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2 16:18:19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篇(1)

关键词:影视文学;影视艺术;联系;差异

影视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它将静态的文学作品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向人们展示着形形的外部世界,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必然是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完美融合。

影视文学为电影和电视剧提供丰富的拍摄素材,而影视艺术则为电影和电视剧增加感染力,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处理好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对一部影视作品至关重要。

1.影视文学

影视文学与传统文学表达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电影、电视、广播等有声设备将文学剧本通过看和听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影视文学已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传统的小说、诗词歌赋等更具吸引力,它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它也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在思想感情的表达、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与传统文学一样,遵循同样的规律。

第二,它与传统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表现形式更为丰富,结合影视媒介使得文学剧本既可以“看”、“读”,还可以“听”。

第三,影视特征鲜明。一是视觉方面,将文字所描述的景象转换为具体而鲜明的视觉形象,观众可以直接听到和看到声音、动作等;二是结构方面,为了呈现给观众更好的表现效果,需要对剧本中的内容、场景等进行合理地组合排列,采用蒙太奇结构。

2.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是指运用各种方式来增加影视作品中银幕形象的感染力,达到时空完美融合的艺术效果,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及情感需求。影视艺术最早是运用在电影方面,后来普及到了电视方面。它讲究的是意境、意象和神韵的结合,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灵上感受到愉悦,净化心灵,养眼养心。影视艺术主要通过空间的营造、再现、表现及叙事的发展过程来表现。但是有些影片与影视艺术并不能相提并论。如有些商业影片为了迎合观众口味,提高收视率,往往会降低艺术标准,流于暴力和低俗。由现达的光电科技造就的特技效果虽然也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提升影视效果,但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如何将特技效果能与影视作品有效结合,达到养眼与养心的观看效果,需要把握一个“度”。

3.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关系

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虽然含义不同,但他们在影视作品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也无法做出完全独立的区分,如果任何一个有所欠缺,都会对整个影视作品产生影响,显得不是很完美。

3.1二者之间包含的艺术共性

无论如何界定,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之间都是彼此渗透、紧密相连的。

第一,表现内容一致。影视文学在表现故事时,都是以人物为主体,思想活动为线索,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建立各种关系之间的连接,激发人们的情绪。编排故事情节时,无论是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还是渲染气氛,都要求影视剧本必须具有艺术性。影视艺术无论是采用时间还是空间的表现手法,都是以人物关系为前提,最终也是为了烘托所要表现的主题。

第二,艺术的出发点一致。从美学形态方面看,二者都是通过时间、空间的手段来展现人物、故事情节。影视文学以启迪心灵为终极目的,采用影视艺术也是为了达到震撼心灵的目的,因此,两者的出发点一致。

第三,运用蒙太奇结构,将影视文学的各部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故事情节流畅、连贯;影视艺术也是如此。

3.2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第一,影视作品必须包含文学性。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影视文学是影视艺术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影视文学无懈可击,才能给予影视艺术广阔的展示空间,否则再完美的艺术也是空中楼阁。如果影视文学的内容空洞乏味,不足以吸引观众,那么再绚烂夺目的影视艺术也不会得到长久的关注。因此,影视艺术必须依托影视文学而存在。

第二,影视文学需要影视艺术的渲染。一部文学剧本就好比一座房子,单凭坚实的地基还不足以吸引眼球,还需要继续添砖加瓦,给它设计新颖的造型、漂亮的外衣,让人充分感受到美感。有意义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影视艺术的衬托渲染,就会显干瘪无生气,勾不起观众的欣赏欲望。影视艺术通过运用各种手段来增强影视文学的表现力,让观众透过华美的艺术表现领悟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总之,缺乏文学价值的影视艺术不能持久,毫无影视艺术的影视文学缺乏美感,只有相辅相成,有效融合,才能成就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形象丰满、内涵深刻、兼具欣赏价值及艺术价值,长盛不衰、历久弥新。比如《泰坦尼克号》《魂断蓝桥》等影片就是这两方面完美结合的代表。首先是作品内容饱满、故事编排精妙、演员表演精湛,再配以完美的艺术手法,使人们在观影时不由自主地受到感动和震撼,在感叹美好瞬间的同时,灵魂受到深深的触动。

3.3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都必须以文学为前提

第一,影视艺术应该尊重文学。影视艺术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学内容,因此它必须围绕文学的内容展开,不能凌驾于文学之上。在尊重文学内容的前提下,合理地运用影视艺术,才能使影视作品显示其独特的魅力。而现阶段,有些影视作品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对原作进行胡乱改造,比如影视剧的结尾,原作的悲剧结局更能引发大众的思考,更有现实意义,但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硬是以大团圆收尾,使整部影片缺少了韵味,平淡无奇。

第二,影视文学作品能够赋予文学更丰富的内容。现代文学借助于影视来表现,相比于传统文学,更加形象直观,一个镜头能折射出复杂的世间百态,表现跌宕起伏的故事。影视文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音乐、舞蹈、诗歌等多方面的内容,丰富了文学的表达形态及表现形式,又增添了艺术美感。

3.4二者与观众的接收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不能一味迎合观众的需求,但也不能脱离观众的意愿。影视文学相比传统文学有更大的受众群体,具备更大的影响力,可以更好地传递思想感情、塑造审美观点。影视作品就是给大众看的,如果脱离了观众,再精美、再深刻的作品也只能束之高阁,无人欣赏,失去市场价值,更不用说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了。影视作品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要贴近大众又要能够传达美的主题,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对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找到二者与观众之间的契合点,既能被观众接受,又能提高影视作品的文学和艺术水平。

结束语

影视具有广泛的观众群体及强大的表现力,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带给人们的不只是精彩的视觉盛宴,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作为影视作品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关系到影视作品的自身价值和生命力,如何有效地将二者融合,是现代影视作品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找到二者与观众需求的切入点并有效地结合,有助于影视作品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修晓琪.谈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J].西江月.2013,(1).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篇(2)

关键词 影视艺术;文学

影视艺术与文学到底应该呈现出哪种关系才较为合理?本文认为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影视艺术与文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每个事物都有合理存在的一面,而存在的同时都会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影视艺术直白的表现情感和发展情况,带来的情感共鸣只可能是一时的悲哀或者恐惧或者欢乐。时间久了人们便会发觉那种文化快餐式的累积会使人变得庸懒,情感变得苍白无力。文学抽象而发人思考,只有真正地讲心境投如其中,才能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类所共有的情怀。在观众集体式的欣赏上,影视艺术不能把作者的倾向性赋于形象性,不能把大段的议论的文字对冲突双方的或对生活的评价表现出来。影视艺术必须在短时间内用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和各种镜头给观众视听的综合性审美。

在表现小说《祝福》的孩子被狼吃了这一段的时候,电影中是安排在贺老六吃药的同时,祥林嫂听见几声狼嚎,叫了声:“阿毛”就跑了出去。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心理传达了文学作品的意思。

二、影视艺术必须含有文学性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花很多的时间看一部很烂的影片的经历,觉得不值得花精力在无意义的事物上。一般人看影视艺术作品,是怀着期待和被感染的心态,最后发现只不过是一部商业吵作片或者大成本投资,著名影星汇集的豪华片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感触。个人比较偏爱文艺片,认为很多恐怖片和科幻片都是低内涵和缺乏深度思考即兴创作的东西。李安《断臂山》是根据1997安妮・普罗克斯的短篇小说改编,只有数十页的小说,文字精简。李安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家庭、责任、爱情与生活;“爱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不妨把性别撇开。”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关注。电影《断背山》在优美的西部风光和略显沧桑的吉他音乐的衬托下两个牛仔之间的爱情如歌如泣,达到了“从没有过地如此纯洁、神圣地刻画两个男人间的爱情”的地步,而影片的最后,Ennis目送自己即将与心上人结婚的女儿驱车离去,打开衣橱,凝视着断臂山的明信片,饱经沧桑的脸上老泪纵横,说出那句令人心痛的”I swear”的时候是如此的凄凉,想想这忽然而已的生命中又有多少不能承受的痛苦――看着他们,想着自己,失落的天堂弥漫着每个观者的内心,不失原著细腻优雅的文学色彩。

现代电影如:《恋人曲》《海之歌》是典型的绘画诗;《红气球》是靠造型造成了诗的旋律;《人与兽》《湖畔》是具有散文哲理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用黑被和时空交叉方式象散文抒情诗来表现诗意的哲理。

三、影视艺术必须尊重文学

现在的影视作品经常改编文学原著,有时甚至改得面目全非,彻底背离原著的表达意图。导演应具有一定的责任感,不能以追求票房,收视率而刻意迎合大众。我很反感一些文艺作品以激情戏为卖点,过于露骨,矫情。如果观众的口味是大团员结局,就拍那些皆大欢喜的;如果观众期待的是流泪,意外死亡或失忆之类的,就拍感人肺腑的。当今的影视艺术有明显的娱乐化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当一切艺术文学都为娱乐而活的时候,人们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时候,人类文明就会有毁灭的态势。电影版的《祝福》,最后结尾是导演安排了一段祥林嫂捐门槛无效,愤而抗议的时候,她就拿着厨刀去砍庙里的门槛。这个细节是文学作品中没有的,不难看出这其中有导演的用心,对旧社会的强烈的控诉。但是很多人看完以后,有的也认为这是画蛇添足的表现,从祥林嫂的个人性格看,她的思想觉悟还不能做出电影中的行为。《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还是总体上忠于斯蒂芬?金的原著的。一些细节的改编上,如电影中安迪长得又瘦又高,但原著中,安迪的身材属于短小精悍,而且相貌英俊的那种。原著中说“安迪长得比较矮小,生就一张俊脸……”,同时对安迪还有这样的叙述:“安迪在一九四八年到肖申克时是三十岁,他属于五短身材,长得白白净净,一头棕发,双手小而灵巧。他戴了一副金边眼镜,指甲永远剪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我最记得的也是那双手,一个男人给人这种印象还满滑稽的,但这似乎正好总结了安迪这个人的特色,他的样子老让你觉得他似乎应该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所以,安迪给人的感觉总是非常精神、非常清爽,戴着一副眼镜,更衬托了他的聪明智慧。还有最后结局稍有不同。小说结束在Red前往墨西哥寻找Andy的路上而不确定他能否找到,以“我希望”作为结尾,而电影中Red在墨西哥的海滩找到了Andy这一幕我认为2种版本还是小说最后把希望和就赎展示得比较恰当。

四、好的影视艺术可以给予文学丰富的养分

影视文学比文学拥有更多的群众性,是任何文学作品不能比拟的。因此它必须具有震撼力和表现力。文学的表现工具只是文字,有相对的限制性;影视艺术有无比的精确性和敏锐性,能较好的反应一切复杂的生活现象。《白毛女》这部影片表线的喜儿这个农村妇女,在残酷的地主阶级剥削下,遭到非人的屈辱和迫害,发出了“我要报仇,我要活。”的呼声;在阶级斗争和大自然的斗争中,充分表现了她那种“舀不干的水,扑不灭的火”的反抗性格的形成。它对观众直接诉之于形象,使观众得到的是完全逼真的感受。另外,影视艺术具有政府空间和时间的魔力,我们可以看到同代同代人的生活景象,也可以看见一切动人心弦的历史的重演。《乱世佳人》中瑞德说:“我不求你原谅,我永远也不理解和原谅我自己,如果子弹打中我那倒好了。我是个,我只知道我爱你,即使这倒霉的世界和我俩都变成碎片,我也爱你,因为我们很相像,我们俩都够坏,自私而精明,但我们能够一眼就把事物看清。”的时候,这个南方庄园主的女儿却狂野而不娇纵,一点都没有珍惜的拒绝的场景,具有概括和典型化文学作品的能力。

五、在观众的接受方式上的区别

我们看一幅画,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反复吟味。对于电影来说,如果观众一个地方没有看懂,或者体会不够,他不可能要求停顿一下,甚至连思索一下的空隙都没有,他只能在感受上留下一个缺口,缺口一多,电影给他留下的印象就会变得残缺不全,也就很难集中精力来欣赏了。所以影视艺术要创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剧本要准确的刻画人物性格个思想感情,不要把人物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场景里;演员的演技要出色到可以和剧本融合;其它的幕后创造英雄要在同意的创造意图下进行工作。

诚然,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电影从艺术手段,表现内容等多方面受到了文学的滋补,然而反过来想想,在许多高喊文学优越性声音的背后,电影是否也与无声无息之间补给了文学呢?答案是肯定的,电影的视觉性表现方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当代苏联著名作家阿・伊凡诺夫曾经这样回答记者:“电影给了我特殊的简洁。”约翰・霍华德・劳逊也曾经指出:“许多现代小说都使用了‘摄影机眼睛’的技巧,并模仿银幕上连接出现形象的方法来描述动作。”包括电影的表现手法――蒙太奇,也大量于无意之间进入了文学创作。现在当在人们批评电影媚俗性越来越强的时候,文学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当今出现的大多的所谓身体写作,网络文学作品都是想从一种视觉性,直感性的话语效果去直接触动读者的敏感神经,此类作品是其所标榜的另类还是骨子里的媚俗?答案已经了然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 ? 影视艺术就是影视艺术,它不低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学,也不依赖于文学,文学所能表达的深度和广度并不是电影所能做到的,而电影所表现的光影与声音的互动也是文学所不能及的,中国传统的电影论试图重现文学曾经对戏剧所获得的成功,一度喧嚣着要建立仅仅以文字形式给人们欣赏的电影文学类型是不可能实现的,文学只是影视艺术要吸收的一个方面,在影视艺术面前,还另有一片广阔而神秘的天地需要后人去不断挖掘。

参考文献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篇(3)

关键词 地方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层次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正蓬勃发展,但各地发展并不平衡,相对于国外及国内中心城市重点院校,地方普通高校的影视教育发展速度与规模相对滞后,教育教学水平也有相当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地方高校在借鉴与学习国外高校及国内重点高校的影视教育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切实转变办学观念和影视教育观念,合理设置专业,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影视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迅速提高影视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多层次的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影视艺术教育大致包括影视专业教育,相近专业教育与普及型人文素质教育几个层次,不同的层次当然应该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也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立足于地方高校影视教育实际,着重探讨影视教育教学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影视教育层次定位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包括一些地方高校都陆续开设了与影视艺术相关的专业,如影视文学、影视传播学、影视表演、广播电影电视等等。由于有些学校开设这些新专业是在缺乏必备条件的基础上一哄而上,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学生培养计划的落实,相关课程的开设都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笔者认为,已经开办了影视专业的学校,必须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凝练学科方向,建设科学合理的既符合国家基本政策要求又适应社会需要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没有开办影视专业的学校不要盲目跟进,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的区位条件,硬件设施、师资条件、还要看市场就业情况。如果开办影视专业条件成熟,当然另当别论。如果条件不成熟,那就要把重点放在相近专业的影视教育和其他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两个层次上。与专业的影视教育相比,这两个层次的影视教育对影视课教师的需求量要小一些,对专业素质的要求也不那么严格,一般都是从中文系的教师中抽调转向而来,似乎大都能够适应,还挺受学生欢迎的。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面对读图时代、消费时代的来临,影视艺术的发展速度以及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密切程度已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影视艺术的普及教育与实用教育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解决,这就要求我们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加强影视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和影视艺术课程体系建设。

以前,我们大都在中文系、广告传播学系、广播电视新闻等专业开设影视文学或影视艺术概论,在其他院系开设中外影视艺术鉴赏。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教育观念的滞后,往往只是作为选修课开设,课时的限制是很明显的(一般36学时)。在如此短暂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观摩影视作品,又要安排很多理论性知识性内容是不太可能的,只能按专业要求力所能及地灵活设计。如中文系的影视文学课,一般先要介绍一些有关影视美学、影视语言的知识,然后侧重于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影视的改编,影视评论等,广告传播学系也得讲些基本的理论,但必须结合广告专业讲一讲影视与广告传播的关系、广告片的拍摄、影视中的植入性广告等内容。而对于作为素质教育课的其他专业,当然更得重视影视知识与影视文化的普及,影视片的观摩及分析讲解。当然,也可以结合授课对象调整内容,如外语学院的学生,可以多讲一些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多看几部外语原版电影。对于理工科的学生,也可以多看几部科幻片以及著名科学家的传记片。这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是有好处的。

要有比较理想的影视教育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的。学校领导应重视影视教育,就像重视大学国文教育一样重视影视教育,即使暂时没有开办影视专业的学校,起码也应设立影视艺术公共课教研室,一个万人大学至少要有三至五名专兼职教师从事影视艺术公共课教学与研究,要改变一门课单打独斗的局面,开设几门相关课程供学生选择,也应该允许学生在校期间不止学习一门影视课程。目前,在原有影视文学、影视艺术概论、影视艺术鉴赏课基础上,我们至少还应该开设影视文化概论、影视文化产业与传播、影视教育等课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到更多更深的影视文化知识,切实提高文化素质和面对新世纪新挑战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考虑在某些相近专业把影视课列入必修课名单,就像江苏等地的许多高校所做的那样,这也许是一种影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二、教学内容上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在教学内容上必需兼顾影视艺术与影视产业的关系,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关系,影视文化中他者与本土的关系。

1 影视艺术与影视产业的关系。

教育部早在1985年就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的文件,1998年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确定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在政府制定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2001年~2010年)发展规划》中,更要求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或限定性选修课,作为综合艺术的影视艺术无疑在大学美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相近专业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把影视课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看待,尤其重视其艺术的特质,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作为综合艺术,影视艺术综合了其他各种艺术的特长,但和音乐、美术等纯粹艺术科目还是有区别的,那就是影视艺术的产业化特征,它不仅仅是艺术,它还是一种庞大的文化工业的产物,有着浓厚的商业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片时,不能只选思想性艺术性强的经典艺术片,还要考虑选择学生喜欢的比较时尚的商业大片,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艺术魅力、电影明星的表演风采的同时,真切感受到梦幻工场的发展现状,了解观众的观影心理以及电影产业的商业前景,让他们获得全方位的享受和收获。也就是说,要打破过去狭隘的“象牙塔”式孤芳自赏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建立健康全面开放发展的雅俗共赏的人文素质教育观。

2 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关系。

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但文学是其基础,所以我们在进行影视艺术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文学的因素。改编影视作品所依靠的原著或影视原创剧本是我们要关注的第一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影视剧本创作的画面思维和蒙太奇思维方式与文学创作是很不一样的,我们理应给学生区分清楚。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改编自 中外文学名著,这使得影视艺术课往往成了文学课程的一个很好的延伸和补充。两种文本的对照“阅读”,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原著的精神,也可以丰富学生不同的审美经验,获得多层面的审美享受。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会两种艺术的异同,更好地理解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各自不同的审美特征。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近年来影视产业发展迅速,从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在播出后大大提高原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小说销量大增。受这种利益的刺激,许多小说家的小说创作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影视编剧思维和影视产业的影响,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关注。

3 影视文化中他者与本土的关系。

影视艺术最初来自于西方,但中国人并非没有画面思维意识,中国的皮影戏、木偶戏比西方电影不知要早多少年。影视艺术教育课的作品选讲,必须中外兼顾,本土与他者并重。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世界电影诞生百余年的历史和各种重要的电影流派,外国的电影肯定少不了;另一方面,电影又是中国民族电影工业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让学生熟悉本国电影发展的曲折与辉煌、问题与优势,了解中国七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与代表性作品及其艺术风格。特别是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更应该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以开放的眼光学习外国影视艺术和影视产业的先进经验,为发展和壮大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而努力学习。即使将来不从事与影视产业相关的工作,也应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理想的影视艺术优秀观众。

三、在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传统与现代、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关系

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现代的教学内容,最后都必须通过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升本高校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对于影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则相对滞后。根据多年的影视教学探索与实践,我觉得下面几个关系的处理尤其重要。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管是相近专业教学还是普及型素质教育,影视教学首先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主要包括影视美学、影视文学、影视语言、影视评论等环节在内的影视理论知识,这是少不了的,问题是如何通俗易懂地让学生掌握。我认为不能单纯枯燥地进行灌输,而应该通过大量例证的讲解,通过实际的观摩让学生理解。对于镜头语言与蒙太奇,可以要求学生先预习,然后让学生用手机或DV自行拍摄,自己体会,然后老师讲评。另外就是作业,既可以是书面作业,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归纳整理,加深理解,也可以是影视语言的编写、生活片段的拍摄,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老师所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篇(4)

汇集国内外最优秀文化学者,著名影视界人士,政府决策人全方位设置课程;

解读案例,师生互动,提高文化与影视项目筛选和实操能力;

提升圈子,拓展人脉,与各界精英为友;

聚焦热点,优化整合,提供项目与金融资本对接平台;

全面梳理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元素,解读影视产业概念。

核心课程方向:

中国影视市场及发展战略

影视项目的策划与制作

影视项目发行与推广

影视市场运作与开发

中国传统文化与影视作品内在关联

影视新技术、3D技术、网络时代与影视

文化创意与纪录片、微电影、宣传片、广告片

影视政策、投融资、版权交易

院线投资与管理

影视产业未来发展与国际化

其他(略)

优势平台:

与北京大学著名文化学者、北京电影学院著名教授、著名影视界人士面对面交流;

自愿加入同学会,参加同学会投融资平台、资源共享 ;

学员自愿参加电影节等文化、影视圈相关活动;

论坛、讲座等其他活动;

学习对象:影视、传媒、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负责人;

投资机构、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负责人;

各院线负责人、导演、制片人;

各省市文化、宣传、广电系统的领导;

有意进入影视、文化产业投资的社会各界精英

目前已授课老师:

张宏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

张会军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韩三平 中影集团董事长

杨步亭 原中影集团董事长、现中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

尹 力 中国著名导演

黄 丹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

刘 嘉 著名影评人

陶 昆 著名制片人

季 伟 北京电影学员管理系教授

王守常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郭劲峰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师

英 壮 著名演员、编剧

吴 兵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制片专业副教授

曹保平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副教授

庄宇新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副教授

苏叔阳 中国文化书院导师、著名剧作家、文学家、诗人

王红卫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主任

徐唯辛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

刘传铭 中国文化书院导师、著名艺术评论家

林梅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

王 尧 著名藏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藏族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

李中华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导师

张纪中 著名导演

谢 飞 北京电影学院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著名导演、编剧

姜 伟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电视剧《潜伏》编剧,

何 平 中国文化书院导师、著名电影人

王劲松 著名演员、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副院长

苏小卫 国家广电总局剧本中心副主任、编剧

王鸿海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释永信 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 、少林寺方丈

王伟国 中国电视剧中心副主任、电视剧审片组成员

张铁林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

赵海城 中影集团一公司董事长

陈 浥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

穆德远 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长、著名摄影师、导演

陈 山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梁 天 著名演员、导演

林晓霞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英 达 著名导演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篇(5)

[关键词] 文学;影视;现代性;审美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别无选择地踏上了试图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漫漫征途,从图画、文字到科学、艺术,无不记录了这个充满深刻意味的过程。而艺术的最高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表达了创作者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人们不可替代的审美感受,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所。影视艺术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直观或迅速地通过感官传达着咨询、情感、刺激,使人们能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图像画面传导的信息。

一、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关系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问题曾在理论界争论许久,固然,现在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影视艺术的本质特征,既不会把它简单地等同于文学,同时也不会忽略其自身包含的“文学性”。不论我们怎样区分文学与影视的不同特质,都无法否认二者之间的彼此渗透和深刻联系。

文学和影视都是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塑造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唤起人们审美感知的艺术样式。爱森斯坦认为,电影思维是人类最完善的一种形象思维,最符合人类艺术活动的逼真性和时空自由跳动的假定性,所以早就为文学大师所掌握,至于电影机的发明,不过是使这种形象思维物质化而已。我国古代文论中常常讲“意在笔先”,认为文学意象形成于动笔之前。总之,不管是用作家手中的笔,还是架起影视艺术家的摄影机,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塑造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但是,它们塑造的手段却各有不同,文学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塑造形象,而影视则以空间画面为手段塑造形象。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了文学形象只能出现在读者的想象之中,因而它是朦胧的、模糊的,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影视形象没有符号作为中介,它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具有物质的空间显现。因此,影视形象是直接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影视形象是具体的,文学形象是抽象的;影视形象是单一的,文学形象是多义的。

影视与文学最根本的联系还在于两者都具有时间艺术塑造形象的延续方式,也就是说,它们都要竭尽所能在时间的流动线上进行某种叙述。影视虽然是诉诸视觉的空间艺术,但同时又是可以运动发展的时间艺术,影视的运动性决定了它的时间特性。文学是词与词的衔接在延续时间中积累组合,在读者的脑海里形成对文学作品的形象、体会,影视则是画面之间的衔接在延续时间中运动发展,在观众眼前构成整个影片的银幕形象。正因为文学与影视共有时间艺术的延续形式,所以电影在其发展初期,才有可能从文学中学习蒙太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蒙太奇就是镜头在时间上的组织形式;正因为文学与影视同有叙述的功能,所以二者都可以表现运动,在流动的时间中描绘动作的发展,并通过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影视才有可能像文学那样使用对话,并以此来揭示人物性格。影视与文学在时间推进上彼此相似,文学才有可能反过来学习影视的表现手法。由于文学与影视同有时间艺术的美学特征,所以它们将继续在互相影响中并肩而行。

二、文学与影视的转换

文学与影视有着先天而紧密的亲缘关系,文学不仅是影视艺术的母体,还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着新鲜而丰富的艺术滋养。文学作品历来是影视题材的重要来源,影视改编的不断实践,是影视艺术与文学母体保持联系的最直接的一个纽带。当今社会,文学影响力的下降和影视文化的崛起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音像取代文字,视听取代阅读,影视取代书籍,已经是当代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一个无可回避的演化趋势。因此,反对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些作家、学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改编会破坏其深刻的意蕴以及语言魅力。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是运用电影、电视思维,遵循影视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将他种文艺形式的作品再创作为影视剧作的艺术形象。改编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来源,它实际上肩负着普及文学名著、扩大影视题材、开拓自身艺术表现领域的使命。文学与影视的转换通常不改变原著的风貌。将文学作品经过改编搬上银幕,历来是国内外电影、电视题材的重要来源。从《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可谓数不胜数。在影视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稍微有些名气或出色的小说与戏剧作品几乎都被搬上过银幕;影视艺术发展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说是影视文学的改编史。然而,有些作家认为文学叙述的魅力会止步于影视。C•格拉西莫夫面对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那轮著名的“黑色的太阳”,却让电影画面绕道而行,以俯拍的繁茂树冠取而代之。[1]尽管影视编导们殚精竭虑,诸多从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还是让作家们微词不断。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这样表达他的直率想法:“具体到我的小说来说,我一向反对将它拍成电影。”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在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后,它的韵味就会损失很多,这样就彻底毁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2]

现代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使人们可以没有阅读,但不能没有影视。文学与影视的转换不仅使受众人群增多,而且能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但两者之间的转换,需要忠实原著的本意,不能把原著改编得面目全非。文学作品与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从一种艺术样式转换成另一种,绝对的重现是不可能的。每一次对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是在运用创造性思维,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深刻的内涵,使广大观众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心灵感受及审美享受。

三、文学与影视的审美

文学与影视都是给人来鉴赏的,鉴赏判断是审美的。为了确定某物是否美,我们不是由知性把表象联系于客体以取得知识,而是由想象力,也许要与知性相结合,联系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影视是直接诉诸于视觉的空间艺术,那么它就必然像绘画那样具有空间艺术的审美意义:镜头以撼人心魄的空间表现力给观众以巨大的心理冲击;画面以独特的构图魅力和夺目的色彩运用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从而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律动。当然,我们在对影视进行审美时,在感叹各种视觉、听觉上美的震撼的同时,能探究和发现影视美背后的深刻意韵以及现代性意义。比如张艺谋导演的作品《红高粱》,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文学作品对语言文字进行凝练,组织结构,富有节奏和韵律地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进而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读者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审美判断去发掘文字背后的内涵。对文学的鉴赏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又是富于审美意味的。一方面,鉴赏者以审美需求为内在动力,由此激发鉴赏兴趣,以便在欣赏作品过程中获得内容之外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鉴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也付出了自己的感情,并以此种审美情感贯穿始终,从而完成个体情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3]鉴赏者的精神收获是作品与其心灵碰撞的结果。比如对《红楼梦》“命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阅读者就有完全不同的切入点:“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学作品中既有的艺术容量决定了读者鉴赏活动中普遍性的一面,而读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作品的创造性读解又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达到人与人之间健康、和谐的精神共鸣和情感交流。文学与影视作为一种艺术样式,都应将审美和艺术视为人性完整、人生意义获得实现的重点。

四、影视应在文学滋养中提升

影视艺术离不开文学的滋养,是否具有丰盈的文学精神和品格是一部影视作品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准。文学对影视作品的滋养是多方面的,有人说它从诗歌里借鉴了含蓄生动的比喻;从散文那里领略了清淡的风韵;从戏剧那里学到了紧凑顺畅的整体结构和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从小说那里懂得应该注意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文学作为人学,丰富了影视艺术的人文性,具有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从表现现实人生、剖示感性生命出发,为观众提供现实生活中精神展示的可能性,在情感表达上追求真挚,不虚假造作,在叙事上讲究圆融连贯,在表现手法上学习对意境的营造。诸如情景交融、先声夺人、铺垫照应等,让场景的气氛营造和人物情绪的转换互相映衬,在有限的画面中拓展出无限的审美内涵。文学经典中王熙凤出场和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被广泛借鉴,成就了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风格。传统之外,一些现代派或者后现代小说的技巧,如主观的叙述方式和心理结构的整体构思等也在丰富着影视艺术表现的可能性空间。

除了对影视艺术思想内涵的渗透、故事和人物对话语言、表现手法等多方面的滋养,还有一些影视经典直接被改编于文学作品,可以这么说,一些世界名著都已被搬上银幕,如《红楼梦》《简•爱》与它们的文学原著一样成为艺术的精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外影视艺术历史上经典的作品都充盈着丰富的文学性,把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用优美诗性的语言向观众奉献着精彩动人的故事。文学的心灵诉求、理性思索、人性关怀和形而上精神,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思想的丰富性及深刻性。

影视的生命与文学基础、哲学高度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离开了文学性的支撑,电影只会变成高科技的杂耍。人们对于影视的要求不再仅仅是满足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画面的刺激与美,他们更希望能够在影视中寻找对生活的思索,对人性的思考。影视需要借鉴文学的深刻性和思想性,只有那些具有优美的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品质优越的作品,才能打动人们,使思想美真正进入影视作品中,从而在影视作品中表达对人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命运的思考,展示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影视艺术的发展需要在文学滋养中提升。

[参考文献]

[1] [前苏联]弗雷里赫.银幕的剧作[M].富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15.

[2]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文学言论集(下)[J].外国文艺,2007(06).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篇(6)

     面对如此风光的电视电影.我愿发一盛世危言。我以为.电视电影已临七年之痒!电视电影将面对巨大的挑战。一面是多媒体的强势挤压,那就是网络电影和新媒体电影、流媒体电影,将抢占电视电影的生存发展空间。我预计不出五年.这些多媒体电影将铺天盖地。另一面是大银幕电影经过市场历炼和自身调试之后.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将与电视电影争夺观众争夺生存天地。预应这些巨大的挑战和挤压.我们再反思电视电影的今天,它的不足和软肋.更使我们的忧患意识有了现实性。我们有精品力作.但是没有形成强势.我们有比较丰富的样式和风格.但是没有形成风格群落.没有形成成熟的类型化的艺术格局。如此看来,一个话题的确立就显得十分必要:那就是应该寻找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

应战预案:可持续发展之美学主张

应对挑战,从来是文化发展的动力。理论上清醒.实践上方能主动。寻找并确立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是当务之急。电视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看来应该包含着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鲜明美学主张:第二,强化品牌意识:第三,科学编辑系统;第四,扩大文学后援:第五.整合资源配置。

先说,鲜明美学主张。美学主张首先体现在题材层面上。表现什么生活.彰显什么人物,是文化立场的印证。我们选什么.怎样选择.是我们的文化背景和中国国情决定的。科学发展观和构筑和谐社会的战略布局.都在一点上重复.那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百姓命运.关注百姓的生活,这被提到了执政第一要务的高度。基于这样一点.在电视电影的题材层面上,我们应该做到在各种题材中.以现实题材为±;在现实题材中.以平民题材为主;我们要书写百姓.书写大众.

书写草根。今天应该重提人民性的话题.人民性确实被淡忘已久了。现在的作品礼赞白领的太多了,那是一种贵族化倾向。我们不应以中产阶级自居.自傲.应多一些平民情怀。不应抱着一种贵族和精英的姿态居高临下.俯视平民俯视众生。我们应坚守为大众的方向和立场。

在题旨层面.我们要清醒我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我们既可以说置身于主流文化的环境.也可以说置身于世俗文化的环境.更可以说我们进入一种泛娱乐化时代的环境=打开电视.我们有主流作品.有主流文化.有主流话语'但是没有形成强势.形成强势的是万民选秀助民狂欢天天过年.这类综艺节目形成收视狂潮。而剧类作品.则是世俗风情大行其道。我们不反对世俗情怀.正视公众有享受快乐的权利,但有学者称.人民也有格调低下的权利.我却质疑-美国传媒大王默多克说过一句话"我们的趣味降低一点点,读者就会蜂拥而至'’,这句话有片面的真理性。关键是降低的度.降低多了为恶俗.降低少了为媚俗.降低到何点为准确.这是至关重要的。考察剧类作品.我们发现其中虽有英雄形象,虽张扬英雄主义.但没有形成强势,形成强势的是市民情绪„可谓英雄退位小市民登场。小市民的世俗欲望.小市民的世俗情感.小市民的世俗性格.在电视剧类作品中成为时尚。重欲望.轻责任:重自己,轻他人,成为私人化写作的主要内容,而私人化书写又被时尚评论家奉为上佳境界„小市民情怀不等于平民情怀.平民情怀则为百姓情怀。

鉴于此,我们在题旨层面上可否应有这样几个方面:关注民生.关注民情,既要为民解压找乐,更要为民代言请命。题材层面重提人民性.在题旨层面上要关注民生.关注民情=我们可以用快乐的作品.给观众带来欢愉;用人文关怀给观众带来心灵慰藉;但.更该反映平民大众的愿望和理想,关注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为民写作.为民立言,才是上佳境界。为什么《天狗》被视为艺术珍品.因为我们珍视《天狗》的思想力量,反过来我们考察电视电影.发现它缺少《天狗》的思想锋芒。同样,我们珍视电视电影《村官过大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这部作品从村官过大年切入.既带出当下农村一片祥和喜庆气氛.又带出剧中雪乡村村长和他的农民在市场经济拼搏中的困顿。这个问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尖锐的当下性。此剧不走歌舞升平路线.而走表现农民如何学会在市场中打拼.学会办大农业的现实主义路线。电视电影也应该擦拭锋芒亮出刀锋,批判社会种种伪善和不公。我们需要英雄情怀和英雄气概,以此来构筑民主与法制。所以.我们在题旨层面上应该把平民情怀和英雄情怀并举.人文关怀与主流意识关怀并举.精英化与人民性并举.娱乐化与郑重性并举。既有主流化又有多样化。

在样式层面上.我认为应提倡个性化与类型化并举,系列组合与单篇力作并举。我们要有样式群落和风格群落。我们已有《法官老张软事》系列.有《名将系列》.《陆小凤系列》.也有《水浒系列»,确保电视电影收视的强势「_同时我们也需要像《飞〉K《小火车》'《天籁》'《城市上空的鸟》和《雪狼》这样一些充满前卫意识.探索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品质和艺术个性的作品.以丰富我们的风格和样式。

我们倚重表达层面,是因为我们尊重艺术本质和艺术规律。止于题材好题旨好,而轻艺术表达.这是题材决定论。过往的教训太沉重.不可遗忘。对于文化市场而言.不管何种题材的作品,好看是硬道理:其余皆为妄言。先被吸引后被教化.这是规律。我们注重艺术表达,就该注重艺术手段。

当下电影电视在艺术表现上构成对文本最大杀伤力的是虚假.伪真实.伪生活,伪情感。在艺术上打假,我们就该在表达层面上尊重生活,追求生活质感显得尤为重要。不要把作品中的生活打磨得太光滑.必须追求生活实感和质感。要有矛盾冲突的时代质量.不应沉迷于杯水风波和脂粉气息。既不要矫饰生活.也不要伪造生活。电视电影创作者,不能因其小而轻视它。我以为.沙龙写作是当前创作中一种文化瘟疫.单凭想象写不出生活实感。我们既要现实主义表达.也要另类表达。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表达.何种叙事策略.关键点是我们要审美,不要审丑.要真实不要矫饰:要反映生活本质.而不要满足于罗列生活现象。一些表现无聊男女的无聊作品应该杜绝.不要表现无聊人生.无聊情趣。有一些年轻人的作品,习惯于审丑.以审丑来张扬艺术个性。在张扬个性的时候,过多地欣赏自己.或者把愤青的东西融入到作品当中.明明北京有很多好的东西.偏拍厕所等私密的东西.拍上海也拍一些负面的东西.以为这就是美。有嗜丑嗜脏之好.有嗜恶嗜俗之好.这是伪现实主义.是猥琐的自然主义。

目前创作当中确实有一些自然主义的倾向值得警醒。我们要追求人性的复杂和人性的深度.但是不要人性的卑琐,不要把审丑当做艺术理想t我们要追求崇高的艺术理想-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牵引和推进力量在众多媒体作品争夺电子媒体播映空间与时间的态势下,要保持电视电影的强势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品牌牵引,不断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和竞争九同时还要有科学的编辑系统:扩大文学后援;整合电影频道的资源配置;形成巨大的推进力量和推动机制要强化电视电影的品牌意识。品牌效应和公信力是它的艺术品质和思想品质的恒定保证和不断提升。为什么一提主旋律作品,作者便赧然不敢承认其为"主旋律'谈"主旋律"作品则理不直气不壮,何以然?因为主旋律作品公信力下降。这是创作者自身造成的,不是观众酿成的。我们强调品牌意识就是为了提升电视电影的公信力。品牌效应是有标志性的,它有次第出现的作为代言、作为标志的作品,我们要用力打造构成品牌的作品,无论是系列作品也好,还是单篇佳作也好。品牌要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坚守质量才能创造品牌,不坚守质量品牌是空话。

科学编辑系统.这里的"科学"是动名词。我们公认电影文学是电视电影的龙头,是第一生产力。而这第一生产力的第一,龙头的龙头,便是编辑。编辑曾被尊为仅次于上帝的人,因为他给别人铺红地毯,助别人成名而隐身幕后。电视电影对编辑应给予深深的礼赞。电影文学编辑新时期以来活跃于各电影厂的文学部,如今.电影频道的文学编辑为硕果仅存者,成为文化遗址。如果检视电视电影走到今天,七年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成为文化气象,首功应该归功于电影频道的编辑系统。

强调科学编辑系统,是使编辑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在编辑系统中,首先应该强化策划,变被动为主动,不要等米下锅、守株待兔.来一个《天籁》有一个《天籁来一个《飞》有一个《飞》,来一个《中国桥》有一个《中国桥》,将策划转化为文学创意,转化为创意项目,形成总体布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观众的需求,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还要根据总体艺术格局的需求,选择策划项目,然后邀请编剧创作。策划意识是科学编辑系统的第一要务。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已有很大影响,吸引一大批创作者和制作人参与其间。这是因为投产的作品能确保投资人的回收.并有不菲的利润空间。拍电视电影渐呈趋之若鹜之势,然而.相当一些中小文化公司却视为畏途.他们觉得立项太难,时间太长。我们可否科学规范编辑系统,规范一审工作曰多长时间,二审多长时间.三审多长时间,科学规范工作曰,而且要公示化。每一道创作程序既保质量又定时限。质量是前提。运营透明化,程序合理化。

扩大文学后援。强化扩大文学后援,是为了强化电视电影的第一生产力。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部门是组织者,文学后援是实践者。后援越多越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越大。无论是科学编辑系统还是扩大文学后援,都是为了强化文学力量,强化电视电影的启动平台。扩大文学后援的第一点,积极借用当代文学成果,寻找当代文学名篇佳作,团结大批有实力有生活有才情的中青年作家。关注他们的作品.关注他们的创作动势,以丰饶电视电影的文学沃土。

基于此,建议电影频道签约一批剧作家。给编剧提供深入生活的便利和经费,从生活中发现和确立创作项目:给编剧提供观摩优秀影片的机会适度提高稿酬标准。既注重团结知名作者,也注重培养新锐作者整合资源配置电影频道可否调动各种传媒手段.形成媒介强势.力推名片佳作.使之成为电视电影品牌的文化代言。应该革新电视电影的播出方式。电视电影的播出应栏目化.以此强化类型意识。如推出喜剧系列,悲情系列,青春系列,言情系列,史诗系列,都市系列,乡土系列I武打系列,关东系列,海派系列.西部系列.岭南系列等等,将类型规模化,将风格规模化,将样式也规模化,强势出场。

电影频道节目中应该把播出格局与影院放映一体化,纳入自己的战略布局当中,以此来带动全国其他的电视电影,推进中国数字电影的整体进程。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篇(7)

关键词:课程思政;影视专业;影视艺术

概论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构建全面育人课程体系的全新思路,是追求教育价值的崭新格局。影视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因专业特殊性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准传媒人的思政素质直接关乎国家形象的展示,牵动着大众文化的发展进程。而高等学校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主观上普遍偏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文化积累,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影视类专业学生热衷于网络文化、流行文化等,对新潮思想多有涉猎,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引领。因此,引导影视传媒类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已成为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关键任务。“影视艺术概论”是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在大一、大二普遍开设的课程。它是帮助学生认识影视文化、建立影视思维的第一站,从“起点”入手,整合思政元素,搭建全过程育人的专业课桥梁,在影视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明确“影视艺术概论”专业课程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要求课堂发挥好育人“主渠道”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因此,专业课要从解决教育“首要问题”的高度出发,把握课程特征,制定课程育人目标,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影视传媒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影视艺术概论”侧重对影视艺术的基本特点、规律、现象等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总结,在专业培养的任务上承担着构筑影视基本观的基础性作用。从课程性质出发,该课程的思政建设应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即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观念。围绕这一中心,课程思政可以从两个维度铺开:从影视理论来说,重点是培养使命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即搞清楚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创作者;从影视创作实践来说,侧重于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创作方向,即弄明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作品。概括而言,“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与文化感知力。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

相较于思政课程来说,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思政教育。2017年12月教育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①。专业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以“影视艺术概论”为例,该课程涵盖影视史、影视理论、影视创作方法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三方面出发,都能挖掘到课程思政的有益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效统一。在讲授影视史时,可以“以史为鉴”,致力于国情教育与主流价值熏陶,帮助学生端正创作的目的。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②以此为指导,教师可以从影视史中挖掘育人元素为学生指明创作方向。例如,从法国的“新浪潮”运动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二者都是电影创作者反抗文化压迫、立足社会现实的艺术尝试的结论,并引申至20世纪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现了抗日救国使命意识的“左翼电影运动”。从这些电影史流派中引入思政教育的讨论: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端正创作目的,认识历史使命。在影视理论的视听语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特有的“直观性”和“临场感”,调动学生感官认知,实现从感化到内化的思政教育过程。从视听作品的欣赏与解读出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了解先进人物,可以起到智育加德育的良好效果。在影视创作方法论部分,可以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动画影视,从认识“中国好故事”出发,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动画电影的沉浮历程,探索国际传播的核心要义———“讲好中国故事”。从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和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说起,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明确“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③。再论及《大闹天宫》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其艺术核心便是运用中国元素、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讲到90年代中国动画遭受日漫冲击和近几年中国动画电影回归传统文化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从影视艺术角度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指引学生深刻体悟“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

三、聚焦时事热点,把握德育时机

影视传媒类专业学生性格开朗、善于表达、关注时事。课程思政要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贴近时事热点,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形式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例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选择《我和我的祖国》等优秀影视作品作为视听语言的案例。在主旋律节目形式多样、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当下,积极引导学生讨论艺术创作的底线原则与价值坚守,用民主平等的互动教学吸引学生参与,可以提高课堂“抬头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用合作教学法分组进行选题策划,鼓励学生用影视作品展现家乡大美风貌,培养协作精神。在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更可以借助网络授课的平台优势,引导学生观看和自主创作“战疫”主题的网络视听作品。在新形势的媒体环境中,课程思政改革除了要加强课堂建设,还需强化网络教育建设,拓宽育人阵地。

四、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④影视传媒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承担着立足时代、贴近民生、关切现实、创新创造、传播正能量的使命。在加强课堂育人的同时,建设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多时空的全面育人体系势在必行。鼓励学生通过组建新媒体互动平台、开通社团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作品成果展示展览,致力于新闻纪实与创意内容的生产,强调产品思维与交互设计,践行当代传媒人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