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一体化建设

德育一体化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1 16:20:13

德育一体化建设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1)

婚育道德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关于婚姻、家庭、生育、节育等活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婚育知识、婚育习惯、性伦理和。婚育道德建设旨在提升公民婚育文化的软实力,形成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的婚育观念和道德准则。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所提出来的,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大方向、大趋势和大目标,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中枢和动力源。因此,婚育道德建设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才能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转变公民的婚育观念,提升公民的婚育文明水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同样需要婚育道德建设强有力的支撑。

一、婚育道德建设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和引领

婚育道德已成为我国婚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我国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但是,与时展的趋势、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公民的婚育意愿相比,婚育道德建设还存在需要体制机制创新、理论实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婚育道德建设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婚育道德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反复性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30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公民的婚育道德受封建传统的伦理影响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的婚育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普通公民对婚育道德建设要求别人的多、约束自己的少;政府倡导的多、个别主动的少;计生唱独角戏的多、部门联合登台的少。而“欲壑难填”现象呈蔓延之势,婚育道德建设主体性“缺位”和利益诉求主体性“越位”同时并存。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上只想当婚育道德建设的受益者,而不想当婚育道德建设的付出者。有的地方没有像抓经济发展那样抓婚育道德建设,从而形成婚育道德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局面。如何化解、引导、培育、提升公民婚育道德水平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影响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目标实现的重大课题。

2.多元化性文化和多重性道德观冲击不断加剧,人们的婚姻价值迷失、婚育道德困惑有增无减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伴随着西方性文化的“世俗化思潮”的汹涌而至,注重孔孟之道“草根”与执着“草根”的性文化观念不断冲突,婚育道德建设的“庸俗”、“低俗”和“媚俗”、“西俗”日趋严重,底线伦理不断下沉或退却,一些人以“躲避崇高”、“拒斥先进”为时尚,甚至一些西方性文化、性思潮、性观念竞相在社会生活中推广并抢占婚育道德空间,西方性伦理、性道德受到欢迎且被评价为所谓的“主流”,致使部分公民心理失衡,婚育道德追求上不知如何是好,陷入深深的矛盾与困惑之中。

3.婚育道德所付出的牺牲和代价并未在社会层面上得到应有的认可、肯定以及回报与补偿

在政策统筹上,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不衔接,在普惠中没有体现特惠的“优先感、认同度、定位度”。在社会馈赠上,默默无闻的遵守婚育道德的人群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社会奖赏和回报,没有从根本上体现政治上有待遇、生活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在风险成本上,履行计划生育政策婚育道德家庭风险投资成本较未履行计划生育政策婚育道德家庭风险投资成本高出近20个百分点,带来的经济收入低近30个百分点。因此,婚育道德建设超越“形式主义”而向实质主义回归的任务相当繁重,培育重视婚育道德修养的道德氛围仍然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将婚育道德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中来思考、设计和建设。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用改革创新精神来鼓舞实践,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实践,才能促进婚育道德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上质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婚育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30多年来,人们的婚育道德发生了新的变化,计划生育也已成为公民的共同心愿和价值共识,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生育方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特有的价值符号和精神理念作用于公民的现实生活,对婚育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凸显以人为本的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的婚育道德价值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新世纪国际国内发生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我国面临的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思维,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了人口问题统筹解决和人口均衡发展,也引领着婚育道德的转变。随着时代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婚育道德建设领域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发展的理论引领和推动婚育道德建设,形成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的新型婚育道德。要在全社会形成这种新型婚育道德,并转化公民的自我行为,都需要我们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去认识、去解决、去创新婚育道德建设机制和体制,坚持用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去分析、去调研、去实践婚育道德建设工作模式和方法,构建体现科学发展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体现人口均衡发展、体现公民进步行为的婚育道德建设体系。

2.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凸显以“八荣八耻”为基础的婚育道德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其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旗帜鲜明地规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在当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围绕打造“诚信计生”的目标,深入开展“共铸诚信计生”活动,大张旗鼓地营造诚信为本、科学为重、文明为荣、失信为耻的良好婚育氛围;以诚信计生服务为支点,着力加强诚信计生、诚信服务、诚信公民等婚育道德建设,以婚育道德建设的积极成果促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推进人口均衡发展。

3.坚持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核心,凸显以“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为目标的婚育道德要求

“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是婚育道德建设的共同目标,也是人口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现阶段公民婚育道德的普遍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我们应该把“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婚育道德建设的共同目标,强化公民的认同与追求,加强公民的认知与培育,使之在公民日常生活中得以贯彻落实。同时,要大力加强“婚育品德”建设,使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能够内化为公民的婚育道德品质。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强公民的正义、诚信、创新、宽容、感恩等婚育品质的培育,使人们能够比较好地抵御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自觉地同“庸俗、粗俗、媚俗、西俗、世俗”作斗争,自觉地做婚育道德的开创者、崇尚创新的开拓者、文明进步的追求者、抵制婚俗的捍卫者,呈现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的婚育道德氛围。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指导婚育道德建设创新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指导婚育道德建设,从婚育道德建设的重点和主体来讲,除加强宣传、创新载体、调动公民积极性以外,还应注重婚育道德建设的拓展与延伸,并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加以创新。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指导公务员婚育道德建设,筑起婚育道德建设导向标

加强公务员婚育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公民婚育道德建设的重点;既关系到婚育道德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公民婚育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因此,只有培育公务员良好的婚育道德,才能倡导和引领社会的婚育道德。(1)在融入中培育公务员的婚育道德,使婚育道德建设始终贯穿于公务员培养教育之中。(2)在考核中引导公务员的婚育道德,使婚育道德建设始终贯穿于公务员履行岗位职责之中。(3)在提升中强化婚育道德,使婚育道德始终贯穿于公务员发展进步的全过程。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指导特殊群体婚育道德建设,拓展婚育道德建设新领域

(1)加强青少年、未成年人的婚育道德建设。青少年、未成年人的婚育道德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婚育道德建设,关系到整个民族婚育道德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必须重视青少年和未成年人的婚育道德建设,把青少年和未成年人婚育道德建设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予以整体规划、重点设计、突出特点、强化对策,真正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了确保青少年和未成年人树立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的婚育道德,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净化社会婚育文化环境工作,为青少年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婚育道德教育工作网络,形成全社会在青少年和未成年人婚育道德建设上齐抓共管格局,整体提升青少年和未成年人婚育道德建设的境界和水平。(2)加强农民工和“两新”组织成员等新群体的婚育道德建设。新群体是随着市场经济建立和城市化建设而出现的产物,它包括农民工和从事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新兴经济的成员,是我国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婚育道德的认同和重视,直接影响婚育道德建设的信心指数和认同指数;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婚育道德表现,包括婚育权利的获取、履行婚育道德义务、表现婚育道德行为,都直接影响全社会婚育道德风气的形成;同时也表现出对科学、文明、进步、和谐、幸福婚育道德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是衡量婚育道德建设的重要参数,成为推动婚育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指导城市社区和农村村组婚育道德建设,推进婚育道德建设生活化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2)

:德育品牌建设关乎学校和学生未来发展,影响深远。那么,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郑航:学校德育品牌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化,是经由教育主体精心培育而形成的,为利益相关者所偏好的育德要素或活动的总称。它通过具有稳定、持续影响力的标识得以体现,既包括学校组织中的诸种育德要素或活动,也可延伸为社会教育C构、德育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等。真正的德育品牌,应具有德育理论或思想之指引,经得起专业审视和评鉴,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并能得到教育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

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内容包括:一是育人质量品牌建设。它是学校德育品牌的核心,主要通过人才素质得以体现,表现在学校的业绩、名誉、声望、地位等方面。二是育人活动品牌建设。它涉及育人过程的各环节、各方面,如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学科教学中的全科育人、专题活动、育人管理等。育人活动品牌常常是基于一定的办学特色而形成的。三是教育者品牌建设。尤其是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及其影响力。四是学校文化品牌建设。它包括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学校愿景、学校发展规划、学校传统等学校价值体系;育人管理体制机制、各项规章制度等学校制度体系;由校名、校徽、校歌、校服、建筑风格等构成的学校符号体系。

好的学校品牌特别是德育品牌,意味着能够促进学校为个人成长和人生幸福奠基,为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持续培养合格人才,并在满足利益相关者需要中产生持久的可信度、满意度,其理想状态则是示范、引领,众口皆碑。

:形成学校德育品牌,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是中小学在自主改进中的必然选择。具体说来,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意义何在?

郑航: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使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德育品牌建设,一是可以让办学主体和管理者真正把握办学的基本方向,明确学校的根本职责,令基于校本核心价值的学校精神逐渐形成并得以巩固;二是基于广泛宣传和全员参与,可以让教育场域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真正具备“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三全”育人)意识;三是有利于从立德树人视角来强化教师专业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的德育专业化,并形成素质精良、业务精湛的德育专业队伍。

第二,促进学校改进,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开展德育品牌建设,就是要对学校现有的办学状况进行教育意义上的价值审视,从立德树人视角来澄清和厘定校本核心价值以统帅全局,改革和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同时,聚焦问题,把握关键点和着眼点,并充分尊重和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和投身于学校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所有这一切,无疑都会推进学校改进。

第三,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多层次需要。在学校组织中,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办学者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尽管分数、升学是普遍性诉求,但并非唯一利益。随着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和高级中学的特色发展,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正变得日益丰富起来。对于学生而言,是学习进步、群体归属、多元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是专业成长、人际和谐、职业幸福,等等。德育品牌建设,就是要基于立德树人的立场,促进学校的持续改进,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多层次需要,努力达成多方利益的协调一致。

:学校文化与德育品牌密不可分。请您详细谈谈学校文化是如何促进德育品牌建设的。

郑航:学校德育品牌是经由教育主体精心培育而形成的,主要通过学校组织运行中的行为、制度、风气或氛围、精神面貌等表现出来。这些育德要素或活动,显然都与学校文化密切相关。

首先,学校文化是德育品牌的载体,德育品牌是学校文化的高级表现形式。从“三全”育人的立场看,德育品牌并非某种置身于外的某种独立存在,学校的诸种育人要素或活动都必然蕴含着育德价值。鉴于学校的诸种育人要素或活动是学校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学校文化因而便是德育品牌的载体。然而,学校文化可能是自在的,也可能是自觉的。那种狭隘的、屈从于功利的学校文化,甚至是反教育的。只有当学校文化坚守教育理想、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时,学校文化自身或其中的育人要素或活动,才可能被建设成为德育品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育品牌是学校文化的高级表现形式。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3)

中国德育:罗主任您好!近10年的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监测显示,首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整体得到提升,您认为,首都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这一成效的经验有哪些?

罗洁:总结过去几年的工作,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首都中小学德育的有效经验。

第一是以畅通渠道推动育人,搭建全方位育人平台。通过抓德育课程和学科德育的建设以及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实施,使课堂成为系统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

第二是以机制创新强化育人,建立起一系列推动学校重视德育的工作机制。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综合督导,引导区县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与督导工作力度,全市中小学德育有了系统的质量分析体系。

第三是以教育契机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007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北京奥运会召开、国庆6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社会活动的契机,大力开展“感受改革开放30年成就”“祖国发展我成长”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第四是以品牌活动优化育人,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形成了一系列首都德育品牌活动。

第五是以实事工程服务育人,助推学生健康成长。2008年开始,我们用三年时间,累计投入1亿元建设学生社会大课堂;2010年启动了“牵手计划”,两年投入2000万元推动农村山区学生和打工子弟走进社会大课堂;同年,我们又投入两个亿,保障所有中小学生每学年至少两次外出开展社会实践和进行课外学习。

中国德育:在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要求下,当前首都中小学德育发展也面临一些新机遇和新要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把握这种机遇?

罗洁: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今后五年,是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这既为首都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契机,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优质均衡成为首都教育发展的重心,集中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效益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能力为重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同时,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体现出新的特点:总体基数大,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116.16万人;非本市户籍学生群体大,目前仅义务教育阶段的非本市户籍学生就有49.1万人,且数量和比重还在上升;独生子女群体大,本市户籍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我们的教育对象来自全国各地,差异性大,层次多样,需求多样,加上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发展侧重点不太一样,工作策略也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德育:在今年暑期召开的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2012—2015年)》正式印发。今后三年,首都中小学德育工作应以什么为重点抓手?怎样科学地谋篇布局?

罗洁:今后三年,首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培育和弘扬“北京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等各个关键环节,着力培养体现“北京精神”的首都青少年。围绕弘扬和培育“北京精神”,今后三年的重点任务就是工程,即课程德育构建工程、学校文化示范工程、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家校社协作育人工程、德育队伍建设工程、德育管理规范工程、特殊需要关爱工程、德育科研引领工程。概括起来,就是要与时俱进,在研究解决德育新情况、新问题上有突破;创新机制,在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育人上形成保障;转变方式,在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工夫;服务学生,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幸福感上见实效。

比如,围绕课程育人,全市将把27个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学习纳入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从今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北京精神》地方课程。围绕文化育人,从今年开始,全市将启动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推出500所中小学文化示范校。围绕实践育人,我们将深化社会大课堂持续发展和常态化应用,推进学生教育计划书的制订和资源联盟的建设,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围绕管理育人,未来三年,市教委还将出台《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规程》,完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和学校德育发展状况监测制度等机制;将关注随迁子女、独生子女两类群体的教育,加强专门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将完善市、区县德育研究网络和交流研讨机制,加强德育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中国德育:您刚才提到,今后三年的重点任务就是工程,这对于首都教育意义何在?

罗洁:作为培养体现“北京精神”的首都青少年的新载体,《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2012—2015年)》提出未来三年将实施工程,工程无疑将开创首都德育的新模式。

课程德育构建工程:构建首都特色三级课程体系

这项工程重点是构建加强德育工作的课程体系,形成遵循国家课程、重视地方课程、扶持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德育的格局。今后,北京市将把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修订的27个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学习纳入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每年通过德育课例和案例评选,推出一批教书育人的优秀典型;从今年秋季已经开始全面实施《北京精神》地方课程,与之前的《我爱北京》《志愿服务》共同形成北京特色的地方课程。鼓励区县开发出一批具有首都特色的地方课程,扶持一批高中学校开设市情、国情教育选修课程。

学校文化示范工程:用校园文化营造德育氛围

这项工程强化了学校是社会文明的展示窗口,要把中小学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阵地。从2012年起,在完成小学规范化建设和初中建设工程基础上,北京市将启动学校文化建设工程,为每一所中小学校投入25万元,支持其学校文化建设,到“十二五”期间推出500所中小学文化示范校。各区县和中小学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展示交流活动,推动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校本文化三大文化实践活动,推动中小学主题教育活动系列化,推动体教、艺教、科教结合,打造一批德育特色活动。

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搭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平台

这项工程体现和贯彻了国家及北京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在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等方面搭建平台、提供保障。今后,北京市将加强红领巾学校、少年团校和中学生党校建设,实施中学生领袖培养计划,强化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化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应用,推进“学生教育计划”实施,通过开设第二课堂、举办“博物馆之春”、公共服务周、公益创意设计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全市将按照城区生均150元、郊区生均200元的标准,设立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专项经费,用于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多种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家校社协作育人工程: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这项工程实质是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的协同德育体系,是德育工作体制、运行机制与资源运用三位一体的体系。北京市将着力完善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团教工作沟通机制、推动各系统德育资源共享。通过家长教师协会的普遍建立使家校协作完全走上制度化轨道。以社会大课堂建设为抓手,以推进资源联盟和学生教育计划书制订为重点,调动社会各行各业服务教育、服务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全社会育人的有效机制。

德育队伍建设工程:为德育工作提供动力支持

德育队伍建设工程有三大要点。一是建设大德育工作团队。这项工程将德育队伍由学校扩展到社会的有关方面,德育工作队伍的基础更加广泛坚实。二是强化全体教师的育人责任。每一个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做人的表率和道德的培育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三是加强以班主任、政治教师、心理教师、德育管理干部、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为主的主体德育骨干队伍建设,从培训、交流、激励等方面做出了制度性的安排。

德育管理规范工程:促进德育工作走向科学化

德育需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德育工作则要管理有方、规范有序。未来三年,市教委将出台《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规程》,推动德育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特殊需要关爱工程: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

北京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在做好来京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做好融入教育,为来京人员随迁子女提供教育机会,同时要提供德育关怀,体现首都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包容情怀。今后,我们将关注随迁子女、独生子女两类群体的教育,加强专门学校布局调整研究,支持区县和中小学针对这两类群体开展校本性、区域性的教育教学试验,逐步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随迁子女、独生子女教育模式和实践策略。

德育科研引领工程:推进德育工作内涵式发展

这项工程强调要发挥科研的前瞻性引领作用,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德育工作首先是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同时需要理论的引导和提升。实施德育科研引领工程,德育工作者要有研究意识,不断总结德育实践的新经验;领导者要重视教育科研,探索德育实践的新问题,用科学教育理念指导德育实践;科研工作者要面向德育实践,为德育实践提供专业服务,推进德育工作科学发展。

中国德育:工程涉及的内容众多,每一项工程分解后都有许多具体的任务,北京市又是如何保证工程和各项任务顺利实施和落实的?

罗洁:确实是这样的,工程的具体工作非常多,既有体制的突破和机制的建设,又有政策的完善和科研的引领,还有实践的推进和工作的创新。

会议之后,我们通过三项措施确保会议精神迅速贯彻落实到区县和学校:一是向区县印发有关文件、领导讲话和学习资料,指导区县制订行动计划;二是制订行动计划任务分解表和年度任务分解表,分解到各处室和部门,强化责任落实,明确经费预算投入方向;三是组织召开四个论坛,通过论坛推动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4)

本文作者:郭峰工作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新时期高校教师德育观影响因素分析

德育观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毋庸置疑,德育观应受到国家整体德育方针的指引,但这不排除客观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德育观具有强烈的情感评价性,表现为德育过程中突出的主观性特点。(一)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认知是一个从“知”到“信”,再到“行”的过程。高校教师在生活实践中也会遇到常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各种问题,有时也存在迷茫与困惑。因此,必须考虑社会环境的影响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教育者向来都是情感丰富的人,他对乐观、对忧愁、对令人担心的事都有着深刻的内心体验。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认同环境对致德成才的作用,把美化环境看作德育的重要环节。这里的环境不仅指情境,也包括心境和氛围。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和谐、温暖的工作氛围以及宁静、平和的内心世界可以让教师心情舒畅,可以让德育之美在他们的心田中得以积淀,可以让德育工作做到耐心细致、润物无声。韩愈认为“:左右前后皆正人也,欲其身之不正,乌可得邪?”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才能培植爱心,也正是这一道理。(二)校园文化的影响道德作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不能通过行政、司法的手段强制推行,也不能完全通过说教加以劝导。德育观的形成需要教师必须有切身感受,德育观的建构需要在校园文化中提升与养成。因此,德育观的建构与校园文化建设者的智慧、建设载体的选择、建设方案的设计以及阶段目标的设定和过程管理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德育观的培育是学校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以德治校、以德立教的具体体现,要以德育观的构建为目标,对校园进行有序管理和文化架构。德育观的构建应围绕教师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的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校园文化的积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来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德育观构建的保障,直接影响到构建的进程和效率。(三)自我认知的影响教师如果对德育工作缺乏深刻认识,那么任何德育技巧都是徒劳的。高校教师自身有较强的自我反省和价值取舍能力,这本身也就为教师德育观的构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德育观的建构是一种践行道德的“识见”,是“一种发自主体内部的、自内向外的主体积极的参与活动,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教育活动。”[4]高校教师应明了德育的社会责任,应能够切实感受到德育内含的文明性和进步性,应能够对现实的德育目的有透彻的理解,并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构建出自己的德育观。(四)德育方式的影响传统的道德教育,注重为社会政治服务。道德教育只是政治的一个手段。传统的德育方式过分注重外在规范对个体的约束和个体的遵从。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这种德育方式只遵奉具体的现实感受,而把理论的抽象和丰富的实践变成独断的教条,使师德建设活动化、表面化、形式化。目前,德育建设中以群众考评和开展具体的活动代替师德建设,必然导致德育观的僵化与脱节,自然也背离了师德建设的实际意义。高校教师应主动学习那些社会发展中的先进理念,注意对工作的研究和总结,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德育观。

德育观建构的理论性探索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在个人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因此,德育观的建构既要通过外在的“灌输”,也需要通过内在的自觉意识来实现。事实上,道德教育不够好是因为教育不够“道德”。(一)德育观建构的时代性近代以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经历了三次大的洗礼。维新派“拨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道德教育思想,为资产阶级德育思想的确立做好了准备。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国民要以人格救国》中指出:“我们要造成一个好国家,便先要人人有好人格。”在革命派的推动下,“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教育思想逐步被群众所接受。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科学”与“民主”旗帜的引领下对旧道德的批判,触及到了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它标志着中国德育现代化进程的开启。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育人为本”将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成为新时期德育观建构的基本原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二)德育观建构的主体性教师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道德认知结构,形成于某一领域的道德认知力不可能完全无条件地迁移到另一领域。因此,道德教育要考虑不同教师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首先,要贴近社会,要赋予德育以新的魅力。教师不仅要从中知晓社会变迁的方向,还应对道德的新内涵表示认同。其次,要贴近实际,要有针对性,要从身边的典型事例入手,真正在教师的心灵中产生共鸣。道德教育不能脱离实际。道德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再次,要贴近教师,要有亲切感。内容要新,形式要活,要真正让道德的内容入脑入心,不能让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道德“灌输”。应通过外在的教育使教师能够从众多的理论和学说中选择对德育实践最有价值的思想,并逐渐从实践经验中形成科学的德育观。(三)德育观建构的职业性教师专业水平是师德修养的基础,而师德修养又可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供内在动力。因此,师能是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师德建设的起点是教师对教育活动的认知,师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教学实践的进程,而师德建设的终点表现为教育活动的最终业绩。因此,德育观建构的职业性应表现为能以养德、德艺双馨。教师通过提高职业素养为德育观的构建奠定基础,通过教育实践使德育观更趋完善,通过教育成果验证和评价构建效果。这样,教师德育观的科学性也才能够真正反映到教育主体的道德实践中。哈里斯认为:“教师同时也应是道德上的权威。换言之,他应该懂得更多相关知识,掌握科学领域的新进展,了解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开展道德判断的依据。”[5]因此,教师不仅要懂得何为完美的道德,而且要懂得如何教授学生理解和实现这种道德。(四)德育观建构的实效性道德不可能自然长成。当然,也绝非单纯接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产物,是活动和实践的结果。因此,个人成长包括道德修为的养成绝不能离开个体评价这一平台。具体而言,职称的评定、职务的任用、奖项的设定都直接影响到道德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而学校作为德育观构建的主体正是要通过这套体系逐步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逐渐帮助道德主体对相应的道德情境做出理性的道德推理,并解决相应的道德问题,最终在教师身上形成一种社会性格或信仰。“单讲社会的目的,其意就是要养成一种人品,能对社会有益,能做社会有用的一分子,这个目的自然就是道德的目的了。”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5)

刚才,听了5位师德标兵代表的事迹报告,我想大家和我一样,被他们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着。他们热爱事业、淡泊名利,他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他们敬业爱岗、无私奉献,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干部、教师学习的楷模。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5位师德标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并通过他们向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辛勤耕耘在一线的广大教师,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就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动员大家振奋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谈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办好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德师风,既是教师个体的道德修养,也是教师集体,乃至教育行业的精神风貌、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反映一所学校,一个城市教育发展的水平和实力。我市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建成教育强市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这是我市教育工作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深圳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教育整体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基础教育已处于全省、全国先进水平,现在又进入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最后冲刺阶段。但是,教育进一步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敢于创新,乐于奉献,追求卓越。动力从哪里来?从师德来!师德对于广大教师献身教育事业,起着动力和导向的决定性作用。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就可能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就可能因循守旧,不思创新;甚至可能以教谋私,玷辱神圣教坛,危害教育事业。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育现代化,首先应该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对教师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这就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在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在发展,师德师风的内容和要求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我们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教师的头脑,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欠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增强教育活动、教育民主和教育创新意识。只有师德师风能够体现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才有可能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多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2004年2月,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赋予学校教书育人工作更为丰富会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教书育人,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大教师才能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才能自觉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做到为人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春风化雨,创造性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深圳教育发展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说明我市教育系统干部、教师队伍整体是好的,是敬业乐业的,是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师德师风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教育乱收费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一些学校管理不够规范,对教师管理不够严格,一些教师自我要求不高,极少数教师热衷于捞好处,赚外快,没有以一个人民教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强教育,建章立制,及时解决。

教育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必须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回报人民。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办不好,人民群众就会不满意。只有不断优化师德师风,树立良好的深圳教育形象,人民群众才会信任我们,拥护我们,支持我们,才有可能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大好局面。可以说,师德师风决定着一所学校,一个城市的整体教师队伍,整个教育行业的兴衰,决定着深圳教育的未来。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力度,坚持不懈地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二、认真总结师德师风建设经验,进一步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任务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履行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表现出新时期我市教育工作者可贵的精神品质,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形象,受到了社会尊重,我市教师整体形象令人满意。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探索中丰富发展,我市师德师风建设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已形成广泛共识和自觉行为;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建设思路,提高了师德师风整体水平;多形式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开创了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开展,促进了教师素质全面协调地发展,保障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堆进,成绩是很大的,影响是深远的。但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文化影响力的逐步加大,我市师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全市教育系统要进一步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形成党政重视、社会关注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环境。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师德师风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各级领导要抓好师德建设工作,将师德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纳入文化发展的范畴,纳入社会道德建设的范畴,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社会各界要象关心切身利益那样高度关注师德建设,形成全社会监督、支持师德建设的良好局面;教育系统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大力有效地开展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师德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以教师职业规范为准则,严格自律,认真修炼,不断提高精神道德境界。

(二)加强以政治思想素质为核心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德高风正的教师队伍。教师职业道德包括思想品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几个方面。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强化教师职业精神,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能力。

首先要加强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政治思想素质是决定教师为谁服务和培养什么性质的人的关键因素,必须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把握学校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必须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和立场,牢固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人才观。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各中小学校要重点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勤奋工作,热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第二要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工作是干好事业的前提,教好书育好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处处作学生的表率是教师的职业要求,能否达到这种境界,决定于教师精神境界的高低。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甘做人梯,乐于奉献;教师要有追求真理,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化学生,用科学的人生观引导学生,用博大的爱心关怀学生,用精湛的学识教育学生,让学生们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健康成长。

第三要加强个性心理素质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其人格品质具体的体现。不断完善人格,努力提升精神境界,培养创新的精神,严谨的作风,谦逊的品格,坚定的意志和敢于负责的个性品质,是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修炼,培养美德,保持健康乐观的态度,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三)积极创新师德建设机制与方法,努力开创我市师德建设新局面。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要求师德建设必须不断创新。师德是优秀社会道德的必然反映,同道德建设一样具有一定强制性和主体的自觉性。针对不同群体和个体,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吸纳世界优秀文明,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内涵,要求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不断创新。首先要创新师德师风建设机制。通过评价、激励和监督机制的完善,形成系统的保障机制,促进师德健康发展。第二要加强师德法制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与水平,明确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完善人事、监督、评价、管理等制度,规范教师管理,推进依法治教。第三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把师德师风建设推向新境界。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创造新模式,新经验,将我市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推向新境界、新高度。

三、继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努力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市教育局部署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非常及时,很有必要,措施得力,工作务实。上半年,市、区教育局进一步加强了机关作风建设,机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得到强化,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生动活泼地推进这项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通过师德师风的教育学习,师德报告团的巡回演讲,以及校园内外的师德师风大讨论,一个“人人讲奉献,处处树形象”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特别是在全市的关爱行动中,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深受各界好评。深圳大学400多名教师党员,与本校近4000名外地学生结成对子,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深大就是我们的家。”各区教育局、市直属学校都组建了教师义工团,走进社区,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及需要帮助的在校学生提供义务服务,解决这些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铸造美好心灵,关爱美丽家园”成为广大教师的心声。

下半年,在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的新阶段,我们的重点是要建立起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使这项工作能够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一)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机制。市、区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并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教师的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教师切实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核机制。要结合教师学年度考核工作,把师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结合教师节的表彰活动,进一步健全定期奖励制度,大力表彰宣传师德高尚的教师和师德师风建设成绩卓著的单位。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依据有关法规解聘相应的教师职务。

(三)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机制。今年,我市将教育列为行风评议对象,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全市教育系统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把评议作为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手段,边评边改,以评促改。重点加大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检查力度,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师德师风状况进行监督和评议,市、区教育局、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工作。

在这里,我对广大教师提出几点希望。

希望广大教师注重锤炼品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全体教职工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市教师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要成为引领深圳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努力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

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开拓创新。开拓创新是深圳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圳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广大教师发扬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从五湖四海来到深圳这片热土,与特区教育事业共同成长,并凭着最新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根底,和适应时代需要的开放意识、科学观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种精神必须继续发扬。广大教师要敏锐把握时代新特征、教育新特色、学生的新特点,进一步探索特区教育的新方式。广大教师的创新实践,必将成为推动我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奔涌洪流。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6)

一、重在建设,弘扬时代主旋律

以立为本,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的主旋律,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含义与要求。同志指出:“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应当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私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指导下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倡导一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与精神……”为此 ,高校德育重在建设也应该以立为本,大力弘扬我们社会的主旋律。

站在当代潮流中去看我们社会的主旋律,它首先是一种传统,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传统 本身就是一个与现代化相对应的范畴,如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内容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 得不到更新与开发,我们德育也就无法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高校的德育实践中我们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 ,如一位同学曾向老师提出:“教科书上说,我们要爱国,是因为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那么 ,如果我国人口少,地小物乏,历史短,就不值得热爱吗?”问题提得很尖锐。这个问题本身就说明,我们对 祖国这个历史范畴和价值体系的认识不应当停留在简单的感性阶段,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应该停留在形象化、感 性化的阶段。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德育工作者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局限性的困扰,如说资本主义是垂死的 腐朽的,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多的优越性,然而现实中资本主义国家还有甚多先进生产经验与管理经验 和科学技术是值得社会主义国家借鉴和学习的。从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看也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如当中 华民族取得了某些方面的巨大成功时,民族的优越感就发展到了高峰,以为我们民族一切都是美好的;如当我 们民族受到挫折时,民族自卑感也很快就显示出来,以为我们国家什么都不如别人。夜郎自大与崇洋就是 高校德育工作中社会主义教育简单化、抽象化的具体表现。

二、重在落实,开拓务实的德育新格局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下,高校德育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脚 踏实地,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走出一条新路子。在这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 效。但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校德育的要求,在落实方面有几点还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

第一,高校德育要从本本主义中解脱出来,建立开放务实的德育工作体系,真正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德育理论来指导高校的德育实践。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学习和借鉴国外德育工作的先进经验与方法。现 在多数同志对经济领域里学习国外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与管理经验已有了正确认识, 但对德育领域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问题还把握不准,心有余悸。我们认为:德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的一项活动,要想赢得与资本主义同类活动相比较的优势,更好地服务、服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应 该大胆吸收借鉴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在这个问题上,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顾虑,树立 大德育观,建立开放务实的德育体系,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二,运用工程建设的办法来抓好德育建设。德育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虽然在许多方面它不 能象经济建设工程那样,可以量化为具体的数据,但我们可以借鉴工程建设中的科学程序与办法来搞好德育建 设。这几年,高校德育系统中也出现了“五一工程”建设;“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影视片教育工程”;“良好校 风建设工程”等等,都是很好的范例。在高校德育中我们运用工程建设的方法应该确定目标,制订规划、措施 ,并扎扎实实去落实,并持之以恒,求创实绩。

第三,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德育方法,高校德育工作在过去一度往往强调我讲你听,长篇累牍地 作报告,使教育失去了说服力,从客观上也影响了人们对德育工作的正确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 运用现代传播工具,创新德育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各种媒体与现代传播工具,提高德育的影响力、渗透力 、覆盖面。一是现代传播工具已经普及并对青年学生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 、录像、报刊等工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能自觉地接受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 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使德育活动更具有吸引力,达到让学生 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校风建设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使学生在校风建设的影响、鼓 舞和各种管理制度的约束下,促使他们接受教育,加强教育工作的凝聚力。总之高校德育要充分运用载体,并 使其互相配合,发挥其导向作用和整体效应。

第四,要形成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的“自主式”的德育网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年学生的 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等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主观念与独立思考意识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 德育工作中的一些旧观念与旧方法,采取说理,采取讨论、启发、示范、吸引等疏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 认识和思考,自我教育,自主提高。另一方面,自主式的德育工作方法必须调动广大教育主体的作用,要广泛 吸引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并要求他们将其当作自己的事业,当作关心、爱护、教育自己的孩 子一样来教书育人。发挥广大教师在教学、管理、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将会大大提高德育工作的功能与效果。 高校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理顺德育工作者、马列课教师、

班主任、任课教师与 学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协同工作,齐抓共管,这是高校德育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所在。

第五,建立高校德育工作责任制。高校德育重在落实,必须注重责任感,要把德育工作具体规划并加以分 解,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德育基层组织与个人,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我们认为这是高校德育重在建设的一个重要 方面,应该实施推行。高校德育同样需投入,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和制定落实有利于德育工作者安心工作与发 挥其积极性的政策,也是建立高校德育责任制中的应有之题。

三、培养现代德育人才,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高校德育重在建设,应培养人才、善用人才、重用人才,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建设好一支坚强 的富有创造力、生命力的德育队伍。

德育工作要取得卓有成效的实绩,德育理论要完善繁荣,德育方法要创新,整个德育建设有大发展,都要 求我们必须培养和使用人才,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出人才,高校德育才能出成果,出精品,才能有新 发现、新创造,可以说这是高校德育重在建设的一项最基本最要紧的建设。

当前较突出的问题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队伍不稳,对培养德育人才不够重视,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根 据“狠抓稳定,择优优先培养,合理组建,提高素质”的原则,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要在关心培养与扶持上下 功夫,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中继续解决好德育工作者的待遇、职称、地位上下功夫,要通过改革 ,建立一种有利于德育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德育人才迅速成长的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论资排辈、求 全责备的思想,树立举贤选能,善用人才的现代观念。高校的领导干部要把培养德育人才放在工作重点之一来 抓。切实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德育中优秀精神产品和优秀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贡献突出 、成绩显著的德育工作者,应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树立榜样。也可采取“评名家,选一流”的制度,通 过这些措施,激励青年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勇于奋发向上,肩负高校德育工作的使命。高校各级党政组织要高度 重视德育人才的培养,把优秀青年教师或教育工作者选任做德育工作,广开招贤之路,为德育工作聚拢人才, 使德育队伍建设切实得到加强。

四、强化评估,形成科学的德育评估体系

高校德育评估工作落后于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主要是,我们应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德育评估标准中 解脱出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德育评估标准,以便我们能够从整体上科学地、严谨求实地评估高校 德育工作,以推动高校德育的建设。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为经济建 设保驾护航的。”因此,凡是“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德育工作,都要尽力做好。可以说这是检验高校德育 工作的唯一标准。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7)

[关键词]立德树人;师德建设;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131 ― 02

党的十以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对高校师德建设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这也深刻表明了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旨在按照党的十精神提出的新要求,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中评价体系的构建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同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殷切期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并语重心长的提出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话语之中,包含着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待。

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人民满意的教师,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实施者,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承担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使命要求。我们要从立德树人,育人成才,确保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在各级党政组织的关心和重视下,师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践中,还存在浮在面上的多,深入实施少;软性要求多,刚性指标少;安排部署多,考核评价少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软任务没有形成软实力,工作任务与考核评价脱节。师德建设工作能否收到实效,关键一环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构建高校师德建设评价体系是推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师德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内容

高校师德建设不仅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也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弘扬校风的迫切需要。构建高校师德建设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基础上向科学化提升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对于激励和规范师德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约束力和激励作用。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涉及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其建设管理与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地、系统地反映高校师德建设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协调以及整体运作,体现出层次性和结构性,保证师德建设管理与评价的有效运行。

2.科学性原则

纳入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的每一个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内涵和科学的解释,既要符合时代精神,同时也要体现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的要求,在考虑指标选择、指标权重确定、数据选取时,要体现数据的可比性和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3.操作性原则

评价是为管理服务的。如果评价的指标体系过于抽象复杂,就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证目的的真正达成,指标的设计既要考虑有数据的支持、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又要考虑计算方法的简易性等。

4.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要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所谓的横向可比性,指的是在不同学校之间或同一学校的不同内设机构之间评价结果的可比性,这样能够衡量不同单位师德建设方面的效果。纵向的可比性指的是在同一单位或部门内部,不同的发展阶段师德建设水平和效果的比较,这样可以保证同一单位和部门师德建设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才能促进师德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评价体系的内容

1.评价内容

高校师德状况如何,关键取决于高校能否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构建一整套师德建设的制度和体系,形成“以制度强化师德、以典型引领师德、以活动推进师德”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因此,师德建设的结果取决于师德建设工作,而师德建设工作的成效就需要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作为载体来进行督促与推进。按照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的要求,评价体系是对高校内设机构在师德建设工作方面的管理与评价。主要内容为师德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建立;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工作的相关制度;年度工作安排部署与规划;先进典型的培养与宣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的推进措施和主要业绩;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与培训;教职工职业道德的监督与考核。

2.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师德建设的一般规律,合理划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建立一个完整的有反馈的连续闭合的师德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一切都将有利于学校统领师德建设的全局,最大限度地消除以往师德管理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加强师德建设的科学决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师德建设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师德建设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使高校师德建设工作量化、细化、规范化,从而对高校内设机构师德建设工作起到考核、评价与激励作用,形成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制度创新。

3.评价体系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所指向的目标是高等学校及其内设机构,评价的指标注重在师德建设的“工作”。对一个单位而言,师德建设能否不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言之有物、落地有声的抓出实效,关键还是各级党政组织的工作“实打实”的抓出成效,做到有规划、有制度、有部署、有载体、有检查、有考核评价。鉴于此,在设计和运用评价体系对师德建设工作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统领师德建设。师德建设长期以来往往被看作是“软任务”,存在着上热下冷的倾向。但从“立德树人”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视角审视,师德建设又是一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成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质量的“硬任务”,是大学教育的“魂”之所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务必重视师德建设,定规划、建制度、提要求、抓落实。否则,必将使师德建设流于形式,形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二是围绕“教风”抓师德,引领师德建设。“教风”是各高校依据师德规范并结合各自学校实际制定的教师行为准则,是师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树人”必先“立德”,“立德”必先“立师德”,正所谓育人者必先育己。因此,师德建设的主线应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教风”建设,以良好的“教风”带动优良的“学风”,形成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立志成才的“大爱、大学、大道”的校风。

三是发挥“评价体系”作用,推进师德建设。“评价体系”着眼于对各基层单位师德建设的考核与评价,旨在以量化的方法评价各单位师德建设的状况,以此督促和推进师德建设。对个人的师德评价建议由各基层单位制定细则并实施。“评价体系”中各项评价指标,以项目量化的形式,体现了师德建设的实效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合理区分了不同指标的权重,在实施中应注重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以日常考核为主的原则,切实发挥“评价体系”在师德建设中的考核、评价与促进的作用。

三、师德评价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是推进师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在组织实施中要以推进工作为导向,以量化考核为基础,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切实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

一是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及各基层单位应建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要以主要精力抓师德建设,承担起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责任,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评价体系的运行机制。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的组织与运行应由校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按照师德建设工作相关职能的要求,组成考评小组对各基层单位师德建设工作进行年度考核,作为师德先进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考评结果既是对各单位师德建设工作的评价,也是师德建设加强和改进的重要依据。

三是建立评价体系运行的监督机制。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的运用,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年度考核之前,要采取不同形式,听取相关职能部门、教代会代表、派及无党派人士代表、学生代表关于师德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确保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的运行公平、合理、有效,切实发挥评价体系在促进师德建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党的十报告〔Z〕.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教人〔2011〕11号〔Z〕.

〔3〕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意见(黑教联

〔2013〕74号)〔Z〕.

〔4〕吕克宁,肖洪,等.黑龙江省高校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06).

〔5〕邹大勇.构建新时期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若干思考〔J〕.文教资料,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