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效的法治实施

高效的法治实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0 14:36:14

高效的法治实施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1)

关键词 老年患者;髋关节骨折;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髋关节骨折为老年常见疾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临床上多使用非手术法对患者实施治疗,但这种方式并发症较多,且治疗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不利于疾病转归。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在治疗老年性髋部骨折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了比较保守法与手术法治疗老年性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老年性髋部骨折患者86例,将其分成两组,分别使用保守法与手术法实施治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老年性髋部骨折患者86例,经诊断与临床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卫生部最新颁布的关于老年性髋部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知晓试验过程,自愿参加试验调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男33例,女53例,年龄69.7~91.5岁,平均(75.1±5.2)岁。合并症包括高血压16例,糖尿病23例,冠心病10例,老慢支5例。患者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摔伤45例,跌落伤19例。患者Garden分型:Ⅰ型15例,Ⅱ型18例,Ⅲ型21例,Ⅳ型32例。依照就诊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成手术组与保守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线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f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保守组:对于体质虚弱、经济条件限制、高龄、手术不耐受者实施保守治疗。使用皮牵引、骨牵引,丁字鞋制动。牵引治疗时长4~12周。②手术组:对于符合手术指征且各项生理机能均合格的老年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详细为: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使用多个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法治疗,或者实施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PFN)治疗,完成手术后,患者均实施早期功能训练,主要锻炼肌肉功能。术后2~3 d依照实际情况,实施被动或主动关节训练。对于实施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6~8周,可持双拐下地活动;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者,术后7 d可依靠步行器或双拐下地活动。

效果判定:本试验使用改良Harris法对病患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全面评价:①显效:经治疗后,患者原有疾病体征消失,髋关节功能接近正常,x线复查骨折愈合良好,生活可自理;②有效:经治疗后,患者原有症詈米,髋关节功能好转,x线复查骨折愈合良好,恢复部分生活能力;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统计学方法:本试验利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采用x2检验,P

结果

保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62.79%,手术组93.02%。和保守组相比,手术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较高,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了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老年患者基础性疾病较多,自身免疫力差,且多合并骨质疏松症,髋部发生骨折后,愈合时间显著较长,若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甚至有可能因此导致死亡。手术法与保守法是治疗老年性髋部骨折的两种主要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临床上推崇使用保守法对患者实施治疗。值得说明的是,虽说这种方式能够避免手术创伤,但其有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弊端,且有文献证实,和手术治疗相比,保守法病死率高出2.5倍之多。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外科手术,可实现早期下床活动,降低因长期卧床所带来的各类并发症,全面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有利于患者的疾病转归。

髋部骨折的病死率、致残率和治疗费用远比其他位置的骨折高,医生在对患者实施诊治过程中,应给予高度重视。和以往相比,我国医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不存在显著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手术法无疑是最佳治疗方式。手术类型主要分为髋关节置换、外固定架、髓内钉固定以及钢板固定等。

有学者分别使用手术法与保守法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临床治疗,结果证实,手术组治疗期间无死亡案例,总有效率96.23%,保守法治疗期间6例死亡,治疗总有效率58.91%。该结论证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手术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提升治愈率。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2)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 高位胆管狭窄; 外科治疗

doi:10.14033/ki.cfmr.2017.4.0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4-0126-02

患者出现了肝胆管结石的情况后,会导致患者的肝胆管炎症表现出反复发作,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胆管壁溃疡,此外往往会表现出胆管壁瘢痕性狭窄及出现纤维化的情况[1]。对于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往往会表现出胆管阻塞,在此种情况下,患者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肝脓肿及胆源性败血症等,严重情况下,患者甚至会表现出感染性休克,并且诸多患者因为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死亡[2]。为了探讨对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患者实施外科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本文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加以治疗后,获得的治疗效果显著,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患者108例作为本次试验观察对象;其中男35例,女73例;患者年龄11~76岁,平均(45.25±3.96)岁;其中合并出现AOSC疾病的患者17例,单纯表现出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的患者91例;91例患者表现出胆管狭窄的位置为:左肝管狭窄者54例,右肝管狭窄者19例,左右肝管狭窄者10例,肝总管上段狭窄者8例。患者表现出狭窄位置以上的胆管,均呈现出程度有所不同的扩张症状,并且出现了结石聚积的情况,其中合并出现左肝胆管癌者1例,属于高分化腺癌,合并出现右肝管结核者1例,合并出现胆汁性感应变门静脉高压症者4例,合并出现左肝脓肿者2例,合并出现右肝脓肿者1例。

1.2 方法

针对本次研究的91例单纯性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结石患者,临床选择实施左肝外叶切除手术的患者32例,选择实施左半肝切除手术的患者8例,选择实施右后肝叶切除手术的患者1例,选择实施肝Ⅴ段及实施肝Ⅵ段切除手术的患者2例,选择实施左肝外叶切除+左肝管狭窄切开+胆肠吻合手术的患者7例;选择实施左肝管狭窄切开+胆肠吻合手术的患者5例;选择实施左肝管狭窄切开+原位整形手术的患者3例;选择实施左肝管狭窄切开整形+脐静脉修复手术的患者1例;选择实施肝左右Ⅱ级及Ⅲ级胆管切开+盆式胆肠吻合手术的患者4例,选择实施左右胆管口狭窄切开+胆肠吻合手术的患者9例;选择实施左右胆管口狭窄切开整形+带蒂自体组织补片修复胆管手术的患者4例;选择实施右肝前下支+肝总管联合切开+原位整形缝合术的患者3例;选择实施肝实质切开取石术+高位胆总管狭窄切开+胆肠吻合手术的患者12例。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合理选择胆道镜进行引导。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临床对患者实施T管胆道造影,或者对患者实施B超检查,最终未表现出肝胆管结石残留的情况。好转: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基本消失,患者的肝胆管表现出细小结石残留的情况[3]。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针对本次研究的108例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患者,临床选择实施择期手术的患者91例,剩余的17例患者,因为出现了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临床均实施胆道探查引流术治疗,对于108例肝胆管结石合并高位胆管狭窄患者中的60例患者,临床选择实施再手术治疗。对于所有患者,最终治愈、好转、死亡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3例、4例、1例及99.07%。

3 讨论

3.1 肝切除术

针对在某肝叶段表现出全部狭窄及结石的患者,临床选择肝切除术进行治疗后,可以将肝胆管结石合并狭窄有效治愈。尤其针对左半肝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选择此种方法进行治疗后,获得的效果尤为确切。对于左肝内胆管结石疾病,临床表现出较高的疾病发病率。对于左肝,其占有的体积相对较小,临床可以有效对患者实施解剖及游离[4]。

3.2 高位胆管狭窄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3)

中铁十七局集团中心医院,山西太原 030032

[摘要] 目的 为了进一步探讨扳牵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从而为相关的临床研究实践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本文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4例,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治疗组运用牵、扳手法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症状积分结果。结果 ①在总有效率上,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水平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水平,且P<0.05,说明数据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从改善效果上比较分析,治疗组患者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情况,且组间比较,4个方面症状评分水平差异显著,P<0.05,说明数据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临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扳牵手法进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治疗的可靠选择。

[

关键词 ] 扳牵手法;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b)-0165-02

回顾以往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研究和报道结果后我们发现[1-2]:采用扳牵手法进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和应用推广价值。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探讨扳牵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从而为相关的临床研究实践提供指导依据,本文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8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所选取的2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性128例,女性100例,病程0.5~3年,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44.43岁。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14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上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运用牵、扳手法进行治疗。①牵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患者足侧,以双手握住其双踩,患者双手拉住床头,使患者与床面约45°角用力牵伸,约1min,连续3次。②扳法:术者一手扳起对侧肩部,一手按压于患者第4.:腰椎处,双手同时交错用力,左右各做一次[3-4]。

对照组患者平卧于牵引床上胸部和骨盆分别用牵引床两端的固定带固定,牵引力量视患者体重而定,一般先以1/3患者体重的牵引力根据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最大牵引力一般不超过患者的体重。治疗1次/d,20min/次,一个月为一疗程[5]。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症状积分结果。症状积分采用症状及体征分级评分标准[4]进行评价。

1.4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结果如下:治疗组的114例患者中,治愈患者28例,显效患者35例,好转患者34例,无效患者17例,总有效率患者97例,总有效率为85.09%;对照组的114例患者中,治愈患者8例,显效患者36例,好转患者23例,无效患者47例,总有效率患者67例,总有效率为58.77%。在总有效率上,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水平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水平,且P<0.05,说明数据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比较情况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症状积分情况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症状积分情况比较结果如下:患者在腰痛、腰酸、下肢疼痛、下肢麻木等症状上,从改善效果上比较分析,治疗组患者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情况,且组间比较,4个方面症状评分水平差异显著,P<0.05,说明数据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比较情况详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LIDP)实际上临床上引起患者腰腿痛的最为常见的和多发的疾病类型之一。回顾以往临床上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研究和报道结果后,我们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受外伤后,纤维环破裂引起椎间盘向椎管内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腰腿痛等一系列神经症状。从相关的临床统计数据上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年龄大致界于20~50岁之间,患者的性别分别特点为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患者[6]。

回顾临床上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的相关报道后,我们总结发现[7-8]: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法是采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对于实施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虽然可以显著有效的改善患者短期的临床症状,但是从长期的治疗效果上分析,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以高达百分之十五以上,有报道称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并发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的水平。而采用保守治疗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风险则大大降低,患者实施治疗后的远期疗效更加可靠。

从本研究的比较数据结果上分析,我院采用扳牵手法实施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更好:①在总有效率上,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水平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水平,且P<0.05,说明数据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从改善效果上比较分析,治疗组患者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情况,且组间比较,4个方面症状评分水平差异显著,P<0.05,说明数据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和阐释,结合本文的数据比较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临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扳牵手法进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治疗的可靠选择。

[

参考文献]

[1] 林阳, 陈安民,李锋,等.早期康复治疗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疗效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33-36.

[2] 李祖虹,刘琦,章志超.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35(5):393-395.

[3] 毛克亚,王岩,肖嵩华,等.微创下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混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研究[J]. 中华外科杂志, 2013,51(8):723-727.

[4] 孙若宾,皮国富,刘宏建,等.两种腰椎非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疗效的比较[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3,30(1):158-160.

[5] 韩玉虎,林学武.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2):286-288.

[6] 王胜军.经皮穿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臭氧消融治疗[J].中华全科医学, 2013,11(3):415-416.

[7] 朱美兰,罗军,戴江华.分期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3):213-215.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4)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人工肩关节置换术;临床护理效果

人工关节对人机体中失去功能的关节具有一定挽救作用,其对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显著改善作用,提高患者关节功能。患者在采用人工肩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过程中,基于疾病病理特点和带来的疼痛,其极易出现不良情绪,影响临床治疗效果[1]。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笔者为进一步了解分析人性化护理用于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护理中的效果,特从我院实施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中选取56例进行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56例实施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并按照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8例,男18例,女10例;患者年龄为21―50岁,平均年龄(35.52±1.18)岁;对照组28例,男19例,女9例;患者年龄为22―51岁,平均年龄(36.02±1.21)岁。对56例实施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其介绍医院环境、主治医生、手术方法和应注意事项等,有效减轻因医院陌生环境产生的不良情绪。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1.2.2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加以人性化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患者在出现该疾病时极易出现焦虑、抑郁和恐惧等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临床症状采取富含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有效稳定其情绪。并耐心倾听患者倾诉,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促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2)环境护理:护理人员确保患者病房温度处于20―22℃之间,湿度处于60―70%之间,同时,确保病房光线充足、干净整洁等,为患者营造家的感觉,充分体现人性化气息,有效提高护患关系等。(3)护理:在患者麻醉没有清醒时,为患者去枕,让其头部偏向一侧,并保障术侧肩关节中立位,上臂处于软枕上。手术完成后,用吊带对患者患肢进行固定,并放置在70o外展和10o外旋位,抬高患肢,便于消肿。患者清醒后,指引其平卧或是垫枕头,对于术后6小时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指引其保持术侧肩关节中立位。(4)锻炼指导:护理人员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指引其做适量的肌力锻炼,让其掌握正确的运动量和锻炼节奏,每次进行锻炼时均应出现适当的肌肉疲劳,但不易过大,避免出现肌肉急性劳损。对于出现持续性疼痛的患者,应对其给以高度重视。拆除固定后,指引是实施肩部肌肉收缩伸展锻炼;在术后6周内避免患者出现肩关节外展和主动伸屈现象;术后6周逐渐实施适量的肩关节活动,并依据患者具体状况适当增加锻炼量,随着肌力恢复,逐渐指引其主动锻炼,直至肩关节恢复正常功能。(5)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应指引其进行适量运动,并养成良好生活及饮食习惯等。

1.3疗效判定[2]

显效,是指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消失或是基本消失;有效,是指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得到改善;无效,是指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没有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现象。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x±s),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X2检验法,如果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P<0.05,说明两者间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43%,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5.00%。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见下表:

表: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8例

13(46.43%)

14(50.00%)

1(3.57%)

27(96.43%)

对照组

28例

8(28.57%)

13(46.43%)

7(25.00%)

21(75.00%)

3.讨论

人性化护理措施为一种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护理措施,该种护理措施不仅充分考虑患者临床症状,还充分考虑患者心理状况,针对患者综合临床症状为其提供富含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除此之外,该种护理措施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和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等[3]。综上所述,在采用人工肩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患者临床上人性化护理措施效果显著,其对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产生良好改善作用。本次研究选取的56例实施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中,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因此,人性化护理措施值得在采用人工肩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患者临床上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东霞,杨艳芳.人工肩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J].广州医药,2008,39(05):75--77.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5)

关键词:土地整治;全过程;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湖北省浠水县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9-2073-07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快速推进,保发展与保耕地的“双保”压力已迫使土地整治成为当前保障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以及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从2001年以来,经过各地各部门对土地整治工作的积极推进和不断发展,中国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276.13万hm2,2006年以来复垦还耕面积9.87万hm2,“十一五”时期建成高质量基本农田1 066.67万hm2[1]。随着土地整治事业的不断推进,今后中国土地整治项目数量和投资仍然会持续大量增长。《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也于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对土地整治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规划布局。

近年来,中国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逐渐成为国家财政预算改革的重要内容。2002年建立了“中央本级项目预算绩效考评制度”。2004年颁布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对公共项目绩效水平的考核开始成为中央政府制定公共财政预算的重要依据。随着公共部门绩效评价发展的成熟和中国公共财政改革的推进,作为重要公共投资项目之一的土地整治项目的绩效评价理所应当地成为公共财政改革和公共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2]。

现有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主要是侧重整治后结果的绩效,虽然项目完成后结果的绩效评价决定了其成功度,但无法反映项目实施各环节绩效高低,而项目最终的绩效水平实际是各阶段绩效水平的累计体现,各环节优劣将直接影响项目最终的总体绩效水平。因此,土地整治项目全过程的绩效考核与评价,对项目绩效的改善与提高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对土地整治项目可研与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管理、项目成效、后期管护等予以全面分析,形成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找寻土地整治项目各阶段绩效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土地整治项目绩效的改善和政府部门绩效管理与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项目区为浠水县巴河镇,位于东经114°59′-115°38′,北纬30°12′-30°49′、。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低温少雨,秋季凉爽干燥,春夏季湿润多雨,一年四季分明。巴河镇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区涉及25个行政村,地域面积71.44 km2,设项目区总面积5 920.576 hm2,其中建设面积3 327.69 hm2。

项目建设总投资规模为9 805万元。项目施工内容包括五大工程分别是:土地平整完成830.31 hm2;农田水利工程新建斗渠145条、排灌沟180 586.31m、农沟53 408.62 m、人行桥30座、机耕桥9座、泵站9座、清淤570 052.48 m3、坑塘整治168口;田间道路工程中新建田间道73 201.89 m、修复田间道25 938.86 m、生产路203 676.38 m、人行桥29座、水泥路25 184 m;村庄整治完成修复村庄道路4 471 m、打桩6 696.5 m;防护林建设种植扁柏13 964棵。

1.2 研究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土地整治项目分成可研与规划设计、项目管理、项目实施成效、项目后期管护等层次,运用递阶层次结构理论,使各因素相关关系系统化,从而将问题分析归结为最低层的方案措施相对于最高层目标的优劣次序问题,运用1-9标度值法确定各层次因素的权重。构建的土地整治全过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模糊综合评价法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将其应用于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可以有效评价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使评价更具科学性与针对性。在确定了评价因素、评价等级和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等的基础上,构建隶属度矩阵描述各因素及因子的模糊界限,确定算子,构造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矩阵,通过数学表达式B=A×R计算评价结果,最终确定评价对象所属等级[3-9]。

1.2.1 土地整治全过程绩效评价隶属度矩阵的构建 对于浠水县土地整治项目全过程的绩效评价的评价标准等级共分为5个级别,即V={V,V1,V2,V3,V4}={A,B+,B,C+,C}。各评价指标因子的隶属度见表2。

根据表2,可以构建土地整治全过程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矩阵:

设可研与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管理、项目实施成效、项目后期管护所对应的指标

隶属度矩阵分别为:R1、R2、R3、R4、R5,则有:

R1=0.8 0.2 0 0 00.7 0.3 0 0 00 0.9 0.1 0 00 0 0.1 0.9 00.8 0.1 0.1 0 00.8 0.2 0 0 00 0 0.7 0.3 00 0.6 0.4 0 0R2=0.2 0.8 0 0 00.3 0.7 0 0 00.3 0.4 0.3 0 00.1 0.5 0.4 0 00.4 0.6 0 0 00.5 0.4 0.1 0 00.9 0.1 0 0 00.6 0.3 0.1 0 00.7 0.3 0 0 0

R3=0.5 0.3 0.2 0 00.7 0.2 0.1 0 00.55 0.4 0.05 0 00.6 0.35 0.15 0 00.6 0.3 0.1 0 00.65 0.35 0 0 00.6 0.3 0.1 0 0R4=0.4 0.4 0.2 0 00.5 0.35 0.15 0 00.6 0.3 0.1 0 00.5 0.3 0.2 0 00.5 0.4 0.1 0 00.6 0.35 0.05 0 00.7 0.15 0.15 0 00.6 0.4 0 0 0

R5=0 0 0.4 0.6 00 0.2 0.35 0.45 00 0.3 0.5 0.2 0

3 结果与分析

3.2 土地整治全过程绩效总体评价

B=A×R

=[0.137 7,0.151 3,0.477 2,0.139 8,0.094 0]

×0.43 0.39 0.13 0.05 00.43 0.49 0.08 0 00.61 0.31 0.08 0 00.55 0.34 0.11 0 00 0.09 0.42 0.49 0=[0.50,0.33,0.12,0.05,0]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该地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全过程绩效评价结果为“A”。

3.3 评价结果分值转换

为了使评价结果更为直观,引入评价结果分值转换表,将模糊综合评价的等级转换为具体分值(表3)。

将分值记作T=[100,80,60,45,30]

则各指标的分值计算公式应为:S=T×B

设“可研与规划设计”分值为S1,“项目实施”分值为S2,“项目管理”分值为S3,“项目实施成效”分值为S4,“项目后期管护”分值为S5,项目总体绩效分值为S。

1)“可研与规划设计”的分值测算:

S1=B1×T=[0.43,0.39,0.13,0.05,0]×10080604530=84.25

2)“项目实施”的分值测算:

S2=B2×T=[0.43,0.49,0.08,0,0]×10080604530=87.00

3)“项目管理”的分值测算:

S3=B3×T=[0.61,0.31,0.08,0,0]×10080604530=89.60

4)“项目实施成效”的分值测算:

S4=B4×T=[0.55,0.34,0.11,0,0]×10080604530=88.80

5)“项目后期管护”的分值测算:

S5=B5×T=[0,0.09,0.42,0.49,0]×10080604530=54.45

土地整治全过程总体绩效分值为:

S=B×T=[0.5,0.33,0.12,0.05,0]×10080604530=85.85

3.4 评价结果分析

3.4.1 可研与规划设计结果分析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可研与规划设计”评价结果为“A”等,对应分值为84.25分,略低于项目总体绩效分值1.6分。说明在项目的可研与规划设计里,目标科学性、决策依据、组织领导、公众参与情况、规划设计规范性、设计方案可选性、重复设计情况、目标可考核性等方面是达到了“优”等要求的。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由于多次征求了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意见,以及镇、村意见,与镇村发展规划和部门规划相衔接,所以项目的工程布局和设计方案都比较合理。预算编制执行《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定额标准》(2005年),材料价格信息采用造价信息与当地实际材料价相结合,符合当地实际。但是,由于该项目在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阶段,时间紧,项目面积大,审批实施战线长,随着农户要求的提高,导致一些工程不符合实际,项目区群众有不同意见,当地政府、村组干部和村民多次要求调整变更部分工程项目。所以在不影响项目发挥整体效益的情况下,调整了工程量。因此,项目在前期的项目设计方面还有不足,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前期的准备工作应该进一步加强,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的公众参与度还应加强,以减少不必要的变更工作。

3.4.2 项目实施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项目实施”评价结果为“B+”,说明在项目招标、工程监理和管理机构情况、制度健全性、工程管护、项目档案管理、资金拨付进度、项目资金使用率、资金使用手续完备性、资金支出合规性和会计管理规范性9个方面达到“优”等。

浠水县巴河镇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符合国家和省政府高产农田建设战略,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项目申报遵循选址、征求镇村及村民意见,可行性研究、部门同意、专家评审、立项批复等程序,项目选址及规划方案切合客观实际,建设规模、新增耕地等目标明确细化,以“绿色生态”为规划设计理念,以服务项目区农户为主要准则,项目目标设计是合理的,但由于项目区地形地貌属于丘陵,只有基本农田地势较为平坦,所以土地整治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建设的工程较多,需要的资金投入也就相应较高,然而国家对于资金的投入是有限度的,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设法拓宽资金来源和渠道,从而加强项目的资金投入,进一步降低投入产出比,增加耕地净收益。

3.4.3 项目管理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项目管理”评价结果为“A”等,说明在工程实施进度、土地平整程度及耕作层厚度、灌排保证率、新增耕地率、田间道路通达度、灌渠硬化程度、项目完成质量等方面均达到了“优”等要求。

项目的承担单位为县国土资源局,项目实施单位为县土地整理中心即项目法人,组建项目建设现场管理办公室,由县国土资源局和巴河镇人民政府抽调人员组成,具体负责项目现场的全面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公告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和招投标制等五项基本制度,同时还制订了工程现场管理制度、廉政廉洁制度、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工程建设监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工程建设报告制度、项目竣工验收制度等八项项目管理制度,严格实行土地例会制、变更审批程序、计量验收程序、资金拨付程序等相关程序。项目在批准的年限内实施完毕,工程质量合格,工程达到设计要求,档案资料齐全,资金使用管理规范符合相关规定。虽然施工期间由于规划设计变更以及气候等不确定因素干扰,使得项目预算有所调整,施工工期有所加长,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项目目标实现程度较高,项目完成质量较好。

3.4.4 项目实施成效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项目实施成效”评价结果为“A”等。说明在群众满意率、防护林保护耕地面积、新增防护林面积、年新增纯收入、土地利用率增量、土地整治面积提高率、粮食产量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增幅等方面是达到了“优”等要求的。

在经济效益方面,项目新增耕地可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收入。社会效益方面,由于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项目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了项目区机械化生产的便捷度,同时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和土地权属纠纷的减少更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以及缩小城乡差距。生态效益方面,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可防止洪涝灾害的影响,减少水土流失,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配套完善的沟、渠、路、林不仅可以排洪还可以有效固结土壤。

3.4.5 项目后期管护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项目后期管护"评价结果为“C+”等。说明在项目完成后,各方面对项目的工程保护率、后期人员调配使用方面和整体资金情况的维护效果一般。

项目在工程后期管护方面制定了方案、签署了协议,措施落实情况好。项目竣工后,项目领导班子继续强化了项目后续经营管理,项目业主及时就土地权属、新增耕地面积、农业基础设施等与土地使用者办理移交使用手续。

不过,评价结果也表明该项目在后期管护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首先,在土地整治工程后期巴河镇人民政府虽然建立了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按照“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加强日常管理,但是与前期项目达到成效相比,加强日常管理的效果不明显;负责后期管护的农业部门监督指导了改善土壤质量、推广高优农业、以及现代农业生产几方面,对于工程保护方面的措施做得不到位。

3.4.6 项目总体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项目总体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等,对应分值处于高得分水平。说明项目工程投入使用后,能够充分发挥土地整治潜力,增加有效新增耕地面积,“田、水、路、林、村”得到了合理规划和有效整治,提高了项目区土壤肥力、土地利用率以及粮食产量水平,方便了项目区的生产与生活。

综合以上六个方面的分析,该项目实施后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经济效益按农业项目标准是显著的。达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符合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的目标[10-16]。

4 结论

以浠水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从可研与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管理、项目实施成效和项目后期管护五个方面,选取了共35个评价指标因子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绩效评价研究。

为针对全过程进行绩效评价,研究从项目初期开始进行绩效评价,一直到项目结束后的后期管理逐一进行绩效评价。从整体上看,全过程的绩效评价有诸多益处,因从项目设计阶段开始对工程进行绩效评价,使得管理单位与施工单位对项目有了很全面的把握,加强了对项目的全程跟踪管理,可以更快地发现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很好地确保了项目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经过实例研究,可以看出在进行土地整治项目的时候,一定要突出过程,避免评价结果产生偏差,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把提高土地整治效益,落实到土地治理的各个环节上,更好地发挥绩效评价在土地整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2.

[2] 罗文斌.中国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及其改善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3] 兰继斌,徐 扬,霍良安,等.模糊层次分析法权重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9):107-112.

[4] 杨 俊.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

[5] 周 婷,胡庆国.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3(3):165-166.

[6] 姜翠红,孙丹峰,周连第,等.小城镇土地综合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535-1536,1546.

[7] 何如海,聂 雷,何 方.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项目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18(4):232-237

[8] 马 辉,杜亚灵,王雪青.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软科学,2008,22(7):49-53.

[9] 张勋胜,朱宇峰,孟庆香.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1):2717-2720.

[10] 郑国营.建设项目过程评价内容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5):36-39.

[11] 肖光强,李新举,胡振琪.土地整理成功度评价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304-308.

[12] 金晓斌,黄 玮,易理强,等.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初探[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6):57-62.

[13] 朱小丽,周维禄.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整理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12-14.

[14] 刘向东,陈溪涛,郭毛选.我国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144-10146.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6)

【关键词】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溶栓;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选取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于 2011年 7月至 2013年 2月收治的 46例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 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划分为两组 , 其中对照组 21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 , 治疗组 25例患者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其中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 2011年 7月至 2013年 2月收治的 46例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 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划分为两组 , 其中对照组 21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 , 治疗组 25例患者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其中对照组21例患者, 男12例, 女9例, 年龄48.6~72.1岁 , 平均年龄为 (58.4±1.4)岁。治疗组 25例患者 , 男 14例 ,女 11例 ,年龄为 47.9~69.8岁 ,平均年龄为 (59.8±2.1)岁。两组住院时 , 均接受常规检查 , 被确诊为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发生梗死部位前壁 8例 , 前间壁为 11例 , 下壁及后壁为 12例, 广泛前壁为 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可以进行对比研究分析。 1. 2 方法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患者调脂、降压药等治疗 , 并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 其中选用尿激酶为溶栓剂 , 将150万 U与 100 ml生理盐水进行均匀混合 , 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 , 在半个小时内滴完。12 h之后 , 于患者皮下注射 5000 U低分子肝素 , 每天注射 2次;入院后给予患者阿司匹林300 mg, 之后 100 mg/d, 1次 /d, 咀嚼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实施治疗基础上 , 患者加用氯吡格雷 300 mg, 75 mg/d, 1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6 d。

1. 3 观察指标以及疗效评判 CKMB、CK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其进行检测。心电图疗效判定:所有连续导联其 ST段抬高之和回落大于 70%, 为完全性自发性的 STR;回落在 30%~70%之间 , 为部分性 STR;回落小于 30%, 为无 STR[1]。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 计数资料采用 t检验 , 组间对比采用 χ2检验 , 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 , 治疗组 25例患者完全性 STR为 17例 (68%), 对照组 21例患者中完全性 STR为 8例(38.1%), 两组患者完全性 STR率对比 ,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2. 2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前后 CKMB、CK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前CKMB、CK水平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治疗后, CKMB、CK水平比较治疗组明显下降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3 讨论

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受到损伤 , 不稳定斑块发生破裂 , 导致血管内膜基质中胶原暴露 , 导致凝血酶、血小板聚集以及黏附形成 , 导致血栓富含血小板 , 严重者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变窄或出现闭塞[2]。目前 , 在临床上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采用药物对其实施治。早期发现病症 , 并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早期救治, 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发生 , 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其溶解作用较强 , 联合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实施治疗 , 通过双重抗血小板作用 , 可有效抑制血小板发生聚集 , 防止冠状动脉发生闭塞以及狭窄等情况[3]。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 ,治疗组25例患者完全性 STR为 17例 (68%),对照组 21例患者中完全性 STR为 8例 (38.1%), 两组患者完全性 STR率对比 ,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参考文献

[1]王彬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 2012,39(11):2916.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7)

关键词:软法 农村治理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78-02

软法是人们自愿的共同协商制定,并且是愿意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定。它有三个特征:其一,软法制定的主体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其二,软法制定的主体存在多元性;其三,软法的功能具有妥协性。所以说软法不像硬法那样具有强硬的规定。就村规民约来说,它是每个村民在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全村利益的衡量中,权量出一个相对公平,全体村民都可以接受的一项公约条文。

一、目前软法在农村治理中的困境分析

农村软法有其存在和实施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明显的区域性与边界性,在当今现实农村治理中,软法的运用实施也面临着些许困境。

(一)软法创制主体文化偏低

现如今,农民文化水平比过去有显著提高,但就常驻在农村的人员文化素质来看,仍然偏低。虽然现农村教育覆盖面越来越广,但农村的人才短缺仍是一个严重突出的问题。因为农村的资源、交通、环境等因素影响,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村民不愿意留在农村谋发展。再者由于打工潮的涌起,农作物价格的下降,村民更愿意出去打工,因此留在农村大多数是一些老弱病残,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不愿意参与到农村治理中。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也限制了他们的能力,若是这些人参与到软法的创制过程中,软法的内容必定缺乏合理性与代表性。

(二)软法规范效果失灵

软法的效力一般靠“软约束力”来执行,但就其本身来说起不到规范调制的作用,对于成员的奖惩一般靠农村舆论,这就导致了部分软法的威信丧失,失去其规范作用,与道德的功效混为一谈。奖惩机制的不健全与实施效果不当会使村民对其失去信心,也没有了参与的热情。比如在《村规民约》中规定在村干部换届期间,不能有黑幕及贿赂情况,发现后一律取消资格,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多种原因,村民不去举报或举报后也不予惩罚。还有的《村规民约》中规定党员选举、村里活动、资金流向一定要及时公布,使其透明化,而在具体执行中,对于没有做到的情况,村民也是作为闲谈抱怨一下,并未采取具体措施予以惩罚。软法规范效果的失灵,不仅不利于农村自身的进步,也会阻碍农村法治化进程,更可能是“善治”的绊脚石。

二、改善农村治理中软法困境措施

软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法律规范,它尊重了共同体成员的主角地位,可以发挥基层组织和村民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要及时解决农村治理中软法遇到的困境,充分发挥软法的积极作用。

(一)贯彻落实法治化道路

农村治理是一个多元的治理过程,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这些外在推动力,村民是农村建设的直接建设者与承担者,是农村治理主体与农村内在发展动力。因此可以完善农村治理规则与制度,做好硬法与软法的有效衔接,推进社区法治化进程。如江苏张家港推动“多位一体”治理创新,通过制定议事规则,协商通过《村民自治章程》及《实施细则》《村规民约》规范决策程序、强化村务监督等完善制度,推进基层法治进程。

(二)培养规则意识

在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进程中,应当有效形成并落实以本村村民实际利益意愿需求为目标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的制定、决策与实施可以培养农村村民遵守规则的自觉意识,从根本上说,我们必须以规范化的手段和途径,将各项农村事务、民生政策落到实处,引导农村治理在具体路径上的运作机制朝着更加符合村情、民情、社情的方向规范化发展。如今,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有一个合理的协商参与程序,因为硬法并不能涉及农村具体的生活风貌,村务监督体制等。软法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共同体成员约定俗成的结果,所以软法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规则意识。

(三)提高参与意识

只有让村民广泛参与进来,充分表达村民自己的意志、意愿,才可以协调改革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减少缓和村民的抱怨心理。再者村民亲自参与到软法的创制过程中,增强了软法规范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弥补村民相关法律知识的欠缺。如何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呢?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时间维度,选择避开农忙和外出打工的时间,可以在年末或年初,村民休闲时给予意见商讨和征集。这样,使得很多村民都有机会参加,也会为了自身利益去集言献策。

(四)惩罚机制合法化与有效化

软法作为一种规范是一种效力,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软法规范已形成,我们就必须遵守。首先要规定软法形成过程的程序化与合法化,要使软法牢牢地套在法律这个牢笼里,要有严格的法律效力,就不能只依靠村民自主遵守与服从,要增加软法的信服力。再者可以让软法硬起来,就是指当软法的相关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失灵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调动政府政策手段对其进行补充,提高政策手段在《村规民约》实施过程中的促进和辅佐作用。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将部分软法规范转化为硬法规范,赋予其完完全全的直接的国家强制力,让软法硬起来。

三、结语

软法治理有利于农村治理朝着法治化的方向前进,也是走向农村“善治”的途径。软法本身在农村治理中也有一定缺陷。对于农村本身来说,硬法的运用与实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硬法体现的是国家权力对于农村事务的干预与控制,而软法体现的是村民内在的需求,纯粹的软法无法对某些违法行为进行有效预防与制裁,因此在治理中必须两者合力,软法规范可以为硬法提供具体的正当的支持,而硬法是软法指定的框架结构,软法在创制与实施运行的过程中应遵循相关硬法规范,而不能任意违反硬法的规定,除非经过正当的法律程序。

参考文献:

[1]罗豪才.软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0:47.

[2]罗豪才.软法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5-217.

[3] 萧公权.与民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6:111-112.

[4]崔明宇.农村治理中的软法研究[J].云南:法制与社会,2016(25):212-213.

[5]陈荣桌,刘亚楠.共建共享:十以来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的优化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6(3):106-113.

[6] 颜慧娟.民生法治:十以来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的法治保障研究 [J].社会主义研究,2016(3):129-135.

[7]罗豪才,.法治政府建设中的软法治理[J].江海学刊,2016(1):125-130.

[8]陈惊天,振善.互联网时代呼唤软法硬法的协同治理[J].人民法治,2015(12):5-7.

[9]姜明安.再论法治政府建设[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5(6):5-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