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安全健康教育知识

安全健康教育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2 16:18:13

安全健康教育知识

安全健康教育知识篇(1)

关键词: 职业健康 安全教育 职业学校

一、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前我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要特别重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劳动者自身的权利和福利,而且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各种实际生产中,安全事故极易发生,威胁着广大的劳动者。特别是我校机电专业职高生刚毕业,到工厂觉得什么都新鲜,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设备都敢去动,无知者无畏,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职业学校在教育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因此教育培训是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

二、在职业学校推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职业学校毕业生绝大多数将工作在生产第一线。职校学生在校期间、实习期间和就业以后都面临着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基于此,对这部分即将进入职场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对学生本人、企业和社会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有效针对专业、职业和岗位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在职业学校,学生是按专业(职业)划分进行学习的,相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为开展相应专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应专业,也就是未来相应职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有针对性地获得相应职业和岗位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和能力。在职业学校,有一大批兼有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能熟练地运用专业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将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班主任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活动的实效性,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学生真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技能,以应对未来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有关职业健康和安全事件,避免出现职业场所恶性伤害事故。

2.有利于新生代劳动者形成职业健康与安全的价值观。

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是“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教育。在校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不仅仅能够使他们获得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能力,更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安全的工作态度,树立安全价值观,形成健康安全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全民全社会重视职业健康与安全,才能更好地完成职业健康安全教育任务。

三、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教学安排

目前在职业学校的教学课程体系中,还没有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内容。如何在职业学校推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设置职业健康与安全公共课程。

学校要把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作为公共课程进行授课,教师要把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和技能加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就职业健康安全的相关问题进行确认和讨论,甚至可以把职业健康安全认知活动和事故案例融入到各类教学之中。职业学校还可以把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相应法律法规的规定、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职业危害和职业病知识、常见事故的防范、事故现场的急救与逃生等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树立起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思想意识,获得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基本技能。

2.开发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教材,在专业课程中引入职业健康与安全教学内容。

在各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中增加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教学内容,将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就获得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技能,培养安全的工作态度,树立安全价值观,形成健康安全的良好习惯。可以说,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本身就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职业健康与安全”设置为职业学校公共课程,就需要与之相应的教材。教学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组织力量开发出优质的适应于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材。还可以吸收国家安全监察部门及企业生产一线的安监专业人员参与教材编写,以提高教材编写质量。要在专业课程中增加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和技能相关内容,就要优化现有的专业教材,合理适当地增加职业健康与安全内容,并将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将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强化职业健康与安全技能。

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训相结合,要求各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指导学生将所学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基础知识和各种专业知识相结合,将职业健康与安全技能在具体的职业和岗位上加以应用,从而发挥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观念,使之内化形成职业的健康观和生产的安全观,注重职业健康与安全技能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

4.整合各类资源,强化职业健康与安全教学效果。

学校将充分开发政府安监部门人员、企业安监人员、有丰富职业经验的技师和往届毕业生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采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和手段;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可就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进行讨论、讲演或辩论;充分利用专业实习实训设备和环境。整合各类资源,为职业健康与安全教学服务,强化职业健康与安全教学效果。

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确定安全或不安全的工作环境因素,了解不安全工作环境所产生的后果,思考工伤事故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影响。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事故案例进行研究,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确定事故性质,判定事故处理结果;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事故场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体会事故发生时当事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让学生对当地的职业健康安全状况进行研究,制订行动计划,改善所在学校、社区、公园、运动俱乐部等场所的安全状况。

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是“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教育,仅仅依靠对新员工在企业入职前的岗前培训,显然是不够的。有关政府部门应当与学校联合,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关口前移,尽早对这部分即将进入职场的新生代产业工人(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对学生本人、企业和社会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许云兰,李惠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职业健康安全培训[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5).

安全健康教育知识篇(2)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 湖南长沙410205;2.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小学生生命安全事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我国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并未引起重视。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滞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缺失、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等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角度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可行的,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常态化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对策。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渗透 生命安全教育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07—03

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编号:XYS4S07。

作者简介:1.钟小燕(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实施生命教育,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开设了有关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将生命与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 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而且事故发生也减少了。

生命安全教育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呈现,大部分都是将生命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 而且事故发生率也减少了。

目前, 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进行理论宣传,作为特殊的教育活动尚未真正开始。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了人们的安全意识[1],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2]。

1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

我国0~14 岁儿童意外死亡专项调查显示: 在各种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占第1 位,占总死亡人数的31.3%。我国每年大概有10 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哀悼死者缺乏自救能力,也反映出学校和社会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安全事故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是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2006 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3 号)》,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2]。

目前我国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相关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1.2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课本和教材,重视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给教育者留下了不少弊端, 师生思维放不开、缺乏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勇气而习惯于循规蹈矩[3],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受到限制。

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处理事情的判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传统教育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每年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生命安全案例,使教育工作者陷入了困惑、尴尬与无奈。

许多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报道, 一些知识竞赛,甚至用相关安全装置代替。有些学校的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更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得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当学生真正面临危险时还是不知所措,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1.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

目前,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式:第一,热身准备活动,防止学生受伤;第二,教学过程中强调运动损伤的相关内容;第三,教学中对学生的保护帮助;第四,器械的安全使用方法的讲解及注意事项;第五,利用课堂对安全、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解。

依托“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方式很难保护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仅仅依靠空荡荡的讲座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 运动安全,缺乏体育卫生,体育急救等,使保护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4 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

当前,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系统发展均不完善;个人认知水平低,缺乏对风险预判能力,自我防范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生命安全事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传授生存的安全常识,使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基本技术、技能,在实践练习中体会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学会珍爱生命、享受生命。

2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4]。由于课程的身体练习特征,以及大量的课外活动为载体。

因此,除了体育与健身课程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还能有效地提高自救能力, 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的意识,掌握增强体质的有效锻炼方法和意外发生时救助的技能, 并能够具备应对危险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体育运动为主体,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生命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6]。

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使学生珍惜生命,培养学生建立对生活和人生价值观。通过急救技能和避险能力的学习、训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两者的教学目的具有统一性。

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安全、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加以营养、健康、疾病预防、避险和其他健康教育等辅助教学。同时,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升华, 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3 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

据相关报道,2014 年岁末, 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造成36 死47 伤的严重后果, 此次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后的应对措施都表明了国人在应对突发事故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的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运动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运动损伤、运动猝死事件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的健康发展。如何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促进身体的健康是发展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安全自救、自护的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生命意识和能力。

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策略

3.1 教育部门要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的相关教材, 这样体育教师就可以有章可循,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可以更好的实践。相信这一举措能为体育教师安全教育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教育部门要构造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分享一些好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供其他教师参考,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为新老师能够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探讨有创意、有创新的教学内容方法。

3.2 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生命与安全的知识和素养,加强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结合生活开发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生命安全知识。

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应依托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生命。生存安全”系列课程培训,如:“生命教育”、“如何识别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等课程的培训,丰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把“生命、生存”理论放在培训课程中,改变以往培训对运动技术和知识的“再翻抄”,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打造成以“生命第一”为取向,以培养生命、安全、健康为目标,实现生命教育的广度、渗透生存能力的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gov.cn/ziliao/flfg/2006-07/12/content_333420.htm.

安全健康教育知识篇(3)

关键词:中职生;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保障机制

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认为,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职业教育承担的使命感更重了,作为职教老师,希望学生学有所长,为社会所用,也更希望学生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职业人才。事实上,中职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习知识的青春期,心理、生理都在发生很大变化,又要面临就业的压力,所以学校在这一阶段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中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中职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当以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指导思想。围绕“切实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目标构筑,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性以及道德的”四个健康理念元素为理论基础进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职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还要考虑到中职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应考虑到典型性、基础性、实用性、可行性。

二、中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1.重视中职健康教育对象的身心、年龄特征

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课,能让学生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和掌握有关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卫生保健意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和增强对环境适应能力的目的。

2.应着重于心理健康的教育

中职学生的心理和个性还处在不断完善和成熟阶段,健康教育对中职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而肯定的作用。健康教育课程中增设生命教育与人生思考等内容,对澄清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生命的态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职阶段仍然是确立人生目标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最关键时期,把生命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健康教育课堂,强化他们在知、信、行上达到对人生和生命的尊重。把心理学知识群结合实际案例作为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掌握排解心理问题的正确方法,避免校园悲剧的发生,促进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完成。

3.职场健康和安全的保障与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当具有职场健康与安全意识,切实履行其职场健康与安全的责任,既要保障教学及实习实训场所的健康与安全,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职场健康安全规范及事故处理的教育,教师能完整、准确地介绍与学生学习及工作相关的职场健康安全规范与常识;教会学生掌握保护自身健康安全及处理相关事故的方法,并形成在学习和工作领域中保障自身与他人健康与安全的意识和技能,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保持健康与安全。

三、开设好健康教育课程的保障机制

1.校领导重视是开设好健康教育课程的前提

为更好开设健康教育课程,首先要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全体师生的关注。因为开展健康教育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措施,对增进学生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要解决课时问题。没有必要的课时保证,健康教育就无从谈起。因此,学校领导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要求,安排足额课时才能使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真正落到实处。各地可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规定,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之中,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一般每学期不少于10学时。

2.加强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对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

学校健康教育不是孤立化的教育,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也要注意提高教师的健康意识。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健康课教师的事情,应该是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其中,结合自己的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学,加强学生健康意识的渗透;提高健康教育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加强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应当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当地和学校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重点培训从事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水平。要求授课教师定期培训,不断更新、扩大知识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时期。

3.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

安全健康教育知识篇(4)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拓宽保健知识,提高高中学生的健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理想效果。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尽管我们现在沿用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是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发的,但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有关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法规。它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对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使得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有了法规的依据。1992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规定了每2周1课时和利用其他时间开展专题教育的要求。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1995年参与实验研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促进学校发展纲要》。因此,学校健康教育除了有规定的内容外,还渗透到了各门学科类课程,其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就有健身原理、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养生保健、心理与体质健康、交通安全知识等方面,但涉及情感、家庭、社会实践问题处理、适应能力训练方面的内容不够完善。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的教师安排和组织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可采用集中安排,也可有计划地分散安排,或者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途径除了专门授课外,还可以健康咨询、健康经验讲座、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等,最好在高一、高二阶段完成。这样就出现了体育教师和保健教师授课安排问题、教学内容的整合问题。目前,大多数学校达不到《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的600名学生一名卫生人员的要求,而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存在不足。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首先要认真梳理和整合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把学校健康教育中涉及的内容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按照集中授课和分散授课的原则进行分类,安排教学计划。其次,要根据保健教师和体育教师的特点安排教学任务。最后,要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提高健康教育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在授课安排上,一般情况下保健教师安排上集中式(多个行政班集中)健康教育辅导、讲座,同时负责日常健康、心理咨询等;而体育教师则根据学科特点以分散式(必修自选系列模块形成的班级)展开健康教育。

四、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需要。

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练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如:体育教师应了解和理解体能与个人健康、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心理与情绪健康、酒精、吸烟与其他药物、营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长发育与家庭健康、社会与环境健康、导致艾滋病的、其他性传染疾病和意外怀孕、过度节食、过度缺乏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领域的内容。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兼有科学性和活动性特点,并以大量课外体育活动为其强大支撑,因此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体伤害。它能使青少年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体育教师在工作职责上,要主动关注学生安全,不仅如《课程标准》所言,应当保证学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也应当与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维护工作,要能真正担负起学生安全教育的职责,成为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护花使者”。

参考文献:

安全健康教育知识篇(5)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受职业危害的人数估计有2亿,职业病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每年可达400亿元,我国职业病新发人数、累计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均居世界首位[1]。针对职业危害发生的特点和当前严峻形势,鸣响的警笛在告诫我们,当我们正在为城市GDP的高速增长而兴奋时,又不得不接受意外死亡、职业危害持续上升的现实[2]。该怎样做才能使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社会可持续发展,使人更加健康呢?这就是进一步加强工矿企业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积极推进以“安全-健康-环境”为中心的“工矿企业健康促进工程”活动。在企业、事业单位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倡导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减少和控制职业相关疾病的发生。在企业生产劳动的各个环节采取各种防护性措施,改善劳动生产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是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加强职业人群的安全与健康教育则是预防事故发生,避免遭受职业危害的一条有效途径。

现实的情况却令人担忧,上海某区多家职能局联合依法对60家涉苯企业监督检查结果表明,无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及措施不健全、个人防护用品发放不符合要求、作业场所未建立危害因素公告栏、缺乏相应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等项目者,分别占23.3%、56.7%、31.7%、75.0%、15.0%[3];笔者对一较大型化工企业92名车间安全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卷90份),部分结果显示,25人不清楚所管辖的车间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占27.8%;29人不清楚哪个环节可能产生职业危害因素,占32.2%;38人对职业病概念掌握不准确,占42.2%;33人不清楚在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时该采取什么措施,占36.7%;18人不知道如何抢救中毒昏迷病人,占20.0%;17人不清楚发生急性中毒时怎样自救,占18.9%;某煤矿企业员工职业卫生认知调查结果显示[4],仅有4.2%的人认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者要做上岗前体检,27.1%的人知晓健康促进的内涵,41.0%的人知晓职业病防治法。

另一方面,农民工涌入城镇分散在不同企业的数量迅速增长,有资料统计,我国2002年进城打工的农民工高达8 800万[5],2004年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已达到上亿的规模[6]。如此之多的农民工和临时工基本的职业安全卫生、职业危害防护、应急自救、自我保健等相应知识情况怎样呢?据卫生部《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中2001年全国6省农村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15岁以上人群中,对环境、饮水、营养、传染病、慢性病预防等8项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仅为36%,常识性的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竟不足40%。职业安全、危害防护等知识在当前落后农村的知晓率实在难以想象,对于

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和临时工何尝不是如此。

2措施

造成事故和职业性疾患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工人忽视安全要求,注意力不集中或职工忽视自我保护,自我保健意识薄弱等而导致,也可能是由于安全防护设施失效或生产设备老化、年久失修,造成有毒有害物质“跑”、“冒”、“滴”、“漏”所致。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一是生产单位加强安全技术措施,切实搞好生产劳动条件的改善;二是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职业健康教育,在重视安全生产的同时重视职业健康。作业人员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充沛的精力,是为企业增加效益,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基础。对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工人的切身利益,也是保证社会整体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对农民工和临时工加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对于我国职业危害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通过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主要让作业人员掌握“识别”作业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性危害因素等方面的知识,确立“预防为主”观念,使他们确信职业危害是可以控制的,职业病和职业危害是可以预防的,从而增强作业人员自我保健意识和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意识,纠正违规行为,规范科学操作程序,避免人为职业危害事故的出现。

企业健康促进的最终目的是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了解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职业危害事故发生[7]。面对我国当前职业危害因素分布之广,危害人数之大,经济损失之严重,企业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亟待加强,也可以说是当务之急。

4参考文献

[1]詹初航. 职业病防控出“故障”了[J]. 中国卫生,2005,9:27~28.

[2]林德南,徐光,杨国安,等. 深圳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长期规划的背景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2005,21(7):513~514.

[3]庄惠民,单皓林,吴琼,等. 上海市杨浦区涉苯企业职业卫生监督现状的调查.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22(2):49.

[4]刘顺银. 煤矿企业员工职业卫生认知及需求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610~612.

[5]李南玲,姜微,周晓梅,等. 农民工进城向往平等[J]. 望新闻周刊,2002,2:10~14.

[6]叶莉敏,王景江,梅良英,等. 农民工健康保护与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4, 15(5):75.

安全健康教育知识篇(6)

朱亚文:目前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教育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并有低龄化的趋势,这是我们十分不愿看到的。抓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也十分紧迫。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但是社会、学校和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我认为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首先,要明确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其次,要明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三是要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学生的一切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

:“做成一个人”是德育的根本指向,淮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朱亚文: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自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有敏锐、深刻的认识能力,对环境有机敏、灵活的应变、应急能力,有良好的生存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坚强的自信心和健全的人格,有团队精神,对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

另外,还要培育健康的竞争心理,有耐受挫折、承受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有集体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新事物敏感,有浓厚兴趣,有活跃独特的创新精神,敢于想象,勇于发明创造;具有解决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对自己信任的人能够敞开心扉,遇到心理失衡时,愿意接受别人帮助或进行心理咨询,永远追求心理健康,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德育创新是不断推进德育工作的关键。近年来,淮安市努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四早”工程创新项目,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立体支持系统,请问“四早”工程在哪些方面进行了突破?

朱亚文:2008年,我们在全市实施了《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四早”工程,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立体支持系统》创新项目。“四早”即早发现、早教育、早预防、早干预;“立体支持系统”即一维渠道:学校 、家庭、社区;二维层次:学生、家长、教师;三维机构:市级机构、县级机构 、学校机构。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现越早、教育越早,在时间上就越有主动权;预防越早、干预越早,在成效上越有突破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仅仅局限在学生方面,而忽略家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样的心理健康也不真实,也不会长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若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必须建立市、县区、学校三级联动的网络机构,才能使工作的目标性、操作性、有效性更强。基于这样的一个思路,我们要求全市中小学校注重排查异常学生,实施早发现、早教育,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同时,注重学生心理的减压,积极实施早预防、早干预。通过组建淮安市心理咨询师俱乐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基地,开设了“安老师”心理健康教育求助热线等手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区教育为补充,整合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横向渗透,学生、家长、教师全程参与,市、县区、校纵向介入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立体支持系统。

这一项目被淮安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创优项目和淮安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恐怕是关键。淮安市在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上做了哪些工作?

朱亚文:我们认识到,要在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首先具备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解决道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教师育人能力上,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首先,明确要求,建设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求每所中小学校都要有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目前我们已拥有了一支由近5000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要求班主任工作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强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意识,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四早”理念。

第二,科研引领,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市教育局组织老师走进校园,开展听课、研讨、调研、讲座、课题研究等活动,组织了全市优秀心理健康教师编写了小学、初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读本,撰写《淮安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淮安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态调查报告》及《淮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等。正在研究的省级规划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实践研究》,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2012年度精品课题。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的省、市级课题有196项。

第三,多管齐下,搭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平台。我们通过组建淮安市心理咨询师俱乐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设立了淮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成立了淮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系统培训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000余人,全市取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证书的500余人。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淮安是如何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的呢?

朱亚文: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而对学生在家庭的心理教育关注较少,这是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了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近几年,我市文明办、教育局每年都精心组织中小学一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深入社区、家庭面向家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千场心理健康教育公益讲座,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让广大家长认识到家庭因素和家长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为平台,打造了“安老师”心理咨询热线,开通了心理咨询流动服务车。我市运用“淮安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实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良好交流互动,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了,遇到问题有了更科学的处理方式和解决途径。

:众所周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很多的困难和阻力,尤其在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方面,淮安市是如何思考和破解的呢?

朱亚文:早在2007年,我们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岗位。与中小学其他学科一样,建立淮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基地,成立了淮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督导和学校年度考核内容。为了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员缺乏和机构设置等问题,市教育局会同市文明办、市卫生局、市关工委、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成立了市、县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辖区内所有学校均要求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帮助和指导相关县区筹集资金,为区域内所有中小学培训至少一名具有国家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解决后顾之忧,鼓励一线优秀教师积极投身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近年来,通过收集、学习、解读国家、省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法规、政策、文件等,调研本区域、基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出台了一系列适应本区域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文件,修订完成了《淮安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政策、法规文献汇编》。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多位专家成员多次来淮安进行调研、走访,这为2012年12月国家教育部修订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资料和借鉴。

:我们正在进入“互联网+”的时代,请问,新媒体新技术要如何应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上?

朱亚文:在信息时代,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必然的。当今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市也积极促成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智能化、网络化,已经投入运行的“淮安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具有强大的心理数据收集、分析、处理能力,这让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实现了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良好交流互动。如APP心理咨询辅助功能,能够协助咨询师进行更好的心理咨询,提供快速、方便的记录模式,同时自动生成档案,方便档案的保存和提取。此外它通过大数据处理功能连接危机预警系统、测评系统,方便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快速了解来访者的资料背景,实现了不同学校间的心理咨询师互相协助的功能,让每个咨询师更好的发挥他擅长的领域专长;心理知识普及功能提供多种登录方式,家长、教师、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场合登录,学习了解平台上丰富的心理知识。但是要注意的是,“互联网+教育”,教育应该是核心,互联网只是技术和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

:目前,新课改正在深入推进。请您谈谈对新课改的看法,淮安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做了哪些突破?

安全健康教育知识篇(7)

关键词:创新;保育;幼儿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活动中学习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熟知的一个教育理念。如今,保育的观念从传统的“保护身体发育”扩展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从“安全保护与卫生”扩展到“实施教育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保健”,健康安全地进行一日活动就是孩子们生活的全部。因此,幼儿园各项活动是否安全、合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日活动中,如果能较好地培养孩子、老师及保育员的保育意识,就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对教师们组织一日活动的观察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基本安全常识

教师应广泛收集有关日常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资料,教育幼儿不做有危险的事情,有意识地利用故事、游戏等教育手段向幼儿宣传安全方面的常识。如,组织幼儿到马路上走一走、看一看,教幼儿认识并知道红绿灯、人行横道线及各种路标的用途。户外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幼儿检查自己的服装是否整齐。引导、提示幼儿观察游戏场地是否有安全隐患,待确认场地安全后方可进行游戏。在游戏中教师要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教育幼儿游戏中不乱跑和快速奔跑等。

2.养成快乐健康心境

众所周知,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儿童也有喜、怒、哀、乐,健康的孩子也会出现短时的消极情绪,但消极情绪表现得太过分、太频繁,如,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等情绪反复出现,就难以称得上是心理健康了。努力配合家长找出孩子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进行特殊的教育和护理,帮助孩子养成快乐健康的心境,使孩子们逐渐从小家融入大家,乐于与人交往,善与同伴合作,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努力培养孩子具有独立的、独创的、机敏的、充满活力的人格特征和健康快乐的心境,这也是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极其重要的内容。

二、教师全面保育意识的培养

1.掌握全面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教育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各方面所需,生理保育为基础,心理保育为重点

如,教师具备安全意识,就能预见和估计活动的安全性而做好活动前的安全检查工作。幼儿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具备拉伤、扭伤、跌伤、碰伤等小损伤的简单处理技能及应对措施。此外,教师做到与孩子关系融洽、和谐,对孩子充满诚意、友好,给孩子信任与温暖。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友好和善的气氛中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提高自身实施“幼儿身心健康教育”的能力,努力使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

2.协调幼儿、家长、保育员全员关系,共同做好班级幼儿保育工作

如今的幼儿教育不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一群人的坚守。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要善于协调好各方关系,从面到点地关注身边每一位孩子。

三、保育员细致保育意识的培养

树立一日生活都是教育的观念,将保育工作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游戏中。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保育时间约占用了50%,保育员每天与孩子在一起生活游戏的时间比教师长,更有机会接触孩子,了解孩子。现代保育观念认为: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已不再仅仅是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和养育,保育工作更关注如何提高幼儿的成长质量,如何创设和提供增进幼儿健康的生活环境条件和宽松、和谐的人际心理环境,重视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保育意识不断增强,保育工作的实施已逐步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游戏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育要渗透幼儿的一日生活”教育观念指导下,为培养保育员们深入细致的保育意识,我园合理制订了保育员一日工作常规及保育员一日工作时间,减少卫生工作所占用的大量时间,尽可能地让保育员有时间参与教育教学工作,为保育员提供教育氛围及展示的机会,让保育员参与教育教研活动,使她们明确每日、每周、每月的各项活动目标,了解本班特殊典型案例,根据班级幼儿的身心需求,有针对性地配合孩子及教师进行一日活动。

综上所述,“三位一体”就形成了幼儿园活动中的主动保育,在这种新的保育观的基础上,保育不仅要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更要反映下一世纪社会与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不仅要搞好传统的保育工作,更要重视“保”与“育”的相互作用过程,将保育和教育真正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静.幼儿园游戏活动形式特征及结构探析.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