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课改

新课改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16 19:29:28

新课改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随着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全面推进,山西今秋将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从九月起将开始全面使用新教材,新纲要进行教学。从六月份开始参加了一系列新课程改革培训,经过短短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所有高中课程教材、课程设置将大“变脸”,学分制、选课制、模块学习、成长记录这些新鲜概念将让高中生体验全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确实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也给师生带来了新的体验。“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似乎也成了新课改下所有教师的口号,其中当然包括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传统的薄弱学科,面对新课标,字里行间都充满教师要树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真正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略的思路和想法,与广大同行交流。

一、提高认识,做好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信息技术课在新课改后成为了必修课,但由于现有的高中评价体制,信息技术仍然是一门远离高考的边缘学科,接踵而来的就是社会的不重视,家长的不关心,学生的不作为。面对这样一种客观现实,要想较好地完成新课标要求的任务,就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二、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研究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学生、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师要研究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上较难的部分,教师要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对教材中操作性较强、实用性较大的内容,教师要适当增加学习内容。如:在教学FrontPage2000制作网页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增加在网页中插入插件,播放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方面的内容。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知识的深度,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总之,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能以教材论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差别、兴趣、爱好等,分层设计教学,做到创造性地“传道、授业、解惑”。

三、巧设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设置一个好的学习背景。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能否在课堂的开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成为了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一首动听的歌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画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如在暑期课改培训时专家演示的一堂优质课中,老师在讲“利用powerpoint制作相册”的时候,播放了自己事先制作的一个相册,内容为她女儿从出生到10岁的所有相片,相册在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声中开始播放,学生就象看电影一样,完全沉迷于这种全新的制作方式中,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样就为这堂课奠定了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坚持“任务驱动”式教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大多不喜欢为自己设疑,甚至以沉默的方式来应对老师的提问。这个时候,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为学生量身制定科学、合理、灵活的任务集,使各个知识点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这样,通过对学生的任务驱动,使课堂教学在生疑、探疑、解疑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整个课堂显得紧凑而充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章可循、有事可做。

再次,重视“自主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越俎代庖的现象时有发生。时过境迁,这种传统的教师已成过去,相反,以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引导者身份的教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这样就真正顺应了“教师主为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使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并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摸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高留下了空间。

四、淡化学科界限,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性。

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特点,教学中,教者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信息,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实践和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就是指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的有意义的知识。例如:在运用文字处理软件教学时,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汉字输入、编辑等知识和方法后,如果再让他们反复练习,学生自然会感到厌烦。这时,教师可以巧妙地把学生引到语文课中,如: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作文、古诗,编辑、修改文章,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不仅可以愉快地完成信息技术课中的教学任务,而且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此外,信息技术也可以与音乐、美术、英语、物理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加强教学整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教学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可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等。如:学生利用FrontPage进行作品创作时,教师要规定出主题内容,并将要求及标准告诉学生。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要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议,不仅仅教师评价,学生也要参与进来,肯定其作品的优点,找出缺点和不足。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能力。

总之,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新课堂,需要师生双方的密切合作与共同努力。俗语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只要我们肯下真功夫,一定会取得充满新鲜活力的信息技术新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新课改篇(2)

关键词:新课改;新理念;学生观;教师观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15-01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于2009年秋季开始在我省实施。作为一线的政治教师,我们对这场改革充满了期待,以满腔地热情投身进去。一年过去了,我们尝到了一点新课改的味道,同时我们也在思索:新课改究竟改什么?是改教材还是改教法?是改学生还是改教师?难到仅仅是教材的改变?我经过一个学期的新课改教学实践和参加全省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教学比赛,我认为新课改最关键的就是改教师的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甚至影响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新课改最为关键的就是改革旧的理念,倡导新的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理念是课改的前提,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才能更新,新课改的目标才会实现。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改下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等观念,这是适应新课改的先决条件。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师就没有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新课改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上课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活动,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就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讲的越少越好,让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对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哪里该讲,哪里该引导,哪里可以自学,这本身就是对老师水平的一种挑战。它对教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深刻挖掘教材内涵,掌握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熟练驾驭课堂,更深层次地为学生释疑解惑。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出现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的现象,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新课程改革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教材是教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教材教之老教材有了新的变化,突出体现在更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素质教育为引导”“以行动引导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的思想,在编写上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可读性、趣味性、科学性,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

用好每一幅插图,做好每一次探究,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引领功能。树立教材结合生活,使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而不是一味的排斥、贬低新教材,甚至抛弃新教材回到老教材。

三、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观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教学应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把教学作为促进自我实现的工具,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形成人的正确情感与态度以及独立个性,最终目标是培养真正个性独立的情知合一的“完整的人”,所以课堂教学应真正做到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为此,教师应抛弃“死记硬背”“高分高能”这些传统过时的观念,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片面的追求考试高分的获得。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分数的获得,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为代价,而应该是尽一切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培养出这个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

四、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是传统教学的特点。新课改,新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有根本性转变。教师应更新传统的“教师一堂讲到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布置,学生做”的教学方式,树立“多元互动”教学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教师应充分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热点辩论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让教学真正成为双边的、互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但同时要注意方法的实效性,有的教师盲目遵循合作、探究的模式,认为有“讨论”就是合作,就是探究,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比如有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无话可说;有的太简单,学生不屑一顾;有的偏离教材,越扯越远…….虽然讨论热热闹闹,但该讲的没讲清楚,该明白的也没弄明白,教学效果欠佳,学生收获甚微。教学应结合学生能力、认知水平及现实生活,采用适合的教法,把握适合的教学深度、难度,树立“立足生活而教”“通过生活而教”“为了生活积极向上而教”的理念。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否则新的教法就会流于形式,而效果却事与愿违。

新课改篇(3)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教材教参;教书育人;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00-01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落实《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力求做到“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思考和感悟:

一、“老教师” 与“新教师”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一个教师如果能做到: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那他就是一个“老教师”。做不到这些,只能算是一个“新教师”。而新课程改革则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攻坚战,它要求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建立全新的教学观,要重新“洗牌”.否则,那些所谓的“老经验”就会成为我们开拓进取的绊脚石。可见,教师前面的这个“老”字,不是我们锐意改革的资本,而是我们实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沉重“包袱”。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中的“老教师”是那些锐意改革,勇于实践的人;而裹足不前,墨守成规的人则是“新教师”,甚至不能胜任“教师”这个称号,会被时代的要求所淘汰!

二、“小教材” 与“大教参”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虽然不同版本的教材都尽可能的体现地域特色,但是,一套教材质量再高,也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学校和所有学生。从课程资源以及时展的要求来看,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其作用呈相对下降的趋势;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来看,主要依靠的是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他们开发的课程在内在的学术性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他们是无能为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是“小教材”。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那么,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学生家长等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三、“教书” 与“育人”

如果说应试教育使我们忽视了育人工作,甚至是将育人当作教书的铺垫,那么,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我们以育人为中心。“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才是我们教书的目的。由此可见,过去育人是为了让学生更听话、更温顺,以便老师显示“教书”的本领,而现在,则需要我们逆向思考。教书应该为育人服务,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即注重养成教育“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书要服从、服务于育人。育人是我们教学实践的“内容”,而教书则是教学实践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育人的要求决定着教书的方式,育人的新要求决定着教书的方方面面要随之发生新的变化,“教书”反作用于“育人”,当“教书”适合于“育人”时,可以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反之,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四、关注育人的 “重点、难点”

过去我们评价一个老师书教得好不好,课讲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是看这个老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和突破是否成功,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而新课程标准则对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不做硬性规定。这就意味着新课程标准“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寻找它们与教材相关知识的结合点。这些热点问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才是我们教学工作中应该把握和突破的重点、难点。也就是说教学的重点、难点只是表象,而育人的重点、难点才是本质的东西,后者才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倍加重视的问题。

五、从“形式”到“内容”

新课改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授之以渔;信息技术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我省自07年以来,各方面各层次的课改也在有序进行中。课程改革的方向无疑是向着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发展。以生物教学为例,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物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目标和要求。对于生物教学而言,这是新时代中的新要求,既是考验,也是机遇。

首先,新课程改革增加了要求学生进行探索的部分,这就要求教学者加强教学中“导”的这一环,授学生以“渔”,使他们懂得开放性的学习。这就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习惯了传统生物教学的教师们的重大考验。

其次,生物作为一门动手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在我国相当一段时期的教学环境都是有些僵化的,尤其是基础的中学生物教学,较为机械的课堂讲授代替了大量需要动手的环节。新课程改革中对于课堂灵活性的要求,也是使中学生物教学走向更为全面、注重实践的契机。

那么如何借着新课改的契机进行灵活性的生物教学呢?笔者有着长期的生物教学积累,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的主体始终是学生,以人为本。要使学生的学习带上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在生物教学中尤其应该如此,同时,生物教学相对来说也容易做到这一点。自然界的物种丰富多彩,就连基因图谱也是变化多端。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不妨让他们充分发挥个性,从自身出发,对生物世界进行探索。同时,也不妨鼓励他们之间的交流,使得他们内部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换,从而产生一种良性的循环。使得教学过程处于一种积极、向上、主动的氛围当中。

第二、创造宽松的生物教学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中,注重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身心放松,从而更加具有创造性。这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尤其是借助网络信息来激发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方法。这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也有助于他们内部合作的加强,是对于学生主体的补充和强化。

第三、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生物是一门需要学生大量动手、亲自探索研究的学科,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加大学生的实践活动量,从课本中看出来,从课堂中走出来,让他们真正明白何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要求做起,例如从野外分类采集植物,让学生自己按科属分类归纳;解剖实验一定要求学生亲历亲为等等。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会在长期积累中大打加强。

第四、应用信息技术。当今是信息时代,大量的超文本信息是对传统生物教学的冲击和颠覆,更是对传统生物教学的补充和完善。网络时代的信息容量大、速度快,基于网络可以把声音、色彩、图象、文字、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捷、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这使得在过去的生物教学中,没有条件现场进行的高难度实验可以比较直观的演示。例如著名的“思维传感”的实验、以及难度较高的“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行为变化”就可以进行多媒体演示,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将知识的学习融入娱乐形式中,能够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第五、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课堂教学中的舵手,把握着学生学习的大方向。因此,在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绝对不可彻底地任而纵之,从而变成放羊式教学。在学生学习遇到难题时,应该耐心地进行疏导,使他们能够从错误的方向导正。当然,生物是一门灵活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所进行的引导,应该更侧重于实践性、细节性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自己把握方向的同时,能够养成认真、准确的实践习惯。

新课改篇(5)

一、增强预习意识

学生预习新课时间大部分都是放学在家时间,离开了教师视线的学生教师无法掌控,而我校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农村繁重的农活让家长无暇顾及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正常的家庭作业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成,何况预习,很多时候学生不能进行自我约束。那么预习意识的增强就并不只在于学生的意识增强,还有家长的意识增强,首先对于家长我们可以介绍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介绍我县以及学校进行课改的决心,并告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预习新课的必要性,没有预习就没有对新课知识的理解与疑问,那么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就没有目标,教学效果可能导致为零。相信家长意识的转变会推动孩子在家预习习惯的培养。其次,对于增强学生预习意识,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去影响学生,要鼓励认真预习的学生,有疑问和提出质疑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个人加分和小组加分,慢慢地让学生从内心认同养成预习习惯的意义。

二、提供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对于预习的要求应遵循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的过程,方法的指导应与预习的要求同步,应遵循从简到繁的过程。预习的方式方法很多,比如,无论数学课还是语文课我们都要将教材内容先看一遍,疏通文字,大体了解教材的意思,而数学课我们更重要的是对不理解或含糊不清的地方标上“?”,可写在书上,也可以记在预习笔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进行小组交流。而语文课要把字词在预习中全部攻克掉,多查阅资料去理解课文,以“只有我知道”的独家知识点为荣。教师也要给学生预习提纲,逐条列出详细预习内容,并且由浅入深,逐步去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三、预习评价

新课改篇(6)

经过新课改实践,我感觉自己的角色和教学策略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美术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1. 新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授课教师已从以前的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真理;不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合作。老师已从以前的演员转变成了现在的导演,从权威变成了学生的挚友,从评价者变成了参与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且爱学美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师生关系从以往的先知先觉的绝对权威地位转变为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教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看到了教师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得到信息,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

2. 新课改使我们面临挑战

我们面临许多挑战: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1教师唱主角的现象依然存在

2.2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案,出现硬拽学生进入教师预定的轨迹中的现象

2.3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没有很好体现,有些问题的抛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进行交流,这是没有意义的、无效的学习。

2.4有些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看似热热闹闹,但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3.新课改下一堂好的美术课应具备哪些特点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我认为一节成功的美术课应具备“新、趣、实、活、美”五个特点。

3.1新――应从三点入手

有独特的对教材的理解;会借鉴、学习别人的经验,但不抄袭别人的教案;有效利用教材,突破教材,教学的手段巧、新。要深入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制定出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思路。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3.2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第一,导入新课是激趣的好时机。第二,学习过程中注意保持学生的兴趣。第三,创作时要注意巩固学习兴趣。在美术课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师的巡视指导这个环节的设计,千万不能认为:学生开始创作了,老师可以休息一下的思想。要知道:教师投入地给学生辅导,能激励学生的学习,能持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3.3活――教学方法、教材运用要灵活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把教材用活,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

3.4实――就是教学中要讲求实效

我简单谈几点:(l)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2)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要把美术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改变过去“掐头去尾只烧中段”的做法。让学生感到生活周围处处有美术,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3)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延伸,也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一个素质教育观――学习观。“延伸”是指在传输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的延伸,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二个延伸,也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二个素质教育观――人文观。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是教学过程的第三个延伸,也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三个素质教育观――发展观。

3.5美――语言美

教师的工作主要依靠语言的表述进行交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甚至比专业知识还重要,美术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我们语言的组织和应用。注意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系统性、启发性、教育性和艺术性。总之,语言的表达力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磨练。并积极向其他教师学习运用语言的艺术,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新课改篇(7)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