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精益思想的原则

精益思想的原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7 15:55:09

精益思想的原则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1)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real estate market and the source of lean thinking, then the derivation lean thinking of the meaning and principle, And the successful cases analysis, finally puts forward lean thinking in the cost manag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some enlightenment.

关键词: 精益思想;房地产;成本管理

Key words: lean thinking;real estate;cos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173-02

1 论文选题背景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来临,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各家公司和客户之间的联系不断的拉近,但是客户对建筑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我国的房地产开发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例如,我国大陆最大的房地产公司是万科,但是让万科与香港最小的会德丰房地产公司来对比,万科也仅仅是会德丰的四分之一,主营收入和利润都比万科多得多。因此,我国的房地产公司的管理水平还是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的,这不仅需要企业加强管理水平,同样也需要政府努力优化市场环境。这些客观形势都在提醒我们,房地产成本管理将会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丰田汽车的(Lean Manufacturing)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拥有了质量和成本的双重优势,并且曾经一段时间内超越美国汽车制造业,占据世界汽车工业的中心地位。精益思想的内容主要就是需要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甚至场地创造出最大化的价值,并且生产出的东西,正是客户需要的东西,达到质量与成本的双重保证。精益思想从理论的高度上对精益生产中的新型的管理思想进行了归纳,而且将这种模式进行了扩展,从制造业扩展到了其他几乎所有的领域,比如第三产业,将精益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限于生产的层次,要从企业的管理人员入手,将精益思想运用在企业的管理中去,拒绝浪费,提升价值。

2 精益思想的内涵和原则

从字面上来解释的话,“精”主要是讲的质量,有精益求精的意思;“益”就是体现在了成本的节约上,只有控制成本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因此,精益思想并不是仅仅为了追求成本最低以及企业眼中的高质量。而是追求客户和企业都能够满意的成本和质量,追求的是产品的性价比。

精确思想的第一步首先要对价值进行精确的定义;精益思想的第二步是确定各个产品的价值流;接下来就需要每一个步骤都流动起来,并创造价值;最后一点是要紧跟顾客的需求变化,不断的更新自己的产品。精益建造在具体运用中必须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1]。

2.1 指定的价值(Specify Value) 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包括价格管理,质量功能展开以及仿真的方法,产品由最终的用户需求来决定,这样将产品集中的顾客的要求,并满足客户的需求,避免浪费。

2.2 识别和绘制价值流(Identify and Map The Value Stream) 价值流指的是原料转变为建筑产品,并赋予它价值的所有活动。这些活动的贯穿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识别价值流的意义主要是在价值流中寻找增值的活动,而将不增值的活动可以直接免掉。

2.3 流动(Flow) 流动原则是精益思想的一个重点。时间,成本以及价值是流动的特性,精益思想的基本单元是资源流和信息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可控制的,一种是不可控制的。可控制的包括材料和设备等设施,不可控制的是一些供应商的供应信息和设计方案等。

2.4 拉动式(Pull) 以顾客需求为起点,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并顺利的按时完成工作。精益思想中的拉动式是其特色之一,同样拉动性也是精益思想的核心[2]。

2.5 完美(Perfection) 完美即零缺陷,精益思想以零缺陷为工作目标,不断地追求完美。精益思想要消除浪费,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来实现零缺陷,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有质量问题,立即停工,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从而尽可能地实现零缺陷建筑。零缺陷是一种理想状态,只有不断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才能使得建筑产品永远保持进步。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不断地追求尽善尽美,以达到为顾客提供完美价值的目的。

3 成功案例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2)

关键词:物质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军队

中图分类号:G4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79-03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前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是物质的;后者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属于意识的范畴。自然属性决定社会属性,社会属性以自然属性为基础,并随着自然属性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没有健康的生命,崇高的道德就没有了现实的物质载体。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就个体而言,自身的生存需要,决定了其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满足人类精神需要,帮助人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的重要方式,应尊重和理解人的物质追求。事实上,早在1999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讨论形成的《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对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进行了明确阐述。《决定》中强调“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与对物质利益的合理要求都是官兵的正常需要”。正确认识物质利益因素,是不断加强和改进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相适应、与新时期、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相一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正视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发挥凝聚人心、平衡心态、化解矛盾、鼓舞斗志的作用,就必须在管理教育和指导帮助官兵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个人的物质利益和需要。

一、从物质利益动因分析官兵的思想状态

把握官兵的思想状态,号准思想脉搏,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基本要求。要学会从问题的现象发现本质,充分考虑物质利益因素和个人思想变化的关系,正确认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为最终的解决打好基础。

在市场经济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的今天,社会新思潮不断涌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官兵在文化层次、能力素质上也有了很大提高,思想认识空前活跃。以往只谈大我,不谈小我的情况转变为在满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注重自我发展进步,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再讳莫如深。由此带来的实现个人利益与发扬牺牲奉献精神、改善物质生活与保持艰苦奋斗本色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和复杂。官兵的思想状态更多地受到物质利益因素的影响,正确把握思想状态,就要充分分析物质利益需要。

这就要从官兵来源、家庭成员、经济状况、驻地环境和现实困难等实际出发,准确判断官兵的物质利益需要究竟是什么。物质利益需要与思想状态有以下联动效应:物质利益需要不同,则思想状态各异;物质利益变化发展,则思想状态也发生变化;利益距离越近,其关注程度越高,实现与否的结果对其思想的影响越大。利益争夺者间排斥他人对利益目标的分享和占有,因而可以通过观察利益争夺者之间的关系,透视官兵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取向。利益预期越久,在无法实现时思想波动越大。

从物质利益需要角度出发,根据以上规律,分析及预测官兵的思想状态,就能防患于未然,及时解决思想问题。

二、教育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2]。利益需要虽然取决于客观条件,但个人的认识也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同一条件下的官兵会产生不同的利益需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本质上具有贪婪性,需求的无限性,但其实现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个人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如果需求得不到实现,就可能引起思想问题。所以,要预先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也就是合理的利益目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凸现,人们不再羞于表达个人对利益的追求。一些人打着尊重个人利益的旗号,片面强调个人利益,鼓吹理想虚无主义。这与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军的性质和宗旨是不相容的。在我国,军人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一致的,应包含于国家利益之中。教育官兵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个人利益同国家、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把国家的、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自觉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弘扬牺牲奉献精神,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坚决反对个人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错误思想。在深化改革和推进部队建设中,时刻牢记我军宗旨,不断发扬光荣传统,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对因客观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从国情、军情的限制方面讲清道理,引导官兵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应融入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之中,在谋取个人利益的同时,自觉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贡献。要让官兵在实现我军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寻找到正确的利益目标和实现的合理途径。对不切实际的物质要求和错误的利益观点,要理直气壮地批评教育,不能迎合迁就,防止错误思想和消极情绪滋长蔓延。

运用政策制度进行引导和约束。政策制度的制定要切实体现官兵利益。对党和国家解决军人物质利益问题的各项政策,要结合国情、军情搞好宣传教育,使官兵切身感受到党和人民的关心厚爱。这样,只要严格履职尽责,就能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国家利益。

三、理想信念教育与关心切身利益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官兵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和精神激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激励官兵的精神支柱。“中国的保尔”吴运铎说过,“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坚定,前进的动力就越强。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最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让官兵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但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只讲牺牲奉献,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3]。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始终贯穿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军队有政治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和职业属性。军人也是人,他们有多种利益需求,离开他们的切身利益泛泛空谈理想信念,必然事与愿违。只有解决了吃穿住用行的基本物质需要后,才会有精神需求。在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官兵作为个体的人,同样有着吃穿住用行等基本需求,也同样要面对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实际困难。因此,应当尊重每名官兵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不能把追求正当的个人物质利益看成是斤斤计较、风格不高,甚至是个人主义。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对官兵进行精神牵引和灵魂塑造,更要切实关心官兵的物质利益需要。

四、精神激励与物质鼓励结合

精神激励,主要是指运用宣传、舆论等工具表彰先进,包括表扬、嘉奖、立功、授予各种荣誉称号等。物质鼓励,则是指给予实物奖励,包括给予特定的福利待遇、颁发奖金和奖品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价值的高低由金钱来衡量,不少官兵认为物质奖励更实用。但是,军人视荣誉高于生命,更看重精神激励,因此,在物质奖励的运用上,要注意:

一是要防止对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产生片面的理解,既要看到二者的矛盾性,更不能忽视二者的统一性。认为坚持精神激励就应当摒弃物质奖励和过分看重物质奖励作用,忽视精神激励都是把二者对立、分割开来的错误认识。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要充分考虑到我军的特殊要求,又要始终着眼于激发和调动官兵积极性,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使用物质奖励是在适当范围内的措施,不是照搬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原则,不是不讲精神激励,而是要有机统一起来,切实防止简单的“唱高调”和狭隘的极端利己主义。

二是物质鼓励多寡要与精神鼓励相符。在进行精神激励的同时,设置相应数额的物质鼓励,不能只有物质奖励。当前,对一部分有特殊贡献的军人给予重奖和对高级专门人才给予特殊津贴的做法,就体现了这一精神。但要在宣传中,注意突出荣誉、威望等精神鼓励。

三是要坚持精神激励为主。从军事职业的特点看,军人的劳动成本是难以用金钱计量的,他们随时要做好打仗负伤甚至为国捐躯的准备,没有任何物质奖励能换来这种奉献,再多的奖金也难以补偿。军人视荣誉重于生命,而物质鼓励即便再多,也难以满足军人的精神需要。在国家和多数人民还不富裕的情况下,精神激励最具实现可能性,而且再多的物质奖励也无法满足军人精神需要。对贡献重大、事迹突出和服役期间表现优良的官兵进行表彰和宣传,营造崇尚荣誉、积极向上的氛围,提高珍惜和维护国家、军队以及军人荣誉的自觉性。

四是要适当实施必要的物质奖励。军人的牺牲奉献是先天性的、无条件的,也是社会上其他集团都无法比拟的。金钱造就不了牺牲精神,但金钱中赋予了精神的元素后,也可以强化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要作为精神激励的辅助手段,切实体现官兵贡献价值,增强精神激励效果,并将这种效果真正转化为完成使命任务的作用力。

五、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问题,是指在世界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的总称,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看法是否实事求是,是否符合辩证法,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实际问题,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难以处理的矛盾,大多是物质利益方面的问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灌输、引导、激励、净化等职能,就是要针对官兵的思想,进行正面的灌输、净化,就是对反面的思想进行批驳,解决思想问题。但要看到,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由于人的思想问题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外部世界在头脑中反映的结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些思想问题就是由实际问题引发的。因而,不能就思想问题解决思想问题。要卓有成效地解决思想问题,就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工作,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官兵提高思想境界。

首先,要客观地分析思想问题,真正搞清是错误思想造成的,还是实际问题引起的。对因实际问题引起的思想问题,就要尽力解决实际问题;对单纯的思想问题,就要理直气壮地对其进行教育批驳。既不能把因实际问题引起的思想问题,不加分析地说是思想觉悟问题,对官兵漠不关心;也不能把由错误思想引起的思想问题看做实际问题,一味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次,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础。新形势下军队中许多思想问题是由实际利益问题引起的,看不到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脱离实际。实际问题引发并加重思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实际问题,多办实事,为官兵排忧解难,就是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官兵的立场去看事情,想问题。细心体察、积极反映基层官兵合理的利益要求,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依据政策制度,从实际条件出发,努力为广大官兵办实事,办好事。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官兵利益无小事的思想,深入基层,深入到官兵中去,切实摸清官兵之所想,官兵之所急。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早发现早解决,把实际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因此引起思想问题。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使人们感到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真正代表,并不是空口说白话,开空头支票,这就增强了思想工作的可信度和实效。

再次,要以解决思想问题为导向。实际问题只是引发思想问题的外因。人人都有实际问题,但未必都会因此产生思想问题。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实际问题总是存在的,而且限于实际条件,也是难以全部解决的。因此,要引导官兵能够正确对待实际问题,解决思想问题,这才是根本。任何时候都要相信思想工作的威力,相信广大官兵的基本觉悟,始终抓住思想教育这个中心环节,纠正思想工作对解决利益问题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看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78-79.

[2].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J].新闻战线,1948,(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4]印进宝,刘正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出版社,2004,(5).

[5]尹莅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物质利益原则的思考[J].求实,2009,(1).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3)

论文关键词:整体主义;理论基础;历史形态;集体主义;超越

人类历史已经历了“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两大社会形态,正在走向或即将走向“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p104)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人的依赖关系”的传统社会,包括中西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维护群体、整体利益是人生主要价值取向,虽然这类思想在欧洲近现代被急剧张扬的“人的独立性”、“个人主义”呼声所奚落对抗,但整体主义思想并未销声匿迹,仍不绝于耳;在促进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集体主义原则是人生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价值取向。把握传统社会甚或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主义思想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意义及其与社会集体主义原则的联系和区别,将是我们理解、坚持并发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思想基础。

一、整体主义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根源

如果说直立行走、猿手变成人手、猿脑变成人脑是人猿揖别的重要生产特征,意识的萌芽、语言的出现是人类诞生的重要心理、精神特征的话,则劳动和结群成族是人类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实践和社会条件,马克思深刻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p18)中国古代思想家苟子对此也有所意识:“人,力不若牛,而牛马为用,何也,日:分;分何能情也,日:义;以义分则合,合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产生于与动物本能活动根本区别的劳动实践,更和人们结成群体以增强力量和智慧去征服自然、社会中的外在异己现象的社会形式不可分。中西思想家都殊途同归地颂扬和倡导克服一己之私,追求更大群体、整体的价值和利益,并把这种精神作为判定人性发展程度高低、人的思想觉悟程度高低的标准。总体而言,近代以前的文明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特别是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个体脆弱与依附性,群体具有绝对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个体没有再也不可能真正从群体中分化出来,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仅仅被看成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无论在当时社会的一般群体意识还是作为高级精神产品的哲学中,整体主义都占有主导的地位,进入近现代,虽然个体至上的呼声甚嚣尘上,但整体主义思想还是据理力争,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消除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在于克服“私”,自觉到物我彼此为一体,体现在人与人关系上强调人我一体,每个人都是社会一分子,群体价值重于个体价值,个体只有在社会中或群体那里才能展现和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因此把自我实现过程看做个体认同、归依群体的过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据说哲学的群(整)体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仁义礼智”观念中:“克己复礼”着眼于理性对感性的调控、群体价值对个体价值的支配;“重义轻利”的“义”作为一道德理性范畴,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把自我价值目标投向群体价值层面;孔子提倡“忠恕之道”,着眼于个人的情感在集体、社会领域的延伸与拓展,价值取向是对个体价值的超越与群体价值的实现。

古希腊罗马哲学思考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原则虽然也包含着个人主义因素,但总的倾向是整体主义。本体论的自然哲学家通过对字宙本原秩序的探索,强调城邦秩序、国家生活的正义性和重要意义,主张个人生活遵循宇宙共同秩序和规律,其伦理精神是城邦主义、国家主义。雅典执政将军伯里克利告诫:“每一个人在整个国家顺利前进的时候,所得到的利益,比个人利益得到满足而整个国家走下坡路的时候所得到的利益要多些。一个人在私人生活中,无论怎样富裕,如果他的国家被毁坏了的话,也一定会牵人普遍的毁灭中。但是如果国家本身安全的话,个人有更多的机会从私人的不幸中恢复过来。” 德谟克利特指出:“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把伟大的事业和战争引导到好结果,否则就不可能”,“国家利益应该放在超乎一切之上的地位,以使国家治理得很好。不应该争吵过度以至于失去公道,也不应该让暴力损害公共的善。因为一个治理得很好的国家是最可靠的庇护,其中有着一切。如果它安全就一切都安全,如果它被毁坏,就一切都被毁坏了”。针对智者学派一度导致的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泛滥,苏格拉底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人的本质不在于感觉、利欲和意见,而在于灵魂,灵魂的任务就在于摆脱肉体物欲的纠缠,去追求那普遍和绝对的善,这样才能确立起公共的秩序,从而维持城邦的团结。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其哲学无论是对理念世界的论证还是对理想国的描述,都体现了一种整体主义的取向,他强调:正义存在于这样一种原则中,整体的所有部分各居其位并为整体的善服务。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个人隶属于城邦,离开城邦集体,个人也就不成其为个人,他通过伦理学指导人们在城邦生活中寻求“善的行为”,即出于明智中确立中道,并形成于习惯的行为。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思想体系贯穿着整体主义实质,教父哲学、经院哲学的共同特征是强调社会、国家的权威性。基督教提倡顺从原则不仅是要人们做上天之神的仆人,同时也要服从人世间的君主,因为后者权威来自于神,是神的旨意的体现,教义中的禁欲主张和仁爱说教为整体主义提供了基础。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人天生是社会的和政治的动物”的命题,以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离不开社会为由,极力贬低个人利益、个人幸福和自由。正如布克哈特分析指出,在中世纪“人类只是作为一个种族、民族、党派、家族或团体的一员,只是通过一般的范畴而意识到自己”。

文艺复兴起,人文主义者反对宗教神学及世俗仪力埘个人的奴役,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自我实现,住思忠和作品中出现了个人主义倾向,但整体主义思想主张仍未偃旗息鼓,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的发展过程充分展现了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哲学思想领域中的斗争。}泉德把人二重化,有双重本性即自然人性和道德人性,正如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一样,作为族类存在的人的道德人性.高于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自然人性,甚至提出人的个体存在应为族类的道德理想的实现作出牺牲。黑格尔批判了近代以来自由主义的社会原子论倾向,认为其错误主要在于把社会整体放在个人愿望和个人利益等既不确定也不可靠的因素的基础上,为此他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放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中加以讨论,把国家看成是决定性的因素,“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个人不仅要服国家.而且有义务为国家作出牺牲,这种牺牲所放弃的是个人“偶然的个体性”,获得的则是对“个人的实体性的个体性”在现代社会政治哲学和道德层面,孔德立足于实证主义哲学立场,在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上提出社会有机体观点。在他看来,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与其构成要素或部分之问有着功能的一致关系,这种一致并不是说整体由部分决定,相反整体的各部分就其单独来看,并无所谓本性,其作为系统要素之本性正是由系统决定的;他以生物有机体的结构和功能比附社会,提出所谓社会各阶级和阶层分工与合作理论,主张人们各司其职、各安其分、互相友爱,道德奉行利他主义才能求得社会的秩序进步。布拉德雷则把社会有机体论作为人应当履行在社会中“岗位及义务”的根据,强调个人对社会整体的服从。

二、整体主义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形态

原始社会,人类自然科学知识极其贫乏,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外在、内在世界常常处于极度恐惧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迷茫状态,生存欲望和实践经验使人们结伴成群以增强力量和智慧去征服外在世界,逐渐形成氏族、部落等稳定的生产生活群体,“我们越往前追溯,个体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体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一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如此。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力,个人在情感、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一方面,各氏族之间因为与大自然的斗争和经常争夺猎场、牧地及食物等引起的相互冲突和攻杀,直接危害着个人利益和氏族利益,氏族成员为了维护个人、家族的安全与经济利益,必须依靠和依附于氏族和部族;另一方面,为了维护氏族和部族共同利益,又必须依靠它的成员结成一个统一的集体,这种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原始人逐渐形成了一种纯朴的道德观念,氏族和部族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服从和维护其共同利益是系统每个成员的最高义务和神圣职责。维护氏族和部落共同利益成为整体主义的最初表现形态。

受“重义轻利”、“明明德于天下”思想的影响和激励,人类文明社会追求和颂扬整体利益至上的观念精神,但囿于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呈现出多层次多形态:

(一)宗族、家族整体主义和地区、集团整体主义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对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整体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首先是种伦理型文化,“尊尊”“亲亲”是人们最基本也是非常强烈的情感,尊从家长、族长意志,实现家庭、宗族利益,“修身齐家”、“光宗耀祖”是个体成员的最起码的生存责任;其次,传统社会结构相对稳定静止,人们作为类、社会存在物,必然属于一定地区、集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观念及维护所属集体、地区的整体利益是个体更高的价值追求。但其也容易并曾经被不恰当地放大为地区、集团保护主义,以邻为壑、不惜损害其他地区、集团甚至国家集体利益去实现、扩充本地区、集团利益。

(二)民族、国家整体主义是文明社会占主导和最高形态的整体主义精神。阶级社会的社会结构系统中王权至上,“君为臣纲”、“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服从、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代表——王权是人们不可抗拒的至上归附,同时治国平天下是志士仁人人生最高追求,岳飞精忠报国,范仲淹“居天子之近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忧国忧民思想部表达了当时历史条件下至高无私的民族、国家整体主义精神。

(三)地球、人类整体主义。近现代以来,国际交往频繁,生产领域国际分工贸易、金融领域的交流合作,使世界经济、文化、政治日益融为一体,人们愈益重视民族、国家间利益的相关性、一致性,反对殖民主义、沙文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共同对付环境污染、黄毒泛滥等问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愈显强烈,并成为整体主义的最高历史形态。

整体主义思想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凝结人类社会以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并为无产阶级所推崇,成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但纵览整体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历史形态,特别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宗族整体主义、民族、国家整体主义都存在认识、阶级基础等历史狭隘性,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所超越。

三、集体主义原则的形成及其对整体主义思想的超越

无产阶级及其先进代表共产党人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意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与他人利益的关联一致性,真诚地把个人利益置身于社会利益发展中,把他人的发展看做自身利益实现的一个前提条件,从而确立起先进的无产阶级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作为一种认识个人与社会的方法原则,意味着不能仅仅从社会出发来说明个人或者仅仅从个人出发来说明社会,而必须坚持两者的统一,即持一种解释学的循环原则}作为一种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原则,意味着集体必须是真实的即不是与每个个人相对立的,而个人应当是独立的同时又是有社会责任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的价值取向应当是互为目的和双向还原,而非片面强调一极。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是从无产阶级集体利益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思想体系和行动原则,其基本内容和原则包括:(1)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出发点;(2)坚持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应作出必要的牺牲。

集体主义原则的确立和实现由其在历史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决定,并有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是先进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大公无私,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的阶级历史使命使他们必然在行动中包括道德实践领域把代表着人类正确发展方面的先进、真实集体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将个人利益自觉融于这崇高的事业和奋斗中;二是经济基础保障,公有制经济占主导,保证“他们的共同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而且“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为集体利益的实现和发展有了可靠的现实基础,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实现广泛开辟了道路;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广泛民主为集体利益也为个人利益实现有了可靠的政治保障,人们参政议政,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制度、法律的健全,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中促进切身利益的实现。

集体主义原则与整体主义特别是作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奴隶封建社会的整体主义(包括家族整体主义、地区整体主义、国家整体主义等)相比,基于后者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个人自我价值实现途径等的差别,从而在思想、现实上有明显的差别,表现出超越性、先进性:

(一)古代人对人的理解是狭隘的,表现在就外部来说,人们只限于把本民族、本部落、本家族等看做主体,没有把人看做是普遍的,意味着“非我族者,其心必异”、“非我族者其类必异”;就内部来说,人们只限于从有机整体角度看待人,没有把个体看做独立的个性;综合起来说,当时人们保有狭隘的人群观念,而不存在普遍的“人类”和独立的“个人”观念,这样的整体主义必然是局部、狭隘的整体主义,也是泯灭个人利益的抽象整体。而无产阶级的集体是从全人类的角度作最先进理解,个人也是全面发展的主体,是扬弃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所造成的对个人的两度异化,成为真正的人。这样的集体主义必然是最广泛、最彻底的整体主义,也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真实统一的整体主义。

(二)奴隶封建整体主义是经济与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政治与君主、贵族专制统治的产物或思想工具,这样的整体不是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或利益代表,而是统治阶级、剥削者集团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是种虚幻集体,对劳动人民来说整体主义是虚幻的、扩大、公开倡导的集团利己主义。国家“对于被支配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体现为人民服务精神,是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产生,以组织有序性、根本利益一致性、集体和组成集体的个体相互服务的双向性为其基本规定,是真实的集体,因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最先进、最革命的整体主义。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4)

[关键词] 精益思想;研发管理;软件研发能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61

[中图分类号] F270.7;TP311.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107- 02

0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传统企业纷纷提出要拥抱互联网,要向互联网企业转型。传统企业掀起一个信息化、互联网化的热潮。在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内部一般会设立自己的软件研发团队来承担企业内外部应用系统的开发工作。但在当前移动互联时代,传统的研发模式在创新能力、交付速度等方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对IT服务的需求,企业迫切需要改变其软件研发管理模式,提升软件研发能力以应对内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笔者认为利用精益思想转变研发管理,提升企业软件研发能力,提升软件交付速度和软件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 精益思想的发展

精益生产源于日本丰田管理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20世纪90年代,MIT的James Womack、Daniel Jones和Daniel Roos研究考察了丰田生产系统,提出“精益(Lean)”这个术语。它的核心思想是消除浪费,持续改善。它融合了单件生产方式及大规模生产方式各自的优点,并同时避免了前者高成本的不足及后者低柔性的缺点。丰田公司凭借着这种独特的管理方式取得骄人的业绩。2007年,丰田的产量已超过通用,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在全球170多个国家的年汽车销售量超过937万辆。精益生产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学习和借鉴。1996年,James P. Womack和Daniel T. Jones在《改变世界的机器》的基础上,发表了《精益思想》一书,该书把精益生产进行理论化,并系统地描述了精益的原则和方法,形成了精益的思想体系。

2 精益思想在提升软件研发能力方面的应用

精益思想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制造管理,但应用于转变研发管理,提升软件研发能力的实践尚属不多见。软件研发能力主要体现在三要素:人、技术、流程。精益原则和精益思想在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主要体现在将这三方面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系统,具体表现在:

2.1 利用精益思想提升软件研发人员创新能力

软件研发能力的核心在于发挥研发人员的创造力,将每个员工的能力发挥到极限。传统企业管理是基于科学管理创始人泰勒所提出的原则,管理者对工作进行分析,将其分解为更小的较独立的任务。这些任务由专门的工人来进行,工人不需要理解任何东西,只需要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他们的具体任务。这种工业时代的管理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渐渐不适用。精益管理主张发挥人的作用,主张利用“使命式指挥”替代命令与控制。“使命式指挥”指的是通过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员工目标和企业目标之间建立一致性以实现员工的自主性。

2.2 利用精益思想提升软件研发技术能力

精益的核心思想是消除浪费。在精益生产中,精益理论指出不能在生产线的最后工序才检测产品的质量,在过程中的每一个工序应该能够进行错误验证和自检。映射到软件开发工程中,精益思想指导的精益工程实践提供了一套实践工具,包括持续集成、持续交付、部署流水线、自动部署、自动等。利用精益工程实践将大幅提升软件研发技术能力,提升开发过程中各环节的反馈效率,聚焦预防,消除浪费,提升软件交付质量和交付速度。

2.3 利用精益思想提升软件研发流程管理能力

传统软件研发管理为了保证研发过程的可管理、可重复、可回溯,一般会有一套严格的配置管理、过程管理、研发测试流程、生产流程等。利用精益思想一方面可以通过价值流的角度去分析软件研发过程中的活动和流程,对价值流中存在的等待进行消除,对没有带来价值并且是不必要的活动进行摒弃,消灭其带来的浪费;另一方面利用精益工程方法可以将研发过程中手动的流程自动化,实现价值的快速流动,提升企业软件价值的交付速度和质量。

3 结 语

精益思想的产生主要是用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通过吸收精益思想的精髓,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文化,将其思想应用到企业软件研发管理过程中提升人、技术、流程的整合效率,必能提升软件研发效率,为企业内外部客户交付高质量、高价值的软件,使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浪潮时取得有利先机。

主要参考文献

[1][美]James Womack,Daniel Jones,Daniel Roos. 精益思想[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齐二石,张洪亮. 企业精益文化建设[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12):133-136.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5)

关键词:企业文化 思想政治工作 融合 运用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然面临新问题:如何将不同身份、不同收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素质、不同价值取向的员工思想统一起来,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面对新的企业环境,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继承过去好的经验做法的同时,认真研究新形式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促使企业经营上水平增实效。这是企业改革赋予我们的责任。

1. 借助企业文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的融合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筛选与提炼形成的人本管理理论,它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优良作风、礼仪风俗、行为规范、等为主要内容,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是通过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企业生产的发展,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以实现。可见,企业文化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属性密切相关,内容又相互渗透。

企业的目标、精神、理念、使命和宗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反映了企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即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发展为出发点。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文化建设更贴近于企业经营生产。具体的企业目标,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感到只有实现了企业价值,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这种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

2.运用企业文化,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

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员工的素质,这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新的理论,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创造企业最佳效益,促进企业发展。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正是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价值观的确定、企业精神的培养、员工道德的养成、优良传统的发扬,这一切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能够使全体员工得到价值认同和统一,由此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一旦形成并成为全体员工的主流意识,就会转化成企业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无尽资源。因此,我们要把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抓手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通过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的培塑,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文化塑造企业,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员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深入人心,为企业经营生产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3.链接企业文化,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正确方向。随着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员工不再把企业当作单纯谋生的劳动场所,而是需要企业提供有更多功能的多元化平台。不仅要提供舒适的劳动环境,还要提供实现更大个人价值的舞台。企业文化建设倡导的企业精神、构筑的发展目标,使员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不仅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而且在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中,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八小时以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实现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创造了条件。 多年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体会到,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五项原则。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中灵活应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服务大局的原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大局服务。具体地讲, 思想政治工作要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为经济建设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务求实效的原则。讲实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务求实效,有的放矢,反对各种形式主义、本本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联系实际,营造和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第三、物质利益原则。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物质利益是社会生活中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的精神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但革命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利益基础上的,不能只讲贡献、牺牲,不讲物质利益,那样只能滑向唯心论。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6)

[关键词] 精益思想;精益建设;施工成本;成本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17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8- 0031- 01

在精益建设理论之下,如何实现对施工成本的控制,以下从精益思想理论的核心出发, 介绍精益建设的有关基本理论,分析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以及管理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有效控制施工企业成本的对策。

1 精益建设理论

精益建设也被称为精益建筑、精益施工等,在建筑中包括线路、管道以及设备安装、土木工程建筑、装修装饰3个方面内容。精益思想,其基本原则包括正确确定价值、价值流流动、识别价值流、需求拉动生产以及尽善尽美,也正是这些原则,使得精益建设在现代企业施工成本控制中具备适用性,通过不同专业的分工配合,实现用户的需要。

2 精益建设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在建筑企业施工中,对于施工成本控制不仅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而且施工成本控制也是提升施工质量的关键。将精益建设思想应用到施工成本管理中,可以消除浪费,在企业施工成本管理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成果[1]。建筑施工企业中,由于其生产依然存在着重复与循环性,因此对于其供应链以及价值链思想,在精益生产理论中都可以通用;还有就是在建筑施工中,对于施工中的装配化、工业化发展趋势,也可对装配化生产的工序进行合并和分解[2]。再有就是由于建筑产品的特点,更利于实现精细生产,因此在施工成本管理方面,也更容易利用精益建设思想,完成对施工成本的控制工作。

3 当前施工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对于当前施工成本控制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实现对施工成本控制的优化。①就是对于当前施工成本控制中,并没有从价值流角度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并且其施工成本控制方面,还在依据组织机构职能、权限以及目标任务划分责任,这样就导致责任控制系统显得不利于管理,纵横交错的责任交织,导致管理困难度加强[3]。②在当前的施工成本控制中,忽视流动活动是基于业主的需求价值而创造的,而是将所有活动都认为成增值转换活动,不仅限制成本控制效果,还降低施工成本控制效率。③就是对于当前企业在建筑施工成本控制中,管理者会认为整个项目成本为最小化的,能够通过转换活动实现成本最小化,然而这样的成本管理方式只能实现对于局部的优化,而不能实现对整体成本的优化。④就是在施工成本控制中,其目标就是把成本控制在企业的预算内,且所有成本管理活动都在围绕此目标进行,不仅不利于施工成本管理的提高,还不能实现对施工成本尽善尽美的管理。⑤在施工成本管理之中,只针对施工生产成本控制,忽视对项目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只是对施工最后进行成本控制,忽视对施工项目材料以及库存、成产等多个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不能有效控制施工项目成本。

4 施工成本控制中应用精益建设理论的对策

对于施工成本控制工作,是降低企业施工成本提升施工质量的关键,由于精益建设理论与施工成本之间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因此应用精益建设理论对企业施工成本进行控制,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还可以提高施工成本控制水平,具体执行对策如下:

(1)精益建设在施工成本控制中,不仅考虑产品生产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而且还会改进成本管理手段,将成本管理与建筑生产相结合降低成本。精益建设理论在成本计划、控制、成本核算以及成本分析等角度,都对施工成本控制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精益建设中的成本管理,应该从施工规划与设计、生产以及整个价值流中进行,从而构建支持精益建设的成本管理体系,在施工流程、施工要点处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正确理解精益建设的思想,提出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将多种成本管理方法与精益建造的思想融合,促进施工成本管理的提升。

(2)对建设施工项目管理进行总结归纳,在借鉴现有成本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得出有效的精益成本管理方法,并可以根据建筑施工产品的单件性,在设计的前期系统化分析用户需求, 使客户需求更加具备全面化与专业化,并且可以在项目施工设计的初期阶段,就明确客户需求,让施工设计方案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用户的需求。

(3)在施工成本控制中,可以根据生产现场的特点,重新审视建筑生产过程中建筑产品的根本特性, 改进建筑生产流程,提升建筑产品的确定性,根据建筑组织特点, 按照精益思想, 实施基于精益原则的建议,最终提高建筑生产成本控制水平。

(4)在精益建设理论之下,对于施工成本控制中改进学习以及信息反馈资料,提升团队的作流空间,使其避免条件限制,改进施工工作流程,改进信息流通率, 使得生产流程透明度化,按照精益思想, 实施基于精益原则的建议,建筑施工成本管理中信息的透明度,促进建筑业成本控制中应用精益建设的进度。

5 结 论

综上所述,在行业生产中,为降低建筑企业的生产以及施工成本,可以采取精益建设理论,优化企业的成产管理方法,制定不同的成本管理策略,结合建筑施工中的生产理论与精益建设思想原则,对其进行施工成本控制,不仅可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还可以推动施工成本控制技术的提升,值得在实际中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如兵,鲍文胜. 加强施工成本控制 提高项目承包效益[J]. 建筑经济,2012,7(18):41-42.

精益思想的原则篇(7)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认定经济活动事实上都是从利己的动机出发的。十八世纪爱尔维修明确提出“利益支配我们的一切判断”,[1](p457)由此出发,推定人的本性都是自私自利的。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学说,经济关系中人是理性的利己人。利己主义是人的一般本性。可见,利己主义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事实前提和基本假设。但资本主义社会不同时期对个人主义认识是不同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萌芽到发展、完善,对个人利益认识经历了利己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等几个主要阶段。在市场经济完善时期,开始强调对个人利益的限制,强调国家制定规范性经济政策、利用秩序来协调个人与整体的利益关系,这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对利益问题经历了一个由放任“自由”到限制“自由”、由无视“整体”到重视“整体”的认识过程。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放任自由主义是迎合当时反封建斗争为资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需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人们开始认识到就整个社会而言,完全利己是不可能达到的,要保证长久的个人利益,施以秩序、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现代西方市场经济建设的外在型政策法律制约,内在的良心型制约等成熟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同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利益政策,为我国市场利益伦理研究提供了认识和方法上的支持。

我国在制度上根本区别于西方,在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上也经历了几乎完全相反的历程。革命战争时期,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利益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证谊明道’”。抗战时期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2](p868)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调动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团结了一切革命的力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此时的“群众”,是有特定历史含义的:“人民群众”是被压迫的工农的集合体,关心群众利益是指满足群众全体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不是鼓励个体自由追逐利益。此时,在利益取向上完全是整体本位的传统伦理价值观,这是符合当时中国革命夺取政权的需要的价值取向。这一理论思想始终建立在经济与道德统一的基础上,从人民切身利益出发,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最终目的,这种利益观和工作方法不仅为当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原则和方法上的指南,也对当代党的领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整合方式上依靠超经济的政治力量形成社会秩序,人们利益动机还是被束缚在维持生计的限度内,政治身份及相应的道德才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高准则。有时为了政治需要,维持生计的动机也要受到遏制打击,个人坚决服从整体。此时,劳动者成为国家的主人,生产资料共有,人们之间结成互助合作关系,在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指引下,有利的抵御了反动势力的攻击,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然而此时的进步是建立在经济发展极度缓慢基础上的。随着生产力发展,体制转轨成为历史的必然。面对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并不是处于完全失语状态,“它会以特殊形式渗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当中,且以观念的形式限制人们不合理的行为”。[3](p283)提出的反对、禁欲主义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者的品质也对当代党员自身建设提供了榜样示范作用。

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对个人牟利的限制才逐步被取消,个人合理利益得到承认。邓小平把个人的求利行为纳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动力结构中,提出要勇于承认和鼓励个人在不侵犯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邓小平对个人物质利益追求给予了道德上的充分肯定,对于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思想观念上的一次重要革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邓小平提出的公平——效率原则为市场经济中研究“道德”与“市场”这对最为困惑的矛盾打开了缺口。

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利益问题上经历了:不言个人-敢于言利-积极求利的过程。不同时期,社会价值取向不同,革命战争时期偏重革命阶级的生存需要,转型时期偏重个性发展的需要。然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人们仍然没有跨越“义”与“利”这对矛盾的障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个体经济动机普遍得到肯定,然而市场经济还有很大的漏洞,加上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和计划经济时代的身份限制还没有完全消除,使得人们对个人利益态度差异较大,在处理个人利益问题时存在“过”与“不及”的情况。致使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一方面教育对象必然受看得见的“利”的引导;另一方面,德育工作仍然束缚在传统集体主义道德思维的框架内,亦步亦趋,不敢大胆言利。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利益原则

市场经济社会中最显著的特征是提倡个人价值和能力本位,社会需求的满足贯穿于个体需求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个人利益的追求与满足是适应当前人们基本价值取向的,充分肯定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和道义性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重

要伦理因素。当今,个人利益不仅具有了伦理意义而且成为经济生活中一条重要道德准则。可见,要实现“在维护集体利益前提下合理发展个人利益”这一德育工作的较高层次目标,如果不与看得见的“利”相结合,德育工作只能是形同虚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有效开展工作的首要前提就是:与时俱进的利益观。

利益在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性决定了利益问题在人们思想观念和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利益原则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必须牢固把握其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基本原则应是确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的利益原则:

首先,以人为基本,尊重人的利益。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指导性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1)相对于人对人、人对物的依赖而言,把人当作主体;(2)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最终本质和中心;(3)相对于作为手段而言,把人作为目的。[4]以人为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对个人利益的工具性认识。个人利益的满足,不仅是德育工作的手段、途径,更为根本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人的物质欲求,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人的精神需要。受数千年的封建传统束缚,人们长期被“人”以外的“物”所束缚,导致我国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人格。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启发人的自觉性。

其次,确立公平、公正、效率、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观。市场经济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就是:经济活动遵循市场规则,以效益为目的平等竞争。人们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时必须确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利益观。公平的本质表现为现实的人对现实社会存在所作的道德评价,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相对概念。新时期,公平是指参与竞争机会的平等、竞争过程的平等、所得利益与劳动付出的等价,而不只是从所得结果看公平问题。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和配置。追求经济效率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共性特征,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创造尽可能大的社会财富。效率与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我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以国情为依据,先后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经济伦理原则,从这一微妙转变可见社会主义公平是更为根本的原则,因为,社会主义高效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所以,社会公平更具有目的性。市场经济讲求效率,离不开竞争。但市场经济的竞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竞争,其特性是通过实力、声誉、诚信等进行间接的竞争。公平公正、诚实守信、互惠互利等都是竞争道德的主要内容。

再次,确保制度正义,为个人正当取利创造外部条件,并限制个人的不正当求利。制度正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保障,它是协调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契合点,使市场经济活动更加规范化,减少“搭便车”的现象。制度正义是指社会活动、经济制度与安排要按正义原则决定个人与整体利益分配的恰当份额,划定个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在操作层面上的边界范围。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将市场经济的基本伦理规范化成为可操作的“制度”,增强伦理的硬约束力,使道德伦理不再只是“应当”和“理想”。在建立制度正义过程中要借鉴西方的契约理论。契约是市场交易活动中最为典型的伦理规则,然而,它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情况下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只有形成一种以公平-效率为基本原则的契约交往方式,才能使市场经济活动的互利行为具有确定性和可预期性。

三、思想政治工作中育与利转换的利益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应从工作对象的角度出发,把帮助其个体发展、个人利益的实现作为工作的目的,把培养“双利人”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证实人的利己性并不是一件坏事,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规范人的求利行为。如何全面、准确的保障、引导、规范个人的利益问题,协调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现时代内容。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时代含义就是打破以往“以义导利”的工作原则和方法,构建从“利益认同”走向“价值认同”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所谓“利益认同”,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法与满足工作对象的利益诉求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所谓“价值认同”,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法与满足工作对象价值追求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事实上一切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手段,归根到底都要以对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为基础,长期以来“义”与“利”不合乎逻辑的关系,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缺失的现实原因。在这个彰显个人价值的年代,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迎合客观现实,改变过去“完人化”倾向的“应然”式教育。在教育态度、方法上,尊重、关心工作对象的利益需要,使每一个人从关心切身利益的实现上去关心国家、集体利益的实现。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指出“高度重视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社保、医疗、安全生产等方面作为其工作的着力点,把转变群众观念与利益驱动结合起来。

其次,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伦理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必然触及和调整原有的利益格局,经济关系势必引起更多利益关系的摩擦和矛盾,由利益问题引发的复杂且带有广泛性的思想障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引导人们转变观念的同时,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人们符合市场经济的逐利观和价值取向。应当将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提升为经济道德准则,如将经济活动中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升为对公平竞争、锐意进取、敢于创新的伦理精神;将一些道德规则注入经济道德的意蕴,如肯定“正当竞争”、“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经济道德意义,将经济行为的外在要求转化为经济主体的内在价值尺度。另外,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利益冲突,思想政治工作介入利益关系调节时,要教育人们分清时代看清本质,辨证的看待我国当前在效率与处理公平和竞争问题上的举措。

第三,建设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是协调经济和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由于个体正当利益的保护与不正当利益的限制,只靠道德规约或口号式的维护不够的。这就需要有道德他律的规约和社会制度性的调适。思想政治工作者协调个人与他人利益关系时,必须着手创建和研究符合正义原则的规范化、秩序化的措施手段。比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在公正、公平原则指导下,建立各种利益关系之间的利益整合的机制:

利益确定机制:由于社会资源有限、利益主体能力有限,改善社会权利不平等现象,在经济活动中,必须以具体法规制度严格落实人们逐利的正当性途径,保证同等付出获得同等回报。要严格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处理纠纷矛盾的工作机制,杜绝工作中出现断档现象,发生矛盾时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宏观调控,克服经济收入领域的混乱现象。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的税收、价格等手段,调节抑制社会利益过渡分化。对不同性质的收益,严格监督区别对待。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活动关注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生活状态,保证大多数劳动者参加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利益激励机制:物质激励有助于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求,具有直接有效的规范作用;精神激励有助于完善人的社会角色,影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实施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应遵循公平原则,根据群众不同层次的需要,既坚持物质鼓励又坚持思想领先,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工作热情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利益整合,而利益整合机制上的各个链条要想规范有效的运转还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努力与探索。

摘要:利益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矛盾的主要根源,是道德和所有人类规范的核心所在,也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制度的实质。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利益原则应有新的内涵。本文主张的利益原则不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新集体主义”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以经济领域中看得见的“利”作为理论思维的切入点和理论线索,从市场经济利益关系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长点,达到育与利的共存目的。

关键词:新时期/利益观/利益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商务印书馆,1979.

[2]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