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9 17:17:14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民办高校;地位

人之成才贵在素质,人之素质贵在完善,一个人素质的完善需要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校更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素质提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民办高校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科学认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和应采取的对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民办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保证

民办高校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就应该和公办高校一样,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为民办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既然民办高校属于我国高校发展的一部分,那么它就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遵守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由于民办高校的上层管理人员不是由政府委派的,学校的经费全部由学校自己筹备,经营模式也完全是按照市场化经营模式运行,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使得办学方向脱离正常轨道,办学目的日趋利益化。基于以上情况,民办高校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高度重视并切实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

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虽然在办学模式、办学渠道等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别,但它们的基本培养目标一样,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民办高校普遍是靠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坚持这个培养目标。然而有的民办高校就认为只要培养出有一定技能的人,出去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行了,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行,进入社会可能就是危险品。况且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信念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素质的提高而自发地增长,我们也不能把道德信念仅仅建立在简单的情感之上。只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我们高校通常所说的“两课”教育,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才能使当代大学生牢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政治觉悟。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民办高校保持正常教学秩序和发展的关键

民办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激发学生的精神潜力,促使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教学的全过程,在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协调关系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从成立之初就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主要包括生源的竞争、招生计划的竞争、师资力量的竞争、教学质量的竞争等等。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培养模式不同,它只有紧跟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民办高校培养目标的现实性很明确,他们紧跟市场需求,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专业很多都属于短、平、快的类型,很多学生都是只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其它都觉得无所谓。这样一来的话,正常的教学秩序就难以保持。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学习自觉性较差。只有开展配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意识到他们上学并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从思想上接受了这些观念,才会在实际当中认真学习,不逃课、不早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学校的学习风气才会浓郁,学校的教学秩序才能够得以正常有序地进行。

一个学校的稳定,尤其是民办高校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想状况的稳定性。大学生的思想是最活跃的也是最善变的,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民办高校,有一部分学生上学就不是以学习为目的的,无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学校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就煽风点火,希望制造出点动静来。导致在民办高校里,一旦出现停电、停水或是其它突发性事件,学校领导和学生辅导员就如临大敌,时刻备战,防止出现学生的集体闹事事件。同时,在民办高校里,起哄、打架斗殴也是家常便饭。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学生没有从思想深处意识到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民办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民办高校的学生真正认识到他们是当代大学生,就应该具有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大学生应该是积极向上、乐于进取,朝气蓬勃的,而不应该是颓废的一代。他们要有集体荣誉感,要以校为荣,时刻牢记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学校的稳定、发展都与他们息息相关。校荣我荣,校兴我兴,只有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这一点,民办高校的发展才能保持稳定。

三、特殊的教育对象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民办高校的特殊地位

篇(2)

一、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研究概况

以中国知网(CNKI)?槠教ǎ?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的地位的相关期刊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以2006-2016年这十年间的研究成果,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为检索词,分别进行“主题”、“篇名”、“关键词”的高级检索并进行总结。

在2006-2016这十年间一共检索到的关于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论文大约有63篇。其中约有32篇论文涉及到了“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的研究,并且论文作者也明确表明了自己对于此问题的观点。其次,本文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涉及到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著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著作的研究,没有限定具体时间范围,而是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原理出发对知名学者相关著述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总结。主要参考了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孙其昂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陈秉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罗洪铁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著作。

二、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研究概况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大致归纳为四种主要的观点,即本质说、原则说、方法说、职能说。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既把“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又视为方法的情况。

(一)本质说

有的学者将意识形态的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向社会成员传导和灌输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1]刘书林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中指出:“根据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我们认识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都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2]侯爽在《关于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研究》中指出:“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3]。

(二)原则说

有些学者将灌输理论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金鑫在《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坚持灌输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4]。王文在《灌输理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运用》中指:“灌输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与宣传,它不属于形式的范畴。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的实现而言,灌输更多是作为一种原则”[5]。张志丹在《文本视域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兼议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灌输原则既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原则,它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需不需要教育的重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原则。”[6]

(三)方法说

有学者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指出:“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7]张耀灿、陈万柏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理论灌输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8]孙其昂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基本原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主要有宣传灌输法、实践方法、示范方法、运动整风方法、疏导方法、激励方法、审美方法。”[9]罗洪铁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0]余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灌输”的论述及其启示》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应当是说服,而‘灌输’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1]

(四)职能说

有的学者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职能。由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是:灌输、转变、调节、激励”[12]。由陈秉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经常性的社会职能。”[13]就其词义来讲,灌输表示输送、输入。就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而言,是指教育者利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播和输送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思想,也包括引导受教育者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学习和接受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

三、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研究概况评析

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成果。灌输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知识与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大的应用价值。关于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问题,以上学者大多数认为灌输是一种方法或原则,还有一小部分学者认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或职能。各位学者对于同一问题,之所以会有“原则说”、“方法说”、“本质说”、“职能说”这四种见解,是基于灌输的不同视角造成的。

(一)基于灌输内容的视角,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

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学者,主要是基于灌输内容的角度。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直是统治阶级维持巩固本阶级统治的重要方式,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阶级的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本阶级需要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灌输给受教育者,从而教化受教育者,使之成为本阶级需要的公民。根据列宁对灌输理论的阐释,灌输能够将靠公民自身无法产生的意识通过一定的形式,从外面输入进去。所以当灌输的内容是本阶级需要的意识形态时,可以将其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二)基于灌输功能的视角,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原则或职能

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以及职能的学者,主要是基于灌输功能的角度。灌输能够把本阶级需要的思想、观念输送给受教育者,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与社??发展保持一致的思想,获得一定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从始至终都要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观念,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例如,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合法地位,将“君权神授”的思想灌输给被统治阶级,使其自愿臣服于自己的权威;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为了使人们产生革命的理论,就将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灌输给无产阶级。从中可以看出灌输在使人们接受一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它与教育的功能极为相似,甚至可以看做是一种教育。从灌输的功能视角来说,灌输能够宣传特定的思想、观念,能够教化受教育者。所以可以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及职能。

篇(3)

1.思政课教学现状概述

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三门课程,统称为“思政课”。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该课程在"思政课"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通过向学生全面而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本课程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对于落实高职院校德育为首的地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本课程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无产阶级的民族观,了解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等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从而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思政课”在各系各专业普遍开设,是公共必修课,三门课共计8学分,分两年完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而担此重任的正是“思政课”教学工作。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呈稳定、健康的良好态势,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取向也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各种思潮相互撞击,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观薄弱,常常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基础文明欠佳、道德素质不高、诚信缺失、吃苦精神差,崇尚个人主义、集体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意识等。如何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增强其社会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接受党的领导的自觉性,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而通过对我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你认为学校的德育课程对自己的思想是否有影响?”一题的选择中,选择“没影响”的学生占到一半以上,然后依次是“影响很大”、“影响不大”。在我院学生思想工作座谈会上,几位做学生工作的教师都提到了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学生做事情功利目的极强,首先问有什么利益,否则没有热情去做。

2.思政课教学地位现状分析

针对此类问题,笔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课本知识受篇幅影响,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需要。每本书只有固定的章节,如无拓展,即显得枯燥刻板。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青年大学生处在崭新的社会环境之中,自身形成了许多新的思想特点,对社会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要求。特别是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打破了信息垄断的局面,制造了自由的虚拟空间,舒张了个人意志。在这个时代面前,传统的教育内容应该坚持下去,但要联系学生实际需要有所拓展。二是理论与实际脱节,造成学生对理论的不理解、不信服。课堂上老师讲的似乎与社会上听说的不符。整个社会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党风和干部作风负面的问题,阻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通道;对涉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滞后,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三是教师授课方式不灵活,说教式讲课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厌倦心理。在与学生访谈时,多数学生不喜欢空洞说教,希望授课教师能结合实际讲解,最好能结合社会中存在的实际现象来讲理论。与思政课教师座谈时,大家纷纷表示希望加强学习,而思政课教师除了参加过一次教材培训外,基本上没有接受较为先进的培训或交流的机会。

3.思政课教学的改进方案

篇(4)

[关键词] 高校 理论教育 地位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宣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愈益凸显。其中原因何在呢?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大学生不一定能成为唯物主义者,因而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

有些知识分子甚至是高级知识分子信仰风水及宗教迷信,说明人的信仰与知识水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虽然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都具有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水平,但他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唯物主义者。因为专业知识赋予人的是专业理论素质;而人的信仰则属于人的人文精神、思想素质,是人的灵魂深处的东西。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大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仅仅只是表明专业文化素质高,尽管专业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有些关联,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关联度更高,但二者之间毕竟不是直接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所以,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思想政治素质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就要求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一定意义上讲,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就是说,如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高,那么,未来知识分子就有可能成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相反,如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差,那么未来的知识分子就可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那么,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真正标准是什么呢?那就只能是这些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实际表现。所以,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就是看几年以后在社会上工作的大学生是否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否遵纪守法,是否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现在教育领域都在强调素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所以这些课程本身如何贯彻素质教育就更重要。然而,当前的现实却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只注重一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涵养。无疑,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增强理论涵养,但理论涵养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对理论的独立思考、对理论的融会贯通。只有融会贯通了的理论,才能化作自己的素质,变成自己的涵养。而只有把理论知识化作理论素质,才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灵活自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被各种错误思想所迷惑;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同志曾经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1]理论上的成熟首先应该是将理论知识化作理论素养,在此基础上,运用这些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让大学生在理论上成熟起来,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

二、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途径来实现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而思想政治素质又是一个综合素质,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许多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是基本的素质,它在整个思想政治素质中,起着基础和导向作用。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通过人的社会活动、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以理论为指导的。人的行为是人的世界观的外在表现。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必须以理论为指导,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都十分重视理论的巨大作用。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列宁也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但这并不是否定实践的重要性,只是说,学好理论,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意义。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种忽视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倾向更强,表现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上,就是在整体上强调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片呼声下,有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时减少,许多理论学习深度不够,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同时,原著学习时间也大大减少,有些原著学习小组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诚然,在知识经济已初显端倪的时代,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要继续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但是,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决不意味着减少理论课的课时,也决不意味着要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标准。如果以牺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深度为代价,来换取一时轰轰烈烈的所谓社会实践活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其他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而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在学校的几次社会实践活动就能解决的(姑且不论这几次社会实践活动有多大实效),而是以深厚的理论素养为基础,培养分析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无疑,整个过程的基础是理论素养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把理论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所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比理论教育更重要。不错,从长远来看,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但在大学阶段,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起根本作用的应该还是理论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因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素养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都无法代替的。

三、我党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从另一方面说明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正因为理论素养对于人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党历来都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只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历史任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整个革命的过程中,我党始终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培养了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此,邓小平同志总结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4]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延安时期,当时,日本侵略者已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又不断向我发起进攻,党的工作千头万绪。可就在这时,我党却进行大规模的理论教育。1938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同志在会上指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他要求“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5]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次理论教育活动对全党进一步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准备,可见当时党中央的决策是极富远见卓识的。

建国后不久,尽管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巩固国防、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此关键时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又是理论教育。1951年2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全体党员无一例外地和不间断地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的系统学习。为了配合全党的理论学习,党中央成立了《选集》出版委员会,并于1951―1953年相继出版了《选集》一、二、三卷。

邓小平同志也历来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束不久,我国真可谓百废待兴,恢复国民经济已是迫在眉睫,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却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端重要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在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中,邓小平就指出:“这些年来,应该承认学得不好。主要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学习什么?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6]1985年,在全国党代会上,邓小平还专些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针对一些同志认为在改革开放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想法,邓小平尖锐地指出:“这是一种误解”,他说,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7]1989年6月,在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8]在1989年9月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邓小平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抓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搞几年风气就会变的。”[9]实践证明,后来我党坚持不懈进行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邓小平为什么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呢?因为他们深知,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才能信服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不至于被各种所迷惑。正如同志所说:“对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管总的东西,不学习理论,势必思想空虚,精神贫乏,是非不辨,方向不明。”[10]试想,为什么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的时候,许多共产党人都不为五花八门的教义、学说所动,不为高官厚禄所吸引呢?为什么他们敢于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呢?为什么面对敌人的屠刀,他们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而这些理想和信念的获得,又得益于我党长期坚持不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定要防范那种忽视理论教育而盲目追求社会实践能力的倾向。无疑,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不能削弱。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水平只能向纵深发展,绝不能搞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唯有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以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的战略决策,必将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注 释:

[1]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求是》[J]1998年第4期。

[2]《马恩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467页。

[3]《列宁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二版,第241页。

[4][7][8][9] 《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44、147、306、318页。

[5]《选集》[M] 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533页。

篇(5)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央四代领导分别对其进行了阐述,其地位和作用在毛泽东时期得以确立,邓小平时期得到发展,江泽民时期进一步巩固,现阶段更加完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而其重要性主要从地位和作用两个方面来体现。地位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全部工作系统中的位置,作用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完成党的总任务中发挥的功能,地位和作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地位通过作用来显示,而作用的发挥又依赖于它的地位。我国四代领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给与高度重视,对其确立、发展、巩固和完善进行了阐述。

一、毛泽东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确立

毛泽东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包括对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要“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这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34年2月,在江西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指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每一个战斗的胜利都离不开政治工作。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著名论断,认为解决好干部的思想教育问题是解决好党的一切政治任务的前提。1942年毛泽东明确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944年毛泽东审阅和修改的由谭政所做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强调,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所做的按语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进一步强调“生命线” 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好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这是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断。 1958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其比作“生命线”、“中心环节”,为邓小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发展

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关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为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80年邓小平指出“现在群众中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很多,党内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也很多,尽管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邓小平在接见首届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教育。”所以邓小平要求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思想政治工作”。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强调经济要发展快一点的同时论述了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切实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巩固

“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是新世纪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我党长期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的一件大事”,是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地位和作用。2000年6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党中央第一次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江泽民进一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中心环节”、“重要政治形势”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四、现阶段我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强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前三代领导关于重视思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情况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历史背景和实践经验,提出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思想。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文献,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从现实性上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历程。其地位和作用在毛泽东时期得以确立,邓小平时期进一步发展,江泽民时期得到巩固,现阶段更加完善,是一个一脉相承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革命时期、改革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处于“生命线”“中心环节”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提供精神保障。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2]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3] 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欧阳恩良.论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强化[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篇(6)

关键词:图书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01-01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我国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必须切实担负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作为高校德育重要阵地的图书馆,也应对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在工作中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利用图书馆特有的条件和优势,配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校图书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整个育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重要作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可见,教育职能是高校图书馆的首要职能,这是同党的教育方针相吻合的。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认识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发挥优势,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整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除了以学为主,在课堂学习以外,实际上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而这些课余时间所从事的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主流是好的,但与此同时,经济体制的转轨,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部分大学生思想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基本道德素养不够,这些问题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随着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尤其是在高校越来越深入的开展,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率明显提高,是图书馆数量最多、最为活跃的读者群体,图书馆不仅是大学生阅览和借书的场所,也是他们的第二课堂,是他们学习成长的自由天地,因此也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合适的场所。

二、努力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以提高馆员素质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一种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工作,必须把育人这一目标体现在平凡的、普通的服务工作之中。为大学生服务的工作过程,实际是一种感情的传递、行为的影响、心灵的塑造、思想的教育过程。馆员们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形象、言谈举止对大学生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提高馆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爱岗敬业,以身示范,寓思想教育于服务工作中。

2.创建宁静优雅且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

图书馆为读者服务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与图书馆环境联系在一起。图书馆是大学生最喜爱的地方之一,要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就要努力改善图书馆环境,为读者创造优良的读书环境。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文化品位的体现。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宁静优雅的学习场所、浓郁的文化氛围,能对大学生读者产生一种巨大的吸引力。这种有形无声的教育功能,正是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3.重视馆藏建设要把好书刊采购关

高校图书馆是一座知识宝库,其丰富的馆藏是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是配合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条件,尤其是馆藏图书文献中应有大量的马列主义、思想及邓小平理论藏书,有不少优秀的哲学、政治、法律类藏书,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是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在当前购书经费紧张和书价日益上涨的矛盾中,图书馆要严把购书质量关,在控制数量、优化结构上下功夫,除了保证专业书刊外,还应适当选择一些优秀的人文书刊,把真正有价值、有利于提高思想素质的书刊列入采购计划。在这方面,河北事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作出了有益尝试:通过读者问卷,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开展图书荐购工作;通过在各系部设立学科联络员,围绕学校的学科群和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紧密跟踪课程体系建设,及时沟通以便调整文献资源结构,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

三、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用优秀的图书资料鼓舞和教育读者

面对浩瀚的书海,大学生读者常常茫然不知所从。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这方面,河北事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通过板报和网络的形势,设立《领导早餐》、《新书导读》、《网络导航》等栏目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多阅读优秀书刊,多学习科学的理论,使学生从中得到熏陶与教育,铸造人文精神,提高思想觉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和价值观。导读书目体现了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是向学生介绍馆藏优秀图书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2.加大宣传力度并结合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读者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要配合学校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河北事业职业学院图书馆在学生中组建了雪鸿书友会,并定期举办《文化长廊》系列讲座、《读书月》活动,充分发挥了图书馆宣传主阵地的作用。

篇(7)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在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具体实际,提出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增加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从而使空泛的谈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目的隐蔽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更便于开展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减少学生对空洞说教的逆反心理。为此,需要确立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功能。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真正的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这个新的高职事业注人新的活力,带来勃勃生机。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在专业理论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个性发展等方面也正日益显示其综合效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三种社会职能的实现。

1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地位形成

所谓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了解国情,增长知识,提高才能和努力多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八十年代初兴起,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全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历程,而高职学院社会实践活动兴起则比较晚,这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但是随着高职院校在广东的扩招和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高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我们今天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职责。

从我国高职院校20余年的成长历程来看,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紧随时代变化.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准绳,采用“订做”模式,即企业选定学生人员,加人到企业学徒联盟,然后学校有针对性的增加学生的与其岗位、专业相适应的劳动技能和知识结构培养和培训,这样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当前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整体认同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中国教育报》2003年的一项统计表明:2003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55%,这仅仅是一个平均值。事实上,各省区之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差距非常之大。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的统计: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市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都在80%以上,还有一些省份则在30%左右,甚至更低。(1)如此强烈的反差,显示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地区之所以就业率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些地区每年的毕业生在劳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都是过硬的“双料复合型”人才,所以深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而有些院校(这是一个事实,不可回避和隐瞒)为了提高自己的办学规模和影响,扩大招生,一味强调对学生劳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甚至有的院校的“两课”教育教学还没有真正的形成规模,总是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我们不能不说这是造成这些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关键因素,所以高职学院要想真正获得有效的发展,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和培训的同时,更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最佳的方式就是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可提高高职院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技术应用型的人才。为了更好的落实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做到:一要在“新”上有所突破,在跟准市场这条绳的同时,要有科学的预见,正确把握未来的毕业行情。加大对学生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力度;二要在“深”上下功夫,在高职“两课”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方面上有所突破的基础上,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三要在“实”上见成效,就是要在“新”和“深”基础上,抓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真正做到既然做了,就要真正收到实际的效果,不空洞、不虚化。

为了适应21世纪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就必须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在使自己所培养的学生有一技之长的同时,更为主要就是要使目己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懂得如何做人和怎样做人,这应该是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和方向。

2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2.1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信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适应21世纪人才需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必须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灌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学生找回社会主义新娘和理想。列宁曾经说过:“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所以我们不能给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制造闯人的“空场”,坚守我们的社会主义思想阵地,但又不能实行强制灌输,而应该为学生设定某种自认为必须接受教育的环境,从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并在这一方面表现得非常清楚的就是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目前的高职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对于他们来说,在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上表现出趋利性和务实性—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比较淡泊,出现了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的多元化,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正像马克思在1857年到1858年所写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3)当代高职学生更多的处在第二阶段,经历了“精神断乳”的苦恼和喜悦,逐步建立自己的新的思维视角—主体意识。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多的强调人的历史的主体,强调自我的主动性、积极性、实践性和建设性,注意自己的亲身体验。在行为选择上,主要看“对自己是否有利”或自己是否获利;在理想与现实上产生巨大反差、困惑和苦恼,政治信仰的知与行的分离,甚至出现极端个人主义,使学校凝聚力弱化。为此,我们要在学校教育和理论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教育仅靠灌输是不够的,还必须变单渠道的教育为多渠道的网络教育,像我们有智力服务型、劳务服务型、勤工俭学型和参观调查型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合力,而这最佳的途径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到革命胜地参观或者到企业中生活锻炼,自我发现、自我补救、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从而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树立牢固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

2.2有助于高职学生增强其杜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青年学生是最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一代人,他们也被称为中间力量,但是这些高职学生本身喜欢犯主观主义错误,缺乏对国情的了解,用理想的眼光去审视和看待社会和人生。所以平时有自视清高、评头品足的习气,可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马上就显示出信心不足,垂头丧气甚至急躁,混日子的情绪,缺乏对事情的冷静、准确的把握和应对重大变化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意志薄弱、情感脆弱是现代高职学生的症状,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硬灌,而要转变思想,实行赏识教育和隐蔽性的思想教育,这样才能使其脆弱的心灵得以接受,防止排斥、逆反心理的出现,如何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隐蔽?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实行十五天的军事训练就是要锻炼学生们的坚强意志,同时组织优秀学生和干部开展下乡支农活动,利用自己所学所长,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间题,从中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了解国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用思想政治教育大网硬性笼住学生,只有他们真正所想、所感,自己动脑,他们才能够真心接受,用现实来“唤醒”学生,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3有助于高职学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养成尊重科学、尊重劳动的习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奉献精神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思潮也在不间断的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并使其产生错误的观念,把自己凌驾于集体和社会之上,认为自我奋斗就能够打下一片天空、江山,何须他人,所以他们排斥其他人民群众,用阿Q精神把自己“精神贵族”身份与“愚昧无知的群氓”区别开来,个人主义泛滥。

现在的高职学生当中有2/3以上的学生生活、学习都是靠父母,无优无虑,也从来不进行劳动,他们当中很多人甚至认为有了知识,就可以赚大钱,不用劳动,一切都可以雇人来做,所以劳动被当作低人一等的差事,滋长了轻视劳动、蔑视体力劳动的错误思想。这些都使学生产生了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劳而获的思想吃掉了他们奉献精神,也啃光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忘记了一切来源于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把学生智力输出与劳务输出有机结合,即通过我们团委组织学生干部到乡镇进行义务活动,把自己所学知识贡献社会,还有我们的青年自愿者协会(简称青协)所开展的“服务一条街”的劳动服务活动,在实干中讲奉献,在创造中为人民服务,同时也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来完成所下达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在劳动中培养集体协作精神,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4有助于高职学生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培养、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这三个方面就构成大学生一个稳定的等边三角形,缺一不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与其他院校不同之处在于更多的是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劳动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需要有牢固的知识结构作基础,同时还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后盾,在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中体现为一个正等边三角形(如图)。而这些方面的培养都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以亲身体会,从中感悟到人生价值,达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自我训练、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目的。那么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又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在独立的条件下进行的,极容易调动学生作为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在具体活动中能够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弥补漏洞,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试能力,真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