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9 08:33:46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篇(1)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在计算机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进入了网络化的时代,而据相关的资料调查显示,在计算机用户中,其中青少年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年龄阶段,这说明了青少年是网络化时代的主要受众。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已经和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中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而对于网络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青少年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大量的信息,为自身的生活和学习所服务。但与此同时,网络上的信息又是良莠不齐的,而且因为其信息量大的特点,很难进行全面的监管,这样一来,对于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青少年来说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对此,必须加强这种网络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于网络来说,它对于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在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如何一个人过于依赖或者是过度的事业网络,那么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产生网络成瘾综合症,这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来说是较为不利的。并且还会逐渐的对生活产生影响,进而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也会导致青少年不愿意和外界交往,进而表现出行为孤僻的特点,具体来说,其主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网络的普及,在这种背景下,青少年通过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建立起广泛的友谊或者爱情,进而取代了生活中实际的交往,长期沉迷于此就会逐渐的把现实生活虚拟化,进而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2、接触网络不良信息对身心的影响,尤其是一些色情游戏,或者是色情。这些对于正处于成长期间的青少年来说是既充满诱惑,又会严重的影响到他们的成长,进而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危害。

3、造成网络沉迷或者是自我强迫。网络是一个万花筒,如果过度沉迷其中,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自我强迫,甚至不能自拔。而且因为网络平等以及自由无拘束的一系列特点,还会造成青少年的一种自我放纵,在网络上进行漫骂或者是攻击,这些都在严重的扭曲着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二、网络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我们对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大力加强网络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当然,在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也要从实际出发,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因势利导的开展进行。而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充分的认识网络这个大背景下的一系列特点,在网络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重点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在这方面,如因为过度沉迷网络所引起的焦躁和精神紊乱等。与此同时,我们对于网络给青年心理所带来的影响也要有一个全面、而且比较客观的认识,不能够一刀切或者是过于片面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于网络中的一些不利的一项因素开展进行,进而消除弊端,控制和克服因为网络不良信息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1、网络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的从正面进行引导,网络是一个体系庞大的信息资源和交流、传播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的一点就是要让其对于网络在心理上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我们知道,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青少年的思维动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我们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 对网络资源进行科学的鉴别, 从而能够很好的学会自我选择。在认识上加强认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对此教师和家庭都要积极的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知识的教育,进而让青少年了解到网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

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良好的习惯来引导青少年。网络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之一就是要消除青少年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进而走出网络的虚拟世界,远离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娱活动,或者交往活动转移青少年的视线和关注点,进而引导青少年切断与网络聊天室、游戏或者网络色情等的联系,同时使其懂得学会控制和有节制。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开始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不能只是较为单纯的说教形式,而要在实际的生活中来有效引导,教育要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关爱和实际的行动去感化他们,并且在潜默移化中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这样一来,也可以极大的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对于其成长和学习是较为有利的。

3、和谐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的一系列特点,进而也就会导致青少年的行为缺乏自我控制,自律性不强,这些都要求我们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加强网民心理自主性的教育。要倡导绿色上网与和谐上网。对于青少年来说,不能它网络作为垃圾桶,甚至是肆意发泄的场地,要引导他们规范自身的言行。在这方面,需要引导青少年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与此同时也要学会自我的心理调试。 当然,这种和谐氛围的形成也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严格的要求青少年,通过道德的教育来进行约束,进而让他们意识到道德标准的存在,只有健全的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青少年才能够明确生活中应有的底线,进而防治过度的自我放纵和恶意性的网络攻击对青少年心理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综上所述,网络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和掌握网络化的相关特征,并针对其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加强心理疏导和教育,进而培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俊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

[2] 周毅列 关于网络背景下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分析[J]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篇(2)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危害;对策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既给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危害,甚至是严重的问题。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情绪波动较大,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而网络正好符合了他们渴望自由与成熟的心理,使得一些青少年对正确利用网络认识不足,网络介入程度增高,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表现

青少年不良的网上行为有:痴迷网络游戏、沉溺网络聊天、好奇网络色情。

这三大危害带来四大隐忧――学生分心、家长伤心、教师烦心、社会担心。

第一,痴迷网游。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网络

游戏大多以“攻击、暴力、战争、竞争”为主要内容,未成年玩砍杀、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场面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混淆,甚至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发生抢劫、偷盗、暴力等犯罪事件,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至于荒废学业。

第二,聊天成瘾。网络具有亲密感、无时空感、无压抑感、自由感,导致一

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交流中不能自拔、精神空、无归属感、无固定的社交圈的青少年,很容易坠入一个迷茫、虚幻的世界,导致其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降低,产生人际情感淡漠,用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取代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并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沮丧、困惑、孤独所困扰。更有甚者最终失去对社会交往的兴趣,精神心理活动随之走入歧途。

第三,光顾。非法浏览网站的青少年为数不少,有的沉湎其中

不能自拔,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性心理和,使心灵发生扭曲。这样不仅会影响学习和生活,还会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导致性犯罪。

二、网络成瘾的危害

第一,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成瘾,容易使人的新陈代谢、正常生物钟遭到破坏,使人身体虚弱,严重网瘾者还会出现神经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同时还会引发焦虑症、忧郁症。

第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网络成瘾容易挤占原本属于学习的时间,容易出现厌学、逃课等现象。

第三,导致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网络成瘾者在网络中充分张扬个性,获得心理满足,认为现实人际交往可有可无,拒绝融入社会。

第四,导致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弱化。网络成瘾者容易在网络游戏和暴力、中放纵自己,弱化道德意识,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五,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网络内容复杂,良莠不齐,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信息杂陈于网上,容易使辨别力较弱的网瘾者出现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错位。

因此,长时间上网会导致青少年患上网络心理障碍、网络成瘾症。它所造成的十分严重的后果,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网上成瘾是一种心理疾病,其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恍惚、睡眠障碍、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人体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下降,并随之出现焦虑、忧郁、自我评价能力下降、有自杀意念和行为、操作出现时空失控,以及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等心理疾病。这种疾病是人为的,只要加强自我保健便可防止。

三、应采取的对策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有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社会、学校和家庭应予以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伤害。

第一,社会应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监督,净化网络内容。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成长环境已成为关系到下一代素质和祖国明天的大问题。

第二,教师和家长应多学习网络知识,以正确指导学生上网。如果老师和家长不了解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和网上的信息垃圾,那么学生的上网行为就难以控制,出现问题也就不能及时察觉,致使学生越陷越深,难以自拔。还有些家长和老师把上网视为洪水猛兽,让孩子远离网络,这也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要想了解网络,老师和家长必须掌握网络知识,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内容,并科学地利用网络。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预防网络犯罪和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使老师和家长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导航者。

第三,对青少年上网要正确疏导。对于青少年上网出现的问题,学校和家长如果采取绝对禁止的方式,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地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所以家长和老师要随时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及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学会区分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的界限,使他们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走出来。学校可开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网站,既可满足学生上网的需求,又能保证他们的安全,要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以避免因迷恋网络引发心理和生理问题。

第四,指导学生自觉增强网上自我保护意识。对于没有监护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是一个很危险的地方。网络上的色情、欺骗、暴力、赌博等以及各种信息垃圾会使青少年受到伤害。在我国,因网络发生的诈骗、凶杀等恶性事件已为数不少。所以,学校一定要向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多了解一些网络案件,让他们提高警惕,从而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学会自我保护,自觉抵制不良的信息和行为,避免悲剧的发生。

第五,向青少年宣传网络行为规范。增强自觉性,提高自控性,自觉遵守网络规范,严格控制自己的网上行为,使自己的利益免受伤害的同时,自己的网络行为也不侵犯他人。在网上不虚假、污秽信息、不侵犯他人隐私、不盗用他人网上资源等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做网络的文明使者。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篇(3)

一、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危害

网络正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从心理角度而言,在认识人自身的心理方面,网络拓宽了青少年认识自我的途径,拓宽了青少年学习心理知识的渠道;在控制自我情绪方面,网络为青少年情绪宣泄和表达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空间;在智慧成长方面,网络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在认知他人方面,网络为青少年感觉别人的感受、体察别人的体验和思想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在自我激励方面,网络为青少年人生目标的确立提供了可以选择和比较的典型;在人际关系的管理方面,网络拓展了青少年的社交,缩短了青少年人际交往时间和空间,为双向交流提供了现代化工具。但不可忽略的是,由于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加上网络管理、网络规范还存在问题,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作用日渐凸现。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危险期”或“关键期”,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直接、激烈和深刻。网络被称作“争夺眼球的战争”(Warofeyeballs),网络导致青少年沉迷虚拟世界、荒废学业、性格自闭,人格裂变、情感失真,甚至出现现实人际交往困难,和不同程度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1.在认识自我方面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到底是谁”。青少年网民在网上的“身份丧失”,使他们倍感网络的随意、自由。网上的相互攻击、谩骂,不受约束的“网恋”、“网婚”,大量的色情刺激等都容易使青少年对自我的认识及其发展产生错位,严重的还会造成现实自我缺失的障碍。青少年的“真实自我”、“现实自我”、“网络自我”有时相互交织,有时相互冲突。致使他们在网络中常会产生这样的追问和困惑:“我是谁?”“我还是原来的我吗?”有的“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网上驰骋纵横,精彩展示自我,但在网下他们却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网上”“网下”的性格错位,结果可能会导致多重人格问题的产生。网络在整合世界的同时,也有可能分裂和肢解“网民”的自我性格结构!

2.在控制情绪方面

主要弊端是产生网络成瘾、情感冷漠以及网上暴力等问题。网络成瘾者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长时间使用网络,上网后行为不能自制,并时常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淡漠、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现象。有的人不上网时手指会不停地运动,严重时全身打颤、痉挛、摔毁器物。有的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甚至采取自残、自杀等手段。情感冷漠则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而网上暴力的认同者受到暴力或者武力手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价值观念诱导,认为暴力并非都是违法行为,甚至崇尚暴力。网络造成青少年认知他人情绪的困难,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有许多人会将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任性、放纵、撒谎、不负责任、不守规矩等习惯,也应用到现实社会中。在认知上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对“知识英雄”的盲目崇拜,认为个人修养无足轻重,只要学好技术就可以包揽天下。

3.在自我激励方面

解决网上的游戏难题可以带给青少年成就感,这些都有利于青少年培养自信、乐观、豁达的情怀。可是,网络的挑战性是无极限的,网上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每一次网上游戏大多以失败告终。屡次遭受挫折会使不少青少年变得悲观、抑郁、消极,甚至颓废、沮丧、绝望。有不少人将这种消极悲观情绪带到学习、生活中,对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此外,网络上信息的易逝性造成青少年短期行为盛行,他们对网上信息的频繁变换也会产生厌倦,觉得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不知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致使部分青少年产生一种及时行乐的倾向。同时,网络信息的芜杂,加上青少年鉴别能力有限,可能使青少年无所适从,难以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

4.在人际关系方面

主要有: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和网恋、网婚等。网络孤独症是指部分青少年依赖网络进行人际交流,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越来越孤僻。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每周上网一小时,会有40%的人孤独程度增加20%。我国的相关调查也显示,在上网的青少年中,有20%的青少年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青少年与家人、朋友疏远。青少年“网恋”、“网婚”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在网上青少年打情骂俏、变友、多角恋爱等随意性、不负责任的行为常发生,由此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一些青少年落入网络陷阱,被骗或遭到意外伤害。

5.在德性发展方面

缺少道德的人生很难健康。由于网络上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虚拟性,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行为的发生。而当前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建构和规范之中,网络社会本身很难让学生网民“独善其身、独慎其行”,加上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和道德自律行为、意义的淡薄,就很容易产生自由、无所限制、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去做的、不道德的事情,诸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黑客”攻击等行为。

二、网络心理教育培养健康网民、成就无“网”而不胜的未来之星

对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目前还没有科学有效的能根本医治的良方,笔者认为预防和疏导优于治疗,应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的功能与特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网络心理教育;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实施积极的心理和教育干预,这才是当前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办法。所谓网络心理教育,是指通过网络进行的针对网络带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网络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是计算机网络和心理教育的整合,是心理教育的新内容,又是心理教育的新范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治既是一种探索,也是心理治疗的新尝试,这对于拓展心理教育的内涵、途径、方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纵观全球教育信息化浪潮,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大都经历了从关注硬件、关注资源、关注教学方式到关注以人为本的生命环境的发展历程。我们开展网络心理教育,就是要在心理教育资源建设、师生心理的自我建构、心理健康的专业干预等方面创建关怀生命的、健康向上的、为人生的生态教育景观和实践之路。

(一)建构青少年的网上精神生命家园

1.倡导健康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文化观

我们开展网络心理教育,在资源建设方面,我们首先要倡导这样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文化观:(1)人人成为终身主动学习者。(2)人人成为网络时代健全的公民。(3)建设全球化网络学习园地和生态生活社区。(4)人人可以依照自己健康成长的需求来体验网络,成长自己,更应该为生态网络的创建贡献一分力量。对比目前我们的网上教育资源的现状,由于受传统教育“传授知识”的潜意识影响和应试教育的社会需求导向,我们一些校园网、资源库、网络课程等等是教科书的“数字化”和应试教育的“网络镜像”,缺乏生命活力,缺少生命质感,学生不感兴趣。为了二亿青少年的未来和我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我们期望着教育信息化为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创造美好的精神生命家园。

2.在青少年中进一步普及互联网,消除其对互联网的神秘心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新颖性、虚拟性和互动参与性等特征,使广大青少年产生迷恋现象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J.E.Kazt等认为,互联网能扩大人们的交往范围,帮助使用者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不在互联网而在使用者。因此简单的禁止青少年上网显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应该进一步普及互联网络及相关知识,使他们了解互联网的实质。越是对互联网了解,就越能以平常心来看待它,这样青少年的网络迷恋程度就会大大降低。

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首先要注意到青少年上网很大一部分在网吧,网吧管理者要加强个人职业经营中的道德自律,做到不违法、违章经营。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社会问题的调控,创造健康安全的网络使用环境。其次,学校教育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网络主题活动等渠道进行网络防范教育,加强青少年上网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如自觉远离“黄毒”、不随便把自己的电话、地址等告诉网上陌生人等,并逐步引导和教育他们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业进步和自我发展,起到上网的“导向器”和“过滤镜”作用,并及时对网络迷恋程度较高,影响学业的同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完善网络心理教育内容,建设科学的人本的网络心理文化

建立科学的、本土化的,以人为本的网络心理文化。首先创办和制作内容丰富,适合青少年的网站、网页。目前,青少年上网除了游戏,可以浏览的网页或网站大致可以分为综合类和学习类两类。这些网页的制作者大多是非教育部门或非青少年研究机构,内容上存在机械、翻版、教育性不强甚至有误导性。青少年访问量最大的学习类网页已被称谓“互联网上的应试教育”,其内容多数是课堂教学内容、试题、习题的简单再现。因此教育部门或青少年研究机构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创办和制作一些融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网站、网页。这不仅有效地发挥对青少年网上教育的正确导向作用,也对青少年网络迷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帮助。其次,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和心理教育的需求出发,多建立一些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网站。这样的网站内容可包括心理知识、心理测试、心理游戏、心理论坛、心理咨询等多种功能在内,还可开发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心理服务产品。使青少年有阵地、有内容、有方法、有专家、有指导,可以更好了解自己心理,成长自己心理。但要避免伪心理科学、非心理科学的东西,如打着心理科学旗号在网上不负责地搞随意性的心理测验、咨询、治疗等现象。第三,要构建与国际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的本土化的网络心理文化。我国网络心理文化的建设更需要贴近现实社会和融入中国文化的氛围,要重视研究和挖掘我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底蕴,立足于我国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实际,逐步形成适应我国本土文化圈的网络心理文化模式。

(三)采取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网络心理教育工作策略

我们要切实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有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大影响力。

1.尽快组建高度集约的、水平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站,实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互联和资源共享,促进“网上”与“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沟通与并举,建构起立体化、全方位的现代化心理教育体系。

2.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科学引领、全面推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学校、家庭和社会联手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绿色通道,实施积极的心理和教育干预,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4.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完善专业的干预机制。对已经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网络心理问题的学生,必须提供专业的服务。

5.加强网下的心理教育工作,培养人格健全、目标明确、有责任心、自强、自立、自律的现代青年。

包括开设心理教育课和专题心理健康讲座,展开心理咨询辅导,组织学生心理互助的心理社团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开发学生潜力,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有效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当然重点要关注学生的网络社会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培养学生上网心理的自主性、行为自律性与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学生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

(四)研究解决网络心理教育的重点问题

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消除青少年的网瘾、网络依赖等心理问题,更何况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还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谁都无法预知,我们必须站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的生态问题,解决好与青少年成长有关的诸种问题。当前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就是:网络的正确使用问题,网络道德问题,网上人际关系问题,网络自由与个人秘密及心理隐私的保护问题,青少年的网络认识障碍问题,网络与非网络心理教育的矛盾,网络心育人才的培养问题,健全的网络心育系统的建立问题,网络心育实践活动的开发和丰富问题,网络心育的理论与方法发展等。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篇(4)

关键词:网络文化;繁荣发展;教育策略;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794-03

1 背景概述

现代社会的网络化进程深刻地塑造着传统文化的网络特征,尤其是给青少年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网络文化形态的开放、动态和虚拟性,将传统的接受式求知扩展为体验式的网络学习,促进了主动参与的认知拓展;也吸引学生远离课堂教学,造成正规学习质量弱化和心理、道德、法律等负向影响。结合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特征[1],该文从“网络文化教育”的视角,将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通过“教育”联系起来,系统考察和剖析青少年面向“网络文化教育”的健康成长引导策略。

2 网络文化观与网络文化教育创新

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和发展繁荣,带给青少年更为丰富的知识获取途径,开拓了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认知视野。处于成长时期的广大在校学生群体,一定程度上存在辨别力和自控力不足导致的网络行为失范。在青少年中倡导积极的网络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形成净化网络环境和良好个人心理,从而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以下通过探究正确网络观内涵与教育创新机制,为网络文化教育有序发展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方法指南。

2.1 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观

网络文化来源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参照,又是依托网络环境的物理重构。网络文化观是价值观在网络文化范畴的作用表述,指人们对于网络文化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2],包括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三个层面,体现了特定群体和个体针对网络文化的态度——也即现有网络社会规范下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倾向。青少年由于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差异,网络文化观上必然体现出不同特征。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应该是利用网络文化增强知识理解、拓展思维视野,促进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的社会价值趋同。因此,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应遵从传统文化价值,注重网络参与的氛围和谐、道德规范和法律合规。

健康向上网络文化观的基本内涵是网络生活方式在文化方面的整体认识和外在行为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导向。要求个体和群体的信仰、理想、精神、道德、心理,在自然状态中体现出对社会核心价值的理性遵从——将网络看成现实社会延伸,遵从其技术工具性、资源平台性、知识教育性的本质约束。网络文化观作为一种在网络文化视野下所体现出的认知观,针对青少年则要求“文化先进、主题和谐、科学发展、重点管控”,从而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群体参与和个体介入目标,确立科学的网络文化价值衡量准则,不断规范和引导积极创新的网络文化教育取向。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观可以帮助青少年对齐学习成长的目标期望,依托网络文化教育聚焦知识学习的主航道,促进求知欲提升和价值观养成。

2.2 积极创新网络文化教育

网络文化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驱动的教育传播及传统教育的网络延伸。首先,教育作为传播网络文化的重要途径,作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行为方式;其次,网络文化结构制约着教育方法的选择路径,从不同层面潜移默化地对教育过程和效果施加影响。当前网络文化教育的突出问题是除了先进网络技术引入之外,部分领域还局限在计算机基础应用层面。需要通过实施符合学科特点的网络学习模式创新以拓展全方位的网络文化教育。

网络文化环境的虚拟性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差异性,要求网络文化教育培育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自由与社会责任并挖掘网络知识获取的工具优势,以促进个人成长和群体教育成功。以健康向上网络文化观为指导,实现网络文化教育与传统方式融合,必须抓住青少年文化学习和能力养成主线,充分整合现代教育的网络技术、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心理疏导等教育手段,开放宽容地适应网络文化教育挑战。

3 网络文化教育机制及其基本原则

推动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就是要以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为价值取向,协调传统与网络文化教育中的能动要素和发挥教育功能整合的积极优势。

3.1 网络文化教育作用机制

网络文化教育是运用教育和文化传播理念,以网络环境和社会空间为载体,突出社会核

心价值主导、文化知识传承、主体强势参与、双向互动交互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传递、传播和促进文化演进,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到传承完善;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存在,教育必然体现文化的要求。网络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作用机制参见图1所示的描述:

1) 学习成长是网络文化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青少年多为在校学生的特定群体,其网络生活基调体现为“知识获取为主、其它参与为辅”,正是繁荣网络文化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依赖于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科学知识引领及校园文化主阵地坚守。

2) 网络文化教育必须与教育方针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网络的虚拟、开放、自主特征,使网络学习动机和知识获取有别于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理性求实态度、内容取精思维、整合创新能力,必须确保网络资源组织和知识内容协调一致。

3) 始终坚持教育功能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长效作用:网络教育技术发展和知识管理革新推进了终身学习的社会化可能。从网络学习本体演进到更高层面的表达参与,需强化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导引,以实践网络文化教育和社会价值遵从统一。

4) 充分发挥广大青少年在网络学习中的主体优势: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技能不仅要提供内容健康繁荣的知识资源,更要激发青少年及学校、家庭、社会的网络文化教育协同,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5) 实现网络文化教育的工具性和社会性有机融合:网络信息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可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知识源泉和安全网络生活环境,提升网络资源内容建设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主导作用,以促进健康网络文化素质养成。

3.2 网络文化教育基本原则

3.2.1 教育主导与文化多样性结合

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强调通过计算机网络文化教改,将网络环境、信息技术和人文精神有序融入现代教育全过程。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呼唤教育的主导性以坚持正确方向并带动健康发展。知识获取为主的网络文化教育要面向教育主导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挑战,以网络文化繁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2.2 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网络文化教育强调个体参与,更追求学习者协同。是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学习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前提。融合网络教育时代性和社会文化传统性,网络文化教育要坚持科学素养成与人文精神同步发展。体现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强化自由兼容人文精神哺育,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环境,促进青少年求知激励、学习成长、情感向上与和谐发展。

3.2.3 网络文化与传统教育的渗透

网络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延伸,其层次、对象、目的、手段上存在互补渗透。网络文化教育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和协同规范以达成学习自律,采取适当形式加强传统的思想政治、伦理道德、健康心理等教育形式的改革,并与网络学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有机融合,更能体现出网络文化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综合促进作用。

4 网络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成长的核心在于健康地参与网络社会化进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扎根于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积极向上网络文化观和教育原则,提供了推进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路径[3]。青少年面对网络生活时的正确认识和理智行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结果[4],网络文化教育体现出其“提升认知,控制行为,导引方向”价值。

4.1 绿色文明与阳光和谐网络构建

以控制网络准入和内容繁荣占领网络文化教育阵地,提供保护青少年成长的时代防火墙。绿色网络是实现网络行为控制的手段,对于构建和谐网络空间及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指导、学校教育和社会参与。

保持虚拟网络世界的健康秩序必须繁荣现有教育网络和校园网建设——强化“阳光工程”、“绿色通道”,营造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和弘扬社会主旋律的网络氛围。通过网络监管技术落实网络实名制,有效屏蔽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和规范内容提供,形成覆盖全部教育系统的一体化数字校园,满足不同层次的网络文化教育需求。

4.2 健康网络文化教育正向导引

青少年参与网络生活时所需要的创新学习意识、正常心理认知、知识整合思维、文明价值观念、开放协作精神,依赖于网络学习聚焦以处于教育导引的受控轨道:

1)信息技术入门导引:围绕计算机基础等信息技术认知课程改革,高起点建立对网络学习的工具职能的积极认识,重点提升青少年的网络信息鉴别和网络规范遵从意识。

2)网络知识平台守护:通过构建网络学习社区资源平台开展协同学习,兼顾青个体需求,实现对网络生活整合的知识共享,促使不同需求学生以知识学习同步健康成长。

3)正向心理意识疏导:学习生活与网络应用结合起来,以促进网络使用者的心理认同。及时疏导学生的课业情绪和网络依赖,帮助增强自我控制以培养健康向上心理思维。

4)开放合作德育培养:利用网络优势搭建网上德育教育平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用健康文化占领教育阵地,增强政治鉴别力,规避错误思潮和生活方式的负向影响。

4.3 网络文化的青少年素质养成

网络素养是指综合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意识观念的一致性和道德法规的遵从性。网络文化教育背景下的素质养成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行动指南,通过网络文化教育繁荣传统主流文化精神,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运用网络,实现网络行为自我调节和辨识能力提升。2)强化网络学习和信息共享的工具属性,重点向青少年传递信息理解的综合运用技能。通过网络文化教育创新促使青少年有效参加网络生活和改善教育质量效果。3)面向学生、家庭和社会普及网络文化教育,锻炼青少年正确操作网络信息、介入网络交流、维护网络纯净的运用能力,促进正确认识网络本质和理性地参与。

5 主要结论

针对网络社会青少年健康成长挑战,该文聚焦网络文化教育总体要求,提出了以正确网络文化观指导的教育作用机制、基本原则,归纳网络学习和素质养成的教育策略,强化网络文化教育的内容整合导引,对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推进网络文化教育繁荣,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是全社会共识。推进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必须重视符合社会价值导向的网络文化教育基本原则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正向引领和主导作用。2)促进青少年成长要切实做好以健康网络观为指南的教育导引工作。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引导他们聚焦学习成长,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确保青少年处于健康成长正确轨道。

参考文献:

[1] 赵丽萍.青少年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分析研究[J].学理论,2011,7(21).

[2] 潘勇,李霞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观 [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12).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篇(5)

关键词:网瘾;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48-02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10年1月份的调查数据,截止到2009年,青少年中网络成瘾人数达到2404.2万人,这一数据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1]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势在必行。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早日摆脱网瘾的桎梏。

一、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结合网瘾患者的症状,我们来分析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首先网瘾患者对网络有特殊的情感体验,据研究,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水平上升,它短时间内能使人高度兴奋,但之后令人更颓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甚至消极自杀。其次,网瘾患者就好像吸毒者一样,会出现戒断综合症。网瘾患者下网后,目光呆滞,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回忆上网时的事情,计划下次上网时要干什么,离开网络会使他们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再次,过度沉溺于上网会诱发各种人格障碍,如双重人格障碍,有许多青少年上网时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有的十分相像,有的却相差悬殊,性别改变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这种过于频繁地改变性别身份,容易引起心理危机,导致双重人格障碍。有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中的角色,引发犯罪行为。例如,一些青少年学习网络中的绑架手法,绑架同学敲诈钱财,这种现象层出不穷。最后,上网成瘾还会产生网络孤独症,这种症状多发生在性格内向的人身上,其典型症状是:沉滋于网络,脱离现实,寡言少语,情绪抑郁,社交面狭窄,人际关系冷漠。有些年轻人一旦离开网络,回到现实社会就会感到不适应,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2]

二、网瘾青少年的防治措施

网络可以改变人类,人类也可以改变网络。我们不应该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相反应积极地寻找预防和解决网瘾的对策,使网络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创新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来实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首先,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大投资力度,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要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教师团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再次,学校要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以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管理网站,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可以开设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关于网络心理的团体辅导等。

2.加强网络环境保护,净化网络文化环境。首先,我们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快网络立法,将网络用法律的形式规范起来。其次,对网络内容实行分级过滤,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网络信息清除出网络,严厉打击网络犯罪。最后,要对网吧进行有效的监管,学校附近禁止营业网吧。对不符合规定的网吧要严加处罚,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绿色环境。

3.家庭教育的转变及提倡亲职教育。在国外,许多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电脑,但是他们有家长指导孩子上网,因此沉溺于网络的人并不多。从美归来的陶宏开教授认为青少年网瘾的首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不健康,有许多家长属于三无型:即无知型,中年时期的家长大多数没有接触过电脑,与孩子无共同语言;无技型,有许多家长也使用电脑,但这只是工作需要,他们根本不懂什么网络游戏;无法型,家长没有办法管住自己的孩子。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应注意防止教育与实际脱离,家长应及时“充电”,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能和本领。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流行的亲职教育,即父母长辈有责任参与孩子上网的过程。另外,我们可以效仿国外,建立“家长网络学校”,让家长也来了解网络中的各种知识信息,向家长介绍网络成瘾的危害。在充分了解网络知识之后,家长自然和孩子有共同的语言,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并防止孩子过度沉溺于网络。

4.实施素质教育。从2004年5月到2005年一年多来,陶宏开教授在全国40多个城市作了300多场报告,成功挽救了400多个上网成瘾的青少年,被人们称为“戒网专家”。他帮助的第一个武汉女孩文文现在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陶宏开教授认为素质教育是解决孩子上网成瘾的根本办法。他提倡整体素质教育,推崇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分为心理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3]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最重要的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只有让孩子真正地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满足自我需要的观念,才能从心理上真正摆脱网瘾。

5.变网瘾青少年为网创人才。2006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五次会议,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的有关规定正式修改为:“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浪潮推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只有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才能在防御和消除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同时,引导青少年提高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能力。戒除网瘾不能就网瘾论网瘾,要跳出网瘾看网瘾,激发创意去网瘾,变网瘾少年为网创人才是治本之策。”[4]为此,首先,我们可以推出一批青少年喜爱的论坛版主、网络电台主播、网络知名、网络原创歌手等,激发青少年的创造热情。再次,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推进“阳光绿色网络工程”,建设“青少专网”。最后,通过举办网络文化节、网络奥运、网络春晚等多种活动,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发挥自己才艺的舞台,不断丰富青少年的网络文化生活。

6.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青少年在课外有大量的活动时间,这样就给上网带来很大的机会空间。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例如,学校经常开展运动比赛,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快乐,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起他们不断攀登向上的好胜心。河南的徐向洋创立了“中国第一所行走学校”,这所学校专门收9~16岁的孩子,带领他们行军、露营、爬山涉水,体验生活,接受活生生的劳动教育和挫折教育,鼓励他们相互学习,满足他们好奇、好玩耍、好活动的天性。[5]事实证明,几百个从行走学校走出去的孩子都特别的棒。

7.建立网瘾青少年戒网诊所。网络成瘾好比吸海洛因,一旦上瘾就很难自拔。自德国建立第一所戒除网瘾的诊所之后,世界各国也纷纷效仿。这种机构并不禁止青少年上网,而是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引导青少年,帮助网瘾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远离网络,有节制地利用网络愉快身心。对于一些特别严重的网瘾青少年,我们可以从药物和心理两方面下手对他们进行强制性的戒网。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Z].新闻记者,2010,(3):16.

[2]李薇菡.网络交往对青少年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与对策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2,(5):61-63.

[3]陶宏开,党波涛.青少年上网成瘾与素质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2.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篇(6)

论文关键词 网络成瘾 违法犯罪 身心健康

目前网络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人们进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与此同时带来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一个突出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导致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沉溺于游戏、不健康的网络中不能自拔,消耗了精力,耽误了学业,迷失了自我。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成瘾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的原因以及对策,做了一些探讨。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

(一)网络成瘾的个人因素

当代青少年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把时尚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这种既符合时代潮流,同时又含有较高科技、知识、信息的新鲜事物,被他们视为一种高雅时尚的东西,对此趋之若鹜。另外,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青春朦胧时期,渴望接受新鲜事物,这些都是导致他们网络成瘾重要原因。具体原因如下:一是青少年有着天生的好奇心理。促使他们迅速进入网络领域,同时网络环境又进一步刺激了他们去求知、探索、好奇的网络世界,使他们沉溺在网络的游戏、色情、信息中。二是青少年长期在以应试为主的选拔机制中渡过学生时代,成绩的好与坏就象一座“大山” 长期压在学生的心里,由此长期压抑、紧张、忧郁等,使青少年无形中需要一定的方式加以释放,无拘无束的网络就成为他们最好最方便发泄的工具。

三是认为上网玩游戏等是当今的时尚,自己不会玩就觉得没有面子、没有与同学交流的资本,听到同伴大谈网络乐趣而自己一无所知则感到尴尬。为了自己不落伍,也开始废寝忘食的学习上网,有的逐渐上瘾甚至不能自拔。四是有的青少年在学习、家庭、交友、社会上遇到挫折、打击之后,便会对现实、人生感到心灰意冷,就渴望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找到安慰或者刺激,来填补或者满足自己的内心空虚。致使青少年深陷网络中不能自拔,以至成瘾。

(二)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最重要的发展生态微观系统之一。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反之,有问题的家庭则容易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家庭因素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的家长存在诸多的不良嗜好,如赌博、酗酒、偷鸡摸狗甚至染毒;有的家长自己就天天沉迷在网络游戏中;有的天天在网聊网恋中;有的天天涉猎黄色网站中,这无疑给孩子造成了极坏的心理暗示,致使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世界中。二是父母忙于工作或外出打工,把孩子托给上辈人或近亲属代管。这样长期使孩子的教育失控,恰好孩子正处于发育成长之中,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机能都不成熟、都不健全。他们天性好奇,加上网络的魅力使他们不可抗拒。可是一些家长发现孩子沉迷于网络,不是寻找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而是粗暴的体罚、训斥、打骂,使孩子的自尊心、人格受到了伤害,从而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至变本加厉于网络之中。

(三)学校教育的目标局限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席卷着整个社会,使得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学校教育模式、目的仍然显得相对滞后,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形式缺乏创新,相反学校仍然以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课程设置,特别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升学率,“以成绩论英雄”的价值观念占领了整个中国的教育界。这样就把学生牢牢的束缚在呆板的学习上,让学生在深感学习压力的同时,又要承受着竞争升学压力,使他们深受应试教育的压迫,导致透不过气来。致使有的青少年终于规避到网络世界中去释放解压自己。这样也使网瘾青少年和其他同学在学校里格格不入,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甚至与老师的关系相处的很不好。从而使网瘾青少年沉溺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不能自拔。另外,我国当前的网络法规不健全,网络中经常出现大量的不健康的信息,如色情、暴力网页屡禁不止。使青少年深受其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国家行政以及执法部门监管和打击的力度不够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吧更是遍及到城市、乡村,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甚至不择手段的吸引青少年上网。青少年可以不加限制地随意进出网吧,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摇钱树”。虽然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总体来说,有关执法部门缺乏对网吧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或监管力度不到位,给了“黑心网吧”有机可乘。其中色情和暴力的画面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扭曲着孩子的本性。再加一些游戏开发商为了吸引青少年而在游戏中添加了许多淫秽和暴力的成分,这对那些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引诱腐蚀。这些都是诱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甚至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对策

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希望工程,应该是由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协作进行系统的教育。青少年网络成瘾其实正是这三方面教育的矢衡而导致。因此,我们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进行探索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方法,以及对策。

(一)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文明上网

青少年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自我价值感。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积极参与户外活动,转移注意力,冲淡网络的诱惑。青少年是最喜爱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的主要群体之一,我们就应该提倡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使他们成为净化网络世界的中坚力量。一是教育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资源丰富、覆盖面广的特点。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便利查找自己所要的资料、信息、知识,从而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平台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知识面。同时告诫青少年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健康的网站,不浏览低级趣味的内容。二是教育青少年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适度上网对学习和提高综合素质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溺在网络对身心健康是极大的伤害,会导致耽误学习、放弃学业。甚至有的青少年受网络的毒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就值得我们青少年加以警惕,学会理性对待网络,控制自己上网的度。三是提高青少年养成网络自律精神。教育青少年不要被网络虚拟世界束缚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不可能在虚拟世界里找到安慰,而是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等自律精神。从而我们把网上育人与网下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对网络的监测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设立专门的网络监察机构;明确各级行政主体的监管职责,做到分工明确,具体负责。公安机关要以技术措施为保证,对国内外的网站、信息、广告从国家安全、政治安全、思想道德角度进行层层严格把关,同时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监督、管理大大小小的网站。使网络朝者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家长要着重自身的修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是抑制青少年网瘾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彻底克服青少年网瘾就必须从家长本身修养和家庭教育方法入手。一是家长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学善戒恶,在家庭里树立一个道德模范、一面旗帜。同时父母还应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网络时代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网络知识、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正确教育、引导孩子使用网络。二是家长应在尊重、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教育、指导孩子。千万不要溺爱、放任孩子,更不能采用粗暴的训斥、打骂的方法。而是营造轻松、平等的交流气氛,多听听孩子的意见,采纳合理的教育方法。发现孩子经常上网,切忌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孩子一棍子打死。而是耐心细致的教育孩子,从正面积极引导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并用适当方法去改变孩子,转移孩子的兴趣,经常陪伴孩子参观游览少年宫、科技馆、娱乐场所等,帮助他们走出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

(四)完善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从当前的教育体制来看,我国的教育模式必须改革,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比率。一是要提倡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改进教学理念,不能片面重视学习成绩、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是应该把他们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二是丰富青少年学习之外的生活空间,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同时开展一些有益的网络知识竞赛,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怎样利用网络学习科学知识,以及对网络上不良信息、游戏进行筛选和抵制。三是对已经有网瘾的青少年,老师更应该积极正确的引导、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绝对不能消极的对待他们,应该肯定他们天资聪慧的同时告诉他们:学生是以学为主,掌握好基础理论文化知识,今后才可能在网络上有创新,成为网络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把青少年的聪明才智发挥和应用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五)丰富青少年的网外文体活动

国家各级行政部门通力合作加大对青少年的教育、娱乐设施的投入,扩大青少年的课余活动空间,加速少年宫、科技馆、社区少年活动场所等建设以及配套设施。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应该免费开放对有组织的青少年参观游览红色革命老区以及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为青少年免费开放德育教育基地以及社会公益性文化场所。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达到抑制、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有效方法之一。

(六)国家行政部门以及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吧的综合治理和执法力度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篇(7)

xx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少年庭,该庭管辖着鼓楼、建邺、xx三个区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及民事维权案件的审理,该庭法官忧虑地告诉记者,在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中,由网络诱发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占有较高的比例,一些犯罪手段令人触目惊心,足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案例1)十七岁的姜明、刘洋两人迷上了网络游戏,根本没有心思上学。一次,姜明在玩游戏中与不是自己一伙的男孩小浩产生矛盾,认为小浩“偷”了自己网络游戏上的“武器”,于是两人在网络上对骂,结下仇怨。去年2月9日晚11时许,姜明得知小浩在一家网吧上网,当即纠集刘洋及另两名男孩,各持一把砍刀直奔该网吧,找到小浩后二话没说上去就是一阵乱砍,见小浩不能动弹后才逃离现场。经法医鉴定,小浩构成轻伤。姜明、刘洋后于去年10月13日投案自首。法院依据查明的事实,近日判处姜明有期徒刑1年2个月,缓刑2年;刘洋有期徒刑9个月,缓刑1年6个月。(案例2)少年吴丹曾犯下寻衅滋事罪被判刑8个月;王兵因缺钱上网抢劫,被判过缓刑。去年11月25日,吴丹和王兵及另一名男孩(另案处理)经预谋,将某中学一名中学生劫持到一个小区健身场,劫得30元钱后就去网吧上网。钱花光后,他们又拦截两名中学生,劫得手机两部。销赃后,他们用赃款继续上网吧玩游戏。去年12月4日,他们在网吧被公安机关抓获。法院经审理认定吴丹、王兵构成抢劫罪,两人因刑满释放后接着又重新犯罪,应依法从重处罚,近日判决吴丹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王兵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案例3)去年底,鼓楼区法院少年庭就一起性质恶劣的案作出判决,7名青少年一名14岁少女,分别被判处5年至7年不等的有期徒刑。他们平时均痴迷网络,不仅上网玩游戏,还迷上了网络色情内容及各种网络暴力,由于经常上,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谈论色情下流的东西,并萌生跃跃欲试的念头。在案件审理中,一名未成年被告人供述:“其实我并不懂那些,是跟在他们一起上网学坏了,是网络色情及黄色光碟害了我,现在我好后悔”……近年来,有关中小学生沉湎网络,荒废学业,甚至因此而引发恶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去年六月中旬北京“蓝极速网络”网吧里25条生命被烈火浓烟吞噬;苏州昆山一名16岁的中学生因为母亲阻止他上网而将自己的右手五指断掉。虽然经医院的的紧急抢救,他的手已经终身残废;今年的三月份,在重庆沙区回龙坝镇,3名学生通宵上网后在铁轨上打瞌睡,其中两名学生被火车轧死;xx市有几名未成年人的学生沉湎于网吧,数日不回家,晚上就栖息在居民楼项的水箱之中,家人和学校四处寻找……这些恶性事件足以表明,网络的“毒害”已经对青少年的身心和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由此可见,不良的网络文化和环境已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引导青少年趋利避害,接受健康的网络文化,保证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所以全社会应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来构筑网络文化防范体系。

一是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加大执法力度。公安、政法、文化、工商以及行业协会等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加大整治力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落实在网吧终端设备上安装封堵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净化网络空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减少并防止有害信息对青少年身心的侵蚀。要对“黑网吧”进行全面整顿,取缔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设立监督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对群众举报问题严重的网吧,严加治理。新闻媒体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把网络道德纳入到社会道德体系中,并将职能部门管理和执法情况向社会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教育部门、团委等与青少年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要大力开展“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的创建活动,使网吧业走上更加规范的道路。

二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法制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网吧经营者的素质。要规范营业性网吧的经营行为,保障青少年安全、健康地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知识,就必须不断提高网吧经营者的自身素质。一方面,网吧管理的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对网吧经营者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经营者在网吧经营中学会知法、守法和用法。另一方面,要通过舆论监督来加强经营者的素质。对违规经营的上网服务场所,要进行严厉查处,并给予曝光,迫使其遵纪守法、正当经营。

三是建立一流的青少年网站,占领网络阵地。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上环境,还需要从互联网站本身入手。网络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介,如果任由商业网站来传播他们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良影响。在加大对不健康网站的治理整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在网上营造主流文化氛围。各相关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要在“政府上网工程”的基础上,加大青少年网站的建设力度,从软件、硬件两方面给予更多投入;有条件的校园和社区,应组织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为未成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

四是重视学校教育,为青少年提供网络文化教育的良好环境。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作用。当前,将青少年与网络隔绝不可能也不明智。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要按照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单位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形成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提高网络“防腐”能力。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政治理想教育,使青少年在思想上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介绍和推荐适合青少年浏览的健康网站、现身说法等形式,让青少年深刻了解沉溺网络和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帮助青少年增强自律意识,不浏览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不文明语言聊天,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其次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普及网络知识上下功夫,要加大信息技术硬件投入,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普及计算机和网络教育课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自己创建校园网,让校园网成为传播知识的窗口,教育学生的阵地,发挥才能的舞台。同时要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网络负面作用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教育的滞后,因此,除了教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以外,在信息时代,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要主动了解网络,学习网络知识,运用互联网的各项优势,将思想教育渗透在富有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制宣传教育,用先进的思想去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