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效课堂内容

高效课堂内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7 16:38:59

高效课堂内容

高效课堂内容篇(1)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拓展课堂内容 调整课程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立足课程本身,根据教学需要,使语文课程与学生体验、与其他学科、与现实生活、与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相联系,适当拓展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课程内容与学生体验相联系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由专制走向民主,从教师走向学生,也从文本的课堂走向体验的课堂。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着眼点之一,让学生在体验中以自己的经历和心理去感受、理解事物,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中涉及学生的生活体验因素。如学习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让学生借鉴“诗人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想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某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学习课文《风筝》,就“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一句进行拓展: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学习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方式?

二、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课程均为基础课程,其中筛选的也都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科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引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使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知识渗透、补充进来,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更丰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最终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如学习课文《落日的幻觉》,在学生了解到落日出乎预料的景象而好奇心正浓时,引导他们尝试用物理、生物学科光线散射、折射和眼睛叠合效应等相关知识解释“落日扁现象”。学习课文《曹刿论战》,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回顾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比较分析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学习课文《看云识天气》,让学生利用课文介绍的知识,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

三、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现实生活多姿多彩、有滋有味。语文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并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生活。语文教学也应该回归生活,返璞归真,通过还原、复制、再现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解读、分析、思考现实生活,从而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如学习课文《变脸》:水上漂认为“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狗娃也说“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可以说,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让学生联系所见所闻,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习课文《故乡》,在理解“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时,让学生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段作文。学习课文《变色龙》: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则是讨好权贵、奴颜婢膝,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人物吗?讲一讲,和同学分享。

四、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相联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积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语文学科不仅要担负人文精神的教育,还要承担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任务,同时语文课程内容凝聚着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精神。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自己要具有这种精神,而且要善于将这种精神渗透在教学中,渗透到学生心里。如学习课文《奇妙的克隆》,在学生认识了克隆的概念、实验过程,以及克隆这一成果开始造福于人类后,引导他们查找、列举、说明、展示其他科学前沿的新兴生物技术。学习课文《中国石拱桥》: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各种各样的桥,新中国成立后,各色桥梁更如雨后春笋涌现,从公路桥到铁路桥,从平面桥到立交桥,从独拱石桥到双曲拱桥,从传统石拱桥到钢筋混凝土拱桥,等等。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学习课文《月亮上的足迹》,让学生体会登月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的喜悦,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登月成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无疑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对人类科学研究、开发利用月球具有重要意义。但高科技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当今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世界诸多国家还竞相“冲击”月球,发展太空技术,甚至大肆发展太空武器。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五、课程内容与自然环境相联系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上,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共生共存的。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初中语文教材入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山水风光篇目,同时编入了许多反映动、植物与人的关系的文章,是教师启迪学生赏析自然美、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百科全书。如学习课文《那树》: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学习课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文章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湖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学习课文《春》:文章最后三段把春天描写成“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高效课堂内容篇(2)

【论文摘 要】 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特点,以“工农武装割据”内容为例,探讨了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和课堂设计问题,主张把握整体特征,加强学习内容整合,重视课堂讨论和总结,重在指导学生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如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由原来的通史体例转变为现在的模块专题式体例。新体例既有明显的优势,如可以对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沿革,有一条比较清晰线索,对某些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和比较深刻的探讨;然而这样的体例也有弊端,如淡化了历史学科的两个基本特性:时序性和全面性,即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不明确,同时全面性也比较差,往往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所以,我认为:历史教师所持的教材观、处理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的方式等,都将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效果。新的历史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师带来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真正摆脱“教教材”模式,思考怎样去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适当的进行取、舍、增。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

师生双方都必须在“教材内容的整合”上下功夫。历史教材内容的整合就是指打乱教材内容原有的编排顺序和知识体系,抓住若干历史基本主题,依据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组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并形成新的学习内容体系的过程。这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宏观历史,又便于学生加深对具体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这一对教材内容再加工过程,就是学生历史思维品质和各种能力的生成过程,也就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落到了实处,也教给了学生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内容事半功倍。整合教材还使复习的角度和内容有别于新授课,可以有效避免雷同与重复,可以产生对学生的“新异刺激”,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

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重新整合教材,便于教师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大胆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总结复习。

例如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中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这一内容,我们可以贯彻“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方法进行整合设计:

一、总体地位特征

本课内容是半殖民地本封建中国如何寻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的核心内容,上承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何去何从,下启中国民主革命开始走上正确发展道路,不断走向胜利,最终成功。是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与民主政治这一历史任务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一次至关重要的探索。

二、具体的学习内容整合

1、围绕“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挽救革命,探索革命发展道路的?结果怎样?”这个问题,从宏观上把握这部分内容。

提供相关史料,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完成,最后达成以下共识。

军事上: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

政治上:八七会议,纠正错误,制定正确方针。

理论上: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实践上:建立和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结果:革命星火燎原,重新高涨。

2、抓住“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这一中心问题,依照“实践理论实践发展”的思路进行学习,即城市武装起义失败了,怎么办?(反思)毛泽东率先到井冈山发展,并总结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发展。这样从宏观上系统、完整地把握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探索过程,掌握教材内容;然后再从微观上掌握具体细节。把根据地的建设可以整合为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经济建设,形成全局意识,进而掌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3、学生阅读课本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相关内容,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武装起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说明中共坚持什么革命道路?结果怎样?你有何认识?

4、在发动武装起义的同时,中共是如何解决政治路线问题的?

学生阅读教材,具体掌握八七会议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三、学生讨论

在八七会议上中共是否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1、学习提示:八七会议确立开展土地革命是为了配合夺取城市的斗争,而秋收起义只是在秋收时节发动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同时,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路线。

2、《秋收暴动歌》(节录):“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

有人说秋收起义失败了,有人说成功了,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一种答案:这句歌词不符合历史史实。因为起义军攻打长沙严重受挫。

第二种答案:这句歌词含义正确。因为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引导学生用辩证法的观点认识毛泽东把革命的进攻与退却的成功结合;认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重大意义。

3、补充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三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学生合作解决以下问题:毛泽东提出了什么思想理论?论述了中国革命应走的正确道路是什么?走这样革命道路的原因条件是什么?(既这样的革命道路为什么能走得通?)这一光辉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4、理论的伟大在于指导实践。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革命形势高涨。补充《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结合教材内容,学生概括革命高涨的表现。

学生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是,为什么要开展土地革命?答案整理为: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有力保障。

四、课堂小结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并在八七会议上制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也预示着中国革命的转移。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并迅速发展,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形成了对峙局面,中国革命在此高涨。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贯彻“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内容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6―0077―01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为指导思想,突出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把音乐课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评价音乐美的过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音乐课程由六大模块组成,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大模块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同模块间的内容相互渗透,其作用相辅相成。六个模块从不同侧面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合起来成为一个学科整体,共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服务。音乐被列入艺术学科这一学习领域,包括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并根据课程方案规定可以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本文通过对音乐课程改革内容的详细解读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 重新定位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音乐课程定位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2. 转变音乐课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音乐课教师单项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提倡体验、模仿、探索、合作及综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模仿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音乐。

3. 探索创造性发展的实现途径。音乐凭声音的动感造型,能使人的生理与心理产生感应,并诱发人的联想,活跃人的形象思维,启发人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有益于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

4. 丰富了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这次音乐课程改革强调音乐与自然、与社会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熟悉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并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扩展文化视野,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

5. 改革并完善了音乐课程评价机制。这次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三个层次。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测评、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等形式,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淡化和摒弃排序、筛选等做法。

二、改革应带来的相应变化

中学音乐课程改革必然会促使学生、教师及其学校观念上的更新。作为中学音乐教师,笔者认为需要树立以下观念。

1. 音乐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知道训斥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观,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多加鼓励、予以引导,培养他们“听”的艺术,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要根据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衡量教学效果也应以全体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程度为标准。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全体学生必须做到一视同仁,以同样的热情关怀每一个学生,其中包括那些学习基础差、音乐能力有缺陷的学生。

高效课堂内容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作业;作业设计;有效性

高中生物课堂作业,是及时消化课堂内容,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课堂作业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课成果以及学生的听课效果如何。同时,课堂作业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生物知识,把不理解的知识及时找到,向教师询问。因此,课堂作业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紧联系课堂的内容,还可以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设定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课堂作业要根据课堂的方向进行设计,不能偏离授课的重点、难点内容,也不能忽略基础知识。

一、明确有效课堂作业的标准,把握设计导向

提高生物课堂作业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有效性的标准。有效性是在投入精力、时间和体力最少的情况下,得到的效果最明显。体现在生物课堂作业上,也就是需要课堂作业的内容安排最合理,让学生通过最少的题目,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掌握生物课堂内容。因此,明确了生物课堂作业的有效性标准以后,就可以把握课堂作业的设计方向和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效果。

二、提高课堂作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保障课堂作业时间

课堂作业主要是为了巩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同时可以发现生物知识中不理解的问题,并且通过教师的讲解及时解决。因此,课堂作业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所以要提高对生物课堂作业的重视。并且在生物课堂中,要为课堂作业留有一定的时间,能够让学生通过课堂作业及时消化有关的生物知识,因此要保障课堂作业的时间。

三、课堂作业的内容和难易程度设定要注意循序性

教师在讲解生物课内容的时候,知识点会有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基础知识,但是对于重点、难点的知识,掌握和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因此,需要对生物课堂作业的内容按照难易程度进行设定,同时要注意知识点的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逐渐掌握知识点。比如,在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中,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节课,它是生物课重点内容,也是考试重点内容,尤其是其中的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图,以及其中的染色的复制和分裂,是考试的重点。这节课想要学生精准地分辨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以及分类的每一个时期,就需要学生掌握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分类的时期和过程的特点。因此,生物课堂作业的内容安排,首先要从基础的染色体配对设置题目,然后逐渐涉及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分裂的过程。只有从基础开始,才能掌握生物知识。

四、关注学生的差异,丰富课堂作业的多样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材施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差异,设定略微不同的课堂作业,让课堂作业的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多样性,开拓学生的视野。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同,设置不同的课堂作业。让课堂作业多样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生物课堂知识的掌握。

五、保证课堂作业要和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并且有层次性

课堂作业是巩固学生掌握的生物知识,因此必须和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要保障课堂作业内容的设定要有层次性。课堂作业的内容安排要有层次性,也就是每一部分涉及的生物知识都要合理地安排。比如,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中,《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这两节课的知识,在安排课堂作业的时候,就需要有层次性。尤其是讲《染色体变异》这节课,会涉及《基因突变和重组》里面的内容,因此要合理有效地把两节课的内容安排在课堂作业里面,并且要有层次性。

我国高中生物学是高考的重点科目,其中涉及的生物知识也是比较难,因此想要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牢固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就要安排课堂作业,对课堂作业的内容要求和层次安排也需要重视。生物课堂作业除了要和生物知识联系在一起,基础知识不能减少以外,还要合理地安排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作业的难易程度和内容的合理科学的安排,都会影响到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影响到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内容篇(5)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堂;策略

一、普通高校高效体育课堂的定义及内涵

普通高校高效体育课堂主要是指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能够充分认识和利用高校大学生在认知、学习能力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方面的活动,从而使学生通过体育课堂学习,在体育认知以及身心健康上得到最大化发展效果的教学课程形式。

高效课堂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两个方面。首先,课堂效率的最大化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内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其次,课堂效益的最优化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教育的积极程度。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品质等方面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二、构建普通高校高效体育课堂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因素。学生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最终的受益者,同时也是评价体育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在高效体育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主动的思考,积极的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只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只有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更好的发展了身心健康,才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所谓的高效体育课堂是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积极的思考、主动的学习的课堂,是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的课堂。

(二)教师因素。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积极的参与,认真的组织。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专研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的组织好体育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来确保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并且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三)其它体育教学环境因素。体育课堂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首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有良好的场地器材设施。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场地器材设施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其次,体育课堂教学还需要良好的天气和温度。体育课堂教学和其它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区间就是需要身体练习,并且很多体育课都需要在室外进行教学,因此,学生对于天气已经温度的依赖比较大。太热、太冷或者刮风下雨有又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构建高校高效体育课堂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在体育教学课堂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育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体育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可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任,从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规范教学内容。其次,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那种灌输式教学方式,从教学的主宰变成教学的引导者,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注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充分锻炼和自我发展的舞台。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最终能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习惯。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校的教学环境情况,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又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教学内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开设更多的选修课,例如羽毛球、网球、游泳、跆拳道等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项目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在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性质,合理的安排练习内容发展学生的身体能力、技战术能力以及心智能力。

(三)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育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但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体育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情况并结合教师个人的特长和教学风格进行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对某一个技术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单一教学方法,也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搭配教学,但最终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四)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者,只有学生自己具有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愿望才能在教学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这种愿望反应到教学中就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特性以及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要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转变教学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五)以优化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来布置场地器材。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对于优化体育课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体育场地设施的布置和安排,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设施,并创造适合课堂教学的高效课堂环境。如在遇到场地器材不足时,教师可以发挥想象能力,可以自制体育器材,或者根据课堂内容的要求,充分挖掘器材的各种玩法,提高课堂效果。

四、结语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学习或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境、场地器材设施等,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科学的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效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内容篇(6)

关键词:高效课堂;新课堂;改革;线路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1-0005-07

一、“新课堂”的崭新形态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能够肩负起“节能减耗、增效高效”使命的新课堂形态是多样化的。其中,有四种课堂形态值得教师关注,它们分别是:基于学生潜力挖掘的“高级课堂”、基于教学重点巡回再现的“循环课堂”、基于元认知学习的“元级课堂”与基于思维导图学习的“深度课堂”。

(一)基于学生潜力挖掘的“高级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书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即所谓“双基”,其目标点是保底式的,把《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教学任务奉若神明,教学的最终效果难以突破既定的知识技能圈层,教学活动只能徘徊在学生的低级认知层次中,如感知、理解、记忆等水平上;新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后对既有知识技能教学要求范围的突破,试图以法定知识、技能的教学为基础,用它们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整个教学突破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限制,让学生获得额外的收获与惊喜,让他们在思维、想象、创造、批判等高级认知能力上获得发展。这种课堂是致力于释放学生潜能、培养学生高级智能、深度开掘学生智慧“矿藏”的高级课堂。

(二)基于教学重点巡回再现的“循环课堂”

增加核心知识在课堂中的呈现频次,让教学重点内容与学生循环会面,是当代高效课堂改革实现增效目标的重要经验。在杜郎口中学,“六次循环——学案预习是一次,小组内部交流是一次,小组展示准备是一次,小组展示是一次”[1]不失为课堂增效的内在秘密,教师应该从中获得启迪。在新课堂改革中,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课堂形态是循环课堂。在传统课堂中,课堂教学是时间性、线性的,所有教学内容都分布在教学时间之轴上,教学活动单周期进行,教学重点知识在课堂中的呈现次数受限;在新课堂中,教师要借助于核心知识导图这一课堂教学内容骨架来增加核心知识的呈现频度,努力在课堂上复制、重现大量“核心知识导图”的翻版形式,并嵌入到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上去。在每个教学环节,如课外自主学习环节、小组研讨环节、教师点拨环节、查漏补缺环节、课堂小结环节、课外作业环节中,教师都要让学生在心中、脑中再现一次教学重点知识脑图,提高核心知识的再现频率,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效能不断飙升。正如有学者所言,“评判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应从以下六个‘度’考量,即效度、广度、密度、深度、自觉度、适切度”[2],循环课堂是解决知识点呈现密度,增加课堂容量的有效举措。

(三)基于元认知学习的“元级课堂”

课堂教学效能最优化的另一手段是实施反身教学,即让学生教师化、编者化,带着原创者、讲授者的心态与意图去学习,以反思、批判的眼光对待学习活动。所谓学生教师化,就是让学生在充当教师助理、“小先生”、学科长、小组长等角色中站在教师的角度、立场上去学习,让学生潜入到元认知层面。这种反身学习法自然是一种最高效的学习,它有助于学生担当起学习的责任,监控、把握自我的学习活动,自觉改进学习方式、观念、思路。所谓学生编者化,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去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目的、心思,深入到教材文本的背后,与教材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实现对教材的追本溯源式的学习。显然,这种学习活动也带有元认知的成分,它能够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活动自主化与自控化,属于一种将元学习与知识学习融为一体的课堂学习新形态,故以这种学习活动为支撑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元级课堂”。

(四)基于思维导图学习的“深度课堂”

课堂的深度取决于师生对学习内容吃透的层次与水平,取决于课堂讨论深化的程度。“信息量、训练量要达到一定的浓度”[3]方能刺激学生的认知发展。一般而言,课堂教学往往是在两个层次上展开的,一个是对教材内容的浅显认知,一个是对教材背后知识架构的深刻理解。前一层次集中体现为让学生读懂教材,而后一层次则体现为让学生读透教材,将教材文本分解为一系列的零散知识点,再按照知识点间的逻辑、意义关联进行重新组装。要实现第二教学层次的目标,教师就需要借助思维导图,清晰把握课堂知识的“基本结构”。在新课堂中,教师不仅可以按照知识导图来备课、授课,来设计作业,还可以让学生用知识导图来做笔记,进行课堂小结,组织课堂效能检测等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突破字义理解层次,达到对课堂教学的深层构架。“深度课堂”正是在核心知识导图的配合下实现的,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把利剑。

二、新课堂创建的实践切入点

理念、思路毕竟具有主观性,含有一定的假想、想象、想当然的成分,将之适用于具体的课堂语境与教师身上,形成操作化、现实性的课改实践与行动路线,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考察课堂是否高效要关注三个维度:一是高的目标达成度,二是优化的达成路径,三是积极的学习愿望。”[4]路径选择对新课堂创建而言同样意义重要。要将新课堂形态付诸实践,教师需要具备多样化的智慧,尤其是要善于统筹课改的关键链环,践行“课前、课中、课外”一体化统筹的课改理念。为此,找准新课堂理念行动化转变的抓手,找到课堂改革的施力点,是力促课改成功的必由之路。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我们应从改革重点领域的确定、课改辅工具的引入与课堂效能测评工具的研发等三方面入手来勾画课堂改革的具体行动路线,使新课堂理念课有形化、具体化,藉此提高教师的课改执行力。

(一)关注质量形成关键链环,确定课改重点领域

高效课堂改革的三个重点链环是课前设计、课中实施与课后作业布置。简言之,高效设计、高效教学、高效作业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三个行动切入点,是把教学活动引向高效优质的三个抓手。高效课堂改革是校内外、课内外协力协同的一体化过程,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这是水平和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5]换个角度看,课堂教学效能的提高是三大教学活动,即“学”、“教”与“练”密切协作、有机配合的过程,在上述三个环节中如何实现三者间的协作尤为关键。在新课堂创建中,三个课改领域各有侧重点:课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以教师导学为主,课后以学生练习为主。分别掌控这三个教学环节质量的纽带是:课前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导学问题设计、课堂教师的教学组织与导学活动以及课后教师的作业设计与学生练习效度。把高效课堂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这三个环节中去,努力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最优化与实效化,是课改环环紧扣、步步见效、直逼目标点的实践路径。

(二)研发助学新工具,打造课堂改革脚手架

引入辅学新工具,努力实现导学目标,构筑学生自主学习轨道,是促进课改增效目标达成的另一重要实践路径。在新课堂创建中,我们将着力引导师生共同开发“一图三单”,为高效课堂改革提供垫脚石与脚手架。所谓“一图三单”,即核心知识导图与学习目标清单、学习问题单、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单。

核心知识导图是基于脑图绘制原理,以单元课程内容中的核心知识为基本元素,以核心知识间的逻辑、思维、认知关联为线路,模拟神经结构图的组织方式绘制而成的一种教学导视图、教学内容结构图或学习线路图。

学习目标清单是单位教学活动,如课时教学、一课教学、一单元教学等的具体活动目标,它是检测教学效能达成度的直接工具,是效能检测环节的命题蓝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航标。尽可能具体化、可量化、精确化是高效课堂目标清单的必需特征。

学习问题单是新课堂的重要导学工具,是学生预先学习教学内容的指南,是激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引线,是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图。从来源看,学生学习问题由学生生成问题与教师预设问题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师生开展教学对话、展开教学实践、落实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教师对这些问题评估后,将之划分为由易到难三个等级的学习问题,将较难层次的学习问题作为课堂点拨的对象,将中等难度问题作为群学的对象,将容易问题作为独学的对象,整个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才可能大大增强。

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单是显化课堂教学活动效能,开展教学反馈,刺激教学热情,保证教学活动的必要动能的重要工具,是高效课堂的特色助学工具。课时学习效果检测表格、学生课堂表现亮点点评表、学生课堂自编习题等都是学生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单的常见形式。

在新课堂创建中,上述四个“图单”在相互配合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助学功能:核心知识导图是教师解剖教材的手术刀,是教学整体设计的指南针、导航仪与直观图,是防止教学偏离重点的“防火墙”,是现代板书与学生笔记的最佳替代品,是精化、简化教学活动的一把利器;学习目标清单是师生直击教学靶心、过滤教学垃圾、规划学习活动的工具,是凝聚学生的学习精力、聚焦教学目标点的有力“小工具”;学习问题单是实现学生学习活动自助化、自主化、自控化的学习新工具,是教师的主要导学工具,是学生设计自学线路的路标,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单是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正能量、学习力度的“加油站”,是记录学生学习中的“兴奋点”与成功点,让课堂教学效能持续增力的课改工具,利用好这一工具能够真正实现“陈述型教学”向“挖潜型教学”的飞跃。

(三)运用全新课堂评价工具,落实高效课堂改革目标

课堂教学效能的准确监控需要一系列科学评价工具,它们是实现课堂教学永续高效、持续增效的必要条件。基于新课堂变革的需要,我们在课改推进中需要研发三类课堂效能评价新工具,即基于“零负担高质量”理念的教学质量短效评价体系、基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监测的时效性评价工具与基于学生学习喜欢度监测的长效评价工具。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能,教师必须从三个方面来努力,即确保自己的课内整体教学效能完全达到,确保自己课内各环节的教学效能依次达到,确保自己的教学真正产生助学增效的功能。要达到这些课改目标,新课堂就应该开发上述评价工具,引导学生在低负担、高动力、高热情的水平上达到高效课堂改革的各级目标。简言之,如果教师的教学效能不是教师在课内取得的,那么这种课堂教学可能是无效率、高成本的,是以学生课外生活时间的牺牲为代价的,它不能证明教师课堂教学追求高效的目标实现。或者说,该堂课达到的只是一种“假效果”,“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6]才是高效课堂改革追求的“真效”;如果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不能得到即时回馈与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成就感无法得到激励,这种教学即便是有效也难以继续前行,毕竟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能是高效课堂效能延伸的生命线;如果教师不清楚自己教学对学习者的吸引力大小,不知道他们喜欢与否,课堂教学同样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即参与的广度、深度与频度,真正有效的课堂难以实现。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我们认为:新课堂创建中必须加大上述评价工具的研发,为新课堂效能的显化、调控、强化提供有力的评价支持。

三、微观课堂结构重构:

迈向“新课堂”的路线图

上述课改理念与工具为教师制订微观新课堂改革路线提供了线索与启示。所谓微观课堂,就是指教师所上的每一节课是新课堂改革的终端落脚点,是高效课堂改革的最底层改革工程。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所有整体改革思路与宏观改革蓝图都必须立足于一节节平实、深入、科学的课堂变革之上才能够最终落到实处、体现实效。我们认为:教师个人的微观新课堂改革工程主要涉及授课的三个主要环节,即课前、课堂与课后。对这三个环节进行分别改革,在每个环节上植入新课堂改革的理念与精神,构筑高效课堂改革的完整流程与循环,是教师个人新课堂创建实践的一般线路。

(一)课前

充分、深入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改革的首始环节,是构筑新课堂的基础链环。任何课改参与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必须在高效课堂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做好各项课前准备工作,如开发各种配套改革工具,分析透教学内容,设计相关授课预案等,以此为课改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准备的内容与要求是既相差异又直接关联的。

1.教师备课。

教师备课是课前准备活动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教师要做好以下各项授课准备工作,为课堂教学效能的提高做好铺垫。

绘制课时核心知识导图。结合课程标准,参考课改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内部构架,深入把握教学内容脉络,是教师绘制核心知识导图的第一步。之后,教师应抓住核心知识点,定位教学重难点,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网络状关联,并在知识脑图绘制原理的指导下,绘制出一课时、一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导图。这是开展高效课堂设计,准备高效学生预习问题单,科学分配教学时间,有序规划教学流程的基础性工作。一旦核心知识导图绘制完工,教师不仅吃透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也能做到胸有成竹,教学实现高效目标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大。

分配教学时间。教学时间分配虽然不是课堂结构优劣的根本指标,但也是课堂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参考指标。高效课堂的效能是教学效果与教学时间之间的比率,有限时间内能否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决定教学品质的重要参量。在新课堂试行期,我们建议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时间进行科学分配,努力形成各环节、各部分时间配置匀称的教学结构。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教师必须合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各知识点间的教学时间比例、核心知识与非核心知识之间的时间比例、知识技能教学与情意价值教学之间的时间比例、教与学之间的时间比例、讲与练之间的时间比例、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时间比例、有效学习与无效低效学习之间的时间比例、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之间的时间比例等等。整个时间分配的改进方向是:适度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有效学习、课内学习、核心知识学习、课堂练习在整个教学时间中的比重,力促学生课堂学习效能的最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化。

设计课时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分环节进行,环环紧扣、步步为营地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改革的重要策略。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改革理念设计出独具特色、进程科学、有序衔接且符合效率效能要求的授课环节,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路线图。教学环节设计的实质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一条高速轨道。因此,教学环节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梯度、跨度,达到让学习者拾级而上就能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设计效果。新课堂的根本特点是强调学生、学习、参与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毕竟“学生在‘做’中主动建构,在‘做’中主动发现,主动发展”[7]。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一定要突出学生学习活动,如展示、交流、研讨、探究、参演、练习、自学等。新课堂的教学环节设计要突出学生学习环节、学生互学环节、教师导学环节、师生研学环节,这些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能的关键点。

撰写课堂教学“简案”。在教学环节设计完成之后,教师应该考虑的是在每个环节上具体安排哪些教学活动,设计哪些教学内容,采取什么组织形式,运用什么教学方法等问题。把这些教学活动要素组织起来,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预案或方案。在新课堂创建中,我们认为:计划不如变化,计划跟不上变化。所以,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力求简单明了、简明扼要、清晰练达,让人一看就抓住主线,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内部构架一目了然。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简案”。教学简案的最大优点是不埋没主题,不冲淡教学主调,不增加冗余教学环节,所以非常适合基于核心知识脑图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符合简明课堂、瘦身课堂的精神追求。同时,教学简案也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创造,利用教学生成,便于对教学方案进行灵活调整,促进教学活动与学生学情、课堂情境之间动态调适与迅速契合。

制作学习目标清单。实践证明,清晰、具体、准确的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效能的保证,教师为学生制作学习目标清单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课前,教师应该基于核心知识脑图来确定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并尽可能使之指标化、表格化、数量化。譬如,授课后学生要能把握课文的主旨,要会运用所学知识点来解决实际问题,要能完成导学案后的自测题并达到一定分数以上,等等。学习目标清单设计制订完毕后,教师就有了教学、评价、测效的基本工具,就能让教学达到指点打点、直击靶心的效果。在学习目标清单制订时,教师一定要考虑三个标准:全面,即充分考虑让学生“学会、会学、想学”或“知识、能力、情意”等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生本,从学生角度来描述学习目标,便于学生自我检测、自我反馈、自我激励、自我调控;适度,学习目标刚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每个目标之间拉开合适的梯度,确保学生“能学会”、“能慢慢学会”。

制作“自主学习问题单”与“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新课堂创建的目的之一是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努力实现教学活动的自助化,为学生学习提供一道“自助餐”。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依托是研发“自主学习问题单”与“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所谓自主学习问题,就是教师对课时或单元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知识加以改编而形成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抓手,是引导学生自助式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引线或垫脚石;所谓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就是师生用以检测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效果效能的一系列题目,它是促使教学活动实现自学、自评、自控的依托。无论是自主学习问题单,还是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都要求教师遵循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确保每个问题、题目都具有一定的认知载荷或难度;二是问题、题目必须精选,要能够与学习目标清单之间形成大致对应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自主学习问题单与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才可能与教学目标密切关联,紧密围绕核心知识与技能、核心素质点展开。在制作问题单与检测题时,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典型考题与学生学习中自生的典型问题间的关系,努力将二者结合起来,提高问题单与检测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为了适应学生课前与课堂两个层次的学习需要,教师应该把自学效能检测题分为A、B两部分,A部分可以相对简单一些,用于学生开展课前学习效能的自助检测,B部分相对难一些,用于检测学生课中学习效能的达标检测。

2.学生备学。

与教师备教同步的是学生备学,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又一重要依托。学生备学效能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其一是有无科学的导学工具,其二是有无科学的学习程序,其三是有无科学的质量监控工具。为此,学生在备学中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首先,借助“学习问题单”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问题单开展自主学习,循序渐进地达成学习目标清单上的各项学习任务,是学生备学的基本思路,是学生针对核心知识展开的第一轮学习。对学生学习而言,学习问题单就是导航仪,就是领航员,教材就是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在学习问题单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就可能有条不紊地展开。当然,经过这一轮学习之后,学生不一定全部掌握预定学习任务,肯定还会有一些核心学习问题没有完全掌握,一些“学习难题”会随之生成。此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问题单上详细记载这些难题,以备课堂学习中将之提交给学习小组或教师。

其次,严格按照“阅读教材——尝试完成问题单——聚焦疑难问题”的程序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阅读教材是学生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的手段,适度增加阅读的深度、频度是学生顺利解决问题的前提。在阅读教材之后,学生应该尝试完成问题单,解决问题单中的简单知识点,对中度或有难度的知识点进行深度思考,即使无法解决,也要清楚疑惑在哪里,症结在哪里,以此来提高课堂听课的针对性。

最后,完成学习效能检测题,自助评估自己的学习程度。在学生完成自学问题单后,应该及时完成学习效能检测题的A部分,并在家长评阅配合下共同完成自学效能评估活动,确保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状态,知悉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在课堂学习中的听课重点,实现对自主学习状态的自我知悉、自我掌控。完成学习效能检测题之后最好要写出学习反思,记录学生在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以及学习过程方面的收获与体会,以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强化学习信心与学习动机。

(二)课堂

在充分的课前准备完成之后,课堂教学活动就变得轻松多了。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有两个:其一是学生群体合作学习易于开展,能够克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中的缺陷;其二是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教学进程与效能全部在师生的掌控下进行,学生学习结果能够得到及时评价。因此,课堂教学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成学习任务,确保学生学习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地达成最终教学目标。所以,作为高效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新课堂应该具有自身的结构、环节与样式。客观地讲,新课堂创建应该远离模式,与模式、套路之间适度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优质高效课堂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课堂,而是一次次的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的殿堂”[8]。换个角度看,课堂模式不一定全是病态的,只要利用得当,合理的课堂模式很可能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结构生成的基础框架。实际上,在高效课堂改革领域中,学者最反对的是固化模式、定型模式,而非创建模式、利用模式。在高效课堂改革中,临时性的课堂模式只是新课堂创建的垫脚石与起点,只是未来新课堂理念的雏形与草稿,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暂时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改雏形也只有在不断修整、完善、改进中才可能赢得广大教师的认可与接受。在课改中,我们建议中小学教师以以下课堂模式为起点来展开高效课堂改革的实践,这就是基于核心知识脑图的“七环教学模式”。我们可以认为:这一模式就是高效课堂创建的“起点模式”、“雏形模式”、“一般模式”,它是高效课堂改革者推进课改的切入点与起跑线。

(1)出示目标。

本环节的基本教学活动内容是: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清单,同时同步呈现本课时的核心知识脑图,让学生瞬间强化学习重点与预定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清晰的学习目标定向。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1分钟之内。

(2)自主学习。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让学生自读教材,生成自学问题,完善教师提供的学习问题清单,形成深入思考、同学讨论、教师点拨的对象。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5分钟之内,确保学生能够进一步吃透问题,清楚学习问题。

(3)合作学习。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组长领学、问题聚合、小组研讨、组内展示,解决简单问题,筛选疑难问题。在小组长或学科长的带领下,学生在组内交流学习中形成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解决掉一些简单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再次收集,形成本小组需要集体解决的优质问题,以备教师点拨之用。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5分钟之内。

(4)课堂展示。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由小组长负责,按照学习问题单顺序,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学习成果,提交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在每一次展示中坚持以一位组长展示为主、其他组长补充或纠错的形式进行,从各小组提供的问题中选择问题“并集”,公共学习问题减缩为一个问题,并将问题“并集”呈现在黑板或幻灯片上。在展示中给学生提供课堂陈述的固定格式,即“讨论中,我们组学会了哪些新知识”,“我们小组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懂”,“我们问题的关键环节是什么……”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10分钟之内。

(5)集中点拨。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教师在学生陈述的同时呈现教学内容框架或再次呈现核心知识导图,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或认知图式,引导学生抓住教学内容全景。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进行简明扼要地点拨,确保同学们顺利解决疑惑,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本部分也可以与第4环节结合起来进行,以融合教与学、问题展示与点拨,实现帮助学生释疑解难的目的。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15分钟之内。

(6)课堂归纳。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让学生或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及其学习结论,利用板书或PPT呈现学生的主要学习收获,集中呈现核心学习成果,强化重点教学内容。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3分钟之内。

(7)效能检测。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让学生完成学习效能检测题中的B部分,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掌握学习目标达成度,形成技能与能力,增加课堂练习比重,达到熟能生巧的教学目标。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6分钟之内。

上述环节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个“教学环”,如图1所示。

(三)课后

课后也是高效课堂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延伸教学效能、强化学习结果、校正学习误解、确保预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新课堂创建中,我们也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优化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效能。总而言之,新课堂创建中的学生课前预习成了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任务,事关高效课堂改革的全局。因此,课后作业量、课后练习内容必须严格控制,使之精化,确保课后作业改革良性推进。在课后作业改革中,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改革举措,以确保课后作业的质量与效能。

1.围绕核心知识设计或选择作业题。这是确保高效课堂改革抓住重点、有序推进的条件,也是压缩作业量、聚焦作业重点的必然选择。教师布置作业时,应精挑细选,力争精简高效。

2.引入分层作业布置理念,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作业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是差异性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手段。在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布置A、B、C三类作业,确保三类作业难度有梯次地加大,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作业任务提供条件。当然,在作业选择中,教师应该规定学生只有在稳操胜券地完成低层次作业的前提下才有资格完成更高难度作业,决不允许盲目追求作业的难度,决不随意高估学生的水平,产生揠苗助长的不良效应。分层次、有梯度的作业设计方案重在为学生个性化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作业能级提供一种备选项,构建一个学习竞争的平台。这也是分层作业布置理念的核心。

3.与家长签订作业选择契约。契约中双方可以约定:如果一段时间内学生学习成绩有进步,教师、家长可以允许学生选择最少量的作业,甚至由家长为孩子自主布置课时作业,也可让学生自己选择课外作业。这是实现作业设计最大程度地个性化的重要举措,是增加作业设计弹性、确保作业难度与学生水平高度契合的有效举措。在课改推进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意愿与家长要求为学生提供作业选择建议,但必须明确:学生作业把握的首席责任人是家长,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是作业选择的最终目的,是家长、学生、教师三方的共同作业目标。

4.定期评选“免检作业”,助推作业效能提高。对那些高质量的作业,教师应该及时授予“免检作业”或“抽检作业”称号,提高学生自己对作业质量的自我管理意识。免检作业评选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教师作业批阅任务,而是为了把作业质量管理的部分责任交给学生自己,培养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自主高效的作业管理模式。

5.定期评选“预习高手”,开展自主学习经验交流会。预习是课后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主要依托。在课改中,教师应该定期评选“预习高手”或“预习能手”,让预习效果、方法俱佳的同学得到大家的关注,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与样板。借助预习经验交流会,预习方法研讨会等活动来提高课前预习效果,是课后学习活动不断优化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闻待.杜郎口“高效课堂”的效率性特征[J].上海教育科研,2009(9).

[2][3]陈杰.高效课堂读解的六个维度[J].江苏教育研究,2010(35).

[4]迟学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文化思考与行动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5][6]王敏勤.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J].人民教育,2010(6).

[7]学荣.“学做导合一”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8]齐营营,刘先志.“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5).

On the Roadmap of Effective Class Refor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Class"

LONG Bao-xi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nxi Province)

高效课堂内容篇(7)

一、高容量课堂不等于高效课堂

高容量课堂只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与教学时间的比值达到最大化,而不是教师的教学内容的最大化。诚然,我们正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但课堂上传授多少知识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一味“对牛弹琴”式的教学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把教学内容浓缩到课堂之中,不占用学生课外时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满堂灌”的理由。有的教师为了增加课堂容量,不管有用无用,不分轻重主次,不论深浅难易,一股脑儿地向学生“狂灌”。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势必会减少师生互动,剥夺学生的思考时间。学生也会因为信息过于密集、芜杂,承受不住,接受不了,学起来囫囵吞枣,不消化。科学合理的启发诱导被野蛮原始的“满堂灌”所取代,对学生的“启发”异化为教师的“”。可见,过分加大容量的课堂实质上是无效课堂。

二、高强度课堂不同于高效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提问”承担着重大的责任,负有多种职责。如检查功能、提醒功能等等。新课改以后,有些教师为了洗脱“满堂灌”的嫌疑,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新意”,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当前,新课程下“满堂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二。其一表现为无疑而问,提出的问题零碎、简单、空泛、重复,从开始问到结束,其结果是课堂教学内容空洞,教学过程无聊。其二表现为频繁提问,不间歇地质疑,问题设计的难度和跨度都很大,每个问题都需要学生长时间的思考才有可能得到解决。由于“满堂问”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所以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甚至几乎没有思考的机会。“满堂问”取代“满堂灌”并不能代表课堂教学的进步,“满堂问”只会使问题重重,本身就是“问题课堂”。如此课堂谈不上高效,只能是无效课堂。

三、抓分课堂有别于高效课堂

当前教育模式仍然是应试教育,高考实质上就是学生应试技巧和解题能力的大比拼。要想学生在高考中获得较高的成绩,就必须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熟练程度。为此,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下海”,大搞题海战术;“磨练”,强化解题技巧训练。因而,高效课堂也被误认为是抓分课堂。除了解题能力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都被忽视了,学生被培训为超级解题机器。新课程理念下的素质教育要求在“会教”的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学”,能够自主学习,自主疑问,自主探究,从而促进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