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纳税精细化管理

企业纳税精细化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6 17:45:28

企业纳税精细化管理

企业纳税精细化管理篇(1)

经济决定税源,税源决定税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收工作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如果不能及时掌握税源的发展变化趋势,不能把潜在的税源转化为现实的税收入,税收征管工作就会出现极大的盲目性,精细化管理是当前税源管理的必然选择。本文拟结合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探索和实践,就税源精细化管理谈一点初浅的想法。

一、税源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1、提高执法水平。税收执法水平如何,主要在于执法管理。如果执法工作能做到细致入微,保证每个环节的合法性、合理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差错,也就可以提高执法能力,促进税收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

2、提高征收效率。实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及执法水平的提高,规范纳税人的纳税行为,规范征税的程序,规范征、纳行为,提高税源管理的有效性,切实堵塞漏洞,使纳税人依法及时足额申报税款,提高征收的效率和税款的入库率。

3、提高征管质量。精细化管理是将税收征管的质量不断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精细化管理就要以税源管理为核心,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纳税评估等环节加强管理,实行过程控制,环环约束,真正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

4、提高税法遵从度。通过精细化管理,对征纳双方的要求更加细致严格,这样有利于提高征纳双方规范执行税收法律法规的力度,提高税法的遵从度。

二、税源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一)明确税源精细化管理的重点

税源精细化管理不是而且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要根据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和管理对象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明确税源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提高税源精细化管理水平。当前,要抓住以下三个管理重点:

1、加强城区税源管理和大企业以及重点税源管理。要适应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现实状况,将税源管理的重点向城区税源转移,向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产业链转移。大企业和重点税源是一个地方的支柱税源,对大企业的管理一直是各级国税机关的难点。要从目前的以收入预测分析为主的管理向税源规律把握及税基控制转变,特别是对这些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生产经营管理规律和财务核算模式等,要做深入研究和掌握,并从税源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和办法,以切实提高税收收入质量和税源管理质量。

2、深化分类管理和实行属地管理相结合。实行属地管理是落实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手段,管理到户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税务管理员的职责和责任。但要管深、管细,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抓不住重点,也难以将税收工作做细,所以说分类管理是税源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当前的分类管理应在总结以往分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纳税人规模和行业作为分类的主要标准,从宏观分析地区产业链和行业规律、微观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律和涉税信息变动规律入手,按照不同类别纳税人的特点,提炼把握每一类、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个纳税人的税收征管规律,科学确定管理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监控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申报纳税情况。

3、加强征管薄弱环节管理和针对性专业管理相结合。按照“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深化税源精细化管理就必须加强和改进税收分析工作,及时发现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管理的措施,通过精细化管理,堵塞漏洞,整顿秩序,使宏观税负、行业税负和纳税人实际税负日趋合理,申报准确性逐步提高。对增值税的管理要针对近年来各地查出的大案要案暴露出管理上的突出问题,重点加强对农副产品收购、废旧物资经营两类特殊企业和民政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商贸企业、涉外企业等行业切实搞好对专用发票以及货运发票、海关完税凭证、废旧物资发票和农副产品发票等抵扣审核和小规模纳税人管理。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

税收管理员是新时期从事税源管理的主体力量,建立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强化税源管理、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的主要抓手。在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过程中,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1、优化税收管理员配置。按照“抓大、控中、促小”的原则,综合考虑当地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分布、税收管理员数量和素质高低等因素优化配置税收管理员。要逐步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力量,将熟悉税收政策法规、企业财务管理、熟练掌握纳税评估的人才充实到重点税源管理岗位;要根据行业管理需要合理调整中小企业管理力量,适度配备个体税收管理力量。要通过对税收管理员配置结构的优化,使税收管理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管理力量和税收收入相匹配,改变目前20%的人员管理80%税源的不合理配置状况,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2、明确税收管理员主要职责。考虑目前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难以集中精力搞好税源监控的实际,对其职责应做必要调整。税收管理员的职责在具体落实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解,必要时也可以将税收管理员进行优化组合,以确保管理的实效和管理职责的进一步落实。

3、加强税收管理员管理。要将能级管理和岗位轮换引入对税收管理员的管理,赋予相应权力,明确管理责任,强化监督考核,使其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形成活力,在解决“淡化责任”问题的同时,防止专管员制度下“权力寻租”问题的发生。要将重点放在关键性指标的过程控制和工作目标的合理设定上面,通过量化目标的引导带动相关方式和手段的运用,使税收管理员更加注重工作的本质和实效。

(三)积极开展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是税源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手段,是税源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是新时期强化以税源监控管理为中心的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的客观要求。

1、明确工作分工。县以上国税机关主要侧重税源总量和税负变化的宏观分析与监控,分析宏观税负、地区税负、行业税负及其变化规律,定期税负情况,同时建立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为基层单位开展纳税评估提供依据。基层税源管理单位和税收管理员是纳税评估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具体负责对所辖纳税人实施行业和个案评估。一些重点税源大户或跨区域的、复杂的、重要事项评估也可拿到上一级国税机关组织专门的人员来做。

2、拓展评估范围。要将目前以增值税评估为主拓展到多税种的评估,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重点分析企业生产、销售、库存情况,进销项税额及相关费用核算情况,相关财务指标横向、纵向比对情况,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四小票开具和抵扣税款情况等;对小规模纳税人,重点分析企业销售收入真实性,当期申报的横向、纵向对比差异性,分析其能耗、物耗及相关指标合理性;对所得税则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核算其税负率、税前费用列支水平,并参照同行业企业所得税税负,核定相关企业所得税额;对其他税种的评估也要结合各个税种管理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评估办法。纳税评估是针对某一户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总体情况的综合分析评价,既要避免对同一纳税人按不同税种多头重复评估,也要避免人为地把同一纳税人申报缴纳的不同税种评估割裂开来,要在评估分析其主要税种缴纳情况时,注重分析与其他税种的关联性;要注重与地税部门的工作联系,必要时可对同一纳税人实施联合评估。

3、拓宽信息渠道。要在充分占有税务登记信息、生产经营信息、财务核算信息、资金流转信息、纳税申报信息、税款征收信息和发票管理信息等纳税人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的基础上,特别重视外部信息(不为纳税人所控制的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建立与工商、地税、银行、财政、海关、审计、外汇管理、统计、技术监督、交通、电力、行业主管部门等部门的数据交换与互联互通机制,并将信息采集与数据评析和纳税评估的需要紧密结合,注重采集关键信息和有用信息,提高信息采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注重人机结合。将行业管理指标、税负指标、管理预警指标和其他指标充实到“一户式”查询系统中去,逐步建立科学实用的税源管理电子档案库,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工作要求进行动态维护,为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要在依托信息化的同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管理经验的灵活运用,切不可过分依赖信息化手段、过分注重评估的程序和形式而束缚了手脚,将评估搞成高科技工程或繁琐工程,使税收管理员望尘莫及,从而失去了开展评估的本意。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

随着经济税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税收征管对象财务核算的无纸化,结算手段的电子化,税源分布领域的扩大,纳税人偷、逃、骗税手段越来越强的隐蔽性及高科技化,税收管理员整体业务偏低等种种因素加大了税源管理的难度。

1、加强税源监控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各级税务机关应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分步实施的方针,加强税源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力度。应努力完成多元化申报、多方式缴库、无纸化征收,将所有涉税事务与环节尽可能纳入计算机管理工作,以减少各种手工操作的随意性等等;在实际工作中还必须加快实施税收信息“一户式”存储,实现税务机关内部的信息共享,提高税源监控管理的电子化率。同时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整合征管软件,努力实现各子系统间的信息联网,尽快实现征管软件中工商税务数据的比对功能。

2、促进税控装置的广泛使用。在商贸领域,应促使纳税人依法使用税控收款机如实开具发票,记录经营数据;对条件成熟,仍拒不使用的,要加大管理和处罚的力度。各地税务部门应通力协作,明确国、地税推广税控收款机的界限划分;还应定期做好税控收款机的数据采集工作,并将其作为对纳税人计算税额的主要依据。规定加油站必须使用税控加油机,并及时为其更新软件,提升技术含量和稳定程度,方便操作和使用。

3、注重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是建立重点税源信息库。每月征期过后,根据各类涉税信息指标,结合实地查核的情况,逐户分析重点税源企业的市场经营、资金运营、税款缴纳以及缓、欠税情况,参照同行业、同规模纳税企业的税负情况和本企业上年同期或上月份的税收收入和税负水平,进行横向、纵向对比,编制重点税源企业纳税情况说明材料;(2)、是对中小企业,要通过计算机处理,将每户企业的纳税申报及缓、欠税情况与测定的同类业户平均税负水平进行分析和对比,以有效监控中小纳税企业的税源变化;(3)、是通过与工商、国、地税之间、技术监督等部门的联网,利用计算机网络查找户数差异,有效监控新开业、变更及停复业情况;(4)、是利用计算机定期产生纳税申报异常业户清单和未及时缴纳税款业户清单,据此对企业进行跟踪分析和催报催缴;(5)、是利用计算机产生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存根联和抵扣联数据,对增值税申报资料进行交叉稽查,减少申报异常等问题的发生。

三、税源精细化管理的考核

要将税源精细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必然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考评机制做后盾,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税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实施数字化考核,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应按照《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管理制度的要求,不断重组税收业务流程,通过岗位合并细化并量化岗位责任。应对日常工作中每项税源监控管理业务的作业过程、作业时限和作业质量应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每位税源管理者的工作时间、工作数量、工作质量进行分类统计,并参照效率系数、难易度系数、责任系数、满意度系数进行量化计分,做出综合性评价。在定期工作考核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征管系统调取影响税源管理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如税务登记率、当期申报率、逾期申报处罚率、入库率等,实现计算机自动生成工作绩效考核结果,提高税源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当然,考核指标的确定应以人为本,体现善意的管理理念。

企业纳税精细化管理篇(2)

一、充分认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专业化管理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税收管理的最大效能。在这三者中,科学化强调探索和掌握管理规律,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精细化强调管理要精确、细致和深入,是加强管理的具体要求;而专业化强调根据纳税人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管理,是加强管理的基本方法。离开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很难实现。

其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各类税源管理、推进依法治税的有效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日益明显。从我市来看,全市59592户纳税人中,国有企业560户,集体企业1676户,股份制企业5490户,“三资”企业1602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0264户。这些纳税人不仅所属行业、经济性质、纳税能力不尽相同,而且在内部控制、会计核算和税法遵从度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比如,世界跨国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的近40户“三资”企业,普遍采用erp系统进行内控和核算,而国内的一些小企业一般采用手工核算,有的新办企业则请人代账。管理对象的明显差异,必然要求税务部门尽快适应形势发展,科学划分管理对象,准确把握管理规律,分别制订管理办法,有效配置管理资源,合理调配管理力量,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则,极易出现“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等现象。

再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随着近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纳税户数不断增多,税收管理员工作量明显加大;同时,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涉税事务日趋繁杂,不少税收管理员因事务性工作缠身,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收风险企业的税收征管难题进行研究,影响了税源管理质效;此外,同类企业分散管理,极易出现“力度不同、标准不一、效果各异”的现象。比如,7月份对商业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滞留票专项核查,由于商业企业分布在全市200多个税收责任区,基本上所有税收管理员都要集中精力忙于这一工作,影响了其他工作,最终也不能达到规范统一的效果,出现了“人人都来做、最终做不好”的现象。因此,在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征管效率,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二、准确把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

根据总局会议精神,所谓税收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

从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内涵来看,专业化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

(1)分行业管理。即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其缺点是,所管企业分散,容易出现漏征漏管户。分行业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市区税源管理单位,因为市区工商业户比较集中,行业分工比较清晰。比如我市市区除商业企业外,工业企业一般都集中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主要行业上,而且仅这三大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5%。

(2)分规模管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纳税人的经营规模,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能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在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比如,对大型企业集团重点突出税收服务性调研,优化税收服务,定期开展税务审计;对中型企业重点突出纳税评估,促进规范核算;对小企业重点突出税务稽查,促进建账建制。这样,税收管理的针对性就更强。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规模划分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少数企业经营规模与会计核算水平不相适应。

当然,税收专业化管理除了上述两种主要方式外,还有其他一些方式,比如:

(1)分税种管理。就是按照不同的税种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税收管理员比较容易集中精力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防止在实际征管工作中由于税收业务知识掌握不准而产生执法风险。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对于每一名税收管理员来说仅仅掌握纳税人一部分纳税情况,不系统,不全面,不利于统一协调管理,而且纳税人与多名税收管理员多头联系,容易产生“多头跑、多次跑”的现象。

(2)分涉税事务管理。就是按照税收管理的不同事项,划分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比如,设立税务登记管理岗、纳税评估岗、发票发售管理岗等。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分工专业性强,管理内容单一,更利于干部钻研税收业务,提高专业岗位技能。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容易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等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尽管税收专业化管理有多种方式,但每种方式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应该相互结合,科学选用,尽量扬长避短。比如,把分行业管理与分规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再按各行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进行进一步细分,进一步提高税收专业化管理水平。

三、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

各地税源结构、人员配置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从*市局调研情况分析来看:

(1)市区税源结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户数较多,大企业集中,基本集中了全市大型的工业和商业企业;二是行业齐全,每个行业都有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纳税人,每个行业的税收管理方法、管理重点不尽相同;三是涉税事务比较繁杂,经常出现整体资产转让、债务重组、关联交易等重大涉税事项。

(2)农村税源结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征管户数相对较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除极少数年销售过亿元企业外,一般企业年销售在2000万元左右,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年销售在1000万元以下,不少纳税人会计核算不健全,有的企业甚至是建账,税收风险相对较高;二是户源分散,企业一般分散在各个乡镇,有的还在村组之中,点多线长,税源管理费时费力。

(3)县城税源结构:融合了市区和农村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税源特色,比如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既有不少销售过亿元企业,更有为数众多的亿元以下甚至是千万元左右的企业。

根据各地税源结构特点,结合人员配置情况,应选用不同的专业化管理方式:(1)市区可以试行以分行业为主,分规模、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2)农村可以试行以分税种、分涉税事项为主,分规模、分行业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3)县城可以试行以分规模为主,分行业、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

四、扎实做好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既牵涉到征管范围的调整,也涉及人员配置、机构设置等问题,需要从基础工作抓起,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首先,要科学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这是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础。要准确把握税源特点和税收管理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专业化分类标准,并据以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比如,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岗、跨国税源管理岗、个体税收管理岗、工业税收管理岗、商业税收管理岗、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岗等。当然,专业管理岗位的设置要本着清晰明了、简洁适用的原则,既不能过粗,也不能过细;既不能交叉重复,更不能留有“空档”。尤其是在试行专业化管理初期,要把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稳定现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在分局内部(或科室内部)推行分行业、分类别、分规模管理,既体现税收专业化管理要求,又发挥分局(或科室)的区域综合管理职能,防止出现漏征漏管等现象。

企业纳税精细化管理篇(3)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税务系统企业所得税管理与反避税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应在继续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下,全面推行专业化管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不仅是对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税收征管的要求。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笔者结合××实际,进行了调研与思考。

一、充分认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税收科学化管理、深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专业化管理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管理的最大效能。其中,科学化强调探索和掌握管理的规律,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精细化强调管理要精确、细致和深入,是加强管理的具体要求;而专业化管理强调根据纳税人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管理,是加强管理的基本方法。离开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很难实现。

其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各类税源管理、推进依法治税的有效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日益明显。从我市来看,全市59592户纳税人中,国有企业560户,集体企业1676户,股份制企业5490户,“三资”企业1602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0264户。这些纳税人不仅所属行业、经济性质、纳税能力不尽相同,而且在内部控制、会计核网算和税法遵从度等方面也有明显差异。比如,世界跨国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的近40户“三资”企业,普遍采用erp系统进行内控和核算,而国内的中小企业一般采用手工核算,有的新办企业基层是请人代账。鉴于企业情况千差万别,税收风险大小各异,税收工作需因企制宜,分类管理。否则,极易出现“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等现象。

再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随着近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纳税户数不断增多,税收管理员工作量明显加大,加大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涉税事务日趋繁杂,不少税收管理员因事务性工作缠身,很难有时间、有精力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收风险企业的疑难税收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影响了税源管理质效。此外,上级部署开展的一些行业性税收管理措施,比如对商业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滞留票专项核查,由于商业企业颁布在全市200多个税收责任区,基本上所有税收管理员都要摸索和实践,最后还不能达到规范统一的效果。因此,在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征管效率,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探索和实践。

二、准确把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

根据总局会议精神,所谓税收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通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

从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内涵来看,专业化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分行业管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所管企业分散,容易出现漏征漏管户。分行业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市税源管理单位,因为市区工商业户比较集中,行业分工比较清楚。比如我市市区工业企业集中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主要行业上,这三大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5%。

二是分规模管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纳税人的经营规模,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能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比如,对大型企业集团重点突出优化税收服务,定期开展税收审计;对中型企业重点突出纳税评估,促进规范核算;对小企业重点突出税务稽查,促进建账建制。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管理方式的缺点是,规模划分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少数企业经营规模与会计核算水平不相适应。

当然,税收专业化管理除了上述两种主要方式外,还有其他几种方式,比如:

(1)分税种管理。就是按照不同的税种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形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税收管理员比较容易集中精力钻研业务,有利于税收管理员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防止在实际征管工作中由于税收业务知识掌握一清楚而产生执法风险。这种管理方式的缺点是,对于每一名税收管理员来说仅仅掌握纳税人一部分纳税情况,不系统,不全面,不利于统一协调管理,而且纳税人与税收管理员多头联系,容易产生多次跑、多次跑的现象。

(2)分涉税事务管理。就是按照税收管理的不同事项,划分税收专业管理岗位,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方式。比如,设立税务登记管理岗、纳税评估岗、发票发售管理岗等。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分工专业性强,管理内容单一,更利于干部钻研业务,提高操作技能。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容易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尽管税收专业化管理有多种方式,但每种方式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应该相互结合,科学选用,尽量扬长避短。比如,把分行业与分规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对大型商业零售访集团、一般批发市场、小规模零售企业、个体门店分别设立不同的专业管理岗位,可以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三、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

各基层单位税源结构、人员配置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管理化管理方式。

从调研情况分析,市区税源结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户数较多,大企业集中,基本集中了全市大型的工商企业;二是行业齐全,每个行业都有几十户至上百户纳税人,每个行业的税收管理方法、管理重点不尽相同;三是涉税事务比较繁杂,经常出现整体资产转让、债务重组、关联交易等重大涉税事项。

农村分局税源结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征管户数相对较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除极少数销售过亿元企业外,一般企业销售都在2000万元左右,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在1000万元以下,不少纳税人会计核算不健全,有的企业甚至是建账,税收风险相对较高;二是户源分散,企业一般分散在各个乡镇,有的还在村组之中,点多线长,税收管理费时费力。

县城分局税源结构融合了市区分局和农村分局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税源特色,比如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既有不少销售过亿元企业,也有为数众多的亿元以下甚至是千万元以下的企业。

针对税源结构不同的特点,应选用不同的税收管理方式。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市区可以试行以分行业为主,分规模、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农村分局可以试行分税种管理、分涉税事项为主,分规模、分行业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县城的城区分局可以试行以分规模为主,分行业、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

四、扎实做好推行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推进专业化管理既牵涉到征管范围的调整,也涉及人员配置、机构设置等问题,需要从基础工作抓起,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首先,要科学划分税收专业化管理岗位。这是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础。要准确把握税源特点,选择合理的标准,科学划分不同的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比如,大企业税收管理岗,跨国税源管理岗,个体税收管理岗等。专业管理岗位的划分要本着清晰明了、简洁适用的原则,既不能过粗,也不能过细;既不能交叉重复,更不能留有“空档”,防止出现税收管理“漏洞”。

企业纳税精细化管理篇(4)

    关键词:集约;资源;风险;防控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成本控制成为电网企业提升竞争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税收管理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税制改革以及国家对税收监管不断精细的背景下,也面临压力和挑战。如何健全企业税收内控体制,科学合理制定税收管理策略,防范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就成了电网企业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税收风险防控体系建立背景

    精益化税收风险防控体系是地市级供电企业紧紧围绕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发展方式要求,以全面深入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为主线,以依法经营为理念,通过精细税收过程管理,进一步整合税企文化,有效控制税收风险,合理筹划税收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一整套税收风险防控机制。

    二、税收风险防控体系的内涵和目的

    1.税收风险防控体系的内涵。近年来,电网企业税收管理的精益化程度愈来愈高,税收筹划的重点不断细化,税收筹划的范围已实现从大税种向小税种、从主营业务向农维费的覆盖,逐步实现了从基本税收政策的单一层次筹划到税收优惠政策等多层次筹划的拓展,涉及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及个人所得税等。同时,企业注重加强企业税收风险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企业依法纳税、合理筹划、合法节税的意识。在税收管理活动过程中,建立了畅通的税企交流机制,达到了促进电网企业政策运用与税务机关执法趋同的目的,进一步优化具有电力企业特色的、集约化的税收风险防控体系。

    2.税收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目标。电网企业希望通过创建具有电力企业特色、精益化的创新型纳税管理体系,集约税收管理资源,用好用足税收政策,加强风险管理,达到节约税收成本、控制税收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具体而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全面、有效开展。(2)深化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将税收风险控制融入实际管理工作。(3)通过多维度开展税收风险研究和分析,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4)通过精细税收日常管理,着力控制税收风险。(5)通过建立良好的税企互动交流机制,营造和谐稳定纳税环境。(6)通过建立全地区一盘棋的税收风险防控机制,实现集团运作效益。(7)建立健全税收信息档案,为企业税收风险防控工作开展提供经验参考。(8)向上级单位提出加强税收管理的建议和措施,建立全系统税收风险防控机制,促进公司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税收风险防控体系的具体运作

    1.创新管理理念,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管理体制机制。电网企业是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建设各个环节,涉税事项较多,涉税风险也较大。随着税务机关监管力度的加大,税收协调空间越来越小,且由于各地税收监管环境差异,税收筹划与税收风险关联度愈来愈高,对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细、更高要求。企业需要将税收风险与税收效益融入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中,不断优化税收管理组织体系,大力推进相关制度体系建设,构建税企间常态联络机制,逐步建立了税收风险防控机制。2.深化内控体系建设,将税收风险控制融入内控体系。近年来,税务部门的税收监管手段愈加先进,监管工作更加严格,国税及地税部门陆续开展了重点税源监控,对电力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提出更加精细的要求;与此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及《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电网企业依法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电网企业应把握契机,深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税收流程风险控制融入其中,通过优化、规范税收内部控制流程,落实关键风险点控制,建立起税收风险的事前预控、事中协调及事后评价改进的防控机制,实现全过程、动态的管控,主要做法是:(1)优化税收核算和管理控制流程。建立起税管会计核算,财务稽核岗位审核,税收主管岗位把关及局预算管理委员会参与决策的动态管理机制。(2)设置关键控制,把握控制重点。组织企业财务骨干研究和分析税收管理环境,主动查找和收集企业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列出关键风险点,在兼顾全局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高风险流程和领域,有针对性地落实预控措施,避免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失。(3)定期监督评价,持续改进税收流程内控。建立常态的监督管理机制,将税收内控工作有效性评价纳入电网企业年度财务稽核工作计划,同时将外部检查与内部自查有机结合,推动税收流程内控的持续改进和完善,确保税收流程内控科学有效运转,防范经营风险。

    3.开展税收风险分析,提高风险甄别能力。税收政策面多量广、更新快,要全面掌握、合理运用存在较大困难,而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在计量、确认等方面虽然逐步趋同,但仍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企业会计核算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而税法上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存,同时企业由于缺乏定期全面检查机制,因自身计算差错或对税收政策误解导致差错也难以及时发现出来,因此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风险点无处不在。电网企业税收风险类型复杂多样,具体分类(见表1)。正确分析税收风险的类别和级次是税收风险防控体系有效运作的关键环节。

    4.精细税收管理,着力控制税收风险。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税制的改革和发展,税收监管手段趋于科学化、信息化及精细化,税收风险存在于企业税收管理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日益复杂多样的税收风险对企业税收管理提出更加精细的要求;从内部管理来看,税管人员的轮换使政策运用的延续性和衔接性方面存在风险,而税收筹划业务的不断拓展,进一步加大税收风险,企业必须做细做实税收管理工作,为高质量的税管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电网企业通过细化税收日常工作,有效落实各业务环节管理责任,将税收风险管理与经济业务核算管理相融合;按期梳理企业各项税收政策变动状况,定期组织各岗位人员学习和交流,确保税收政策落实到位,有效提高日常税收核算过程中的政策运用水平,从源头上控制风险;注重企业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强化风险的前瞻性管理,要求各岗位针对政策变化主动查找风险环节及风险关键点,科学、细致的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定多层次的风险预控措施,不断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水平,努力构筑企业税收风险防线,为企业依法经营保驾护航。

    5.建立一盘棋的税收风险防控机制,实现集团运作效益。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与企业经济安全紧密相连,企业涉税事项可能触及经济违规,上级单位严格的考核机制也给企业带来压力。因此,涉税事项出现时,各单位呈现出各自为阵、逐级协调的局面。涉税事项可能只是暂时在局部范围内得到协调,并不能彻底改善,不利于地市级电网企业及上级单位今后相关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同时,由于各自为阵,大大增加了税收协调成本,加大企业经营风险,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及稳定发展。

    为改变企业税收协调各自为阵、税收风险零散管理的状况,地市级供电企业需要坚持“集约出效益”的理念,紧紧围绕用足用好财税政策的管理思路,努力构建全区一盘棋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通过优化管理体系,细化税收管理职责,实施分专业垂直管理,对全区税收环境进行全面调研,对涉税共性业务,实行统一协调管理,从地区层面协调至县域层面,确保共性税收事项的集约管理并实现管理效益;对非共性涉税业务,集全区财务人员之力,组织专业讨论,制定解决方案,主动与业务属地税务部门沟通,务求达成一致意见,解决方案经验证可行后,在全地区供电系统推广运用。6.开辟顺畅税企沟通交流渠道,营造良好纳税环境。中国税制改革举措频出,但税收政策无法兼顾各行业差异,企业对税收政策的解读和研究面临巨大挑战,如果企业不注重与税务部门在政策解读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有可能加大政策运用风险,甚至可能造成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与税务执法相对立的局面。

    电网企业应注重开展税企之间交流互动活动,“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一方面组织电网企业财务人员走进税务,积极参加税务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参与税务部门工作效能监督;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邀请税务部门走进企业,请税务部门到企业来授课、指导,探讨税收政策风险点及运用思路,让税务部门适时了解电力企业坚持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的管理理念、行业状况以及在税收管理方面的专业特色,促进税企在税收政策的执行、运用上形成共识,实现双方共赢局面。

    7.建立健全税收风险信息档案。将税收风险档案纳入企业经营管理档案系统。要求电网企业定期对税收管理新政及文件制度收集整理,并将近年来历次税收检查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发现的税收风险点及风险预控措施、税收筹划风险管理等信息资料汇总上报至上级单位,上级单位集约汇编形成信息档案。税收风险信息档案的建立,为指导各单位深层次防范税收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工作经验参考。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1.深入税收政策研究,实现节税增效。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做好税收政策研究,调整税收管理策略,通过加强所得税优惠政策、增值税转型、节能设备抵税等各项政策筹划,带来明显成效。电网企业通过应用“企业购置并使用符合《优惠目录》的环保产业设备抵免所得税优惠政策、均衡工资发放和利用一次性奖金纳税特殊优惠政策的筹划、技改利用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可实现节税增效。

    2.建立风险管理的预控机制,提高基层企业抗风险能力。结合当地税收管理环境,针对税收管理的重点环节,制定风险管理的预控措施,促进税收管理体制有效运转,提高抗风险能力,使电网企业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有效的化解税收风险,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纳税环境日趋优化。以税企沟通平台为纽带,电网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与税务部门通过开展互动交流,让税务部门适时了解电网企业坚持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的管理理念,及在税收管理上的特色,促进对方在执法时能结合企业管理特点作出决策。同时通过邀请税务专家来企业授课以及受邀担任税务机关的廉政监督员等多种互动形式,多渠道整合税企文化,企业纳税环境日趋优化。

    参考文献:

企业纳税精细化管理篇(5)

一、认真学习,努力提高政治业务素质

加强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不但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需要,也是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加强了对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

一是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一年来,我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加强了对十六届四中全会相关文件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学习。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颁布以后,我又把学习“两个条例”作为日常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认真研读有关文件,掌握了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政治学习中,我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撰写心得体会、加强交流沟通等形式,以强化学习效果。通过政治学习,提高了政治素养,增强了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和政治意识。

二是刻苦钻研,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我是抓业务工作的,始终注重对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一年来,我全面加强了对税收专业知识、会计知识的学习。同时,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实际工作的需要,系统学习了相关经济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另外,按照上级的安排和阶段工作重点,着重学习了税源精细化管理、纳税评估等相关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工作能力不断增强。

三是努力营造文化氛围,丰富国税文化。在实际工作中,弘扬以“诚信自强,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廉政为民”为主题的河南国税精神是每一名国税干部的职责。因此,我把向周围同志灌输新的工作理念,改善精神面貌和转变工作作风作为我的一项日常工作,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国税文化。在实践中,我的主要体会就是,只有把税收工作同河南国税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工作中体现,在工作中实践,在工作中发展,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在党组分工中,我主要负责税收业务工作,具体分管政策法规科、征收管理科、涉外税收管理科以及组织收入工作。一年来,我针对自己的业务分工,认真做好了税源管理和税收征管工作。

(一)努力做好税源精细化管理工作

一是积极组织有关人员,通过下企业实地查看,与法人、会计询问约谈,找业内人士座谈,从提取数据精心测算等方式,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按时完成了市局分配我局的个市级重点行业(平板玻璃制造、建筑用金属制品制造、非食用植物油加工)评估数学模型的初稿,并进行了初步验证工作。经过模式验证、案头分析和实地调查,为税务机关了提供准确真实的纳税资料。

二是完成了对加油站、面粉加工、福利、森工、废旧物资经营、以废旧物资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商贸企业的专项评估。其中:面粉行业三户,已入库税款万元;加油站月份实现销售亿元,入库增值税税款万元,比去年同期万元增长万元,剔除中石化系统影响,其它加油站(包括个体加油站)税负由去年同期的增长到今年的,提高个百分点。

三是做好了纳税评估工人。接收一般纳税人电子申报户次,纳税评估考核指标均达到。重点评估企业户,补缴税款万元。移交稽查处理户。

四是抓好重点行业,重点纳税人的管理。通过认真开展税源清查,分行业进行重点管理。有重点地对汽车修理、医药、加油站、面粉加工等行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共查补入库税款万多元。加强了对“四小票”企业的管理,通过实地调查,日常监控,设立税负预警线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我们还建立了行业税源基础信息档案,纳入纳税评估系统资料库,作为日常税源管理和纳税评估工作的依据和信息。

五是努力做好所得税管理工作。首先,做好了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年,我局共有缴纳中央级企业所得税的企业户。其中,就地纳税企业户(盈利企业户,盈利面为,盈利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利润总额万元,企业年度申报应纳所得税万元,实际上缴所得税万元。汇总纳税企业户,汇总纳税就地预缴企业户,年利润额万元,实际上缴所得税万元。其次,加强对新办企业所得税的辅导和日常管理工作。认真做好税收政策的宣传,逐户健全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规范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填写,确保纳税申报资料的齐全。同时,对税前列支项目,严格税收政策,注重调查核实,严把审批关,这既保护了纳税人合法权益,又维护了税法的严肃性。另外,我们还按照省局的要求对辖区内的市电业局、市郊区电业公司、市烟草公司和区烟草公司××××年的所得税申报缴纳情况进行评估。

为巩固精细化管理成果,每月号召开精细化管理例会,由各基层单位汇报当月精细管理情况,集中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同时,我们将其纳入目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个人工资挂钩,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一般纳税人管理

一是把好年审关。严格执行有关政策,严把关口,确保年审工作的质量。截止月,我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审工作全部结束。在应年审的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中,年审通过户,占;年审不合格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的户,占。

二是把好认定关。本着执行政策,严格把关,方便企业,提高效率的指导思想,切实做好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资格认定及取消工作。全年,我局共新认定一般纳税人户;临时一般纳税人转正户;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户。

三是把好日常管理关。对所管辖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帐务核算情况、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抵扣情况、商贸企业管理情况、金税工程设备管理情况等进行逐户检查和评估。采用查询电子数据与实地查看相结合,案头分析与座谈了解相结合,数据测算与纳税评估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效果。责令限期健全帐户核算户,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户,补缴增值税余万元,不仅起到了震慑纳税人的作用,也为税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范例。

三严格执法考核,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机制

根据市局制定的《一般纳税人税源管理责任人管理及考核办法》、《小规模纳税人税源管理责任人管理及考核办法》和我局实际情况,加大对税务人员执法行为的监督力度,制定了《国家税务局××××年目标考核办法》,利用执法考核软件、帮助系统、税务监控等信息化手段,实行政策法规科、职能责任科室、税源管理单位三重监控,积极解决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征管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即时纠正,并要求全体国税人员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执法理念,强化工作责任心,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税务人员执法质量与执法效率,取得了显著成效,执法考核全年实现“零过错”。

(四)转变工作作风,优化纳税服务

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优化纳税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完善征管前台咨询窗口功能,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度、公开办税制度、限时服务制度。二是建立岗位服务制度,根据税收征管岗责体系设置及其他业务分配需求,找准税务机关各个业务岗位与纳税人的接触环节,明确工作职责、服务标准以及责任追究事项,以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促进优化纳税服务工作的开展,最终达到税前、税中、税后的全方位服务。即:税前,为纳税人无偿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保证纳税人了解税法的渠道畅通,保证国家税收政策及时宣传、贯彻到位;税中,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税后,建立征纳沟通渠道,倾听纳税人的意见,及时向纳税人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赢得了纳税人的好评。

由于工作踏实,措施得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局的组织收入工作。××××年,我局提前天完成了全年税收计划。全年累计入库各税万元,为年计划的,为去年同期的。为全市国税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做出了贡献。

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作为一名基层税务机关的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具有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深知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年来,我通过加强自我教育,廉政意识和廉政观念不断增强,真正做到了为官清正,为税清廉。

一是认真学习相关廉政法律法规。一年来,我通过参加所内廉政教育活动和自学等形式,系统学习《税务人员十五不准》、《六条禁令》、《禁酒令》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同时,结合对两个条例的学习,进一步强化自我廉政教育,也使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有所遵循,有所依托,确保不越雷池不步。

二是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我是抓业务工作中,经常与纳税人打交道。在实际工作中,我总是警省自己,要坚持原则,站稳立场,做到带头守纪、以身作则,办事公道、不循私惰,作风正派、严格落实税收政策,确保国家的税收利益不受损失。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廉洁奉公的国税形象。

三是做好“身边人”的廉政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提醒自己的家属和子女,在物质生活上要知足常乐,面对利益要有清醒的头脑,要站稳脚跟,要有自己的处世原则。同时,对自己周围的同志,坚持常吹廉政风,与他们常沟通,结合一些系统内外的典型案例,细致剖析,时刻告诫他们,要珍惜自己的岗位,珍惜今天的生活,要耐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经受住考验,要慎独、慎行,不取不义之财,不做违心之事。通过以上方式,做好了“身边人”的工作,在自己的周围营造了一个清正廉洁的圈子。

当然,我的工作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重视内部管理,对外部管理重视不够。虽然内部考核在全市名列前矛,但外部管理中仍存在个体税负较低、达到起征点户比例不高、个别行业税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等问题。二是工作中有时存在畏难情绪。如在个体工商户建账、农副产品收购企业管理等问题上,虽然知道是薄弱环节,但一直没有全力解决。

四、工作打算

针对局的实际情况和我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做好××××年的各项工作。

一是紧紧围绕全国税务工作会议确定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努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确保税收收入稳步增长。

二是针对基层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增强其针对性,加大考核力度,以考核促质量,以考核促收入。

三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所得税的管理。严格落实税收政策,使企业所得税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企业纳税精细化管理篇(6)

税源精细化管理,是将精细化管理理论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税务机关的职责权限和“信息化加专业化”的工作要求,结合征管业务重组和流程优化,在对纳税人充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特点,准确把握纳税人涉税信息及变动规律,明确税源管理内容和标准,细化监控指标,优化管理流程,合理设置岗位职责,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实现税源管理的“零缺陷”目标。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一、精细化管理中税收管理员主体地位的确立及其重要性

针对目前经济税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税源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税源监控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税源控管能力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致使“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主要体现在税源监控人员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不了解、税源底数不清、掌握信息失真,申报真实性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分析和控制等。

税收管理员是精细化管理中人的因素,是管理中的主体,是精细化管理工作中活的灵魂,对税收管理员的管理、制约、监督和考核,从根本上影响着精细化管理工作实践的成败。开发区国税局在认真研究精细化管理工作理论的基础上,从人本管理的理念出发,探索出了一条税源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新路。

二、税收管理员是精细化管理工作中的主体。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

1.对税收管理员的要求

一是增强管理主体的工作责任感。积极引导干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不断强化职责意识,认真做好每个岗位的工作,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坚决防止和克服不思进取、无所事事、懈怠散漫的现象。

二是加强对管理主体的教育培训。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加大了对税收管理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在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税源管理干部的岗位技能培训。培训过程中,税收管理员集中学习了省局制定的关于税源精细化管理的若干制度(办法),熟悉了税源监控的内容、指标、方法及标准。加强了税收征管法、财务会计、稽查审计、计算机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提高了税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是实行能级管理。合理划分岗位级别,通过考试、考核、竞争上岗等方式推行能级管理,科学测试和评定税源管理人员的能级,实行按能定岗、以岗定责,切实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税务干部选拔到税源管理岗位。深化劳动分配制度改革,适当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激发税务干部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工作主动性。

四是严格工作考核。对现有的税源管理考核指标进行了认真梳理,提高了考核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注重工作实绩,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能级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源管理过程控制,形成了科学的考核机制。对税收管理员工作的监督考评坚持了以人为本、公正公开、注重实效、奖惩兑现的原则。

坚持内外并举,通过设立举报箱、发放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让社会各界和纳税人评判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质量,增强监督考评的客观性、全面性、真实性。

坚持监督考评与效能监察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将监督考评结果与税收管理员评先树优、能级评定挂钩,严格兑现奖惩,对发现的索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和执法过错及时移交有关部门追究相关税收管理员的责任。

2.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的精细化管理

税收管理员专职承担税源监控管理任务,主要职责包括税源监控、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纳税服务等。税源监控方面:运用“信息化加专业化”的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采集、整理、比对、分析,对所有可能影响税收收入的源头进行监督控制。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税种及不同信用等级的纳税人,实施动态分类管理,全面准确掌握其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核算情况和涉税信息变动规律,堵塞税收漏洞,引导纳税遵从,突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税收管理员有计划地对辖区进行巡察,充分利用

外部信息管理系统比对信息或通过其他信息渠道发现漏征漏管户线索,对查找到的督促其限期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罚建议。 对申请领购发票的纳税人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初步核定其用票种类、领购方式(批量供应、交旧领新罐}旧领新)等,报经有关部门或负责人审批后反馈给办税服务厅。加强对纳税人使用、取得、保管、缴销发票情况的监控管理,督促用票单位和个人建立逐笔开具发票制度,加强对农产品收购、废旧物资销售、交通运输、海关完税凭证等发票的监控管理,把发票控管与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结合起来,认真审核确认生产经营行为的真实性,及时比对纳税情况,堵塞几种发票在抵扣税款方面的漏洞。

实行动态监控,切实做好防伪税控系统、税控收款机、税控加油机等税控器具推广应用的监控管理工作和申报数据与税控数据的核对、记录工作。 定期到纳税人生产经营场所实地了解情况,全面准确掌握其生产工艺、设备、产品、原料、销售、库存、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状况和成本、价格、利润等财务情况,通过对纳税人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的纵向比对、同行业纳税人涉税指标的横向比对、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账面记录情况的账实比对,及时取得动态监控数据,找出影响税负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税负变化趋势。

建立了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台账,积累重点税源企业档案资料,做好重点税源企业年度税收计划的编制和落实,实时监控税源变动,定期编写上报重点税源调查分析、预测报告。

纳税评估方面:每一纳税申报期结束后,充分利用“一户式”纳税信息资料管理系统,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行业指标的横向分析和历史指标的纵向分析,对所辖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初步判断,并有重点地对零负申报、低于各税种警戒指标、领购发票数量增幅较大而应税收入计税依据和应交税金增幅不大、票表稽核有偷漏税嫌疑以及日管发现有疑点的纳税人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纳税评估对象。

对纳税评估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如计算填写、政策理解等非主观性质差错,可约谈纳税人。通过约谈进行必要的提示与辅导,引导纳税人自行纠正差错,在申报纳税期限内的,根据税法有关规定免予处罚。对纳税评估发现需要进一步核实的问题,可下户做进一步调查核实,调查核实的过程和结果要进行记录。

日常检查方面:针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某一纳税环节或某一方面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检查,及时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等不涉及立案检查与系统审计。认真搞好纳税服务方面,做好对所辖纳税人的税法宣传工作,对新出台的各项税收政策及有关规定,及时宣传到每一户纳税人,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税源、重点行业和纳税意识相对薄弱的纳税人进行重点宣传和讲解。

三、管理主体精细化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发挥信息化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建立起规范高效的税源控管机制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税源监控中的应用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切实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二是要充分采集税源的基础资料。积极筹建“一户式”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实现税源情况“一网通”;三是要加快信息数据的处理。及时淘汰、更新垃圾数据,最大限度的提高数据信息的增值利用。

2.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岗责体系

一是要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保证税源监控岗位人员“不缺位”;二是对税收管理员队伍不断优化组合。挑选业务骨干不断充实到税收管理员队伍中。三是不断对税收管理员队伍进行“充电”,加大培训力度。

同时,建立起合理的岗位体系。因事设岗,因岗配置人员。将涉及税收管理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细化、固化,确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并逐一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岗位和人员,对确实难以量化的要抓住关键部位、关键环节,选准关键控制点,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

3.增加执法透明度,加大对税收管理员的监督考核力度

企业纳税精细化管理篇(7)

一、当前影响税收管理员作用发挥的三个突出矛盾 

一是税收管理员人员少与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以我分局为例,2001年重新组建时共有税务干部128人, 7年来,因退休、工作调动等原因,减少13人,虽调入6人仍净减7人,而管户量由当时的15000多户上升到现在20000多户,净增5000多户,税收管理员的管户量在不断增加,我分局管理员现在管户量少则二三百户,多则五六百户,最多的近千户。加之年龄结构不合理,人员结构老化日益严重,而且面临退休的人员数逐年递增,加之新办企业越来越多,使得在职人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二是税收管理员整体素质与精细化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了税收管理员的5个方面17项职责68项工作,对税收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税收管理员既要懂政策法规,财务会计知识,又要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会作税收分析,加强税源管控。而目前的现状则堪忧。税收管理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完全达到“五清一会”标准的干部还有限。有的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较低,业务能力不强;有的税收管理员工作草率马虎,所采集的信息质量不高,税源监控基础薄弱;有的税收管理员管理意识、责任意识不强,管理措施没有落到实处。 

三是被动应付上级检查考核等各项事务性工作与积极主动做好税源控管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上级管理部门向基层布置工作任务整合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税收管理员的忙乱。“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考核,许多管理员特别是那些能力较弱的管理员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台账资料的准备上,而无心或者说根本无力去加强对纳税人的控管,疲于应付。同时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增加,使税收管理员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也挤占了税收管理员深入企业、纳税户了解情况、分析税源、加强控管的时间,造成税源管理的重点不突出,影响了税源管理的针对性,税收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二、税收管理员应着重把握的三项主要工作 

1、强化税源监控。税收管理员要运用“信息化加专业化”的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采集、整理、比对、分析,对所有可能影响税收收入源头进行监督控制。 

一是认真做好纳税人基础信息维护工作,切实做好户籍管理,把好源头关。二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税种及不同信用等级的纳税人,实施动态分类管理,全面准确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核算情况和涉税信息变动规律。三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辖区进行巡察,发现漏征漏管户线索,并督促其限期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罚建议。四是加强发票管理。通过对纳税人使用、取得、保管、缴销发票情况实行监控,把发票控管与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结合起来,认真审核确认生产经营行为的真实性,实现以票控税。五是实行动态监控。定期到纳税人生产经营场所实地了解情况,通过纵向比对、横向比对、账实比对,及时取得动态监控数据,找出影响税负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税负变化趋势。六是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台账,积累重点税源企业档案资料,做好重点税源企业年度税收计划的编制和落实,实时监控税源变动,定期编写上报重点税源调查分析、预测报告。 

2、开展纳税评估。基层税收管理员是纳税评估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具体负责对所辖区域纳税人实施行业和个案评估,因此,税收管理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税务总局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不断强化纳税评估工作,以扎实的评估工作来强化税源的精细化管理。一是每一纳税申报期结束后,对所辖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初步判断,并有重点地对有偷漏税嫌疑和日常征管中发现有疑点的纳税人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纳税评估对象。二是评估要充分利用“一户式”纳税信息资料管理系统,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行业指标的横向分析和历史指标的纵向分析。三是对纳税评估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如计算填写、政策理解等非主观性质差错,可约谈纳税人,进行必要的提示与辅导,引导纳税人自行纠正差错,根据税法有关规定免予处罚。对纳税评估发现需要进一步核实的问题,可下户做进一步调查核实。对确定的问题,涉及处罚的,及时提出处罚建议;涉嫌“偷逃骗抗”案件的,及时移交税务稽查部门查处。

3、做好纳税服务。税收管理员在严格履行管理职责的同时,扎实做好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各类服务事宜。一是做好对所辖纳税人的税法宣传工作,要通过集中培训、送法上门、个别辅导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要抓住纳税人普遍关心的税收优惠政策、税前扣除、新老税法过渡期的政策衔接等问题。二是做好税收相关业务的事前辅导工作,特别是新办企业的跟踪管理服务工作。三是积极为纳税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要以纳税人满意为导向,从方便纳税人,提高服务效能出发,认真落实总局“两个减负”的要求,通过整合工作事项、简化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简并报送资料等方式,切实把方便留给纳税人。

三、进一步发挥税收管理员作用的三点思考

1、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减轻负担,提高办税效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减负增效,解决人员少任务重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信息化应用水平。税务干部一定要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不断适应税收工作的新要求。二是要加强日常数据信息的采集、审核、录入、存储、应用和反馈的全程管理,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度。加强纳税人信息的“一户式”管理,搞好信息资源的整合与衔接,保证基础数据真实、完整、准确。三是强化数据管理,提高数据增值利用水平。各级职能部门要发挥科技力量、科技设备、应用能力较强的优势,面向征管一线大力开展数据信息集中处理、发布和深度分析应用,通过对集约化采集数据的对比分析、逻辑分析、类推分析、比率分析等综合性分析,发现异常指标,找出管理的薄弱环节,为税收管理员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最直观、可操作的技术支撑,促进一线人员管好每个细节,抓好每个环节,真正管深、管细、管透。四是在全面推进纳税人网上申报纳税的同时,逐步推进网上审批、网上咨询、网上资料提交、网上查询等网上办税事项,切实减轻征纳双方负担,不断提高征纳双方的办税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