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影视传播论文

影视传播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1 19:14:10

影视传播论文

影视传播论文篇(1)

【关键词】《非诚勿扰》 传媒文化 媒介传播 影响

《非诚勿扰》的走红

电视相亲类节目是在媒介激烈竞争压力下的新型产物,虽然它并非由中国媒体原创,但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却让该类节目的原产地美国的媒体《今日美国报》等都大为惊叹。“根据索福瑞71城市收视率最新统计,包括所有频道在内的所有节目,《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央视一套新闻联播,牢牢霸占着全国卫视所有上星节目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非诚勿扰》的收视率领先当周收视第二名将近180%。”①

《非诚勿扰》节目符合当下社会关于“剩男”“剩女”的话题,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并且成功运用了“视觉传播”效果,无论是节目内容的包装还是女嘉宾的形象上,都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度。《非诚勿扰》的游戏规则使得全场节目充满变数、伏笔重重,更增加了其收视率。此外,精准的“时尚、婚恋的真人秀”节目定位也让《非诚勿扰》高居收视榜首。当然这里也不能不提到的“话题”因素的重要作用,实际上,电视台频频制造的各种噱头正是这类节目火爆的最大理由。“拜金女”“富二代”等互相攻击的出位语言,在《非诚勿扰》里不止一次出现,而且甚至保持着较高的频率,这使得“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等大型网络讨论区内有大量针对该节目褒贬不一的发言,而且言辞同样犀利。即便如此,该节目依然能够“夺冠”,由此使得同行竞相羡慕、效仿。“从已播出的节目来看,一些处于弱势、低收入和长相一般的男嘉宾,其经济能力、容貌、职业和社会地位等无不成为女嘉宾的调侃对象。一些节目中明显表现出嫌贫爱富、轻视普通劳动阶层的不良现象。”很多话语“体现出了80后青年对感情处理的直接而粗暴,甚至是不负责任。”②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阐述了这样的两个观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出现会使一切文化变成附庸甚至消失,而这种消失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电视无法延伸或扩展文字文化,相反,电视只能攻击文字文化” 。③如今,在由“看图时代”向“读图时代”演变的背景之下,“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是对电视可以将任何文化都具象、直观、浅显地呈现的一种肯定。”④当代电视传媒作为一种文化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视觉文化的转向使得传媒文化形成了视觉霸权,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尼尔・波兹曼的理论。“尽管传媒文化方式多样,但从当展来看,有一个明显的‘视觉文化转向’―― 视觉性成为传媒最为有力的手段,以至于视觉性压倒了其他因素或形态成为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主因’(dorninam)。”⑤

传媒文化(Media Culture)指因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显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与大众传播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大众传播影响着传媒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传媒文化也深刻地影响大众传播思想与传播方式等。尼克・斯蒂文森说,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传播本身就属于文化范畴,媒介就是文化的产物。有了文化,就需要传播;文化越繁荣,传媒越发达,传媒文化越繁盛。传媒文化(Media Cultures)这个概念最能反映传媒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大众媒介对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巨大影响,同时表明传媒自身也构成一种文化系统。⑥

传媒文化对电视媒介的影响

传媒文化对电视媒介的传播形式及传播内容的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视觉文化突出,电视媒介注重“形象包装”。现在,无论是图书、杂志和报纸等传统的印刷传媒,还是电视传播媒介,甚至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正在遭遇着“视觉的征服”。当“读图时代”到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图像侵入了传统上以文字为主的印刷物世界,也正因为“视觉至上”原则,电视和网络等传播媒介以超凡的色彩和夸张的布局来争取更多的受众。《非诚勿扰》节目中的“形象包装”充分体现了视觉文化的转向对电视媒介的巨大影响。节目的包装非常精心细致,不论是现场整体的环境氛围、灯光服装、化妆以及道具,还是节目的背景音乐、节奏控制等等,都尽量与节目的目标受众“时尚的年轻群体”贴近。同时节目参与者的装束也十分靓丽养眼、打扮时髦前卫、表现大胆奔放,多位平面模特的加盟更在无形中为节目创造了较多的看点与卖点。

我们甚至可以亳不夸张地说,电视传媒如果缺少视觉冲击力,同时又面临互动式新兴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将会立即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电视传媒越来越追求视觉奇观的效果。今日电视传媒的视觉性高低可以说是传媒影响力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当代传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种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视觉性或视觉资源的竞争。将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核心竞争称之为“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上的竞争,乃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较之于其他媒体,当今的传媒奇观,一方面体现为视觉性压倒其他要素,视觉的诱惑和追求上升到首位,因而很容易压制受众自觉的理性批判和思考;另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吸引眼球的视觉效果,因此传媒内容本身也日益碎片化和平面化,难免会挤压了传媒内容生产的文化意蕴和思想深度。⑦

第二,传媒文化促使电视媒介商业化与娱乐化。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传媒文化的繁荣程度。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不得不把评判权完全交给了作为消费者的受众,至此,为了讨得广大消费者的欢心,传媒文化不得不将电视媒介推向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道路。

《非诚勿扰》以夺得收视排名第一为目标,娱乐自己、娱乐大众为手段,全然不顾由节目内容而引发的各类争议。看过几期节目的观众都会发现,每一期节目几乎都会“精心”设计一个话题,或与金钱有关,或与道德有关。比如,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宝马女”,牵一下手要20万的“拜金女”,甚至是因出言不逊、不可一世,招致所有女嘉宾及现场调解员乐嘉“攻击”的“富二代”,明明条件很好,却迟迟不肯速配下台的女嘉宾,这些都会成为受众攻击的看点。诚然,为讨好消费者,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是一个主要的目的。于是,受众想要什么,《非诚勿扰》就做出来什么,美女,金钱等社会上热议的话题毫不加回避直接讨论,虽然收视率提高了,但是对广大受众的误导与错误的价值观的宣传,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也是传媒文化娱乐化的巨大弊端,它削弱了传媒文化的深刻性,导致其日益趋向浅显低俗的娱乐化,并颠覆了现存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第三,传媒文化激发了受众“偷窥欲”。《非诚勿扰》节目在激发受众“偷窥欲”上做了很好的处理,甚至可以说,该节目的火爆也归功于敢于暴露男女嘉宾的隐私。将功利主义裸地摆放在公众面前,对自己交过女友的数目坦然暴露给公众,得益于受众对隐私的好奇,由此《非诚勿扰》超越了多数电视传媒节目,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副教授于德山认为,真人秀改变了大众对隐私和自我表达的态度。事实上观众和真人秀节目的关系远比一般节目复杂,他们收看并不是因为某个角色是行为模范,而是因为彻头彻尾的娱乐性,这种娱乐性的深层含义是:真人秀节目迎合了人性中坏的成分,尖锐丑陋,喜欢看人出丑。”⑧《非诚勿扰》的制作人王刚也承认,其实只是借着婚恋交友的名义,节目的实质还是真人秀。

如今为了提高自身的商业价值,报纸和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介,将各种花边新闻和明星轶事作为“卖点”;在电视节目中,更是毫无限制地暴露被采访者的私生活,以吸引受众;在互联网中,个人日记更是被搬上博客以曝光个人隐私作为增加点击率的筹码,等等。当代传媒高度娱乐化,越是奇异、刺激和耸人听闻的私人素材,就越有传媒的商业价值。然而却因为中国的传媒立法尚不健全,以至于导致了传媒对私人生活的窥探,进而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传媒伦理问题。

在这个“快餐化”与“物质化”高度盛行的时代,相亲类节目只是顺应浮躁的环境而滋生的产物。传媒文化对电视传播节目的影响也绝非仅限于以上三点,更多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作者单位分别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经济学院)

注释

①《非诚勿扰》baike.省略/view/1664023.htm?fr=ala0_1。

②王彩平:“‘热相亲’的冷思考――兼论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实践》,2010年第6期。

③[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4、110页。

④江月英,贺莉娅:“真人秀节目的‘怪胎’:电视相亲类节目――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例”,《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第4期。

⑤⑦周宪:“传媒文化:做什么与怎么做”,《学术月刊》,2010年第3期。

影视传播论文篇(2)

[关键词]中国电影;好莱坞电影;跨文化传播;传播策略

华语电影《卧虎藏龙》的成功,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起到了推动与示范效应,它的艺术美征服了海外观众,反映的文化价值观赢得了理解与共鸣。中国电影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继《卧虎藏龙》之后,大陆影片《英雄》《无极》《夜宴》等也成功打入海外市场,得到海外观众喜爱,满足了他们的娱乐消费需求。由于中外文化和审美认知习惯不同,面对喜欢创新和艺术多样性的西方观众,如何让中国电影跨越文化障碍,源源不断地进入国外市场,得到他们的持久喜爱,从而扩大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我国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提高我国电影跨文化传播能力乃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需要探讨我国电影的题材、生产方式以及传播策略。中国电影能否受海外观众喜爱,大概取决于电影类型、文化主题、艺术风格、传播策略等几个因素。好莱坞电影风靡世界,约占全球电影市场份额的70%,研究好莱坞影片的题材选择、主题表达以及制作特点与营销模式,或许对中国电影进军海外市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好莱坞电影模式分析

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是表现爱、生存与死亡,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人和社会对爱、生存与死亡的态度,惩恶扬善。纵观好莱坞电影,虽非全部精品,但它们往往集观赏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于一体。不论什么样的题材和艺术风格,其电影饱含人文情怀,多样化的电影类型反映的主题是爱、正义、人性。具体来讲,好莱坞电影有三个特点。

(一)借用题材阐述美国价值观

美国建国历史不长,文化资源相对有限,电影文化的发展使之文化题材数量不断减少。

为使题材多样化,以适应国内多民族观众的文化背景与需求,同时也为美国电影进入国外市场营造文化共鸣和亲近感,好莱坞一直借用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题材,或者移植别国的地理文化场景,制造出好莱坞风格的电影。这些电影挖掘人性中超越文化、民族和政治的人类共有的心理需求:亲情,爱情,自由平等,自我价值实现等要素,注入借用的他者文化素材中,演绎美国的文化价值观。

(二)创新至上

创新是美国文化的基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讲求自立和创新,崇尚变化和差异。”美国文化的创新传统加上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使得其电影富于想象,鄙视模仿与跟风,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风格。“在美国和欧洲,人们普遍认为媒介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是创造力。”美国电影的创新与多样性反映在题材创新、类型创新、情节设计创新、制作技术创新,不落窠臼。从题材上看,好莱坞电影百花齐放,地域上有国内外的;时间上有历史、现代、未来的;空间上有陆地、海洋、太空、地下的;人物上有科学家、艺术家、流浪汉、匪徒、儿童、动物等。从类型上看,有创业、爱情、励志、传记、伦理、武侠、战争、灾难、探险、侦探、科幻等。风格上有严肃哲思的,又有诙谐抒情的,悲喜传奇荒诞多种多样。同是科幻题材,既有关于太空、魔幻、机器人、高级武器的,又有关于病毒、基因变异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观众的欣赏口味在变,编剧导演的艺术追求也始终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三)成熟的产业化模式

美国电影产业是大工业化生产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市场化程度高,电影立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电影衍生产品发达。生产发行和放映的利益协调处理,编剧导演演员的利益合理协商。影片广告宣传力度大,市场竞争有序。斯皮尔伯格说,支持美国电影征战天下的是其先进的产业理念、雄厚的资本、强大的媒体影响力,特别是其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总之可以说,好莱坞电影的不断创新、它的娱乐性、它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观和电影体制这些因素共同成就了美国电影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

我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探讨

由于文化差异会导致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损失,或说折扣,编剧和导演在电影制作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传播知识,适当考虑不同文化的地域环境、、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审美认知等因素,采取顺应目标观众的策略,适当变通电影的主题表达和故事的叙述方式,以得到海外观众的理解与认同,达到意义上的共享。我国电影尤其需要以多样化的题材,诠释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并且让它能够融合中西文化,得到海外观众的理解与认同,有利于扩大电影与文化的传播。此处的“顺应”指“适应”“学习借鉴”之意。为了让西方观众持久喜爱中国电影和文化,扩大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效度,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具体来说,就是精心选择文化视角,艺术上以国际化方式表达,顺应海外受众的审美认知习惯,在故事、表演、拍摄手法方面不断创新,同时拓宽渠道,积极搭建平台,帮助电影海外传播。

(一) 审美认知顺应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受众的接受能力取决于他们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个人性格等因素。也就是说,电影选择的题材与所表现的主题以及拍摄策略需要考虑受众的欣赏水平和期待视野。一般来说,受众“倾向于喜欢与自身审美期待一致、自然人性单纯直观、沉淀了自身情感体验、易于诱发和满足自然人性和欲望”的艺术。因为东西方思维方式与审美认知有别,电影需要创作亲近性版本,选择受众容易接受的审美心理模式来表达和拍摄,获得认同和共鸣。《2012》在中国放映时,美国人把影片中长城倒塌的一幕删掉了,他们考虑了我们的接受心理。从西方审美习惯来看,电影叙事注重情感铺垫,矛盾冲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以人性打动观众。如果是科幻片,故事可以根据少量事实,尽情发挥想象;但如果是历史片,就尽量尊重史实,不戏说,不穿越,西方人不喜欢“玩弄”历史。否则,他们会看不懂我国电影,或者会遭到误导,对中华文化产生疑问。另外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习惯不被认同,如公共场所缺少秩序,公德心不够,山寨模仿成风,铺张浪费严重,等等,电影应当尽量回避表现这些现象,以免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损失。

(二)艺术创新

西方文化极其推崇创新,鄙视模仿与雷同。我国电影要想在海外持久传播,就要时刻注重创新。创新是生命力的源泉,是文化生存的根本。电影自诞生之日,就与科技创新与思维创新关系密切,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科技应用的领域。此外,电影还时刻追求着题材、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拍摄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与创新。创新意味着差异,需要艺术的积淀,更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虽然票房是电影商业的重要方面,但那是辛勤耕耘精心创作的结果。

电影在类型上有一定的基本模式,但在题材选取、情节安排、人物塑造、拍摄手法、音乐创作方面最需要创新,稍不注意就会落入窠臼,或者显得平庸,而任何方面的雷同、重复、粗制滥造都是艺术产品的忌讳。目前来看,中国电影最需要题材创新,我们拍摄历史题材似乎可以驾轻就熟,但是中国有影响的电影需要摆脱局限于历史题材现象,我们需要更多反映当代文化和大众生活与情感的现实影片。像《唐山大地震》这样的现实片或许更能反映我国人民大众的生活和心路历程,反映当代文化。我们可以多反映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如婚姻家庭关系、人际伦理道德、社会治安问题、妇女儿童问题、老人问题、青年问题等这也是国外观众普遍关心的题材。

除题材创新外,我国电影还应该在叙事方面创新。电影是叙事艺术,打动人心靠故事。故事的场景、人物、情节是否独特,矛盾冲突有无生活基础,故事的艺术风格能否百花齐放,尤其需要考虑能否反映人性光辉或人性弱点,反映中华文化独特精神,让外国观众产生共鸣,这些都需要编剧与导演的匠心与创新。编剧和导演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故事的创新程度或许就是电影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三)营销平台搭建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电影也需要营销,中国电影需要营销策略。除大家熟知的参加国际电影节、影片交流和邀请外方参与合作外,还可以依靠港澳台、海外华人和国外汉学家这些中介平台,与国外机构合作,把中国电影推向海外。海外华人和汉学家精通中外文化,对翻译推介中华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视;港澳台拥有较好的对外文化传播平台,外语影视翻译实践经验较多。此外,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中注意遵守国际惯例,获得对方尊重,易于达成合作意愿。艺术工作者想法策划不俗的电影衍生品,增加收益,也可扩大电影的影响力。

目前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数量与我们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地位不很相称,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电影做好对外传播,对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形象意义深远。本文以好莱坞电影为例,探讨了它们的特色与模式,同时分析了我国电影的特点与不足。在跨文化传播中我国电影应精选文化视角,不断创新,适当采取一定的传播策略。只要我国电影工作者不断努力,勇于探索,乐于创新,就会创作出深受海外观众喜爱的电影精品,从而扩大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孙慰川.论全球化时代华产跨国大片的发展策略[J].中州学刊,2007(02).

[2] 李瑞.英语电影中的文化价值观赏析[J].电影文学,2011(10).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胡正荣.美国电影产业的核心与经营策略[J].电影艺术,2005(01).

[5] 张璨尹.跨文化新闻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和因应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1(04).

[6] 郑贞.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英译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A].张柏然,等.中国译学:传承与创新[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影视传播论文篇(3)

论文关健词:信息环境影 视文化传播 大学生教育 文化的影响

伴随着影视文化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影视作品以一种全新姿态积极地渗透到大学生教育中,已成为当今学生们生活中不可缺少媒体,其对教育影响令人瞩目。一是看到众多影视作品丰富校园荧屏,成为延伸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领略诸多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体。大学生们从荧屏上获得很多新知识、新思维、新审美空间,甚至新生活方式,从而提升了他们文化品质的修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另外也发现商业化的影响,使荧屏上出现一些庸俗、暴力、情爱等低级愚昧镜头会带给学生们思想、行为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品德教育、价值观的追求等。问题存在必然引起教育业界和社会共同注意。毫无疑问,采纳相应措施,深层次地探讨新信息环境下影视传播的育人功能,营造好优美校园文化环境,净化好校园文化的传媒空间,使影视传播成为校园教育人的好课堂,丰富校园文化的生活好媒体。

一、影视传播的文化教育功能

1.引导熏陶作用。众所周知,影视是一种政治传播工具,它代表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教育先锋和社会舆论环境的机器,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进步中有不可替代作用。多数影视作品不单纯是文化知识的传递,它总是隐喻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正确性,带有一定主题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从多角度地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近期播出的系列电视专铡大国崛起》.讲述了15世纪以来,像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崛起史,客观公正地让我们解读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快速发展历史。同时,也郑重地告诫国民,在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而素有东方醒狮之称的近代中国,要想强国强民富,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打击社会的腐败,抓住发展的机遇,建立起共同繁荣和永久和平的社会和谐环境,去振兴中华民族,实施中华民族的崛起。由此,看到影视的传播是一种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精神塑造人,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不可替代教育媒体,是大学生们政治思想教育载体,人生价值观取向的教育媒体,心灵建设和精神塑造的有力工具,日益凸显出引导、示范、熏陶的育人作用。

2.启思益智作用。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工具,全球化的传播令其信息容量之大,涉略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几乎让人匪夷所思,在知识传递和教育上是其它传媒无法比拟。影视无论是基础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可谓是样态灵活,层次多样地渗透在教育各领域中。它一是增加学生文化知识容量.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对教育影响力令人可信。现今很课程往往在借助影视传播形态,源源不断地涌进校园,从而打破传统、封闭的教育方式,使荧屏上展示了大千世界斑斓多姿的科学文化知识,让疲惫、枯燥、抽象和乏味的文化教育变得直观化,形象化,科学化,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教育新方式、新形态。如央测科学历程),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影视栏目,学生们在观看这些节目,有一种不知不觉地手牵着手地被拉进了文化知识殿堂里,使知识获取轻松、随意,知识面见多识广,思维能力活跃,知识的拥有显得更加丰富化。另外,影视传播自身也是一种文化知识的提升、思维能力的激发、知识视野的拓展最有效的教育工具,是知识累积和信息量增加的最有效教育媒体。

3.审美陶冶作用。影视又是一种娱乐文化产品,往往提供了精神食粮和动力,丰富了文化生活。很多优秀影视作品的展播,对增强大学生们审美能力,扩大其视野作用。他们从荧屏上了解到很多社会新事物、新风尚和新生活方式等,更多地认识到社会丑恶现象,明辨社会方方面面的是与非,善与恶,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而理智上受到深刻的教育启迪,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反响,精神上得到愉悦,形成良好心理承受力,树立起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校电视台曾在《校园连线》栏目中,以每周一档针对校园中公德建设主题展开讨论,讲述身边有悖道德规范、有失文明的事情.学生参与涌跃。通过身边形象教育使公德教育落到实处,校园中出现了食堂买饭排队;教室、图书馆座位相互谦让,关注他人、关注学校、乐于奉献精神到处可见,这表明影视文化传播的育人功能,从而为学生们追求高雅艺术品味、高格调生活方式,树立起良好行为、学风、校风和奋发昂扬精神提供优良土壤,校园中形成新的、浓厚的文明文化氛围格局,影视文化的好像春雨润物般地净化大学生心灵和生活空间,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影视传播中的负面影晌分析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两面性,在今天一个“地球村”传播环

境下,影视文化传播视野已拓展到全球范围,各种影视作品形态异彩纷呈,每个人都置身在这强烈传播环境中。我们应肯定影视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的教育积极影响。同时,不回避一片火爆荧屏后面所产生的负面问题,肯定有些不协调的音符不可蔑视。否则会严重地干扰着正常校园文化教育,应给予及时的关注。

1.传播偏移诱发文化教育偏移。影视作为一种教育媒体应定位在教学服务上,宗旨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文化教育。但仔细调研、查看当前荧屏,看到是各类受商业浪潮的影视作品,高雅与庸俗渔目混杂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知识、娱乐信息的万花筒。不难发现荧屏上科学文化教育作品呈现萎缩趋势.低品位的影视剧、港台剧等充满荧屏,荧屏上出现很多无法接受的东西,什么戏说历史、什么情景喜剧等,都已造成对历史误读和生活偏移,甚至有些低劣庸俗的色情、暴力、两性关系等镜头荧屏上频繁出现,势必会造成一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放弃原本崇高理想、道德观和文化知识的追求。而转向影视中行为争相效仿,最终是在没有任何条件地“跟着感觉走,跟着流行走,一步一步地跌入影视传播的温情陷阱中”,迷失于影视作品虚幻的世界中。正如社会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一样:“花香人儿美,我的心已醉,吻吻小嘴唇,再请饮一杯,爱情如流水,管她还爱谁,让她去见鬼,”对影视作品中的男欢女爱镜头念念不忘。校园中出现谈恋爱、帮派、老乡会等不文明现象四周辐射,暴露现今影视传播中文化偏移,而诱发出的文化教育偏移,造成部分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削弱。

2.不健康荧屏带来不良文化。时下你打开电视,荧屏上是别墅、洋房、汽车和明星等高享受的物质生活镜头扑面而来。令人不解是有些明明格调很高的益智娱乐型综艺节目,主持人却刻意去追求一种新奇头型、新装束,表演酸里酸气,打扮怪异,说话怪腔怪调,且无边无际的花边轶事信口开河。这种虚假与矫饰的样态在荧屏上频频地出现,不幸是迎合部分精神空虚,渴望感官享受文化病态的学生心理需求,助长了部分学生私欲的意念扩散,引发部分学生以追求享乐、富贵为目标。他们行为上盲目于追明星、忙于出国、崇拜企业精英、商业巨头等;生活上讲阔气、讲时髦、穿名牌、逛舞厅咖啡屋等膨胀消费的心理。有些农村学生往往把进入大学称之“跳出农门”“摆脱贫困”,导致原本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的信念被渐渐弱化,无正确学习追求目标,意识不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成功”、“财富”、“理想”等都被作为他们生活追求目标,索性模仿起“商品社会当有吃有玩有刺激何乐而不为”的生活方式,但他们是否想到所追求的这种生活目标,确实与中国现实百姓生活相距甚远。由此荧屏的“豪华风”使其有些学生缺失人与人间的关心、容忍、体谅,缺失艰苦创业精神,缺失明辨是非能力,而问题负面效应可能更多是不健康的影视文化荧屏诱发而来。

3.快餐化传播使思维简单化。影视文化传播是教育中主要载体之一,文化教育信息传递的快捷丰富,形象性有替代文字教育之趋势,对教育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但这种“快餐化”传播的背后,也会使部分学生误认为影视中获取知识轻松快捷,省时省力;又可整日坐在荧屏前享受快乐,导致学生看书时间少了,看影视作品时间多,影视传播的形象性、简洁性和快捷性成为他们文化知识接受的基础尺度。看影视为获取喜爱猎奇流行的火爆镜头等,谁还愿钻研思想深邃哲学论著,看千锤百炼的经典名著.读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更助长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总想快速地获取很多文化知识而一举成名。事实上,文化教育是交叉渗透,信息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趋势更是明显,放弃传统的基础文化教育,而信赖迷恋于影视中获取文化知识显然不对。试想粼红楼梦狱三国演义降文学经典或粼宇宙的奥秘羚科学技术,它不可能仅依靠影视荧屏传播去理解文化内涵,而很多深奥问题更有待通过精细阅读,深层次问题分析和探讨,才能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影视传播文化知识很多处于浅层表面化、常识化。影视中所获取知识会使自己实际感受少,这恰恰引发大学生们对问题的思维过于简单化、平面化,对文化知识内涵理解过于弱化等现象。

三、影视文化对文化品质教育培养策略

影视文化传播是校园中一个特殊窗口,塑造好形象.营造好文化空间,弘扬好传播个性,扩大好影响力,让这个教育中主流媒体在现代传媒竞争市场下,继续保持好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其校园文化教育和建设所不可替代作用。可尝试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倡导作品主旋律传播策略。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主旋律唱响了,主动仗打好了,就能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使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良好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的媒体,在校园中要弘扬好主旋律,首先是有明确的文化传播宣传向。大学校园要好好地利用影视传播的教育功能,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及时地报道各

类新闻事实等,培养大学生们辨别是非能力,对照真善美与假丑恶能力提供一条便利的信息通道.使校园中形成一种政治方向准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是发挥好影视文化传播优势,积极唱响主旋律,不仅在荧屏上多播出些优秀爱国教育影视作品,且思想上需重塑人文精神,充分发掘当代中华民族文化。事实上,学校经常举办优秀爱国影片展,具有很好教育价值。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英雄故事、民族精神,都能激发起学生们爱国之情,民族凝聚力,自强意识,肩负起建设祖国更加美好明天的重任。只有在荧屏上弘扬好主旋律,才能凝聚好人心,振奋人精神,排除出现今文化教育中各种“噪音”“杂音”的影响。才能抓典型人物、事例和感人事迹,去鼓舞了学生们斗志,增强信心。这样,一定能巩固好校园文化教育的阵地,把握好教育的方向准确性。

2.做好荧屏“防火墙”建设策略。大学校园一直是各种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对各种文化的理解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在“全球化”文化信息传播时代,每天荧屏上可看到浩如烟海的国内外各种影视作品,因政治标准不同,道德观念有别,风俗习惯存有差异,审美情趣不尽相同,这些都无疑会冲击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理念。那么,面对一个多样化、开放式、自由的国际文化传播环境,我们只有做好自己荧屏“防火墙”的责任,维护和发展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命,把握好对各种影视作品的选择关,善于选择有教育意义的作品。比如美国好莱坞很多作品风靡全球它不仅是美国文化的符号,而更多直接地宣传美国英雄主义和毅权的扩张,体现一种以国家为重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想。但我们从中也可以开阔视野,可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关键问题是在选择那些影视作品时,如何去提升学生鉴别能力。其次是通过相关制度约束,保证有害信息,有意识形态和负面影响的作品,不出现在校园中,强化校园影视作品、VCD等设备的管理。这样,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影视文化传播环境,守护好自己的一片净土阵地。

3.提供多元化传播空间策略。荧屏空间多元化的传播,可进一步拓展校园中影视传播的教育效应,扩大其文化教育的传播范围增强其影视传播在校园中文化教育的影响份额。具体方法是不断加重荧屏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把传播科学新知识、新科学思想、方法和精神作为文化教育中传播重点,从知识层面提升学生们的文化品质修养。二是把中华民族精华作为核心内容传播,加深大学生们的文化底蕴,增强其责任意识,守土意识使影视传播成为校园文化教育的好平台。三是塑造好一个公德的窗口,通过影视传播,运用事实、典型事例,塑造时代精神,展现社会正气.在校园中树立起良好校风、学风和行为的新风尚。四是提供学生们才艺展现空间,比如校园中常举办以辩论大赛),(MTV音乐大赛》遗主持人大赛.)《校园荧屏连线》等各类文艺节目。这些不同的传播方式将校园文化生活建设得丰富多彩,荧屏上展现了集体精神风貌或个人天赋、特长和爱好,学生们有在广阔天地里驰骋空间,从而让他们看到自己成功、失败,感悟到自身差异,激发起自己不断进取。应该说,多元化文化传播空间的提供,会从不同视角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高尚文化品质,激发人人向上,奋发昂扬的精神,使校园的影视文化建设走向高雅,学生们审美情趣得到提升,校园中文化传播主旋律愈奏愈响。

影视传播论文篇(4)

一、当代影视剧网络化传播中青年学生群体的主体特征

传播声音的多元化。网络影视剧粉丝身份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是依靠共同兴趣而随意随缘、自发自愿组合起来的群体现象。网络粉丝的圈子或大或小,粉丝源可能是本科、研究生、职校等不同学历层次,也可能是或南或北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因而,对相同的热播影视剧的关注往往因为背后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归属,在舆论的倾向上更容易声音各异。学生因为对网络媒介的操纵更加得心应手,对于影视剧的舆论喜欢在粉丝文化的特有符号下对于言论进行随意的拼贴,具有极大的流动性。例如在许多青年人聚集的网络热播剧粉丝社区中,典型舆论形态即粉丝贴吧,贴吧的舆论有时因共同的立场有极强的排他性,但更多的时候是无中心、无意义、无厘头的“水贴”,表现出多元化的存在。传播身份的双重性。青年群作为网络热播剧的粉丝,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舆论的消费者,不论是美剧粉丝、韩剧粉丝、港剧粉丝、大陆剧粉丝,当热播剧刚刚在网上刷新,最先消费的是这些年轻的粉丝。每天依靠网络学习的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对于自己钟爱的影视剧更容易津津乐道、不离不弃、随时响应,以众星捧月的方式完成了舆论的扩散;另一方面,大学生代表的青年粉丝又是舆论的生产者,粉丝并不满足于对于舆论的知晓,他们往往接下来迅速地投资时间、热情和智慧完成舆论的再生产,网络显然提供功能强大的自由平台,就是在粉丝舆论的再创造中,比如已经热播至第七季的《生活大爆炸》则被大学生粉丝们纷纷模仿,许多网店中热卖的“谢耳朵”服饰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类的大学中成为时尚。传播导向的情绪化。大学生网络粉丝因为对共同的影视剧的兴趣集合在一起,所以青年粉丝舆论是一个非强迫性的集体话语,舆论导向往往不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带有强烈的青年亚文化属性,呈现出大众文化时代的情绪宣泄。一方面,热播影视剧的虽然并未关系粉丝自身的现实生活,但大学生粉丝在对于事件的传播却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趋向,或热爱或厌恶或嘲讽,其实是在宣泄感同身受的内心情绪,进行了“移情”。例如,刚热播过去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其蹿红的速度与被大学生们不断吐槽的评论成正比,背后的激越情绪恰恰是年轻的大学生对于纯美爱情的渴望,对于俊美帅气的青春期的自恋;另一方面,有研究者把网络粉丝形容成一种现代游戏,大型的全球化的游戏,当大学生影视剧粉丝们将形形的舆论恣意地在网上拼贴、晾晒,伴随着这些舆论多半以“秒杀”的速度迅速被翻页,淹没在网络舆论的浩瀚海洋中,传统舆论的严肃性也消解在情绪化的娱乐中。

二、当代影视剧网络化传播中青年学生群体的传播特点

传播的即时性。影视剧网络粉丝舆论的传播依靠电子媒介和粉丝的人气力量,往往表现出速度的空前加快。一方面,对于钟爱的热播剧,粉丝们的传播速度就像“病毒式”营销,并在信息量急剧增加的过程中形成围观效应,例如久居评分榜首的美剧《越狱》,女主角萨拉在第三季中死去,但在粉丝们强烈要求形成滚雪球一般的围观效应中,编剧迫于粉丝们的态度在第四季中又让她死而复生,这一消息令不少“越狱迷”欢欣雀跃;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影视剧粉丝舆论是存放在一个没有边界的流动空间里,所有的信息都在不断地更新,也都显得转瞬即逝。因为流动量大速度快而良莠难分,泥石俱下,不仅一些伪舆论、谣言,即使是一些点击率高的热点舆论,也会很快地伴随着粉丝热情的降低迅速地淹没在网络信息的烟尘里,具有即时性。传播的裂变式。当前大学生几乎都是通过QQ、微信、微博、博客等电子媒介相互链接,任何一点微动态,只要你愿意,都可以通过网络迅速被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看到并被关注。影视剧的热播舆论产生后,通过电子媒介,一旦被大学生粉丝关注,粉丝可以同时被关注,可以转给其他的粉丝,这样每个人都是信息链上的一环,并通过由点到面的方式迅速裂变。在裂变式传播中,每个人都成为再生的舆论源,既接受又传递,传统的媒介权利通过网络回到了影视剧粉丝自身的手里。网络影视剧粉丝的传播几乎打破了传统传播的所有壁垒,消解了单线传播的模式,由此形成一种以人际为核心的快速传播网络。裂变式的传播效应使热播舆论在大学生粉丝手中呈现出“核裂变”式的几何扩散形态,在影视剧的粉丝贴吧中,许多超级粉丝的网上信息可以为近万的粉丝制造舆论。传播的超文本性。网络粉丝对于舆论的访问采用非线性、多路径、无限定延伸的超文本传播。传统影视剧观众的舆论传播是封闭式传播,文本完成之后,会有鲜明的终结点,而超文本的传播是开放式结构。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似乎只要愿意追捧一部或一类型影视剧,舆论就可以靠链接一直地传播下去,并且在粉丝的刷新中舆论会变质地被再创造;另外,传统的影视剧观众舆论是定性结构,一旦完成就基本定型,不能随意更改,而超文本传播是依靠弹性结构,舆论结构松散,粉丝们选择链接时自由而随意,通过超文本的链接可以穿越时空,古董级的粉丝可以随时潜水回去,骨灰级的粉丝言论也可以随时再现。

三、当代影视剧网络化传播中青年学生群体的传播导向

加强青年学生群的舆论引导。在网络影视剧舆论中,首先,粉丝是传播关系中的核心纽带,借助网络平台,粉丝受众手中掌握着传播舆论的主动权;其次,粉丝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归属,因为对共享内容的情感交流建立起一种群体身份的认同,这让粉丝们更多地体验到舆论传播与再造的,因而粉丝是网络舆论的热心推动者。对于大学生影视剧粉丝的舆论,虽然事件并未关乎自身,但青年群的积极推动背后反映的是受众的内心诉求,因此要明白影视剧舆论事件背后的愿望与诉求,有服务于青年受众群的意识。影视剧制作要结合年轻观众的特点尝试不同类型的网络剧作品,在手法、类型上能够不断地创新,贴近青春期特点,反映大学生关注的爱情、家庭、创业、人生理想等题材,关注青年文化,传播正能量,想粉丝之所想,急粉丝之所急,并通过网络舆论引导粉丝受众舆论。将网络影视剧工作建立在服务于青年群体的意识之上,才能既理性又温情地解决、引导网络大学生粉丝的舆论。加强公共舆论的导向。当大学生粉丝舆论引发公共事件时,公共部门需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网络舆情做出及时的评估和快速的响应,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敢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所以,在电视传媒工作实务中,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影视剧粉丝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在满足大众娱乐消费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粉丝,尤其是大学生影视剧粉丝的思想动向,避免商业化传媒的负面影响,完善思想教育与心理引导,以树立自强、自尊、自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避免极端粉丝行为,引导大学生共创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建立网络粉丝舆论服务平台。一方面,要法制化地保护网络隐私,维护网络舆论的合法化,将网络大学生舆论看成是现代民意的重要表达方式,硬性地删贴、屏蔽只能使网络舆论混乱化。虽然网络舆论因为匿名化和超链接,有时有情绪化和非理性的倾向,但不会影响网络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和大学生粉丝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民主进程;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法律规范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增强大学生网络粉丝网络舆论的自我约束能力,建立网络舆论的法制文明氛围。网络舆情的主管部门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的分析,及时在数据流动中发现不良信息和违法事件,进行评估,减少盲动,进行处置和引导,维护网络影视剧粉丝舆论的民主与安全。总之,影视剧在新媒介时代互联网滋生的青年网络粉丝舆论,不仅改变着传统影视剧受众的话语权,也该变了影视剧传播的整体格局。伴随着青年网络粉丝群体的不断蔓延,成为网络青年亚文化聚集区的粉丝群也正渐渐地被网络市场产业链所收编。商业主义的市场化驱动,青年亚文化的粉丝狂欢在现代社会演化成什么样的情境,是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只有认识到青年大学生粉丝舆论的特点、传播方式,才能有效地建立引导机制,发挥青年舆论的创新力量,实现舆论引导的正能量效应,维护网络媒体时代的传播文化建设与和谐。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影视传播论文篇(5)

【关键词】网络论坛 旅游信息 传播效果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目前,针对旅游目的地信息的传播方式众多,比如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等。这些大众媒体只是单向地传播信息,缺少与受众之间的交互性。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地的发展,互联网已逐步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它带来了新的传播格局,同时改变了传播的方式,扩大了传播的效果。网络论坛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在旅游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能够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实时有效的旅游信息和咨询平台。为受众提供了大众媒体没有提供或者不能提供的更详尽的信息,满足了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

网络论坛中旅游信息的传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论坛中旅游信息的传播者、旅游信息的传播方式、旅游信息的内容、旅游信息的时效性等。

以往,在分析网络论坛对旅游信息的传播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旅游信息的传播效果:旅游信息的内容①,受众②,传播主体③,传播技巧④。

现有的这些分析都没有考虑网络论坛自身的特性和规律⑤对旅游信息的传播影响。本文在麦圭尔信息处理理论⑥的框架下,从传播者、传播形式和传播时效性方面,结合调研实例分析旅游网络论坛中旅游信息的传播效果。

二、麦圭尔信息处理理论概述

麦圭尔的信息处理理论是一种新的说服理论,它强调说服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阶段的必要前提。⑦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说,麦圭尔理论阐明了信息从传播者通过传播渠道到达受众,使受众接受某一信息的全过程。某一信息在网络论坛中传播的全过程是麦圭尔理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旅游信息以某种形式发表在论坛中,吸引论坛中成员的关注,成员通过浏览帖中的内容了解发帖人的意图和建议,该信息或者被否认或者被接受,进而采取某些行动。这就是旅游信息在网络论坛中传播的概貌。

三、网络论坛中的信息传播

网络论坛以其信息传播便捷高效的特点成为信息传播的集散地。在符合其自身的特性之后,将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意见领袖和把关人引入其中,使信息得到更有效的传播。

在网络论坛中,议程设置突出信息的重要程度和集中传播公众关心的议题。 “沉默的螺旋”效应使得不同信息的关注与传播极其不对等。意见领袖的身份地位直接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效果。把关人将论坛中的发帖内容限制在某个范围之内。

除以上的影响因素外,信息在论坛中的表现形式(传播形式)和时效性也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本文以天涯旅游论坛桂林山水版为例,分析传播者、传播形式和信息时效性对旅游信息的传播影响。

四、实例分析——天涯旅游论坛桂林山水版

1、样本采集

样本选自天涯旅游论坛的桂林山水版。首先,天涯论坛历时久,受关注度大。其次,笔者曾对该论坛长期跟踪关注。最后,笔者对广西桂林山水极其感兴趣,曾多次到桂林的景区做实地调研。本文选定发帖时间是“十一”国庆之前和之后的两个星期共28天(2011年9月17日至10月14日)作为分析对象。图1显示这28天中每天在该版的发帖数。论坛的信息更新频率快,点击数时刻变化,因此保留了到发帖之日的时间段的点击率作为信息传播的衡量指标。

2、调查结果及分析

(1)传播者对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理论上,旅游信息的传播效果受到信息内容可靠性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的网络论坛中,旅游信息的传播者往往影响着该信息的传播效果。传播者的可信度越高,其传播效果越好。只要是由这些传播者所的帖子的点击率与回复率都比较高。这些传播者中的部分人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在网络论坛中,他们的发帖能引起大多数成员的注意,而且这样的贴子点击率与回复率都比较高。图2为天涯旅游论坛桂林山水版中一位网名为“遇龙河公子”所发的关于阳朔旅游目的地的信息的点击和回复情况。

(2)传播形式对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今天,信息传播逐渐开始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传统的文本阅读方式正在向视觉文本转变。视觉文本以影视图像为主要载体,组织了声音、语言、文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符号形式与介质,形成了多媒体的世界。视觉文化以其直观形象、浅显易懂、方便快捷、刺激愉悦的特点迎合了大众的消费心理。图文配合式的帖子点击率和回帖率明显高于单纯的文字信息。这类帖子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里面的图片资料丰富,满足了人们视觉欣赏方面的需求。如“阳朔家和假日酒店”发的名为“[桂林山水]〈心情游记〉图文并茂解说《桃花源记》阳朔版”的帖子里。截止到我们考察之日时,共图片103幅,为人们提供了关于桂林山水的视觉盛宴。大家对这张帖子的关注度相当高,其相应情况分别为:咨询信息(17人)、接受信息(23人)、分享信息(81人)、参与讨论(42人)、其他(25人)。

(3)传播时效性对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不少游客更希望关注他们所关心的景点的实时信息,比如在旅游旺季期间景区附近的饮食住宿情况,经济实惠的旅游路线,适合不同旅游群体的旅游攻略等等。而这样一些信息通常都是实时的,同时很难从官方网站上详细了解到。如一位名为“自驾齐飞”的网民发的帖子里,介绍了他从北京出发到阳朔旅游的旅行攻略。在线路上介绍了需要多少钱的油费,哪条路线好走以及注意事项等。在旅游的过程中大家都想以最少的开支享受到最佳的服务,而旅游网站上提供的吃住行方面的信息往往因为费用大而使目标受众的范围缩小,而更多的旅游者尤其是学生群体更渴望住得是那些便宜又卫生的家庭旅馆,而旅游网站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几乎很少。在天涯旅游论坛桂林山水版中,网名为“遇龙河公子”的实时一些有关阳朔旅游目的地的旅行攻略、旅游心得,回帖解答潜在游客关于旅游目的地的一些信息,因其经验丰富,信息来源广,的帖子图文详实。这样的帖子的点击率与回复率都非常高,这说明有很多人在关注这类信息的实时。

五、结论

本文基于麦圭尔信息处理理论,从传播者、传播形式和传播时效性方面分析旅游网络论坛中旅游信息的传播效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旅游网络论坛的管理与维护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高效便捷地使用旅游网络论坛相应的旅游信息。

参考文献

①苗学玲,《自驾车旅游研究的新视角:旅游网络论坛的主贴分类研究》[J].《商业研究》,2006(6)

②徐丽娟,《游客对广告媒体旅游品牌心理认知分析》[J].《中国商贸》,2011(6)

③杨静,《论“舆论领袖”在旅游信息传播中的应用》[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

④苏绍春,《网络议程与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研究:以丽江为例——一项基于网络调查的数据分析》[J].《东南传播》,2010(8)

⑤苏宏元:《网络传播学导论》[D].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⑥⑦[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著,郭震之 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4版)》,华夏出版社,2000

影视传播论文篇(6)

>> “微”语境下的“深”传播:微电影传播模式探析 “微”电影的“深”传播 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 微电影的传播效果探析 微时代下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分析 “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 基于微博的传播模式探析 公益类微电影的传播学探析 浅析“全媒体”语境下的微博传播特点 微信传播模式探析 全媒体语境下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策略分析 互联网语境下城市形象微电影的传播和营销 微电影的网络传播机制 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特色分析 微电影的轻广告传播 微电影的传播价值解析 微电影广告的传播优势研究 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研究 微博公益的传播机制探析 微信的传播价值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转引自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李迅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180.

[3]洪长晖.微电影的成长及悖论——市场与受众的双重透视[J].现代视听,2011(12):49-51.

[4]王方、颜子澜.微缩的影像:微电影时代的“浅”表达[J].大众文艺,2011(20):182.

[5]赵磊.论微电影网络传播的利与弊[J].大众文艺,2012(20):156.

[6]李淑娟,曹慎慎.当电影遇见新媒体——微电影观念与实践初探[J].当代电影,2011(8):140-141.

[7]权亚楠.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研究[C].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郭倩微电影的传播解读及发展方向浅析田.前沿,2012(11):178-180.

[09]网易专题.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10]陈新焱.微电影:生于“恶搞”,死于广告[N].南方周.末网站.

[15]张宇丹,吴丽.可视的文化——影像文化传播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30.

影视传播论文篇(7)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传播;环境;传播方式

1 新媒体的定义和主要特点

1.1 新媒体的定义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互联网与通信传播技术的前进步伐迅速,信息的传播方式与形式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单一的传播方式和形式已不再能满足当代人们追求高效率信息传播的需求,因此新媒体应运而生,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究竟什么是新媒体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在美国的《连线》杂志上对新媒体是这样解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进行传播”,这一定义虽没有被公认为标准的答案,但对于新媒体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与科技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网络数字传输技术是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技术基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新媒体衍生出多样的媒体形式提供了技术保障,如数字广播和手机电影等。

1.2 新媒体的主要特点

(1)交互性与平等性。从传播的方式来看传统媒体是线性和单向的,信息的传播速度较为缓慢且范围较窄,这就直接导致受众不能快速获取最新的信息,缺乏及时性。但新媒体的诞生却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扩宽了传播范围,当某一事件发生时受众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消息,并且随时随地获取消息的更新状态,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限制,同时,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也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而是被一种多元化的互动交流方式逐渐取代。这种互动性体现在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在信息传播平台能够自由的进行讨论或信息反馈等,如网络论坛这一传播模式。同时大众也不再是只充当信息接受者的角色,也能作为信息的者,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身份就形成了平等关系。

(2)即时性与快捷性。网络数字传输技术发展迅速,为新媒体信息传播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使信息传播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约束。然而时间和地域却是影响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的重要因素,新媒体不再对时空有较强的依附性,信息的传播范围可以扩散到全球各个角落,并且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传递给信息接收者,使世界真正成为了“地球村”。

(3)开放性与共享性。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供人们自由选择,这就体现出了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开放”和“共享”是建立在新技术之上,在某种程度上,开放和共享已经成为新媒体生长的状态,越来越多的技术加入其中,模糊着已有媒介介质的边界,并共同孕育着新介质的产生。

(4)匿名性和虚拟性。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它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就意味着新媒体同样具有这两个特征。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人们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沟通或获取资源时大多都是选用的虚拟身份。文本、图片和视频等等都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被传输,这就意味着在网络媒体平台传播的信息只是一串串虚拟的符号。

2 新媒体对影视传播的影响

2.1 对影视传媒的影响

当前新媒体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它的发展给影视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好莱坞电影导演眼中的奇幻世界,或是简淡的现实生活,还是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这些原来只能在影院和电视上才能看到的东西,现在正通过手机、ipad、电脑等新的媒介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同时传播方式突破了单一的线性模式,真正过渡为即点即播,即时评论的多元互动传播模式。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成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形成了真正的双向互动。

2.2 新媒体对影视作品制作方式的影响

新媒体从诞生就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其影响下许多视频网站不再只选择播放常规影视作品,他们也开始尝试制作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有的是通过漫画改编,有的则是自创的网剧,无论是在内容形式方面还是风格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虽不如美国大片那般精致,但却也新鲜感十足,受到一大批网民追捧。新媒体给制作人和观众都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空间,一方面降低了影视创作的成本,让更多热爱影视制作的人能参与到创作中来,另一方面也让大家能欣赏到更多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满足了不同受众需求。

2.3 新媒体影响了影视作品的影片风格

通过观看新媒体技术拍摄出的影视作品不难发现,无论是制作规模还是制作方式等都和以往有较大不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并不是完全取代了传统影视技术,后者为前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媒体技术将传统影视技术的特点都“据为己用”,再结合新模式进行影视创作,以另外一种新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例如,一些以纪实和创意为卖点的网络剧,在形式风格方面都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拍摄方式新颖,台词也常常穿插一些较为流行的网络用语,较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认同,因此传播的范围十分广泛。

新媒体技术与电影电视技术的有效结合是保证新媒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影视作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新媒体在影视在创作方面也不只是完全追求“新”,也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内涵,两者之间的结合能使创作者在影视作品中更好的传递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审美等,也能积极地推动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影视传播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影视制作技术是影视传播的技术保证,新媒体技术伴随着新媒体的诞生而出现,将其与电影技术的结合是媒体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了技术的支撑影视传播的方式和理念以及内容等都相继发生了变化,新媒体概念开始真正推广,对于影视传媒来说这就是一场“革命”。社会形态在变化,大众需求在变化,信息传播形式在变化,也就意味着新媒体是促使影视传媒发展的助推力量,它降低了影视制作的门槛,让影视创作不再是属于专业人士的代名词。低成本创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了影视制作过程中来,风格各异的影视作品满足了各类群体的需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让更多有想法的创作者涌现了出来,让他们带领一代人掀起自主创新的浪潮。全新的影视作品风格层出不穷,让我国传统文化与电影艺术走在一起得以实现,从而使影视行业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邢祥虎,赵晓春.传统影视传播与网络影视传播[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2] 胡理丽.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传播研究[J].戏剧之家(上),2014(06).

[3] 卢迪,赵敬,吴晓莉. 2014年新媒体影视业发展特征及产业链分析[J].中国电视,2015(06).

[4] 张玲.“大数据”对影视营销的影响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