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研课题的步骤

科研课题的步骤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4 16:28:15

科研课题的步骤

科研课题的步骤篇(1)

关键词:课题研究式教学;Photoshop课程;实施步骤

2014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春风扑面的形势下,我国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却并不乐观,绝大多数是中考、高考的“备胎”选择,由此导致了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堪忧的结果。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仅为初中水平,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方法、学习主动性都有待于改善和提高,诸多原因造成《Photoshop图像处理》这一学科按以往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探索一种适合Photoshop教学法的新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设计准备

1.设计研究课题

课题设计是指在授课前期学科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的研究性题目,它是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基础,在课题研究式教学法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课题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研究课题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要摒弃“本本主义”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即将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课题设计时要充分与学生生活背景、未来工作需求相结合,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做合理、适当的处理后设定为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使其能创造性地研究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2)课题的设计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研究课题,具体表现在教师将教学内容融入实际生活和工作问题中,据此做适当的处理后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新知识,从而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使得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顺利完成“同化”与“顺应”的过程,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2.拟订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式教学法的实施重点是为学生拟订研究计划。教师依据课题内容把重、难点有序地融入研究计划中,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据可依地开展实践研究,在习得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及方法,提高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力促把学生培养成学习型、科研型的中职师范生。课题研究计划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即,课题名称、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结果、拓展研究。拟订课题研究计划其作用如下:

(1)将课题研究计划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和初步的认识,利于实践研究的开展。

(2)提高科研能力、协作能力,改变以往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做完后做枯燥等待的现象。针对同一内容,学生的研究时间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当前研究内容后,可依据课题研究计划独立开展下一环节的实践研究,或帮助其他同学开展研究,提高其独立研究能力和协作能力。

(3)计划书的拓展研究内容为可选完成项目,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只完成基本内容的研究,反之,部分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课题研究内容后可独立开展拓展研究部分的内容,总结交流过程中通过展示拓展研究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动力。

(4)提高学生总结归纳及表达能力。完成研究内容后,请学生对知识点加以总结、提炼并填写研究结果,在完善了科研过程的同时巩固了知识点,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二、课上开展研究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课题计划开展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1.分析制作步骤

出示研究课题和目标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内容的制作步骤,使学生对作品的制作建构一个整体的过程框架,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加以梳理。这一环节的实施,教师可使用谈话法、提问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制作步骤,避免出现教师讲、学生看的现象。

2.研究制作方法

学生对制作步骤有了整体建构后,即可开始分步研究制作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任何一个作品的制作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制作,遇到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教师再适时引导讲解。

3.实践理论验证

师生共同研究了作品制作方法后,由学生实践验证该方法的实际应用。这一环节需要教师下发课前设计的课题研究计划,让学生依据计划书开展实践研究,教师巡回辅导。经过长时间观察分析发现,在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当中又分为两种性格的学生,即外向型和内敛型。外向型学生表现为热情大方,愿意帮助其他同学讲解制作,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去帮助其他同学,使其在辅导过程中升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自身师范性和示范性;内敛型的学生较为深沉,自己做完后喜欢静静坐在自己位置上等待教师安排下一环节内容,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让其参照下发的课题研究计划书开展下一步骤的研究工作,提高其独立实践研究的能力,实现分层次教学。

4.总结研究结果

在反复实践研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研究结果的填写,用以再现知识点,完善课题研究计划的填写,提高学生的总结梳理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5.创新研究交流

科研课题的步骤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整合

从上一期的文章里,我们明白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好课的标准。那么如何设计出这样的好课呢?当今的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师只是追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完成,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动力,智慧培养不足。其实要想让学生有智慧,仅仅具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远远不够,在设计时要从培养智慧的要求来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在创新教学思路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革命性影响。

设计思路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了能有效地设计好课,应该首先对学科本体进行分析,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对于教什么的问题似乎不是问题,有教师说:“天天在教学还不知道教什么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教师通常所指的教什么其实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科教学必须完成的,但仅仅完成这些还不够,难以形成智慧,这不是学习的全部。知识、能力与思想方法是学科的三大要素,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智慧,还要加强对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基本经验和基本态度的培养。明确了教什么后,再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的教学模式,然后构建理想的教学过程,分析每个教学步骤中的整合点,最后分析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可能的支撑方式,设计支撑整合点的资源和软件(如图1)。[1]

学科本体分析(教什么)

人类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培养能力,而不是单纯记忆多少知识,以往的学科内容主要考虑知识划分而忽略了在学科知识基础上应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新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有智慧。因此应该倒过来想,学科到底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按照这样的想法,我们将学习的内容分为概念本体、方法本体和应用本体。[2]

1.概念本体

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指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内容,是一个非闭合的有向图,由若干原子概念构成若干复合概念。目前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完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上就是概念本体的层面。

2.方法本体

是认识、适应、改造世界的方法,指本学科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步骤、方法等,如下页图2所示。方法本体一定会用到一些基本概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方法本体的内容缺乏了解,这与教材的编排有关,原因是现行的教材更多是知识点的罗列,里面蕴含的思想方法并没有明确给出,要靠教师自己归纳、提升,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绝招”。

为了有效加强方法本体的教学,在设计时要特别加强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的形成。学科思想是指由学科专家提出的对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具有影响力的那些观念、思想和见解,更多强调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方法是根据学科内在规律和特点,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科思想方法即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是指能够反映学科知识本质、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对分支学科发展和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基本概念、思想和方法。

学科思想方法分为哲学思想方法、一般思想方法和具体思想方法三个层次。哲学层次的思想方法比较通用,如辩证思想、系统与联系思想、量变与质变思想、一般与特殊思想;一般意义的学科思想方法,如抽象和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假设与验证等;具体学科的学科思想方法,如化学的统摄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数学学科中的化归法、列举筛选法,物理学科中的守恒法、等效法等。[3]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知识的灵魂,学科知识是学科思想方法的载体。

3.应用本体

是规划、选择、决策的方法,指学科中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遇到实际问题需要对若干方法进行组合才能有效,这种选择和组合是一种策略,因此应用本体是由若干方法构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有效组合。为了有效加强方法本体的教学,在设计时要特别加强学科经验和学科态度的形成。

学习规律的研究

数字化资源和软件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要想有效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要研究人类学习的基本步骤,然后研究每个基本步骤在常规教学条件下有什么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找到利用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法,即资源和软件。

人类学习基本都要经历知识获得、知识转化和效果测试三个阶段(如图3)。

在知识获得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两种方式,而教师的讲授又可分为直接讲授和探究式讲授,对应的学生学习也可分为直接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在软件设计中就要考虑到多种知识获得方式。

在知识获得阶段,提供的软件要能使学生便于理解、实践、建立体系,随时获得资料;在学习过程支撑上提供的软件要能随时得到引导、指导、评价、交流、研讨。

在知识转化阶段主要有技能式和创新式两种。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我们要对方程的解法举一反三,进行练习,这主要是练习解法形成技能,不存在创新;而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列方程,这就是创新式,它要求学生不仅会解方程,更主要的是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学建模,抽象出方程。因此,我们既要开发技能式的学习资源,更要开发创新式的学习资源。

在知识转化阶段应提供的资源和软件应为学生课上、课下,实践、实验类知识的转化提供操作环境。

在效果测试阶段,要提供系统训练形成能力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智能诊断功能帮助学生快速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习效率。所开发的资源和软件应为学生提供巩固、提高所需要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如理化生实验的复习、巩固和进一步探索;提供知识延伸所需要的资料,如几何知识在航天中的应用等;提供针对性强、高效的训练与提高环境,如中考、高考系统复习等。

整合点诊断及其解决方法

1.整合点诊断

同一节课,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可以有区别,因此,整合点是有区别的。即便教学过程相同,整合点也可能不同。

在完成理想状态下的教学设计之后,就可以进行整合点的诊断工作了。整合点的诊断过程是,首先要分析每一个理想教学步骤,是否能够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下完成,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如何;然后分析信息技术手段对每一步的支撑情况如何,是否比常规教学手段质量或效率高,如果确实高的话,该步骤就可以诊断为整合点。

(1)分类诊断策略

每类知识的学习方式及相应能力形成的方法有很大区别,对信息技术的需要也各有差异,根据不同类型学习内容的教学特点,挖掘整合点。

内容性整合点:①主要在文科教学中知识的快速获取、个性学习指导、学习情境、知识延伸所需要的资料等方面。②主要在理科教学中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环境、课上与课下、实践及实验类知识的转化等方面。

过程性整合点:针对师生互动的支撑、交流评价环境、学习过程管理的环境等。

(2)聚焦诊断策略

与教学质量和效率关联度大的步骤。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必须在与教学质量和效率关联度大的步骤中寻找整合点。

权重大的步骤。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权重大的步骤包含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也是诊断整合点的关键步骤。

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明显不如信息技术支撑好的步骤。在诊断整合点时要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困难而又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地方,这样的整合点主要有抽象知识的理解、再现知识存在的情境等环节。

2.解决方法

(1)对于内容性整合点

还原与形象化。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的高度抽象,因此如果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在客观世界中还原,对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非常有益。例如,对于客观世界中事物的基本属性、运动规律、变化规律的认识;对于客观世界中事物之间关联关系、相互作用关系等的认识等。

操作与应用模拟。应注重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等的方法并形成能力,因此应营造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环境,让学习者可参与过程,特别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的教学步骤。

个性化检索与推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应用将学习资源建序,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在知识系统学习的教学步骤例中。

训练与诊断。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尤其需要对实践中的操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特别在训练与诊断步骤中。

情境虚拟。在文科教学别需要情感激励,应运用信息技术提供虚拟情境来帮助学生进入角色,如各种利用英语进行会话的场景,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内容情境等。

(2)对于过程性整合点

互动支撑。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师生经常要进行交流、研讨和相互评价,特别是在需要分组交流、相互评价的教学步骤中。

作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要把自己的作品在网上,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异地学习。信息技术已经把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学生可以利用专题资源学习网站随时随地进行专题学习。

信息监测。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学习过程管理。包括研究性、探究性、接受性等学习过程的支撑模式。

总之,要想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式,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从智慧教育的目标要求出发重新审视教什么,然后按照学习规律,从理想教学设计出发去找整合点,找信息技术的支撑方法。

参考文献:

[1]钟绍春,李吉南,张琢,钟永江.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科研课题的步骤篇(3)

    本文以这3种核心实践课程为例来探讨实习报告的撰写规范。首先,实习报告的封面应指明如下信息:实践课程名称、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和提交日期等。其次,实习报告的提纲应涵盖以下内容:实习名称、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习总结等。1)实习名称,用于概要描述实习内容,字数不宜过多,以20字以内为宜,可作为标题放在实习报告的最上方,也可以作为实习报告的正文放在最前面。2)实习目的,一般言简意赅,直入主题。例如,GIS软件操作的实习目的在于熟悉某GIS软件的某些功能操作,实现指定应用目标,掌握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点;GIS软件研发的实习目的在于熟悉某编程语言、某GIS软件基础开发平台,掌握GIS软件工程设计与实现思路;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习目的在于精通制图软件的相关操作,掌握不同类型的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设计与编绘技巧。3)实习时间,包括完成实习内容的起始时间。另外,还可以在这一部分增加时间进度安排,用于进一步规划实践过程每一个关键步骤的完成时间节点。4)实习内容,是整个实习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实践过程的完整反映,需详细阐述实验环境、实验任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方面的内容。实验环境是指实践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软、硬件环境。除了实践课程所用的计算机硬件设施、操作系统,GIS软件操作的实验环境还包括各种GIS软件、数据库软件等。GIS软件研发的实验环境还包括编程语言、编译环境、二次开发平台、数据库软件等,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环境还包括各种图形图像处理软件、GIS制图软件等。实验任务是实习目的的具体化,通常通过完成某一个或多个实验任务来达到实习目的。例如,某地区地块拓扑关系的建立可以作为GIS软件操作的一个实验任务;某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可以作为GIS软件研发的一个实验任务;某地区人口结构分布图的制作可作为地图设计与编绘的一个实验任务。实验任务篇幅不宜过长,可略多于实习目的,通常用一小段文字进行描述。实验步骤是指完成实验任务的每一步操作、流程、思路等,应结合技术路线进行说明。从以往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实验步骤的阐述中,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误区,如在GIS软件操作的实验步骤中大量插图,缺乏文字描述;在GIS软件研发的实验步骤中大量粘贴代码;在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步骤中仅指出图例设计与图面配置的结果。实验步骤的撰写应把握好度,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面面俱到。GIS软件操作的实验步骤应图文并茂,不必每一个参数的设置都配图,但需用文字进行说明,插图以关键步骤的实现效果图为宜,并辅以相应的文字表述。GIS软件研发的实验步骤应结合流程图展开,并辅以关键算法的代码。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步骤中,对于普通地图而言,应先指明地图符号设计和地图注记配置遵循的国家标准、地图综合选取和概况的方法与依据,再插入各种地图符号的设计效果图、地图注记的配置效果图、地图综合前后的对比图等;对专题地图而言,应先分析和比较现有专题资料,再统计分析各种专题数据,接着选择各种专题内容的表示方法,最后以各专题内容的表达效果作为插图。实验结果是指通过以上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任务之后所得结论或取得的总体实验效果,一般以插图或插图加简要文字说明为主。GIS软件操作的实验结果可以是数据编辑处理之后的效果图、执行空间查询分析之后的效果图、二三维数据可视化表达效果图等;GIS软件研发的实验结果可以是系统运行界面、系统各功能操作效果图、算法执行后的效果图等;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结果可以是一幅完成数字化或地图综合后的普通地图,也可以是一幅完整的专题地图。5)实习总结,是对实践课程的整体回顾,是实习内容的进一步凝练与升华,能够体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实习总结的内容包括实践过程的总述、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实践课程的收获与心得、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将来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改进的地方以及对未来从事相关实践活动的展望等。由于实习内容难免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照本宣科的机械式实践课程学习固然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所学知识点,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利用所学GIS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鼓励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充分进行外延拓展性思考,并将思考的内容记录在实习总结中,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在课外进行实验验证,如GIS软件操作中的缓冲分析拓展综合应用;GIS软件研发中最短路径算法的改进与优化;地图设计与编绘中的自动综合、注记自动配置等。这既符合国家对高校提出的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又能真正让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将所学的GIS知识灵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还能为今后的各种创新性活动提供思路。最后,实习报告的图文格式方面应严格遵循科研要求,以养成良好的科技行文习惯。

    2实习报告评分标准

    实践课程的考核应包含2个方面:一是随堂考核,主要检查学生实习结果的质量;二是实习报告的考核。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实习报告的考核在实践课程考核中应占60%~70%的权重。对于实习报告而言,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考核:实习报告的组成部分是否齐全,如是否包含实习名称、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总结等;实习内容阐述是否清晰,如是否详细阐述了实验环境、实验任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外延拓展性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图文是否规范等,考核因子及权重如表1所示。

科研课题的步骤篇(4)

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微观性、具体性、日常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因此,其内容必须是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分解课题目标,落实科研任务,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课题研究,必须扬弃过去那种“假、大、空”的课题取向,倡导教师课题研究的“小、真、实”。

一是要注重“小”。即确立的课题题目要“小一点”。从梳理个人(或学校)教育教学的问题里,选择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切实可行的、能够彰显本校特色的、可以通过反思和行动改变行为的“小”课题。或是将上级下达的重点课题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分解成子课题,乃至子课题的子课题,以增强课题的可操作性。

二是要注重“真”。即课题研究内容要“真一点”。有专家提出:“教师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课堂教学,也就是通过课程的开发、设计和知识在课堂中的传递,实现教学传递和育人工作;二是对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呵护、教养和促进。”教师必须围绕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成长的真实情景和真实事件,发现带有共性的困惑和疑难问题,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三是要注重“实”。即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和操作过程要“实一点”。特别强调“做起来”。即在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时,要对课题研究的过程进行有步骤、科学的安排,做到操作步骤、研究目标与课题组成员承担的具体内容、工作任务紧密结合、相互落实,使每位课题参与者在相应的研究步骤与研究层面上进行研究。从而杜绝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坐车”的多,真正参与研究的少的“泡沫科研”现象。同时,课题组成员还要及时有效地反思、归纳、提炼每一环节,使整个课题的操作始终处于有步骤、有成效的运作之中。

着眼于课堂教学,占住教育科研主阵地

教师的教育科研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搞好教学工作是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育科研只有在坚持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才能结出丰硕之果。离开教学活动去搞教育科研,必然会脱离实际,甚至走入误区。真正的教育科研应当是立足于本学科及本人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总结出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应当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只有在搞好教学的前提下才能结出更好的科研之果。教师要搞好科研,就应当首先要立足于搞好教学,要认真地备课,认真地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把备课作为教研的起点,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处理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只有认真去搞好教学工作,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为搞好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着眼于反思实践,抓住教育科研主要方法

教育科研的方法有多种,但适合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是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为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反思实践研究。要使反思切实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和桥梁,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脑子里要有问题。有问题、有障碍才会有思考、有分析。教师在开展教育反思活动时,要注意形成自身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就拿教学来说,如果教师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就可能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发现问题。比如,在教学目标方面,可以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和合理;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反思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

二是反思要有持续性。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也是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的,但持续不断的系统反思却不见得是每个人轻易都可以做到的。作为研究的反思,应该是持续的、不间断的、系统的,它摆脱了零散片段反思的状态,将反思渗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科研课题的步骤篇(5)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Modelling and Stylization Method in Teaching

YANG Qingguo[1], HAN Xueli[2]

([1]Civil Architecture colleg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2]School of Humanities,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A common phenomenon in current studing is that: People through specialized knowledge repetition and examples solving to improve learners' acknowledge to this knowledge, this method waste time and energy and usually too specific, students will get in trouble when they facing new problem. Introduce modeling method in cognitive process, can highly summarize some special knowledge to several generalization model, the highly systematized knowledge is good for solving problems, the introduction of stylization method can give the general steps to solve problems, as long as you follow these steps, you can solve the actual problem.

Key wordsmodelling; styliazation; modelling method; stylization method cognitive competence

0 引言

完整的课程教学应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一是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二是超越该课程、在该课程之上的学习方法。长期以来,教学中最为重视的是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而对于普遍的学习方法却研究较少,或者并未真正运用到课程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适当的方法,才能解决教学效果不佳的难题,因此,方法的重要性必须予以重视。

模型化和程式化是目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应用最广的两种普遍方法,在教学中主动融入模型化和程式化方法必然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且可以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课程内容。按照这两种方法去剖析课程内容和学习,不仅对具体知识的掌握大有好处,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帮助。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模型化方法和程式化方法,并给出了其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步骤,本文的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模型和模型化方法

1.1 模型

我国的《辞海》对于“模型”是这样定义的:“根据实物设计或设想,按比例、形态或其它特征制成的同实物相似的物体,供展览、观赏、绘画、摄影、试验或观测等用。” 但随着现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和现代科学认识的深化,模型的含义已经大大超出了“实物”模型这样一个范围。《大百科全书》中,把模型定义为:“按照科学研究的目的,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对原型客体本质关系的再现,通过对模型的研究来获得关于原型的客体的知识。” 当今学术界的诸多学者认为,模型的概念在现代有被泛化和扩大的倾向,这也说明了模型和模型化方法在现代科学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和被重视。

模型是相对原型而言的,所谓原型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和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关注和研究的实际对象。这种实际对象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实体事物,如飞机、轮船等,也可以是一个系统, 比如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等,还可以是一种过程,如人口增长过程、污染扩散过程等。而模型正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对原型的一种抽象。模型是把实体系统(原型)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经过主体基于想象和抽象的取舍,以一定的规则展示或描写出来的客体系统的映像。模型是对原型的反映,但不是机械的被动地对原型的模仿和反映,而是对客观既存系统的本质把握,是对原型的抽象和升华,能正确揭示实体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模型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同类事物或问题的共性。

1.2 模型化的内涵及特点

模型化,就是把所考察的实际问题的复杂过程和关系简化为若干组成要素,用一些图形、符号把这些要素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抽象出来,从而构造、研究模型,使实际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研究方法。简言之,就是通过研究原型来构建模型,揭示和认识原型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为科学认识活动普遍地采用。模型化方法之所以成为现代科学广泛应用的富有成效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这与模型化方法本身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1.3 工程问题和模型化方法

工程问题中,为求得工程结构在力的作用下的效应,普遍采用了模型化的方法。

工程问题的模型化包括以下步骤:工程结构本身模型化,即按照结构的几何尺寸将结构视为杆、板或者实体等;结构与外界联系的模型化,即根据物体与外界联系的性质,将结构的与外界联系的具体方式视为具体不同的约束类别,如固定铰约束、活动铰约束等;荷载的模型化,根据荷载的性质,可以将荷载视为集中荷载或者分布荷载,当然还可以是约束的变位及温度的改变等。

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实际工程问题就被模型化为一个力学模型,然后对该模型展开研究,得出的结论就可以用于工程结构的设计、校验等。

从工程问题的模型化及研究应用可以看出:模型化的方法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只要掌握了这样的方法,任何具体工程问题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模型化的方法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般的途径和操作方式,显然,只要掌握了模型化方法和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就有据可循,实际问题的解决就不再是智者和天才们的专利。

2 程式和程式化方法

2.1 程式

“程式”又称“程序”,最早指一组指示计算机或其他具有消息处理能力装置每一步动作的指令,通常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运行于某种目标体系结构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式被引申为完成某一任务的、固定了的具体步骤。现在,程式被特别用作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标准化步骤。

2.2 程式化方法

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学科中的许多问题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结论,于是在实践中,就有了“程式化方法”。 “程式化方法”特指完成任务的标准化步骤,以及每一步骤的注意事项。

学科的成熟发展为程式化方法提供了基础,而程式化又向前走出了一步,它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对学科知识进行总结和提升,形成了用于实践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因此,某一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是否程式化是考量该学科发展程度的指标:只有程式化强的学科才是发展完善的学科,对于那些无固定模式、操作方法和步骤因人而异的学科,其中必然存在着很多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

程式化方法要求将问题的实现步骤标准化,按照这样的标准化步骤必然完成、且最为合理地完成任务。

2.3 程式化方法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程式化的方法被应用得十分广泛。比如,人们常见的菜谱就是典型的程式化范例――菜谱列出了要得到一道菜所需要的各种原料,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做这道菜的具体步骤,只要稍懂烹饪的人按照菜谱行事,均能得到较好的结果。又比如,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已进入了程式化阶段,很多的工程都有详细的规范、标准和要求,按照这些步骤进行的工作被称谓“满足规范要求”、被判定为合格,相反如果不按这些步骤进行,常被称谓“未按规范要求”、被判为不合格。

程式化的方法是保证具体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具体工作达到预期目的的根本手段,是被各行各业普遍采用的常用方法。

3 模型化和程式化在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化和程式化在教学中联合使用,必将提高教学质量,且能够大幅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采用模型化和程式化时,需要做以下工作:

(1)结合学科特点,将相应内容模型化。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因此将其中知识进行模型化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内在联系重新梳理知识,将它们变成若干个模型。

(2)模型化过程中应注意知识的体系性和方法的体系性。在模型化过程中,可按照知识体系,将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用不同的模型来描述,同时也可按照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将该学科的方法模型化,模型化得到的模型应该简单、容易掌握,且不应失去概括性。应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发展模型,最终使之升华。

(3)模型化后需引入程式化。模型化后的程式化是保证模型化顺利实现的有效手段,没有程式化,模型化会流于空谈,甚至无疾而终――仅是理解问题的工具,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程式化的引入才能使解决问题有法可依,所有的问题都有固定的模型和步骤对应,难题将不再困难;程式化的引入使解决问题有法必依,按照这些步骤必然得到结果,避免中间犯错。

4 结语

模型化和程式化是在各领域运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基本方法,然而在教学中,它们的应用还比较少。本文介绍了模型化和程式化的基本内涵、方法和应用情况,并结合教学给出了模型化和程式化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教学中,结合学科内容和方法,对学科知识、方法进行模型化和程式化,必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科研课题的步骤篇(6)

1、选题的基础原则:

实用性:根据目前的情况,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眼于未来。

新颖性:有新意、有新知、能言人之所未言。

可行性:是否有研究的可能,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科学性: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

2、选题的一般步骤:

(1)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提出问题;

(2)拟写课题的研究方案;

(3)课题确立,提出申请,填报项目议定书;

(4)开题论证。学校举行课题开题报告会可以请省、市专家作专项指导。

3、选题的具体方法:

(1)根据形势需要同步选题,注意切合自己的实际。

(2)随机性选择课题。

(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提出选题。

(4)分解子课题。承担子课题的研究。

4、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课题大小要适度,开始宜小一点,逐步再扩大。

(2)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要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

科研课题的步骤篇(7)

课例研究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展开的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模式,简称“行动教育”。课例研究的基本模式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行为跟进”。“三个阶段”是指: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两次反思:①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②,反思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这样的流程多次往复,达到螺旋式的上升。

课例研究一般有如下特征:

①主体性。教师是课例研究的主体,不是旁观者,不是陪衬,而是真正的研究者、亲身体验者。②问题性。课例研究是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入手的,问题来源于教学的真实情景。③思辨性。课例研究虽然是对某个教学问题的研究,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对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的思辨,引发新旧教学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发生撞击、交锋。④过程性。课例研究重在过程,重在教学行为的转变,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课例”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整个过程是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教育科研紧密结合的过程。是反思的过程,是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过程,是同伴互助的过程,是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转变为新教学行为的过程。⑤互。课例研究是专业理论引领下。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过程,为专家与教师之间、同事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搭建平台,即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⑥叙事性。课例研究的方法注重叙事研究,它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中,并通过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⑦科学性。课例研究的思维方式注重假设、归纳与演绎。它不是对某一种理论的简单验证,而是以科学研究为手段,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在运用行动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引进科学发现模式,使之具备双重机制――既能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又能为建立科学假说或理论构想提供素材。

二、“课例研究式”校本培训的基本步骤

1 学校制订课例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组织领导、实验步骤、评价办法、保障措施等。

2 教研组制订课例研究实施计划,包括研究目的、时间、节点、试点教师、具体措施等,邀请专家、教研员参加。共同组成研究小组。

3 首轮研究――原行为阶段观课,大体分为“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步骤。即试点教师自己独立进行设计,上研究课,教研组(学科组)全体成员听课、观察(或全程录音录像)然后召开反馈会议,对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馈会议程序一般分三个步骤:

①试点教师做反思性说课。阐述课的设计理念、设计过程、教学过程、优缺点及有待改进的方面。反思性说课可以从深层次上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智慧、教学评价等,其中有些方面具有个体性,有些方面具有共同性,这就丰富了下一步交流讨论、评课的内容。

②同伴合作反思、讨论。首先要从听课、说课中筛选出有价值和能反映当前新课程实施的热点、难点、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关注的问题,确定合作反思与讨论的主题,并研究讨论问题解决的主要目标并根据问题内容进行分类,哪些是教育理念方面的。哪些是教学方法方面的,哪些是评价方面的等等。然后将学员分组,就观摩课中的问题展开互动讨论。探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指导教师作为问题的外部研究者,其核心任务是激发学员参与交流、讨论的积极性,要避免用自己的意志、观点去干扰讨论,整个过程实现个人反思合作化。最后形成评课材料,推荐出评课发言人。

③同行与专家评课。评课不是批课,无论是同行还是专家,都要在充分尊重授课人人格的前提下发表见解。同行是指授课教师所在单位同学科教师及参加培训的教师,他们在新课程教学一线,拥有充分的发言权。同行评课就是把首轮研究中第三步骤的讨论成果由发言人代表本组叙述、解释、展示本组的合作成果。通过他们对观摩课的评价,一方面可以从面上反映r出新课程实施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引发他们对自己过去教学经验的反思。专家评课是在试点教师说课及同行评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评价,以微观的教学问题为切入点,全面、客观、准确地进行评析,提出建议及推广的方法,进而进行拓展,实现微观问题与宏观理念的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升华,使培训内容深化。

4 第二轮研究――新设计阶段观课,仍分为“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基本步骤。所不同的是先由试点教师围绕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设计思路。然后是教研组教师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上第二次研究课,教研组全体成员听课、观察(有条件的全程录音录像),然后召开反馈会议,对这位试点教师的第二次公开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5 第三轮研究――新行为阶段观课,参照第二轮的步骤,上第三次研究课,进一步调整教学行为。若有必要,还可继续进行第四轮、第五轮研究。

6 撰写课例。由试点教师执笔、教研组其他教师一道参与,认真撰写课例,包括导言、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策略、反思部分。撰写课例主要是要有合适的主题,有独特的思考,着眼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突出教学反思,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探寻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赋予事件以教育的意义。

7 课例研究总结。首先教研组进行小结,然后进行全校总结,对课例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结经验,反思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下一轮开展课例研究的初步方案。

三、其他形式的课例研究

除了上述“一人同课多轮”课例研究外。还可以探索以下课例研究(行动教育)的变式:

①多人同课循环。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第一个教师上完课。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三次课……每次上课方案都是同伴集体共同参与研制的。

②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一般为: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教研)主题(内容),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实施这一模式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第一,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对所教内容确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第二,所选教学主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多元性是新课程、新课堂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善于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③互助式观课。通过观课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也是课例研究的一种新形式。互助式观课是一种横

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既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观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后观课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很多困惑:什么样的自主是真正的自主?什么样的合作是有效的合作?什么样的探究是有价值的探究?……自己吃不准,想请别人来指点,又不敢在专家面前“献丑”,同时也害怕学校领导的“评价”,那么互助式观课便是最安全的选择了。这种观课由于不涉及褒贬奖罚和评价,授课者在课堂中无需刻意展示自己的长处而隐藏自己的短处,完全可以真实地表现自我,使课堂保持自然性。而观课者由于能观察到真实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授课教师进行反思。

互助式观课的步骤一般是:第一,双方在课前共同商定好观课的主题和重点:第二,观课者做好课堂观察和记录,记录下课堂里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第三。开展课后的讨论,讨论要针对主题和要点,问题一定要具体;第四,后续行动,上课教师要把改进措施落实到后续课堂教学活动中。

④反思式观察。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借助录像带来实行的,其流程一般是:学校在“纯自然”的状态下,为教师摄制“家常课”,然后,由授课教师自己反复观看,实事求是地剖析和反思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反思式观课使教师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促使教师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直面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和完善自我。

⑤邀请式观察。以前听评课,教师一般都是被动接受安排的。邀请式观课则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课。如果说,互助式观察侧重于问题――诊断,那么邀请式观课则侧重于成果――鉴定。教师就课改的某一专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探索后,取得成果,课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为了从理论上多角度地对自己的改革探索成果进行评价,教师主动邀请有关专家、教研员和同事前来观课。其流程一般是:第一。教师公布自己的上课内容和研究主题;第二,填写邀请卡,向其他教师发出邀请;第三,观课教师认真阅读相关资料:第四,观课教师进入课堂现场观察,并针对研究主题作出相对规范性的评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