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1 16:54:56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篇(1)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课堂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也一贯主张,学生应该从语文操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能读书求知,自主学习,发挥聪明才智。

一、善于创设优美的课堂教学情境

语文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借助于语言、动作、环境和现代教学设备等手段创设出相应的情境氛围,以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将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天造地设、水乳交融的和谐,达到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教师范读,让学生在听中生情。例如,在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先创设一个适合朗读的情景,学生有了听读的兴趣和听读的精神准备和气氛之后,再按朗读课文的要求范读课文。在范读中,要注意语调的把握,酝酿一种人到晚年无依无靠的凄凉心情,进入李清照这一角色。教师的朗读把学生带到了一种悲戚凄凉的氛围中,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初步产生了一种悲切的情感,接下来的学生朗读也就水到渠成。学生完全沉浸在李清照“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绪中了,起到了一种以声宣情的作用。

配乐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牵情。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理解了秀丽多情的康桥是诗人心灵的家园,是诗人心中的圣地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照片制作课件,配上音乐,让朗读较好的同学尝试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味,体会一种朗读的兴趣,也体验到徐志摩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浓浓情意。

图文结合,让学生在画中激情。教学《沁园春・雪》这课,可以先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播放背景音乐,使学生走近当时的历史,走进主人公豪情满怀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同时用大屏幕出示当时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白色雪景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边听配乐朗诵边欣赏图片边想象品味,将广袤无垠的原野雪景与主人公的豪情壮志结合起来,使学生迅速入境。随着乐曲的节奏韵律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语脉变化和整体思路,从而达到进入角色,进入文章的情境的目的。

二、着力营造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新课标背景下,要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增加课堂教学的和谐氛围,促使教学活动轻松、愉快完成。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还给学生充分阅读与思考的时间。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首先是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沟通交流的过程,学生阅读作品,本质上是通过解读文本,从而最终理解作者对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独特思考。我们必须给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与文本里的人物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人物的境遇、欢乐和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文本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获得审美体验,得到平时没有触及的心灵深处的满足。

例如,苏轼的词以豪迈旷达见称,他的散文《赤壁赋》同样体现了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怎样理解苏轼的这种旷达之情呢?在学习《赤壁赋》时,不急于讲解,而是先设计两个问题:①首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②作者的感情由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通过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最后才加以点拨,让学生理解这是借景生情,因为景是情的外观;情由景生,情是景的内涵。秋江的清风,澄净的星空,月移船行。无边的风月渺渺入怀,人好像在仙界里飘。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正感到一个“乐”字时,扣舷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向了莫名的惆怅。再结合主客的对话进一步理解这情这景,既有历史人物的业绩,也有古战场的空寂,更有作者的旷达和惆怅。文章正是这样由于景物的反复穿插,悲喜之情不断消长,作者感情痛快吐纳,使景情融合达到完美统一,使常景产生感人的魅力。学生透过文本对这意境的分析,不但明白了苏轼不甘于苦闷而力求解脱的思想,也从苏轼旷达的胸怀和人生态度中,感悟到了大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真谛。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改革;高中语文;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改变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成为目前较为紧迫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在培养学生语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使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最终使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得到共同的进步,达到塑造个性化与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目的。自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高中语文在其高要求下也得到了发展,在教育实践与教学理论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解决。本篇文章主要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提出了相应的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一、高中语文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来理解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最终实现自主学习的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在教学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一些教师仍然使用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单方面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发展阶段根本就起不了作用。教师在课堂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教授给学生新的知识,让学生“填鸭式”有限的知识网络得到扩充。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局限性,继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则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学习欲望会大大减弱,学习效果也会令人大失所望。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甚至目标还停留在旧的教学目标之上,这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学生思想严重落后,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即便有些教师已经在知识上做了更新,但是对新教材的理解力欠缺,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也会使得教学效率达不到要求。

2.课堂过于注重形式,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更多地只是重视课堂氛围,更加地热衷与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这样看似学生学得很轻松,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大多数的教师在营造课堂氛围的时候经常会引出一系列与课堂无关的笑话,正常情况下会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减少讲解课文的时间,课文讲解就会被粗略地带过。教师只注重形式,没有把握重点,最终会使学生对基础的知识掌握不牢固,使用语言知识时会常常出错。再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互动,根本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

3.教师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现代教学方式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大部分学校的基本设施齐全,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较高,也更加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教学,而是依赖多媒体教学,认为没有多媒体就上不了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增强课堂氛围的同时建立起与学生的平等交流的关系,而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减少了师生相互交流互动的时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也很片面,这会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二、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新课程标准改革对教师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部分教师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新课程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这就要从教师着手,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涵养。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同时更要帮助教师积极地转变思想,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新课程的理解与学习,促使教师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地为社会造福,以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把握重点,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真正交流,提倡学生与教师之间要建立起平等的学习关系,在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把握教学重点。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增添一些趣味性较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等,并且可以有序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教师还可以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讨论。合理地利用时间与科技设备不仅可以使得教师精简教案,摆脱以往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创新教学内容,合理布局,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要从多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完成考试大纲要求教授的高中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实践给学生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就一个热点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与辨析,也可以以一个演讲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4.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思想,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思想,在跟上时代进步的同时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开展个性化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总体来说,新课程标准改革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同时也更加强调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在不断地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在提升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合理地运用科技手段与有限的课堂时间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指导,双方相互合作,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个性化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01-0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却存在着种种弊端,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思维流畅性也得不到提高。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加强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高中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在作文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高中作文教学策略,为我国高中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高中作文教学方面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总体来讲,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重语言训练,轻思维培养。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接受的是语言训练,这种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使得学生文章写作成为新八股,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第二,教师影响学生的作文思路。很多老师自身在作文写作方面存在着问题,但是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训练,使得学生写作初始便得不到正确的指导。第三,脱离创新偏重模式训练。由于作文在高考语文中占了大半个江山,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便会围绕作文开展一些模式化的训练,以使学生能够获得高分。但是这种脱离创新偏重模式的训练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第四,忽视评价的重要性,使学生无法得到个性化指导。教师对作文的指导过程主要分为讲解技法、指导练习、讲评修改三个步骤,但大多数的教师只注重前两个步骤,却忽视了“讲评修改”的重要性。

二、高中作文教学策略探析

1.协调语言与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中作文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作文写作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为此,要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一定要从语言和思维方面入手,对词语、修辞、句式、意蕴等语文写作的多个方面进行创新训练。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时,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作文写作素材。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仿写,例如在学完《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仿写第一段。模仿只是起步,创新才是最终目的。老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训练学生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教学。高中老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以语文教材为主,注重多媒体使用的适度性和适宜性。多媒体的运用要适度指的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频率不能过高,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厌倦,进而对多媒体作文教学产生反感。多媒体的运用要适宜指的是多媒体运用度的问题,多媒体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要恰当、合理,合理运用多媒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作文水平。

3.高中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是存在着差异的,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努力做到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水平与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讲,过于忽略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是导致作文教学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改变那种以老师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模式,转变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差异性。另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作文水平与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保证学生作文学习的顺利进行。

4.优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个性化指导”。在高中作文写作过程中,评价是相当重要的,学生不可能写出完美无缺的文章,通过写作中的反复修正才能让文章更加完善。这就需要教师重视评价过程,在评价阶段给学生有效的反馈,让学生明确自己作文的优缺点、需要改正和努力的地方。

三、总结

作文教学号称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作文的比分有增无减,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作文教学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需要正确的方法引导和平时的丰富积累才能取得有效的提高。高中作文教学必须在语言和思维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为高考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高中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中老师作文教学水平以及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高中作文教研人员应该深入研究我国高中的作文教学现状,创新高中作文教学策略,为我国高中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郑淑清.高中校园文学活动与作文教学的九点结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09).

[2]刘正旭.浅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教学的整合[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1,(02).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篇(4)

一、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其

信心

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教师不可忽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创新的生命。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路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兴趣,树立学生信心,在对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如果老师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把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树立起来,那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对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二、教学中注意教师主导的发挥,培

养创新意识

不少教师认为,教学是教学生学会,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用老师所讲的方法、模式等去评价自己的一切。采取这种模式的并要求学生这样做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而好的教师是在“主导”的作用下,教会学生会学,让学生逐步跟着问题学以及在学中发现疑问,解决疑问。运用设疑式、付论式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恩格斯说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能思出别人随见不同的东西。”如果有了认识的需要,而这些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能持久,学习主动性也就无从发挥,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不仅要苦于解其疑,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导其思。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沿着正确途径并运用有效的方法,积极地开发智力,用自己的努力去认识事物的联系,让他们去寻求和发现事物的内容内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

三、把空间留给学生,注意个性的

发展

教学中创设平等、和谐、民主、轻松的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看,给学生提供发展学生主体活动方向,开发发展空间,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让个性层次不同的学生各有相对的独立学习空间。

创新教育中教师应做到以人为本,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向,让他们不受课本约束,不简单地因事论事;让学生的思维从课本拓展到社会、生活和自然中去。教师可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空间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如在教学《鲁班造伞的传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应把全部空间让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和鲁班造伞的过程大胆地去想象。同时,了解鲁班当时为什么要造伞,造伞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教师还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当时鲁班的心情,能不能帮鲁班想想办法。把这样空间留给学生并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估计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培养合作精神,倡导自主意识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汉语文化;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小学教育处于学习的启蒙时期,语文作为重要的学习科目,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依据教学需求,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文章针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汉语教学,展开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往往显得比较沉闷,让人产生枯燥感,使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提升。在开展汉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尽量少讲、精讲,将问题贯穿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问,从而构建“精讲―引导―发问―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为他们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现代汉语知识要求都比较详细和全面,在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熟悉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教学比重,对这两部分的教学方法要得当,其中对汉语教学中常用知识、基础知识和重点要详细地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更加透彻,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

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

语文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迎合现代小学教学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实现高效的课堂效果,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最基础的教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的汉语教学,将语文教学与汉语文化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篇(6)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教师只是关注于自己怎么教,并不重视学生是怎么学的,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启发与协助。失去话语权的课堂往往让学习气氛沉闷,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求,与此同时,新课标便应运而生。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打造的是一个自主性的、合作性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是一个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方式。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们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并在共同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互助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小学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启蒙阶段,小学生在这个阶段犹如一张白纸,等待着填充,因而小学教育既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其今后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随着政府对政策的推动以及人们思想的不断改变,现代家庭中越来越多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小孩,也就是所谓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虽然能够享受更多的爱护和家庭资源的培育,备受宠爱,但是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小孩以自我为中心,与同龄人缺乏交流与分享,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孩子们在相互交流、相互协助中成长,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在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承受能力、主动学习等方面不断进步,从而形成完善人格。而对于语文教育而言,通过合作学习,不仅仅能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句子等语文知识,而且在培养小学生在逻辑思维、想象以及文学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方面也更为有效。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1.更新观念

新课标中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方,要求把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就不重要了,更不代表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应该少说为妙。新课程标准所要倡导的是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这一观念,小学生无论在学习能力,还是学习自觉性上都是比较欠缺的,合作学习虽然强调都是学生之间的互促学习,但是这个合作的学习是需要教师从中“穿针引线”,才能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点是每个教师需要明确的。

2.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即把学生成为若干的学习小组,然后进行一些教学任务。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行分组是每个教师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关系合作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分组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到学生在性别、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合理的分组。如每个小组的男女生的比例应该尽量各半,小组是一半是男的,一半是女的;或者是每个小组男女比例相当,第一个小组女生3个,那么另外的小组也是尽量安排3个女生,又如每个小组里面既有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也有学习能力暂时落后的,有活泼好动的,也有安静的,总之,要让每个小组的综合水平基本相当,这样才便于开展教学任务。

除此之外,在各个合作小组中还要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实实在在参与合作学习当中,不能为了分组而分组,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变成了小组之间闲谈或者是互相推诿。

3.多种方式结合

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有问题式、表演式以及讨论式等三种合作学习方式。

问题式的合作学习方式主要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合作学习,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也可以是师生间互相提问,相互解答,可以是疑难解答,也可以是抢答竞赛,打破传统的教师一味讲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演式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角色扮演的方式,如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改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在这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方式是最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某一内容开展讨论,再把小组讨论的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分享。这一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其归纳总结的能力。

4.运用多方面

合作学习可以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课前的主要任务是预习,为新一门的教学做好“热身”。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课文的默读,默读完后讨论新一课中要学习的生字有哪些,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萌发学习兴趣。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应用于生活的交流工具。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角色朗读、轮流朗读,这样既能够起到互相敦促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多开口,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

在课后,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相互批改作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生词的记忆。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篇(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想象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14-02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 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 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 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