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6 17:45:31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家庭作业;设计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小学教学取得了显著成就。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抽象性较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一定要求,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阻碍,丧失了学习兴趣,导致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在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是提升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该以此为基点,创新课堂练习设计,丰富家庭作业内容。

1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的不足之处

1.1采用题海战术:首先,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中,存在采用题海战术的问题。我国的教学体制虽然处在改革阶段,但是仍然有部分数学教师被束缚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之下,这些教师认为,只有加大数学练习的力度,增加家庭作业的内容,才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1]。在讲解练习题目和家庭作业时,教师往往提供了固定的解答方式,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解答定势。大量的习题给小学生造成巨大压力,长此以往,学生将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削弱创新能力。1.2设计模式僵化:其次,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中,存在设计模式僵化的问题。在进行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的设计时,教师往往采用了简单的设计模式:一些教师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练习,一些教师以课外习题为基础,进行家庭作业设计,还有一些教师仅采用了书面练习模式,这些都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3练习形式单一:再次,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中,存在练习形式单一的问题。小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对于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需要提升自身的数学基础能力,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需要强化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采用了单一的练习形式,影响了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的实效性。1.4片面注重结果:最后,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中,存在片面注重结果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以成绩作为唯一指标,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评价方式非常片面,在进行习题和作业设计时,一些教师秉持着上述理念,仅对学生的试卷或作业进行了批改,没有细究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导致课堂习题和家庭作业逐渐沦为了形式化的产物[2]。

2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策略

2.1划分知识类别:首先,想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教师应该划分知识类别。不同的数学知识体系应该采用不同的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设计模式,因此教师应该对数学知识进行划分。比如,在讲解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等计算练习,并让小组成员设计习题,进行相互修改。在布置家庭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错题集整理,并对错题原因进行分析。比如,在讲解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手绘图形练习,让学生在白纸上绘制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在布置家庭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图形的拼合,自己动手操作,形成图形艺术作品,如纸质房屋作品、纸质城堡作品等。2.2结合生活实际:其次,想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征,为了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实际[3]。比如,教师在讲加减法计算时,可以列举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展开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计算。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教师可以继续联系学生生活,如“同学小张过生日,想要买一件连衣裙作为生日礼物,连衣裙的单价为50元,小红只有20元,还需要多少元才能购买连衣裙”等。2.3进行分层练习:再次,想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教师应该进行分层练习。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该突出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的层次性。比如,教师在布置与乘法计算相关的练习题目与家庭作业时,可以将题目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层次,教师可以准备简单数字的乘法计算,要求全体学生完成练习内容。第二个层次是中等层次,教师可以准备相对复杂的乘法计算,要求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完成练习内容。第三个层次是高等层次,教师可以准备复杂四则运算,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愿完成练习内容。2.4编写易错题目:最后,想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教师应该编写易错题目。小学生出现错误的题目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在设计练习题目与作业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易错题型进行分析,编写易错题目,让学生进行反复计算,以此提高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的针对性[4]。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社会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教学体制的改革目标,优化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设计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周淑梅.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新课标下的探讨[A].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6年1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6:1.

[2]吴美娟.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1.

[3]傅佳俊.优化“课堂作业”,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7):102-105.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2)

一、努力创设了生态的课堂环境观

生态的课堂环境观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文化氛围。其中课堂物理环境只要上课老师稍加注意就能解决,而课堂文化氛围的形成,则需要老师精心经营。

《家庭树》从课前音乐《可爱的家》到激情导入,穿越亲情树林;再到初步感知,画画家庭树;接着到深化认识,“长”家庭树;然后到感悟亲情,幸福诉说;最后到歌曲渲染,链接实践。整个课堂就是一个穿越亲情树林的大情境,每一个活动板块就是穿越亲情树林中的一次“奇遇”,学生在一次次“奇遇”中习得“家”的概念和知识,感受“亲情”的温暖,体验“家”的幸福。当学生在穿越中获得胜利之时,课堂也就接近尾声了。在这样的课堂生态中,学生进入追求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最佳状态,也为实现课堂发展最佳效益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课堂上教师点击“亲情树”的画面,随即出示亲情树背后的秘密――呈现班内学生小时候的一张张照片,并让学生猜猜是谁。这个环节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产生对父母在自己成长道路上无微不至地关爱和不求回报地付出的感恩,并为之感动,构建了生态课堂的积极心理环境。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样处理,课堂给学生生命以温度,还以充满信心的高期待唤醒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而学生拥有了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积极情感,其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初步形成了生态的课堂价值观

课堂是教育实施的主阵地,我们追求的生态课堂的起点是学生,最终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这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生态的课堂价值观,一方面体现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发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家庭树》一课在指导学生理清亲戚的称呼时,老师巧妙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有某种亲戚称呼的卡片领好,并在课堂上拿着卡片讲清此亲戚与自己父母的关系,同时,像“小先生”一般领着大家读一读,这样把枯燥无味的需要老师干巴巴讲解的知识点,悄无声息地让学生自己去教学生,形式活泼,充满趣味,收效当然可见一斑。在以生命成长为价值追求的尊重生本的生态课堂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尊重每一个独特的存在着差异的个体,并让这种独特性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生态的课堂价值观,另一方面体现在尊重、激扬生命的向上性。《家庭树》一课有这样的环节:请同学们交流课前调查的情况1.你最喜欢家中的谁?他(她)为家里做了哪些事?夸一夸。2.你和家人之间发生了哪些难忘的事情呢?请根据照片上的画面进行温馨的回忆。(学生交流)师:“多么感人的回忆,多么温馨的家庭呀,每一个故事都渗透着家人对我们的爱。同学们,你能计算出家人为你做过多少顿饭菜?家人叮嘱你‘路上小心’说了多少次?妈妈为你洗了多少次衣服?其实不光是你们计算不出,我想没有人能计算得出。家人的爱是无法计算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此时播放家庭中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和柔美的音乐)师调动学生:“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家里每个人相亲相爱,多么幸福呀!”学生在回忆、诉说家庭幸福、温馨一刻时,那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如洪流倾泻而出。生态课堂就是这样毫不犹豫地追求因势利导,激发其内在发展力,激发与培养学生与生俱来的自主发展性与生命潜能,获得持续发展动力,在生命生长中实现人生的意义。

三、充分体验了生态的课堂过程观

德国教育家季斯捷尔维格说:“不可能把文化修养和教育教给或者传授给任何人。任何一个想要获得文化修养的教育自己的人,他应该亲自参加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从外部只能得到激励而已。”由此,生态课堂教学中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以及生命质量的整体提高,这是课堂教学功能从认知领域到生命领域的完善和发展,而课堂上充分让学生体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捷径。

《家庭树》一课就充分给予学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多彩,体验到课堂交往的激越。“画画家庭树”这一环节,老师就巧妙地让学生在老师画好的家庭树适当的位置上摆一摆家庭成员称呼的卡片,在相互交流中达成共识,然后再在书上把这些称呼写在家庭树恰当的位置上,在学生充分体验、交流、生成中完成家庭结构图,从而突破本课难点。在处理“‘长’家庭树”这一环节,老师更是把体验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老师请学生进入《幸福转转转》栏目,先请学生整理一下爸爸这边的亲戚。转盘上的指针代表爸爸,小组长转动指针,转到“爸爸”词条那,请组员熟练地说出称呼:“爸爸的爸爸是……”转到“妈妈”词条那,大家一起响亮地说:“爸爸的妈妈是……”如果家里没有这个亲戚的,就认真听,学一学该怎么称呼。第一轮结束后,小组长再交换指针代表妈妈,然后说说妈妈这边亲戚的称呼。“在体验世界里,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充满着生命意蕴和情调。”学生在转盘游戏中逐渐弄清父母双方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戚关系,强化亲戚的称呼,别具一格地突破了弄清家庭成员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总之,生态课堂旨在调动各种课堂生态因素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它展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正在成长中的生命世界。笔者将在学校“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懈探求独具特色的“生态课堂”,让课堂成为一个有魅力、有灵魂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项平.体验分享: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上海教育科研,2010(3).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3)

体育作业是巩固体育课教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让他们掌握一定的体育技术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起到减负的作用,使学生的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达到和谐统一。还能培养学生的顽强毅力,使他们不怕吃苦,具有良好的思想境界,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教师通过对作业的检查与评价,可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通过家庭作业,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课堂上学习的技术、技能,达到熟练掌握技术、技能的目的。

二、体育作业能促进智育的发展

因为智力的发展、知识的获得,所依靠的是人的大脑。脑是人体的一部分,体质的强弱与脑的发育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实际上也就是增强和提高了脑的功能。布置适当的体育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平衡的发展。认知类的作业是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不局限于跑跳投,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沉淀;体能类是发展诸如速度、力量、柔韧等基础素质,尤其是耐力项目,可以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娱乐类作业,如拓展性的趣味活动,增添娱乐的色彩,激发学生对项目活动的兴趣,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自练。

三、体育作业能够促进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体育家庭作业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来完成。在进行体育家庭作业时可以让家长进一步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可以把在学校学习到的各项目运动技能传授给家长,或者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家长也可以辅导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体育作业的练习。由于是在家庭中,所以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孩子的个性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家长与孩子共同做游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间的身心健康发展。孩子也可以与社区的小孩共同完成体育家庭作业,通过共同的练习可以建立合作、友善的关系,改善目前独生子女性格孤僻的不良特征。在体育家庭作业中,家长可以把注意力投入到孩子的身体锻炼上,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或者与孩子一起活动,让孩子学会善待自己,正确地对待父母、朋友与社会。布置适当的体育家庭作业,增加了体育活动的时间,还可以减轻学生的文化学习负担,使学生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身体得到平衡的发展;避免孩子上网以及在外惹是生非。既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又培养了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体育成绩,还可以使家庭更和谐。体育练习时邀请家长一起参加,有助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有助于促进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

四、体育作业是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体育家庭作业是开放的体育课堂,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活动的场所是随意的、可选择的;二是从参与者来讲,由学生、家长、不同的伙伴等共同来参与完成,对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潜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收效。学生通过家庭作业的学习可以了解体育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与一些社区小伙伴一起完成体育作业,增加友谊,分享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课后体育作业的布置是体育课堂的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延伸与提高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沟通教与学的枢纽。从学生层面来讲,课后体育作业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一步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提高运动能力,有效地弥补体育教学课教学的不足,使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至课外。从教师层面来讲,通过布置与课堂相结合的课后体育作业,教师可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课后作业的布置与监督应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五、体育作业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必要补充与延续

目前很多学校都受到场地小、器材少、活动人数多的限制,有些学校人均活动面积严重不足,由此存在着诸多的矛盾。特别是有些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把本来属于学生的活动时间硬生生地挤占了。如果体育教师能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体育作业,让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进行锻炼或者在家里练习,可以避免学生放学后就沉迷于网络与游戏。特别是寒暑假的体育家庭作业更重要。学生可以在假期里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通过一定时间的锻炼,相信学生都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形态与生理机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对作业量与强度进行科学的安排,让学生可以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体育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不要对体育家庭作业提出太高的要求,以免增加学生心理与生理的负担。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4)

关键词:小学生; 课业负担;过重; 原因;措施

一、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

1.教学评估机制不合理。现代许多小学学校的教育重点不是致力于怎样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上,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升学和考试成绩上。地方教育部门对一个学校的教育评估基本上是看这个学校的升学率以及学生各科应试成绩。当前,追求高升学率已经成为多数学校办学的宗旨。社会、家庭评价一所学校和教师用的主要指标就是升学率。这种片面的升学导向使学校教育陷入了误区,学校用分数衡量教师,教师用分数衡量学生。甚至,有的老师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差就一切都差。在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和考核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挥棒下,出现了区域性大规模统考,通过简单的成绩排名将学校分成三六九等。小学生长期处在单一追求分数的教学评估体制中,精神紧张,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2.教学要求过高。近几年来,国家教委对小学教材和大纲几经调整,减少了课时和教学内容,以缓解和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地方教育机构也相应的调整了小学生的课程教学计划,减少了每周课时量,减少了一部分教材内容。然而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不至于在区域性的统一考试中落后,不少学校教学中扩充教材内容,布置教材外作业,试题模仿统考题不惜严重超出教材和教学大纲。有的学校在教学内容上追求偏、难、多、超纲脱纲授课和延长授课时间;有的学校延长复习时间,利用自习搞突击,提前结束课程进行复习;有的学校到现在还周末双休补课,让学生到学校上课补习。学校给小学生布置了各种各样的作业,如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同步练习、单元作业,语文和英语还要增加周记、作文、背诵、单词每日听写等等,五花八门。由于作业量大,学生大都不能按时睡觉,每天的学习时间都是超负荷的,大大加重了小学生的负担。

3.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整体偏低。小学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偏低,是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许多小学教师的学历较低,中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在执教。教师教学能力差,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必然下降。好多老师因为课堂教学质量差而只好采取题海战术,不加选择地给学生大量布置作业,大量进行训练来换取教学成绩。所以重复训练、无效联系是孩子课业负担沉重的重要源头。许多小学教师教育思想陈旧,教育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可以说目前小学课堂教学普遍陷入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形成了高分数、低效率的强烈反差。

4.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许多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小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往往把残酷的社会竞争早早地转嫁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父母不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实际情况, 一味地希望和要求学生的成绩获得高分或满分, 任意的给学生增添课外家庭作业, 不论学校教师布置了多少作业, 学生完成后, 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家长还要对学生检查自布置的作业完成质量。更有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 强制学生参加周末补习班、才艺班、奥数等校外课程, 极大地加剧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解决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估制度。首先,作为教育部门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估制度来综合评价学校的教学状况,正确引导学校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不再传统以区域性统一考试成绩来单纯的评估学校的教学。另外,学校要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再传统的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教师,而是从多维角度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质量,对教师进行适度考核,弱化教师间的过度竞争,引导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教学评估应当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式来评估,要脱离传统的只以考试成绩来评估方式,要根据当地的教育条件和和环境制定全面的较为系统的教学评估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教学评估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邀请专家跟踪点评课堂教学。这样一来,学校就不会一味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来提升学校本身的竞争力,用学生成绩来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进而学生的课业负责也得到了缓解。

2.改革课程,加强监督。改革课程设置, 减少课程门类, 适当降低教材程度, 因材施教, 保证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建议建立专门机构, 组织专家对全国中小学使用的教材定期进行研究, 对教材的内容定期改进, 以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同时, 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逐步学会运用“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组织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减轻儿童课业负担。

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校的检查监督,严格法规法纪。监督学校按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上课,防止随意增减课时量,防止学校、教师给学生乱搭配书籍。加强听课、评课制度,随时纠正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推广交流好的经验,以此来促进各学科齐头并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旦发现违纪时间,应毫不手软予以处理。

3.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许多小学老师的教学水平较低,导致学生课堂接受信息的能力下降,不能保证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老师只有通过大量的作业来巩固和补救课堂教学的失败,所以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也是“减负”的关键环节。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点是加强科学教学思想的培养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师范生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应该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中心。政府要加大学校办学经费的投入,以解决学校教师队伍不合理,特别是对西部地区小学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要积极对教师进行业务水平的培训。

4.引导家长树立良好的教育观。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引领工作,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政策、教育措施和内容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家长对教育政策有所认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广大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研究家庭教育和编写有关家庭教育的参考资料,举办各种家庭教育培训班和讲座、展览、咨询等活动,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学校也可以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把学校的教育计划要求及时向家长表明,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纠正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一致,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参考文献:

[1]张发金.《家长的心理期待》[J].甘肃教育,2007(1)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5)

摘 要:环境造就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41-01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遗传、教育和环境。遗传因素是人发展的前提条件,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环境造就人,环境改造人。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差、自制力差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小学生学习英语时,有必要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为他们学好英语提供有利条件。

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课堂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一、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一方面指课堂内的布置,一方面指课堂教学。课堂内的布置,就是要在教室里张贴单词卡、课文挂图,创设一个学习英语的氛围。几年的教学,我体会到这个做法带来的益处。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挂图复习单词、句子,利用卡片熟记单词、对话,学生们一看到挂图脱口而出有关的单词,顺利完成对话,促使学生们你追我赶,争着发言,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当然课堂内的布置需要老师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制作挂图、单词卡片,做这些工作老师也会受益匪浅,如提高绘画水平等。

除了课堂布置之外,主要是课堂教学。它是小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应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有效地利用教材;课堂教学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恰当设置情景,侧重听说,使学生们敢于模仿,敢于用英语发言,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视听法、角色朗读、木偶表演、游戏、分组讨论等,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巩固;教学手段要直观形象。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求教师掌握多种知识,利用多媒体一幅幅画面形象、逼真、直观,使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另外,教师标准的语音、优美的语调、亲切的教态、饱满的情绪,大方得体的举止、仪表也会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

二、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指校园布置和第二课堂活动。如在校园布置评比栏、宣传栏,出一些英语小报、英语书信等,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学到英语知识。学习的环境越自然,学习起来也就显得越容易,因此将英语学习延伸到课外也称得上是一种良方,那就是第二课堂活动。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余活动中仍能受到启迪呢?我们在学校现有条件下给学生创造一些英语实践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兴趣小组、英语朗读比赛、歌咏比赛等,使学生处处都能接触到英语,时时都能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三、社会环境

社会作为一个大的环境,确实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了许多环境,例如:英语口语竞赛、朗读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英语活动。我认为现在社会上还缺少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儿童英语读物,电视中应多一些简单易懂的英语版的卡通片。

四、家庭环境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6)

一、 课程内涵的演变呼唤家长参与“学习共同体”

“课程”一词产生于公元1820年,一个世纪之后才开始为专业学者所用。按照《教育大辞典》中对课程的定义(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3]来看,课程只能是在学校这个封闭的环境中实施的,实施者局限于学校的教师,目的也只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就将课程的内容扩展到活动和经验,执行者的外延也更宽广;在1970年发表的《实践:课程的语言》一文中,施瓦布提出:“只有课程事业在总体上从理论追求(追求目标原理、寻求稳定的程序和不变的因素等)转向其他三种操作模式后,课程领域才将有一次新的复兴,这三种操作模式是实践、准实践和折中。”[4]而直接对家长参与课程进行召唤的要数1979年美国学者艾斯纳(Eisner)对“虚无课程”的界定——学生应该学但学校却没有提供的内容[5]。

二、 家长参与“课程学习共同体”的西方经验

为了让更多的家庭成员与社会逐步认识家长是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并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西方各国纷纷采取了以下措施。

1.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加拿大埃德蒙顿公共教育和多元文化主义家庭工作委员会在1985~1986学年提出了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计划,旨在学校和新移民的家庭教育之间进行联系,使更多的家庭父母开始参与到课堂[6]。

2.充分利用家长作为课程教学资源。美国新泽西州矿山学区各校都建立了家长教育资源库,并在每个年级都配备一名家长志愿者协调员,他们建立了“家长志愿者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是首先沟通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资源,然后帮助他们和一名具有该方面才能的家长取得联系;英国部分学校专门从家长中招聘课堂教学的协助人员,又称为“学习支持助手”(Learning Supporting Assitant),帮助教师收费、监考、影印文件、回复电子邮件等,有的专业教学助手还需要先学习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课程,取得基本的从业资格之后,才能担任[7]。

3.重视家长参与课程项目的开发。其全国合作学校网(National Network of Partnership School)发展了6种父母参与课程教学的手段,学校可以依次决定自己的指导方针,其中包括学校帮助家庭教育和培育孩子的技能、和各个家庭交流学校的课程[8]。英国潘格林幼教中心的“让家长参与儿童学习”项目,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促进家长参与儿童课程的一种举措。

三、 中国家长参与课程的“迷失”

1.家长认知模糊与偏差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多次,但许多家长并未认识到参与课程活动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是将自己定位为教育的支持者和参与者。这是导致家长负效参与或者不参与,对课程改革及新课程冷淡,或旁观,抑或阻挠的自身原因。他们中有些人受传统社会行为取向的影响,过度夸大了教师的权威,认为课程改革是学校教师的职责,自己只需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有些家长心有余,但碍于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有限,社会地位低,缺乏参与课程改革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有些家长则片面地将陪孩子完成、检查、订正家庭作业视为参与课程的主要甚至是唯一途径。

另外,还有一些本身对课程改革持排斥心理的家长,认为课程改革中提倡的“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就是让孩子“多玩少学”,用上课学书本知识的时间来搞活动,荒废了学业,直接导致学生的升学分数下降,耽误了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此种想法的根源在于他们将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简单地归纳为课程改革的终极弊端,当预期与表象出现落差时,家长群体便对课程改革产生无限的怀疑和否定的价值判断。

2.教育系统内部的排斥

在课程变革的过程中,改革者更多地关注包括教学形式、教学风格、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重组、协调与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淡化甚至忽略了教育系统之外与改革密切相关的利益群体的价值诉求[9]。而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已经向世人证明,恰恰是这些教育系统之外的利益相关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改革预期目标的达成,在这些利益相关体当中,家长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3.行为的偏离与脱轨

“行为源于认知”,错误的价值观必将导致行为的偏离与缺失。正是由于家长认知的偏差和教育系统内部的排外,才会导致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家长参与中的困境。

首先,在与学校沟通方面,家长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以无锡市新区某小学为例,该校教师与家长沟通课程的过程中常常遇到此类尴尬场面:老师诚心邀请家长参与课堂中进行听课、评课,家长推三阻四,找各种理由拒绝。久而久之,老师也不再发出邀请。

其次,教师作为新课程的直接实施者,由于其对家长参与的懈怠,导致有些教师虽然课程改革搞得有声有色、效果显著,但很少或者几乎不鼓励、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堂中,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家校通家庭作业、让家长在联系册上签字等这些无计划、浅层次的参与。这样就造成了家长对课程改革价值认知和理解的匮乏。

最后,家长与学校课改背道而驰。学生在学校学习着“素质教育”课程,周末或者节假日家长却使出“浑身解数”,“逼迫”孩子去参加各种辅导班、补习班,积极地向应试教育靠拢。

四、 家长职责的“回归”

如前文所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不仅要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内部系统的消化与分解,更需要社会、社区等外部系统的支持与监督;不仅需要专家、教师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更需要家长等社会团体的密切配合[10]。其次,如果说教师在课程变革中的发言权来自于他对实际教学工作和儿童实际情况的了解,那么从家长既是儿童的生育者和养育者,又是监护人与教育者上来看,他们更是名副其实的儿童生活的见证人,理应成为儿童所学习课程的参与者。因此,家长参与课程变革职责的回归不论对课程改革本身还是对学生、家长来说都迫在眉睫。

1.理念层面:正视课程改革端正合作态度

作为家长,首先要更新观念,正视课程改革,明确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是促进课程改革的宗旨,摒弃传统的只看重学生分数和只通过升学率这一单一指标来评价一个学校或者一个班级优劣,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或者到学校了解对课程变革的新理念,多一些理解与配合,少一点抵触与排斥。其次,家长本身要树立参与课程的自信心,不要因为自己的教育水平或者社会地位不高就不敢参与到学校教学中。家长必须要面对当下的教育现实,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学校的各项课程变革措施,清楚学校教育自己子女的方式并对此作出反应,任何退缩、推诿和逃避都无助于子女达到其所期望的学习成果。最后,家长应该认识到与学校合作是实现课程变革参与的最主要也是最基本途径。只有与学校积极合作才能获得有关学校教育的最新资讯并能积极参与到学校课程变革中,共同为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努力。

当然,要想实现家长参与课程改革职责的回归,仅仅依靠家长观念的更新是不够的。有些学校本身对家长参与很排斥,认为课程变革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家长掺和进来,况且由于家长水平参差不齐,有可能产生事倍功半的后果。这就需要学校等教育机构要正视课程改革,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家长、专家、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作为教师,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地将学校关于课程变革、课程安排、课程实施以及课程效果与家长分享,让家长对此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者是有利于课程更好开展下去的信息与资料。

2.实践层面:建立“课堂——家庭”互动模式

长期以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普遍采用的是专家模式,这里的专家是指研究课程的学者和学校的教师而不包括家长在内。在这种模式当中,教师对课程有绝对的决定与自,家长最多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咨询工具。因此,这种模式是不利于建立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真正合作关系的,因为家长在这种模式当中很少主动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除了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也很少过问孩子的家庭教育,造成教师极少真正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生内心的真正需要,同时使学生也无法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教育和辅导[11]。所以,这种专家模式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是学习型社会,这意味着学习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及每个人终生的事情。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更包括家庭、社区等非正规的一切教育。所以本文介绍的“课堂——家庭”互动模式包括以下两个内容。

(1)将课堂所学延伸到家庭及生活中去

现在很多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时,将学校作为主阵地甚至是唯一阵地,在学校同学们学得热火朝天、津津有味,但回到家之后就将学校所学抛之脑后,家长对孩子在学校所学一无所知,即使想要了解有关新课程内容也不知从何问起。这直接导致学校与家庭就学习课程问题无法及时沟通和协调,使得新课程无法真正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三维空间(学校、家庭、社会),当然也无法真正贯彻新课程改革所说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宗旨。

基于此,将课堂所学延伸到家庭中去,让家长也参与到新课程中来就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学校教师要积极联系家长对子女结合日常生活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家长要认真配合学校布置的“亲子学习”任务,切忌敷衍和无视。无锡市某小学数学老师在讲到《角》这一章节的时候,跟家长沟通,“让其利用空闲时间帮助孩子学习和理解角这个概念,最好用生活的例子。”第二天同学们在课堂上举出各种各样“成角”的事物,对角的认识更加深刻。如果教师经常布置此类的“亲子作业”,既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到知识,又让家长对新课程有接触和认知,还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亲子关系。

当然,这是针对“正式课程”而言。教师也可以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非正式课程或者潜在课程。比如与家长谈一谈书画展览、运动会、文艺演出之后的感想;与家长探讨学校的制度有哪些不合理等等。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师很重视引领学生到家庭中去实践[12],他们布置如“设计家庭一日菜谱”、请学生参与家庭居室的装修设计、电路设计、小发明创造等。通过学生的记录报告和家长反映,很多学生在这些家庭活动中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参与活动,孩子们也产生了很大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自信心,有利于新课程的开展与实施。

(2)将家长资源引到课堂当中来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取得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支持,学生家长恰恰就是社会的直接相关者。课堂中的新课程实施有其空间的局限性,而且书本上抽象的知识有些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所以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的优秀经验,聚集有能力、有精力并且愿意参与到课程中来的家长,建立“家长教育资源室”,当教师在课程中需要家长参与或者家长资源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资源室”来进行协调,让家长真正利用空余时间参与到课堂的课程教学中来,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和自身特长为新课程“助跑”。四川一所小学围绕“生活是学生的教科书”这一主题,与家长课改室进行协商,制定了“学校周围路段学习方案”,在教师和在该路段工作的家长的带领下,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识字、纠正错别字,欣赏对联、招牌,还有的以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周围建筑的历史[13]。

当然“课堂——家庭”互动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该模式有其实践基础:要求家长为孩子营造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家庭包括学习的家庭和家庭的学习两大构成要素,而只有家长与子女的共同学习才会营造出学习的家庭。通过构建学习型的家庭,家长能改变自我,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转变教育行为和态度,形成正确的教育观[14]。其次,该模式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愿意将课堂所教所学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家长参与新课程持有肯定态度,并积极开辟家长参与的途径与渠道。

参考文献

[1] 张侨平,林智中,黄毅英.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参与.全球教育展望,2012(6).

[2] 王艳玲.家长参与:推进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科学,2006(3).

[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上卷).

[4] Schwab,J.J(1978).The Practical: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In Science,Curriculum,and Liberal Education(Selected Essays),Edited by Ian Westbury and Neil J.Wilkof,University of Chicago.287-288.

[5] 杨明全.课程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杨启光,陈明选.家庭与学校教育改革的关系:西方经验与中国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7] 王维.“家长参与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基础教育,2009(3).

[8] 陈剑奇,编译.美国:吸引家长参与教学.比较教育研究,2004(3).

[9] 卢丽华.浅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家长参与问题.教育探索,2012(5).

[10] 汪菊.论课程开发中的家长参与.教育科研,2003(9).

[11] 张艳红.“协商式”家长参与课程实施模式建构.现代教育科学,2004(6).

[12] 林杰.家校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0).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7)

一、语文老师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语文老师是语文课堂的授课者,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引导者,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它关系着一节语文课的成败。语文老师在课下要充分阅读语文教材,吃透课文内容,结合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明确每一节课的授课目的和授课内容。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差异,他们的性格也有所不同,所以,语文老师还需要结合所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堂设计,做到在不同的班级形成不同的上课风格,争取让每一节课都是饱满的、成功的。

二、语文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语文老师应该要求学生课下做好课前预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会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自己动脑筋去寻找答案。如果他们自己能够找到答案,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会得到锻炼;如果他们通过自己动脑筋依然没有找到答案,那么,上课的时候他们就会带着疑问去听课,努力在课堂上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他们听课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课堂利用率就会提高,他们的求知欲也得到了满足,最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探知心和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养成自己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三、合理、灵活安排语文课堂教学时间

如何充分地、高效率地利用好一节课的时间,这需要语文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和互相配合。当然,语文老师需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们按照自己的课前课堂设计进行,成功地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需要说明的是,语文老师除了要按照自己的课堂设计进行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视情况、视时、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课堂设计,掌握好课堂节奏,圆满地完成课堂授课。既不要完全按照自己的课堂设计全然不顾学生的课堂感受进行授课,也不要让学生的课堂反应打乱了自己的课堂设计。总之,要做到有效地结合,合理、灵活地安排课堂授课时间,才能够成功地完成每一节授课。

四、语文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动、好玩,精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所以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充分地调动好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千万不能让课堂死气沉沉,让学生们觉得没有乐趣,感觉到枯躁,导致学生经常溜号,甚至只想睡觉。实际上,小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好调动的,因为他们毕竟还都是孩子,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要认真地去观察自己的学生,多与学生们沟通,多了解他们,抓住他们的特点。另外,语文老师争取在自己的课堂设计框架内充分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定要让学生们参与到教学中来,和语文老师形成互动,成为课堂的一部分,只有当学生们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一部分,他们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集中到老师身上,这样,课堂的气氛才能活跃,课堂的内容才能丰富、饱满,语文老师的授课目的才能达到。

五、适当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事实证明,小学生喜欢看图片和影像,对图片和影像的认知速度和接受度要远远高于纯粹的文字。实践也证明,图片和影像能更长时间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现今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语文老师可以针对学生年龄和性格的特点、根据授课内容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课堂授课内容融入到图片和影像中,从而让学生们很容易地掌握所学内容,增加知识的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从而最终达到授课目的。合理地、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如果过多的、漫无目的地使用多媒体则会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影响正常的授课效果。

六、适当地给小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小学生的自主性还没有形成,自主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都比较差,所以就要求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后一定要给学生们布置家庭作业,硬性地督促他们学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如果不给学生们留家庭作业,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应该是不会自己主动去学习的,这样非常不利于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但是也不能给学生们留太多的作业,因为他们还是孩子,太多的作业和太多的压力会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为了应付老师,草草地完成作业或者去抄袭或者找人,如果是这样会适得其反,根本无法达到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的目的。

另外,语文老师要经常与小学生的家长沟通,了解学生们在家里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即时地从家长那里得到一些小学生家庭作业的反馈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他们留好家庭作业。同时,应该建议学生的家长在小学生完成家庭作业过程中进行支持和督促,从而真正地达到给学生留家庭作业的目的。

七、适当地组织小学生参加有益的语文实践活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