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安全生产风险普查

安全生产风险普查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6 15:47:37

安全生产风险普查

安全生产风险普查篇(1)

关键词建筑项目管理 风险分析 管理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安全生产是关系到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然而由于建筑业的生产活动具有周期长、体积大、流动分散、露天高处作业多、体力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危险性大,不安全因素多,是事故多发行业。因此,如何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已成为一个支撑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乃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课题。建筑项目安全风险管理分析也就成了工程施工中必不可省的一步

一、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责任划分不合理

在我国,施工安全普遍被认为是施工单位的事,而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往往只关心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问题,因而经常出现拖欠工程进度款或迫使施工单位抢进度、赶工期而漠视施工单位人员安全的情况。某些施工单位负责人,缺乏必要的安全法律意识,在监督不严的情况下, 存在着把减少安全投入视为节约成本的错误观念,使建筑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可见,从法律上落实建筑活动各方的安全责任,增加各方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是降低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

2.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还较为普遍存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安全生产的主体,但目前建筑企业缺乏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 在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多或少出现了放松安全管理的行为。一些施工企业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市场开发和投标方面, 倾全力找关系投标、中标,对安全过问不多。现场项目经理更注重施工进度和经济效益,把安全工作当作陪衬,重生产,轻安全,拼体力,拼设备,从主导思想上搞错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甚至有的认为“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不可避免。

3.安全监督、检查执法力度不够

在建筑施工安全执法方面突出问题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政府安全检查监督工作的方式、应承担的安全责任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明确; 建筑施工企业目前普遍存在工伤事故瞒报、漏报甚至少报的情况;给我国开展建筑安全预测预防研究、企业安全业绩评价、建立有效的市场保险调节机制等工作带来极大的障碍。

4.安全评价方法单一

我国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评估主要由政府安全检查执法部门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打分的方法进行。我国现用两个标准均采用的是安全检查表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但是这种安全检查的方式具有被动性和一定的偶然性, 根据“安全检查评分表”的得分,不能充分反映出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业绩,企业间的安全状况也缺乏横向可比性。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建立一套更适应我国国情的, 能充分反映建筑安全状况的安全评价方法体系.

5.施工现场必要的安全投入不足

设备老化情况普遍存在现在施工的投标基本采用的是清单报价,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多是低价中标,本已经有限的资金又被优先安排在保工程形象和进度方面, 安排到安全名下的资金不足,致使施工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偏低,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现场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装备落后,配备不足;基础薄弱,企业违背客观规律,一味强调工程进度,蛮干、乱干,在侥幸中求安全的现象相当的普遍。

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大致由高处作业风险、地质因素、环境因素、设备因素、材料因素、人员因素等组成,有时几种因素相互交叉产生,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通过调查和分析,认为企业安全风险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安全认识不到位,安全管理松懈构成风险;②安全责任制不到位,考核淡化构成风险;③总包监督不到位,以包代管构成风险;④安全技术措施不到位,落后的生产技术构成风险;⑤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安全知识缺乏构成风险;⑥工程安全事故的频繁 发生,直接构成企业管理风险。安全风险直观的表现是事故,事故总是在人们对危险因素控制不力, 危险趋势未及时遏制时突然发生,追溯事故成因,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是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

1.人的不安全因素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的失误, 这既有人的自身因素,又有环境因素,如身体素质差异、身体状态(疲劳、疾病)、技能高低、管理好坏等。

2. 物的不安全因素人机系统把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当能量意外释放,可能引发事故,这种可能称为物的不安全因素。在建筑施工中物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高处作业、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机械设备、材料等五大方面。

三 .强化项目管理,降低管理风险.以科学态度对待风险,以法律手段规避风险

风险控制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不仅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险,还能最大限度减小风险造成的损失。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成本控制,低价中标是项目管理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在项目管理上,应实行施工前成本分析预测制、项目经理管理目标责任制、预算财会人员公司委派制、项目管理绩效全员考核制等措施,有效降低效益风险,使施工的成本管理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是大量存在的,但其产生和消除也是有规律的。虽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风险只要预防得力,一般都能化解或规避,即使出现也能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分散和转移风险,在消除和规避某些风险时,只要方法正确、策略对路、技巧得当,善于以法律手段实施防范措施,保护自身利益,就可以防范风险,减少损失。

总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严格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建筑企业自身的实施情况,科学分析建设项目管理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灵活掌握和运用各种策略和技巧加强风险管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以减少或避免可能产生的损失

参考文献:

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安全生产风险普查篇(2)

**区全国“两会”期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排查情况汇报

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国“两会”期间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有关事宜的紧急通知》(政办发[2019]7号)文件要求,现将我区全国“两会”期间重大风险排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排查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

接到通知后,我区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对工作进行了落实,并按照市政府要求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的**区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部署全区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

(二)深入开展排查。

按照要求,我区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区各行业、各类别的重大风险进行了全面的排查摸底,通过排查,共有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点20项,全部风险点已全部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制定防范化解预案,落实防范化解措施。

二、重点风险排查和化解情况

(一)安全性风险点

1、秸秆禁烧安全风险。涉及人数不确定。易发生时间节点每年1月—5月15日。该风险我区已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并制定了工作预案,形成了防范化解措施。

2、粮食安全风险。涉及人数3***人。易发生时间节点每年春、夏、秋季。该风险我区已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并制定了工作预案,形成了防范化解措施。

3、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易发生时间节点为全年。该风险我区已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并制定了工作预案,形成了防范化解措施。

4、煤炭供应风险。涉及人数不确定,金额不确定。易发生时间节点每年第四季度。该风险我区已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并制定了工作预案,形成了防范化解措施。

(二)群体性风险点。

1、龙鼎丰群体。涉及人数***人,易发生风险时间是全国“两会”期间和特殊敏感时期。

2、**失独群体。涉及人数5人,易发生风险时间时全国“两会”期间和特殊敏感时期。

3、分流群体。该群体普遍信访诉求主要为分流工资低、矿里陈欠工资和带薪休假钱。涉及总人数约2***人,重点人***人。

4、学校家长群体。该群体普遍信访诉求主要是要求调查结果及赔偿。涉及群体人数***人。易发生风险时间是全国“两会”期间和特殊敏感时期。

5、失独人员群体计划生育扶持人员。该群体普遍信访诉求是开通绿色医疗通道(不分地区城市的所有三甲医院)、扶助金分两年发放、廉租房、慰问金、三代家庭生活问题、养老金等。涉及群体人数约***人。易发生风险时间是全国“两会”期间和特殊敏感时期。

6、90年代末未分配大学生。该群体普遍信访诉求是90年代末大中专毕业生待分配问题。涉及群体人数***人,重点人4人。易发生风险时间是全国“两会”期间和特殊敏感时期。

7、买断群体。该群体普遍信访诉求是要求解决医疗、取暖费等问题。涉及群体人数约1***人,重点人4人。易发生风险时间是全国“两会”期间和特殊敏感时期。

8、两清教师群体。该群体普遍信访诉求是补交在职期间养老保险、按企业职工退休年龄退休、个人已交养老保险人员要求享受教龄补贴。涉及群体人数***人,重点人3人。易发生风险时间是全国“两会”期间和特殊敏感时期。

9、社区服刑人员群体。该群体的管理、教育、改造、安置帮教的重大政策调整问题。涉及人数***人。易发生风险时间是全国“两会”期间和特殊敏感时期。

(三)敏感性风险点

1、辖区新闻舆论监管。涉及人数不确定,易发生时间节点是重大节日、重大会议期间。

2、政府隐性债务。涉及人数及金额不确定,易发生时间节点是夏秋两季。

(四)其他风险点

1、涉及被巡查整改单位的廉政风险。涉及**家党组织,*家街道党工委,**家社区党支部,党群支部、供水公司支部、执法局支部、市政设施管理站支部、**村、**村党支部。易发生时间是整改工作落实阶段。

2、招商引资工作中的涉外安全风险。涉及人数不确定,易发生时间是每年6、7月份期间。

3、完成年度财政预算保盘子风险。涉及人数是行政、事业编制干部和合同制职工共计约***人。涉及金额是2019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万元,同比增长6%,与省市结算后财政总收入安排**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万元,法、检专项上解**万元,财政总支出安排***万元(不包括市级未告知、无法编入预算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区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万元,同比增长6%,与省市结算后财政总收入安排***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万元,法、检专项上解1***万元,财政总支出安排***万元。易发生时间是每年12月份。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强化组织领导。

深刻认识做好党的十九大期间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事项的重大意义,坚持和完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一岗双责”的领导体制。夯实工作责任,督办工作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责任体系。落实七星镇镇、区属各单位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化解整治。

严格按照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工作要求,对排查发现的各类风险落实责任、督查问责,全面督促化解整改。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开门接访、下访、约访等工作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重点敏感时期,对重点人员、重点群体坚决落实就地稳控措施。

(三)强化督导检查。

由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组成督导检查组,采取明查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定期不定期深入基层对七星镇、各部门风险隐患排查和防范处置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准时准确的实行工作简报报告制度。

安全生产风险普查篇(3)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识别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以及如何加强风险的自我防护。方法:于2009年1月对我院18名妇产科护士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法规、职业暴露因素及其防护处理方法等4个方面共18个条目。结果:护士对职业暴露因素的意识普遍不足,识别能力较差,对职业风险的防护及处理措施知晓度较低,其中对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了解程度最低,仅为55.5%。对护理相关法律知晓率稍高。结论:妇产科护士应充分识别和预防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从而降低妇产科护理风险,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风险;防护

医院是具有潜在职业危险的工作场所,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等职业危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病人法律观念的增强,病人维权意识增强,妇产科的护患纠纷越来越多,护士所面临的护理风险越来越高[1]。因此本文就如何识别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以及如何加强风险的自我防护进行了探讨,并于2009年1月对我院18名妇产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为评价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与防护情况,我们于2009年1月对我院18名妇产科护士进行调查,护士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4岁。初级职称12例,中级职称5例,高级职称1例。未婚8例,已婚10例。

1.2 调查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18例护士的职业风险认知情况及防护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法规、职业暴露因素及其防护处理方法等4个方面共18个条目。所有护士均有效完成问卷,问卷收回率为100%。

2 结果

由表1看出,护士对职业暴露因素的意识普遍不足,识别能力较差,对职业风险的防护及处理措施知晓度较低,其中对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了解程度最低,仅为55.5%。对护理相关法律知晓率稍高。

表1 妇产科护士职业风险认知度

项目知晓率[n(%)]

护理相关法规及规章制度16(88.9)

职业暴露因素11(61.1)

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10(55.5)

风险发生后的处理方法12(66.7)

3 讨论

3.1 妇产科的职业特殊性: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高危险人群,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由于妇产科患者的特点,尤其是产科患者的特殊性,妇产科护士在日常护理操作中需完成大量注射、抽血、输液、输血等工作,不可避免较多的接触到羊水、尿液、血液、分泌物,容易感染HBV、HIV等病毒。产程观察、肛诊、内诊、破水、接产时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概率是100%,也就是说妇产科护士职业风险非常高,无论何时都有可能被感染。

3.2 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妇产科的护理风险是指在妇产科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不安全事件[2]。本研究结果显示,妇产科护士对职业暴露因素的意识普遍不足,识别能力较差。比如妇产科各种介入性检查,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这时患者就很容易对护士产生不满,造成护患纠纷[3]。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具体来说,造成妇产科护士风险较高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2.1 护士自身原因:表1显示,妇产科护士对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了解程度最低,仅为55.5%,说明护士的个人防护意识与防护能力急待加强。

3.2.2 卫生安全因素:护士作为医院中接触病人最频繁的职业人员,医院交叉感染是常见的影响护士职业安全的因素,各种医疗器材的消毒是否到位、是否准确按照各项手术的操作步骤严格操作等,均可能造成护士的意外感染。妇产科护理工作任务繁重,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容易使护士产生疲惫、烦躁的心理,此时就更容易忽略护理的安全操作制度,为院内感染埋下隐患[4]。

3.2.3 病人方面的原因:随着妇产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越来越复杂,各种介入性操作越来越多,带来的护理操作难度也越来越大。

3.2.4 妇产科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目前妇产科普遍对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做的有所不够。比如护士对护理文书的写作缺乏规范化,不重视护理文书的用语。交接班制度不完善,无法落实到实处,护士在交接班时未做到书面材料、口头交流和病人查房三者均交代清楚,值班护士对病人的病情了解不充分,紧急情况时不知如何处理,就容易产生护患纠纷风险。

3.3 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防护

3.3.1 加强护士责任心的培养:作为一名护士,首先应培养对病人的责任心,这是提高护理技术,防护自身职业安全的前提。交接班时是最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时间,妇产科护士职业压力较大,交接班时已十分疲倦,尤其容易忽视重点病人护理资料的交接。

3.3.2 加强专科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训:首先应做好妇产科常规护理知识的培训。值班护士细致的了解病人个人史、症状、体征等基本情况,以便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在药物的使用和注射上,应严格掌握各种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缩宫素等特殊药物应贴上醒目标签,加以鉴别,避免注射时将药物混淆[5]。

3.3.3 加强护理法律知识和培训:护士查房时,应识别具有潜在高风险,可能引起法律纠纷的环节。每周可召开例会,对可能存在高危职业风险的环节进行讨论、整理并归类,并对护理文书的记录以及护理操作进行规范。护理查房时,应避免漏记病人的关键信息,以免造成病人对护理工作不信任。定期进行护理法律知识培训,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

3.3.4 建立合理的妇产科护理规范:妇产科的护理管理,应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从而有效防范护理风险的发生。完善妇产科护理规范,是从源头上减少护士职业风险的方法。

总之,妇产科风险是无时不在,而无法预知的。妇产科的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特殊性,尽早的识别和预防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防范于未然,通过规范妇产科护理操作制度,实施规范化护理操作,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新进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护理团队的职业意识,从而降低妇产科护理风险,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4

[2] 李晓惠,邹晓清,等.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3] 岳梅红,韩文平.从妇产科学角度看现代医学的进步与缺憾[J]. 医学与社会,2002,15(5):22-23

安全生产风险普查篇(4)

一、中小企业的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安全教育时间较短员工素质的高低、安全教育时间的多少,都会影响企业安全教育的效果。被调查企业的员工以低学历为主,尤其是建筑和矿山行业,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7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不到总人数的30%。文化程度高的员工,一般在企业中从事管理工作;文化程度低的员工,大多在一线工作,这些人普遍安全意识薄弱,往往无视工作中的危险性。此外,这些企业员工接受三级安全教育时间也普遍较短。不同行业企业安全检查频率不同、部分企业负责人对安全例会不重视安全检查与事故预防处理是重要的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检查是及时发现事故隐患的主要途径之一。机电行业的三级安全检查周期均比其他3个行业长。究其原因,建筑、化工和矿山行业均属于高危作业行业,安全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排除危险性大的事故隐患,因此,对安全检查相对重视。但考虑到机电行业经常发生断手、断指等机械伤害事故,今后,该行业也应加大安全检查与事故预防工作力度。从召开安全例会的频率来分析:每月召开一次的有80余家企业,每季度召开一次的有15家,每半年召开1次的有5家。当问及安全例会主持人的职务级别时,有20%的企业回答安全例会的主持人不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说明企业对安全例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中小企业安全管理的对策

1.以人为本,提高中小企业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要紧紧抓住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通过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为使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法人代表、主管领导、安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地市安全培训中心应进行常年安全轮训,使企业各级领导干部掌握基本的安全法规和安全技术知识,逐步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决策意识。与此同时,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普通职工的安全教育,突出抓好特殊工种、转岗工人和新工人的安全培训,全面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2.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加大安全投资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要求,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落实有关政策措施,促进其加大安全投资。一是中小企业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对危险性较大的行业或其他行业的特种作业人员、特殊岗位,还应在工伤保险的基础上,推行人身伤害商业保险制度。对因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的员工,企业要按当地年平均工资20倍的标准对员工家属进行赔偿,以维护员工利益,提高事故成本,促使企业自觉加强安全生产。二是实行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和差别费率制度。对事故风险高的企业应比事故风险低的企业征收更多的费率,以刺激企业改善劳动环条件。为此应根据行业类别、企业员工工伤事故发生率、事故损失程度以及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好坏,对企业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比例,在一定区间内实行上下浮动。三是建立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制度,保证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企业应按上年销售收入1%-3%的比例提取安全生产费用,高危行业的生产企业按上限提取。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由企业自行提取,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四是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对危险化学品、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烟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等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由市、辖市区安监部门按企业上年销售收入的1%-5%收取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专户储存。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安全事故的,转作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所需资金。企业在年度内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由安监局退还或转作来年使用。3.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从源头上把好安全生产关《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颁布实施,把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关口向前移了一大步,为加强源头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将这一制度在中小企业中顺利推行。目前,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不仅要做好宣传工作,还要指导、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改善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加强安全管理,使之尽快具备办证条件。最重要的是要把好审查发证这一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对各个企业安全生产资格进行审查,确实存在较大差距,即使经过整改也难以达到法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中小企业,要坚决吊销营业执照。对于已获取许可证的企业,当企业安全条件恶化、管理滑坡,达不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安全标准时,就要及时停业整顿。4.培育安全生产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按照还权于社会的要求,安全生产的评估和技术服务工作应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将安全培训、评估、评价和咨询服务等工作交由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承担,协助政府开展安全监督工作,政府依据评价等级对企业实行分级分类的监督管理。中介组织通过有偿服务,为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和有效监督提供了技术支持,还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作者:靳海波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安全生产风险普查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

一、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安全责任划分不合理。在我国,施工安全普遍被认为是施工单位的事,而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往往只关心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问题,因而经常出现拖欠工程进度款或迫使施工单位抢进度、 赶工期而漠视施工单位人员安全的情况。 某些施工单位负责人,缺乏必要的安全法律意识,在监督不严的情况下, 存在着把减少安全投入视为节约成本的错误观念,使建筑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可见,从法律上落实建筑活动各方的安全责任,增加各方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是降低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

2.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还较为普遍存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安全生产的主体,但目前建筑企业缺乏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 在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多或少出现了放松安全管理的行为。 一些施工企业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市场开发和投标方面, 倾全力找关系投标、中标,对安全过问不多。 现场项目经理更注重施工进度和经济效益,把安全工作当作陪衬,重生产,轻安全,拼体力,拼设备,从主导思想上搞错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甚至还有的领导认为“建筑施工死人不可避免”,片面强调造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客观原因,忽视或开脱自己的主管原因和责任。

3.安全监督、检查执法力度不够。在建筑施工安全执法方面突出问题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安全检查监督工作的方式、应承担的安全责任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明确; 建筑施工企业目前普遍存在工伤事故瞒报、漏报甚至少报的情况;建筑工人职业病伤害问题还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等。 由十缺乏可信的第一手安全伤害事故统计资料, 从建筑安全统计报表中经常出现的死亡人数大十重伤人数, 重伤人数大十轻伤人数这一明显违反安全事故规律事件中可见一斑,给我国开展建筑安全预测预防研究、企业安全业绩评价、建立有效的市场保险调节机制等工作带来极大的障碍。

4.安全评价方法单一。我国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评估主要由政府安全检查执法部门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打分的方法进行。 我国现用两个标准均采用的是安全检查表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但是这种安全检查的方式具有被动性和一定的偶然性, 只能静态的反映某一特定时刻的安全施工状况。 往往国家开展安全大检查的年份(或月份),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一旦风声过去 ,安全事故极易反弹 。并巨“安全检查评分表”的得分,不能充分反映出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业绩,企业间的安全状况也缺乏横向可比性。 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建立一套更适应我国国情的, 能充分反映建筑安全状况的安全评价方法体系,可由多种安全评价方法进行选择,不仅可以满足政府安全管理机构、建设单位(业主)、保险公司等部门了解施工企业安全状况和业绩的需要, 而促使建筑企业更加关注自身的安全形象,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之中。

5.施工现场必要的安全投入不足,设备老化情况普遍存在。现在施工的投标基本采用的是清单报价,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多是低价中标,本已经有限的资金又被优先安排在保工程形象和进度方面, 安排到安全名下的资金不足,致使施工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偏低,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现场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装备落后,配备不足;基础薄弱,企业违背客观规律,一味强调工程进度,蛮干、乱干,在侥幸中求安全的现象相当的普遍。

6.人员培训方面力度不够。目前, 我国建筑行业整体素质不高。 在几千万建筑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了近 85%。 这些工人大多文化水平低,其安全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差,其职业技能培训远远不够;同时,全行业技术、管理人员偏少,而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更少,还达不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需要。 尽管各级政府或企业已经在人员培训方面下了一些功夫,但是在培训体制、培训计划、培训方式、考核标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而对于异地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子女上学等问题也急需相关单位解决。综上所述,我国在建筑安全方面虽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在执行力度不够,最终结果是往往流于形式而不是效果,这也是为何我国建筑安全事故一直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施工安全管理现状所反映出的不少问题, 也是施工现场惯性事故频繁发生,偶尔事故也未间断,而新发事故又时有涌出,并不时地出现较为严峻的事故多发局面的根源所在。

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研究

通过调查和分析,认为企业安全风险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安全认识不到位,安全管理松懈构成风险;②安全责任制不到位,考核淡化构成风险;③总包监督不到位,以包代管构成风险;④安全技术措施不到位,落后的生产技术构成风险;⑤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安全知识缺乏构成风险;⑥工程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直接构成企业管理风险。 安全风险直观的表现是事故,事故总是在人们对危险因素控制不力, 危险趋势未及时遏制时突然发生,追溯事故成因,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是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

1.人的不安全因素。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的失误, 这既有人的自身因素,又有环境因素,如身体素质差异、身体状态(疲劳、疾病)、技能高低、管理好坏等。

2. 物的不安全因素。人机系统把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 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当能量意外释放,可能引发事故,这种可能称为物的不安全因素。 在建筑施工中物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高处作业、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机械设备、材料等五大方面。

三、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分析研究

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对于建筑施工类,风险评价可以有定性评价、半定量评价及定量评价 3 类,一般采用的是定性评价法与半定量评价法。 具体操作方法有: ①直接判定评价法。 如对照经验法、类比法、物体材料性质分析法等。②安全检查列表法。 ③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法)。 ④故障树分析法((FTA)(或称事故树分析法)。

2.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LEC 评价法。①评价员工在某种具有潜在的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的方法,采取“打分”的办法指定各主要因素的分数,然后根据总的危险分数来评价其危险性。 危险性即用下式表示:危险性=LEC其中: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危险严重度。②将收集的信息按上述标准进行评分, 将所得分数填入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表中,并计算三个指标的连乘积,得出危险性。并根据相应的分值确定风险程度。③由管理者代表及相关部门人员, 根据风险程度分级确定出重大安全卫生风险,制定出重大风险汇总表,并以此作为确定职业安全卫生目标和指标的主要依据。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各大型工程项目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风险所致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促使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视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安全生产风险普查篇(6)

一、突出机构改革

1、抓机构组建。按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积极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稽查执法和检验检测机构,推进监管工作重心下移,力量配置下移,强化基层执法力量,落实基层监管责任,着力构建食品药品安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

2、抓人员到位。按照中发〔2013〕9号和国发〔2013〕18号文件要求,整合食品监管职责,将食品安全监管、检验检测人员、编制配置等划转到同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充实基层行政监督、技术监督力量,不断提升监管工作的统一性、权威性。

3、抓监管保障。按照“权责对等、人财匹配”的原则,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改善监管执法装备,保障办公经费、办公场所、执法装备、检验设备等基本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风险监测、检验检测和产品追溯等技术监督支撑体系。

二、强化日常监管

4、创新监管手段。综合运用行政许可、审评认证、日常巡查、监督检查、稽查打假、执法办案、监测抽验、召回退市、风险排查等多种监管手段,提升风险隐患与风险防控能力,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把好生产源头关、原料关、进货关,通过风险防控、全程跟踪,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实施有别管控,风险防控分析、分级分类监管,加大对销量大、隐患多、风险高等高危领域的巡查监控力度。

5、突出监管重点。一是抓好学校、工地食堂和旅游景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治,继续深入开展小餐饮业专项整治,加强校园及周边、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小作坊等聚集区的监管,严密排查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等制假售假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加快推进新修订药品GMP、GSP实施。加强对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经营,基本药物、特药、疫苗生产经营全过程监督检查。三是推进实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监督检查。四是规范保健食品、化妆品备案工作,强化保化生产经营环节日常监督检查及风险监测工作,继续开展打击保健食品、化妆品违法生产、违法经营、违法宣传、违法添加专项整治行动,消除安全隐患。

6、强化稽查打假。针对当前食品药品制假售假日趋网络化、隐蔽化的趋势,加强稽查执法和稽查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充实基层稽查执法力量,提升全市食品药品稽查打假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稽查打假奖惩机制、问责机制、行刑两法衔接机制,切实加强日常稽查,深入开展重点稽查,组织实施专项稽查,加大案件查办和大案要案挂牌督办力度,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

三、开展专项整治

7、开展小餐饮业整治行动。按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要求,重点加强对学校周边、城中村、车站、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整治,重点对无证经营、无证上岗、门前灶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依法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不断提高小餐饮业持证率。进一步加强整治力量,加大整治力度,强化督查督办,实行重点突破,确保验收达标。

8、开展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虚假注册申报、违规生产、非法经营、夸大宣传、使用无证产品等五种行为。加大违法宣传销售,违规贮存运输,违规广告等领域的整治力度,强化对高风险医疗器械专项监督检查。

9、开展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整治制假售假,非法加工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监督力度,重点检查中药材来源、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等问题,建立完整的生产、检验、销售记录,实现产品质量追溯机制。严厉查处违规购进、非法生产销售,出租(借)证照,虚开票据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四、加强技术监督

10、加强检验检测。根据监管任务要求,合理确定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快检、抽验计划,保障抽验覆盖面。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药物滥用监测,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及时收集、评价、报送工作。

11、强化风险监测。整合全市食品药品监测资源,健全全市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落实食品药品风险预警和风险监测任务。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判断,提高发现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隐患的能力。强化全市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的风险评估,充分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作用,落实快捷、畅通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预警制度,加强风险预警基础建设,努力提高预警能力,科学开展风险监测和预警。

12、完善应急处置。加强对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适时开展应急演练。广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能力。处理好投诉举报,完善群众来访接待制度,及时回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推进重点建设

13、推进基层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总局、省市局总体部署,结合全市机构改革进程情况,建立基层监管业务工作规范,统一机构名称,统一执法证件,统一业务标准,统一设备配置,统一着装要求,统一执法文书,统一规范管理,统一形象识别,提升监管效率和整体形象。

14、推进12331申诉举报系统建设。推进县级12331平台建设,建立县、所分流转办机制,发挥受咨询投诉、收集案件线索、接受群众监督等服务功能,扩大12331的知名度,提升技术服务支撑的能力和水平。

15、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示范乡镇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民生100工程”要求,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示范乡镇6个,实现农村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放心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创造放心安全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消费环境,形成运转有序、效果明显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六、建立共治体系

16、推进行业自律。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完善民事赔偿制度,出台惩罚性赔偿措施,大幅度提高违法失信成本。运用实施“黑名单”制度,公开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联合有关部门对情节严重失信者实行清退和行业禁入,提高食品药品行业自律意识。深化示范创建工作,发挥典型引路和标杆的带动作用,支持和引导行业协会发展,发挥行业教育、管理、监督的作用。

17、推进部门联治。按照全市食品监管体制改革的总体安排部署,切实理清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责,实现无缝对接,不留死角和盲区。机构改革到位前,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确保各项工作不松、不断、不乱。机构改革到位后,要充分发挥食安委办牵头抓总的作用,强化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查考核等职责,建立完善联席会议、信息抄报、联合执法、行刑衔接等协调机制,促进部门间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形成整体合力。

18、推进群防群治。完善社会公众有序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度,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建立快查快处机制,落实有奖举报制度。在农村行政村和城镇社区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员机制,把监管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法制宣传力度,鼓励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开展多种形式的公众互动活动,提高全民食品药品安全意识。

七、加强宣传引导

19、加强科普宣传。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市场、进企业活动,继续推进“食品安全宣传周”、“药品安全宣传月”等活动,普及安全常识,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消费信心,汇聚维护食品药品安全大环境的正能量。

20、加强法制宣传。以食品药品法律法规纳入全省“六五”普法为契机,重点抓好新修订《食品安全法》、《刑法修正案(八)》、“两高”办理食品安全刑事案件《解释》、最高法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若干规定》、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宣传贯彻工作,引导诚信守法。

21、加强舆论引导。建立健全舆情监测、研判和引导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按照“有利于维护群众利益、有利于妥善处置事件、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原则,及时权威信息,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八、完善保障机制

22、不断推进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作为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的立足之本,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做到亮证执法、程序合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进一步完善重大案件报告和集体讨论、案件合议和处罚内审制度,健全完善行政复议相关工作制度。通过制定标准、健全制度、完善程序,对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进行有效规范。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行政执法、行政审批、行政处罚、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等关键岗位的监督制约,对违反法定程序不作为和乱作为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3、着力提升队伍素质。按照机构改革要求,推进监管队伍的迅速融合,做到监管职能的有序衔接和平稳过渡,结合监管实际和队伍现状,以基层监管队伍为重点,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升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严明监管纪律,落实好各项工作规范,提高监管效率。建立并落实好执法岗位工作责任制、失职(错误)追究制,公开举报电话、畅通内外监督。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和用人机制,营造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安全生产风险普查篇(7)

关键词 :生物技术 风险 风险预防 专利制度

1、风险预防原则之概述

风险预防原则的定义目前在国际范围内尚无定论,其中以《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原则15的定义为主要代表:“为了保护环境,各国政府应该根据其能力广泛采取风险预防措施。在严重或不可逆转的损害的威胁时,缺乏科学确定性不应被用来作为延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退化的理由。”i此外,在对风险防范原则的认识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绝对主义观点,即只要确定一项技术存在风险,就应当对其预防;另一种是相对主义观点,即主张从社会可接受水平出发,对环境风险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法律保护。目前国际社会普遍采纳的是相对主义观点。ii

2、生物技术风险的特殊性

以转基因技术为例,由于基因的可复制性、传播性,使得转基因生物一旦成型,其危害是不可逆的。加之生物技术复杂的特点,其危害的不确定性更是超过了其它一些科学技术。这些特点成为了对生物技术进行风险预防的主要原因。

但是生物技术也具有不同与其他科学技术的风险特征。首先,生物技术并不单指转基因技术,它还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过程等等,这些具体技术风险情况各异。因此,对生物技术风险分析是不能以偏概全。其次,生物技术风险形式是多样化的。生物技术风险不单是生态安全风险、环境风险和人类健康安全风险,其还有社会伦理道德风险。此外,生物技术安全风险的评测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风险系数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而变化。iii即使是同一生物技术,在不同生产和实验环境中也会的不同的风险情况。因此,我们应该对具体生物技术风险做具体分析。

3、风险预防原则对专利制度之挑战

3.1风险预防原则与专利制度的价值冲突

我国《专利法》第1条“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法。”从该条文可以看出,促进科技发展是专利制度的重要目的。然而,风险预防原则作为环境法中的一个原则,其核心理念在于“预防”。虽然专利法促进科技发展和风险预防原则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类利益,但前者是为了使人类享受科技发展的红利,而后者注重的是人类的安全利益,两者价值追求不同。如此把两个价值追求相互冲突的制度拼接在一起,不仅会使两项制度的价值追求均难以实现,也违背了专利法律体系内部的统一性。此外,专利法中为数不多的体现维护公序良俗的“第5条”尚且受到学界,尤其是面对生物技术专利时的激烈争议,更何况要将与专利法理念冲突的风险预防原则引入专利法呢?

3.2 专利审查的有限性和精简化要求

若要将风险预防原则作为生物技术取得专利权的一个审查条件,则无法回避对所申请技术的风险评估。只有所申请技术的风险值在专业技术员可控的范围内,其危害程度没有达到严重或不可逆时,所申请技术才能通过风险预防原则这一门槛。我国专利制度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被推定为知晓或可以获知全部现有知识与技术,iv但不具有创造力。而现实中的专利审查员的审查能力也是有限的。相反,对一项生物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则必须是业内的专家。因为只有他们才最了解该项技术成熟度、技术弱点以及技术盲点,这些技术盲点通常就是风险的高发点。可见专利审查制度和风险评估制度对审查人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将风险预防原则并入到专利审查当中是不合适的。

此外,对专利审查精简化才能更好的促进科技进步。美国专利法规定:任何人发明或发现,任何新而有用之方法、机器、制品或物之组合或上述任何新而有用之改良者,得依据本卷之情形及条件而获得其专利。v这一规定确定了美国专利法的价值基调,即只要是新的、有用的方法、产品和改良发明,原则上就可以得到专利保护。在美国,只要一项发明经得起三性审查就认为可以授予专利,并无公序良俗条款的限制。美国专利法试图通过减少“公序良俗原则”等审查条件,实现专利审查技术的专门化,最大限度支持技术的专利保护,以促进科技进步。美国的科技实力,正是这一制度的最好证明。因此,在专利法中摒弃“公序良俗原则”和“风险预防原则”,实现审查条件的精简化和审查技术的专门化,才能更好的促进科技发展。

4、结论及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在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中引入风险预防原则是不合适的。但是,从人类自身的安全利益考虑,对生物技术进行风险预防是必要的。针对上述冲突,笔者认为我们可参考美国的专利立法和审查模式。我们可以在专利审查制度之外设立专门的生物技术风险审查委员会。并采取不同于以往的“倒过来”的专利审查模式,即先进行技术的“三性”审查,以确定技术的可专利性,再对技术风险进行审查评估,以确定一项生物技术是否可实现产业化。如此一来,将出现一项技术通过了专利审查,但未通过风险审查的中间状态。这一状态的优势在于既实现了对技术的风险控制,也能通过专利权保证发明人的技术优势,待到技术成熟,风险可控时再通过风险审查。这样实现了对生物技术的风险预防,也保证了专利制度体系的统一性和高效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朱建庚.《风险预防原则与海洋环境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2]柯坚.《论生物安全法律保护的风险防范原则》,《法学杂志》.2001年第3期,第35页.

[3] 张辉.《生物安全法律规制研究――经济法域的解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4]张小林.《论专利法中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科技与法律》.2012年第6期,第23页.

作者简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