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小学青春期教育

中小学青春期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4 09:34:10

中小学青春期教育

中小学青春期教育篇(1)

关键词:中小学生、青春期教育、必要性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传媒对孩子的影响,使孩子早熟的问题日益严重,用过去的年龄标准来衡量现在孩子接受性教育的时间显然已经不合适。现在小学里孩子们的成熟程度已令人吃惊,早恋在校园内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些调皮的孩子在称呼异性同学时也非常大胆。虽然他们可能只是有一层朦胧的好感和好奇心,但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后果将是可怕的,因为10—12岁时,大部分孩子已经快速发育,女孩的发育较男孩还要早一些,另外,同性别的孩子发育速度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对成人世界朦胧的认识,也更加剧了孩子想要了解自身的渴望。 这时,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极易走入误区,出现性困感、性无知以及自卑、孤独、焦虑等现象,非常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由于性成熟与人格成熟不一致,矛盾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第二特征的出现而日益明显,开始朦胧地意识到男女性别的差异,此时的男女学生都会程度不同地出现富于幻想,易于激动和对异性的好奇,热情爱慕等现象。可是中学生心里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缓慢,这样就使中学生比较缺乏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如果这个时期不去正确引导他们开展有益的活动,他们容易将过剩的精力用于不正当的活动上。

二、社会不良风气对中学生的影响。现在中学生接受教育早,接触社会面广,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大量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外国流传进来和国内沉渣泛滥的淫秽书刊、黄色照片等给刚进入青春的中学生以强烈的刺激,由于某些学生受到来自社会的不良风气和思想意识的腐蚀,侵袭他们表现出了道德观念的颠倒,需求结构的恶性膨胀,也分辨不清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容易做出不符合实际年龄,违背社会道德的错误来,使自己留下永远的污点。俄每年有4万多新生儿的母亲是15~17岁的少女,有60%的少男少女17岁以前就偷吃了禁果,堕胎少女的人数年年增加,1996年达25万以上。法国1999年共有1万宗少女怀孕案,堕胎的6700人次。2000年2月初,法国学校决定向有需要的女学生免费派发事后避孕丸,引起家长、社会的争议。

 三、在我国,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长期束缚,造成对性知识教育的障碍。大多数人对性问题处于无知状态,把性视为禁区,甚至把性与丑恶、下流相联系,谁要是谈到性,不管是什么内容都会遭到反对。事实上,每个青少年到了青春期,都会遇到性问题,这是不能回避的。 青春期教育是指青少年在这段时间内所受到的包括性知识、性心理健康、人生观等教育。青春期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坦然欣喜地接受自己的生理变化,并懂得怎样做好青春期保健卫生,是教育部门和家长的共同责任。早在1963年,周恩来总理就在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议上指出:“一定要把青春期的性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教育,不仅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关系到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大事。如果这时缺乏有关的性知识或教育不当,就会导致身体健康或行为出问题。很多时候孩子不领情,这让大人们觉得委屈:孩子为什么不明白长辈的良苦用心?而孩子却说——爸爸、妈妈、老师,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其实“性”就是那么一会事,大人搞得神神秘秘,反而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人们特别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在我国,孩子一般都是从初中开始正式接受青春期教育,而且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杂志、书籍、网上能找到黄色图片和文字。事实上大人们根本无法遮住我们的眼睛。

你不教育有人会教育,而且孩子会自找教育,找来的什么样你可就不知道了。有句话说“现在的小孩什么不懂啊”,其实他们懂的东西很多,但有不少片面的,因为那些知识都是靠好奇心“偷”来的,一不小心就偷出问题来了。据调查: 孩子们通常从什么地方了解性知识? A、书籍、电脑等(占60.2%) B、朋友(占34.8%) C、家长(占2.3%) D、教师(占2.7%)

明明是可以在桌面上可以解决的问题,偏要把它永远藏起来干什么呢? 学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既是接受正确教育而养成良好

[1] [2] 

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期,又是最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精神品质被腐蚀和扭曲的时期,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道德素质,对其一生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科学的青春期教育,对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有着特殊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更应该以科学严肃的态度,教好“青春期教育”,及时地向青年学生传播青春期知识,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以负责的态度走好自己的青春路,健康、安全地度过青春期。

 .首先,教师要抛开传统陈腐思想的影响,打破教学中的“性的禁区”。结合学生实际,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生殖系统和其他系统几个系统一样,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知识也是一类科学知识,不应该回避,解除学生的思想障碍,破除那种有关性知识的讲授和学习感到难堪,认为下流的愚昧思想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某些内容的提出方式,要做到自然。如: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专题讲座时,男女生可分开进行,女生讲座的重点放在月经期卫生上,男生讲座的重点则放在遗精现象和杜绝手淫恶习上;另外,充分利用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如播放光盘,教学课件等教学方法手段,更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举办“青春期教育”专题板报或墙报,开设心理辅导教室,帮助学生解答青春期发育的各种疑难问题。

 、针对影响青春期性心理产生的两方面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对自身和异性发生的身心变化产生疑惑和好奇心理,是正常的,自然的。心中有疑惑应与家长,教师交谈,通过正当的途径来探讨有关两性的知识,解决心理矛盾,求得心理平衡。另一方面,注意青春期性心理带有明显的社会特点,提出几个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小故事,如“一张纸条带来的苦恼”,“汽车上的性侵扰”等请学生思考、讨论,增强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心理承受力。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大千世界,好人坏人,好事坏事都有,而且其中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于青少年学生本人来说要善于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社会环境,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娱活动,接受正确的信息,警惕并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如“性解放”等的影响,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不健康书籍,音像制品的潜在威胁。

 .做好个别教育,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青春期发育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可能也不允许全部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讲解,要善于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正确引导,不压制。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不容忽视,教师要善于以各种方式来触动学生,教育学生要学会用理智来驾驭感情,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中小学青春期教育篇(2)

关键词:小学生 青春期教育 生命教育 家庭教育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社会环境,迫在眉梢

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健康人格的养成、身心正常发育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青春期性教育密切相关。青春期性教育对青少年儿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观、社会观等有深远影响。

近年相对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趋于弱势的小学生成为社会事件、校园事件的目标群体。据全国妇联统计:1997年下半年全国各地投诉个案135件,2000年上升到3081件。2009年仅媒体公开报道就有175人。事后调查其归因多为家长对孩子性教育意识淡薄,对性教育的内容模糊甚至空白,孩子没有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不清楚遇到此类危险时自我保护的方法。

2.教育环境,资源紧缺

教育部1999年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2002年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青春期教育的内容甚少, 2012年修订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仅限于小学高年级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以及中段的异往和建立异性同伴关系。我国尚未制定有关性教育指导纲要,针对小学生青春期教育的教材和书籍资源相对不足、有限。

相对大中专,教育机制对小学生的青春期教育课程重视不够,设置缺乏稳定性。教师多兼任,一般由班主任在学生生活中遇事提及。另外调查显示:受传统观念影响,青春期教育课程中9.6%的教师能全部讲解此内容,36.3%有选择地讲解,其余 54.1%的教师则会一带而过或干脆不讲[1]。教师缺乏相关内容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培训学习,而这恰恰是教育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具备相应的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

3.重塑观念 修复漏洞

性教育领域中我国普遍存在着(重女轻男)的倾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往往更加关注对女孩的性教育,而过于忽视男孩的性教育,对男孩的约束和道德责任感教育意识薄弱。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男性更易引起性冲动,和女性相比对网络及信息的吸入量和需求量更广、更多。全球青少年青春期年龄较上世纪普遍有所提前。全国妇联研究所1995年和1999年两项青春期教育需求评估调查显示,随着青春期普遍提前,青少年“非常希望了解生理发育知识”的占被调查总数的69.9%[2]。因此现阶段我国青春期教育着力点和方向标应向小学生偏移。青少年青春期知识迫切的需求与正规渠道获得伶仃的性知识形成反差和矛盾。加上社会媒体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广泛性,网络漏洞和监管的不完善性,这对控制力和辨别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是巨大的危险和诱惑。畸形的渠道获得不良的性知识是导致青少年性方面产生不良的理念与行为的重要原因。

4.家庭教育 流于疏忽

我国近些年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但做到规模和普及任道重远。尤其是性教育方面,首先因为传统思想影响下的家长没有接受过科学、系统、正规的性教育培训和学习,对性教育存在错误认知,认为此类知识无需教育,随年龄增长自然知道。还有些家长认为过早性教育会导致儿童青少年早熟。另外一部分家长认为不告知性知识是纯洁的保险箱[3]。在不知如何教,怎么教的情况下,采取回避态度。家长在性教育方面的空缺,自然把责任推给学校。在上述背景下,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没有得到充分自我认知的情况下,在激素水平作用下对自我出现的正常生理心理反应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疑惑感,这种性知识的正常需求和被压抑产生了一组矛盾。无形中将获得性知识的来源推向旁门左道。

二、相关概念

“青春期”是指由童年期逐渐向青年期过渡时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青春期的年龄界定为10-19岁。是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重要阶段,对毕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近年来青春期年龄界限有2-3年的提前。

“性教育”是一种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制的教育[3]。其中包括生活教育、卫生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和人格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大量研究表明,性教育与青少年的社会化、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的发展以及今后恋爱、择偶和婚姻家庭中的亲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性教育更应该是生命的教育,“终生”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也可以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4]。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以品德教育为主,对人类的发展影响意义重大。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瑞典是全球第一个引领青春期性教育的国家,由政府支持系统化展开,教育部将其列为必修课,教育范围包括幼儿到准父母。有效的减少了青少年性病、性犯罪等不良事件的发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性解放、性自由”对美国青少年产生了错误导向,导致少女怀孕逐年增加,性病、艾滋病骤然剧增,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和惨重代价。随后美英澳等国的“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以及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倡导的“ABC性教育活动”(A 代表避免婚前,B 代表对配偶或一个保持忠贞、不搞性乱,C 代表正确使用安全套)为代表的成功模式已被国际上普遍采用为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5]。许多发达国家逐步意识到性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随之也先后开始探索研究实施青春期性教育。

2.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2.1起源甚早,历史搁浅

公元前500年孔子的《诗经》中提及有关性道德的教学内容,是我国最早有关性教育的记录。公元79年,班固编辑《白虎通德论》, 提出学习技艺外,学生应接受性教育,是中国最早的学校性教育。北宋后至封建社会,性教育被禁锢了很长时期,乃至我国性教育的发展受到阻断。

2.2不断发展,逐步深入

解放前周建人、鲁迅、张竞生等人曾倡导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1963年总理对《生理卫生》教材做出批示, “一定要把性卫生知识交给男女青少年,让他们能有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促进正常发育”。1986年姚佩宽[6]等人出版了第一部青春期性教育的教学参考书《青春期教育》。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88 年颁布了《关于在中学开展和加强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91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初中全面开展青春期教育。此后,一系列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继开展,有关青春期性教育的教本、科普读物、咨询手册,为青少年提供知识、信息与咨询服务的网站等呈现出多渠道发展的良好态势。将青春期性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健康讲座、心理辅导等各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变化,消除困惑。

2.3认识现状,与时俱进

(1)社会环境中害事件的不断出现郑重提醒我们对家长与孩子开展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的青春期教育的迫切性。(2)随着青春期的提前,小学开展青春期教育契机更好。6-12岁之间,即是弱势群体,最需要保护的时期,他们的性好奇和性探究不带有任何满足性生理需要的目的,他们把性当作知识来学习,就象他们认识汽车、植物一样。(3)由于观念的尚未转变,现代青春期教育多以中学、大学为重点,疏忽了小学教育。小学生现有的青春期教育教材凤毛菱角,也大多是蜻蜓点水、星星点点。内容上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4)传统观念下,社会、家庭、学校等大小环境更注重对女童的青春期教育,而忽视男童的教育。这与人体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及社会现象有冲突。应更重视男童的道德教育与高尚的情操教育。(5)教育对象在力度和范围上应该由原来的以学生为对象向家长、教师为对象倾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我国性教育学家阮芳赋教授所说:“就像普通教育有德、智、体、美几个方面一样,性教育也可以分为德、智、体、美几个方面。”

2.4未来展望、发展方向

根据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倾向生命教育(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道德教育(尤其注重男童的道德教育)、尊重人性和认知情绪等方面。教学内容要做到知识清晰、程度适度、有趣游戏、联系大自然生物变化和活动为主。家庭教育也要一起学习参与其中,以理论为基础,生活实例为导向,讲座与研讨、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培养家长学会科学的、系统的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尤其加强男童的道德教育。此外对青春期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采用标准化学习,间接的提高了教师性教育的专业能力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顾美皎.妇女保健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

[2]潘绥铭.中国性现状【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Pl~2

[3]彭晓辉主编.性科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2年.

[4]蒋凌燕 当代美国青少年性教育的两大模式探析比较教育研究[J].(2009),7

中小学青春期教育篇(3)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寄宿制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远离父母,性心理健康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是非常容易造成学生性心理的混乱的。因此,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过程中,将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1.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农村寄宿制小学针对学生的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教育教学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从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心理需求、素质能力以及对性知识的了解等方面解决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问题。青春前期指的是8~12岁,此时孩子们基本上都在小学。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发生了变化,性发育已经开始,到了12~13周岁达到顶峰。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对青春期有关的知识所知甚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当身体出现变化的时候,有些学生甚至会惶恐不安。即便是和家长团聚的日子,可能家长对这方面的指点也较少。学生的无知将会造成思想压力过大,成绩大幅度下降等各种不利的因素。因此,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2.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小学六年级,青春前期的懵懂让异性之间开始互相吸引,有个别男女生可能出现一些“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可能就是幼稚的早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寄宿制小学的教师要关注学生青春前期的性心理,对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卫生保健,帮助学生缓解青春前期引起的思想压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青春萌动期的躁动。学生在青春前期之间的紧密联系有着更为重要的转变,对青春期的问题一般不会和父母去探讨,而是转向家庭以外的同龄人去寻求帮助。而同龄学生也并非都能向学生阐明这种关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正确的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关注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能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避免形成不良品德

1.教师要关注寄宿制学生青春前期性心理,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

农村家庭的家长一般情况下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觉得孩子吃得好、穿得好,成长自然就很健康。但是一旦家长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或者采取粗暴的压制教育方式,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在学校寄宿,远离父母,和父母交谈的时间较少,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变化不清楚。作为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应试教育,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有些学生内心世界意志非常脆弱。教师要抽出相应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教师可以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影视录像等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的心理健康疏导可以让学生正确关注男女生之间的友谊甚至爱情,摆脱在青春前期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

2.教师要细心观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要把握班会课以及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师要细心观察,对学生的异常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籍,或者对学生的异常行为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时纠正,让学生减少不良心理对他们的影响,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评价自己,以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塑造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1.塑造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

小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一方面是来自于自我感知,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以及家长的认可。作为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激励,还要多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自我意象。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抑恶扬善,点燃学生积极进取的火焰。教师要不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在宿舍生活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成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强化信心。学生只有具备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象,才能更好地度过青春前期。

2.有针对性地进行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随着年龄差距的不同,性心理状态也不一样。作为小学教师,要把握寄宿学生的青春前期的性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性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素质。学生是一个个生命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身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多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进行青春前期性心理教育。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学生自身性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教师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小学学业的重要一环。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性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中小学青春期教育篇(4)

在具体的教学和工作中我们注重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开展健康教育课,进行青春期常识教育

针对耳聋学生青春期知识的贫乏,我们就从青春期常识教育入手。利用健康教育课本,根据耳聋学生生理和年龄的特点,结合耳聋学生实际,采用较为直观的图片、模型、录像教具,较系统地向聋生传授青春期知识、健康常识,帮助聋生正确地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迈好青春第一步。

同时,我们利用家长会时间,讲述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青春期常识、通报学校青春期教育的情况,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和支持。

二、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高尚情操

由于耳聋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生活单调,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少。我们就努力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让聋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从活动中学习各种在课堂上学不到或不能体会、理解的知识,包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助人、学会排解烦恼,解除青春期的问题等等。

1、做体操

组织全校耳聋学生学做体操。每天上午20分钟课间活动时间,全校学生集中操场,在教师带领下,踏着节奏锻炼身体,使学生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组织体操比赛,既锻炼了身体,有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的青春美。培养相互团结、相互配合、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的集体主义精神,展现了聋生自强不息的风采。

2、搞好手拉手

与普通学校学生一起开展“迎接新世纪”的手拉手活动,增进聋生与健全学生的交流和友谊。让聋生了解同龄人的精神风貌、情趣格调、气质修养以及情感表达和情绪渲泻的方式,认识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周边的企业进行一些结对子帮扶活动,引导耳聋学生能够在将来参加工作后及时的步入正轨,与健全人一样地生活、工作。通过活动,使聋生学会欣赏别人优点,学习别人的优点。

3、参加公益活动

这方面的活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

每学期初学校制定好计划,活动前,班主任老师按照学校要求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提出心理品质的训练要求,并认真予以实施,让学生在每次活动中都有所得。象春季举行的“雷锋月做好事”活动、“清明节扫墓”活动,义务劳动等。

4、我能行

通过“我能行”活动,进行一些简单的家务教育,让聋生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学烧菜,学缝纫,学理发,学修理自行车等等。每当聋生学会一样本事以后,显得异常兴奋,从中体会到“我能行,我可以”。增强了“残而有为”的自信心,为其踏入社会,自食其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心理疏导与辅导,效果显著

除了面向集体的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咨询外,我们对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由老师和班主任一起协商帮教办法,做好个别访谈辅导工作,并设法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同时,与部分普通学校的学生进行零距离对话,清除聋生与正常儿童之间的隔阂。

1、知识更多了

聋生对学校开设的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很欢迎,上课时听(看)得特别认真,下课时还追着老师问这问那,解除疑惑。学生的青春期知识面明显提高。

2、行为更好了

自从开展了青春期教育后,大部分学生提高了认识,处理好了自身的一些问题,调整好了心理的状态。同学之间、男女生之间,懂得尊重、懂得关心、懂得礼让,平时以及活动中,大同学会主动关心小同学,男同学会主动关心女同学。基本上消除了那种不雅和极端行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遵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努力做个好学生。

3、认识更高了

六~九年级的聋生在上了青春期教育课之后,写下了自己的心灵感受:“学校为我们开设了青春期健康教育的课程后,使我明白了该怎样去保护自己的身体,怎样去调节自己的心情。”“上了青春期健康教育的课之后,让我了解了有关青春期的保健知识,性知识,懂得了怎样使自己摆脱烦恼,健康地成长,学会了一些自我保护和情绪调节的方法。”……这些都是聋生的话。从中可以看到,通过青春期教育,不仅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知识,学会自我调节,而且懂得怎样争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好学生。

4、思想成熟了

多数青春期的耳聋学生不再象以前那么容易骚动,也不像以前那样对男女问题极为敏感和多疑,随之一改常态,变得更沉稳和理性了。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

中小学青春期教育篇(5)

〔关键词〕听障学生;青春期;性心理;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1-0012-04

青春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它的最大特点是性器官的发育和成熟,同时在心理方面也发生着巨变。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性能量最旺盛的时期。但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心理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性道德观和恋爱观,自我控制的能力弱,因而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加以及时、正确引导,极易使个别青少年的性意识受到错误的强化而沉醉于谈情说爱之中,甚至发生性过失、性犯罪。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了解青春期的性生理、性心理变化及教育方法,这对于培养青少年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1~3]。

听障学生是指那些存在听力损失(听力损失≥41dB)的学生,是兼有学生和残疾人双重特征的一个特殊群体。听障学生一般入学年龄偏大,部分学生在四、五年级就已进入青春期,对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听障学生进行性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刘青和昝飞(2005)认为,青春期听障学生的性知识相对缺乏,大多数听障学生偏向于与同性别的学生交往,比较疏远和回避异性学生等[4]。周金龙(2002)对听障学生青春期性心理调控提出如下建议:鼓励学生求知上进,丰富集体活动,重视心理咨询等[5]。何文明(2005)的研究表明,聋校的青春期性教育远落后于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实际需要,性教育应从聋校中年级开始[6]。

本研究对北京地区听障学生的性知识、性心理发展现状及青春期性教育进行调查,了解和掌握听障学生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为学校有效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提供依据和建议,使听障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选择北京地区三所聋校的66名听障学生,其中男生35人,女生31人。年龄范围是13~18岁,平均年龄17岁。

2.调查工具。自编《听障学生青春期性心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青春期性知识水平、来源、性观念、性态度、异往和青春期性教育等。在聋校教师配合下,集体施测,一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问卷75份,有效问卷66份,回收有效率为88%。使用SPSS 10.0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性心理是指个体在性方面的心理现象,是性意识、望、性情感等性心理活动的总和。其中,性意识是指个体对性的认识和态度。性意识包括性知识、性态度、性观念、性兴趣等,是性心理的核心[7]。

1.听障学生的性知识水平及来源

对于“子宫、、遗精、月经、卵巢、、卵子”等词语,有43.9%的听障学生能正确区分男性、女性器官或特征;16.6%的听障学生不能区分这些词语;还有39.5%的听障学生没有答题。

对于“什么是结婚”这一问题,有36.4%的听障学生知道结婚要先登记注册,得到法律的认可;34.8%的听障学生认为两个人相爱在一起就是结婚;而21.2%的听障学生不知道结婚的具体含义;还有7.6%的听障学生认为结婚就是举行典礼、在一起生活等。

对于“小孩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半数以上的听障学生(54.5%)知道“男女发生性关系,可能会有小孩”;19.7%的听障学生认为“男女同床睡觉就会有小孩”;15.2%的听障学生表示不知道。此外,4.5%听障学生认为小孩是“父母从外面捡回来的”,3%的听障学生认为“男女接吻、拥抱就会有小孩”;3.1%的听障学生选择了其他选项。

对于“月经、、、”等词语,大部分听障学生(66.7%)能以平常心看待,认为这只是一些医学名词,没有什么特殊感觉;24.2%的听障学生不懂这些词语的意思;7.6%的听障学生看到这些词语就感到恶心、下流;还有1.5%的听障学生选择了其他选项。

对于听障学生性知识的获取途径以及希望的获取途径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对于听障学生来说,目前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中排第一位的是“学校教育”,第二位的是“自己看书”,第三位是“朋友或同学”,通过网络和影视等途径的是25.8%,通过“父母教育”的只有24.2%。

听障学生希望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从高到低依次为:“自己看书”、“学校教育”、“朋友或同学”、“父母教育”、“网络”、“影视剧”。

2.听障学生对性生理变化的态度

大部分听障学生(72.7%)对月经、遗精等生理变化有正确的认识,知道这些生理变化是正常的,对身体没有害处;但有22.7%的听障学生面对这些生理变化还处于懵懂状态,不知道这些生理变化的意义;还有极少听障学生(1.5%)认为这些生理变化对身体有害;3.1%的听障学生选择了其他选项。

在观看影视剧或阅读书报时遇到男女拥抱、接吻或者性活动的情节,有62.1%的听障学生表示无所谓;16.7%的听障学生表示喜欢看;9.1%的听障学生感到害羞但还会偷偷看;9.1%的听障学生表示讨厌看,觉得是不好的东西;3%的听障学生表示非常讨厌看到这些内容。

3.听障学生的性观念

性观念是通过社会文化塑造的性心理,带有浓厚的性文化色彩。性观念体现出特定社会文化对性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面对婚前这一逐渐引起关注的社会问题,认为“婚前不能发生”的听障学生占28.8%;而认为相爱或准备结婚就可以发生的占47%;尤为值得重视的是,10.6%的听障学生认为即使没有相爱也可以发生;13.6%的听障学生持其他态度: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发生,认为上学时不可以发生;还有学生表示说不清自己对婚前的态度。

4.听障学生对异往的态度

在与异往的意愿方面,近半数(占47%)听障学生希望自己有异性朋友;12.1%的听障学生不想与异往,只想交同性朋友;其余听障学生(占40.9%)持无所谓的态度或没想过这个问题。

对于男女生应该如何交往及交往的尺度,大部分听障学生(占84.8%)认为男女生可以一起参加集体活动;有78.8%的听障学生认为男女生可以一起写作业、聊天、逛街等;有25.8%的听障学生表示男女生可以单独亲密交往;也有极少数听障学生(占3%)反对男女生交往。在男女生交往过程中,交往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社交技巧,相互了解,获得帮助,获取新信息,获得安全感。

当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异性时,能够理智地控制自己感情的听障学生占总数的84.8%;有10.6%的听障学生表示会主动告诉对方,并会与对方约会;只有极少听障学生(占4.6%)想与对方有亲密行为。

5.听障学生对青春期性教育的态度

当遇到性方面的问题时,51.5%的听障学生选择通过自己看书、上网寻找解决答案;21.2%的听障学生会向同学、朋友询问;还有16.7%的听障学生会求助于家长;只有部分听障学生(占7.6%)向老师咨询;另外,极少数听障学生(占3%)表示不知道从哪里获得答案。

大部分听障学生(占78.8%)上过青春期性教育的课程,12.1%的听障学生在自然或生物课上学过生理卫生知识,只有9.1%的听障学生没有接受过青春期性教育。对于青春期性教育课程,66.7%的听障学生表示支持,认为这方面的知识有用;18.2%的听障学生上课的时候感到不好意思;只有少数听障学生(占4.5%)对青春期性教育不感兴趣;10.6%的听障学生有其他看法:觉得学校开不开课无所谓,不支持学校开设性教育课等。

在获取性知识过程中,听障学生认为最大的困难是“不能对性知识的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其他困难依次为:“从学校的性教育课程中获取的性知识较少”,“专业书刊较少”,“父母、老师不好意思讲性知识”,“相关书刊的文字不好理解”。

听障学生在青春期性教育课程中最渴望获取的知识是性生理知识,其他知识分别为:性病及预防知识、家庭人际交往、异往知识和技巧、爱情和婚姻。

三、分析与讨论

1.听障学生性知识水平及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听障学生的性知识相对贫乏,虽有一定了解,但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这与刘青和昝飞(2005)的调查结果相一致[5]。听障学生只是知道生殖器官的名称,对其功能的认识和了解非常少。对于生育问题,有一半听障学生不清楚孩子是怎样产生的。而对“结婚”这样一个常见词,近一半的听障学生不了解其意义。

造成听障学生性知识相对贫乏的原因可能是听障学生听力缺陷导致获取性知识的途径比较少,也可能是听障学生言语能力较差,使得他们无法用语言正确理解和解释这些概念[8]。

由于大部分聋校已经开展了青春期性教育,学校教育是所调查听障学生的性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其他途径都是“自学”方式,依次是:看书、同学或朋友、影视剧、互联网等。这与刘青和昝飞(2005)的调查结果不太一致。他们认为,聋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同学或朋友、课外读物等,较少使用的途径是热线电话、录像、因特网和广播等[5]。

对于听障学生来说,不管是目前获取性知识的途径,还是未来希望采取的途径,影视、网络和书报等媒体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然而,这些媒体宣传的一些性知识和观念可能是不科学的,其教育作用存在局限性。本调查显示,听障学生在获取性知识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能对性知识的正确与否作出科学判断。如果没有教育者及时正确的指导,可能会有听障学生自己去“亲自验证”某些性知识的正确性,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2. 听障学生性态度、性观念发展状况

对于生理变化,虽然听障学生想法各有不同,但大都认为是正常现象,在面对媒体性暗示或性刺激时也能做到不为所诱,保持平常心态。听障学生这种比较成熟的心态对于学校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是非常有利的。

对于婚前问题,听障学生所持性观念令人担忧。半数以上听障学生认为只要两个人相爱或准备结婚,就可以发生性关系,有的听障学生甚至认为男女双方即使没有感情也可以发生性关系。由于婚前不仅会引起男女学生身心的改变,还可能导致怀孕、堕胎或未婚生子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吸取西方社会性开放的历史教训,在聋校中年级及早开展性道德教育[6]。

青春期异往一直是学校和家长特别关注的问题。异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春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掌握良好的异往技巧,对个体成年后的社交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听障学生希望更多地了解异性,与异往。大部分听障学生异往的内容和形式与同性朋友类似,交往目的比较单纯。也有听障学生会主动表示自己的好感,想与对方发展成恋爱关系。这与刘青和昝飞(2005)的调查结果不同[9]。

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的性意识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疏远异性期(6~13岁)、向往年长异性期(14~16岁)、接近异性的狂热期(17~19岁)、浪漫恋爱期(20岁以后),不同阶段的青少年对异性的态度有不同的表现。根据此次调查样本的年龄分布,大部分听障学生处于向往年长异性期和接近异性的狂热期。聋校的大部分听障学生在渴望接近异性的同时能保持合理的交往尺度,可能与学校、家长的严格管理、监督有关,也可能受到升学、就业压力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既要适当鼓励青春期的听障学生积极接触异性,又要使其交往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3.听障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状况

对于学校开展的青春期性教育,大部分听障学生表示支持和理解。但当他们遇到性方面的困惑时,却极少去向学校教师咨询。究其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他们想得到的性知识与学校教师能提供的性知识之间存在偏差;也可能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要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指导,追求独立自主,不愿把自己内心的秘密或困惑告诉成人,尤其是学校的教师。正如杨红花(2004)所说,很少有聋校把性教育提升到一个学科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也只是停留在一个肤浅的层次。事实上聋校的性教育已远远落后于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的要求。即便如此,由学校提供性教育仍是一个正规的、主要的渠道,能保证性教育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处于青春期的听障学生处于性器官的发育和成熟阶段,在生理作用下,对性的问题十分敏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如果学校放弃了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主动权或对此重视程度不够,对听障学生不加以正确指导,听障学生就只能通过书刊、影视、网络,甚至不正当渠道去寻求答案,这样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听障学生希望聋校性教育的内容应更加广泛和深入,他们渴望了解爱情、婚姻、家庭人际交往、性健康和性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听障学生希望了解怎样避免性骚扰、避免怀孕等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而这些正是目前聋校青春期性教育较少或从未涉及的内容。

四、结论和建议

听障学生掌握了一些性知识,但还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在获取性知识的过程中,听障学生仍以“自学”为主。在没有教育者指导下,听障学生很难辨别性知识的正确性。聋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应尽早、尽快成为听障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以保证听障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性知识,进而能明辨是非。

听障学生性心理发展比较正常,在性心理方面存在积极情绪,能以平常心态看待生理变化和媒体的性暗示,并且听障学生的性观念比较开放,这可能是受当今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值得教育者关注,聋校要及时进行正面引导。在异往方面,听障学生持比较积极的态度,交往尺度大多合理。聋校应积极开展异往方面的教育,培养听障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交技巧。

听障学生对青春期性教育持积极态度,希望获取更多的性知识。与普通学生相比,听障学生更需要有针对性的青春期性教育。青春期性教育可以使听障学生获取科学的性知识,在正确的引导下顺利度过青春期,使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青春期性教育也是聋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聋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把青春期性教育提到与文化课同等重要的高度,要积极调查听障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有针对性地丰富性教育内容和形式。此外,还要积极与家长联系,使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工作,保证听障学生接受系统的、一致的青春期性教育。(稿件编号:100412008)

参考文献:

[1]袁丽丽,石刚.中小学校青春期教育现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27~128.

[2]刘援朝.性教育与性心理健康[J].中国性科学,2001,10(3):25~29.

[3]赵丽萍,张栋.如何在青少年中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4,24:22~23.

[4]刘青,昝飞.聋生性知识来源及青春期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5,3:8~11.

[5]周金龙.关注聋生青春期性心理调控[J].特殊教育,2002,1:31~32.

[6]何文明.聋生性教育调查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5,6:32~34.

[7]董惠娟.青少年性生理与性心理教育[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2.

[8]聋生青春期焦虑的原因调查与对策研究./News_View.asp?NewsID=2068,2007-4-9.

中小学青春期教育篇(6)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健康;基础教育;素质教育

青春期是一个人从儿童过渡到成人的中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思想的传播,使得青少年的成长受到严重影响。如何才能防止青少年的行为失误呢?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实际问题。

一、青春期的特征

“青春期”一般指11~21岁这段时期,其具体特征是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趋向成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逐渐产生

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开始独立地把自我作为思考对象。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不再把父母、教师的话视为绝对真理,而是遇事喜欢自己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2.独立性和成人感日益增强

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性和成人感开始显露出来。他们要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自己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问题。这些心理要求一旦受到外界的阻碍,便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并诱发逆反心理的产生。

3.“闭锁心理”明显出现

随着与外界交往的日益增多和内心体验的不断敏锐,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轻易不肯向人吐露,这种“闭锁”容易造成心理“疙瘩”,若这种“疙瘩”越积越多而又得不到及时化解,会使青少年背上心理包袱,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4.性意识开始萌发

随着性机能的迅速发育和逐步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萌发。他们渴望了解性知识,渴望与异往,所以不少青少年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各种过错,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二、青春期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1.叛逆

对青少年来说,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一些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叛逆心理,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从本能的任性胡来、我行我素,到不辨是非、不识好歹、以暴力抗拒家人管教,到糊里糊涂地走向绝路,这就是叛逆性格的行为逻辑。

2.浮躁

转型期的中国,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浮躁心理。轻浮急躁,做事不踏实,没有耐性,见异思迁,好大喜功,老有“天上掉馅饼”的幻想,没有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却存在着侥幸成功的奢望……凡此种种,都是浮躁心态的表现。

3.自卑

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和自大一样,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特征。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怀疑自己的能力,稍有不顺就打退堂鼓,甚至无端萌发某种负罪感,这些都是自卑的表现。

三、解决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1.端正学生态度,让他们坦然面对青春期

在我们认识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意义后,应该着手对学生的青春期心理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出学生中有青春期心理问题的人数及存在问题,然后专门召集学生干部讨论,针对统计出的问题思考设计教育活动,坦然面对青春期。

2.抓住青春期教育的重点

面对大量青春期教育资料,我们可以选出一些重要话题。例如:(1)什么是青春期健康?让学生懂得不光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2)什么是性?如何正确对待性问题,告诉学生不要跟陌生人出去,不单独在异性家过夜。(3)我从哪里来?如何做一个好子女?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在不可选择的家庭中,如何做好一块调色板,调出家庭生活的暖色调,让家人生活得更开心。(4)正确对待异性,友谊情感必不可少。加入集体活动中来,可以减少你的心理不适。(5)少年立志,脚踏实地,走好成才之路等等。

3.采取多种形式,注重教育实效

(1)听专家讲青春期讲座

专家讲座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比较信奉。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请专家讲座进行教育,在讲座中,让学生认识青春期健康的内涵,学会坦然交往、了解和沟通,有责任感,告诉学生面对性现象的处理办法,告诉女生月经期如何保养,如何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

(2)看青春期教育片、出青春期小报

为了给学生直观的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青春期教育片,组织学生就片中内容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把所看、所说、所思用图文并茂的小报表现出来,让学生受到一定的教育。

(3)青春期知识竞赛

可以通过竞赛,让学生了解人的一生中有几次明显的成长,分别在什么时候;有助于长高的运动项目以及主要食品;当你接到色情笑话你该怎么处理等等。

(4)读青春期名人名言、青春期故事

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收集名人名言、讲青春故事,还要在班会上深情地朗读,激昂地背诵,让他们记住“青春是美妙的,也是有限的”“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让热情奔放的诗句,绚烂多彩的画面,飞扬出学生对青春的畅想。

参考文献:

中小学青春期教育篇(7)

关键词:智障孩子;青春期;不良行为;矫正

笔者担任培智班班主任多年,在工作实践中,最令笔者头痛的莫过于智障孩子青春期的不良行为问题――他们对的无知和原始性的性冲动。如何对他们的这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和矫正,笔者一时找不到适合的教育对策,只能简单地批评教育。直到2012年3月,笔者所带的培智三班(七年级)来了一个叫小化的孩子,彻底打破了以往沉寂许久的“宁静”。他近乎“另类”的行为问题,让笔者意识到智障孩子青春期教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名青春期智障学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持续研究调查,分析他在青春期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心理和行为方面对他加以辅导,及时防范或消除出现的不良行为,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成长背景及家庭背景

姓名:小化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7年7月

智障程度:中度

就读年级:培智七年级

学习情况: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语文成绩在班上属中等水平,字写得工整、漂亮,组词、造句做得很好,但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数字感特别差,20以内的加减法还未掌握。

二、问题行为的分析与策略

(一)问题行为分析

1.个案自身的因素

个案已经15、16岁了,语言发展和身体发育都较好,由于早年生病治疗时所吃的药物含有大量激素,他的青春期来得特别早,12岁以后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明显的第二性特征,喜欢异性,尤其是喜欢成年的异性,已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个案缺乏基本的青春期相关知识,对自身身体变化产生好奇和不理解,缺乏自控和约束能力。

2.家庭环境因素

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他们怕失去唯一的亲人,所以会有恋母或恋父情结。个案从小在单亲家庭生活,缺少家庭温暖,尤其是母爱的缺失,强烈的不安全感使得他对女性教师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也造成了他对年长女性的过分依赖和渴望,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恋母情结”。个案从小到大都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受女性角色影响较多,一直感受到的是奶奶女性细腻温柔的爱护,加上父亲平时生意忙,无暇顾及孩子,很少和他在一起待很长时间,更谈不上用自己的男性形象为孩子做榜样。对母爱的渴望和依赖使得小化更容易体现女性气息,这就是个案缺乏阳刚个性的原因之一。

3.教育环境因素

在我校,由于没有针对智障学生青春期教育的系统教材,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对智障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内容、方式、尺度的把握等方面也还存在疑惑。在教学中,也很少涉及有关青春期的知识,特别是性教育。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对于智障学生没必要进行青春期教育,讲多了他们也不理解,有时还会起反作用。所以,对个案表现出来的一些异常行为,之前也只是以简单的批评教育为主或干脆避而远之。可以说,学校对智障学生青春期教育非常薄弱,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二)教育策略

1.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积极开展适合的青春期教育。

2.鼓励个案参加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转移其注意力。

3.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强化其性别意识。

三、对问题行为纠正的效果和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疏导,虽然个案还没有完全度过青春期,但是不良行为已经逐渐减少。学校的教师和同学也越来越喜欢他,而他也意识到了这些转变带来的快乐。对个案这些不良行为的矫正,及时地消除他因此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使他树立了正确的性道德意识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当然,对个案这样的智障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矫正不良的行为问题,笔者觉得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情感交流

对于个案这样一个从小就缺失家庭温暖的青春期智障孩子,他的不良行为的表现就反映出对母爱的强烈渴望及对父爱榜样力量的需求。作为教师,只有走进他的心灵深处,才能洞悉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行为表现;只有通过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真正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关心、耐心、细心,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智障孩子的内心世界。

2.强化正面引导

由于智障孩子对问题的理解不灵活,不善于从反面事例中吸取教训,还容易跟坏样子学,所以对他们应作正面的启发,积极引导。对智障孩子青春期所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及时指出,帮助他纠正。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其问题行为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如“你为什么喜欢女老师?”“你为什么要抱她、想亲她?”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对智障学生给予正面引导,告诉他“你知道吗,这是很不好的行为,老师会很不高兴的。”“爱老师就应该好好学习,但不可乱抱老师,也不可乱亲老师,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切忌采取简单粗暴的批评教育或采用“防、堵、禁”的教育方法。

3.增强法制观念

智障孩子青春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教育,很有可能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转化为违法行为,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现实中,智障学生思维能力的缺陷、辨别是非能力的不足以及现阶段智障教育中法律知识教育的不到位,很多智障孩子还没有意识到什么行为是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严重的要受到法律制裁。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当前聋哑和培智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德育内容。所以对智障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师除了作正面的启发,积极引导,还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明辨是非,还可通过有奖问答和游戏互动等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从而知法、守法,远离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姚佩宽.青春期常识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

[2]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出版,1993-06.

[3]吕荣侃.青春期教育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