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研课题转化

科研课题转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1 09:21:18

科研课题转化

科研课题转化篇(1)

近年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已被确立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本次调查中,企业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课题有88项,涉及企业73家。那么,这些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困境和期待?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七成

企业成果转化率较高,新产品转化数量最多

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成果转化率为67.4%,其中企业的转化率最高,达到72.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3个百分点(见图1)。

从科技成果的表达形式来看,新产品类的成果转化应用数量最多,为97个,占企业成果转化总数量的比重为31.6%,成果转化率达到81.5%,仍有上升的空间。转化应用数量最多的前五类成果形式分别为新产品、新工艺、计算机软件或系统、技术服务或评价、示范工程(见图2)。

以独立转化为主,多种转化方式并存

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已实现转化应用的课题中,仅采取“自行组织实施转化应用”的成果转化应用方式的课题所占比重高达87.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3个百分点,成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主要方式。

除自行组织实施转化外,企业还注重采取与他人合作、政府部门主导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应用。调查结果显示,在已实现转化应用的课题中,选择两种转化方式相结合的课题所占比重为40%。其中,同时选择自行组织实施转化和与他人合作共同实施转化应用的课题所占比重为61.5%;同时选择自行组织实施转化和政府主导实施转化应用的课题所占比重为30.8%,以上两类课题所占比重超九成。

绝大部分科技成果在京实现转化应用,同时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已实现转化应用的课题中,有93.8%的课题成果在北京本地实现了转化应用,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大批科技成果在京实现转化及产业化,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对北京以外地区的影响不断加大,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以上已在北京就地实现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有52.5%的成果还在外省市实现了转化应用,有6.6%的成果在境外实现了转化应用,在国内和国际上的辐射引领作用明显。

专利的市场导向意识较强,创造经济效益明显

在已申请专利的课题中,当问到申请专利最主要的三个动机时,所有课题均选择了“取得专有权,抢先占领市场”,同时,有52.9%的课题选择了“享受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排在第三位的是“构建专利池”,所占比重为35.3%(见图3)。

已授权专利成果实施转化后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项专利成果转化后为企业带来230万元的销售收入,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

七成以上的课题开展了后续研究,研究水平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72.7%的课题在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基础上开展了后续研究,对课题已有研究成果继续深入研究,课题研究的深入性较明显。后续研究课题170项,其中属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课题有135项,所占比重为79.4%。平均每项后续研究课题投入资金345.8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多124.1万元。

三大因素掣肘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制定多项政策措施引导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但科技成果转化中各种制约因素仍然存在。

成果转化阶段缺少资金投入

在未实施成果转化的课题中,20.3%的课题选择了“缺少资金”,排在第一位,表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匮乏问题较为突出。在发达国家,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三个阶段的资金投入比大约在1∶10∶100左右,后两个阶段投入资金更多,而北京市各类科技计划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科技成果的研发阶段,对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和转化阶段投入相对不足。同时,资金投入配置结构不合理,缺乏配套的科技金融服务,缺乏相应的机制来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从而不能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

缺少政府扶持,无法独立实施转化

此类问题在以“面向社会应用,解决社会公益发展等问题”为主要研究目标的课题中表现尤为突出,有35.7%的课题存在此类问题。此类课题多涉及关乎公共安全或公共性突发问题的民生领域,在成果实施转化过程中尤其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否则以企业一己之力,一般无法独立实施转化应用。

缺乏激励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机制

调查结果显示,有9.4%的课题未转化的原因选择了“缺乏激励成果转化应用的机制”。缺少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的奖励机制,将无法充分调动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仍需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环境。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期待

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具体转化过程受到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本次调查对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期待有了更深入了解,这也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了参考。

创新科技经费投入机制

充足的资金保障是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重要条件。要拓宽科技投入资金的来源渠道,进一步扩大风险投资、国外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创业投资等科技投入渠道,逐步完善政府拨款为引导,企业自筹、金融信贷、风险投资、民间资本等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的资金支持力度。

为成果转化营造好的外部环境

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对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强监管,并建立协调机制和反馈机制,有效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良好环境。通过设立成果转化奖、改革职称评审制度等措施激励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为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优势与企业的市场需求和信息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产业化的创新优势。另外要搭建科技信息共享交流平台,使供求双方能够及时、低成本地获得信息。

加大成果推介及政策宣传力度

科研课题转化篇(2)

关键词:科研成果;教学资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06-02

据统计,大学生毕业后,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并不能马上胜任自己的角色,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呢?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理论课程与社会上所需要的能力相脱节。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地加剧,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是目前各个高等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

一、高校教学现状

高校实施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即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在教师看来,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在有的高校看来,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来获取知识,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以讲授和学习为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演变成机械的和灌输的技能训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只在乎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点,而并不在乎学生是否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也不重视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现在一些高等院校,学生由内力促进在课堂上学习的人较少,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所以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由于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同时高校学风还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有些高校课堂教学中,只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其余同学只关注能否及格、能否拿到学分。课堂效果不好,除了学生的因素之外,授课教师也有一定的因素。目前有的任课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得到及时更新,课堂的内容比较陈旧,已经赶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也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不用说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很多年龄比较大的教师,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因此对教师来讲,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补充以及更新。可见,高等院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必须要搞好科学研究,并且把科学研究不断地转化为教学内容。

二、科研对教学的作用

科学研究和教学是高等院校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1]。教学工作是把已知的成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主要是把已有的知识讲解明了,让学生能够明白整个的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知识点,做到学有所用;科研则是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研究,重在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去分析以及如何去解决的思路和能力。

(一)科研成果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校本科教学中,基本每门课程都是按教材授课的,对于我们工科类的专业,每门课的内容都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如果用传统式的教学方法讲授,即“黑板式”式教学方法,学生学起来感觉会很抽象。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教师把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中去,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2]。

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介绍一些新知识和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或其他的科研成果作为参考资料留给学生课后阅读,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碰到问题时,如何去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科研成果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科学研究主要是重视思考或讨论,这些方法对于本科学生来说都是或缺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引入科研方法,会使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当然,教师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会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实际例子来证明相应的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一些课题研究。另外,在授课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学生的一些新奇的思想,这些可作为科学研究的素材。通过这样不断的积累和沉淀,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可以得到不断的提高[3]。

专业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以照本宣科,应该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而且应该把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通过一定的互动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应该多设计一些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这样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通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教师的科研成果,不断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并将科学研究的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把教师的科研项目转化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从而保证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授课内容,组织一些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加,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术讲座或者学术报告的形式,把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学科发展的动态介绍给学生,或把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科研活动或者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些直观的认识,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策略

科研成果要想转化为教学资源,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学校政策方面的,还有转化经费投入方面的,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才可以有效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一)提高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重视度

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教学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研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学服务,使教学内容更具合理性,课程体系更加现代化,改变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高校教师应该树立自己不断学习的观念,因为知识的更新换代是非常迅速的,教师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专业发展,更新专业知识,随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与国外高校或国内名校增加信息交流与合作,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高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把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爱好紧密联系起来[4]。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中去,充分利用自己或团队的科研成果,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机制

政策和运行机制可以保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有效进行。一般来说,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和任课的教学质量呈正相关。如果高校的教师不进行科学研究,就不利于高质量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竞争力。

为了保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可以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优评奖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高校中有很多教师比较重视科学研究,而关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则很少有教师愿意花时间去做。这是因为目前高校教师在晋升职称时,都以科研论文的数量和科研论文的质量为标准,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有资格参加职称评审,而与科研成果是否转化为教学资源关系不大。因此,高校教师就只关心自己发表了多少篇科研论文,参加了多少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写了多少本教材或专著,发明了几项专利。高校的这种晋职评价体系加深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距离。如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作为高校评定职称的一项指标,可以调动广大教师投入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中去的积极性,使高校教师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从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学校和社会应该尊重高校教师的自主知识产权,因为知识产权关系到产权拥有者现在和以后长期的经济利益。知识产权的明确,可以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让教师可以在经济上得到实惠。

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经济利益保障。科研成果如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会对学校和社会带来一定效益,因此,对于转化效果好的教师应该给予丰厚的回报。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榜样激励作用,促进其他的高校教师投入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中来。

(三)加大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资金投入

资金问题一直是影响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大难题,在转化过程中只有在经费上得到保障,才能更好地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为了保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应该划拨专款,加大财政扶持的力度。为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应该对硬件进行改善。如建设校园网、扩建实验室;订购科研书籍和教学参考资料,为教学实验和教学开发的教师改善办公条件,适当配备计算机和扫描仪,为转化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等院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培养出适合社会的创新性人才,就应该搞好科学研究,并把科学研究不断扩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综合性实验、转化为学术报告或讲座,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激励机制,从根源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参加到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研究中来,以形成“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孔淑贞.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

2015,(10).

[2]孙妍,赵海燕.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途径分

析[J].商业经济,2015,(1).

[3]李斐.协调高校教学与科研发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

量[J].高校教育管理,2015,(9).

科研课题转化篇(3)

一、宽进严出。确保质量

2009年实施重点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实行“低门槛、高质量、严验收、促转化”的原则。市局处室和各区县局申报的课题原则上由原申报单位承担,让全系统都积极参与重点课题研究,努力形成百花竞开的理论研究氛围。但在鉴定中严格把关,鉴定结果由原4级(通过、修改后通过、修改后重新申请鉴定、不予通过)改为3级(通过、修改后重新申请鉴定、不予通过)。对研究不深入,研究质量不高。不符合鉴定要求的研究课题将不予通过,对通过鉴定的重点课题,按照市局《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办法》,实施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二、指向明确,重视实证研究

进一步突出实证研究,努力使研究成果服务于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实际,实现课题研究工作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应用性,推动重点课题研究出成果,出精品,高质量,有深度。加大对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建立理论成果转化机制。在重点课题研究的层级上,市局处室承担的重点课题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关注的有关工商行政管理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区县局承担的重点课题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和基层工商改革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三、科学鉴定,实行淘汰制

鼓励各单位积极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工作,对自行申报的课题都纳入2009年的重点课题安排计划。在重点课题研究工作中引入“赛马”竞争机制,以质量为本,参考研究成果转化运用的实际,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建立使用较为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在次年的鉴定工作中,把通过鉴定的重点课题数量原则上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被鉴定小组鉴定为“通过”的重点课题,由市局全额拨付研究经费;鉴定为“修改后重新申请鉴定”的重点课题,由区县局自行解决研究经费,数额不得超过所承担的重点课题研究经费的三分之一,并且不纳入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范围,

四、运用是关键,突出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

对通过鉴定的重点课题要积极促进其推广和宣传,鼓励理论研究成果成为各级领导层决策参考的依据:鼓励优秀理论研究成果被市级以上主流媒体特别是核心刊物采用:鼓励理论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形成新政策、新举措。市局设立成果转化应用评审委员会。在次年底展开认定,按照《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办法》,对重点课题转化应用情况进行评价。认定委员会根据研究成果转化的程度,分别认定为一级转化、二级转化、三级转化和未获得认定。对审定通过的项目颁发《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证书》。对理论研究成果转化项目实施过程中被认定为有突出贡献的研究成果转化项目可适当增加转化工作经费。

科研课题转化篇(4)

新时期地方党校教学科研一体化,有利于发挥干部培训主渠道作用,发挥党委政府“思想库”作用和实现党校教育培训形式转变。科研工作一体化必须坚持党校姓“党”、“四个服务”和“质量第一”等原则,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研机制和加强交流合作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

党校;教学科研;一体化 ;重要性;原则;途径

所谓教学科研一体化,就是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两者良性互动、共同提高。新时期地方党校发展必须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精神,着眼于“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建设实际,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一、新时期党校工作需要教学科研一体化

1、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发挥干部培训主渠道作用的客观需要

党校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是发挥干部培训主渠道作用的客观需要。首先,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离不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没有科研的教学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通过强化党校科研“四项服务”(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功能,使地方经济社会难点、热点问题的科研成果进课堂,以利于成果的推广和干部知识增加、能力提升。其次,干部教育培训的关键是启发学员带着问题学,在解决问题中推进工作。在培训内容上,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能促进学员对地方实情的调研分析;围绕基层现实问题和干部实际来设置培训专题,让学员带着课题参训,可以更好地在培训中探寻运用新理论、新知识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最后,干部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让学员更好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比起孤立的教学科研工作能更好地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强化师生互动、考察取经等环节,有利于提升学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实现党校教育培训形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党校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是实现党校教育培训形式转变的客观需要。首先,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有利于单一课堂授课向“流动课堂”的转变。流动课堂,即把党校培训课堂搬到基层,把大规模培训干部与解决基层实际难题相结合,是深受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欢迎的有效培训形式。党校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可以让学员走出书斋,走向基层,更加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实际,并在教学活动中交流科研成果。其次,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有利于轮训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实现一般性轮训为主转向专题培训为主,有利于实现组织调训转向自主选学为主。最后,党校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有利于课堂教学方式转变,能促进讲授式教学为主向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为主的转变,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培训实效。

3、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发挥党委政府“思想库”作用必然选择

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是发挥党委政府“思想库”作用必然选择。“思想库”也称“智库”(thing tank),是指为决策者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1]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地方党校就是地方党委的“思想库”,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这一功能。首先,地方党校的教研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地方党校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能促进地方党校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地方党校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咨政领域研究问题的视角、深度和广度,以及提出的对策建议,比起部门决策,更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其次,能强化地方党校的地位。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通过课堂推广科研成果,促进科研成果进入领导视野,能增加党校在部门工作中的份量,扩大地方党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后,体现了围绕地方党委开展工作的理论自信。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表征了地方党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勇气和决心,能促进党校更好地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党校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二、新时期地方党校教学科研一体化应当坚持的原则

1、党校姓“党”原则

党校,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教育的学校,必须坚持党校姓“党”原则。邓小平同志讲过,“办好党校,培养干部,才是最基本的建设”。同志在1994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我们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战略全局,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看待干部的教育工作,看待党校的地位和作用”。同志在2008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校是党直接兴办的学校,必须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同志2009年在与中央党校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党校姓党原则和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的要求贯彻到党校全部工作中、落实到具体制度上。”总之,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必须坚持党校姓“党”原则。党校工作只有紧紧围绕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全局,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实际以及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来进行,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获得发展。

2、“四个服务”原则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党校科研工作,要“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因此,新时期地方党校必须认真贯彻《条例》精神,坚持把“四个服务”作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研究机构、思想库作用。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更好地实现“四个服务”。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以“四个服务”为导向,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为学员、教师、部门领导以及专家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

3、“质量第一”原则

党校教学是基础,科研是生命。地方党校必须树立“质量第一”原则,并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主动地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迫切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同时,围绕地方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经济、公共管理、法制等战略问题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以质量立校是党校姓党原则的实现形式和外在表现,更是党校姓党原则的核心要求。通过以质量立校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实现从严治校、人才强校的效果,有效拓展党校的社会影响,体现党校在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库作用。

三、促进地方党校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路径

1、创新教学模式

促进地方党校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必须创新教学模式。首先,实施研究型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实现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必须让学员带着问题进课堂,有备而学。在主体班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员关注的重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并列入每年的党校系统课题指南,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专题研究。鼓励学员结合地方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撰写调研论文,带着成果结学业,以调动学员学习调研的主动性。其次,实施开放式教学。通过举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论坛、名师讲坛、学员论坛、调研课题成果答辩会、学员辩论赛和深入开展研究式、案例式、现场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在教学中渗透科研,在开展科研中融入教学,促进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不断提升基层实践的理论层次,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最后,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通过在基层和企业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为教学科研一体化提供载体,可以优化和促进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战略的总体调研和论证,同时在工业、农业、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上提供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帮助地方党委政府更科学地决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2、完善教研机制

促进地方党校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必须完善教研机制。首先,完善激励机制。教学科研一体化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组织,强化科研信息服务,规范课题申报流程,设立科研专项基金,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起科研长效激励机制。其次,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地方党校应将课题研究成果及时与学员沟通反馈,展示教师的科研成果,提升教师的社会价值。应设法将成果转化为教学专题,探索科研成果、实践经验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双进入”路径。可以将已结项验收通过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专题题目,也可以将符合条件的地方经验、部门经验转化为教学专题课部分内容或成为专题论点。最后,打造教研载体。充分运用党校内刊加快成果转化,定期将调研报告等整理汇编出版,集中展现科研成果,增强教研成果影响力。

3、加强交流合作

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运作,涉及党校干部培训、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党校科研工作等多方面内容,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集思广益。一是加强与外界教研内容的合作,特别是与政策研究部门密切联系与合作。《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科学研究是党校教育的基础。党校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在客观上需要加强与实际工作部门和政策研究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国(境)外学术界的合作和交流,强化科研导学、科研咨政导向。二是加强与基层党校之间教学科研管理理念的交流。基层党校虽处地理位置不同,但其教学科研工作仍有很多共性,必须加强党校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推动党校教学科研工作。三是加强人力资源交流合作。实施 “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一方面聘请领导干部、知名学者、社会成功人士等来党校讲学,提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教学科研一体化要求党校教员通过外出讲课、培训师资、考察访问、学术研讨、挂职等形式开拓眼界,提升能力。

四、结语

当前,在干部教育培训日益多元化、市场化的形势下,干部培训教育如何实现从素质培训向素质和能力相结合转变,对地方党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实施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形成具有党校特色的干部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通过教学科研一体化,可以更好地推进教学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教育的科研含量,把新时期地方党校工作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黄雄彪. 资政视阈中的党校思想库建设[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05).

科研课题转化篇(5)

[关键词]转化医学 内科实践教学 新模式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研究也不断深入,医学领域日益呈现对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目前医学人才的培养出现临床与基础医学严重脱节的问题,屏障日益增大,有学者称之为“死亡之谷”[1]。因此,重视教学改革,促进临床应用和基础医学的相互转化,根据医学研究与教学的发展方向,才能使临床诊疗效果受益于其机制研究。要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就必须引入新的临床医学教育理念。

一、前言

(一)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1992年美国《科学》杂志,也叫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它是近几年国际医学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概念[2]。1996年,在《柳叶刀》杂志上,第一次出现了“转化医学”这个名词[3]。转化医学是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的连续过程,简称为“B-to-B或B2B”。转化医学最初的目的是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实现从临床实践中寻找课题,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治疗应用的快速转换,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快速为临床医学服务,为疾病防治和完善政府公共卫生政策服务。它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该概念现在已发展为在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工作者中互通有无的一门学科。转化医学这门大综合学科的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它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通过转化医学这门学科,最终促进整个医学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从广义上来说,它不仅涉及到基础和临床各个专一学科科研与学科发展的改革,更有助于现在和未来的医学人才的培养。随着转化医学概念的出现,整个医学在教育,科研模式及人才培养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如何在这个新的医学理念指导下,对内科实践教学进行探索,为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途径,是当代内科实践教学所需探讨的一个新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转化医学发展引发全球关注:欧盟每年用于健康领域转化性研究的资助达60亿欧元;英国近5年投资了4.5亿英镑用于转化研究中心建设;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2003年提出,到2012年建成60个转化中心,为此每年投5亿美元。在此期间,中国的转化医学进程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全国一些院校和科研单位都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为我国转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转化医学的出现是多学科、多层次的交叉融合,增进了学生对不同学科领域的了解,弥补了基础与临床研究的隔阂。把转化理念贯穿于整个医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具有较高转化能力与素质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改革课题,具有长远重大的意义.

二、转化医学在内科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1999 年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了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5,6]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能够从事医学工作的医疗工作者,医学教育作为一个为医学生打下知识基础,树立基本理念的阶段,在理论及实践教学方面更应该深刻理解,贯穿执行转化医学这个理念。

(一)转化医学在内科实践教学内容中的运用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阶段, 作为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必不可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而且在灌输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4]。传统医学教学一般把实践教学分成两部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关类实践教学。基础医学的实践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系列试验台边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实验方法,并且巩固相关理论课知识。临床实践教学则通过病床见习相关患者相关的教学,巩固临床专业知识,传授职业道德,学习成为一名医师。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基础与临床实践教学中存在着顽固的壁垒,具体表现为基础医学的实践教学仅以医学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中心,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根本就接触不到与临床相关的各项内容;而临床见习教学主要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主,而对于研究疾病的相关发病机制的实践内容花费较少的时间或基本予以忽略。针对实践教学中这种试验台与病床分割的教学状态,在基础与临床两方面实践教学都必须予以改革,通过加大双方实践内容的转化力度,不仅能够提高医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而且对于学生深刻了解转化医学的概念,并将其运用于整个职业生涯都有较大的作用。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转化力度,在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中可掺入部分基础医学的内容,比如在内科实践教学中融入基础医学知识,如学习呼吸衰竭时应加上酸碱平衡紊乱的计算,血气的分析,以便于掌握疾病的治疗方案;学习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中加入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之间的反馈调节以加深对甲亢病因的理解。依据内科实践教学实际情况,添加部分实验台相关的内容,学生既温习了与疾病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在整体思维上得到了完整的训练,在学习过程还将转化理念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加大课程综合化设置的力度,如以内分泌系统或某一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为中心,横向结合相关的学科领域如相关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等,纵向贯通不同基础医学与临床知识,为进行转化医学的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另外,还可以讲授一些转化医学研究手段及方法,以培养转化医学理念。鉴于转化医学的创新性特点,应鼓励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改变陈旧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查阅文献、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将临床与病理、生理、生化等基础知识进行结合,综合分析,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完成这一过程必然会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丰富其临床经验,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体会到临床实习的真实意义,从中明白基础联系临床实际的重要性。总之,包含转化医学理念的内科实践教学应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教育平台为基础,综合融合基础与临床的多个学科内容。

(二)转化医学在学生课外科研课题上的运用

课外科研训练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延续,进行一系列科研训练是培养高素质临床医生的一个必经途径,进入内科实习阶段的医学生对于整个医学的大部分知识都有了较完整的认识,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向学生灌输一定的临床科研方法和科研意识。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师生科研选题多从学科、个人兴趣或学业要求出发,对病症实际发展需要的开发则较少考虑。高校科研大多满足于实验、论文、专着,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医学院校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促进医学科研成果迅速转化的重任,同时,转化医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及创新性,要求医学院校师生从论文选题、科研立题时,就应有实际应用与产业化的概念,科研成果完成后就应该考虑其向临床应用方向发展的趋势。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学生独立实行资料查阅、完成读书报告、制定科研计划、实施实验操作、撰写科研论文等。对于基础研究能力的训练,应提供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实践的机会,这是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此阶段进行课外科研时,除了了解常用的经典实验技术手段,此外,还应注重了解基础研究的思维方式,熟悉基础研究课题从申报、立项到实施、结题的全过程。通过基础研究能力的训练,应使八年制学生对于整个医学研究有一全面清晰的认识,具备科研思维,从而提高其在未来转化医学研究中,所提临床问题的研究可行性。目前的医学教学模式主要以独立的分科式教学为主,强调学生在某一专科、某一领域的深度钻研。而在转化医学的理念下,应重视各学科的整合,包括临床与基础研究等,应搭建新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教育平台。医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将其按前后期断然分开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实际体验,从而难以形成融会贯通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一步学习科研的思维、方法、基本技能,培养科研道德和素质。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第二课堂,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通过这类课外科研的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严谨的科研思维,而且对于培养新一代的具有高度转化能力的医生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医学教育改革任重道远,转化医学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我们实施医学教改革的平台和途径。相信今后转化医学一定会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和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中添加转化的理念,可以提高内科实践教学的力度,但对于如何协调临床能力训练及基础研究能力训练的顺序及时间等细节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ButlerD.Translational reseearch:crossing the valley of death[J].Nature,2008,453(7197):840-842.

[2]Choi DW. Bench to bedside: the glutamate connection. Science. 1992; 258(5080):241-243.

[3]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Lancet. 1996; 348(9025):422.

[4]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 2:1.

[5]张晓兰,李晓松,万学红,等.医学毕业生对“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相关教学内容的意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7(1):5-8.

科研课题转化篇(6)

兼任吉林省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本刊学术总监。

长春市十佳优秀青年教师,享受政府津贴;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荣获者。

校本科研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最为基本、最切实际、最具实效的研究方式,是中小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教育实践而言,校本科研的作用一是引领,二是促进,三是提升。从发展的意义上讲,校本科研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努力提高校本科研质量。通过校本科研的技术转型,改变教育者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实现教育能量的优化转换和充分释放,是中小学校本科研和学校教育质量同步提升的关键所在。

科研课题转化篇(7)

关键词:翻转课堂 词频分析 研究热点 发展趋势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于2012年第3期策划专题,由重庆聚奎中学教师和台湾邹景平教授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介绍了“翻转课堂”相关理论和学校实施“翻转课堂”的经验和做法,至今在国内已有三年的发展历程。三年来,“翻转课堂”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成已为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各级各类教师关注的热点。2014年8月由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汪琼教授主讲的《翻转课堂教学法》MOOC课程在网易公开课上线,更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了“翻转课堂”在国内迅速发展。翻转课堂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课堂教学改革的象征性符号,及时地把握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对翻转课堂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目前国内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库――中国知网(CNKI)为主要数据来源,以篇名=“翻转课堂”OR篇名=“反转课堂”OR篇名=“颠倒课堂”为检索式,统计年限不设限制,截止日期为2015年2月1日,共检索出989篇相关文献,通过人工方法对数据进行过滤会议通知、征稿简则、重复发表的文章等处理,共得到有效文献973篇,中国学术期刊库918篇,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5篇,报纸23篇,会议论文7篇,抽取关键词、作者、作者单位、发文期刊等字段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方法

对学科领域的研究总结有多种途径,如根据论文综述、专家访谈、调查问卷、课题立项等。其中通过学术期刊专业论文统计分析是一个最常用的可靠途径。因为学术期刊有科学研究成果公布、传播、积累、评价和学术导向等功能[1]。文章主要采用词频分析法,词频分析法是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方法[2]。

二、统计与分析

1.时间分布

某领域文献数量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2012-2014年间国内共发表文献973篇,如图1所示,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近三年呈直线上升趋势,文章数量由2012年的16篇,上升到2014年的822篇,翻转课堂研究受到国内教育界高度关注,为了反映教育界对翻转课堂的重视程度,研究计算了三年来的论文增长率,如表2所示。翻转课堂研究领域文献的增长率远远高于CNKI全部文献的增长率,分别高出729个百分点和520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教育界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关注在这段时间内迅速膨胀,多年来国内尝试了各种教学改革,但任何一场教学改革的力度和规模,都没有当前翻转课堂研究力度和规模强大。表2中,翻转课堂文献增长率=当年翻转课堂文献数/去年翻转课堂文献数*100%,CNKI文献增长率=当年CNKI文献总数/去年CNKI文献总数*100%[3]。

文献计量学的奠基人之一普赖斯(D.S.Price)提出科技文献增长四个阶段的理论。第一阶段:学科刚刚诞生,绝对论文数量少,增长不稳定,很难通过统计的方法求得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第二阶段:学科进入大发展时期,专业理论迅速发展,论文数量急剧增加,较严格地服从指数增长;第三阶段:学科理论日趋成熟,论文数量增长减缓,演变为线性增长,仅维持固定的文献增长量;第四阶段:随着理论的完备,学科文献日趋减少,曲线逐渐平行于横坐标,或出现不规则各类振荡[4]。结合图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翻转课堂研究似乎已经处于第二阶段,进入领域的快速发展期。

2.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

高频关键词可以很好地反映某一领域的关注热点,特定研究领域一段时间里面大量研究成果的关键词集合,有助于确定该领域的发展脉络、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等[5]。高频词选择的标准一般为截取的高频词累计频次达到总频次的40%左右[6]。研究通过BICOMB书目分析软件统计提取文章的关键词,其中关键词总量是2091个,在统计过程中,合并了意义相同的关键词,如“微课”、“微课程”、合并为“微课”。选择词频大于等于10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占总关键词频次的37.41%,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除去“翻转课堂”主题检索词外,排在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分别是教学模式(170次)、自主学习(102)次、课堂教学(92)次、微课(69)次、学习过程(64次)、教学视频(61次)、教学设计(54次)、信息技术(54次)、知识内化(44次)、课堂模式(38次),排在前十位的高频关键词反映了翻转课堂的基本概念、本质、关键要素、支撑环境等。

“教学模式”国内翻转课堂研究最关注的热点,其词频最高,达到170次,由此可见国内研究者比较认同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的说法;其次是“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分别是102和92次,课前“自主学习”和课中的“课堂教学”是翻转课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课前通过“自主学习”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传递部分,课中教师通过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来辅助学生的知识内化。第三是“微课”、“教学视频”也是翻转课堂的研究热点,二者作为翻转课堂实施的重要载体成为研究热点并不意外,研究重点关注“微课”、“教学视频”在翻转课堂中的作用地位、设计与开发等。第四是“教学设计”,词频为54,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区别其他学科的核心课程,是一切教学和教学资源设计的理论基础,科学严谨的教学设计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基本保障。“知识内化”、“教学效果”分别表现出研究者对翻转课堂的本质及其科学性、教学应用效果的关注。

3.各年度高频关键词分析

对所要进行研究的文献按照年度分类统计分析,用同样的方法,使用BICOMB2.0提取当年发表文献的关键词,并进行高频词词频统计,分别提取2012年大于等于2的高频关键词,2013年大于等于4的高频关键词,2014年大于等于13的高频关键词。表4展示了近三年翻转课堂领域研究高频词的变化,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研究热点变化,从而把握未来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4.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热点分析和趋势预测

根据郑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周爱民先生的研究,他将2006年知识管理领域的热点关键词分为4种类型,并对其变化作出了分析[7]。参考以上研究思路,在这里我们将国内近三年翻转课堂的研究热点分为以下3种类型:恒星关键词,有些关键词在近三年的翻转课堂研究领域一直处于热点状态,出现在文献中的相对频率比较高和稳定,这类关键词称之为恒星关键词;流星关键词,有些关键词在近三年的翻转课堂研究领域,一开始处于研究热点,后期对其的研究下降或者停滞不前,出现在文献中的频率呈递减趋势或者停止状态,这类关键词称之为流星关键词;新星关键词,有些关键词在近三年的翻转课堂研究领域,前期出现在文献中的频率较低,甚至比较冷僻,而越往后对其研究越深入,其出现在文献中的次数和频率激增,这类关键词称之为新星关键词。

(1)恒星关键词

如表4所示,三年来在高频词汇表中都有出现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教学视频、学习过程、课堂模式、信息技术。文章将以上关键词称之为恒星关键词,此类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且每年呈递增状态,如图2所示。从翻转课堂的起源、内涵、特征等方面分析可知,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关键要素之一,甚至可以说,没有教学视频就没有翻转课堂,因此教学视频作为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恒星关键词是研究的必然。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翻转课堂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对翻转课堂概念的界定更多的是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和学习本质过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的[8],即学习过程通常包括两个阶段――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翻转课堂是由信息技术触发而且靠信息技术支撑的新的教学模式[9],在其研究初期,课堂模式和信息技术成为恒星关键词也毋庸置疑。教学视频、学习过程、课堂模式、信息技术作为翻转课堂研究恒星关键词,即反映了翻转课堂研究的内涵特征,发展所处的阶段,同时表现出翻转课堂产生背景和技术条件。

(2)流星关键词

化学课、在线课程、教学流程、化学教师、科罗拉多州等五个关键词,其中化学课、在线课程、教学流程3个关键词是2012年的高频关键词,其中化学课和在线课程没有出现在2013和2014年的高频关键词中,而教学流程在2013年词频有所上升之后,同样没有出现在2014年的高频关键词中,因此我们可以将以上五个高频关键词称之为翻转课堂研究领域的“流星关键词”。通过文献分析可知,化学课、化学教师、科罗拉多州是在翻转课堂研究早期出现在对翻转课堂起源研究的文献中,在线课程和教学流程体现了国内研究者在翻转课堂早期对其概念和模式的理解上。

(3)新星关键词

翻转课堂从引介到发展,在国内需要经历引介、消化、吸收、创新等发展阶段。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知识内化、微课程、学习活动等六个高频关键词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上述六个关键词没有出现在2012年的高频关键词中,而到了2013年,它们都变成翻转课堂研究领域的关键词,从频次上来看,课堂教学频次(16次)最高,其次是自主学习(10次)排在第二,依次是教学设计(9次),知识内化(7次),微课程和学习活动各(5次)。而到了2014年,各关键词频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主学习(91次)、课堂教学(75次)、微课程(60次)成为2014年翻转课堂研究的热点,教学设计(45次)、知识内化(37次)、学习活动(16次)较2013年频次有较大提升。

2014年新增的三个高频关键词是教学效果、MOOC、应用,如图5所示。随着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应用和教学效果成为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这样一个变化既反映了我国翻转课堂研究从起源、概念、特征等基本理论的研究转向教学应用和教学效果的探讨上,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翻转课堂研究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阶段,从关注是什么的引介阶段,进入为什么、怎么做以及效果怎样的消化和吸收阶段。关注应用和应用效果是研究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翻转课堂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标志性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具有高效课堂的特征,推动各级各类教学领域的应用和教学效果的实证性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也是发展趋势。

MOOC也成为2014年度翻转课堂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尽管MOOC和翻转课堂在起源上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却是相通的,它们都满足了网络时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MOOC支持网络环境下的在线学习,翻转课堂是在线和面对面相结合的混合学习,因此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以华东师范大学MOOC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团队积极探索“MOOC+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0],并在基础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MOOC+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是未来教育领域的一种重要教学形态,也是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

三、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趋势预测

文章通过恒星关键词、流行关键词、新星关键词等三个维度的分析,可以较清晰地反映出我国翻转课堂研究近三年的发展演变,并可以对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趋势做出以下预测。

1.从流星关键词分析来看,翻转课堂起源、概念、基本特征等主题的研究会逐渐减少或者消失

翻转课堂是一种来源于美国的教学模式,在国内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引介、吸收、消化、创新的过程,翻转课堂在国内发展速度之迅速,是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教学思想都无法匹敌的,短短三年时间,国内的研究快速经历了引介、吸收、消化、创新的所有阶段,尽管吸收、消化、创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疑惑,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几个阶段在国内发展过程中确实是交叉进行的,从流星关键词的分析来看,国内翻转课堂研究已经顺利完成了引介阶段的任务,未来研究中,翻转课堂起源、概念、基本特征等主题的研究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翻转课堂是什么、从哪里来的问题已经解决,接下来的研究重点是为什么、怎么做、做的效果等更深层次问题。

2.从恒星关键词分析来看,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国内翻转课堂未来研究重点内容

尽管翻转课堂研究规模越来越大,文章数量激增,但是翻转课堂毕竟起源于美国,它是为了满足美国教学实践的需要,有适合它生长的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尽管从理论上讲翻转课堂有它的教育科学性,但是我们也不能无视以上因素的巨大影响,直接照搬,机械模仿。因此,我们要想科学有效地使翻转课堂本土化,必须全面深刻地研究它的建构之“本”,发展之“脉”、成功之“道”,而不能肤浅地只在物质化层面搞形式主义的模仿[11]。从恒星关键词分析来看,从教育学、学习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设计和研究教学视频、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支持的有效性等基本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依然会扮演着重要角色。

3.从新星关键词分析来看,各层次教育领域的应用及教学效果研究是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翻转课堂和MOOC、微课的融合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从新星关键词分析来看,应用和教学效果是2014年新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这表明教学应用和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国内翻转课堂关注的新热点。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直接指向教学应用,从文献分析来看,高校和中小学是翻转课堂应用的重要领域,其次是高职院校,但现有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探讨、教学案例、可行性分析”等浅层次的应用研究中,而具体教学情境中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通过实证研究可以较客观地检验教学效果,进而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做出客观的检验和评价。而MOOC和微课也成为2014年的高频词,从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翻转课堂、MOOC、微课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三者都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重要途径和表征,因此翻转课堂和MOOC、微课的融合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随着翻转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转课堂起源、概念、基本特征等主题的研究会逐渐减少或者消失;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是未来研究重点内容;各层次教育领域的应用及教学效果研究是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翻转课堂和MOOC、微课的融合研究也是未来研究关注的重点。由于翻转课堂研究时间短以及文献数量的局限性,使文章分析还存在一些不足,随着翻转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会在日后研究中持续关注并深入挖掘加以补充。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刘思洛,刘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J].图书情报研究,2009(1).

[2] 储节旺,王龙.近10年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热点)[J].情报科学,2013(9).

[3] 邱均平,苏金燕.我国竞争情报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08(12).

[4] 邱均平,刘思洛,刘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二)[J].图书情报研究,2009(2).

[5] 侯海燕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J].科学管理,2009.

[6] 陈瑜林.我国教育技术主要研究领域的历史演进――基于CNKI“两刊”关键词、主题词的类团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8).

[7] 周爱民.从2006年中文文献关键词看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热点的变迁[J].现代情报,2007(10).

[8] 宁本涛.“翻转课堂”的基本途径与问题审视[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9] 李允.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