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研可行性分析

科研可行性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7 15:55:17

科研可行性分析

科研可行性分析篇(1)

>> 我国发行地方债券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问题对策 我国地方债券发行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问题对策 我国发行通胀指数化债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置业顾问培训的必要性及方案研究 发行生态的迫切性与可行性分析 对监狱产品实行政府采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创建农民电子档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高校进行散打教学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研究 我国建立教育银行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失业保险促创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浅析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申办应用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必要性及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 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高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 高中体育选项课实施的必要性及实施管理方案研究 世界发行史分析及对我国发行的启示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由于截距项系数不显著,在函数式里省略了截距项。

参考文献:

[1]樊丽明,石绍宾.中国公共品自愿供给实证分析—— 以中国福利筹资为例[J].当代财经,2003(10):26-28.

[2]张亚维.行为—— 一个理论框架及中国实证分析[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仲玲.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D].吉林大学,2006.

[4]张晓红.我国公益金管理的财政视角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7(10): 47-48.

[5]王薛红.业发展与中国政府政策选择[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6]汤继强.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基于政府的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2008.

[7]范琦.中国福利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体系的影响[J] .经济体制改革,2008(04):124.

[8]范琦.福利收入的经济分析:财政学视角[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9]鲍学全. 福利发行与管理[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0]王五一. 经济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1]赵亚娅,冷牧.论发行教育的可行性及其对策建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6):78-79.

[12]Donald. Charitable Lottery Structure and Fund Raising: Theory and Evidence[J].Experimental Economics, 2004(7):217-234.

科研可行性分析篇(2)

[关键词]文本挖掘 信息分析 内容分析

[分类号]G350

1、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信息分析

信息分析的基本目标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公开信息源中发现有意义的信息。在科技情报时代,这种研究更多地应用于科学技术领域,如通过文献分析了解技术前沿水平,通过专家调查预测学科趋势。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信息分析方法也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应用是现代社会科学的产物。传统社会科学因远离社会应用,其研究方法要么是书斋中思辨,要么是经验的描述。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质疑过这种社会科学:“企业、工业组织、行政管理、法律和政治都是实际的社会活动,但是这些社会活动远远不是应用社会科学。事实上,许多社会科学不过是把各行各业通行的实际办法,用学术文字写下来罢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传统社会科学价值取向的问题,但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缺陷,往往使得社会科学家即使从事了应用研究,也很难有效地支持社会决策活动。一般认为,1945年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这段时间,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变革的年代。丹尼尔·贝尔认为,“人们有理由把1945年到1970年当作一个单一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在学科、方法论和技术方面,以及在各种社会规划方面,展现了一系列新的希望,标志着社会科学时代已经到来”。“随着尖端新技术的急剧进展,特别是在引进计算机以后,理论不再仅仅是一些观念或辞藻,而是一些可以用经验和可检验形式加以阐述的命题。再用专门的术语来说,社会科学正在变成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硬’科学”。

现代社会科学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在面向应用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信息分析方法的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使其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空间。有了这些特征,信息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表现出无可替代的特定的优势。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信息分析方法属于一种具有客观、系统和定量特征的研究方法:①客观性。客观性是信息分析方法区别于其他主要依靠思辨方式进行的社会科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分析方法以一整套可操作的研究步骤规范了研究者的行为,使其尽可能做到客观地表现文献中有意义的信息。②系统性。系统性是指在研究的各个阶段必须遵循共同的准则,避免信息分析出现因人因时而异的情形。信息分析通过研究的效度与信度指标实现研究的系统性。③定量性。信息分析研究总是尽可能地对研究对象或分析单元进行计量,然后用数学方法或数学模型对量化数据进行描述或分析。具备了客观、系统、定量特征的社会科学研究,能够摆脱传统社会科学的思辨性特征,在面向决策支持或社会应用的研究中具有更强的理论指导能力。

信息分析方法追求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方法论特征,目的是发现信息源中有意义的信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两种场合需要采用信息分析方法发现信息源中有意义的信息:①信息生产者在公开信息产品中刻意隐藏了某些有意义的信息。在竞争性领域,如国际政治、商务、金融等领域、信息拥有者们受制于法律或舆论压力,需要公开某些信息。但他们出于各种目的,不愿意将全部信息示人,于是以各种手法在公开信息中刻意隐瞒某些关键信息。信息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情报人员辨别真伪,或发现真相。这类分析方法包括知识发现的过程,是信息分析方法的最高境界。②文献量过大,超出文献利用者解读文献内容的能力。由于当今社会信息生产量越来越大,某些研究信息虽然存在于公开信息源中,但超出了研究者在特定时机解读并用于研究需要的能力。这时信息分析方法可以将大量公开信息浓缩或可视化,表述为有意义的信息。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并且没有知识发现过程,但同样是达到了在公开信息源中发现有意义的信息的目的。

情报学领域考察信息分析方法的优劣,不是看它模型是否复杂,结论是否花哨,而是看它是否能有效实现信息发现。或者说,只有能够从原始信息源中有效发现新信息或新知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信息分析方法。

2、内容分析的优势与局限

以往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信息分析诸方法中,内容分析是非常典型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于内容分析的剖析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信息分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内容分析从公开媒体中获取有意义的信息,或获取常规阅读难于获得的信息。内容分析产生于20世纪初,早年用于学术研究。人们对于公开文献的词或句子进行量化处理,通过对量化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寻找文献中人们常规阅读难于发现的隐含意义。二战期间,由于战时情报工作的需要,内容分析方法受到管理层重视,传播学家H.拉斯韦尔等人通过轴心国公开媒体定量研究轴心国情报,实现了内容分析方法的大规模应用,借此契机,拉斯韦尔于1938~1950年间将内容分析发展为一个完整的领域和一种独具风格的定量研究方法。此后,P.斯通于1961~1968年间将其改善,使内容分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受到社会科学界的广泛重视。1971年,哈佛大学多伊奇等人在著名的《科学》上杂志,列举1900~1965年世界社会科学的62项重大进展,拉斯韦尔等人1938~1950年间发明的内容分析名列其中。

内容分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工作流程为(假定分析对象为媒体文章对某些主题的态度,如果分析单元为句子、段落或文章,流程大同小异):确定分析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源,如几种报纸;抽样确定信息源样本,如周末版,或国际版;确定编码标引语词体系,编制编码表,即将需要从公开媒体中提取的主题组织成为类似问卷调查表的表格;预编码,测评信度、修订编码表;对样本编码标引,即判断样本文献对于编码表主题的相似度并进行记录;统计分析,将编码表数据录入计算机,按事先确定的权重体系进行统计,按某种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处理,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得出结论。这一研究过程可以将研究人员常规阅读无法提取的信息客观地提取出来,表述为简洁的量化方式。客观、系统和量化正是内容分析的特点。

尽管内容分析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在实际应刚中,以下局限却很难避免。这些弱点也是很多手工操作或半手工操作的信息分析方法所共同具备的,包括:

科研可行性分析篇(3)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体系构建 逻辑分析 逻辑建构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知识的分析往往涉及知识的基本原理及知识的发展与应用,而在实际分析过程中,更多学者愿意从思政教育知识应用方向进行探究,然而实际逻辑分析或者对知识体系本身构建的逻辑思考却相对缺乏,这种情况下,整个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无法得到明确,或者说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结构的把握无法以合理逻辑进行梳理。因此无论从知识体系内容本身,还是从知识理论基础拓展方面讲,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进行逻辑建构性分析有显著的必要性。

1.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

文章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进行探究,从不同方面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分析探究的基本组成进行介绍,进而为文章整体分析提供相关切入点,保障文章分析的有效性。

1.1思政教师与思政研究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

根据基本定义,主体指有目的地从事实际认识活动或者实践活动的人,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一线思政教师及研究人员往往是整个教育体系实践的基本主体。其中研究人员主要从学科发展、知识脉络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不断验证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及实用性,进而不断促进学科有效发展。对于思政教师来说,一方面主要是从事思政教学工作的人,主要工作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善整个教学工作,进而传授学生间接经验,指导学生在高校的正常生活及正确价值观的构建。另一方面则是高校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等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人员,通过自身对思政理念的有效把握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教育过程中,进而通过理论不断指导实践,并通过实际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构建。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及思政辅导员构成了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其从知识理论的研究、间接知识的传授、理论实践等方面不断对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与验证产生影响。

1.2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客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研究不仅在于学科体系的有效发展,更在于对学生的正确教育与有效指导。高等教育环境下,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观念,而其主体意识或者对外界认可的渴望程度愈发强烈,如果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做出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则学生的行为很容易发生偏差,进而其个人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因此高等教育环境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显著的必要性。而由于研究与实践的客体不同,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的过程中,实际侧重点及研究主要方向需要适度改变,现阶段大量对课程知识的研究局限于整个思政教育的本身,其与高校实际联系的内容显得相对缺乏,因此从这一方面讲,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对研究客体给予高度重视,明确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保障高校思政理论逻辑分析的特点与有效性。

1.3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重点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内容非常繁多,其中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价值观、认识观教育为主要内容,而从实际学生教育方面讲,个体的思想教育、人格与道德观念的构建是整个教育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体系方面讲,在高校从事思想教育理论逻辑分析工作时,相关研究人员要充分结合高校教育实际目标,从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等方面进行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而在后期,思想教育内容可以从社会层面进行职业观等方面知识内容的补充。从实际思政教育工作讲,一线教师要从学生实际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入学时的情况对学生开展基本道德观、学习观等教育,而在学生成长发展阶段,教师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个人品格、社会实践认知方面教育,最后在学生进入社会前期,教师还可以根据思政教育中的职业观指导理念,对学生融入社会进行指导。这两方面内容从不同层次构成了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其与思政研究的主体及客体共同构成了整个教育知识体系,为整个学科的逻辑构建提供了基础。

2.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析逻辑的简单评价

为了更好地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的逻辑建构性,文章在本节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析逻辑进行简单评价,根据体系发展现状找寻更多参考,保障文章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建构性分析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2.1高校思想教育分析逻辑的基本原理构建不足,体系分析缺乏基础。

基本原理构建是整个学科分析严谨性、严密性的基础,如果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则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及逻辑分析基础将会失去必要的科学性。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虽然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支持,但是在学科研究方面,各个学者对于理论的解读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同时对于理论知识与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的结合方面,整个知识体系构建出现了非常多的不同点。进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逻辑分析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即在基本原理无法完整构建的基础上,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逻辑思考进程受到限制。在微观应用方面,高校思想教育知识的逻辑分析缺乏合理支持,很多时候,所谓的理论体系依据知识在原有相关理论基础上找寻了一个研究或者应用方向,而后形成的对于体系的构建、应用等方面还是缺乏共同认可的参考。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逻辑的基本原理构建就显得非常不足,体系构建的认可程度不高,实际教育效果无法凸显出来。

2.2逻辑分析的统一指标缺乏,实证分析难以开展,规范分析缺乏必要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分析工作长期缺乏统一指标,即使在现阶段大量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整个理论体系仍然没有形成共同认可的判定因素。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的逻辑分析工作时,实证分析内容难以形成,数据的搜集、对现状的挖掘工作非常困难,即使对某一方面的具体分析工作,在现有数据下,大量学者也只能从应用层次对相关现象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分析,本质问题的深层次解读工作难以展开。而对于规范分析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整个思想政治分析工作缺乏必要的现实依据,对现状判定的困难,对相关趋势的简化分析,对本质内容的浅显探讨都不能为实际思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参考,进而整个规范分析工作也不能有效进行,很多时候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分析只能依附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进行一定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课程逻辑体系要想实现科学化非常困难,学科内逻辑分析的结论差异化显著,观点的探讨及论点的辩驳很多时候带有显著的主观因素,学科理论体系实质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3思政教育体系下的逻辑分析缺乏科学方法,理论预测及理论应用缺乏保障。

统一的、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缺失是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下逻辑分析的一个显著欠缺点,由于学科发展偏重主观思考,整个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及相关逻辑思考一直以来没有形成科学的分析方法。从逻辑分析工作讲,很多时候这一学科下的逻辑分析工作往往只是指单一的主观思考或者对部分理论体系的解读,实际现象及逻辑科学性分析仍然非常欠缺。因此在这一情况下,基础原理的构建、理论体系的发展、理论知识的有效应用都无法得到保障;研究成果的互相交流、论点的科学辩驳及实际的验证也无法顺利开展起来。进而理论研究的最后成果即理论预测及理论应用也不能获得保障,学习体系的构建及逻辑思考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无法凸显出来。

3.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有效的逻辑建构性分析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即理论主体、研究客体、研究内容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基本原理构建的缺乏、研究指标及研究方法的缺失又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思考的构建造成严重阻碍,因此文章在本节以之前分析为基本参考,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有效逻辑构建性分析进行探究。

3.1加强对基本原理的构建,开展独立课题形式的逻辑分析。

现阶段,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原理建构工作相对缺乏,因此整个学科的分析缺乏科学性,课题研究很难获得一致认可。因此在现有资源及前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及一线实践者要加强对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即从马克思主义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寻找切实的理论依据,并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炼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以形成统一认知,为整个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的建构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在现有逻辑分析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提升对相关原理的解释比例,即有意识地凸显部分基本原理的构建工作,并适当寻求其他研究人员的点评与讨论,力求在学科讨论过程中共同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对于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方面,研究人员要尽量争取开展独立的课题形式,必要的时候可以高校学生管理部分内容为课题的切入点构建相关研究,以争取单位的支持,保障逻辑分析工作的有效性,进而从基本原理构建与客观条件方面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分析工作。

3.2借助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成果构建科学的逻辑分析体系。

由于研究指标的缺失及研究方法的缺乏,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的分析逻辑建构工作无法获得科学性、客观性的保障,进而实证分析无法有效开展起来,规范分析在缺乏必要支持下也不能进行,逻辑分析工作只能局限于主观理解与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关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工作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其指标的评定体系为思政教育体系的逻辑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因此在现阶段开展逻辑分析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人员可以借助社会学科分析方法构建本学科必要的知识体系,思政教育内容本属于社会学科的一个部分,其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而教育学研究内容又对高校思政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尤其是高校思想教育的研究成果对学科的规范分析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在这两方面补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分析方法的构建获得参考,实际分析方向及指标的构建得到保障,进而整个逻辑分析的科学化、客观化及分析成果的实用性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3.3在传统学科交叉分析的基础上提升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逻辑分析工作往往以部分学科为基础进行,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进而通过这些学科的分析方法、分析指标、分析思路及相关结论推动整个思政逻辑分析工作的进行。虽然在这一方法下,思政教育分析工作获得了显著推进,但是学科的主体性无法有效凸显出来。所以现阶段在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逻辑分析工作时,相关研究人员应当借助前期基础理论构建、研究方法的探究等工作不断强化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尽量将相关方法与思政研究分析内容结合,以思政研究主要目标与主要指标为指导开展研究工作,逐步把本学科的逻辑分析方法凸显出来,进而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分析逻辑的建构才能逐步获得认可,尤其在逻辑分析的独立性、客观性方面逐步获得提升。整个逻辑体系的分析工作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也能逐渐变得科学化,整个逻辑分析对其他学科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对于其他学科理论成果应用的效果逐步增强,自身理论分析结论形成与探讨也能获得认可。

文章根据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其分析逻辑建构性进行探究,在整体分析工作开展之前,文章首先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进行探究,认定思政教师与思政研究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客体,并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重点内容进行基本探究。在对思政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文章对其基本原理构建不足,体系分析缺乏基础;逻辑分析指标缺乏及逻辑分析方法的缺失进行描述,进而客观分析现阶段思政教育体系下逻辑分析的不足。最后文章结合之前分析,从基本原理的构建,开展独立课题形式的逻辑分析;借助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的成果构建科学的逻辑分析体系;在传统学科交叉分析的基础上提升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等方面对分析逻辑建构性进行深入探讨,以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逻辑分析工作,最终谋求学科分析的高度认可及学科地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雯.关于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建构性的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4,12:245.

[2]徐娜.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建构性[J]. 中外企业家,2014,36:180.

科研可行性分析篇(4)

关键词:科研事业; “营改增”; 问题

我国政府在有效营改增规划推行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为了有效的实现“营改增”全面覆盖,推行合理的营业税收发展,替换增值税收,加强营改增试点的大范围运营。科研事业单位需要以实际科研项目为发展基础,分析实际每年预计的有效科研经费支出和收益,分析执行营改增后的的利弊,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转型,实现科研事业单位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营改增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税收上的影响因素

科研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涉及到服务性的收入、房屋租金等无形的收入和转让。“营改增”只涉及服务性收入,对无形资产还需要上交营业税。加强“营改增”的执行后,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比例上交营业税收的5%,落实实际政策标准范围,加强业务税收服务的缴税标准。将小规模的税收划入到服务行业中。根据事业单位税收标准的收入来源,采用不同划分标准,确定实际税收区域。一般情况下,课题的执行承担者往往需要对综合任务进行明确的分析,按照科研项目的内容经费确定收入和上交的税。在财政管理中对相关问题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科研项目课题承担的标准,需要从财政收入中划分实际的收款单位,对实际银行收入账单进行执行,对企业单位的相关技术标准进行研究,完善实际开发服务的项目内容,确定收入标准和实际税收规定范围。根据税收主管的申请情况,对实际技术服务进行合同备案,提升实际营业税收的增值范围。对企业单位的相关课题经费进行收入管理,开具有效的增值税收发票,实现有效的上交税收。

科研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和服务性,需要对人力资源费用进行分析,人力资源成本费用没有增值税,可以采用“营改增”后,会面分析抵扣项目税款问题的处理办法,按照需要按照6%的比例逐步上交增值税收,与之前为落实的5%比较,更有实际执行价值意义。

(二) 会计核算有效建设标准的分析过程

按照事业单位新出台的收入标准,需要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营业税收标准进行缴纳,明确实际会计核算情况。根据税收收入标准与非收入划分方式进行合理的区分。按照合同性质进行划分,明确事业单位出具的发票收入归属范围,对实际的技术服务费用进行财务核算,确定预计收款项目的经费归属,对不需要开具发票的财政收入和非项目专项费用进行分析,明确实际开支标准和课题使用要求。按照技术服务收入量进行统一化的分析,确定事业实际技术服务标准性,从技术服务出发,准确的分析事业单位技术服务可以获取的收入标准。将政府政策进行免收入和非收入的划分。从制度标准和法律规范性上,逐步提升核算的可行性分析过程,确定会计核算层面的有效实行操作内容。按照营改增政策标准,根据票务管理收支和非税收收入进行划分,明确实际事业单位的有效税务征收标准,尽可能的提升事业单位的快速核算范围,提升有效税收的区分性价值。

会计核算中往往需要对收支进行标准化的匹配分析,明确多事业单位的政府贴补标准。按照人员经费、运营形式进行合理的分析,确定事业单位有效筹集资金划分范围。按照事业单位实际经费,服务技术收入标准,对经费的使用,收款管理的标准,项目的支出等费用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事业单位实际技术服务的收支标准,从实际费用中确定拨款征收标准和范围,全面建立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提升税收之间的管理核算标准。

二、完善科研事业单位营改增税收对策方案

(一)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控制

事业单位的有效落实需要对“营改增”的实际研究标准进行合理的分析,充分研究有效科学的征税方式和计划。按照实际需求,确定符合流程的管理方案,明确各个方面的职责划分标准,确定实际有效的分工,加强税收税务的管理水平,确定成本和税务控制成本。采用科学有效的技术规范方式,不断提升内部考核调整办法。按照实际“营改增”技术标准,尽可能的完善科学税收发票管理制度,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税收过重的问题,加强合法税收发票的管理,减少失业单位税收支出,促进事业单位整体有效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最终目标建设。

(二)财务人才的业务培训管理

按照事业单位实际落实的“营改增”税收管控标准,对税收改革制度中的敏感性核心问题进行分析,加强税务业务的培训,提升改革措施的有效治理,提升制度改革的规范性。科研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应该逐步增加自我学习和修养意识,了解具体的纳税要求和流程,明确实际纳税制度标准和可能产生的各种矛盾问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营改增业务制度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问题,积极的态度提升财务业务素质水平。

(三)科研事业单位中存在风险的评估分析过程

“营改增”中事业单位需要逐步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提升风险评估的能力。按照工作的科W方式进行有效的治理,保证税收改革制度的有效落实,避免可能产生的各种科研税收问题和风险。按照事业单位可以采纳的标准,采取合理的方式对不同价格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结算方式分析财务管理的标准,明确实际制定纳税管理的办法,提升风险有效评估能力标准,对实际的税收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混乱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逐步提僧税务管理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营改增”科研事业单位的实施有效的解决了反复征税的问题,提升我国税务征收系统的合理性,避免在纳税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必要的风险问题,推进事业单位的科学研究发展水平,这是有利于我国科研事业单位长期稳定发展需求的可持续稳定税收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永丽.“营改增”下事业单位税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J].北方经贸,2016(03).

科研可行性分析篇(5)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311

学科建设是衡量高校在新形势下是否具有综合竞争实力和办学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水平的学科有利于凝聚高级科技人才,学科水平是高校水平的重要体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内普通高等学校数目也不断的增加。对于这些新建本科院校或者刚刚合并升本的地方院校来说,学科水平和办学实力均无法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学科发展的无限性和办学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任何一所大学只能在某几个方向上或某几个领域中暂时处于领先地位,它不可能在某一个学科的全部方向都达到最高的水平,也不可能独自占领所有的学科领域。因此,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更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源来重点建设好学科规划中的重点学科,发挥学校学科建设的合力,如何正确评价学科水平进而确立重点学科是学科建设的首要条件。

高等学校既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进而创造高质量科研成果,更加需要确保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应用到学科建设中,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服务。因此,高校科研不再是单纯利用现有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知识,实现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增值,来提升学科层次。高校学科科研水平是高校学科水平的重要体现,科学、正确的评价学科的科研水平对高校学科评估起到指导性作用。

1 各种学科科研水平评价方法分析

目前学科科研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将模糊数学引入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基于因子分析评价方法等,以上的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

1.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当作一个系统,将系统目标分解为多个准则或多个目标,进而分解为多准则、多约束的若干个层次,通过定性标度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单层次排序(权重数)和总的排序,以作为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层次分析法是建立在科学的学科科研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层次分析法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1)构建层次分析法的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两两比对的对比阵。

(3)计算分层次权向量并做一致检验。

(4)最后计算组合总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学科科研水平评价中,主观因素过重,评价的结果不够客观、科学。早期的学科科研水平评价方法多用层次分析法,随着分析方法的进步更多的客观分析方法被引入学科科研水平评价中。

1.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对象或事物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是:

(1)设定评价因素集U:U={u1,u2,……un},这里的评价因素un包括科研经费、获奖成果、论著、专利、研究项目等评价因素。

(2)设定评价集V:V={V1,V2……V5},通常,设V1:优秀,V2:良好,V3:中等,V4:一般,V5:较差。

(3)根据学科实际情况由专家组成评判组,得到评价矩阵。

(4)确定权重集A。

(5)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获得学科科研水平为“优秀”、“良好”、“中等”、“一般”、“较差”五个层次中的一个。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主观和客观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于多所高校的不同学科之间如果差异不大,或者需要将学科水平严格打分排序的情况下,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不是理想的评价方法。

1.3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是指从研究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因子分析是指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并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不但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因子分析所得的主因子为原始指标的线性组合,是采用少量的主因子代替多个原始指标。

采用因子分析进行学科科研水平评价之前,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指标模型,根据评价指标对学科科研进行学科科研水平的因子分析,分析步骤如下:

(1)根据评价模型确定分析变量,收集数据资料。

(2)对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3)接下来计算出所选变量的相关系数阵。

(4)公共因子提取,计算初始载荷阵,对主成分分析方法而言,就是通过资料矩阵的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出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5)因子旋转,通过坐标变换使用较少的公因子表达原始变量,使每个原始变量和尽可能少的公共因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6)计算公共因子的得分情况。

(7)以提取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结合因子得分,建立学科科研水平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样本的综合得分情况并进行排序比较,最终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将因子分析是一种客观的分析方法,将因子分析应用于高校学科科研水平评价是一种科学的评价方法,尤其适用于相同或将近似的专业评价模型类似的学科科研水平评价,比如电子信息工程与电气技术或计算机专业等进行评价。但是将差异较大专业进行评价的时候,选取的模型不同,因子分析法不能根据具体情况区分应用。

2 结论

基于各种方法的缺陷与不足,一些学者又提出了改进的算法。如西安理工大学的曾绍智教授等,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的二次相对评价方法应用于“高校内部科研院所科研绩效”中,整个评价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另外,还有数学方法以及各种多元统计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如主成分分析法、非线性综合评价模型的综合研究、因子分析法、集对分析以及判别分析和韦林分布、多知识库的计算机专家评价系统等等,在高校科研评价中都有所涉及。

参考文献:

[1]刘春霞.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2481.

[2]刘坚,苏军.因子分析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21(5):145-149.

[3]翟亚军,王文利.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现状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2006,3:85-921.

[4]肖鹏.层次分析法在科研专项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8,4:38-41.

作者简介:柯洪娣(1977-),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分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智能仪器、智能控制、算法优化。

科研可行性分析篇(6)

关键词: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研究生;研究方法;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2-0127-04

科学方法的进步必然带来体育科学的突破,正确地运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将更能有效地提高科研质量,更有效地解决体育科学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1]。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包括了几十门已经成熟和接近成熟的学科,和数十门在发育成长的新兴学科[2]。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几乎都是应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等定性分析方法,少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且总体水平不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问卷调查和数量统计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问卷调查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应用更多[3]。然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量与日俱增的21世纪,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在过去5年中全国招收了近千名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研究生和近百名博士研究生[2]。截至2006年,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点有8个,占总数的32.0%,硕士学位授予点有65个,占总数的27.3%。因此,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重视和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探讨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促进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创新,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本研究随机抽取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15所高等院校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157篇为研究对象,其中硕士论文114篇,博士论文43篇,对论文中具体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新时期研究生在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研究方法运用的情况,归纳和总结其特征。

1 研究方法总体运用状况

体育科学中的具体研究方法是指针对某一领域运用的手段和技术。根据其运用的范围又可分为基本研究方法与特殊研究方法,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用于收集资料与实事的方法(例如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和分析资料与实事的方法(例如理论分析、统计分析、系统分析等)[4]。根据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频数统计(表1),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频数最高的前5种相同,依次为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学法、逻辑法和系统法。其他还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等。

根据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统计可知,文献法被运用频数最多,排在研究方法的首位,在114篇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频数为109次,95.6%的论文运用了这一方法,所有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运用了文献法,这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性质是分不开的。文献资料法是通过查阅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期刊、图书、图片等资料,把所收集的各种资料来源进行鉴别、分析整理,运用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逻辑推理,阐明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弄清事实的真相,把握事物的相互关系,概括出某种规律性的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基本思路。文献资料法所具有的这些性质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相吻合的,所以在各类研究方法中运用频数也是最高的。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往往为了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系统严密的调查,一般可通过座谈、询问、填表、观察统计等方法。在114篇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调查法的频数为95篇,占硕士学位论文总数的83.3%。从表2可见,问卷调查法是学位论文最常用的调查法,有59.6%的硕士学位论文和72.1%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运用了这一方法,说明问卷调查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有42.2%的硕士学位论文和55.8%的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访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个别访谈、座谈、函询等,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直接与调查对象的访问谈话来收集其课题所需要的研究材料,并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有36.0%的硕士学位论文和50%以上的博士论文运用专家调查法。在专家调查法中,大部分研究生运用了特尔菲法,专家相互隔离和匿名填答问卷,使专家能充分独立地发表意见,在体育发展战略和体育管理决策的学位论文中较多运用这一方法。同时,部分研究生论文还运用了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调查法。近年来,个案研究受到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的重视,通过某种行为或事物单一案例的深入调查,可以探索行为或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在研究优秀体育教师、奥运冠军等个体成长过程,可以体现这一方法的价值。可见,调查法受到研究生的青睐,他们可以根据具体研究课题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调查方法,以保证学位论文的有效完成。

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常用到数理统计方法,尤其在调查问卷法中,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调查中发现有67.4%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6.1%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特别是推断统计的运用,有效提高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的科学性。逻辑法也是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从某种意义而言,逻辑思维能力是研究工作者科学素养的标志之一,研究生运用逻辑法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研究对象,有41.7%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3.5%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了这一方法。调查中发现,研究生主要运用了比较与类比法、抽象与概括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等具体的逻辑方法。特别是分类法在学位论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把一些杂乱的技术资料加以整理成各自的系统,从而发现之间的联系,以探索其内部的规律性。

在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多样化的趋势下,系统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也有出现,为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证。还有部分研究生从课题实际出发,运用了软件工程法、预测法、生命周期法、行动研究法、社会测量法和教育人种志方法等形式多样的研究方法,为学位论文的完成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体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体现多样性,表现为3种、4种或5种科研方法的综合运用。据统计,有97篇硕士学位论文运用3~5种方法,占被调查硕士论文总数的85.09%,最多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了7种研究方法,但也有12篇硕士学位论文只运用了2种研究方法;有36篇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4~6种研究方法,占被调查博士论文总数的83.72%,其中还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7种研究方法,由于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性,因而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明显比硕士学位论文更多样。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多种方法的组合分

析,发现2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为主,3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结合为主,四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结合为主,5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为主。总之,研究生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灵活运用,以期达到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运用的特征

(1)根据论文需要综合多种方法。

研究方法的运用必须与研究课题的内容一致,才能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从157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分析,大部分论文能够从课题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研究课题的方法,例如学校体育、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等研究领域的论文主要以调查法为主,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专家调查等具体调查法,收集了大量论文需要的实证资料;而体育史、体育社会学等领域的论文主要以逻辑分析法为主,通过比较与类比法、抽象与概括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等具体逻辑方法,探索内部的规律性;特别是近年来,部分研究生的跨专业、跨学科选题,在学位论文中运用了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观察法等方法。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科研方法、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使研究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问题,寻求多视角去解决问题。特别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大部分论文采用了4.6种的研究方法,改变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博士学位论文运用较单一的逻辑思辨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理论层面探讨的状况,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3~5种研究方法为主,也体现了方法运用的综合化和多样化趋势。总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从运用单一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到运用综合的方法描述或解释复杂现象,揭示变量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反映了在研究方法运用上的进步。

(2)以主体研究方法为基础,体现方法学的创新。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分析,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学法、逻辑法和系统法为主体,其中文献资料法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从论文选题、提出假说到验证假说都离不开一定的文献资料,通常贯穿于科研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而言,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过程,就是文献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研究生学位论文要在情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借鉴和创新。另外,调查法、数学法、逻辑法和系统法也是研究生选择的主要研究方法,成为学位论文完成的方法学基础。在当今科学研究不断交叉和综合的趋势中,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不断吸收跨学科的知识,把其他学科的前沿理论、先进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学位论文中,从方法学上体现学位论文的创新。还有部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从课题的实际出发,运用了在以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较少使用的软件工程、预测、生命周期、社会测量、教育人种志、层次分析法、内容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路径分析等研究方法,体现了体育科学研究的新思维,使得学位论文显示出独特的个性。总之,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在方法学上的创新,提升学位论文的质量,对于完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注重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以提高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由于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出现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呈现出兼容与统合的趋势[5]。由于体育现象既涉及到广泛的社会领域,又涉及到人文的各个方面,因而体育现象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给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的使用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当代体育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研究方法提出的更高要求,重视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定量研究,能较准确用数量来揭示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较精确地描述研究成果与规律。在统计中发现,大部分学位论文运用了数理统计法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从简单的数据描述到复杂的统计分析,其中包括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推断I生统计方法的运用,有效地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提高了学位论文的科学性。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因而具有不同的假设和研究范式,它们之间虽有歧异却并不排斥和矛盾,事实上,定量研究回答的是“有多少”的问题,定性研究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对于体育社会科学具有不同的向度和贡献,两者相结合是提高学位论文科学化水平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研究生忽略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有时为了定量而定量,过分依赖统计分析结果,从而得出了相对肤浅的分析和解释。

(4)重视问卷调查方法,提高学位论文的实证价值。

问卷调查法是具有实证性质,采取定量手段、依据客观验证来认识和说明社会现象的调查研究方式,受到社会科学界学者的青睐,特别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们也比较普遍使用这一方法。根据统计可知,问卷调查方法是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的主要方法,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在对硕士学位论文运用问卷调查法的统计分析发现具有以下特征:运用问卷调查法的涉及学科有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体现问卷调查法运用的广泛性;在运用问卷调查法论文中,有73.5%的论文经过信度、效度检验,可见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的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抽样方式而言,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概率抽样以分层抽样为主,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样本规模而言,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样本量一半在300个样本以上,其中主要集中在500。1000个样本之间,符合社会科学研究对样本规模的要求;在问卷数据的统计方面,描述性统计运用最多,还运用了多种推断性统计,体现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质量。总之,研究生已经认识到问卷调查法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具体运用问卷调查法时,必须深入了解其基本性质,遵循严谨的调查程序,从而有效地利用问卷调查法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提高学位论文的实证价值。

科研可行性分析篇(7)

关键词:绩效考核;检测实验室;统计分析

为了促进检测实验室建设与科研人员自身发展,许多检测实验室引入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的标准从人员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细化出了几十项的考核指标。但传统的量化方法比较繁琐复杂,不能准确且全面的体现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因此,实验室有必要自行设计绩效考核的标准与分值,采用有效的统计方法进行绩效考核。本文以世界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为工具,应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主流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检测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绩效进行全面准确并且快速的考核,来提高检测实验室的人员绩效管理水平。

1.SPSS统计分析系统及应用方法简介

1.1SPSS统计分析系统简介

SPSS软件已经在我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世界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专业统计软件。它非常全面地涵盖了数据分析的整个流程,提供了数据获取、数据管理与准备、数据分析、结果报告这样一个数据分析的完整过程,特别适合设计调查方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制作研究报告中的相关图表。不仅如此,SPSS软件还提供了广泛的统计分析功能,如交叉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及聚类分析等。

1.2主成分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的显著特色便是化废为宝,其思想是以原自变量的若干线性组合代替原自变量,确保这些原自变量线性组合构成的新变量(称为主成分)彼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即彼此正交),从而在信息不损失或少损失的前提下消除多重共线性。一般而言,新变量数少于原变量数,从而获得降低维度的额外好处。多重共线性越严重,主成分分析的效果越好。

1.3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有两个分支:验证性因子分析与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是因子分析的本原,最早获得发展,探索性因子分析是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扩展与突破。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前提是,经由逻辑或经验,影响某种现象的因子数目及因子内容都已确定,但这些因子本身是无法测量的,即不能直接通过调查得到数值,因子分析通过对与这些因子逻辑上有关的变量的调查数据的处理,不仅可以“验证”这些因子与变量的相关程度,而且可以间接获得这些因子的数值――因子得分。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前提是,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变量数据已经得到,但这些变量彼此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子分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特殊处理,探寻确定隐藏在这些变量背后的彼此不相关的隐性变量,并间接获得这些因子的数值。

1.4KMO和Bartlett检验

KMO和Bartlett检验是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只有当KMO检测值大于0.7,Bartlett检验的sig小于0.05时进行因子分析效果才显著。KMO统计量的取值是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KMO值接近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接近0时,KMO值接近0,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弱,原有变量越不适合做因子分析。对于Bartlett检验来说,显著性sig

2.绩效考核的模型分析

为了分析检测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绩效水平,按照实用性、可比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选取指标原则,本文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强度三个方面简单列举了影响绩效水平的6项指标(检测实验室绩效考核可细分出多达几十顶指标,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仅列出具有代表性的6项指标,见表1)。

工作强度反映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工作质量为完成本岗位职责的工作情况;人员水平表示科研人员的专业进修、学历学位、上岗证书、与工作相关的资格证等资质;工作成果与其它项目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比值;人员纪律表示科研人员的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分配、考勤、协调配合能力等情况;服务意识包括工作态度、工作主动性、工作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可以根据检测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

以下为搜集整理的2014年某检测实验室40名科研人员的数据资料。构建1个40×6维的数据表(见表2)。

经检验,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因子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则对其进行主成分和因子分析后,得到样本相关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见表4和表5。

根据累计贡献率超过80%的一般选取原则,P1和P2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了82190%的水平,表明原来6个变量反映的信息可由两个主成分反映82190%,故选取P1和P2为主成分。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P1,基本支持了X1、X2、X3、X4(绝对值较大的系数),第二公因子F2,基本支持了X5、X6(绝对值较大的系数),该因子得分还有对未来科研人员绩效的预报作用。

从表6和图1可以得出,第一主成分P1与工作质量、工作强度高度正相关。因此,第一主成分P1可以反映影响该检测实验室人员绩效的工作成绩因素。第二主成分P2与工作态度高度正相关,可以反映影响科研人员绩效的工作态度因素。

3.绩效水平的类型划分及区域差异分析

应用SPSS统计分析系统,计算得出40位科研人员的两类主成分得分值,得到各人员的绩效得分情况,见表8。

将F1作为横轴,F2作为纵轴,给出各样品的分布平面图,按照绩效考评常用方法,可将科研人员绩效水平分布图均匀划分为9个区域,如图2所示。

按照上述区域划分结果,可以把该检测实验室40个科研人员划分为5个等级(见表8)。这样,就完成了对该检测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如果检测实验室被考核的人员人数以及考核标准更多,则更能体现该统计分析技术的优越性。

4.结语

根据检验实验室管理原则以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原理,对实验室科研工作者的绩效考核应当是全方位考核,不可偏颇于一个方面。应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可以较为便捷的对搜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而划分出不同的绩效考核等级。应用SPSS对检测实验室进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能够使其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杨剑.检验实验室管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 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