程资料编制与整理 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a)-0000-00

作者简介:殷乐(1984―),女,湖南益阳,汉族,工程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项目管理、水利造价、安全管理信息化。

课题来源:2014年院级课题【《工程资料整编》课程翻转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发展,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基数越来越大,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这本质上是就业者综合素质的竞争。2013年,水利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水利职业教育,是加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往的高职院校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全程讲课,学生全程听课,课后通过作业与练习进行知识的内化,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这是因楦咧把生对理论课兴趣缺乏,而在实践课中很活跃;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于接受碎片化的内容更易接受,对于数码、软件,他们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天赋。。对专业课虽然感兴趣,但是不知道怎么学。他们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是他们在课下做功课遇到问题卡住的时候。针对高职学生这样的特点,我们对《工程资料编制与整理》课程实施了翻转,设计了学生课前通过通讯平台看微课课上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执行教师完成答疑并指导工作任务课后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升华的教学流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及完成任务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1 翻转课堂简介

“翻转课堂”,又叫做“颠倒课堂”,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自己录制视频,学生不用在教室里学习,可以在家里或其他有多媒体设备的地方,观看视频,学习教师讲解的知识,然后可以继续借助于网络平台和教师在线交流,也可以到达教室向自己的老师进行学习中问题的求教。翻转课堂最初由美国学者埃里克・马祖尔提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马祖尔第一次开发了与计算机的搭档教学方式。马祖尔教授在教学中发现,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让他做教练而不是讲课,他因此下结论说,“我相信这只是我看到了这一进程的开始,电脑很快就会变成教学的进程中必须存在的组成。”并预言,教师的重要性无人可以替代,计算机只能够是一个重要的辅助力量,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辅助教师的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2 工程资料整理课程简介

《工程资料编制与整理》课程是水利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专业领域基础课程、资料员岗位证书课程。课程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正确应用工作资料验收规范,熟练掌握运用手工或Word、Excel、测量成果等辅助计算软件高效、准确地编制完成水利水电工程资料的技能,能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各阶段的工程资料编制归档工作。

3 课程设计思路

在课程的教授中,我们打破了以知识传授、按章节顺序的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实践动手技能。在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一般推荐一个常见的水利工程小型除险加固工程,将工程资料编制与整理贯穿整个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流程转运如图1所示:

我们将课程知识点进行了整理和提炼,将课程分为了基建、监理、施工、竣工4个学习情境、开工文件、交底文件、监理管理资料、监理过程资料、开工资料、施工记录资料、竣工资料等7个学习型工作任务,22个微课知识点,如施工学习情境中的开工过程资料学习任务就分为了开工申请单的编制、企业材料、人员、机械进场报检单的编制、进度计划与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放样报验资料的编制、项目划分及报审文件的编制5个知识点。

4 实施效果

在2015年下学期,我们对某教学班级实施了翻转教学。为体现对比效果,与未翻转的平行班进行了成绩对比,对比数据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使用了翻转教学之后,翻转实验班的成绩在80~90以及90以上的区域有明显提升,70~80部分与平行班基本持平,60~70区域与60分以下区的数据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翻转课堂对于学生成绩的提升还是有效果的,不及格率下降,优秀率明显上升,而成绩的提升对于优秀学生更为明显。

5 出现的问题和改进途径

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并尝试提出改进的途径:

(一)翻转课堂的时间安排

在翻转课堂中,教学流程需要在课前学生自行观看微课,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只有实施了该环节,才能在接下来课堂中的小组讨论与知识内化环节中有所得、有所论。但是这很明显需要学生自行安排,高职学生对于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力不从心,同时也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不看微课等现象。为了解决该问题,翻转课堂需要教学制度、教学系统的支持。

(二)翻转课堂要求信息化支持

在翻转课堂中,我们需要一个通讯平台与学生进行即时沟通。通讯平台反馈越及时,翻转效果越好,参与者越多,激励效果越好,学习气氛越积极。之前我们有尝试过借助世界大学城进行翻转教学,但是学生反应这个平台设计界面复杂,登入困难,反馈不及时,效果不是很好。这次我们主要是qq软件结合世界大学城使用,主要在qq群中进行课程的分享与通讯,消息的通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及时性好,使用也很方便,学生反馈较好。如果以后有一款专业、简洁、便利的翻转课堂软件,相信实施效果会更好。

(三)翻转课堂对学习者的要求较高

在翻转课堂中,我们要求学习者有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基础的网络与信息技术的知识、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能力。这三者缺一不可,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支持是参与翻转课堂的基本条件,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是建立在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上的,越积极主动,越深入思考,越触类旁通,学习效果越好,反馈越出色,知识内化程度越深。

(四)翻转课堂对教学者的要求较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控学生的学习脉络,教师制作微课要遵循易懂、简明、专业的原则,对工作任务的指导书、任务书、导学学案、课程ppt、课后练习、实训项目、案例模拟等一系列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精心组排,构建完整的学习支持体系。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同时注重教学者与学习者,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都有莫大的帮助,也能积极推进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有价值人才的办学宗旨。翻转课堂作为一个教育体制改革的新途径,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素质教育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改变学习观念的机会,培养实践技能的机会,从而为社会为行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行业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工程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低

在当前初中教学过程中,历史学科被认为是副科,这就造成其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总体成绩影响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出于保证主科成绩的想法,降低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要求。在传统理念中,历史知识较为枯燥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差的问题。

2.历史教学方法单一

良好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功能。教学调研发现,现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具有以下问题:一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造成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降低。二是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较为注重理论、概念等知识内容的教授,忽视了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导致素质教学工作目标难以实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资源缺乏

历史教学作为初中教学中的副科,教学资源较少。这种问题包括两个方面情况因素。一方面在教学课时安排中,历史课程经常受到主科教学工作的挤占,难以实现制定好的教学计划,无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缺乏相关教学研究的支持,进而造成学习资料、辅助教学材料等教学资源短缺,对历史课堂教学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措施

在当前初中历史研究中,我们针对实际性的问题,开展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措施的研究。其主要的实践性工作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利用兴趣引导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与历史教育工作重视的加强,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理念出现了一定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在课堂学习中利用引导工作模式,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主要引导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合热点进行引导。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社会与学生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开展兴趣引导。如针对社会中的热点新闻,就其中的历史原因与学生开展讨论,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二是提高教学中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历史知识中较为有趣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

2.引进多种教学方法,保证教学多元化发展

研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多元化发展,对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情境教学法、问题设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很好地融入历史情境,体验历史人物的感情和思想,实现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利用合理设置问题的方式。这种多元化教学发展模式的实现,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多种教学方法的共同应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互补,弥补了教学漏洞。

3.开展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为了弥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可以利用辅助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辅助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以下作用。一是课堂教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自主开展的兴趣俱乐部等辅助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中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讲解。二是利用辅助教学完成重点学习。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课时资源等影响,难以进行重点学习。而在辅助教学方法的应用中,如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保证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的单独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历史教学计划,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实践工作中,教师针对当前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兴趣缺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开展了应对措施研究,为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工程篇(7)

关键词:高效课堂;新课堂;改革;线路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1-0005-07

一、“新课堂”的崭新形态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能够肩负起“节能减耗、增效高效”使命的新课堂形态是多样化的。其中,有四种课堂形态值得教师关注,它们分别是:基于学生潜力挖掘的“高级课堂”、基于教学重点巡回再现的“循环课堂”、基于元认知学习的“元级课堂”与基于思维导图学习的“深度课堂”。

(一)基于学生潜力挖掘的“高级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书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即所谓“双基”,其目标点是保底式的,把《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教学任务奉若神明,教学的最终效果难以突破既定的知识技能圈层,教学活动只能徘徊在学生的低级认知层次中,如感知、理解、记忆等水平上;新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后对既有知识技能教学要求范围的突破,试图以法定知识、技能的教学为基础,用它们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整个教学突破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限制,让学生获得额外的收获与惊喜,让他们在思维、想象、创造、批判等高级认知能力上获得发展。这种课堂是致力于释放学生潜能、培养学生高级智能、深度开掘学生智慧“矿藏”的高级课堂。

(二)基于教学重点巡回再现的“循环课堂”

增加核心知识在课堂中的呈现频次,让教学重点内容与学生循环会面,是当代高效课堂改革实现增效目标的重要经验。在杜郎口中学,“六次循环——学案预习是一次,小组内部交流是一次,小组展示准备是一次,小组展示是一次”[1]不失为课堂增效的内在秘密,教师应该从中获得启迪。在新课堂改革中,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课堂形态是循环课堂。在传统课堂中,课堂教学是时间性、线性的,所有教学内容都分布在教学时间之轴上,教学活动单周期进行,教学重点知识在课堂中的呈现次数受限;在新课堂中,教师要借助于核心知识导图这一课堂教学内容骨架来增加核心知识的呈现频度,努力在课堂上复制、重现大量“核心知识导图”的翻版形式,并嵌入到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上去。在每个教学环节,如课外自主学习环节、小组研讨环节、教师点拨环节、查漏补缺环节、课堂小结环节、课外作业环节中,教师都要让学生在心中、脑中再现一次教学重点知识脑图,提高核心知识的再现频率,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效能不断飙升。正如有学者所言,“评判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应从以下六个‘度’考量,即效度、广度、密度、深度、自觉度、适切度”[2],循环课堂是解决知识点呈现密度,增加课堂容量的有效举措。

(三)基于元认知学习的“元级课堂”

课堂教学效能最优化的另一手段是实施反身教学,即让学生教师化、编者化,带着原创者、讲授者的心态与意图去学习,以反思、批判的眼光对待学习活动。所谓学生教师化,就是让学生在充当教师助理、“小先生”、学科长、小组长等角色中站在教师的角度、立场上去学习,让学生潜入到元认知层面。这种反身学习法自然是一种最高效的学习,它有助于学生担当起学习的责任,监控、把握自我的学习活动,自觉改进学习方式、观念、思路。所谓学生编者化,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去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目的、心思,深入到教材文本的背后,与教材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实现对教材的追本溯源式的学习。显然,这种学习活动也带有元认知的成分,它能够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活动自主化与自控化,属于一种将元学习与知识学习融为一体的课堂学习新形态,故以这种学习活动为支撑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元级课堂”。

(四)基于思维导图学习的“深度课堂”

课堂的深度取决于师生对学习内容吃透的层次与水平,取决于课堂讨论深化的程度。“信息量、训练量要达到一定的浓度”[3]方能刺激学生的认知发展。一般而言,课堂教学往往是在两个层次上展开的,一个是对教材内容的浅显认知,一个是对教材背后知识架构的深刻理解。前一层次集中体现为让学生读懂教材,而后一层次则体现为让学生读透教材,将教材文本分解为一系列的零散知识点,再按照知识点间的逻辑、意义关联进行重新组装。要实现第二教学层次的目标,教师就需要借助思维导图,清晰把握课堂知识的“基本结构”。在新课堂中,教师不仅可以按照知识导图来备课、授课,来设计作业,还可以让学生用知识导图来做笔记,进行课堂小结,组织课堂效能检测等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突破字义理解层次,达到对课堂教学的深层构架。“深度课堂”正是在核心知识导图的配合下实现的,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把利剑。

二、新课堂创建的实践切入点

理念、思路毕竟具有主观性,含有一定的假想、想象、想当然的成分,将之适用于具体的课堂语境与教师身上,形成操作化、现实性的课改实践与行动路线,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考察课堂是否高效要关注三个维度:一是高的目标达成度,二是优化的达成路径,三是积极的学习愿望。”[4]路径选择对新课堂创建而言同样意义重要。要将新课堂形态付诸实践,教师需要具备多样化的智慧,尤其是要善于统筹课改的关键链环,践行“课前、课中、课外”一体化统筹的课改理念。为此,找准新课堂理念行动化转变的抓手,找到课堂改革的施力点,是力促课改成功的必由之路。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我们应从改革重点领域的确定、课改辅工具的引入与课堂效能测评工具的研发等三方面入手来勾画课堂改革的具体行动路线,使新课堂理念课有形化、具体化,藉此提高教师的课改执行力。

(一)关注质量形成关键链环,确定课改重点领域

高效课堂改革的三个重点链环是课前设计、课中实施与课后作业布置。简言之,高效设计、高效教学、高效作业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三个行动切入点,是把教学活动引向高效优质的三个抓手。高效课堂改革是校内外、课内外协力协同的一体化过程,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这是水平和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5]换个角度看,课堂教学效能的提高是三大教学活动,即“学”、“教”与“练”密切协作、有机配合的过程,在上述三个环节中如何实现三者间的协作尤为关键。在新课堂创建中,三个课改领域各有侧重点:课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以教师导学为主,课后以学生练习为主。分别掌控这三个教学环节质量的纽带是:课前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导学问题设计、课堂教师的教学组织与导学活动以及课后教师的作业设计与学生练习效度。把高效课堂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这三个环节中去,努力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最优化与实效化,是课改环环紧扣、步步见效、直逼目标点的实践路径。

(二)研发助学新工具,打造课堂改革脚手架

引入辅学新工具,努力实现导学目标,构筑学生自主学习轨道,是促进课改增效目标达成的另一重要实践路径。在新课堂创建中,我们将着力引导师生共同开发“一图三单”,为高效课堂改革提供垫脚石与脚手架。所谓“一图三单”,即核心知识导图与学习目标清单、学习问题单、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单。

核心知识导图是基于脑图绘制原理,以单元课程内容中的核心知识为基本元素,以核心知识间的逻辑、思维、认知关联为线路,模拟神经结构图的组织方式绘制而成的一种教学导视图、教学内容结构图或学习线路图。

学习目标清单是单位教学活动,如课时教学、一课教学、一单元教学等的具体活动目标,它是检测教学效能达成度的直接工具,是效能检测环节的命题蓝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航标。尽可能具体化、可量化、精确化是高效课堂目标清单的必需特征。

学习问题单是新课堂的重要导学工具,是学生预先学习教学内容的指南,是激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引线,是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图。从来源看,学生学习问题由学生生成问题与教师预设问题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师生开展教学对话、展开教学实践、落实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教师对这些问题评估后,将之划分为由易到难三个等级的学习问题,将较难层次的学习问题作为课堂点拨的对象,将中等难度问题作为群学的对象,将容易问题作为独学的对象,整个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才可能大大增强。

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单是显化课堂教学活动效能,开展教学反馈,刺激教学热情,保证教学活动的必要动能的重要工具,是高效课堂的特色助学工具。课时学习效果检测表格、学生课堂表现亮点点评表、学生课堂自编习题等都是学生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单的常见形式。

在新课堂创建中,上述四个“图单”在相互配合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助学功能:核心知识导图是教师解剖教材的手术刀,是教学整体设计的指南针、导航仪与直观图,是防止教学偏离重点的“防火墙”,是现代板书与学生笔记的最佳替代品,是精化、简化教学活动的一把利器;学习目标清单是师生直击教学靶心、过滤教学垃圾、规划学习活动的工具,是凝聚学生的学习精力、聚焦教学目标点的有力“小工具”;学习问题单是实现学生学习活动自助化、自主化、自控化的学习新工具,是教师的主要导学工具,是学生设计自学线路的路标,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单是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正能量、学习力度的“加油站”,是记录学生学习中的“兴奋点”与成功点,让课堂教学效能持续增力的课改工具,利用好这一工具能够真正实现“陈述型教学”向“挖潜型教学”的飞跃。

(三)运用全新课堂评价工具,落实高效课堂改革目标

课堂教学效能的准确监控需要一系列科学评价工具,它们是实现课堂教学永续高效、持续增效的必要条件。基于新课堂变革的需要,我们在课改推进中需要研发三类课堂效能评价新工具,即基于“零负担高质量”理念的教学质量短效评价体系、基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监测的时效性评价工具与基于学生学习喜欢度监测的长效评价工具。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能,教师必须从三个方面来努力,即确保自己的课内整体教学效能完全达到,确保自己课内各环节的教学效能依次达到,确保自己的教学真正产生助学增效的功能。要达到这些课改目标,新课堂就应该开发上述评价工具,引导学生在低负担、高动力、高热情的水平上达到高效课堂改革的各级目标。简言之,如果教师的教学效能不是教师在课内取得的,那么这种课堂教学可能是无效率、高成本的,是以学生课外生活时间的牺牲为代价的,它不能证明教师课堂教学追求高效的目标实现。或者说,该堂课达到的只是一种“假效果”,“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6]才是高效课堂改革追求的“真效”;如果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不能得到即时回馈与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成就感无法得到激励,这种教学即便是有效也难以继续前行,毕竟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能是高效课堂效能延伸的生命线;如果教师不清楚自己教学对学习者的吸引力大小,不知道他们喜欢与否,课堂教学同样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即参与的广度、深度与频度,真正有效的课堂难以实现。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我们认为:新课堂创建中必须加大上述评价工具的研发,为新课堂效能的显化、调控、强化提供有力的评价支持。

三、微观课堂结构重构:

迈向“新课堂”的路线图

上述课改理念与工具为教师制订微观新课堂改革路线提供了线索与启示。所谓微观课堂,就是指教师所上的每一节课是新课堂改革的终端落脚点,是高效课堂改革的最底层改革工程。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所有整体改革思路与宏观改革蓝图都必须立足于一节节平实、深入、科学的课堂变革之上才能够最终落到实处、体现实效。我们认为:教师个人的微观新课堂改革工程主要涉及授课的三个主要环节,即课前、课堂与课后。对这三个环节进行分别改革,在每个环节上植入新课堂改革的理念与精神,构筑高效课堂改革的完整流程与循环,是教师个人新课堂创建实践的一般线路。

(一)课前

充分、深入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改革的首始环节,是构筑新课堂的基础链环。任何课改参与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必须在高效课堂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做好各项课前准备工作,如开发各种配套改革工具,分析透教学内容,设计相关授课预案等,以此为课改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准备的内容与要求是既相差异又直接关联的。

1.教师备课。

教师备课是课前准备活动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教师要做好以下各项授课准备工作,为课堂教学效能的提高做好铺垫。

绘制课时核心知识导图。结合课程标准,参考课改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内部构架,深入把握教学内容脉络,是教师绘制核心知识导图的第一步。之后,教师应抓住核心知识点,定位教学重难点,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网络状关联,并在知识脑图绘制原理的指导下,绘制出一课时、一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导图。这是开展高效课堂设计,准备高效学生预习问题单,科学分配教学时间,有序规划教学流程的基础性工作。一旦核心知识导图绘制完工,教师不仅吃透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也能做到胸有成竹,教学实现高效目标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大。

分配教学时间。教学时间分配虽然不是课堂结构优劣的根本指标,但也是课堂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参考指标。高效课堂的效能是教学效果与教学时间之间的比率,有限时间内能否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决定教学品质的重要参量。在新课堂试行期,我们建议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时间进行科学分配,努力形成各环节、各部分时间配置匀称的教学结构。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教师必须合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各知识点间的教学时间比例、核心知识与非核心知识之间的时间比例、知识技能教学与情意价值教学之间的时间比例、教与学之间的时间比例、讲与练之间的时间比例、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时间比例、有效学习与无效低效学习之间的时间比例、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之间的时间比例等等。整个时间分配的改进方向是:适度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有效学习、课内学习、核心知识学习、课堂练习在整个教学时间中的比重,力促学生课堂学习效能的最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化。

设计课时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分环节进行,环环紧扣、步步为营地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改革的重要策略。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改革理念设计出独具特色、进程科学、有序衔接且符合效率效能要求的授课环节,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路线图。教学环节设计的实质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一条高速轨道。因此,教学环节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梯度、跨度,达到让学习者拾级而上就能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设计效果。新课堂的根本特点是强调学生、学习、参与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毕竟“学生在‘做’中主动建构,在‘做’中主动发现,主动发展”[7]。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一定要突出学生学习活动,如展示、交流、研讨、探究、参演、练习、自学等。新课堂的教学环节设计要突出学生学习环节、学生互学环节、教师导学环节、师生研学环节,这些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能的关键点。

撰写课堂教学“简案”。在教学环节设计完成之后,教师应该考虑的是在每个环节上具体安排哪些教学活动,设计哪些教学内容,采取什么组织形式,运用什么教学方法等问题。把这些教学活动要素组织起来,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预案或方案。在新课堂创建中,我们认为:计划不如变化,计划跟不上变化。所以,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力求简单明了、简明扼要、清晰练达,让人一看就抓住主线,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内部构架一目了然。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简案”。教学简案的最大优点是不埋没主题,不冲淡教学主调,不增加冗余教学环节,所以非常适合基于核心知识脑图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符合简明课堂、瘦身课堂的精神追求。同时,教学简案也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创造,利用教学生成,便于对教学方案进行灵活调整,促进教学活动与学生学情、课堂情境之间动态调适与迅速契合。

制作学习目标清单。实践证明,清晰、具体、准确的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效能的保证,教师为学生制作学习目标清单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课前,教师应该基于核心知识脑图来确定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并尽可能使之指标化、表格化、数量化。譬如,授课后学生要能把握课文的主旨,要会运用所学知识点来解决实际问题,要能完成导学案后的自测题并达到一定分数以上,等等。学习目标清单设计制订完毕后,教师就有了教学、评价、测效的基本工具,就能让教学达到指点打点、直击靶心的效果。在学习目标清单制订时,教师一定要考虑三个标准:全面,即充分考虑让学生“学会、会学、想学”或“知识、能力、情意”等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生本,从学生角度来描述学习目标,便于学生自我检测、自我反馈、自我激励、自我调控;适度,学习目标刚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每个目标之间拉开合适的梯度,确保学生“能学会”、“能慢慢学会”。

制作“自主学习问题单”与“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新课堂创建的目的之一是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努力实现教学活动的自助化,为学生学习提供一道“自助餐”。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依托是研发“自主学习问题单”与“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所谓自主学习问题,就是教师对课时或单元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知识加以改编而形成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抓手,是引导学生自助式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引线或垫脚石;所谓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就是师生用以检测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效果效能的一系列题目,它是促使教学活动实现自学、自评、自控的依托。无论是自主学习问题单,还是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都要求教师遵循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确保每个问题、题目都具有一定的认知载荷或难度;二是问题、题目必须精选,要能够与学习目标清单之间形成大致对应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自主学习问题单与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才可能与教学目标密切关联,紧密围绕核心知识与技能、核心素质点展开。在制作问题单与检测题时,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典型考题与学生学习中自生的典型问题间的关系,努力将二者结合起来,提高问题单与检测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为了适应学生课前与课堂两个层次的学习需要,教师应该把自学效能检测题分为A、B两部分,A部分可以相对简单一些,用于学生开展课前学习效能的自助检测,B部分相对难一些,用于检测学生课中学习效能的达标检测。

2.学生备学。

与教师备教同步的是学生备学,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又一重要依托。学生备学效能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其一是有无科学的导学工具,其二是有无科学的学习程序,其三是有无科学的质量监控工具。为此,学生在备学中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首先,借助“学习问题单”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问题单开展自主学习,循序渐进地达成学习目标清单上的各项学习任务,是学生备学的基本思路,是学生针对核心知识展开的第一轮学习。对学生学习而言,学习问题单就是导航仪,就是领航员,教材就是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在学习问题单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就可能有条不紊地展开。当然,经过这一轮学习之后,学生不一定全部掌握预定学习任务,肯定还会有一些核心学习问题没有完全掌握,一些“学习难题”会随之生成。此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问题单上详细记载这些难题,以备课堂学习中将之提交给学习小组或教师。

其次,严格按照“阅读教材——尝试完成问题单——聚焦疑难问题”的程序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阅读教材是学生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的手段,适度增加阅读的深度、频度是学生顺利解决问题的前提。在阅读教材之后,学生应该尝试完成问题单,解决问题单中的简单知识点,对中度或有难度的知识点进行深度思考,即使无法解决,也要清楚疑惑在哪里,症结在哪里,以此来提高课堂听课的针对性。

最后,完成学习效能检测题,自助评估自己的学习程度。在学生完成自学问题单后,应该及时完成学习效能检测题的A部分,并在家长评阅配合下共同完成自学效能评估活动,确保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状态,知悉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在课堂学习中的听课重点,实现对自主学习状态的自我知悉、自我掌控。完成学习效能检测题之后最好要写出学习反思,记录学生在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以及学习过程方面的收获与体会,以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强化学习信心与学习动机。

(二)课堂

在充分的课前准备完成之后,课堂教学活动就变得轻松多了。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有两个:其一是学生群体合作学习易于开展,能够克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中的缺陷;其二是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教学进程与效能全部在师生的掌控下进行,学生学习结果能够得到及时评价。因此,课堂教学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成学习任务,确保学生学习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地达成最终教学目标。所以,作为高效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新课堂应该具有自身的结构、环节与样式。客观地讲,新课堂创建应该远离模式,与模式、套路之间适度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优质高效课堂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课堂,而是一次次的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的殿堂”[8]。换个角度看,课堂模式不一定全是病态的,只要利用得当,合理的课堂模式很可能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结构生成的基础框架。实际上,在高效课堂改革领域中,学者最反对的是固化模式、定型模式,而非创建模式、利用模式。在高效课堂改革中,临时性的课堂模式只是新课堂创建的垫脚石与起点,只是未来新课堂理念的雏形与草稿,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暂时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改雏形也只有在不断修整、完善、改进中才可能赢得广大教师的认可与接受。在课改中,我们建议中小学教师以以下课堂模式为起点来展开高效课堂改革的实践,这就是基于核心知识脑图的“七环教学模式”。我们可以认为:这一模式就是高效课堂创建的“起点模式”、“雏形模式”、“一般模式”,它是高效课堂改革者推进课改的切入点与起跑线。

(1)出示目标。

本环节的基本教学活动内容是: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清单,同时同步呈现本课时的核心知识脑图,让学生瞬间强化学习重点与预定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清晰的学习目标定向。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1分钟之内。

(2)自主学习。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让学生自读教材,生成自学问题,完善教师提供的学习问题清单,形成深入思考、同学讨论、教师点拨的对象。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5分钟之内,确保学生能够进一步吃透问题,清楚学习问题。

(3)合作学习。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组长领学、问题聚合、小组研讨、组内展示,解决简单问题,筛选疑难问题。在小组长或学科长的带领下,学生在组内交流学习中形成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解决掉一些简单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再次收集,形成本小组需要集体解决的优质问题,以备教师点拨之用。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5分钟之内。

(4)课堂展示。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由小组长负责,按照学习问题单顺序,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学习成果,提交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在每一次展示中坚持以一位组长展示为主、其他组长补充或纠错的形式进行,从各小组提供的问题中选择问题“并集”,公共学习问题减缩为一个问题,并将问题“并集”呈现在黑板或幻灯片上。在展示中给学生提供课堂陈述的固定格式,即“讨论中,我们组学会了哪些新知识”,“我们小组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懂”,“我们问题的关键环节是什么……”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10分钟之内。

(5)集中点拨。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教师在学生陈述的同时呈现教学内容框架或再次呈现核心知识导图,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或认知图式,引导学生抓住教学内容全景。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进行简明扼要地点拨,确保同学们顺利解决疑惑,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本部分也可以与第4环节结合起来进行,以融合教与学、问题展示与点拨,实现帮助学生释疑解难的目的。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15分钟之内。

(6)课堂归纳。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让学生或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及其学习结论,利用板书或PPT呈现学生的主要学习收获,集中呈现核心学习成果,强化重点教学内容。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3分钟之内。

(7)效能检测。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让学生完成学习效能检测题中的B部分,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掌握学习目标达成度,形成技能与能力,增加课堂练习比重,达到熟能生巧的教学目标。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6分钟之内。

上述环节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个“教学环”,如图1所示。

(三)课后

课后也是高效课堂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延伸教学效能、强化学习结果、校正学习误解、确保预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新课堂创建中,我们也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优化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效能。总而言之,新课堂创建中的学生课前预习成了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任务,事关高效课堂改革的全局。因此,课后作业量、课后练习内容必须严格控制,使之精化,确保课后作业改革良性推进。在课后作业改革中,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改革举措,以确保课后作业的质量与效能。

1.围绕核心知识设计或选择作业题。这是确保高效课堂改革抓住重点、有序推进的条件,也是压缩作业量、聚焦作业重点的必然选择。教师布置作业时,应精挑细选,力争精简高效。

2.引入分层作业布置理念,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作业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是差异性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手段。在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布置A、B、C三类作业,确保三类作业难度有梯次地加大,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作业任务提供条件。当然,在作业选择中,教师应该规定学生只有在稳操胜券地完成低层次作业的前提下才有资格完成更高难度作业,决不允许盲目追求作业的难度,决不随意高估学生的水平,产生揠苗助长的不良效应。分层次、有梯度的作业设计方案重在为学生个性化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作业能级提供一种备选项,构建一个学习竞争的平台。这也是分层作业布置理念的核心。

3.与家长签订作业选择契约。契约中双方可以约定:如果一段时间内学生学习成绩有进步,教师、家长可以允许学生选择最少量的作业,甚至由家长为孩子自主布置课时作业,也可让学生自己选择课外作业。这是实现作业设计最大程度地个性化的重要举措,是增加作业设计弹性、确保作业难度与学生水平高度契合的有效举措。在课改推进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意愿与家长要求为学生提供作业选择建议,但必须明确:学生作业把握的首席责任人是家长,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是作业选择的最终目的,是家长、学生、教师三方的共同作业目标。

4.定期评选“免检作业”,助推作业效能提高。对那些高质量的作业,教师应该及时授予“免检作业”或“抽检作业”称号,提高学生自己对作业质量的自我管理意识。免检作业评选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教师作业批阅任务,而是为了把作业质量管理的部分责任交给学生自己,培养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自主高效的作业管理模式。

5.定期评选“预习高手”,开展自主学习经验交流会。预习是课后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主要依托。在课改中,教师应该定期评选“预习高手”或“预习能手”,让预习效果、方法俱佳的同学得到大家的关注,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与样板。借助预习经验交流会,预习方法研讨会等活动来提高课前预习效果,是课后学习活动不断优化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闻待.杜郎口“高效课堂”的效率性特征[J].上海教育科研,2009(9).

[2][3]陈杰.高效课堂读解的六个维度[J].江苏教育研究,2010(35).

[4]迟学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文化思考与行动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5][6]王敏勤.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J].人民教育,2010(6).

[7]学荣.“学做导合一”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8]齐营营,刘先志.“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5).

On the Roadmap of Effective Class Refor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Class"

LONG Bao-xi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nxi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