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2 16:18:20

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72-01

地理课作为中学教学改革的一门重要课程,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认,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学校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地搞一些表面的花样,使教学形式与内容脱节、教改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大方向脱节,尽管表面冠之于改革之名,实质上却背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使教学沿着健康正确的道路前行,地理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一、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改革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这一原则,除了学好基础知识之外,还要进行思想品德、能力、兴趣、身心健康等全方位的培养。

1.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是一个人素质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地理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宇宙的演化、地壳的运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等,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张衡、郦道元、徐霞客等许多地理学家的事迹,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坚持勤于观察、不畏艰难、献身于科学的敬业精神;我国古代的地震预报、太阳黑子的记录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明确学习目的,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培养的革命事业接班人,除了具备知识素质,还应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高分低能的学生绝不是祖国建设所需要的。因此,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开发他们的智力,能够应用知识。例如,在讲地图知识时,要求学生自制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图;在讲能源时,去要求学生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讨论需要开发的能源;在讲气候时,让学生根据实际写出趋利避害的建议。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变成了活的东西,使知识的学习促进能力的提高,能力的提高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二者齐头并进。

3.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学习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非智力因素是开发智力因素的工具,智力因素为非智力因素提供可靠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到同样的位置,绝不能只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如在讲能源开发时,我列举了我们地区尚未开发的煤炭、石油资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开发的前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讲水土流失一节时,我以黄土高原每年土地减少的数量作为导入,提示学生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倍增。非智力因素发掘要靠我们的用心和积累,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就不难发现。

4. 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衡量学生身体状况的标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东西往往触动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如果处理不善就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愉快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等进行教学;要进行艰苦奋斗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团结友爱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承认学生智力等方面的差异,但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应对差异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例如,在讲“地中海式气候”时,我把教学内容的掌握分成了三个层次,使学习好的同学会运用,一般的同学会分析,水平低的同学能掌握基础知识。这种“多层次教学法”,使每个同学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启发了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让全体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城市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特好,但一到了中学成绩却急剧下降;一些农村的孩子在小学成绩只是一般,甚至低于一般,但到了中学却奇迹般地上升。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城市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家长进行了知识的辅导,到了中学阶段家长因无法驾驭教材突然放手,孩子自己又没有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受挫;而那些农村的孩子,从小因条件的限制就没有家长辅导,他们学会了一套自己学习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学习方法日趋完善,成绩就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

四、结束语

以上三个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偏离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毫不犹豫地抛弃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认认真真地教学,踏踏实实地改革,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陆明德.教海探航[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剑雄.优秀教研文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地理基本原理篇(2)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基本原则

在新课标的理念之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地理知识,同时让地理的实用性发挥得更加明显,这些都是当今地理教师所不断思考的课题。

一、内容上贴近生活

如果教师仅仅只是在课堂上按照课本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点的讲授,那么就算学生在听讲,其听课的效果也不会十分理想,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于课堂没有兴趣,就算强迫自己学习,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内容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导入。

二、方式上加强引导

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为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仅仅只是对地理中的知识进行阐述,那么学生就仅仅只是掌握了对应的地理知识,但是对于应该如何去应用这些地理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仍然不是十分擅长,所以,教师应当在方式上对学生加强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不断地进行自我思考和矫正,让学生真正地在地理学习上“开窍”。

三、进行研究性学习

新课标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培养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可以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相关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布置研究题目,在题目的设置上要与教材紧密结合,并且帮助学生制订研究方案,在引导中不断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研究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当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地理教学的具体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真正做到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地理基本原理篇(3)

关键词: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地理教学

学科结构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创建的,是以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课程入手,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构建起来的,其目的是解决学科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学科结构理论认为,学科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学科结构的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即为结构。学科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特征。整体性是指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充满关系的有机整体,学科教学中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不只是了解概念、规则和原理本身,而且要思考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则之间以及与事实现象之间的联系,使任何与该学科有联系的事实、论据、观念、概念等都可以不断地纳入一个处于不断统一的结构之内,构建经纬交织的知识网络,克服离散性。这样就既易于学习,也便于深化理解和记忆,因为学习材料纳入个人的知识结构中之后,可减少复杂性而易于恢复,便于提取。层次形是指学科知识由于观念的抽象性、包摄性和概括性程度不同,所以会形成具有层次性的金字塔形的结构。而处于塔顶的就是学科领域中核心的基本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与这些基本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体系,就能起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的效果。在学科教学理论的启示下,我们构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学科基本理论对学科教学的启示是:学科教学要从纷繁复杂的事实和现象中解脱出来,理清思路,抓住要点,整体系统地构建教学框架。教学工作所要做的第一步是要系统分析学科教学内容,把握学科知识的整体框架,编写完整系统的结构提纲,然后再根据结构提纲有层次地组织教学。在学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系统分析了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整体构建了教学的知识结构

一、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一)地理学科结构的分析与认识

1.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有三部分构成:地理基础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分属系统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两大类。系统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整体和其中各个要素,主要讨论地理事象的一般规律,又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研究地球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人文地理研究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区域地理研究某一特定区域内,各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特定模式。两类知识的关系是:系统地理是在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一般规律性知识,而这种知识又成为理解区域事实和区域特征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中,掌握系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理解诸多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的基础,而学习区域地理中各类地理事物和现象又是形成系统地理概念和理解系统原理必需的感性认识基础。由二者的关系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由系统地理知识组成。

2.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界定

在中学的地理教学内容中,系统地理知识主要由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两大部分组成。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必须对哪些是地理学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界定。以下是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分析:

(1)地理基本概念的界定。地理概念是指人们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一般本质属性的认识反映。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征,故在地理概念中可分为地理类别概念和地理区域概念。前者反映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后者反映一个地区多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如热带沙漠、中国人口等。地理类别概念属上位概念,其抽象性、包摄性和概括性强;地理区域概念属下为概念,一般包含在地理类别概念当中,如气候这一类别概念包含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一区域概念。从以上分析可知,地理基本概念主要指地理类别概念。

(2)地理基本原理的界定。地理基本原理包括了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两部分。

地理特征 地理事物是地球表层客观存在的构成地理环境的物质系统,不论大小地域的地理事物,都有各自地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象或相对显著的性质。这种形象和性质的概括,就成为地理特征。由于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所处的环境有同有异,致使其出现多种多样的地理特征。从大类方面来说,有自然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特征,有人文特征,如人口、城市、语言等。从地域方面来说,有某一高原,某一流域或某一城市的特征等。从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看,地理基本特征主要是大类方面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地理规律 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它是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和地理关联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地理分布中的全球降水分布规律、气温气压分布规律、植被分布规律等是基本的地理分布规律知识。地理演变是使人们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的知识,具有明显的时间上的节奏性,如水土流失过程,城市化进程、造山运动等。地理成因是指任何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的出现,都有其某种原因存在,或者说都有其某种因果联系存在,这种联系的因素方面,通常称之为地理成因。地理成因是理论地理学的一项研究目标,在于揭示地理因果机制,是一种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

(3)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分析。地理概念与原理之间的联系有两种形式,两个层次。一是同类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如地理位置主要有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构成,而经纬度位置又由经度位置和纬度位置构成;要了解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又必须学习地理坐标的有关知识。同类知识之间的联系网络相对来说较单一,层次较低。二是多类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联系的网络错综复杂,是在同类概念、原理基础上建构的较高层次的联系形式。尤其是复杂问题的解决,大多需要具有这种多类概念与原理的联系网络。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有两个基本的研究目的:一是所有的地理事实是怎样聚合到一个地点并共同起作用的,怎样共同决定地方的特征并构成人类生活的基础;二是这些地理事实怎样在不同的地点有所不同,怎样造成地方和地区的差别,并成为人类不同发展的基础。由地理学的基本研究目的可以得出,地理概念与原理联系的交结点是区域,区域由地理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景观。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区域景观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掌握分析方法。而实施这一教学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念与原理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二)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在对地理学科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结构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结构如下:

1. 自然地理

转贴于 2.人文地理

3.区域地理

二、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知识结构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性上的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对整个学科的内容具有统帅作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可以理解许多特殊的现象。如学生学习了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分析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就能分析理解不同区域的地形特征。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学科知识。布鲁纳说:“关于人类的记忆,经过与实际的充分研究,我们能够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结构得很好的筐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可以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区域地理的感性知识较为丰富,事实材料很多,教学中记忆的负担重,利用学科的知识结构,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仍以地形为例,地球表面的地形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掌握了地形分布的一般规律,就能分析推演出局部地区的地形,而不必逐一记忆。学科基本结构具有极简单又强有力的适用性,因而具有在记忆中的强大再生力量。

3.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迁移是指学习知识技能之间的积极影响。凡是二者之间有相同或相识的因素,就能产生迁移。迁移有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特殊迁移是指技能方面的迁移,是用于具体的个别的技巧。普遍迁移是指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具有普遍适用性。普遍迁移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从学习过程来看,一开始,学习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把它作为学习后继知识或问题的基础,去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于你掌握了前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容易理解后面的新知识,对遇到的新问题就容易解答,也就是能“用基本的和普遍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如学习了农业的发展历史和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后,学生就能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分析理解不同区域和国家的农业生产状况。所以布鲁纳认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应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而要实现学习上的迁移,只有精通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做到,而且“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他对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宽广。”他还强调指出,通晓某一学科基本结构,不但要掌握其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研究这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学科结构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你理解了学科知识结构,那么这种理解会使你独立前进;你无需为了知道各事物的属性而与每事每物打交道,只要通过对某些深奥原理的掌握,便有可能推断出所要知道的个别事物。认识是个巧妙的‘策略’,借此,你能够获得许多的大量情况,纵然你头脑中记住的事物的数量并不多。”

4.学习了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的间歇。因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虽有难易之分,但根本性知识一致的。如初、高中所学的气候知识在基本概念、地理分布及成因上是一致的,只是高中的知识更加关注气候的成因分析,抽象知识与逻辑推理的成分加大,也使学习的难度加大。但通过对气候基本概念与简单成因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气候知识,也能为进一步深化学习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顾明远 . 国际教育新理念 . 海南出版社 ,2001

2. 李建刚 . 现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3.褚亚萍 . 地理学科教育学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杨启亮 . 困惑与抉择 .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地理基本原理篇(4)

——编 者

问: 《条例》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坚持了哪些原则?

答: 《条例》的制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同时注重了与《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野生植物采集收购管理办法》等现行法规和规章相衔接。

《条例》以维护农牧民利益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主导思想,从自治区实际出发,在《草原法》框架内,力求更具有地方特色,突出可操作性。因此,在修改过程中坚持了以下四条原则:一是责权利相结合,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牧民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维护农牧民的利益。二是正确把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把基本草原的保护放在首位,重点突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三是对基本草原实行比其他草原更为严格的管理。四是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及其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在基本草原保护管理工作中的责任。

问: “基本草牧场”与“基本草原”在概念理解上是否有区别?《条例》规定哪些草原应当划为基本草原?

答: “基本草牧场”与“基本草原”在概念理解上没有区别,只是因为旧的《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牧场保护条例》中的“基本草牧场”,在《草原法》中表述为“基本草原”,为了与《草原法》衔接,所以新《条例》也把“基本草牧场”改为“基本草原”。

《条例》规定下列草原应当划为基本草原: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草原;重要放牧场;打草场;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饲草饲料地、退耕还草地以及改良草地、草种基地;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草原;草原科研、教学试验基地;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应当划为基本草原的其他草原。

问: 《条例》是如何体现保护优先原则的?

答: 首先,从名称上,《条例》称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就充分体现了保护优先的原则。其次,在内容上,《条例》明确规定了禁止的行为,对非禁止在草原上进行的活动要求必须依法办理相应的审核审批手续,如征占用草原、临时占用草原、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采集国家二级保护和自治区重点保护的草原野生植物等等。第三,在罚则上,《条例》对破坏草原严重,屡禁不止的行为进一步加大了处罚力度,如擅自改变基本草原用途的,处以每亩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在基本草原上超过核定载畜量放牧,逾期未改正的,处以每个超载羊单位100元的罚款,比《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的处罚增加了两倍多;在实行禁牧休牧的基本草原上放牧的,处以每个羊单位30元的罚款。

问: 《条例》规定在基本草原上禁止哪些行为?

答: 为了对基本草原实行严格管理,《条例》规定在基本草原上禁止的行为有:开垦基本草原;擅自改变基本草原用途;毁坏围栏、人畜饮水设施等草原建设保护设施;擅自钻井提取工业用水; 挖鱼塘、挖沟渠、铲草皮、挖草炭等破坏草原植被的行为;建造坟墓;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倾倒排放固体、液体、气体废物和生活垃圾或者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粉尘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辐射污染;其他破坏基本草原的行为。

问: 《条例》对各级政府和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单位有什么要求?

答: 《条例》在基本草原的保护与管理方面,对各级政府和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规定自治区实行基本草原保护管理目标责任制度。旗县级人民政府要将基本草原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并与苏木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基本草原保护责任书。旗县级人民政府要与草原使用权单位签订基本草原保护责任书。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要与草原所有权单位签订基本草原保护责任书。二是规定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基本草原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受理检举控告和查处破坏基本草原违法行为的情况,实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的情况,草原重点建设的情况以及征收、征用、使用或者临时占用基本草原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问: 《条例》对破坏基本草原等违法行为是如何处罚的?

地理基本原理篇(5)

论文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承载着帮助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代使命。然而,由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之“应然”未能顺当地转换为教育之“实然”。因之,必须从提高教学整体认识、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等方面采取有效举措,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一、问题的缘起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承载着帮助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理论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时代使命。尽管当前高校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和开展的与之相关的各项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之“应然”未能顺当地转换为教育之“实然”,从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就尚未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功能。因之,审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探讨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有效举措,是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实际工作者面前无法绕开的现实课题。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效益,一般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状态与实际结果同其所承载的时代使命及其教育目标之间的重合程度[1]。高校不是一方孤立的净土,教育实践中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一名清醒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当前大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仍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只停留在一般化的范畴、原理的层次,由此形成了填鸭式的满堂灌输的局面,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了一堆现成的结论和僵死的教条。单一的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视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遑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为追求高尚人生价值的自觉信念。因之,只有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启发式教学代替简单的一味灌输,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承载的神圣使命。

其次,知识化的教育理念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育人功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砥砺个体全面发展、丰富自身素养的重要精神动力。即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它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政治方向和提高自身德性水平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南。然而,囿于知识化教育理念的偏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并没有完全实现其“应然”的教育功能,突出表现是其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被遮蔽了。因为这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化的教育理念固然能够解决学生认知层面的知识传承问题,然而它却无法解决学生将理论知识如何升华为内心信仰并付诸实践的根本问题。本来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两项基本功能,但我们必须明确: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育人是第一位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化的教育理念舍本逐末,颠倒了教育两项基本功能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实践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再次,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主动参与性不强,创新能力不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存在的知识化教育倾向,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和课堂讲授为唯一形式,缺乏灵活生动的多样性,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必然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并且对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不大,更难以起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因之,变单一的教师讲授为师生双向交流,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功能价值、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举措

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着的严峻现实问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有效举措,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首先,提高教学整体认识。成功的实践有赖于科学认识的正确指导。要取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最大效益,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各方面有足够的认识。其一,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揭示出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理论表述所形成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的科学体系[2],它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重要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意义。为此,高校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必须保障其所需的基本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其二,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有清醒的认识,即一是如上所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化教学的教育理念,其结果是将原本有血有肉、丰满充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了干瘪的概念、原理的诠释;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来对待,其结果是教学中存在的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的表象掩盖了实质问题的解决;其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对象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一日千里,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使当代大学生的逻辑起点和历史高度远胜过上个世纪,其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接受方式都具有自身鲜明特点[3],加之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存在着多元化发展倾向。因之,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对象呈现的一系列特点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也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讲授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惟一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学科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现状,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应改变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方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分组讨论和专题讨论的形式。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基础进行教学也可以采用。比如,针对由于西方对西藏拉萨“3·14”事件的歪曲报道以及北京奥运火炬在法国传递遭到无理干扰而激起全世界华人正义声讨的事实,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爱国更需要激情/理性”的课堂辩论赛,通过辩论,学生既对藏独分子的丑恶行径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又对爱国主义的内涵有了更加准确的领悟。实地参观、生活实践调查等都可以用于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有效手段。此外,根据教学实践需要,适时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前沿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再次,丰富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不可能囊括生活世界中新鲜活泼的所有生动事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活世界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增强其时代感、生命感和立体感。教师可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中国发展和世界重大问题充实到教学中,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一教学内容时,结合医学生的特点,我们发动学生广泛查阅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素养之于医务人员的重要性,并撰写学习心得,从而使他们明确精湛的医技与高尚的医学人文素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对医务人员来讲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育人功能。

最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之一,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因之,教师的理论功底、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直接作用。只有具备一流水平的教师,才能有一流水平的课程[4],因之,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系统中的活跃因素——教师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教师以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熏陶、感染学生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我们认为,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化知识结构,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的深化成为可能。就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还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其原因不在教师本身,而在于我国长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存在欠缺和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从整体上建设不足,过去只是分门别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5]。由于现在的教材是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研究,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以自身良好的德性和高尚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境界影响带动学生,激励他们养成高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时统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探析[J].学理论,2010,(8):121.

[2]张云飞.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25.

[3]杨红,邱世绪.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265.

地理基本原理篇(6)

关键词:近十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属性之一。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需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做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我们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进一步做到融汇贯通,最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实践并指导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成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问题已经为学界理论界较为关注。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具有整体性,以及对整体性问题的回答,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独立二级学科的成立与否,也就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命运的问题[1]。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学术界与理论界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笔者就近十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相关论述做了一个总结。

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角度出发。张雷声从三个不同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整体、逻辑整体以及历史整体。用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以及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性看,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整体。一是从客观世界、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关系;二是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与共产主义理论的逻辑关系来看;以上两个方面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整体是通过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表现出来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整体;从“三个统一”的运用来看,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整体[2]。

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角度出发。吴育林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包括各种各样人文社会科学专门学科的思想体系,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既是相互独立存在,又是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中心线索,三者又相得益彰地链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整体性,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统一的整体性、系统性[3]。

从把握精神实质和要义的关键角度出发。杨志平、胡海波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可沿着三个角度展开: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各个组成部分内在有机联系的向度展开的横向贯通性研究;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丰富和发展的向度展开的纵向过程性研究;三是以实践为视域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向度展开的实践性研究[4]。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孙文营谈到要改进“原理”课的整体性教学,必须加强教学组织和管理,注重对教材体系的整体性转化,提高教师授课能力和理论素养[5]。孙月红、郭彩星指出,采取灵活多样的整体性教学方法改进“原理”课整体性教学的对策[6]。张云飞把整体性看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特征之一,主要从研究对象、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理论品质和实践功能三方面阐述了整体性的内涵[7]。程宏如也从教学角度出发,认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不可分割的“一整块钢”[8]。此外,梅荣政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 64号文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表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作出了四个方面的解读。分别从研究对象、逻辑范畴、根本属性以及学科建构这四方面展开论述。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一以贯之,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9]。

二、研究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新世纪,我国做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定,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又提出“依法治国”等等。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提出都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的思维方法,指导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实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

教学方面。龙小平谈到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0]。龙小平、张华波指出在教学研究中,要着重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研究。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应该要理解和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从而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使青年学生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11]。吴育林谈到,为了贯彻以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在论述的共同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及人类解放,所以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整体性[12]。

还有一些学者,比如张锦智提出,坚持和贯彻“原理”课的整体性教学原则不仅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不断接近,而且又有利于教学目的有效实现,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原理课的实效性[13]。孙文营指出,为使大学生系统、完整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整体性教学[14]。张建也提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应该从多维度、多视角展开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进行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块有机联系的“整刚”,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15]。

培养人才方面。程宏如说从整体性角度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能进一步使大学生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切实完成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使命[16]。孙月红、郭采星谈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整体性教学,是为了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使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17]。

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作用。张建云指出,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有利于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有利于马克思理论学科建设,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张雷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与发展的理论体系。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基石上,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做了全面而深刻的丰富与发展[19]。谈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解读,能够在新的社会形势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战略性、整体性和全局性地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20]。

另外,田雨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利于保障中国构建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和营造和谐世界与和谐中国的氛围[21]。袁银传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基本国情想结合的产物,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整体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一般规律做了一个展示,从整体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做了一个规划和布局,从整体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做了一个方向设计[22]。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历史地,(β)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23]。”

三、结语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理论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展开了热烈讨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笔者认为在研究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时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可把二者混淆,同时又要注意把握二者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包涵内容广泛,不仅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而且还有伦理学、生态学、文化学等多个层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应该是相当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言,即它把各个方面的内容都涵盖其中。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就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统一,把它们看作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的过程。在研究中,一方面,要注意把握二者在一定方面或内容上的联系;另一方面,二者也存在区别,有的学者在讨论中出现把二者混淆起来的现象。

第二、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同样需要区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学者们主要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角度、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角度、把握精神实质和要义的关键角度、学科建设的角度等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笔者认为,还可以从实现最高目标―共产主义角度、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来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多数文章都只阐明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是却没有提出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运用于实践,以及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运用到中国实际问题之中。

第三、多数学者也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角度论述了整体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笔者粗浅的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找到一种正确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整体简单而有效地传授给当代大学生,并加强研究如何不断丰富课堂形式与内容,深入浅出的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还需关注以下方面: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相结合研究,使二者在相互交流、碰撞中促进双方的发展,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第二、整体性研究不仅要立足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而且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与新时代新阶段的特点相结合。整体性研究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必须使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

[2] [19]张雷声.从世界观、方法论相统一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

[3] [12]吴育林.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2(6).

[4] 杨志平,胡海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的文化自觉[J].思想理论研究,2013(10).

[5] 孙文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整体性教学的影响因素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

[6] 孙月红,郭彩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整体性教学改进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7] 张云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7).

[8] [16]程宏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教学“三维”透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

[9] 梅荣政.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创造性运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10] 龙小平.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整体性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6).

[11] 龙小平,张华波.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3).

[13] 张锦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教学探析[J].山西高等学院社会科学学报,2013(1).

[14] 孙文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整体性教学的影响因素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

[15] 张建,沈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解读[J].中国冶金教育.2012(2).

[17] 孙月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整体性教学改进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18] 张建云.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方法和原则[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8).

[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解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1] 田雨.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梦”的实践[J].前沿,2013(22).

[22] 袁银传.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

[23] 杜艳丽.浅析如何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3).

[24] 列宁.列宁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64).

地理基本原理篇(7)

1、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老师们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深入浅出,语言幽默,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并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进行分析。

3、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在大学中系统学习了这门课后,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感谢老师的认真讲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更加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

(来源:文章屋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