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途径与方法

德育途径与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3 09:15:58

德育途径与方法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1)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汉斌.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2).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2)

1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研究生教育(postgraduate education)是在大学本科教育后进行的一种学历教育,属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的制约,更直接、更紧密地受到社会需要的制约。这一特点,一方面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需求来确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另一方面又要求研究生的培养层次、规格和类型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的实施及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顺应了社会和医学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各国科技、经济、文化、国防和社会发展竞争胜负的关键,也是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研究生教育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新世纪是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经济时代。最近中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材的新局面,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人才队伍建设,高等教育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阵地,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医学研究生教育不仅肩负着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广博、技术精湛、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较强的人才,更要培养具有现代文明人的思想品格、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2 医学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研究生有以下特点: (1)研究生队伍来源于全国各地、年龄层次不一、存在明显的认识、思维等方面差异,应届生思想成熟度趋低,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环境优越,危机感不强,对社会问题独立思考能力较差。而历届生思想构成复杂,一部分在基层医院工作过,希望进一步提高,另一部分在非医疗领域工作或在家待业,这部分人思想较复杂,对社会认识不一致,甚至有片面。(2)大部分研究生对说教式教育认同性差。部分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思想较活跃,求知欲较强,充满对知识和信息的向往与渴求,但是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中,由于工作的时限性和艰苦性而往往出现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往往忽视技术工作的科学性;另外,他们毕业在即,希望找一个好的就业单位等。这些特点都要求我们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和德育教育者认真研究,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研究生的德育工作非常必要。

3 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3.1 明确德育目标 健全教育体系

一般高校将研究生实行三级管理,即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一副书记分管德育教育工作,负责全校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制定及实施;各临床学院为研究生教育的二级管理单位,施行德育具体工作;各业务科室为三级管理,以导师为组长的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日常的专业培养和德育教育。该种管理体系体现了各级之间职责明确,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使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有坚实的组织保证。

3.2 丰富教育内容 优化教育形式

在具体的德育教育中始终要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体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育内容上,要加强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改革。结合党的方针政策,结合社会重大改革与实践,结合社会和学校的现实,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人浅出地讲深、讲透、讲活,切记教条的灌输。

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利用学校悠久的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等资源,对研究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可以进行文明古迹的参观学习等形式,使其耳濡目染,循序渐进的学习优良的传统和奉献的精神。

3.3 重视德育方法 探讨德育途径

德育教育要重视教育的方式与方法,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德育途径。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要坚决克服那种把德育教育变成传授德育知识的空洞说教。要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能力出发,通过个性、兴趣、意志力、价值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以此提高他们的道德行为能力。新时期更要突出个性化教育,注意教育对象主体化意识的发挥。同时创造一个情感交融的优良的校园文化、医院文化和病房文化的育人环境。

具体的教育途径有以下几种:

3.3.1 德育与情感的体验相结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融进课堂的政治理论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新变化的形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低年级医学研究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必不可少.因为它是为深层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努力开展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校园文化,医院文化和病区文化的教育,结合学校、医院一些重大活动的德育教育。

3.3.2 在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过程中融入德育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在培养中,除了传授技术知识,更要教育他们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利用以往的事例,使学生一丝不苟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在培养过程中要求研究生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过程中学习过硬的技术。在管理育人方面,通过管理、服务、文化和生活(包括宿舍和饭堂管理)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德育工作。同时要求研究生在管理病房和诊疗过程中,和患者共同创造高雅的病房环境,创造舒适整洁有序的宿舍环境,营造一个优美、内容健康和催人奋进的育人环境,使研究生置身其中,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得到提高。

3.3.3 教育者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现代研究生处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信息灵通,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也十分敏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他们的视野里。德育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教育者必须有“榜样”意识。管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热心服务,科学高效的管理,工作一丝不苟,生活上清正廉洁,道德上公正无私。教师,尤其是导师,在研究生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导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崇高的人格,执着的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术上应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及精湛的医疗技术,有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思想,使研究生在教育者的行为中感到德育的内涵。

3.3.4 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发挥党员研究生的先锋模范作用研究生中党员所占的比例一般在20%以上。近年来在校研究生要求人党和参加学习的人数亦较前有所增加。在研究生中加强党建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面。

3.3.5 坚持社会实践,使之成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社会实践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途径之一,通过社会实践,促使研究生提高认识,增长才干,增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首先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育,强化研究生的课题调研、医疗实践、实验工作、教学实习等实践环节,使研究生在巩固消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逐步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3)

一、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1.提升魅力指数,做好言传身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语言、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从知、情、意、行等方面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成长。

2.赏识评价,激发进取的“内动力”。“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即便批评,也应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要有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一味的表扬,势必会变成“无趣”的代名词。相反,过重严厉的批评,可能浇灭学生的兴趣之火,以致于他们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的境地。

3.艰苦训练,磨练意志。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活动的机会较多,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有的学生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练习过程中,存在着畏难的情绪,特别是在跳高、跳箱、双杠、单杠等动作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担心受伤、弄脏衣裤等心理“阴影”更加扩大。出现这种情况之后,要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少畏惧情绪。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一步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拨、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怕用心人”的含义。

4.强化竞技,增强团队意识。教学比赛能提高动作、技术和技能,培养坚毅、勇敢、果断、克服困难、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品质。作为体育教师,要时时处处注意强化体育比赛,以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遵守规则、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树立集体主义意识。

5.抓住三个“结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通过队列练习和团体操学习,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材内容多、范围广,各个运动项目训练重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不同游戏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如做“迎面接力比赛”游戏,不仅能提高学生速度和奔跑能力,更能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如“果园拔草”游戏,能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德育渗透应兼顾的几种关系:

1.“形”与“质”的关系:在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摒弃理论说教,认清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基本问题,不能夸大或只做表面文章。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辐射。在宣扬与实现“快乐体育”的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使其成为一种“愉快德育”,成为一种乐于接受的德育,一种让学生个性尽情舒展的德育,一种能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可持续发展的德育。这种“形”与“质”的统一,使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成为可能。

2.身体锻炼与心理素质、智力发展的关系。健康的学生,最朴实的意义就是精力充沛、富有活力、自信积极,简而言之,就是身心平衡地发展。体育课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然而由于以往在这方面意识淡薄,对体育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过分追求体育成绩,比如在体育高考前或者大型的体育竞赛前,要求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弄得许多学生受不了;二是当做“副科”,上不上无所谓。一上体育课,学生就在操场上东跑跑,西逛逛。有的学校,干脆让体育课让位于其它的“正科”。体育课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应该把身体锻炼与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和审美情操有机的结合起来,应引导学生处理好身体锻炼与心理素质、智力发展的关系,从而使其爱上体育课,盼上体育课。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4)

一、在师生关系中渗透德育教育

1.教师要注重仪表和文明语言。教师的言传身教不可忽视,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要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2.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品行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自身素质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不能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评价时,先找优秀生示范小结,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要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如在掷垒球教学中,部分同学直臂掷远,认为这样掷得远。为此,我列举了一些优秀运动员投掷标枪的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确发力原理,明白动作的科学性……此后,学生逐渐改进了动作,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在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可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加以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1.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2.言行避免粗暴;3.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总之,针对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更高要求。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5)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3)03-0038-03

New Methods of Teaching of Thought-moral Cultivation and Law BaseNew Methods of Teaching of Thought-moral Cultivation and Law Base

Jiang Li-hua 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GuiZhou GuiYang 550081)

Abstractt:According to making survey,the article has researched for new processe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of thought-moral cultivation and law base for practicing the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me.of Views of Propaganda Department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furthe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2005]9).

Key wordss:thought-moral cultivation;law base;methods of teaching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的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系能否培养出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行接班人,关系党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目标能否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有的可能过时,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却可以受益终生,大学期间系统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和必要。

1.课程的性质及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是为各专业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未来工作岗位素质要求起到支撑作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重要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是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着重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课程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与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以及大学生活的实际比较接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就要求具体、形象、生动、新颖。作为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课程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道德修养、法律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在教育引导学生加强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信等职业道德素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课程的探索思路

通过问卷调查,对教学对象进行调研;通过对行动领域分析,写出调研报告;学习领域进行分析,写出课程计划;对学习情境进行设计,包括课程总体设计和单元设计;通过学生活动,对学习结果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学习的能力,具备面对外界的变化,而主动适应新的环境,并能重新塑造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同时,组织了实施05方案的12级学生进行调研,学生对本课程提出了很多建议,包括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化、社会实践具体实施等方面。

医院、药厂、药店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主要有: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有责任意识、自觉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相关规章制度等。家长对素质教育的期望则是:有责任心、上进心、诚实、懂得感恩等。

通过调研,我认为应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法律意识的强化,引导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热爱本专业、发扬艰苦朴素优良作风,实际工作中要勤勤恳恳,勤奋好学,虚心请教,团结同志,实事求是,以满腔热情和诚实的工作态度投入到社会职业工作中;高度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多开展教师调研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与社会需求,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德技双馨。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按照高职学院确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要求,依据“必须”和“够用”的原则,把工学结合的思想贯穿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借鉴专业课模块化教学经验,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专职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自学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重点讲授,自学辅助,德技互溶,强化实践”的教学理念。

为了充分体现上述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把课程设计为两个教学模块,两个实践模块。两个教学模块为理论教学模块、专题教育模块,两个实践模块是公益劳动模块、志愿者活动模块。

理论教学模块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递进与并列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演讲、讨论、自学等活动项目来组织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倡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专题教育模块:①针对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设计了“我的大学生活”专题教育模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应该如何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渡过大学三年;②针对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设计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项目。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③结合当前就业形势,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或学院领导作专题讲座;④结合12.5法制宣传日,要求各班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园内进行法制宣传,组织总结讨论,使学生通过这项活动,培养法制观念。

实践教育模块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活动是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实践模块既是学生参加社会锻炼的过程,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公德意识和劳动观念、,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公益劳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肯于吃苦,乐于奉献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健康成长和自主发展奠定思想道德素质基础。

通过春晖行动、爱心志愿者、环卫志愿者、三下乡活动、支教等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和组织领导能力。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理论教学,通过五个情境教学活动和多媒体视频、课件开展:

第一,衔接从高中到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过渡性内容-----人生发展的新历程:大学生活的适应。这一部分完成四个方面的任务:第一方面的任务是全面介绍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相比较所发生的主要变化;第二方面的任务是介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第三方面的任务是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心理调适;第四方面是大学生恋爱问题探析。这四个问题是大学生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一旦处理失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会产生较大的冲击。教师应帮助学生在面对新的学习阶段和新的成长任务的情况下,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把握大学生活中最关键的几个方面,顺利进入新的角色。

第二,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爱国主义思想成为发展中国家公民必备的基本政治素质之一,是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民族尊严的精神力量。对中华儿女来说,爱国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理性的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理性的爱国就是坚决地维护民族的根本利益,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服从国家大局,不做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事情。在国际舞台上,既不盲目排外,又不崇洋,塑造文明的中国人形象也是爱国的重要体现。

第三,理论性较强的人生价值观的内容。一是认识自己,肯定自己,了解理想信念和大学生成长的关系。二是能分析大学生的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现状并选择正确的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分析人生态度和人生观对人生价值实现的影响,找到正确的、有效的实现方式和途径。

第四、联系大学生行为实际的突出问题。一是了解道德的作用,用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来鞭策自己,能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如何增强职业道德规范提出建议。二是知道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是公共生活的重要部分,能够用公共生活中法律来规范大学生的公共生活。

第五、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内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一是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学习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对于大学生求职、就业等有关的法律关系,了解职业生活中的主要法律和婚姻法的主要内容,明确有关法律的基本要求。二是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了解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与方法。三是介绍我国的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以及仲裁法律制度。能根据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能依法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通过公益劳动和春晖行动、爱心志愿者、环卫志愿者、三下乡活动、支教等志愿者活动开展:

第一、通过公益劳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肯于吃苦,乐于奉献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健康成长和自主发展奠定思想道德素质基础。公益劳动模块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一周的公益劳动,并由学生处团委、社科部和班主任共同考核,将考核结果列入本课程成绩。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

第二、通过春晖行动、爱心志愿者、环卫志愿者、三下乡活动、支教等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奉献社会的意识、尽一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在参与志愿工作过程中,除了可以帮助别人以外,更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学习新知识、增强自信心及学会与人相处。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6)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市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德育途径与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3―0027―01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强中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始,让爱的种子撒入学生心田,@样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其一生的终身发展铺路奠基。尤其是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变化最快、最难于把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既渐趋稳定又灵活多变,为此,品德教育更要做到“润物无声”。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品德教育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这个时期,学生自主意识比过去明显增强,尽管有时学生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但他们坚持己见的倾向很明显,自我估计过高而在行动中又往往容易招致失败,他们的为人处世在成人眼里是并不认可的“叛逆”,对师长的教导往往有不服管的倾向。为此,德育工作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因为,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学生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也在变化,若教师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仍抱残守缺,以老的想法去给学生划定一个“框框”,让学生墨守成规,必然导致相反的结果。

二、品德教育要正视学生身上的问题和不足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真实表现与非真实表现,并正确加以辨别。中学生不像小学生那样单纯、天真,他们内心的想法比较多,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些想法不轻易向别人透露;也有些时候,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维护所谓的“自尊”,可能会言不由衷,为此,教师要特别留意这种情况,并在课后与学生单独谈话,以了解实情,对学生施以个别教育。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学生的思想、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学生身上也往往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人无完人,教师只有承认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客观对待其表现。

三、品德教育要以适当的方式处理“学生问题”

德育过程中,对于那些“问题学生”,教师应尽量多接触他们,多与他们交流、谈心,既要注意价值导向,更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并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一点一滴的变化中追求学生的进步,逐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切不可急功近利。事实往往是这样:一个班级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教师为此而大伤脑筋,而学生一旦得知了这一信息,更加乐此不疲……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竟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笔者遇到一位高明的教师在处理同样的问题时是这样做的:面对几位学生在课堂上的故意捣乱,他没有发火,反而刻意选择他们的闪光点予以表扬,这让几位从来没有受过表扬的学生大惑不解,而就在他们不知所措的时候,这位老师又把他们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真诚地问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并同他们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从这以后,他们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几个学生也有了惊人的进步。我想,这位老师的做法,正是我们平日所欠缺的。

四、品德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

中学生往往被教师视为“不听话”、“不服管”,因此,好多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便没什么好心情,要么是简单敷衍几句,草草了事,打发走人;要么是严加训斥、指责,勒令以后不准这样那样。凡此种种,要么无效,要么收到一时之效,难以使学生从根本上受到教育。为此,教师要对思想认识水平已有相当发展的中学生施以教育,事先必须有所准备,与学生谈话时做到有理有据,使学生“心服口服”,切忌简单粗暴。应多侧面、多角度进行,而不能直接去压制学生的主张,待到时机成熟,学生自然能分辨出谁是谁非。

教师要成为学生可以师从的表率,必须不断地提高师德认识,培养师德情感,坚定师德信念,铸造师德意志,养成师德习惯,在教育过程中,自始至终将自己置于道德之内,将自己的伦理原则与学生的伦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优雅的行为去潜化学生的习惯,从而使教师在人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