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理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9 16:05:24

地理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优化过程;电化教学;拓展空间;提高效率

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关心基本国情,关注环境发展,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发挥主导作用,凸显主体地位,创设亲师信道的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主要突出了人口发展、资源分布、环境保护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所学的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世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都有益。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作为自己的追求,在精彩生动的地理教学中,用地理学科中蕴涵的丰富知识,提高学生观察测绘的技能、实验操作的技能以及读图识图的技能,帮助学生构建自然、人文、科技、文化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不懈的动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教会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让学生边听、边学、边思,将获取的信息通过思考内化为新知,有效利用联想法、对比法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整合能力,学会活学活用,逐步把外界海量信息转变成自己理解、应用的知识,帮助学生利用学科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全面发展。

二、引入电教媒介,优化教学过程,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是学生获取新知的主要来源,地理学科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版式新颖,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对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的习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因材施教、因需而导,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点时,教师要不吝时间,精心讲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对认识不全、理解不深的知识点加强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教学活动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多媒体集“音、图、视、画”于一体,一方面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催生学生学习情感,另一方面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地理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如,在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内容时,为便于学生了解并掌握板块的分布和运动、地震和火山的分布、山脉的形成等问题,我在课前从网络上搜集这方面的一些资料,精心制作成课件,引导学生查看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拓宽教学空间,提升思维层次,创设联系现实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整合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渠道、拓展教学空间,在联系实践、衔接生活中放大地理教学效用,提升学生思维层次,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方法探究学习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口、资源、环境观念,学会地理思维,扩展学生视野。教师要用地理学科中蕴涵的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表现特征,及其展现出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生活方式、发展过程、价值观念,引导学生从全球范围的角度去认识地理、把握世界,指导学生对本地的地理资源进行调研、分析、思考,对保护自然环境、发展资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地理教学过程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改进方法 优化过程 审美观念

地理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不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把审美观念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爱学、好学、学好地理。用地理学科美的观念、美的规律、美的内容、美的力量去感染、熏陶学生,纯洁学生的心灵,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为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引入电教媒体,催生学生情感,在激情引思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才能不断提高地理教学的质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改的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设备已广泛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在影音播放、动画模拟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直观形象、快捷生动的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不但可以有效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而且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到许多内容,有些地理素材覆盖的地理区域较广,多数学生没有切身接触过,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直观感知,学习、探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演示,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感知教学内容,将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好高中地理是知识的关键。教师要采用电教手段,利用幻灯投影方法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根据需要还可以使图形由小变大、由虚变实,从简到繁,由远到近,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有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少花时间,多学知识。

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师生互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地理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过程,树立“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坚持“主体性、启发性、激励性”原则,优化教学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集聚群体智慧,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地理知识掌握更牢,形成的地理能力更久。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将答案直接教给学生,要通过点拨、引导、启发的方法,让学生在逐层深入中获得知识、积极思维、提高能力。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借助电教媒体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重要问题,让学生集中观察、积极思维、相互探讨、作出反馈。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帮助识记、理解。笔者在教学“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内容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课文中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清矿物、岩石、矿产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利用矿物、岩石标本让学生来熟悉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在此基础上,我运用图示法、综合分析法来讲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以不断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新颖答案,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与肯定,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入探究。

地理教学过程篇(3)

关键词 地理 教学 调控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在中学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揭示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的新异之处,从而使学生产生猎奇喜新的心理,继而转化为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每一位教师都在不遗余力地尽力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期望他们热爱这门学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兴趣是一种愉快的心理倾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怎样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自主学习,提高能力,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针对于此,本人对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调控,提出个人的认识。

一、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对地理教学进行调控

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可以达到调控地理课堂之目的。具体的方法主要是:第一,教师应有创新精神,克服教学模式化的倾向,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新颖的、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在改善教学方式时,老师可通过引导、指导、互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全员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可以独立地学习知识、获取知识,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加强;第二,灵活使用教学方法,用多样性、灵活性的教学手段,替代过去程式化、单一化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发现,即便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能结合发展去进行完善和补充,便会显得呆板僵化,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进而影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反之,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当今地理知识和最新地理现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学习地理热情饱满,学习兴趣盎然。

二、结合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对地理教学进行调控

对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由此产生不愿学厌学的想法。如讲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高深难懂,摸不着、看不到的,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结合了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情况讲解给学生听,还让同学们积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手段,了解和查阅相关地震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求知的渴望,从而很好地理解并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同时还利于学生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讲述天气和气候时,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和天气变化情况,让学生自已分析当地的天气气候特征等情况,同时结合广为流传的观云看天的民间谚语,来预测某地的短时间天气变化,进而探究天气的变化规律。身边的地理现象也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上学时,旅游时、是否带雨伞,是否添加衣服,了解天气变化很有必要。因为结合实际,学起来会觉得并不难学,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增强了学好地理知识的信心和愿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研究自然地理现象的能力。

三、应用科学严谨,准确精炼的地理专业术语对地理教学进行调控

在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教学语言的严谨与规范,科学与准确,科学的信息真实无误,都是地理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遇到生僻字时,教师需要认真查阅资料,不能误读或错读,比如说不能把"兖州""海参崴"中的"兖"字和"崴"字读错;也不能将习惯性的语言应用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如有同学将"月球"说成"月亮"等类似情况,教师都要及时给予纠正。通过科学严谨的地理语言,防止学生对地理名称产生随意性误解,增加学生科学性、准确性表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地理教学语言的应用上,在注意音量和语速的变化,一方面要把握好语言节奏变化,还要注意教学语言要有激情,以自身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地理语言,可以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的投入,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比如讲我国沙尘暴的影响时,引用内蒙古发菜的挖掘情况,用十分痛心和惋惜的语调描述下列文章:有学者做过统计,挖1千克发菜,则要付出2.7公顷草地的代价;发菜虽细如发丝,但它却具"含水固土"的作用,能降低草原沙漠化的机会。但由于其产量不多,要获得二两发菜需挖掘十亩(相当于十六个足球场面积)的草地。采挖后会导致深层泥沙松脱,土质永久破坏,令该处至少荒芜十年以上,无法恢复原有的生机。中国大陆每年因为沙漠化带来之环境与当地人民生计的损失将近一百亿人民币,但发菜的收益仅约五千万人民币。现在北京等多个省市每年冬春季节都有严重的沙尘暴,甚至吹到了日本、韩国,让学生认识我国沙尘暴的严重性。

四、在兴趣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对地理教学调控的目的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调控中,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还可以很好的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从而对地理课堂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循环,再加上正确学习方法的引导,进一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这方面,还要注意自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随着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自信心增加,学习地理知识会越来越好,可以说学习兴趣和提高自学能力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地理课堂上适当引用一些平时搜集的资料,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民主导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地理教学过程篇(4)

一、教师作为设计者,具有指导作用,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探究课题

一堂完整而有效的地理课,是经过地理教师细心研究、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出来的。教师应注意指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师生共同探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好课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类和可行性论证时,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抱着平等的态度参与,即使有个别的课题存在着疑问,在指导中学生仍坚持己见的,教师也不必将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于学生。

二、教师具有组织、帮扶作用,帮助学生选择和制订最佳的探究方式

当课题确定后,教师可以提出几种方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根据课题确定最佳研究方案,教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建议和补充。如,社会调查类,研究方向是就某一自然地理现象或人文地理现象展开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引路人,绝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要帮学生去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正确引导、“拨乱反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努力探索。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调研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还能以探究性学习为手段,让学生学会地理学科探究的基本方法,效果明显。

三、教师具有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教师在引导学生撰写地理论文和准确表达思想论文的成型是探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总结研究过程的最后阶段。作为指导教师,要明确地理探究性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它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着眼于教会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取舍、分析资料,组织并整理有用的材料。

地理教学过程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 示范课 教学案例

一、课题

(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其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教学难点,教学方法采用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习新课:

(师) 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要求学生思考一分钟,并把想到的结论写到笔记本上),课件展示:“现代化城市”景观图(包头市)。

(生) 在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在农村,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农村青年向往都市的繁华。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城乡差距迅速缩小。

(师)(承转)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要求学生思考5分钟,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探究结果):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师)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还产生哪些影响呢?(合作探究)

(生)(探究结果):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师)在高度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的不当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那么,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呢?原因如何?(让学生思考3分钟,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课件展示:“城市环境污染图”;城市化带来的其他环境问题图。

3、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甲生)(合作探究)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

(乙生)(合作探究)原因是: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师) 城市化过程造成城市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呢?(让学生思考2分钟,)

(生)措施有:建立卫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

(师) (激励性评价后,多媒体展示“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阅读材料,请同学们回答问题。

(生甲):大树移植对生态环境造成下列影响: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生乙)山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和湖泊泥沙淤积萎缩,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汛期威胁中下游地区人口、农田、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安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而枯水期,发生严重的旱灾,影响中下游地区及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

(生丙)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师)“生态城市”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城市生态系统的目标可归纳为和谐、高效和发展。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与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

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人的生活和生产需要环境保障。随着生活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良好的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调整演替的保障。

(师)(承转)我国城市如何发展呢?课件展示: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示意图”,请学生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明确答案要点。

4、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生)(回答)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师) 现代化城市要具备两个属性,即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创造一个为市民提供具有文化特色的“家园综合体”。自然背景和社会文化传统千差万别,因此城市特色应该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我们包头市应该建成一个怎样特色的城市呢?

课件展示:包头市部分景观图

(师)包头市已被评为全国十大文明城市,但我们的城市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请同学们课下思考:包头市的城市建设是否合理?你认为包头市应建成怎样的特色城市?

地理教学过程篇(6)

一、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中有关理论课地位的误区

1.学校机械性的减少理论课。当前一些计算机职业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学校增加了很多实践性课程,减少一些理论课程。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造成了一定的教学困难。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尽管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但是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严重影响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

2.肤浅的理论课教学计划。一些计算机职业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通常会借鉴计算机专业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重点强调理论课体系的完整性,因此他们形成的理论课教学计划较为肤浅。尽管这些院校制订的教学计划比较全面,但是理论课程缺乏一定的深度,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学不到实用的计算机知识。

3.将计算机操作课程作为理论课的附属课程。一些计算机职业教育学院通常在实践课中对理论课的相关知识进行验证,使得实践课位于理论课附属地位。计算机职业教育院校的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在培养计算机专业的过程中主线发生偏离,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解决计算机理论课地位误区的有效方法

1.充分强调计算机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在计算机教学中,并不需要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与详尽,因为计算机职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主要针对的是实际工作中的某一个点,并不需要多么全面。因此,计算机教师应充分强调单一领域的计算机理论教学,让学生在单一领域中有针对性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专业,对知识了解更加的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的计算机理论课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依附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线。教师在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应该进行理论知识的回顾,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教师的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回顾学过的理论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有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这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科学、合理地确定计算机实践课和理论课的课时比例。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计算机实践课及理论课的课时比例。在第一学期,由于学生刚接触计算机知识,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对计算机技术及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第二学期,教师可以把实践课的课时数进行适当的减少,把基本理论与方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一些有价值的理论知识,才能够为以后的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外,还应该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在最后一学期,教师可以在前六周左右,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针对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巩固理论知识。

地理教学过程篇(7)

一、 展示案例:直观再现课改不同时期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演变(表1)

二、分析差异:纵横向结合分析课改不同时期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变化

1.课堂导入设计凸显直观性、情境性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始,好的导入能起到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和激发求知欲的作用。表1显示:地理新课程改革前,地理课堂导入是以教师平铺直叙式的讲授导入为主。案例中的教师虽为学生例举了学过的“美化、磁化、公式化”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但依然是从知识到知识,创新性不够,学生积极性和好奇心未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不够活泼。随着新课改推进,课堂导入发生了变化:2005年采用文字与图片、影视结合,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参与性,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轻松而开放的基调。这一特点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推进愈加明显:2011年教学设计中,课堂导入选用当下“民工潮”、“春运”等相关图片展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经比较发现:地理课程改革后,课堂导入部分更加注重直观、新颖,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参与性,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2.新课讲授设计明显发生变化

(1)教学内容:“教教材”导向“用教材教”。新课程改革前,教师课堂教学更多依赖于教材,以知识学习为主。研读案例发现,2001年以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为主要教学方式;在2008年教学设计中,实现了教材与图表的结合;在2011年教学设计中,教师为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生认识,在教材学习基础上配合投影教学等。可见,新课改实施后,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了由教教材向以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自己建构认知的转变。

(2)教学方法:讲授法导向多法并用。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选取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2001年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通过讲授法传授新知识,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主导性强,学生主体性不突出。新课改之后,地理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如在2005年教学设计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尝试采用启发式教法等;到2011年,案例显示地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科学性,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3)师生地位:教师主体导向学生主体。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明显,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之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就较为突出。新课程改革前,地理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倾向明显,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被弱化,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一现象在2001年教学设计中体现明显;到2005年,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图表与教材结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主体性开始凸显;2011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在学生回答、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纠正、解释,并补充说明,可见,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则“退居”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辅助者。

三、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变化的启示

1.关注情感教育,注重情感培养

地理新课程推进后,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三维一体,即教学过程不仅要重视知识掌握与技能习得,强调学生体验和感知的方法与过程,还要培养学生对人、对己、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以及做事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教学中应更加注意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把学生认知上的“会学”与地理情感上的“乐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导知,知趣相融。

2.目标渗透过程,过程中实现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活动的灵魂,对地理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地理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对地理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就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环节,应将教学目标融入地理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媒体与方法,开展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上首先设计三维教学目标,保证目标的全面性;其次注意目标的陈述。目标表述要具体、完整,同时还应可测量、可评价,并在教学中能够进行评价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