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6 08:22:30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1)

【关键词】普通大众;大众历史;传播途径

一、普通大众接受历史的途径及现传播方式存在的弊端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展开了对普通大众学习历史途径的分析和研究。在古代,人们传播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传播方式是书面传播,主要应用于幼学启蒙、历史演义、史抄或是知识的学习。二是口头传唱的传播方式,更加侧重于娱乐,讲述的内容主要有乡村讲史、都市讲史、人物传说。讲述形式主要有“艺人说书”和“老传幼”等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上述古代传播方式至今仍在沿用,还增添了课堂教学、艺人评书、电视剧、话剧等形式。虽然这样的传播方式将历史人物或事件传递了下来,但在这个过程不乏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口头相传的历史会出现表述随意,语言轻佻恶俗的现象,个人情感色彩明显。除此之外更为严重的影响因素是人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历的丰富,人的记忆和认知会发生改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知识的原貌。书面传播的方式保存了历史知识的原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保存环境的不稳定以及世事的变迁,会造成承载材料的变质(霉变或者氧化等),损坏或遗失,影响传播。艺人评书,多半是对于古典小说的另一种转述表达,依然拥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最常见的错误现象是,不符合史学标准的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这类作品内容庸俗,往往以野史、秘史、情史等逸闻博取大众眼球,或是以一个军阀为例,企图以此洞悉整个社会的态势,甚至以封建迷信或者宦官、流氓的成名史为题材。这两种传播方式在传递史实的过程中都会对历史的真实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出现运用史料错误,解释史实错误的现象。电视剧作为现代文化传媒的主要方式及渠道,拥有很强大的影响力,但并不代表毫无弊端,最根本的错误,即原则性错误:过分美化帝王将相,赞颂阴谋权术,将历史的糟粕作为主流,甚至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颠覆历史本来的面目。最常见的错误,主要表现为文学色彩浓厚,不符合史实。而历史课堂教学,作为知识普及的重要途径,接受到知识的人群有一定的针对性,多为在校学生及相关学者,受众范围较小,难以到达普及大众的目的。因而,针对传播途径存在的问题,对历史传播的途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普通大众学习历史的创新途径

提出的新途径,面对的群众范围更大,实际应用性更强,收益可观。(一)APP开发。面对人群,主要是历史爱好者、手机控、非老人机、手机用户,学生针对以上人群开发历史学习型APP,要求APP开发商在进行内容设计时务必任用历史知识丰富而且扎实的人员进行游戏内容设计,采用知识问答的游戏模式,在计时和加好友的前提下,选择问答题模式(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风俗领域)。另一种形式的APP为RPG(角色扮演游戏),男性玩家开发以战争为主题的RPG手游,女性玩家可开发主题丰富,穿越、后宫等类型的游戏,目的在于帮助玩家建立对历史的兴趣,重新塑造历史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二)寄历史信息于歌曲中。较好的范例有谭晶的《龙纹》,歌词中囊括了中国的书法、诗词、茶道、乐律等内容。曲调也应用了中国古典的宫商角徵羽,将古典文化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在一起。借助流行元素,传播了传统知识。相对较老一点的歌曲有林俊杰的《曹操》,但这首歌关于历史的信息含量较少,因而不做典范历史信息。可以依托流行歌曲,也可以依托古风歌曲。每一种曲风都有一定范围的受众,因而没有明确限制曲风的选择。(三)开设历史主题杂志或报刊。杂志版本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分为儿童版、青少年版和成人版。儿童版具有丰富的色彩,插图,图画,文字量较少,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儿童民族意识,分辨善恶忠奸,健全人格发展,内容以历史人物故事为主线。青少年版,加大文字量,减少图画,选用一些彩色,但不宜像儿童版过于花哨。版本内容可以结合历史上的今天进行知识的传播,也可补充历史教材上不详细介绍的内容和少量浅显易懂的史料,作用在于树立其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成人版主要针对18岁以上读者,这部分读者已具备一定程度的教育水平,逻辑思维方式已形成,因而版面设计不必过分花哨,有价值的信息才是他们所追求的。内容注重史料与新观点的结合,史料应选择一手资料,史学观点最好体现新旧观点的对比。报刊可分为校园版和社会版。校园版可作为学生在课余生活的阅读资料或是教师教学辅助的工具。社会版,信息较丰富,涉及内容更深入,不必局限于课程标准,可结合时事热点,联系各国政治历史等方面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历史立体化。(四)车载电台。随着私家车数量的逐渐增多,车载电台的听众也在不断增加,开设的电台栏目可以与当前热播的古装剧、谍战剧或是某省市盛传的历史话题作为切入点,纠正剧中的错误,或者对剧中某些情节做相关解释说明。车载电台的增多无疑会使更多的人们在零散的时间里,了解历史,学习历史。(五)历史主题旅游团———红色旅游路线。旅行社内增添历史相关的旅游路线:重走长征路、寻访抗联路等等。各省应结合当地历史状况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不可捏造历史。对于旅行社委派的导游人员在正式带团之前应进行专业的培训及考核,具有丰富扎实的基础知识后上岗工作,应具备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历史态度。对游客进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更正。(六)公益演出。各级政府可将任务落实在学校,主要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及高中生,利用寒暑假或社会实践的时间到人流密集的广场、养老院、社区进行公益表演。最佳节目类型:话剧、小品、相声。这个途径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编写剧本和组织策划的能力,同时还达到了为大众传播历史知识的作用。(七)微历史。所谓微历史是指将某段历史故事通过微电影或短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大众。例如近期网络上较为火爆的“papi酱的周一放送”,采用短而小的视频播放方式,结合时事热点,发表正确的观点和见解,仅占用观众一点点的时间即可补充到知识。

三、结语

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是重要的,弘扬的根本是传承。传承就如同地基,弘扬是地表以上的建筑体,如果传承的过程出现问题或者错误,就如同楼房的地基没有打稳,地表以上的建筑越高越危险。因此,传承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提出的传播途径要求在落实过程中对内容编撰和设计时,进行严格的审核,务必遵循史实,否则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文教学 传统文化

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诗词本身就是古代作品中浓缩的精华,是优秀文学艺术的典范。但是,高中古诗文教学不能以本为本,教师要有传统文化渗透的意识,只要执教者能细心挖掘,手中教材所能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无处不在。

一、传统文化概念的界定

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这个概念内涵极为丰富,包括国学经典、诗词曲赋、书法绘画等多个方面。高中古诗文可以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的面非常广泛,常见的例如:国学经典、“优秀文学艺术(手法)、优良传统美德、优秀个人品质、优秀民族精神、独特的思维和智慧”、、民俗礼仪、衣冠服饰、历法纪年、法律刑罚、官职升降等。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1.优秀文学艺术

《史记》选读篇目中《项羽本纪》就极好的体现了司马迁塑造人物的高超艺术手法――运用尖锐的冲突、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精彩的议论、烘托、对照、描写、夸张以及互见互补等等,把历史人物项羽刻画得丰满传神,史学见解、文学功底让人叹服!

2.优良传统美德

必修五中《陈情表》和初中篇目的《出师表》代表了我国古人最传统的两大情感――至忠和至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密码,是优良美德。《离骚》中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成了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3.优秀个人品质(民族精神)

优秀的文学艺《史记》选读篇目中项羽一往无前、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拒绝苟且偷生的英雄骨气;《渔父》中屈原的不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忍辱负重的治学勇气;《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太白的飘逸洒脱、铮铮傲骨;《唐诗宋词选读》中《从军行》里大唐书生毅然投笔从戎、渴望杀敌立功、扩大疆土的大唐民族气魄,这些都是蕴藏在作品里值得挖掘和传承的优秀个人品质、优秀民族精神!

4.独特的思维和智慧

必修四《季氏⒎ヲ臾》、《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更蕴含了我国古代圣贤孔孟独到的政治理念、思维和智慧。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坚定推行“礼”和“仁”;孟子则针对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论说。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记》表现了柳宗元“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追求,这也是我国古人独到思维、智慧的渗透。

5.等

必修一《赤壁赋》和《唐宋家散文选读》中《后赤壁赋》里以苏轼为代表,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在儒学世界里遭遇“入世”困惑而前往佛道两教寻求“出世”精神解脱,进而能够融合儒释道于一身的特殊现象,这也是我国古人的最好体现;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就涉及到古人重阳节登高作赋、插戴、喝酒的民俗习惯。《项羽本纪》中“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滑稽列传》里优孟用讽谏的方法建议楚庄王对他的爱马“请以人君礼葬之”。这些就是我国古代民俗礼仪的涉及。

二、实施文化渗透的途径

“渗透”不是“灌输”,不是“填鸭”,是合理巧妙地滋养进去。学生不是机器。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繁重,古诗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也最大,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将弘扬传统文化落到实处,这是每一个执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渗透”法是可行的路径。

古诗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执教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进行有效“渗透”呢?具体途径有哪些?颜昌容在其硕士论文里也谈到具体途径有:营造文化氛围、品读语言、引用古诗文、查阅资料、阅读名篇名著、借助影视媒体、开展专题学习等。该论文还探讨了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多向性,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横向渗透”和课前、课中、课后组成的“纵向渗透”。

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的“渗透”可以分为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两大类。

例如,《赤壁赋》里由“壬戌之秋”来介绍我国古代历法纪年――天干地支就属于“直接关联”,这种渗透是最容易把握的。

“间接关联”主要是指运用发散思维,使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这能够有效激发师生联想。以《唐诗宋词选读》中《青玉案・元夕》的传统文化渗透为例:

正月十五在古代又称作什么节日?当天晚上人们有哪些习俗?与之相关的名句、谚语、有趣的故事又有哪些?

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落实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当涉及到“间接渗透”,需要发散思维的时候,思维导图在任何一个环节里都可以发挥作用。它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而已。

此外,归纳演绎、对比式的比较阅读、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等都是“渗透”的可行途径。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3)

一、古籍的涵义

古籍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从广义上讲,古籍是指先秦至辛亥革命期间所出的古书、民国年间以各种方式出版的上述时代内的图书,以及现代、当代人对古籍的校勘、笺注、影印的图书。从狭义上讲,主要指用我国古代传统的制作和装帧方式卷子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制作而成的古籍图书。我国《古籍著录规则》给古籍作了如下定义:“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民国以前、反映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但民国年间乃至以后,仍有不少书籍采用雕版印刷,或虽是铅印或石印,但仍采用线装形式,其内容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这部分图书,一般将其与古籍一起统称为线装书,无论是收藏还是编目,与古籍都没有作严格的区分。清末以前历代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民国以来影印、排印的线装古籍也属于古籍的范畴。

二、古籍开发的涵义

古籍开发,就是指图书馆在古籍收集与流通服务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古籍的内容进行多层次的加工揭示,使之有序化,并根据读者的需求和信息市场发展需要,以多样化的产品形式提供给读者的工作。古籍开发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古籍信息资源的开发;二是古籍信息资源的利用。开发是为了利用,而利用又将促进古籍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古籍开发的意义

古籍蕴含的知识价值非常丰富,是学者研究古代文化、典章制度、社会状况、风俗习惯,借鉴历史经验的重要资料。现存古籍中的一些己成为善本、珍本,甚至孤本。因此,它们不仅是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图书,同时也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古籍是记载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传承文明的一种重要形式。正是因为有了古籍,我们才能够准确了解历史,通过古籍和前人对话。它们在一个民族传承文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籍开发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馆藏的古籍资源,揭示古籍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历史智慧、人生哲学等,既能够丰富专业教学内容,促进学科建设,也能够激励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高校古籍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2、服务教学和科学研究

古籍是古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古代社会、古代文化、典章制度、社会状况、风俗习惯的重要依据。古籍为我们借鉴历史经验,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料。古籍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馆藏文献,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图书资料的完备性和多样性,多途径和多方位的信息服务,是研究、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成果的宝贵财富。

3、促进经济开发

古籍中关于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科学技术等的记载,为开发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们利用地方志和家谱文献,可以知晓我国古代人口、民族、历史、族性源流、宗教制度、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以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特别是地方志中关于我国气候变化、矿产资源分布等资料,更是我们今天进行经济开发必不可少的资料。另外,古籍中的图像资料,对于我们进行古建筑修复,发展旅游、电影、戏曲事业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高校图书馆古籍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一)充分揭示古籍馆藏

1、准确著录,及时分编馆藏古籍

对古籍进行著录,是编制目录、揭示馆藏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在古籍著录方面存在着著录标准不一、著录依据各异等问题。有的根据平精装新书的著录条例进行著录,有的参照编纂全国古籍善本书目时制定的著录条例进行著录,还有的对古籍只作简单的个别项目的著录。因此,尽快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科学的著录条例,尤为必要。

2、编制各种类型的古籍目录

图书馆目录是揭示藏书、宣传图书、指导阅读的工具。对图书进行著录、分编后,就应按一定的社会需要和编排方式将其组织起来,编篡成各种类型的、供读者从不同途径检索的目录。

(1)馆藏古籍目录。馆藏古籍目录是反映某一图书馆所收藏古籍的总目录。该目录一定要按照《古籍著录规则》的要求,完善著录项目,规范著录内容和格式。要在编制好卡片目录的同时,尽快编出书本式和机读式《馆藏古籍总目》,以满足读者多途径的检索需求,充分发挥馆藏古籍的作用。

(2)古籍联合目录。联合目录是反映一定地域或一定系统内诸多图书馆馆藏情况的一种目录,是馆藏目录的补充与扩大,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它对于馆际互借、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依据,读者通过联合目录可以迅速了解自己所需古籍的所在,从而有目的地去查阅,省时省力。编制各种类型的古籍联合目录,是开发古籍、实现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之一。

(二)深入揭示古籍内容

1、编纂古籍目录和古籍索引

索引,也叫通检、备检。它将文献中的字、词、句、人名、地名、书名、主题等著录成简括的条目,注明其出处,按一定的检索方法编排成系统的、可供检索的文献。利用索引,就可按图书索骥,快速从一部或多部图书中查找一名一事,甚至一句话、一个字、一个词,省时省力,快捷方便。

(三)汇编专题文献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4)

【关键词】闽南语;闽南歌曲;闽南文化;文化传播

一、闽南文化与闽南语歌曲

在当下文化传播中,闽南文化蕴含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已经成为文化研究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如何让闽南语文化经久不衰地传播下去,成了相关学者的研究目标。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地区,是如今福建南部地区生活的人经过历史的变迁所共同创造出来并传承和发展下去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闽南地区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礼仪风俗、信仰、当地习俗等都是闽南文化的内容。闽南语歌曲是闽南文化的真实写照,是当地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积累的文化财富。闽南语歌曲反映了闽南地区的特色思想和文化生活习俗,值得探究和欣赏[1]。在闽南文化中,闽南语歌曲是民俗音乐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闽南当地的民俗音乐具有闽南文化的特征,被现在的人称为“活化石”,其通过悠扬的旋律和歌词反映闽南文化古老的传承,体现闽南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记载着闽南地域上千年历史的变化。闽南文化的传播对东南亚地区的音乐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是传统民族音乐中不可取代的部分。

二、闽南语歌曲中所蕴涵的价值取向

在历史上,随着中原地区人口不断朝南方迁徙,闽南地区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闽南地区负山环海,田少民多,当地的居民为了正常生活,都会迎浪出海捕鱼或者漂洋过海从事贸易工作。这种生活习性孕育出闽南人好拼搏,不惧艰难的价值取向。到了明朝时期,由于闽南地区山多田少,已经无法负荷日益增长的闽南人口的正常生活,因此,闽南原住民利用海峡优势,寻找全新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开垦和拼搏的过程当中,闽南地区人民与自然环境相抗衡,即使遇到困境也要一直往前冲。这展现了闽南地区人民不怕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勇于拼搏的人文精神。闽南地区这种特殊的拼搏进取精神也融入了歌曲当中。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体力开垦到脑力创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闽南歌曲特有的韵律油然而生[2]。例如《一枝草一点露》这首歌的歌词“认真打拼天袂绝生路,脚踏实地三思每一步,自己路着靠自己铺,不免惊咱无好前途”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闽南人的拼搏精神和不惧困难艰险的进取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首《爱拼才会赢》引起了当时闽南地区人民的共鸣,这首歌迅速走红。一句大家都熟悉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唱出了当时人民的心声,甚至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激励着众多的闽南人继续拼搏,寻找自己的道路。到了21世纪,拼搏进取的精神和价值取向成为闽南语歌曲的主旋律。像翁立友的《坚持》、袁小迪的《打拼》、王识贤的《坚强》都是以拼搏进取为主题的闽南语歌曲。近些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闽南地区人民将拼搏进取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来的闽南语歌曲仍需要传播这种正能量。

三、福建地区闽南语歌曲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闽南语歌曲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闽南方言的特殊性,歌曲的传播力度仍然不够。尽管现在有专门的闽南文化研究机构,其对各种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挖掘,但是闽南文化的研究依然有所欠缺,且推广力度也比较薄弱。虽然闽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近年来学界也会将福建、闽南文化作为交流研究的典型,但到深入挖掘和探索的时候,某种程度就偏离了民族文化的范围,因此,闽南语歌曲在深入研究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发展。一种文化想要被认同和体现存在的价值,离不开传播的作用,而这种文化的传播不是单一的宣传,而是要经历一代代人不断传承和记载。发展和传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了西方的传播学。传播学让人们知道文化是需要沟通和交流的。文化交流模式是文化传播很好的途径之一,闽南语歌曲的流传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发展到今天的,闽南语歌曲中仍传播着古老文化元素的韵律和特殊情怀。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民俗音乐的传播进入了新的时代,这为各种音乐传播带来了更广泛的途径。但是,这种传播也为闽南语歌曲带来了挑战,闽南语歌曲特有的古老韵味想得到认同和发展,还需要一个时间节点。

四、如何扩大闽南语歌曲的文化传播

(一)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拓宽传播渠道

经过这些年对闽南文化的推广,对闽南语歌曲的推广,可以看出,闽南语歌曲是传承闽南文化重要的途径,对整体研究闽南地区的历史和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过去,有着许多特有的方式保护着闽南语歌曲的传播。如在传统模式下常见的民间歌曲传承人到各地采风,收集当地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特色,但是,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式,其收效微乎其微,更暴露了许多收集中的不足之处。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拓宽闽南语歌曲的传播渠道,已经是新型模式不可或缺的渠道之一。要想扩大闽南语歌曲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让闽南语歌曲通过互联网融到生活当中,提升人们对闽南语歌曲的熟悉度和认可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办各种闽南语栏目,打开思路,拓宽传播道路。例如,在互联网中举办闽南语歌曲线上比赛,明确比赛目的,在比赛中注重挖掘人才,尤其要重点关心年轻群体对闽南语歌曲和闽南文化的了解程度。要利用互联网,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对节目进行大力打造,从赛程到赛后的包装,歌手的包装,歌曲的包装,创作的包装等都进行专业性设计。要通过比赛的形式使歌手、作品、文化宣传和举办方实现共赢,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让闽南本土文化更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挖掘更多创作人才,更好地推广闽南语歌曲和文化。只有以强大的文化底蕴为创作的基础,才能让文化更好地流传,才有利于对闽南文化进行推广。利用新的传播方式,开发新的传播途径,是闽南语歌曲和闽南文化适应新的生存模式的必经之路。

(二)在中小学普及推广闽南语歌曲

将闽南语歌曲带到中小学课堂中,成了闽南语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有效途径之一。闽南语歌曲进入课堂,可以将闽南语歌曲中的拼搏精神融入孩子的脑中,以这种形式唤醒闽南文化特有的记忆。闽南语歌曲承载着闽南文化传播的希望。通过在中小学推广闽南语歌曲,将闽南语歌曲带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带动每一个学生通过传唱记住闽南语歌曲的特色。从长远来看,将闽南语歌曲带到课堂当中也不是让师生通过几首歌曲来体会闽南地区文化的特色,而是让学生从小就开始对闽南地区文化产生认同和归属感,潜移默化地促进闽南语歌曲的传播和传承。在课堂当中,即使学不会闽南语歌曲特有的韵律唱法,师生也可以感受到闽南语歌曲特有的祥和快乐氛围,这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只有亲身体验闽南语歌曲才能感受到独特的魅力,接触了才能知道其独特的文化底蕴。闽南语歌曲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引入中小学教育模式,通过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教学和传唱,让更多的学生喜爱这种淳朴的古老韵律。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加入闽南语歌曲,是闽南语歌曲发展和传播的主要方式。《闽南方言与文化》这本书受到了厦门市幼儿园和小学的喜爱,将此书融入课堂教学中,家长看到学生在学校传唱闽南语歌曲,可以加深家长对闽南文化的回忆。因此,将闽南语歌曲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将闽南语歌曲和文化传承下来。在未来闽南语文化推广和发展中,闽南语歌曲承载着传承音乐和传承文化的使命。

(三)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进行推广

无论是在家乡拼搏还是在外地拼搏的闽南人,相信在广为流传的经典闽南语歌曲中,一首《爱拼才会赢》是他们在拼搏路上唱响的主旋律。闽南语歌曲中许多的旋律都有着浓厚的乡愁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广为流传的《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是20世纪80年代末歌手叶启田演唱的经典曲目之一,即使不会闽南语的人也会将“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句歌词唱得别有一番韵味。这首歌完全展现了闽南人在打拼中不惧艰辛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引起了拼搏在外的所有人的共鸣,征服了所有打拼人的心。同样韵律的闽南语歌曲还有《向前走》《坚持》等,都体现着人们在各行各业中的拼搏状态。随着一代代人的拼搏付出,社会经济也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逐渐提高。想要扩大闽南语歌曲的文化传播路径,让闽南语歌曲所蕴含的拼搏精神更直观地展现在世人眼前,扩大闽南语歌曲的影响力,可以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将闽南语歌曲的推广融入其中。这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促使旅游业得到了发展。而音乐作为抒发感情,传播文化的媒介之一,表现了浓浓的当地特色和艺术情感,具备精神享受和娱乐休闲的多种功能。将音乐与旅游相结合进行推广,可以让游客在旅游中通过音乐的熏陶获得放松,精神获得愉悦。而当音乐与旅游相结合,要根据旅游主题设计歌曲,让歌曲成为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符号,形象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而闽南语歌曲特色的韵律和传统古老小调的传播可以很好地融入闽南当地旅游业推广当中,通过旅游推广,将歌曲中蕴含的拼搏精神传播出去。闽南地区的闽南语歌曲有很多都是描绘闽南特色的词语,代表着闽南地区特有的文化。例如《古城泉州》的歌词体现了古城中的各种特色小吃,这种描述与泉州的文化底蕴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这也是闽南语歌曲文化底蕴的象征。对于游客来说,可以通过闽南语歌曲构建出闽南地区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了解闽南语歌曲,对闽南语歌曲产生兴趣,对闽南文化产生兴趣。旅游业对闽南语歌曲的文化传播符合闽南文化的形象,音乐的融入同样有利于旅游业的开发。游客可以更好地对闽南语歌曲进行感知,对闽南文化进行了解,对闽南特有的拼搏精神产生认同和向往。

参考文献:

[1]黄小露.以情养德以美育人——基于海洋文化的闽南语歌谣与歌曲“情·美”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8):70-71.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5)

关键词: 《文化创新的途径》 《喜羊羊与灰太狼》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两个基本途径。

2.理解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具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

2.通过对传统孝义与现代孝义的分析、探究,树立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

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四、课堂导入

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视频,活跃课堂气氛。

导入:该部影片为什么会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对文化发展而言,它的成功表明了什么道理?

生:该片一改往日国产动画片人物造型呆板僵硬,说教味极浓的缺陷,以幽默的语言,搞笑的剧情,鲜活的人物造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它的成功表明文化发展需要创新。

文化怎么才能创新呢?或者文化创新有哪些途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

五、新课教学

【情境教学】

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主线设置五个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探究活动一:

展示《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相关图片:

喜羊羊――社会上的台柱子,是整个团队里很重要的人物。

美羊羊――生活中美丽亲切和爱美之心很强的人。

灰太狼――社会上奸诈愚蠢的坏蛋。

红太郎――社会上的凶悍老婆。

讨论:上述影片的角色原型来自于哪里?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易把握,3分钟)

生:上述影片角色的原型来自于生活,启示文化创作者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创作出鲜活的文化作品。

结合上一框题的学习,认识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引出以下内容: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板书)

设疑过渡:进行文化创新除了立足于社会实践,我们还能怎么做?

探究活动二:

展示两段视频,动画故事《狼和小羊》及《喜羊羊与灰太狼》“称霸森林”结尾片段。

《狼和小羊》体现传统狼与羊的关系,《喜羊羊与灰太狼》片段突出灰太狼的经典台词“我一定会回来报仇的”。

讨论:灰太狼、喜羊羊与传统国产动画片中的狼与羊的形象有何异同?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时间3分钟)

生:灰太狼与喜羊羊是建立在传统“狼”与“羊”形象基础上的新的“狼”与“羊”。

进而得出文化创新的第一个基本途径。

(二)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板书)

学生产生疑问:怎样“继承传统,推陈出新”?(5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3综合探究部分,播放《孔雀东南飞》朗诵视频,焦仲卿被母亲逼迫赶刘兰芝回娘家片段。

设置疑问:作为现代的中学生,我们如何认识焦仲卿的“孝”?

生:对待古代的孝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并注入时代精神。

探究活动三:

展示灰太狼被羊暴打的图片。

讨论:《喜羊羊与灰太狼》借鉴了国外动画片《猫和老鼠》一些内容,颠覆了羊一直受欺负的形象,是其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生:影片的成功是在坚持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学习了国外动画片的成功做法。

进而分析推理出文化创新的第二个基本途径。

(三)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板书)

学生产生疑问:如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时间4分钟)

生:(1)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2)要注意不同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

(3)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二是立足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两条途径都要以“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的原则为保证。(板书)

探究活动四:

列举近代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三种看法。

观点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全盘否定。只有彻底解脱了传统文化的羁绊,我们才能走向新生。

观点二:近代中国的衰败,乃是由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失落。只要复兴中国传统的儒家文明,中华民族就可以强盛起来。

观点三: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世代累积、相对稳定的群体经验的总结,虽然其中存在着过时的、保守的东西,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则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往往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时代挑战的内在动力。

讨论:你同意哪一种呢?请说明理由。(难点,8分钟)

生:我支持观点三,观点三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观点一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观点二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结合教材深刻理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探究活动五:

在对《喜羊羊与灰太狼》创作团队的采访中,他们谈到动画的形象和情节均来自于他们童年的记忆,而且希望能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夸张的形象来缓解和调剂人们紧张的工作生活。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学生探究后归纳文化创新的第五个途径:

(四)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作用,促进文化发展。(板书)

六、知能测试

强化认知,穿插高考题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

七、课堂小结

我把课堂小结的权利留给了同学们,让他们自己进行总结,说说都学到了什么,最重要的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和启示,深刻体会“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活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最后结合直观系统的板书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脉络。(时间5分钟)

八、课后拓展

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的牡丹花与别处的真不同,不仅能开在园中极尽娇艳,还能开在水中央超越芙蓉。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6)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画皮》;忠实;发扬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使读者不再局限于文学作品世界,而是习惯通过影视作品这种更加直观、高效的方式来了解中国文化,于是将古代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这一现象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后搬上银幕。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有些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不仅添加了大量哗众取宠的片段情节,而且丢失了原作的文学艺术性。所以对于将古典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这一现象,要用理性的、辩证的眼光来看。

以《画皮》为例,《画皮》为《聊斋志异》第一卷40回,是一部描述写人与鬼之间的故事:太原王生路遇一女,心生邪念,带至家中,女亦欣然同意。后经一道士提醒,才发现此女是一身披美女画皮的女鬼。王生被女鬼破腹掬心而死。最后经异人杀死女鬼,王生才换心复苏。《画皮》原文字数寥寥不过两千,但之所以在中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力,首先是因为这是一个有关的鬼神故事,这一主题在中国一向是十分吸引眼球的;其次,故事里的王生之妻陈氏的遭遇似乎与当今社会中一些女性的遭遇相似:丈夫有了外遇。这些元素有意无意的使现代人产生了兴趣,并引发了思考:人们要善于分清美丑善恶,不要因欲心太重而遮住自己的眼睛。“王生最初就是因为见到女子的美貌,才‘引鬼入室’,最终丧命。”再者,宣扬因果报应。王生最后虽然“换心”复活,但故事中安排王生的妻子受尽异人的屈辱,实际上表明王生渔猎女色,是要遭到报应的。

纵观中国电影历史,不乏有将《画皮》搬上荧幕的作品,其中电视剧聊斋(1986)72集,聊斋Ⅱ(1998)40集,聊斋志异(2005)40集,画皮(2011)34集;电影聊斋志异之画皮(1966),画皮之阴阳法王(1993),画皮(2008)以及《画皮2》(2012)。如此多的作品,有的将原著展现的淋漓尽致,有的存在不少改写甚至是偏离主题,比如1966年版《画皮》,可以堪称是对原作的忠实再现;而1993年版《画皮之阴阳法王》,却与原作有较大偏离。将文学作品忠实再现的影片无可厚非,因为只有借原作之“题”,用原作之“材”,才有可能将原作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进展的节奏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原汁原味”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但我们也无法武断地将那些改编的影片归为“劣质”产品一类,因为毕竟有不少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创造了收视新高,赢得了观众的好评,2008年及2012年上映的《画皮》和《画皮2》便是一个不错的例子。陈嘉上导演的《画皮》号称“依据原著改编”,但在学者眼中,改编的故事情节与原著也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了。至于《画皮2》,除了剧中有个披着人皮的妖以外,其他似乎找不到与原作有什么关系了。无论是“忠实继承”还是“创造性改编”,其中都是由编排人员对原作的理解领悟程度、演员的演绎是否到位,以及影片对观众品味的迎合度决定的,但必须承认:对于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不能简单的称其是“好”还是“不好”,而是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所以,可以对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得与失做以下总结:

一、“得”的方面

(一)扩大影响,激发兴趣。对文学名著进行改编,并采用大众传媒的方式将其推荐给广大观众,提高了观众对名著作品,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从而激发其了解名著,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探索新途径。把改编后的文学作品搬上荧幕,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途径;这一途径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文化传播的缺陷与不足,使传播方式更加灵活生动高效。

(三)复兴传统文化。新时代下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丰富多彩的传媒形式的冲击,很多已经被大众遗忘在了角落。将古代文学作品以新的传媒形式呈现给大众,可以避免传统文化的失落,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复兴。

二、“失”的方面

(一)变质变味。商业化运作的影视剧,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容易在改编过程中扭曲甚至丢失原作的精神内涵,从而失去了传播经典的作用,使传统文化在传播中变味。

(二)流于媚俗。影视剧在大众生活中的宣传教育作用不可小觑,如果某文学名著经过改编,原文精髓全无,但影响广泛,则群起效仿,久而久之使观众产生厌恶情绪,抛弃传统文化;

(三)抛弃阅读。大众还是偏好精彩生动的影视作品,从而静心仔细阅读名著的可能性减小,看过影视作品后,大多数人也就浅尝辄止,不愿再细读原作,对于原作的了解也就流于表面。

(四)解读单一。影视作品传达给观众的往往仅有一种看法,一个解读,一种理解,观众也最容易接受这种观点,但这其实与阅读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阅读是激发读者的想象,读者或赞同,或反对,各执己见的态度是受欢迎的,而改编的影视剧剥夺了观众思考的权利,这就会造成对文学作品的片面解读,不利于其传承。

在大众传媒途径多样化的今天,将古代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一方面要保留原作的精髓,也就是要“忠实继承”,另一方面,要能够创造性地将原作转化为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读本,以当代的方式继续传播古典文化,也就是要“创造性改编”,这样才能做到对传统文学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王彩萍.让古典名著走进现代生活[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7)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 发展途径 传统文化 文化产业

一、东山县博物馆现状

(一)博物馆建设情况

博物馆占地面积为2453平方米,建筑面积1849平方米,拥有常设的“史前闽台文化关系陈列”“海峡两岸同根文化展”“黄道周史迹展”和多种陈列的机动展览(如书画展、陈列全国各地名家纪念黄道周书画作品)等。

长期以来,博物馆不断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展览来服务于社会和广大群众,例如“史前闽台文化关系陈列”以发现东山海域的哺乳动物化石为实物见证,充分证明史前时期“东山陆桥”的存在。作为大陆联系台湾地区的纽带,以及古人类动物东迁台湾地区的主要通道,凸显出史前闽台文化交流活动,并通过闽台两岸史前同期文化的比较,充分证明我国台湾史前文化的根就在大陆,且台湾地区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领土的事实。除此之外,博物馆还时常举办过多元文化陈列展,对东山文化建设、普及科学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研究方面也取得显著的成绩,如“东山陆桥”研究和南岛语族研究。台湾海峡古船与航海术研究、包括对大帽山遗址,冬古水下沉船、东山岛史前聚落考古调查、白塘澳遗址的考古发掘等。通过这些田野调查和考古挖掘,论证东山和台湾地区的历史渊源关系,证明东山是南岛语族的故乡,探索东山岛开发史、人口变迁和海洋文化发展史等,这些文化研究成果在海内外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二)馆藏文物情况

东山博物馆的藏品极具特色。有古人类动物化石、大帽山遗址、白塘澳遗址、郑成功沉船和黄道周等相关文物,也有多年来从社会各界收集起来的文物等,这些都是东山博物馆独有的文物收藏。还有在建馆之初由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下拨的诸多文物和从省文物局移交一批海关查没的文物。作为一个地方博物馆,至目前为止,馆藏文物无论是在种类、数量,还是历史跨度上都相当可观。

(三)文保管理情况

馆藏文物保管方面,因人力财力薄弱等诸多原因,之前馆藏文物保管欠妥情况实令人担忧。现虽逐步对藏品进行清点、登记、造册,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配套的保护资金尚严重短缺。

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方面,东山博物馆名义上管理着近百处的文化保护单位,但之前相互间的联系和互动就甚少。人们对文保单位概念不理解,对其存在价值不清楚,对相关法律法规也一知半解,这就导致文保单位因自行维修而未告知博物馆、任其文物价值流失时有发生的现象。

二、东山县博物馆发展前景

(一)规范管理方面

东山博物馆作为一个地方博物馆,原本馆藏文物已十分可观,但因诸多原因,馆藏文物得不到有效的管理,藏品的底数不清、藏品保护硬件差。于是博物馆积极抓住这次全国可移动文物调查的时机,对藏品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整改。

一是加强对馆藏文物的分类登记和建档。为了纠正原馆藏品在登记分类、入库排架、编目统计、建档内容等工作的无序状态,现博物馆不仅仅在文字记录上按照文物规范的记录方式,进行清楚的分类登记和建档,而且在文物的放置上也做到分类放置。

二是在经济承受力范围内,加强库房建设。馆藏库房是关系到藏品安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条件,博物馆要认真贯彻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10月的《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文件精神,尽最大努力地按照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火、防盗和防污染的“十防”要求进行库房整修。

三是建立一套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科学制度。根据文化部2005年12月颁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文件要求,为规范“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等文物藏品保护和管理程序,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制度,并要求每位管理者务必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履行职责。同时还将健立与文保单位互动的工作机制,提高人们对文保单位概念、价值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以避免文保单位文物价值流失的现象。

(二)文化研究方面

一是继续深入中国史前和新旧石器时代海洋文化研究前沿的“东山陆桥”和“南岛语族”项目研究。

二是继续开展田野考古调查,积极组织对东山本岛及周围岛屿的田野考古调查,争取拓宽考古遗址新发现,取得更多发掘成果。

三是继续加强对地方民俗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东山历史可圈可点,尤其是曲折离奇的宋代末期和明清历史,还有东山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如海洋习俗文化、关帝信仰文化、丧葬婚俗文化、宗祠与宗族文化,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项目。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研究就更加显得迫切。

(三)文化产业方面

东山博物馆位于百万旅游人次的景区内。当旅游服务业已成为当今增长知识的一种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的时尚活动时,就无不彰显博物馆与创造旅游业品质的密切关系。于是博物馆开展文化产业就务必要依托文物藏品和陈列展览,开发多层次的博物馆文化产品。

首先是编撰出版含有“博物馆建馆背景、事业发展概况、介绍博物馆藏品以及东山文保单位”等内容的书籍。其次是制作与博物馆研究成果或展览陈列相关的文化工艺品。如“东山陆桥”模型工艺品、南岛语族竹筏模型、黄道周书法工艺品等。这些资料和工艺品既可以直接出售获取经济利益,以促进博物馆自身的造血功能,同时也是促进东山博物馆对外宣传和提高知名度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宣传教育方面

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就是向公众介绍和弘扬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民俗风情等。只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服务品位,博物馆就必将成为传播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纽带,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阵地。

综上所述,纵观东山博物馆事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其规范管理、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以及宣传教育等活动历程,在全国地方博物馆系列中富有代表性。基于对东山博物馆现状的认识及事业发展的实践,笔者特引申探索当下县级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途径。

三、探索县级博物馆的发展途径

县级博物馆工作人员少,建筑规模小,事业要想取得可持续性发展,就得着重发挥自身优势,从本地域特色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入手。

在规范管理方面,县级博物馆首先得加强基本展览的地方文化代表性,着重从当地维系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特定历史事件、历史名人、以及各行业发展史等方面去挖掘和彰显自身的特色,举办好基本陈列。其次,基层博物馆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根据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自身规范职能的实际要求,使制定好的规章制度达到持之可行。在队伍建设方面,应注重全面提高专业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为发展博物馆事业夯实牢固的基础条件。在馆藏文物管理上,硬件上须加强库房建设,尽全力按照规定要求逐步建好文物库房,为文物的保存创造良好的条件,软件上要健全博物馆文物管理制度。

在文化研究方面,县级博物馆应注重本地域文化资源,对地方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一方面要加强对已经消失了的文化进行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发掘,进行考古文化研究;另一方面对本地域现存的民俗文化进行细致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性抢救、文化传承性研究,对文化保护单位进行认真的考究和保护。

在文化产业方面,县级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发挥地方文物藏品和陈列展览优势,增加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要积极开发多层次的地方文化产品给予推广和传播,以期达到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宣传教育方面,县级博物馆应主动承担起地方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角色,让本地域群众能自觉参与到地方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将本地文化往区域之外传播,拓展文化交流。值得一提的是要积极发挥网络平台与参观者之间互动的媒介功效,县级博物馆应聚集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馆藏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经过数据库软件进行分门别类,建立索引,直至形成网络信息资源。进而务必不断更新充实信息资源,提高网络平台传播博物馆信息“重要窗口”的积极作用。

总之,作为公益事业单位,县级博物馆应主动承担起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和传播载体的角色,认真发挥不同区域和不同特色文化的条件优势,积极推进博物馆事业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相互融合。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县级博物馆的开发和利用及其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各级政府、上级业务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扶持。同时要在加快提升博物馆公益服务品质的基础上,努力将其价值存在进而拓展为社会共识,这才是县级博物馆事业发展途径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杨文琪.福建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