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8 16:59:14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篇(1)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剧本选读

引言

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是指学生先自主学习知识,而传统的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场所,利用课堂进行答疑解惑,内化知识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艺术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并不是很好,词汇量也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甚至有些基本的语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强化。这表明对他们而言,课堂的有限时间能够学习并真正掌握的知识很有限。翻转课堂的引入,对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帮助,也符合国家对高校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与优势

翻转课堂最开始由美国的化学老师JonathanBergmann和AaronSams采用,并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进行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前给学生提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小视频,要求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进行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记载,便于利用课堂解答疑惑,相互交流。学生从传统课堂中被动学习者转化为主动学习者,教师从知识讲解者和课堂管理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和指导者。翻转课堂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主学习时间,无限回放知识重难点,将自己的学习效率最大化。其次,对于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最后,利用翻转课堂,可以把课堂有限时间的利用率提高,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

二、《英语影视剧本选读》的课程特点

《英语影视剧本选读》作为本校的一门选修课,授课对象是传媒类院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还有部分学生暂未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该课程作为一门以阅读和鉴赏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学生容易感到审美疲劳,所以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传统英语教学中,阅读类课程容易局限于教材。由于影视剧本中语言知识点有限,但文化内涵却很丰富,若《英语影视剧本选读》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必然收效甚微。同时,该课程一学期只安排有32个课时,涉及的影视剧本类型超过十种,课时却很有限。该课程作为下学期《影视翻译》的先修课程,还需要教会学生一定的影视赏析能力。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篇(2)

当今戏曲创作人才的匮乏已是不争事实。无论是各地方戏曲剧团,还是戏曲影视媒体,都缺少好的戏曲剧本。目前在戏曲舞台上有所成就的剧作家,大多数也不是戏曲院校科班出身。

戏曲院校承担着培养新世纪戏曲艺术人才的重任,每年都有许多学生风尘仆仆前来报考。如何加强戏曲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是戏曲教育工作者要潜心研究的课题。

一、变优秀高中生为学识广博生

戏曲是一门集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此,从事戏曲文学创作者首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深的艺术修养。

目前报考戏曲院校文学系的考生,基本上是高中生。由于应试教育影响,他们所掌握的文学知识仅限于高中语文课文,文学名著读得很少。其他艺术作品更是很少接触。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系统地把各门类艺术知识体现在大学四年的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除掌握文学知识外,还掌握表演、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戏剧、魔术、杂技等其他艺术知识特点,大量欣赏各门类艺术优秀作品,提高他们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使其有创作感悟和创新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学识广博的戏曲文学专业毕业生。

要想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实行学分制度是可行性方法之一。在解决好师资、教材、教室、学时量、学分考核等相关问题后,采用学分制教学,打通表演、舞美、音乐、导演、戏文等各教学单位的课堂教学,使教学资源互为利用,互相转化,取长补短,融合贯通,不仅有利于戏曲文学系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其他各专业学生的学习。

如果学分制制度的实行尚未成熟,只能采用目前的学时制,那么戏曲教育者在四年的教学课程安排上,既要体现出教授文学知识和文学写作能力课程的突出地位,也要考虑到戏曲艺术的特殊性,充分重视其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要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和文学写作能力,首先要求每位戏曲文学系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读遍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写好诗词文曲赋。

需要提醒的是,这些课程的设置还要有严密的系统性、连贯性,要一直贯穿在四年的教学当中,而不能是大一打文学基础,大二打写作基础,大三学写戏,大四交戏曲毕业作的分割式教学。

二、变文学青年为戏曲青年

学识丰富、具备一定的文学写作技巧是戏曲剧作者必备的基础。但仅仅如此,还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戏曲剧作者。也就是说,文学青年不等同于戏曲青年,尤其是搞戏曲剧本创作的学生,必须掌握戏曲知识和创作技巧。

从中学走进戏曲学院文学系的新生,对戏曲艺术还比较陌生,掌握的戏曲知识也很少。因此在大一的课程安排上,就要有《中国戏曲史》、《中国戏剧学通论》、《中国戏曲名著选读》、《戏曲舞台知识》、《戏曲唱词写作》、《戏曲文学名著赏析》、《戏曲名家舞台剧目赏析》、《戏曲地方剧知识》等科目,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戏曲音像带、戏曲舞台剧的观摩学习。这样才能使进入戏曲学院的高中生迅速适应戏曲教学,从一个掌握高中语文知识的文学青年尽快转变为从事戏曲创作的戏曲青年,同时也为他以后高年级戏曲知识积累和创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如果不在大一学年把戏曲知识和戏曲基本创作技巧(如唱词写作)教给学生,等到大二、甚至到大三再安排相关课程,那么就会有煮一锅夹生饭的危险。学生到了毕业,没有真正掌握戏曲剧本创作规律,写出来的剧本有可能唱词像流行歌曲,对白像时下语,剧本像影视或话剧本。

戏曲剧本和话剧剧本、影视剧本不同。戏曲剧本有自己的特性,注重舞台性和唱念做打等程式化表演。当然戏曲艺术和话剧、影视、小说等艺术也有共性的地方,比如都讲究戏剧性、人物形象的塑造、矛盾的铺垫等。话剧写作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作品的戏剧性。影视写作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教会学生镜头知识的掌握。小戏曲写作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教会学生掌握戏曲结构。

因此,戏曲文学系在大一、大二学年开设的话剧写作、影视剧写作等相关课程是必要的,但必须明确这些课程的开设,是为高年级的戏曲剧本、戏曲影视剧本创作服务。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在大二或大三学年,学生戏曲剧本创作的教学课程没有加强力量,课时量不比其他课程的课时量多多少,或指导创作的时间不够,或不能明确大型戏曲剧本创作的教学目标与解决的问题,仅靠学生自己自学和领悟,那么到大四时学生的毕业剧本创作当然不能尽人意,给社会输送优秀的戏曲创作人才也是空谈。

三、变案头创作为舞台创作

戏曲是舞台艺术,只有在舞台上演出才能让各个阶层观众欣赏。因此戏曲教育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戏曲剧本写作的教授者,也是戏曲舞台的导演者。仅仅教会学生写戏曲剧本,成为可读的案头文学,不应是戏曲文学系戏曲写作课的唯一教学目标。教会学生具备戏曲舞台剧本写作能力,才是戏曲写作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目前戏曲文学系学生写出的剧本,很多无法用在舞台上。这些剧本存在着舞台性弱,没有戏剧动作,唱词唱不出口,唱念安排单调,人物形象单一,舞蹈性不强,程式化表演特色不够突出等缺点。

要想学生具备写作戏曲舞台剧本能力,在教学上,一方面要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观摩戏曲音像带作业,要求学生去剧场看戏曲舞台剧演出,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写出观后感、戏曲理论批评等评论性文章。另一方面,要开设戏曲导、表演舞台体验课,要安排学生和表演、音乐、导演、舞美等系学生一起进行戏曲剧目创作;要给学生创造到戏曲剧团进行毕业实习的机会……

学生只有在舞台实践中,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到戏曲舞台的表现规律,才能把案头文学创作转换成舞台艺术创作。这样写出来的戏曲剧本才能有舞台演出基础,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四、从舞台创作走向镜头创作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影视等媒体艺术,冲击了小农经济时代产生的戏曲舞台艺术,使戏曲舞台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如何紧跟时代步伐,适应艺术市场发展,满足广大观众审美需求,将高科技媒体与古老戏曲文化有机结合,是当今戏曲艺术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任务。

近年来,影视艺术和戏曲艺术工作者携手合作,运用镜头语言表现手段,将许多戏曲作品搬上荧屏,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比如戏曲电视连续剧《家》、戏曲电视剧《金子》、《死水微澜》等。

作为戏曲艺术最高学府的戏曲学院,在培养戏曲创作人才时也要与时俱进,把戏曲影视剧创作纳入教学当中,从舞台创作走向镜头创作。

戏曲影视剧是含戏曲、电影、电视三门艺术的现代媒体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镜头艺术,共性的地方比较多些。如何把戏曲艺术运用影视镜头进行创作,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创作过程。作为教授戏曲影视剧创作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影视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和学识,还要精通戏曲艺术的创作规律,然后把它们融会贯通,最后才能把戏曲影视剧创作特性教给学生。仅仅有影视剧创作实践经验,不懂得戏曲知识,肯定难以成为合格的戏曲影视剧写作课教师。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篇(3)

[关键词]影视化语言 影视剧本 影视剧本创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07-02

《影视剧本创作》这门课程是艺术类大学所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意在教会学生如何写影视剧本。

影视剧本创作中最关键的是要使用“影视化的语言”进行创作。这是影视剧本与小说创作最根本的区别。所谓影视化语言,是指要让写出来的剧本是“可视”或“可听”的,而不是靠阅读者的丰富想象力去感受的。讲授这门课程,不能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讲理论,只探讨经典剧本,更应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否则教出来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却创作不出影视剧本,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本文旨在探索《影视剧本创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希望对本课的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影视剧本创作》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现今,传统传媒与现代传媒正在逐渐融合,形势喜人亦逼人。这种融合意味着对人才的要求有了全新观念。压力巨大,势必影响到与传媒业相关课程的内容与方法。因此,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探索势在必行。

我们在教学中,参考国内多所同类高校同类专业的教材,并结合最新的学术观点,对讲义和课件不断更新,注重影视创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促进。

为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更加注重学生动笔、动脑的创作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由注重传统的影视剧本创作知识,扩展到新兴起的“微电影剧本创作”“DV短片剧本创作”。对社会上需求量较多的“动画剧本写作”也加大了授课力度。时代在前进,为传承民族性,授课过程中也适当增添了“民俗”等方面的知识。

二、分析学生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对策

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有共性也有独特的个性。

第一,更加注重自我,更喜张扬个性,更喜欢独特的创作理念,但他们又更为稚嫩,对世界的洞察深度和力度有限。为此我们针对学生特点,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方案。学生对单纯的理论知识接受较难,若仅仅讲授纯知识类的内容,学生兴趣不高,效果欠佳。所以我们鼓励他们多做创作,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学生的政策观念薄弱,甚至对政治有一定程度的反感。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是搞艺术的,剧本创作只需要讲究手法新颖,他们剧本大多是“三无”(无主题、无中心、无激情),不重视思想性与观赏性,片面追求艺术性和自我观赏性。我们就是要让他们明白:主题是一个剧本的灵魂,中心事件是剧本的主线,而包含激情才能创作出优质的剧本。

第三,集体意识较差,学生大多认为剧本创作是个体劳动,不需要有集体意识。其实不然,影视是综合艺术,即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尤其是在拍摄中,是群体行为,只有大家通力合作,才会有优秀的完成品诞生。

第四,受“韩”“日”“美”等外国影视潮流的影响,片面追求“哈日”“哈韩”的风格与样式。忽略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崇洋现象。我们在讲课中选择优秀的“本土化”影视作品,让学生鉴赏,理清“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增强民族自信心,弘扬本民族的精英文化。

第五,重“技术”,轻“内涵”的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对讲授技术、技巧的课兴趣浓厚,对讲授理论性、思想性的课程兴趣不高。剧本的艺术性也是“三无”(无技巧、无冲突、无高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创作技巧和剧本的思想内涵、艺术性紧密结合起来讲。

第六,重“图”轻“文”。从“读文时代”进入到“读图时代”后,学生不重视文章的内容,不太爱看只有文字的书,对“图文并茂”或只有图片、画面的书籍情有独钟。这也造成了他们对文字的把握不精准、不到位,对剧本创作不利。因此我们利用课上、课下时间,网络、QQ等方式与学生多谈话、多沟通,适当引导,逐步纠正。

总之,在《影视剧本创作》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明确提出“理念比技能更重要,思维比知识更重要”这一全新定势,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本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一)形式特点与学习特点

《影视剧本创作》课程的形式特点:首先在于理论性较强,与学生们在高中时所学到的作文知识相距甚远,学生初次接触感觉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

第二个特点在于本课程如果不与具体操作相结合,那么所有的理论都将归于零,课堂讲授内容也将失去原有的效果。

第三个特点是这门课程有许多创作影视文学剧本的方法与技巧,但是却不能“一成不变”地去套用,必须打破陈规戒律,突破传统的模式,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自由度和扩展性非常之大。

(二)教学理念

1.根据整体需求,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对接本课程的内容,突出“创新”“特色”这两大教学理念。

2.用“学研产”一体化的理念,来指导教学。注重实践,培养动笔、动手的能力。

3.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能写、善“拍”的强手。

4.为学生的创作打造展示成品的平台,如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吉林电视台影视频道、吉林电视台《拉大剧》栏目、长影集团电影频道《DV在身边》、长春市轻轨广告、网络微电影、吉林禹硕动画游戏科技股份公司的长篇系列动画片《长白精灵》的剧本写作等。

5.鼓励学生独立创作动画剧本、舞台剧本、影视剧本等,参加省内外的各种剧本大赛,力争斩获奖项。

6.鼓励学生独立创作各类剧本并拍摄制作成微电影、DV短片等,参与各类大赛,并能展映、获奖。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直观教学,列举生动的例子,剖析知名剧本创作方法,让学生领会得更加透彻。

(2)激发兴趣法: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和热门、焦点话题,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讨论,集体讲评,新老教师指导归纳,激发创作火花。

(3)网络沟通法: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讲授、答疑与沟通,共享国内外最新信息与影视资料、观片体会等,让学生的能力提高更快。

(4)实演教学法:因条件所限,部分学生的剧本不能拍摄成片,由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演练,类似小话剧与小品,大家欣赏、点评。

(5)实践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写出有独特创意的DV短片剧本或梗概,并投拍成DV短片,参赛或展映。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课件加讲解),主要教材配合多本参考书等。注重课件与讲义的更新与完善,内容中不仅要包含一定的知识量、信息量,还要做到图文并茂,要具备信息量大、资料更新快等特点。

课程教学讲授部分以统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为教学提供大量的影片、电视剧、动画片等可视化信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高效运用网络,建立QQ群,随时与学生沟通,在群共享中国内外最新的视频信息、资料和影视剧本创作技能技巧的相关文章

四、本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及具体措施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篇(4)

一、传媒学院简介

传媒学院设有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五个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设有11个实验室,实验设备价值1300余万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山东培训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挂靠该院。

学院现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分别是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戏剧与影视学硕士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广播影视语言艺术三个硕士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传播学硕士点;另有现代教育技术、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电影四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7人,另有国内外兼职、客座教授10余人。学院现有本、专科生1700人,研究生249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172人,全日制专业硕士75人,此外还有在职研究生85人。

二、招生专业简介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播音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音像公司、互联网站、电子传媒及其他事业单位从事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能够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编辑和制作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传播学概论、新闻学理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即兴口语表达、文艺作品演播、形体训练、语言学概论等。

主要选修课程:化妆与造型、公共关系学、影视配音艺术、体育评论解说、活动与会议主持、类型节目主持、音乐鉴赏、现代礼仪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中国艺术鉴赏、西方艺术鉴赏、社会热点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以培高素质、高水准的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类节目、栏目、频道策划、编导、制作、主持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外艺术史、中外电影史、中国电视艺术史、艺术学概论、文艺美学、素描、色彩构成、速写与构图、摄影技术与艺术、电视策划学、影视语言与导演、摄像技术与艺术、电视节目编辑、影视特技、数字动画基础、动画艺术技巧、画面造型与影视用光、数字录音制作、电视节目创作、影视美术、影视化装、戏剧艺术、主持艺术、影视表演艺术、音乐基础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五官端正,无形体缺陷,有一定艺术素养;非色盲、非色弱。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影与电视剧剧本创作、影视编导与制作、影视产业策划、影视艺术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创造、鉴赏及选题策划和市场推介营销能力,能在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与营销机构、各类媒体、相关院校、文化艺术市场从事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选题策划、影视制片、宣传、营销,以及评论、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影视学概论、影视文学创作、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艺术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精要、创意广告文案策划、影像产品的市场营销、影视编导、视频制作、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经典影片解读、中外戏剧名作解读等。

主要选修课程:艺术传播学、美学原理、艺术哲学、信息与网络技术、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西方文化名著选讲、平面设计、广告创意案例解读、文化人类学等。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掌握影视动画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影视动画编导设计、影视动画制作的基本能力,能够独立策划、设计、制作动画作品,具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动画创作人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动画造型基础-素描、色彩、创意造型,动画艺术概论,动画人物速写,动画角色造型,动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与数字绘画,美术构成法则,中外艺术史,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分镜头设计,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无纸动画技法,三维动画技法,无纸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艺术学概论,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动画后期制作与特效,数字雕刻艺术,定格动画,漫画创作,动画衍生品设计开发,广告动画创作,网络技术与网页设计,连环画鉴赏与创作,动画策划与项目推广,插画创作,动画导演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热爱数字艺术事业和动画创作,有一定美术基础;品行端正,身体健康;非色盲、非色弱。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播音与主持艺术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1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初试3月2-4日,复试3月5-6日。

初试科目:基本素质测试(指定稿件朗读、模拟节目主持)。

复试科目:综合艺术素质测试(指定稿件播读、即兴评述、现场答问)。

广播电视编导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6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7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影视创作与评论

1、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2、影视创作与评论:(1) 电视编导基础;(2) 命题故事编写;(3) 电视栏目、节目分析。

戏剧影视文学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4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5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戏文创作与评论

1、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2、戏文创作与评论:(1) 分镜头脚本写作;(2) 命题故事写作;(3) 电影评论写作。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1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 3月2日

考试科目:彩画、连环画

1、彩画

考试要求:根据考场提供的黑白动画截图,绘制一幅彩色动画图像。使用四开横幅素描纸,由考场统一提供;自带画架、画板、三角尺、铅笔、钢笔、毛笔、水粉颜料等。

2、连环画

考试要求:根据提供的动画稿本故事绘出连环画片断,采用写实画法,不得采用变形夸张等手法。包括:(1)设计主人公形象;(2)绘制三幅能代表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画面;每幅都应画出边框线并注明顺序号;在每幅下面写出对故事画面的文字描述或角色语言对白(每幅不超过50字)。使用四开横幅素描纸,由考场统一提供;自带画架、画板、三角尺、铅笔、钢笔、毛笔等。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篇(5)

关键词:数字教育电视 节目设计 传播策略

1 教育电视节目与数字教育电视节目

教育电视节目,是充分发挥电视的传播功能,运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手段,面向整个社会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的电视节目的总称。它以广泛的内容、多样的形式,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电视观众普及和宣传理论、政策、法规、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1]。数字教育电视节目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对数字电视信号进行处理,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完成前期、现场和后期制作的教育电视节目[2]。数字教育电视与教育电视的区别在于制作和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和传播媒介不同。以下所述数字教育电视节目,是泛指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输的信号数字化教育电视节目。数字教育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和培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教育电视节目的类型

鉴于教育电视节目表现手法不同,可以将其分为6个类型:讲座节目,情境表演、游戏、竞赛等节目,纪录片,谈话节目,教学专题节目以及电影、电视剧节目(如图1所示)。

2.1 讲座节目

指以授课形式教授知识和技能的电视节目。

2.1.1 课堂讲座节目

侧重于拍摄教师课堂授课的全过程,该形式的节目在远程教育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节目中运用较多,制作成本低,后期编辑简单,可对大规模的学员进行快速培训。但是,这种类型的节目难以让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讲,教学效果不佳。

2.1.2 大众电视讲堂节目

其特点是讲授的内容贴近社会热点,拍摄场所为演播厅,制作成本较高,对制作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高。该类型比较有代表性的优秀节目有《百家讲堂》《世纪大讲堂》《经济大讲堂》等。

2.2 情境表演、游戏、竞赛等节目

指以电视表演、游戏、竞赛等节目形式制作的节目。

表演类教育节目的受众主要是青少年,如《天线宝宝》《小神龙俱乐部》等。竞赛游戏节目主要由知识问答、技能比赛等内容组成,该类节目重竞赛内容、游戏规则的设定,并通过奖金或奖项来提高吸引力。如各种中小学生的知识竞赛节目、集娱乐和科学于一体的《状元360》等。

2.3 纪录片

纪录片没有内容时效性的要求,它强调通过真实的镜头跟踪并解释人物与事件的关系,或者阐述教学内容、原理,而且几乎不设剧情表演。如《走进地中海》《瓷器之路》《故宫》《宋庆龄》《奥运档案》等。

2.4 谈话节目

此类节目由主持人、学者、嘉宾等共同进行交流对话,通过对话来传递教学内容与观点。如《父母大人》,这是一档教育类谈话节目,问题直指家庭教育,话题围绕孩子成长来展开深入讨论。

2.5 教学专题节目

该类节目会对教学中的某一领域或某一主题共用进行集中、深入的阐述,内容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教学内容,如《大风车》《希望英语》。

2.6 电影、电视剧节目

以该形式制作的教育片多采用青少年喜爱的题材,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以故事教学来引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旨在传授真善美,向青少年传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适合用电影、电视剧的手段来表现。如《小兵张嘎》《英俊少年》《家有儿女》和新加坡的《小孩不笨》等,深受群众喜爱。

3 韩国电视剧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数字教育电视节目设计策略的启示

韩剧一度风行东亚,至今热力不减,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韩”流。而且众多学生追捧韩国明星,看韩剧已成潮流。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学生会沉迷其中。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学生对我们的电视节目日渐失去兴趣?特别是在教育电视节目这一块。教育电视主要以教育为目的,如果不精心设计,单纯以灌输知识为主,节目枯燥无味,学生求知欲降低。这样制作出来的电视节目,收视率是很低的,我们可以学习韩剧的优点。力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最大化地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

(1)韩剧突出表现“画面美”,清新优美的画面,构图有纵深感,人物特写多,镜头切换慢。背景音乐伴随情节穿插其中,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2]。演员的衣着、服饰和妆容也非常考究。韩剧在后期制作上也追求尽善尽美,完全按照电影镜头标准精雕细琢,使每个镜头都充满美感。“画面美”,从演员、服饰、道具、影片素材的选取,到摄影构图、色调色彩、音乐以至整体结构上的组织,都要符合美的规律。教育电视不仅应恰当利用艺术形式传授教学内容,而且要通过艺术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与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创造美的精神境界。

(2)韩剧里的多数情节都以个人生活为基准点,讲述日常的小故事,在细节中发现生活的真理,尤其是文化传统及伦理道德。在《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剧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和美温馨的家庭图,无形中也被这种家庭观念所影响—孝敬父母,长幼有序,尊敬师长,家庭和睦等。在传播道德、伦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电影、电视剧的表现手法具有很大的优势,能深刻吸引观众,拉近心理距离,情节化和故事化是科教类节目通俗化并吸引广大观众最有效的手段。将知识融入个别事例中,有情节发展才能有悬念,从而让观众更感兴趣。因此,教育电视节目的设计不妨在情节故事中穿插教育理念和教学知识,将教学目标贯穿故事始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在表演的细节中体现教育的真理。

(3)在影像和音乐的结合方面,韩剧的融合能力比较强。韩剧制作组中都有专门的音乐导演。除了主题曲和插曲之外,音乐导演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据画面和剧情需要适时插入和谐的背景音乐。《蓝色生死恋》的导演曾说过:“音乐才是这部戏最主要的灵魂。”《冬季恋歌》《我的名字叫金三顺》《我的女孩》等韩剧的主题曲、插曲,甚至背景音乐,都成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流行曲。教育电视节目与韩剧的爱情片在内容上相去甚远,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可以互相借鉴。一般来说,没有音乐并不影响我们对教育电视节目科学内容的知觉映像,但在教育电视中恰当运用音乐艺术,可以大大提升节目质量,增强艺术感染力,从而激发人的情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电视节目设计上,应注重音乐的创造与选择,对解说词和配音加以重视,对电视节目中教师的语言、口音等也要有所把握,力求在声音和音乐上给人以美感。

(4)韩剧对演员的要求较高,尤其在形象上,完美的形象使演员个性鲜明,极富个人魅力。从演技上来说,教育电视节目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有的教师平时很善于讲课,但是到镜头前就会紧张,眼神游离,表达结巴,动作生硬,还有的教师上电视时不注重外在形象包装,这些都影响电视画面的表现效果。因此,对于教育电视的主讲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和电视镜头表现力,还要重视外在形象的包装及谈吐气质的修养。

4 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传播策略

4.1 充分利用数字电视的网络互动平台

收看数字电视节目的渠道是多样化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互动平台,给学习者提供最方便的受教育平台。受众自主下载或在线观看的方式就好比“自助餐”模式,受众不仅可以打破频道、节目播出时间表的限制,甚至能完全远离电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具有主导权和能动性。

4.2 引入教育电视节目新的制作模式

“边写、边拍、边播”是韩剧生产与传播机制的一大特点。韩剧重视国内观众的认可度,把观众的反应当做电视剧是否继续拍下去的依据。教育电视节目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不可能照搬这种模式,它从制作到发行是需要周期的,但不一定要完成所有制作再投放市场。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模式,可以稍微变化一下。在教育电视节目创作的过程中,分阶段地听取观众的反馈意见,按实际需要修改剧本,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观众的学习需求,还可以随时把握学科知识的新动向和热点话题,使教育电视节目与社会发展同步。因此,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模式,可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模式发展(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教育电视的双向传播模式

4.3 加强节目的包装

塑造节目的品牌特色,除了节目本身的精良内容之外,包装是一个有效手段。包装,即对电视节目的整体形象进行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强化。其中又包括在播包装和离播包装两个方面:在播包装是在电视节目当中对频道内容的包装;离播包装是指在电视媒体外,用传统VI的非电视应用进行宣传。好的节目包装能令人赏心悦目,它本身就是精美的艺术品。

4.4 采用网络营销的方式

教育电视也需要营销,尽管它本身的目的在于教育和普及知识。因为只有成功的营销,才能实现传播的最大化。韩国电视剧的宣传和营销相当重视对网络平台的运用,每一部影视作品都会配有一个官方网站。尹锡湖导演的“四季系列”—《秋天的童话》《冬季恋歌》《夏日香气》《春天的华尔兹》都分别设有专门的官网供受众查阅浏览。观众可以轻易查看到某部剧作的相关资料,详细地了解导演的创作风格,在网络平台上畅所欲言,交流讨论,从而提高观众对电视的关注度和期待值[3]。数字教育电视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营销,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教育电视节目,因为这部分群体接受新事物最快、与网络接触最频繁。教育电视节目在播出的同时,在网络平台开设相应的官网论坛,一方面供学习者交流讨论,另一方面又可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为电视节目的后继设计提供参考。另外,在网络论坛中还可以设置主持人、答疑教师等角色来主持话题讨论,与教育电视节目的播出内容同步,既可提高教学效果,又可提高节目知名度。

4.5关注后产品开发

在制作和发行营销之外,开发电视节目的后产品,能够追求品牌效益的最大化,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效果[4]。目前,我国的教育电视节目对于后产品开发还不够重视,而事实上这往往是最能够给品牌创造效益的部分。电视节目具有艺术和商品的双重属性,在这二者之间,应该寻找一个平衡点。对于节目的开发者和制作者来说,除了播出权以外,还能够衍生出许多其他产品,如音像出版权、书籍出版权、网络产品开发权、游戏与玩具开发权等。当一部教育电视节目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后,就可能形成社会品牌,从而创造出巨大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中国教育电视节目也应力求打造精品,加大宣传,注重营销策略。在重点打造品牌教育节目的同时,以相关书刊、音像制品等附属产品的出版发行及其他业务作为延伸,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方福丽.新时期教育电视节目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252.

[2]周胜怡.我国教育电视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0.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篇(6)

【关键词】古装历史剧 文化传承 文化教育 社会化

在众多电视剧类型中,古装历史剧是影响最深和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类型片。影视剧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具有商品属性、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及文化艺术属性。在当前文化经济环境下,古装历史剧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起它的社会责任,即文化传承与文化教育的责任呢?

针对古装历史剧文化教育责任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关于中国历史知识的题目,受访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不超过30%,而之前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对北京、上海、武汉和深圳四个城市的14―28岁之间的1065名青少年问卷调查得知,按满分100分计算,全体受访者所得的平均分数仅为27.69分;按60分为及格分,全体受访者的及格率只有15%。调查结果显示,在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主要途径中,影视剧超过历史课本、史书、网络以及其他方式,占到了20.6%。以上调查事实说明了两点:一是目前我国的青年学子历史知识较为缺乏;二是影视剧是人们了解历史事实和感悟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古装历史剧应当承担起传承中国文化以及文化教育的作用。

古装历史剧的定义不甚相同。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的由杨秉林主编的《电视词典》中释文“历史剧――以历史时间和任务为基本材料而创作的电视剧。这种电视剧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可以容许适当的虚构,但剧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必须符合历史史实”。①从艺术门类和表现手法上来说,历史剧本质上是借助于电子化的声像符号系统这种艺术语言载体和电视屏幕上演剧这种艺术叙事载体对客观社会生活进行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艺术样式,一种演剧艺术作品。②我们所指的古装历史剧时间上是在民国之前,除了历史正剧如《雍正王朝》等,也包括戏说类如《戏说乾隆》等。在我国,围绕历史题材创作和改编中“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问题,一直都有争论。历史剧应该完全真实地反映历史还是可以虚构,学者均认同历史剧可以用“艺术”去“演绎”历史。历史剧如何在尊重历史与艺术虚构之间追寻其社会价值的提升,承担起它对传承文化以及文化教育的责任呢?

自1980年由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录制的单本剧《鹊桥山》以来,我国的历史剧长兴不衰。1989年,《三国演义》在央视开播,取得了空前的收视成绩。从那时起,“古装历史剧”成了中国电视圈里公认的投资最大、收益最高的电视剧类型。这种历史剧经久不衰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历史经验和教训是现实的借鉴,另一方面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有对新鲜的、不同于现代社会的审美追求与渴望。更重要的是,尊重和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是每一个民族延续和发展的必需。

但在历史剧发展的同时,目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题材单调重复。国产热播古装历史剧,大都是讲述王朝兴衰,帝王奋斗或者后宫争斗。从传播效果看,由于王朝故事的久远以及表现手法的局限,观众产生了收视疲倦,一味重复的题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二是古装历史剧难以与历史史实相匹配,引起观众和学者的不满,尤其是针对与史实相悖的地方。三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难以兼顾。许多影视剧为了收视率,不惜大投资、大明星、长剧集、反复重拍,结果是浪费资源,观众却不买账。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历史古装剧,如2006年热播的韩国历史剧 《大长今》几乎创造了中韩两国的收视奇迹。首先从取材上它的入手点是一个宫女,而非中国剧目中常见的帝王后妃,贴近大多数现代人的平等观念。二是它以饮食、医学为载体,既吻合了当代人健康生活理念,也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展现了出来。反观中国古装历史剧,大多讲述帝王后妃的豪华生活以及争权夺利,缺乏现代社会理念和生活气息。三是《大长今》中穿插的权利争斗,也是着眼于人性的角度。另外,大长今这一人物在史书上并无大量记载,编剧可以进行大量的创作,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所以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优秀历史剧,都是在历史和神韵上最大限度接近当时的社会面貌,情节契合当代人的心理和文化需求。美国学者赖特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四种社会功能: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和提供娱乐。影视剧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提供娱乐已经被大多数人认可,但是其社会化功能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化指的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一个人只有通过一定的社会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获得适应人类生活的社会性,形成人类的心理结构和行为动力系统,并且获得明确的自我概念,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完成了社会化。③影视剧既然成为人们了解社会历史的重要途径,无疑将承担起社会化的功能,它所传播的内容将对自然人成为社会人产生重要影响。古装历史剧所承载的历史史实、历史文化以及历史观等,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判断、道德取向以及审美情趣,都会对受众产生重要影响。

古装历史剧,一方面可以直观地反映历史,由于影视所特有的表现手法,能描绘出具体的历史情景,较之书写词语,它更易于我们像透过一扇窗子一样直接凝视过去的事件,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人其事。④另外一方面,它比电影的播出时间持续性要强,所以影响范围更广、时间更长。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先秦百家争鸣、唐诗宋词,中医文化,饮食文化、各种民间艺术等。一部优秀的展现中国文化的电视剧,定能使中国的优秀文化散发出更加持久的魅力。然而,透过一些古装历史剧,它们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因素却微乎其微。我国的热播剧大都以帝王后妃为题材,而以表现某一文化现象的剧目大都是小成本、小制作的戏说类,很少将其提到“正剧”的高度,很难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现在一些古装历史剧遭到观众抵制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其缺乏文化内涵,观众难以获得真正的精神享受。

从受众角度看,观众收看影视剧或是为了休闲娱乐,或是了解信息,或是审美思考。在审美以及引发人们思考上,历史古装剧应该多下功夫,它所特有的服装、环境、人文气息应当成为其特色。在文化传承和教育作用上,较其他剧有难以替代的作用。而现在许多古装历史剧被戏称为穿着古代衣服的现代戏,失去了它本身的创作意义。

影视剧品味的提升,将促进大众品味的提升;大众品味的提升反过来又会促进影视剧自身文化艺术品味的提升,形成影视剧创作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影视剧创作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文化、人文素养,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另外,在影视剧的审查方面,鼓励以文化为主题的古装历史剧的创作,为此类作品创造宽松的环境。古装历史剧只有拍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受到观众欢迎,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才能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①②曾庆瑞:《电视剧原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P448,P453

③赵春梅,《影视剧的社会功能与审查》,《北京电影学院报》,2003年第5期

④罗伯特.A.罗森斯通:《影像中的历史、词语中的历史――反思历史真正进入电影的可能性》,《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

影视剧中的化学知识篇(7)

关键词:历史影视资料 历史教学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43-02

马克思主义史学认为,历史学的科学性是前提,艺术性对历史学具有补充作用。历史学的内容是科学的,其表现形式是要讲求表达艺术的。[1]P19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显然是注重历史学的科学性,向学生单纯地传授历史知识,忽略了历史知识艺术性的表达。

1 传统的历史教学

很多学生不重视历史,其原因多是因为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历史知识不同于其它学科知识,它有自身的特点。它不像语文需要自己的主观想象与发挥,不像数学需要大量的笔算以及理性思维,不像英语需要单词量和语法的规范,不像政治需要掌握最新的时政动态。历史知识在被传授的过程中总是保持一个连续的状态,并贯穿相当长的时间。历史事件与人物是已成定局的,人们无力再改变它,那也就造成了初中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到高中之后还需要重复学一遍,这就使得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没有了吸引力,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种本能的轻视。学生们在历史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开小差、做别的学科作业,甚至是睡觉。再加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想要逐渐摆脱家长或者老师对他们的控制与影响,慢慢地通过自身的能力或者在同伴的帮助下认知外部世界。

如何解决中学生对待历史的轻视或者厌倦心理,是中学历史教师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掌握更多历史知识,历史教师就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把历史影视资源引入课堂。历史影视作品的大热与运用,为历史教学模式的改变提供了新的可能。

2 历史影视作品的大热与应用

历史题材影视剧充斥荧屏,“不自觉”地传播着历史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我国当前影视剧市场极为繁荣,要想在众多的电视剧作品中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视线,保持较高的收视率,一个好的剧本至关重要。而有历史依据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几年来掀起了一股清廷宫斗以及抗战为题材的电视风潮,《辛亥革命》《中国远征军》《悬崖》等抗战剧,《美人心计》《甄执》等后宫争斗剧,《宫》《步步惊心》等穿越剧更是火爆荧屏。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这其中除了可查的历史背景,更包含了编剧、导演、演员等电视创作参与者的合理想象与发挥,从而形成了引人入胜的情节。

著名史学家吴晗曾说过,历史剧“既是艺术,也是历史”。历史影视作品是一种新诠释的历史,是历史学的新领域。史学普及或者说史学大众化, 应当重视的一个最重要的社会接受层面就是青少年。青少年好奇求新乐于探索的特殊的心理特点, 使得他们容易对历史产生兴趣。此外,历史影视资料中包括的信息量非常丰富,尤其是它用影像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时代背景下社会比较真实的状况,恰巧这种状况很多条件下是学生仅仅通过书本知识很难掌握到。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历史影视资料很快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逐渐放弃那种自以为是的逆反心理,愿意甚至喜欢学习历史知识,因为这些影视资料中所展现的内容是他们所未知的,也使他们能够相对容易地感悟历史。历史学科比较注重直观教具的制作和使用,历史教师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现在,计算机已经普遍的进入历史教学的课堂。[2]P14这也为历史影视资料的课堂应用提供了现实可能。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上个世纪末,许多专家学者就从社会的不同角度研究历史影视资料对历史教学的影响。进入到21世纪,尤其是最近几年,教育专家、历史教师以及研究者不断关注影视史学,重视历史教学工作与历史影视资料的关系,强调学校历史教育如何恰当的应用影视资料,关注历史影视资料对学生的影响。

3 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两面性

3.1积极性

第一,历史影视资料在感染力和震撼力方面比历史教材更

加的强烈。“电影(电视)作品相比书写的论述而言,能更好地呈现出某些历史现象,例如:风光景致、周遭氛围以及繁杂多变的冲突、战争、群众、情绪等等。”[3]P118历史影视资料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音响和影像技术,比历史教材的文字表述更清晰、形象、生动,能使学生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历史题材影视资料所具有强大的声影功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起到巩固的作用。

第二,历史影视资料中蕴涵着巨大的信息量。历史教材由于排版要求、篇幅限制以及课堂时间的限时,往往是简单的文字叙述,或者是几张图片的展示。相关视频材料的引入,充实和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学生熟悉历史,尤其是历史细节很大方面得益于优秀的历史影视资料。同时,革命题材的历史影视资料很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能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促进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第三,一部优秀影片或经典之作,拥有的受众阶层比书面史学更为广泛。将历史影视资料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把历史题材影视资源转换为课程资源不但对于历史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史学的大众化普及来说也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此外,历史影视资料的合理运用,使得改变了授课方式的单一性,能够帮助历史教师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给课堂带来轻松愉悦的气氛。将历史影视作品中吸引观众又符合史实的剧情,应用于历史课堂,可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加强课堂的吸引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历史课程的实施和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3.2存在的不足

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良莠不齐,对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认知历史产生着重要影响。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丰富人们娱乐生活的同时,泛滥的戏说历史剧不但无法承担相应的历史教育功能,还传播错误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这些弊端对当代中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历史影视剧往往存在着史实偏差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有部分影视作品为契合某些特定情节,吸引观众,强化矛盾冲击,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加以篡改,甚至将人物“黑白颠倒”与历史不符。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存在歪曲的部分,比如曹操的形象进行了丑化和贬低,把诸葛亮写成了半人半仙的“道士”,这种描写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出入颇大。而以小说而原型拍摄的电视作品很多情况下,也存在这种问题。新版《三国》中关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内容,曹操还没行刺董卓,十八路诸侯便已经起兵讨伐,那到底是谁发的檄文呢? [4]143历史教师在引用历史影视资料时应该本着严谨慎重的态度,不应把小说或者电视剧中人物的形象描写引用到课堂上以假乱真,影响学生对真实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很多中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对于古代帝王人物及其事迹比较感兴趣,加上一些历史题材影视资料存在“戏说”的缘故,往往穿插着浪漫的宫廷爱情故事。这些影视剧反映的“君权至上”的现象,使得许多学生羡慕皇帝的威仪,权力欲膨胀。有些历史影视资料当中宣扬了一些不利于学生正确观念形成的错误观念。一些学生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客观存在的,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权利的崇拜也会因此而产生偏颇,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不利于学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建立。错误的思想观念对于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形成了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的未成年人的影响更是重大。

此外,历史影视资料相比于书写史学存在一些不足,一旦视频材料播放出来,很多学生认为它就是定格的历史,因为资料没有了语言的魅力,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主观想象。长期以往,不利于中学生大脑思维的发展。

4 结语

“历史影视资料融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为一体的特色及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大众化特点,它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实现历史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5]P25在当今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局面下,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历史教学工作中,许多学生被其吸引,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感受到了通过塑造伟大历史人物所树立起来的榜样力量。然而当前许多的历史影视作品往往是不见历史,只见艺术。适度的使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这一课程资源,对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历史题材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利弊,合理选择影视作品,将其对历史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到最大,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庞卓恒.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何启涛,倪世敏,洪丹,赵珊珊.历史题材影视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的评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