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5 16:12:08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篇(1)

[关键词] 意义 基本原则 途径

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是朴实与纯粹的化身,是平凡与真诚的整合,更是共产党员身上所具备的各种材质的优选提炼。在一个普通战士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他自身的优秀品质,更看到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拥有的信念,以及这种朴素的信念在日常工作中的体现。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必须学习张思德的这种品质,必须从思想上解决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认识。学习贯彻就是一条最有效最符合党的要求的基本途径。高校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力量组成部分.他们能否有效地学习贯彻关系到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和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充分认识在高校学生党员中开展学习贯彻的重要意义,结合高校学生党员的实际,确立体系化的学习原则.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是当前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党员思想素质的紧迫任务。

一、高校学生党员学习贯彻的重要意义

1、学习贯彻是高校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担负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历来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力量源泉,也是大学生完成历史使命的坚强支柱。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市场经济中功利色彩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把入党作为就业的砝码,将“找个好工作”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往往表现出很多短期行为,这对于大学生党员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自己所承载的历史使命都是不利的。深入学习贯彻,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加深对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理想信念上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奋斗终身。

2、学习贯彻是高校学生党员增强党员意识、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保障。

党员意识是党的整体利益与意志在党员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对党的性质、奋斗目标、指导思想等党的基本价值的深刻认同。增强党员意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保障,而强化高校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由于大学生党员党龄较短,预备党员较多。加之学习任务重,往往忽略了党性修养,有的支部也放松了对党员的继续教育。致使不少大学生党员党员意识淡薄,常常忘记了共产党员的身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学生,有的甚至出现违纪现象,造成不良影响,损害了党的形象。“对党员需要掌握的党的基本知识作出了系统阐述,对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作出了明确规范,为广大党员进行自我教育、增强党的意识提供了最好教材。”邓小平也曾经指出:“每个党员、每个党员干部、每个党组织,都要对照进行检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作出达到和坚持规定的合格标准的努力计划。并保证其实现。”深入学习贯彻。就是要使每一个大学生党员用来提高党性认识,权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的选择,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3、学习贯彻是高校学生党员加强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途径。

加强道德修养是对每个党员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关系他们的个人品行。而且关系党的整体形象。同志曾要求共产党员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新时期。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学习贯彻是高校学生党员加强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基本的途径。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对党员最根本的要求。还从多个方面对共产党员的道德品质作出了规定,如共产党员要“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忠诚老实。言行一致”等。

二、高校学生党员学习贯彻的基本原则

“篇幅不长。却凝结着党长期以来宝贵的经验和智慧,集中代表了全党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调整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高校学生党员中开展学习贯彻的过程中,应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思想实际,遵循以下原则。

1、历史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原则

的内容是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思想和组织的状况及要求。的每一次修改,都增加了一些体现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的新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别是十六大通过的,更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新的伟大里程碑。高校学生党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学习了解发展的历程及历届的内容,更要深入学习现行,把握其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才能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党,认识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明确学习贯彻的重大意义,增强历史使命感。同时,与时俱进的特点决定了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不断地进行跟踪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正确执行。

2、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

的语言虽然朴实,其思想内容却非常深邃,字字都是党的宝贵实践经验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学好必须熟悉的总纲和条文,从整体上把握其内容和精神实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紧密联系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具体实际,紧密联系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系统全面地学习,切实贯彻。学习贯彻还要根据大学生党员自身特点和思想实际,把的基本要求与大学生党员的认知水平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区分层次,循序渐进。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应尽量避免单一的说教,强制地灌输。 不断创新学习贯彻的方法,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党员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对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路线和纲领、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都作了明确规定,集中表达了党的理论基础和政治主张,体现了党的整体意志和共同理想,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是党员提高理论修养的好教材。但不仅是认识问题、理论问题,更是行为问题、实践问题。制定而不执行,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失去了价值。正如中央党校叶笃初所讲:“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就是要通过学习教育,把从外在规范,转化为党员个人的内在要求与自觉行动,形成坚定的稳固的意识或观念”。高校学生党员在学习贯彻的过程中,要把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并在实践中自觉地遵守、贯彻、维护,达到知行统一。

三、高校学生党员学习贯彻的途径

把学习贯彻作为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探索学习贯彻的有效途径是高等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任务。

1、积极营造学习贯彻的舆论氛围

自2006年1月以来,全党上下掀起了学习贯彻的热潮。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形势,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网络等媒介.宣传学习贯彻的重要意义、内涵和基本要求,并对学习贯彻的情况进行追踪报道,树立先进典型:要通过组织生活、党员大会等多种渠道,积极发动,提高学生党员对学习贯彻的认识,调动他们学习贯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学习贯彻的合力。学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共青团、业余党校、系(院)党总支、学生组织等部门和团体。要结合业务工作,发挥各自优势,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对学习贯彻的信息进行快速、形象、立体的传播,在学生党员。乃至全体大学生中造成广泛的影响,营造学习贯彻的强大的舆论氛围。

2、建立健全学习贯彻的长效机制

学习贯彻不仅仅是一股热潮。而是一项经常性的教育工作。因此高等学校要认真研究,建立健全学习贯彻的长效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和要求。确保学习贯彻的组织性、规范性和持久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对学生党员中的骨干进行定期的集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党员骨干的作用,通过他们带动全体党员的学习: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为学生党员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保证各学生党组织能正常开展理论学习:不断创新学习形式,通过专题报告、小组讨论、典型示范、开辟网上论坛、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习取得实效:紧紧依托以党员为主的政治性社团引导学生党员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自觉按办事。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把规定的党员义务充分具体化、实际化。通过健全党员管理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党员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来树立的权威,确保面前人人平等。

3、增强学习贯彻的实践环节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篇(2)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着眼解决现阶段突出问题,既树立起廉洁自律的道德高线,又划定不可碰触的纪律底线,既重视思想建党的铸魂作用、又重视制度治党的治本作用,把他律与自律、守底线与高标准、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确定了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让全面从严治党兼具道德感召力和纪律约束力,是新形势下实践严以用权的必然要求。

一、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则》和《条例》的深刻内涵。《准则》和《条例》一立一破、相得益彰,内涵丰富、指向明确,具有“高、严、实”三大鲜明特点。“高”就是立意高、标准高。《准则》既立足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传统作风、高尚道德情操四个方面,对全党同志提出了“四个必须”的共性要求,又针对普通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差异性分别制定具体规范,为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展现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高尚道德追求。《条例》体现党纪严于国法,突出党纪特色,把党章对纪律的要求整合成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六大纪律”,并把政治纪律排在首位,通过抓住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个纲,把严肃其他纪律带动起来,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真正使纪律成为管党治党尺子的坚定决心。“严”就是要求严、约束严。《准则》和《条例》既有对党性原则的高扬,又有对职业操守的恪守,还有对社会交往、日常生活的规定,将道德规范和纪律戒尺从公领域拓展到私领域,从个人行为延伸至家庭生活,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立身、立德、立言、立行树立了新标杆,充分体现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三严三实”的本质要求,既具有强大激励导向作用,又具有十分严格的约束效应。“实”就是举措实、落得实。《条例》针对现阶段党纪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新出现的违纪行为作出明确的的规定,注重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以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等要求转化为纪律条文,注重将抽象的要求规定细化、具体化、形象化,注重对违反党章、损害党章权威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的责任追究,注重党纪处分与国法处理的有效衔接,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规定翔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员有纪可依、纪检监察机关执纪有据,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深入落实,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管党治党和执行纪律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建立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起到重要作用。

二、切实把《准则》和《条例》刻印在心落实于行是实践严以用权的必然要求。“三严三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全党提出的新要求,抓住了做人从政的根本,切中了干事创业的要害,划定了为官律己的红线,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行为的新规范,要求把深化学习教育放在首位,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准则》和《条例》的学习贯彻纳入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来,《准则》和《条例》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成果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固化为党内制度法规的结果。其把构筑道德高地、严明纪律戒尺作为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重要抓手,要求我们深学之、细照之、笃行之,真正把党章党规党纪的权威性维护好,把风清气正“铁规矩”执行好,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用好权力,为民用权,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好干部。

一是要认真学习,充分认识《准则》和《条例》出台的重大意义,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学、联系实际学,熟读条文、领会实质、把握要义,把《准则》和《条例》的各项要求真正刻印在心上,特别是对《准则》提出的廉洁自律要求熟记于脑、牢记于心,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和组织意识,增强学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把《准则》和《条例》的要求纳入到“三严三实”严以用权,真抓实干,实实在在谋事创业做人的专题研讨中来。通过组织讨论、交流发言等形式进一步认识贯彻落实《准则》和《条例》对于严以用权的极端重要性,提升学习贯彻《准则》和《条例》的自觉性。三是通过学习贯彻《准则》和《条例》,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成果。“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作为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从今年五月份开展以来围绕对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是、做人要实”的要求,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把思想教育、党性分析、整改落实、立规执纪结合起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准则》和《条例》的印发恰逢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及强化整改落实和立规执纪前夕,《准则》和《条例》对于巩固提升“三严三实”专题学习教育成果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需要参加双重生活会的党员领导干部除了按照专题教育方案要求的“六查六看”等规定对照检查外,要重点对照《准则》和《条例》的各项要求,严格对照检查进行党性分析,看看自己是不是坚定正确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是不是正确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是不是在从政、用权、修身、齐家等方面都做到了廉洁,是不是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坚持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修枝剪叶,自觉改造提高;从谏如流,自觉接受监督,自觉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严肃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通过对《准则》和《条例》的学习对照检查,使《准则》和《条例》的各项要求刻印在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落实在行动之中,作为强化整改落实和立规执纪的重要遵循,作为严以用权的必然要求抓实抓好。

三、学习贯彻《准则》《条例》贵在以上率下和责任落实。《准则》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要求更高,《条例》对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行为的处分更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用党章党纪党规约束自己的言行,带头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要位置,带头同一切违反纪律的行为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以自身模范行为引导其他党员坚持道德高线,守住纪律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共同为营造良好地政治生态做出贡献。通过“三严三实”专题学习教育,把自觉践行《准则》和《条例》要求,有力推动《准则》和《条例》的贯彻落实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议事议程抓紧抓好,认真履行“一岗双责”的层层示范带动、逐级传导压力,推动形成以上率下、上下联动贯彻落实《准则》和《条例》的合力。带头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带头践行廉洁自律规范,敢于担当、敢于较真、敢于斗争,确保把党章党规党纪落实到位。坚持党纪面前人人平等、遵守党纪没有特权、执行党纪没有例外,切实强化执纪刚性,坚决查处违纪行为,尤其是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要位置,严查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律的人和事,确保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篇(3)

编者按:《廉政准则》的出台,规范了领导干部行政行为,必将有利于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有利于形成用制度管权、有利于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一要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二要明确廉洁从政行为规范,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进一步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深入学习宣传教育、三是抓好制度建设、四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五是加强监督检查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近日,中共中央纪委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同时《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单行本也开始发行,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贯彻《廉政准则》的热潮,这对切实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具有深远的意义,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要深刻认识《廉政准则》的重要性。中央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高度重视,新颁布的《廉政准则》,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有关职能机构的教育监督责任等作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廉政准则》的出台,规范了领导干部行政行为,必将有利于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更好地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不廉洁行为提供了政策依据;有利于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有利于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监督检举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廉政准则》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贺国强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廉政准则》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贯彻实施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通过扎实工作,使《廉政准则》的各项规定得到全面落实,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要准确把握《廉政准则》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廉政准则》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的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是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践成果,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具体来说,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一要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二要明确廉洁从政行为规范,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进一步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

要深入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廉政准则》贯彻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党组)作为贯彻实施《廉政准则》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研究具体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工作指导。要依据《廉政准则》,认真分析本部门本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二是深入学习宣传教育。要把《廉政准则》列为反腐倡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制度建设与执行力提升”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掀起开展深入学习宣传《廉政准则》的热潮,努力营造贯彻落实工作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主要内容,严格对照贺国强书记提出的着力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的要求,模范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切实增强廉洁从政的自觉性。三是抓好制度建设。结合《廉政准则》的学习贯彻,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入手,建立健全预防腐败预警机制,增强科学分析和预防腐败能力,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建立、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更加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腐败,更好地约束和保护干部。四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深入学习理解和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的各项要求,严于律己,洁身自好,自觉接受监督,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五是加强监督检查。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认识贯彻执行《廉政准则》的重要意义,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严肃查处违反《廉政准则》的行为,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篇(4)

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校内外的业务培训和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好排头兵,当好领头人。始终坚持以学习上级文件精神自警自励,以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我,以学习素质教育的理念来增强贯彻执行教学改革、积极投入教科研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在加强学习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指示精神的基础上,以党纪党规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加强科学理念、现代教育知识的学习,把握时事动态和政策方向,增强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创造性及协和互补性,保持了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和廉洁敬业的工作作风,树立了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诚心诚意为师生谋利益,勤勤恳恳为师生办实事的公仆意识。始终如一的在学校做好:德育为阵地,团委显活力,安全是保障,卫生促健康的各方面工作。

二、严格要求,切实抓好学校德育、团委及安全、卫生方面人员的各方面工作

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岗位职责、工作规范的要求,认真抓好德育、团委及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经常性检查、指导及部门会议。利用检查指导工作、召开会议之机,见缝插针,教育学校中主管安全、卫生及德育、团委等方面的中层干部和职员坚持一切从师生利益出发,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一心一意为师生服务,进一步做好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为阵地,团委显活力,安全是保障,卫生促健康”的管理观念。二是深入实际,带领各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部门,通过实地调查、座谈、听汇报等形式,摸清有关情况,掌握校内各层面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并解决个别苗头性、倾向性及不合规则、规范的问题,有效地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和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严于律己,做好带头和自律工作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篇(5)

关键词:生活;德育;个体性;开放性;主体性

德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教育从经历多元文化冲击的“西学中用”到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再到后迎来复苏与发展的今天,德育教育不断科学化、理想化,同时,德育与生活脱离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暴露。因此,德育回归生活成为当前道德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一、生活与德育

(一)对于生活的阐述

对于生活的最早科学论述可以追溯到胡塞尔。传统实在论认为,经验的对象就是它们自身,独立于感知而存在。而胡塞尔基于人对外部事物的原始知觉(OriginalIntuition)研究,认为世界可分为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两大类。其中,生活世界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指日常的、直觉给予的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二是指人们各自的实践活动领域所构成的特殊世界;三是指与人有关的一切世界[1](P119-121)。杜威对生活的内涵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杜威看来,经验源自自然世界又存在于自然世界。在生活中形成的某些行为方式,常常能够持续一生。

(二)德育的概念及其泛化的原因

德育概念一直是中国大陆德育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德育范畴的理解与界定,从不同角度出发,往往存在多种结论。有学者认为,德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2](P330)。简而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但是,“品德”的内涵是什么,怎样的教育才算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仍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在我国,德育概念泛化主要源于三点:第一,传统思想的影响,古代教育思想是一种整体思维,而我国一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德育与政治不分离的现象;第二,苏联教育学的影响;第三,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的影响。这里,笔者认为,德育就是引导学生发展自身品质、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

(三)生活与道德的联系

1.道德存在于人的生活,并贯穿生活始终人的生活包括两方面。一是追求物质生活,满足自身生活、温饱、住房的需要,是道德产生的基础;二是不甘于“物欲”的精神追求,即基于物质生活方式的精神“文明”需要,是德育的基本形式。杜威认为,任何牵扯到社会准则的道德都与人类有关,人们需要从具体情景以及结果中审视道德法则。可以说,道德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并在继承文化遗产中获得的,因此,能够从生活和反思性探索中学习道德规范。正如马克思与恩格斯所说,道德产生于物质生产需要,并贯穿于生活本身。而杜威认为,要按照休谟的怀疑主义传统审视道德并有所建树。因此,个体要持续不断的学习,以形成自己的判断力,从而获得道德认知。

2.道德教育高于生活古希腊大部分思想家认为,道德教育所提倡的种种德性,如公正、勇敢,仅仅强调心灵的发展,更要关注一切事情永恒的价值。“人不仅拥有一个现实世界,而且拥有一个可能的世界。[3](P404)”也就是说,人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即人正体验的当下世界,更可能拥有精神世界,即人符合自己价值观念而构建的生活形式。“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超越,即超越现实[3](P258)”,这注定道德教育必须具有超越性,引导人们在过好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追求真理。

(四)生活德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学术界还没有准确地界定生活德育的概念和范围。唐汉卫教授认为,“生活德育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生活、了解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另外一个世界去培养人的道德”[4](P126)。有学者认为,“生活德育是回归关注个体的教育”,在人的德性发展中,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也有学者认为,生活德育是借助真实的、有价值的生活情景,让个体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道德准则,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摆脱大而空的教学模式[5]。综上所述,生活道德教育是一种源自生活,贯穿于生活本身,又超越生活,注重受教育者个人生活体验的教育。

二、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教育不再是把社会现有的道德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理想,而“道德的产生有助于个人更好地生活”[6](P247)。

(一)个体性理念

以往的教育把“认识过程看成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即一个孤立的个体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7],而好的德育应强调个体性。这种教育试图帮助每个人看到自身的缺点、挫败感以及希望通过诸多方式超脱生活的愿望。因此,德育教育的第一步应是理解自身,即德育主要关注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与品格发展有关。

(二)开放性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亦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在开展生活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从现实生活中的信息、情感、知识、行为等各方面出发,探究新生事物和未来,时刻保持与周围社会生活环境的互动。因此,开放性原则是生活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又一个重要原则[8]。

(三)主体性理念

理解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有助于建立新的师生观念和教育观念[9]。这种观念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教育对象是前主体;第二,教育对象是创造主体。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主体性理念,“以人为本”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

三、贯彻实践式的道德教育方法

实施道德教育的最好方式是回归生活。在生活中贯彻道德教育原则,有助于学生树立自我信念,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向真理不断靠近,发展自身品德,而达到这一教育成果的最好方式是在生活中贯彻实践式的德育方法。

(一)在学校生活中贯彻德育

师生交往是重要的德育手段,教师通过有效的对话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德育知识纳入自身知识体系,潜移默化中向真理靠近。例如,在笔者实习的学校,有些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差,且常常上课迟到,甚至旷课,学习态度不端正,但体育课成绩普遍比较突出。针对此现象,笔者特意组织这部分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空闲时间开展了几次体育运动比赛,通过比赛鼓励这部分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如此循序渐进,循循善诱,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转变,学习热情也日益高涨,文化课成绩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种基于学校生活的德育教育方式是活的教育,能够使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转变,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在家庭生活中贯彻德育

1.变单向灌输为主体对话传统的家庭德育是以父母为主导的灌输性德育,这种德育方式忽略了子女的德育需求,不利于子女德育水平的提高。因而,家庭德育要回归生活,变单向灌输为主体对话。为此可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家长平等看待子女;第二,家长要用亲身经历引发子女共鸣;第三,家长和子女的对话要充满理解和尊重。2.积极创设体验道德的生活情境如果脱离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就失去了价值,孩子就会缺乏学习动机。[10](P410)同样的,道德教育也离不开体验。体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内心情感活动,也是个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家长对子女进行德育教育时,要选取子女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或是身边发生的,有一定客观性、代表性与感染力的事例作为内容,以此创设他们感兴趣,乐于接受并能积极思考的情境,比如,让孩子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端杯热茶,让孩子在这些与父母近距离接触中,体会亲情,产生感恩之心。又如,在娱乐活动中构建一种艺术情境,通过看电影、听音乐、体育锻炼等活动,让孩子感悟生活,同时提升道德能力。

(三)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开放式德育

在社会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可以通过社区开辟的“道德教育宣教橱窗”以及校园围墙周围悬挂“道德教育宣传板”等方式进行,并给予社区成人恰当语言和行为的建议,以规范其在面对学生或与学生交往时应表现出来的观念和言行,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达到在社会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庆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刘铁芳.面向生活,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8):48-51.

[6]威廉•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黄伟介,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7]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3-10.

[8]唐汉卫.试论生活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56-59.

[9]檀传宝.论教育对象的三重主体性及其重要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1,(3):20.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篇(6)

为什么要坚决贯彻自愿原则?

自愿参加的原则是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基本区别之一,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大纲、计划、要求,教师学生必须遵守,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或领导作实验、实习,学生去听讲,做实验、实习,如果违反这些制度和规定就是违反学习纪律。课外活动则不同,它是根据群众兴趣与需要组织的,如果我们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也像课堂教学那样规定下来,不让同学自愿选择和自由参加,那就不能叫做课外活动,而成了变相上课,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也就没有课内,课外之分了。

我们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像列宁所说的有知识又善于劳动的人,这个目的当然主要是依靠整个教学工作来完成的。但由于教学是在统一计划下按照一定的固定形式进行的,在完成这个任务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还应该在课外活动中求得补充。课外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品质和能力的良好阵地。它除了能帮助学生扩大和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技术,得到政治上和体质上的锻炼与受到道德品质上的薰陶以外,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科学研究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精神和能力,发展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而学生之所以能在课外活动中得到这些好处,正是因为课外活动是按照学生的兴趣需要组织起来的,内容和方式比较多样、灵活,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学生自己的独立活动,他们带着充分的主动精神去开展这些活动,就会从其中得到教益。如果这些活动是强求一律,形成变相的上课,没有自愿原则,那么课外活动在这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就因之会消失或降低。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事事强求集体,处处组织保证”已成了进一步搞好课外活动的主要障碍。课外活动强求集体化使不少学校团组织和教师在确定源外活动计划时,只凭自己主观的意图闭门造车,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或是满足于大家都已参加,而不积极设法改进活动质量;同时由于强求集体化,许多群众性活动均要全体同学参加,加上学生学习紧张,课外活动时间有限,所能组织的活动项目就有了很大限制,当然很难丰富多采地开展起来。同学们虽不欢迎但又不得不参加。因此我们说,不论是从开展课外活动的目的,及进一步改进当前的课外活动工作来看,贯彻自愿原则是很重要的。

如何贯彻自愿原则?

如何贯彻自愿原则呢?我们可以就目前各个学校所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作一些具体分析。

一种活动是:同学参加与否,参加其中这一种或那一种形式的活动,并不涉及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所承担的义务和文娱活动。由于组织这种活动首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当然也还有其他的目的,如提高同学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等)。因此,采取哪一种休息形式,是看电影还是话剧,跳舞或是唱歌这完全是各人的兴趣问题,决不会涉及到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当然这只是从艺术形式上谈的,在内容上艺术毕竟是有思想意织问题的)。组织这种活动,一定要坚决贯彻自愿原则,不能有任何强迫或压力,至于体育活动、各种知识性的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大体上也可以这样对待。如知识性活动学生参加与否,有时虽也涉及学习积极性问题,但由于各人基础不同,兴趣特长不一,因此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也应该完全凭其自愿。而以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来吸引大家参加。当然吸引并不排斥宣传,但这些活动的宣传主要不是讲政治道理,而是唤起群众的兴趣。

另一种活动是:学生对参加这种活动并无一定的义务,但却与自己的政治觉悟、道德修养有一定关系,如义务劳动、义务帮助、社会政治活动、时事学习等。一个有觉悟的青年,是不应该长期不参加这种活动的。我们在组织这些活动时,仍然应该坚持自愿原则,但是在组织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宣傅教育工作,向大家说明组织这种活动的意义,参加这种活动对自己的帮助,启发同学自觉参加。即使有少数学生经常不参加这种活动,我们也决不要用扣大帽子批评斗争等办法

勉强他们去参加,因为那样不仅不会使他们从政治活动中受到教育,反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对于这种人我们只能采取别的更适合他们兴趣与水平的办法去团结他们,耐心地教育他们,等他们觉悟提高了,自然就会参加这些政治性更强的活动的。这类活动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份量过重,如义务劳动,团中央召开的第四次学校工作会议中曾经提出每月不超过二、三小时,但不少学校上学期每周均在三小时左右。因此目前应大大减少这类活动的份量。学校行政和团组织要有计划地安排、认真加以控制。

还有一种活动是带义务性的活动,如党、团的组织生活,班会,中等学校的周会等。这些活动由于学生自己已自愿承担了参加这些活动的义务,因此就不能再实行自愿参加的原则了。如团的组织生活,团章上已规定一个团员如果六个月不过组织生活就作为自动退团。团员已入了团,就是已自愿承担了这个义务,不然他可以退团。但在这里必须把团的组织生活与团所举办的活动分开来,团的组织生活是必须参加的,团所举办的活动则要坚持自愿原则,至于说团日则要看内容,如果内容是旅行、会见等活动也不应该强制团员非参加不可。上面所说的带义务性的活动,虽然不实行自愿原则,但也必须注意群众的兴趣与要求、必须讲究效果,不能议团员只是凭着组织性去参加。目前不少学校在团的组织生活与班会中都存在着次数过多,内容干枯无味,方式上总离不了报告、讨论、学文件、批评、检讨、提保证等老一套毛病。我认为:会议次数应该大大减少,团的组织生活(包括团课和发展团员的会议)每月不应超过四小时,班会、周会每月各一次为宜。在内容与方式上也应加以改进,苏联学校中团的组织生活通常是采取主题会的形式,我认为我们团的组织生活和班会也可多采取这种形式。

加强对课外活动的领导

最后,我们还要谈到,贯彻课外活动自愿原则,决不是由学校发一道命令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从强制参加到自愿,是课外活动组织工作中的一个重大变革,因此我们不能简单从事,但也不要消极对待,无所适从,而应该把它作为改进课外活动的一个重大措施看待。学校团的组织必须大大加强对课外活动的领导,使学生的课外活动在贯彻自愿原则的精神下搞的更加活跃,更加多种多样,更加适合群众的兴趣与要求。因此如何根据群众要求开展多种多样的具有一定质量的活动就成为贯彻自愿原则的关键。在文化娱乐活动和知识性活动方面尤其是这样。根据现有的经验看来,解决这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教师(包括教研组等机构),各种社团、小组和班级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加强对各种社团、小组工作的领导,使他们能在满足其成员的特殊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面对全校搞一些群众性活动,同时也需要在班级广泛发展兴趣小组,当然这些经验还是很不成熟的,真正成熟的经验还有待于各校在贯彻自愿原则后进一步摸索和创造。

时事学习和广播怎么办?

一般说来,自愿原则的贯彻并不需要作长期周密的准备工作,问题主要是没经验,而经验只有在实验中才能取得。因此不能把没有经验作为拖迟贯彻这一原则的理由。但有些活动必需先拟订一套代替旧制度旧办法的新的办法(哪怕只是初步的)或事先作一定的准备工作才能贯彻的,譬如时事学习和广播就是如此。

时事学习方面目前还有少数大学和大多数中等学校均是实行读报制度,这种制度除了带有强制性(如规定所有的学生到时均必须集中来听,而且要记笔记等)外,还有效果不高,花费学生(尤其是读报员)时间精力很多等缺点,因此应该取消。但取消后必须要有新的一套办法来代替它,如除了强贴报纸供大家阅读外,每学期作两、三次时事报告:每月举行一、两次小型的时事学习活动,如时事小讲座(大学生中可由同学自己或请研究生、政治理论教师讲,中学可采取班主任定期向全班学生作时事讲话的方式),好消息报告会、时事讨论会或辩论会等。此外还可以组织时事学习小组,由时事学习的积极分子自愿组成,他们并可面向全班同学作些时事宣傅工作和上述小型活动的组织者,有了这些新的制度和办法,同学们的时事学习就不致因读报制度取消而受到削弱。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篇(7)

一、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整个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抓发展。机关党的工作,一定要扣紧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中心任务,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努力为各级机关肩负起和完成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

进一步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工作的意识,始终坚持把推动业务工作的完成作为机关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新时期机关党的建设中一条须臾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也是机关党建工作长期实践的一条成功经验。当前,机关党的工作要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从各部门来讲,机关党的工作要紧密结合本单位的整体工作来思考、来谋划,紧紧围绕所在部门的中心工作来安排、来落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把机关党建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戒各种形式主义和脱离业务工作的“两张皮”现象。因此,评价和衡量一个部门机关党的建设的成效,主要是看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是否贯彻落实了,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是否提高了,机关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否增强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否充分发挥了,最终要看部门各项工作任务是否很好地完成了。

找准工作着力点,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的协助和监督作用。积极协助行政负责人做好工作、完成任务,并对每个党员实行监督,是机关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也是党组织发挥保证作用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机关党组织应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找准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的着力点,把机关党建工作有机地渗透到业务工作中去,努力实现“两结合、两促进、两发展”。要不断拓宽协助渠道,改进协助方式,提高协助效能。通过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着力抓好理论武装工作,强化组织功能,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和工作水平,使各级机关成为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决策部署的坚强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通过深入开展富有针对性的主题实践活动,激励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岗位创造一流业绩。同时,要进一步增强监督意识,以保证廉洁从政为目标,认真负责地加强对机关工作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有效监督,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的作用,推动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二、扣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切实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于机关党的建设全过程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基本观点。党建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机关党的建设,一定要增强服务意识,始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切实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于机关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机关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和带领他们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深入学习贯彻,切实维护党员的民利。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机关党组织要始终把学习贯彻作为党建工作的长期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着眼于促进党员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服务党员的意识,把规定的党员的各项权利实现好、维护好。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应主动听取党员的意见建议,做到周密筹划、细致安排,尽量使各项活动更加贴近党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吸引力。开展党内教育要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的原则,注重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最大程度地激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和内动力。要切实关心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和成长进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每一位党员都能够感受到党组织的爱护与温暖,使党组织成为名副其实的“党员之家”。要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高度,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激发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热心与热情,努力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大力营造和谐氛围,以机关和谐带动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对构建和谐社会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强调要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各级机关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决定》,充分认识自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紧扣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大力营造和谐的机关氛围,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和谐理念教育,培育和谐精神,加强机关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协调各方面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使得机关风气良好、团结向上、规范有序、关系融洽、充满活力,以机关和谐带动社会和谐。同时,要把构建和谐社会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以实事求是的作风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机关党组织应在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教育和引导党员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落实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完善相关机制和制度,拓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细做实。要加强作风建设,努力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机关作风。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党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反映群众意愿和要求,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引导党员始终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群众工作,永远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加强和改进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努力推动机关党的建设全面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协调的过程,强调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机关党的建设,一定要把机关党的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工程,坚持统筹协调的工作方法,妥善处理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机关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注重协调,形成合力。机关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关系涉及方方面面。做好机关党的工作,必须注重协调和沟通,做到上下左右目标同向、思想同心、工作同步,形成推进机关党的建设的强大合力。机关党的工作既不能削弱,视为可多可少的软任务,又不能过于突出自身,影响单位整体工作。机关党组织要准确把握工作定位,明确工作职责,掌握工作尺度,改进工作方法,讲求工作实效。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部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对本部门党建工作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巩固和发展齐抓共管机关党的建设的工作格局。

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机关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要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机关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布置某项具体的党建工作任务时,应系统考虑这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会怎么样、在整个机关党的建设中起什么作用、在部门总体布局中与其他工作是什么关系,做到全面考虑、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防止工作的随意性、忙乱失衡或顾此失彼、相互脱节等现象。

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把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是机关党的建设保持内在发展活力,实现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认真总结机关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取得的新鲜经验,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机关实际、体现时代特色、切实管用的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制度在机关党建工作全面发展中的保障作用。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研究解决机关党的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新经验,把握新规律,在继承传统和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机关党建工作创新。同时,要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和结构合理的原则,切实配齐配强党务干部,并加强对党务干部培训的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适应工作要求的复合型党务干部队伍。

四、抓住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机关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党全社会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政绩观,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政绩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从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上真正明确“发展为了什么”的问题,真正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到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要明确个人创造的一切业绩都是为了党的事业和造福于人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国家利益和集体及个人利益的关系,努力使各项政绩都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检验和群众检验。坚决纠正一切损害国家长远根本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和为己谋利的实用主义。可以说,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就不可能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