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影视剧论文

影视剧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4 01:34:25

影视剧论文

影视剧论文篇(1)

(一)功利美学。

影视剧植入广告是在围绕经济利益的实现基础上来塑造审美形象的,所以与更为单纯的艺术形式相比,影视剧植入广告在创作过程中要受到很多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如果影视剧植入广告仅仅追求对消费者审美需求的满足而忽略了广告本身的宣传功能,影视剧植入广告则会失去自身最为根本的价值。并且以纯艺术视角来创作影视剧植入广告,则可能产生产品定位错误以及虚假宣传等问题。因此,影视剧植入广告在塑造审美形象的过程中有必要实现功利性目的与艺术表现的高度统一,在实现艺术效果的基础上强调广告所具有的宣传功能与促销功能,从而体现出影视插入广告对于企业产品经营的促进作用。影视剧作品作为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实现了艺术、娱乐以及影视技术的结合,在呈现出商业特征的同时也承载着提高社会大众审美认识、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审美机会以及完善社会大众审美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所以从影视剧广告的商业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来看,影视剧植入广告具有着功利美学的审美特征。

(二)情感美学。

影视剧植入广告所具有的情感美学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我国在艺术所具有的情感美学方面具有很多的论述,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白居易通过《与元九书》提出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观点。虽然这些论述都是从文学角度来做出的思考,但是这些论述中所阐述出的情感的重要性对于影视剧植入广告而言同样适用。由于人都具有着丰富的情感且这种情感容易被激发出来,而要让广告内容打动人心,就有必要以情感为突破口。即在影视剧广告宣传中虽然是以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以及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目的,但是无论是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还是消费行为都与情感活动具有紧密的联系,甚至消费者的情感对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以及消费行为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影视剧植入广告需要在内容方面动之以情,从而实现影视剧广告审美价值的有效提高。品牌的宣传需要情感的注入,广告在对产品信息进行传递的同时也对人类情感进行着传递,所以许多广告可以跨越文化以及时空障碍让人产生感动。这些广告可以在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对受众消费动机进行激发,通过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来实现良好的宣传效应。影视剧植入广告内的情感因素主要通过柔和、亲切的广告语言、流畅自然的风格以及诚恳的诉求来影响受众的情绪,并通过巧妙的插入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并让受众产生好感,从而通过在感性方面征服受众来实现品牌宣传与销售的目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影视剧植入广告由于强调情感植入而已经成为了取悦受众的艺术,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和重视情感也让影视剧植入广告与人们的审美需求相契合。在这种情况下,影视剧植入广告体现出了明显的情感美学特征。而为了让影视剧植入广告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广告设计者有必要减少广告本身的商业味,通过带给消费者感动来让消费者自愿接受产品信息和商业信息,从而减少受众对广告的反感与逆反心理并强化广告本身的感染力,在使受众获得审美愉悦的基础上对广告本身产生情感认同。

二、影视剧广告植入的美学发展趋向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数字电视以及手机等新媒体不断出现,要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就有必要对受众做出更细的划分,并提供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来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影视剧广告植入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从对技术的推崇到以人为本。

影视剧受众的好恶、评价以及眼光是对影视剧植入广告优劣做出衡量的价值尺度,所以要保证影视剧中的植入广告获得受众的普遍认可,就有必要以影视剧受众的好恶、评价以及眼光作为影视剧植入广告设计的重要依据。另外,从提高影视剧的竞争力来看,必须通过提高影视剧受众的接受度来提高影视剧受众对影视剧本身的关注度,尤其是在媒体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做到这一点是影视剧竞争中的实质。而以影视艺术为载体的植入广告设计则应当更加重视受众的关注与接受度,如果广告植入影视剧而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那么这种广告也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在植入广告设计中,体现出对受众的尊重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的不足。在这种美学发展趋向下,影视剧植入广告的设计者有必要认识到受众在情感需求与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强化社会服务与大众服务意识在遵守广告受众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基础上使用受众乐于接受的叙事风格和叙事模式来体现出影视剧广告植入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虽然传播活动中信息的传播者处于主导的位置,但是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受众而言也具有着明显的主体意识。面对影视剧中的植入广告,影视剧以及植入广告受众也希望能够对自我需求进行表达并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心理主要体现为他们希望获得影视剧创作者以及植入广告设计的尊重与承认。所以在植入广告的前期准备、中期拍摄以及后期制作中,都有必要将受众审美需求放在首位。从美学角度来看影视剧的广告植入,在影视剧广告植入的方案中,需要将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以及体现出对受众的人文关怀当做最高的价值,并通过让植入广告贴近受众生活,体现出平民化以及生活化的特点来适应影视剧广告植入、重视以人为本的这一美学发展趋势。

(二)从对利益的追求到实现经济效益与审美价值的结合。

影视剧论文篇(2)

关键词:影视;文学;英剧;文学气质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一、从英剧的文学气质说起

2010年9月,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推出的英剧《唐顿庄园》首播,迄今播出二季,不仅赢得了本国观众之心,还产生了巨大的海外影响,先后夺得美国艾美奖和金球奖的多项大奖,并在2012年上海电视节上摘取“海外电视剧大奖”金奖。电视剧从1912年泰坦尼克号失事带给英国一个贵族之家的影响讲起,其中财产限嗣继承法的限制,一对年轻人逐渐克服“傲慢与偏见”的爱情,立刻唤起文学爱好者对奥斯丁的文学经典的记忆。人们纷纷发问:此剧改编自英国哪部古典小说呢?

其实这出剧为英国身兼作家、电影导演和编剧,曾以《高斯福庄园》勇夺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的朱利安·菲洛斯的原创作品。剧作所具有的浓郁的文学气质,集中体现了英剧的一大特色。

英剧的文学气质首先体现在充分利用本国丰沛而优秀的文学资源。作为公共广播电视代表的BBC(英国广播公司)出品了一系列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从1978年开始,以恢弘的气势将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全部制作成电视剧;单是19世纪的优秀文学作品,诸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盖斯凯尔夫人的《妻子和女儿》(电视剧译名《锦绣佳人》)、《克兰福德》、《南方和北方》,等等,均在荧屏上一一展现。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传统文学的辉煌时期,从经典作家到有特色的小作家,BBC文学改编剧均给予关注,并因其对名著的忠实、出色的演绎、精美的制作而赢得一大批拥趸,BBC电视剧也因此几乎成了文学名著改编剧的代名词。

即使是并非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是由编剧原创的电视剧本,也往往具有明显的文学气质,这也是影迷们所谓的“文艺范儿”的一个重要标记。就以《唐顿庄园》为例,围绕着庄园继承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与爆发期间那充满变迁、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将人物与庄园的命运交织展开。其中有贵族、平民,上层主人、下层仆人,纷纭的人物,复杂的关系,锋芒毕露或是暗潮涌动的戏剧冲突,悬念丛生或是峰回路转的情节铺陈。不同人物之间的故事,各自独立又相互交错,表现出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复杂的人性。同样是原创性的、表现青春叛逆题材的电视系列剧,从2007年起在英国第四频道播出、也受到中国网友热追的英剧《皮囊》(豆瓣网上网友对每一季的评论少则数千条,多则数万条)就比美剧《绯闻女孩》深刻,写尽了青春的飞扬跋扈、张扬无羁和迷茫艰难,其中的现实感和人文意味,明显可见悠远的文学传统的影响。

英剧的浓郁的文学气质特性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视觉文化时代文学与影视究竟是何种关系?同是具有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学传统国度,中国可以从英剧发展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二、影视进逼。文学败退?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传媒技术的影响下,现代文化出现了从以语言为中心向以视觉为中心的转向。视觉文化无处不在,影视观看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中心,而传统的文字文学作品的阅读明显减少,文学的风光不再。今天,我们不断听到关于文学因为受影视步步紧逼而节节败退的悲观说法,甚至“文学终结论”或“文学死亡论”时有耳闻。

“文学终结论”基于一种认识:存在着一个有着明确的内涵和清晰的疆界并固定不变的文学观念。应该说,文学自产生以来所具有的超功利性的审美属性,没有产生根本变化,但随着从口语媒介、文字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形式的更新,文学的文本形态在不断变化,相应地文学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就近现代文学中的大宗小说而言,印刷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9世纪报纸的发展和连载小说的形式,推动了小说的文化消费,加强了小说认识和娱乐的双重属性。而20世纪以来影视这样的电子文本,采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可视可听,进一步强化了文学的娱乐本性,文学成为一种极其大众化的精神消费品。随着科技发展和网络普及,文学文本形态发生新变。据《新京报》报道,今年8月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显示:数字阅读已成出版潮流。当有人感叹文学退隐的时候,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文学“农贸市场”:“玄幻·奇幻”、“武侠·仙侠”、“科幻·灵异”、“耽美·同人”等,之下还有“盗墓”、“穿越”、“后宫”等热门题材类型,数量惊人,阅读者众多。

今天的文学的生态是芜杂的,市场化、大众化和传媒化联袂而来,文学生产体制包括生产、流通、评介和接受,已经并且还在发生着变化。当我们把文学当做一个芜杂而真实的存在而并非一个抽象的观念时,我们就不再轻易地把文学看作“明日黄花”,或是把电子时代的主要符号——影像看作是文学的替代者。电子媒介时代可能会使一些文学样式衰落淡出,也会孕育产生一些新的文学样式;可能会使传统媒介的文学形态被冷落,也可能产生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交融形态。

影视与文学各有独立性,但又密切相关,甚而相互渗透、相互成就。

影视剧论文篇(3)

CAOGENKANTAI

姜伯静

新版《红楼梦》在各地方台播出以来,尽管网友拍砖不断,但是抛开网友诟病的造型、穿帮多、气氛诡异,在内容方面,红学家们大多肯定了改编忠实于原著。然而,随着新版《红楼梦》播出和1987年版截然不同的大结局,红学家们终于被惹火了。红学家西岭雪就认为,这完全是对红学研究的倒退!(7月12日《新快报》)

经常看到好莱坞电影被翻拍或者拍续集,只听说有剧情合理不合理的说法,“倒退说”还是第一次听到。可是,影视剧不是红学会的论文,也不是什么技术,谈不上倒退和进步。

影视剧论文篇(4)

关键词:草根文化;屌丝逆袭;市场需求;观众心理;类型片制作机制

2012年岁末,由徐铮、黄渤、王宝强联袂主演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一经上映变异破竹之势横扫贺岁档,并击败其他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取得了国产电影的票房奇迹。这个结果一方面使电影创作者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类型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使得“草根文化”与“屌丝逆袭”成为大街小巷、报纸杂志热议的社会话题。

所谓草根文化是不同于主流文化、优雅文化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表达方式和根植于民间根植于大众的强大生命力。它的特点是聚焦于平凡大众,通过表现普通人甚至是边缘人的日常生活、情感经历、人生抉择来展示一种区别于“阳春白雪”雅文化的或朴实生动,或心酸曲折,或痛苦彷徨的人生状态。而在诸多商业喜剧电影中,“屌丝逆袭”的故事则成为“草根文化”的一种代言,一种偏爱。“屌丝”是一个催生传播于网络的新名词,它的意思是相对于“高帅富”的“矮穷挫”,是一帮迫于生活压力的年轻人的自嘲与无奈,当人格和尊严可以被自嘲、被调侃的时候,“全民狂欢”的时代便由此开启了。当“逆袭”来临时,没有人能抵挡的住那种现实生活中原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突然实现的,由此影视剧中的“逆袭”便成为观众一种替代性的心里满足和释放,所以“屌丝逆袭”的故事便一遍遍新瓶装旧酒的出现在各电视剧和电影中。

我国电视剧《裸婚时代》、《AA制生活》、《婆婆来了》,男主人公都不是“高帅富”,但最后都抱得美人归,生活美满。电影中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单说香港导演周星驰,他的许多电影素材都是取自生活于社会底层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却凭着他们特有的善良、执着、正义和勇敢获得爱情事业的双丰收,如《喜剧之王》和《苏乞儿武状元》。还有现在名声大振的黄渤则是完完全全起家于《疯狂的石头》中的“屌丝”小偷。王宝强始为人知也是缘于《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儿”形象以及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傻得冒泡儿的士兵“许三多。人们对于草根文化的青睐成就了黄渤们、王宝强们的演艺事业,这也说明帅哥、美男形象已不再是观众们追逐喝彩的唯一审美原则,草根们更贴近观众的生活,所以草根的华丽转身和完美蜕变更能表达出普通人对于生活可以变得更美好这种可能性的愿望和期待,毕竟亲眼目睹一只丑小鸭变成天鹅的过程比单纯的欣赏一只天鹅更能让人感慨和激动。

为什么影视剧如此青睐草根文化?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屌丝逆袭”的故事?这需要从影视剧的市场需求和观众的审美心理以及电影类型片的制作机制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在市场需求这方面,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刺激了许多从事影视娱乐业的投资人和制作者,他们以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混合商人对市场商机的灵敏嗅觉,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蒸蒸日上的今天,找到了一种没有传统“王侯将相”和“阳春白雪”文化的草根文化。以赵本山的本山传媒为例,他的实体演出有刘老根大舞台,经常出演各种小品和话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并培养了一批扎实的东北受众群。本山传媒投资制作的电视剧“乡村爱情”系列在北方城乡也有着一批的受众群,收视率颇为可观。为什么城乡人民会喜欢看草根文化的“乡村爱情”呢,就是因为它取材于农村,取材于村民身边发生的事,他贴近民众,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会有一种亲切感就像在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一样。“乡村爱情”里有乡村,也有爱情,还有左邻右舍间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甚至有邻里打架,其文化格调谈不上崇高伟大,也谈不上浪漫激情,它甚至是有些墨迹和啰嗦的,但正是这种啰里啰嗦和默默唧唧中产生的喜剧效果才给观众送去了欢声笑语,让他们喜欢上剧中的一个个小人物,而观众对演员的认可又促进了本山传媒的这种品牌效应,是的赵本山和“乡村爱情”形成了一种稳固的市场号召力,于是每有一部“乡村爱情”问世,观众们都要先睹为快,这正是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完美平衡,正是有了赵本山对草根文化市场需求的正确估量,并量身打造了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才有了“乡村爱情”草根文化的成功运作。

再者,观众的审美心理是影视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影视作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可以说观众的心理导向和预期就是上帝,这一点,韩国的电视剧行业是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发言权的。韩剧的制作还采用了一种新的制播方式——周播剧,一边拍摄一边上映,同时广泛采纳观众的意见来决定剧情走向。韩国电视剧以偶像剧风靡亚洲,获得粉丝无数,如果说韩剧有两只脚,那么他的一只脚站在“阳春白雪”的雅文化里,另一只脚站在“草根文化”的俗文化里,主人公也是“高富帅”男和“矮穷挫”女,或者“白富美”女和“矮穷挫”男的爱情搭配,最终“矮穷挫”都会成功上位实现青蛙变王子或者灰姑娘变公主的华丽转身,如韩剧《My girl》和《魔女幼熙》分别讲述的就是女版屌丝和男版屌丝华丽蜕变的故事。虽然韩剧大多风格唯美奢华,但其中的屌丝逆袭也是有草根文化的成分在里面的,只是这些成分由于受到“偶像剧”的限制也被偶像化了,失去了原本生动鲜活的内涵,只剩下了一个符号,即“屌丝”。

第三,从类型片的结构上来讲,《人再囧途之泰囧》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是因为它尽量遵循了喜剧片的制作模式:夸张无厘头的剧情,搞笑没商量的对白和完美大团圆的结局,而作为重要喜剧元素的草根屌丝王宝宝是不可或缺的,王宝强这个演员似乎就是为草根而生的,他的相貌、语言似乎注定了他就是这个时代“草根”英雄的代言人,因为草根所以质朴,在厚黑学当道的今天,这种质朴本身就已经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天然笑料,而“逆袭”作为喜剧片大团圆结局的必要部分也拉开了“狂欢”的序幕。如果说《人在囧途》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描写草根辛酸生活的文艺片的话,《人再囧途之泰囧》则是更彻底、更全面、更清晰的定位于喜剧片,无论是影片的画面风格,叙事节奏,语言对白和故事本身都是按类型片的标准打造的。如果说《人在囧途》的结局老板结束了婚外恋情回归婚姻本身和讨债的民工“成功”讨回了外债是导演出于一种对人性真善美的歌颂的话,那么《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结局王宝宝成功实现了与女神范冰冰的互动合影则是典型的喜剧元素“屌丝逆袭”的运作,一方面它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另一方面它完成了喜剧片作要求的故事走向。

近年来,影视剧的跟风问题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果某部电视剧创下了不错的收视率,某部电影赢得了不俗的票房,就会造成同题材的影视作品扎堆出现的问题,比如谍战剧、清宫剧以及近年来如火如荼的穿越剧,同题材的作品扎堆势必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以及影视作品粗制滥造毫无新意等问题,从而导致影视资源的浪费。表现“草根文化”的作品也不例外,因此,影视艺术工作者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粗糙模仿,应该以创新的态度去实现影视作品制作与发行的良性循环。(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鲁顺元,“草根力量”与乡村现代化[J],西北民族研究,2003(02)

影视剧论文篇(5)

一、当代戏剧影视中甲胄造型的艺术特点

在现代社会,甲胄的原始功能几乎消失殆尽。它只是戏剧影视中人物造型的一个元素。凡是涉及甲胄的戏剧影视作品,都需要人物造型设计者进行设计制作。有人把服装叫做穿在演员身上的布景,因此,它不是简单的还原,是艺术化处理,是一件艺术作品,是二度创作。这件作品的风格,与设计者对作品的理解、对作品再现的那个地域和时代风貌的了解程度以及设计者自身所处的年代、自身的学养等密切关联。简言之,即使对同一位历史人物进行包装,中国的设计者与欧美的设计者不同,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设计者与当下的设计者也不同。差异就是艺术,就是风格,就能甄别出品位与高下。从各类国内外的戏剧影视作品甲胄的造型来看,不同的设计理念,效果也异彩纷呈。特点一:忠于史实,厘清时代界线,准确诠释历史原貌在戏剧影视中,人物是灵魂。造型是刻画人物形象至关重要的手段。设计的重点在于准确、明晰地体现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地位,引领观众更好地了解故事的主题。尤其是出现甲胄的历史故事,多发生在历史久远的冷兵器时代,受考证难、材料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甲胄的设计制作都存在较大难度。如果研究不透彻,基本功不扎实,往往会张冠李戴,漏洞百出。话剧《秦王政》是2009年中央戏剧学院的毕业大戏。这部戏集结了国内戏剧制作领域领军级人物组成了主创团队,是近几年国内戏剧舞台上的优秀作品。剧中人物甲胄造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秦朝的出土文物,其造型结构直接取材于兵马俑,颜色以近似青铜器的沉黑为主色调,以表现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桑感。为了准确表现嬴政这个千古一帝的霸主风范。在嬴政作为军营中统兵百万的将领的戏中,为他设计了黑红搭配的一套戎装,一袭黑色的披风,裹着及膝的红色铠甲。铠甲胸前上面部分是连缀在一起的较小的方形甲片,有鱼鳞的感觉;下面是流苏式的褶皱,在甲片的连缀点和褶皱上饰以大小不等的铜珠;肩部是甲片连缀起来的护肩。铠甲边缘处有精致的不规则几何彩绘图案,整体感觉器宇轩昂、坚毅勇猛,表现出他志在巅峰的宏图大志。及至嬴政君临天下之后,为他设计的是一套镂金错彩的帝王服饰,上身是金色的软甲,上面印有凹凸有致的花纹,高高地护在颈部周围,腰间是大红腰封,有蟒龙的纹样印制,下身是及踝的金色蔽膝,两条红色飘带从腰间垂下,随着人物的行走而飘摇摆动,帝王的尊贵感一览无遗。虽然秦始皇铠甲的造型色彩等都以史实为基础,但是由于使用的是现代的材料和制作工艺,因此,完全不能等同于原物,审美价值更为突出。特点二:突出地域特色,融合多文化元素,旨在为刻画角色服务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古代,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其服饰也大相径庭。但是,现代社会,全球一体化趋势又越来越明显。反映在戏剧影视作品中,是强调地域特色还是以现代人的视角,杂糅各民族的文化元素?不同的设计者有不同的做法。但其宗旨是最好地服务于角色的塑造。电影《墨攻》中甲胄的款式能直接体现出地域性。汉民族与游牧民族戎装款式差异性较大。汉民族的服饰特点是宽衣肥袖,因此其盔甲也相应肥大;而游牧民族由于其骑马的需要,服饰多紧身箭袖,所以铠甲也紧凑贴身,一松一紧,民族特色一目了然。我国香港导演李仁港拍摄的电影《三国之见龙卸甲》中,甲胄造型各类文化元素融合的特点十分明显。影片中,刘德华扮演的赵云所着盔甲明显有日本武士的影子。“赵云在历史书籍中只是蜀国的一员武将,比起曹操、刘备和孙权都要低一个级别,但他是当今青少年最熟悉的三国人物。一方面保留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比如大战长坂坡,另一方面则从游戏中挖掘创意,以便让片中人物从内到外都更符合今日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李仁港曾这样阐述他的设计原因,也透露影片人物和造型的很多灵感来自于日本光荣公司出品的《三国志》系列游戏。这样将中国元素、日本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在李仁港指导的电影《锦衣卫》和《鸿门宴》中也很突出,铠甲造型中各类元素的应用也很普遍,他追求的是人物造型的表现力与美感。特点三:以效果为王,追求艺术价值中央戏剧学院2008级表演系的毕业作品《虎符》的人物造型设计,在历史真实与舞台美感的结合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虎符》描述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戏中主要人物信陵君是一个仗义纾难的英雄人物,为了美化这个人物,设计者在还原战国时期铠甲款式的基础上,从材质的肌理再创入手,在局部嵌入以篆字为基础演变出来的图案造型,图案通过对面料的叠加以将材料的视觉空间体现出来,通过层次的变化,体现一种浮雕感,使得信陵君的戎装造型肌理丰满而具有视觉冲击力,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诉求。沃尔夫冈•彼得森拍摄的电影《特洛伊》,其情节内容源自古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该片中有众多宏大的战争场面,也塑造了许多身穿甲胄的经典形象。影片中,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了甲胄的装饰元素来塑造人物。比如,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盔甲,既是他出席公共场合的礼服,又是作战时的戎装。精致的银色装饰将其装扮得犹如太阳神阿波罗般俊美潇洒。铠甲上雕刻的过于精美的花纹暗示着帕里斯的软弱个性。而郝克托尔是帕里斯的哥哥,是战争中真正的英雄。在剧中,一身青铜精美的铠甲色泽深沉、质地厚重,完美呈现了郝克托尔式的英雄主义形象。第73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得主——影片《角斗士》的服装设计师珍提•叶提斯,是盔甲设计的高手。影片中铠甲主要以硬皮料为制作原料,配以金属材料装饰,精美的造型和绝美的配色,完美地呈现了古罗马时期强大的军事形象。

二、甲胄造型艺术的创新路径

历史车轮走到当下,“80后”“90后”成为戏剧影视受众的主体。这些年轻人都是玩着机器玩偶长大的,机器玩偶的铠甲造型根植于年轻人的心中,因此,在戏剧影视服装设计中强化甲胄元素,无疑会受到年轻一代人的追捧。那么,在实际操作中,要找准甲胄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元素的契合点,既保留甲胄传统物种的基因信息,又避免泥古不化,创造出适应新时代审美诉求的新的甲胄造型艺术,就需要从业者下一番深功夫。

(一)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拓展甲胄造型艺术的创作空间戏剧影视作品的甲胄造型设计,要尊重历史,重视其写实性和象征性,追求戏剧影视作品的历史感和真实感。但由于甲胄造型艺术内涵空间的逼仄,如果思路不开阔,必定难以施展拳脚。从业者应该兼收并蓄,从多种领域中汲取养分,吸收绘画、建筑以及木偶、皮影、泥塑等民间艺术的有益元素,甚至可以把服装界的混搭风、绘画界的抽象派等皆“拿来”为其所用,取其形,续其意,传其神,为甲胄造型找到新的发展极点和发挥空间,丰富造型手段,提高造型技术,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水平。

(二)在未来题材作品中恣意驰骋未来题材戏剧影视作品,是设计者的设计思想自由释放的空间。可以天马行空式的展开想象,不受史实的约束,甚至不受服装各元素的约束,可以无限夸张,可以怪戾,可以似真似幻,可以不伦不类。如《钢铁侠》系列电影,匪夷所思地将甲胄与机械结合,把甲胄作为元素运用到了未来科幻的主体上,重新诠释了甲胄特有的造型美。一夜之间,钢铁侠成了炙手可热的影视形象,票房一路飙升。这种将甲胄的造型特点元素化的设计是未来人物造型的一大趋势。未来、奇幻风格的设计,需要这种设计理念来为戏剧影视甲胄造型注入新的力量。外国这类科幻题材的电影尤为值得借鉴。如《雷神》,将甲胄与现代诸多元素融合的堪称完美,通过许多怪异的造型和新兴材料的运用,将铠甲与未来相结合,造型极为夸张很有未来风格。

三、结语

影视剧论文篇(6)

【关键词】戏剧 影视 传承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不同的新兴艺术对传统艺术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淡漠,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影视艺术也发生了巨变,利用光、时间、空间、声音、特技等所形成的多维空间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使影视艺术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各类不同的电子媒介上。如果能将传统戏剧与影视艺术结合起来,必将会扩宽传统戏剧的传播途径、增强传播效果,对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歌舞,经过多个朝代的演变,最终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剧艺术。主要由民间的说唱、歌舞、滑稽戏三种艺术形式融汇而成。比较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粤剧、秦腔、川剧、黄梅戏等。中国戏剧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把曲词、表演、音乐、美术等融为一体,用节奏贯穿其间,既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表现力,又达到和谐的统一,大大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形成了独有的、节奏鲜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艺术。中国的戏剧艺术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2006年,戏剧艺术作为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务院批准纳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6月2日予以公布。早在2001年,昆曲已被第一个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现状

同所有传统艺术一样,戏剧艺术发展到现在,都面临着衰亡的危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更加便捷和多元化,电影电视、随身听、DVD机、互联网等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和广阔的选择空间。相反的,戏剧艺术的生存方式就显得陈旧和过时了,传统戏剧只有在舞台上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才能表现出它的艺术魅力。但这种以剧院(舞台)为中心的创作、传播和欣赏方式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约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已不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到一个固定的场所去欣赏一种程式化的、剧情相对比较简单的传统戏剧表演。不仅戏剧如此,所有的剧场艺术都面临着普遍的危机。

目前,全国共有戏剧剧种360多种,除了一些比较著名的剧种外,还有几百个小剧种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它们的传承现状都不容乐观,对于一些地方上的大剧种,如京剧、越剧、豫剧等都开办有专门的艺术院校,但近年来都面临着生源匮乏的危机。对于一些小剧种,更加令人担忧,有些剧种的传承人仅仅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甚至一两个,更没有任何资料得以保存,他们的传承全部靠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这样一来,很多小剧种都悄无声息地消亡了。

为了保护这些传统戏剧,近年来国家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是保护模式过于保守,保护手法过于陈旧,跟不上社会与时展的趋势,效果不好。因此,对戏剧艺术进行合理的保护和科学的传承迫在眉睫。

三、如何发挥影视艺术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传承中的作用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明确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对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运用最能体现现代科技手段的影视艺术,将对传统戏剧的传承和保护发挥巨大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借助影视艺术的强大记录功能,对经典剧目、经典唱段以及演唱方法,特别是一些濒临灭绝的小剧种,进行记录、归类整理成视频资料,统一保存。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要遵守产生、发展、消亡的自然法则。但是每一种艺术形式能得以产生和发展都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积淀,又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因此,在它消亡之前,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对它的记录,因为只有在这些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才可以不断地绽放出新的艺术之花。而影视艺术的技术性恰恰具备了这一特点,使记录不再单纯地停留在文字和图片的层面上,而是真实地保存了它的影像和声音,这对今后的戏剧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最直观的资料,也为这种即将消亡的艺术形式保存了最真实、原始的影像记录。

(二)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功能,通过电子媒介将优秀的戏剧剧目传播出去,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魅力。

传统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其生产、传播和消费都受很多条件制约:它必须要有一个舞台(空间),它的创作和传播都是在舞台上完成的。而观众欣赏戏剧也必须通过舞台,每一个观众由于所坐的位置不同,其观看的角度就不同,因此他们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而且经常会忽略掉很多细节的表演。而在观看的过程中,即使是去趟洗手间或者接一个电话,都会漏掉很多精彩的片段,要想再看一下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重新安排时间、花费金钱从头看一场。因此,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借助影视艺术的先进技术,通过摄像机的角度转换和镜头、景别的切换,从不同的角度、距离来展现每一个场景,使剧中人物的每一个细小的表情变化都可以被观众看到。再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功能,把这些优秀的剧目通过各种不同的电子媒介传播出去,人们再也不用局限在剧场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欣赏。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戏剧传播的局限性,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接触戏剧、认识戏剧,进而热爱戏剧,戏剧艺术也将因此而更加接近普通老百姓,从而重新找到其生存的土壤。

(三)在保护传统戏剧艺术的同时,努力融合影视艺术的美学原则,开发新的戏剧形式,使戏剧艺术更贴近生活,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自然、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成了观众对艺术的一种追求。所谓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是艺术对生活准确的提炼和概括。而对于戏剧来说,其精华所在却是追求神似的写意风格——假定性和程式性。传统戏剧要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诠释复杂的场景和情节,解决舞台空间与剧情实际空间之间的矛盾,在几代艺人的努力下,终于创造了一整套拓展舞台空间、变换舞台空间的巧妙办法,这就是高度程式化的虚拟手段。例如,同样是表现上楼梯、开门的情节,在戏剧艺术中,可以用几个程式化的动作就交待了;而在影视艺术中,就必须要有真实的楼梯和门,而演员也要像在生活中一样去上楼梯、开门,仿佛身临其境。戏剧艺术不仅通过富有音乐节奏的肢体语言,配之以小道具,创造出各种变幻的空间,并且以不同的脸谱来概括类型化的人物特征,生活形象被高度抽象化、符号化。这些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精华之所在,也是我们必须要坚持和保护的。就像现代的剧院文化一样,虽然都在逐渐式微,但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剧场艺术一定要保存,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要欣赏到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戏剧艺术,还必须回到剧场、回到舞台,这也是对传统的尊重,对传统戏剧的尊重。

另一方面也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接受和吸纳新的艺术元素,开拓新的戏剧形式。影视艺术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影视艺术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借助科技的手段,制作出逼真的场景,突破了舞台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时空与视听的综合再现。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培养和改造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传统戏剧也可以大胆地进行尝试,依据影视艺术特有的艺术手段、传播媒介、欣赏方式、审美心理,运用影视艺术的思维方式去创作全新的、以戏剧艺术为基本内容的屏幕艺术作品。在融合的过程中,肯定要经历痛苦的割舍,因为戏剧艺术中的假定性和程式性恰恰违背了影视艺术中的逼真性原则,因此,割舍在所难免。其实,不仅是戏剧,各种艺术形式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例如电影,随着剧场文化的逐渐萎缩,电影艺术本身也正在萎缩。但是,在电影艺术式微的同时,它还在不断地接纳新技术或与别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媒体进行融合,催生了许多新的艺术形态,比如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影视广告、活动网页、电脑游戏等。而传统的、古典意义上的胶片电影,可能会成为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此,戏剧艺术要得以延续,就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融合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催生新的戏剧品种。

艺术发展史的经验证明,所有生命力旺盛的艺术门类都是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而历久不衰的,但它们的语言结构是有寿命的,需要做出不断的调整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历史的发展。将传统戏剧与影视艺术结合起来,必将会扩宽传统戏剧的传播途径、增强传播效果,对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注:本文为河南省2012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2400430147)

参考文献:

影视剧论文篇(7)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专家与学者们致力于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以及在未成年人影视媒体收视行为的研究中也不断的取得了理论提升,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理论成果。

(一)著作方面研究

还没有专门研究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的著作,只是书中某些章节有所涉及,大部分著作主要集中于传播学领域。祁林在《电视文化的观念》[1]一文中将社会群体分为儿童、青少年、成年人三个层次,根据他们阶段性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及心理特点,分别研究了电视文化对其影响,其中,在探讨儿童方面,他认为儿童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思想还没有发育成熟,会本能的汲取外界的信息来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而电视正是以它绚丽的视听效果来得到儿童的认可,并且儿童具有强大的模仿能力,电视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强大的模仿对象;在探讨青少年方面,他总结了青少年看电视的兴趣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因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而对成功类型的电视剧的追捧;二是性意识觉醒而对反应男女情爱类型电视剧的痴迷。接下来还着重探讨了电视对儿童的负面影响,他认为电视会造成儿童对于“电视暴力”的模仿以及过早的成人化。祁林教授关于电视对儿童过早的成人化以及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对本文具有借鉴作用,介于其研究领域,只提出了问题所在,并没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引导对策。

徐瑞青在《电视文化形态论》[2]一书中提出电视文化与消费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肯定了电视文化作为大众传播的积极方面,同时也提出了其消极的方面,他认为“泛娱乐化”是消费社会电视文化的一种新趋势。提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电视文化应该承担其弘扬本国优秀文化的责任,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释了电视文化应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本书值得借鉴之处在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以及在最后一章中对电视文化批判的几大方面,包括可能对人文精神的腐蚀、唯利主义庸俗化的倾向和电视文化的霸权性。在宏观方面,他对电视文化的责任也做了很好的阐释,对本文在引导对策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刘晔原的《电视剧批评与欣赏》[3]一书对电视剧的发展概况做了详细的描述,作为普及式研究,他认为电视剧是一种年轻的艺术,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将电视剧作为一门艺术来研究,理论基础还相对薄弱。本书对电视剧专业性知识的介绍、批判性欣赏思维的运用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大环境大背景下的电视产业研究的《中国特色的电视产业经营研究》[4]立足于中国特色,研究本土电视产业的运营规律和经营模式。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短短几十年中国电视产业如何发展以及这种发展方式带来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视剧文化产业的而发展历程及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前提与基础。

关于电视批评的专著,张君昌的《冷眼看电视――当代电视批评范例精选》[5]根据电视现象、产品等做了理性的分析与批判,借以此来纠正其错误的观念与思想,引导观众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他根据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来阐述观点与看法,在“内容批评”一章节花费了较大的篇幅总结了电视文化的社会负效应,如散布低级趣味的平庸思想、青少年产生对电视容易产生依赖、色情暴力的影响麻痹精神、外来节目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以及电视暴力与电视色情对青年的危害。

以上,是一些著作方面的总结,可以看出,关于电视剧文化的专门解读,目前还比较匮乏,我们只能从传播学领域中关于电视文化的整体解读来寻找电视剧文化的只言片语,在研究电视剧的著作讲述电视剧在传播过程中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篇章中寻找可供参考的言语。

(二)论文方面研究

可供参考相关研究比较庞杂,具体的与本文相似的研究成果较少,可粗略的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电视剧文化的现状与影响研究,这类文章主要是从整体描述电视及电视剧文化着手,张斌的《电视剧与文化研究》[6]认为之前对于电视剧的研究是从艺术领域的角度,他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进行诠释。曾鸿的《国产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浅谈》分析了国产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的现状,并对它的发展前景做了描述,他认为国内电视剧的制作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水平,观众的欣赏水准也越来越高,对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深入,国产电视剧需发展,必须提升相应的一书水平。陈梁的《国产电视剧文化价值刍议》认为国产电视剧应增加它的文化含金量,他还提出电视剧应该成为青少年参考榜样和学习伙伴。对于中国电视剧文化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将电视剧作为文化来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电视剧收视的受众面也越来越年轻化。年龄层次再往下下沉就到了青少年与儿童,他们心智还未成熟,对于电视剧的选择性没有青年那般明确,往往都是被动的接受,因此,电视剧的内容就更应该提升其文化素养,应起到积极正面的导向作用。

第二个方面是电视文化及影视作品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袁智忠的《近年来影视创作价值取向误区对青少年道德的负面影响》写了作为渗透力极强的影视作品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一个分支――道德观的影响,他认为一些不当的电视节目所宣扬的错误的价值观,会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在思想上产生功利化、物质化的影响,在行动上产生粗糙化、暴力化的倾向。曹奕萱在《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以电视暴力为视角》中着重探讨电视暴力对青少年价值观的错误影响,认为电视暴力传播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往往都是具有倾向的,会让他们误以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使其变得冷漠与麻木。在关于负面影响的论述中,电视暴力与色情是最集中的论述,这类的危害也最为严重,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腐蚀也最为深重,确实应当引起全社会的警觉。

第三个方面是关于负面影响产生后形成对策的研究,这类研究基本上都是集中于形成的负面影响的论述后提出的解决方案,主要是从媒体的自律与发挥识别与组织作用、老师家长发挥沟通和引导的作用。李建波在《电视剧对青少年教育的消极影响与对策分析》中还提出要推行电视剧分级制度,剧组人员还应努力创作适合青少年看的好电视剧,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寓教于乐,最后家长还应做的是筛选的工作,帮助孩子筛选掉一些不适合他们看的电视剧。胡琼文的《电视剧文化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与对策》中除提出以上对策之外,还提出要培养青少年的电视素养,以思想源头上的培养来让他们辨别是非和分析能力,培养主体大到政府小到家庭,针对他们自身发展特点在价值观念上进行培养。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者在研究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方面偏向于负面效应研究和电视文化对儿童的社会认知的影响研究,对其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等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研究者居多。在关于电视受众研究方面,英国的约翰・塔洛克在《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认为,警匪系列电视剧使人产生深深的,但同时又会交织着对危险和控制的焦虑;关于电视肥皂剧,他认为其中向人展示的一些镜头如:注射、、家庭暴力、艾滋病、等会向人们传达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传达要比单纯的说教来的更为直接和印象深刻,而作为受众群体在看剧的过过程中会有巨大的情感投入。而“电视暴力”则是增加了人的“焦虑和犯罪的恐惧”。在受众群体研究中,英国的罗杰・西尔弗斯通的《电视与日常生活》中关于“电视观众”一章节也有论述,他认为观众在接受上是能动的。两本书中关于受众的研究对本文有启示作用,而从某一特定的电视剧来论述一个问题的方法和访谈的方法也非常值得借鉴。

总结而言,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化影响中,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有一定的提升,优秀的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进程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会弱化未成年人社会交往能力,加大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难度;在人格塑造中,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但会削弱未成年人自我塑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行为方式影响中,是未成年人爱国主义和正义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但会形成极端的个人主义及受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纷扰;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学校、政府、家庭、传媒等各方面相互配合,充分发掘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教育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祁林电视文化的观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徐瑞青.电视文化形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

[3]刘晔原.电视剧批评与欣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唐世鼎等.中国特色的电视产业经营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1

[5]张君昌.冷眼看电视――当代电视批评范例精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

[6]张斌.电视剧与文化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5

[7]曾鸿.国产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浅谈[J].当代电视,2005.2

[8]陈梁.国产电视剧文化价值刍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7

[9]袁智忠.近年来影视创作价值取向误区对青少年道德的负面影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1

[10]曹奕萱.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以电视暴力为视角[J].今传媒,2011.6

[11]李建波.电视剧对青少年教育的消极影响与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9

[12]胡琼文.电视剧文化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