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0 16:17:01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篇(1)

关键词 公共管理 研究方法 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s

SUN Yuantai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The mat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s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s more teaching policy and public management, clear teaching goal, perfecting the teaching system, enrich the teaching means learn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management, deep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expanding course learning goals, promote and apply ability in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achieve teaching is learn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teaching process,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s.

Key words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方法的有力支撑,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和成熟程度,是判断学科独立性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成熟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向科学性、合理性、现实性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内社会科学的规范性有所提升,但与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相比,国内的科研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其关键在于国内研究方法还较为落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也不例外。“公共管理学科的方法论教育,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这不仅影响了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质量,而且制约了学术研究成果的影响力,”①因此,从公共管理规范发展的视角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育,有助于推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普及与发展。

1 多策并举: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

“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器。”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依赖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进步。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育也有赖于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授学生。尽管公共管理学的肇端就伴随着对研究方法的重视,但对于国内而言,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因而需要去探索和总结如何更好地做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

首先,明确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目标。研究方法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传授知识,其更多地是对思维模式的训练。因此,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目标就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让其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现实问题。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了一些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之后,应该通过研究方法的学习,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问题。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目标定位:一是培养学生创造知识的能力。大学阶段的学习要从接受知识向创造知识转变,通过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去分析和解释公共管理中的现象,从而验证已有的公共管理知识或者得出新的结论。二是让学生把握创造知识的逻辑。创造知识不是拍脑袋式的思辨,其依赖于一定的程序和手段,即科学研究的逻辑。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无论是量化研究还是质性研究的教育,都要从科学研究的逻辑出发,让学生了解和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三是让学生掌握创造知识的工具。面对公共管理实践中繁多的信息,知识创造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重在方法,尤其是一些操作层面的分析技术,即整理信息的技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使得公共管理实践中的信息成为公共管理知识。

其次,完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体系。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育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自身的发展是相适应的。“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经历了从演绎到归纳、从理论到实证、从定性到定量,研究规范性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数据分析方法从简单到复杂,统计变量从单元到多元,统计手段从手工到信息化的演进过程。”②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完整体系,教材之间的差异较大,尤其是一些教材简单照抄国外教材或者社会研究方法的教材。结合科学研究的逻辑,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和操作部分。一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理论部分。这部分主要解决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问题,即如何形成研究设计。理论部分具体包括三个核心问题:研究者运用什么样的知识观;什么样的研究策略贯穿研究过程;用什么样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③二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实践部分。这部分主要解决资料搜集的问题。公共管理研究常用的资料搜集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每种方法都有一个完备的过程,在课堂上要把这些过程详细地说明,尤其是指出容易出现误差的地方。三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操作部分。这部分主要解决资料分析的问题。大致而言,公共管理研究搜集的资料可以分为质性资料和量化资料两大类型。质性资料和量化资料都有专门的分析技术,而且质性资料可以进行量化分析,量化资料也可以进行质性分析,这些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内容。

最后,丰富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手段。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如果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育中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其结果是学生掌握了一些概念和原理,而思维模式的转换、创造知识能力的培养等目标则难以实现。因此,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手段。一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互动式教学。这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二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案例教学。公共管理学一向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改变了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把现实问题带到课堂、把理论变成解决问题的公开讨论。在研究方法教学中可以一方面选择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剖析,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选择案例进行研究,伴随着教学的进度不断推进案例分析。三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分组教学。通过分组教学,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完成不同的研究,培养他们研究过程中分工与合作意识,塑造团队精神。四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操作式教学。如果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公共管理研究的方法论和基本逻辑,不能在操作层面有所突破的话,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就是失败的。因此,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应该坚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通过分析资料形成研究结论。

2 注重参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学

在实践中很多学生认为,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仅仅是诸多课程的一种,像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学习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误区,影响了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学习效果。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打通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学习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过程中要以参与式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心智模式,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去解释和解决公共管理实践中的问题。

首先,参与课堂,深度融入教学过程。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学习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处于主体地位,在研究方法学习中发挥着创造作用。基于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间性,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依赖。教师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师。因此,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参与课堂的互动,参与课堂的过程。如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期刊上选取一些文献进行分析,找出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在内的研究逻辑。

其次,参与研究,拓展课程学习目标。适应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目标定位要求,学生的学习目标也要随之转换,即从获取知识到创造知识。学习研究方法,学生首要的是掌握研究设计的基本要素与研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综述文献、选择方法、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报告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应利用所学的内容做出自己的研究设计。如可以结合当前高校开展“挑战杯”竞赛或论文大赛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以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某一现象或问题为研究对象,设计一个研究方案,开展公共管理研究。

最后,参与操作,提升学以致用能力。能否把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转换为公共管理的概念和语言,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学习的关键。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手段,其核心环节就是操作分析。一些重要的结论或重大的发现都是基于资料分析发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演示的方式展示操作过程,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惟有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资料的分析技术。在学生没有搜集资料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把学科领域一些典型资料或者自己的数据给学生,使其能够结合这些资料更好地学习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3 教学相长中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也是一个较新的过程。正因如此,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要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共同致力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效果的提升,在互动中创造着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本体知识和教学模式。古语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出自礼记)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种自反意识。“自我意识清醒的常规科学行为不仅会为我们带来更清楚的研究焦点,而且会让我们有更好的机会去认识新的、关键的、被错误忽视的东西。”④对于教师而言,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本身不是一个完整和成熟的体系,自身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也不是那么娴熟;对于学生而言,研究方法的学习有其独到性,不同于一般课程的记忆性学习。因此,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挑战,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打破二元对立,成为互为主客体的教学共同体。在这种新的共同体中,对于教师而言,要放低姿态注重自身的学习提高,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而不是教材或者自身;对于学生而言,要突破思维定式转变学习模式,注重发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参与式的学习模式创造关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知识和研究实践。

注释

① 李学.浅析公共管理定性研究方法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5).

② 范柏乃,楼晓靖.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及演进路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3(2).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篇(2)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管理;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 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7-5123(2011)03-092-02

[Abstract]Organization Structrue for Design Management is Analyzed based 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OrganiztionManagement Theory.and Key Points in Diffrent Phase of Design Management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Design Management;Civil Engineering

设计是体现业主功能需求、指导工程施工的重要工作,对工程整体功能、质量、进度、投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设计管理工作在公共建筑工程管理中具有关键意义。笔者在多年的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对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和难度深有体会。

1 公共建筑设计管理特点

1.1 动态性:公共建筑中,建设单位更容易对项目功能方面提出要求;而决策人往往缺乏专业知识,设计阶段不能完整的提出全部功能要求,使功能决策滞后于工程建设,容易发生功能性变更。

1.2 协调工作量大:现代公共建筑专业不断扩展,设计复杂性逐渐增加。传统的建筑设计单位无法单独完成所有专业设计,且我国要求专业设计需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设计单位完成。各专项设计之间存在复杂的技术关系,且它们在项目不同阶段分别展开,需业主对它们在技术、功能、质量、进度等方面进行协调,协调量大,难度较高。

2 设计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建设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应当在项目启动初期对设计管理进行总体策划。根据公共建筑特点和设计市场情况,设计管理可采用以下形式:

图1 设计管理组织构架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一般的建筑设计院只能完成方案、建筑、结构、给排水、强电、暖通空调等设计,而内装、幕墙、景观、弱电、消防等专业工程需由专业设计单位完成。设计管理组织构架考虑以下原则建立:

2.1 总体设计院牵头。建筑工程设计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代表对项目的整体功能、品质、设计进度、投资等向业主负责;这个核心就是公共建筑的总体设计院,所有专项设计单位必须服从总体设计院的协调管理。总体院中的建筑师是项目的实际负责人,负责各专项设计界面协调,与建设单位需求设计部门(通常为建设单位决策层、营销部门、物业部门等)和施工单位进行协调。总体设计院负责审核幕墙、内装、弱电、景观等专业设计,确保它们与总体设计风格、功能要求一致;负责对涉及结构安全和质量的深化设计(如钢结构深化、幕墙深化、基坑支护等)进行核算确认。

2.2 建设单位各职能部门协调原则。公共建筑包括较多的项目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营销部门、物业部门、运营部门等,他们对项目需求不同。为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各干系人要求,在需求设计阶段应充分听取各干系人意见。设计管理组织构架应吸纳各相关部门参与,并提前介入设计管理工作。

2.3 专业设计/承包商参与。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基坑支护、外装饰、内装饰、建筑智能、消防等专业工程,其承包商往往既能设计、又能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达到:①提供专项设计(如内外装饰),对业主需求进行明确定义,为招标、施工等进度安排提供依据;②为项目设计的可建造性、使用性、维护性等方面提供自己的专业意见;⑧在可能的情况下,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提高投资效益。

2.4 合理划分设计界面。应根据工程惯例及各专业单位专长,合理划分设计界面。确保各专业之间接口的协调与一致性。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如幕墙、内装、弱电等,其承包商往往同时具有设计和施工能力,若将设计与施工同时委托一家单位实施,将有助于减少设计和施工之间的矛盾。

3 各设计阶段的设计管理要点

设计工作可分为需求设计、方案设$tl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阶段的设计配合等阶段,各阶段设计管理工作要点是:

3.1 需求设计。需求设计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环境、场地条件、相关工艺、使用者需求、项目预算等调查,明确建筑物的价值、目标、客观限制和需求。

需求设计阶段,要求相关部门(工程、运营、销售、物业等)充分参与,对项目方案、功能、建设标准等进行论证;商业项目还应当考虑市场、环境等因素;必要时可委托专业咨询公司或聘请专家进行论证。

3.2 方案设计和扩初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设计文件,与建筑师沟通,完成项目方案设计,以效果图、实物模型、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形式,向决策层初步展示规划布置和建筑设计。决策者对功能需求、建筑风格、结构、主要技术等方面进行确认。方案设计的决策,应听取相关部门意见。设计方案的确认过程,应加强设计过程控制,整合相关各部门对设计的意见,从多方面优化设计方案,保证设计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

3.3 专项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督促各专项设计单位在总体设计的要求下完成满足材料设备采购和现场施工所需的图纸文件,加强对各专项设计的审核。

专项方案设计管理的重点是审核专业方案的设计参数、标准、功能和使用价值等方面是否满足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可靠的要求,应当充分发挥总体设计院的龙头作用,听取相关部门意见。

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管理重点是控制出图进度和施工图质量,审查其是否满足扩初设计的质量目标和水平、是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是否具有可施工性等。

3.4 施工配合。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设计问题。

图纸会审主要内容是审查图纸是否满足抗震/防火/安全/环保要求;专业之间、图面之间有无矛盾;有否难于实现的技术问题,或易于导致质量、安全及费用增加的问题;标准图册、图集、详图做法是否齐全,非通用设计图纸是否齐全等。

设计交底主要任务是由设计单位向建设单位、监理、承包商等介绍设计意图、主要设计参数、技术难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通常应在开工前组织设计交底。施工中可根据需要针对一些特殊和难点问题组织专题交底。

设计配合主要任务是协调相关设计单位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有关设计问题,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由于目前各设计单位设计任务比较饱满,其服务态度和质量常不尽如人意,设计文件在深度和质量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现设计问题,需专职人员协调处理。

4 设计管理四控

4.1 投资控制。设计是投资控制的源头,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最终工程造价的影响占到80%,因此应在设计阶段加强投资控制。应根据项目定位和总体估算,编制设计概算,控制各专业工程设计标准,要求设计单位将造价严格控制在设计概算内。可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充分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方案竞赛获得更优的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前提下,优化设备和重大材料的选择。

4.2 质量控制。设计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实体的质量,还关系到的项目实施过程的顺利性。应保证设计单位有充分的时间完成设计;设计基本结束后,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四查四定”,即查设计漏项、查各专业冲突和协调、查是否满足功能需求;查“可建造性”;四定即定任务、定责任人、定措施和定工期。

4.3 进度控制。为避免设计脱节影响工程施工,必须确保设计进度与现场施工相协调。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应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组织之间干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决策效率,及时为设计提供条件;将设备材料的确定纳入设计过程;调整各专项设计的时间安排,做到专项设计与相应工程施工相搭接;采用标准设计,提高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4.4 变更控制。由于外部环境、业主需求、设计缺陷等因素,公共建筑经常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变更,对工程造价和工期等造成不利影响。设计变更控制的目标在于及时跟踪和评估即将或已经发生的变更,确保变更获得项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批准。控制重点在于及时对变更意图进行评估,分析评价其对项目投资、进度、质量可能的影响,并将此影响向审批的部门和人员报告,使变更随时处于受控的状态。公共建筑变更控制可按以下程序(见图2):

图2 设计变更控制程序

5 设计界面管理

公共建筑涉及设计单位较多,各单位设计范围、职责、立场各有不同,如果缺少必要的界面管理,疏于协调沟通,则可能造成工作混乱、职责不清,影响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5.1 实体界面管理。实体界面开始于设计,如幕墙和屋顶的连接面、门窗与墙体的交接面、机电设备与预埋件之间的界面,内装饰与机电的界面等。应在各设计合同中明确各设计单位设计范围,避免各设计单位之间设计交叉或遗漏。

5.2 组织界面管理。明确各相关单位在项目组织构架中的地位、角色和职责,考虑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设计组织界面管理的依据是“设计管理的组织构架”(见图1):建设单位处在设计管理组织构架最上层,负责决策;总体设计院为设计第一责任人,负责审核有关专项设计;各专项设计单位除完成自身设计,还应配合其他专业设计。

组织界面的划分应当根据专项设计单位的专长,以及工程惯例。例如建筑设计单位一般负责审核内装、外装、景观等方案;结构设计单位负责审核基坑支护、钢结构、幕墙等深化设计;内装设计单位应与机电设计相互配合,确定照明、风口等的位置;弱电设计单位应与机电、电梯、专用设备(如机械停车库)的设计单位配合,确定控制点等。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篇(3)

1.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2.国外后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创新研究

3.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及演进路径研究

4.论“公共价值管理”:一种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超越与限度

5.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评析

6.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和未来方向

7.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

8.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

9.迈向公共管理范式的全球治理——基于“问题—主体—机制”框架的分析

10.从区域公共管理到区域治理研究:历史的转型

11.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

12.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思想、模型和实践 

13.基于衍生职能界定的政府会计角色定位研究

14.公共管理转型: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兴起

15.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博弈分析

16.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的社会网络分析

17.后新公共管理时代的跨部门协同——评希克斯的整体政府理论

18.从新公共管理到后新公共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

19.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作用机理和条件初探

20.案例研究概推性的理论逻辑与评价体系——基于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样本论文的实证分析

21.公共管理理论范式的嬗变:从官僚制到网络治理

22.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与重心——基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14年收录文章的预测

23.区域公共管理视域下的整体性治理:跨界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

24.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兼评新公共服务理论

25.对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定量推崇的批判

26.协作性公共管理:西方地方政府治理理论的新模式

27.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28.新公共管理理念对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及学术工作的影响 

29.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分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30.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

31.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

32.新公共管理影响下的国外公共图书馆总体外包研究——以美英日为例

33.也谈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34.培养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林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35.新公共管理批判及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

36.回购公共服务:后民营化时代公共管理的新议题

37.新公共管理对绩效审计的影响及对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的启示

38.整体性治理:公共管理的新范式

39.协作性公共管理:现状与前景

40.美国公共管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跨组织整合趋势

41.“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困境与转型——新西兰公共部门改革的反思及参鉴

42.公共价值的研究路径与前沿问题

43.公共管理视域中的第三部门:功能、优势及困境

44.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的基本路径

45.协作性公共管理:创新、局限与启示

46.合作收益与公共管理: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47.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问题研究

48.公共管理伦理缺失之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49.公共管理理念的跨越: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

50.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何以可能:一项方法学回顾  

51.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

52.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

53.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

54.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

55.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流程再造的路径选择

56.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57.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

58.价值取向、理论基础、制度安排与研究方法——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的四维辨析

59.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与超越

60.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再造——兼谈新公共管理

61.论公共管理之本质特征、时代性及其它

62.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源起、架构与研究问题

63.新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64.新公共管理思想下的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建设

65.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

66.“脱域”公共危机治理与区域公共管理体制创新

67.权威式整合——以杭州市政府公共管理创新实践为例 

68.公共管理视域下风险及治理研究图谱与主题脉系——基于国际SSCI的计量分析(1965—2013)

69.公共危机管理领域中的社会网络分析——现状、问题与研究方向

70.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价值”与“价值中立”——公共管理价值回归的历史叙事与继往开来 

71.“模糊性治理”的理论系谱及其诠释:一种崭新的公共管理叙事

72.公共管理理论创新三题

73.论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

74.中国公共管理:概念及基本框架

75.社会网络分析与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

76.论公共服务的“第三种范式”——超越“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

77.公共管理与公众舆论

78.比较利益人:公共管理研究的一种人性假设——兼评“经济人”假设的适用性

79.基于复杂性科学管理熵理论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80.公共选择还是利益分析——两种公共管理研究途径的比较

81.论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的同异性

82.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趋势透视

83.近年来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84.应把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85.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与特征

86.网络问政——公共管理的创新形式

87.论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与价值取向

88.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

89.“公共价值管理”:一个新的公共行政学范式

90.公共危机管理问责制中的归责原则

91.福建省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共管理研究

92.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一种比较分析

93.转型期公共政策的价值定位:政府公共管理中功能转换的方向与悖论

94.可交易许可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和移植——以公共住房政策为例

95.论当代公共管理三大范式及其转换

96.协作性公共管理: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

97.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学理因由、典型模式与推进策略

98.公共管理与真正的创新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篇(4)

“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对一事物进行初步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认知和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或相异的表象特征与本质特征,进而达到对特定事物的理解与解释。”[1]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罗伯特•达尔(RobertDahl)就在《公共管理学:三个问题》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们忽略比较方法对公共管理研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只要公共管理研究不是建立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公共管理的科学性就是空洞的。”据此,他认为,无论是英国的公共管理学,还是法国的公共管理学,都不足以形成一个独立于各个特定国家背景的一般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学。[2]比较公共管理研究或比较行政研究是“指人们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比较方法,对世界各国的行政制度与体制、结构与功能、活动与过程、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文化与传统、环境与背景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从更深的内容、更高的层次、更广泛的范围来揭示行政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3]现代意义上的比较公共管理研究肇始于美国,从产生到现在大概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按照比较公共管理在美国发展的历史进路历程,可将其大致划分为“萌芽时期”、“发展与兴盛时期”、“衰落时期”和“复兴时期”四个阶段。

二、西方比较公共管理研究

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

(一)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的萌芽时期(19世纪80年代—20世纪50年代)

伍德罗•威尔逊最早认识到了比较方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他在1887年的《公共管理研究》一文中认为:“……在我们一些爱国意识很强的同胞的脑海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认为:学习欧洲经验是否就在承认一些外国的方法要比我们美国的方法好呢?我们理解这种心理……(但是)如果我们只与我们自己相比,我们怎么能够知道我们到底有哪些东西是好的、优秀的,而哪些东西是不够好的、不够优秀的呢?这样想来,可能还是用一些新的学习方法比较好。”[4]这一时期,囿于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比较公共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相关论述也大都散见于一般性的讨论中。同时,由于缺乏系统、完整的研究方法,学术共同体尚未形成,这一时期鲜有比较公共管理的专门研究成果。

(二)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与兴盛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比较公共管理的研究获得了快速发展,这种快速发展有着当时深刻的历史背景。这一时期,发生在美国本土以外的诸多事件也激发了他们比较研究的热情,如古巴革命、越南战争等;而国际委员会则同国际管理科学学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致力于美国本土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美国公共管理协会(ASPA)的两个会员单位,比较管理组织和国际委员会的共同点在于致力比较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研究,两者于1973年合并成立了美国公共管理协会分会———国际与比较公共管理分会(SICPA)。

(三)比较公共行政研究的衰落阶段(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政府以及其他基金会等组织逐渐失去了对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的赞助和支持,美国的大部分国际性研究组织也把注意力纷纷转向解决经济发展等复杂问题。因此,这对于失去了财政与政策支持的美国比较管理组织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这样的结果对比较公共管理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同时,与国际委员会的合并也并没有对比较公共管理产生太多的正面作用,相反,比较公共管理的研究则日渐式微。正如黑迪(FerryHeady)所担心的那样,“对于公共管理制度的研究和国家公共组织的研究,究竟什么是最好的框架”[5]。这一时期,对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比较管理的研究是否具有“科学性”或者说该学科是否有明确的学科边界。亨德森(KeithHenderson)就曾批评到,虽然比较公共管理“有某些主要研究题目(发展中国家、政治系统等),但很难了解其中心议题可能是什么,同样也很难从中找出任何确定无疑的‘行政的’东西。从表面上看,政治科学的全部范围、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其他有关的学科的一些议题都与比较行政相关联”[6]。第二,用何种方法研究这一领域。更多地批评者认为比较公共管理研究更多地应使用定性而非定量方法,而以往的研究却忽略了这一点。第三,比较公共管理究竟是理论导向的还是实践导向的?比较公共管理的研究内核应该在哪里?这两个问题都没有明确的定论。过去的学者“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讨论比较问题,用于提出一般性的分析框架,用于概述行政环境,以至于使我们无法集中精力研究行政本身”[7]623。第四,公共管理的可比性问题。搜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管理方法或模式进行比较,其前提必须有比较的标准或基础,这样才具有可比性。然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他们使用不同的方法访问不同类型的官僚和考察不同的国家的不同问题”[7]625正是基于这些批评,比较公共管理研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身份危机”(IdentityCrisis)。

(四)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的复苏阶段(20世纪80年代—现今)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20世纪80年代,比较公共管理研究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研究视野,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这得益于比较公共政策(Compara-tivePublicPolicy,CPP)和发展行政学(DevelopmentAdministration)在当时的兴起,特别是前者起到了关键作用。按照海德黑梅尔(Heidenheimer)的说法,比较公共政策“就是对政府政策(governmentpoli-cies)如何开发、为什么开发和产生了什么效果进行跨国研究”。[8]实际上,比较公共政策的兴起从一开始就是在克服比较公共管理自身缺陷的一种尝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是比较公共管理的复兴,不如说是比较公共管理的转型或蜕变。由于比较公共管理研究为比较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研究的“土壤”与“预设”,因此,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的复兴具有更深的历史价值。

三、当代西方国家比较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篇(5)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公共信息就是公共领域中与公众密切相关的信息,是知识单元应获得性的社会符号体系。公共信息管理就是人类借助于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公共信息进行引导、指挥、控制、协调,以提高公共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信息效用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近些年,公共信息管理领域大量的研究工作关注描述和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集群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演进的过程,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舆论传播,就是社会公众对他们所关切问题的意见、态度、信念在社会群体和大众媒介中的公开表达,并且形成具有一致性和强烈性的共同社会意识,以及发挥社会作用的社会过程。既包括舆论形成时所发生的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也包括舆论形成后发挥其社会控制功能时所发生的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

 

舆论传播最早隶属于新闻传播学科的舆论学研究,之前的研究范畴也多限于此,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多是新闻传播和党政宣传领域,但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互联网和无线移动通信终端的日益普及,舆论传播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情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世界已经进入了突发危机时代,而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则给突发危机的实时、全面呈现提供了平台,但同时也为谣言传播提供了便利,公共话语权由相对集中向相对扩散发展,由此,由互联网与无线移动通信终端引发的集聚突发事件也是层出不穷,给社会系统与民众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其中也蕴含了极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值得重点关注与深入研究。舆论传播原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多是基于逻辑分析与定性推导,而当前的舆论传播已逐渐过渡到公共信息管理的研究范畴之内,其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工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已演进成为多学科多领域多种理论方法多种技术工具交叉集成的研究方向,吸引了众多学科领域大量的研究注意力资源,呈现出蓬勃迅猛的发展态势。

 

虽然之前已有部分专家学者对舆论传播现状、发展趋势进行过探讨和分析,但由于近些年互联网与无线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与日益普及,其研究对象的依存、演化的环境与条件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理论与方法在新情况、新问题、新背景下已不能较为全面、真实、详尽地反映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从公共信息管理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应是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与方向。受到文献的启发与帮助,本文从公共信息管理的视角出发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舆论传播的最新文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论文为依据,以此科学客观地了解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舆论传播的发展脉络与研究现状,探索公共信息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前景,并从舆论传播的角度为公共信息管理的优化提供建议和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

 

本文从公共信息管理视角出发对2001~2011年间公开发表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舆论传播研究的论文进行了分析,由于各种因素,本文实施的这次检索一定会遗漏部分相关论文,但可以视为一种大规模抽样统计,是能够较大程度反映该领域状况的。从本次检索结果看,2001年只有67篇论文,但2002年文章总数达到了104篇,数据增幅55.2%,在随后的几年里,对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的研究持续得到发展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从2003年开始,一直到2010年,此间文献数量迅猛增长,体现出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

 

根据普赖斯理论,计算核心著者的公式为:m?艿0.749×■(式中nmax为发文量最多的著者论文数,m为核心著者最低发文量),统计得到核心著者已达到60多名。由此可见,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已具有相当数量的一批核心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的资助力度最大,资助文献达到了78篇和75篇,居各种资助来源之首。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紧随其后。其他国家级基金和省部级基金项目也给予了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较大支持,近几年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的快速发展受益于这些基金项目的资助,而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仍需要各大基金项目更大力度的支持。

 

三、讨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共信息管理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热点,其涵盖信息管理、公共管理、通信传播、党政宣传等众多学科领域,成交叉化集成化发展,在当前高速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其研究空间与研究价值巨大。而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则在当前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焕发出新的光芒,尤其是当今社会突发事件频现,而网络则成为一个巨大的舆论场,发挥出令人惊讶的能量,给众多学科领域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对年载文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研究文献量每年的总量持续高走,并且近几年更呈现出区别与前些年的高速率增长,这正是一个研究方向蓬勃发展、日益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具体表现,当然也反映出我国公共信息管理领域相关研究者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敏感与关注,从当前的数据可以判断出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舆论传播研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一个研究热点,其在公共信息管理的视域下更具包容性与交叉性,势必引发更多的学科领域以及研究人员与机构的介入,其蓬勃之势可以想见,而且根据知识管理与计量分析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大量研究资源的进入之后,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也会由渐高而变得渐大,有可能从舆论传播或舆情传播这一单一论题而逐渐扩展,从多个角度层次对该研究方向进行论述与刻画。而发文著者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公共信息管理领域的舆论传播研究方面做出较多工作的个人,同时也反映出这些人员在该研究方向上的重视与实力,是我国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的主要力量的代表。

 

另外,我们也能从中看出舆论传播从一个新闻传播领域的传统研究方向进而在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逐渐成为众多其他学科领域关注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在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更彰显出其巨大的研究潜力和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理论、研究角度多种多样,对研究对象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和细致,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共享互通的舆论场,而公共信息管理也把舆论传播研究带入了一个超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的研究场域,众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在这里碰撞交汇、互补协进,势必带动整个学科领域的飞跃发展与质变突进。

 

但从中我们也发现,相当数量的文献结论具有相似性和表面性,且多为定性主观判断,尚缺少相关的数据支持与仿真呈现,这应该是该研究领域进一步工作的方向,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偏移,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综合集成的研究态势,既不泛泛而谈,也不囿于技术工具,定性与定量研究两者协同共进,促进该研究方向的良好发展。研究资助来源分析体现当前公共信息管理领域的舆论传播研究的来自科研领域的主要推动力与支持者,现在的丰硕成果得益于这些资助,而今后更大的发展仍需要相关项目课题的进一步支持。我们的数据计量是以科研文献为对象,科研文献的资助来源多为纵向项目,资助者多以各级政府或事业团体为主,从资助来源分析能够看出当前各级政府与事业团体对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的重视与关注。但应看到,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在坊间,尤其是应用方面的发展也同样蓬勃迅猛,舆情监测软件和舆论公关公司近年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些机构或个人也对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他们的工作未必能较为明显的反映在科研文献上,但他们的工作和成果我们不能忽视。这一情况同样印证了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舆论传播研究的巨大价值与意义。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大众对公共事务与自身权益的关注与表达诉求愿望的日益提高,都使得公共信息管理这一研究领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处理好公共信息,管理好公共信息,使得公共信息的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通过公共信息管理促进社会系统稳定、和谐、有序的发展都是需要我们研究与考虑的问题,公共信息管理关系到社会各界的利益,因而其中的影响因素众多,如何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实时的大信息化环境、大信息系统、大信息网络中做到公共信息管理的优化的确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而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似乎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路,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可以看成复杂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流的扩散与传播,其中夹杂着社会各界的诉求与愿景,在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构建的共享交互信息场域中或汇流成巨或相互消抵,将网下态势反映为网上情景,将想法、情感成具为信息,这样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从舆论传播的引导与管理出发对公共信息管理进行优化,即对公共信息流进行合理的处理与管理,减少公共信息的沟通障碍,减少和对冲有害公共信息波涌的形成,增进良性公共信息的交流融合,促进公共信息的合理有序流动,使公共信息如同我们社会肌体的血液一般,以和谐有序的流动带走危害与损失,带来发展与共赢,终而实现公共信息生态的良好构建与健康发展。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篇(6)

1 相关文献检索情况

本文主要基于国家多库目录检索系统、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等,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描述、分析和总结。检索的时间区域主要是2000 ~2013 这个时间段, 检索的过程和结果如下: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为题名进行检索, 其中模糊检索到相关学位论文记录为1698条;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检索到的论文记录为2553条;同样在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相关的学位论文记录为170篇;在维普期刊资源网中检索到相关的期刊论文为199篇。这些检索数据说明我国理论界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十分关注, 从管理、技术、法治等不同角度对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进行研究探讨。

2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在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中越来越被重视, 诸多学者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了研究总结, 以便找出适合我国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2. 1 对政府信息资源、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界定

公共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人认为公共信息资源就是政府信息资源,如美国《公共信息资源改革法案2001》》把政府信息资源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政府内部信息资源, 另一部分是公共信息资源, 并指出公共信息资源是为国民所拥有被政府所掌握的战略性的国家财富, 除了被法律禁止的, 公共信息资源应该为公众永久有效并应为所有美国人、国家、当地或部落政府、私人企业、学术组织以及其它的公共和私人组织和机构的利益而最大限度地开发, 同时, “公共信息资源意味着政府信息资源”[ 1] 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

公共信息资源包括政府信息资源, 把以政府为主体的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 包括行政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委托的组织, 来源于纳税人税款的政府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组织等公务事业法人和社会组织) 在行政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传输、、使用、储存和清理的所有信息, 称为公共信息。[ 2]

笔者认为政府信息资源不同于公共信息资源,公共信息资源是基于公共权利、公共义务、公共认知、公共需求多元动态交互式建构之上的关于社会文本信息资源的公共积累与公共利用(认知)的“自我组织系统”[ 3] ;而政府信息资源是在政府环境中, 为政府领导决策和指挥工作服务, 对政府治理行为活动的反映,即反映政府内在运转情况的信息和反映政府与外界联系的信息。

2. 2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

信息资源是一种国家战略资源, 在信息大时代的背景下, 要想实现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 需要做出很多努力和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我国学者对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及其管理进行了比较具体的研究, 涉及信息整合共享、法律监管、信息服务等多领域,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2.2.1关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整合的研究

众所周知, 政府部门拥有全社会近80% 的信息资源, 但长期以来, 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 政府部门拥有的信息资源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效率, 反而制约政府部门正确政策的制定, 信息资源的封闭形成了各部门的“信息孤岛”。我国学者对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的关注, 先于政府信息化的产生,但重视并真正的研究是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我国学者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信息标准化、数据库更新等方面。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在行政体制和管理模式上的滞后性, 影响了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 一些学者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标准性和规范性的建设进行了关注研究, 还有学者在对资源共享研究同时针对安全保障也进行了分析。

2.2.2关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保障研究

自进入信息时代以来, 安全保障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 信息的安全性显示其将来发展的实力。分析发现政府的信息资源安全保障贯穿于整个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从信息前期的收集、加工、开发和利用到中期的信息分享、整合、传播再到后期的信息反馈等。对中国期刊网检索发现, 我国学者对安全性从多角度进行研究, 一些学者专注技术保障的研究, 对保障我国政府信息安全的技术手段进行了分析, 其中林铭沥在《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实践与思考》中详细地指出了信息安全的技术保障体系有: 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漏洞扫描、访问控制、防病毒软件、物理隔离技术、信息认证技术、加密技术等; 一些学者对信息安全评估标准来研究分析, 还有学者对构建应急响应进行分析, 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2.2.3 关于政府信息服务的研究

政府信息服务时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1993年, 我国就开始实行了《三金工程》, 这标志着政府信息化服务的开端。随着服务型社会的建设, 政府信息服务成为评价政府形象的一个重点。有的学者侧重基于“顾客为导向”的

信息服务研究, 有学者则是系统地在博士毕业论文《当代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研究》中, 阐释了信息服务的理念、功能等。

2.2.4 关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制化进程的研究

要保障信息化政府的安全、稳定、和谐, 法律起到一定程度的警示约束作用, 使我们在信息时代, 有法可依。目前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立法存在较多的空白点, 没有一部完全针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部门法, 也没有信息公开或隐私保

护的专门法律。笔者对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 关于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立法方面的理论论文主要是从2005 年以后逐步多起来, 尤其是2007 年我国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后, 从信息公开角度的分析立法的论文研究最为集中, 也有学者对比分析了我国和西方立法较早的国家间的立法方面的差别, 指出了我国政府信息立法的缺陷及改进对策, 从我国电子政务环境下,分析了我国的立法环境; 还有从公民知情权的角度分析了政府信息资源获取的立法保证。

3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发文的统计分析, 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 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研究。但我国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研究力度还不够

从整体上看, 关于政府信息资源研究的内容还不够广泛, 研究成果也很少。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于公共信

息资源管理,公共信息资源自身,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市场化标准, 公共信息资源使用安全保障、公共信息资源传输中的信道等研究成果还很少。

3.2 以宏观和定性研究为主

目前, 国内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研究多数局限于理论研究,以宏观研究为主,结合具体政府信息资源的微观研究成果很少。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如综合、归纳等,运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结合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就更少。这不利于政府信息资源研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4 提高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水平的对策建议

4.1 注重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

扩大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内容,表现在: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市场化标准、公共信息资源使用安全保障、公共信息资源传输中的信道、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及其平台、公共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及其度量等方面进行研究; 拓展对不同行业公共信息资源的研究等。在加强研究广度的同时,要注重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深入研究公共信息资源。

4.2 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加强定量研究和实证

分析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要继续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继续从定性上加大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从定量上强化研究方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运用经济学信息分析方法里的状态分析、趋势分析、分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从定量上多角度分析研究公共信息资源。另外,对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要结合相关政府信息资源的具体实践,运用实证分析。这样研究出的成果, 会更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建设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篇(7)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创新;行政管理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与应用,其在政府行政管理上的优势也不断显现出来。其中,结合市场经济的竞争管理方式、重视效率的战略管理方法、以结果为重的目标管理等构建了全新的公共管理体系,在政府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地提升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对公共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深入探析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的主要特征

第一,工具理性特征。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经济学理论,比以往的公共行政的理论更加科学、严谨,但该方法论重视工具理性思维方式,将价值因素剔除在外,强调效率和结果,认为公共行政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因此,此种方法论提倡规范性和客观性,关注行政管理的方法、程序及手段,具有显著的工具理性特征,能够较好地增强公共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第二,个人理性特征。有关研究表明,新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是理性经济人,此种逻辑起点是一种鲜明的个人主义理性思维方法。理性经济人是对人性利己观念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它主张个体都是经济人,其活动的基本动机和最终目的都是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基于这样的思想观念,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也具有鲜明的个人理性特征,提倡政府行政管理要符合市场导向,尊重个体层面的自利需求,尤其要满足顾客的合理需求和组织成员的个人利益。第三,实证主义特征。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引入并融合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方法,这些经验和方法都是实证主义方法论,遵循的原则是有用即真理,重视实际操作方法和管理经验的积极作用。因此,借鉴了战略管理、目标管理、项目预算和绩效工资制等方法论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具有较强的实证主义特征,可以较好地推进公共部门变革,促使其创新行政管理方法,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2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的创新作用

2.1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主要来自经济学理论,如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武器,既可以用来批判以官僚体制理论为代表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也有助于推进政府改革实践,同时还能够为公共管理和决策模式的创新、完善提供基础的方法论支持。相较以往的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经济学理论具有的确定性、经验性及精确性都更高,使公共行政管理研究的视角朝着经济学取向的竞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此种方法论不仅有助于丰富政府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使之更科学完善,也可以较好地推动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使之更有序地实施。就理论层面来说,新公共管理方法论的理论范畴和视野都得到了较大扩展。在以往的公共行政理论中,理论基础主要为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理论提出者:威尔逊、古德诺)和官僚制理论(理论提出者:韦伯),这两种理论都在政治学理论范畴之内。而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当代工商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等均被纳入其理论基础中,从而打破了以往公共行政学方面存在的学科局限,公共组织也从过分关注效率转变为重视市场价值,这为开展公共管理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例如:公共选择理论借助现代经济学领域的方法与逻辑,通过理性经济人理论中的供求分析、交换及效用最大化等要素,对那些和民众联系紧密的政治个体进行行为特征分析,同时也对典型的政治团体和政府所具有的行为特征进行了总结。这使研究的侧重点和涉及范围都得到了拓展与延伸,关于如何有效执行、拟定政府公共政策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现实性课题。由此不难看出,公共选择理论的引入拓宽了公共行政学的思考范围和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从实践角度分析,新公共管理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公共组织的行政效率。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效率日趋低下,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而经济学理论包含的方法论极为独特,学科基础也颇为成熟,尤其是其重产出结果比的绩效理念对公共行政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将其引入公共管理研究后有效地扭转了这种效率低下的局面,同时,在应用过程中逐渐被置于支配地位,促使公共管理改革朝着市场化方向健康发展。有学者深入探讨了经济学理论基础和新公共管理方法论的内在关联,提出:新公共管理理论坚持市场取向是因为引入了经济学理论,受这种理论思想和方法论的影响,逐渐认可了市场价值的积极作用,当其被应用到公共管理改革过程中之后,逐步取代了以往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地位,也使公共官僚组织的思想观念得到改变。

2.2使公共管理方法的取向和范围不断拓宽

新公共管理方法既囊括了工商管理学、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同时也将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及政策学等领域的方法和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其核心主题是如何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物品,实现有效的公共管理,这有助于增强公共管理方法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新公共管理方法认为,政府公共服务应当以市场化为导向,同时要充分考虑客户取向,在当代工商管理学理论的支持下,积极利用私人部门成功的管理经验、技术、方法和原则,创新绩效管理方法和战略思维。同时,充分运用政策科学分析方面的技术、方法,以及有关公共政策结果和过程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建立起综合且广泛的管理方法,使公共管理研究更科学有效。相较以往的公共行政方法,新公共管理方法的应用使行政主题和理念得到了创新、完善。基于管理行政理念的指导,以往的公共行政重视层级节制和制度约束,多采取官僚化的管理方法开展行政工作,非常重视对行政体制、机构及过程等行政组织内部事务进行研究,而没有对组织的发展趋势和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因此,不难发现,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内部取向特征。新公共管理方法认为,既要对组织内部进行研究,分析内部系统要素存在的关系,也要关注组织的未来发展形势和外部环境特征,厘清外部环境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做好组织内部管理的同时,要通过战略管理、结果控制及战略计划等方法,将组织置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探讨组织行政管理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分析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以便公共组织机构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在稳步管理中实现长足发展。基于服务行政理念的指导,新公共管理方法论主张,公共行政管理要对公民和公共管理者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行政管理活动要充分体现民主性和服务性。因此,公共服务和公共责任也被纳入新公共管理。相较以往的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引入并融合了当代工商管理与西方经济学领域的模式、经验、技术、方法及原则,向新公共管理方法注入了包括组织发展、制度安排、信息管理、人力资源开发、顾客至上、业绩工资制、合同雇佣制、成本核算、绩效目标、交易成本与公共选择等在内的许多全新的内容和主题,给公共行政赋予了全新的概念与涵义,为其作出了更为全面的释义。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引入并使用这些管理方法,不仅能够彰显政府人性化管理的特点,体现绩效评估和竞争机制的优势,较好地改善行政管理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拓宽新公共管理方法的研究主题和理论视野,使公共管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3用激励机制取代规制的公共管理方法

一般来说,对组织结构行为和设计进行研究分析时需要一个逻辑起点。基于新公共管理方法论,人性假设被当作基本的逻辑起点,这有助于政府转变公共管理方法的导向,即用激励取代规制。以往官僚制度的逻辑起点是人性恶,所以,公共官僚组织在进行管理时非常重视规制,为了避免人出于恶的本性损害、破坏公共利益,往往会制定多种规章制度,以便对政治权力进行有效监督、控制,防止出现滥用官僚权力的现象。韦伯在设计官僚制的有关制度时,非常看重规则的完整性和详实度,而且对权利体系的层级节制设计尤为关注,确保其能够达到较高的理性化水平。显然,这样的官僚体制是以规制为导向的,它能够起到推动公共行政发展的积极作用。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体制过于重视规则,可能会使行政工作陷入教条主义的危机,从而不利于行政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会对公共行政长期发展形成阻碍。新公共管理方法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认为可以通过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完善公共行政管理。该方法基于人性假设这个逻辑起点,将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里面的个体视为理性经济人,其显著特征就是追求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在政府组织机构中引入市场机制,同时创建有效的竞争机制,将绩效管理纳入劳动报酬体系,并把绩效作为劳动报酬的重要指标,根据劳动和竞争形成的结果实施绩效管理。这样在竞争过程中就会出现差异和距离,为了不落后于他人,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机制中的理性经济人必然会主动增强工作积极性,做好本职工作。以往的官僚体制以规制为导向,重视层级节制,认为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的命令,在工作过程中所有人都必须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这既不能够激发公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也会扼杀其创造性,还不利于充分实现公共利益。长此以往,公务人员不仅会养成按章办事的习惯,也会形成墨守成规的固定工作模式,从而将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发扯皮推诿等问题。基于新公共管理方法论,个人的合理利益得到承认,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被纳入政府内部,同时绩效管理也得以实现,这样可以较好地提高公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挖掘其潜在能力,有助于突破僵化的官僚体制模式的限制,使公务人员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对协调、改善组织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有一定促进作用。

3结语

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引入了经济学理论,借鉴了工商企业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等诸多方法论,对以往的公共行政管理作出了补充、完善,同时也提出了全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概念,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更多视角,使公共管理方法完善,将其运用到公共部门行政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率,改善行政管理的效果。

作者:吴晓芳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何颖,李思然.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评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

[2]曹堂哲,孙智慧.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方法论、议题和逻辑[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1).

[3]范文.中外公共行政理论比较研究方法论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3).

[4]王印红,王刚.对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定量推崇的批判[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5]翁士洪,顾丽梅.治理理论:一种调适的新制度主义理论[J].南京社会科学,2013(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